时间:2023-04-08 11:26: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制图教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1情境教学法
(1)通过提问和讨论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现代认识理论认为,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直接向学生灌输,而应该不断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内动力,让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机械制图》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理论性和动手应用性都很强。因此,使用情境教学方法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所掌握的程度,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一些启迪思维的问题,问题要“半生不熟”、“高而可攀”。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老师给出某个机件后提问:为了表达机件上的内部结构,在哪个视图上剖切更合理?这个问题提出后,立即引起了争论,有的说在左视图中剖切,有的说在主视图中剖切。经过激烈的讨论分析,最后总结两种剖法的各自特点,从而得出最佳的表达方案,通过这样的讨论,让学生更加明确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和用处。
(2)利用直观教具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机械制图课所表达的物是具体、直观的,具体直观的实物总是比抽象的易于理解。因此,在机械制图课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灵活地运用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学模具,以具体直观的形式来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可以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死板的描述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创设直观情境,使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境之中留下深刻印象,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例如“点的投影特性”这部分内容很抽象,学生学起来感觉到很吃力。特别是对点的距离比较,学生很难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用长方体模型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观察几个顶点,然后再将这几个顶点投影,进行比较。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如在开始讲三视图的概念、投影规律前,可先用自制的三面的投影体系及形体模型来进行演示,在讲圆柱与孔的相贯时用实物或模型演示,与后面的重点讲授相结合,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
2.2直观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手段是制图教学的重要手段,运用直观性原则采取的直观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直观教具可分为实物直观、模象直观与语言直观三种。(1)实物直观的运用。
实物直观所得到的感性知识同实际事物间的联系较为直接密切,在实际生活中的定向作用也比较好,但它往往难以突出事物的本质要素,而且受时间、空间限制且感官特性的制约性也较大,因此在制图教学中一般不常采用。(2)模象直观的运用。
模象是指事物的模拟性形象,不是实际事物本身,如模型、图片、图表、幻灯、电影形象等。当教学中采用这些模象作为直观对象时,这种直观类型就叫做模象直观,在制图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模型有模型、挂图、幻灯片和投影片等。如在讲解组合体读图时,首先根据视图的特征分解形体,利用“三等”关系对投影确定性状,然后综合起来想象整体的空间形状,之后给出该形体的轴测图,让学生对自己想象的形体和直观模象进行比较,以此使组合体读图达到较好的效果。
(3)语言直观的运用。
语言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言语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思维、记忆和想象而进行的。在制图教学中,教师如果用生动的语言讲解,形象地描述,能够给学生带来感性知识形成表象和想象的直观作用,有时利用学生熟悉的实例来引进概念,也能收到良好的领会效果。比如讲授“投影”这个概念时,就可以利用物体在太阳光或灯光照射下,在地面或墙壁上出现该物体的影子这个学生所熟悉的自然现象导出,从而使学生对“投影”的概念理解得更深、记忆得更牢。语言直观主要依靠想象和表象而起作用,在制图教学中运用语言直观最好同模象直观配合起来,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3多媒体教学法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步,特别是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发展,为机械制图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由于制图课是一门独立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涉及生产实践、实际应用方面的知识,在教学内容增加课程减少的压力下,为完成教学任务,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采用模型、挂图、幻灯、录像等辅助教学用具。这样教学节奏忙乱,一节课下来,尽管教师付出不少的精力和体力,但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原因在于:①有些枯燥乏味的内容老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②板图、挂面、模型都是静物,使用起来有点死板;③为把问题表达清楚,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2)淡化尺规作图,强化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养。结合国家大力推行的“甩图板”工程,加强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养是大势所趋。从教学要求上看,计算机绘图只是一种绘图手段,短期内它不可能取代机械制图的内容,因此应注意尺规制图,徒手绘及计算机两方面绘图能力的培养。若有可能,可带动学生用橡皮泥等进行同步的模型制作,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3结论
总之,以上是本人在《机械制图》课中用到的三种方法,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着手,围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看图能力、绘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来组织教学,要尽可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各式各样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摘要:《机械制图》是工科院校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对工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这门课是很重要的,但由于其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这门课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制图课
参考文献
2教学改革方法
2.1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紧扣专业应用
在教学内容改革上,应在充分调研消防部队对业务知识理论需求的基础上,考虑未来知识技术的发展及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在确保理论知识实用、够用、必须的前提下,加强实践应用练习,降低在理论强化上的难度、深度。改革的方向是根据各专业特点,调整各部分教学内容所占比重,删除部分教学内容,如直线实长和倾角、组合体尺寸标注等,注重将基本原理与具体应用相结合,重点落实在实用教学内容上,学生不仅要有三视图读图能力,还要熟悉建筑工程、消防专业图纸。建筑工程专业制图部分,除主要讲授工业、民用建筑工程图绘图方法规范的基础上,要适当增加建筑概述及消防设计相关实际应用问题,并引入实际工程图纸,观摩实体建筑,介绍建筑工程图纸及防火设计识读方法,以增强专业的识图及空间想象能力。在消防专业图纸学习部分,应依据实际案例,增加绘图实践练习,真正达到“教为战”的教学目标。另外,在消防制图课程学习之后,可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专业图纸学习的选修课,以深化、扩展所学内容。
2.2改进教学方法
近几年模块化教学方法在多所院校中都已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模块教学方法是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学员必须在掌握上一模块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可以进入下一模块的学习。该方法一方面增加了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重视程度。通过模块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有讲有学,边学边练,循序渐进,弥补了过去讲练分离的不足。在《消防制图》课程教学过程中,可将教学内容分为投影基础知识模块、组合体投影模块、建筑工程图模块、消防专业图模块、计算机绘图模块五部分,在每一模块授课过程中突出重点,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增加各个模块之间的关联性,避免知识链的脱节,如在组合体投影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建筑相关形体为对象进行练习,增加学员对建筑的感性认识。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教学效果,运用新技术手段加强教学内容的可视性、可传性、可用性。增强学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并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法、问题解决法、案例教学法等。
2.3实行制度管理,明确模块考核目标
制度管理是强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员的学习情况制定良好的管理制度。在每一模块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法设置相应的考核要点。在考核内容设计上要注重实用性和能力培养。专业制图模块考核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有所偏重;在模块考核方法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灵活选择。在模块化教学和考核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研究建设以应用和实践为基本特点的课程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理实一体;
(2)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专业系列课程整体规划中,避免本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重复与脱节;
(3)课程教学最终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图学理论学习,学会看懂实际的工程图纸及消防专业图纸,并能绘制消防专业图。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5)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6)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当然,并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包括上述的各个方面,但必须有所依据,例如《卤族元素》这节教材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①在学习氯的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氟、溴、碘的主要性质以及它们一些重要化合物的用途;②使学生初步掌握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关系,并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自然族的概念,为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作准备;③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依据现象作出结论的能力;④对学生进行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对教学的认知目标突出了,但对教学的非认知目标比较忽视。如在教学的知识运用和发展阶段,把练习内容一步到位与高考“接轨”等,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较少考虑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等,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日,我们应该自觉地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让化学教学围绕提高公民素质的总体目标运作。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根本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
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二是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叠起。如在《盐类的水解》这节课中,首先设疑:“盐溶液是显中性还是显碱性或显酸性?为什么?”接着通过实验演示说明现象,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学习《氮气》一节,讲氮气的化学性质时,首先分析分子的键能,提出:氮气在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如何?当在高温等条件下,氮气分子获得足够能量后,从氮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来看,氮气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三是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矗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布置学习解答过深、过难和过量的习题,以减轻学生负担。”认真实施这一要求,加强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察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作用。
因此,课外作业题的综合性、题型的多样性、例题的灵活性及答案的隐蔽性等都要比课堂练习高一些。这样经过相当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伴随教学进程的发展得到提高。四是板书设计。课堂教学的板书,是教师教学思维的文字表达形式,它既可以弥补语言难以表达的不足,如化学用语,又可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一份好的化学教学板书,应有科学性、直观性和艺术性。板书设计要体现以下原则:①体现教学目标性,能揭示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一堂课的精髓;②体现教授的系统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③体现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上课的注意中心。
三、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关键
备好课就要求《化工制图》任课教师既要懂得画法,又要掌握国标,并能实际做图。在领会教学大纲,吃透大纲的前提下,先将整体内容分解成一系列的步骤和单元,然后逐个检查回答好每一个问题[3]。传统的制图课程教学,直观性差,抽象难学,因此,教师讲得特别多、特别细。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没有主动思考的空间。尽管老师讲得很卖劲,学生掌握情况与老师的预期存在很大差距。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准备时,教师不妨站在学生的角度,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是否易于学生接受。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合理组织教学,于是采用“自学+辅导”的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即教师提出任务要求—学生自学—分组讨论—教师启发答疑—总结归纳。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被动的局面,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学习教材、分组讨论、教师启发答疑、总结归纳达到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心理学给我们的启示:学习中必须把语言和形象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进行思维。在传统教学手段中,“形象”主要是采用“挂图”和“模型”来展示,并利用绘制轴测图辅助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手段比较“死”,而且要表达完全需占用较多课时,学生在空间想象和理解上都存在困难[6]。如何根据“三等”对应关系及“六向”方位关系,找出各视图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想象出“空间形体”,分清“形”和“位”是关键。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清楚地展现出来,其既可以多用、多变,又可以随意移动,把原先“死”的教具变“活”的动画,把空间思维方式的“可逆性”和“多样性”展现出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方式,对“形”和“位”的关系更加清晰,提高分辨能力。不仅教学难度减小,而且减少了课时,提高了教学效率。
创新考核方式
1考核评价方式
二、激励手段和评价方式方面
传统教学中,分数是检验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也是激励学生的重要手段。但这样往往就培养出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而在项目教学法中,分数只是众多激励手段中的一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从不会到会的合作学习过程和心理感受,以及他们在完成某个项目后所获得的成就感都是激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挑战难题的因素。项目教学法的评价也不只注重于分数而是偏重于项目实施的过程,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在不断地接触新鲜事物,不断地被激励着,而这个过程学生的表现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最终评价。
三、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中的应用
“建筑制图与识图”是建筑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识图和制图能力,笔者对施工管理与工程造价两个专业中开设的“建筑制图与识图”进行了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而以贴近工程实际的项目带动教学,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流程
1.确定项目任务在项目教学法中,项目任务的确定应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并且项目应有适宜的难度,要做到既不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又可以促使学生学习运用新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以往未解决过的实际问题[4]。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会根据不同章节设计几个不同的项目,比如在学习楼梯详图时,由于这一章节可以说是建筑施工图纸中最难识读的一个部分,经过不断地尝试与改进,笔者在这一部分就设计了一个项目。首先在给学生介绍了楼梯构造中的尺度设计要求和构造要求后,带领学生参观了校园中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楼梯形式后,为学生提供一套缺少楼梯部分的图纸,请学生们加以补充。再比如,在整个课程结束后,会设计一个情境,假设学生家里分到一块地,可以建自家的小庭院,让学生们进行设计、绘图。这样一个项目就能够把制图、构造、识图的内容都综合应用起来。更主要的是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2.制定项目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项目任务的实施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计划是否科学、可行[2]186。由于初次接触,学生对所要进行的项目任务了解程度不是很深,因此在制订计划时,教师协助和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整个制订过程如图1所示。3.实施计划学生在计划确定后,就要按照需求收集相关的资料、寻找相关的资源,然后开始进行设计,虽然笔者要求每个学生最终都要上交设计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加强交流、开展讨论,一些关键点笔者也会系统地给予引导。以自建小庭院为例,笔者的主要引导见表1。总之,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一个尺度,做到“遵守本位不越位,给予指导不代替,给予弹性指导不要给予硬性指令”[2]192。把思考、判断、实践的机会留给学生。从多次实践中可以看到学生大部分都能在任务中激发自已的潜能。4.成果准备项目成果的形成是项目教学法区别于一般教学法的重要特征之一,在项目任务完成后学生需根据前面阶段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形成自己的作品[2]195。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项目成果应是广义的概念,它应既包括在项目实施完成后的终结性成果,还应该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过程记录资料[2]195。因为项目教学法的核心就是通过项目任务中的不同的工作与活动来提高和锻炼学生的态度、技能、智力等,因此如果仅以项目的终结性成果作为评价的话,会造成教师对学生的多元化智力因素考察的缺失,从而造成评价的偏颇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5]。以前面所提到的项目为例,学生的最终成果应是一套包含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细部详图的设计图纸。而阶段性成果包含设计计划书、计算书等前期工作以及项目小组对设计任务进展情况的一些记录。还有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设计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参与的程度、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所做的记录等。5.项目评价项目成果的评价与传统考试的评价的不同之处是项目评价注重的不是“优”“良”“及格”“不及格”的评判上,而应偏重于将学生的不同能力进行细分,并制订一定的标准来使评价更加具体客观[6]。通过评价,学生也能知道自己的优点与弱点分别是什么,并找到自己需要提高的方面,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以前面提到的设计为例,笔者设计的项目成果评价基本标准如表2所示:此评价笔者通常会由各个小组选派代表来一起进行,最后将各个评价结果综合成表格反馈给相应的学生,并对各种评价结果进行归档。
(二)项目式教学法的效果
在对项目教学法进行多次尝试后,笔者发现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的这一过程能系统地掌握制图基础、建筑构造、建筑识图等课程的相关知识,而且为了完成设计,学生还会主动地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自学部分建筑结构与建筑材料方面的知识,他们已经完全能胜任本专业制图与识图的工作任务,并为后面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任务中小组合作的要求,培养了学生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的品质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项目教学法让学生经历了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完整工作过程。学生不再觉得“建筑制图与识图”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显著。
当前改节传统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对我国加入WTO的挑战我国教育在思想上要树立正确观念以缩短我国同发达国家教育的差距。要达到这一目标提高人才素质是关键。
素质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战略教育其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全而发展的人才。素质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遵循教育规律全而提高学生的基木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个性。而对新世纪科学技术信息化、知识经济网络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各种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以及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全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战略重点。要全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尽快全而提高教师素质。目前教师的教学素质若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与时代同步需要着重提高以下几方而的素质和能力。
1树立现代创新性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着教师“如何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知识体系的主要构建者而教师山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和发挥其创造能力指泞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协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从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选择少并利用教学资源而最终进行教学评价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将史加直接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促进学生能力和人格的健全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能率先完成教育观念的史新着眼于全球化时代的战略竞争去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潜能和潜智能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特能,特长”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引导学生打破各种传统观念的束缚培养创新思维观念。每一个教师都应持有这种观点我的学生一定富有创造性。这种创新性教育观念有其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一是能转变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传统教育观念一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四是倡,,_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因此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转变传统的教育认识对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2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当今社会赋子了教师史多的责仟和权利也提出了史高的要求和期望。教师要适应这种要求和希望就需要不断史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质。
一个适应时代的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木理论和基木知识及时了解木学科最前沿的学术成就、最新水平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是构成教师向学生“授业”的基木内容。所谓专业理论知识就是从事木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相互联系的各类别、各层次知识的整体构成。如果教师在专业知识方而不够精深就必然影响讲授内容的深度、广度、可理解度史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对新学课程或新学专业的爱好和信念。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猛新知识不断涌现学生的求知欲也不断增强在这种情况卜教师只凭原来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用的。所以必须根据专业知识的不断史新和发展加强在职学习积极参加进修与培训以加深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的职业能力。
其次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即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它不单指数理化、文史地等知识也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形态文化课堂情境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这是因为各门学科知识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每门课程都不是孤立的都融进了很多方而的知识如果缺少某一方而将使学生的学习基础性及自学能力、研究学习能力下降。
第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史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表现在学习掌握教育内容木身的活动中而日‘表现在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指泞学生学舌动中。
3强化教师的信息理念
我国的教育已从传播知识为主转向全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轨道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与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因此处于信息社会的教师必须强化信息理念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转化和传输信息的能力即获取知识、扩充知识、史新知识的能力。我国加入WTO之后教育领域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信息大幅度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能力已经到了时不我待的地步同时信息的获得也需要一定的机遇信息有时如闪电一样转瞬即逝有些信息只有在特定的场合和环境下才能获取。因此教师随时都要有获取信息的心理准备养成随时收集信息的良好习惯。要想提高信息能力最好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用了什么学什么学就是为了用越用就越有兴趣。把掌握的基木理论用于教学实践这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又有利于教师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
4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木内涵包括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现代教育媒体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探索如何为教学建构史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或学习环境探索出能真正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融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或教学模式即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山此可见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教师角色开始不断转变和变化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将不再像以前那样中一而是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录像、录音、幻灯、课件等因此教师职业和技术含量将会大大提高。而且‘这种教学会扫一破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要运用多媒体技术精心设计学习环境引发和促进学生的建构性的学习活动教师的作用将史切入教学活动的内核。现代教育技术的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有益于教学或学习空间使教学摆脱学校中心、课木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束缚能突破学习信息表现中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呈现出多样化图文并茂的局而使学习史有趣、史有效史简洁运用多媒体教学于段可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拓展学生认识事物的途径和方法扩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使我们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培养各方而的技能。所以现代化教育技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于段和途径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木理论熟悉各种教学于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引入了机械制图的多维教学法来进行授课,即以机械制图课程标准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整合机械制图、公差配合、测量基础、AutoCAD等课程标准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通过“理论指导—实物测绘—多媒体演示—CAD绘图”路径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质量目标的新型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另一方面使学生能不断地了解新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2.教学手段
由于一些客观的原因存在,《机械制图》课程的课时相较以往有比较大的压缩,如何能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制作了大量的动画和视频资料供学生参考,同时将这些动画与视频上挂至学校网站,以方便有需要的学生课下自学。在教学中,我们使用AUTOCAD来模拟实际的绘图过程,以往授课中,大量的时间被浪费在了黑板绘图中,而现在通过软件模拟,加快了授课的进度,节约了时间,同时也增加了绘图的精准性,提高了授课的质量。在教学中,我们使用AUTOCAD的三维功能对一些不好讲述的,例如形体剖切,轴测图的形成等问题,进行三维展示。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掌握课程的重难点。同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学生的作业讲解中,将每一道二维的习题都转化为三维实体模型进行展示,而将每一个三维的习题又都自动生成出其二维的工程图样。如此,在反复的练习中,极大的开拓了学生在二维和三维空间中转换上的想象空间,提高了学生读图、绘图能力。
3.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式上,采用第一学期笔试,第二学期“综合+考证”的方式。在第一学期,我们引入了试题库系统,将大量题目按易、中、难的方式分不同的题型进行导入。再在笔试前通过系统自动生成的方式形成考卷,以保证试卷在知识点覆盖、分值分布、难易程度等方面的合理性。在第二学期,我们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训上,通过学生对不同零部件的测绘,画出相应的手绘图样及CAD图样。按照绘图的精准度、美观度和熟练度来进行综合评价。同时组织学生参加“二维CAD工程师(机械设计)”的证书考试,来检验学生对于机械制图和AUTOCAD实际掌握情况。最后将实训所得分数与考证通过与否进行综合评判,来确定学生考核是否通过。
二、学徒制度的内涵与特点
(一)内涵从现实本质上来说,如今学徒制度更加强调的是师傅对自己徒弟的指导与教育,要在做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学会做。其现代的学徒制度相比其主体和形式以及相应的制度甚至是师生之间的关系都有很大不同,其主要表现在:首先,是身份的不同。在现代的学徒制度中,相关学徒与学生是两种不同的身份,其不仅有相应的师傅进行实践性教学,同时也可以进行学校的理论性教学,而比较传统的学徒制就没有这么明显的分工。其次,是培养目标的不同。在如今的培养体系中,不仅是理论上的教学,同时也有实践上的教学模式,而在比较传统的学徒制体系中,只是单纯的进行理论性教学。其三,是学习的场所,如今的学徒制不仅在真实的现场进行教学,同时也在相应的课堂进行理论教学,而古代传统的学徒制度却不是如此。最后,不同的考核方式。在现代的制度中,相应的考核制度不仅仅局限在了教师与师傅的考核评价;同时,相应的教育部门以及学校也有权利进行考核评价,而在古代的学徒制度中,所有的考核都由师傅自己一个人来承担。
(二)相应的特点首先,学徒制度能够对企业以及多方参与人员对人才进行高能力培养。其次,它是一种将职业证书和相应的技能进行结合的高端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基于传统学徒制度下现代学生拥有多重性的身份以及培养模式。
三、传统模式下的现代学徒教育经验
(一)学徒制度在相应高职教育的体现日前,很多企业发展普遍需要高技能的人才,换句话说,其实际需求比较大。如今学徒制度有关人才的培养更多的是要迎合相关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要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掌握理论性知识,同时更加强调的是实际技能上的问题,可以通过师傅们的实际教学来掌握相关行业内的更多技术。与此同时,在如今的学徒制度人才培养中,学生们可以积极做到在日常的行动中进行纪念性的学习,而在日常的学习中进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晋升机会。而显然易见的是,如今的学徒制度可以真正地担负起,比高等院校更具有实践性。
(二)有关学徒运行机制和组织的不断完善在如今学徒制度体系的实施中,相对比较成功的还属英国,其相应的实施机构主要有技能和学习,同时还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以及相应的培训人员和雇主等,其对如今的学徒管理与实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对于相关技能委员会来说,地方性职责与国家职责在实际分工上也十分明确。在国家层面上来说,其主要制定了比较宏观的战略发展与培训目标,而在一定地方的层次上来说,其主要负责了学徒制度在经费以及宏观管理上的相关资助。
四、学徒制度对高职院校人才教育的相关启示
(一)工学结合的启示如今,很多高职院校均结合了相应的工学结合模式来对人才进行培养,其主要存在相应的合作层次比较低、相关企业的参与性不是很高等问题;同时,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其经费机制并不适合,甚至还存在相关的人才培养在实际质量上也相对缺乏等诸多现象。相应制度的建设可以视为一些高职院校教育结合的重点核心,而在如今的学徒制度模式下,则需要注意以下相关措施。比如:对相关工学结合的主要办学理念,对一些课程配置的调整,从而对相关人才的培养。还可以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积极建立比较健全的评价体系。不仅如此,还可以优化相应的经费拨款等项目,形成奖励机制措施等。
(二)有关学徒制的相关培养框架相关的学徒制度培养方式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重点对目标、内容以及相关形式和质量进行评价,其每个部分均涵盖了具体的实践性。而其中,相应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将很强的实践技能与理论性知识进行专门培养;依据不同的专业性质对不同的课程进行不同比例的占有,同时也要积极确保相应的实践性课程必须要占据总课程的一半以上,此时也是对做的积极倡导。在实际的培养方式上,必须要将实践师傅与理论教师双管齐下,要在实践中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实际理论。基于在劳动与实际培训教育中的努力结合,促使相应的质量拥有不同种类的结果。
1.乡土文化及其相关概述
中国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全国各民族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其中包含两层含义:积极的延承是在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的同时,要按照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而全方位的延承侧重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同时包含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和精神内涵。对于多民族地区,还要重视某些宗教及家族文化因素在乡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其旺盛的生命力、感召力成为维系各民族同胞世代延续和谐共生、善待苍生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心灵托付。
2.乡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增强归属感。不管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教育都越来越注重德育教育。乡土文化通俗意义上来源于乡村,这里的乡村并不是具体的地域概念,而是说当地的生活习俗、民族风貌、地理风情所形成的综合文化状态展现。它是每个人的思想和生活的交汇点。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的人文素养比单纯具有某一项技能而道德状况不佳更有意义。但语文教材上的内容通常选取的是固定的知识点,相对生活来说,教材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完全立足于课本教学容易让学生脱离文化与日常生活实践的密切关联,对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来说,培养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没有任何好处。所以,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入生活,让两个世界充分融合。其中最具有直接效果的就是切身投入乡土资源的挖掘,不仅有助于推动学生实现抽象事物到形象理解的意义构建,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学习民族、民俗文化的积极性,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家乡归属感和凝聚力,引导学生参与乡土文化的历史传承,引导学生为建设家乡而奋发学习。
2.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综合素质。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具有某项专业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培育机构。办学理念就决定了职业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技术能力,于是在课程设置上就对专业课程从师资到学时都实施了全方位的倾斜。对于语文这样的常规学科,难免受到忽视。但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在选择聘用员工时,不再把技能作为唯一衡量指标,而更加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综合水平。然而当下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大部分属于分科模式,该模式重点强调学科之间的独立性,忽视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不利于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人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为立足点,引导学生走入生活,充分了解地方文化、历史、人文和民俗等乡土文化常识,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感,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实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更好的适应社会对现代人才的德育需求。
2.3有利于弥补语文教材的不足。乡土文化通常以当地民俗、文化为核心,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内容固定却相对单一,更加强调从理论层面,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理解文章的能力。但是乡土文化却包含了课本之外很多的文化和历史知识。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区域,对于本地学生来说,了解当地民俗文化,能更好的了解家乡的文化和发展历史,培养对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信心。对于外地学生来说,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当地历史名人,通过榜样人物来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乡土文化和中职语文教材的整合、渗透和对接,能够共同促进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对统编教材的一种有效弥补。
3.乡土文化和中职语文教学实现资源整合的实现途径
二、课后使用
在课后使用的“范图”主要是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后的练习,以及临摹与欣赏,并且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建议,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课后使用的“范图”类型的选择应该从多方面考虑,通过让学生欣赏多种美术绘画“范图”来提高对美术艺术的理解,从美术绘画的实践中提高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
三、“范图”使用的作用
(一)培养想象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范图”的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画作的构思、框架结构的安排、绘画的技巧运用以及细节的处理都能够提高学生的处理能力,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想象力是通过学生脑海不断思考而不断扩展,而美术绘画的过程正是需要不断思考。教师可以通过确立一个主题,展示相关的“范图”一段时间给学生观看,之后就隐藏“范图”,要求学生依靠自身的想象力创造画作,这将能大大的提高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拓展思维方式。培养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在绘画创作时树立独特的风格,有利于自由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