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8 11:26: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职业技术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职业技术论文

篇(1)

第二,营造良好的团队协作风气。如今的高等教育早已经告别了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千里走单骑的时代。个人的眼界、学识、经验往往是要受到历史局限的,只有把个体放到集体的大熔炉中,才能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团队协作就是要在共同目标、共同理想的作用下,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作用,最终将集体的力量整合重拳出击。尤其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师的学术能力和眼光非常有限,因此更需集体的力量、团队的力量来提升我们的整体素质。

第三,培养好的团队带头人。对于一个出色的团队来说,没有一个灵魂人物、核心人物是无法想象的,这个核心人物即团队带头人。针对“古代文学”课程来说,应该由在这一领域具有一定造诣和学术眼光的教师担任。

第四,建立有效地奖惩机制。两千多年前的商鞅变法其实就是最早的刺激-反应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离不开这种机制的支撑。落实到“古代文学”教学团队建设上,高校可通过具体的刺激来使教师做出反应。

第五,相应的资金配备。。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了科研水平、学术能力在高校中的作用,将资金向科研大量倾斜,才使得很多教师将精力过多地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中,写论文、申报课题、出书成为了高校教师工作的三步曲。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在对教师奖励上、薪酬上、培训方面都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这些工作必定无法完成。“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一门基础课,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所有文学课中,它是涉及知识最多,领域最广的一门。这一领域民间学会最多、每年举行的相关学术会议最多,申报课题人数最多,科研成果也最多。因此,教师参加培训、会议、调研、考察、访学机会也很多,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配备,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团队便失去了建设的动力。

二、前景展望和反思

篇(2)

二、开展信息素养培训有利于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及图书馆的自身建设

(一)借助信息素养培训吸引高职生走进图书馆

绩效考核是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对图书馆进行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阅览室的利用率和图书的借阅量。然而相对于其他高校学生,高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要让他们对图书馆生成兴趣,让他们去做从未做过的事情,坐等上门显然是行不通的,图书馆必须主动出击,“请君入瓮”,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主动提供信息培训,抓好信息推广工作。如通过导读、提供电子产品的教育训练课程、推荐图书、主题资源服务、教学支持、种子学生等手段,不但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熟悉图书馆,更教会他们利用图书馆。只有消除了他们对图书馆的陌生感和敬畏感,图书馆才可能发挥引领和支撑学生发展的作用。

(二)借助信息素养培训减轻馆员的工作负担

由于编制紧张,高职图书馆配员往往偏紧,经常一个人要同时承担多项工作,特别是外借岗位,如果面对的是一群如没头苍蝇般乱闯的学生,工作压力可想而知,如果能够预先开展一些必要的信息培训工作,如通过导读、馆内推广等形式,让高职生在进入图书馆前就已实现了文献内容与馆藏空间位置的正确联系,这样就可大大减轻馆员的工作负担,同时提高学生的借阅…效率。

(三)借助信息培训促进图书馆自身建设

高职生的阅读面是相当狭窄的,很少会对超出兴趣外的信息产生阅读需求,如果不加以引导,他们只会去借阅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图书,如休闲、消遣、娱乐信息、社会热点类的,尤其是爱情、魔幻小说,而那些有助于专业发展和社会成长的图书则长期处于冷僻状态,甚至多年无人问津,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学校决策层的投资积极性,从而对馆藏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借助信息培训的途径,结合教学需求,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让那些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发展新成果的书刊杂志进入他们的视野,并形成一定的流通量,这对促使学校保持并加大对此类图书的投入力度有着重要意义。

三、高职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培训的途径

(一)信息意识及信息检索技巧培训

目的是培养高职生初步的信息意识,提高其对信息的关注度,形成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效益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会何时需要信息、为什么需要信息、何处以及如何找到信息等。培训内容包括各类信息资源、各学科信息的查阅方法、常用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信息网站导航及网络软件的使用等知识培训。通常通过新生入馆教育、提供教育训练课程等途径实现。1.为新生开设入馆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向学生推广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库、室布局、机构设置及各种服务、入馆须知、借书证办理等等。重点是向学生推广中图法的使用方法,包括中图法的分类、索书号(分类号和顺序号)的编写原则、图书排架遵循的顺序、怎样使用电脑查询等等。通过新生入馆教育,使新生对利用学校图书馆查询信息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并为学会利用校外图书馆打下坚实的基础。2.提供信息素养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检索技术和网络操作技术,掌握本专业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技术,如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数字图书馆订购的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学位论文、自建的数字资源等等。课程一般在电子阅览室进行,伴随着教师的示范,学生上机实践,效果非常明显。信息素养课程突出了两个方面的训练:一是提高高职生搜集、鉴别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学生要善于围绕学习目的去查找、整理所需信息,并培养高职生评价、整合和创新信息的能力。二是进行信息道德教育。首先是正面引导,推广信息道德的基本价值和理念;其次是案例分析,提供反面教训;其三是介绍和演示反抄袭软件等技术手段。实践证明,这三种手段的结合运用,可以对高职生起到较好的警示作用。3.提供电子书操作及网上购书的现场指导。根据我馆2013年10月对全校学生做的一次调查,在“阅读载体”方面,高职生选择最多的是纸质图书,占78%。由此可以发现,在数字化技术大发展的今天,大部分学生仍然偏好传统的纸质阅读。然而由于投入不足,更新较慢,我校馆藏资源少而陈旧,很难满足学生的专业阅读及专业以外的阅读需求。为了避免出现学生乘兴而来,扫兴而去的尴尬局面,去年开始,我校图书馆开始提供导购服务,如学生确实需要,图书馆员可以向其推荐电子书,指导其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阅读器下载阅读,或指导其通过京东网等购买图书。交易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图书馆并不介入任何交易活动。通过提供此类个性化服务,学生的阅读需求一般能得到及时满足。很多学生因此养成了下载电子书、网络购书等习惯。

(二)加强导读工作

高职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缺乏足够的阅读热情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存在着阅读量少、阅读范围窄、阅读时间少、阅读经验缺乏等普遍性问题。图书馆有必要通过开展系列性的导读工作,正确引导高职生的阅读倾向、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以影响其阅读效果。为了足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导读工作的形式应尽可能丰富多样。可以采用的方式有:1.利用知识导读。如我校图书馆开设的入馆教育课程,围绕“如何有效利用图书馆”这个主题,向新生推广图书馆相关知识,有助于新生尽快熟悉、了解、利用图书馆,最终爱上图书馆。2.主题形式导读。主要是利用海报、手机短信推荐、校园网络推广、校园广播推广等手段,向师生通报和推荐新书、好书。我校图书馆与校团委、学生会、广播站密切配合,定期进行名著内容介绍、经典段落的朗诵活动,通过朗诵会、广播站的途径向学生放送,很好地推动了高职生每学期读两部名著的活动,为书香校园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我校图书馆还多次争取到了学校经费的支持,以图书馆的名义,邀请江南大学一些既有名望又善言幽默的专家、教授举办专题学术讲座和名著鉴赏活动,引导高职生对科学的热情、对美的鉴赏品味。我们发现,高职生对此类活动的参与热情很高,因为此类活动不仅让他们获得了丰富生动的知识体验及美的享受,更让他们实实在在体会到了类似于名牌高校大学生的生存体验。这种感觉对普遍具有自卑感的高职生是十分独特而宝贵的。图书馆也借此类活动很好地推广了自己,每次活动下来,被推介的名著总被借阅一空。3.支持教学。与教师密切配合,敦促教师在严格筛选比较的基础上明确下学期将会使用的参考书,受制于经费,一般每门课选定一种,经学校批准后由图书馆配合采购,购入后通知老师使用,由图书馆设定并发送参考书特别公告,敦促教师通过布置作业等方式促使学生利用电子参考书,并把电子参考书的利用率作为图书馆是否优先支持某教师今后购入电子参考书的主要依据。

篇(3)

二、紧贴岗位,构建柔性化课程体系

无论哪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最终的目的是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因此,构建与机械类专业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职业岗位能力,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了解机械类专业职业岗位的工装设备、工作要求、工作对象、工作内容与流程,构建柔性化课程体系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内容。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类专业立体化课程体系

高职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是针对工作岗位的实践性、适应性。具有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岗位技能要求,适应工作岗位,能够获得合作企业的认可,是决定校企深度合作的基本条件。因此,要从课程内容着手,遵循认知规律,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设计诸多“知识点”,构建一条“能力线”,形成“复合职业面”,完成立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二)整合课程内容,完成机械类专业“教材”向“学材”的过渡

“学材”的内容要求以职业岗位的具体任务或工作情景为主,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提示、步骤、参考资料以及具体操作环节的注意事项等[3]。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应脱离传统教育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方式,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对“知识点”的要求重新组合相关知识,结合合作企业实际、学校硬件设备和师资队伍等,设计和开发一些难度适中,能够体现完整工作过程的实际任务或模拟工作任务,保证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任务获取、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完成到任务评价的完整过程,达到学技术、炼能力的效果。

(三)突出机械类专业实践性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理实一体化教学集“教、学、做”于一体,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边听、边学、边练,能有效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是适合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针对行业企业对机械类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引入行业技术标准,参照职业证书考核标准,按照“理实一体化”课程要求开发课程,调整理论与实践所占时间比例,突出实践性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机械类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一方面要求打破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截然分开,理论实践两层皮的现象,理论主讲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必须树立团队协作意识,树立以生为本、以教学效果为本的教学质量意识,保证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效果[4];另一方面要求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实践锻炼,熟悉生产环节,丰富实践经验,钻研实用技术,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双师素质,成为行家里手。

三、聚焦技能,打造“双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承担者,也是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实施者,直接决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是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直接力量。机械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借助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及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另一方面,把生产实践紧密嵌入教学过程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打造一支“上得了讲台,进得了企业”的职教双师队伍,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才能真正抓住高职机械类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关键点[5]。

四、多方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实践

校企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有实习、就业层面上的浅层次合作;有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产、学、研、培多位一体等深层次合作。因此应该根据专业的不同、产业的不同、行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探索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精准定位专业,实施“就业导向”型工学交替

实施“工学交替”意味着走出纯理论讲授的教室,以“职业人”身份参与实际工作,使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交替中成长。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将要从事的职业生涯尽早连接起来,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对企业来说,可以借助学校把自己的用人要求贯穿到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从而招到企业所需要的实用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对学校来说,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设备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实现生产育人的目的,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2006年开始,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与兰州瑞德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组建第一届“瑞德”冠名班,实践了“1+1+1”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学年在校内集中学习理论知识,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第二、三学年在企业集中教学,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其中第二学年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课堂理论课教学与实训课完全在企业交叉进行,由学校、企业共同教育和管理并共同组织相关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企业为学生提供了专业教室和专业机房,采用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及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分组实施。学生和企业员工一样,严格执行企业上下班制度。第三学年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接受企业管理及企业文化教育,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学院委派专业教师常驻瑞德公司,瑞德公司委派专门辅导员,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一方面解决学院实训条件有限、师资短缺等问题,节省了隐性成本;另一方面弥补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而且还培养锻炼了师资队伍。这种培养方式企业需要、学校乐意、学生满意,三方受益。

(二)多层次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学院时刻关注企业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方向,开发、设计、实施灵活的培养方案,开展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校企合作。2004年以来,学院先后与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兰州海红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联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等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先后成功组建了12届企业订单班。2014年学院同宁波北仑区政府沟通,就建立高校、政府以及企业之间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探索,在实践中形成了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位合一”的办学模式。“三方联动、三位合一”构建了政产学共谋、共赢、共发展的新型运行机制。这种合作模式灵活、可操作性强,可以进行专业层面的合作或者课程层面的补充强化,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由校企双方根据实际需要共同研究,共同参与培养的各个环节,紧贴企业岗位需求,确保“订单”的规格与质量,同时通过有计划地分散学生,减轻了单个企业接受学生的难度。学生的专业基础与技能训练课程在校内完成,核心职业技能课程和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在企业完成,毕业后直接在企业就业。在“订单培养”的教学过程中,校企双方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探索“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企业充分发挥设备等资源优势,为学校提供教学基地进行实战训练,解决了学院实训设备不足等问题,学生有了稳定的就业渠道,企业减少了岗前培训成本。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讲课,聘请企业一线技术工人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双师联手”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了“零距离”就业。

篇(4)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

1.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晚发展基础薄弱,缺乏系统的理论作为支持。关于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理论性内容对于实践操作具有良好的指导性作用,目前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理论还不全面,针对人才培养的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教学细则、教学模式等一系列理论内容还不完备,对于教学工作推进做不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给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带来难度。

2.教师队伍素质有待加强。

传统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师只是针对学生的专业性技能和知识进行提高,同时只是针对学生的专业技术学习开展工作,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课余生活、未来规划、心理疏导工作参与性不强或者没有相关经验,对于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缺乏系统、清晰的认识,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工作的推进形成阻碍。

3.学校领导重视力度有待提高。

传统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只是针对专业技能进行培训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工作相对简单,但是社会变化难以预料,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就业岗位减少、社会差距变大、岗位竞争激烈,要求的人才所涵盖的能力也越来越全面,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竞争。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深远,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作改革难度大,同时领导缺乏对此类工作的开展经验,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工作缺乏认识,重视度也有待提高。

4.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岗位紧缺、生活压力大

学生入学之后往往只关注专业机能性知识,对于自身发展规划和发展的理论性内容明显关注度不够。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方法

1.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为导向。

专业性培训是保证学生进入社会的前提,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在专业设置方面要紧紧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制定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计划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与大学教育不同的是具有自身特色在专业设置方面与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联系紧密,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就业导向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相对封闭,学生对于外界信息了解少,对于就业信息和市场信息敏感度不够,学校在培养人才时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对于朝阳产业、夕阳产业、有前景行业、绿色行业进行深入剖析,并对学生进行引导,确保学生学习的知识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2.加强思政教育。

与大学教育不同的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方面相对空白。现在社会对于人才要求更加全面,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更是前提和必要条件,高职教育思政教育方面薄弱,领导对于思政教育认识存在误区,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同时学生由于就业压力大,对于思政教育等精神理论重视力度也欠缺。首先领导要加强重视开设相关理论课,招聘具有经验和素质的专业教师,并加强对于思政教育的宣传力度,对学生的思想、心理等多方面进行教育和疏导。

篇(5)

2不同特征教职工应付方式的差异比较

表2显示不同性别的教职工在“自责”、“求助”、“幻想”和“合理化”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自责”、“幻想”、“合理化”因子上,男性得分高于女性,在“求助”因子上,女性得分高于男性。表3显示,不同工龄的教职工在“解决问题”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年以上工龄的教职工得分最高。表4显示,不同学历的教职工在“合理化”应付方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学历的增高,各因子得分逐渐降低。表5显示,不同职称的教职工在“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和“合理化”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级职称在“退避”和“合理化”因子得分最高,无职称在“解决问题”因子得分最高,中级职称在“求助”因子得分最高。

篇(6)

二、改善职业技术高校财务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

(一)改革财务人员引入机制

若想解决职业技术高校财务人员人才引入困难问题就必须改进原有的引入机制,让其更有灵活性。同时,高校相关人员还必须对人才的选用、任用严格把关,重视人才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同时,高校还应设立人才激励机制,如树立优秀财务人员榜样等,这样可为高校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营造氛围。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高校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很多实践证明,制度不仅能够约束财务人员的思想与行为,更能开阔其视野,提高其业务能力,从而实现提高其整体素质的目标。职业技术高校进行制度建设时需以内部控制为主体,只要内部控制做到位就可同时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财务人员政治思想的规范性。对此,职业技术高校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一套相应的会计制度,落实财务人员的职责与权力,监督财务人员的行为,并严厉处罚某些有重大过失的人员,进而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劣也是决定高校财务人员政治思想素质的一个因素。而高校可从以下三点来完善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第一,教育内容因地制宜。思想政治教育需以实际财务工作情况为基础,不然会出现形式主义化。对此,高校要边实践边总结,分析财务人员的生活问题和工作政治思想问题,并找出规律并给以指导。同时,高校还需整合其他教育力量,通过部门群众等人员及时了解财务人员的思想,解决可能出现的矛盾。第二,教育方法的创新。新的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财务人员的思想会因为高校新的发展形势或者情况而受到影响。所以,传统老旧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起到更大引导教育的作用。高校应根据财务人员的新需求进行变革创新,不断改进思想教育的观念与方法,使其形成具有特殊性、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模式。第三,教育的多样性。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而言十分重要。因此,高校要从多样性出发,让教育同娱乐相结合,不断寻求新的教育渠道并积极地为新方法创造条件,为财务人员打造丰富多样、健康且趣味的活动。同时,高校还需以财务人员的关注点为基础,结合精神、娱乐等内容来改善、引导财务人员的政治思想,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四)提高财务人员的服务保障意识

服务保障意识是财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高校应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对财务人员进行教育,让其树立起权力服务学校师生的意识。树立服务保障意识并非易事,这需要高校站在财务人员的角度上去分析问题,在解决其需求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推动财务人员形成自主服务的意识。同时,高校还需通过正反的事例激励、警示财务工作人员,抑制歪风邪气的滋长,以此来实现提高财务人员的服务保障意识的教育目标。

篇(7)

特点与优势

(一)青岛市对发展本地区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思想上重视,领导上得力

青岛市是我国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过渡型经济的特点尤为明显和突出。青岛的社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大大高于农业产值,向工业化经济过渡的速度明显高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同全国其他地市一样,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青岛市中等教育的结构比例需要调整、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落后的问题十分严重,矛盾更为尖锐。青岛市委及市政府较早地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把重视发展本市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列入了议事日程,放到了一个恰当的位置。

青岛市各级主管部门的领导经常研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听取工作汇报,视察学校,注意做好决策、监督和检查;各县、市、区的主要负责同志更是亲自联系学校,帮助、指导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市教育局也成立了相关科室,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作用;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努力支持办好职业技术学校。这种思想上的重视和领导上的得力,既是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又是近几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快、发展好的一个关键而有力的因素。

(二)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方式灵活多样,发展稳健,并已形成较大的规模

在思想重视、领导得力的基础上,青岛市认真吸取了大起大落的沉痛教训,注意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办学形式,逐步推动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促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持续、稳步和健康发展。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伊始,青岛市就注意避免“一拥而上”的现象,根据本地区的需要及可能,通过加强宏观控制,利用条件和优势,采取改办、新建、联建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举办职业技术学校。在对原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调整、挖潜的同时,从本市普通高中校数量多、密度大、基础较好的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地逐年压缩普通高中的学校数和招生规模,将一批有一定办学条件的普通高中改建为职业中学(中专),以己之长,补己之短,以达到扩大职业技术教育规模的目的。同时,通过鼓励、支持教育部门与经济部门职合办学、企业和乡镇自办职业技术学校等做法,调动全社会办学的积极性,改变了过去由教育部门一家“唱独角戏”的情况,既解决了职业技术学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又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了学校的活力。目前,青岛市职业中学(中专)的主要专业已全部实现了联办,有力地促进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健康的发展。

由于加强了宏观控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青岛市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近几年出现了少见的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城镇已基本实现了普及职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训练的目标,大大缓解了全市经济建设所需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的矛盾,提高了就业人员的素质。青岛市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上,已基本上适应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青岛市的职业技术学校专业门类齐全,地区特色比较明显

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青岛市重视从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出发,努力办出本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根据青岛市的具体情况,明确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导向”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方针。“一个中心”,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要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根据青岛市的产业结构变化和重点行业对技术人才需求的情况,加强了学校专业体系的建设。“两个导向”,一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为外向型经济建设服务为导向。青岛市是我国北方的重要对外贸易港口,又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在外向型经济建设中,青岛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了保证青岛市外向型经济的顺利、迅速发展,根据统一的规划目标,专门制定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外向型经济服务的大专业系列教育规划,加强了以电子、港口、旅游、酿造、化工等为重点的专业体系建设。二是以为农业发展服务为导向。无农不稳,青岛市是我国重要的粮、油、果、蚕、渔生产基地之一,农业生产既关系到国计民生,又是青岛市整个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青岛市农业资源的优势,适应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规模经营的需要,青岛市改革了传统的农科类综合技术专业,突出了种、养、加工技术专业,强调了实用技术和实践技能的教学训练,使农类各专业的建设逐步走向合理。

(四)青岛市重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与改革,努力在发展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在重视稳步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规模的同时,青岛市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的原则,努力进行教育研究与改革,逐步提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办学效益,成立了市职业技术教育教研室,强化了校际中心教研组的建设,各学校也十分重视组织教师搞好各种教研活动,初步形成了体系完整、层次分明的教学研究机构。

青岛市还重视职业技术学校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规定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实践时间不得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在教学方式上,重视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下大力气抓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在建立专业教学、技术服务和实习生产三位一体教学新体系的工作中迈出了一大步。

青岛市还进行了职业技术学校“双证书”的试点工作。首先在机械专业试行了由教育部门颁发职业高中(中专)毕业证书,由业务主管部门颁发等级合格证书(岗位资格证书),使业务部门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督促学校办出特点,提高质量。此外,还通过加强职业技术学校的评估、检查、对比,抓好典型,推动整体改革。2004年,青岛市共评出12个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学校和10个先进专业,作为骨干与榜样加以推广,促进了全市学校改革的深入。

困难与问题

(一)师资问题十分突出,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没有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合格的教师队伍,便不会有高质量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青岛市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主要由这样几部分人构成:一是原来就在职教岗位任教的教师,占少数,主要分布在普通中专和一些技工学校。这部分教师从事职教工作的时间长,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但一般年龄偏大,且学历水平较低。二是从普通中学转入的一部分教师,数量较大,主要分布在各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这部分教师从事普通教育工作的时间较长,有学识水平,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但搞职业技术教育是新手,缺乏相应的经验,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显得力不从心。三是最近几年从普通高校毕业生中补充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学历高,年轻,精力旺盛,工作热情高,但经验明显不足,且有相当数量的人思想不够稳定。四是从其他部门调入的专业技术人员。这部分教师从事实际工作的时间长,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但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不多,在教学上面临不少困难。

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来源不稳、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矛盾非常突出。具体地讲,第一,专任教师人数较少。第二,在现有专任教师中,学历达标率低,尤其是职业中学(中专)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更低。第三,专任教师的结构比例不够合理,基础文化课教师较多,专业课特别是专业实践课教师人数明显不足。第四,缺乏可靠的来源,教师流失时有发生。因此,师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职业技术学校特色的发挥和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尚不够合理

在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建设上,青岛市是颇下了一番工夫的,也产生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论证和统筹安排,专业结构和专业布局仍不尽合理,需要进行较大的调整。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容易办的长线专业过长,而难办、急需的短线专业过短,适应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明显薄弱。

职业技术学校的层次结构问题也比较突出。青岛市已基本上普及了初中教育,据青岛市教育局2004年度报告中的统计,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的人数达到了68%,也就是说近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在完成初中教育后直接或间接就业,这一类青少年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这部分青少年没有受到严格的职前教育训练,必然会影响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初中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十分必要和迫切,特别是在农村。在青岛市这样一个农业生产仍占有相当比重、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重视初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初中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势在必行。

(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亟待改善和提高

管理问题是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又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总的说来,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有效,学校管理水平不高,影响了职教的特点、质量和效益。

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青岛市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实行的是一种对口管理。普通中专、中等师范学校由教育部门主管,其余由各业务主管部门管理;技工学校由劳动部门管理;绝大多数职业中学(中专)由教育部门管理;少数联办学校实行双重管理。这种职教管理体制是由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决定的,其好处是可以调动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的办学积极性,专业课师资、教学仪器设备、经费等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同时也便于把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同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但对口管理的最大弊端是它的封闭性和各自为政,由于对口管理,客观上难以统筹安排,往往导致一些学校、专业的设置有很大的盲目性,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师资设备利用率低,毕业生交流困难,办学效益差。

(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尚缺乏稳定、足够的经费保证,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同一些先进城市比较,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主要差距是办学条件差。办学条件差的主要原因是经费少,缺口大,且没有稳定的来源保证,明显落后于不少兄弟地市。有的县甚至将上级下拨给职业技术学校的经费截留,不少单位经费得不到落实,还有的拨了专业经费却停拨了正常办公费用。由于经费不足,导致职业技术学校校舍少,专业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短缺,实验、实习问题难以解决。这种状况与青岛市的经济基础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很不相称,近两三年来,经教育部门多方努力,情况虽有所缓和,但问题远没有解决,仍需进一步重视和努力。

(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亟待提高

虽然有关部门及学校早就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并为此做出了不少努力,但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不高的矛盾仍十分突出。质量不高的主要表现为毕业生的政治素质不过硬,专业思想不够稳定,实际动手能力差,工作适应期长,不受用人单位欢迎。造成质量差的原因较多,一是生源差,同普通高中比较,除少数中专外,职业技术学校招生的分数一般低于前者。二是师资薄弱,青岛市职业技术学校专任教师数量、专任教师学历达标人数均少于普通高中。三是教学条件差。四是一些中等学校办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向不明确或不落实,总想向普通高中看齐,没有办出特色。此外还有一些管理、经验等方面的问题。质量不高将导致毕业生的出路困难,直接威胁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由于青岛市劳动就业工作做得较好,目前问题尚不十分明显,但也已出现了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优势不大的现象。对此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把提高质量的工作抓好,以保证全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顺利发展。

结合青岛市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与设想,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将进一步向前发展。在校生人数将大大增加,学校、专业的结构与层次将向地方化和高级化不断深入,整个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承担的在职提高教育和重新训练任务将大大加强,并将逐步形成以市区为龙头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为了迎接挑战,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上述目标,青岛市将以解决现有的质量问题为突破口,紧紧抓住师资、经费、管理等关键和重点,从加强科学研究、拓宽职教功能,加快配套改革、确定规划步骤着手,促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顺利、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山东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山东职业教育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青岛社会科学院.青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篇(8)

2地基处理

根据参考地质报告,本场地属于非自重湿陷性场地,地基湿陷等级为Ⅱ类,采用强夯法,消除湿陷提高承载力。计算分析选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基础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JCCAD2010版。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或条形基础及独立柱基。

3上部结构设计

1)A,B,C区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D,E,F区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2)结构设计。地震作用按8度0.2g进行计算,抗震措施按8度0.2g进行设计,A,B,C建筑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三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D,E,F区框架等级为二级。抗震计算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构整体分析选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软件》SATWE2010版。采用总刚分析方法,计算结果如下:A区:周期,地震力与振型分析见表1~表3。结构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033;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213。B区:结构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030;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212。C区:周期,地震力与振型分析见表7~表9。结构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044;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045。D区:振动周期见表10。结构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710;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605。E区:振动周期见表11。结构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551;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601。F区:振动周期见表12。结构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628;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623。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相应要求。3)最外层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mm):a.基础梁及地下室底板:下部钢筋:有垫层40;无垫层70,上部钢筋40;b.地下室外墙:外侧50,内侧20;c.柱:地下与土壤接触面:防水混凝土50,其余部位25;且不小于纵筋直径;d.梁:室外露天环境35,室内潮湿环境25,其余部位20;且不小于纵筋直径;e.在一类环境下各层楼板、楼梯板为15,梁为20;在二a类环境下各层楼板、楼梯板为20,梁为25;在二b类环境下各层楼板、楼梯板为25,梁为35;f.梁板中预埋管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大于30。4)本工程各部分之间设置抗震缝,主体长度超过规范要求时相应部位设置后浇带,减少混凝土收缩影响。5)材料。混凝土:A,B,C区柱、墙:1层~2层顶为C40;3层~4层顶为C35;5层~6层顶为C30;D,E,F区柱:C30。梁、板:C30。基础:C30。楼梯、女儿墙、雨篷、挑檐、构架等露天构件:C30。圈梁、构造柱:C25。填充墙:±0.000以下采用MU10页岩烧结砖,M10水泥砂浆砌筑,±0.000及以上采用A3.5加气混凝土砌块(容重不大于6kN/m3),M5混合砂浆砌筑。钢筋:采用HPB300级,HRB335级和HRB400级钢筋。

篇(9)

发挥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领会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在技能练习中完成任务。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互动式实训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参与性”,它通过强调实习指导教师与学员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实训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冲破意识阀门释放出来,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益。互动式实训教学方法需要实习指导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有的实训课程还需要实习指导教师对相关素材有长期积累。

2.有利于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精神,充分调动教与学的自觉性

互动式实训教学要求实习指导教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主动参与实训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必然要认真钻研,精心备课,谋划好既要把所讲知识和技能使学员掌握,又要使学员主动参与到实训教学中,这对实习指导教师也是一种教学上的鞭策和督促;同时互动式实训教学要求增加学员参与的过程,这必然督促学员在课下认真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我,以达到实训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和学习的要求。

3.有利于培养学员学习技能的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布鲁纳曾说:“使学员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互动式实训教学让学员参与到实训教学中,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使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实习指导教师与学员在课堂上互相呼应,无论是课堂练习还是共同完成一件任务,气氛变得活跃,实习指导教师和学员间的距离得以缩短,从而有利于实训教学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是有效提高实训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4.有利于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传统实训教学的教学方法仅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分组编码”让学员认知。这虽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但不可避免的是学员不易发展创造性思维。互动式实训教学注重学员的个性发展。传统实训教学抑制了学员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学员只是被动地听、记,对内容理解少,按部就班地练习;互动式实训教学则注重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课堂上实习指导教师的任务是启发、设疑,鼓励学员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大胆提问、大胆发言,对学员提出的观点给予分析、引导,增强学员在讨论中的自信心。

5.确保学员的主体地位,促进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互动式实训教学模式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立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突出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的教学形式,它确保了学员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创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互动式实训教学注重立足现实,能及时对学员给予引导,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6.互动式实训教学重视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传统实训教学只是通过实习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学员,而忽视学员群体的互相影响作用。互动式实训教学追求以人为本、以学员发展为着眼点,使实习指导教师和学员在交流中形成思维的撞击与融合。实习指导教师尊重学员的心理需要,倾听学员对问题的想法,发现其闪光点,形成共同参与、共同思考、共同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真正产生心理共鸣、观点共振、思维共享、影响共有。同时,在互动式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要有效地组织好学员的讨论和交流,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极大地锻炼实习指导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

二、互动式实训教学模式在职业技术培训中的应用

2.个人自学——互助互动的基础

学员自主学习不完全等同于自发学习。自主学习指学员有自主选择权(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式、训练内容等)的学习,具有独立地自学探究和主动地与其他学员、实习指导教师交流互动的双重特征。因此,自主学习是一个需要学员智力、情感态度、合作性共同参与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学员的学习方式是进入学习情境,自学、探究、感悟、领会、理解知识;根据训练题目自练、自测、自评,强化掌握知识;遇到疑难,主动与同学或实习指导教师交流互动。实习指导教师的教学方式是走进学员中间,了解学情,与学员交往互动(指导、引导、帮助),促进学员自主学习。有的要引导兴趣,有的要鼓励信心,有的要帮助解决知识疑难,有的要指导方法技能,每个都要评价激励,强化学习动机。

3.小组讨论——互助互动的主体

在学员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由小组推举代表发言,谈认识并介绍思考过程;其他小组补充或质疑,引发争论;实习指导教师给予肯定或补充。若产生分歧,实习指导教师要小心呵护学员的积极性,引导学员思维,点拨矫正;一旦出现创新,要给予极高的赞扬,使每个学员的闪光思维都成为全体学员共享的财富。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组,但要保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

4.大组交流——互助互动的关键

在小组讨论后,进行大组交流,即全班交流,可解决在小组讨论后仍未解决的疑难或需要强化的重、难点问题。各组代表发言,相互评价和补充,提出疑难问题、讨论解答。实习指导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实习指导教师和学员共同归纳总结。

篇(10)

一、光复以来至今的台湾职业技术教育

1945年,依据当时大陆学制,将原有日本统治时期各类实业学校和实业补习学校改为“三三制”的初级和高级职业学校。初级职业学校招收国民学校毕业生,高级职业学校招收初中生及初职毕业生。同时,专科学校则分3年制和5年制两种。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在1968年台湾实施9年国民教育之际,停办初级职业学校,并将所有初级职业学校改为高级职业学校,且鼓励高级中学开设职业课程,学制3年,并有“论换式产教合作班”、“阶梯式教学”及“延教班”等弹性学制。1976年公布《专科学校法》,规定专科学校分二年制、三年制、五年制3种学制。至1974年设立第一所技术学院,建立了由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三阶段构成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将职业技术教育提升至和大学平行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层次,独立于普通教育体系之外,成为台湾三大教育体系(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之一。

台湾在经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经济复苏阶段后,60年代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出口扩张”为导向的劳力密集型加工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配合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教育政策的制定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上,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加快技术人才的培养。台湾“行政院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专门成立了人力发展小组,负责人力资源的规划。第一期《人力发展计划》于1966年10月在“行政院”会议上讨论准予备案,之后每两年修正一次;并连续制定了三期《人力发展计划》,以配合第四、五期“经济建设计划”对技术人力的需求。1972年“经合会”改组为“经济建设发展委员会”,人力规划和探究工作划入“经建会”综合处,之后又相继推出一系列人力规划方案。由于出口加工业必须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改善人力素质要求尤为紧迫。根据专家猜测,台湾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初级、中级技术人才最为缺乏,因此人力规划工作把重点放在调整教育结构上,教育重心由普通教育向职技教育倾斜。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职技教育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首先重新调整普通高中和高级职校,由原6∶4逐年调整到1981学年度的3∶7。继而大量扩充专科学校,到1972年专科学校猛增到76所,学生人数达13.8万多人。同时专科学校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分离出来,成立了“专科职业教育司”,突出其培养实用性专门人才的教学宗旨。70年代中期台湾职技教育进入了调整期,由于前一阶段数量的过度扩展,导致教育量和质的失衡。同时,70年代连续两次经济危机的重击也迫使台湾重新调整经济发展策略,经济的紧缩,相应地要求教育作出调整。为限制数量的过速增长,颁布《职业学校法》、《专科学校法》等一系列规章法令加以整顿,逐步完善职教体系。随着1974年第一所工业技术学院成立,“专科职业教育司”改称为“技术及职业教育司”,专责职校、专科及技术学院事务。80年代,为配合“产业升级”,从1985年起重新开放私立专科以上学校,大专院校和探究所的数量也开始激增。1980年大专院校达104所34.3万人,其中专科学校77所18.3万人,大学院校27所15.3万人。到1994年大专院校增加为130所72万人,其中专科学校下降到72所,大学院校增加到58所36万余人。随后又不断扩充本科层次的职教招生规模,把办学较好的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乃至大学。1995年,技术学院只有7所,而截止到1998年8月,已有18所专科学校顺利改制为技术学院。到2000年,台湾技术学院的数字涨至52所,技术学院升级为大学。台湾“教育部”在1996年制定了《大学及分部设立标准》,规定独立学院具有12个以上学系,3个学术领域即3个学院的规模,办学成绩优良者即可申请改名为大学。到1998年底,已有6所技术学院改为科技大学,至2000年涨至11所。在普通教育体系方面,台湾1996年出台一项政策,让普通大学附设二级技术学院,以衔接专科学校的课程。到1998年底,附设二级技术学院的普通大学已有23所。这样,从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到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普通大学附设二级技术学院,已构成一个相当完备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学生初中毕业面临分流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喜好及专长等来选择是进入普教体系还是进入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就读。

二、台湾职业技术教育今后走向分析

台湾过去把职业技术教育定位在“养成教育”上,目的是让学生习得一技之长,毕业后直接就业。因此,他们继续升学的机会非常少,职业技术教育带有明显的终结性色彩。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一教育体系已无法满足一般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也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在新世纪,台湾职业技术教育面临一个新的转折期。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职业技术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快速变迁和经济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如何调整和适应未来发展呢?

围绕如何建立面向21世纪的职教体系,台湾有关方面作了多方面积极的探索。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将来走向主要是摘要:

1.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移是必然趋向,今后的重点将放到发展大学以上层次的技术院校由于经济的快速变迁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力需求结构将渐呈灯笼型或钻石型,居中间大部分是拥有高级技术知识的专业和技术人员。据台湾“经建会”人力规划处猜测,台湾专业技术人才和行政管理人才的需要将呈递增趋向,年增加率分别为4.5%和3.7%,未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仍有很大发展潜力。而台湾教育当局1995年的教育报告书则决定摘要:重新调整高、中职学生的比例,通过增加高中、适量增班、规划综合高中及完全中学的方式,调整中、高职学生比例为5∶5。进一步畅通职校升学管道,研拟弹性学制,大学增设技术课程,专科增设技术学院课程,专科和大学合办二年制在职进修班,大幅增设技术学院,并实施技术学院设专科部的新学制。

2.独立的职业技术教育体制将转向普通高等教育体制下的大学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实施了多年的高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分流政策有可能被取消。1996年上任的台湾“教育部”部长吴京,上任伊始就提出高中不分流,同时要求改变以往高二后文、理科分组,使学生在高中阶段能接受全面教育,具备通才能力,相应的大学入学考试也将打破多年来实行的分组考试模式,所有科目都要考,同时支持原台湾“教育部”推行的大学多元化管道入学模式。

3.职业技术教育将走和终身教育相结合之路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知识的老化更加突出,人们需要不断补充新知识,以应付职业的变动,跟上新技术的发展,因此终身教育日益重要。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力图摆脱终结教育的局限,教育目标兼顾升学和就业,和终身教育结合,使公民有随时返校进修学习的机会,职业技术教育向终身教育领域拓展。为此,台湾职业技术教育作了如下一些调整摘要:重新规划,采取开放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高日夜间部、不同学制及校际选课、春秋两季均可入学,以及不限修业年限和休学限制,使学生能“随时进去”“零存整取”完成学业;职前教育采取“直达车”的设计,使学生毕业直接升学或就业;在职培训采取“区间车”的设计,为公民个人随时返校进修创造条件;在入学方案上做到多元化,除原有的四技二专联考外,学校推荐、申请入学、行业推荐甄试等入学方式都在积极试办,甚至教育当局可考虑免试入学,考试不及格再退学。

4.落实职业证照制度,建立多元文凭价值体系就职业技术教育本身的价值来讲,它提供给学生的实务能力的养成是必须加以重视的。在台湾,加强实务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办法即是落实职业证照制度。职业证照分三级,即丙级、乙级、甲级,它是通过职业证照鉴定考试取得的。职业证照有利于学生的升学、就业或就业后的续薪、升迁,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不仅能取得毕业资格证书,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职业证照。从1992年至2000年,已有超过40万的职校学生取得丙级的技术士证照。在落实职业证照的基础上,为建立多元文凭价值体系,台湾当局修订了《各级各类学校同等学历的办法》,规定持有职业证照的人士,在有若干年的工作经验之后,也能取得相应的同等学历资格。如丙级证照加5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高级职业学校毕业或普通高中毕业,可以参加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或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专科学校的入学考试;乙级证照加4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专科学校毕业,可以参加大学附设二技或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的入学考试;甲级证照加3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技术学院、科技大学毕业,可以参加探究所(硕士、博士)的入学考试。从而建立起职业证照和毕业文凭之间的等值互换关系。

参考文献摘要:

1.林腾蚁.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学术报告集,2000.3

上一篇: 人际交往艺术论文 下一篇: 失业保险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