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26: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汉语国际教育毕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318-02
目前,我国已在96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有100多个国家超过2500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与之相适应的,国内从最初的4所高校到目前300多所院校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培养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2005年以前,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院校主要集中在国内重点的综合性、师范类和外语类大学。其突出特点是中文及外语专业基础雄厚。2005年以后,新开设的对外汉语专业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集中在普通院校。其特点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多元化。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外汉语专业正式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旨在培养教外国人第二语言的师资,教学对象主要是本国学生。
目前,教育部将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据相关统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鲁昕表示,将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成为首要目标;而如何处理好基础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必修主干课程与灵活方向课程、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成为改革的首要环节
一、整合资源,优化课程结构
“汉语国际教育”作为哈尔滨地区的地方性高校新办专业在本科建设之时,要结合黑龙江省社会发展需求,设计打造跨文化交流人才。以哈尔滨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例,通过课程体系设置来实现培养语言能力较高,知识素养过硬,应用能力强,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人才,达到适应快,专业技能强,就业弹性大的目标。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文化建设需求。
哈尔滨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为“平台+模块”,即由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专业课程平台、教师教育课程平台以及实践课程平台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平台由学科平台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构成。包括汉英双语与技能方向、文化与中华才艺方向;教师教育课程平台由基础理论课程模块、教学能力课程模块、学科教育课程模块和教育实践课程模块构成;实践课程平台由基础性实践课程模块、提高性实践课程模块和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构成。结合哈尔滨学院优势学科资源,继续发挥老牌师资专业的优势,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加大了专业应用型课程比重,重技能实训,强化实习基地建设,追求实习实训方式的多样化。
二、克服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实现最大限度的优化
从目前对外汉语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研究来看,汉语理论知识、语言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文化学知识是必备的,张德鑫(2006)认为,精通汉语是对外汉语教师的“内功”;了解乃至熟悉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教学法流派,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具有文化修养并至少熟悉那门外语的所属文化,拥有一定的电脑技能,是对外汉语教师的“外功”。也有四、五大模块说:四大模块即:语言模块(汉语、外语)、文化模块(知识性文化、交际文化)、文学模块(古今中外)和教法和教研模块。五大模块即:语言类、文学类、文化类、教法及教研类、通修及其他特色课程。不论如何划分,最终都致力于培养既具有汉语言文学的文化专业功底,又要具有专业水准的外语水平的人才。但在实际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中有效处理好汉语与外语、语言与文化的比例关系,至为关键。
哈尔滨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将五大模块通过课程平台构建起来。在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学生根据个性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践课程进行训练拓展。在学时与学分上确保各部分比例达到优化。其中语言模块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方向课程方面最大限度地体现应用特色和技能特色,并结合学校优势办学资源,适当融入中文、文秘、英语和旅游专业的成熟精品专业特色课程。处理好语言技能类课程和文化知识类课程的比重,使专业特点突出,摆脱以往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中文基础不如中文系学生专业,外语基础不如外语系学生专业扎实的局面。
(一)根据国家规定及参考行业研讨成果来设置主干课程
按照教育部对对外汉语专业规定,在课程中涵盖中国文学、比较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中西比较文化等课程。在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研讨会(2003)上,35所院校认为该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应有12门。2013年在北京召开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研讨会, “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成为重要议题。根据国家规定及参考行业内研讨成果,设立专业核心课程。
(二)合理分配课时/学分
在进行课时设置时,充分论证协调分配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学分。处理好语言技能类课程与文化知识类课程的课时/学分分配;协调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时比例;汉语课程与外语课程的课时比例;传统课程与特色课程的课时学分/比例。
(三)根据学校学科特点设置灵活特色课程
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办学资源和教学设施上是弱项,因此在办学中要取得亮点就要发挥学科优势,将学校已有的办学资源灵活运用到新办专业中,夯实专业实力,发挥专业特色。哈尔滨学院艺术类专业、体育类专业、中文类专业、外语类专业开办较早,积累了丰富的办学资源和师资,教师功底相对深厚,课程建设成熟。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打破专业壁垒,实现师资共享,开设特色课程,增强专业师资活力。在跨文化交流、语言学学科、中西方文化、中外古今文学等方面实现共享。使剪纸艺术、中国武术、民歌戏曲等文化特色课程极具张力。实现了突出办学优势,拓展了专业技能。
三、构建动态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为期8周左右,在第7学期进行。师范类专业实践性环节主要指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单一的教育实习和论文写作远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其特殊性在于学生不仅要在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进行技能的转换和训练,同时也要实现对未来教学对象的研究与教学实践。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与中文师范类学生相比,实践性教育环节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同步。因此,实践教学在形式上、内容上以及深度上都要进行拓展,以此满足需要。着力构建动态实践教学模式,将其学分为三个层面,即基础性实践课程模块、提高性实践课程模块、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基础性实践课程模块包含中华才艺训练、专业技能实训、教育见习、学年论文;提高性实践课程模块包括教育调查、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包括社会调查与公益劳动、读书、职业资格与技能培训、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等方面供学生自主选择。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贯穿在1-8学期,不间断地动态完成。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到课堂上、课余活动中、技能专项训练中、活动竞赛中确保实践效果的可持续性,使各个课程模块有机的衔接,使知识、技能互促互进,融会贯通。
(一)将对外汉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
通过对近几年汉语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与分析,发现汉语教师及志愿者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之前经过的培训课程主要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汉语本体知识,课堂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汉语测试,对外汉语教材的使用与编写几大方面。汉语教师及志愿者的选拔范围多在中文及外语专业,培训的目的是确保教师及志愿者较快地进入角色,完成教学任务。为了避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水土不服”的现象,在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中,分层次、分步骤地将汉语教师职业培训内容融入到各个教学模块中。以此来解决毕业生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缺乏实践检验,教学环节生疏等问题。使学生适应快,技巧多,能力强,经验足。
(二)通过相关课程的有效衔接和拓展,突显技能训练效果
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尤其是母语为屈折语国家地区的“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汉字教学问题尤为突出。在初学阶段,听说能力与读写能力不协调,有时甚至成为学习障碍。这可能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将会遇到的普遍困难,针对这些教学难题,以汉字课程为例,在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中将说文解字课程和汉字文化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在课堂上适当实现参与性教育实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两个课程分别安排在5、6学期,既做到连续性,又具有关联性,一方面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加汉语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率先将汉字教学理念融入到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增加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进而通过汉字教学实现文化教学。
(三)通过课余活动比赛,实现实践训练的拓展
以外语沙龙、教学设计比赛、演讲比赛、职业技能观摩等活动为载体,实现实践训练的拓展。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施正宇.论汉字能力,世界汉语教学,1999.
[3]张映光.论国内对外汉语教师专业师资型人才的培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
[4]张德鑫. 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改革;创新
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一定要“高度关注教育的质量问题”、“多元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拔尖人才”、“探索多种培养方式”的要求。高校中“教学”受重视程度不够,鼓励高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因此,本文将从教学模式的视角,对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问题做初步探讨和分析。
一、研究的问题———人才培养不适应
总理在2009年指出:“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1]。《纲要》的“序言”部分也尖锐指出:“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2]。“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不适应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就是指我国教育目前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实质就是人才培养不适应,其中一个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适应。为了进一步落实“两个不适应”的难题,迎接西安翻译学院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今天我们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切入点进行展开调查。
二、研究方法—实证调研
(一)抽样。本研究抽取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生146名,其中二年级36人,三年级55人,四年级55人;男生18人,女生118人。
(二)工具。根据课程设置大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了《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问卷调查》,随机抽选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146名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
(三)数据分析。采用了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描写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数据分析,目的是探索汉语国际教育学生对该专业的期望值及需求,进一步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研究现状———西安翻译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应用型人才特征是按照一线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课程体系,以掌握技术知识,通过实践活动,为社会谋求直接利益为主,其专业行业设置,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使其受教育者具有必要的本科底蕴和一定的实践能力。目前,西安翻译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适应西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功底和外语基础,较全面了解中西文化,掌握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在国内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及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的语言学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也已经在校外建立了5所实践基地,但可能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偏理论少实践,培养出的人才与今天所要创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四、研究结果
我们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在校生14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满意度、专业侧重点、具体课程设置分配等等,结果如下:
(一)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调查结果:47.5%的学生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17.5%的学生是出于听说该专业好,待遇高;25%的学生是出于这专业新颖,没听说过;6.5%的学生是出于别人帮忙选择的;3.5%的学生是出于服从志愿调剂过来的。
(二)您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是否满意?调查结果:22.38%的学生是比较满意;52.45%的学生是一般满意的;25.17%的学生是比较不满意。
(三)您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侧重重点在于?调查结果:6.2%的学生倾向于英文水平;42.9%的学生倾向于中文水平;50.9%的学生倾向于教学水平。
(四)在英语学习的基础英语、英语写作、听说课、笔译课的安排比例上,你觉得哪一门课程是可以减少的?调查结果:37.8%的学生认为应该减少基础英语;17.5%的学生认为应该减少英语写作;9.8%的学生认为应该减少听说课;35%的学生认为应该减少笔译课。
(五)在英语学习的基础英语、英语写作、听说课、笔译课的安排比例上,你觉得哪一门课程是可以增加的?调查结果:75%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听说课。
(六)您认为选修课应该开设哪些课程?调查结果:60.76%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如茶道、剪纸等;35.7%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堂;4.4%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堂。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教”和“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特别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因此,必须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围绕“改革什么”和“创新什么”两个本质与核心问题,集中解决“教”和“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五、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学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支撑体系学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对学生的实践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应用能力弱。近两年,实践教学引起重视,但教学内容并未及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课程进行适时的调整,实践性课程少且广泛性不强,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名分实不分,成为学生拼凑学分的工具,应用型人才培养严重缺乏体系支撑。
(二)教学内容体系没有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面对科学技术和市场多元化的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能做出适时调整,应变机制和应变能力差,未能及时适时地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的对接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讲的时间过多,学生自主的支配的时间太少,理论性知识太多,实践环节太少。课程类型单一,讲座式与实践性课程太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新兴专业但其课程与教学体系却沿用的是传统模式,不能适应专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当前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最大的意见就是实践能力偏弱。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这方面所表现出的不足却很突出,其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平台的构建很不平衡。
(四)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方案特色有待提高,课程设置的选修课没有做到名副其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定位在应用型人才上,更要在培养方案中体现专业特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特点为着眼,培养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方向,突出实践能力与理论修养并重的学科特色,努力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适用范围较广、应用能力较强,最终适应市场需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六、提出创新
(一)借鉴国外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欧美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成功而丰富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如美国本科教育层次将技师培养纳入教学计划,注重应用实验课程,注重教学质量,尤其是实践教学的质量。并且允许和鼓励教师外出谋职,以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促进理论与实践并重,且突出实践能力的教学,加强实践训练,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再如德国,在国家政策下建立FH院校,即应用科技大学,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企业实际需要,依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要制定培养目标[4]。
(二)科学竞赛普及化,学习评价多样化积极鼓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参加各类科学竞赛,以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增强综合素质。在教学检查与考核中,注重实践考核,并将科学竞赛的活动也纳入考核体系,以实现对学生评价的多样化。
(三)加强校企共建校内实践基地,申请建设地点,申报教学设备,配备以实践为主的教师,按人才培养方案一一落实1.继续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创造真实(或仿真)的教学工作环境,以生动鲜活真实的实际教例,让学生真切感受,增强学生的实践素养,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去。2.试图创建校内e-chinese工作坊,建立初期目标是以项目养项目,中期目标为学校创收,终极目标实现MOOK大规模在线教育的新时代。3.聘请部分业内专家教授实践课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就要采取多样的措施,邀请相关业内专家进行实践授课,让学生了解到一线的实践信息和知识,这事很重要的。4.与西安市名牌大学的汉语国际学院建立关系,争取让我院汉语国际专业的学生都能有机会指导大学留学生,同时配备我院专业的教师做指导。
(四)课程设置的建议1.加大汉语知识类课程的比重语言学知识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基础和依托,是语言要素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前提。因此我们建议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测试与教学评估》、《汉语写作基础》等课程,目的强调学生对现代汉语书面语特征的掌握与运用,同时注重选文所含的丰富的文史底蕴。其次,针对近年来学术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所撰写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完全不了解学术论文的结构体例及文献搜索等,建议在第六学期增设一门《研究方法及学术论文写作》的选修课程,为学生在第七学期要进行的学位论文开题和写作打基础。2.减少英语课程的设置目前该专业开设了《英语听说Ⅰ》、《英语听说Ⅱ》、《英语听说Ⅲ》、《英语听说Ⅳ》、《基础英语Ⅰ》、《基础英语Ⅱ》、《基础英语Ⅲ》、《基础英语Ⅳ》、《英汉翻译Ⅰ》、《英汉翻译Ⅱ》、《基础写作Ⅰ》、《基础写作Ⅱ》总学分共计40学分,应该减少英语课程的设置,以英语四级考试为导向,培养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四级外语水平,因此仅设置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自编教师课堂用语教材)、基础英语(以英语四级考试大纲为指导)、英汉直译原理及实践等,总学分不低于28不超过32为宜。3.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践性课程,并根据这个新兴专业的特点适时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和现实的需要。因此,要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与“学”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开展《教学设计与管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堂》(包含《汉语语音及其教学》、《文字词汇及其教学》、《语法修辞及其教学》的主要内容)、《中国书法》、《中国舞蹈》、《中国武术》、《中国礼仪》等课程。4.删减部分课程鉴于该专业的毕业生所教授学生的汉语水平偏向于初级和中级,建议删减以下三门课程:《荷马史诗与东西方古文化》、《国学经典选读》、《史记研究》。
七、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对策
1.加大政策倾斜与扶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学校出台相关的改革措施,更需要政府出台更加明确、具体和完善的政策支持与引导。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需要学校和政府加大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力度,以推动这个新型特色专业的深入化、国际化发展。
2.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确保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保证。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具有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懂理论、通实践”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具体来讲,一要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基地;二要建立健全的双师型教师的聘用制度;三要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及校校合作制度,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双师队伍建设创建更有利的平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3.建立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大保证,也是沟通市场和社会的重要运行机制。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培养出具有高水平、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要大力建设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计教师为本[N].中国教育报,2009-10-12.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N].人民日报,2010—03—01(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027-02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适应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提升文化软实力,培养国际化专门人才的战略需求,就要进行综合改革。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综合改革目标
1.构建“三位一体”的学科专业体系,体现综合教育优势。(1)围绕汉语国际教育,构建较为完整的主干学科群。形成由汉语言文学、文化学、外国语言文学“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实现学科专业之间的交融与互补,强化汉语国际教育主体。(2)形成统一的行业领域,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借助汉语言文学的学科背景和优势,在科学合理的学科结构下,确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使教学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统一。(3)按照不同培养方向的特点,开展专业综合教育。汉语国际教育方向突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教学,强化教学实践;涉外管理方向突出管理学教学,强化管理实践;涉外文秘突出秘书学教学,强化秘书实务实践。同时,三个方向都实施双语教学,注重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2.实施“三位一体”综合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实现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理论教育、技能教育、岗位教育“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体系,全面加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教育。专业理论教育要以“语言学”、“文化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技能教育要按照不同方向培养方案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形成由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构成的技能教学体系。岗位教育要根据相关行业的用人要求,形成由职业素养、岗位技能、行业技术资格认证为内容的教育体系。
3.完善“三位一体,双向互动”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三位一体”是指依托留学生教育,建立校内的实习实训基地;依托国际学校、有留学生的高校、地方外事机构、涉外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依托与国外高校的联系,着力建设海外实习实训基地。“双向互动”就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介入留学生的教学与管理之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从而实现双向互动。
4.打造“三位一体”师资队伍,保证人才教育质量。借助社会力量,整合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由本校专任教师、外校兼职教师、相关行业专家组成的师资队伍。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实践为基、专业为主、能力为本”的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力争在教师队伍中,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达30,博士研究生比例达50,涉外企事业单位、外事部门兼职教师比例达30%,有国外国际汉语教学经历教师比例达30%,建设一支高水平、强能力、高职称,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教学团队。
5.建立“三位一体”科研训练体系,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学年论文―学术论坛―毕业论文”为框架的科研训练体系,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6.建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实施“双语教学”、“人文教育”、“海外交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双语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放共享的双语教学网络课程,展示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多形式交流的网络平台。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实施“2+2”、“1+2+1”等中美双学位联合培养,积极组织学生赴海外学习,开阔学生视野。
7.疏通“三位一体”就业渠道,保证毕业生就业。抓好考研动员、考研辅导、考研报考调剂指导,鼓励学生考取研究生;通过参加国家汉办赴国外汉语教学志愿者选拔、互惠生项目等多种途径,组织学生海外从事汉语教学;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使学生在国内相关行业就业。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综合改革措施
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增强师资实力。建设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水平高、职称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的校级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上建设省级教学团队,使之成为高水平、强能力、高职称,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教学团队。每年拟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外事部门、涉外企业等聘请5~8名具有教授职称或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任教或讲学;每年拟派遣1~2名优秀教师到国外开展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为专业教学积累经验;每年拟聘请1~3名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资深专家承担实践模块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积极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晋升高一级技术职务、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不断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提高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赛教活动,以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
2.实施专业目标、课堂教学、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注重汉英双语教学,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需要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内外其他相关部门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的实践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初步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学术型人才。据此,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选用、教材编写、学科作业等教学环节中体现这一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遴选和编写一套适合本专业教学的教材。完善平时校内实习的各项环节,为学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与留学生教育机构、外事管理部门、国外友好学校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把汉语国际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实践训练之中。
3.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在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中外文化交流的理论,了解相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熟悉教育法规,具有良好的口语、书面语表达能力和较高的汉字书写水平的基础上,逐步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组织学生撰写学年论文,举办学术论坛,创办学生学术刊物,提高学生科研论文写作能力。
4.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革新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力求改变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教师由演员变为导演。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再被动地听课,而是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每次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好关于授课内容的阅读材料,学生课下完成阅读任务,并就阅读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
5.实施双语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采取保持型教学法,实施双语教学。在第一学年,各门课程使用母语教学,同时,加强英语的学习。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在“外国文学”、“国外汉学研究”、“西方美学史”和“西方文化与礼仪”等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第四学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美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外民俗”、“旅游美学”、“比较文学”、“西方文论和秘书学”等课程中,根据学期教学计划和教师的授课特点,适当开展双语教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传统文化”等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课程中采用母语教学、双语教学兼用。提高学生英汉双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教学实践体系(以下简称“体系”)的构建是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就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与人才培养而言,传授知识较易,培养能力较难……”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该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我们将致力于研究探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环节体系的构建和改革。如何构建尚并无深入研究和实践。目前的主要认识有:
1 实践为重。通过语言结对、汉语课堂观摩、根据授课内容编写教案、课堂教学实践,锻炼对外汉语教师的业务能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理解的实验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性活动、专业相关的弘扬中国语言文化精神的活动。
2 “最好能具备绘画、书法、唱歌、表演和编导等艺术才能。不仅在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义或文章。”
3 分阶段教育实践模式。“包括课上教学实践、课余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仿真性教育实践、方法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教育实习等。”“大一、大二进行课上教学实践,课余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四项较容易的实践项目。”“大三、大四以实践为主,进行课余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仿真性教育实践,方法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教育实习六项实践内容”。
国内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通常为课程实践(实验)、社会实践、专业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缺少宏观策划与微观运作的体系化考虑。如何构建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对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现实的意义。
二、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教学实践体系
(一)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
对外汉语专业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语言学和汉语言理论素养及其运用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体系”既是专业办学水平的体现,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链环。“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一定的涉外项目组织工作能力,做到“两强”,即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强,又有专业实践能力的强。
(二)八个层面的“体系”
“体系”具有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多功能的特点,“多角度”是要避免只有检验教学内容学习结果的单一角度;“多方位”是要从多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多功能”是每一个教学实践的内容既有自身的功能,更有综合合力的功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功能”最终体现到“多层面”上,即课程实践类的实践课程、课程实践、境外课程学习(SAP,Study Abroad Program);实践类的教学实践(实习)、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专业社会实践、自愿者组织、学习型社团活动等八个层面。
(三)课程实践类
1 《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指学生参加涉外活动项目的设计、实作并获得学分的课程,它着重专业实践能力养育过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渠道为文化交流团体工作(夏令营等),长短期汉语文化教学,SAP+实践,语言、生活伙伴等,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小组实践活动。根据实践任务、次数和时长作考核,指导教师作阶段性指导评价和最终评价。
2 课程实践是指汉语言理论、对外汉语教学法、中国文化等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1)《现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法》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对语言本体和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学习和思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①课程学习小组,通过多边互动与协作的信息交流、问题探讨、成果分享,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合作精神;②教学小组活动,观摩见习留学生课堂教学,作小组主题讨论、撰写教案、设计教法;③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课程小组活动、教学小组活动过程中的能力表现进行过程评价和总绪性评价。
(2)《中国文化技能与传播》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是一门综合多学科内容、多学科教师任教、以专题形式修读的课程。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是汉语教授者,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作为汉语文化教授者,需要有辅助教学的诸如简笔画、书法等能力;作为传播者,需要对书法、国画、武术、剪纸等蕴含中国文化精神的具体样式有一定的掌握。本门课程需要和相关的书画、京剧等学习型社团结合起来。
(四)实践类
实践类含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自愿者组织、学习型社团活动、教学实践、专业社会实践五个课程体系外的两个实践活动板块:扎实基础类――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自愿者组织、学习型社团活动、专业社会实践,扎实教学实践能力、职业素养、跨文化交往能力和国际意识。展现才干类――教学实践(IAP、SAP[课程学习+实践]、校内实习)。
1 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学生参与夏令营、文化交流团体服务等项目的设计与开展,担任教学活动、语言生活伙伴,在任务中获得中华文化传播技能、项目组织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
2 教学实践:传统实践中结果性检验项目,主要有境外汉语教学实践(IAP,Internship Abroad Program)和校内实践两种,实践对象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
(1)IAP:是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能力、外语水平与实际运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水平、跨文化交际与国际意识、独立工作与敬业精神等都得到全面考验和提升。
中日两校充分合理的利用各自的传统医药教育资源,大胆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基础理论课程在日本校学习,各类实验、实训、实践课程学生来华完成。目前日本部分医科、药科大学以选修课程等不同形式开设传统医药讲座,但与中国有所不同,目的不是培养专门的中医药人才,只是使部分医学、药学学生能在适当范围内正确运用传统医药学疗法[4]。日本校的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与此不同,改变目前日本中药教育重药用、轻理论、一切以西医诊断为是非标准、向西医学一边倒的弊端,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中医思维导入中药学教育体系,用正确的中医理论指导中药的应用。同时以天津中医药大学现行的教学大纲为基础,又不全是照搬中国的教学课程,而是针对日本国家资格考试做适当、合理的设计和调整,教学科目及学时符合参加日本国家资格考试的标准,在保证总学时和总学分不变的前提下,将德育教育、计算机及部分选修课程替换成中药专业课程,最大限度的满足日本学生的需求。日本校的很多教师都是在中国的医药大学毕业后,取得日本的国立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还有来自日本当地医科大学的外聘教师,再加上天津中医药大学定期选派优秀专业教师赴日授课,使得教师队伍汇聚了中日的医药教育专家,最大可能的整合优化了中日教育资源,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日本校毕业生全部参加了日本药品销售师资格考试,很多学生在医药品、化妆品企业找到了理想职位或是计划独立经营药店,还有学生选择继续在华深造,将来从事中日传统医药的研究工作。
2探索中日双语教授中医药,打造“日语入学、汉语强化”的中医药国际教育新模式
学习中医药的外国留学生因为语言障碍、文化背景不同,学习中医药的困难很大,很难接受中医的思维方式。日本校采用中日双语教学,70%课程日语授课、20%课程汉语授课、10%课程中日双语授课。前3年学生在日本校学习,入学初期汉语相对薄弱,采用日语授课使学生很快就能适应中医药的教学,期间不断学习汉语基础课,还利用每年暑假来中国短期强化学习汉语和部分专业课。第4年学生来中国学习,1年专业课及实训实习阶段采用汉语授课,并用汉语完成毕业论文答辩。还有部分学生提前来中国先进行半年汉语强化,加强对汉语能力的培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随后进入1年专业课学习及实习。通过4年循序渐进学习汉语,特别是在中国学习期间强化,最终圆满完成中药学专业本科的学习内容。“日语入学、汉语强化”的新模式使得外国留学生克服了学习中医药专业之初的语言屏障,缩小了文化差异,提高了中医药国际学生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吸引了医学类国际学生学习中国传统医药。
3加强中医药行政、学术的全面合作,摸索“跨文化、跨院系”的创新管理方法
日本分校是中日两校众多部门全面合作的产物,需要两校行政系统和教学单位的密切合作。中日两校每年多次在两国召开教育教学会议,对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选用、考核方法、教学评估、教师资格认证等进行严格监控,同时探讨机构组织和学生管理的高效合理的运营方法。两校的行政部门经过几年的磨合,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实习管理、住宿管理各个方面都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最后1年在中国学习阶段管理模式由单独编班授课,转变为与中国学生合班上课,实现中日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在教学单位增设了一名日语流利的辅导员,不仅可以帮助行政部门管理学生,更能在生活中、思想上时刻关心帮助日本学生。“跨文化、跨院系”的管理方法可以发现不足、扬长避短,进一步完善留学生管理体制,推动了学校行政管理模式和后勤配套改革,从硬件到软件全面深化了中医药院校国际化进程,树立了中医药来华留学的良好品牌。
二、对比国外高校的中文专业看中国古代文学课的重要性
在国内大学中文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系中,中国古代文学课或者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中文专业的重中之重。该课程一般有两学年的教学任务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中文专业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国外大学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在欧洲,开展汉学研究较早的大学里,教授很重视对中国古典文献的研究,甚至很重视培养学生对古文原典的解读学习。在近邻韩国,中国文学课在很多高校的中国语系都占有一定的地位。韩国大学里开设中文本科专业的学校现在超过了一百所,各大学的专业名称不尽相同,有的称作中国语言文化专业,有的称作中国语专业,还有的是在中文系下面设立不同的专业方向,比如中国通商、中国语言文化等。这里谈的主要是中国语言文化方向的中文专业的情况。笔者 2012 年曾在韩国庆南大学中国学部讲授一年汉语,了解了庆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大二和大三两个学年中,学部为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的学生分别开设了中国古诗选读、中国古代散文、中国古代小说和中国古代文论四门课程,学时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等同,均为每周 3学时。通过对这四门课程的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的学生比较系统分项地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知识,阅读了经典的原典,同时对中国文学的特质以及主要的文学类型的发展有了大致的了解。学生们学习的文本是繁体汉字,这样可以一边学习古代文学一边实现认知繁体汉字的目的,这对于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韩国的其他高校也很重视古代文学课程。韩国学者文大一在其文章中列举对比了首尔大学和成均馆大学的中文课程。其中首尔大学在一年级开设中国古典文学探索,二年级开设中国历代诗歌讲读,三年级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文学类课程占总课程的 47%。成均馆大学二年级开设中国文学史,三年级开设中国名诗鉴赏、中国小说概论、中国诗曲的理解等课程,文学类课程占总课程的 26%。有的学校在专业学习的初级阶段概括介绍中国的文学概况,随着学生汉语学习的不断深入,在三四年级开设文学、诗歌等文献阅读课程,此阶段倡导学生阅读中国文学原著,切身感受中国文学的魅力。朱锦岚老师提到韩国加图立国立大学自 20 世纪 80 年代末,取消了毕业论文,代之以 5 门课的毕业考试,而这 5 门课中,有 3 门是必选课,包括中国文学史、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2007 年毕业考由 5 门减少为 3门,即中国语、汉字和中国文学史。可见,在对中文专业毕业生的学科知识要求方面,中国文学史的内容绝对不可缺少,是在课程体系中占有很大比重的专业课程。同时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言专业与中国学生学习外语语言文学专业相类似,都是以学习母语以外的其他语种的语言文化为基准的四年制本科学习。从国内外语专业的名称来看,我们的外语专业的名称都是语言与文学并重,如: 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名称就体现出了学习的内容,即要学习该门语种的语言也要学习用该语种成就的文学。例如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就一定要开设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或英美文学史这类课程。学生们通过对这类课程的学习,可以学习到经典英语作品,真正掌握该语言在文学方面的体现和运用,进一步增强其对语言的领悟。因此,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专业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中国古代文学是留学生探寻中国文化内核的一把金钥匙
语言是工具,是载体,文学以语言为工具,展现丰富的人性以及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国古代文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种映现。它对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增加人的文化底蕴有重要意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失去文化精华土壤的语言是苍白的,也是没有深度的。季羡林老先生曾写道: “离开了内容,离开了语言的内涵,根本谈不上什么语言。不涉及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习等等,语言是学不好的。这是学习语言的基本原理。凡是学习外国语言者,都必须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中国文化的内核追求平和、含蓄、中庸,中国文人高洁的品性,忧国忧民的情怀,谦逊重义的处事准则都体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些承载着中国宝贵文化的文字都传承着中国文化的血脉。“文学语句中包含着汉语本身的文化内涵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中国古代文学以生动具体的方式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古代文学作品中深深地蕴含着中国的精神和中国的脊梁。外国学生学习中国文化,一方面体现在中国的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方方面面,更多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精髓中。中国古代文学课就是这样一门让学生体会文化精髓的课程,它承担了审美鉴赏与性情熏陶的美育任务。黄爱华老师认为“古代文学课是为了培养学生们讲授、阐释、鉴赏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借助文学这一载体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专业基础课,它是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审美鉴赏进而吸收和理解中国文化,在传授文化知识之外,通过文学作品的内容辐射出中华优良传统的精神内核,通过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具有独特价值的课程。透过语言的外衣深入到一个民族的精神,这才是文化重要性所在。”诚哉斯言! 通过朗读并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可以让学生在平淡醇美的自然风光中见诗人心情的恬静,淡泊名利,在率真的白描中透显深远的精神境界,让学生体会中国文人的精神情怀; 在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中与诗人一同体会平民百姓的艰难生活,从而也培养学生对劳苦大众的深切的同情心和情操;在易安词作中领悟含蓄蕴藉,词的委婉曲折并留有无限想象,好似中国水墨画般悠长。这些都是属于中国的文化经典,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C
随着世界各国人民对于汉语学习热情的不断提高,汉语教学的主阵地也逐渐由国内高校扩展到了国外各种层次的教育机构。为了向其输送合格的汉语教师,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形势的应用型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于2007年正式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于当年在24所国内高校开始试点招生。2009年,西南某大学被新增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于2010年9月开始正式招收全日制中国学生,学制两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撰写毕业论文1年。笔者为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班学生,所在班级26人,在第二年的教学实习中,有20位同学被派往泰国各大教育机构进行为期十个月的汉语教学,希望通过此次调查了解其教学情况来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工作提出具有实践性的设想,同时也从实习教师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笔者所在班级赴泰实习的20名汉语教师。本调查主要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汉语教师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填写,不记名,以确保提供内容的真实有效。此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份。问卷包括50个问题,分为4个方面:个人基本情况、工作基本情况、具体课堂教学情况、对专业培养方案的评价及建议。
2 调查统计及分析
2.1汉语实习教师个人基本情况
20位实习教师中,男性占25%,女性占75%。从专业背景来看,以对外汉语专业为主,占55%,英语占20%,汉语言文学占10%,其他专业占15%。具备一年以上汉语教学工作经历的教师有5人,占25%,无工作经历的为15人,占75%。
2.2教师工作基本情况
2.2.1任教学校类型
在被调查的20位汉语实习教师中,有8人在泰国的大学任教,占40%,其余12人均在中学任教,占60%。
2.2.2汉语课性质及承担的课型
在任教学校汉语课性质方面,汉语课属于选修课的有4人,占20%,汉语课属于必修课的有16人,占80%。在承担的汉语课课型方面,有7位教师只承担初级综合课的教学,占35%,其他13位教师都承担了跨越不同学习水平和课型的课程教学,占65%。
2.2.3教学管理监督情况
在“您所任教学校是否制定了统一规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并要求您严格执行”方面,有7位教师所在学校有规定,另外13位教师所在学校没有规定。在“学校是否配备有教学指导教师”方面。有10位老师说有并承认教学指导教师对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有帮助,另外10位教师学校没有为其指定教学指导教师。在“您所任教学校是否会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和培训”方面,有5位教师认为所在学校开展的教学研讨会和培训对提高自己教学质量有帮助,15位教师所在学校没有定期召开过相关会议。
可以看出,在平时接受的教学指导和培训方面,有50%的教师处于没有教学监督和指导的状态。再加上部分学校没有制定统一规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未得到有效的监督,教学缺乏规范,他们的教学大多是自己在慢慢摸索,踩着石头过河。
2.3具体课堂教学情况
2.3.1知识储备
通过这部分调查,意在了解汉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知识储备的看法。
按照对“知识储备不够用”的统计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泰国大中小学教育理念(50%)、语言测试与评估(40%)、汉泰语言对比(35%)、课堂教学技巧(35%)、交际文化(25%)、汉语语法(25%)。
在这项调查中,教师的自评是建立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的,因此,这个结论很具有参考性,培养单位可据此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或者讲座来补充教师的知识。
2.3.2课堂教学
在语言要素教学当中,教师认为困难最大的分别为语法(45%)、语音(45%)、汉字(45%)。而在让教师们举出具体问题时,语法方面产生困难的原因如下:有5位教师认为是自己的泰语水平有限,无法很好地给学生解释清楚,另有4位教师认为是学生的基础太差、词汇量达不到,无法讲授语法;语音方面主要是难以用泰语给学生讲清楚“z c s”和“zh ch sh”的区别,还有“j q x r”这组音的发音部位;汉字方面一是学生有畏难情绪,觉得汉字很难记,二是教师本身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汉字知识和汉字教学的方法。
教师难于把握的课型教学方面,遇到的具体困难分别为:写作课为学生词汇量少,语法基础薄弱,常常写错字和错句,还有的教师谈到自己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去上写作课;读写课为缺乏现代汉字知识,不知道自己该给学生讲授哪些汉字知识;综合课为较难平衡训练学生各个语言技能之间的关系等;听说课,主要是在学生词汇量还没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就开设,学生没办法说。
可以看出,教师遇到的课型教学的困难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学生汉语基础差,不能达到教师所要求的水平;二是自身教学知识储备不够、对各种课型在教学方法上的掌握也不太好。
在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调查中,“语言障碍”排在了最前面,高达75%,因此对于赴泰任教的教师来说,应重视加强泰语的学习。排在第二位的问题是“维持课堂秩序(60%)”,结合前面关于教师任教学校类型的调查来看,这12位教师全部都在中学任教,这说明对于课堂的有效管理成为在中学任教的老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2.4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培养方案的建议
在对本专业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的合理性评价方面,有8位教师认为合理,有9位教师认为不大合理,有3位教师认为不合理,分别占40%、45%、15%。
从“希望学院增设的课程或相关讲座”的调查可以总结出,教师对于针对泰国汉语教学、针对中学生汉语教学的课程需求比较强烈。结合问卷第一部分关于教师“本科专业”、“任教学校类型”的调查来看,汉教生源的多元化、任教学校类型的不同使得教师对于在校期间课程学习的需求有所差异。6位要求增设“汉语本体知识”的教师本科全部为非对外汉语或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议增设“中小学课堂管理”课程这道题中的12位教师全部在中学任教。
3 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启示
笔者将以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和教师们对于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反馈两方面为依据来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此外,还将从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角度来探讨教师专业素质构建的问题。
3.1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建议
此次调查研究从教师教学实践的角度给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了大量反馈信息,据此笔者拟提出一个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第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第二,灵活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3.1.1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针对调查问卷中所反映出来的绝大部分教师任教学校都没有制定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这一情况,建议增设教育学中有关教学设计的内容,授课内容可包括在面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环境时,应该如何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和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可以某学院的汉语教学为例,来分析和评价其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实习教师可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任教学校的具体情况,帮助其拟定汉语教学大纲,以此来规范学校的汉语教学。
通过调查得出的实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情况,建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门课中所涉及到的教学法的模式为: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让实习教师进行大量的实践。任课教师可以在一两次课上把基本的教学法理论知识介绍完,然后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教学示范片让全班观摩,最后师生一起来讨论分析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法。紧接着,按照各种教学法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让各小组去准备运用指定的教学法来讲解某个语言点或词汇。在下次课上由每组选出的代表在全班做演示。
针对调查问卷中所出现的很多不具备汉语教学经验的实习老师在初次走上讲台,就承担了不同课型、不同阶段的汉语教学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派出之前就加强各类课型和不同水平的汉语教学实践。具体做法就是,在“课堂观察与实践”、“教学调查与分析”两门课中,任课教师可以首先对不同课型、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和贯彻的教学原则以及教学步骤做理论上的讲解,然后选取代表性的教学示范片让全班观摩,并让全班就示范片中的优缺点进行讨论。同时借助学院的留学生资源,由学院统一安排,全班分组按照各种课型、不同水平去现场观摩真实的汉语课堂。要求做听课记录,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介绍所听课程的基本情况。最后可把全班分成各种课型、各个水平的教学小组,为每个小组指定一位教学指导老师。每个小组集体备课,进行模拟试讲,并邀请教学指导老师到现场观摩和点评。
3.1.2灵活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第一,灵活性:我们对实习教师本科专业所做的调查显示,非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占到45%。这种专业构成虽可以为本专业的发展注入很多新鲜血液,带来一些新的理念,但是也应该看到这部分教师的汉语基础比较薄弱,汉语本体知识储备远远不能满足汉语教学工作需要。而且,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他们自身也有这方面的要求。那么,在课程设置中,就应该给这部分教师提供一个“补课”的机会,而且必须明确要求非对外汉语或汉语言专业毕业的教师补修《汉语基础知识》这门课程,并贯穿到整个课程学习期间。
第二,针对性:鉴于教师的实习主要面向泰国和任教学校大部分为中学的情况,在课程设置上就应该相应地安排针对泰国汉语教学和中学汉语教学的课程,以帮助实习教师提前了解泰国汉语教学的情况。
加强泰语学习,增加泰语学习课时。可以建议泰语老师在教授课堂教学用语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汉泰语言对比。但是实习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加强泰语的学习并不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去大量地使用,而是为了让实习教师对汉泰两种语言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使自己的汉语教学更具针对性以及能够更好地去解释学生的语言偏误。
在泰国进行汉语教学,如果不了解该国的文化和教育制度、教育理念,必然会带来教学上的“水土不服”。所以,考虑到中泰两国文化和教育制度的差异,可以邀请泰国老师开设有关泰国文化及教育制度的讲座。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60%的教师都在中学任教。但是从目前学院对他们的培养来看,仍是采取大学本位的教师教育模式,缺乏对于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关注,所以这种培养方式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通过在中学实习的教师的反馈发现:中小学生的汉语教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学,绝大多数学校都是把汉语课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因此他们的汉语教学更加注重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们更多的需求来自于在课堂上怎么吸引学生,通过什么样的活动设计才能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因此,建议增设“课堂活动设计”和“课堂教学技巧”这些课程内容,并伴以教学案例分析、试讲等方式来学习。另外,还可以组织教师集体观摩国外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况录像,大家一起来总结针对中小学生汉语教学的具体方法等等。
3.2汉语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课程设置的优化并不能完全帮助教师们解决在教学上遇到的问题,外在的帮助还需要教师自身进行内在的消化,笔者将从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来提出一些建议:
3.2.1加强学习,树立不断学习的意识
作为一名国际汉语教师应该具备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知识门类多、范围广,要想依靠第一年的课程学习就掌握全部的知识不太可能,因此需要树立一种持续学习的观念,除了课堂上的学习时间之外,课下也一定要针对自己知识上的空缺进行“补课”。更重要的是在到了泰国以后,在面临实实在在的汉语教学时,一定会遇到很多在之前的课程学习中教师所没有讲授过的问题,这个时候,就更应该具备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从书本以及其他渠道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实践中不断去积累和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
3.2.2加强实践,运用各种资源提高自己的实际教学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是能够直接到海外进行汉语教学的老师。因此,教师教学能力的增长是培养的重点目标所在。而教学能力的增长来自于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大量的教学实践。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来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
第一,观摩教学示范片:这种方式可以说是为新手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供的最直接的一条“捷径”。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从网络上、图书馆等渠道搜集包括各种课型、各个阶段、针对各类教学对象在内的教学示范片,进行反复地观摩。运用课堂上任课教师讲解的基本理论从整体上把握各类课堂教学的原则,从细节处去深刻领会授课教师处理每个教学环节背后的教学理念,然后思考如果是自己来讲解同样的内容,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最后将自己和授课教师的方法进行比对,分析出孰优孰劣,将别人的成功之处引入自己的教学之中,不足之处则加以改进。
第二,帮助语伴学习汉语:在每位实习教师进校学习之后,学院即为其安排了语伴。实习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在和那些外国朋友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之上,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学习汉语。可以说,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是很多未曾有过教学经验的实习教师接触汉语教学的好机会。实际上帮助外国学生解决学习难题的过程,也是自身积累教学知识和增强教学能力的过程。
3.2.3树立教学反思意识,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的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的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
教师可以从反思的多种角度,运用反思的两种方法来反观自己的教学情况:
3.2.3.1开展自主型反思
第一,教学日记:坚持记录每天教学活动的整体情况,总结自己教学中的优缺点,对于做得不好的地方要思考原因和改进的具体方法。特别是要记录下那些事先没有设计而在教学中突然闪现的好点子,这些灵感往往是在特定的情景之下被激发出来的,因此对于解决教学中情境性的问题很有帮助。
第二,访谈与调查:积极主动地从学生那儿收集教学反馈,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去询问学生对于自己教学的客观评价,以检查自己的教学是否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否适合学生的水平。
3.2.3.2合作型反思
【关键词】 在线教学;商务汉语;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5)06―0067―06
在线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及其情境教学和支架式学习理论。余胜泉等指出:“技术的参与没有改变教学过程的实质,但改变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方式,改变了教学过程的组织序列,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学内容的方法。”[1]
商务汉语作为专门用途语言,专业性和实践性是其显著特征,把在线教学形式引入商务汉语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商务汉语实践教学的实施,为留学生提供更多了解商务环境、提高商务汉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机会。本文将结合商务汉语教学实际,研究如何利用在线教学形式提升留学生汉语、商务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在线教学与商务汉语教学
在线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教师与学习者的“教学分离”。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在远程教育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一般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亦即在线教学环境下,借助媒介的联系,充分浏览、阅读各种网络学习资源,再通过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远程在线协作和帮助,实现知识迁移,完成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在线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在线教学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包括人际间的教与学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一种意义建构过程,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构建在线教学模式的四大要素。[2]这种教学模式建构过程契合商务汉语课程的教学规律。基于教学实践,本文总结出商务汉语课程在线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一)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创新了商务汉语“教”的理念
商务汉语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既懂汉语又通商务,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拥有过硬的商务实际工作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素质和应用型的知华、友华的人才[3]。这个目标的核心内涵是“能力”,包括汉语语言应用能力、商务专业知识及其运用能力和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三者的养成需要学习者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而激活学习动机的最终要素是第二语言学习体验,在线教学模式恰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商务体验的机会。
1. 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主创新能力。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根据个人的现实学习环境和学习习惯灵活调整在线学习方式。比如,学生可以在线观看视频课程,形象、直观地掌握其语言和商务知识点,在网上的海量数据中进行抛锚式学习,自主探寻并获得知识。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增强责任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2. 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教育。[4]王红等认为,在在线教学模式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需要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知识的漏洞”, “找出并填补这些漏洞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能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5]商务汉语课程学习者的教育背景差异很大,有的具备一定的汉语基础,但是不懂商务专业知识;有的具有一定的商务实践业务能力,但是汉语能力较弱;有的汉语和商务能力都不具备。而在线教学具有实现资源的多样性、学习终端的可选择性和学习者的差异管理等特点,不受起点和层次限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可以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反复回放视频,加之在线教学的反馈内容具有针对性,教师的反馈行为及时,在线教学评价往往能够实现与学生学习进程的一一对应,特别是网上的开放性作业评价,能够针对学习者的具体学习困惑给出明确的指导,这对于填补学生的知识漏洞、实现个性化学习非常有帮助。[6]
3. 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有利于构建汉语、商务和文化三位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王承君认为,“网络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复习特定的某节课,还能让学生更为深入而持久地理解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 [7]通过在线教学模式,能够把商务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建成一个知识结构网(也叫知识地图),从而把各种知识点连接并整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厘清汉语语言知识和商务专业知识以及商务文化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并在不同知识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帮助学习者建立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知识链条。这对于构建三位一体的商务汉语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有助于传播和弘扬中国商务文化。商务汉语在线教学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有关中国商务文化的线索,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深入中国社会,深入了解中国的商务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5. 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符合学习者的心理注意规律。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在线教学所提供的碎片化知识结构,以及它所采用的碎片化教学形式,切合学生学习时间和学习注意习惯。商务汉语的教学内容具有跨专业、复合型特点,难度较大。教师把商务汉语课程知识体系分解为多个5-10分钟的教学视频,分散了知识点;每个视频按照知识模块进行组合,讲清、讲透课程内容中最重要的核心信息及相互关联,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学生通过碎片化的学习选择,把握学习注意的最佳阶段,这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拓宽了商务汉语“学”的途径
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把传统的教师主讲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与教师相互讨论、切磋、答疑的教师助学学习模式。这不仅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也突出和强化了教师的学习引导和辅导作用。
1. 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具有强大的学与教交互功能,尤其是学习者与教学资源的交互功能,这种交互功能可为商务汉语的学习交流实践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商务汉语教学内容偏重于程序性知识,学以致用是商务汉语的基本诉求。在线学习因为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参与商务实践,所以,商务汉语在线学习模式的实施有利于为留学生提供更多亲历商务环境的机会,留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在线商务汉语实践项目,了解中国的经济、社会和人文习俗,运用隐形学习法[8]进行在线体验学习。
2. 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因其明确的教学针对性,可以为学习者搭建一个主动学习的教育平台。商务汉语课程的学习者个体文化差异大,传统的课堂教学满足不了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运用在线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进度,而且也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跳过某些内容进行选择性学习,甚至重复学习某些内容,以形成认知强化。对于每个学习者而言,他们都可以通过在线教学模式,形成包括自己、他人以及在线资源等的个人学习网络,进而促使他们摆脱对教材和教师的依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构建自主学习的知识体系。
3. 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特点,能够为留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适时帮助。商务汉语课程学习内容不仅包括商务专业知识,还包括真实商务环境中汉语应用的诸多知识。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平台能够为学生的认知和体验提供大量学习资源以及探索知识的线索,引导他们在一种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里,进行自由自在的自主探究,在讨论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思辨中学习,为他们全面提高商务语言应用能力,了解中国经济社会,进而提高对中国商务文化的解读能力等创造更为便利的学习环境。
4.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具有学生学习角色参与的灵活性特点,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为便利的学习服务支持。比如,当学习者需要深入企业、工厂、社区了解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时,课程在线教学模式可以方便他们在任何地方、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研究表明,“在家中或公交车上,在公园里或是穿插于课堂教学之间,不管什么时间和地点,如果能在有空时听听课,学习效率会提高”, “与在学校里被动学习相比,这种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9]
(三)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提供了商务汉语教学“评”的依据
所谓“评”,是对教学和学习过程进行整体判断,主要包括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商务汉语课程在线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够为教师的在线教学过程管理和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过程反馈提供及时、有益和便捷的“评价”,能够针对留学生的在线教学管理和学习过程反馈,进行整体性的科学判断,进而为在线教学评价和反馈提供实时可靠的评价依据。
1. 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化,便于大学对其实施过程进行评价。在线教学能够利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将在线学习、社交服务和商务实践活动与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网等集成为一体,形成立体化、多方面的实时交互和大数据驱动[10],从而为有效控制教师的在线过程管理提供真实数据,为在线教学评价提供直接的评价依据。
2. 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了学生在线学习的全部过程信息,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所学内容和进展进行科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平台,随时追踪检查教学任务进展及完成情况,全面、准确、直观地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信息。比如,通过学生学习数据,了解其学习的过程、兴趣点以及学习方法;运用反馈系统所提供的学习时数、反复学习的知识点,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测试结果的正确率以及所用的时间,判断学生对所学知识及其背后隐含概念的掌握情况。
3. 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了学生学习的实时信息,有利于教师确认学习反馈,纠正和弥补在线教学中的不足。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的回应是教师反馈的根据,当学生做出错误回应时,教师应该给出纠正反馈;当学生做出正确回应时,教师应该给出确认反馈。商务汉语教学需要学生完成一定的实践任务,教师通过在线平台可以掌握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并实时追踪指导,以促进、支持学生顺利完成实践任务。
二、商务汉语综合课在线教学实践
下面以北京语言大学来华留学生四年级下学期商务汉语综合课的在线教学为例,研究、分析和检验商务汉语课程在线教学模式及其实践状况。
(一)商务汉语课程及在线教学计划
根据商务汉语课程特点和教学实际,我们确定了以下的课程教学内容和在线教学计划:
1. 三位一体的商务汉语课程教学内容
商务汉语综合课的在线教学,致力于建设汉语、商务和文化三位一体的远程教学内容体系,旨在提高商务活动中汉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形成有利于学习商务知识、了解中国商务文化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学习环境。
2. 商务汉语课程的实践教学
本课程着意体现实践教学的特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把在线教学内容分解为一些具体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撑的操作项目,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商务实践中完成在线教学活动。
3.商务汉语课程在线教学模式应用性任务设计
本课程需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有三个:一是进一步提高商务汉语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在国际商务环境中得体运用汉语;二是提高商务汉语书面语表达能力,完成学士学位毕业论文写作;三是提高商务实际工作能力,完成一项真实或模拟真实的商务业务。
4.商务汉语课程在线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依靠在线学习平台,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缩短班级学习时间,变原来的4学时/周为2学时/周。鼓励学生参与商务实践。
5.注重在线学习过程的评价标准
采用期末线下考试与平时在线考查相结合的方式检验学习效果,强化线上学习过程管理,加大平时形成性成绩的比重。成绩评定按照线下参与共同体活动、线上提交任务阶段报告、在线参与学习时数、在线完成各个阶段测试、在线参与讨论、在线互评作业、在线提交实践报告、线下参与班级研讨、期末在线考试和期末线下考试十项进行,每项各占10分。
(二)商务汉语课程在线教学模式的教学训练设计
根据三位一体的在线教学原则和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我们把本阶段的商务汉语教学内容设计为汉语语言综合运用、模拟高层商务合作和商务实践操作三个训练模块。
1.汉语语言综合运用
这个模块在于进一步提高商务汉语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训练过程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教师在学习平台上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包括课文及参考资料、视频宣传片、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作业和能力测试等。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包括两种,一种是关于课文内容的视频学习资源,内容包括商务汉语常用的词语、句式和商务环境常用表达形式等;另一种是专门针对本阶段学习者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的论文写作指导视频学习资源,包括训练学生自主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的能力、训练学生设计和安排论文结构提纲的能力、训练学生掌握毕业论文中常用的表达形式、训练学生学会设计标题和提取核心句、训练学生学会论文“引言”和“结语”的写作、训练学生提取关键词和论文摘要的能力等。第二步,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完成作业,提交到学习平台上。第三步,教师通过学习平台修改学生作业并反馈给学生,或者同学之间在学习平台上互评作业,选出优秀的作业作为典型。第四步,学生返回课堂参与讨论,教师答疑解惑。第五步,学生进一步改进、完善学习任务。
2. 模拟高层商务合作
这个模块在于训练学生在高端商务合作环境中汉语和商务知识的运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六个步骤:第一步,学习共同体通过在线学习,完成模拟会谈的任务,包括查找资料扩大信息,在共同体内部或学习平台上参与讨论,通过研讨形成会谈的主题、内容和形式,确定角色在共同体内部或之间进行模拟高层合作会谈。第二步,学生把模拟会谈的过程拍摄成视频上传到学习平台。第三步,教师评价反馈。第四步,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重新录制视频并上传到平台。第五步,同学之间在平台互评作业。第六步,学生到课堂参与讨论、答疑,交流学习体会。
3.商务实践操作
这个模块通过模拟组建公司,提高学生对中国经济社会的认识,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实践总任务是:以“我来当老板”为主题组建公司,策划一个项目,写出策划方案。具体可以分解为四个实践子任务。
子任务1:初期筹划。共同体通过市场调研,商议在中国组建一个公司,确定所建公司的性质、规模、经营范围、市场定位、人员构成和公司名称等,并公布在学习平台上。
子任务2:实地咨询。外籍人士在中国注册公司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具体手续等事宜,需要通过咨询了解。首先,通过平台了解每个共同体拟建立的公司性质,分析各个公司所涉及的相关管理部门。然后,各个共同体分工合作,分别前往工商局、公安局、税务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部门进行咨询,获取相应的信息。最后,把这些信息制作成电子文档,在平台上与其他共同体共享。
子任务3:制定内部管理细则。各“公司”讨论并制定各职能部门发展规划,详细列出各部门具体的工作职责、发展目标和工作计划等,做出完整的计划书,提交到学习平台,参与互评。
子任务4:项目论证。各“公司”把各部门的管理细则整合在一起,结合具体项目进行综合论证,建立相对完善的公司运作模式,包括公司的组织结构、经营范围、市场定位、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企业文化等。提交到学习平台,参与互评。
实践任务完成的整个过程需要在线和离线配合,教师密切追踪,对共同体提交的实践成果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
(三)学生在线学习方式
根据SPOC教学模式,学生采取离线和在线混合的学习形式,基本步骤为:
第一步,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合作研讨式学习。组建学习共同体就是建立适合学生提高能力的环境,方便学生在线学习、共同讨论提高、共同完成实践任务和参与班级活动等。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和学生,还可以是教师、助教和学生。共同体一般由3-5人组成比较利于活动。
第二步,在线参加前置测验,确定学习层级。针对自己的层级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个性化能力提升。比如,10个测试题答对了8-10个,可以选择从第三段开始学习;如果答对了5-7个,可以选择从第二段开始学习;如果答对了0-4个,可以选择从第一段开始学习。
第三步,在线学习,解决汉语和商务知识问题。学生通过教学视频、电子书、学习资料和参考文献等媒体资源进行在线学习,并完成本阶段的测试。
学生的在线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在线视频实现自主学习。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既可以通过实时在线提问,发起并参与在线讨论,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观看视频的次数,做到温故而知新,并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查找相关资料补充学习内容,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得到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当然,学生也可以个人在线独立学习,也可以和共同体成员一起在线讨论学习。
第四步,离线参与实践,提高真实商务环境下汉语和商务知识的应用能力。共同体成员一起讨论商定实践内容,到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去实践,并完成实践任务。
第五步,在线交流互动,解决学习困惑。学生把实践中的收获或遇到的问题放到交流平台上,或汇报自己的学习体会,或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或讲解一段实践内容,或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或提出自己学习的困惑,与同学和教师进行在线研讨。
第六步,离线课堂交流,深化学习内容。学生带着在线学习以及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问题回到课堂参与班级讨论,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第七步,反刍巩固,达到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完成上述六个步骤后,学生需要一个知识内省的过程,以梳理学习内容,消化理解,进一步扩展知识范围。再通过完成相应的任务或作业,提升能力,为下一个在线学习过程做准备。
三、实践结果统计与分析
通过商务汉语课程的在线教学实践,我们获得了学生在线学习的一些数据,同时又对参与在线学习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获得了相应的数据。样本统计和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一)商务汉语的教学平台数据统计
1. 我们统计了一个学期的数据,学生在线学习访问数平均110次,最高332次,最少30次;教学视频和资料视频在线观看时数最长630分钟,最短108分钟;参与在线讨论数最多35次,最少1次;所有学生均有在平台上提问的记录,最多58次。
2. 从期末成绩看,学生成绩平均88.5分,最低分72分,比不用在线教学的同期学生平均分数超过5分。
(二)问卷调查结果
我们通过商务汉语在线教学平台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1. 认为这种个性化学习方式“好”和“非常好”的占87.5%,“一般”的占12.5%,“不满意”的为0;对这种可以边实践边学习的上课方式“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占85%,“一般”的占15%,“不满意”的为0;对本学期总体评价“很好”和“好”的占92.5%,“一般”的占7.5%,“不好”的为0;对学习资料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占87.5%,“一般”的占7.5%,“不满意”的占5%;对通过平台提交作业的形式,认为“非常方便”和“比较方便”的占97.5%,“不方便”的占2.5%;认为作业难度“一般”的占90%,“较难”的占10%;对教师在平台上批改作业“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占97.5%,“一般”的占2.5%。
2. 对“本学期课程让你收获最大”的回答是:获得了在线学习和实习的具体经验,有更多时间去参与社会活动,体验社会人文环境,使自己变得稳重;增强了责任感,对自己更有信心;学会了合作和配合,懂得了把人际关系处理好的困难以及创业的艰难;学到了很多对自己有帮助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收获了很多新的知识和信息,对中国更了解了;提高了汉语写作能力。
3. 对这种上课方式和上课内容的消极反馈是:个别人认为在线作业有点儿多,实践任务有点多,而且很难;1人提出在线学习小组不是很团结;1人认为还是喜欢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
(三)结果分析
从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看出,在商务汉语教学中运用在线教学这种模式是有意义的。
1. 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提高了他们对中国的认知,也提高了他们的汉语表达能力;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到实践中运用所学的商务理论知识,使商务业务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了提升。
2. 体现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诉求。学生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自由支配,以赢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尽管学生完成模拟组建公司的过程需要投入很多精力,但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感到很有趣,乐于去完成。
3. 体现了学生对贴近自己未来工作的最新信息的关注。从学生喜欢的课文看,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最受欢迎,学习这种内容的视频所用时间最多,并愿意结合现实的国际经济热点问题(如APCE会议、“一带一路”的构想等)参与讨论。
4. 体现了学生对新的教学形式的热情。调查显示,学生对在线教学是有兴趣的,并希望以后继续开展下去,还有的学生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希望视频资料更多,信息量更大。
四、余论
当今时代,人类的学习正在由固定时间的课堂学习转化为围绕生活环境的在线学习。面对这样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11],商务汉语教学,作为最具开放性、全球化特征的教育形态――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在线教学形式,能够为喜欢中国,并希望通过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外国人提供更为广泛、便捷的远程教育支持服务。商务汉语课程在线教学模式的探索,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其中值得研究的问题还很多。
1. 如何解决商务汉语课程在线教学模式的实时学习纠偏问题。因为在对外汉语实体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可以面对面交流互动,并能针对学生的偏误随时纠正,而在线教学中,教师尽管可以在线发现偏误并纠正错误,但会有时间差,教师纠偏时不一定能保证学生在线,这对学生的学习会有影响。
2. 如何控制学生在线有效学习时间问题。在线教学及在线学习时数和学生的在线有效学习时数有不可控性。换言之,当学生打开在线视频以后也许在做别的事情,没有全面参与到学习中来,这种现象是教师无法控制的。然而,商务汉语教学内容专业性较强,学习难度相对较大,如果学生在线学习的有效时间不能保证,在线教学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
3. 商务汉语在线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课下实践机会,但是,由于商务汉语的应用实践过程在线下难以控制,且难以确定相应的量化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制定合理的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对接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商务汉语课程在线教学模式改革和探索的又一个尚待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张建伟. 教育技术理论导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李静,赵伟.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现代远程教育[J]. 电化教育研究,2003,(5).
[3] 沈庶英. 来华留学生商务汉语实践教学探索[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1).
[4] 王红,赵蔚,孙立会,刘红霞. 在线教学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2013,(8).
[5][9] 萨尔曼・可汗. 在线教学的可汗学院[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6] 王星,杨文正. 网络教学组织形式优化发展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3,(1).
[7][11] 吴剑平,赵可等. 大学的革命――MOOC时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8] 王承君.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多学科探究及对语言教与学研究的影响[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10]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高等教育版) [J].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
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向十分清晰,以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熟练掌握业务技能技巧、能够向其他相关领域扩展和渗透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适应媒体工作,新闻学专业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新闻知识,又要具备相关的新闻业务操作能力。因为新闻学专业培养的绝大部分学生将要在各类媒体从事新闻工作,所以新闻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它的实践性特征很明显。谁都知道,新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掌握充分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技能,是新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1]
新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这个环节。实践性教学是新闻学专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实践环节的教学抓得好,落到实处,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就强,专业基础就打得牢,毕业后工作上手也快,成长空间就大,用人单位自然满意。因此,新闻学专业一方面要传授学生新闻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培训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最好要统一合并采访写作课程,让学生亲自投入新闻火线上;完全以新闻室的标准严格要求之,练习与批判并重。切忌叠床架屋式的纸上谈兵,像个反复背诵食谱而不下厨的主妇。[2]新闻学专业培养学生的业务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新闻学实践教学进行的。
部分新闻学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在校园内进行。然而,校园终究不是社会,如果所有实践教学环节都在校园内进行,那么这种闭门造车式的实践教学与现实社会中的新闻实践是脱节的,与新闻实践脱节的教学活动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当然,学校也可以临时找一家或几家媒体作为实践教学的地点,但联系媒体费时费力,学校教师也不方便到现场去指导学生实习,教学效果也不好。一个固定的高质量的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完全可以克服上述弊病。通过和相关媒体合作建设一个长期、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新闻学专业可以弥补学校实验设备、实习场地、实习经费不足的缺口,为学生创造出更好的实训、实习条件。我们认为在新闻教育中也应提倡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走出一条适应中国国情、适应现代新闻教育要求的新路。应提倡新闻教育机构和新闻教育工作者走出校门,广泛联系新闻传播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同社会各界合作,创造出好的新闻教育条件。[3]
在基地进行的实践性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播媒介的特点、规律和发展状况,体察媒体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在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制作、管理和发行等方面的技能技巧。在基地内进行的实践教学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及时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并且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可以说,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是新闻学专业学生实现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校园进入社会,从学业转向就业的一个重要阶梯。
二、在实践教学基地内实施的教学环节
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主要是基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新闻学合格人才的需要。学校和媒体可以共同利用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和媒介研究,实现媒体资源和学校资源优势互补。新闻学学生可以在基地内进行专业考察、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写作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锻炼、提高专业技能、技巧。
(一)专业考察环节
学校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到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考察。学生现场了解、体验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经营管理、发行等新闻活动,明晰当今新闻事业的发展现状。专业考察是新闻学专业教学环节中反映、检验教学水平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新闻行业和新闻职业认同度的一种重要实践教学形式。当然,组织学生进行专业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新闻实践活动,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内所学的理论知识。
(二)专业实习环节
专业实习是指新闻学专业学生在社会化新闻媒体参与实际新闻工作的一种实习模式,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有专业实习的环节。专业实习完全可以在实践教学基地内进行。在实践教学基地内进行专业实习时,学生需要全面了解新闻媒体的性质、特点及工作内容。在学校指导教师和媒体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新闻学专业学生亲自参与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经营、管理、发行等实际工作,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基地实习的新闻学专业学生要全面掌握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业务技能,能够独立地、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完成一定数量的署名作品。
(三)毕业论文环节
为满足新闻学专业的教学需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新闻学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不断引向深入,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还必须重视毕业论文环节。毕业论文工作是专业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也是检验实践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以在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内撰写,把实践教学基地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基地所属媒体的特点及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当然,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也可以在基地媒体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完成。
(四)毕业实习环节
毕业实习是新闻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夕进行的一个主要培养就业能力的实习环节。毕业实习可以在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内进行。毕业实习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考察媒体工作人员实际工作的情况,也可以让基地的媒体人事部门介绍如何培养和管理工作人员,还可以让媒体工作人员召开从业经验交流会。毕业实习有助于树立学生的专业意识和职业理念,培养学生的职业归属感,让学生感受新闻工作人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有助于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并且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和社会的需要。
三、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
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该以服务教学需要作为自己的立足点,要从满足教学需要的角度出发,针对专业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科学、合理的基地建设内容。当然,为保证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基地的使用效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基地建设内容。一般而言,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该包含如下内容: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基于新闻学学生培养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基地的现有设备和人员资源,设置更加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项目,构建与新闻学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考察-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的多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服务。
(二)实行双导师制度
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实行校内导师与媒体导师联合指导学生的双导师制度,学生根据自身的职业规划方向,双向选择校内导师和媒体导师各一名。为确保教学质量,每个校内导师与媒体导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不应该超过4人。实践教学基地要建立学生与双导师之间的联系手册,媒体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并联合评定学生的实践课程成绩。为了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基地应该具体规定学生跟随媒体导师实习的时间。一般来说,大一到大二学生每年跟随媒体导师在采写一线的实习时间不能少于1个月,大三学生每年跟随媒体导师在采写一线实习的时间不能少于3个月。
(三)搭建全媒体语境下学生的知识结构
依托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结合各类媒体对应用型新闻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参照媒体从业人员所必需的素质标准,搭建全媒体语境下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在基地进行的多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学生既了解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规律,又熟悉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电子摄像等知识模块要贯穿到在基地内进行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之中。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学生能够在专业考察、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媒体的资源和设备。媒体的领导、记者、编辑对学生进行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电子摄像等业务方面的指导,学生能够参加媒体的采访、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各项新闻活动,从而熟悉基本的新闻业务和新闻流程。如何发现新闻线索、如何判断新闻价值、如何用简洁文字将新闻事件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等能力,都进一步得到了锻炼和加强,为学生以后走向新闻工作岗位积累实践经验,做好心理上、知识上和技能上的准备。
(五)创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
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以学生和媒体需求为出发点,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媒体工作人员全程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学校的教师、学生也可利用各自的优势参与媒体的业务运营之中。学校教师、学生可以经常性地参加媒体的新闻策划会,为媒体的定位出谋划策,帮助媒体解决运营过程中的难题,一些学生的毕业论文也可以结合媒体的实际需要进行研究。通过基地的建设,媒体和学校都将得到实质性提升,最终实现校企双赢。
重庆市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314重大战略部署,全力提速国际化进程,提出并正在建设“内陆开放城市”。因此,重庆市对各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规模、层次、领域将呈现高速增长,除了面向中国学生培养国际化人才之外,如何吸引和培养来华留学生,便成为重庆市高校面临的新挑战。
二、国际商学院培养来华留学生的理念
国际商学院成立于2000年8月,是经国家教育部第一批复核批准的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个多方位、多层次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商务人才的中外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机构,2009年获评重庆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在校学生2000多人,留学生约100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国际商学院依托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优势,总结出了培养来华留学生的有效路径,并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实践证明,“开放办学”是指导培养来华留学生的基本理念。“开放办学”的基本内涵是:高校必须始终围绕经济社会主体的要求,通过引入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内涵发展。“开放办学”主要表现为向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开放和向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开放。“开放办学”从发展的观点看有从单向开放到双向开放、局部开放到全域开放、非对等开放到对等开放的演进过程。
作为西部地方普通高校二级学院,国际商学院依托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优势,经过长足的发展,已经从“走出去”的初级阶段发展到“走出去,引进来”,培养来华留学生成为国际商务人才的阶段。
学院根据国内外,特别是重庆市的发展要求,以及发达国家来华留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引入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依托法、英、加、美4个国家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与学院合作项目,探寻五个有效的培养路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专业基础扎实,通晓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知识,具备一定汉语交流能力的留学生。图示如下:
三、国际商学院培养来华留学生有效路径的具体实践
(一)有效路径之一:确保留学生入学前专业和语言的充分准备
学院与多所国外合作大学协商确定来华留学生入学要求,并成立考核委员会进行选拨考核。三个方面的要求具体如下:
1.专业学习准备。留学生来华之前(拟就读大学本科三年级或研究生一年级),应具备如下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在本国大学学习经管专业至少2年或已取得本国学士经管专业学士学位,初步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初步了解中国商务政策、法规及企业环境,同时了解国际商务惯例与规则,具有一定的从事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管理工作的能力。
2.语言学习准备。留学生来华之前,应具备一定的汉语基础,至少学习汉语达300学时,并能运用汉语进行日常的对话交流。
3.文化认知准备。留学生来华之前,其应较为了解中国的文化,并对中国与其所在国文化的异同有一定的知晓,并能够认同中国的文化,从而能为其在中国的学习提供较为熟悉的文化氛围。
(二)有效路径之二:突出中外经济与文化的比较和交融,优化教学活动
留学生在华学习期间,学院从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效果评价四个方面针对留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组织教学。
1.与国外合作大学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学院与国外合作大学共同设计了培养方案,围绕培养的目标,突出中外经济与文化的比较和交融。
2.专业理论教学重在差异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现趋同化。留学生教的内容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
(1)专业教学内容:突出中外经济与文化交融。学院设计的许多专业课程,如《法资企业在中国》、《中外经济发展状况》、《中国与外国金融》、《中国企业营销策略》、《中国与外国旅游文化》、《中国商法》等,体现出中国的经济、文化与来华留学生所在国经济、文化的对比,留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在感悟中实现交融。
(2)语言教学内容:强调汉语的学习与沟通。留学生在华期间,每学期都开设有汉语课,每周的汉语课时达到6-10节,强化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要求留学生能够比较流利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并且要求留学生在毕业前通过汉语语言的等级考试,也要求留学生能够用汉语完成毕业论文摘要。
(3)实习实践内容:重在体验中国的经济与文化。留学生每学期都可以选修体现中国文化的课程,如《武术》、《烹饪》、《针灸》、《书法》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留学生每学期可以参加企3至5次企业见习参观活动;留学生必须完成为期1至2个月的企业实习。
3.教学方法部分采取国外大学的通行做法。结合留学生的个人特点,通过实施研究性学习模式、现场教学等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如在讲授《中国企业营销策略》课,授课教师采用“移动课堂”的方式,带着留学生到企业去实践营销的策略。
(三)有效路径之三:举办学术讲座(英、法语),深入介绍中外经济与文化
留学生在华期间,学院举办了使用英、法语讲授的学术讲座,主要有:
1.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讲座。学院借用“欧洲研究中心” 平台,邀请了国外合作大学和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来院交流。国外的专家学者主要涉及到与学院合作的国外大学,如图卢兹一大、里昂二大、加拿大蒙特利尔高等商学院、英国林肯大学、伦敦城市大学等大学的专家学者,同时,也邀请了许多国内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就留学生在华期间所关注的专业问题进行充分的交流。
2.政府官员的讲座。学院为来华留学生邀请了国外合作大学所在地的政府官员、驻华使领馆官员、我国教育部的有关政府官员及地方政府官员,就留学生所关注的留学政策、在华期间注意的重大事项、中外经济文化的差异等问题进行探讨。
3.企业家的讲座。学院与国内多家企业建立有实习基地,会定期邀请这些实习基地的老总就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话题与留学生进行沟通。除此之外,学院还会邀请优秀的校友企业家为留学生开设讲座。
(四)有效路径之四:专门建立留学生实习基地,留学生实习1至2个月
留学生在华学习后期,要在中国进行1至2个月的实习。学院为留学生建立了较多的知名实习基地,如建设集团、力帆集团、宗申集团、鑫源摩托、金夫人、希尔顿酒店、宏信软件、海外旅行社等。实习基地为每个留学生制定了个人的实习计划,配备专门的实习指导老师。留学生在实习期间,经常参与到企业的决策和市场拓展,为中外企业的交流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比如2009年5月-6月我院法国马赛二大留学生Arnau FLORIAN 在力帆集团进出口公司北非部进行实习,负责翻译资料和开发北非市场,对力帆的产品进行宣传,为力帆的产品进入摩洛哥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力帆集团进出口公司对该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五)有效路径之五:围绕专业、语言学习和文化认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留学生在华学习期间,除了课堂教学外,学院围绕专业、语言学习和文化认知为他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类:
1.学院开展的第二课堂。如“IBS家园”Home―Stay,1+1中外学生“学习伙伴”活动,英语角、法语角、汉语角(每周一次)等。
2.学院与学校联合开展的第二课堂。如“走进工商大、感知新重庆”活动,“中国文化体验计划”活动,“体验中国家庭”活动,“来华留学生汉语比赛”等。
3.学院与社会各界联合开展的第二课堂。如“红色文化体验和参与计划”、“体验中国西部新农村”、“重庆传统建筑艺术”、“重庆知名企业的参观及调研”等。
四、成效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国际商学院已经培养来华留学生约200多名;派出十几名中国教师到合作大学进行学历或课程教学培训;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模式等取得的成果广泛应用到学院本科教学;留学生在课内外多种途径和平台与中国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开阔了中国学生的视野,促进了文化和学习的交流;来院发达国家的留学生人数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提高了学院国际化水平和知名度,进而促进学院开展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留学生升学、就业情况良好
截止到2015年7月,我院已经开展三个合作项目共累计招收来华留学生223来华留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国继续深造或者国际范围内就业,升学率达到100%,就业率达到95%以上,多在跨国企业工作,如法国电力公司、法国兴业银行、拉法基、苏伊士水务、家乐福等,有一些还在法国公司驻中国的办事处或机构工作,对法国公司的本土化管理和市场运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了学院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学院中外师资队伍教学能力和水平逐年提高,在国内尤其是在西南地区独具特色。国际化程度高,具有跨文化能力和背景,中西方多元文化融合;学缘结构广泛,中外教配置和使用合理,整体综合素质高,很好地满足了培养留学生的需要。学院近几年派出了十几名中国教师到合作大学进行学历或课程教学培训,其中大多数教师在从事着留学生的教学工作。
(三)对学院本科项目的教学质量提升产生了促进作用
留学生项目的发展对学院本科项目的教学质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体现在教师教学能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在教师教学能力上,担任留学生课程的教师都同时担任学院国内本科项目的教学,留学生的学习需要要求教师更加注重中外经济理论和现象的比较研究,推动教师进行有关科学研究,进而在国内本科项目的教学中进行应用;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需要与合作大学教师进行交流,跟踪前沿问题的研究情况,快速更新教学内容和案例,采用留学生比较习惯的国外大学的教学法,有关成果必然应用到国内本科项目中去。我院任课教师的学生满意度呈现逐年提升的态势。
(四)极大提升了学院国际化水平
目前学院留学生总数占学院学生人数为5%,长期留学生中研究生层次的学生占长期留学生总数的63%,来源于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占学院留学生总数的95%。留学生项目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学院新的国际合作项目的有选择性的拓展,增强了对发达国家留学生的吸引力,极大提升了学院国际化水平。在我院留学的学生与合作大学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在我院的学习生活情况能够及时反馈给合作大学。在我院的历届留学生对学院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为申请人数规模扩大、层次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331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永秀.来华留学生教学质量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