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8 11:26: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国土资源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国土资源论文

篇(1)

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数据库是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的核心数据库,数据来源于土地信息采集与动态监测系统获取的下级土地管理和开发利用信息,以及从本级土地业务数据库中经过抽取、清洗、转换、加载等处理的信息,包括指标统一、统计口径一致、相互关联、可综合分析的一系列专题数据集或数据实体,数据内容包括本行政辖区每一宗批准的建设用地和土地供应,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补充耕地、土地违法案件和执法、土地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信息。

1.2数据管理功能设计

1.2.1数据检查处理工具

数据检查处理工具包括数据检查和数据处理两部分。数据检查用来检查数据源的正确性,控制入库前数据的质量。而数据处理模块则用来对检查出来的错误进行处理或者对整个要素类进行操作以使之满足入库的条件。

1.2.2数据入库子系统

根据数据提交部门提交成果转换成GeoDatabase临时图形库,并通过数据编辑处理消除错误后,系统数据入库功能模块将GeoDatabase临时图形库中的内容装载到对应的综合信息监管平台核心数据库中。

1.2.3数据更新子系统

在完成数据更新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如下功能:系统配置的功能(用来管理数据更新的一些系统信息,比如数据更新的案件信息,更新对象的一些特殊要求的设置和存储)、数据的提取功能(将SDE中的数据提取到外部数据格式)、外部数据入库与检查功能(把更新测量来的数据导入SDE库中,并检查其正确性,这个过程包括数据转换、库外数据检查等辅助功能)、数据的更新的功能以及对历史数据察看等功能。

1.2.4数据提取及分发子系统

(1)数据交接模块功能包含数据转入转出,支持shp、Pdb、VCT等常用数据格式的转入转出。(2)数据提取分发模块包括:提取规则配置模块(对不同数据提取方式灵活组合形成的提取配置方案)、提取规则管理模块(提供提取规则的导入、导出、删除等功能)、数据提取模块(根据用户选择定的数据提取规则将基础空间数据库中的满足要求的数据提取到个人数据库中)和元数据提取模块(根据用户选择定的元数据数据提取规则将元数据库中满足要求的元数据提取到指定文件夹中)

1.3系统功能设计

1.3.1综合分析

对土地资源“批、供、用、补、查”等信息进行总量、结构、时序、布局的分析,对用地规模、计划指标使用情况、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地类,行业用地变化趋势,违法用地等情况及时做出判断,为控制用地审批节奏、掌握土地使用方向、服务宏观调控提供决策支持。我局电子政务平台已经具有部分综合分析功能如:土地登记资料分析、电子土地归户卡分析、宗地面积汇总、查封宗地分析、宗地发证情况面积分析,这些分析能满足简单的分析要求,离综合信息监管平台要求的总量、结构、时序、布局的分析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期建设将参考、借鉴、补充和完善分析模型来满足监管平台的建设要求。

1.3.2批后跟踪

梳理并建立国土资源业务数据的逻辑关系,建设业务关系模型,制定数据标准和规范,通过各种统计分析模型,实现国土资源“批、供、用、补、查”综合监管体系,方便各级领导与工作人员及时准确的掌握全市国土资源数据及其动态变化情况,为国土资源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实现对业务前后逻辑关系查询,根据土地“批、供、用、补、查”各业务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查询和比对分析,监控土地的批准情况、批后的供应情况、供后的利用情况、闲置情况、占补平衡等,为耕地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供服务。

1.3.3比对核查

通过土地的“批、供、用、补、查”等信息以及土地利用现状、规划、遥感监测变化图斑等信息进行比对核查、叠加分析,发现批而未供、供而未用、未批先用、超规划范围用地等违法违规用地情况,为执法监察提供线索,为规范土地利用提供服务。如通过批准建设用地与规划数据比对规划范围外批地的情况,批准建设用地与供地的信息比对核查发现未批先供、批而未供等违法情况。我局现有的电子政务平台中的业务系统已经实现了项目落地化管理,形成了预审成果图、报批成果图和供地成果图,实现综合信息监管平台批后跟踪功能还需要补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通过建立图形之间的叠加分析方案,发现违法用地情况。有纸质档案无电子数据部分由业务所在部门收集整理资料提交承建单位进行补录。

1.3.4通用查询

为了实现查询统计的灵活性,系统提供通用查询功能,用户可以对各项目的数据项进行任意选择并设置查询条件,系统会根据用户定制的数据项输出对应的表单。用户也可以对各指标项进行任意组合,以时间和地域为条件进行综合统计,输出对应的表单。

1.3.5辅助审核

实现对土地审批业务中的上报空间范围进行落图分析,通过地块空间范围与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基本农田数据以及违法用地图斑等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实现坐标画图、地类审核、压占分析、规划审查、比对分析等辅助审批功能。

1.3.6监测和预警

在土地综合监管信息分析系统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批后跟踪、比对核查、分析结果处置的基础上,建立土地监管预警与处置系统,通过研究制定土地监管指标体系,及时对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异常状况进行预警和分类处置,为管理和决策服务。

2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与其他信息系统关系的初步探讨

未来两年内,数字东台将提上东台政府工作议程,如何将国土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电子政务平台和数字东台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相挂接,充分发挥已有系统的效能,需要建设单位和生产单位深入探讨和研究。

2.1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与综合信息监管平台

在核心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应用服务接口,将地理信息服务、属性数据查询与浏览、统计与分析、专题图制作等功能封装,开发对数据共享服务平台调用和操作的应用接口,为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提供数据支撑、应用与服务。

2.2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与电子政务平台

在核心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对综合信息监管平台核心数据库调用和操作的应用接口,为以电子政务平台为基础的用地预审、建设用地等多项行政许可事项提供数据支撑、应用与服务。同时电子政务平台形成的成果数据沉淀到综合信息监管平台核心数据库中。

2.3电子政务平台、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各种应用服务为电子政务平台和综合信息监管平台提供数据支撑、应用与服务,同时电子政务平台形成的成果数据沉淀到综合信息监管平台核心数据库,这些成果数据再通过服务加载的方式形成综合监管库。

篇(2)

(2)安全性能好:用户根据自己拥有的角色不同能够访问到的数据表格的权限也不相同,从而在程序设计级别做到了预防非法操作[4]。

(3)使用方便:采用B/S模式,用户操作都在在浏览器上进行,只要用户能够上网,就能够使用该系统。

2系统功能设计

2.1系统技术路线

系统选用.NET框架(.NETFramework)作为开发平台,使用进行系统开发,开发语言选用C#,三者的结合性很高,这样可以确切保证系统的可持续开发,延长生命周期。并且该平台通过基于开放标准(例如HTTP、XML和SOAP)的远程体系结构简化程序开发的需要。更容易在要求互操作的混合环境中重用、开发和部署组件而简化组件集成。能给大型Web应用程序的开发带来对支持可用性、可管理性、可伸缩性和互操作性的Web服务的需求。

2.2系统体系结构

本系统采用三层架构(3-TierArchitecture),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这样的设计降低了模块之间的依赖,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便于后期的维护。在部分功能模块中还采用了AJAX技术,可以使用户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交互做到异步传输,页面无需全部提交,只需在局部刷新即可,既减轻了服务器的负担,又提升了用户体验效果[5]。

2.3系统架构

整个系统主要包括各种科技创新硬平台的申报、审核、验收等,项目的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到成果的各项报奖管理、科技人才的申报与管理、专家筛选与管理、上报信息的统计与管理、系统自身管理等,流程复杂且互有交叉,并且在流程中间还有用户的参与,因此系统的流程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用户需求与体验,做到按需加载数据,简洁高效,同时系统还具备了清晰的导航、标识和检索系统。

2.4功能结构设计

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有科技创新硬平台管理、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科技人才管理、评审专家库管理、上报信息报表和系统管理等。在对以上功能更具体和细化的分析后,得到如图3所示的系统功能模块图。这里介绍几个比较典型的功能模块。

(1)科技创新硬平台管理

该模块是对各种科技创新硬平台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用户通过该模块可以对硬平台在申报、初审、验收等各环节的相关信息和附件进行管理。用户在输入完某环节的信息后,经过相关管理人员核对并审核通过后,会自动创建下一环节的记录,记录中的对应信息会直接复制上一环节中的信息,无需重复输入,更加方便用户使用。

(2)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对科技创新项目从申报到结题验收的各环节中的信息和附件进行管理,除了在审核通过后可以自创建新记录后,还可以对项目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查询,更方便用户使用。

(3)评审专家库管理

主要实现对专家信息的维护和对评审专家的抽取。评标专家可以通过登录本系统,对自己的信息数据进行查阅与校对,同时系统管理员也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维护。在抽取专家时,系统会照抽取条件抽取出候选专家,对候选专家进行随机抽取,抽取生成最终评标专家,通过自动发送短信与该专家取得联系,目的是确认专家是否有时间参加评审工作。随机抽取阶段是通过设定的评审专家的抽取条件,对评审专家库进行随机抽取。为保证业务要求同时保证公正性的需要,只有在所需条件满足后才可以进行随机抽取。系统会对抽取出的专家发送短信进行确认,最后生成最终的评审专家。

(4)上报信息报表

系统会按照已规定好的表格内容与格式,自行查询并统计有关项目的数据,生成上报报表,同时用户也可以对其中的内容做适当修改,生成的上报报表可以导出为Excel表格直接在线预览或打印。

(5)系统管理

除了用户的登录注销、信息修改等基本功能外,系统管理还针对不同的用户类型设置用户权限管理。首先每个用户可以有多个角色,每个角色可使用的系统模块及其操作权限不同,用户的最终使用模块范围以及其操作权限是根据其所具有的角色叠加得到的,更方便管理员对用户的管理。

篇(3)

国土资源档案具有较高的专业性,而且档案种类之间本身具有相对复杂的关系,而且还会涉及到一系列的流程,如果没有高度智能化的管理,就很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从国土资源的复杂性特点来说,数字化管理能够将数据库转化成知识库,利用智能化系统进行专家分析,因此,能够对复杂的国土资源档案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实现流程化管理,可以极大地提升国土资源档案的管理效能。

(二)数字化管理能够适用国土资源易变更性特点

国土资源种类繁多,其中地籍方面档案资源就非常容易出现信息变化。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地籍信息经常会出现改变。如采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显然会对很多档案资料进行追溯性修改,而在数字化管理模式下,利用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将相关的信息统一搜索出来,并统一进行修改,从而极大地提升管理效率。因此,数字化管理能够轻松应对国土资源信息容易变更的问题。

(三)数字化管理能够适用国土资源完整性特点

国土资源档案是一个系统性的资源集合,很多资源并不是独立信息个体,而是将多种信息资源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性资源,因此如果某一个资源信息出现缺失就容易造成国土资源信息的不完整,从而影响资源的检查和监督作用。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这种完整性特点成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难以解决的难题,一旦出现某一个信息变更,就需要追溯这个资源的所有相关性信息,并对此进行修改。但是在数字化管理模式下,这种相关性的建立已经通过数据库完成,因此很容易轻松调用并进行修改,极大地提升了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效率。

二、推进国土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改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字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只有充分认识到数字化管理在国土资源档案管理方面的适用性,就能够有利于改变相关领导的思想观念,在推进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关的领导进行推动才能够实施,因为国土资源本身的复杂性会涉及到诸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如果这些部门的信息没有纳入到数据库系统中,就难以转化成知识库,从而实现高效的系统化管理。所以只有所有领导摒弃门户之见,转变观念,将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统一收集被纳入到数据库系统中,并在日常的工作中使用数字化管理系统,才能够有效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效率。

(二)制定实施计划分步实施

首先要明白国土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难度,这是一个系统性的综合工程,涉及到诸多部门的支持,同时还需要相关人才的支持。所以不可能一步完成,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要通过制定完善的实施计划着手。然后再进一步落实资金、实施单位和基础设施构建、人才培训和意识培养等一系列工作。接着当数字化管理系统搭建完成之后,就需要组织相关的人员对传统的国土信息资源,如纸质档案、录像带资料等进行手工录入和数字化转换,并且在录入数据库系统时,需要对数据内容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在数字化转换过程中,信息资源没有失真,只有如此才能够有效提升国土资源档案的使用效果。

篇(4)

1概述

在国土资源事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可实现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同时,信息化建设能够强化相关执法监管工作,有利于促进国土资源事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一般认为,国土资源信息化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政务管理信息化、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信息化以及信息服务社会化。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实现信息化、电子化办公,其本质是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的重大改革[1]。在相关业务及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技术,不仅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决策质量,还能够不断完善组织结构及业务流程,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为优质、透明、规范化的服务。

2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对于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而言,加强其信息化建设具有其必然性。一方面,加强国土信息化是促进土地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手段。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意味着传统国土资源管理方式将获得根本性的转变。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电子政务信息平台,能够清晰掌握业务开展流程,可对管理模式进行持续性优化,有利于推动依法行政,促使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2]。同时,借助信息化服务系统,能够让相关管理部门与社会公众随时沟通。管理部门可及时获得社会公众信息反馈建议或意见,并对相关工作出调整,有利于提升整体工作质量。这对于政务公开化、廉政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促使政府管理模式由传统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另一方面,国土资源信息是国民经济信息当中重要的信息化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作用。通过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国土资源规划管理,有利于宏观经济调控。

3目前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建设整体水平较以往有所提升,但部分地区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3]:(1)信息数据库建设较为薄弱。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提前做出详细、合理的规划,才能保证相关工作规范化进行。但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部分单位过于强调硬件设施投入,但却忽视了信息数据库等软件资源建设。即便有良好的硬件设施作为基础,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软件作为支持,无法实现大数据整合及信息数据深入挖掘。这导致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趋于形式化,无法将其真正的价值及潜在效能充分发挥出来。另外,未能建立健全有效的数据信息更新机制,导致数据库信息滞后、时效性不足。(2)社会服务共享性不够。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辅助建设服务型政府。但很多国土资源单位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却忽视了服务职能,导致多数国土资源数据信息仅限于内部流通,未能实现社会化共享,无法满足社会化服务要求。换句话说,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存在典型的信息孤岛现象,相关信息共享机制有待完善。(3)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完善。一方面,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资金渠道较为单一,存在后续建设资金乏力的情况,导致后期管理维护工作无法落实到位,对于数据信息系统稳定运行产生了一定阻碍。另一方面,综合型信息化人才较为匮乏。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人员大多都具有信息专业背景,尽管具备良好单位信息知识技能储备,但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却不熟悉。同时,部分单位由于薪酬、福利、管理等问题,导致内部人才流动性较大,使得相关人才缺口被进一步放大,不利于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

4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建议

4.1深化观念

首先,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必须树立良好的组织观念。以领导为中心,以责任机制为导向,明确各部门、岗位工作范围及权责,树立信息化建设观念,将相关工作落实到位。各单位及部门要负责好区域内信息化工作的统筹规划,并加强部门、单位之间的合作,形成一股合力[4]。其次,要充分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于国土资源改革及行政审批改革的重要性。国土资源单位内部要加强相关宣传工作,构建出一种信息化建设的氛围,督促单位工作人员主动学习信息化知识,促进各项业务正常运转。

4.2完善制度

首先,单位内部要构建计算机网络机房管理制度。通过建立网络运维保障、网络应急响应机制及体系,为信息化工作开展提供基础保障,促使相关工作规范化实施,确保内部网络信息平台稳定、高效运转。其次要构建信息公开制度。相关单位要将国土资源信息、动态、办事指南及相关政策要求等及时公布到官方网站上,让社会公众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国土资源信息动态,实现政务公开化、透明化,信息共享化。在信息公开化过程中,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导向,全面开展国土资源信息公示工作,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在公示信息申请受理工作过程中,要对相关信息数据进行严格审查、监督。对于隐私信息、商业机密等要充分落实保密工作及解释工作,以保证机密信息安全。

4.3创新技术

一方面,要继续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为信息化工作奠定基础条件,逐步实现电子政务、共享服务及综合监管平台全面铺开,扩大信息化工作范围及覆盖面。同时,要实现核心数据入库,并对个数据层进行梳理,将信息化数据细化到子系统,促使管理业务与信息化业务不断融合。另一方面,要创新信息化技术。在信息平台及相关电子系统构建过程中,要构建好底层架构,对信息资源、系统等实施全面安全防护,构建出完整的安全防御体系。同时,要加强安全保障制度建设,并建立信息文件保密制度,保证机密信息不被泄露。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开发信息共享及服务技术,为社会公众主动推送相关信息服务。

4.4加大投入

一方面,要加强设备投入资金。除了政府财政支持外,国土资源相关部门还应该拓展社会筹资渠道。积极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以及矿业权价款中获得一定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在资金统筹安排过程中,要做到统一调度、专款专用。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投入。相关单位要善于引进综合型信息化人才,构建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相关人才入职后,除了要做好岗前培训工作外,还要加强后期强化培训,不断提升相关人员业务技能素养。同时,人才队伍内部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合作机制,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保证各项业务顺利开展。

5结束语

总体上来看,加快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步伐是新时期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迫切要求,应给予充分重视。通过深化观念、完善制度、加大投入、创新技术等措施促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为可靠的服务。

作者:刘淑霞 单位:吉林省桦甸市国土资源局

参考文献

篇(5)

2.新体制下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1国土资源管理现状问题分析

在当前我国的国土资源的管理现状问题是多方面的,在这一过程中对国土资源的垂直管理体制是当前所实行的一种最为主要的管理方式,在这一管理体制作用下对我国的国土资源的管理从实际情况来看还不能够有效的得到落实,在人员的管理以及机构的管理上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协调,很难充分的发挥严格土地管理的作用。从国土资源的管理部门来说这一管理制度诱发了违规现象的出现,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会造成乱收费的现象,并且在查处的过程上也比较的复杂。在新的体制下我国的国土资源的管理方面又有了一些新型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体现的最为显著的就是在国土资源管理体制以及干部体制两者间的关系没能够得到有效的结合,从而使得我国的国土资源部门处在两者之间进行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相关的干部在晋升上有着很大的难度,最终使得地方政府和中央在财、物、人等方面的分配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进而就会造成对环境保护有着破坏的现象出现[3]。我国的土地总督察制度并非是长效的土地监管机制,所以在这一方面也进行加强改善。

2.2新体制下国土资源管理问题的对策

在新的体制背景下,对国土资源管理这一问题要想得到有效的加强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改善措施,要能够进一步的理顺在管理制度中的主从配合问题,还要能够从微观的事务管理向着宏观的综合管理进行发展。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能够遵循制衡原则以及协调原则和法制原则等重要的原则。要有效的加强对地方性国土资源的管理队伍建设,遇到问题要从制度上进行规范,对于经费及其人员管理实行垂直制度,有效的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在相关的法律建设上进行加强完善的步伐,要做到有法可依。同时还要能够充分的对乡镇管所的作用进行发挥,对于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优先解决,在干部和地方的交流问题上要进行有效的加强,对于国家集体土地所有权保护的宪法精神要最优最大化的体现出来,在面对中央与地方国土资源收益分配方面矛盾时,采取积极的解决方案。另外,要能够充分的利用好政策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要进行全面的谋划,突出重点以及关键。要切实明确管理工作的权限,对国土资源的处置达到一定的数量时要向相关的部门进行批准,强化国土资源的管理,充分利用国土资源,平衡国土资源的供需矛盾。对地方的国土资源管理的队伍建设要进行强化,要能够恰当的征收不动产税,与此同时还要能够将相关的基础建设积极的做好完成,从多方面进行管理上的加强,首先要在在我国建设一个中心国土资源所,这样在管理上就比较的方便,对其所有权要进行明确,还要对其相关的办公设施进行有效的改善创造优良的办公环境,并能够对相关的国土资源的保障机制加以完善。例如:在下达一些大型的专项工作任务时要能够对经费问题进行明确,还要把基层的国土资源所建设经费纳入基层的政权建设的范畴当中,从而解决国土资源部门的工作经费和建设中缺乏的资金。

篇(6)

      长期以来,对于外文期刊,许多高校图书馆侧重保证文献的完整性,所以对外文过刊采取了封闭型管理措施,这样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外文过刊的文献价值被封闭了,过刊资源的大量闲置不利于期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浪费资源,也影响了图文管理功能的发挥,影响了为读者服务的质量,影响了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目前高校外文过刊的资源利用率据仅为42.2%,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提高外文过刊的管理效率,充分利用过刊的资源性,是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下面谈谈对外文过刊的开发及利用。

1.外文过刊的特点

外文过刊也现刊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不如现刊那样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其文献价值没有太大的变化,同时外文过刊还具有以下的特点:

1.1资料信息具有权威性

高校图书馆订购的外刊,都是在专业领域具有一定领先性的资料,其文献价值较高,所有外刊都是在该专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资料性期刊,并且在所属领域具有一定的尖端性价值,具有国际影响力,高校所征订的期刊一般都在EI或SCI等国际著名检索工具的收录之中,所以说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其间所刊登的杂志代表了国际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于高校师生的学习和科研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利于科技演化发展的回溯,因此说具有极高的权威性1。

1.2信息含量丰富

学术的世界性,决定了国内的科研水平必须向世界看齐,及时了解国外的科研进程,明确其间的差距,这样才决定了征订外文期刊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尤其是EI或SCI等国际著名检索工具收录的外文期刊更是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这些期刊都以外文的形式发表,所以征订的外文期刊即便过时,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

2.外文过刊利用率低的原因

当年的期刊称为现刊,而把以往的期刊称为过刊,过刊一般需要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整理和装订,分类进行保管和收藏。过刊文献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入藏时间的长短。由于外文期刊的学术价值,过刊的学术参考价值一般比现刊的参考价值还大,因此需要积极开发过刊的资源利用率。但实际情况却是外文过刊基本闲置,封闭管理的方式,导致过刊基本没有读者,过刊的利用率很低。只有极少数的一部分过刊,被读者借阅,绝大部分过刊闲置在图书馆中。外文过刊的超低利用率,导致图书馆中大量资源的浪费。过刊丰富的信息与低开发利用是外文阅览室的主要矛盾2。

2.1馆藏情况影响过刊的利用

征订外文期刊的费用较高,并且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由于期刊价格上涨,这与图书馆资金紧张形成突出矛盾,征订期刊相对减少,过刊收藏也相对减少。另一方面是采购因素,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局限,不能很好的分析和掌握过刊的流通规律,不能及时了解读者的准确需求,反馈给采购人员的信息不准确,导致期刊订阅的盲目性,引发图书馆藏书结构的不科学和不合理。一旦形成过刊,资料的利用率就更低。

2.2图书馆的管理因素

目前,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各高校图书馆已经改变了以往手工管理和检索的陈旧局面,实现了现代化、网络化管理,但是对于外文过刊的管理,微机化和网络化还没有完全普及。这让读者的借阅显得十分不方便,也是造成外文过刊利用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另外封闭式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过刊的利用。这主要是因为管理方面担心文献的丢失和损坏,对于过刊限制外借,影响了利用率。再有人员少不能很好地进行馆藏文献的开发,现刊下架打包,装订、编目、簦帐、上架、排架、倒架等工作占满了工作人员的时间,没有更多精力进行跟踪学院学科建设及科研课题的研究情况,对文献二次三次开发和报道做的很少。

2.3读者方面的原因

过刊利用率低的原因也与读者的因素有关,由于现代知识更新速度较快,一些师生认为资料和文献越新越好,对现刊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对过刊则相对冷淡,对过刊问津的人很少,这也是过刊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外文过刊虽然过时,但那里面各种各样的科技史实、数据、理论、技术和方法等却不过时,在教学和科研中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学生自身不会利用检索工具进行资料的查询,即便有查询也局限在专业范围内,其它领域的资料很少问津,直接导致高校图书馆过刊资源利用率低的现象3。

3.提高外文过刊利用率的措施

3.1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落后导致资料的利用率低,所以提高外文过刊的利用率首先应改变对外文过刊的管理模式。改变封闭式的管理方式,简化借阅手续,实现微机化管理,方便读者阅读和检索。图书馆员要转变服务理念,从旧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做好数据信息的整理,了解外文过刊的使用规律,一般外文期刊在出版后的5年内是利用率最高的时间段,所以提高外文过刊的利用率,应在这5年内实行开架或者是半开架的阅读方式,为师生提供更加方便的阅读机会和环境,提高外文过刊的利用率。

3.2做好过刊的加工和剔旧

外文过刊保管和收藏的科学性也是提高外文过刊利用率的保证。期刊的阅读过程中,长时间的流通和传阅,使得期刊的外观质量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破损、丢失等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影响利用率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过刊的保管,及时剔旧,维护期刊的外观质量,也是有助于提高外文期刊的利用率的。图书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期刊进行清点,这种清点,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掌握一些资料的信息,总结提高资料利用率的经验;一方面,定期清点期刊,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使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

3.3完善服务手段

检索工具是提高资料阅读率的保证,而且也是读者与期刊之间的桥梁。实践中我们发现,图书馆的检索工具越先进和科学,过刊的利用率就越高。所以提高检索工具的科学性,完善检索系统,对 于外文过刊的利用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使管理人员能够及时跟踪科学研究的新动向,掌握各种期刊记录的同一专业的科研信息,给读者以指导和帮助,使读者的查阅和检索更加方便和迅捷。如果可能,管理人员可以将丰富的过刊资料编制成信息文摘的册子,分类遴选有价值的信息、成果等科研内容汇编在一起,给读者提供定向交流文摘,为读者查阅资料提高过刊资源利用率,提供最大的方便。

在高校图书馆中,外文过刊成为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外文期刊蕴藏着的情报信息量,往往比现刊更有参考价值,而且外刊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所以虽然过时,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是一份可以开发和利用的重要资源,也是图书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提高外文过刊的利用率,是图书馆的工作职责,也是为读者服务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篇(7)

国土资源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而又基础性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一切生产活动的基础和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国土资源的重要作用,必须重视国土资源监督管理的重要意义,在充分保障一定经济性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应该尊重国土资源的效益和生态效益,并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行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国土资源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但从当前的国土资源监督管理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进行加强管理和进行应对解决的,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国土资源监督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也将从国土资源的基本概述出发,对于加强国土资源监督管理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希望给读者一定的启示。

1 国土资源概述

广义上讲,国土资源指的是一国在领土范围内辖有经济、社会与自然资源的总和。其中自然资源指的是一定时间和地点下可以创造经济价值、提升人类福利的自然因素,比如矿藏、土地、水利、海洋和生物资源等,随着社会与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自然资源包涵的范围势必不断扩增,一些人们过去没有意识到的物质也很有可能成为新的资源,比如某种矿物质可广泛应用于某一领域,原本深埋于地下不为人所知,一旦被人们发现后,此种矿物质就会成为新的自然资源。

国土资源具有一定特质,主要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数量上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有些资源如太阳能、风、水力、潮汐能、地热等属于可再生资源,是可以再生的。而有些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全部矿物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对于这些资源应该合理使用;二是分布上的不均衡性和开发利用上的可变性。当前我国的国土资源在地理分布上是极不平衡的,在数量和质量上也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另外有些资源在不同的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下, 其开发利用程度差异也比较大。

2 加强国土资源监督管理的重要意义分析

国土资源总量大、资源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却非常少,这是当前我国国土资源的显著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以及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对于国土资源的监督管理。作为国土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地资源,也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人地矛盾也变得非常尖锐而又突出,在这个时候,如果还不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的话,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矛盾必将得不到很好的缓解而是在不断加剧,因此从长远角度来说,只有加强国土资源监督管理才是最好的出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以及国外对于国土资源监督管理的重视和取得成就的同时,为了更好的缩短这方面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势在必行。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除了科技竞争影响外,其还受到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如再不借鉴其他国家的成果经验进行监督管理,仍旧采取资源过度开采和粗放的管理方式,不仅会使得我国的资源和发展需求的矛盾更加尖锐,还会影响到我国的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进程。因此加强国土资源的监督管理十分重要。

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矛盾和发展特点使得强化国土资源监督管理成为了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从当前的经济改革形势来看,我国的经济改革正处于一个攻坚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也有很多,因此国土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也非常严峻。而要想处理好发展和保护资源之间的关系,对于国土资源的监督管理的重要意义我们不容忽视。

3 进一步加强当前的国土资源的监督管理

3.1 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加强监督管理

在新时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为加强国土资源的监督管理创造着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新时期的国土资源的监督管理可以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进行,并把一些监测技术、信息技术作为其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保护国土资源。目前我们应该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和先进的管理体系,逐步建立一个专门的国土资源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国土资源的监督管理做出来重要的保障。举个例子,在充分贯彻“十二五”规划方针的同时,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也逐步进入到了一个“国家管土地, 要靠一张图”的新时期,通过“电子眼”监测可以切实增加监管的实效性和准确性。

3.2 加强制度的管理与思路的创新

从当前我国的国土资源的监督管理的现状来看,在国土资源的监督管理的制度法规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这些不仅使得国土资源管理缺乏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于国土资源管理的制度化建设,对于一些关键性资源和领域应该作为突破点,比如其中的土地管理问题,应该将土地管理的制度建设与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加快改革步伐。领不断建立健全国土资源监督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创新我们的工作思路,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在新的时期更好的把控好国土资源管理的方向,进而努力提高我国的国土资源监督管理水平。

3.3 加强综合执法的效力

国土资源的监督管理除了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还应该政府的强有力的执法效力作为工作开展的重要支撑。国土资源管理成效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执法力度和效力联系在一起的,而制度条例的落实程度才是关键。比如在对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执法力度不严或是惩罚措施不能得到落实等现象,这使得法律、法规固有的强制力得不到充分的体现。所以,为了更好的加强国土资源的监督管理,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当前的综合执法的效力,对于那些不对国土资源进行合理使用并恶意浪费破坏的行为,我们应该坚持依法取缔,及时进行制止和必要惩罚,防治再次发生类似问题。

4 结束语

国土资源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经济发展的命脉,具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国土资源,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土资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土资源,因此国土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基础。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加强国土资源监督管理是必要的、可行的、有意义的,对于当前国土资源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正确面对,积极应对和处理,加强综合执法的同时还应该转变观念,完善相关的国土资源监督管理机制,以此来保证国土资源的合理综合应用,从而逐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障人们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宋宜明,张本增,李新霞.国土资源监督管理问题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25).

篇(8)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1)05-0118-02

1 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经历了长期的渐进过程。1957年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图书协调方案》促成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进程的飞跃,但由于种种原因,此方案没有贯彻下去。20世纪80年代以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得到恢复,各省市陆续恢复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并逐步组织和开展了一些诸如协调采购、馆际互借等共享工作。1987年,由文化部、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等15部委联合成立全国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该委员会组织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调查和布局的研究工作,为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奠定了基础。90年代,全国一些重要文献信息工作机构和学术组织纷纷以会议的、协议的形式就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和尝试。上海、北京等地及高校图书馆等图书馆事业较发达的地区和系统在共建共享建设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仅就此而言,无论共享的基本模式、组织机构及实际协作方式等均没有对1957年《全国图书协调方案》有实质性的突破。纵观共建共享的进程,20世纪后20年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共建共享提供了新的理念基础和工作方式,使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2 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问题

多年来,我国图书馆管理体制存在着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结构性缺陷,缺乏一个统一的协调机制。一般来说,人们情愿于纵向服从,即服从上级,不情愿横向服从,即服从平级。因此当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活动时,首先要成立跨系统的协调机构。由民间自发成立的协调机构没有强制性的行政权力,也就是缺乏行政权威。这样,当某些成员馆为了自身利益发生不符合协作组织章程的行为时,协调机构显得无能为力。

2.2 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目前,由于我国图书情报在进行业务标准化建设时缺乏统一的调控和规划,大部分图书馆都是根据自己的标准来完成数据库的建设。在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分类、著录、标引等方面,也缺乏统一规范。这样在馆际数据交换过程中,容易造成数据不兼容、系统之间无法沟通等问题。

2.3 缺乏制度保障

我国图书馆界相继制定了一些馆际活动的规则,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些规则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严格,不能很好地规范共建共享活动,严重影响了图书馆参与共建共享的积极性。例如,一些图书馆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终止合作,法律或制度没有相应的应对措施,致使共建共享很难形成稳定的有效合作机制。

2.4 缺乏经济支持

目前,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缓慢,资金短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在原华东地区高校期刊协作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全国高校图书馆期刊协作网就出现过上述现象。该协作网当初的宗旨是减少份数,不减少品种。为此特别规定参加协作网的成员不能随意消减本馆订购的网内唯一的期刊品种,然而随着外文原版期刊价格的不断上涨,很多成员馆无力订购所分担的价格较高的品种,只能削减或停止。

2.5 知识产权问题

传统图书馆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时,没有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这是因为世界各国在本国的著作权法中都制定了“合理使用”制度。这一制度为图书馆开展印刷、缩微、音像等类型文献的馆际互借、复制等共享活动提供了著作权法允许的合理使用保障。

然而在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必然要涉及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一是共享电子期刊的知识产权问题。图书馆在购买电子期刊时都有明确的使用权限,一般只能在校园网或图书馆局域网上使用,电子期刊在网络环境下极易传播,所以很容易超出这个权限,从而受到出版商的指控。二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对非电子文献进行数字化的知识产权问题。当今国内外学术界和司法界普遍认为作品数字化是复制行为,而复制是著作权人的一项专有权,因此未经权利人许可而对作品进行数字化就要承担侵权责任。图书馆馆藏文献数字化的图书数量庞大,都要征得著作权人同意,工作量相当大。

2.6 图书馆员业务素质问题

网络环境下,编目人员不仅要掌握编目、分类和主题标引等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知识、联机编目和网络通信知识。而传统图书馆编目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对分类、编目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但缺乏网络信息主题标引知识,而且,网络信息资源主题标引的难度比分类标引大得多。在计算机知识及网络通讯方面,编目人员的知识更欠缺。因而,提高馆员的网络信息方面的素质迫在眉睫。

3 加强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措施

3.1 建立权威的管理组织机构

在全国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权威性的领导管理机构,统筹全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布局、分配和使用,全面协调我国图书馆之间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制定措施督促各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例如:定期组织共建共享工作会议,要求各图书馆汇报本馆的建设进程;把共建共享作为评估高校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制定措施的同时,要建立相应的长期有效的监督机制,这样才能切实保障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顺利开展。

3.2 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是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建立有约束力和规范力的标准和规范,并切实按其规定执行。(1)实现编目工作的标准化。只有各馆的数据格式统一标准,才能实现数据的转换、交换、兼容和不同系统资源的共享。(2)实现数据库检索的标准化。各馆应尽量使用统一的图书管理软件,减少因为软件不兼容而造成的问题。

3.3 强化馆藏文献数据库的特色建设

在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要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划分重点文献保护范围,减少重复和遗漏收藏。一方面是,别人做了的数据,自己就不做,尽可能利用国家图书馆发行的标准数据库套录,避免因重复建设带来人力、物力的浪费和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图书馆应大力开展地方资料、特色馆藏等专题文献数据库,只有独具特色的数据才能赢得较高的网络访问频率。这是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效益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

3.4 多渠道筹集经费,保证经济支持

充足的连续的资金投入,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要保障这个基本条件,仅仅依靠图书馆的经费是远远不够的,要做到多渠道筹集经费。首先,向国家或政府有关部门申请对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投入,并做到专款专用。其次,各图书馆应该积极自筹资金,争取社会各界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资金投入。

3.5 注重知识产权问题

图书馆在大力加强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中,要深入探讨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的方式和途径。使国家再修订著作权法时,既能考虑著作权人和出版商的利益,也能考虑广大读者和用户的利益,尽可能扩大图书馆合理使用的权限。同时,图书馆也要积极参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并参与国际版权立法,明确图书馆合理使用的范围,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督与制约机制,从而避免侵权,减少知识产权的争执。

3.6 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必须有优秀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来保障。图书馆工作人员要熟悉本馆馆藏资源情况,通晓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知识;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了解掌握图书馆现代化信息技术,熟悉网络上的各种数据库,掌握检索方法和检索技巧,准确判断信息质量及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高媛.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现状与对策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2).

[2] 贾萍.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7).

[3] 高波.网络时代的资源共享[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篇(9)

中图分类号: TV2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资源供应的短缺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华北地区,已经处于危机的地步。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这种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如今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实现水资源可持续的利用,俨然成为当今我国政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方面。

一、由水资源引起的主要矛盾冲突体现分析

在我国,水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是为典型的公共资源,其初始分配及进一步分配都是在自然分布的基础上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来完成的,最终的水的消费价格也是地方政府制定的。由于管理体制、法制建设不完善及实施上的原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水资源使用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日益严重,对行政区域间的友好和睦相处、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秩序甚至生命财产安全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 行政区域间、行政区域和流管会间及水资源消费者之间由于水资源用途等原因矛盾冲突突出

近些年来,这些单位或者消费者围绕用水发展的矛盾不断增多,主要体现在水量分配、径流调蓄及水事活动间的协调方面,甚至演变为上游和下游、左岸和右岸、支流和干流、地方行政区和流域管委会间的挣水。例如,每年在黄河水资源问题上年开分水会议商议各省区分水方案时,各方争议严重。出现了有的省区暗地里超量引水、两岸省区各自挖引水渠引水等局面,几度使黄河某些河段濒临断流。在支流水量使用问题上,黄委会和流域各省份间也存在严重的意见分歧,很多流域省份对黄委会对该行政区域支流水量开采进行控制的做法相当排斥。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在制定《黄河水量统一调度条例》时,黄委会认为必须要对黄河干流、 支流水量进行统一的规划、分配、调度,但是山西省要求删除汾河、河南省要求删除陆浑水库、但山东省要求删除大汶河和东平湖,意见分歧非常严重,在1999年至2004年间,农民围攻仅河南、山东两局闸管所的次数就达30多次。

2. 水资源匮乏、浪费严重,并且普遍存在用水定额高及效率低下的问题

在我国,农业是水资源的使用与浪费大户,在农业灌溉上普遍使用的是“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方式,在输水时有超过一半的水渗漏损失,利用率不到40%,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一半多。在黄河流域,由于落后的灌溉技术、渠系缺乏防渗措施等原因,农业灌溉的用水率只有30%。西北地区这些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方,农业灌溉占用水总量的90%,但是用水率平均在30%~40%。

工业领域由于我国现用的用水设施技术落后,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率是55%左右,而发达国家可达75%-85%。

在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方面,没有普遍形成节约用水的理念,铺张浪费现象依然严重。北方城市人均用水在130升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几乎没有差别,但是生活水平远远没有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高。并且我国城市中所使用的用水器具和自来水管网相对比较落后,仅在这两项上水资源的浪费损失率大约在20%以上。

3. 水资源污染不断加重,严重威胁供水安全,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

按照水资源质量可将其分为5类。1类:符合饮用及渔业用水,水质良好;2类:污染较轻,符合地质水水质卫生标准;3类、4类、5类分别为较重污染、重污染、严重污染,超过这五类的水是废水。

1987年参与全国水资源评价的河流汇中,有34%的水资源可用于饮用,达到1类标准,89%的水资源可达到2类标准,符合其他几类的水资源综合起来占到6%。但是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及人口数量的增加,大量的工业污水、生活用水在没有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泊,严重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致使水体自净能力不断降低。主要的污染指标为生化需氧量、氨氮、挥发酚等。从全国范围来看,水资源的污染正从东部向西部发展,从支流向干流、城市向农村、地表向地下进行蔓延扩散。直接影响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及农业、工业发展,同时也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在加上水资源的过渡开发,流域引水监管乏力,相应利益补偿机制的缺乏等直接加剧了水资源使用过程中的矛盾突出。

二、解决我国水资源管理突出问题的对策分析

水资源短缺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除了人口数量及气候状况的影响,水资源的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是导致其短缺的主要原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水资源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

完善水资源法,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提高管理效率

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改变自然资源利用的观念。将传统的“取水权”改变为“水资源使用权”,虽然“取水权”制度是典型的使用行政手段配置水资源的方法,但是没有考虑到到水资源经过分配后而出现的生产要素及私人财产属性。所以在对水资源进行分配时为追求效益最大化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将“取水权”改变为“水资源使用权”之后,水资源就可称为地区或者用水户财产权的一部分,可以进入市场进行自由的分割、转让。这种做法的好处的体现是:用水者会自觉加大对用水机制的投入,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同时水资源会自动流向产出效益高的产业和地区最大限度的实现水资源整体配置效益。

其次,大力加强我国跨行政区水资源管理的立法工作。通过加强我国跨行政区水资源立法,可以强化流域管理机构的协调、处罚、仲裁职能,并且对水资源的一些具体管理工作例如水灾防治、 水量调度等均出台详细的法规。并且要强化行政执法的规范法、法制化。要积极通过宣传营造水资源法制氛围来提高人民水资源法制意识,同时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及执法水平。同时各省级水利主管部门也要建立相关制度,严格执行相关的法规制度。

2.对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现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具备公共产品的特征。所以在对其进行管理时要遵循客观规律,统一对水资源进行管理。实现的前提是对目前的水资源管理行政体制进行改革,实现水利部门、流域管理部门、省级到市级水利管理部门垂直领导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另外也要打破行政分割局面,积极实现水资源管理各部门的统一管理。通过建立主管部门为主,相关部门为辅,多层次协调协商制度,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起来,对有关区域及利益行业的相关政策进行协调并相互制约,使地方性和行业性法规与国家的相关法规相一致,形成衔接流畅统一的管理模式。

3.完善水环境审查、监督、评价机制,强化政治力度

水体的污染往往是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利益的关系,排污企业上缴的税也是地方政府税收非常重要的来源,也包括环保罚款,形成了地方收入。所以有些地方政府往往容忍对生态环境破坏。所以为做好水资源防污染工作,要从相关制度上进行安排。

首先要在水利部领导下,强化国内河流流域的监督执法力度,为保护水资源要实施异地审查制度并采取定期、不定期结合的方式进行。同时将水的生态环境纳入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内容之中,这样可以间接把“讲政治、 抓经济、 重生态”的执政理念渗入到领导干部的工作之中。并且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立水质评价排行榜,向全社会公布结果。成熟条件包括科学的评价指标、调查组织及制度化的评价工作。排行榜可以鞭策水质较差的省、市进行改进,也可以使民众及舆论对地方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行参与监督,敦促地方政府改进水资源管理的工作。

三、结论

总之,水资源管理工作要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充分考虑到人们的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的保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进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进行水资源管理过程中,注重发现新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提出新的解决措施,不断深入水资源管理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黄海斌. 农村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12)

[2] 罗鹏业,刘忠艳. 如何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23)

[3] 史江涛,张爱国,焦丽英. 山西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地下水. 2008(04)

篇(10)

 

国土资源档案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各项工作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经过整理归档的文字、图表 、声像 、实物 、电子文件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如何科学地管理好国有土地,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充分、合理地利用好有限的国土资源,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必须紧跟国家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积极加快国土资源档案数字化进程,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发挥国土资源档案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中的作用。

一、国土资源档案数字化的涵义及其意义

国土资源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扫描仪、图像处理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传统介质的国土资源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进而形成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过程。国土资源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依法管地、合理开发用地、解决土地纠纷、农村土地承包、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缴纳土地租金、征缴国有土地使用税等很多方面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随着新的土地管理法的正式实施,国土资源管理制度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耕地保护、土地用途管制、国土资源执法、矿产管理等管理职能都得到了增强,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用地报批、征地实施等各项具体工作都有了新的政策、法规和程序,由此形成的国土资源档案数量也日益增多。

虽然现存的具体国土资源档案多数是以纸张为载体的纸质档案,但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办公自动化的逐步普及,近年来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涉及国土资源管理的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从而出现档案的载体从以传统纸质为主,发展到纸质载体、磁性载体、光介质载体和其它各类实物载体多元化并存的局面。如何管好用好这些内容丰富、数量庞大的国土资源档案已成为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将传统国土资源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电子文件数据库和电子影像档案数据库,并通过信息系统加工和计算机网络传输,实现国土资源档案的合理存储与有效开发利用,实现国土资源档案的社会共享。实践表明,只有通过档案信息化,才能更好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才能有效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才能更加准确、快捷、方便地提供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加速国土资源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速传统载体国土资源档案的数字化步伐

传统载体国土资源档案的数字化是实现国土资源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目前档案数字化的方式主要有数据录入、档案扫描、视频与音频转换、光学字符识别转换等方式。为了加快数字化步伐,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增加经费投入,购置数字化建设必需的设备,为数字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实现馆藏档案数字化一般需要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建设档案目录数据库;第二步是档案内容的数字化。

建设档案目录数据库是实现馆藏档案数字化的基础,就是对档案进行主题词、分类号等标引项的录入,形成机读目录。机读目录相对于传统的簿册式、卡片式等手工检索工具来说是一种很大的进步,可以根据利用者的需求,按馆藏档案的主题类别、形成者,形成时间等重要特征分别归类,便于利用者通过计算机快捷、准确地查找到所需的档案。免费论文,对策。

档案摘要,在一定权限范围内实现档案资源的复制、编辑等。

由于馆藏档案往往数量庞大,所以馆藏档案数字化往往需要分步进行。笔者认为,应该认真分析馆藏情况,根据国土资源档案价值和实际利用工作的需要,具体确定馆藏档案内容数字化的范围与内容。应重点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1、利用因素。首先应选择社会利用面广,使用频率高的档案内容进行数字化,尽快满足社会利用者对这些档案信息的需求。

2、价值因素。可考虑优先将有较高价值的档案信息数字化。免费论文,对策。所谓较高价值:一是指具有长远利用价值的档案信息;二是指具有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珍贵原始资料;三是指具有证据价值和情报价值的档案信息。

3、抢救因素。某些传统介质档案因年代久远或保存环境条件差,致使档案濒临损毁,需尽快实现数字化,使之得到抢救性保护。

4、特色因素。即注重选择本地区、本系统有特色的档案优先进行数字化。在人、财、物力限制较多的情况下尤其要考虑这一因素。一般情况下这些特色档案是其他档案部门所没有的, 它可以体现本档案部门的特色价值。免费论文,对策。

(二)加速国土资源档案数字化的标准建设

标准化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基础,假如没有统一的标准作为依据,各单位、各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必然会出现互不统一,互不协调,互不衔接的混乱状况,其结果必将是难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因此,规范统一的数据库形式是档案数字化建设取得成功的生命所在。实施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就是要科学地制订各项标准,使国土资源档案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当前,特别要规范数字化加工的过程管理,在扫描、图像处理数据录入、图文编辑等工作流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国土资源档案往往具有成套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更要强调标准化。为了实现国土资源档案信息数据的有效共享,就必须按照档案数据的有关标准要求,规范制作档案数据。一般档案数据制作起码要做到三个统一:统一著录项目、统一著录格式和统一检索语言。同时,还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和实用性。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土资源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打好坚实的基础。免费论文,对策。

(三)加速国土资源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并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国土资源档案信息化专门人才的培养,以满足国土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需求。免费论文,对策。

档案信息化将使档案部门管理的信息资源的形式特征、工作内容和服务模式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免费论文,对策。因此,作为现代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人员不但要掌握一般的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基本技能。因为要做好国土资源档案数字化建设和利用工作,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掌握较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否则是无法胜任工作的。所以,国土资源档案管理部门一方面要注意吸纳、引进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在职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计算机管理、网络技术水平和档案管理系统的运用能力,以利更好地开展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

参考文献:

[1]彭健.浅谈提高国土资源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浙江国土资源[J].2008(4)

[2]葛学俊.加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为经济建设服务.档案与社会[J].2007(1)

[3]陈玲芽.论新时期的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科技信息[J].2007(14)

上一篇: 高中数学教育论文 下一篇: 法治教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