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8 11:26: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篇(1)

(一)多媒体教学资源未能体现

有效促进功能部分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运用中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设计教学课件时基本上靠“拼贴”成品课件,这就导致许多课件在课堂上“水土不服”,无法发挥促进课堂教学的功能。

(二)资源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有些高中语文教师在搜集整理教学资源时渠道较为狭窄,主要是从一些教辅资料中搜集知识点,未能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开展这项工作。还有些教师在教学资源搜集过程中贪大求全,没能突出重点,也没能和学生的学习薄弱环节挂钩,导致所搜集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无法满足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

(三)资源未能凸显重点对于教学资源,部分教师重搜集

而轻整理,导致资料如同乱麻一样杂乱无章,也没能针对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疑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整理,影响了实际运用的成效。

(四)学生能力发展缺乏有效空间

部分语文教师没有将课外活动资源的作用体现出来,甚至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直接略过这一环节,或是仅仅停留于计划环节,没能对语文课堂进行有效延伸,导致这一方面存在空白,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紧扣重点优化整合,充分发挥教学资源辅助教学的功能

(一)尝试自主设计教学课件,增强教学匹配程度

教师应从初始的直接运用教学课件,逐步过渡到自主设计、灵活运用教学课件。这里的重点是要将课件设计与学生感知结合起来,以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深化认识为目标,搜集相应的素材,演示的流程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具有积极的作用。广大教师应充分提高自身有效驾驭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自主设计教学课件的能力,使语文教学课件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联系得更为紧密,更有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广开教学资源搜集渠道,及时获得优质信息

高中语文教师应以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教学资源的搜集,一方面要从各种教辅资料、教学刊物中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平时也要注重积累,围绕教学难点搜集资料;另一方面,要注重汲取其他学校、其他教师在教学资源整理方面的成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快速有效地搜集各种资源。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发挥网络的作用,通过浏览专门的教学网站,搜集下载各种教学资源,通过这样的综合整理方式获得与教学相关的各类优质资源。

(三)专人整理,便于运用

每位教师都有搜集整理教学资源的义务,但是如果一哄而上,势必耗时费力、效率低下。较为恰当的方式是对目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例如哪些属于文言文的,哪些属于文学常识的,哪些属于阅读理解的,哪些属于基础知识的等,经过分门别类使之形成系统性的教学共享资源。教师还可以进行分工,每个人选取一个方向或一个类别、一个项目进行教学资源的搜集整理,然后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另外,教学资源的整理还要突出重点,教师应以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应试要点为方向,整理出一批重量级的教学资源,以便有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四)发挥课外活动促进功能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挥课外活动资源的作用。课外活动资源是对课堂的有效补充和完善。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趣味活动,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另一方面,还可以指导学生借助课外活动进行互帮互助,从整体上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篇(2)

二、切实转变理念,夯实推进措施,有力保障语文教学深入进行

我国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应当牢牢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精髓与方向,号准教学改革的脉搏,以扎实有效的措施保障语文教学深入开展。重点要抓住三个方面:

一是要始终秉承课改理念不动摇。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将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学习落实作为重中之重,从思想上转变认识,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第一要事、第一要责,将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始终沿着这样的方向不动摇,并且要广泛汲取其他老师在语文教学改革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坚定不移地推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只有坚定了这样的理念,才能够有效克服片面的应试理念,才能够将教师的精力从题海战术、时间战术、灌注式教学等方面解放出来,为素质化教育的推进拓展空间。

篇(3)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后,部分高中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标要求的“关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理念,不切实际地追求语文教学课堂教学的所谓的“活跃”。演讲比赛、小品表演、辩论会等等层出不穷的“创新”授课模式,看起来学生参与了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事实上来说学生们在热闹的课堂中知识收获的并不是很理想,并不能有效地接受到教师传授的新的、有用的信息,就更不用提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了。

2、课堂教学脱离了语文教学“双基”

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们较为看重的是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不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教材上的文章内容有时是一带而过,对文章中的字词难点都还没有给学生解释清楚,就跨过课了许多所谓的“引申、拓展和发挥”,就好像教学中涉及字词难点等“双基”知识教多了就不是在搞新课程,就不是在搞素质教育,轻了文本的解读,轻了必要的双基,如此的教学,学生就是学个十年八载的语文,语言问题还是个“问题”,“镜中花,水中月”就是语文教学的写照了。现在流行的过分使用多媒体教学就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学生听着音乐、看着录象,似乎眼耳鼻舌身都在用功,“有声有色”,热热闹闹,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还是一知半解,还是不能够提高语文水平。

3、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在认识上有偏差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们进行词语的学习、文章的阅读积累、多少次说话的练习方能修成“正果”。特别是近几年来的素质教育下的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致使某些语文教师和学生便错误的认为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没有搞清楚“流”与“源”的关系,更不会理解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是个例子”的内涵。另外由于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等原因,致使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教师交办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上了,最终就会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作业荒废了。

二、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1、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采用学生感兴趣的,较为熟悉的形式巧妙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序曲”,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和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笔者在上诗歌鉴赏课时,就曾尝试用多媒体演唱《但愿人长久》这些流行歌曲作为鉴赏课的开始,进而引发学生的共鸣和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后,再去讲解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

2、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进而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自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总是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然后在教室的引导下共同解决,这样的教学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要领,改变传统的学习状态,而且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提高了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3、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好的习惯

一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在学习中“找出”一条适合自己记忆方法,同时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记忆。因为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需经常记忆。二是养成喜爱读书的习惯。要引导学生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名著培养健全的人格;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名著,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三是培养学生动手写的习惯。现在有很多的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也背诵了不少经典名句,可是到写得时候却“巧妇有米不会炊”了,原因何在?就是写的太少了,玩的时间太长了,懒得动笔了,所以要培养学生动笔写的习惯。四是培养学生善于学习别人的习惯。我们知道新时期的高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并且还都有“不服谁”的认知特点,所以要求学生向别人学习,学生还可能不服气。鉴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和心理疏导,让他们认可“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就是说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自己的教师,每个人都有你学习的地方,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也要有的,现今的竞争,让我们不再有“铁饭碗”了,而从实际来说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五是培养学生怀疑,好问的习惯。只要有怀疑才可能有进步,我们老师都喜欢“好问”的学生,因为好问代表学生的进步和探究。

篇(4)

参与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通过自主性学习,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进而实现教学目标。将参与式教学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去,能够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热情。而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充当指导者以及引路人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平等,这就使得民主合作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这将有效促进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发展。此外,参与式教学也有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应用参与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二)参与式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应用价值

第一点,将参与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堂,将创造更加民主的教学环境。参与式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协作式或者是合作式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灵活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法,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能有效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环境能够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更加平等,二者之间的交流也会更加真诚。参与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增强自我的效能感,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第二点,参与式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常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没有及时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难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参与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使得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二、参与式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积极创设参与式的教学环境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逐渐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为高中生创设参与式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并找回自己的主置。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每本必修课本都含有表达交流这一章内容,这部分就是为语文教师创设参与式的教学环境打基础的,在运用参与式教学模式时,教师可以从这章内容入手,参考其中的一些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参与式的教学计划,为后期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是以教师的教学为主,而应用参与式教学法的课堂则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以便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是学生注意力最为集中的时候,同时也是最佳的学习时间,这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一文章时,在传统的教学法中,教师通常会让学生在课下仔细阅读课文。但是学生在课下注意力难以集中,对于阅读课文这一任务也会敷衍了事,因而很难真切体会到文章作者的真实情感。在应用参与式教学法的语文课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荷塘月色》进行阅读,并鼓励学生在阅读文章后对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探讨,强化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积极采用多种参与方法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尽量多地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去,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小组竞争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与他人合作或竞争的过程中自主学习,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雷雨》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将文章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表演出来,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那个时代妇女地位以及四凤和大少爷周萍悲惨命运的理解。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学生理顺文章各角色关系,同时帮助学生对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篇(5)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

三、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引入“生活味”,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篇(6)

    文中还有这样富有情韵的描写,“邻居小姑娘赤脚走在田埂上,留下了五个小小趾头,脚掌平平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搅乱了。”原来一串脚印也是可以美丽到把人心搅乱的。

    汪老只是用恬淡自然的文字为我讲述了一个生活中的故事,可是却似有一束阳光穿越过荒芜的心灵,带走了那些没来由的阴霾,又似有一股潺潺的清泉,涤净了我内心的喧嚣世俗。静默中我突然间就豁然开朗了,不管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不管是平凡的人生还是坎坷的人生,生活的美丽和韵味无处不在,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直面生活,哪怕是人生的苦难挫折,也可以找到一种美的感觉。

    我喜欢这种风骨浪漫的文字。不轻佻,不卖弄,不世俗,不华丽,不张扬。它们或者清新诗意,如朱自清如沈从文;或者朴实隽永,如季羡林如汪曾祺;或者幽默率性,如梁实秋如董桥;或者从容睿智,如史铁生如贾平凹……它们貌似平静其实却暗藏波涛,对心灵极富冲击力,这是因为,在他们的文字深处,都藏着一份相同的悲天悯人的情怀,都有着对真善美的情有独钟,和一颗葱绿茂盛的未泯童心和永远活泼泼的生活情趣。阅读他们的文字,幸福和温暖总是触手可及。

篇(7)

兴趣作为入门学习的钥匙,不仅是开启学生智慧的源泉,更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动力,在成语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成语教学中充满着积极性,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唤醒学生学习成语的欲望,让学生明确学习成语的重要意义。成语教学也并不一定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的形式来完成,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让学生收获知识。例如,在“不绝如缕”这个成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设置导入语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都知道唐代诗人柳宗元么?”“当然知道了。”然后教师就可以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其出处,让学生猜想这个成语的含义。柳宗元在《寄许享兆孟容书》中说“以是嗣续之重;不绝如缕。”学生大都可以猜出情势危急这个义项。“但是除此之外,它还有其他的意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呢?在一代文学大师苏轼的笔下,它有另外的含义,同学们能够猜出么?”在苏轼《前赤壁赋》中“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很明显,在这篇文章中,不绝如缕是指声音的状态,学生也会兴趣盎然地猜测出这个成语的意思,自己猜测出来且得到证实的结论,更加具有成就感,记忆效果也会更好。激发起学生学习成语的主动性,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自主地进行成语学习,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成语教学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模式,唤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古代文化的热情,这不仅在成语教学中效果显著,即便是在以后的古文教学,也可从中积累丰富的经验。

二、积累,成语教学的途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在学习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高中语文课文中有着丰富的成语词汇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理解。学习成语,掌握成语的内涵,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对高中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和阅读能力乃至于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教材就是我们学习的依托,课堂就是我们学习的阵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成语教学,于无形中将中华文化进行传承,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例如在《兰亭集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古文阅读和成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在涉及到少长咸集、曲水流觞、情随事迁、游目骋怀、放浪形骸等成语所在的句子的解释时,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理解该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在语境中理解和掌握的词汇,更有主观性和确定性,即使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求助于本组其他的同学,这样获取的学习效果要远远地高于教师主观灌输学生知识的效果。蕴含在课文中的成语还有很多,再如在《前赤壁赋》中的沧海一粟、正襟危坐、遗世独立、杯盘狼藉等,只有学生在学习时产生主观的学习欲望,并且通过自己或者是小组成员的理解,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才是真正地学到了这个成语的内涵,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充分地体会到我国古人的智慧。积累,是成语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只有积累了更多的词汇,方可在以后的阅读中做到有的放矢,才有可能将浓缩的语言精华传承下去。

篇(8)

2.结合时代特征改进教学方法

当今时代是空前发展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是知识和信息的时代。因此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改进教学方法。

2.1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要广泛收集教学相关信息,增加自己化学知识的储备,将教学内容清晰、准确的传授给学生。在如今网络越来越发达,教师可以将教学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改编成网络流行的歌曲如小苹果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方便学生记忆。

2.2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机结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走进每一个课堂,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图文合一,动静相辅,形象直观。它能够动态的演示复杂的过程,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如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这一知识点的讲解,如果只是靠教师语言描述,学生很难想象和理解,但是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可以生动形象地将原子核排布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增加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的理解。

2.3教学内容与学生自主性学习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学生很少通过自己的活动学习知识。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留下时间让学生思考,提高教学效率。

3.逐渐引导社会一切教育为高考服务的心理

高中化学教学必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当前化学教学较为普遍的存在着单纯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成绩成为课堂位于的价值取向。一切教育为高考服务,忽略了对学生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但在开始阶段,教师在使用这些媒体时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一味追求生动形象,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下,不顾作品的内涵意蕴,硬要以多媒体画面来“言传”,甚至以课件演示替代了学生思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的发挥。不少语文教师很快注意到这一误区,开始研究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思维的同时,力求保持语文教学美妙的韵味,力求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从而使课堂教学媒体的使用又上一台阶。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改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标志着语文科课程与教学将实现时代转型。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语文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新课程在课堂的定向上突出了四个方面:课堂不是教师表演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训练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只是传授知识而且是探究知识的天地,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平台。

以这种课堂定向来审视现有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我们就会发现原本以为先进的课件演示只是“换汤不换药”,只不过是改变了传递信息的手段、形式而已:原来用“人语”和“人书”传递信息,后来加入“机语”;原来只传递“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后来传递“文本、图像、声音、影像”等信息。手段和形式虽有进步,却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念。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课堂仍属于“教师传递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模式,教师的“导演”角色仍然没有改变,学生仍然根据教师设计好的程序来进行学习,缺乏自主性。2、媒体传递的大多是陈述性的知识,很少涉及程序性知识。多媒体的满堂灌和知识的满堂灌一样,都是让学生“克隆”知识,缺乏探究性。

篇(10)

(一)加强对文本基本信息的积累

学生在看到文本后,不能急于求成,而必须先了解相关资料,比如,可以从该文作者的写作风格、相关经历、文坛地位等入手。要想掌握这些信息,要靠平时的广泛积累。常言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习语文也必须经历一个积累的过程。语文教学,贵在识记积累。韩军博士曾在甘肃省中小学课改研讨会上用形象的例子解释这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会在一两年时间内就学会说话?他用这样一组数据明确解答:一天之内,婴儿大概可以听到多达一百句话,折合来算,一年之内则能听到36000多句话,两年便是72000多句话。按照这样的积累量,婴儿就能在短时期内学会说话,甚至一些复杂的字、词、短句也能说出口。因此,对于一个专门学习母语的学习者,要学好语文,必须在识记和积累方面投入时间与精力。

(二)对文本进行分析

学生在这一环节要学会分析文本中重要的段落、句子、关键词等所起的作用,对文本进行准确的理解和认识,从表层及深层辨析文本的含义。这种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挖掘文本蕴含的意境,感受作者在文字间所深藏的内心世界,慢慢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只有掌握一定的语法,且积累词语,才能完成这一环节的任务。

(三)对文本进行赏读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品读鉴赏文本的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独特之处,以及作者使用这些手法与内容所达到的效果。此外,还必须能够找出文本的“糟粕”所在,即文本的缺点。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应当能够熟记并运用常见的写作手法。

(四)表达自己的见解

高中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感悟能力,通过对文本的仔细阅读,学生会产生一定的见解与体会,在此基础上他们能够抒发自己的感想,也就是“悟读”。因此,教师应将主动权适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独自感悟、体验、品味文本的意蕴。由于每个学生在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方面都不相同,因此对于文本的感悟也不一样。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悟,可以使课堂教学更为多元化。学生充分表达见解的前提是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阅读积累。同时,生生之间还要进行广泛讨论,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依据上述四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有利于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教师在实施以上四步训练时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抓主次法

在阅读文本时,可以先省略文本中的引用、例举、描述等部分,这样便于学生抓住文本主干,找出关键句。关键句在文本中的存在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关键句位于段落的开头,起着引领段落的作用,有的位于段落的中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表达特点来看,关键句在段落中常以抒情句或议论句的形式出现。

2.重点理解重要词句

理解文本的关键是理解重要词句,若对其理解充分就能把握好文本的主题思想,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平时还应勤加练习,提高把握能力。

上一篇: 法治教育论文 下一篇: 文化资源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