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博士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8 11:26: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学博士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经济学博士论文

篇(1)

中国现代经济学不是从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思想中“内生”出来的,而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在早期移植西方经济学及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近代留学生群体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其学术思想成为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独特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界缺乏对近代留学生群体经济思想的系统深入研究,留学生经济学学术成就迄今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该书以中同近代留学生博士论文为切入点研究留学生留学期间的经济思想,重点研究留学生博士论文对经济学的贡献。作者论述了留学生博士论文在理论经济学、财政理论、金融理论、农业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工商管理理论、经济思想史、经济史和经济学等方面的学术贡献,是一部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百科全书式的学术著作,开拓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

二、挖掘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史料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学科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该学科一百多年来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是运用中文文献资料,外文文献资料少有运用,存在文献收罗不足的问题,导致中同近代经济思想特别是民国经济思想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许多经济思想没有系统加以研究。比如民国时期的刘大中、蒋硕杰、林霖、何廉和方显廷等的经济思想都没有进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甚至没有列入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教科书。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进展既要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的创新,也要有史料的新发现。作者利用从欧美各国收集到的英文、法文及德文经济学博士论文,中国近代留学生在欧美经济学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两方学者在欧美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中国近代留学生博士论文的评论文章等,研究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的变迁,其中大多数资料是第一手资料且第一次运用。

篇(2)

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是财经管理类诸多专业课的基础。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启发学生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指导他们如何做出理性的经济决策。微观经济学不仅是规范学生学习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基础课程,也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经济思维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主考课,关系到学生考研的成败。

2二本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2.1学生素质整体下降,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普及化背景下二本院校学生的平均素质降低。中学教育中高密度、被动式接受教育的过程使学生们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意识,课程学习完全依赖老师讲解。过早地文理分科,使学生们没有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理科生怕文字描述、惧怕记忆基本概念和理论,对经济常识的了解较少;而多数文科生不具备简单的数理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2高校对教学不够重视,教师教学水平相对较弱

二本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也越来越看重学历与科研,引进的几乎都是来自研究型大学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博士研究生。这些教师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科研能力较强,但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明显不足。虽然二本院校重视日常教学管理,但多数留于形式,教师只要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严格考勤,保证不出教学事故即可,学校找不到合理的指标体系去衡量和监督教学效果。学校的教学奖励与职称评定等也与日常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挂钩。在这种体制下,教师既没有努力钻研教学的动力也没有提高教学能力的压力。

2.3微观经济本身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强、教学内容繁多的特点。教师要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讲清楚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模型、图形等理论已经很不容易。微观经济学中假设条件太强太多,很多原理只有在严格的假定才能存在的,这些条件的假定与现实的经济世界相差甚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很怀疑理论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作用,在理解消化模型上有一定难度。

2.4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

二本院校经济学课堂中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授课,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就是教师唱独角戏,教与学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逐年扩招使得各高校师生匹配比例严重失调,生均教学资源数量在减少。教师通常一学期要上几门理论课,每门课的人数又非常多(课堂人数一般在九十人以上),基本上只能采用大班上课,这种条件下不仅教师上课辛苦、课堂纪律很难控制,而且师生讨论和互动时间少,教学效果差。

3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对策

3.1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区别的选择教学内容

为解决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不顾学生的专业需要一股脑的灌输全部理论。比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讲解一些基本的理论、注重理论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使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模型,并运用模型分析经济现象;而对于经济类的学生要求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模型分析和内容更全面,而且要配套各种类型的考题进行学习。对于考研的同学,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群,除基本理论之外还要补充一些经济思想史,让他们对不同流派的理论体系有个初步认识。

3.2多种教学方法配套使用以提高上课效率

在教学中对概念性的内容教师可举一些生活中每天会接触的商品进行解释,而对于基本原理比如弹性、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等理论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学生的兴趣和效率。

3.3改变单一的职称评审模式,有效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新时代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为了改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状况,二本院校在职称评定和教学奖励的过程中要更多的体现教师日常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把教书育人作为根本,考虑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

3.4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及其他网络资源

微观经济学内容多,原理、图形、理论模型复杂,加之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不好,教师要想在有限的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要借助多媒体设备。此外教师也应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比如在网上寻找最新案例让学生分析,利用网络给学生布置作业,并在网上批改作业等都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对于难掌握的模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传输给学生推导过程,指导学生课外学习。

3.5注重对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考察

二本学校为提高课程的过关率,对教学的考核通常是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期评成绩。平时成绩的评定主要是依据学生有没有到课、有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及上课有没有违纪,这种考核方式过于形式化,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常出现学生为了捞到平时成绩,人在心不在,作业自己不做抄袭别人的,甚至还有请人代课和作业交差的情况。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投入理论的学习,应该通过理论运用能力的考察来评定其平时成绩。

【经济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篇(3)

曾经的邓亚萍,是驰骋乒坛的“武者”,凭着一股拼劲和执著的勤奋,摘取了18枚世界冠军的奖牌,稳坐“乒乓女皇”的宝座;今天的邓亚萍,是头顶剑桥大学博士帽的“文人”,开创了这所英国名校近八百年历史的又一个“第一”。奥运冠军、外交行家、清华硕士、剑桥博士、慈善大使、贤妻良母……她以每一次华丽转身演绎着人生的精彩,更用永不停歇的努力宣告着内心的执著。

5岁就开始学习打乒乓球的邓亚萍身高仅1.50米,从外表来看,这样的身高似乎并不适合打乒乓球,当时的河南省队因为邓亚萍的身高,将这个日后的奥运冠军拒之门外。倔强的邓亚萍并没因此放弃,更不会因此失去信心,她总会为自己找到一个努力拼搏的理由。就像邓亚萍自己总结的成功经验一样:“我不比别人聪明,但我能管住自己。我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在邓亚萍英文版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会冠军》的序言中这样写道:“世界是你的,因为你拥有开启它的钥匙。”也许,对于邓亚萍来说,这把能够开启世界的钥匙除了坚毅的性格、超人的自信之外,就是那份脚踏实地的勤奋:“当时是有这样一个梦想,但觉得自己没有这个机会。后来真的在剑桥读博士,也确实付出了非常多的代价。回过头来想,是非常值得的。对11年的求学生涯做个总结,我觉得只要敢想,并且脚踏实地地去做,你还是可以成功的。”

1997年,从国家队退役之后的邓亚萍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进修学习。从乒乓球运动员到高等学府的最高殿堂,邓亚萍从运动员到学生的转换也经历了异常的艰辛。

初到清华大学的邓亚萍学习英语时,要从最基础的26个字母开始学起:“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我而言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我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背起,从第一个单词背起;每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就是凭着自己从运动员开始一直坚持的这股韧劲,她拿到了清华大学英语专业学士学位。

篇(4)

正宗的华人女婿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当晚,蒋文宁第一时间接到了美国亲戚的通知:堂姐夫彼得・汉森摘得桂冠,他们全家都感到非常高兴:“汉森圆了四伯父蒋硕杰的夙愿:用经济学推进社会,并得到世人高度认可。”第二天,蒋文宁全家就向汉森发去了贺电。

今年61岁的拉尔斯・彼得・汉森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和社会科学资深讲座教授。而蒋文宁作为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理事,谈起汉森的学术贡献显得十分专业:“他的成就主要是开发了一套统计方法,可应用于验证估算资产的理论,这套统计方法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蒋文宁向记者讲述了汉森与堂姐的相识趣事:上世纪80年代,风华正茂的汉森已经在经济学界崭露头角,并开始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当时他教的班上只有一位华人女孩,就是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蒋硕杰之女蒋人瑞。

当时汉森主讲的经济学课程非常艰深,课堂气氛相对沉闷,汉森为了调节课堂气氛,一天在课上讲了一个蕴含着经济学知识的幽默故事。没想到故事讲完后同学们都没有反应,唯独蒋人瑞笑了,这让汉森开始留心起这个理解力超强的华裔女孩。而蒋人瑞也对年轻有为的汉森倾慕有加,一场“师生恋”由此在芝加哥大学校园里展开了。如今蒋人瑞也成为了芝加哥大学的一名经济学教授。

蒋文宁说,堂姐蒋人瑞很小就去了美国生活,中文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回乡祭祖时的发言也由姐姐代劳,反倒是汉森因为经常去台湾讲学访问,说了一口好中文,而且这个娶了华人老婆的经济学巨子,对中华文化也有着深厚的情感。

一家两代经济学巨擘

蒋文宁告诉记者,汉森今天的成功与蒋硕杰这个华人著名经济学家岳父的指点和影响是分不开的。晚年的蒋硕杰定居在芝加哥,与汉森和蒋人瑞一起生括,这对汉森在经济学上的研究很有裨益。

1918年生于上海的蒋硕杰,是元老蒋作宾之四子。在上海南洋公学毕业后,他赴日本求学,后又来到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攻读哲学博士和经济学博士,并继承了导师的经济学精髓:“除管制、自由化”、“反对凯恩斯政策”、“抑制通货膨胀”。

早在跟随哈耶克学习期间,蒋硕杰的才华便开始展现。1945年,他的博士论文以全校最佳论文获得了当年的“哈奇森银质奖章”。在1947年执教于北京大学期间,29岁的蒋硕杰就与等几位经济学泰斗一起,被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和法学院院长周炳琳提名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候选人。40岁那年,他被台湾地区“中研院”院长亲自提名,与梅贻琦一起获评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既是第一位经济学院士,也是人文组最年轻的一位院士。

上世纪60年代至上世纪80年代,蒋硕杰相继担任台湾经研所所长、“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等职务。经济学界一致认为,他的经济学理论为台湾地区走出经济困境和经济起飞作出了巨大贡献。“亚洲四小龙”中中国台湾地区、韩国经济的腾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采用了蒋硕杰的经济理论。

篇(5)

人力资源招聘的过程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当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样也是开发和管理六个模块当中重要的方面之一,因此,招聘对于单位和企业来说都具有不能够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但是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是需要有效运用人事管理经济学才能够有效完成的。在实际的管理经济学中能够将劳动力的产出和花费通过边际收益和费用充分的表示出来。相关的单位和企业为了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都会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加以有效的分析和研究,然后获得劳动力的实际需求指数,通过对于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和消费平衡发展,进行相应的招聘。通过对于单位和企业的这样边际收益和消费之间存在的变量加以分析能够获得是否应该进行招聘。因此,在实际的人力资源招聘当中,应该加强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方面的认识。通过以上的分析能够看出,在人力资源的招聘当中人事管理经济学的应用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因此,企业应该正确的认识和掌握相关的内容,同时,应该在企业当中树立一种重视人事管理经济学的意识,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到重视,才能够更好的认识和学习以及应用人事管理经济学,更加有效的开展人力资源招聘等方面的工作,企业应该定期的组织相关的员工对管理经济学当中的内容加以有效的学习,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经济学意识,促使人事管理经济学能够在实际的人力资源招聘当中充分的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二、人事管理经济学在人力资源培训中的运用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管是单位还是企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都在不断的提升和变化当中,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和需求等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变化。因此,不管是在单位还是企业当中,对于人员的培训等相关的工作都已经成为了当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之一,而这些对于单位和企业的发展等方面具有较为重要的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通过相关的培训能够更好的提升员工本身的素质和能力。很多的单位和企业在对人员进行培训之后经常会出现一种人员流失的现象出现。这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单位和企业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和掌握人事管理经济学所造成的。但是,如果单位或者是企业通过针对人事管理经济学的培训理念和边际收益以及消费等方面的掌握,就能够很好的降低这种情况的发生。单位和企业应该通过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充分运用增强对于员工培训制度和形式的改善,有效的转变这种现状,进而能够做好单位和企业等相关的人员培训工作。因此,在实际的人力资源培训当中,应该在人力资源的培训当中增强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有效应用。不管是学习还是重视人事管理经济学当中的内容,其主要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等相关工作。在实际的人力资源培训当中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运用到人事管理经济学。也可以这样说,在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当中应用人事管理经济学,因此,单位和企业应该在实际的培训当中重视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应用和落实。在每个环节都应该充分的渗透相关知识加以有效的指导,进而能够有效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相关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不仅应该这样,还应该制定相关的监督制度以及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等,按时的针对单位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增强人力资源培训当中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有效运用。

三、人事管理经济学在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运用分析

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与有效的、科学的薪酬制度体系紧密联系,员工的利益与薪酬紧密相关,不管是单位还是企业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员工的福利待遇和薪酬等相关问题,同样这不仅是对于员工的生活保障,还是能够有效的实现员工自我价值的关键性体现。良好的薪酬体系能够充分的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工作忠诚度和积极性,进而能够促进其发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当中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其对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两个方面。不管是单位还是企业,都希望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对于薪酬相关的制定能够通过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应用获得满意的效果,并且还能够更好的提升员工对于工作的热情和兴趣,进而能够有效的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将人事管理经济学当中较为重要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在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当中的应用能够更好的制定出最佳的薪酬体系,进而能够促进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有效发展和充分的发挥。因此,在实际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当中,应该构建人事管理经济学能力要求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队伍。在人力资源的发展当中与人才的支持紧密相连,所以人事管理经济学在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当中的应用也与人才的支持紧密联系。当前,我国的单位和企业当中相关的人力管理人员缺少工作能力和知识储备。因此,单位和企业应该都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队伍,促进人事管理经济学方面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能力等方面的建设,并且能够定向的针对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同时,还应该增强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认识和学习。通过这些方法,构建优秀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人才的优秀队伍,促进单位和企业的良好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事管理经济学本身不仅仅是一门经济学方面的学科,针对单位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应该将人事管理经济学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当中更好的应用,并且做好相应的开发和管理等相关工作,促进单位和企业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经济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国光虎.经济发展视角下城镇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中国市场,2019(05):33-35.

[2]李林雪.人工智能背景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03):98-99.

篇(6)

1999年,李时华通过了全国成人高考,考入湖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并就读英语专业。

2001年,在湖南师范大学完成成人本科学习后,李时华跨专业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2004年,研究生毕业后,李时华一鼓作气,考上了湘潭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研究生。2008年7月,李时华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拿到了湘潭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

李时华成功的背后,是刘卫东的苦涩。巨大的生活压力,几乎要把他压垮了,而且为了李时华读书,家里已经欠了不少债。好在幸运之神终于眷顾了这个家庭,李时华在完成博士学业后,因为成绩优异,被湘潭大学聘为副教授,留在该校商学院教经济学。2008年8月,李时华把丈夫刘卫东和儿子接到了湘潭大学团聚。

可是,幸福并没有持续多久。任教后不久,李时华就被诊断为鼻咽癌中晚期。

幸运的是,李时华的病情得到了控制,癌细胞并没有转移。半年后,李时华出院回家休养。2009年下半年,李时华重新走上了讲台。

不过,刘卫东最纠结的还是家里的经济状况。为了控制病情,李时华必须每天吃药,这些药物都很昂贵。为了缓解压力,刘卫东想了不少办法。李时华所在的湘潭大学商学院领导办公室需要找人打扫卫生,每月360元,这原本是给学生勤工俭学的岗位。自尊心强的刘卫东咬牙应了下来。接着,刘卫东又在湘潭大学附近卖起了麻辣烫,后来看到学生喜欢吃红豆饼,刘卫东又开始学习做红豆饼,摆了个小摊。

“想起他的付出,我哭过很多次。”李时华说,“如果不是他,我活不到现在,也不可能实现我的梦想。”

“纵使生活于刘卫东、李时华夫妇是如此艰难,但在困难面前,他们依然是强者。”2013年12月9日,湘潭大学宣传部副部长赵猛说,“曾经有人提出要给他们捐助,但是被拒绝了。他们说,要自食其力。这份不屈不挠、生死相依的情感,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正能量。”

12月11日晚上,所属马云阿里集团的“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公益组织决定给予李时华、刘卫东夫妇2万元“正能量特别奖”。 该公益组织还表示,这只是“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对李时华、刘卫东夫妇的第一次帮助,以后会一如既往地对他们进行关注。

李时华、刘卫东夫妇的故事经报道后,有热心网友喊出了“支持李时华老师,就去买刘卫东的‘爱的红豆饼’”,获得众多网友的响应,甚至有热心网友,表示要组团去湘潭大学买刘卫东的红豆饼。

【多维解读】

1.演绎纯美的爱情

在这个物质至上、以金钱论感情的时代,小贩配教授的爱情故事,堪称是一个难得一见的“爱情童话”。“红豆饼”丈夫和博士妻子却没有因学历相差悬殊而无话可谈,也没有因病魔缠身而抛弃对方。他们这份不屈不挠、生死相依的情感,有的是流水一样绵延不断的感觉;有的是相对无言眼波如流的默契……他们彼此珍惜着这份相识、相知、相守的缘分,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不离不弃地渡过人生中的每一个难关,可能这就是婚姻的真谛吧。

2.唤起久违的感动

篇(7)

(一)课程体系要素“本科化”色彩较浓

如果应用经济性的理论知识较多的话,不仅会导致本科的教学内容重复出现,还会让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甚至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除此之外,因为相关的考核机制以及职称的晋升不够合理,导致教师们对于学生们的要求逐渐降低,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自身的课题研究以及文章发表之中。而对于应用经济学的课程实施来说,它不仅要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需要对教师们的相关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有一定的要求,然后要可以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二)课程设置要求“统一化”倾向突出

我国的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除了课程体系要素的本科化色彩较浓之外,课程设置要求统一化倾向较为突出。一般来说,学校为了方便管理而要求所有的研究生管理部门严格按照相关的文件并统一要求所有专业进行规范统一化的课程设置,这样就导致不同专业失去了本专业的学科特色。除此之外,在同一个专业之中因为许多学生们进行互相抄袭或者教师们的检查不够仔细,导致学生们失去了个性化的培养,也违背了相关的教育原则。

(三)课程体系结构“学科化”特征明显

在我国的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体系结构的学科化特征明显也是目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因为相关的应用经济学课程体系建设缺少教学团队的支持,所以使之学科发展范围的局限性较大。此外,应用经济学的课程体系结构不能够与我国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经济形式相结合,进而导致对相关的实践能力重视程度较低。

(四)课程实施过程“应用化”倾向不足

除了上述的一些问题以外,目前我国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所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应用化的倾向严重不足。因为我国的应用经济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较多而理科的知识占比较少,所以导致学生们的思考探索能力有所欠缺。除此之外,应用经济学的教师们本身的理科知识水平不足也是导致理科知识无法在应用经济学之中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教师们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学生们对其课程的探索和应用,进而导致学生们的实践能力逐渐降低。

二、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实施方式

(一)课程审查机制

对于我国的应用经济学课程开展而言,课程体系的建设一定要严格规范相应的审查机制,在课程开展之前要对相关的师资力量、教学的对象、目标以及教学的内容和考核方式等进行全方面严格的审核考察。此外,还需要对已经开设的课程进行一定的监督和审查,以此来有效地确保所有课程的高质量进行,并且可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研究生选课管理

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实施还需要注重研究生的选课管理,学校一定要对研究生们的课程学习计划进行高度的重视,然后对实际的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以此来充分发挥相关教师的指导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所有研究生的兴趣和特点来开设开放性的课程,以此来充分发挥所有学生们的能力并促进其综合性的发展。

(三)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还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只有有效地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才能够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调整教学方式并促进学生们的发展。所以,教师们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优化和完善,然后加强研究生在教学设计和评价方面的参与度,然后通过交流互动来为学生们提供更加有效的教学辅导并为学生们答疑解惑。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教师们的专业素养,教师们要可以耐心地为学生们进行教学,并且可以自身不断潜心研究教学和课程,以此来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并为学生们进行更好地引导和教学。

三、应用经济学研究生教学考核和评价方式

(一)创新考核方式,严格课程考核

对于我国的应用经济学研究生教学考核和评价方式而言,教师们一定要创新考核方式并严格课程的考核。在此过程中,教师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对于应用经济学的考核,并且要把考核与教学进行联系,然后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课堂考核制度,通过结合所有课程的具体教学要求以及教师们的教学方式来制定不同的教学考核方式,着重加强并严格落实教学考核的奖惩制度,对于一些成绩优异的研究生予以奖励而对那些不符合课程要求的研究生进行适当的惩罚,以此来让所有的研究生都重视教学的考核。

(二)探索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

我国的应用经济学研究生教学考核除了要创新考核方法并严格课程考核以外,还需要探索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比如说,教师们可以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根据研究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科的目标来进行合理的教学考核,然后通过补考和重修的方式来对学生们的层次进行划分并淘汰一些不合格的研究生,以此来增强研究生对于教学考核评估的重视程度。

(三)严格课程教学管理

想要有效的促进应用经济学研究生教学考核和评价还需要严格课程教学管理监督,通过建立完善的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制度来建立经济实验室。首先,学校领导一定要严格要求相关的教师们严格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然后互相督促并严格执行。除此之外,在研究生的课程开始之前需要相关的教师们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备课,然后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学安排和教学目标,以此来促进学生们的全面性发展。最后当备课方案出来之后,必须要交予相关的教学部门来进行考核和备案。

(四)完善课程教学评价监督体系

想要有效的促进应用经济学研究生教学考核和评价还需要完善相关的教学课程评价监督体系,然后不断明确考核评价的标准并进行定期的考核。在此过程中,考核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并对考核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然后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考核反馈,教师之间可以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并吸取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大家共同监督并共同进步,以此来提升整体教学团队的专业素养。

(五)积极创造条件,充实学科建设队伍

为了能够有效地确保应用经济学的课程建设质量,那么就需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并充实学科建设队伍,只有保证应用经济学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才能够有效地建立一支学科队伍。所以在此过程中就需要在各方面提供更多的福利待遇,以此来吸引社会上或者其他学校的一些高学历、高素质、专业性的人才来进行学科建设,进而才能够为学校的经济学的学科建设组建良好的师资团队,进而可以为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

(六)深度结合实际,凝练学科研究方向

想要有效的促进应用经济学研究生教学考核和评价,除了上述的一些措施以外还需要深度结合实际并凝练学科的研究方向。因为应用经济学的实践性非常强,并且与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因此在进行应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一定要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然后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其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再者还需要不断凝练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以此来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以及考核质量的提升。

四、建设应用经济学实验室

当前我国的许多经济学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他们经常认为教学的理论性高于其实践性,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缺乏了实践能力的支持,理论知识无法得到有效的证明,并且如果教师们的理论知识讲解较为枯燥无味,学生们也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而经济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们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可以同时提升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进而促进学生们的综合性发展。

(一)充实实验室软硬件,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效率

对于应用经济学实验室的建设而言,应用经济学实验室内部的所有资源以及技术和教材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一定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然后还需要根据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来选择正确的实践教材,通过引导学生们理论知识的学习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以及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巩固并验证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使其逐渐地成熟和熟练。除此之外,教师们还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通过趣味性的课堂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硬件资源的利用来提升学生们的能力,以此来让学生们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平衡。

(二)丰富实验方式

除了要充实实验室软硬件并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效率以外,想要有效的建设应用经济学实验室还需要丰富实验的方式。近些年来,在应用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中如何合理的设计课程内容并使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如何让应用经济学可以符合当前时代的特点并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一直教师们经常思考并想要实施和改变的难题。因此,只有教师们不断的优化并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逐渐丰富实验的方式,进而可以把理论知识融入实践练习之中,以此来提升学生们的能力。

(三)优化实验教学方式,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因为应用经济学的课程范围较广且内容较为抽象,因此教师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优化教学方式并紧跟时代的脚步,同时学校还需要注重引进具有专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的师资团队,以此来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并发展相关的实验室学科带头人才,进而确保可以在有效提升应用经济学实验室软实力的前提下来增强所有教师们的教学能力。除此之外,应用经济学实验室的相关管理人员还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在确保应用经济实验室正常运行的同时并为学生们的学习和教师们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简单地说,应用经济学实验室的建设就是教师们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教学,以此来促进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进而提高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实行,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应用经济学的实践课程进行了高度的重视。所以这就需要所有的相关教师们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学生们的学习情况,积极的优化并完善相关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然后严格加强对于学生们学习情况和教学考核评估的监督管理,并且要以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基础进行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促进学生们的综合性发展,并且使其逐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经济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周立新,雷显芬.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调研与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0).

篇(8)

“我从没想过能上大学”

1964年10月,张车伟出生在河南。然而,他的祖上既不姓张,也不是河南人。“我祖籍在山西高平县,祖上姓韩,家里是地主。当年的时候,爷爷听到风声‘跑’到了河南。之后,我父亲打听到我爷爷在河南教书,也跟去了。”上世纪50年代末,张车伟的爷爷在河南去世,他的父亲接了班,继续在村子里教书,又在当地找了贫农出身的妻子。“我爷爷一直认为大学生的地位是最高的,他的遗愿就是让我父亲考上大学。1958年,我父亲高中毕业,成绩不如他的人都上了大学,他却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落榜了。”

“父母不希望我因为出身问题受到影响,于是让我随母亲姓张,但我父亲还是有点不甘心,苦思冥想,想出了‘车伟’这个名字。按繁体的写法,‘伟’连在一起与‘韩’形似。尽管我不把‘车’写成繁体,但一直读作jū。”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浓缩了一个时代的伤痕。

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张车伟根本没想到自己还能上大学。“那时候初中两年,高中两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在读初中。后来高考了,要报什么专业我也不知道,只知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习好的当然都要学理科。又不知听谁说学生物有前途,我就填了生物系。”

由于高考失利,张车伟16岁那年进入了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学的内容和医学很类似,研究动植物、做解剖等,我不是很喜欢。大二的时候听说还能考研究生,我觉得简直太好了。”把研究生考试视为改变命运的关键,张车伟仔细阅读了招生简章,选择了与本科专业相近又有距离的“科学哲学”专业。

“当年考研究生有三个科目,哲学原理、英语,还有一个叫做‘数理化天地生’的综合考试,要求知识面非常广,我印象很深。除了英语之外,另外两科我都不用花特别大的力气准备。”依靠大量的阅读和反复的记忆,张车伟在研究生考试时英语科目拿到了70多分。“中国人民大学那届一共招收了200多个研究生,按英语分数高低分了10多个班,我被分到了成绩最好的1班。”

然而,上第一节英语课,张车伟就发现自己一句都没听懂。“从这时起我就知道,我的英语虽然考试很好,但却是‘哑巴英语’。”

1987年毕业到社科院从事人口学研究以后,张车伟经常找机会练习英语。“社科院和国外的交流很多,也很鼓励我们参与各种培训。记得当时到第二外国语学院培训,遇到了不少外国人。我一见外国人就主动和他们聊,大概过了半年,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半路出家”研究经济学

现在回过头看自己的经济学研究之路,张车伟深深地感到,他其实“占了英语好的便宜”。

1996年,一家叫做温洛克(WINROCK)的国际非营利组织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在中国举办了第一期纯公益性质的博士培训项目:延请美国名校的经济学教授,完全按照美国的教材和课程设计,为从全中国农业经济博士中选拔出的30余名学员授课。

彼时,不满32周岁的张车伟已经在社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担任副研究员,同时准备攻读社科院研究生院的经济学博士学位。“虽然我研究的不是农业经济,但时任所长蔡当时在搞农业经济研究,是他推荐我去参加这个项目的。”

就在博士培训项目选拔前1个多月,张车伟拿到了Willis L. Peterson主编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本英文原版参考书。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经济学。

“我不是经济学专业出身,考试用的又是全英文的教材,从笔试到面试也全是用英文。”张车伟回忆,“当年面试的考官都是大牌经济学家。我还记得考试小组的组长叫D. Gale Johnson,是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主任,也是林毅夫的导师,曾经多次获诺奖提名,那时候已经80来岁了。”

考试结果令张车伟大吃一惊:他居然在众多专业学生中名列第一。“当时真的很高兴,也奠定了我后来学习经济学的信心。”

张车伟之所以能在选拔中拔得头筹,是因为当年国内外经济学研究体系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确实没受过经济学专业训练。但实际上,当时中国的经济学和西方差别很大,我们国内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学的都是政治经济学,也不比我多学了多少专业知识。否则,这么短的时间,我怎么考得过学了好多年的人?”

在接受温洛克项目培训的两年时间里,张车伟不仅掌握了西方经济学理论,还接受了先进研究方法的训练。“当时,国内基本上没有人做经济学的计量分析。但我们学完以后,掌握的知识、方法和国外的博士完全一样。等到我写博士论文时,对方法的运用已经很规范了。我非常感激这个项目,让我真正地受到了经济学的训练。”

2000年,张车伟前往密歇根大学做访问学者,与他搭档研究的两位青年学者分别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博士。“我一直在想,半路出家做经济学研究到底行不行?我和别人差的有多远?心里真是没底。后来和他们交流,无论是思想还是方法,都觉得聊得来,他们也很认可我。这个对我的影响很大。”

在美国期间,张车伟主要从事健康经济学的研究。其博士论文《营养、健康与效率――来自中国贫困农村的证据》研究的就是中国贫困地区的营养怎样影响其劳动生产率,“当时我用的资料,就是我的外国伙伴在中国做的调查”。这篇研究后来发表在2003年第1期《经济研究》上,还获得了第十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那时是《经济研究》杂志推荐申报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能得奖我也觉得很意外。”

从1996年5月开始学习经济学,到2005年9月获奖,张车伟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一步一步迈入了经济学研究的殿堂。“我总结,之所以能获奖,是因为我在一个方面研究得很深入。”

不过,现在张车伟已经不再把自己的研究局限于某一个领域了。“社科院的定位是思想库、智囊团,这要求我们必须时刻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

篇(9)

生活简朴得令人称奇,也仿佛还未适应社会强加给他的光环,更愿意生活在自己的研究之中,这是怎样的一名经济学家?

农民大学生的尊严之战

李佐军出生在湖南安化的一个小山村,父亲先后在村里和乡里工作,母亲则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笑着告诉记者:“小时候读书并没有压力,书嘛能读就读,大不了回家种田。别看我现在做学问,干农活我也是一把好手!”尽管如此,5个兄弟姐妹中,李佐军从小就在学业上表现得最为出色,一路读到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安化二中。那时候对于将来要去哪里读大学,他并没有特别的想法。直到有一天,校园里出现几幅漂亮的大学校园宣传画——喻家山麓,东湖之畔,绿树葱葱,楼亭悠悠,图画中大学校园的名字“华中工学院”(后来的华中科技大学)便被他牢牢记住了。

1984年,李佐军顺利考入华中工学院经管系技术经济专业。

刚进校时,除了初入大学校园的兴奋与自由,他还感到了“自卑”:“我们班里都是很优秀的城里孩子,我的学习基础没有他们好,成绩不拔尖。另外,不像他们能歌善舞、能言善辩、兴趣广博,我除了读书、种田,别的什么都不会。”但是,“习惯”了优秀的李佐军并未服输。他相信,城里学生能做到的,农村学生也能做到。为此他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包括思想、学习、学术、工作、体育、社交、艺术在内的奋斗计划,大学4年下来,他基本完成了自己的预定计划。因为所在专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本科期间除了学习经济学理论以外,还需要修许多包括机械制图、金属材料、计算机语言等在内的理工科课程。高中文科班出身的李佐军迎难而上,第二学年成绩突飞猛进,后来也一直名列前茅。

大学期间,李佐军利用寒暑假做了大量的社会调研,逐渐发现经济学是真正的“致用之学”,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大学时代积累的经济学认知也为他日后的理论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毕业时,李佐军以本科期间全班第一、所有课程平均分90以上的好成绩被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看上,免试攻读其硕士研究生。

恩师留下的财富

谈起导师张培刚,李佐军疲惫的神色一扫而空。

李佐军能拥有良好的写作功底,张培刚功不可没。他写的很多小文章,张培刚都会十分细致地为他修改,大到文章结构、起承转合,小到语句用词、标点符号。除了学术研究,张培刚为人的豁达也令李佐军记忆犹新:“先生经历过许多磨难,但他从不被眼前的处境所迷惑,永远那么乐观豁达,看事情总是具备历史视野,见人都会亲切地微笑。”

“但先生教给我最多的,应该是理想。”李佐军告诉记者,硕士学习期间,张培刚时刻不忘提醒学生们做学问的目标——不是扬名立万,而是为祖国在国际学术界争得一席之地。“先生早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读经济学博士的时候,亲身体会过国外学者对中国经济学的蔑视。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都很有理想,那时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是一句空话,再加上先生的熏陶,我感觉自己的研究生学习始终充满激情。”

2011年张培刚逝世,享年98岁。李佐军缅怀道:“先生的音容笑貌始终保留在我心中,那句‘要为祖国在国际学术界争得一席之地’还时常响在耳边。”

在做学问的道路上,李佐军认为自己是幸运的。硕士毕业并工作多年之后,他凭借优异的博士生考试成绩,成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的学生。“两位先生做学问的态度都是极其认真严谨的,而吴先生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较真’。很多已经约定俗成的概念,比如‘西方经济学’的说法,在他那里都会被质疑。吴先生这样的思维方式,促使我学会独立思考,从来不敢对任何概念‘拿来就用’。”

对于吴敬琏的教学理念,李佐军特别提到了“逻辑”和“文字”:“吴先生认为不论写文章还是做研究,如果逻辑思维不到位,再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吴先生从来不退缩,不为利益、不为他人而改变自己的初衷,这一点尤其让我感佩。”

吴敬琏的学术态度,持续影响着李佐军做学问、写文章的习惯,生怕自己“漏掉”了逻辑。李佐军还不忘告诉记者:“不只我们做学问,你们记者写文章也要注意这一点。”

读博士之前,李佐军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建设银行总行等单位工作,读博士期间调动到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工作,2002年来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潜心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政策。

除此之外,李佐军还在一些高校做兼职经济学教授。谈到自己的教学方式,他毫不犹豫地说:“我在教学中也严格遵循我的导师定下的规则,两位先生是如何要求我的,我也如何要求我的学生。两位老师的人生境界,也是我的人生目标。”

为农民说话的经济学家

李佐军因“人本发展理论”奠定了自己在经济学界的地位,而这套方法论的由来和他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本科阶段,李佐军就参加了大量的社会调研,而主题大多围绕他最关心也最了解的“三农”问题,乃至硕士、博士论文都是写的这一主题。一次次调研之后他发现,不论研究农业还是农村,最后的核心问题都是农民,都是人的问题。后来他开始研究工业化、城镇化、资源环境等领域的问题,发现最后的落脚点也是人的问题。“只有站在人的角度,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本。”

张培刚是中国发展经济学的重要奠基人,而吴敬琏是研究改革、制度的经济学泰斗,在写博士论文时,李佐军便很想在两位导师的研究领域之间寻找结合点。经过不断地钻研、调查、请教导师之后,他终于悟出(制度)改革与发展之间的桥梁,就是人这一行为主体。

2000年,李佐军的第一本专著《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问世。那时,人本发展理论已现雏形,他坦言:“自上大学以来,为9亿农民说话成为我挥之不去的情结。”

2008年《人本发展理论——解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出版,按李佐军的话说:“把人本发展理论完整地阐述出来了”。此书也得到了两位导师的肯定,吴敬琏评价道:“本书研究如何把‘以人为本’的世界观具体化为一套可行的人本发展理论,对于正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这一代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张培刚则评价道:“作者还用人本发展理论分析框架,针对国家和企业等各种主体和一系列现实问题提出了对策体系,提出了创新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和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议,这也说明了该理论有广泛应用的价值。”

篇(10)

工作对象的最基本素材便是数据。黄国华经常和同事们说,我们的报告需要有灵魂,那就不仅仅是把数据简单地摆出来,必须要像艺术一样有创作性,要让数据出思想。

工作之初,黄国华组织完成的统计分析报告,经海关总署报国务院,逐渐成为影响外贸政策的重要依据。“成就感由此而生,组织撰写分析报告的干劲就更足了了。”

好的统计报告要不刻板、有思想而又清晰精炼,出这样的报告是黄国华的长项,这源于他“文理兼修”的学生时代的锻炼与积累。1988年,黄国华考入北京科技大学,学的是机械工程,完全的工科专业。但同时他又是学校文学社的风云人物,典型的文学青年,诗歌、小说、散文经常在文学杂志上发表。1992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跨专业地学了统计学。统计是经济学中与理工科较近的专业,黄国华的选择是不想彻底弃理从文,他还是要文理兼具。期间,边读书边做兼职记者。通过对企业、企业家的采访,他一方面用当下的社会现象来印证所学理论,另一方面也用所学理论来剖析社会现状。这是他理论学习尽快升华的过程。

黄国华来自湖北农村,成长的年代正是农村经历重大改革的时期,因此对农村的经济变化比较了解,但对城市相对陌生,无论是经济现状还是生活本身。通过采访,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让他对都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

和所有经历过这个时期的人一样,大学和研究生这七年,是他知识、学识与对社会认知全面成长的时期。文理并进,黄国华主动锻炼了自己既严谨又灵活的思维习惯,不散漫又不拘泥。“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视野开阔的世界观的基础。”除却年少激情和内心挥洒的需求,对文学、文字的热爱让黄国华在统计学的学习与工作中,更勇于创新、开拓,甚至漫卷不羁。

1995年,黄国华毕业的时候,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渴求明显。市场中人才缺乏,名牌大学的硕士,有很多可以选择的职业道路,比如出国,跨国公司、大国企,部委公务员等。对改革开放有所认识的黄国华认为,开放必将是我国长久坚持的大方向,海关系统可以接触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信息,因此,他选择了海关。

刚到海关总署统计司的时候,尽管计算机已经有所应用,但传统工作方式依然占主流,不少人单手单指在键盘上动作,做的也就是打字写报告的工作。而数据的电子化、网络化都远没有普及,查询、分析功能更是困难。不过,黄国华还是积极写报告,出研究统计分析的产品。真正能够将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与数据挖掘工作结合起来,实现人机互动,并取得显著成果,还要到本世纪之初。

1998年,黄国华有机会去日本学习。那是一个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东京举办的,面向全球招生的专业学习课程,在中国只录取了六人。当时,黄国华以满分的考试成绩,成为其中一员。国际专家授课,黄国华全面系统地接触了西方的经济学和政策科学理论,这与他在研究生期间学习的带有计划经济转型时期的经济学内容有很大不同。新知识只是收获之一,更重要的是开阔了视野。世纪初的日本正延续着经济辉煌,日本的社会以及国际化的课堂,都让黄国华斩获颇丰。

2000年,日本的学业结束。在职业道路上,黄国华再次面临艰难选择。与研究生毕业时的选择有所不同的是,这次更突出物质的诱惑。这个时期,正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快速发展的阶段,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迫切。像黄国华这样有外贸工作经验、有经济学专业背景,有对国内进出口企业和市场数年的了解,确实是企业需求的最佳人选。不过,最终黄国华还是放弃了留在国外和跨国公司的机会,继续回到海关统计司工作。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他更加坚信,进出口统计分析、监测预警等对中国经济发展意义愈加重大。海关统计能做什么?必须做什么?这是当时黄国华不断思考的问题。

监测预警,是他思考的一个火花。2002年,中国海关开始独立开发进出口监测预警系统,黄国华是这一项目的组织者和主要完成人。“在项目建设之初,希望能够得到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和经验支持,但被婉拒了。”黄国华说。因此,这套系统完全由海关自行开发设计,三年后建成并运行。采集基础数据,通过统计描述、分析集成、模型运算,发出市场预警信号,准确及时有效。运行之后,迅速成为对外贸易行业最重要的数据源和权威的分析信息。对国家宏观调控和外贸行业企业来说,这套监测预警系统意义重大。目前,第二期也正在着手开发。

期间,黄国华取得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的学历和学位,其博士论文便是《国家进出口预警理论及实践》。

在此基础上,中国海关又建立了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在全国各地建立起立体的监钡4分析网络,对外贸进出口进行实时监测,快速反应,科学预测和动态预警。

海关统计对外贸形势的分析报告独家、专业、权威,得到其他部委的广泛认可和媒体的关注,影响力越来越大。2008年金融危机后,海关统计分析报告预测2009年出口将下降16%左右,一时轰动。媒体大都认为海关统计有些耸人听闻,因为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估计不足,或者认为外贸增长一般会保持与GDP同步。但事实上,最终2009年的出口确实下降了16.0%。

“今年,我们将会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就如同外贸领域的天气预报,是企业、行业、政府制定战略规划、措施政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黄国华信赖这些数据以及由此而来的分析预测。

在进出口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期间的2003年10月,黄国华开始任统计处副处长,2006年4月升任处长。在这样的岗位上,他更强调团队的力量。这些年,全国海关培养了一支强大的“统计分析队伍”,专兼职人员达1080人,专业小组人员75,应急机制小组46人。

上一篇: 用电检查论文 下一篇: 中国审计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