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26: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本科结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三、招收要求: 申请者必须是 2012 年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在学期间主修专业课成绩优良,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
四、报名提交材料:
(一)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12 年本科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申请表(附件 1 );
(二) 2~3 位相 关专业 教授或副教授的推荐信(附件 2 );
(三)本科期间的成绩单 1 份,须加盖学校教务部门公章;
(四)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证书复印件;
(五)有学术科研成果(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或承担的课题等)和获奖证书者,请提供复印件。
材料(一)和(二)请用 A4 纸打印,并于 9 月 15 日 之前寄至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办建南大礼堂三楼 305 办公室 潘燕老师处 ( 邮编: 361005) ,材料(三)至(五)在来学院参加选拔考试时提交,所有材料恕不退还。
五、选拔考试内容及方式: 所有申请者均须参加由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直博生选拔工作考核小组组织进行的选拔考试。考试内容及方式为:
(一)专业英语— — 笔试,占 10% ;
(二)实验理论知识——笔试,占 10% ;
(三)实验操作——实验,占 40% ;
(四)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英语口语及听力——面试,占 40% 。
六、选拔考试时间: 初步拟定于 2011 年 9 月底或 10 月初,具体考试日期另行通知。
七、录取: 对所有参加选拔考试的申请者 以考核总成绩为依据从高到低进行录取, 考核成绩不及格(低于 60 分)者不予录取。 被录取者由学院上报学校招生办审核批准后招收为博士研究生,并纳入 2012 年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由学校作为新录取的博士研究生上报教育部备案,入学 后享受 博士研究生待遇。我校将于 2011 年 10 月底以快件形式寄发拟录取通知书。
八、博士报名: 收到我校拟录取通知书的直博生须在规定时间内登录我校考试中心网站 kszx.xmu.edu.cn/ 进行网上报名、网上缴费和寄(送)相关报名材料。具体办法详见《厦门大学 2012 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九、培养: 直博生按“厦门大学生物学一级学科本科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培养。直博生在入学后二年级的第二学期进行综合能力考核,考核由学院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负责,具体考核内容及办法详见《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中期考核细则》。考核成绩是直博生申请公派出 国攻读 博士学位、优秀博士论文培育工程、校级各项奖学金等项目的重要指标和依据之一。
直博生在学期间若中途放弃学业或中期考核不合格(低于 60 分),不允许转为硕士研究生,并按《厦门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厦大研 [2009]15 号)作退学、结业或肄业处理。
十、奖学金: 我院从 2008 年起已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所有被录取的博士研究生 均可获得一等奖学金 (免学费,另发放生活费 1.9 万元 / 年)。此外,学院鼓励招生导师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奖励。
十一、招生专业: 我院招收直博生的专业:植物学、动物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态学。
十二、 我院直博生招生咨询电话: 0592 — 2185631 ,传真: 0592 — 2181015 ,联系人: 潘 老师。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网页: life.xmu.edu.cn/
关键词 新闻传播 职业预期 核心竞争力 职业能力构建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学校在培养新闻传播学类学生时,其主要着眼点是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提升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力应该充分考虑其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毕业后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同的学生对未来的不同的预期,学生在自己职业预期的指引下,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接触相关项目,从而达到构建自己职业能力的目的。
一、职业预期与职业能力
大学生的职业预期是指其为自己将来职业做出的设定和选择。职业预期的实质就是在专业内二次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一次选择。每一个专业培养学生都是按照教学要求,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学分,以及每门课程要达到什么样分值才能结业,这种设计是根据本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设定,每个专业的专业课程都可能成为未来学生就业的方向。新闻传播类学生毕业后,既可能是做记者,也可能是做媒体经营人员,还可能做企业宣传人员。在就业专业化的格局下,记者这一岗位又可以分为经济新闻记者、时政新闻记者、社会新闻记者等多个方向。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为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做出一种选择,并依据自己的职业预期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即是要从事某项工作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一般职业能力是一种基本能力,是要从事该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专业能力是从事某项工作时在专业上的基本要求;职业综合能力是出色地完成本专业工作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等诸方面。
职业预期是职业能力构建的根本指南,职业能力培养是增加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新闻传播类学生一旦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或者目标岗位就需要着力构建自己的职业能力,使增强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预期。
二、职业能力构建的误区
大学毕业后要做什么和能做什么困扰大学生的问题。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考虑得更多的是“我要做什么”,很少去考虑“我能干什么”,作为大学毕业生,首先是要衡量自己能干什么,再去决定自己要干什么。新闻传播类学生在构建自己职业能力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容易进入误区。
1.通修所开课程导致个性缺失
由于新闻传播类就业口径较宽,学生不知道如何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学生就不在专业内进行细分,或者进行再选择,于是把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毫无选择地进行选修,毕业进入社会时,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调动知识支撑其岗位需求。但是。由于本科在校的学习时间有限,要用大量时间来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并不是每一门课都能精通,这就导致学生原来全才预期发生偏差,甚至全而不才。也就是目前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不强,甚至不能独立完成一项具体工作。大学生眼高手低直接后果是就现在一些学校的就业率不及中职或中技,以及大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后回到中职或中技去学习。也就是说,大学生在校中没有自己的职业预期,就很储备自己的职业能力。也就是说在职业预期时,不能把自己培养成全才,而是婴把自己培养成专才。
2.职业预期飘浮常换更换预期
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想“我要干什么”,由于人的成长具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想法,或者不同的阶段受到外界的影响不同,不少学生在受到外界影响会不断地调整自己对未来的预期。不同的职业预期所要具备的知识是不同,所以这些学生就根据某一阶段对自己未来的设定选修相应的课程,有的甚至完全不同的就业预期,这样导致学生所修课程没有系统性,其后果同学生毕业后,所学很多课程,却没有能真正可以增强其竞争力。
3.理论实践能力不能同步发展
职业能力由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构成,对于新闻传播类毕业生而言,既要能讲出理论,也能动手操作具体事件。可一些在学生构建自己职业能力时片面理解能力,一部分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理论知识点,烂熟于胸。可是让他们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操作一项具体工作却无能为力,甚至案例分析也会不会做;相同,另外一部分学生虽然可以动手操作一些具体项目,但问及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时,却无法回答。所以学生在构建自己的职业能力时,既要学好理论知识,也要善于操作实际项目,更重要的是,不仅培养自己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做到二者都不偏废。
三、职业能力构建的路径选择
职业能力构建关键的一步就是使自己从通才、全才向专才转换,落实到在校的新闻传播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构建简单地说就是打牢基础,突出专长,重在运用。
1.学分与修业时间突破原框架
大学教学计划是按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安排,一般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几个体系构成。其中专业选修课是学校根据本专业学生在达到的基本能力所安排,学生根据自我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目前众多学校开设的选修课是在本学院或本专业内开设,学生自主选择。这种选课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学生自主性,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但其存的问题也不能规避。新闻传播类学生就业口径相对宽,每一个岗位的要求也不一样。有论者认为,随着传媒科技的发展,新闻传播业岗位人才需求也正在细分。如果一个的预期是毕业后从事财经新闻工作。这就需要学生要具备经济学知识、政治经济学知识,统计学知识以及财务知识等,而对于一般新闻传播类专业组织教学的院系一般仅根据本学科知识配置教师和课程,这就需要院际之间、校际之间打破原有的专业壁垒,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相关课程,且所获得的学分互相承认。
与跨专业选课同等重要的是灵活学制,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实践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中止在校学习,而选择校外见(实)习,后恢复在校学习,补充学分。在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学校推行灵活的学制。目前国内大学正在推行以学分制教学改革。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学校可以推行弹性学制,要求学生相应的时间内完成课业修完学分即可申请毕业和学位。允许自主选择毕业时间,鼓励学生在校期间,不选课或少选课而到相关岗位从事相应的工作。
通过课程选修和休学实践,学生基本可以为自己的未来职业预期构建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基本具备期望岗位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2.课堂教学与考核方式的突破
课堂教学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组织的教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在于传授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课堂教学本身需要突破原有大一统的内容灌输,在传播必要有知识点后,留出必要有时间让学生自修。主要体现在案例分析上。在应用教学环节,针对同一门课程,可以细分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预期进行案例选择和分析。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传媒经济专业《传媒经济概论》、《新媒体产业导论》、《媒介资本运营》等课程教学中,遵循这一原则,完成课堂教学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相应课程细分的案例进行分析。如在新媒体赢利分析的案例分析课中,学生根据自己对新媒体的理解,自己的爱好,选择诸如电子杂志、地方门户网站等媒介的赢利模式进行分析。因为是学生自己的爱好,其准备较为充分,教师根据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有针对性的评析又有效地补充了学生分析的不足。对同一门课而言,课堂教学实现了必修知识的掌握。通过案例课使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与组织集体大课教学相对应的是,对课程考核的方式需要多元化。对课程的结业考试或考核使用得最多的是统一考试、课堂论文和课程设计等几种方式。几种方式各有优劣。目前采用的考核方式是同一门课程考核方式相同,但不同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预期不同,针对课堂结业的方式可以尝试多元化,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预期和自己的擅长选择适合自身的考核方式,也就是说,同一门课程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由学生申请,教师和相关部门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进行审核,确定是否同意其申请。
3.根据职业预期选择论文方向
独特的学业个性是大学构建职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学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可以通过论文选题构建自身学业个性。要求大学生撰写论文是考核其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撰写好学生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论文的要求决定了学生必须对所选题目涉及到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强化。所以在论文撰写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论文方向,通过完成论文促使学生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新闻传播类学生的论文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项目设计。论文主要是运用某个工具解决某一个问题,或者把某些现象上升到理论。项目设计则是根据要达到的目标,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完成一项工作。前者注重理论培养,后者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学生毕业需要就业,可以选择做一个项目策划;毕业后需要考研或者从事其他非实务性工作,可以选择做论文。不管是项目设计还是撰写论文,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这种选择都导向是构建自身的竞争力。该项学习不能为完成而完成。要着实通过这种方式去了解一个行业,并能把握这个行业动向;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使自己能完成预期职业所要完全的基本工作。
4.构建导师制实现教与学互动
对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需要充分发挥两个基地两个导师的作用。即校内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和理论导师、专业导师。卡尔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新闻机构联手合作开设了覆盖全国的实习项目。这些实习项目主要是针对三、四年级学生进行的一周到三周的新闻实践,诸如到CTV新闻、TSN、CANWEST新闻、探索频道、加拿大地理杂志等媒体进行实习,并让他们独立制作影视节目。。校内实践基地学习根据理论教学需要建设的实践基地,该基地可以保证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校外实习基地既要保证理论知识的转化,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校内的教师担任的是理论导师,因为学校教育强调学理性,校内教师具备较强的水平,可以解决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理论知识不足的问题,
以我院艺术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为例,浅析一下两个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之优劣。依据我院教学计划,通常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始于第五个学期,撰写时间大概7个月左右。每一位学生都配有各自的指导教师,学校对于毕业设计(论文)格式及选题都有统一的、规范的要求。然而,在同等条件下,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这个环节的体验和收获却大有不同。通过走访和交流,艺术类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远远多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生从选题到作品设计、材料购置、工艺制作、作品展示、论文撰写等一系列过程中完整体验毕业设计对各项能力的检验,好的作品能展示专业学子在艺术观念、艺术手段、艺术运用等方面的探索和追求,他们的智慧和才华的显现让学生更具有成就感,能大大激发学生在本领域的开拓力,同时,在文字撰写过程中有感而发、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毕业选题也更能体现专业特色和个人兴趣。相比之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则存在诸多问题:毕业设计形式单一无变通、学生论文选题概念模糊、内容空泛东拼西凑、方案论证不具说服力且与现实生活中英语语言运用脱节,学生对毕业设计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敷衍了事,因此,学生论文撰写便流于形式,抄袭甚至请人现象屡禁不止。
二、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问题之分析
其一,毕业设计未能充分突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特色。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参与和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也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商务沟通能力、商务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然现行阶段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从形式和内容要求上均与本科院校学术性论文要求相似,而学生撰写论文的实际水平、调查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却相距甚远,自然出现上述一些问题亦是不可避免。
其二,教师指导环节形式多于内容。学生撰写论文的时间虽然有7个月左右,但真正用心花时间投入到论文写作中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正好处于实习和找工作阶段,撰写论文只能在工作之余进行,与论文指导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甚少,老师的指导大多基于微信或者QQ留言,这种隔空喊话的交流方式限制了指导重点更多关注的是论文格式、文章结构、字数要求等形式上的东西,至于学生的调查研究力、资料查询的深度和广度、选题内容的创新、文字表达的精炼等等都无法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指导流于形式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三,论文答辩环节重答轻辩。参加答辩的同学应该对自己所著的论文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所陈述的内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在答辩过程中对答辩委员会成员所提出的问题能够机智作答和清晰辩解,然而现实却不然。不少同学出现照本宣读,对所持有的观点只答不辩,对所引用的论证出处不详,甚至出现对自己文章一知半解之尴尬局面。鉴于此,答辩过程中对学生的答辩要求也逐级放低,因此严控答辩关亟待改进。
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环节除上述提到的几个主要问题外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就不一一赘述。笔者就以上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策略以供大家商讨。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之策略
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毕业设计环节的重要意义之所在。在学生入学之际,就应该让学生清楚地明白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索性、创新性等特征,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检验,也是实现学生从在校学习到岗位工作的过渡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现实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有效完成毕业设计,学校应该循序渐进地要求学生为此做充分准备,每结业一门课训练学生写课程結业论文,趁热打铁,总结所学心得,同时撰写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让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广泛阅读、勇于创新的意识,告诫学生禁止抄袭,引用语要有明确出处,论文格式要规范等。这样,学生对所学每门课程都有较为深入的探究和总结,对所学专业知识有较为综合的认知,并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之所在,为毕业选题定位,而不至于出现以往学生完成所有课程之后茫然应对毕业设计,同时还要兼顾实习就业的两重窘境。
大学期间,我在校团委担任过理论调研工作,并参加了很多文史类社团。在此中我看到一个现象就是文史类社团很难走出小众范围,同学们对这类社团的忽略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的博物馆。社团的成功需要有效的推广。大二时我创办了nk大学yl协会,在各种工作中有了深刻的体会,文史类的社团容易造成曲高和寡的尴尬,而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传播机构,如何吸引观众,并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轻松的收到文化信息,达成教育效果,需要博物馆考虑如何使自己变为一个更加亲善,更加让人愉快的老师。出于对着个方式的探索,我在黄cy老师指导下完成了《民俗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论文。期间参考了包括钟敬文先生在内的很多学者的民俗学著作,和许多文博学者对新兴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研究成果。从探讨博物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试图探讨博物馆引进现代传播学的因素,改变固有展览构成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对民俗学也产生了很大兴趣。如果可能的话,研究生希望继续民俗学方向的研究。虽然大学本科并没有学到很多民俗学的内容,但是我相信本科只是探索的一个起点。
目前,我对自己将来的研究生生活有以下粗略的规划
1.进行陶瓷考古或民俗学方向的研究,争取做出自己的成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自己的论文
2.尽量选修器物学课程,以及古文字学课程。因为我觉得在实际研究工作中能对铭文,古籍等有自己的认识和解读是很重要的
3.弥补本科未进行足够的时间工作的遗憾,尽量争取实践活动的经验
对于未来,我还没有太多的想法。研究生结束后,也许仍然感到自己所学不足,继续攻读博士。也许觉得自己过于纸上谈兵,寻觅一份可以让我获得实践经验,并继续学术研究的职业。可能会进入学校,或是博物馆,或是国家或地方文化机关,对我来说都很好。但是我现在有一个明确目标,就是上研。相信三年的缓冲可以让我想很多,成熟很多。也许一年或者两年之后,我就可以真的确定自己步入社会以后,会站在怎样的一个位置上,但是现在我只能等待那个认知的时刻到来。但是对于自己能走上一条通往自己喜欢的职业之路,我感到很荣幸。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向您辛勤的工作致以深深的敬意!同时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自荐材料。我是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化学专业__级的一名学生,即将面临毕业。经历了四年的高师教育和高校生活,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更坚定了“自信、自强、勤奋、谦虚”的人生信条。
福建师范大学是我省著名的教育人材培养基地,素以治
学严谨、育人有方而著称。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我切身地体会到了学习化学的乐趣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神圣,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在素质修养方面,都受益匪浅。 四年来,在师友的真诚帮助和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化学、教育学及心理学等理论,在各科的结业考试中,成绩优异。同时也具备了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出色的教师素质,具有良好的语音面貌,自然大方的教态,并在教学中善于创新。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大量书籍,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操作系统,不但充实了自己,也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此外,我还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把握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大学四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人才共事,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
一直以来我的人生理想就是在高中里当一名化学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一直在努力。大学里面,我认真学习各门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专业成绩进入专业前20%,并连续两次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__年暑假,我以项目主持人的身份在胡志刚教授的带领下开展了《教育熵的原理及应用》的研究,并撰写了《教育熵的作用原理初探》的学术论文,该论文入选了“福建师范大学__年度校大学生一百篇优秀学术论文”。为了毕业后能当一名合格的、优秀的高中化学教师,我一直在提高自身的个人修养。我一直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学高为师,行为世范”来要求和激励自己!
我热爱贵单位从事的事业,如果贵单位能为我提供一份就业机会,我将深表感谢,并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不负您的选择。
中图分类号:G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233-01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是采用刚性的学年制来进行管理,即所有学生都要按照大纲要求逐级完成学业,这种教育制度在一定时期内为我国国民素质提升做出了极大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学年制的教育制度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需求,而创新能力又是社会对人才提出的必备能力。为此,加强学生教育制度的改革的很有必要的。而学分制管理制度则正是一种非常适合现代高校教育的管理制度,也是未来大学生教育制度的一个发展方向,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自主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意义。以下本文就对其进行详细分析研究。
1、在学分制管理基础上实施选课制
在高校教育中,实施学分制能够促进高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学效率。若在学分制管理的前提下,实施选课制度,则不但能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到很大作用,而且还可以对教师队伍水平的提升和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起到积极作用。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体现。
1.1促进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优秀师资队伍。对于大学生而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向其灌输的教学理念和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因此若教师能够转变教学理念,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势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积极推动作用。而在学分制的管理制度下实施选课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师之间的竞争,即选修自己可成的学生数量与自己的业务能力是息息相关的,若教师所开设的课程不足以吸引学生,教师的业务能力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教师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自然很难吸引到学生选修自己的课程,那么自己的绩效考评结果岌岌可危了。为了能够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每个教师都会想尽方法积极主动的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这样一来,不但学校的师资队伍水平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学生也会在此创新改革教学中被激发出更多的潜能,提高其创新能力。
1.2可以实现因材施教,有助于学生自主个性的培养。在学分制管理下,学生只要修够学分,就可以顺利毕业,而不必跟着教学大纲走,上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课。学生只需要根据自己的个好和特长选择一些其他选修课,实现学生自己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进程,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学习空间,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体现其个性培养,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促进其更加全面的个性发展。而个性是创新的前提,只有个性得到解放和发展,才能进一步的创新创造。
1.3可以实现高校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为大学生进一步丰富知识提供更多平台。在学分制管理平台上,可以在选修制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定的辅修专业制,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学生在选修课上有更多的选择。辅修专业制是指学生在学好本专业(主专业)的前提下,辅修第二专业。学生辅修第二专业,需要完成辅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一定数量的主干课程且必须通过考核。辅修专业制不仅充分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兴趣,而且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具备了多元复合的知识结构。选课制和辅修专业制突破了知识的专业限制,赋予了学生广博的知识,而广博的知识是大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因为创新活动就其实质而言,都是在对已有的知识重组上进行的。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有拥有了研究领域中大量的、前沿的专业知识,并且具备了丰富的相关科学知识,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广阔的人文社科知识,才能在科研中触类旁通,游刃有余,才能为创新提供有力的依据和坚实的基础,才能真正成为创新性人才。
2、在学分制基础上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由于学分制实施选课制,所以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不一样,再加上刚刚结束高中生活的本科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所以在学习的计划和学习方法方面都需要导师的指导。本科生导师制是减少学生学习盲目性,顺利实施学分制的一个重要措施。
本科生导师制和研究生导师制是不同的。本科生导师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培养目标、教育计划和学生的特点,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业、生活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品质的协调发展。导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给予指导,不仅让他们学会知识,而且教他们会学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导师还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和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培养他们求实的科学精神,勤奋踏实的品格,适应社会、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的竞争意识;导师一般都是由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副教授或教授担任,他们有条件对学生的科研实践、课程论文、社会调查等学习任务进行指导和督促,并且可以直接吸收学生参与科研,使本科生有机会与硕士生、博士生一起研究课题。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获得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求实的科学精神、勤奋的治学品格以及进行科研的实践机会等都是一个大学生成长为一个创新性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和条件,这些素质和条件的获得必然会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在学分制基础上实施课程班级制
课程班级制是学分制下对学生的基本管理单元,这个单元是和学年制下的实体班级制相对的。在学年制下的实体班级太具固定性,一般来讲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就是一个实体班级。但在学分制下,由于学生选课比较自由,因此学生组合的流动性很大,在短暂的时间内,比较稳定的组合就是课程班级。课程班级的存在时间都是比较短暂的,它随着一门课程的结业而结束,所以学生将会在大学期间面对无数个短暂组合的集体,大学生在这种短暂的动态的集体中,在与不同的变换着的对象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与人合作的能力必然会得到极大的锻炼,从而具有与人合作的素质。大学生具备了与人合作的素质,才能在学术上发扬民主、平等交流的风气,才能倾听、容忍、吸收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具有敢于创新的基础。
4、在学分制基础上设立创新奖励学分
在学分制平台上,为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还可以将学生的发明、设计、论文等创新成果用学分的形式进行奖励和考核。根据学生取得的创新成果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并将它作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指标,在评奖、推优、保研等工作中作为关键的衡量标准之一。创新奖励学分的设立,可以说直接地调动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和热情,必然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形成。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高校教育中,不应墨守成规,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需求,对教学方法和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传统的学年制管理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其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学分制的实施在解决了这一问题,为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尹文博.现阶段高校推行学分制管理的思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3(04).
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思维中的第二种争论是理论性与实践性之争。这种争论事实上是源于上述师范性与学术性争论的进一步深化,如有人认为我国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常常演化为学科课程与教育课程在科目和课时、理论讲授与实践锻炼之间的争论。”譬如,从1998年我国开始在高等教育中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来,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评价模式,所以,几乎沿用了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评价的方式,即把相关课程的理论学习程度以校内静态考试的方式进行学期成绩检测,并以此作为人才评价的主要标准。尽管这种主张理论评价方式的大多数院校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也有一定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时间(总共6周左右),并且每位学生有自己的见习与实习成绩评定,这好象是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实践能力评价环节,并且能和理论评价方式“相得益彰”,共同承担起小学教育本科人才评价的重任。但客观地说,这种所谓的教育实践成绩或由于实践时间过于短暂或由于教育实践缺乏严格的组织、监督及客观的成绩评定程序而致使其严重形式化。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并没有做好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从而在每年一度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来临之际,才随机联系教育实践单位,这种敷衍和应付的心态直接导致了教育实践评价方式的形式化。再者,还有许多所谓的实践基地形式上接纳了实习学生的到来,但却又以种种理由把实习学生拒之以课堂之外,所以代替教师批改作业和日记、管理课间操秩序等就成为教育实践的主要或唯一内容。于是,真正的专业实践能力及其检测就几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现实土壤。
鉴于实践运用能力评价环节的形式化问题的严重性而影响了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许多学者试图构建起一种实践评价代替理论评价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方式。如有人就提出了一整套的教育实践方案及其评价机制,如把传统意义上的定期实践拓展成一种全程性、全方位的实践,即包括教育教学实践、教师职业技术实践、教育科研方法实践及社会实践四大模块。组织实施主要通过校内外实践、课内外实践、集中安排的实践这三条渠道来进行,并且进行全面的全程性的过关检查与评价。
(二)科学性与人文性之争
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思维中还片面强调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及运用,而几乎忽视了人文知识的教育及评价。因此导致人才评价中的科学与人文之争。长期以来,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是以一种“物化”的逻辑来评价学生的,即学生对于自己的合格与否、成才与否、成长与否等是没有发言权的,只有被动地处于服从他人评价的弱势地位。同时,这种评价方式还忽视了对于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及其实际效果的评价。目前,多数高校在进行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探讨时,把人文素养的评价引进人才评价的范围之中,这是非常值得肯定与认可的评价方式的改革。从总体上来说,大多数高校尽管也在着力进行人文教育,但并没有把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做为评价项目之一。因此,许多学者都认为在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评价中有引入人文评价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但问题恰恰在于,长期以来过分注重科学性评价思维的势力与惯性还很突出。而同时对于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进行人文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结果还相对处于一种较少与不足的现状,因此,致使进行人文评价的难度还远远高于人们的想象。
二、拓展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思维的建议
(一)转变评价观念:人才评价思维拓展的逻辑起点
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思维拓展的逻辑起点在于评价观念的转变,即把传统的封闭式内部评价转变为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积极地引入社会评价理念。社会评价是指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的部分评价权利应当下放至用人单位,甚至于毕业生及其家长。如有学者认为,鉴于我国现行院校人才培养状况“自我评价,自我认可”制度的种种弊端,就需要科学认识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社会认可”机制的优越性,并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从认识上明确现行评价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建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机制的重要意义。而且,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应该由用人单位、毕业生家长、毕业生三方认定。由这三方面来评价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要比本学校、本系统评价客观、公正和权威得多。为此,我们需要利用各种方式如大型学术报告、专家讲座、校本培训和跟踪指导等方式来具体引导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进行社会评价机制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当然,国家与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及必要的资金资助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协调,此外,用人单位乃至于毕业生家长也要通力配合。
(二)组建社会评价机构:人才评价思维拓展的制度保障
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思维拓展的制度保障就在于社会评价机构的组建。笔者认为,社会评价机构应当建立在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其主要人员应当包括用人单位的代表、实习校的指导教师与主管教学的校长或副校长、毕业生家长代表、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组成员、实习指导教师、相关专家、中小学教师代表及毕业生本人等。这里需要强调的就是,除了用人单位、毕业生及其家长代表每年有变动外,其他人员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为此,为确保社会评价机构的正常运转,就需要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在建设自己的相对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上多下点工夫。在此,笔者认为,社会评价机构要想有效地运行,这不仅需要社会评价机构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运行程序,而且还应当使得各组成人员明确自己具体的权利和责任,当然,还需要一个定期的外在监督和年终评估来规范与促进社会评价机构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比如,对社会评价机构的组成人员实行任职资格培训与定期审查制度,并且基于一定的经济待遇和奖励与惩罚机制,实行机构成员的动态管理。这里的监督和评估工作可以由本科院校、实习校、毕业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等共同进行。
(三)综合评价方式:人才评价思维拓展的实施策略
鉴于现行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理论上的种种弊病及其日益凸显的现状,笔者认为,这种拓展就表现为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首先应当把师范性和学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考虑人才的职业适应能力的有无,又要考虑人才的学术研究能力的强弱。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对于缺失学科背景的教育系,应当适当地降低与减少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和课时,加强具体学科的课程设置与增加其课时,这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育系学生缺失任教学科背景而导致的学业空泛及就业缺乏专业竞争力的尴尬与无奈,而且还能提升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意识及能力。当然,还需要适当增加《教育研究方法》课时,把传统的教学方法由理论讲授改为理论讲解﹢实践研究。同时,规范学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方法、资料收集、研究综述、论文撰写、指导、答辩等,鉴于我国文化传统的“人情”、“面子”等负面影响,必须积极地试行学位论文全部匿名外审制度,适当加大学位的淘汰比例,以体现学士学位的学术性、评价性及激励性等本质特征。
此外,对于其他有学科背景的教师教育类院系和专业来说,应当适当减少学科的理论课程和适当增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其次应当把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关注人才工具性的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又要重点考察人才的创新性的发现教育问题的能力。为此,就需要加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文教育力度,具体可以采用加强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构建人文教育的校园氛围;把人文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和人才评价指标之中;邀请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在教育方面做出贡献的人士定期进行学术报告;进行成功校友事迹报告与研讨;经常深入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感受、交流及反思。笔者认为把这些人文教育的内容转换成相应的学分是人文评价的有效形式。
中国矿业大学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是中国矿业大学为扩大本科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推进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提高其综合素质,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一类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下面将对中国矿业大学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开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一.中国矿业大学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课程开设的基本情况
中国矿业大学通识性素质教育x修课,按所属学科分为创新创业类、人文社科类、艺术鉴赏类、科学技术类、经济管理类、体育军事类等六大类系列课程,按开课类型分为稳定性全校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和机动性全校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全校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分16学时、32学时两种,其中,16学时课程计1.0学分,32学时课程计2.0学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取得10个全校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学分,所有学生至少选修创新创业类课程2学分。其中人文类各专业学生至少选修艺术鉴赏类、科学技术类课程各2学分;艺术类各专业学生至少选修人文社科类、科学技术类课程各2学分;理工类各专业学生至少选修人文社科类、艺术鉴赏类课程各2学分;经管类和体育类各专业学生至少选修人文社科类、艺术鉴赏类、科学技术类课程各2学分。
二.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课程开设的“顾客需求调查”严重不足,学生总体满意度偏低
中国矿业大学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课程的选课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从更好地服务学生、优化课程开设效果的角度出发,在校大学生希望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哪些内容以及喜欢教师采用何种上课方式等等诸如此类的“顾客需求调查”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本人发现,无论是稳定性全校素质教育选修课还是机动性全校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其课程的开设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考核工作量不足而被迫开设,或者是教师本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能够开设的讲授课程,提出开课申请并经过校方形式上的审批之后即可接受学生的选课申请。如果教师申请开设课程的选课人数不低于30人即可开班上课,选课人数如果低于30人则该课程则无法正常开出。这种课程开设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考虑到在校大学生对于课程开设的呼声和诉求,主要是广大申请开课老师的一种自娱自乐、自说自话的一厢情愿的行为,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往往不大理想,要么是选课人数不足而“胎死腹中”无法正常开课,要么是选课人数虽然不少但是出勤率很低,或是出于老师考勤的压力被迫出勤但是对课程讲授内容及方式提不起兴趣最终受益寥寥、虚度时光。
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建议中国矿业大学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课程审批的相关主管部门,在每个学期都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学生们对学校已经开设的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的每门开出课程的学生满意度调查以便能够存优汰劣,同时收集学生们希望在今后希望学校能够新开设的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课程的相关信息,并将该信息在学校相关信息平台上予以,并制定出相关的激励政策鼓励老师开设这些新的课程以便更加具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广大同学,更好地帮助广大在校学生成长、成才。
三. 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课程学生选课及上课“冷”、“热”两级分化现象严重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引言
旅游专业毕业论文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旅游专业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其他教学环节的深化、补充和检验,在旅游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旅游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专业教学水平,是对于旅游专业学生大学学习知识的总结和能力的运用,也是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
二、旅游专业的毕业论文现状分析
(一)论文质量低,抄袭严重
目前,旅游专业的毕业论文并没有很好的实现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论文的质量普遍不高、抄袭现象严重,旅游专业毕业论文的完成多为“东拼西凑”,在网上搜索了同主题的文章,然后复制、粘贴、整理后就形成一片所谓的论文,各部分联系并不紧密,多以总结归纳为主,毕业论文的创新性较少。
(二)论文写作不规范
如有些学生的论文摘要只用200-300字进行情况说明和写作意义,并没有从根本上反映论文的中心内容。语言表达不畅,论点表述不清、词不达意,结构上学生逻辑思维混乱,无法合理组织,此外还存在数据来源注明也并不规范,图表数据来源和表头文字说明等内容不统一,部分学生在毕业论文中甚至有错字、错句现象。参考文献的选取和运用失当,不能从冗繁材料中准确找到有效信息。
总之,毕业论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反映了学校培养教育方面的不足,如果不找出影响旅游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不仅会影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将大幅度降低旅游专业人才的质量。
三、旅游专业毕业论文低质量的影响因素
分析旅游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依据学校、教师、学生在本科生毕业论文分别担任的监督、指导以及完成的三个重要部分,从学校方面、教师方面以及学生方面来分别分析旅游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不高的影响因素。
(一)学校方面
1、缺乏毕业论文的前期教学资源准备
毕业论文的前期教学资源准备主要包括毕业论文写作的课程设置、旅游专业教学硬件资源、图书馆资料的完善。大多数学校往往从大学最后一年才开始有关毕业论文的教学任务,学生通常很难很快掌握。与其他研究型的专业相比,旅游专业更注重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旅游专业主要包括旅行社与酒店两个方向,如果仅仅是在课程教学中传授知识并不能更生动、直观、形象的进行人才的培养,各院校在旅游专业硬件资源上普遍存在明显欠缺,往往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或资金不足等原因,对于旅游专业资源建设知识“纸上谈兵”。图书馆的资料也并不十分充足,忽视资料的完善和更新,不能满足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的需求。
2、缺乏毕业论文的有效过程管理
从选择毕业论文题目到最终的答辩全过程中存在着教学管理文件不健全、有些尽管文件健全但在管理过程中监督检查机制不完善、对教师指导情况也不甚了解,由于检测标准的不明确或不合理,难以分辨毕业论文质量的优劣。
3、缺乏成绩评定的公正和客观
由于毕业论文成绩的不及格导致学生只能结业不能毕业,因此,一些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不及格”谨慎和宽容的情况,这无形中影响了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对于毕业论文评价标准的失衡和不确定性也就导致了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不重视和消极态度。
(二)教师方面
1、缺乏经验
一方面是旅游实践经验的缺乏,一些教师多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缺少旅行社和酒店管理实践的相关经验,不利于毕业论文的指导;另一方面是部分教师也缺少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经验,对于论文的选题、论文结构和内容的选择以及论文进程缺少有效的掌控,导致问题的出现。
2、缺乏时间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进入大众化教育的培养模式,高等学校招收人数迅速增加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速度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近年来旅游专业招生人数的增加,旅游专业师生比例开始失调,教师教学任务加大,一个教师需要指导论文的学生太多,精力投入不足,指导上难免顾此失彼。
3、缺乏责任心
由于部分教师教学或科研任务繁重或责任心不强,使其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投入不够,表现在他们平时疏于对学生的严格管理,缺少过程管理,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等。
4、缺乏与学生的沟通
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与学生指导关系多确立大学的最后一年的最后一个学期,教师对学生也缺乏了解,对于学生论文选题的兴趣往往不得而知,缺乏有效沟通也导致论文中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三)学生方面
1、缺乏积极态度和兴趣
因为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都能顺利通过,这也就导致一些学生在面对毕业论文写作时态度消极。在论文选题上,学生对于旅游业热点虽有兴趣,但由于需要花费心血搞调查、文献查找费事等多方面原因,学生最终只选择参考文献充足、但是自己并不感兴趣的题目,毕业论文写作动力不足。
2、缺乏夯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毕业论文的优劣体现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旅游专业学生的考核为试卷形式,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多停留在课堂,遇到问题往往无从应对,过度依赖老师的指导。此外,旅游专业学生校内实践机会很少,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也导致了论文写作内容陈旧,缺乏创新。
3、缺乏充足时间完成论文写作
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多集中于大学的最后一年,而此时多数学校正好安排学生实习,学生或忙于找工作或准备考研继续深造,外出参加人才招聘会和复习占用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可以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少之又少,在最后匆忙突击完成。
4、缺乏与指导教师的沟通
部分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对于主动与教师进行了论文相关事宜的沟通交流存在抵触心理,在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时也无法明确阐述自己对于论文的理解和问题的建议,造成师生沟通障碍。
由于,旅游专业的毕业论文无论是在学校监督、教师指导以及学生自身都存在各自不同的影响因素造成旅游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堪忧的现状,积极寻找提高旅游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提高旅游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提高旅游专业的毕业论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共同的努力,才能改变毕业论文问题重重的现状,才能进一步实现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提高旅游专业人才的质量。
(一)学校对于提高旅游专业毕业论文的对策
1、做好毕业论文前期教学资源准备工作
高质量毕业论文不是大四一年的工作,也不是教师指导到位和学生认真完成就能直接保证的,如果没有充分的前期毕业论文准备工作,依旧会功亏于篑。学校应该在大学的各个阶段安排不同的与毕业论文写作相关的课程任务,如文献综述、数据统计方法等,更应将撰写规范应用于日常的作业中,强化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2、对毕业论文实施有效的过程监督和管理
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对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情况做定期了解,完善毕业论文写作各个环节的教学管理文件,为毕业论文写作中学生和老师所扮演的角色给予积极的文件指导和监督管理,为毕业论文的高效高质完成奠定基础。
3、制定公平、合理、严格、明确、统一的毕业论文考核标准
制定该毕业论文考核标准的目的在于明确毕业论文的重要地位,始终保持公平的评判标准、严格指出毕业论文中的各种问题、针对毕业论文考核的结果造成学生毕业及学分完成情况的影响统一应用于任何学生,明确区分毕业论文的优劣并对其考核结果负责。
(二)教师对于旅游专业毕业论文的对策
1、增加旅行社和酒店业务实践经验
通过增加实践经验,教师可以充分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指导学生的论文写作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更有针对性,也更易发现论文是否能够具有实践的指导性,是否能够实现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2、合理安排指导时间
教师应该依据毕业论文的规定写作时间以及学生的人数和在校时间积极合理的安排指导时间,保证充足的指导时间和次数,因材施教,对待论文写作能力不同的学生,有所侧重的进行指导。
3、严格指导毕业论文
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教师应先明确传达论文写作的要求,包括论文的撰写规范等,还应加强写作过程的监督,通过严格的指导,保证学生论文的基本质量。
4、加强对学生兴趣和薄弱环节的了解
教师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指导方法,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进行指导教学,教师可根据旅游学科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论点,要求学生表达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可选择一些重要的旅游文章,要求学生写出摘要和总结,进而发现学生对于旅游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兴趣。
(三)学生对于旅游专业毕业论文的对策
1、树立积极的论文写作态度,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
明确论文写作的重要性,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论文写作,重视论文写作过程中知识的积累。通过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发现专业研究领域的热点、难点,为论文写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避免写作时消极懒散现象的发生。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毕业论文写作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理论基础,但是如果理论不与实践紧密相连,很难写出切实可行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写作是需要学生动脑、动手、用心三者共同完成的。
3、做好毕业论文写作的准备,乐观迎接挑战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应该认真积累专业学习知识、论文写作的各种能力、熟练运用word等办公软件以及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基本理论。在写作中,应对时间不足等突况时,能够更理性更有信心写完成毕业论文写作。
4、提高主动性,加强与指导老师的沟通交流
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毕竟是第一次独立完成,可借鉴的经验较少。因此更需要多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交流,积极主动面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并及时给予改正。
五、结论
目前,旅游专业毕业论文并未达到实现其培养目标的目的,反映出学校、教师、学生在课程设置、培养教育、日常学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旅游专业毕业论文的影响因素,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出发,分别阐述教育过程中三个不同角色面对毕业论文写作时的对策,学校需要加强教学资源建设、过程管理等,教师需要提高自身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论文指导,学生自身应摆正态度、夯实基础、积极努力的进行论文写作,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加强彼此之间应交流沟通、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辉,张记龙.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6):649-650.
[2]邓小玲,贾碧.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影响因素及改革措施[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06-207.
影视教育是高等院校文理科各专业都适合的选修科目,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为尝试跨学科教学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其有利于多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最为强调的即是培养学生这样的综合素质,从标准概念来界定素质教育,指的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1]
一、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当今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实施
(一)影视课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功用
在电视电影普及化发展的背景下,一定程度已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格局,影视艺术教育成为了一种被广泛普及的教育形式,为当代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工作提供的良好手段与途径,集中体现了大教育的观念。在传统学科教育中,各学科大多是少有交界,几乎是相互画地为牢,这样的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在迫切需要开展跨学科综合知识教育的背景下,开设影视文化课程,为我们提供了跨越的可能。其原因在于影视文化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影视是一种新兴化、年轻化、复杂化的文化,且充分利用了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具有十分强的现代性与科技性。影视的这一系列特性注定了影视教育的综合性。
(二)当今贵州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在当今贵州的各大高校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法律素质、道德素质这几大方面。从大的背景来看,全国大学的学科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逐渐实现了各个学科的综合叉,促进了文化素质教育。贵州的高校显然也是跟进全国的这种整体步伐的,例如在一些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增设了人文社会学科,而许多文科院校也增设了一系列理工商贸的课程,在贵州综合性大学中,利用了多学科的优势,更加着力于推进文化素质教育。随着教学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贵州高等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的结合,广泛开展了各类社团实践及活动,包括文艺会演、文艺创作、社会各类文化展示活动及新媒体艺术交流。充分激发了学生在大学文化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文化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了文化修养及素质。
同时,在一些方面贵州高校还迫切需要加强,不足之处表现在心理素质培养的缺乏、创新能力教育不够、竞争意识培养力度有待提高。需要各高校从行动上切实重视素质教育工作,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并切实加大教育资金投入,贵州素质教育工作定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三)影视课程与素质教育相接轨
从理论上来说美育中的影视艺术,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当代大学生知识单一、狭窄,拓宽其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影视作为以活动画面构成的影像语言系统,其场面调度、光影构图、镜头运动、色彩构成及机位、景别等组合形式和表现手法,如同语言文字一般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和语法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地视听语言技能。视听媒介语言随时代地发展将成为未来大学掌握地必备技能,是素质教育十分强调的。在提高视听语言技能的同时,影视教育也同时能够提高大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面对影视,大学生不但能从光线、色彩、线条、画面、构图、音响、音乐等因素中捕捉形式美感,还能从主题、环境、情节、人物等因素中感受思想美感。影视传媒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和观念,陶冶道德情操,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切实地落实了教育部强调的以美育推进素质教育中之处的“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还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2]另外,影视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还有着塑造大学生人格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进行影视审美教育,让学生在优美的色泽声音画面中领略美好的情感,营造良好的环境与心境,这是最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二、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需进行的调整与改善
(一)贵州高校影视教育近况
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素质教育的运用中呈现出了鲜明的两面性,实践得良好之处首先表现在交流性的显著提高,贵州高校影视教育的相互交流与十几年前比较,无论是同国外同业、同行的交流还是贵州省内各高校之间的交流都有很大的进步。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在素质教育的指引下,社会构架日益开放给大学生影视作品创作带来了丰富的题材与内容,注入了新兴意识的观念,当代大学生的影视创作观念与当代媒体的影视创作观念趋于同步,大学生们毫无障碍地汲取最新的创作观念与手法,因此形成了从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逐渐转变为主动创造的良好态势。近年来,贵州高校影视教育最大的进步无疑还在与硬件上的改善,即影视摄录设备的更新。影视摄录设备的小型化、轻型化使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在设备上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小。最后高校和学生家长对大学生影视创作提供了大量技术方面、资金方面及精神层面的鼓励和支持,也十分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影视课程。
另一方面,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由于扩招所带来的大量的生源,过去培养影视专业学生的“精英化”教学方案已无法适应“大众化教育”的实际要求,专业师资机器设备的不足,学生入学艺术素质参差不齐等都成为了制约贵州高校影视教育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学习人数的剧增,学习质量无法得以保证,在影视教育这一对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十分重要的学科中,教学实践的效果往往不理想,也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良好初衷。最后贵州高校影视教育最尴尬的问题还在于学生的结业问题,由于高校输出人才的质量与用人单位输入人才的标准的脱节,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与相对滞后发展的影视类专业设置之间的矛盾等,贵州高校影视类学生的就业状况不尽理想。
(二)贵州影视教育发展问题的解决与趋势预测
1.提高影视教育质量的途径
首先,面对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影视类招生的热潮,要切实提高贵州高校影视教育的质量,增强影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运作的功效,我们必须保证数量的同时也保证质量。有专家指出“本科是通识教育,而硕士层次才是专业教育”[3],也就是说本科阶段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认识问题的思考方式,而到了硕士阶段,才会就影视教育某一个理念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学习与实践,这或许是解决“精英化”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矛盾的途径之一。其次,营造良好的影视教育氛围,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来说,需要贵州政府与教育机构支持联合举办大学生电影艺术界,大学影视教育高层论坛,联合全省高校从事影视教育的教师,成立贵州省高校影视教育研究会。为学生们的理论学习提供实践的平台的同时,也加强了高校影视教学研究人员和相关传播学、电影学、文学教学研究人员的交流沟通,以此才能不断提高贵州省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促进我省高校影视教育队伍的成长。
另外,与实际社会需求相结合地制定可行地影视教育目标是提高我省影视教育质量及有助于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对策之一,要充分开展影视艺术教育的实践,让学生的学习走出校园,与贵州电影制片厂、贵州电视台以及一些民营性质的文化传播企业合作,强化学生学习实践的环境,使学生们得以适应影视艺术学科发展迅速的特性,以此培养我省的影视人才才能够具有素质教育强调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竞争力。
2.素质教育实施中影视教育的发展趋势
针对以上提及的贵州省影视教育的诸多优势、劣势及解决方法,可以看到针对影视教育在素质教育实施中所强调的联系实际,全面发展,“精英化”教学与“大众化”教育之间矛盾的弥合是将来几年内还有待许多研究者提出各种不同解决方法来探索的问题之一,即是探讨出高校影视教育未来发展模式的问题。另外,加大贵州各高校各科研部门对于影视教育的探讨与研究,举办各类影视类的社会活动,以此促进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参与市场,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得以实践运用,是高校影视教育的另一趋势,也是素质教育得以贯彻实施的必然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徐宏.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论文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4-01
[2]俞国新.高校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科研成果集.2000-01-01
[3]黄会林.广播电视教育与管理文集[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06
[4]姜敏.影视艺术教育:影视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3-01-01
[5]贺熊飞.世界教育艺术大观:透视教育的第三只眼[M].远方出版社
[6]金冠军.影视传播教育:品学、艺理、技能的通境[M].上海三联书店,2010-06
[7]王志敏.中国影视专业教育现状[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1
此论文为2011年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校研人文2011008
项目名称: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注解:
近年来,上海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与亚琛工业大学科研方面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先后与亚琛工业大学合作申请完成中德团队合作项目(PPP项目)、中国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及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教委海外实习交流项目、德国北威州科技部及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项目等十余项,并联合举办国际会议,亚琛工大教授与上海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合作申请到德国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多项。另外,双方联合建立环境岩土工程实验室以及联合建立国家级研究中心的工作正在进行中,双方的合作也先后在德国政府网站、德国亚琛工大校园网、德国驻华大使馆网站及德意志学术中心网站上介绍。目前,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的科研合作已经被中德两国政府列入双方联合资助的框架,双方下一步将联合申请德国DFG和中国国家自然基金委联合资助课题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