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翻译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8 11:26: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广告翻译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广告翻译论文

篇(1)

一、商业广告

广告的定义甚多,到目前为止,各国学者给广告所下的定义都不尽相同,美国广告主协会关于广告的定义是:“广告是付费的大众传播,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传递情报,改变人们对广告商品的态度,诱发其行动而使广告主获得利益。”根据这一定义,笔者认为,广告应具备传递信息的信息功能,诱发广告受众在获取信息后做出广告所期望的反应的诱导功能,以及对商品进行粉饰美化的美感功能和表情功能。其中诱导功能是最主要的功能,其他各种功能都是为诱导功能服务,都在努力使广告起到最大的诱导说服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告的商业效应。

由于广告文体是一种具有极高商业价值的实用文体,有些学者指出,一则成功的广告应该符合ACCA原则,即认识(awareness)、理解(comprehensive)、说服(conviction)、行动(action)。这是因为,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一则广告能否吸引广告受众的注意和认识是导致广告成败的关键。同时,广告必须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否则就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relevancetheory)是西方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基于Grice的关联准则而提出的认知语用学理论。Sperber和Wilson(1986)认为,语言的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而不是传统交际理论的编码——解码过程。关联理论的核心就是寻求最佳关联性原则,即人类的交际行为都会产生一个最佳相关性的期待,接受者要确定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就必须在交际双方共知的认知环境中找到对方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的暗含意义,从而获取语境效果,达到交际的目的。关联理论中的关联并不是一个绝对值,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认知努力和语境效果。在同等条件下,认知努力越小,语境效果越大,则关联性越强。但在整个语言交际过程中,接受者需要的并不是最大关联(即以最小的认知努力得到最大的语境效果),而是最佳关联,即接受者希望能不用花费不必要的努力便可以从中得到足够的语境效果,并据此推导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作为交际的翻译,在原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人们对语码的选择所依赖的也是关联性,原交际者和译者构成了交际的双方,译者从原交际者明示的交际行为中寻找出最佳关联,通过推理形成对原语文本的理解;译者和译语接受者又构成交际的另一双方,译者通过译语文本把自己对原语文本的理解传递给译语接受者,从而使译语接受者能够推导出原交际者的交际意图。正如Gutt所指出,“成功的译文就是译者确保译文中交际者的意图和接受者的期待与原文一致。”译者要传达的并不是原语文本的文字本身,而是原语文本所代表的原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也就大可不必拘泥于形式上的句法与词汇层面的等同。三、关联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的指导意义

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来讲,广告是交际者(广告主)诱导和说服交际接受者(广告受众)接受其产品、服务等的言语行为。在交际过程中,人们总是用最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的,广告受众一般很少会花大量的时间来仔细研读广告,因此广告必须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吸引住广告受众,并应迅速说服他们做出购买的行动。这样一来,在交际双方共享的认知环境下,一些对交际双方而言不言自明的东西常常会被省去。而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交际,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知识各不相同,缺乏共享的认知环境,消费者只能通过译者对广告主交际意图的推断,在译者和消费者共有的背景知识下,接受原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只有基于这种共有的背景知识,原交际者才有可能与接受者进行交际,并认为接受者会理解其交际意图,也正是基于这种共有知识,接受者才可能正确理解原交际者的交际意图。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广告翻译时,打破原语广告词和句这些属于语言层次的东西的束缚,从原交际者(广告主)明示的交际行为中寻求出最佳关联性,然后在译者和译语接受者(广告受众)共知的认知环境下传递给译语接受者,实现原交际者的意图,诱导广告受众接受其产品或服务。一则广告之所以成功,可以说是因为交际者与接受者之间达成了一种较为和谐的默契。这种默契是基于交际双方在共享的认知环境下得以实现的。

因此,在翻译时就不能只停留在广告的词和句的语言层面上了,而应在原广告词语与原语语境之间寻找出他们最佳关联性,然后将原广告的意图传递给译语接受者。尽管译文在形式上与原文相差甚远,但正如德国功能派译论家Reiss和Vermeer所指出的,“翻译的效果才是最重要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广告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几乎所有的广告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诱导说服性的言语行为。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来讲,广告是一种语用行为。因此我们在研究广告翻译时,不能将其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翻译,不能单纯用传统的翻译理论来对其进行指导。关联理论虽然不是翻译理论,只是认知语用学的理论,但它却能有效地阐释广告翻译,指导翻译的实践。只要运用得当,它能够起到传统翻译理论难以达到的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什么样的译文才是好译文?大部分人都认为译文应该准确清楚地表达原文的意思。确实,传统上许多语言学家都认为译文应该从文体以及其他语言学特征上与原文相同。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一种热潮,人们认为应该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即看读者是否能获得和原文一样的心理反应。

Nida认为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对等不能只局限在文字本身,他把判断对等与否的大权交给了读者的心理反应[1]。在Nida看来,翻译就是要在目的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最好的译文读起来应该不像译文。要让原文和译文对等就必须使译文自然,使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的反应和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的反应相似。

Vermeer的目的性理论(skopostheories)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费米尔(VemeerHansJ)于1978年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德国的功能翻译派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卡塔琳娜莱斯(KatharinaReiss),费米尔(HansJ.Vermeer)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Nord)。诺德进一步完善了目的论。诺德给翻译下的定义为:“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而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2]诺德以译文的目的为准则,为译文的改译和增删提供了标准。根据目的论,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即一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Theendjustifiesthemeans)(Nord,2001)。诺德将翻译的目的分为三种: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目的(如传递信息)以及使用特定的翻译策略或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使用直译以体现源语的语言结构)。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那么目的从何而来呢?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initiator)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但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他原因对译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3]。目的性原则要求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强调的原文和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即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4]。

功能派创造性地提出的目的性原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修正了传统的“忠实”标准,扩展了可译性范围,并增加了翻译策略,要求翻译活动必须依据翻译目的,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使得翻译更贴近实际,对广告翻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广告翻译的目的性和特征

目的论认为,译文的预期目的和功能决定翻译的方法。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Newmark,1981)在他的《翻译方法》(ApproachestoTranslation)一书中,根据文本不同的内容、文体和功能,把文本分成三种类型:信息文本、表达文本、呼唤性文本。广告被列入呼唤性文本[5]。不同类别的文体有不同的目的和功能,因而对翻译的要求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各有不同。要做好广告翻译,首先要弄清广告文本的目的和功能。

著名的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ericanMarketingAssociationAMA)给广告下了这样的定义:Advertisingisthenonpersonalcommunicationofinformationusuallypaidforandusuallypersuasiveinnatureaboutproducts,servicesorideasbyidentifiedsponsorsthroughthevariousmedia.(广告是由特定的广告主通常以付费的方式,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对产品、劳务或观念等信息的非人员介绍及推广)。另外有种说法是“广告是个人或组织通过有偿取得的媒介,向一定的社会群体宣传其商品、服务或观念,并劝说他们购买或采取相应行为的活动”。据此可知,广告作为一种竞争性的商业行为,其目的是争取消费者,因而必然是以消费者为中心,投消费者之所好,供消费者之所需,以打动他们的心弦,促成其购买活动。这是商业广告的唯一目的,也是商业广告翻译的唯一目的。

一般来说,广告须遵循KISS原则,即“Keepitshortandsweet”。广告应力求简洁,一方面为商家节约投资,另一方面利于消费者的接受。不同文化的消费者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广告文体风格也会因地域和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在翻译广告时,译者要特别注意去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广告规范,使译文风格符合译语读者的品味。也就是说,广告翻译要遵循译入语的广告语体风格,要尊重译语文化,注重译文读者的反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广告翻译实现它的预期功能,有效地把产品介绍给译入语消费者,并促其购买产品。

目的论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三、目的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目的性法则决定了译者在广告翻译中应考虑以下三个因素:译文语体、读者反映和译语文化。广告翻译方法的选择要由具体语篇的目的或功能来决定。也就是说,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一)广告翻译要符合译语广告文体的语言风格

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中西民族形成了不同的审美习惯。中国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含蓄之美,重主观印象。这种美学标准表现出注重平衡、协调、融和的审美特征。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讲求音韵和谐,形式对称,用词空泛含蓄,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西方哲学强调分析型抽象理性思维,重理性,重形式,强调主客体分明。这种审美观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就形成了用词平实明快,句式结构严谨,修辞重简洁的特点。这种思维审美LaoshanScenicAreaisthicklycoveredwithtreesofmanyspecies,whichaddcreditforitsscenery.Amongthemover300areconsideredrareandprecious,halfofwhichareunderStatetop-levelprotection.Themostfamousspeciesincludegingkoandcypress.

又如我们通常会碰到这样的广告:“XX已获得国际和国内大奖”、“省优部优”等等,这主要与中国人较相信权威有关,但在提倡“个性”的西方国家,人们可能更注重个人的品位,不大在意官方的评论,这样的广告对西方人来说是晦涩难懂。我们更多地应该以实验数据、客观事实来说话,以符合西方文化观念和习用语言结构模式,达到刺激购买欲望的目的。

(二)广告翻译应注重译文读者的感受

目的性法则决定了广告翻译应注重译文读者的感受,迎合消费者心理。由于宣传对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背景,为了投其所好、避其所忌,同一条广告的翻译,针对不同的宣传对象会有不同的版本。为了达到商业目的,译者甚至可以不顾原文而再造一条广告。

例如Whisper卫生巾汉语音译为“护舒宝”。“Whisper”的英文意思是耳语、密谈,其意富含女性用品的形象性和女性味。而翻译为中文时,则传达给中国女性消费者该产品的功能和优良品质。宝洁公司的洗发用品Head&Shoulder汉译为“海飞丝”也是一个佳例。如果仅根据原文直译为头和肩或像台湾翻译为“海伦仙杜丝”,消费者听到或读到都茫然不知所谓。而译为“海飞丝”,词义的高雅文体和语用特征很容易就使人们联想起洗发类产品。电视广告配以青春少女飘逸柔顺的秀发随风飞扬的画面,在消费者中自然会激发强烈的购买欲望。又如举世闻名的“CocaCola”的中文译名“可口可乐”。Coca乃南美产的药用植物,Cola则为非洲产的硬壳果树木。这两个词除了表示两种植物的名称,似无其他的含义。它的中译不仅双声(可、口)叠韵(可、乐以国语为准)顺口,还可口,还可乐,符合中国的消费者的传统观念,也就是凡事图喜庆,可以说这种译名对此汽水在中国的风行有着巨大的影响。

(三)广告翻译应尊重译语文化

从目的论上看,翻译要求由目的语文化决定,原文只是起提供信息的作用,译者只有综合考虑了广告的翻译要求才能在翻译中更好实现广告目的,最有效的翻译不一定是忠实地再现原文。因此在广告翻译中,必须避免由于过分强调忠实而忽略翻译目的,忽略目的文化环境而导致的翻译失败。一种出口干电池的商标叫“白象”,英译成“WhiteElephant”。象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可是awhiteelephant在英语中意为“沉重的负担”(aburdensomepossession)或“无用而累赘的东西”(useless)。这样的翻译显然是失败的。再如,“鸳鸯枕”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夫妻恩爱,但如果译成“MandarinDucksPillowcase”,其语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难以实现广告翻译的目的,不妨将其译为“LovebirdsPillowacse”更符合西方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并促成其购买行动的实现。又如:

在四川西部,有一美妙去处,它背依岷山主峰雪宝顶,树木苍翠,花香袭人,鸟声婉转,流水潺潺,它就是松潘县的黄龙。

OneofSichuan''''sfinestspotsisHuanglong,whichliesinSongpanjustbeneathXuebao,themainpeakoftheMinshanMoutain.Ithaslushgreenforestsfilledwithfragrantflowers,bubblingstreamsandsingingbirds.

翻译这段旅游广告时,译者注意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没有把黄龙译成“YellowDragon”,而是根据译文的文化语境译为“Huanglong”。在多元化的世界里,因各民族制度、信仰、道德观和价值观千差万别,人们往往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联想、看法和理解。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语言禁忌反映了风俗的不同。文化差异影响着广告译文预期目的的实现。因此,一个成功的广告翻译需要译者巧妙处理广告所要传达的信息及不同国家间的语言文化差异。译者不能仅仅局限于原文,还必须注意原广告中的文化意义,甚至还要根据受众国的情况表现和丰富原文中没有的文化内涵,使广告中的民族和传统文化更好地表达出来,从而达到宣传产品,促进销售的目的。广告翻译中文化意义的有效转换不仅能产生经济效益,还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结语

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应以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即遵循译文的目的性原则。广告是一种功能性很强的实用文体,广告翻译也应遵循译文的目的性原则,使广告功能在译语文化中顺利再现。为此,广告翻译应从译文语体、读者反应以及译语文化三个方面着手,采取各种灵活的译法,最终确保译文功能的顺利实现。

篇(3)

一、商业广告

广告的定义甚多,到目前为止,各国学者给广告所下的定义都不尽相同,美国广告主协会关于广告的定义是:“广告是付费的大众传播,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传递情报,改变人们对广告商品的态度,诱发其行动而使广告主获得利益。”根据这一定义,笔者认为,广告应具备传递信息的信息功能,诱发广告受众在获取信息后做出广告所期望的反应的诱导功能,以及对商品进行粉饰美化的美感功能和表情功能。其中诱导功能是最主要的功能,其他各种功能都是为诱导功能服务,都在努力使广告起到最大的诱导说服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告的商业效应。

由于广告文体是一种具有极高商业价值的实用文体,有些学者指出,一则成功的广告应该符合ACCA原则,即认识(awareness)、理解(comprehensive)、说服(conviction)、行动(action)。这是因为,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一则广告能否吸引广告受众的注意和认识是导致广告成败的关键。同时,广告必须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否则就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relevancetheory)是西方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基于Grice的关联准则而提出的认知语用学理论。Sperber和Wilson(1986)认为,语言的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而不是传统交际理论的编码——解码过程。关联理论的核心就是寻求最佳关联性原则,即人类的交际行为都会产生一个最佳相关性的期待,接受者要确定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就必须在交际双方共知的认知环境中找到对方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的暗含意义,从而获取语境效果,达到交际的目的。关联理论中的关联并不是一个绝对值,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认知努力和语境效果。在同等条件下,认知努力越小,语境效果越大,则关联性越强。但在整个语言交际过程中,接受者需要的并不是最大关联(即以最小的认知努力得到最大的语境效果),而是最佳关联,即接受者希望能不用花费不必要的努力便可以从中得到足够的语境效果,并据此推导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作为交际的翻译,在原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人们对语码的选择所依赖的也是关联性,原交际者和译者构成了交际的双方,译者从原交际者明示的交际行为中寻找出最佳关联,通过推理形成对原语文本的理解;译者和译语接受者又构成交际的另一双方,译者通过译语文本把自己对原语文本的理解传递给译语接受者,从而使译语接受者能够推导出原交际者的交际意图。正如Gutt所指出,“成功的译文就是译者确保译文中交际者的意图和接受者的期待与原文一致。”译者要传达的并不是原语文本的文字本身,而是原语文本所代表的原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也就大可不必拘泥于形式上的句法与词汇层面的等同。三、关联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的指导意义

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来讲,广告是交际者(广告主)诱导和说服交际接受者(广告受众)接受其产品、服务等的言语行为。在交际过程中,人们总是用最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的,广告受众一般很少会花大量的时间来仔细研读广告,因此广告必须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吸引住广告受众,并应迅速说服他们做出购买的行动。这样一来,在交际双方共享的认知环境下,一些对交际双方而言不言自明的东西常常会被省去。而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交际,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知识各不相同,缺乏共享的认知环境,消费者只能通过译者对广告主交际意图的推断,在译者和消费者共有的背景知识下,接受原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只有基于这种共有的背景知识,原交际者才有可能与接受者进行交际,并认为接受者会理解其交际意图,也正是基于这种共有知识,接受者才可能正确理解原交际者的交际意图。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广告翻译时,打破原语广告词和句这些属于语言层次的东西的束缚,从原交际者(广告主)明示的交际行为中寻求出最佳关联性,然后在译者和译语接受者(广告受众)共知的认知环境下传递给译语接受者,实现原交际者的意图,诱导广告受众接受其产品或服务。一则广告之所以成功,可以说是因为交际者与接受者之间达成了一种较为和谐的默契。这种默契是基于交际双方在共享的认知环境下得以实现的。

因此,在翻译时就不能只停留在广告的词和句的语言层面上了,而应在原广告词语与原语语境之间寻找出他们最佳关联性,然后将原广告的意图传递给译语接受者。尽管译文在形式上与原文相差甚远,但正如德国功能派译论家Reiss和Vermeer所指出的,“翻译的效果才是最重要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广告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几乎所有的广告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诱导说服性的言语行为。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来讲,广告是一种语用行为。因此我们在研究广告翻译时,不能将其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翻译,不能单纯用传统的翻译理论来对其进行指导。关联理论虽然不是翻译理论,只是认知语用学的理论,但它却能有效地阐释广告翻译,指导翻译的实践。只要运用得当,它能够起到传统翻译理论难以达到的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在媒体信息发达的今天,广告对于一个商品的推销和一个品牌声誉的建立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广告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广告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商品在海外市场的销量及其市场占有率。想必很多人都还记得派克笔的一句广告语:“Itwon’tleakinyourpocketandembarrassyou!(它不会在你口袋里漏油,令你尴尬。)”可是,当派克公司在墨西哥推广这支笔的时候,却误认为西班牙语中的“embarazar(使怀孕)”可以代替英语中的“embarrass(使尴尬)”,结果广告语就成了:“它不会在你口袋里漏油,令你怀孕。”虽然广告的错误戏剧化地给这支派克笔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和销量,可是也成为了墨西哥人茶余饭后的笑料,并有当地媒体讽刺地把它称为“怀孕的钢笔”,成为广告界中的大笑话,从长远看来,对派克笔公司的声誉不无影响。

那么,怎样才可以把广告语翻译好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广告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切换,它可以对消费者的传统习惯、心理、信仰等产生直接冲击,从而影响广告的效果。因此,在广告翻译中,我们既要注意到语言翻译的准确性,突出广告所要表达的内容要具有吸引力、说服力等特点,也要在熟悉并尊重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对商品介绍时,使之符合该国消费者的文化背景,使译文读者能得到与原文读者同样的信息,以达到广告推销的目的。以下,本文将从语言和文化两个角度,分析其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一、语言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语言是广告的基础,只有当语言运用恰当,读者才能准确无误地接收到关于广告所要表达的信息,从而发挥广告的作用,达到宣传的效果。

1.汉英语言结构的对照

申小龙先生曾经说过,西方语言是以规则为主宰的,而汉语则以人为主宰。也就是说,汉语是以意思为中心的语言,语法规则比较自由,它的句子灵活多变,使用的词汇可长可短,词性多样可变。而西方语言中,语法占主导位置,句子主要以动词或动词短语组成,不能随意改变。请看以下一个广告语:

“……产品形美色绿,气味芬芳,味道甘美……(绿茶广告)”该句中“形美色绿”,“形”指形状,“美”意为美丽;“色”指颜色,“绿”用来形容产品的颜色。纵观全句,“形、色、气味、味道”均为名词,而“美、绿、芬芳、甘美”均为形容词,此广告语就是由几个名词+形容词短语组成,句中没有动词短语,按照语法规则,这样并不构成主谓结构。可是由于汉语的语法规则比较自由,词性使用灵活,实际上,句中的形容词实际上已经充当了谓语结构。可是,英语的句子必须以动词或动词短语组成,翻译的时候不能直接译为:“…theshapeoftheproductbeautiful;thecolorgreen;thesmellfragrantandthetastemellow…”这样的句子明显存在着谓语残缺的错误,因此,在翻译时,我们必须加上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动词词组,而在此句中,应该在形容词“beautiful”“green”“fragrant”“mellow”前加上系动词“is”,才算完整,句子应译为:“…theshapeoftheproductisbeautiful;thecolorisgreen;thesmellisfragrantandthetasteismellow…”

2.汉英语言中词汇选择的对照

在描述事物时,汉语趋于花俏,而英语趋于精确。中国人擅长于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感觉,用华美的词语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欣赏,并赋予许多主观的想象和感情。例如,在汉语的广告语中,我们经常看到诸如“一流(highclass)”,“完美(perfect)”,“独特(special)”这样的词语来描述产品的质量,以求突出产品吸引人的特质,达到说服消费者购买的目的,其中,不免有些夸大其词。然而,在英语的广告语中,对以上词的表达往往就简单用一个“good(好)”来表达,或者具体地说出产品质量优良的所在。因为,英语语言在对事物进行描述时,比较注意事物的真实性,所选词汇一般都比较客观与理智并且尽量保持简练的风格。3.汉英语言中发音的差异对广告效果的影响

发音差异对广告效果的影响一般在于商标翻译。商标是一件商品的名字,而名字能够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和期待。商标翻译要注意形似与音似,即不同语言中发音的差异和意思的差异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文化冲击。请看以下例子:大家所熟悉的美国运动品牌—Nike(读作[,naiki:]),本意是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可以音译为“奈姬”或“娜基”。可是,这样的翻译在汉语中毫无意义,消费者看了或听了都会觉得很费解,更别说能给人带来遐想或期待了,也就是说此翻译虽顾及了“音似”,可忽略了“形似”,脱离了商品的形象和特性。因此,译者在翻译此商标时,既模仿了它的音节,还考虑到运动服装应该具有经久耐磨的特性,把它译为:“耐克”,既表现出运动服装耐穿的含义,还隐含了一种体育的精神—必须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取得胜利,而后者也刚好与原意的胜利女神吻合,此翻译既顾及了音的传达,也表现出商品的特点与精神,较能被消费者接受,译得很成功。

然而,同样非常为人熟悉的丰田公司旗下的“LEXUS”系列汽车在2004年6月8日正式对其中文译音由原来的“凌志”改为“雷克萨斯”。虽然,从音似角度看来,“雷克萨斯”更接近于它的英文“LEXUS”的发音,可是此四字组合给人的感觉是陌生的,无意义的,并不能让人联想起车来。而“LEXUS”的原名“凌志”是取自于“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的壮丽诗句,包含着一种激励人们努力奋发图强,成功者即可实现壮志凌云的豪迈之情,突现出此车是成功的象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给人带来无限遐想。因此,“雷克萨斯”远没有“凌志”意义深远,也不及其有分量。

二、文化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从古至今,广告活动不仅是一种商业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活动。一支广告可能蕴涵着该国广大的文化元素,因此,在翻译广告的时候,译者必须注意这些文化元素的转换。而文化是在某个地域范围,某些人类群体中产生、形成并存在下来的,当它被传送到另一个地域范围,另一个人类群体中,往往并不为他人所理解、接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差异。那么,该如何消除这些文化差异对广告效果的影响,使广告收到预期效果,成了广告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

请看以下例子,现代都市人越来越重视健康,于是可口可乐公司新推出一种“zerosugar”可乐,在此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时,中国人把它翻译成:“零糖可乐”,这本来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译法,可是,由于“零糖”在汉语中与“灵堂”的发音是一样的,此商品的名字虽然突出了商品的特性,可是它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期待,而是很容易让消费者联想到不好的东西,迷信的人称之为:“不吉利”。因此,此商品名称可译为:“无糖可乐”,既能准确表达原文“不含糖”的意思,也可以避免译文中“零糖(灵堂)”给人带来的误导。

与可口可乐相似的是,新西兰航空公司(NZAirline)最初给它取中文名字的时候,出于发音的考虑,把“NZAirline”译为“安息航空”,这样的名字肯定没有中国人敢去乘他们的班机,因为在汉语中,“安息”意为“死”,是人们最忌讳的事。本来坐飞机给人的感觉已经是不安全的,危险的,如果航空公司的名字还跟“死”扯上关系,哪里还有人敢去乘坐呢。因此,该公司后来还是根据其意思(“NZ”是NewZealand的缩写形式)译为“新西兰航空公司”。

而与上述两个例子相反,“Carrefour”译为“家乐福”,“Goldlion”译为“金利来”,都非常符合中国人对“快乐”、“幸福”、“名利”等吉祥语的追求。

三、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商务活动日渐频繁,国际广告是国际营销中产品推广、宣传的重要形式。广告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营销策略的成功与否,好的广告翻译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轻松占有国外市场;而失败的广告翻译影响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市场占有率的下降,甚至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广告的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化,更涉及到各种各样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因此,广告人在翻译的时候必须先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使译文既能准确地传达产品的信息,也能符合对方的文化,使广告能被顾客所理解、接受,才能达到产品促销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申小龙.文化语言学十年感言.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9.(4):15.

篇(5)

一、引言

现代商品经济社会,广告几乎无处不在。广告形式千姿百态,广告创意千变万化。广告语言是广告的语言文字要素,是实现广告目的的主要手段。它要利用推销原理写出雅俗共赏、生动有趣的文字,要具有特殊的感染力,能在瞬间引起读者注意,刺激其购买欲望,最终促成购买行为。双关语这一修辞手段是广告创作常用的技巧。双关,顾名思义,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一种语言文字形式表达出一明一暗双重意义,既引人注意,又能引起联想。双关语具有简洁凝练,风趣幽默,新颖别致等修辞效果,能够突出广告的特点,因而在广告中得到大量应用。

二、广告双关语的类型

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双关语在广告中比较常用,它存在于语音、词汇、句法等各个语言层面。在广告中,广告制作者为了增加广告的吸引力,挖空心思地追求新的创意,使得双关语在广告中的运用技巧更加纷繁复杂。巧妙的双关能使语言含蓄、幽默、生动、给人以回味和想象的余地。较为常见的如下:

1.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是用拼写相似,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构成的。广告制作者非常乐于使用谐音双关,因为此类双关具有风趣、幽默、俏皮、滑稽的语言风格,能增强广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Goodbuy

Winter!

100%CottonKnitwear$40

这是一则冬季服装削价出售的广告。从字面上看,是指物美价廉的一桩划算的好买卖。但当读者把Goodbuy与winter连起来读的时候,才懂得该广告暗藏玄机,妙语双关。它似乎在向人们昭示: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明媚的春天就要到来(Goodbyewinter!)。本公司在进行换季大甩卖,提醒人们这是购买物美价廉商品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要错过。作者利用Goodbuy和Goodbye谐音这一特点,使同一发音暗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划算的好买卖;二是向(寒冷的冬天)道别。一箭双雕,旨意深远,耐人寻味。

(2)Trustus.Over5000earsofexperience.

译文:相信我们吧。历经5000多只耳朵的检验,有着5000多年的经验。

这是一则助听器推销广告。从字面看,它说明了该产品已经接受了众多消费者的考验,但字里行间巧妙地嵌入一对谐音字ears-years,充分暗示了该产品悠久的历史,久经考验的上乘质量。

许多广告都在商品品牌的名称上做文章。品牌名称中的双关语不仅能增加广告的趣味性和幽默感,更重要的是使品牌名称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便于记忆,增加宣传攻势力度,以此达到宣传产品的目的。品牌名称中的双关语大多采用谐音的方法。

(3)WEAR-EVERintroducesanewconceptinglassovenware:CLEANABILITY.

译文:“恒久”玻璃炉具带给你一个全新概念:洁净。

这里生产商利用其商标WEAR-EVER一词多义的特点,大力推销其产品:一方面WEAR-EVER为其品牌名称,另一方面该词又另有含义:既为wearforever(体现产品结实耐用),又为wherever(说明到处受人欢迎)。该广告从多角度推销其产品,能够激起顾客的购买欲望,具有一定的劝说作用。

2.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双关。这种双关在广告中运用得也非常广泛,它与谐音双关有异曲同工之妙。

(4)Moneydoesn’tgrowonthetrees.Butitblossomsatourbranches.

这是LioydBank(英国劳埃德银行)所做的户外广告。广告字面意思是:树上是长不出钱来的,但它会在我们的树枝上开花结果。这则广告里的branch这个词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字面意思,即树枝;而更深一层含义是指该银行的各个支行。该广告蕴含的意思则是:如果你把钱存到劳埃德银行,你的钱就会不断增值。就像枝头上的蓓蕾一样年年不断的绽放、开花、结出累累硕果,永不枯竭。

(5)Spoilyourselfandnotyourfigure.

译文:尽情大吃,不增体重。

这是Weight-Watcher冰淇淋的广告标题,这种冰淇淋是专为节食者生产的。双关不仅存在于商品商标名称中,标题中的spoil也是双关所在。spoiloneself意为“尽兴”;而spoilone’sfigure则意为“破坏了体形”。这则广告通过一语双关,使减肥者在轻松幽默的语气中很自然地接受该广告,并能使其产生购买欲望。

(6)Adealwithusmeansagooddealtoyou.

译文:和我们做买卖意味着您做了一笔好买卖。

该句的妙处在于很好地利用了句中deal的三种含义,“做买卖”、“一笔好买卖”和“许多”。agooddeal构成一个绝妙的双关。

3.语法双关

语法双关是指由于语法方面的问题产生的双关,如省略结构、某词或词组具有两种以上语法功能等。

(7)WhichlagercanclaimtobetrulyGerman?Thiscan.(旁边画有一罐啤酒)

译文:哪种大罐啤酒可称得上是地道的德国货?这罐。

这是一则Lager牌淡啤酒的广告。句中的can既可作情态动词,又可作名词(饮料罐)。由于can一语双关,加上Lager的品牌名称双关,以及旁边插图的妙用,使广告产生了一定的幽默效果,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无独有偶,可口可乐公司也在can字上做文章。

(8)Cokerefreshesyoulikenoothercan.

译文:没有什么能像可乐那样令您神清气爽。

句中can既可理解为名词“罐,听”,又可看成是情态动词“能”,全句可理解为Cokerefreshesyoulikenoother(can:tin,drink)can(refreshyou)。这则广告诙谐机智,富于文字情趣,能使商品连同这一广告词一起久久印在读者记忆里。

4.成语或俗语双关

广告语言特别善于引用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或俗语。这些广告以人们原有的社会、文化知识为基础,以鲜明、独特的语言形式形成双关,既增强了广告的吸引力,又体现了广告语言的艺术性,更使广告具有令人回味的弦外之音。

(9)Tryoursweetcorn.You’llsmilefromeartoear.

译文:尝尝我们的甜玉米,包你乐得合不拢嘴。

这是推销甜玉米的商业广告,ear具有“穗”和“耳朵”双层含义。成语fromeartoear一语双关,既表示了因满意而乐得合不拢嘴,又表示因喜欢而吃了一穗又一穗。广告词中的双关语构思巧妙,新颖别致、令人难忘,收到了极好的宣传效果。

(10)You’llgonutsforthenutsyougetinNux.

译文:纳克斯坚果让你爱不释口。

从广告的字面意义看,togonuts是“去买坚果”,但它同时还是一句成语,意为“疯狂、发疯”。双关语的运用表明了纳克斯牌坚果对人们的吸引力是无以抗拒的。

(11)AMarsadaykeepsyouwork,restandplay.

译文:一天一块玛斯巧克力,让您工作像工作,娱乐像娱乐。

这则广告让人们联想起两条非常熟悉的成语:Anappleadaykeepsthedoctorsaway和AllworkandnoplaymakesJackadullboy。该广告不仅在语言形式上借用了成语的模式,同时还引用了两条成语的内容,让人们从久已熟知的成语中得出一个新的判断:玛斯牌巧克力不仅能使人们健康,而且让人们工作时精力充沛,休息时放松自如。

三、广告双关语的翻译

广告语言是一种精炼、含蓄、富有表现力和鼓动性的语言,而双关又是双重意义的表达,在语言结构和表达上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可译。因此,英语广告双关的翻译应根据广告的内容和特点,选用适当的汉语表达方式,既要充分照顾到原文的语体风格,又要尽量传达出原文的信息。采用辩证的翻译方法,尽可能减少双关语在翻译中信息量的流失,增强广告语体特征。

1.分别表义法

若要把双关语的双层意义完整地表述于译文中,可采取变通手法将双关语义剥开,拆成两层来表达。

(12)TheUniqueSpiritofCanada.

在这则加拿大酒广告中,spirit一词是传神之作,它既可作“烈性酒”解,又可作“精神”解。为了保留双重意义,可将双重语义拆开,译为"别具风味的加拿大酒,独特的加拿大精神"。

(13)I’mMoresatisfied.

(14)AskforMore.

这是摩尔香烟在广告语中树立的两个双关典范。它们巧妙地使用more一词的双重意义:more是一个副词,表示“更加,更多”;大写之后,变成了品牌名称。这两则广告使人们轻松记住了商品的品牌,同时又给人留下了一个印象:该产品优于同类产品,能更使消费者满意。译文分别为:“摩尔香烟,我更满意”;“再来一支,还吸摩尔”。双关语义被拆成两层,在译文中分别表述,而且四字结构,读来朗朗上口。

值得指出的是,这种翻译方法虽然保留了双关语的双重含义,但原文那种凝炼,诙谐的韵味和一词两义的妙趣却丧失了。

2.套译法

有些广告双关语的产生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上的。英语语言、文化在汉语中的传播形成了双语翻译之间的桥梁。套译法就是套用英语在汉语中已经沉积下来的固有模式,对英语广告进行翻译。

(15)Alliswellthatendswell.

这则广告实际是一条英语成语,意思是“结局好,全都好”。但广告制作者把它用于香烟广告中,ends就具有了双重意义:动词“结束”和名词“香烟蒂”。这句香烟广告词可以套用原来成语的翻译模式,译成“烟蒂好,烟就好”。

(16)Wetakenoprideinprejudice.

这是《泰晤士报》为自己做广告时用的一句妙语,它源于奥斯汀的一部传世名著“PrideandPrejudice”,报社援引该书名作广告,以标榜自己不偏不倚,主持公道。这则广告可译为:“对于您的偏见,我们没有傲慢”。对于知道《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的人来说,这种译法的双关内含便不言自明了。

套译法的长处在于它能传递广告原文的文化内涵,同时又基本能保证原文简洁、凝炼的语言特征,但双关的内涵往往不能得到充分展示,所以译文也就失去了原文风趣、机智、幽默的色彩。

3.侧重译法

广告中别具匠心的双关表现手法有时难以表述于译文中,结果只好牺牲形式意义、谐音寓义及暗含情态,尤其是有些广告含有多组双关和一语多关,只好采取侧重译法,守住概念意义。

(17)Thedriverissaferwhentheroadisdry;Theroadissaferwhenthedriverisdry.

这则宣传交通安全的广告运用了dry一词的两重词义(干燥的;没饮酒的)构成双关,对司机很有警示作用。翻译时,dry一词的两重意义在上、下句中只能各取一意:路面干燥,司机安全;司机清醒,道路安全。

(18)Whenthewindhasabite…andyoufeellikeabite…thenbiteonawholeNut.

bite一词在这里有多层意思:刺痛;食物;咬。它的多层含义使全营养坚果给饥寒交迫的人们带来的感受跃然而出。这句广告词的翻译可分别把bite一词表达的多重意义表述出来:“当寒风刺骨而您又想吃点儿什么的时候,请嚼嚼全营养坚果”。

侧重译法是对广告双关的双重乃至多重意义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取舍。经过这种取舍后,双关的双重意义在译文中只剩下一层,所以也就没有双关可言了。大多数的广告双关语都适合这种翻译方法,事实上,这种侧重译法正是双关语具有可译的例证。

4.补偿译法

大多数的广告双关语都能通过侧重译法译出。但是有时双关语的一层意义译出后,另外一层意义也很重要,但却无法同时译出,这时,可采用一些补偿手段加以弥补。对于广告来说,这些补偿手段主要指承载广告的媒体,如电视的图像、广播的声音及报纸的版式设计等。

(19)OIC

这是一则眼镜广告,三个简洁的大写字母形状像眼镜,读音为“oh,Isee”。该广告既利用视觉语言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又利用听觉语言表现此眼镜给视力不佳的顾客带来的欣喜之情。然而,该广告的翻译很难同时兼顾到视觉和听觉,只能从听觉上译为:“哇!我看见了”。视觉上三个字母形成的眼镜形状却可以通过承载广告的媒体,利用图形这一视觉语言要素来弥补。对于依靠媒体而存在的广告来说,这不失为一种重要的补偿手段。

四、结束语

广告人在创造广告口号时,为了使它产生预期效力,必须严格依据一些基本广告策略,采用适当的修辞方法。双关语是广告文体中十分常用的修辞手法,它不仅能使广告语言简炼、丰富、诙谐,而且能使广告引人注意,便于记忆。但对于广告双关语的翻译问题,本文只简单讨论了几种模式,在实际翻译中,要真正做到译文和原文最大限度等值,必须从具体情况出发,辩证地选择最合适的手段来传达原文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秀娟.试析广告英语的修辞手法[J].抚州师专学报,2001.

[2]殷红梅.试论广告英语的修辞艺术[J].英语知识,2000.

[3]陈文伯.一词两义的翻译[J].中国翻译,1994.

篇(6)

 

1、引言

现代社会经济正在迅速发展,广告的作用尤为凸显,不可否认,一则成功的广告能为一个公司甚至一个国家带来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对广告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广告翻译一直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最近几年一些学者才从语言学角度或是文化交际角度研究广告翻译”。(邱敏,2005)广告翻译急需理论指导从而更好发挥广告的作用。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由弗米尔提出的目的论以其对翻译目的的强调,对译文功能的重视,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范围,为翻译研究尤其是应用文体翻译提供了积极地指导。该理论为广告这一目的性凸显的应用文体的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

2、广告文体的目的性特征

广告是介绍和宣传商品信息的应用型语言,目的是使受众有效地接受信息。“广告语言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劝说,让消费者相信这是最佳选择广告翻译策略,是引起读者对其内容的注意和兴趣”,(刘世生,朱瑞青,2006)

一般而言,“广告须遵守KISS原则,也就是‘keep it short andsweet’”,(袁晓红,2009)翻译成中文就是既要做到简单明了也要优美有文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和价值取向,相应地,广告的文体也呈现多样化特点。当翻译广告文体时,一定要了解熟悉目的语文化的广告规范,尽量做到译文的风格符合异域读者的品味。

不同文体具有不同的功能,文体和功能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广告的文体风格是为促进其功能的实现服务的。通常,一则成功的广告应该达到“ACCA”的要求,也就是认知awareness,理解comprehensive,说服conviction,行动action,这就是说,广告行使的主要功能是信息功能和祈使功能。

广告的最终目的就是把产品的信息介绍给消费者并进一步促使消费者接受并购买产品。广告的这一目的性特征决定了在广告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应固守传统“忠实”“对等”的翻译标准,应打破原文的束缚,灵活变通,选择恰当的策略以期达到广告的预期效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3、翻译目的论概述及其对广告文体翻译的适用性

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汉斯.弗米尔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提出目的论(Skopos Theory)——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奠基理论。弗米尔认为翻译中的许多问题仅仅依靠语言学是不能解决的,他冲破“对等”“忠实”等传统翻译理论的桎梏,提出翻译就是根据客户委托,结合翻译目的满足客户要求的一种目的性行为,在翻译中广告翻译策略,原文不是衡量一切得到标准,对原文的忠实是次要的,实现翻译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该理论包括三大法则:1)目的法则(skoposrule),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整个过程。2)连贯法则(coherencerule),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准则,即译文必须能让读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交际环境中有意义3)忠实原则(fidelityrule),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即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这三大法则中,Nord(2001)认为翻译必须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根据目的论,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决定译文的最关键因素,为了达成翻译目的,译者可以使用任何策略和方法。这就是目的论的真髓所在。

广告是一种有特定目标的商业活动,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广告的唯一目的就是传递信息,争取消费者,从而吸引他们的眼球,促成其购买活动,由于消费者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背景,为了使他们理解并接受宣传的产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少不了对译些删改补添。同一条广告的翻译根据不同的消费者也会有不同的版本,甚至有的时候为了达到商业目的,译者可以舍弃原文而创作出新的广告。因此,以“目的法则”作为首要法则的目的论对广告的翻译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指导译者在进行广告翻译时,采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使译文达到预期目的。

4、目的论参照下的广告翻译策略

广告是目的性凸显的文本,在进行广告翻译的过程中广告翻译策略,译者应该在“目的论”的指导下,采用合理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文能够迎合广告的商业目的,激励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如此译文才算是成功的。目的论参照下广告常见的翻译方法及策略有以下几种:

(1)减译法

减译法,顾名思义,就是删去一些可有可无或有了反而显得多余甚至违背目的语表达习惯的词。广告翻译中常常将表达不到促销效果或失去原文功能的词句、修辞手法删去。如中文广告中常用的套话“信誉第一,顾客至上”或某某产品由某某专家根据某某原理发明创造等说法会让外国人感到莫名其妙,在翻译时可以删去。例如:

电通减价热浪迫人而来,让你在炎炎夏日以炽热价每分钟$0.1致电中国、美国、英国、澳洲及加拿大。如此热烘烘之优惠,定能令您完全熔化。快快投入一电通之炽热漩涡,以独一无二之姿态横扫各大热点。

IDD hotwave is now coming to town. Call your favourite spots:China, USA, UK, Australiaand Canada at just $0.1 per minute. It is One. Tel Summer IDD fever that younever gonna miss.

这是2002年夏天的一电通公司的电讯广告。在这则短短80多字的广告中。热浪、炎炎、炽热、热烘烘、熔化、炽热漩涡、热点等表达类似概念的词汇竟用了7个。如果忠实地翻译成英文,其英文版本必然不堪卒读,译文仅用“hot”和“fever”二词将这7个词意思表达清楚。整个译文简洁明了,符合译入语国家表达习惯,从而达到推销目的。

(2)扩译或增补法

这类翻译手段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原文某些关键词的词义进行引申或扩充,使其隐含意思凸显。另一种是出于中文表达习惯上的考虑。汉语广告常用四字成语,言简意赅,寓意深长。这种情况下,就要注意在译文中增添一些解释和说明帮助读者理解。扩译或增补型翻译应用到广告翻译中,有利于实现广告的预期目的,减少不必要的误解,更快的让消费者在心理上接受产品。例如:

例1:IntelPentium: Intel Inside

英特尔奔腾:给电脑一颗奔腾的“芯”。

该译文不仅保留了原文的意思,而且还采用了暗喻的修辞技巧,把原文隐含的意思凸显出来。既突出了品牌又贴切地体现了奔腾微处理器功能和强大的驱动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例2:溪口千层饼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精细,质地松脆,清香可口。

Xikou Qianceng Cake, with numerous clear sheets in it is finely made in atraditional way. It is tasty and crisp.

该译文没有把“千层饼”直译成“thousand-sheeted cake”,这样易造成外国读者的误解广告翻译策略,而是采用音译法,再补充说明,这样不仅消除误解还能引起外国读者对千层饼产生浓厚兴趣,原文的引诱目的就达到了。

(3)改译

一条成功的广告有时需要各种出其不意的表达方式来增强感染力吸引眼球。要做到这点,译者就要大胆地摆脱原文的束缚,必要时需要改变语言形式,尽量采用目的语广告中一些常用的词汇、句式和表达习惯以实现译文预期目的。例如:

Now you arereally flying.

飞跃人生,非凡感受。

这是国泰航空公司的一则经典广告,如果把它直译成“现在你们真的在飞”,其广告表现力非常一般,内容是否空泛。而“飞跃人生,非凡感受”这八个字,句式工整,音韵上口,把原文包含的丰富含义表达得恰到好处,让读者感受到了国泰航空队旅客的信心保证和服务的承诺。

另一个经典广告改译案例是Coca Cola的中文译文“可口可乐”。这个译文是1935年由当时在伦敦教书的蒋想出来的。Coca和Cola分别是药用植物和硬壳果树木,如果按字面意思直接翻译那译文将不忍卒读,中国消费者将不知所云,蒋先生将其译成“可口可乐”。既在音韵上做到了和谐,且意义上也非常符合消费者的心理,成功的帮助这种牌子的汽水打开了中国的市场。

(4)不译

不译也是一种翻译手段,尤其在英译汉广告翻译中俯拾皆是。它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新企业、新品牌、新产品系列的名称以及老企业之新产品系列的名称以及老企业之新产品系列的名称往往不需要翻译,只需要在译文中照搬原文的外文名称”。(李克兴,2010)另一种“不译”通常有以下的情况;第一,当广告口号的原文特别短小精悍,翻译难度较大,译员一时无法译出同样效果的对应句时,广告主会采取宁缺毋滥的原则,即宁可让部分英文广告词原封不动地进入译入语文案广告翻译策略,而不让一句不合格的广告译文出现在媒体之中;第二种情况是:随着英文在华人世界的日益普及,这样的中西合璧今后可能会有增减,因为广告主有理由相信其所针对的受众不可能不懂这类简短明白的英文广告词,我们来看一个例子:Use the American Express Card to reflectyour classic style do more.

使用美国运通卡,陪衬经典型格,do more

这是美国运通信用卡广告。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广告的全部内容都已译成中文,只是最后一句口号do more 没有翻译,仍以英文形式保留在译文中。

5、结语

由于广告特殊的功能和其强烈的目的性,译者可以运用目的论指导它的翻译,遵循以读者为中心的原则,从目的语读者的心理需求和审美习惯出发,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根据广告吸引和劝说的功能灵活地选择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如减译法、扩译或增补法、改译法、不译等等,争取最大限度的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达到广告的促销目的。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9.

[2]Vermeer, Hans. A Framework for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M].Heidelberg: Heidelberg University,1978.

[3]李克兴.广告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马莉,杨焯,王振湘.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邱敏.从目的论角度谈汉英广告翻译[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1)

篇(7)

中外广告的文化差异

由于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尽相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所沉淀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从广告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而言,中外广告所表征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为①②:

哲学思想。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有关语言的结构和运用,当然也影响着广告语言的应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基本观念是“天人合一”、“物我和谐”。在我国的一些广告中,天人合一观念对语言表达和接受的影响显而易见。如:长虹电器的广告语为“天上彩虹,人间长虹”,中国联通的广告语为“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语都含有天地一体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深植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的自然流露,都能引起我国受众特有的共鸣,容易激发人们的消费欲。西方哲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就是“天人有别”,人们相信真理,崇尚科学,认为人类的智慧可以征服和改造自然,并强调事物的变化与不同、个人的自我发展与进取精神。英语广告受此影响则鼓励人们改变世界,征服自然,以宣扬个性发展为特点,主张追求自由和自我发展,因此有关未来创造的英语广告才会引起西方人的共鸣。

价值观念。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有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人的价值通过“内省”、“克己”来表现。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规范自觉能力,提出个人的价值是通过“爱国”、“爱家”、“团结”、“忠孝”等形式来实现的。所以中国的广告处处出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家庭主义”的价值观,如:娃哈哈集团的非常可乐的广告语为“非常可乐,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则更强调个人主义、个人自由与个人奋斗,因此,西方民族形成了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强调个人利益至高无上。在个人主义倾向的文化中,他们放任个性,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不仅包括对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满足,还包括对个人意志、个性自由的追求。

文化心理。每个民族都有根植于它们自己传统文化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习俗,并控制人们的语言。中国人民看重吉祥如意、发财致富、孝敬父母,尤其看重家庭子女。人们追求事业有成,希望吉星高照,吉祥如意,所以很多商品广告都以展现欢天喜地的喜庆场面,并以祝词作为广告语言,反映这些文化心理的广告语言颇为常见。例如,枝江酒的广告语为“知心,知己,枝江酒”。西方人虽然也有上述文化观念,但与中国人相比,西方人的心理结构较复杂松散,“人本”、“认知”、“行为”为其基本内容,形成了西方特有的文化心理。另外,西方人比较推崇冒险精神,渴望表现出探索进取、英勇善战的样子,他们认为能够使自己表现出唯我独尊、傲视群雄、与众不同的形象的产品比较有吸引力。

。每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这些影响与制约着民族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与生活习性。广告作为传播企业文化、宣传企业产品、促进产品销售的一种手段,其所负载的信息内容也体现了不同的民族信仰。例如,在中国,“龙”成为吉祥如意、权力至上的象征,因此,企业喜欢以“龙”来作为产品的商标或广告语,如“龙牌酱油”、“龙马精神”等;而在西方人眼中,他们将“龙”视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是一个与上帝作对的诱惑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又如,中国人信奉数字“6”、“8”、“9”、“10”,而西方人则信奉数字“7”。

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功能翻译理论作为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其创始人是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德国的赖斯(Kantharina Reiss),她于1971年出版了《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的雏形,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功能”关系来评价译文。随后,德国学者弗米尔(Hans J.Vermeer)、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等继承和发展了赖斯的思想,分别提出了“目的论”和“忠诚原则”,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功能翻译理论。

根据“目的论”,任何行为都有目的性,翻译行为也不例外,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即“目的决定手段”。因此,目标文本的预期目的和功能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下,原文文本在翻译中只是起到了提供信息的作用。根据“忠诚原则”,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目标文本目的必须与原文作者的意图一致,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因此,所谓的“忠诚”,是指尊重翻译过程发起者、原文作者、原语文化和译文读者。这种尊重不仅意味着忠实传达原文内容,还包括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为实现译文预期功能所进行的必要调整,包括删减甚至改写。同时,译者应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在译语语境中具有意义,即被译语语言文化系统所接受,并达到与文本类型和功能相一致的得体性。当然,忠诚原则的前提是目的原则,目的原则统领忠诚原则③。

总体来看,功能翻译理论从译入语的角度来阐释翻译,试图把翻译从原语的奴役中解救出来,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源语文本信息的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以及译文的表现形式。

广告翻译中的文化调和

翻译是一种涉及不同民族之间语言、文化思想及其他因素的错综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按照功能翻译理论,为实现交际目的和功能,对原适当的增删以及改动都是可行的。因此,根据功能翻译理论,广告翻译中要实现文化调和,应在充分了解文化背景的前提下,遵循以下策略:

转换文化信息。翻译功能理论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参照数不应是对等的,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所预期达成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广告翻译更具特殊性,更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作为检验标准④。文化转换是指当两种文化发生冲突时,译者可以在译语中选用具有相似文化意蕴的译语文化形象来替换原文的文化形象,充分考虑译文广告读者的感受,从而达到预期的广告宣传效果。例如,国外有种名为poison的洗发水进入中国市场后,翻译为“百爱神”,一下子就得到了众多中国人的认可;耐克运动鞋的广告语“just do it”,译成“该做就去做”,就比较迎合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比译成“想做就去做”更容易让人接受。

保留文化信息。虽然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各有自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但由于人类的生活模式、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不同民族的人们观察事物以及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文化保留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文化规范以及不引起消极联想意义的前提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文化形象。对那些原文意义明确,句法简单,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一致的广告都可以用保留文化信息的方法来处理。例如,“钻石牌”手表就可以直接译为“Diamond watch”,“猴王”可以直接译为“Monkey King”。另外,有的文化现象完全是异域风情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妨保留原语的文化信息。

补遗文化信息。所谓“文化补遗”,是指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将一个民族的习惯用语直译过去,在读者可能误解、看不懂译文的情况下,加以恰当的补充、完善或阐释,力求两种语言情境的对等,以达到文化真正互相交流、互相融合的目的,进而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的同等效力⑤。汉语广告习惯于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强调企业的优良性、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及优良性能,以打动受众;而英语广告通常从消费者出发,强调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及良好感觉,以唤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译者要根据译语读者信息增添文化形象,译出音美、意美的广告语。

注 释:

①庄严:《英汉广告语言中的中西文化比较》,《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第63~67页。

②张玉藕、郭艳霞:《广告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新学术》,2009(1),第206~208页。

③谭逸之:《功能翻译理论视野下的广告翻译研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第115~117页。

④胡曙中:《英语语篇语言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127页。

篇(8)

一、广告语中的文本互文性

互文性是以一个文本指示另一个文本,以这种方式,文本将会不间断的在文化创作中指示更深层含义。文本互文性,或称为文本间相互借代指示的多种方式,已被应用与篇章分析中,尤其是文学作品和篇章。许多广告都采用借代或借用其他广告标语的风格,文本类型,语言模式的方法,以达成广告宣传的效果。这些互文性广告主要借代谚语,俗语,名人名言以及具有文化指向的文本。互文性的作用是吸引读者注意,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拉近广告与读者的距离,以产生共鸣。互文性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从一个空间的、历史的高度阐述了文本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二、互文性在汉语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商务广告作为一种“呼唤型”文本,具有很强的指示性,其目的是凸现产品特征,号召受众购买商品。因此,商务广告翻译不仅要注重表现原文要旨,还要充分考虑消费对象的语言习惯、文化积淀和心理定式,这样才有可能吸引、打动消费者,实现广告效应。很多成功的商务广告翻译正是受到互文性理论的启发,巧妙模仿或引用译语文化中的名言警句或著名诗歌、文章、段落而获得打动人心的效果.

例如:速效救心丸的广告词为:“随身携带,有备无患;随身携带,有惊无险。”译:“A heart reliever in need is a heart reliever indeed.”

很显然,译者在这里互文仿拟了英语中的一句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这句谚语在英语世界可谓无人不晓,译者将个别词语进行改动后用在此药品广告翻译中,其寓意是不言而喻的:既宣传了此药品的功效(如患难之交值得信赖),又传达出一种亲切感(需要时就会象朋友一样出现,救人于危难)。正是由于译文所引起的积极的互文联想,才有效拉近了该药品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因而能深入人心,获得良好的促销效果。

又如:美食的广告:“食在广州”译:East of west,Guan-gzhou cuisine is the best. 译文互文套用了英谚语“East or west,home is the best”,不仅让英语国家的消费者过目不忘,且此谚语中蕴含的家的寓意会让人对广州的美食产生温馨的互文联想:广州的美食如家中小灶精心烹制的菜肴,既合乎口味又富有营养,使人产生对广州美食的向往。

三、互文性在英语广告汉译中的应用

在中文广告的英译过程中,可利用互文性成功传递广告信息,以达到促销的功能。英文广告的中译同样如此。

如我们所熟知的百事可乐广告词:Pepsi-Cola hits the spot. Twelve full ounces,that’s a lot. Twice as much for a nickel,too. Pepsi-Cola is the drink for you. 原英语广告词轻松诙谐、富有情趣,中文翻译为:“百事可乐顶呱呱,十二盎司毫不差。五个美元买两打,百事可乐饮料佳。”此译法可谓深得原文之精妙,将原广告语的形、神、韵都完美地再现了出来。译文互文借用了中国古诗七言绝句的形式,不仅符合中国消费者的阅读审美心理,且读来琅琅上口,易于记忆。诙谐的语气与原广告语语气契合,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巧妙地互文糅合在一起,使得此中译广告语雅俗共赏。

另有一则外国防腐剂的广告词为:“Often a bridesmaid,never a bride.”有人将其译为“傧相不当新娘,鲜汁不变陈汤。”此译语广告词由于互文套用了中文对偶的形式,不仅在语言上同原文一样押韵,还使人人产生互文的联想。无论中外,傧相(伴娘)是陪伴新娘,为新娘服务的,切不可喧宾夺主,抢了新人的风头。此广告正暗示着使用该防腐剂不仅能防止鲜汁变质,且丝毫不影响原汁的风味。这样就打消了消费者对此类产品的顾虑,从而放心地购买和使用这种防腐剂。

四、结语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看出,在商务广告翻译中,灵活运用目的语文化和语言形式中的互文因素,不仅能够弥补翻译过程中原文在意义、结构、风格和形象方面的损失,而且能使译语广告词新颖别致、富有美感,有效吸引目的语消费者的注意,引起目的语消费者强烈的共鸣,从而达到广告标语宣传和促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Cook, Guy. The Discourse of Advertising. Routledge, London,1992.

[2] ?mejrková, Světla. “Cultural specifics of advertising in Czech: intertextuality and interdiscursivity” Czech Republic. No.162,2003.

篇(9)

1. 商业广告对于商品的作用

所谓广告就是广而告之,商业广告就是带有商业目的的广而告之。我们平常时看电视上网所看见的广告大部分都属于商业广告,它的目的就是让大家都知道这个商品并且有兴趣去购买和使用。一个没人知道的商品是不会有人去购买和使用的,这个时候广告就显示了它的作用,向大家介绍商品并且让大家知道商品的有用之处,然后再需要的时候去购买。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由于广告的原因才选择使用的,同类产品我们回去看看广告,一般我们会使用广告做的好的那一种。

2. 商业广告必须正确地表达商品信息

广告是广而告之,所本文由收集整理以不能误导别人。商业广告必须要把正确的信息传达给广大消费者,不能够由于文化因素而改变它原本的意思。商业广告的目的是为了使得商品被大众所知而去购买和使用,如果不能精确地表达出商品原本所要表达的意思,就会使得商品失去本应该有的吸引力。带有商业目的的广告如果不能让商品有吸引力是不成功的广告。毋庸置疑广告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平常一般都是把广告作为选择商品的标准,如果广告做的好这个商品就会有好的市场,所以商业广告必须要正确地表达出商品的吸引之处。广告就是要让大家准确的指导广告所要表达的原本意思,不仅要让大家知道而且要让大家都感兴趣,这样的广告才能说是成功的广告。所以广告要更具当地的文化因素制作,不能出现由于文化因素的差异而产生的歧义,务必要正确的表达原本的意思,不能表达不清或者让别人看起来不知所云。

3. 文化因素差异对商业广告英语翻译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习惯,在语言上的习惯不是很明显,不过有的时候翻译过来就和原意相差甚远了。由于跨语种的缘由,很难原来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变的翻译过来,再加之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翻译的译文就有可能不完全符合原本的意思了。反义疑问句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否定的,如果按照我们的思路翻译回答的话,yes就会变成同意反问句中的意思,不过正好相反,no才是表示同意反问句中的意思。例如:you are not chinese,aren't you?

yes,i am chinese.这句回答就应该是说“不,我是中国人”,而不是“是的,我是中国人”。类似的情况很多,只要我们接触英语久了,我们就能慢慢的知道英语的语法习惯,它和我们的汉语还是有很多区别的,不能够望文生义,按照字面意思翻译,而是应该先看清句子里面的语法,然后根据当时的情况翻译,这样翻译才能尽量的符合原来的意思不偏离。商业广告由于经济一体化而世界化,一个商品的广告有多种语言版本,这样就能使得大部分人都能知道这件商品。并非所有人都能听懂汉语或者英语,所以这里面的广告需要经过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但是不能改变原来的意思,要尽量的符合这件商品原来所要表达的意思。由于文化的不同,语言习惯不一样,文化背景不同都会造成翻译上的一些偏差。如果一个商品的原本意思不能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中他的本意的话,那么广告就是去了他原本的意义。

4. 尽量减少由于跨文化因素对商业广告英语翻译的影响

文化因素一般的说就是文化背景,和历史地理有关,是长期的形成的一种人文和特有的习惯风俗。不同的地区文化因素不一样,也许我们了解,也许我们并不知道。这就存在了一个由于跨文化因素所产生的语种间的区别,也许我们要表达的意思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翻译又是另一种意思,但是对于那种文化环境中来说就是我们原本要表达的意思。商业广告英语翻译要尽量减少由于跨文化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必须要按照商业广告原本的商业目的进行直译、意译、转译、套译等。思维的共同性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共同超出了不同,就存在了这种语言的对等使得良种化语言之间的转化成为可能。在商业广告翻译中要做到语义对等,就是说意思上要对等。这个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还有一条商业广告翻译中要做到社会文化的对等,由于翻译就是用他们国家的语言,向一个国家介绍另一个国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因素,翻译的时候要做到社会文化对等。同时在商业广告翻译中要做到文体的对等这个不用解释应该都明白。减少由于跨文化因素对商业广告英语翻译的影响有许多技巧,不违背译文原本语言规范又不会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情况下,按照原文的形式风格翻译过来;有些时候翻译不过来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时候就可以改变原文的形式,用我们熟知的形式翻译过来。

篇(10)

背景与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快,国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动了广告业的腾飞,英语广告翻译日益成为翻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翻译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不言而喻。广告是商战中的有力的武器,广告英语是一种专门用途的英语,他与普通英语有着较大的差别,本文结合大量的实例,从广告英语的语法特点、句法特点和修辞特点三方面分析了广告英语的特点,并浅析了其翻译策略 。英语广告翻译作为翻译学的一个新的领域,引起了众多的翻译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注意,发展仍然不够成熟和完善,这篇论文正是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提出了英语广告的特点和英语广告的翻译策略等重要意义的课题。从而为英语广告的翻译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为众多的翻译工作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同时也推动广告业及广告翻译事业的长足发展。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国际商品贸易发达的今天,广告也日益具有国际性。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广告的翻译既要保留原文的精华,又要符合消费者的心理。与其他翻译不同的是,上述目的要在对一个广告语的翻译中实现,这就需要运用语言,营销以及美学方面的综合知识。在翻译的过程中应根据广告的特点,选用适当的表达方法,使译文在表达出原文全部信息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原文风格和表现形式,再现原文风貌。

目前,英语广告的翻译比英语文学的翻译起步晚,发展不成熟,随着国际品牌打入国内,英语广告的翻译成为翻译领域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已经对英语广告的翻译有了广泛的研究,《文学及语言巨献》杂志中多次刊登了中国的诸多学者关于广告英语翻译策略的文章,并且通过大量的鲜活的例子对具体的翻译方法做出了说明,虽然英语广告翻译的研究已经在国内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国内市场上,有的商家谋利心切且翻译人员也只是粗制滥造,使的众多品牌广告的翻译不够准确有的甚至偏离产品原本别具匠心的宣传口号,实际上是不利于商业和广告翻译事业的发展。因此了解英语广告的特点,提出并发展英语广告的翻译策略是迫在眉睫。

二、主要内容:(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思路)

英语广告的翻译是翻译学的重要领域,因此英语广告翻译策略也是翻译领域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本论文从英语广告的特点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英语广告的翻译策略,力求寻求最佳的翻译策略,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处理不同类型的广告,使译文收到同原广告词同样好的宣传效果力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的进一步加强,广告在国际市场上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对应于广告翻译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因为英语广告的翻译水平直接影响着商品在消费者心目当中的形象,进而直接遏制了商品的流通和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严复根据自己翻译的实践在《译例言》一书中对翻译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标准,基本要求是忠实、通顺,英语广告的翻译亦然如此,通过准确的翻译达到对产品广告的二次创作,从而达到广告的宣传作用,由于国际交流和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广告事业迅速发展,对英语广告的翻译需求量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英语广告的翻译理论的改进和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英语广告的诸多特点,提出了英语广告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直译,意译,音译,增译,缩译,转译……旨在进一步提高对英语广告的翻译水平和准确程度。

三、论文提纲:

1. introduction

2. general knowledge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2.1 definition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2.2 the classification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2.2.1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2.2.2 cultural advertisement

2.2.3 conceptual advertisement

3. characteristic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3.1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3.2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3.2.1 characteristic in rhetoric

3.2.1.1 parallelism

3.2.1.2 personalization

3.2.1.3 alliteration

3.2.1.4 repetition

3.2.1.5 simile

3.2.1.6 pun

3.2.2 characteristic in syntactic

3.2.3 characteristic in syntax

4.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4.1 literal translation

4.2 liberal translation

4.3 addition

4.4 omission

4.5 conversion

5. the strategy to avoid the mistake in translation

5.1 from the viewpoint of unequivalence

5.2 from the viewpoint of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

6. conclusion

四、研究的整体方案与工作进度安排(内容、步骤、时间)

1. 第七学期 第9周 选定论文题目

2. 第七学期 第10-18周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3. 寒假期间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4. 第8学期 第1--7周 完成《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论文提纲

5. 第8学期 第8--10周 完成论文初稿

6. 第8学期 第11周 完成论文二稿

7. 第8学期 第12周 论文三稿/定稿及答辩

8. 第8学期 第13周 复答辩

五、中外文参考文献目录(作者、书名论文题目、出版社或刊号、出版年月或出版期号)

[1] catford, j. c. a. (1995) .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england oxford press.

[2]冯庆华,XX,《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

[3]金惠康,XX,《跨文化交际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4]柳琼颖,XX,《广告人的目标在英文广告中的体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5]李秀平,XX,“英语广告翻译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中国翻译》第一期。

[6]黄乃圣,XX,《英汉广告的文化语境与翻译》,江西社会科学出版社。

[7]王金,XX,“广告标语口号的套译”,《山东外语教学》第一期。

[8]汪滔,XX,《广告英语》,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一篇: 高速铁道技术论文 下一篇: 电器自动化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