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德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8 11:26: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一德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一德育论文

篇(1)

第一种译法,并没有按照原著的形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打破了原文的排列形式而进行翻译,但是抓住了原文的精神实质。而第二种译法死抠原文,死抠词典的释义,反而使人无法明白作者想要说的是什么。

忠实原作还体现在对原文的意译一定要适度。灵活得出格了,即使是把译文变得顺口流畅,也失去了原著的意蕴。经过译者在原文的思想内容以外添枝加叶,或者任意改变原文的风格,这就使原本朴实无华的文风,变得辞藻华丽;原文委婉含蓄,硬要翻译得直截了当;原文风趣幽默,却被译者故意翻译得平淡无味。例如:Hewantedtolearn,toknow,toteach.他想学习,增长知识,也愿意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别人。

他渴望博学广闻,喜欢追根溯源,并且好为人师。这一句话虽然不长,但是却不容易翻译。如果把它翻译成“他想学习、知道事情和教学”,无法表达原作者的意思,因此必须顺着原文的意思加一些字,但要加得恰如其分。第一种译法加字非常适当,并未超出原文的内容,外加译者自己的想象和发挥。第二种译法加过了头。

译文流畅通顺和富有美感的原则

在翻译英文文学著作的时候,对其中的艺术语言进行处理,必须坚持使译文流畅通顺的原则。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时不要拘泥于英文著作的形式,要开放思路,从容自如地造句。一旦照搬原文句子成分、结构、形式而不能转译出原文的思想和风格的,都要按照中文文字的要求重新安排,直到其符合翻译的标准为止。

比如,furiously这个词,在一般的英汉词典的释义是“狂怒地”,译者在翻译时不能遇到这个词就对号入座:“狂怒地”。我们可以将其翻译为:怒气冲冲、满脸怒气、勃然大怒、大光其火、火冒三丈等,不仅为文字添加色彩,而且没有失去原文的意愿。以最简单的yes和no为例,它们在作为副词使用时,词典的释义是“是”“是的”和“不”“不是”。在我们翻译文章处理这些语言艺术时,碰到yes就翻译成“是”或者“是的”,遇到no就翻译成“不”或者“不是”,就会感到非常的别扭,更有甚者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例如,

1.Ihavereadwithmuchsatisfactionthephrasewhichyouquoteconcerningthenumberofstrongholds.Yes,theremustbefewofthem,butgoodones.我读了你所引用的关于要塞数量的话,十分满意。你说得对(……是的),要塞不宜过多,但要精工修建。

2.WhenSmithpointedoutthathehadspreadtherumour,hevehementlyretorted,“No!No!”当史密斯指出他散布了这个谣言时,他激烈地反驳说:“没有那事!没有那事!”(……“不!不!”)上两句,如直接翻译成“是的”“不!不!”,就失去了原文的味道。此外,对不易理解的语句,要尽量翻译得通俗易懂,在翻译句子较长的语句时要进行适当地拆分,以利于翻译,便于读者理解。对于有歧义的语言或者定义,一定要添加注释。这样使我们翻译出来的文章更加接近原著,接近读者。

注意文学作品的时代性

篇(2)

must spare no efforts to take some measures to solve this problem.

As we know that there are many steps which can be taken to undo this

problem. First of all, __途径一______. In addition, another way contributing to success of the solving

problem is ___途径二_____.

篇(3)

《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孔子的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辞达”。这一理论提出后,历代学人不断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其进行阐释,并以自己的方式来践行“辞达”这一标准。从古至今,人们对于“辞达”的解读,大多着眼于探讨其蕴含的孔子的文艺思想,重点论述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辞达”在语言学、修辞学方面对于用语标准的影响。其实,细细梳理《论语》,可发现“辞达”的含义十分丰富,不仅涉及到了孔子的文艺思想、语言观、修辞观,还体现出孔子的政治思想、道德伦理思想、哲学思想等。本文主要从孔子文艺思想的实用主义倾向这一切入点着手,来阐释孔子的“辞达”论。

首先,梳理一下历代注疏家对“辞达而已矣”的注解。例如,何晏的引孔安国注云:“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1](P142)朱熹云:“辞取于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2](P169)刘宝楠解释孔安国注云:“辞皆言事,而事自有实,不烦文艳以防过于实,故但贵辞达则足也。《仪礼·聘礼记》:‘辞无常,孙而说。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是辞不贵多,亦不贵少,皆取达意而止。”[3](P349)可见,历代注疏者普遍认为“辞达而已矣”表明孔子强调的是文章的“意”,也就是内容,而不太关心“辞”,即形式、辞采。

其次,从文艺创作方面来说,则相对复杂。孔子“辞达”论题的提出缺少具体语境,对其内涵的理解也就难免见仁见智。蔡育曙把后人(包括注疏家、文学家、语言学家等)对“辞达”的理解归纳为八种观点:一、辞达即只须达意,无烦华藻;二、辞达要繁简适中,事辞相称;三、辞达要能够达理;四、辞达要在情真意切,可歌可咏;五、辞达要根据写作需要而定修辞手法;六、辞达要工于文而又不溺于文;七、辞达要对物象能了然于口与手;八、辞达要行文中有磅礴的气势。[4](P45-51)上述八种解释有相似或相近之处,从文艺创作角度看,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是重内容而轻辞采,观点与注疏家相似,以司马光为代表,其对于“辞达”的理解见于《答孔司户文仲书》:“今之谓文者,古之辞也。孔子曰:辞达而已矣,名其足以通意斯止矣,无事于华藻宏辩也。必也以华藻宏辩为贤,则屈、宋、唐、景、庄、列、杨、墨、苏、张、范、蔡皆不在七十子之后也。颜子不违如愚,仲弓仁而不佞,夫岂尚辞哉!”[5](P547)认为文辞以达意为足,既不必言辞华美,更无需雄辩滔滔。另外一派是重技巧,重辞采,以苏轼为代表,他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对“辞达”论进行了创造性阐释:“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6](P1418)苏轼认为,孔子要求的“辞达”,不能理解为一般的表情达意,也不排斥文采。要做到“辞达”很不容易,必须能“求物之妙”,使之“了然于心”,并运用高超的技巧生动传神地描绘出物之妙处,使之“了然于口与手”。

前人对于“辞达”的阐释,可谓见仁见智。要真正领会孔子的“辞达”论,必须通过深入挖掘孔子的言论与思想来实现。本文通过分析典籍中记载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试着探讨“辞达”所反映出的孔子的文艺思想。“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文,文以足志;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这段话可看作孔子对“辞达”论的间接注脚。孔子要求文辞清楚地表达文意,但并不是摒弃辞采与表达技巧,言之无文,则不足以达意,唯其有文,才有动人的美感和极强的表现力,才会有“行远”的效应。可见“辞达而已矣”之“辞”并非是一般的文辞,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言”,其表现力和感染力也绝非是自然形态的“言”所可比拟的。孔子还提出了“信,辞欲巧”(《礼记·表记》),要求思想情感要真实,文辞表达要有技巧,要体现美感。孔子对于文艺作品的要求是通过具有美感的文辞把文意清楚、流畅地表达出来。“辞达”论正体现了孔子的中和审美理想——“文质彬彬”。《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人质朴多于文饰就未免粗野,文饰多于质朴就未免华而不实,文饰与质朴搭配得当,才称得上是君子。文质兼备的理论本是孔子就君子的修养而言的,但引申到文艺创作上来,可以理解为要求内容与形式不可偏废,达到完美统一。与此相呼应的是子贡之言:“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子贡生动地诠释了孔子“文质彬彬”的理想,以形象的比喻说明了文质必须紧密结合,缺一不可,若只有质而无文,则虎豹之皮和犬羊之皮就没有差别了,质的特征与价值就无法真正体现。由上述可知,孔子的“辞达”论,是其中和审美理想的体现,做到真正的“辞达”,既要把文章的内容明确地表达出来,又要饰以文采给人以美感,达到“文质彬彬”的理想境界。

孔子要求用辞以达意,目的还是要通过具有美感的语言形式传达文章之意,孔子在追求“文质彬彬”审美理想的同时,仍然有功利目的存在,即达意。换言之,孔子要求“辞达而已矣”即是要求言尽意而已矣,以言能尽意为目的,这可以说是历代文人从事文字活动(包括学术著述、文学创作、实用性的记述文字)时追求的目标。“辞达”以言尽意为目的,即是孔子实用主义文艺观的一个方面,文字活动的本身不是目的,其中传达的作者之意才是目的。言尽意这一追求最早体现于《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7](P374)孔子提出“辞达而已矣”即是希望言能够尽意,文辞能够把意思表达得完整明白。当然孔子已经意识到这是比较困难的,也对于语言的运用产生困惑:“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刘宝楠案:“夫子本以身教,恐弟子徒以言求之。故欲无言,以发弟子之悟也。”[8](P380)孔子认为,不仅天道(自然规律)难以言说,人的德行也难以言说;语言在传授德行修养方面受到很多限制,它表述不尽高尚德行的丰富内涵,所以“欲无言”。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孔子深深体会到这一点。但孔子又无时无刻不在借用语言表达思想,力图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和德行传授给学生,希望言辞能够真正尽所传之意,所以,他深有感慨地说:“辞达而已矣”,这句话开启了后世对言尽意问题的广泛讨论,影响深远。[9](P7)也就是说孔子所谓“辞达”带有实用主义倾向,即借助“辞”达到言传知识与德行的目的,并力求使言辞能够真切、完整地传达用辞者之意。

通过分析“辞达而已矣”理论,还可观照出孔子实用主义文艺观的两个方面,即注重使文艺服务于政治、外交活动,以及注重文艺对提高个人修养的作用。

第一,“辞达”论体现了孔子注重文艺为政治、外交活动服务的实用主义倾向。言辞的运用,尤其是《诗经》词句的引用,经常被孔子摆在影响治理国家的质量以及关乎社稷存亡的位置上。《诗经》是孔子非常重视的典籍,并把它作为主要的教材,从孔子对《诗经》的态度不难看出,孔子认为文艺,尤其是《诗经》,在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论语·子路》记载:“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结合当时的政治现实,把《诗经》当作处理政事以及参与诸侯国之间交往活动的重要政治工具、交际工具,并力图培养弟子熟练、灵活地掌握《诗经》这一实用工具的能力,借此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士大夫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与教养,都需要借助于赋诗的途径来实现。《左传》记载的以赋诗为邦国外交手段,借以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感情之处就达70次之多。其中既有一些人恰当地引用了诗句,或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要求,或顺利地处理了政治纠纷,增进了国家之间的信任,给国家带来了安定和平。也有一些人不懂《诗经》,就无法领会别人的意图,也不会灵活引申和运用诗的意义,就很可能会失礼而遭人耻笑,还有可能导致外交活动的失败,甚至会给自身和国家带来灾难。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论语·子路》)的戏剧性局面并不鲜见。孔子正是基于春秋时期特有的“赋诗”传统之政治环境,提出了“辞达而已矣”。

第二,从个人道德修养方面来说,文艺的实用主义倾向与“辞达”论的交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处理“言”与“德”的关系时,孔子非常看重用辞者之“德”,做出了“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的著名论断。在《论语》中,“德”不仅指德行,还指言德,二者都来自于人内在的道德涵养与高尚气质。孔子认为“德”是“言”必不可少的前提,“言”必须建立在“德”的基础之上。《周易·乾卦·文言》引用孔子的话“修辞立其诚”,“诚”,即是真实不伪,要求文辞、言辞的使用要注重真实性,做到“言必信”。“诚”与“信”即高尚之“德”的外在表现形式。“辞达而已矣”也蕴含了孔子对“辞”的道德要求,“辞”并非一般的、随口而出的言辞与信手而书的文辞,而应是“有德者”所发之辞,是“立其诚”之辞。“辞”所“达”之情是性情之正,所“达”之意是有德之诚意。孔子在评价《诗经》时,也首肯其中表现出来的德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无邪”,即是“归于正”,以仁德为基础。总之,“辞达”的必要前提即是“有德”。

其次,在君子的培养上,孔子在论述君子修养与文艺的关系时也间接地阐释了“辞达”对于提升君子修养的作用。孔子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把人培养为君子,因此如何成为君子的话题在《论语》中屡次出现。《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提出了培养君子道德品质的基本原则,孔子认为诗、礼、乐是君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修养的必经阶段。“兴于诗”,《论语集解》引包咸注曰:“兴,起也。言修身必先学诗。”即是说《诗经》在君子修身方面提供了具体的、感性的典范,使人们的言谈立身行事有了可靠的合乎礼仪的依据,[10](P24)个人道德修养必须从学《诗经》开始。《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文。”一个人要孝敬父母、顺从师长、言行谨慎、广泛地爱他人、亲近有仁德之人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学习文献知识。如果没有做到这些而先去学“文”的话,孔子就感叹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没有学到仁德,学习了礼和乐又有什么用呢?在《论语·述而》中孔子又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王通在《中说·事君》中解释为:“古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后艺可游也。”[11](P72)很显然,孔子认为,“艺”和“言”要以“道”“德”“仁”为前提,并与其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君子。简言之,“辞达而已矣”,是孔子文艺观实用主义倾向的一个表现,“辞”要做到“达”,就必须要求“辞”是君子之言辞、文辞,须有道,有德,有仁,这样才能与君子的德行相得益彰,表达出高尚的内容,使周围的人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从而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则君子之风,彬彬盛矣。

综上所述,孔子“辞达而已矣”的论断与其实用主义文艺观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考虑“辞达”论在语言学、修辞学上对用语标准产生的影响,只从孔子文艺观的实用主义倾向方面入手,可观照出“辞达”具有几下几种内涵:首先,孔子提出“辞达而已矣”,确实有实现文章内容与形式达到和谐统一、“文质彬彬”审美理想的要求,但不可否认其中含有追求言尽意的努力;其次,在政治、外交活动中能否恰当地做到“辞达”,直接或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的质量与邦交活动的成败;最后,只有所达之“辞”是有道、有德,有仁之“辞”,才与君子的道德修养相称,才不会“行而不远”。

注释:

[1][魏]何晏:《宋刊论语·论语集解》,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3][8][清]刘宝楠:《诸子集成·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4]蔡育曙:《历代学人论“辞达”》,黄冈师专学报,1990年,第10卷,第4期。

[5][宋]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四)》,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版。

[6][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全六册·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7]郭彧译注:《周易》,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9]李健:《言尽意:语言表意的自觉性——论中国古代“言尽意”理论的发展》,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篇(4)

1、文学艺术修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哲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文学艺术的熏陶,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爱因斯坦曾表示,艺术比知识更有想象空间,利于拓宽人的思维,无限的想象力推动着知识的进化。在实际教学中,将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与科学的逻辑思维相结合,进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文学艺术修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伴随他们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而提高,文学艺术使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范围逐渐扩大,涉及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居里夫人曾认为对科学研究与探讨的过程是对美的探寻,而实际上的确如此,理论的研究与技术的创造本身就极具审美情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更多美的奇迹。而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实际是指对他们进行职业岗位的审美培养,使大学生热爱自己今后从事的岗位,通过文学艺术修养在岗位中发现美、创造美。

二、当代大学生加强文学艺术修养的策略

1、开设文学艺术课程

文学艺术课程,实质是指鉴赏文学经典作品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挑选优秀、经典的中外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尤其是要将作品中的精神、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同时,在课堂上应让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文字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对于文学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可以依据学生与学校的具体情况来设置,以自由形式为主,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

2、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

提高大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主要是指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在编写教材时应注重文理学科的渗透,根据当代大学生现有实际水平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注重对人文素质类教材的编写,进而提高大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加强对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培养。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作用

各高校应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营造积极有趣的文学氛围,开展人文艺术节、沙龙活动(如书法、绘画、舞蹈、歌唱等),社团文化艺术节,举办各种人文、艺术讲座(文学、音乐、美术、电影等)等,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从中收获快乐与知识。同时,在校园环境中也可以营造一种文学气息,如在校刊、黑板报上可以开设文艺专栏,让有才能的学生在上面任意施展才华;在校园建筑中可以增添文学艺术形式,小桥、亭子等都能营造出文学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文学艺术的陶冶。

4、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学艺术修养

篇(5)

回答:讲述我们课题的主要研究点就可以,大体上进行课题的研究描述。

2、你的课题运用了什么现代技术?

回答:把我们研究课题中的一些现代技术表述出来即可。

3、论文课题中标题概念的相关内容提问?如:电子商务的特征是什么?

回答:我们会就按照我们会的回答,假如我们不会先不要怕,把我们知道的进行回答表述就可以了。

4、你的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回答:按照我们研究课题的目的进行回答,接着进行一下相关的拓展。

5、你的课题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回答:把我们课题研究的意义进行大概的表述,接着进行我们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

6、你的课题框架是什么?

回答:针对这个问题,就要求我们在答辩前,一定要了解下我们自己的论文,了解我们论文课题的目录内容。

7你的课题研究有什么亮点?

回答:把我们课题中采用的亮点表达清楚即可。

8、论文是你写的吗?程序是你设计的吗?

篇(6)

(二)大学教育生态文化困境症结面对以上困境甚至是危机的具象,如何诊断其中的症结?当代中国大学存在的发展困境症结无论是文化断裂、工具理性、应试教育还是专业教育,其根本要义都在于忽视人文价值、人文精神、文化素质,也就是人文教育的缺位。首先,大学教育偏离传统文化本位,被功利主义左右,教育领域受到非教育领域因素的主宰、教育商品化的现象日益严重,使得当前中国大学生产生了“传统”与“现代”的严重断裂。而在国际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全球化的思潮文化正在深刻影响、侵蚀着大学的文化传统。其次,大学理念受到工具理性的宰制,把一切社会问题的本质视为客观的、“技术”性的,而非道德或政治性的,大学教育的主流变成技术教育。价值取向主要在于为经济发展、工业化、科技化提供必要的技术知识,忽视了责任、道德等人文价值的培育。再次,教育模式上,应试教育造成了教育的标准化,压制了素质教育,尤其是文化素质教育被遮蔽,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思想、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乃至社会创造力的提升。最后,在学科设置上,专业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压制了人文教育,科研压制教学。专业教育让人成了分工的奴隶,现代大学的弊端正在于无限扩大“专业教育”的功能,“几乎完全遗弃了文化的教学或传播活动”,因此,“在大学里再度建立文化教学,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核心思想体系”便成为“大学的基本功能,也必须是由大学凌驾于其他一切之上的基本功能”[5]。

二、艺术教育:破解大学文化教育困境的核心路径

如上文所述,人文教育的缺失是中国大学发展困境与危机的症结,而恰恰人文教育在现代大学中应占据核心地位,正如以礼乐教育、德性教育、价值教育、人格教育为内容的人文教育构成了中国古典教育的核心,并且“现代大学应高度重视的第一件事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6]。为规避当前专业教育过度膨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失衡的弊端,防止造成学生因人格分裂、道德缺失、知行相悖而变成“单向度”的人、甚至沦为“经济动物”的异化,大学理应倡导实施人文教育,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那么,破解大学文化教育困境的核心路径是什么呢?本文认为在于艺术教育。人类文化的要义是人化,其人化的主要路径在于教育、文化、修养和艺术。基于人这种根本的存在方式,教育、文化与艺术本身具有逻辑上的统一。“教育是一切科学艺术的基础,艺术教育尤为一切教育的基础”[7],艺术教育不仅是大学人文教育的核心形式,也是完整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这是由艺术教育的本质决定的。一般而言,“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培养人的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自由有序的系统活动”[8],这一系统性的教育既是一种语言教育,又是情感教育与经典教育,而在其本质上因为具有独立价值的人类本性而是一种人文教育。其一,艺术教育关切人性,能够培育智慧心理和健全人格。艺术教育的过程会让人从艺术的开放性与可持续性中沉淀一种“异质同构”、贴近“智慧”的心理结构,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创新意识,多方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在艺术世界敞开自己的生命状态,与艺术创造主体对话、共鸣,实现情感的解放与升华,制衡物质世界与现实功利的羁绊,从而超越自我、养成健全人格。其二,艺术教育能够引导人获得对“道”的体悟和关照。艺术教育的过程也是从感知艺术语言的有限存在形式出发,通过审美、想象去领会艺术作品的本体“意味”,去感受和领悟人生和命运,发现意蕴无穷的新世界,以在有限之中追寻、把握超越之“道”与无限可能,而这正是人的本质力量所在。其三,艺术教育能够通过审美,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自觉地以艺术的态度对待人类、对待社会、自然、人生与自我。在现行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体系中,艺术教育既是独立的、普及的、基本的艺术审美素养教育,同时,对于各种素质教育而言也发挥了中介作用,它是贯穿于素质教育始终的,潜移默化地灌输人文价值和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大学的艺术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平等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不为培养艺术方面的专门人才,也不着眼于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培养。尤其对于理工科大学而言,艺术教育的定位更应体现出“人文性”,这里的人文性主要是指“关于人的‘修养’教育,是‘灵魂’教育,是‘做人’的教育”[9],并发挥着人文教育的核心作用。当然,不同于以少数学生为对象、以系统的专业化技术训练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艺术专业性教育,大学的艺术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而且艺术教育不只存在于艺术课程之中,也可以而且应当存在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三、“无用之大用”:艺术教育的核心作用机理

伴随着后现代式的反思,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的异化作用日趋明显,而基于艺术的“无用之大用”,艺术教育在大学文化教育生态场域中也应该发挥“无用之大用”的核心作用。可以说,综合了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能够让全体学生获取基本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思想与审美欣赏、评价能力的艺术教育既传承与创新了中国古代的乐教文化,能够体现“道、学、术”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并重的特点。这种“无用之大用”的核心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情感、涵养思想,化育形成高尚人格除了艺术语言和技术的传递价值,通过将艺术的审美与陶冶性情联系起来培育人性、化育人格是大学艺术教育的首要作用。我国传统教育理论认为知、情、意作为教育的三个层面不可或缺,其中,情感是人格的重要构成,不仅是人区别于物的重要特征,而且构成了“圣人调情”、“君子制情”、“小人纵情”的层次之分。一般而言,能够赋予情感最优美和最深刻细致表现的,首先是文学和艺术。大学生尽管已经成人并具备相当的理性高度,但其情感的自我管理与人际关系的调节能力尚待成熟与完善。通过艺术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移情作用拓宽胸襟、陶冶性情,艺术的审美关照正是通过被称为“宇宙的人情化”的移情作用生成意象,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的。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涵养上主要体现为政治思想与道德思想。其一,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去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涵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其二,艺术教育是大学道德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冯友兰曾说,“儒家以艺术教育为道德教育的工具”,现代大学的艺术教育同样可以通过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来获得德育效应。人格是一个综合概念,既有个人特性更有群体意识。大学的艺术教育同时体现了对个性以及群体意识的尊重这两个侧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艺术修养这种“社会性的人格素质”,进而化育完整的社会人格。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受教育者尊重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风格,尊重个人的创造,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群体意识,因为审美活动和艺术有一种社会化沟通的功能,使个人和社会在艺术教育中能够得到和谐统一。

(二)启迪科研智慧,激发创新潜能创造性是艺术的本性,创新精神是艺术的灵魂。大学教育通过实行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现理性与感性思维相对的平衡和相互促进、实现科学与艺术的平衡培养创造性人才。首先,从脑生理科学视角看,艺术教育对智育发挥平衡作用。人脑的左半球负责抽象思维,俗称“数字脑”,右半球负责形象思维,俗称“艺术脑”,人的思维只有在左右脑同时充分开发的条件下,才能达到更高水平。艺术教育的加强对右脑开发发挥特别作用。左脑储存个人毕生的经验,是“个人脑”;右脑储存人类大脑进化五百万年来所创造与积累的智慧与经验,是“祖先脑”。自古以来,人类都是依赖右脑作为主导来生活的,它给予人类灵感、智慧、创意,右脑的信息量是左半脑的十万倍、百万倍乃至千万倍以上。因此,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右脑的开发。人的左脑具有行动、文字、抽象思维、数字意识四个特性,侧重于发展工艺、战略、语言、逻辑和算术等,相比较而言是开发较多的部分。右脑则具有纯粹的“生存”、对图像的理解力、隐喻、欣赏音乐的能力等四个特性,可以说,这正是思维原创性的科学基础与动力源泉。隐喻是感情与图像的独特结合所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创新,内心世界的情绪或感情往往要依赖于隐喻才得以沟通和交流,而隐喻和图像的结合就是艺术。由此,作为“右脑革命”者的艺术教育同样可以发挥出特有的作用。此外,艺术教育还可以使学生缓释心理方面受到来自智育的压力,使由于片面接受智育而造成的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趋于平衡。其次,从科学研究客观规律而言,其过程是先有艺术或者哲学,再到科学的创新,科学与艺术具有内在的相通性。而从科学研究的实践来看,科研之美是一种独特的美感,很多科学家总是被一种美引导着。比如音乐和数学并不偶然地构成了艺术和科学的共同的灵魂,它们正是这种合规律性与合目性的相互击撞而谐和的奏鸣曲。可以说,激情与理性一道孕育了科学,艺术由此构成了科学活动的美学动力。最后,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结合不仅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能够改善学生的思维结构。通过开展艺术教育可以培养科研创新所需要的直觉,可以拓展想象力空间,可以培育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提升原始创新力,改善学生思维结构,以此促进大学生的智力的全面发展,对培育创新人才有着自己独特的、智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篇(7)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加强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意义重大。第一,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当前高校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通过对其进行教育引导,有助于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关心家人,朋友,服务社会,感恩祖国。第二,重视感恩教育,有助于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和加强感恩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全社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有助于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三,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素质,还有利于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感恩教育,使独生子女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提高,使其与他人、与社会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和谐的氛围为我们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提供了条件,当前加强对独生子女感恩意识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感恩的环境是孕育感恩品质的前提和保障,加强对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良性引导。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感恩环境,才能更好的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一方面,全社会要注重对感恩教育的宣传,舆论上倡导感恩,通过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如近几年国家和社会非常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通过“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评选出一批道德品质高尚的模范,向人们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促进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用孝心感动中原、感动中国的谢延信,他的事迹向人们宣传着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用他的行动呼唤美德,用他的行为向人们讲述着他的感恩。通过这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感恩的氛围,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使独生子女大学生意识到感恩的重要性,自觉的加强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意识。

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要提高判断能力,主动摒弃错误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个人道德素养。要正确认识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个人思想的危害,主动摒弃这些腐朽颓废的观念,继承和弘扬中华名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感受中国历来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感恩社会。

二、转变学校教育模式加强感恩教育

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学校教育是关键。独生子女进入大学,远离家乡,学校是其成长学习最重要的环境,学校应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肩负起这个重要的责任,重视和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首先,要转变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应从单一的注重专业技能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上来。受社会功利化的影响和学生就业前景的考虑,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非常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虽然设有德育课,但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影响,不能很好的达到预期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应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培养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在高校所占比例同益增多,学校应根据独生子女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教育计划,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其感恩意识的教育,提高其道德素养。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实际参与的机会,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将道德思想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实际的感恩行动,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

其次,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独生子女大学生是大学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还没有实际建立起针对该群体的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着重注意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的教育,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其进行有针对的教育和引导,特别要加强对该群体的感恩意识教育,使其明白家人的良苦用心,教导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恩的心,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加强独生子女大学对学校和社会的感恩教育。

最后,营造良好的感恩校园环境,多种方式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中,感受最多的也是校园文化环境,和谐的文化氛围,更好的营造出一种感恩的校园环境,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受到熏陶,从“耳濡目染”到最终的“润物细无声”,感恩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动员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用真情表达对家人、朋友、社会的感恩。

三、转变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子女的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奠基性教育,是对人影响最广的教育,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首先,要转变观念,注重对子女道德修养的培养。孩子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之外,更应该注重对孩子道德修养的培养,片面强调学习忽视道德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成才的过程中,

须明白孩子要全面发展,德育与智育同等重要,教育孩子要尊敬师长,爱护同学,关爱社会,感恩祖国,教育孩子用实际的行动来表示感恩的心情。这样孩子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与人交往,全面发展。

其次,重视对孩子良好习惯和个性的培养。很多独生子女进入大学以后,不能适应大学生活,无法很好的融入其中,这与自身的性格和习惯有关,而这些又与家庭教育关系密切。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性格,不能过分宠爱孩子,要对其进行一些必要的挫折教育,增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养成自立、坚忍的性格。

最后,父母也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自身素的高低,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水平。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作为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身的感恩行为,对孩子进行感恩的教育,孝敬自己的父母,关心社会,通过耳濡目染,无形中提高了孩子的感恩意识。

四、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素质

自我教育法是“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主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以及自觉改正自己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在成长中摸索,体会做人的道理和原则。独生子女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自我教育法,主动自觉地参与感恩活动,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能够做到自省和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体会别人的感受,学习他人的优点,改正自身的缺点,学会自我控制和包容他人。通过自我教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恩之情,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2004年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3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3版.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张瑞芬.谈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5]陈琦,杨鲜兰.大学生感恩意识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4月.

篇(8)

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c)-0226-0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实现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必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增强文化建设本领,寓文化建设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环节相适应,以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而在文化建设中,艺术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化,也是现代文化流派的典型代表,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和应有的魅力,对大众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特别是对于建设文化强国,提升公民素质,建设和谐社会,对于推动经济、文化向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 艺术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1.1 艺术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艺术作为现代文化的一种存在形式,它的在于:一是能够以活的形态存在,而这种存在的形态,正是现代人需求的关键所在;二是它的感染力十分强大,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好比一个宣传机器,更好比一个巨大的载体,它能够承载着宣传、进步、提升的动力,激励人们奋进的步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由于艺术的灵活性,使得艺术存在的空间是开放的,所以它的教育意义与影响,不受空间的限制而成为现代网络教育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着大众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影响到现代人的生活观念与素质的提高。综上所述,艺术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2 艺术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体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就谈不上文化的真正发展;没有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自内心的认同,就谈不上文化的凝聚力。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才能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

艺术虽然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但它的内涵丰富、表现灵活、具有潜在的动力,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体系,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艺术具有先进性。艺术的先进性表现在,它是先进文化的继承与现代文化的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了现代文化的主流,是现代文化的重要表现载体;它的信息量与传播速度,是现代人接受文化的最好渠道之一。也正因为它的先进性的存在与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有重要的作用。

2 艺术对大众文化发展的作用

纵观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我们认为,艺术对大众文化发展的作用,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我国文化资源丰厚,是文化产品生产的大国,也是艺术再现与继承的大国。建设文化强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创新的规律,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和艺术发展的活力。不解决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活力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文化产品数量再多,艺术性再强,也不能说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创新活力,关键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努力培育、引导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和文化消费能力。一方面,应在大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创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应提升全社会的文化品位,激发有思想、有影响力的文化创作。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营造创新环境,激励文化工作者不断创造精品力作,并艺术的形式,再现出来。

2.2 做文化多样性的推动者

文化多样性是以文化的差异和不同为前提的,这种差异并不必然导致冲突和对立,也可以形成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局面。这就需要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而大学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大学与文化多样性具有天然的联系:从本义上讲,大学就有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含义,代表着知识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大学不仅应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也应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推动者;应通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学术研究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等,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沟通与对话。

文化创新的实践者。大学的文化创新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大学成为文化创新的实践者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在此强调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人文社会科学既是知识体系,很大程度上也是价值体系,是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核心的部分,对于促进文化发展意义重大。

2.3 倡导艺术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办和谐社区与社会主义农村,就核心就是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培育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创新型社会。要做到上述,必须要有一定的承载方式和平台,而艺术的发展与再现,正是这个平台和承载方式的最好体现,因此,我们应注重艺术的建设与发展,鼓励艺术向大发展大繁荣方向发展,积极鼓励艺术创作、艺术继承、艺术表现、艺术研究与艺术改革创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靠拢、融合与发展,让更多的艺术作品融入生活、社会、社区与每一个公民心中,起到艺术感染力、教育力、影响力与推动力的作用。

现在,社区文化发展的典型代表,就是艺术的再现,比如宣传队、文化下乡、文化表演进基层、名人名画展览等等无不充满艺术的内涵,所以说,艺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所需要的助推作用,是时代的一种召唤。

篇(9)

高级会计师论文答辩是会计师们在职称评选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如何应对高级会计师论文答辩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会计的专家罗列出一下几点意见。关于高级会计师论文答辩的几点建议。

1、高级会计师论文答辩之前,需要做好准备。因为好的准备,才是成功的开始。在答辩前,应该进行资料收集,带好所有资料,准备的越充分越好。

2、高级会计师论文答辩前把论文反复的看几遍,熟读熟记,让自己做好准备。

3、高级会计师论文答辩时候要有时间观念,最好带着手表,这样能给自己一些紧迫感。并且回答问题时候,要注意层次的梳理。对于高级会计师论文方面以为的题目,也不要紧张,仔细思考,应答。

4、穿着打扮要得体。要注重仪表,给老师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篇(10)

二、文化意识的培养途径

随着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不断发展,我们也逐渐认识到了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认识到应该在进行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渗透文化思想的重要性。虽然我国在新制定的课程标准及各类考试中对于文化素养的培养已有所体现,但怎样解决我国英语文化素养的培养问题,用什么来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突出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通过分析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词汇教学、会话课教学、语篇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提出进行文化意识渗透的具体措施和解决方法。

1.通过词汇学习渗透文化意识。词汇是语言的心脏同时也是语言教学中最活跃的部分。然而大部分英语教师对于词汇的教学,往往没重视到这一点。所有造成在英语教学中重词的表面意义,而忽视了文化意识层面的传授的现象。实际上,在英语里有很多词语,如果老师在教学中不结合其文化背景来介绍的话,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就很难达到深入理解的效果。所以说语言从本身来说就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境背景中会有不同的内涵。比如对于dog这一词汇,在中国文化中多为贬义,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字眼,这些词汇在英美人眼中却是褒义词。所以在一些俗语中有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cats and dogs 等等常用词语。又如,在中国文化中龙是权力的象征,而在西方国家这一词汇往往被认为是邪恶的象征。如hes a bit dragon around this place可以翻译为他在这里是一个有点飞扬跋扈的人。中国文化含义的龙称为Chinese dragon,亚洲四小龙就应该翻译为Asian four tigers,而不能是Asian four dragons.有如关于颜色的表述。它可以表述人们的各种不同的心情,目前的状态。比如red这一词汇,中国人对于红色会想到一些令人开心和愉快的事情,而在西方人眼中,就会把它看一种很令人愤怒的状态。

在英语教学中,只有培养大学生对英语词汇的正确认识及运用,才能够逐渐培养其用英语进行思维,用英语进行阅读的习惯。只有了解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和方式,了解了西方国家对于词汇的文化意识背景,在英语教学中才能够避免所谓的中式思维英语交际的不良习惯和现象。

2.通过语篇教学渗透文化意识。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通过语篇里的内容对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进行培养。虽然大多数的外语教材主要是为语言教学编写的,但教材的涉及面非常之广,主要涉及了地理、历史、文学、政治、经济等等有关西方文化的知识,处处体现着文化渗透这一特色。通过比较他们与本国文化的异同,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准确的对西方文化有一个很好的定位。以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文化教学内容为例,他们很容易进行中外文化的对比。在学习sports文章时,教师可以以西方人的足球文化为切入点,先让学生熟悉各种在西方流行的球类运动,熟悉一些带有西方色彩的运动的词汇,如:volleyball,baseball等,从而开展中西球类运动文化对比的讨论,找出中西球类运动文化的差异。只有通过文化差异的比较,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中西方球类运动文化的兴趣,然后再通过深层次地对课文的语篇内容加以把握和理解,学生们才能够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化的运动与健康的问题。

3.通过语篇教学渗透文化意识。利用会话课教学设计各种文化交际情景。只要把学生放在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他们才能够学会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如:打电话的场景,教师应通过渗透一些交际文化。在对话中诸如who are you?,Hi,I am等都不符合英语交际模式,在语用方面存在些错误。所有英语教师应用正确的交际句型来纠正这些语用方面的错误。在教学中,对于语言情景对话的设计也十分重要。如:对学生表达祝福的用语时,教师可以设计出不同的场合。可以说You are so beautiful today.学生答thank you.教师说It is the last day of this term today! 学生答Have a nice holiday.又如见面打招呼和进行问候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然后再针对不同的交际情景,作出正确的符合交际习惯的回答。教师可以这样说:you say to Mr. Smith,How do you do,sir? He says How do you do? What do you say then? 学生回答:I am glad to meet you,Mr. Smith。又如:教师说 you are Tom. At the party,you see the famous star. You want to introduce yourself to her. What do you say? 学生回答:How do you do? My name is Tom教师在设计与某个特定的社会场合有关系的语境时,应对学生渗透其文化交际背景和正确的交际用语,并介绍一些常见的人们相互交往中的正确表达方式。并通过文化渗透来设计和组织好会话课的教学。

上一篇: 工商行政论文 下一篇: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