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26: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调度管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1公司整体的概况
深圳赛格储运有限公司隶属于深圳市赛格股份有限公司(深证A、B股公众上市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集多式联运、仓储、产品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一体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公司成立于1989年1月,1994年10月,在福田保税区投资建设赛格储运大厦(建筑面积为25000平方米的保税仓);1995年5月,经国家经贸委批准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赛格储运(香港)有限公司),从事海、空运输、港深陆路运输及货代业务。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资产总额超过亿元的,拥有5吨、8吨箱式车和施头车共24辆,形成货运能力达14万吨/年,同时拥有28000平方米的保税仓库,具备完善的物流服务设施、能力、许可和经验,能够为客户提供全程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成为深港两地颇具实力和影响的大型商贸服务性企业。
1.2公司运输车辆概况
在运输方面,深圳赛格储运有限公司主要服务客户为大型的加工厂、通讯公司、国际大型货代公司等。目前,公司自有各式两地车辆48辆(集装箱30辆;吨车18辆。其中12辆集装箱和7辆吨车是三地牌照车,可以同时进出福田保税区);每部车辆装备无线电话及对讲机,能随时与司机沟通,灵活指挥车辆。运输车辆部分配备GPS卫星定位系统,可以随时掌握车辆的具置;固定停车场面积香港8000平方米;蛇口车场8000平方米。
1.3公司国内运输车辆概况
在国内运输方面,深圳赛格储运有限公司主要服务于国内外大型生产型厂商和国际货代公司。目前,公司自有国内集装箱海关监管运输车辆44辆(其中货柜42辆;吨车2辆),部分国内运输车辆配备GPS卫星定位系统,可以随时掌握车辆的具置,国内运输车固定停车场面积蛇口车场8000平方米。
2、车辆运作现状分析
2.1车辆资源总体不够
物流业是个系统性的服务行业,车辆在物流中集现代运输仓储、保管搬运、包装流通以及物流信息于一体,发挥着综合性的作用,因此,可以讲,车辆资源是最基本的资源,是物流企业物流整体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从目前深圳赛格储运有限公司的运输车辆和国内运输车辆资源来看,现有的集装箱车、吨车和货柜已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货运和国内货运物流业务需要,存在着物流配送车辆资源总体不够的问题,制约了企业物流能力的全面提升。
2.2淡季旺季业务及车辆分配不均
受社会消费环境影响,物流行业存在明显的淡季和旺季。一般来讲,每年春节后的2、3月份,五一、国庆、春节等法定假日期间,6、7、8月是物流行业的淡季。其余的月份则是物流行业的旺季。从目前深圳赛格储运有限公司的车辆分配上来看,由于公司对淡季旺季业务缺乏深入分析,加之收货价格弹性不够,班车运营、自备车辆运营专线网点等车辆空置率较高,在淡季存在车辆资源利用不够的问题。在旺季,由于相关的物流业务量大增,现有车辆不能满足业务要求,许多能够实现的利润白白流失。另外,在车辆分配上,缺乏有效的手段对车辆资源分配使用进行统筹安排,各个运营线路存在的车辆分配不均的问题,形成了有的线路存在部分车辆闲置,而有的线路车辆配置却严重不足的资源配置矛盾,影响了公司整体的物流运营效率。
2.3车辆与司机运行时间的管理
在车辆与司机运行时间的管理上,深圳赛格储运有限公司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一方面,在行车排班计划制定方面,行车计划、车辆排班计划、人员排班计划结合的不够紧密,时间管理意识、流程管理意识等观念不强,车辆生产调度和运营考核需要进一步优化考核,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另一方面,发车调度管理、行车调度管理中,发车调度与司机运行的时间,行车调度与司机运行的时间衔接的不够紧密,存在粗放化管理的问题,时间管理优化不够,营运业绩考核不够,需要进一步开展物流业务流程优化工作,激励司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时间管理水平。
2.4车辆长短途运行比例的分配
长短途管理是物流企业车辆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企业各部门的主要业务,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长短途管理,对于实现营运车次和车辆优化调度,降低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深圳赛格储运有限公司在车辆长短途运行比例的分配上优化不够,缺乏精细化的优化措施和方法,存在一定程度的车辆长短途运行比例分配不均的问题,制约了整体车辆使用效率的提高。
2.5对司机的业务及安全操作培训
抓好司机专业训练,使驾驶员具备良好驾驶技术和心理素质,对于提高物流运输的整体水平,保证行车安全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抓好驾驶员专业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是做好物流运输工作,预防车辆事故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这方面,深圳赛格储运有限公司主要存在三种问题,一是对驾驶员的“安全第一”思想观念培训不够,部分司机安全观念仍然匮乏,存在较严重的侥幸心理,二是相关的安全培训制度不够健全完善,培训内容、手段、方法需要进一步更新和完善。
3、提高车辆周转率的解决方案
3.1充分利用现有车辆资源
上述的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到,虽然表面上深圳赛格储运有限公司存在车辆资源总体不够的情况,但是对车辆资源的整体统筹不够,淡旺季车辆使用不够科学等也是造成车辆资源总体不够的重要因素。鉴于此,在车辆管理中,公司应该从车辆统筹管理、淡旺季市场用车等方面进行优化,充分利用现有车辆资源,实现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一是要对公司所有车辆的使用进行统计、调研和分析,摸底车辆的空置率,重点优化空置率较高的车辆,使车辆使用上物尽其用;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物流市场的淡旺季,采取灵活措施,进行车辆管理,针对淡季市场,公司应灵活定价,提高收货的弹性,提高车辆使用效率,针对旺季,可以采取临时租用车等方式,把握市场资源。
3.2加强使用GPS等的信息化应用
从深圳赛格储运有限公司的物流信息化程度来看,目前仍处于传统的物流管理格局之中,企业原有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新发展需要。企业应借助微机辅助管理,全面开展信息化管理建设,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通过安装使用GPS、GIS等物流企业车辆管理信息系统,对车辆运行进行动态监控,突出对车辆和驾驶员的时间管理,优化时间节点,提高运营效率,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适应市场形势。
3.3协调客户装卸货时间以便提高效率
在车辆管理中,客户装卸货时间对于整体物流效率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实际车辆管理中,应突出对客户装卸货时间的协调,以提高效率。针对这一情况,在实际车辆管理中,应通过开展流程优化工作,重点对装卸货流程进行优化完善,以客户为中心,形成起端于货主,以公司配送过程中的装卸货位主要衔接纽带,以收货客户为终结的送货工作流程,并通过制定作业手册等方式,使相关员工熟悉掌握整个装卸货工作流程,剔除影响装卸货时间的工作环节,形成简单、实用,富有可操作性的流程。在装货现场管理方面,装货前要做好和货主的沟通衔接,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提前与货主确定装货时间、地点和货物数量、空间等,做好科学衔接,提高装货环节的衔接,提高效率,缩短装货时间。同样,在卸货环节,应提前与收货主沟通联系,确定好收货时间、地点和相应的人员准备,避免货物到站后收货主不能及时到达,进行收货,造成时间上的浪费。
3.4控制车辆的往返空载率以提高效率
传统物流的一个突出的不足就是车辆往返空载率较高,导致物流运输的整体效率较低,制约了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针对车辆的往返控制较高的问题,建议公司引起重视,一是通过全面实施GPS系统,提高车辆管理的信息化水平,GPS系统的车辆导航作用,解决目前货物跟踪、合理调度车辆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减少往返车辆空载率,二是对去程车辆的装载率要严格控制,实施满载发车,并与相关人员的薪资待遇相挂钩,将车辆满载发车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加强考核,最大化利用车辆的装载空间。
3.5引进专业化的调度人才和加强对司机的培训
以丹江口水利枢纽为例,其初期规模的综合利用任务为: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及养殖。大坝加高后水库调节能力及承担各项水利任务的能力将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其水利任务将调整为:防洪、供水、发电、航运。丹江口水库现状及大坝加高后,洪水调度方式均为预报预泄、补偿调节、分级控泄;兴利调度现状按水利任务主次,依据水库调度图进行控制运行。大坝加高后,丹江口水库按发电服从调水、调水服从生态的原则拟定控制水位和调度规则,在满足水源区用水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多调水,并按库水位高低和来水情况,分区进行调度,大水多调,小水少调。
现行水库的管理制度和调度运行模式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协调防洪和兴利的矛盾以及兴利任务之间的利益。从河流生态系统保护的角度看,现行调度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大多数的水库调度方案没有考虑坝下游生态保护和库区水环境保护的要求。目前一些大型水电站在进行调峰调度运行时以及支流中开发的引水式水电站,往往只重视发电效益,忽视了坝下游生态保护的要求,如电站在调峰运行和引水发电时,导致坝下游出现减水河段,甚至脱水河段,使坝下游水生物(尤其是鱼类)的生存环境遭受极大破坏,一些减水和脱水河段的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直接威胁坝下游水生态的安全;由于水库对下泄流量的调节作用,也可能引起水库下游局部河段出现水体富营养化。二是受水库调度运行的影响,也会引发库区局部缓流区域或支流回水区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甚至“水华”现象的发生;水库消落带的利用与水库的调度运行不协调,可能造成消落带利用而污染水库水质。三是缺乏对水资源的统一调度与管理。目前长江上游干支流水电开发基本进入全面开发的状态,一些工程规模大、调节性能好、综合利用效益大的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正在加快建设。这些枢纽工程建成后,如果仍采用目前的调度与管理模式,各发电公司仅按枢纽各自的任务进行调度运用,势必会造成对水资源统一调度的不利,不仅会影响流域梯级水库整体的综合利用效益,而且还会导致生态与环境等一系列影响。例如,如果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同步蓄水、放水,下游河道水量大幅减少或增加,将对长江中下游的生态与环境产生较严重的影响。
从三峡水库调度运行面临的问题和沱、岷江流域梯级开发及水库调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现有水库调度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三峡水库调度运行面临的问题
三峡水库首先考虑的是防洪,其次考虑发电和航运,坝下游生态保护和库区水环境保护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一方面,在三峡水库泄水运行过程中,每年4月底至5月初,由于三峡水库坝前存在水温分层,水库升温期下泄水较天然情况的水温低,将会使坝下游“四大家鱼”的产卵时间推迟约20天;同时,三峡水库的削峰作用,也直接影响“四大家鱼”的产卵量,可能导致中下游“四大家鱼”的产量下降;水库泄洪时,可能使下泄水流中造成氮气过饱和,可能使坝下游鱼类(尤其是鱼苗)发生“气泡病”;水库的清水下泄,影响和改变了中下游的江湖关系,也相应的影响了中下游的水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在三峡水库蓄水运行过程中,支流回水区受水库回水顶托的影响,在局部缓流区域可能会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甚至“水华”(如135m蓄水过程中香溪河发生的“水华”);随着水库蓄水位抬高,水库消落带的利用,也可能影响水库水体的水质。
(二)沱江流域水库调度存在的问题严峻
沱江干流总长达600多km,经成都、资阳、内江、泸州后注入长江,流域面积约2.7万km2。两岸人口密集、工业企业众多。由于缺乏有效环境管理,沱江接连出现了两次严重污染事件,污染事件发生后紧急实施跨流域调水——通过都江堰和三岔水库分别调水5000万m3和500万m3为沱江冲污,调水流量甚至大于沱江上游来水。但在调水冲污过程中,由于对沱江干流的石桥、沱江、南津绎等梯级水电站缺乏统一调度与管理,污水团下泄缓慢,调水冲污效果并不理想。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电调与水调的矛盾,暴露了企业在处理经济利益与生态保护中的局限性,也暴露出管理制度的薄弱。
(三)岷江流域水库调度存在的问题
岷江干流除在建电站紫坪铺和支流在建狮子坪电站外,目前干、支流上已建的其他水电站均采用引水式开发,各水电站为了获取最大的发电效益,尽量引水发电,基本不考虑河道内生态用水,导致干流约80km、支流约60km的河段出现时段性脱水。铜钟电站以上的茂县境内,断流现象十分突出,河道干涸,在40km的河段内,干涸河段长17km,占河段长度的42%。岷江上游干流和主要支流原生的近40种鱼类,包括国家二级保护鱼类虎嘉鱼,由于河流减水或断流,河床萎缩或干涸,直接影响鱼类的繁衍和生存,鱼类数量和种群急剧下降,许多河段生物多样性丧失殆尽。20世纪80年代以后,茂县以下河段虎嘉鱼已绝迹,曾是杂古脑河和岷江上游主要经济鱼类的重口裂腹鱼,也很少发现。此外,在脱水、断流河段,河床大部分甚至全部,乱石堆积,两岸植被萎缩,河床出现沙化,在汛期大水时,易形成含沙高的洪水,加剧下游河道的淤积。
此外,岷江上游地区比较好的土地多集中于河道两岸,农田灌溉主要依靠抽、引岷江水灌溉。由于部分河段出现脱流或减水,使河流两岸农田的灌溉水源无法保证。
综上所述,一方面长江流域水资源和水力资源丰富,目前总体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开发利用潜力巨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和能源要求的提高,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和水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另一方面,现行的水库调度方式主要是处理、协调防洪和兴利的矛盾以及兴利任务之间的利益,对水库下游生态保护和库区水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对生态与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把生态调度纳入水库调度统一考虑,努力提高防洪、兴利与生态协调统一的水库综合调度方式。
二、完善水库调度方式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
完善水库调度方式的基本思路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为基本宗旨,统筹防洪、兴利与生态,运用先进的调度技术和手段,在满足坝下游生态保护和库区水环境保护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水库的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旅游等各项功能,使水库对坝下游生态和库区水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并逐步修复生态与环境系统。
(一)充分考虑下游水生态及库区水环境保护
水库的调度运用对生态与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不可忽视。根据目前长江流域水库的管理和调度现状,研究认为,在现有的调度方式中,根据各水库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下泄合理的生态基流(最小或适宜生态需水量),运用适当的调度方式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水体理化性状与水华爆发、控制河口咸潮入侵等,以达到减少或消除对水库下游生态和库区水环境不利影响的目的。
1.确定合理的生态基流
生态基流要根据坝下游河道的生态需水确定。生态需水是指维系一定环境功能状况或目标(现状、恢复或发展)下客观需求的水资源量。确定河流生态需水量,是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效措施。河流生态需水量的确定,应根据河流所在区域的生态功能要求,即生物体自身的需水量和生物体赖以生存的环境需水量来确定。河流生态需水量,不但与河流生态系统中生物群体结构有关,而且还应与区域气候、土壤、地质和其它环境条件有关。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用水的矛盾在全球范围都很突出,但生态流量大小的选取论证,目前尚缺乏比较完善、成熟的方法。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先后开展了许多关于鱼类生长繁殖与河流流量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河流最小生态(或生物)流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如湿周法、河道内流量增加法、Montana法等。对于最小河流生态用水,有些国家干脆做出强制性规定,例如,法国规定最小河流生态用水流量不应小于多年平均流量的1/10,对多年平均流量大于80m3/s的河流,最低流量的下限也不得低于多年平均流量的1/20。我国根据河流所处的地区,也提出了确定河流生态流量的不同方法。根据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的要求,长江流域河道生态基流可根据多年径流量资料,一般采用90%或95%保证率的最枯月河流平均流量。
根据生态基流控制水库下泄流量的措施多种多样,最经济的方法是设定在一定的发电水头下的电站最低出力值。通过电站引水闸的调节,使发电最低下泄流量不小于所需的河道生态基流,以维持坝下游生态用水。
2.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水库局部缓流区域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可通过改变水库调度运行方式,在一定的时段内降低坝前蓄水位,使缓流区域水体的流速加大,破坏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条件;或通过在一定的时段内增加水库下泄流量,带动水库水体的流速加大,达到消除水库局部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另外,对水库下游河段也可通过在一定的时段内加大水库下泄量,破坏河流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条件;或采取引水方式(如汉江下游的“引江济汉”工程),增加河流的流量,消除河流水体的富营养化。
3.控制“水华”爆发
可通过不同的调度方式,充分运用水动力学原理,改变污染物在水库中的输移和扩散规律以及营养物浓度场的分布,从而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和生物自净作用的变化。可利用水库调度对水资源配置的功能,蓄丰泄枯,增加枯水期水库泄放量,从而显著提高下游河道环境容量,改善水质。目前,汉江下游枯水期2月份前后频繁爆发水华,随着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调蓄能力增强,以及引江济汉联合调度,可增加汉江下游2月份前后的河道流量,从而有效缓解汉江下游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控制蓝藻“水华”的爆发。
4.控制咸潮入侵
长江口属于受上游来水和口外咸潮入侵双重影响的敏感水域,上游来水和咸潮入侵直接关系到这一水域的生态安全。长江口盐水入侵是因潮汐活动所致的、长期存在的自然现象,一般发生在枯季11月至次年4月,其距离因各汊道断面形态、径流分流量和潮汐特性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南支河段有两个盐水入侵源,即外海盐水经南北港直接入侵和北支向南支倒灌,北支倒灌是南支上段水域盐水入侵的主要来源。
三峡工程是长江干流上骨干水利枢纽工程,水库具有较大的调节库容,按设计的调度运用方式,可增加长江中下游干流枯季流量1000~2000m3/s,对改善长江口枯季咸潮入侵的作用明显。但在三峡水库蓄水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水库调度在满足原定防洪、发电、航运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适当改变调度运行方式,以减少在10月份三峡工程蓄水期对咸潮入侵的不利影响。通过初步研究,可以考虑在不影响重庆河段输沙的条件下,适当延长三峡水库蓄水期,则可减少10月份的蓄水量,对长江口的影响便可明显减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研究应急调度运用方式,如果长江出现了特枯水,长江口咸潮入侵形势特别严峻时,可视必要加大发电流量,以缓解这一关系到长江口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充分考虑水生生物及鱼类资源保护
水库形成后,一方面产生了一些有利于部分水生生物繁衍生息的条件,其种类和数量会大幅度增加,生产力将提高。另一方面,水库对径流的调节作用,使库区及坝下河流水文情势和水体物理特性发生变化,对水生生物的繁衍和鱼类的生长、发育、繁殖、索饵、越冬等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库区原有的急流生境萎缩或消失,一些适宜流水性环境生存和繁殖的鱼类,因条件恶化或丧失,种群数量下降,个别分布区域狭窄、对环境条件要求苛刻的种类甚至消失;大坝阻隔作用使生境片段化,影响水生生物迁移交流,导致种群遗传多样性下降;水库低温水的下泄,对坝下游水生动物的产卵、繁殖具有不利影响;由于水库泄洪水流中进入了大量的氮气,使下泄水体中氮气过饱和,可能导致坝下游鱼类(尤其是鱼苗)发生“气泡病”。对这些不利影响,可采用以下调度措施减小或消除。
1.采取人造洪峰调度方式
水库的径流调节使坝下河流自然涨落过程弱化,一些对水位涨落过程要求较高的漂流性产卵鱼类繁殖受到影响。根据鱼类繁殖生物学习性,结合坝下游水文情势的变化,通过合理控制水库下泄流量和时间,人为制造洪峰过程,可为这些鱼类创造产卵繁殖的适宜生态条件。鉴于三峡工程对长江荆江段“四大家鱼”产卵场的不利影响,目前正着手进行“人造洪峰”诱导鱼类繁殖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2.根据水生生物的生活繁衍习性灵活调度
水库及坝下江段水位涨落频繁,对沿岸带水生维管束植物、底栖动物和着生藻类等繁衍不利。特别是产粘性卵鱼类繁殖季节,水位的频繁涨落会导致鱼类卵苗搁浅死亡。因此,水库调度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尤其是产粘性卵鱼类繁殖季节,应尽量保持水位的稳定。我国很多渔业生产水平比较高的水库,在水库调度中都采取了兼顾渔业生产的生态调度措施。如黑龙江省龙凤山水库在调度上采取春汛多蓄,提前加大供水量的方式,然后在鱼类产卵期内按供水下限供水,使水库水位尽可能平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控制低温水下泄
水库低温水的下泄严重影响坝下游水生动物的产卵、繁殖和生长。可根据水库水温垂直分布结构,结合取水用途和下游河段水生生物生物学特性,利用分层取水设施,通过下泄方式的调整,如增加表孔泄流等措施,以提高下泄水的水温,满足坝下游水生动物产卵、繁殖的需求。
4.控制下泄水体气体过饱和
高坝水库泄水,尤其是表孔和中孔泄洪,需考虑消能易导致气体过饱和,对水生生物、鱼类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鱼类繁殖期,对仔幼鱼危害较大,仔幼鱼死亡率高。水库调度可考虑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延长溢流时间,降低下泄的最大流量;如有多层泄洪设备,可研究各种泄流量所应采用的合理的泄洪设备组合,做到消能与防止气体过饱和的平衡,尽量减轻气体过饱和现象的发生。此外,气体过饱和在河道内自然消减较为缓慢,需要水流汇入以快速缓解,可以通过流域干支流的联合调度,降低下泄气体中过饱和水体流量的比重,减轻气体过饱和对下游河段水生生物的影响。
(三)充分考虑泥沙调控问题
长江是一条泥沙总量大的河流,在长江上修建水库,库区泥沙淤积与坝下游河床冲刷的调整,以及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是建库后的自然现象,无法避免。泥沙冲淤对防洪、发电、航运、生态等影响,是检验水利枢纽工程泥沙问题处理得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水库的泥沙调度,须结合水库的综合利用、目的和水库本身的具体情况,全面考虑,慎重对待。
长江流域的河流一般水大沙多,且来水来沙量多集中在汛期,为减小库区泥沙淤积,长期保留水库大部分的有效库容,充分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一般采用汛期结合防洪降低库水位以排沙,非汛期蓄水抬高水位以兴利的“蓄清排浑”的水库调度方式运用,通过这种调度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泥沙冲淤带来的不利影响。
水库泥沙淤积将直接造成库容的损失、库尾段的淤积,会引起库尾水位的明显抬高、变动回水区航道与港口的运行安全等问题。通过采用“蓄清排浑”、调整运行水位以及底孔排沙等调度方式,可有效减少泥沙淤积和改善变动回水区的航运条件。如长江三峡水库属于河道型水库,滩库容相对较小,来水来沙量集中在汛期,大量水量需要下泄,水库正常调度采用175m-145m-155m方案,在水库运行100年后,库区泥沙淤积基本平衡,但可仍保留防洪库容约86%,保留兴利调节库容约92%。而采用“蓄清排浑”的调度方式运用,可有效的减少泥沙在库尾段的淤积,水库运用100年后,长寿以上的淤积量只约占总淤积量的3.6%左右。
水库的调蓄改变了天然河流的年径流分配和泥沙的时空分布,汛期洪峰削减,枯季流量增大,大量泥沙在库区淤积。坝下游河道将发生沿程冲刷,同时因流量过程调整,下泄沙量减少,河势将发生不同程度的调整。河床冲刷及河势调整对防洪与航运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河床冲深,降低洪水位,增加河槽的泄洪能力;年内径流分配的调整,有利于浅滩航槽的改善。但在河势调整过程中,可能危及防洪大堤与护岸工程的安全,也可能出现局部浅滩恶化。水库可按“蓄清排浑”、调整泄流方式以及控制下泄流量等方式,通过调整出库水流的含沙量和流量过程,尽量降低下游河道冲刷强度,减少常规调度情况出库水流对下游河道冲刷范围并延缓其进程,以减小不利影响。
1、风冷热泵的工作原理
热泵的供热循环与制冷循环均系逆卡诺循环,只不过在空调器的制冷系统中增设一个四通换向阀,改变冬、夏季制冷剂流动方向来达到此目的。这样一台机组夏季可进行供冷,冬季又可进行供热。风冷热泵机组是利用室内外空气作冷热源,它不用冷却水泵、冷却水管路及冷却塔,省去了庞大的冷却水系统;不占机房面积,投资省,安装方便;冬季供暖节电,不污染环境,对环保有利;维修保养也方便。在水源紧张环境温度为-5℃~43℃的地区及长江流域一带和以南的地区,冬季较冷又无采暖设施的地区尤其适用。
2、工程概况
本设计设计对象为长沙市某电力局综合调度大楼,该大楼位于长沙市内,由主楼和群楼组成。其中主楼有十五层,群楼高两层。总建筑面积13626平方米,空调面积为6112平方米。夏季最大制冷量763KW,冬季供热量为458KW。选用两台风冷式冷热水机组,
3、负荷计算
本设计负荷计算分各层各个房间各个方向进行逐时计算,包括墙、窗等维护结构的计算负荷、人员设备照明等的计算负荷。经计算和统计归纳,得出夏季所需冷量为762KW,冬季供热量为458KW。
4、空气处理过程
本设计采用风机盘管加独立新风系统,风机盘管不承担新风负荷。新风经处理后直接送入各个房间。
5、空调系统
该空调系统为风冷热泵系统,无冷却水系统,与常规水冷系统相比,无冷却塔、冷却水泵的噪音,有利于环保;本设计根据初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的分析,最后决定采用该系统,该系统简单,易操作,运行管理费用相对较低,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5.1空调水系统
本设计中的空调水系统根据楼层性质和功能,分为两个系统。其中,一、二层划为系统一;三至十五层划为系统二。各个水系统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都采用同程式,这样有利于水力平衡,减少平衡阀的投资。
5.2空调新风系统
本设计采用分层设置水平式新风系统,新风通过从外墙开洞从外墙吸取。新风机组在主楼是每层选用一台。在右侧的走廊引新风。裙楼处第一层选用两台新风机组,第二层选用三台新风机组。其一是在右侧的走廊引新风,其二在庭院处引新风到营业大厅和会议室。在新风机组的入口处设防火阀。
6、空调冷热源
本设计采用两台风冷式冷热水机组,这种设备夏天可供冷,冬天又可回收和利用低位热能供热,它无需专用锅炉房,不污染环境,应用灵活;是本设计对象的良好选择。本设计中的冷热水机组尺寸不大,水泵可内置,节约了水泵的占地面积,更加减少了土地的投资。且本机组可以采用自动控制,由电脑操作,方便简单。
7、机组布置
由于本设计对象为异性结构,且由群楼和主楼组成,主楼星型结构,中间受力,故本设计机组布置于群楼楼顶,供水管向上引一跟管向上给系统二供水,向下引一跟管给系统一向下供水,回水管亦然。这样比起机组置于主楼楼顶或地下室的情形,减少了水管的投资,更经济实惠。
8、结霜除霜问题
随着节能呼声的高涨,风冷热泵机组以其对水资源的节省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但风冷热泵机组在制热运行时,由于室外温度低,其蒸发器表面会逐渐结霜。随着霜层的加厚,室内冷凝器的出水温度和制热能力逐渐降低。定期除霜成为保障风冷热泵机组正常运行的必要步骤,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传统的除霜方法是采用四通阀换向,将室外换热器转换成冷凝器来进行。故除霜所需的热量是从室内环境的吸热量、室内换热器蓄热量、压缩机消耗电力和压缩机蓄热量这四部分热量之和。从人体舒适性角度考虑,室内换热器风扇在除霜时停止运行。由于该除霜方式需从室内换热器和室内环境吸收热量,故存在以下缺点:①除霜时间长;②因室内风扇停止运行,室内机较长时间吹不出热风;③需从室内环境取热,室温将降低5~6℃;④由于制热时室外换热器出口制冷剂可能过冷到0℃以下,换热器下部的霜层难以除掉,造成冰层堆积,甚至还可能出现室外风扇电机烧毁、扇叶损坏的现象。上述缺点使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和设备的可靠性受到较大程度的负面影响。而热气旁通除霜不仅可以缩短除霜时间,改善除霜效果,而且还可以较大地改善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9、风冷热泵的自动控制问题
风冷热泵系统无冷却水系统,运行费用相对较少,若增加自动控制系统,按有关经验可节能20%,故风冷热泵系统安装自动控制的话,就更加节能了。本空调系统为风冷热泵系统,风冷冷热水机组布置在群房顶层,自动控制主要对象为冷冻水泵、风冷热泵、补水箱、风机盘管和新风机组。控制原理:热泵机组控制原理为根据供回水流量和温差计算实际冷量或供热量,根据该数据与设定的数据对比,得出开一台机组还是开两台机组;补给水箱则主要是进行低水位控制,当水位低于最低水位时报警;水泵则是控制水泵开启状态、手自动状态、故障报警;风机盘管的控制根据各房间的需求进行按需控制,用户可以自己设定温度和风量的大小;新风机组需控制其进出口温湿度、过滤网压差报警。
10、消声减振设计
由于本设计采用风冷热泵系统,机组及水泵安装在群楼屋顶,其本身的噪声影响就不是很大,电动机、水泵及风冷热泵机组安装在弹性减振基础上,在通风机和水泵的进出口设置柔性接头;管道通过墙壁时或悬吊楼板下时管道和支架要隔振,通过高噪声房间的管道要做隔声处理,避免振动或者高噪声传入管内;变风量和末端采用消声软管与风口连接,以防止其流通过调节阀时产生的噪声传入室内;空气处理机组混风处和机组出口设置静压箱,内贴消声材料;在必要的地方设置消声器或消声弯头。
11、防火排烟系统的设计
在本设计中需要放置防、排烟的部位有:防烟楼梯及楼梯间及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和合用前室,本设计主要采用自然排烟,自然排烟利用与室外相邻的窗,阳台,凹廊或专用的排烟口将室内的烟排出,自然排烟不使用动力,结构简单,运行可靠,自然排烟口的面积,一般可取地板面积的2%,排烟口设在防烟分区顶棚上或靠近顶棚的基面上。
12、保温设计
空调水管、阀门、膨胀水箱、室外膨胀管、冷凝水管等均需保温.保温材料选用橡塑闭泡福乐斯,难燃B1级.空调水管公称直径采用福乐斯,管壳厚度见下表:
表11.1管道保温厚度表公称直径DN15DN20DN25DN32DN40DN50DN65DN80DN100DN125DN150
厚度(mm)2525272728293031313240
保温结构及作法按国家有关标准及产品技术文件要求进行施工;
13、设计体会
毕业设计是大学四年学习的一次全面总结,要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和掌握国家有关的建设方针政策,联系实际来解决工程设计问题。通过此次毕业设计,本人明确了设计程序、设计内容及各设计阶段的目的和要求。
整个设计从负荷计算到方案比较,再由方案比较到风、水系统的设计,把我们在大学中所学的所有专业知识都联系起来,应用到《空气调节》、《供热工程》、《智能建筑概论》等很多我们所学到的专业基础及专业知识,还应用到暖通专业的《空气调节设计手册》、《暖通空调制图与设计施工规范手册》等设计规范,把我们在书本上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实践中,是一个不断学习、运用知识的过程。当完成整个设计任务时,才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体会很深。
首先,在负荷计算阶段,运用EXCEL软件进行负荷计算速度与用人工算有太大的差别,只需几天时间就可以计算完15层大楼的冷负荷;在用WORD进行编辑设计说明时,设置标题就可以自动生成目录;在WORD中可以插入EXCEL表格,进行计算和编辑,比在WORD中插入表格来得快多了;所以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应该更加牢固地掌握WORD、EXCEL等办公软件,以利于改进速度和质量效果。
其次,方案比较时要考虑完全,在进行经济性比较时不仅要计算供热制冷机组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还要考虑到冷却水泵冷却塔等设备的投资,因为风冷热泵机组不需要冷却水泵和冷却塔,还要考虑到一些维修管理费等实际因素。
在我们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感谢老师的指导,还要感谢一些设计院和空调公司的专业人员在我们参观实习和讲座中给我们传授的经验和知识。他们用经历与时间换来的经验是我们在书本中所学不到的,一些实际领域的设计与新技术的应用更是值得我们所学的。其次,我们在设计设计时应该多有些创新,大胆的应用新技术,任何一种技术都有它的优点和局限性。不可能有各方面都好的技术,所以我们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作一些定性的分析,对新技术进行应用。
再次,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保持认真谦虚的态度,在风管和水管的阻力计算时要找好局部阻力和最不利环路,这是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道路上所必须的,这次设计就培养了我耐心认真的习惯。
在绘图过程中,本人采用CAD绘图,使本人对CAD的运用能力得到加强,速度有明显增加。
总之,通过本学期的毕业设计,本人觉得自己系统的掌握了专业课知识,并可以和实际联系起来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基本可以独立设计空调系统。感谢老师对我设计过程中的关心和指导,感谢专业人员的热心指导和同学的帮助!
参考文献
⑴《空气调节设计手册》第二版电子工业部第十设计研究院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⑵《空气调节》第二版赵茸义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96
2.通信调度系统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在万家寨引黄工程管理中,管理人员重视通信调度系统应用,以便及时掌握水资源基本情况,为调度水资源,节约用水奠定基础。
2.1系统组成。通信调度系统以信息采集和传输、供水工程运行监控为基础,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调度为核心的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对水资源利用进行合理调度,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整个通信调度系统的子系统包括6个:信息采集、供水工程运行监控、通信传输、计算机网络、综合数据库、调度决策支持。调度决策支持又包括信息管理、水资源预报、需水预测、水资源调度、水资源事务管理等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发挥相应的作用,促进通信调度系统有效运行和工作,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2.2逻辑结构。一共分为三个层次,从上至下依次为控制层、应用层、信息层。应用层通过人机接口与决策分析人员、决策者交互。在信息层和应用层支持下,完成水资源优化配置、实施调度决策的各项工作,包括信息查询,决策方案生成、方案实施、方案实施结果后评价等功能。
2.3功能设计。不同子系统具有不同功能,它们统一于通信调度系统当中,促进整个系统作用的有效发挥。第一、信息采集:采集水情、雨情、工情、旱情、地下水、水质、水资源需求、社会经济等信息,为水资源优化配置、实时调度决策提供依据。采集信息传输至数据库,为水资源调度提供及时、丰富、准确的信息源。第二、运行监控:利用通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自动控制技术等,连续、自动监测水泵、泵站、闸门、阀室运行情况,重点工程采用视频监控,以图像、数据、文本、视频等形式反映监测结果,让调度中心了解水利工程运行情况。第三、通信传输:采集站点信息传输至分中心,分中心信息传输至调度管理中心,作为决策管理的依据。第四、计算机网络:由调度中心局域网和骨干传输网络构成,信息经处理后进入综合数据库,为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应用。第五、综合数据库:包括水情、雨情、地下水、水质、工情、社会经济、图形信息库。第六、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包括信息管理、水资源预报、区域需水预测、水资源调度、水资源事务管理子系统。第七、信息管理子系统:包括数据接收与处理、信息综合查询、结果显示、输出等模块。
3.通信调度系统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在万家寨引黄工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通过利用通信调度系统,不仅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还取得良好效果。
3.1缓解水资源短缺。该工程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好满足附近居民和工业、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地环境恶化情况,对满足附近人们用水需要,保护周围环境产生重要作用。
3.2提高灌溉效率。改善附近农业灌溉面积约180万hm2,促进灌溉效率提高。整个区域内约45万hm2耕地的灌溉保证率达到70%。并且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降低灌水定额。
3.3促进水资源合理调度和控制。在通信调度系统支持下,为缓解当地水资源短缺情况,促进水资源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度和控制。利用该系统,能够为管理人员及时提供水资源信息,工程信息,并监测和控制引水系统运行情况。进而为科学、合理调水、用水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对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具有重要作用。类似水利工程管理可从中得到启示与借鉴,应该重视通信调度系统应用。
0引言
电网调度是对电网运行进行组织、指挥、指导和协调,使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的一个机构。随着电网的不断扩大以及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调度事故所造成的影响也日益增大:调度班组做为电网运行操作和事故处理最直接的指挥者,其安全管理工作的好坏,对电网的安全运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笔者总结多年来在调度安全运行方面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影响电网调度安全生产的因素,并谈谈对调度班组安全管理方面的几点看法。
1影响电网调度安全生产的因素
1.1调度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是搞好调度工作的必备前提。实际工作中就有少数调度员缺乏责任心,习惯性违章现象不断出现,存在着使用调度术语不规范、凭经验、靠主观判断,造成误下令。
1.2调度人员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差。调度员不熟悉电网设备的有关参数、母线结线形式、电网运行方式、二次设备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整定方案和工作原理等,以致误调度。特别是处理事故时,不能做到忙而不乱,惊而不慌,不能正确判断,果断处理,造成处理不及时或不当,使事故扩大,延误送电。
1.3对调度操作管理制度执行不严,不严格执行“两票”制度。在实际调度工作中,存在对调度操作指令票马虎应付或操作完毕后有空再补填的现象,有的工作票的工作许可及工作终结手续不清,易造成误下令、误送电事故。
1.4交接班制度执行不认真。调度人员未严格遵守调度规程,交班人员未把电网的运行状态、设备的缺陷交待清楚,接班人员在接班后也没有认真了解情况,及时掌握电网的运行状况和设备缺陷,特别在一些大型操作时最容易交接班不清,极易造成误下令。
1.5调度人员与变电站运行人员之间缺乏沟通。因当值调度员与运行人员之间的联系基本上为单渠道联系,随着当前电网网架的不断复杂、运行方式的灵活多变,在工作量大、操作任务比较繁重时,运行操作人员与调度员之间如果缺乏沟通就容易发生运行人员对调度员所下的令不理解就盲目操作,继而引起误操作的严重后果。
1.6班组安全活动没有定期开展或流于形式。高质量的班组安全活动能有效地引导安全生产,形成良好的安全氛围,它不仅是对上级安全生产文件的学习过程,也是调度员提高安全意识,自觉培养安全生产自我保护意识的好途径,对安全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1.7有关电网技术资料管理不完善。班组基础管理存在漏洞,新设备的技术资料、继电保护定值单、电网运行方式安排和联系单、以及有关设备的一、二次图纸资料等管理不到位,未及时提供给调度员学习参考,使调度员在调度工作中缺乏依据。
2做好调度班组安全管理工作,要从加强调度人员的安全素质管理、调度运行操作管理、调度技术资料管理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班组安全生产的管理机制,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2.1加强调度人员的安全素质管理。提高调度人员的素质是安全管理的根本,抓人员的安全素质要三管齐下。
2.1.1加强思想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在加强电网调度管理的同时,也应把思想教育工作贯穿到每一个环节,要求调度员始终牢记“精心调度,精心运行,超前发现,快速反应”的十六字精神,养成重视电压等级较高的主电网操作,也不轻视电压等级较低的小电网操作;既重视复杂的操作,也不轻视简单操作的良好习惯。
2.1.2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完成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与经济利益挂钩,建立细致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能更好地提高调度员的工作责任心可采取以下两项措施。
2.1.3定期开展班组安全活动,务实安全基础,班组的安全活动是提高职工安全意识的手段。调度班组要从提高安全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着手,使安全活动工作长期化、制度化。与生产紧密结合不流于形式,真正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2.2加强调度运行操作管理。是防止误调度、误操作事故发生的关键,要把好调度安全关,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2.2.1调度工作要流程化、规范化。并严把“五关”。即:申请单各项内容填写的规范关:一、二次设备运行方式安排的合理关;安全技术保证措施的完备关;调度指令票拟写的审核关;调度下令的监护关。把住了这五关就把住了调度安全操作的基础关。
2.2.2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特别是“两票”制度,杜绝调度“三误”的发生。应做到调度命令三坚挣坚持调度命令的预发制、坚持调度术语的规范化、坚持调度命令复诵制。
2.2.3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水平。调度班组是集电网各专业的综合班组,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应用,电网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对调度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2.2.4熟悉各种反事故预案、做好事故预想。定期开展反事故演习。随着近两年地区电网负荷跳跃式的增加,季节性、结构性的缺电使电力供应严重不足,面对这种形势,调度员要十分熟悉并掌握在电网出现严重故障时处理方案,避免地区电网全面瓦解、崩溃。
3结束语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的主旋律,是调度班组安全工作的永恒主题。笔者认为在当前调度班组的工作量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而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做好调度班组的安全管理工作只有通过健全的制度,严格的管理,先进的方法,有力的措施以及全体调度员的共同努力,才能使调度班组的安全管理工作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郭一华.电网风险控制方法[M].2003.23(5).8~11.
天桥水电站枢纽由厂房、泄洪闸、重力坝、土坝、导墙、岸墙、变电站组成。枢纽轴线总长752.1m,其中:左岸重力坝长132m,厂房段118.4m,泄洪闸段113m,重力坝段58.7m,右岸土坝长330m,厂房段坝顶高程838.0m,土坝最大坝高42m,坝顶高程836.0m,防浪墙顶高程836.8m。
2存在问题
2.1防洪标准偏低
由于建设于时代,原枢纽设计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洪水,未考虑校核标准,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百年一遇设计、五百年一遇校核防洪标准。1995年经原电力部大坝安全监测中心组织专家论证,确认天桥大坝为严重病险坝。因此,天桥水电站目前是带病运行,冒险度汛。如遇超百年一遇的洪水,就可能发生垮坝的恶性事故,危及下游两县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2调节功能锐减
原设计总库容6600万m3,由于淤积,目前库容仅剩1400万m3。库区淤积量已达总库容的80%,调节功能锐减。
2.3黄石崖沟洪水威胁厂房
左岸坝后保德县黄石崖沟出口正对电站厂房和变电站。1995年7月21日,沟内降暴雨,洪水冲倒厂房挡水墙和35kV铁塔并造成一人死亡。目前沟内有低标准的小水库和淤地坝若干座,沟口修公路弃碴堵塞河道,一旦沟内发生洪水,很可能造成库、坝连锁性溃决,形成更大的次生洪水,冲毁变电站,造成全厂停电,泄洪设施将失去启闭电源,枢纽安全很难保证。
2.4下游河道泄流不畅
目前保德、府谷两县城的安全防洪能力分别为10000m3/s和12000m3/s,当百年一遇洪水入库时,电站下泄流量14800m3/s,加上孤山川洪水顶托,河道水位将达818.1m,两县城街道水深可达2m左右。如遇更大洪水还可能造成壅水倒灌厂房的严重后果。
2.5水工建筑物存在隐患
泄洪闸门设计制造存在质量问题,大坝下游护坦冲刷破坏,水下设施年久失修。
2.6与万家寨枢纽联合调度问题
1999年2月17日万家寨大流量泄流,冲开下游河段积冰,并在天桥库区堆积成坝,冰坝冲垮后形成4000m3/s的人造凌峰,坝前水位达835.9m,几乎造成土坝溢流的特大险情,如果汛期区间洪水遭遇万家寨大流量泄洪,天桥水电站有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实现两库联合调度对于天桥水电站的安全极为重要。
3洪水调度
调度原则:汛期发电服从防洪安全和库区冲淤,在确保枢纽安全和冲淤的前提下,兼顾下游防洪,尽量避免发生人造洪峰。天桥电站现达防洪标准百年一遇,其洪峰流量15600m3/s,最大下泄流量14800m3/s,坝前最高水位835.1m。汛限水位830m。汛期为6月15日至10月中旬,划分为4个时段,各时段的控制运用指标(见表1)。发生超百年一遇洪水后,按原设计运用方案右岸土坝自溃泄洪。
4减灾措施
天桥水电站的防护目标:一是电站自身安全,二是下游保德、府谷两县城。
4.1加强工程管理,提高洪水预报水平
按照《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要加强工程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和工程管理水平。更新改造水情自动化测报系统,以便提高区间洪水测报精度,加大洪水预见期,为万家寨关闸错峰和天桥电站的预泄腾空争取时间。此外汛期通过呼和浩特市测雨雷达信息传输系统向天桥水电站传送区域降雨信息。
4.2制定联合调度方案
在现有条件下,与万家寨枢纽管理局和有关单位协商联系,成立两枢纽联合调度机构,制订联合调度方案,对凌汛、防洪及水量的利用进行统一调度。
4.3进行枢纽工程除险加固
关键词宏观调控政府安排制度基础政策效应政策边界
与20年来的市场化改革进程相伴随,中国的宏观调控也先后经历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背景下的抑制需求型和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背景下的扩大需求型两个阶段。如果说1997年以前,面对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情形还能通过强制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压制总需求来实现宏观经济总量均衡的话,那么,1997年以后,面对在市场机制作用不断扩大基础上形成的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宏观总量非均衡情形,尽管政府实施了更为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但三年来的宏观调控政策效应与预期结果仍相距甚远。对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和政策的规范研究业已引发出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目前学术界大多数关于宏观调控的研究往往因暗含宏观调控政策能完全解决经济衰退的假定前提以及由此演绎的逻辑推论而陷入了宏观调控认识的误区。本文基于宏观调控政策也是一种制度安排的观点,依据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性的制度基础与边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解释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理论框架。
一、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宏观调控政策:内生与外生的绩效
当新制度经济学家们摒弃制度是外生或中性的新古典假设从而将经济运行分析由“无摩擦”的新古典框架转向“新制度”的框架下进行时,市场被描绘成一种为降低交易成本而选择的制度安排(Coase,1937,1960;North,1981,1990)。在将制度分析引入新古典的生产和交换理论并更深入地分析现实世界的制度问题中,新制度经济学家同样给出了各种非市场形式的制度安排理由,这就是,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客观存在使对市场的使用存在成本,因而,为把有限理性的约束作用降到最小,同时保护交易免于机会主义风险的影响,经济主体必然会寻求诸如政府安排的制度(Williamson,1975)。任何特定制度的安排与创新无非是特定条件下人们选择的结果,而有效的制度安排无疑是经济增长(绩效)的必要条件。正是通过对产权、交易成本、路径依赖等问题的强调,使新制度经济学得以将经济增长问题纳入制度变迁的框架中作出深刻的解释。由于制度安排的范围相当宽泛,这里,笔者并不打算涉及所有正规和非正规的制度问题,而只是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某些术语(这些术语可能并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内涵),在阐述宏观调控政策也是一种典型的政府制度安排的基础上,就它相对市场基础而言是内生还是外生的角度来解释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市场经济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机制,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已由标准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给定。尽管市场实现帕累托效率的前提条件过于苛刻而被认为在现实市场中不可能具备,但市场经济的发展史表明,对市场制度作用的认识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出于完善市场配置功能的需要,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在市场基础上日益衍生出了其他一些非市场形式的政府制度安排。其中最主要的有:(1)针对市场失灵而由政府进行的微观规制(管制);(2)针对市场经济总量非均衡而由政府运用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的宏观调控。作为典型的政府安排,宏观调控是政府在宏观经济领域的经济职能,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家干预经济的特定方式,它的内在必然性实际上可由市场经济运行的本质是均衡约束下的非均衡过程推论出来(吴超林,2001);而它的作用机理已在标准的凯恩斯主义模型中得到了经典的揭示,并被战后西方国家长期的实践所验证。
众所周知,宏观总量是由微观个量组成,宏观经济不可能离开微观基础而存在,宏观调控也必然要依赖于现实的微观基础和制度条件。我们可以简单地从宏观调控是否具有坚实的微观基础和制度条件出发,将宏观调控区分为内生的制度安排和外生的制度安排两类。市场经济内生安排的宏观调控意指宏观经济政策具有与市场制度逻辑一致的传导条件和能对政策信号作出理性反应的市场化主体。相对而言,如果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在没有或不完善的市场基础和传导条件下进行的,那么宏观调控显然就是一种外生于市场制度的安排。一般地,在有效的边界范围内生安排的效应显著,而外生安排的效应则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有基于此,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分析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效应为何不理想的理论框架。
中国1993—1996年的主导政策被普遍认为是经济转型时期的一次比较接近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宏观调控,并成功地使1992年以来总需求严重大于总供给的宏观非均衡经济实现了“软着陆”。但宏观经济只经历了短暂的均衡之后,旋又在外部冲击和内部制约的条件下,陷入了持续至今且严峻的另一种类型的宏观总量非均衡即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状态。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出于“速度经济”的要求及基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常识,中国首先选择的是以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安排,目的在于阻止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的势头。然而,到1998年7月为止,尽管包括下调利率、取消贷款限额、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恢复中央银行债券回购业务等市场经济通用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几乎悉数释出,经济减速和物价下跌的势头却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鉴于直观的宏观经济现实,当时人们普遍的共识是货币政策失效。关于失效的原因,大多数的分析是借助IS-LM模型进行的,其中主要的观点是“投资陷阱”论、“流动性陷阱”论、“消费陷阱”论等。应该说,这些观点基本上是在给定货币政策的制度基础和传导条件的前提下,主要从货币政策本身的作用机理方面实证分析了制约货币政策效应发挥的各种因素,这些政策层面的分析无疑是必要而且也是有针对性的。可是,如果给定的前提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或不完全具备,那么,这种仅在政策层面的分析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出有效的对策。
事实上,中国仍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中,市场制度基础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还不完善。中国以增量促存量的渐进式改革方式形成了微观基础的二元格局:一方面,改革后形成的增量部分——非国有企业——基本上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它们具有产权明晰的特征,能对市场价格信号作出灵敏的反应,其行为由市场机制调节,是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微观主体;另一方面,改革后仍然保存的存量部分——国有企业——虽然历经不断深入的改革也日益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但其积重已久的深层问题并非短期内能得到彻底解决,无论在产权结构还是在治理结构中,国有企业都存在着明显的政企难分的特征,因而其行为具有对市场与政府的双重依赖性,是不完全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微观主体。目前国内经济学界对这种二元格局的另一种流行划分法是所谓的体制内的国有企业与体制外的非国有企业。其实,这是相对计划经济体制而言的,如果相对市场经济体制而言,则体制内的就应该主要是非国有企业,而体制外的是传统的国有企业。
有效的货币政策除了要有能对政策信号作出理性反应的微观基础外,还必须有政策赖于传导的条件。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是解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最重要变量,它通过多种途径传导并影响到实体经济。Munddl(1968)与Fleming(1962)分析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率变化经由总需求和汇率波动效应传导的过程;robin(1969)通过对q值(资本资产的市值对重置成本的比值)的定义并将它作为把中央银行与金融市场连接到实体经济的重要因素,分析了资产结构调整效应的传导过程;Modidjani(1977)从居民消费需求角度分析了财富变动效应的传导过程。所有这些传导过程都是以利率市场化为前提、并以相对完善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为基础的。严格地说,中国的利率基本上是由政府确定。利率机制传导的市场化前提不存在,所谓的“流动性陷阱”、“投资陷阱”、“消费陷阱”失去了分析的前提。假定政府确定的利率反映了市场供求,被认为是一种准市场化的利率,那么,在资本市场受到严格的管制以及金融市场被制度的性质强制分割的情况下,金融市场制度基础的局限也极大地制约着利率机制的有效传导。谢平和廖强(2000)明确地指出了利率传导机制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与财富变动效应之所以不佳,原因正在于中国的非货币金融资产与货币金融资产、金融资产与实际资产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反馈不灵敏,金融体系与实际经济体系各行为主体和运行环节之间远未衔接成一个联动体。张晓晶(2000)则在MundellV-Fleming模型结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开放条件下由固定汇率和资本有限流动引致的套利行为以及外汇占款必然制约中国试图通过降息刺激经济政策效果。结合对微观基础的更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非市场化的利率使中国的货币政策在总体上成为一种外生于市场经济的政府安排,实体经济难以对其作出灵敏反应;第二,假定这种利率等同于市场化利率,那么,货币政策虽然相对于市场经济体制内的微观基础是一种内生安排,但金融市场的制度分割与局限使体制内的主体无法对利率作出反应,而体制外的主体使货币政策相应地又变为外生安排,加上体制外的改革滞后于金融制度本身的改革,金,融微观主体基于金融风险的考虑必然又会限制体制外主体的反应(这就是所谓的“惜贷”)。
金融市场制度的局限使得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实际上更主要是通过信用机制来进行的。理论上,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机制主要有银行借贷和资产负债表两种典型的渠道。Bernankehe和Blinder(1988)的CC-LM模型从银行贷款供给方面揭示了前一种渠道的作用机理,Bernankehe和Gerfier(1995)从货币政策态势对特定借款人资产负债状况的影响方面阐明了后一种渠道的作用机理。信用机制能否有效地发挥传导作用,其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降低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存在于借贷行为过程中的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等问题,从而使信用具有可获得性。就中国的现实而言,体制内外不同的微观主体的信用可获得性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体制内的微观主体(非国有企业)因金融市场的制度歧视被隔绝在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之外,货币政策相对于它们是一种外生的安排,效应当然无从谈起。市场体制外的微观主体(国有企业)的反应则可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对于那些效益和资信状况均良好的主体,它们并非惟一地依赖银行借贷渠道融资,这就意味着信用传导机制所必需的银行贷款与债券不可完全替代的前提难以成立,即使这类主体不受市场的制度歧视,而且金融机构也愿意与它们发生借贷行为,但货币政策对它们的效力相当微弱;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效益和资信状况均不良的主体,由于它们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和过大的监督成本,金融机构出于自身稳健经营的要求,又往往不愿与其发生借贷行为,所以形成银行普遍的“惜贷”或“慎贷”现象,货币政策对这类主体的投资引诱也不明显(只是较大地减轻了它们的利息负担)。由此可见,中国货币政策效果不显著并不是(或主要不是)货币政策本身的原因,而是政策背后的微观基础和制度条件问题。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同样可以在制度内生与外生安排的框架下得到说明。1998年中期,当日益严峻的“通货紧缩”和“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使得货币政策一筹莫展,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致使通过出口扩大外需受阻的情况下,为了解决总体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经济增长率递减、失业(下岗)面不断扩大等宏观经济问题,政府秉持通过宏观调控扩大内需以启动经济的思路,确立了以财政政策为主并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移动IS曲线的方式实现扩大总需求的目的,实际上是凯恩斯主义政策主张在中国的一种实践。对积极财政政策选择实施的时机和它的重要意义(稳定人们的预期)几乎没有人表示怀疑。尽管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被认为在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权威部门统计测算的结果是增发国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98年和1999年分别达1.5%和2.1%),但作为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一种宏观调控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功能并不仅仅体现在扩大支出的直接效应方面,而是在于通过政府支出的扩大去拉动民间投资的间接效应方面,否则,财政政策就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投资没有两样。就后一方面而言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不少人担心积极财政政策长期继续下去有可能导致计划体制复归和债务危机。
关于积极财政政策为何难以有效地拉动民间投资需求增长的原因,学术界已展开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多种解释。其中大多数的分析都将问题的症结归咎于基础设施的产业链太短以及整个产业结构不合理方面,强调正是基础设施的产业关联性差,当把财政资金集中投向本来就已存在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基础原材料部门,并且主要又是以政府大包大揽而不是贴息、参股和项目融资等方式投入的情况下,民间投资自然不可能参与进来,最终的结果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不大,经济启而不动。无疑,中国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在现象层面表现出来的因果关系确实如此。但根本的原因却正如光教授(1999)所指出的,是政策扩张与体制收缩的矛盾。如果从财政政策是一种典型的政府制度安排的观点出发。我们可以就它与微观基础的关系对政策效应作出进一步的解释。这就是,由于财政政策与政府关系紧密的行为主体(特别是国有主体部门)具有较强的内在一致逻辑(这种较强的内在一致逻辑恰恰又是人们所担心的计划体制复归的重要表现),积极的财政政策对这类主体的投资引诱效果相对明显;由于财政政策相对市场体制内的微观主体是一种典型的外生制度安排,积极财政政策的各种乘数效应受到体制的摩擦,因而对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需求的拉动效应不明显,亦即IS曲线移而不动。
上述给出的仅仅是制度基础的分析框架,它并不是宏观调控分析的全部内容。如果到此为止,则很容易使人误解为:只要宏观调控政策是内生的制度安排,就可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其实,即使是内生安排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并不必然意味着它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凯恩斯主义政策70年代在“滞胀”面前的失灵就是明证)。因为,如果宏观调控作用的仅仅是宏观经济总量,就不能要求它去解决结构问题;如果宏观调控政策的本义只是一项短期的稳定政策,又岂能冀望它来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这实际上也就涉及宏观调控政策是否存在一个有效的边界问题,内生安排的宏观调控政策效应也只有在有效的边界范围内才能得以释放出来。
二、宏观调控政策的期限边界:短期还是长期?
关于宏观调控政策的长期与短期之争,实质上也就是关于政府经济职能边界的理念之争。在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之间对此也展开过激烈的论争,从凯恩斯主义到货币主义再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其政策理论的核心实际上也可归结为宏观调控政策的期限边界问题。比较分析各流派不同的政策理论主张,应该会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一)短期边界论: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及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
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背景下,凯恩斯从不变的价格水平可以存在不同的总产出水平及相应的就业水平的现实出发,以现实存在的货币工资刚性、价格刚性、流动性陷阱和利率在长期缺乏弹性等作为分析前提,把经济分析的重点放在宏观总体的真实变量上,指出宏观经济总量的非均衡主要是总需求波动(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市场力量并不能迅速有效地恢复充分就业均衡。根据总需求决定原理,凯恩斯进一步推论出,只有通过政府制定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引导消费倾向和统揽投资引诱,并使两者互相配合适应,才能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从而使经济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保持稳定。
在凯恩斯看来,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的总需求管理政策是相机抉择的短期政策,因为“在长期我们都死了”。关于宏观调控政策的短期边界论,我们可用标准凯恩斯主义的AS一AD模型加以说明。在图1中,假设总需求曲线AD0与总供给曲线AS相交的A点表示经济最初处于的充分就业均衡水平(Yn),当经济受到现实总需求的冲击,即AD0左移至AD1之后,由于现实中存在着货币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必然导致厂商削减产量和就业量(从Yn减到Y1),这时,经济将在小于充分就业水平的B点实现均衡,而不可能任由价格的自由下降调整到C点的充分就业均衡水平。正是投资者不确定预期及由此形成的有效需求不足,使得AS在A点以下演变为一条具有正斜率的总供给曲线,它意味着完全依靠市场力量很难迅速有效地将Y1恢复到Yn。因此,要使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从B点回复到A点,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AD1,移动到AD0。在有效需求不足问题解决后,AS曲线恢复到古典的垂直状态,市场价格机制继续发挥作用,此时如果继续实施积极的政策会加剧价格水平的上涨(通货膨胀)。从凯恩斯主义的AS一AD模型中不难看出,总需求管理政策的边界只限于AS曲线具有正斜率的部分,亦即存在于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
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正当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在“滞胀”面前日益失灵的情况下,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提出持久收入假说和自然率假说来解释“滞胀”现象,并对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发难。货币主义者认为,长期菲力普斯曲线是一条起自自然失业率的垂直线,不存在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虽然短期内通过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影响产量和就业量,但就长期而言,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得财政扩张的量不过是对私人部门支出的量的替代,税收的变化也因不能影响持久收入而仅有非常微弱的乘数效应。货币政策也同样只会在短期内当人们按错误的价格预期决策时对产量和就业量产生影响,而在长期一旦错误的价格预期得到纠正,即“货币幻觉”消失之后,实际工资、产量和就业量都将复归到各自的自然率水平。因而任何通过政府相机抉择的需求管理政策试图保持较高的和稳定的产量和就业量水平的努力,最终只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加速上升和经济的更不稳定。与重视财政政策作用的凯恩斯主义者不同,货币主义者从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出发,坚持经济在遭遇需求冲击后仍会相当迅速地恢复到自然率的产量和就业水平附近,强调即使是短期的需求管理政策也不会使事情变得更好,因为政策制定者为了某种政治利益而操纵经济导致的政府失灵可能比市场失灵更糟。因此,为了稳定经济,应该用旨在稳定价格预期的货币规则取代相机抉择的需求管理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从最大化行为和理性预期的基础上去探寻关于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原因,进而建立了包含确定价格和接受需求的厂商、新古典生产函数、市场不完全性、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具有坚实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模型(Mankiw&Romer,1991)。由此导出的政策含义强调,由于经济自动均衡将以长期的萧条为代价,因此,通过政府的总需求管理政策可以使经济在短期内稳定在产量和就业的自然率水平附近。新凯恩斯主义关于短期政策的观点分别以工资粘性模型(图2)和价格粘性模型(图3)来说明。在图2中,LAS是一条与古典一致的垂直总供给曲线,SAS则是由一定的预期价格水平(pe=p0=W0或pe=p1=W1)给出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假定经济初始在产量和就业自然率水平(Yn)的A点上运行,当发生意外的总需求冲击后(总需求曲线从AD0移到AD1),即使价格可自由伸缩,但由于工资已由谈判合同固定,经济必然从A点移动向小于充分就业均衡(Y1)的B点。正是因为工资合同需要交错调整不可能使劳动市场在C点出清,新凯恩斯主义者强调政府对意外冲击的反应远比私人部门协商调整工资迅速。因此,在短期内,通过政府的总需求管理政策能够将经济稳定在自然率水平附近。图3表明的是,总需求的冲击之所以使经济从A点移向B点,主要是因为存在价格粘性(比如菜单成本)。如果商品市场不可能在C点迅速出清,那么总需求管理政策在短期就应该有所作为。
(二)零边界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主张
建立在理性预期、自然率假设和市场连续出清基础上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包括以卢卡斯为代表的货币经济周期学派和以巴罗、基德兰德、普雷斯科特等为代表的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前者从需求冲击、信息不完全及闲暇(劳动)的跨期替代效应方面建立起解释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和传导机制的货币经济周期模型,认为在短期内,虽然不完全信息下发生的意料之外的货币冲击会导致经济总量的波动,但在长期中,由于人们能够根据不断获得的信息去修复错误的预期,经济将自行恢复到自然率的增长路径。基于预期到的货币冲击对经济没有实际的影响,因而旨在稳定经济的货币政策在任何时候都无效。这种货币政策零边界的推论可由图4说明。
在图4中,垂直的LAS曲线表明具有理性预期的经济主体行为完全由市场价格机制调节,每一条倾斜的SAS曲线则由相应的预期价格水平给出。假设现期发生了出乎意料的总需求增加(货币冲击使AD0移到AD1),则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必然会因商品和劳动市场存在超额需求而上升。此时,如果具有不完全信息的厂商(工人)误将一般物价水平(货币工资)的上升当做相对价格(实际工资)的上升并相应地增加产品(劳动)供给,那么经济将暂时“意外”地沿SAS0曲线从A点移动至B点。然而,一旦经济主体理性地认识到实际工资和相对价格并未发生变化并完全调整预期,则SAS0会迅速移到SAS1,产量和就业复归到自然率水平(C点)。因此,除非货币政策不被意料到,否则,无论长期还是短期的货币政策都归无效,而意料之外(欺骗公众)的货币政策本身只能进一步加剧经济波动。如果用“适应性预期”替代“理性预期”概念,则图4也是一个货币主义的AS—AD模型。
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坚持货币中性论,认为货币对实际经济变量没有影响,因为是产出水平决定货币变化而不是相反,所以货币政策的作用为零。他们主要从生产函数与总供给的关系方面建立起分析模型,强调实际因素(尤其是技术)冲击是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在他们看来,当一个部门出现技术进步后,它必然会通过部门性的波动源传导到经济的其他部门,技术冲击的随机性使产出的长期增长路径出现随机性的跳跃,产量和就业的波动实际上并不是对自然率水平的偏离,而是对生产可能性变化的最优反应,因此,任何反周期的政策都是反生产的没有意义的。关于实际经济周期模型的政策含义,巴罗通过复活李嘉图等价命题,认为公债是中性的,经济主体的预期理性会抵消政府无论是以公债还是税收等方式筹资的效应,因而试图刺激经济扩张的积极财政政策无效。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则通过比较有无约定条件下的均衡解,从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和政府信誉方面论证了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政策是无效的。
由上可见,凯恩斯主义为政府提供了市场经济中反萧条的最初的政策理论,并将其边界严格地界定在短期,它的效应也被战后西方国家20多年的实践所证实。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将宏观经济政策的期限边界定格为零,虽然这种政策主张远离现实,但作为政策理论却为反思传统的宏观调控政策效应提供了一种路径。现代宏观经济学中,几乎没有任何一派是把宏观调控政策当做长期的政策。
三、宏观调控政策的对象与目标边界:总量稳定还是结构增长?
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宏观调控政策必然会存在一定的作用对象与目标。关于宏观调控政策作用的对象究竟是总量还是包括结构?它的目标究竟是稳定还是增长?对此的不同认识显然直接影响到对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性的评价,而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则影响到能否正确地认识市场经济中市场与政府的作用。
(一)宏观调控政策的对象是宏观经济总量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制度安排或经济职能从总体的内容层次上可以区分为一般的市场条件的创立与维护、微观经济规制、宏观经济调控三大类。与基于市场失灵外在地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的微观规制安排不同,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内在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并导致经济总量严重非均衡基础上形成的政府安排。由于动态经济中经济出现周期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虽然市场机制如果假以时日能够自动调节经济至自然率的均衡水平,但在经济达到均衡之前可能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萧条意味着必须付出总体社会福利损失的严重代价,因此,现代市场经济一般内在地要求通过政府运用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去调控经济总量,以减少市场机制调节时滞产生的高昂成本。从宏观调控的内涵来看,它作用的对象显然是总量方面,但其作用的结果又必然会间接地影响到具体微观主体的行为。而正是这种直接对象与间接结果的传导表明了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这也是为什么说有效的宏观调控必须有坚实微观基础和传导条件的原因。有必要说明的是,如果依据作用结果来界定政策边界,那么也许可以把结构列为宏观调控的对象。不过,随之而来的问题可能就会陷入体制认知的误区(这点将在后面说明)。将宏观调控政策的对象边界严格界定为总量的观点也明确地反映在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
(二)产业结构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
前已述及,宏观调控政策作用的结果不仅会而且应该影响到微观主体的行为决策和产业结构的相应调整。但宏观调控政策的对象却并不针对具体的行业和部门,否则宏观调控就等同于微观规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表明,对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普遍认同,推动了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发展。在市场经济中,通过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对供求关系进行调节,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资源在各产业和部门间得到有效配置,产业结构的形成和优化正是市场在产业间配置资源的必然结果。历史地看,产业结构的形成和调整也曾在不同的体制下完全或主要由政府来安排(通过产业政策),由此形成了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及所谓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如日本和韩国等)。不过由政府取代市场、通过产业政策干预市场机制在产业间的资源配置而形成的产业结构从长期看是非常脆弱的,日本和韩国经济(金融)危机不断,中国重复建设问题严重,政府安排的产业政策不能不说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产业政策在实质上是政府依据自己确定的经济变化趋势和目标设想来干预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产业政策在资源配置的方式上与计划经济是相同的,计划经济所固有的缺陷必然会重现于产业政策的制定上(汤在新、吴超林,2001)。政府对具体产业的干预应以市场失灵为依据确定。如果将产业政策当做一种宏观调控政策,显然它相对市场基础是一种外生的安排,其绩效将存在体制的制约。不仅如此,如果将产业结构作为宏观调控的对象,也与产业结构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存在逻辑上的矛盾。应该承认,中国当前的经济问题主要是结构问题,但结构问题不是宏观调控直接的对象,结构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市场基础的发展和完善,这也是理解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关键之所在。
(三)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是为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创设稳定的外部条件
对于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减少经济周期波动、促进经济总量均衡从而为市场机制有效进行资源配置创设稳定的外部条件的目标业已获得广泛的认同,并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所采纳(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反对外),不过,关于经济增长是否应该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存在重大的分歧。严格地说,经济增长属于总供给的范畴,它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与组合,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一般坚信构成总量内容的总供给方面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即使出现总供给冲击的经济周期波动,认为也应该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在现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中,宏观调控政策归属于总需求的范畴,政策的目标被界定在因总需求冲击引起经济周期波动后的稳定方面,而且强调的是短期。如果说凯恩斯主义所强调的积极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中包含了一定的经济增长目标,那么这种增长主要也是随积极财政政策稳定投资者预期而来的私人部门的增长,公共财政支出的增长本身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然属于稳定的手段,目标是为民间投资的启动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实践中,货币政策事实上也一直是以稳定通货而不是经济增长为目标。
最近10年来,随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特别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对政府安排的宏观调控政策能够产生合意的长期经济增长表示怀疑,认为过分关注短期稳定的需求管理政策忽视了长期经济增长的问题。他们指出短期的产量波动虽然具有重要的福利后果,但长期经济增长的福利含义远远超出任何短期波动的影响(Romer,1996),强调现代经济分析的重点应该从总需求转向总供给方面(因为总量非均衡都是微观扭曲的结果)。这种从对短期稳定的关注转向长期经济增长路径探讨的理论发展方向所给出的政策含义是,政府既能够积极地也能够消极地影响长期经济增长,而积极政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经济的最优增长路径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由于市场基础不完善,政府安排的宏观调控政策一直附存着经济增长的目标。在中国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实践中,先是1998年上半年明确地将货币政策作为保证8%的经济增长率目标的手段,当认识到依靠货币政策难以实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启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保证经济增长。应该承认,一系列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于阻止经济增长率的严重下滑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现实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巨大差距表明,将宏观调控政策目标严格界定为短期稳定更为确切。实际上,多重目标之间的相互矛盾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释放,积极财政政策的短期经济增长目标在中国经济的存量部分还一定程度上存在,但在经济的增量部分则明显难容。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开始在关注短期稳定的基础上探讨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路径问题,如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1999)就曾明确提出:“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始终坚持以市场化为取向,通过制度创新、加快结构调整来求得长远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扩大内需如果不是作为一项短期政策而是作为一项基本政策,一定要和供给管理的政策结合起来”。特别是从2000年5月中国经济出现重大转机后,关于长期经济增长要依赖市场基础和制度条件的完善已逐步成为共识。
四、简短的结语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我们一向重视政府制度安排的作用,这无疑是中国客观现实的要求。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对政府制度安排在经济的不同领域和层次内容上的差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事实上,就宏观调控政策作为一种政府制度安排而言,它在西方国家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比较清楚的界定,而国内对其内涵和目标等问题上的认识则是相当含混或者说是相互矛盾的。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对宏观调控问题的基本认识是:
1.2安全防护体系电网调度系统在运行中受到较大的安全威胁,这种威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即物理层面上的威胁及内部计算机犯罪所带来的威胁。物理层面上的威胁主要来自于系统主机的硬件及连接的线路,一旦硬件受到损坏、发生故障则会导致一些重要数据丢失,从而给系统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系统主机由于处于联网的工作状态,这就可能受到来自于网上的任何一台主机的攻击,一旦网络安全防护不力,则会受到黑客、病毒的侵蚀,从而导致安全问题发生。系统的安全还涉及到主机操作系统层面的安全,一旦出现未经授权即存取、越权使用账号和口令等,用户拒绝系统管理,对系统的完整性进行损害等行为发生,则会给系统带来严重的安全问题。
1.3误下命令
(1)调度员作为调度系统的真正操作人员,由于其工作量较大,操作任务较为繁重,一旦调度员缺乏安全意识,对工作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则极易导致在工作中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严格进行交接班,再加之对系统运行方式缺乏必要的了解,从而导致误下命令。另外由于工作精力不集中,而且拟定调度命令时出现错误,再加之现场核对和交接班时交接不清,从而直接进行操作,导致事故的发生。
(2)调度员自身安全意识薄弱,在工作中不仅不规范的使用调度术语,而且遇到问题往往凭借经验主观进行判断,从而误下命令,导致安全问题发生。
1.4误送电调度员的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调度系统的安全运行,同时也关系到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调度员误送电的发生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没有对操作管理制度进行严格执行,同时对于工作许可和工作结束后手续也存在不清的地方,从而导致线路上还有多个工作组处于工作状态下时就送电,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1.5延误送电延误送电多发生在事故处理工作中,这与调度人员执行意识差及素质差有很大关系,同时在工作时对系统运行状况及工作程序缺乏了解,从而导致对重要用户的用电出现延误,给对方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1.6管理因素调度作业时由于人机混杂,如果管理混乱则极易导致事故的发生。如不能及时进行巡视检查,导致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为系统运行埋下安全隐患。再加之调度作业时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这样就导致在运行过程中一些规章制度和措施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和落实,不能及时分析出现的异常和不安全现象,从而导致安全事故频发。
2完善系统管理的有效对策
2.1从硬件安全出发构建安全防护体系
(1)从操作管理入口着手,设定登陆和操作的权限,对管理人员进行分类和分级。可以按照对系统使用的权限来设计不同用户的使用范围。这要求在设计系统的时候就需要对不同的用户设定使用和管理规范,对非系统维护人员屏蔽某些功能,让核心数据得到应有的保护,也避免一些错误操作而造成的不必要误动或者事故。
(2)注意保证主系统的功能和故障诊断。对于自动调度系统来说,其功能的是由不同的网络服务器实现的。在系统的建设、调试、运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各种服务器指标的监控,以此作为依据对系统进行实时的监控,并作出必要的调整,保证系统的基本功能,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还有,应合理设计系统的故障诊断功能,能够及时报错。
(3)注意计算机的防护。系统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的是计算机,对所有的计算机而言外界的攻击和病毒都会对系统产生影响。所以在建立调度系统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软硬件的防护工作,包括防火墙和病毒检测功能的增强。同时要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测,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2.2规范系统及运行环境的控制需要进一步对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规范,对系统内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及时解决,尽量做到变电站内四遥功能的实现,从而更好的推动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全面实施。对于计算机系统来讲,为了使其能够安全的运行,性能更好的发挥,则需要设置专职的系统管理员,同时软件人员还需要对计算机系统软件运行的状况进行定期检查,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处理。变电站内的自动化系统设备需要进行了可靠的接地,做好雷电和过电压的有效防护措施,定期对接地系统进行检测,同时还需要在自动化设备机房内配置消防设施,从而确保设备能够安全的运行。
2.3作好预防误操作、误调度工作
(1)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堵绝习惯性违章。无论是误调度还是误操作的发生,都与调度员工作的态度有关,所以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对各项工作都要认真负责,仔细的对各个环节做好检查和审核工作,努力克服习惯性的违章操作,有效的预防误操作和误调度的发生。
(2)加强设备的可靠性。首先需要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所以调度员需要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掌握,而且在设备运行过程中,还需要针对天气情况做好事故预想,提前做好各项防范措施,这样在发生事故时,才能灵活的应对。其次,需要做好输电线路的检修工作,对于重点路段要进行重点排查,及时发现隐患及时进行处理,从而有效的杜绝误调度事故的发生。
2.4完善系统跟踪管理措施,加强运行管理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宗旨,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同时建立有效的巡视制度,分站设备巡视由变电站运行人员负责。建立健全运行管理及安全规章制度,建立安全联防制度,将网络及系统安全作为经常性的工作。加强工作责任心管理,防止来自内部的攻击、越权、误用及泄密。执行值班调度员要坚守岗位,重大操作还应进行危险点分析和事故预想。
中图分类号:TM734;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4-0190-01
一、调度运行必要性
电力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由几十个到几百个发电厂、变电所和千万个电力用户,通过多种电压等级的电力线路,互相连接成网进行生产运行。同时,电能生产输送过程迅速,发输用都在同一瞬间完成。全网发电出力和用电负荷必须时时达到平衡。因此,作为一名调度员,调度指挥全网,必须心中有数。目前,各级调度员都基本实现于“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调度员通过迅速取得实时、准确、可靠的电网实时信息,进行调频、调压、调流,网络操作和事故处理,以保障用电质量和电网稳定运行。
现代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是电网日益庞大,运行操作日益复杂,从而当电网发生故障后其影响也愈益广大。另一方面用户对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的要求却越来越严格,这就对电力系统运行调度人员和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一旦出现错误操作,轻则引起非正常停电,造成不该有的损失;重则造成人员伤亡和大型设备损坏的恶性事故,由此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影响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说,安全可靠的电网设备操作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非常值得我们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来深入地、进一步地进行研究。
电力系统有着生产紧密性、技术密集性的特点,要编写一张正确的操作票要求运行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平,而且要对现场一、二次设备操作规则、电网的运行状态以及操作前后状态改变带来的问题都要十分清楚。这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对调度员来说也是一项繁复的智能性劳动。这些工作不仅要求调度员具有良好的技术素质,还要具备丰富的运行经验,并且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稍有不慎,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将构成很大的威胁。不仅如此,人工开票仍然受到时间、环境、健康的影响, 日久天长难免要出差错。还有,某些设备的操作很复杂,其操作内容多达几十项甚至上百项,特别是在紧急状态下,要求运行人员开出正确的操作票并非易事,传统的人工填票方式费时费力,对于比较复杂的系统确定某一操作任务相应的操作序列往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为保证操作票的正确性,还需要反复核对。为减轻调度员负担,国内外专家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发了计算机自动生成调度操作票系统。它是调度系统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使专业人员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研究电网安全、经济运行中更深层次的问题,极大地解放一调度员的劳动,排除人为因素造成的差错,缓解一调度员压力,减少一误操作导致的难以用数字计算的电网效益、社会效益损失。
二、电力调度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电力调度运行管理中,电力运输设备是保证电力正常调度的基础,对于电力运输设备,就必须要定期保修,同时对于不符合电力调度需要的旧设备、老设备要及时的更换,由于电力的特殊性,往往在检修的时候必须要停电操作,并且在检修的过程中还必须频繁的警醒倒闸操作,通过改变系统的运行方式来确保供电以及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在电力调度运行管理中的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庞大。
目前电力调度中,采用的形式多为人工操作,也就是通过调度人员自身工作的经验来对操作对电力的合理调控。但是因为这种情况的大量存在,调度失误总是不可避免的,在电力系统事故的统计中,其中因为人员失误调度以及失误操作等电网操作事故就占40%左右。
电力调度管理中,管理制度的缺乏也是一种典型的问题。在电力调度中运行自动化系统之后,因为在运行和管理经验的缺乏,直接导致相关必要的管制制度没有及时的制定,以致于运行系统的维护工作没有一个明确的制度作为参考。
在自动化系统的运用之后,不仅带来了管理制度缺失这一种典型问题,同时还产生了一个“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没有充分的重视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以及合理分配。很多情况下,当电力调度系统出现问题之后,往往选择过分的依赖厂家拉解决,使得故障维修的时间拖得过长,严重影响了电力调度的效率以及整个调度系统的连续、稳定与安全。
三、加强电力系统调度管理
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电力调度是电网运行管理、倒闸操作和事故处理的指挥机构,是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稳定运行,要保证电能生产的正常运行、要保证合格的电能质量、要有较好的经济性,要保障自身的安全稳定,就必须对电网实施控制和运行管理。加强和提高电网的调度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加强调度运行管理,提高安全运行水平
深入开展反违章活动,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的生产规定,提升安全风险的预控能力;健全内部安全监督的体系,强化安全内控机制,杜绝调度责任事故;充分发挥电网运行方式的指导作用,统筹安排电网运行;规范年度运行方式编制,提高运行方式工作质量;组织开展滚动分析和专项校核,保证运行方式的适应性;加强滚动计算分析,编制夏季、冬季季度方式;加强地区电网和并网小机组管理,进一步细化小干扰稳定性分析;严格执行“两票三制”,杜绝调度人为责任事故;强化运行风险预控,完善安全保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结合重要时段保电工作,开展联合反事故演习,提高应对复杂电网事故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开展继电保护工作“回头看”,全面构建继电保护“四项规程”体系,推进专业工作的规范管理;加强设备管理,推进保护设备“六统一”,全面规范保护配置、系统设计和软件版本;加强定值管理,严格保护定值计算、校核、批准、执行工作流程。
3.2 加强调度标准化建设,提高协同作业能力
健全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为主要内容的调度标准体系,加快标准化建设。同步推进公司调度系统基础规程规定、核心业务流程和主要技术规范的制订实施工作。梳理现行电网运行控制标准和各种运行管理规定,完善电网稳定计算、电网负荷预测、电网联络线功率控制、电网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电网安全稳定自动装置管理和电网电压自动控制管理六项技术规范。
3.3 加强调度专业管理,提高精益化管理水平
3.3.1是强化调度专业管理。建立更加紧密的工作协同机制,形成集团化运作的合力。建立常态化工作督导机制,加强对重点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共同促进专业发展。结合同业对标工作,建立调度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电网调度工作考评办法,促进调度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作者简介:杨国梓(1982-),女,河北广宗人,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教务处教研科科长;吴平(1965-),女,吉林松原人,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教务处,副教授。(天津 301830)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96-02
毕业设计(论文)(以下简称毕设)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学习、了解、掌握科学研究的途径和措施,[1]也是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而独立学院一方面建校时间短,毕设管理工作经验相对不足,另一方面生源质量与一本、二本有差距,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稍弱,教师队伍也相对年轻,设计(论文)指导经验不足。因此,独立学院毕设的质量管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健全、具体的规章制度是做好毕设管理工作、提高设计(论文)质量的保障。[2-3]本文以京津地区的三所独立学院(以下分别简称为Z院、R院和S院)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毕设管理办法(主要是组织管理、选题、开题、过程检查、答辩和成绩评定这五个环节)做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以下简称天津学院)的实际,为科学制定针对独立学院的毕设管理办法,使毕设工作过程管理更加合理化提出了建议。
一、组织管理
Z院毕设工作实行学校、专业学院、教研室三级管理。教务处负责组织毕设工作的检查、评估和总结,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并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专业学院成立毕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毕设的全过程管理,教研室成立毕设工作小组,负责毕设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指导教师对毕设工作的各阶段教学活动全面负责。R院毕设工作由主管教学的校领导、教务处、各系共同管理和组织实施。教务处负责制定全校毕设工作的总体安排。各系组织指导教师资格审查、题目审查、任务书和开题报告的审查、中期检查、答辩以及毕业设计(论文)自评等工作;负责检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学生进行毕设的进度、质量、出勤和纪律等情况。S院成立毕设领导小组,由主管院长担任组长,教务主管处长和各教学单位负责人担任组员,负责毕设的宏观组织和管理。各教学单位负责制定本教学单位毕设工作管理规定、实施细则、质量监控和文档管理办法,具体组织落实本单位的毕设工作。
毕设组织管理都是由学校主管领导主抓,教务处负责对毕设工作进行宏观组织、管理和检查,各系、教学单位负责本单位毕设各环节的过程管理、具体实施。经过三年的毕设工作,天津学院形成了在主管院长统一领导下,由教务处全面负责组织、管理和运作,各系、专业(教研室)、指导教师分级负责并落实完成的毕设工作组织管理模式(如图1)。学院领导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教务处负责制订学院毕设工作进程及管理办法,汇总各系毕设题目和指导教师情况、审定各系的毕设答辩成绩,组织毕设工作的检查、评估和总结,组织开展毕设工作的教学研究与改革等。各系是毕设工作的管理主体单位,成立由系主任、专业教研室主任和教师组成的毕设工作小组,由工作小组向各专业教研室布置工作任务,对毕设工作的运行以及运行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全面负责。专业教研室负责毕设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负责选派、确定指导教师,分配毕设任务,组织拟定题目,检查的进度和质量,进行工作总结。同时,天津学院毕设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对毕设工作的各阶段教学活动全面负责。
二、选题
选题是论文工作的起点。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教学要求,难易度、工作量适中,保持50%以上的更新率,尽可能结合社会实践、生产、科研、实验室建设等任务,是三所独立学院选题共同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R院还提出了提倡不同专业(学科)间的联合选题,实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天津学院还规定工科专业结合工程实践类型的课题所占比例不小于80%。
在选题程序方面,Z院分四个阶段进行。申请阶段:题目由指导教师提出;公布阶段:题目经专业学院审核及教务处确认之后,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向学生公布;确定阶段:实行师生双向选择;任务下达阶段:指导教师填写任务书向学生下达执行。R院的题目确定程序是:指导教师填写题目申请表,报系审查,系主任签字。S院题目的确定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学生根据所在系(院)公布的题目自由选择,各系(院)再根据学生人数和教师指导的能力进行调整后确定学生的题目。天津学院选题先由指导教师给出拟选题目,上报系里,由系主任审核,确定具体选题;然后给学生召开论文选题大会,再由学生自主选择,确定论文研究方向、指导教师和具体论文题目。选题完成后,如果学生想更换论文题目,可将题目上报系里,提出申请重新选择指导教师。学生选题完成后,毕设任务及有关要求由指导教师在毕设工作开始三周内以《毕设任务书》书面形式下达。
三、开题
三所独立学院都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前期调研与资料收集、文献检索等准备工作,完成开题报告。天津学院则要求指导教师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调查,审定调查提纲,各种类型题目都要就地就便、力所能及地组织学生深入厂矿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现场调查,学习经验,收集资料。独立进行毕业实习的,要备有毕业实纲,调查后要写调查报告交指导教师审阅,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学生在完成查阅文献、毕业实习或实地考察后,再完成选题报告。这样,学生更好地了解了题目、完成开题,也为论文的顺利进行打好了基础。
四、过程检查
建立一个针对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对保证设计(论文)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Z院指导教师每周至少指导一次,了解毕设的进展情况,指导学生,并做好指导工作记录。同时实行考勤制度,学生请假须经指导教师同意。中期检查工作要求指导教师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记录》;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根据工作进度适时检查和评估。R院指导教师制定毕业设计(论文)进度计划,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并做好记录,教务处随机抽查。期中检查由系主任组织专门小组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各专业分课题组织中期汇报,学生需口头向导师汇报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检查日程通知教务处,教务处随机抽查。S院毕设领导小组负责全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监控,常设机构在教务处。各教学单位毕设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监控。检查采取教学单位自查和学校抽查两种方式进行。中期检查由指导教师对学生当面进行检查,要求每名学生口头报告。在每学年第一学期的第2周由教务处向教学单位随机抽取毕业设计(论文),组织有关专家审阅。
天津学院为保证毕设质量从四个方面入手(如图2):第一,加强学生管理,印制下发学生毕设工作周记,要求学生必须从进入毕设第一周开始认真记录,并对每周进行的实验、上机、实习、查阅文献、撰写论文等内容进行详细记录。第二,调动指导教师积极性,指导教师必须每周对学生的毕设工作进行指导,填写指导教师指导内容并签字。第三,充分发挥各系毕设工作小组作用,定期组织检查各专业教研室毕设工作进展、质量保障情况,并加强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和答辩等关键环节的检查。第四,教务处组织有关专家成立院级毕设检查组,负责对毕设教学过程中各环节进行质量监督、检查,随时掌握毕设的进展情况,并将检查结果反馈至各系,以保证毕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天津学院的毕设工作检查分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进行。前期:重点检查指导教师选聘到岗情况,课题进行所必需的条件是否具备,毕设任务书是否下达到每个学生等;中期:着重检查毕设的工作进度、教师指导情况及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解决;后期:重点对设计(论文)撰写的规范和质量认真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院在毕业设计中期检查及毕设工作结束后,要求各系就阶段工作做出详细总结,促进各系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取长补短。
五、答辩和成绩评定
Z院、R院和S院的答辩工作由各系成立答辩领导小组(答辩委员会)领导本系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并负责聘请答辩委员会成员,分成若干答辩小组。答辩前,评阅教师、指导教师确定学生是否具有参加答辩资格,通过评阅后再交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组织答辩。除此之外,S院还安排有院级答辩,由教务处负责组织,学院随机抽查部分学生参加。参加院级答辩学生可不参加系答辩,答辩成绩以院级答辩为最后成绩。
天津学院的答辩工作分为小组答辩、系级答辩和院级答辩三个级别。所有具备答辩资格的学生必须参加小组答辩,不少于5%的学生参加系级答辩,2%左右的学生参加院级答辩(随机抽查)。各系组织系级答辩,将核定后的毕设成绩和答辩工作总结报教务处。院级答辩由教务处组织实施。三级答辩以学生所参加的最高级别答辩所给定的成绩为准。每个学生参加完小组答辩,还都有可能被抽到参加系级、甚至院级答辩,而成绩也会以最高级别答辩的为准,这样必然督促学生认真撰写、修改论文,积极准备答辩,从而保证了设计(论文)的质量。
成绩评定方面,Z院和S院毕设成绩均由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答辩小组评分三部分构成。以百分制计算,Z院占总分的比例分别为30%、20%、50%;S院为25%、15%、60%。R院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Y)的评定按百分制记分,采用结构评分的办法,公式为:Y=0.05X1+0.25X2+0.2X3+(0.5/n)∑Xi(X1为开题报告成绩、X2为指导教师评分、X3为评阅教师评分、Xi为答辩小组每位教师评分,n为答辩小组人数)。评分时指导教师、评阅教师与答辩小组成员分别按百分制给分,然后按此公式计算毕业设计(论文)成绩。
天津学院的毕设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分(含学习态度和工作表现、查阅文献能力及外语水平、选题报告、设计的水平等项)、评阅人评分和答辩评分三部分组成,以答辩为主。评分内容、质量标准和赋值范围按百分制分配,各系根据专业和毕设方式特点予以细化,并分别制成相应的评分表,以供评分和统计分数时使用。天津学院给了各系充分的自,由教学系决定各部分的权重更具灵活性,使各系结合各专业特色制定更科学的评分规则。
三年来,天津学院结合三届学生的毕设管理实践制(修)订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对毕设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工作都制订了细则,逐渐加强了毕设管理,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完成这项工作的自觉性,保证了设计(论文)撰写和答辩的质量,使毕设工作有了明显改观,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