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11 17:12: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ct诊断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ct诊断论文

篇(1)

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3年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有ct影像学资料的肾癌患者78例,肾盂癌患者35例,膀胱癌患者79例。肾癌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年龄(57.8±6.9)岁;肾盂癌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59~79岁,平均(58.9±6.2)岁;膀胱癌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31例;年龄(58.7±6.3)岁。

2.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的CT检查均采用GE螺旋CT机,64层,所有病灶均行直接增强扫描.对比剂用优维显,剂量1.5ml/kg体重,采用高压注射器,速率3ml/s。

3.评价指标

分析CT征象及病理结果。肾癌分期标准:I期:肿瘤局限于肾膜内;Ⅱ期:肿瘤侵犯超过了肾膜但仍被局限在肾筋膜内;Ⅲa期:肿瘤侵犯下腔或者是肾静脉;Ⅲb期:区域淋巴结内发生了肿瘤转移;Ⅲc期:肿瘤在侵犯腔或者是肾静脉的同时有明显的区域淋巴结转移;Ⅳ期:肿瘤侵犯临近组织器官,或者是肿瘤发生了远处转移。肾盂癌分期标准:I期:肿瘤范围仅仅局限于肾盂肾盏内部;Ⅱ期:肿瘤局限于肾盂肾盏内部,但对周围肾盂输尿管肌层也有侵犯;Ⅲ期:肿瘤侵犯肾实质及肾周围组织液;Ⅳ期:已经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或者是远处转移。膀胱癌分期标准:T1期:膀胱内可见到明显肿块,但是膀胱内壁无明显增厚,仍然光滑;T2期:膀胱内壁出现了一定程度增厚,但无明显僵硬感;T3a期:膀胱内壁既僵硬又增厚,但是其外缘仍然光滑;T3b期:膀胱内壁既僵硬又增厚,同时在其周围脂肪层中出现了软组织密度影;T4期:盆腔淋巴结出现肿瘤细胞转移,同时侵犯临近器官。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肾癌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肾癌CT扫描密度上增强后,中轻度以上显著强化者72例(92.3%),中度以下强化者6例(7.7%)。在CT分型上,局限外凸、局限浸润、弥漫性浸润的例数分别为55例(70.5%)、16例(20.5%)和7例(9.0%)。CT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1.0%,手术后病理分期与CT分期呈正相关。

2.肾盂癌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肾盂癌CT扫描检查中,病灶的强化程度呈现为明显的不一致。肾盂癌的CT分型显示局限肾盂型、广泛浸润肾实质型、肾盂壁增厚积水型分别为20例(57.1%)、10例(28.6%)和5例(14.3%)。CT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为71.4%。3.膀胱癌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膀胱癌患者中,CT增强后扫描病灶中呈现为均匀强化者70例(88.6%),非均匀强化者9例(11.4%),CT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8.6%,手术后病理分期与CT分期呈正相关。

篇(2)

 

目前,介入支架手术已经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手段,通常对于单支冠状动脉狭窄,或多支冠状动脉的局限性狭窄都可进行介入支架手术。支架植入术是通过导管技术完成的,仅需要局部麻醉,创伤小、痛苦轻,可短期住院,但是,它的最大缺点是仍然无法克服完全闭塞的冠脉病变,成功率高低不一,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高,症状不能缓解者最终还需要搭桥手术。论文写作,冠状血管造影术。一直以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属有创检查,很多冠心病患者不易接受。无创性检查替代有创检查是影像学发展的趋势。16排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的应用,开辟了冠状动脉无创检查的新方法。论文写作,冠状血管造影术。本文通过与冠脉造影结果对照,旨在探讨64层螺旋CT在诊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中的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2009-2010年我院65例临床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患者进行常规冠脉造影,全部患者在两周后行16排CT冠脉成像对比。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8例,男女比例为1.28:l,平均年龄62.54岁,其中糖尿病患者37例,全部患者中行长支架植入29例,多个支架植入36例.

1.2 16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

65例患者先由心血管医生进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并给出支架植入术后血管显影及狭窄、钙化的分析报告。两周后行16排螺旋CT冠脉成像,进过VITREA分析软件,进行MIP、CPR、MPR、VRT处理,得到相应血管的全貌图,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

1.4 评价标准

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评价CT冠脉成像诊断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得到数据行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性.

2、结果

6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16层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和冠脉造影检查,获得了满意的血管图像,对65例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190支血管进行病变判断。其中174支MSCT重建血管段获得图像满足影像学评价,不可评价血管节段共16段。16层螺旋CT冠脉成检查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1、中度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9%(39/42)和84.7%(94/111) ,阳性预测值为69.6% (39/56) ,阴性预测值为96.9%(94/97)。2、重度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8.2%(15/17)和98.9%(94/95)(见表1)。阳性预测值为93.7%(15/16),阴性预测值为97.9%(94/96)。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论文写作,冠状血管造影术。

1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和冠脉造影的结果对比(65例) ,P<0.05

 

 

MSCT 中度狭窄(≥50%,小于75%) 重度狭窄(≥75%) 正常或狭窄<50% 合计

 

CAG 合计 58 17 99 174  

 

中度狭窄 重度狭窄 正常或狭窄<50% 39 2 17  

篇(3)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记忆功能评定及脑灌注相关研究

超声探针是超声分子成像技术的关键

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

本刊有关文章涉及课题基金项目的标注要求

甲状腺功能亢进^131I治疗后妊娠26例临床分析

关于作者使用远程稿件管理系统的几个注意事项

磁共振分子影像研究现状及展望

关于论著文稿中中、英文摘要的书写要求

本刊对形态学图片的质量和制作要求

脑代谢显像在多系统萎缩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本刊有关文章涉及课题基金项目的标注要求

本刊有关论文中法定计量单位的书写要求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工作总结

重视神经系统核医学的应用研究

加强SPECT/CT临床应用研究

本刊关于建立“快速通道”的有关规定

2011年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99Tcm放射性药物的发展与机遇

稿件远程管理系统作者投稿说明

荧光酶联免疫分析技术测定人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18F-FLT体外监测结肠癌细胞早期放射反应

PET预测结肠癌转移潜能的实验研究

胃癌盆腔种植性转移灶摄取99Tcm-MDP一例

常见胸部肿瘤胸骨转移的核素显像特点

关于论文作者单位名称的书写要求

本刊关于建立“快速通道”的有关规定

本刊启用稿件远程管理系统

发挥核医学优势推动甲状腺癌治疗

PET/CT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专业网站已正式开通

脾霍奇金淋巴瘤18F-FDGPET显像一例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创建网站

骨显像在儿童常见恶性实体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关于论文作者单位名称的书写要求

关于论著文稿中中、英文摘要的书写要求

本刊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重庆市核医学专业委员会举行换届选举

PET/CT临床应用优化选择的思考

利尿肾动态显像在小儿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中的应用

“数码版”核医学继续教育教材的编制

国产腺苷介入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Tcm—MIBI显像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

DXA骨密度测量质量控制中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研究

PET和PET/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对照研究

用γ探测仪定位法检测胃癌前哨淋巴结

篇(4)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是一种常见的渐进性的髋关节致残性疾病,就其发病机制及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近年来我科开展了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介入治疗,手术方法为经皮股动脉穿刺进行旋股内、外动脉及闭孔动脉药物灌注治疗,术后血管造影观察病变股骨头供血情况,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免费论文,X线随访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6 例选自2006年1月-2007年3月间ANFH患者,男48例,女28例,年龄19~68岁,平均43.5岁。其中双侧股骨头病变51例,单侧病变25例,共127块,病程5个月~10年,其中18例有服激素史,22例有外伤史,24例有大量饮酒史、应用激素史,12例原因不明确。临床表现为髋关节、周围组织以及、腹股沟等处出现隐痛,关节活动度差,走路跛行。

1.2临床分期 Ficat标准Ⅰ期:X线表现正常,MRI检查发现股骨头异常信号;Ⅱ期:股骨头外形正常,可见囊性、骨硬化表现;Ⅲ期:一定程度软骨下榻陷、股骨头变形;Ⅳ期:关节间隙、髋臼退行性变。免费论文,X线随访观察。76例患者中Ⅰ期15例,Ⅱ期34例,Ⅲ期20例,Ⅳ期7例。

1.3方法 X线电视监视下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在患侧对侧股动脉穿刺,短导丝引导送股动脉入动脉鞘,拨出短导丝,将5-F导管分别送至股动脉和患侧髂内动脉,再进入旋股外侧动脉和旋股内侧动脉,以4ml/s流速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12ml,10帧/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10S,超选择至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闭孔动脉,造影了解股骨头供血情况,然后分别注入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30ml,尿激酶30IU,罂粟碱30mg后拔出导管,术后送回病房平卧休息。第2天开始辅助治疗。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30天。免费论文,X线随访观察。一周后行第二次介入治疗,方法同前。免费论文,X线随访观察。免费论文,X线随访观察。同时给予口服阿司匹林50 mg 1次/d,复方丹参片3片,3次/d,共3个月。

2结果

介入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消失16例(21.05%),明显减轻者44例(占57.89%),无改变16例(占21.05%)。X线平片观察58例(76.52%)股骨头大小形态正常,坏死区明显缩小或吸收,骨质密度均匀,骨小梁出现;骨折断裂带明显缩小,襄性变小;髋关节间隙增宽,关节面光滑清楚。治疗前血管造影,股骨头区供血动脉纤细稀少、粗细不等,部分间隔局部出现空白区,实质期仅有斑片状染色。治疗后造影片显示供血动脉充盈度饱满,血管数目增多,空白区消失,实质期染色明显扩大增浓,且有髋关节周围吻合支建立。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进步。16例(21.52%)无反应或病变加重,X线平片观察11例(14.47%)为骨破坏性改变;5例(6.57%)则在介入治疗后应用激素药物或继续饮酒。

3讨论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核心问题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股骨头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发病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长期大量服用激素类药物、酗酒、外伤、类风湿性关节炎、放射性损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等引起。无论是何致病因素,最终结果是造成了动脉供血不足或中断,或静脉瘀阻,最后导致股骨头内骨髓缺血缺氧、细胞变性、坏死。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主要有闭孔动脉发出的圆韧带动脉,旋股内侧动脉及旋股外侧动脉构成的旋股动脉环。介入治疗是将导管直接插至股骨头供血动脉,并注入大量的血管扩张溶栓及促进血管生成药物,使药物迅速而直接地进入血循环,保证病变部位营养血管内药物的浓度,使其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在股骨头坏死进程中,能够使阻塞的血管再通,防止未阻塞血管阻塞,对疾病的治疗和控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促使其供血状态改变及再通阻塞的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坏死骨吸收及新生骨形成。免费论文,X线随访观察。本组所选择药物尿激酶能直接激活纤维酶原,降解纤维蛋白作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抗血凝消血栓降低血液黏度及提高机体免疫力作用[1];低分子右旋糖酐具有降低血液黏度及红细胞凝集率的作用,罂粟碱可解除血管痉挛并使血管扩张。经导管将上述药物注入股骨头,使坏死的骨逐渐被吸收,本资料介入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消失16例(21.05%),明显减轻者44例(占57.89%),结果表明通过治疗观察对缓解病人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效果明显。ANFH介入治疗效果相关因素与患者年龄、病程长短具有一定的关系。如年轻、病程短,骨质破坏轻的Ⅰ期、Ⅱ期患者,疼痛症状可完全消失,疗效明显,坏死骨大部分吸收及新骨形成。因此ANFH的早期诊断极为重要。X线平片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影像诊断不及CT、MRI准确率高,CT阳性率为83.7%,MRI为97.7%[2];但基层医疗单位,X线平片作为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为价廉、简单、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预测方法。

【参考文献】

[1]扬豪,程少丹,黄俊卿.股骨头坏死介入治疗实验研究进展[J].2005,17(1):50-52.

篇(5)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漏斗胸合并其它先天性畸形诊断中螺旋CT的应用价值。方法 该研究共选择100例漏斗胸患儿作研究对象,均为该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采用螺旋CT对合并其它先天性畸形的情况加以诊断,同时再对患儿行常规X线检查。回顾临床资料。 结果 经过病理学诊断该组100例患者中,对称性漏斗胸28例,非对称性漏斗胸伴胸骨旋转32例,脊柱侧弯25例,脊柱呈S型侧弯6例,胸椎生理弧度变直9例。CT诊断出96例,诊断准确率为96%,X线诊断出86例,诊断准确率为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6.105)。 结论 采用螺旋CT对儿童漏斗胸合并其它先天性畸形进行诊断,能有效提高诊断效果,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为临床医学治疗提供具体、准确临床数据。

关键词 螺旋CT;儿童漏斗胸;合并;先天性畸形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a)-0185-02

儿童先天性前胸壁畸形常见类型中,漏斗胸占一定发生比例,多为单独存在,为漏斗状下陷畸形,临床较易诊断,可有其它先天性畸形合并。随着影像学研究的广泛深入,螺旋CT操作技能及应用技巧逐步完善,在儿童漏斗胸与其它先天性畸形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为了探讨儿童漏斗胸合并其它先天性畸形诊断中螺旋CT的应用价值,该研究选择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该院收治的漏斗胸患儿100例,采用螺旋CT诊断,分析合并其它各种先天畸形的比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共选择该院收治100例儿童漏斗胸合并其它先天性畸形患儿,男76例,女24例,年龄3个月~17岁,平均(7.8±1.2)岁。首诊症状均为前胸壁下陷,患儿家属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其它严重的肝肾疾病、恶性肿瘤等严重的系统性严重疾病患者。

1.2 方法

1.2.1 CT检查 应用16层多层螺旋(生产厂家:飞利浦,型号:NeuViz 16 多层螺旋CT,药(械)准字:国食药监械(准)字2005第330062),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以胸腹部为扫描范围,包含双侧所有胸廓区域,从颈椎到髂前上棘。对扫描参数加以设置,设置螺距均为1.375,层厚0.5 mm,管电流120~200 mA,管电压120 kV或自动毫安调节技术。从主机将扫描资料传至PHILIPS工作站,重组漏斗胸VR和MPR图像,并对Haller指数中的a数值、c数值进行测量,其中a数值为椎体前缘至胸骨最凹处后缘距离,c为胸廓在同层面最大内横经。重组扫描范围内检查的有其它先天性畸形合并发生的漏斗胸患儿,并对病例数加以记录。

1.2.2 X线检查

针对所有患者实施X线胸片检查,选择数字化X线机针对患儿实施胸片检查。在进行检查前,主要因为上述物品会对患儿的检查造成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被检测部位需要同荧光屏进行贴近,对滤线器焦距进行有效调节。

1.3 统计方法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对数据进行处理,对于结果中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表示,并以t对其进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临床检查结果比较 经过病理学诊断该组100例患者中,对称性漏斗胸28例,非对称性漏斗胸伴胸骨旋转32例,脊柱侧弯25例,脊柱呈S型侧弯6例,胸椎生理弧度变直9例。CT诊断出96例,诊断准确率为96%,X线诊断出86例,诊断准确率为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6.105)。见表1。

3 讨论

目前尚未明确漏斗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漏斗胸临床通常以胸壁下陷为到院就诊原因,相关研究示其发生与家族遗传相关,也有报道指出中胚层分化异常同为漏斗胸发生因素[2]。结缔组织疾病中,漏斗胸被认为是一项局部症状表现,而主要受累对象为肋软骨,考虑是胸部肋骨及肋软骨过度发育,促使胸骨向后移位并代偿所致[3-4]。漏斗胸同时可存在其它多种畸形,国内报道包括肺发育异常、骨关节畸形、气管支气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囊肿等多系统疾病[5-6]。该组以骨骼和结缔组织异常发育为主,与报告一致。

漏斗胸合并的先天畸形中还包括其它部位,如神经纤维瘤、食道囊肿、左髋脱落等。漏斗胸相关参数为胸骨凹陷角度Haller指数、CT凹陷指数、心脏旋转角度等[7]。其中同层面胸骨后缘与胸部最大横经至椎体前缘距离的比值为Haller指数。为对胸骨凹陷程度进行评价的最佳指标。有学者报道Haller指数>3.2为漏斗胸手术矫治标准。CT在漏斗胸相关参数测量上,优势较为明显,随着其广泛应用,普通X线胸片正侧位片检查已被其替代,为常规胸个科医师检查方案[8]。而其应用价值因MSCT的出现进一步增强,可应用SSD、MPR、VR等图像后处理软件3组重组,对胸骨凹陷部位和程度立体、多角度显示,以确定其与胸骨的关系及肋骨和肋软骨的关系,对漏斗胸各项相关参数全面测量,并对心脏和肺的受压情况加以观察,在漏斗胸合并其它畸形的扫描中诊断作用也较为明显[9]。经过病理学诊断该组100例患者中,对称性漏斗胸28例,非对称性漏斗胸伴胸骨旋转32例,脊柱侧弯25例,脊柱呈S型侧弯6例,胸椎生理弧度变直9例。CT诊断出96例,诊断准确率为96%,X线诊断出86例,诊断准确率为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6.105)。说明,其诊断效果、诊断准确率较高。

骨骼畸形中脊柱侧弯最为多见,依据侧弯程度对有无生理曲度的变化进行评估,横切面上脊柱的图像存有差异。患者脊柱侧弯程度较大时,横轴面与各椎体本身的横截面不能保持一致辞,故椎体与附件的对位和形态关系不能清晰显示,同时,因肋骨和胸骨在普通CT平扫中显示为节段性,故在横轴面图像上,对胸骨和肋骨的观察难度同椎体类似。临床工作中需结合CT定位或胸部X线正侧位片辅助观察。漏斗胸与呼吸系统畸形合并发生也占一定比例,普通CT和螺旋CT平扫基本相当,其中最常见为大叶性肺气肿,螺旋CT的优势在于可对病变定位且多角度观察。患者为先天性囊性腺瘤样畸形时,需与隔离肺症鉴别。

综上,儿童漏斗胸诊断中,螺旋CT可在术前提供综合评估依据,为漏斗胸合并其它畸形的检出创造条件,利于疾病诊治。

参考文献

[1] Andre H,Micheal WLG,Edward PT,et al.A simple technique for preventing bar displacement with the Nuss repair of pectus excavatum[J].J Pediatr Surg,2010(36):1266-1268.

[2] 资新爱,范咏梅,陈友桂,等.2型糖尿病者心率震荡与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研究[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0,19(6):439-441.

[3] 沈杰,彭芸,曾骐,等.螺旋CT在儿童漏斗胸合并其它先天性畸形中的应用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1,26(1):82-85.

[4] 刘文英.漏斗胸与鸡胸的诊治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1):889-892.

[5] 吕方启.先天性漏斗胸治疗进展[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2,33(11):761-768.

[6] 桑桑.先天性漏斗胸诊治进展[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3,34(7):557-560.

[7] 哈丽比努,常海霞,布艾吉尔,等.少数民族临床健康路径对微创胸壁矫形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协同效果[J].健康必读,2013(2下旬刊):26.

[8] 沈咏芳.微创漏斗胸矫治术围手术期护理[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4):656.

[9] 刘吉福,徐波,谭健,等.微创矫治漏斗胸对伴有特发性脊柱侧弯畸形的影响[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3,29(8):480-481.

篇(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oparhy,HIE)是围产期新生儿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缺氧、缺血引起的脑损害,也是目前新生儿死亡及远期致残的主要原因[1,2]。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和发展,影像诊断进入新生儿领域,对HIE的认识日益提高。由于CT扫描具有简便、迅速、安全、无痛苦等优点,它已成为HIE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手段[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笔者收集1997年9月~2007年3月本院临床确诊为HIE患儿175例,其中男103例,女72例;胎龄:42周15例;1min Apgar评分:≤3分21例,≤6分119例,>6分22例,评分不详13例。随访HIE患儿并复查CT的98例,其中男57例,女41例;复查时的年龄1岁5月~11岁,平均年龄约7.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反应差,抽搐,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等。临床分度按文献[4]的标准:轻度53例,中度87例,重度35例。随访并CT复查的89例中,其中脑性瘫痪113例,智力落后97例,语言困难71例,癫痫46例,视力障碍29例,颅内高压15例。

1.2 检查方法:使用设备:Somatom AR nova全身CT;扫描条件:管电压120kV,管电流80mA,时间4s,矩阵512×512,窗宽82~87HU,窗位30~36,层厚10mm,层距10mm;初次CT检查时间,最早出生3h,最迟29天,平均6天,全部为平扫,部分患儿给予镇静剂。

2 结果

2.1 CT分度:依据李松年主编《现代全身CT诊断学》标准:175例中,轻度44例,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中度52例,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脑实质出血5例,重度47例,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38例,脑实质出血8例,蛛网膜下腔并脑实质出血7例。CT未见异常32例。

2.2 随访并复查CT的89例,11例末见明显异常;78例异常,全部为HIE远期不可逆后遗症。①脑萎缩65例,表现以大脑凸面脑沟、脑池、蛛网膜下腔的增宽(蛛网膜下腔、脑沟宽度正常<5mm)[5]为主43例。表现以侧脑室变形、局部的扩大、边缘不整齐、两侧常不对称为主22例。②脑软化51例,表现为脑实质的低密度灶,其中3例与脑室相通形成脑穿通畸形。③脑积水27例,全脑室扩大3例,导水管以上脑室扩大11例,单/双侧脑室扩大13例。④脑钙化8例,侧脑室室管膜附近、基底节区、颞叶及顶叶脑实质内点状高密度影。

3 讨论

3.1 HIE的病因 与发病机制。HIE主要是围生期窒息、缺氧所致;宫内窘迫和分娩过程中或出生时的窒息是主要的病因。也见于新生儿疾病,如严重的呼吸暂停、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胎粪吸入综合征、严重肺炎,心力衰竭、休克等。缺氧时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使脑细胞氧化代谢发生障碍,体液由血管内经组织间隙转移到细胞内,产生细胞内水肿。缺氧也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细胞外水肿,继而使脑血管受压,发生脑缺血。严重缺氧时心搏减少,脑血流量明显减少,更加重脑组织的缺氧缺血,最终导致脑组织坏死。缺氧使静脉淤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或组织坏死使血管破裂,引起颅内出血。

3.2 HIE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CT检查可明确HIE患者的脑水肿部位和范围,评定是否合并颅内出血和出血类型。从发病机制上可以看出,当轻度缺氧时,对缺氧最敏感的侧脑室旁白质,尤其是双侧侧脑室前角外上方最先发生对称性低密度,而此时大脑灰质密度无明显变化,CT表现为轻度。随着缺血缺氧时间的延长,在上述区域引起血管源性水肿,且水肿主要沿白质纤维扩散,使多个脑叶白质广泛低密度,灰白质分界不清,CT表现为中度。当缺血缺氧更为严重时,大脑灰质也发生水肿,广泛脑组织肿胀,甚至颅内压增高,脑室变窄,颅缝增宽,有时并发出血,CT表现为重度。在诊断HIE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在诊断HIE 时需具有明确的围产期缺氧史,特别是围产期重度窒息;②早产儿、足月新生儿的脑实质CT值较成人偏低,小脑、脑干、丘脑相对密度较高,不可误诊为CT反转征;生后2周~3周的小儿,因其大脑白质区脑神经髓鞘形成不完全及脑组织发育不成熟,含水量高,在前额、脑室周围及侧脑室三角区附近的大脑白质区内,可见片状低密度影,其边缘、境界、轮廓清晰,这属于小儿正常生理情况,不要误认为此病;③缺氧缺血性脑病时,双侧脑室前角周围低密度灶应与脑积水时脑脊液外渗所致前角周围低密度灶鉴别,后者脑室扩大,前者脑室不但不扩大,反而缩小;④合并颅内出血时,应与发生在新生儿的其他原因所致的颅内出血区别,包括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和产伤引起的出血。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所致的出血特点是出血量多和多部位出血,而缺氧缺血性病变出血量相对较少,且多与水肿灶并存。产伤引起的颅内出血,出血量可大、可小,结合临床一般不难确定。总之,HIE的CT诊断,应与解剖结构、病理生理特征、临床资料密切结合,才能做出准确诊断。

3.3 HIE远期后遗症的病理基础及CT表现。①脑萎缩是中、重度HIE最常见的CT表现,因缺氧缺血导致脑灰质、白质减少或丧失所致,CT表现为脑沟、裂、池的增宽及脑室系统的扩大。脑萎缩常分为三型:皮质型、髓质型和混合型。②脑软化、脑囊性变及穿通畸形,是脑组织坏死不同程度和阶段的表现。发生在脑内出血、脑梗死及严重脑水肿的基础上,脑组织局部或多灶性坏死软化后,脑组织丢失形成囊腔,可与脑室相通而形成穿通畸形。CT表现为形态不一的低密度灶,囊腔内密度同脑脊液密度,常伴有周围脑组织萎缩表现。③脑积水是HIE合并脑室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和改变主要取决于脑脊液循环通路的机械堵塞程度,可吸收而自行改善,阻塞严重时,脑积水可逐渐加重[6]。④脑钙化灶是脑内出血、脑梗死致病组织坏死吸收后钙化形成的。

总之,CT对有高危因素及临床高度怀疑HIE的新生儿,阳性率较高,且早期可对脑出血、脑水肿以及病灶的部位予以明确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降低后遗症损害、评价HIE患儿的预后有重要价值[6]。

参考文献

1 路利军.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CT分度结果分析.实用医技杂志,2002,10:739

2 李勇,周晓玉,许植之,等.早期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观察.中华实用儿科杂志,2000,15(2):735

3 李丽玖,虞人杰,汤泽中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CT征像特点.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5,10(2):118

篇(7)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6-0000-01

UNIX Commands Examples in the CT Diagnosis Maintenance

Yao Zongbi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1804,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some simple but very useful UNIX commands in the CT service application examples.

Keywords:UNIX commands;Data reconstruction;Superuser

UNIX是一个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它可支持多种处理器架构。由于UNIX具有技术成熟、可靠性高、网络和数据库功能强和开放性好等特点,常常用在大型医疗设备中,作为数据管理和应用的工作站平台和操作平台。如厂家GE、西门子等CT均采用UNIX或LINUX操作系统。特别说明的是,用UNIX指令来诊断医疗设备,其方便、快捷、实用、有效;现在的高档多排螺旋CT,均具有强大的自我诊断测试程序,利用这些程序有助于快速诊断故障,因为多排螺旋CT数据采集量大,重建系统复杂,基本无法进行常规检测,所以例用软件测试维修尤为重要。下面是GE多排CT常用UNIX指令及诊断CT故障的实用例举。

例一:故障现象:正常启动至正常界面,但病人数据未重建出来,界面显示:OC initializing,please waiting......,System shutdown......自动关机。

故障分析检修:输入指令进行参数重新配置:

【】su―【】#bigguy【】#reconfig

参数重新配置完成,重启后仍不能重建出病人数据。再用以下数据库恢复指令:(注意:所有病人数据全部丢失!)

【】df―k【】setenv NOHOFTSHUTDOWN【】st

【】cd/usr/g/scripts【16CT..scripts】#LS【16CT..scripts】#./resetImageDB_Linux

输入YES,可自行删除病人图像,重启后扫描重建正常。

例二:故障现象:专用刻录塔刻录时报错:an error occurred,restart aw!重新更换专用DVD刻录机,但只刻录了几张正常后又出现类似故障。

故障分析检修:用指令解决:

【】Su―root【】Password:operator【】cd/export/home/sdc/install【】Install.cdr

指令安装专业刻录机驱动后解决问题。

例三:DARC-DipDiag:此指令组是对数据的获取和重建的软件诊断(注意:做此诊断时应停止应用程序运行)方法如下:打开UNIX shell,输入指令:

【】rsh darc【】cd/user/g/bin【】DipDiag

输入y,出现DIP(DAS接口处理器)诊断菜单:

【DIP Diagnostics Main Menu】:1.X-ray Enable Relay,2.Test FEC Bit,3.Test EDDR Bit,4.Test Magic Number Register,5.Memory Test,6.Interrupt Test,7.External LoopBack Test,8.DMA Test,0.Exit。可对1-8项进行逐个诊断。

例四:Disk Array Drive Test:系统磁盘阵列测试,指令如下:

【】rsh darc【】su-【】#bigguy【】dd if=/dev/sda of=/dev/null,

以上指令是确认第一个原始数据盘在磁盘阵列中,或者用指令Type:dd if=/dev/sdb of=/dev/null,确认第二个原始数据盘在磁盘阵列中。(注意:此测试运行较慢,约10分钟,运行过程无输出。)

例五:reconfigScanDisk:指令可对原始SCSI或IDE盘的配置参数进行显示(以超级用户身份进入)

打开一个Unix Shell输入以下指令:

• {ctuser@hostname}su-

• Password:#bigguy

• [root@hostname]#rsh darc

• [root@darc~]#cd/usr/g/scripts

• [root@darc scripts]#ls reconfigScanD*

reconfigScanDisk

• [root@darc scripts]#./reconfigScanDisk-or-reconfigScanDisk

• [root@darc scripts]#df-h/raw_data

• [root@darc scripts]#exit

参考文献:

篇(8)

创伤性盆腔腹膜后血肿是骨盆骨折、腹膜后器官损伤的并发症,病情复杂,处理困难,病死率高。1993~2010年,我院共收治30例。本文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14---85岁,中位年龄37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2例(73%),挤压伤或撞击伤7例(23%), 其它伤1例(4%)。单纯性盆腔腹膜后血肿5例(17%),合并其他脏器损伤25例(83%)。其中肠破裂3例(10%),膀胱破裂1例(3%),尿道损伤3例

(10%),颅脑损伤2例(6.7%),胸部损伤1例(3.3%),骨盆骨折18例(60.0%),双下肢骨折2例(6.7%)。术前诊断性腹腔穿刺阳性者26例。术前误诊为腹腔内出血或腹腔其他脏器损伤7例。28例因血肿稳定而未做血肿探查止血处理,2例做了血肿探查止血术骨盆骨折,其中一例为髂内静脉破裂,1例为直肠上动脉破裂,骨盆骨折未做手术处理。肠管、膀胱、尿道等均作了修补、切除吻合、造口和引流等处理。

2 结果

本组治愈28例,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多发伤、伤势过重、严重失血性休克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其中1例合并颅脑和胸部损伤,1例合并骨盆骨折和双下肢多发性开放性骨折。

3 讨论

3.1盆腔腹膜后血肿的特点 创伤性盆腔腹膜后血肿多有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尤其是血肿发展较快者,较大的血肿机械性地压迫,造成腹胀和肌紧张,很难与内脏损伤后腹膜炎鉴别,甚至行手术探查。本组有6例因腹膜炎体征明显,高度怀疑腹内脏器损伤而做了剖腹探查,结果未发现内脏损伤。有3例合并肠破裂,入院时腹膜刺激征并不明显,经临床观察和CT检查怀疑肠破裂,经手术得以证实。因此,我们认为仅依靠症状和体征很难鉴别腹腔内脏器损伤与腹膜后血肿,动态观察对诊断有较高价值。合并内脏破裂伤时,腹膜刺激征的严重程度重、波及范围广、扩展速度快,多半左右对称,且随时间的推移而进行性加重,全身情况呈恶化趋势,而腹膜后巨大血肿者,尽管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及休克,但常表现为不对称及局限性,受累范围扩展一般较慢或相对静止,经短时间抗休克治疗后病情呈稳定或好转趋势中国。如行CT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率,CT能清楚显示腹部实质性脏器形态失常及腹膜后结构改变、受压、移位和异常软组织影,并能明显显示腹腔内积血及腹膜后情况。汪志明等【1】报告急诊腹部CT检查对腹膜后血肿的诊断率达100%。本组25例进行CT检查,全部证实为闭合性腹膜后血肿。

3.2腹腔穿刺的意义本组术前因腹穿抽出不凝血将5例(17%)腹膜后血肿误诊为腹腔脏器损伤。腹穿对腹腔内脏损伤的诊断价值是肯定的。一般认为腹穿抽出不凝固血液来自腹腔,但腹膜外间隙抽出的积血也可以不凝固。本组腹穿抽出不凝血26例,阳性率(87%),与文献报道的92%接近【1】。其原因可能是腹穿部位与血肿接近或血肿已扩展到前腹壁。创伤性腹膜后血肿血液不凝固的机制是复杂的骨盆骨折,而继发性纤溶亢进可能是其重要原因之一【2】。所以腹膜后血肿的病人腹穿结果应结合其他检查加以考虑,腹部CT检查对腹穿阳性病人的手术指征有参考意义。本组5例因未做CT检查,仅凭腹穿阳性而施行了剖腹手术,虽然剖腹手术并非绝对失误,但终究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应尽量避免。但腹穿阴性也不能排除肠破裂伤的可能性【3】,因早期肠内物漏出较少或较局限。本组1例腹穿阴性,观察中腹膜刺激征加重,CT检查提示腹腔有游离气体,手术探查证实肠破裂伤,发现肠破裂口被较粘稠的粪块堵塞并被大网膜包裹。

3.3治疗 在处理创伤性盆腔腹膜后血肿时,除考虑是稳定性或扩张性外,还要考虑合并伤的处理。本组单纯性盆腔腹膜后血肿仅占(17%),大部分有骨盆骨折合并伤,其中相当一部分骨盆骨折并不需要手术处理。我们体会密切观察失血速度和血肿大小变化,对判断是否为扩展性血肿,从而对掌握手术时间十分必要。如系扩展性血肿,应手术探查止血。难以找到血源时结扎髂摘要注意防止MODS的出现【5】。本组2例死亡病人均为大量失血致失血性休克,导致MODS。

参考文献

1汪志明,李谋秋腹部CT在外伤性腹膜后血肿诊治中的价值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12):736-737;

2施红旗,宋其同,吴建波创伤性腹腔内出血血液不凝固机制的研究中华创伤杂志,1999,15(5):363-364;

3郑正葆,李俊东等外伤性小肠破裂256例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7):403-404

篇(9)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85-01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疾病的预防与尽早治疗,每年主动进行体检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所以体检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对于这种形势,本文将介绍几种在体检中的用到的常规检测方法。

2 讨论

2.1 腹部B超

腹部B超是一种常规二维超声波检查。在检查过程中,一般受检者采用右侧卧位、仰卧位、左侧卧位等,进行多切面检查在受检者各部位。要求在检查前受检者要禁食12小时以上。需要检查的部位有肝、胆、脾、双肾、膀胱等。

在陈红的论文里,对2387例体检者进行了统计研究。这些体检者的年龄分布在18~90岁,含有1341例男性,1046例女性。采用了西门子的亚当黑白B型超声诊断仪作为测试设备。

在这2387例里面一共检出了920例疾病。它的检出率是38.54%。

其中检查出脂肪肝男性为17%,女性为8.9%。和统计结果进行比对,腹部B超在脂肪肝这一项上检测的准确度可以达到85%到97%。

胆囊结石的统计结果,男性患病比例为3.68%,女性比例为3.93%。这项的检测准确率为90.8%到93.0%。

胆囊息肉的统计结果,总共的检出率是2.68%。

胆囊肿的统计结果,总的检出率为1.55%,男性的检出率是1.47%,女性的检出率是1.69%。检测的准确率是98%。

肝血管瘤的统计结果。总检出率是0.92%,男性的检出率是0.93%,女性的检出率是0.96%,检测准确率是61%到79%。

肾结石的统计结果。总检出率是2.13%,男性的检出率是2.47%,女性的检出率是2.09%。

总的说来超声波检测,可以不受患者的条件限制,相对来说,容易进行检查,能够检查患者泌尿系统、肝胆系统的病变,对大多数病例的诊断是正确的。

2.2 胸部多层螺旋CT扫描

多层螺旋CT扫描能够显示病人病灶的大小,边缘 ,形态,能够显示病灶的内部架构,比如空洞、扩张、狭窄、和钙化的支气管等等。满足胸部体检的要求,帮助医生提早判断病人的患病情况。

在杨俊武等的论文里面,随机抽取了50个体检者,其中男性有21例,女性有29例,年龄分布在19到71岁,平均年龄是51.5岁。采用了德国西门子公司的16排螺旋CT,和富士干式激光相机。

在这些体检者中,发现了阴性37例,病变的13例,阳性率是26%。病变的情况有淋巴结钙化、肺大泡、结节、肺气肿、肺结核、肺炎等。

2.3 甲状腺彩超

甲状腺彩超检测可以及早发现甲状腺的病变情况,对于医生早发现,早诊治这种疾病起到很重要的效果。

在梅妹的论文里面,研究了822个体检者,其中男性462人,女性350人。他们的年龄在27岁到80岁,平均年龄是41.3岁。采用的设备是日本东芝600型彩色超声仪。

在检测结果中发现了197例甲状腺异常的体检者,他们中间有6例甲状腺恶性肿瘤,占到了总数的0.03%。异常者的比例是23.92%。女性的异常者有118例,占比为32.8%。男性的异常者有76例,占比为17.1%。结果发现女性的发病率要明显的高于男性。

3 结论

这三种常规的检测方法在各自的检测领域里面能够发挥很大的的作用。胸部B超能够比较准确的检测出体检者在肝、胆、脾、双肾、膀胱处可能的疾病和异常。胸部多层螺旋CT对于肺部的异常能够做出较准确的检测。甲状腺彩超能够检测出甲状腺的异常情况,帮助医生早做出诊断。所以最为常规的检查手段是比较有必要性的。

参考文献

篇(10)

肾移植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最有效方法,伴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显著改善和提高了肾移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但少数肾移植患者仍会出现移植肾的排斥反应,引起移植肾功能的损害。了解患者移植肾的功能状态,加强对移植肾功能的临床监测十分重要。本文收集我院21例移植肾功能损害患者的X线胸片结合主要血生化指标进行分析,以求对移植肾排斥反应进行有效的临床监测,了解移植肾排斥反应对移植肾功能的损害程度并作出基本正确的判断。

1.材料与方法

1.1肾移植术后因排异反应出现肾功能损害患者20例,手术并发症至肾移植失败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33.4岁,肾移植术后一周至三年不等。临床症状:发热,气急,呼吸困难,浮肿,少尿或无尿,血压升高6例,伴移植肾区不适或胀痛3例。少尿或尿量改变医学检验论文,浮肿,高血压14例。

1.2X线胸片检查所有病例均摄有术后床旁胸片及术后一月至三年的复查胸片,测量血管蒂宽径(Vessel Pedical Width.VPW)作为判断钠水潴留的标准之一。(本文按王履琨测量法(1)从上腔静脉与右主支气管上壁交界处延伸到左锁骨下动脉从主动脉发出处的向下垂直线的距离,正常值 46mm正负5.05mm.)观察心脏形态及肺血改变,测量心胸比率(CTR)。6例CT检查。

1.3 实验室检查所有病例检测主要血生化指标。病理活检5例。

2.结果

2.1肺泡型肺水肿6例,其中中央型肺水肿2例,呈典型蝶翼状分布;弥漫型肺水肿3例,肺野广泛分布的大小不一斑片状阴影;单翼状阴影1例,由右侧肺门发出的扇状阴影由内向外逐渐变淡。

2.2 VPW>54mm12例,VPW50mm-53mm6例。心脏增大11例,CTR>0.54以上,其中心包积液两例。肺淤血或/和肺间质水肿11例。胸腔积液5例,其中双侧中等量积液1例,右侧中至少量积液3例,左侧少量积液1例。

2.3 CT检查 2例肾脏肿大、肾周积液,1例肾脏变小,3例未见异常。

2.4实验室检查主要血生化指标:21例患者尿蛋白(+—++++),血尿素氮(BUN)8.5-22mmol/L,血肌酐(Cr)143.82-928.8umol/L。镜下血尿11例,肉眼血尿6例。病理检查5例,镜下均见明显排斥反应。

3.讨论

肾移植术伴随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CsA)的应用,使移植肾1年以上存活率达到80%以上(2)。但仍存在肾移植失败的问题及移植后并发症。肾移植失败的原因分为间质性合并症与手术性合并症两类怎么写论文。前者包括排斥反应,急性肾小管坏死,CsA的毒性作用及原发病复发。

排斥反应又分为超级排斥、加速排斥、急性排斥和慢性排斥4种类型(3)。

加速排斥反应(ACR)本组2例,在术后第2天出现少尿,血肌酐、尿素氮上升,床边胸片监测表现为肺泡性肺水肿,心脏增大,VPW值61mm-64mm,心包及胸腔积液。彩超及CT检查均见移植肾肿大、肾周积液。临床治疗无效,切除移植肾后患者情况好转。病理检查移植肾排斥反应严重。

急性排斥反应(AR)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排斥反应。本组3例,发生于移植后第5到12天。临床低热,尿量逐渐减少,血压升高,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尿液中出现蛋白质。床边胸片监测表现为肺弥漫性肺水肿及右肺单翼状肺水肿,心脏略有增大,VPW值56mm-60mm,胸腔少量积液,临床及时处理后床边胸片监测肺水肿程度减轻,VPW值略减小,血肌酐及尿素氮值下降。

排斥反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十分重要。目前临床判断移植肾功能损害除组织学依据外,尚无单一可靠指标。通常根据患者血生化指标、尿量变化、血压医学检验论文,影像检查诸情况综合作出判断(4)。移植肾功能损害可导致钠水储留和氮质血症,胸部X线表现主要为尿毒症肺、尿毒症心肌、心包及胸膜腔的改变(5)。肾移植术前,患者一般均有肾功能衰竭和血透病史,其心肺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代偿能力有限。故当移植肾的功能因排斥反应受到损害,就更容易出现胸部X线的异常表现。

本组5例移植肾患者在术后短期内出现加速排斥和急性排斥反应,床边X线监测反映及时,结合血生化检查,临床诊断及时,处理正确,使患者转危为安。

慢性排斥致病因素复杂,多数学者认为是免疫和非免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6)。本组慢性移植肾功能损害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在术后三月—三年期间出现高血压、蛋白尿、贫血及主要血生化指标升高。X线表现为部分患者心脏左心室增大,VPW>正常值,出现肺淤血和/或肺间质水肿。动态X线检查观察对比肺血、心脏的变化并结合主要血生化指标可以初步判断存在慢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进行性损害的情况。提示临床应进步检查,调整治疗方案,保护移植肾功能,减轻因慢性排斥反应所致损害。而CT检查发现移植肾变小,密度增高,结合血生化检查则可判定存在慢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肾纤维化,应及时处理。

移植肾因排斥反应导致功能损害,X线检查结合主要血生化指标及患者临床表现,可对移植肾排斥反应的程度和功能损害情况作出正确判断。X线检查对移植肾功能损害的临床监测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建筑施工管理毕业论文 下一篇: 股权分置改革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