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1 17:12: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学生科技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现在我就来说一下我的小论文:
前几天,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在教学环节中包括很多内容,例如: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等。对于人才培养方案,教育部没有特定的要求,但是其必须要以培养专业经济学人才为目标;目前在我国经济学科教材建设中,缺少环境生态学思想,经济学与生态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对于这些矛盾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这就导致教材缺少一定的复习和巩固知识的环节;在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专业技能有所不同,这就导致在经济教学中不能有效的融入生态学思想,同时生态学教师又没有很好的经济学知识;在实践教学中,教育部门对其并不重视,从而使经济生态学的实践活动较少。尽管部分高校会组织一些环境保护社团,但是其并不受到学校的重视,所以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1.2“经济人伦理”对教育的影响
目前,“经济人伦理”对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其在经济学教学中有着特别突出的表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GDP增长速度非常快,与此同时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而使经济学科的教育变得特别重要,而对培养经济学人才探索却比较少。教学会受到“经济人伦理”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由于高校的教材以及教学体系都是借鉴来的,因此对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效果影响很大。
2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学思想的应用
2.1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机制的改革
对于目前经济学教学来说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相关人才,这个问题对于我国经济学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机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教育工作者或者学生都必须要明确这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社会的发展。目前各高校必须重新定位教育作用,同时要以培养全面人才为教育目标,逐渐完善考核和评审制度,明确教育发展的方向。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英语教学质量一直处于低谷状态。问题集中表现在:
1.学生语音语调知识掌握不好,拼读能力差、口头表达能力差;
2.学生词汇量窄小,单词拼写能力差;
3.学生语法概念淡薄,英语表达能力差;
4.学生的英语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贫乏,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差;
5.学生对英语学科存在着畏难情绪,缺乏信心,丧失了兴趣。
二、问题的分析
为何会有上述问题的存在呢?作为英语教师,我进行了认真的个案调查和整体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问题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认为英语无所谓,反正我不出国,毕业后也几乎没机会用上它;
2.虽知英语重要,但不会读、听不懂,词汇难背,句型难记,失去了兴趣和信心;
3.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对所学的内容形成不了系统;
针对上述原因,我进行了仔细分析:到底是学生的能力不够呢,还是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并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呢?答案显然是后者:任何一个发育正常的学生,其生理条件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他的大脑神经系统正常、思维活动能力正常、四肢的发育正常,这些条件本足以使他们学好英语,根本没有理由存在这样的现象:初三年级的学生,连英语中的26个字母都写不出来,甚至把“brother”也写成“borther”!然而,这样的现象的的确确地存在着!
三、问题的解决
问题出现了,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它。
1.明确目的,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
学习英语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是为了出国?这显然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信息时代和市场高度开放的今天,谁能说英语与自己无关呢?我曾拿了一个巧克力包装盒和一张药品说明书给我班的学生,请他们翻译上面的“英文”。结果,只有几个学生弄清了巧克力包装盒上的并不是英文,而是汉语拼音!而药品说明书却没一个学生能翻译出来!
我问学生,如果你是一个零售商,如果你对英语一窍不通,那么,一批国产的巧克力,就会被批发商瞎吹为进口货而卖给你,价格上的差异就不必去说了;另一方面,很多外国药品进入我国市场,有的人又特别爱用进口药,如果你连最简单的服用方法盒服用剂量都弄不明白的话,病只会越治越严重!
由此入手,我教育学生,学习英语不仅是我国教学大纲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要求,时代的要求。英语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学好英语。
2.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兴趣能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起来,处于最佳状态,顺利地接受各种信息;兴趣的衰减或丧失,将使英语教学事倍功半。而信心的丧失,则意味着心理的死亡!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口
由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记单词时,是逐个字母地朗读、记忆,把一个有机的整体拆得七零八散,不按读音规则记,没把词、句、文有机地结合起来,结果是今天记的单词,明天就忘得一干二净。没有成就感,自然就对英语失去了兴趣。
我在教学中,选择单词的拼读为突破口:单词不会读,就难以听得懂,听不懂也就造成讲不出的恶果。我按照读音规则,先从单音节单词的拼读入手,再到双音节、多音节的拼读。如:read、lead、leader、reform、agricultural,这些单词多数是课本中没出现的,但是,学生却通过自己的努力,读出了他们本不会的单词,获得了一份成功的喜悦,兴趣被激发出来了!我再趁热打铁,把《新英汉词典》中最长的一个单词写出来让学生试读: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一开始学生傻眼了:这么长,怎么读呀?!我再把该单词分为八个音节,学生试了几遍就读得基本正确了,当他们听到老师说,“Yes,you’reright!”时,几乎是欢呼雀跃起来了!!他们知道了:并不是自己笨,而是以前没掌握好的方法。只要掌握了好的方法,加上自身的努力,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2)增强信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延伸
在以后的新授中,我读坚持让学生先拼读生词,收效良好。我还分别借鉴了张思中的集中识词法、包天仁的“四位一体”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联想法、归类法等方法,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分块设靶,高频操练,各个击破,不断使其获得成就,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学习兴趣就在这些操练中被不断地激发出来了。
3.指点学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我在教学中还注意到:有的学生虽然很勤奋,但是学习效果却不尽人意。原因何在?经过调查发现,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指点学法,成了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我们常常会要求学生在课前要作好预习、在课后要及时复习。但是,预习什么,复习什么,怎样复习才是最有效的?学生往往知之甚少,认为预习就是看看书,走马观花;复习就是做做题,完成了事。我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他们指点不同的学习方法,如三分钟闭目回想法、自问自答法、联想法、对比法、系统法、规律法、即景法等等。只有学生掌握了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们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单词的读音中,“oo”的发音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发长音?什么时候发短音?学生把单个的单词背来背去,还是背了又记、记了又背。在初三复习时,我教给学生一个“排它法”:非长即短。再把所有发短元音的单词全部集中,用一首打油诗把它们串联起来:
拿(took)好(good)你的book
单脚(foot)stood
看(look)!用羊毛(wool)烹饪(cook)毋须wood
Understood?!
学生觉得这很有趣,很容易就记住了,在做含有“oo”的单词辨音题时,轻而易举就解决了问题。同时,我还鼓励他们大胆去创新。他们不仅归纳总结了ou发/L/的单词,而且还从不规则动词变化当中找出了“规则”。
4.勤学多练,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学习英语同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一样,只有通过勤学和多练,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勤学,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勤学教材,努力使自己达到教学要求;二是要多问自己不懂的东西,多看一些课外书籍,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了解中英文之间的差异。后者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使用英文。
兴趣乃学习之本,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是很难学好语文的。这一定律适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基于此种情况,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激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到了大幅提升。那么,究竟如何激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下面,我总结其中的几点论述如下。
一、结合生活实际激趣
语文学科的产生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基础之上的,可以说语文来源于生活。初中生对于生活中的问题一般都非常感兴趣。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例如,在执教《背影》一课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课文中所体现的感情都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我说了这样一个故事:“读高中的时候,家里很穷,每周我都会回家一趟去拿米和咸菜。有时候父亲会给我送点吃的和零钱。每次看到父亲离别的背影我的心情都非常难过,发誓要好好学习。同学们在生活有没有认真观察过父亲的背影呢?”问题抛出之后,班里的学生很长时间都陷入了沉默。然后有同学站起来回答说:“我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每次他去打工的时候我都是恋恋不舍的,最怕看到他离去的背影,现在想想都想哭。”有的同学说:“我也有同样的感触,我的父亲离家打工已经有两年了,现在我还能清晰的记得他离去的背影。”接下来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讨论着父亲的背影,一时间仿佛他们已经理解课文中朱自清所述的语言了。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我通过和同学们讨论生活中父亲的背影,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可谓是一箭双雕。
二、结合多媒体激趣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的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多媒体的引入极大的激发了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例如,在执教《》的时候,我课前搜集了很多关于的图片和视频。在上课一开始播放给同学们看。看到那么悲惨的画面之后,很多同学都感慨万千。对日本人的事件表示愤慨。看到此种情形,我说道:“是啊,当年日本人的罪行是难以抹灭的,我们必须要牢牢的记住那段屈辱的历史,以史为鉴。只有中国强大了才不能被别的国家所侵略。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打开课本。”由于在上课一开始,我就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关于的视频和图片,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该篇课文的兴趣,他们在正式学习课文的时候都非常积极,教学效率很高。
再如,在执教《日出》一课的时候,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关于日出的画面:经过黑暗的黎明,东方逐渐现出了一片鱼肚白,慢慢的天似乎也变红了,太阳公公偷偷的露出了自己的头发,慢慢的整张脸都露出来了。照亮了整个大地。接下来,小鸟开始歌唱,向日葵也慢慢的把自己的笑脸朝向了太阳公公……一幅日出的画面再加上我再一旁的旁白,让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再正式进行课文讲解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一直保持旺盛。
三、结合实践活动激趣
课堂学习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很多初中生都比较喜欢课堂之外的活动。为了有效的激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我在课堂之外经常组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实践活动。
例如,在执教《风筝》之前,我组织班里的同学进行了一场放风筝比赛,这个倡议提出之后立刻赢得了班里同学的热烈回应。放风筝比赛正式开始的时候,同学们都非常兴奋。有的同学还找来了自己的父母来帮助自己,买来了很长的线。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风筝放的最高。这次放风筝的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我要求同学们对《风筝》这篇课文进行预习,他们对这篇课文的学习积极性就更高了。
再如,在学习《纸船》这篇课文的时候。在课前我要求同学们自己动手去做小纸船,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展示。在正式上课的时候同学们拿来了很多自己做的纸船。有的是用手叠的,有的是用胶水粘的。各种各样的纸船呈现在课堂之中。接下来,我让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杰作,他们都非常兴奋。由之前的实践活动做引子,他们学习《纸船》这篇课文的时候的兴趣非常之高。
四、结语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游戏激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结合角色扮演激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等。教学方法绝不止一种,只要对激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本文的写作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导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到激发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队伍中来,不断提高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丹,赵春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点滴谈[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杨予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漫谈[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学生数量多,因此我国长期以来在进行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习惯于以分数为重,将一切都采用单一的成绩评价方式,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这就导致我国初中生物教育偏重于通过考试,大部分学校都采用应试教育这一教育模式以应对激烈的教育竞争.然而应试教育对于教育的本质解读过于狭隘,过于注重智育,过分强调传授知识与技能,无形之中给学生增加的较大的学习负担,不但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还严重的影响到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综合性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改变这一教学观理念,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替代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提高学生初中生物学习成绩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初中教材中”生物圈“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进行这一章节的讲解之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一定的自主学习任务,”生物圈是什么的总称?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生物圈Ⅱ号由哪些部分构成?实验了1年多,生物圈Ⅱ号中发生了哪些变化?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给了你什么启迪?”
二、加强课堂科学提问,活跃学生课堂学习思维
由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时间较为紧张,再加上初中生物知识点繁多,教师与学生对初中生物学科的重视力度不够,这就导致现阶段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采用教师教,学生记,甚至是“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生物学习思维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这种单向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方式,不但不能够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反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不利于对学生生物学习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针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时应当加强课堂提问,加强课堂讨论,通过课堂提问以及开展课堂讨论的方式活跃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教材中“人体的神经调节”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进行课堂提问,“人体对外界信息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而这些反应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那么,神经系统是如何发挥调节作用的呢?神经元的概念是什么?神经元的结构?什么叫做神经纤维以及神经?”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生物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
许多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教学过程过于单调,教学氛围较为枯燥乏味.而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初中生正处于一个青春期,对于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形成厌倦心理,造成学生对初中生物学习缺乏兴趣,不利于学生初中生物学习的积极性的调动,不利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情境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创建具体的生物教学情境,将生物知识的教学融入教学情境中,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更为直观,更为形象地理解生物知识,激发学生对初中生物知识学习的兴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的多媒体技术、丰富的网络资源等,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加强教学的感官性,紧紧围绕教材中的教学重难点合理构建生物教学情境,在情境中教学,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进行“食物链”的教学时,可以展示课件,观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以及视频:一群小朋友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向学生提问“第一画面描述了怎样一个成语故事?通过观看两个画面,说说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怎样的关系?”通过课件的展示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尤其是通过展示“老鹰捉小鸡”,让学生回想起孩提时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悟出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231-02
“钱学森之问”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触摸的痛,在高等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应当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现代高等教育模式要求注重对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使大学生能在系统学习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与科学道德品质。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其价值作用
科学素养就是个人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实践,在科学方面所获得的技巧与能力。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博士提出公众科学素养的三个基本标准:(1)对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的基本了解;(2)对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基本了解:(3)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而大学生科学素养是指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理论、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能力的基础上,以求实原则、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来探索真理、服务社会的技巧与能力。大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从这些因素的关系来看,他们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科学知识是科学素养的基础,是其它要素养成的根基;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是科学能力的核心体现;科学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指导科学实践;科学品质体现科学道德与严谨学风,坚持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本质。这五大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从而构成大学生科学素养的整体内涵。科学素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形成学习研究科学的理想兴趣,更加关注系统的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与科学道德品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当前大学生科学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我国大学的科学教育教学模式却有颇多方面存在不科学之处,影响了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重知识输入,轻启发学习
我国目前的科学教育教学模式比较落后,重知识灌输,轻启发引导。由于我国高校目前教育方法观仍受赫尔巴特教学方法观影响,即“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作概括和结论;方法―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作业)。①这种教育方法观的目的是教给学生知识而非教会学习;指导思想是注入式而不是启发式;结构上是教师讲授为主,排斥学生独立的学习研究。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大学科学教育教学形式单一;重视灌输忽视启发教育,重视知识忽视实践;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创新能力;重视专业知识,忽视综合基础;重视科学研究,忽视科学精神;重视技术,忽视科学本质。教学中仍以教师讲授为主,讨论、调查、辩论运用很少;课堂集中育多,个别教学少;知识复制、传递多,科学实验、工艺设计少。②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抑制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扑灭了学生思想的火花。孤立的知识教育不能展示学科内在规律,不能揭示相邻学科、交叉学科以及边缘学科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限制了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学科本质。
(二)科学实验教育薄弱
科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科研兴趣非常重要。由于我国科学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际动手机会比较少,削弱学生科研动手能力。1999年高校招生并轨制度以来,各高校都扩大招生,扩招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学资源的相对贫乏,不仅教师缺乏,实验教学设备也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尤其是对于实验占有很重要地位的理工医农高校而言,教学实验设备匮乏的后果十分严重。高校实验教学面临困境,经费紧张,资源匮乏,设备老化,为了教学得以持续下去,只好压缩实验教学,许多实验课只是简单重复、机械检验,学生人均实验动手机会很少,大多只是观摩。对实验科目的考核,为了节约成本,采用纸上考核的方式,这样的实验课教学,远远达不到“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的目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也不利于科学知识的系统学习理解。
(三)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基本采用试卷考试的形式。考试范围一般局限于教材范围,或者使用“经典习题”。考核方式简单,一张试卷定结论。缺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考核,缺乏对教与学互动的反馈。简单的试卷评价之后就算完成了教和学的任务,师生之间不再有沟通、联系、讨论。这种评价方式,必然使学生的学习陷入死记苦背之中,既不会有思考的乐趣,也难有发现的惊喜,必然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造成学生对上课不感兴趣,出现“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抄笔记,考过全忘记”的现象。学生也在记和背中忘记了学习的本来意义,使科学素养培养成为一句空话。现行的教学和考核模式,已成为大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主要障碍。
三、大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对策
随着教育发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发现科学素养对于大学生的重要作用。然而,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开展科学通识教育,调整课程体系
要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科学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综合的、全面的了解,为专业知识学习奠定基础,是一种具有广泛性、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赫钦斯(RobertM. Hutchins)认为:“通识教育对所有人都有广泛深刻的实用性,不论它是否进入大学,因为它培养了理智。”③通识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创造性思维、科学方法与品质的养成,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美国哈佛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都十分重视通识教育,美国大学通识科目的学分要占毕业学分的30%至40%。理工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注重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公共课教育,主要是英语、计算机、体育、政治理论课,以及一些文艺、社科类选修课程,通识教育内容单一。很多学校没有开设规范的科学史教育。从课程设置、学分等方面落实通识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演变,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养成科学精神与科学品质,提高科学素养,掌握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从而为专业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改革教学与评价方式
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模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仅仅传授专业知识的教学模式,将更多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让学生质疑、反思,享受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发现专业发展趋势和前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引导,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加强实践教学。大力推进科学实践教学,增加实验、实习、见习学习比例,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加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系统
现今的高等教育已经出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如何评价某种教学模式优劣,是高等教育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就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评价系统的建立要突破以学生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建立一种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学生自我评价是将学生放入中心环节,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剖析,找出教学环节中的弱势环节,得出合理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是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相结合,且更加偏重于学生学习的效果,将其反馈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最终通过得出的评价结果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提升。此外还要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合理评价,不断吸收符合时展的新内容到教学环节中,充实教学内容,最终时整个教学过程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科技创新有赖于科学素养,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项重要而艰难的工作,需要高等教育进行深入的教育教学改革,以科学教育为标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坚定持续地推进科学素质教育,将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
――――――――――
注 释:
《世界中世纪史》在高校历史学科的专业必修课中,起到了衔接《世界古代史》与《世界近代史》课程的作用,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除传授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史学研究的新动态。若将疾病史内容引入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引导学生关注学界动态。
一、引入生态文明教学的必要性
疫病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疾病的发展史。麦克尼尔指出:“传染病在历史上出现的年代早于人类,未来也将和人类天长地久地共存,而且,它也定会和从前一样,是人类历史中的一项基本参数以及决定因子。”[1]P.339
除以上现实意义外,将发生在6世纪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瘟疫”作为切入点引入教学,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结合生态环境问题审视瘟疫发生地区或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同时,通过对研究过程的介绍,可让学生大致了解相关研究的基本思路,有利于学生今后发展。
近年来,史学界之所以逐渐加大了对环境史的关注,尤其是对疾病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在科技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一旦发生瘟疫,必然引起一系列不利影响。541年爆发的“查士丁尼瘟疫”及其复发对拜占庭帝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导致查士丁尼一世重建罗马帝国版图的计划破产。
综上所述,在《世界中世纪史》课程教学中引入与“查士丁尼瘟疫”相关的研究动态与成果,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拜占庭帝国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经济、政治、军事的发展情况。
二、“查士丁尼瘟疫”教学的步骤和方法
《世界中世纪史》的教学对象主要是以历史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为主,在将“查士丁尼瘟疫”引入课堂教学时,应从瘟疫来源、症候、传播路线、瘟疫性质及其影响等方面讲授。
(一)强调搜集和研读与“查士丁尼瘟疫”有关的史料
应从本科教学阶段就让学生们了解,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对象。由于迄今尚未出现与“查士丁尼瘟疫”有关的考古发现,因此该时期拜占庭史家作品是不可或缺的资料。6世纪拜占庭著名史家普罗柯比的《战史》[2]对“查士丁尼瘟疫”做了详细叙述。此外,阿伽赛阿斯的《历史》[3]等作品则记载了“查士丁尼瘟疫”在不同阶段在地中海地区的影响。对相关史料的搜集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步与最为重要的一步。《世界中世纪史》课程属于历史学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主要针对刚入学不久的历史专业学生,笔者发现,初入历史专业不久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一方面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在提出问题或想法时忽略了论据的重要性。通过在“查士丁尼瘟疫”教学中强调史料,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念,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确定“查士丁尼瘟疫”的发源、传播路线和性质
首先,确定瘟疫首次发生的地点。根据普罗柯比的记载,“查士丁尼瘟疫”最初出现在北非的培琉喜阿姆[2]Book2, P.453,此地地处埃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要道。在疾病史研究过程中,明确疫病发源地十分关键。
其次,考察瘟疫传播路线。根据史家记载,“查士丁尼瘟疫”从北非沿东西两条路线分别传到了巴勒斯坦、叙利亚、意大利、高卢等地[4]PP.136-138。而瘟疫传播的媒介主要是商船和军队。由此可见,对瘟疫传播路线的考察可以增强对这一地区的贸易和战争形势的了解。
第三,通过患者症状分析瘟疫性质。根据普罗柯比的描述,患者的腹股沟处出现了脓包,大部分学者据此将“查士丁尼瘟疫”确定为鼠疫。但由于相关史料中缺乏具体的人员死亡数据,学界对它的关注度远低于中世纪后期的“黑死病”。比对不同史家记载,可对瘟疫性质进行微观分析,对“查士丁尼瘟疫”的性质进行判定是进一步研究其所造成影响的基础。
(三)研究“查士丁尼瘟疫”的社会影响
将“查士丁尼瘟疫”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是疾病史研究的核心内容。
“查士丁尼瘟疫”的最直接影响是拜占庭帝国人口的大量减少。据普罗柯比记载,瘟疫高峰期中君士坦丁堡每天死亡人数可达5000乃至10000人。[2]Book2, P.469拉塞尔估计“查士丁尼瘟疫”使拜占廷帝国的人口下降了40%—50%。[5]P.196在古代农业社会中,人口的多寡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标志之一。人口的急剧减少会引起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连锁反应。
“查士丁尼瘟疫”在导致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的同时,也对帝国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安戈尔提到:“查士丁尼瘟疫在帝国境内频繁的复发给帝国带来一系列的灾难,尤其是破坏了帝国的经济和人口基础。”[6]P.26城市在拜占廷帝国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城市人口的绝对减少自然会对社会经济会造成危害。[5]P.181可以说,6世纪地中海东部城市所出现的衰落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是“查士丁尼瘟疫”造成的。
此外,“查士丁尼瘟疫”也对帝国军队和对外战争造成了不利影响。军队规模一般是与总人口成正比的,人口的绝对减少必然会造成军队规模的缩小。因此,在“查士丁尼瘟疫”的影响下,在役士兵以及征募人数的共同减少导致拜占庭帝国军队人数的绝对下降。兵源不足不仅是罗马帝国晚期军事史的主题之一,从6世纪开始也一直困扰着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在军队人数下降的情况下,战略形势从公元6世纪中期开始急转直下。查士丁尼一世试图重建旧日罗马帝国版图的希望破灭,拜占庭帝国的疆域逐渐收缩。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6世纪前期与后期的疆域范围进行对比,增强学生的纵向对比能力。通过分析“查士丁尼瘟疫”对帝国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态环境与历史进程之间的关联性。
三、小结
对“查士丁尼瘟疫”的分析与研究,是对拜占庭帝国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的研究,同时也是从疾病史的角度对拜占庭帝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所进行的综合研究。将其引入教学过程中,可以令学生接触到当今史学界研究的热点,同时有利于学生初步掌握就某个特定问题进行历史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可帮助学生认识生态环境对于人类历史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去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美]麦克尼尔.瘟疫与人[M].余新忠、毕会成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Procopius, History of the wars, translated by H.B. Dewing,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Agathias, The Histories,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short explanatory notes by Joseph D. Frendo, Einband: Luderitz & Bauer, 1975.
[4]Michael Maas,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Age of Justinia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5]Josiah C. Russell, “That Earlier plague”, Demography, V.5, N.1, 1968.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316-02
引言
生生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活动的策略和类型之一,现被小学广泛采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常常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事。此外,在教学方法上,只注重语言知识本身而忽略了语言的实用性。在教学观念上,只注重教师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生生合作教学策略把学生互动放在了首要位置和主体地位,这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并且这种教学模式重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杜郎口作为合作学习的示范校,已经通过实践证明,生生合作学习不仅为英语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而且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供更好的平台。然而,一些学校在应用过程中却有运用不当,流于形式等问题出现,背其道而为之,最后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缺乏实效,效率低下。作者对此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并结合实践提出了应注意的问题及优化策略,以提高生生合作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一、理论基础
合作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活动,所以它的理论自然也就具有复杂性和多元化色彩。
(一)人本主义学习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融为一体。罗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称之为“完人”或“功能完善者”。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重视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教师的角色由此而改变,教师由课堂中的主导者变成指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朋友。合作学习正是以这种理论为基础,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格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理论和学习理论在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强调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起新的经验。建构主义重要代表人物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i+1”为生生合作学习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在“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中,维果茨基强调它是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之下决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所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之中,同样也体现在与较强同伴的合作之中。“最近发展区”也表明了同伴之间的理解范围相近,所以同伴之间的互动更有益于同伴之间沟通、学习以及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消化。
(三)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加德纳博士在1983年出版的《心智架构》一书中提出的来的。其理论主要强调‘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多种智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所在,他试图通过扩大学习的内容领域与知识的表征方式促进以往被忽视的智能的开发,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多元智能论”包括言语、逻辑、视觉、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观察智能以及存在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智能领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多维度的智能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这也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被忽视的其他智能也随之被开发,尤其是激发了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学生们通过合作完成任务,懂得了交流、沟通、理解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群体意识。合作学习符合人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生生合作在课堂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一)生生合作在课堂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本人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实习,在此期间对在校的同一年组多个班级针对合作性工作的五个基本要素对学生的行为、教师的行为展开问卷调查以及课堂观察。调查显示,生生合作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存在着如下问题。
1.组内成员搭配不合理
教师对小学课堂的小组分组这方面还是重视程度不高。大部分老师还是遵循就近原则,或者是让学生自动分组。而对学生的个性特征,性别,学习特点等没有明确的分析。有的学习强的同学分到一组的话学习效率会很高,但是学习和理解能力较差的同学分到一组的话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可能完成的程度就没那么好,甚至没有机会参与课堂的发言。所以活跃的小组或某小组比较活跃的同学上课说英语说得更多,参与程度更高,学得更扎实。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会产生相应的积极促进作用,反倒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信心、情感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2.存在假冒的学习小组
假冒的学习小组与高绩效的合作性学习小组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高绩效的学习小组内部学生之间彼此相互信任、相互鼓励,分享信息。并且组内的每个人都担任着一份任务,每个学生所做的事情都与本小组的总成绩挂钩,所以每位学生都会很认真地完成自己的任务,生怕自己的小组被其他小组落下,并且有很好的团队和竞争意识。然而,在假冒的学习小组内部,学生被要求一起完成任务,但他们对此并没有兴趣。尽管学生们表面上的确在一起讨论问题,但是有的小组在下面聊的内容可能就与课堂老师布置的任务无关。他们没有小组内部合作完成任务的意识也没有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而且小组内部会有矛盾产生,这样更不利于小组内部的合作。
3.教师干预力度不够
有些教师对生生合作学习形式和教学设计了解得还不够,只是把生生合作流于课堂形式,布置完任务后,站在讲台上等待各个小组的最后结果。从而导致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状况也不清楚。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整个课堂秩序很容易混乱,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改进也没起到任何效果,反而导致教学内容没有预期完成,学生也什么都没学到。没有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忽视了教师的新的角色担当,即参与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这样对生生合作学习状况的影响是极大的。
4.教师对合作小组的评价不合理
教师对合作小组的评价不合理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合作任务展示之后,教师只注重小组内比较活跃的个人进行积极评价,相反,缺乏对小组整体的评价和组内其他成员的评价。这样不但造成每个小组组内目标不统一,而且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只注重合作之后的结果评价,不注重合作中的过程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没有得到很好的关注,不给予一定的评价。片面的评价方式会导致学生很容易缺乏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包括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生生合作效率的有效措施
1.合理组合小组成员
通常来讲,分配小组成员都是异质组合的小组。异质小组将有更多的优势,在异质小组里,那些有来自不同背景、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的小组能让学生在学习上互补,让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认知上产生更多的分歧,这样就会刺激学生积极地学习。他们会有很多复杂的想法思想,从而会频繁的进行解释,以及从更广泛的角度讨论资料,所有这些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且帮助他们增加理解的深度、提高推理的质量。比如说,在复习课上,老师就可以根据以前的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序列排号,然后进行优、中和差的穿插组合,进行异质组合。还有可能考虑的因素就是性别、性格等。或者在保证异质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意愿自行组合。
2.传授学生高效的合作技巧
第一,小组的目标能够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激发每个成员的共同愿望,让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实现超越个人目标的小组目标;第二,要让他们感觉为了实现最终目标他们每个人都有身负重任,他们每个人的成绩都关乎集体的成绩;第三,教师要引导他们互相帮助、彼此分享信息,相互鼓励,彼此相互促进。
3.教师及时监督学生的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监督意味着不断检查。生生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新型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学生的互动形式更多,尤其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比较薄弱,更不能只是通过任务的完成程度和课堂的表现对学生作出评价,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布置任务,哪些任务通过学生之间互动即能完成的,哪些需要老师及时干预才能完成的,教师心里要有数。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在学生们一起工作时,不断地在各个团队之间来回走动,监督他们的学习情况。还应该观察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以此来评估学生们学习理论知识的进展情况;观察他们对人际之间和小团体技巧的运用情况。还要倾听一个团队的交流,并收集有关团队成员之间交流的资料。
4.教师进行合理全面的评价
对学生的理论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是教师的责任,但是如何全面合理地进行评价就需要教师进行仔细计划。教师既要注重结果性评价,也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成绩的价值和意义,又要让学生有努力的方向。组内成员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教师首先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并告知学生。把评价组内每个成员的成绩记为评价小组整体成绩。组内每个成员都要参与,都承担一定的责任。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公开指出缺点后给予建议。
综上所述,生生合作作为较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引进英语课堂,有积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效的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中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培养,尤其是促进小学生的听力与口语技能的不断完善,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兴趣英语化。但是低效的合作学习也会降低课堂学习效率,所以教师也要不断反思,对不合理的小组分配要及时调整,并且进行合理的干预和评价。
参考文献:
[1]傅永曙.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刘玉静,高艳.合作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应以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科研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使研究生形成正确的和严谨的统计学思维方法和技能,帮助医学研究生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正确运用医学统计学方法,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以及将来在工作中的科研任务。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一、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生统计学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虽然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本科期间学习过统计学,但多数人仅学习过较简单的统计学基础知识,进入研究生阶段医学统计学学习后,学习比较吃力,并且由于总学时数的限制,教师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对单个统计学方法的使用讲解较多,而对一些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期间或将来毕业后较为实用的统计学方法却没有时间讲解,这就造成了研究生对学过的统计学方法一知半解,而将来可能用得上的统计学方法却没有学会。笔者在解答一些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研究生的问题时,发现有些问题十分基础,本应该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掌握而没有掌握。
(二)课题设计统计学缺陷较常见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一般安排在研一上学期,而研究生应用统计学知识进行课题设计要到研究生二年级才启动。许多研究生在课堂学习阶段对统计学知识本来就没有彻底学透,又要再经过一年多才进入课题设计有实验研究,对学习过的统计学知识已经有一些遗忘,所以在进行课题设计时不能正确运用学过的相关知识,造成课题设计中有较多的统计学缺陷。而课题设计如果不正确,无法保证后续的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性。
(三)学位论文统计学错误普遍存在
国内外期刊对论文中的统计学方法要求都很高,因此研究生的科研论文需要正确运用统计学知识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研究生不能把学习过的统计学知识正确运用到研究论文中。尤其是学习临床专业的医学研究生,很多研究资料和数据来源于人群研究,涉及样本量、对照组的选择等基本的统计学常识,这些基础性错误却在研究生的论文中大量存在。这些问题与现在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已经不相适应,需要加以改进。
二、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课堂教学,巩固医学统计学知识基础
巩固基本统计方法和知识是医学统计学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原理、计算过程和结果解释。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讲解,使研究生切实掌握基本的统计学知识,在论文写作中不出现低级的统计学错误。在此基础上,老师在课堂上应该由简到繁,深入浅出,逐步增加难度和深度,讲解一些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和将来工作中有用的、较为高级的统计学方法。目前,科学技术更新速度很快,同样统计学的重要工具——统计软件也更新很快,因此,老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并向学生介绍最新、最先进的统计方法和软件。
(二)注重学用衔接,提升研究生课题设计的科学性
研究生的课题设计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强调其重要性,让学生带着课题设计中的问题进入课程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做好论文前期的准备工作,完成科研选题,为毕业论文开题做好准备。要指出课题设计中应当注意的统计学问题,如样本量、对照组选择等,使学生意识到统计学的基本知识是保证自己课题设计科学性的关键,在今后的课题设计中自觉以正确的统计学方法作为指导,从而保证课题设计的科学性,为其成长为高层次的医学科研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采用实例分析,减少研究论文中的统计学错误
问题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所谓“问题生成”,是师生与具体的教育情景发生交互作用时的建构与生长,是师生、生生之间在交往和对话中出现的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发现和新问题。
问题生成是非常必要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不应该拘泥于固定不变的程序,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的确,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是师生之间多种因素动态作用的推进过程。这正契合了复杂理论的内涵,复杂理论认为世界不再是有序的、简单的,而是随机的、不确定的,体现出非线性、生成性等特点,这就为我们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语文课堂生成不足的原因
“生成”并不容易实现,据平时的教学观察,笔者发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生成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对理论缺乏研究,教学中生成意识淡薄
有些教师只凭感性认识进行教学,不能有效地把握课堂中问题生成的尺度,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对生成的内容过于理想化,对生成资源的利用偏离教学目标等。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组织化、制度化的活动,是离不开一定的秩序和纪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进行一定的计划、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一定的控制,这也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但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只重视教学的组织化和制度化,忽视问题生成,则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要求相违背。
(二)教师的教学模式僵化,教学中生成能力不足
从教学实施的角度来说,有些教师更愿意采取预设的方式,虽然他们也看到了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容易使得教学过程人为地变得呆板枯燥,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的弊端。但是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过分注重教材中的知识和知识体系的灌输的现象,教师习惯了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上课,习惯了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样,教师对课堂中的问题生成资源就会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自然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有的教师缺乏生成能力,在实践中走向另一个极端,采取“放羊式”教学,以为这即是问题生成的方法。其实这是形散神亦散,是放弃教学的责任,放弃教师的责任,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其实,课堂上问题生成是有规律的,依循规律,精心预设,科学引领,我们就能为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增添灵魂的色彩和跳跃的节奏,创建充满灵性的课堂教学。
二、语文课堂问题生成的策略
(一)树立过程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高度技术取向的教学模式,它追求各个环节高度的精确化和程序化,问题设计得严丝合缝,对诸多可能的变化都做了预设,想好了对策,教学成了一种程序化的表演活动。
复杂理论认为,教学中的各种存在既是一个物理性存在、关系性存在,又是一个社会性存在、精神性存在,教学要素相互作用呈现的是非线性关系。如学生与教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评价都必须建立在这种非线性的关系之上。同时,教学实践是整体性的活动,是多因素、多主题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诸多因素和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教学活动不仅仅是种种要素的复合,更是种种过程的复合。有了过程意识,才会有整体的概念,才不会把教学目标固定在一个或是几个目标上,将受教育的人简单地归结为达成某些目标的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二)树立课堂“留白”理念,善于把握问题生成的机会
1.善于“留白”
我们知道,诗歌、绘画、建筑等都讲究“留白”的艺术,不过于丰满,以便使作品富有弹性、增添美感。课堂亦如此,要给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开放的空间,不要把课堂的学习预设得满满的,不留一点余地。
2.把握问题生成的机会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的这样,课堂具有丰富性、复杂多变性、不确定性和动态生成性的特点,因此,即使有了“留白”,教师还要善于把握问题生成的机会,积极构建问题生成的语文课堂。
(1)深入钻研教材,激发生成
抓住教材中可能引导学生生成的“联想点”和“发散点”,引导学生对看似确定的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还有什么”,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2)利用错误信息,生成精彩
由于知识、经验、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错误信息,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因为错误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新课程给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善于利用错误生成一个主题。当教师能充分利用这种教学资源,对教学预设做出具有创意的调整时,课堂就会成为动态的课堂。
3.关注学情,积极互动交流
教师要熟悉学情,关注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及思维特点,根据这些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加拿大著名复杂理论学者Brent Davis认为:“智慧或能力更多是习得的而不是授予的。”教师不要把心思都放在教材和教案上,而要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让学生通过自身经验获取新的智慧,完善自我建构。当教师的关注点从教师的“教”更多地转向学生的“学”时,就易于在课堂中有效地引领生成。
复杂理论认为,孤立封闭的系统是无法存活的,只有开放、动态的系统才能保持生命的活力。这种复杂理论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必须保持合作与交流,要通过课堂互动来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开发,这样才易于问题的生成,才能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能。
如在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别里科夫从楼上摔下来安然无恙,为什么别里科夫会死呢?笔者先对提出问题的学生加以肯定,表扬其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接着组织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探讨别里科夫的死因,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有学生认为,别里科夫因婚事告吹,悲痛、伤心过度而死;有学生认为,别里科夫摔下楼来被两位女士撞见,这让他颜面无存、无地自容,他怕众人耻笑,怕上级鄙视,他是恐惧而死的;有学生认为,他生活在重重压力之下,无力挣脱孤僻的“套子”,对社会生活已彻底绝望,最终选择绝食身亡。笔者也积极参与,与学生们共同讨论,并适时加以引导、点拨。通过探讨,学生们认识到真正杀死别里科夫的是沙皇专制制度,在这种制度的毒害下,别里科夫成了可悲的牺牲品。
4.调控教学走向
当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在课堂上有了生成的问题,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迅速做出辨识,以便对课堂生成的信息进行适当调整或重组,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对于有积极意义的生成,要顺应学生的思维走向推进教学流程,形成能够引发学生新的问题生成的兴奋点。比如在讲授《孔雀东南飞》时,有学生发现焦仲卿和刘兰芝殉情前表现不同,以此提出“仲卿对兰芝的爱是不是淡一些”,笔者顺应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一步揣摩二人当时的不同心理,再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焦仲卿的成长环境,以此得出结论:他们的爱情悲剧背后有深广的社会因素,焦仲卿受到的精神折磨远胜于刘兰芝,所以我们不能苛责焦仲卿殉情前“徘徊庭树下”的举动。学生直到下课还久久回味课堂上所做的分析。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实践的艺术, 这门艺术需要理论的指导,更需要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磨砺。要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生成,需要高超的教学智慧,需要以复杂理论来审视、指导,愿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焕发生命激情的富有个性的情境化场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