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17:37: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德育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要弄清各种概念及定理要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方法作基础.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应用的.如定积分概念,由分割、作和、取极限这几个过程,形象地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运动规律和事物变化的过程;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用三角知识让学生设计测量河对岸两建筑物的距离,底部不能到达的电视发射塔的高度,用数列求和知识让学生设计分期付款的方案等问题,让学生从中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基本观点.圆锥曲线中,根据离心率由e<1,e=1,e>1的变化可以得到三种不同的圆锥曲线,渗透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论证方法,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独立思考的科学思维品质,进而引导学生从事物发展与联系的层面上思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学生普遍存在的偏激、从众、自私等不良性格倾向,减少学生之间矛盾的发生,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促进作用.
3.在解题教学中优化学生意志品质
解题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优化学生意志品质、塑造健康心态的过程.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正是起于对一道道平常数学题的解答.这种对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快乐与成就感是数学的精神魅力所在.学生的不良心态常是解题落败的重要原因,如对结构新颖、题型陌生问题的畏惧,对道理简单但操作计算烦琐的厌恶,由于兴奋点转移而造成的顾此失彼.所以有“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影响成败”之说.教师在解题教学时不仅要进行技术指导,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心态与意志品质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二、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采用“以美启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渗透,完善德育
数学中处处存在美,数学语言特别是符号语言简约、明析、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叙述给人以简洁的美感享受,抽象的数可以代表丰富的具体的物———抽象美,图像对称、点的运动、函数的周期等无不给人以美学感悟.因此课堂教学要抓住时机,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美学鉴赏能力,陶冶情操,发展美育,而这份美自然是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好资源,在教学中只要结合教学的内容,抓住时机,通过教师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引导和挖掘美,让学生领悟数学的无穷魅力,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鉴赏和审美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
的基本观点教育是高中生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道德的内容都是不同的,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的基本观点教育则是德育教育的核心,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都离不开的基本观点教育,但是当今的高中学生,由于迫于高考的压力以及其他原因,对理论所蕴涵的科学世界观的理解非常的浅薄,这样对科学世界观如何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并且依据于此建立起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就显得非常的不足,因此德育教育要和基本观点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和蕴含于其中的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其以实践为源头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
1.2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的观点,德育教育归根到底最后是通过一定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也不能空谈理论,这样只会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而是要将德育教育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去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并分析这些需求的心理源泉,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
1.3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情感教育有机结合
德育教育的对象是人,人都是有情感需求的,情感关怀既是人类的终极关怀又是人类的基本关怀,德育教育也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在德育教育中情感的教育可以充当良好的催化剂,因此,道德需要的增强、道德行为的规范,其重要渠道就是道德情感的培养。
1.4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教育有机结合
德育教育和其他学科的教育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相反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的过程中相互渗透,交叉作用,共同实现教育育人的目的,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等是科学精神的范畴,而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这些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在德育教育的同时,对学生也要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这与当前大力提倡的教育创新也是一致的,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剂。
1.5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经常性教育有机结合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对学生持续的进行思想教育,短时间的集中教育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帮助,但是经常性的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能及时地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消除他们思想中的困惑,使他们懂得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从而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自我。
2.高中德育教育的实践
2.1转变教学方法和观念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德育教育的方法和观念也要随之改变,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德育教育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不能脱离实际,泛泛而谈,空洞乏味,而是要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出教学计划,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引导,鼓励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让师生能够平等对话,双方通过合作,一起探讨,完成一堂德育课。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其作风、习惯与处事的方法等都会让学生看在眼睛里、记在心里,“身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对他们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始终保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和精神面貌去引导和影响学生。
2.3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让环境育人
呆板的语文教育很容易让教师忽略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渗透,有的教师在教学上只是单纯地讲述课本知识,传播历史文化,对于高中生来说,那些东西离他们过于遥远,传统教学不利于高中生朝着全面健康方向发展。人格会影响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不仅影响个人品质的提升,还会影响个人对世界的认知。
2.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实施人格教育的策略
2.1提高教师素质,以身作则
从本质上看,语文教师教授的课本知识相差无几,但是学生的评价却没有完全一样的,其中,去除教师教课质量的影响,更多的是教师的人格。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会赢得更高评价,要想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格教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在很多学生眼中,教师就是榜样,学生愿意向教师学习,包括教师的言行举止、待人处事的方式等,教师对生活的态度,对待事物独特的见解,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教师个体来说,是一本活教材,教师通过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阳光的性格及人格魅力等影响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同时,不知不觉就会展露人格魅力,学生也会想提高自身人格品质,这是一种无形的影响。
2.2注重课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高中时期,很多语文教师和学生家长更重视学生分数,很容易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真的有所收获。在杂志上经常看到一些记录出行的文章,读者很容易被内容吸引,仿佛身临其境,这就是在实践过程中修身养性。对于高中生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学习过程是完善生命和品格的过程,用学习武装和充实自己,获得精神和心灵的满足。把语文课堂上学到的一些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收获,教师应该根据课本内容设计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2.3结合课本优秀作品,渗透人格教育
翻阅语文课本,很容易发现,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除了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之外,还有后人要学习主人公的某种优良品质,显而易见,语文教育中的文学作品对学生人格有一定的渗透作用,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例如,在诸多文学作品中,屈原的《离骚》具有代表性,“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一句诗词,清晰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爱国主义,在整首诗词中,主要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爱国精神,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除了屈原外,还有李白、文天祥、杜牧等,都是中华优秀的文化瑰宝。只要教师有意识地穿插人格教育,相信就会给学生带来不小的影响。例如,很多学生的作文枯燥乏味,只是为了凑字数而写文章,如果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写文章时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不仅能提高写作水平,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人格。
2.4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解放学生天性
G633.41
英语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还处在基础积累的时期,与文化背景的联系还不太紧密。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语言现象与文化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离开文化背景的学习,会给学生的语言表达、阅读理解带来一系列障碍,影响学生英语进步的速度。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其中,与英语教学联系紧密,影响较大的关于文化的提法有两种:成就文化(包括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地理、建筑及科技等)和行为文化(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以及社团组织等)。后者对语言的学习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代表,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应从其文化人手,对其进行研究。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学习的黄金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文化教育,有助于其今后的综合性发展。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向其进行西方文化的介绍,另一方面,还应对其进行中式文化的巩固。
中式文化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穿插有利于学生首先对中国的文化有一个较为深刻的了解,并对中式文化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国外文化的同时,掌握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对英语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国外的文化习俗,一方面可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有效性的提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对文化进行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文化教育的策略
新实行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首次明确将“文化意识”列为课程学习目标之一,较之以往,更突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符合跨文化交流时代的发展需求的。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即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而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表达不当所造成的,而是错误的文化理解所导致的。虽然近十几年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广泛的讨论并获得共识,但过去英语教学中强调的是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而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在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同时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即通过学习,使高中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国和外国文化,具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充分理解、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能力。那么怎样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充分利用教材,系统学习文化知识
教材是英语课堂中最有效的资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对实施新课标、贯彻新理念,体现教学改革的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材意味着教师能更有效地提供给学习者大量的英语资源。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所提供的语言材料不仅渗透着思想情感的教育,而且有利于学生文化意识的提高。新课标下的新教材内容普遍比以往更加丰富生动,呈现方式更灵活多样。这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其他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化理解,而且会加深他们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新教材话题范围广泛,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如涉及到科技、航天、地理、名人、医学、环保、自然、新闻及文化遗产保护等。而且新教材语言真实、地道、自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思想共鸣,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新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重点突出,评价机制更加科学合理。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学习平台,教师必须做到熟悉教材,熟悉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提高其文化素养。
2.合理安排课外阅读,培养文化意识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这些内容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因素,如果我们能够合理挖掘,就能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使课文内容与学生情感有效交融在一起。下面,我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途径做具体的论述。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课本是主要的教学媒介。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利用教材进行教学时必须吃透教材,对教材内容有深刻了解和研究,大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来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增强学生对课本教材的情感体验。
例如,以《荆轲刺秦王》这篇文言文为例,为了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言文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问题探究环节,即提出以下问题:荆轲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出场的?荆轲和太子的对话,表现了荆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文中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荆轲和太子丹为了刺杀秦王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何能使他慷慨献身?荆轲与太子丹在准备工作中有哪些分歧?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作者是如何描写易水辞别这一场面的?有何作用?然后,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透彻的分析和研究,如此,便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深刻理解荆轲不避艰险、不畏、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并且领略英雄的品德和才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了情感教育的良好渗透。
二、积极营造富有情感化的意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意境,即文学作品中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将学生带入与课文情感内涵相适应的意境中,学生的心弦就能被轻松拨动,学习情感也能被激发,从而实现对学生良好的情感教育。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富有情感化的意境,让学生在意境中借助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对作者表达的情感进行深入体会,并由此加深对课文文本内容的感悟和理解。
例如,以《扬州慢》这首词为例,为了让学生感悟扬州的萧条之景和作者的怆然之情,在教学时,我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古都在遭受战争创伤后的萧条残破之景用Flash课件播放出来,如树木烧焦、城池破败以及清寒的角声等,如此,古都的残破荒凉之景便如实呈现在学生面前,由此,学生便能入情入境,在脑海中呈现一幅悲凉深沉的画面,并能由此体会到词作者无法言喻的悲伤凄怆之情。这样,我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了一种与词作者情感相适应的意境,学生通过自身丰富的联想,也真正进入词的意境,如此,对词作者的心理感受有了更为强烈的感知和了解,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实现了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情感教育。
三、进行生动形象的朗读,使学生在富有感情的语言中陶冶情操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朗读,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能使学生深刻认识作者的情感世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教师生动形象的朗读。将文本内容中的绘画美、形象美等深刻地体现出来,让学生入情入境,进而在富有情感的语言中,接受知识的传授和情操的陶冶。
例如,以《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为例,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沉痛与悲愤的,比如在开头,因为是对烈士遇害的时间、地点以及作者沉痛心情的描述,所以,我在朗读时,就采用低沉、缓慢的语调,从而将作者沉痛的心情真切地表达出来。而在朗读文中对当局卑劣和凶残部分的描述时,则运用了激昂、高亢的语调,从而将作者愤慨的心情如实表达出来。这样,通过生动形象的朗读,便将学生吸引到课文的意境中,能够使学生学习五四时期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积极将情感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课文内容与学生情感有效交融在一起,从而让学生既能学到教材知识,又能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从而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书是要读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语文教师治学的法宝。然而在近些年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们屋里哇啦读书的声音,已不大听得见了,而在语文教学中却出现了令人堪忧的现象,学生对课本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语文能力较差,写字潦草,错别字多,词汇贫乏,说话作文辞不达意等。这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向教育界敲响了警钟,也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教改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
实施推进素质教育,我认为首先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智能和自学能力下功夫。因为语文学科不是文学课,而是为各科的学习和将来生活工作服务的工具。在现代社会里大规模的通讯和交际手段飞跃发展。一个人说话的技能技巧和听取他人说话的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效益。而传统教学只注重学生的书面成绩,忽视了素质的培养,只强调课堂纪律的严肃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很少给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见解和机会。所以说,语文教学要加强素质教育,从培养实用型人才这个总目标出发,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实际能力。因此有必要对语文教学的知识系统进行一次再认识,沟通语文知识系统中各个部分与语言实践的联系,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由面向应试转向面向素质,由只注重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由只注重读写转向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由只注重课堂教学转向与社会时代同步。认识提高了,教学中就重视了各种能力的培养。
l、语文学科与现代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和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就能活跃课堂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语言实践能力。过去的“读书做官论”是典型的封闭式教育思想写照。今天学生整日被关在教室里,埋在作业堆中和当前减负不合拍。我认为;在讲课时,适当地把国家大事结合在课文中,再采用适当的点拨就能和现实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在教学中注重把当代社会的活水引入到语文课堂,把中学生同龄人的习作搬到课堂,引导学生阅读现代生活的作品,学习现代生活中常见的文体,让学生写请假条、写订合同、写申请书等文体,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写社会调查报告,以提高语言的实践能力。教会他们怎样听新闻,怎样看报纸,怎样读新书。让学生关心社会思潮,写观察日记说心里话。还可以把好人好事写成稿,往报社编辑部投,通过投搞使学生学习先进,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还可以以批评的眼光对社会上学生中的一些现象分析讨论,最后也可提出批评。这样一搞;使学生提高了认识,受到了教育,增强了学语文的兴趣。
2、让学生动手干一些学生自己能干的活。学习了新闻和读报办报,我号召学生争当手抄报能手活动,我又向学生介绍一些采访、编辑、排版等方面的经验,抓住身边的事,指导学生进行社会采访,自己动手办报,在办报过程中,加深对改革开放的理解,为自己将来知识的学习,不如教给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重要。
过去的陈旧式“把着走、嚼着喂”的做法,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也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更不能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经验,挖掘研究探索学生个别心理差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科学化地分类指导,对症下药,才能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从而提高学生素质,获得教学质量的高效益。
3、“读书教学”应放在语文教学的什么位置上?多年来中高考的模式及应试内容,部分的限制了中学的语文教学,课本学的、背的内容考试中没有,于是课文就不必读那么多了,自然也就没有必要让学生精读、熟读了。取而代之的是把大量的教学时间用在过题“江”、下题“海”之中,希望能在此捞上一两道“高”题,借以提高升学率。其次,高考题型的标准化也限制了中学师生的思维,大家都局限在了字、词、句结构类型,层次分析的圈子里,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呆呆地听,而琅琅的读书声是越来越少,大有朗读侵占学习时间之嫌。
4、近几年来教育界不断提倡教研教改,我们的老师于是也把教研教改的主题大多定在了讲课方法上,加之教育领导部门的评估产生的误导而出现了一些怪现象,某些领导听评课的依据是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且津津乐道于听“讲”,评教师讲得是否深透,课堂用语是否儒雅,分析是否明白……这某种程度上就助长了“讲”风盛行,于是教师为得到领导的肯定,大“讲”而特“讲”,非“讲”不算上课,因此语文分析课就成了评估教师讲课水平的焦点,而第一课时的诵读则成了被“听课”遗忘的角落。
首先, 语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教法和学法,也是我国几千年语文教学的精华所在。古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私塾学校也是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背书。而我们也都知道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依托,是知识与能力的生长点。俗话说:打球要有球感,弹琴要有乐感,那么学习语文也要有个语感的问题,有了语感才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语感的形成,又必须靠多读典范作品来实现。读得多,对语文的感悟性,感受力就强;这样就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信息输入,强化记忆,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有助培养敏锐的语感和审美情趣,因此语文墩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读课文。
其次,语文教学要尽快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把朗读训练切实重视起来,把有关朗读训练的要求落到实处,把读书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高中时期是人的美学心理建构的最佳时机,不施以美的熏陶,必定受丑的污染。如果我们把思想教育和美学教育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美学之中,可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自觉自愿接受。而体现人文思想的语文学科在美学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课堂应成为美学教育的基本课堂。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进行美学渗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观念得到转变,从而达到美育目的。而中学语文教材正是进行美学渗透的最佳工具,应予以充分利用。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多元化、层次化,顾此失彼,对教学质量提高没有多大帮助。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进行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美学情感是语文教学明晰的目标。”对叶圣陶先生的话,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教学与美学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学教育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必定目标之一,而且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2.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激发学生探索语文世界的欲望和热情,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任何一种意志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发的,构成意志的动机除理性因素外,还有非理性因素,即情感因素。美学是富于情感的,它能强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对语文教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能够培养学生的美学想象力。想象指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美学想象是美学情感的深化。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美学想象力,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同现实社会相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力,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其美学想象力。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的切入点
1.形象性。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美离不开形象,美学的过程就是通过美学活动,以形象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高中语文教学的素材是文章,而文章不管是说明文、哲理文,还是诗词曲,究其内容而言,大都有生动的形象充溢文间。
2.情感性。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如,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我们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听完课文,教室寂静无声,有些学生已是泪流满面,作者对母亲的深挚感情,对母亲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对人生的体察,对迟到的悔恨与自责,作者真挚的情感感染了读者,激活了读者平淡的情绪。教师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领悟:“地坛”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而是作者栖居的精神家园,作者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之美、亲情之美、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死关。
3.愉悦性。欣赏美是愉悦的,抓住这一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学生默读之,赏析之,领略其中无限的美妙,悦目;教师在教学中深受作品感染,声情并茂的朗读之,歌咏之,描摹之,悦耳。悦目悦耳之间,愉悦无穷,学生美学情趣倍增。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美学感知力。美学感知力是美学活动的基础,是美感产生的基础,是美学的核心。美学感知力的培养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生活中的美。首先,要重视朗读。组织朗诵教学是培养美学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朗读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美学感知力。朗读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过程更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启发培养学生美读,品味其情调,或情绪激昂,或豪放悲壮,或凄切哀婉,或伤感低沉,朗读能让学生展开想象,涵养美感。优美的朗读对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有较强的冲击力,朗朗书声之中优美的意境、传神的描绘及美学韵味往往能充分而酣畅的体现。美读还能创设情感氛围,领读或教读始终伴随着感悟和理解。其次,加强多媒体教学,运用幻灯片、投影机、录音带、电视媒介等把文字作品变为具体可感的美学形象,增强学生的美学感知力。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131-02
语文知识重在积累,想要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而贵在平时的训练。本人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了一些心得,在此,谈谈自己一点浅见。
1 口才训练的必要与紧迫
1.1 从社会发展需求看,口才训练“势在必得”:我们的学生不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社会上各行各业,哪不需要口才?就是汽车售票员,商场营业员、宾馆服务员也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出色。当今社会,人们已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口才的重要,口才对于某些人来说,已经直接影响到其事业,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强化训练来提高自己的口才。那么,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应对口才能力的培养给予重视。从社会需求上看,口才的训练与培养“势在必得”。
1.2 从语文教学的目标看,口才训练“义不容辞”: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任务应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可是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重视读写能力而忽视听说方面能力。一线教师并非不知道口才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后的再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迫于考试的压力,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不得不违心地引导学生抠字句背解释,把许多能力的训练挤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现在,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认识到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把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必须在语文课中还它一席之地。这是一线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3 从学生的基础看,加强口才训练“迫在眉睫”:在高中实践教育教学中,从接触的学生情况看,大多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都不尽如人意。进入高中的学生,目标始终瞄准高考,而高考只有笔试没有口试。学生们整天埋头于练习卷,语文课上忙于听分析记答案做试卷,忙于记答题技巧,金口不开的时候居多,而且高中生相对初中生来说,心理上更趋于成熟也更趋于封闭,课堂上愿意主动举手发言的已经不多。即使老师点名,也是为回答而回答。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还很弱。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口才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任务,这是社会对跨世纪人才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2 口才训练中的目标与关键环节
2.1 普通话语音训练:在口才训练中进行普通话语音的辨正与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演讲是一个人讲,众人听,演讲者的发音准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听众的理解是否正确。不仅演讲是这样,其他的口才表述亦如此,特别是在一些庄重严肃的场合,使用方言或带有严重方言口音的普通话会大大影响其效果。在口才训练中加强普通话语音的辨正与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2.2 心理素质训练:刘伯奎先生在《青年口才训练系统》中说到,“在口才训练系统中,有两个举足轻重的环节:一为思维环节,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此人口才水平的高低;一为心理素质环节,心理素质是否良好,决定了人们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显现。”
我们先来谈心理素质环节。在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相对于书面考试与比赛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口语考试与比赛中尤为重要。
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达到提高心理素质呢,一般说来,越怕当众说话越要锻炼当众说话,只有在反复的锻炼中才能克服紧张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永远开不了口就永远怕开口,只有多讲多练才能从“不敢讲”到“不怕讲”。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时注意唤起他们的自信与勇气,特别是对那些还未迈出“第一步”的学生,我们更注意鼓励他们抓住每一次机会锻炼自己,不让他们站在岸边看别人游泳,永远站在岸边就永远怕水,这时候我们必须伸出热情之手把他们拉下水,只有下了水才能不怕水,只有通过当众说话才能克服害怕当众说话的心理,加强口才训练,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2.3 思维训练:口才训练系统中的另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是思维环节,思维训练也是口才训练中重要的一步。从心理学原理看,思维与语言是紧密联系着的,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活动的结果,那么,思维如果不敏捷不清晰不严密,语言的表达也就不可能流畅清楚,很难想象,一个思维迟钝而又混乱的人,能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又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注重语言教学的情感教育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身心整体发展的过程。有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正是情感性学习形成的关键时期。该阶段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有很大程度的情绪化倾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渗透在英语教学之中,从而把语言教学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联系起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亲和力,能够走近学生并与他们和谐相处,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同时,教师自身要热爱英语教育事业,要以投入和热情感染学生的学习情趣。教师更要努力创设趣味化、活动化的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喜爱课堂并能积极投身于英语学习和自主发展中。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进行心灵接触。”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但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其次,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积极学习的心理需要。通过游戏、唱歌、比赛、表演等教学形式,可以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同时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极好机会。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进一步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习惯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形成、能力的发展等都具有特别的作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对他们的终身学习有益,而且还在客观程度上影响着其综合品格的发展。
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听、说、读、写、用等各方面。
在听的方面教师可培养学生多听的习惯,并给学生传授听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在听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增加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在读方面教师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和语调习惯。这一方面教师可做的工作很多,笔者在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在说的方面,课堂内外的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力求声音响亮,语音清晰流畅,语调和谐自然,这样还可激发有些学生的当众说话的胆量和勇敢的精神。笔者还特别创设了课前FreeTalk活动,因势利导,进行德育渗透。每天课前几分钟的自由谈话让学生轮流讲小故事、小笑话或者播报当前发生的时事要闻等,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可根据学生所说的内容进行适当的点评。
对于写的习惯而言,教师首先应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板书和作业批改,给学生提供书写的榜样示范。笔者要求学生在高一年级每天练习书写,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时又培养学生认真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三、精心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
寓德育于英语教学的过程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但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其侧重点也因有所不同。语言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要在语境中、在活动、在模拟交际中学习英语,感受语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以学生学会为目的,以学习情趣为主线,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在教学的语境中、练习的活动中、模拟的交际中,向学生渗透德育。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第一单元学习Annetooknatureforgranted这一句子时,要求学生模仿造句。之后笔者给学生一个例句以供参考:Doyoutakeitforgrantedtoaskmoneyfromyourparents?学生一下子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反思,不但掌握了这个短语,而且内心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洗涤。
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质,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指正,要对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是渗透德育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让学生充满了上课的激情。
四、教师要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以爱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
素质教育要求“因材施教”,提高全体师生的素质。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实践者,他们对教育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认识和理解,将直接影响这场变革的成败。
在新的条件下,教师的职责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激发者、组织者、引导者。
教师是课堂德育的实施者,他们的世界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
首先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树立教师的角色规范,树立威信。
其次,教师要从学习和生活上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乐于与他们交往,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师爱去包围他们。当教师的这种情感一旦触及到学生内心的情感需要时,学生会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并对此有强烈的表示,亲其师而信其道,爱屋及乌,爱教师,爱学科。
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爱护与鼓励,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在爱的沐浴中逐步发展。
例如笔者的学生中曾经有一位理科学习成绩优秀而英语一般的学生找到笔者,说自己英语成绩不好,很苦恼。笔者就鼓励他既然能够学习好理科,那么就说明他不但聪明,而且能够做出努力,英语成绩不理想也许是方法还不科学,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然后就其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要求,并且在课堂内外多督促鼓励他。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这名学生英语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便他更加自信,更加热爱学习了,总体成绩提高很大。
五、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扩大德育的渗透范围
课堂教学中所认识的道理,激发的情绪,最终要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断扩大德育渗透的范围。
如举行英语朗读比赛,英语角,观看英语电影等活动。
笔者所在学校有一个优良的传统,每年在高一年级举办英语短剧表演比赛。对于刚刚入学的新生来说,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尤其是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有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在排练的过程中,参与表演的学生积极投入,苦练口语,背诵剧本,其它的学生热情服务,准备道具,做好后勤。这样有特长的学生才能得以展现,有热情的学生爱心得以表现,全班学生几乎人人参与,个个都有收获,也凝聚了极强的集体荣誉感。
另外,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我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投影机。自习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播放一些浅显易懂的英文电影,既能充分地认识和了解英语文化,学习地道的英语发音,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提高了认识,发展了兴趣,使其在活动中继续深化对课堂所学的德育知识的理解,内在激情升华为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
总之,要寓德育于英语教学中,必须凭借教材的内容进行设计,灵活地找到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的最佳方法,使英语教学既向学生传授了教材知识,又成功地渗透了德育内容,达到了英语教学与思想品德水融的境界,给学生双重收获,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刘艳琴.高中英语教学中隐性德育教育[J].校园英语,2009(1).
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howtopenetratemoraleducationinEnglishclassroomteachingbydevelopingmoralfactorsintextbooks,attachingimportancetosentimenteducationinlanguageteaching,wittilyorganizingteachingactivities,teachers''''self-qualityandcolorfulextracurricularactivities,thustorealizetheunityofintellectualeducationandmoraleducation.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观念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变化,但是从改革的结果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学生依然不能完全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还没有完全从教师转换为学生,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没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教师在培育学生主体性学习时只是体现在课堂中,仅仅是注意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确保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但是却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热爱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没有注重学生课外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而使学生的体育运动仅仅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课堂之中,而没有深入贯彻体育运动活动的理念和观念,很多学生不具备主动进行体育运动和自觉开展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这种现象的造成主要还是由于高校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自主性方面还存在不足和亟待加强。同时,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虽然形成了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但是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和形式上,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和深层次的教学分析,在体育教学之中,很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生搬硬套形式上和观念上的教学模式,虽然有相应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但是并没有进行实践活动和自觉的行动[2]。因而,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就存在内容和形式的不统一,填鸭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再适合当今高等院校教学的模式,更不利于高校体育的教学发展。高等院校教师在授课时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终身学习相结合,使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淡薄,没有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习惯。
1.2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单一
由于学生在校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因而对高校体育学习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都是抱着玩乐的心态在上体育,教师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也没有独到的见解,虽然存在一些新的教学内容,但是教师并没有将之付诸实践,也没有将新的教学内容落实到实处,教学内容还是以单一的田径、球类运动为主,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缺乏交叉学科,很难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和上体育课的热情。同时,一些高校教学本身就对体育教学不重视,造成体育课被其他专业课霸占,还被认为是习以为常的事情,这样就使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无法完成,教学目的很难实现。另外,高等院校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的时候,都是参照体育教材,没有将体育教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因而就会造成教学的信息量减小,限制了学生视野的开拓、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挖掘,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
1.3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方式亟待改进
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教师讲解法、学生练习法等等,教师在教授一个体育动作时,都是采用教师讲解和做示范的方法,学生仿照教师的动作进行模仿,然后让学生机械的练习相应的动作,因此必然造成教学方式的单一和学生对体育课的厌倦。同时,高校教师在体育授课时并没有注意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渴望被肯定,希望受到鼓励和尊重,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但是高校体育教学采用唯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位学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主动性的创造。因此,从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同时,高等院校并没有一套完整的对体育教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把握,造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简单和单一,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评价也不到位,不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双向发展[3]。
2针对高校体育教改的措施
2.1确保将新的教学观念落到实处
针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观念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变原有的旧观念,树立新的符合时展要求的新观念。第一,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知识,加强体育锻炼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仅要在课堂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同时还要注重与课堂之外的结合,提高学生课外体育运动自主学习的能力,保障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外体育运动中也能发挥作用。第二,将新的体育教学观念落实到实践之中,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书面教材和资料中实现,更需要在平时的课堂实践中检查和落实。第三,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运动”的教学理念,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做到终身运动。
2.2不断完善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
高度重视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在观念上树立体育运动的理念,更需要高校教师和领导重视体育课程的设置,保证体育课程开足开全,高校教师应该树立新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观,保证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这就要求各高校体育教师要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完善和更新的过程中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补充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将一些新的具有发展前景的交叉学科引入到体育教学中来[4],同时,还要结合网络信息技术,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灵活的处理,扩大学生课堂学习的信息量,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2.3不断改善高校体育改革的教学方式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自主学习和指导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学习篮球运动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练习,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在自主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指正,学生就会通过对比和模仿练习来加强篮球运动的锻炼,激发学生学习正确投篮运动的热情,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热爱篮球的积极性,这样就比单纯的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效果要好。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鼓励学生自发的组织体育比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最后,高等院校各层领导还要注重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更要加强对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测评。根据实际的需要将过程评价和最终评价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