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17:37: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公路建设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养护管理长效机制有待完善虽然近几年来,各级交通部门通过多种渠道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但是在“人员、资金、责任、考核、奖惩”等方面还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养护资金除税费改革后划转地方财政的补助外还没有其他稳定的来源,责任主体落实仍然不到位,监督、考核、奖惩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许多地方的乡管所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重建轻养、以建代养现象仍普遍存在;养护技术水平依旧较为落后,仅能达到清扫的要求。总体看,一个长效、高效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仍未确立。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工作的对策为了促进农村公路和谐发展,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2011年10月份河北省财政厅和河北省交通运输厅联合印发了《河北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笔者认为,《办法》确定了县级人民政府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的主体责任,养护资金筹措及定额标准也得以确定和细化。
为了贯彻落实这个办法,真正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工作,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明确县级政府是农村公路的养护主体农村公路工作属地方事权,县级政府是责任主体。实现农村公路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推动县级政府落实主体责任:一是将农村公路作为县政府日常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二是将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资金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要严格按照《办法》中的有关标准要求,落实资金,并做到“专款专用”;三是将农村公路工作列入政府年度考核目标(我市部分县(市)政府已经将农村公路列入了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任务中,并按照占年度考核总分的5%的比例计入总分),组织验收考评,严格奖惩兑现和责任追究;四是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完善考核标准,研究制定建设和养护规划,组织实施年度计划,确保目标完成。
加强农村公路发展的行业指导交通部门做好行业主管部门,要做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进一步发挥行业优势,拓展行业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行业指导的能力和水平,通过省、市政府建立督导、考核机制,增强行业管理的话语权。一是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办法或指导意见,规范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行为;二是切实加强对县级交通部门的行业指导,加大对基本建设程序、工程质量和资金落实、资金使用情况的督导检查,并作为考核依据。县级交通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工作的执行主体,协助政府落实好主体责任,主要职责包括编制上报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工程建议计划,执行上级下达的建设计划并做好项目管理,组织实施养护工程计划,管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组织协调、检查考核乡(镇)政府管理养护工作及农村公路设施的保护工作。三是认真细致的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落实“七公开“制度,加大协调力度,理顺资金拨付渠道,为又好又快的完成年度建设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2公路投资项目风险
2.1对于风险的定义
顾名思义就是“遭受风险,承蒙损失或者伤害的机会”,近年来也有学者对风险的概念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实质上,风险是对项目目标的一种有利或者不利的不确定性事件。我们在进行分析的时候,既要考虑到风险导致的获利程度或者损失程度,又要考虑到风险发生的可能大小。
2.2风险调查
风险调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调查: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或者建议;组织社团政府的态度;同类项目的经验参数。就这些调查内容而言,我们需要文献搜索,新闻搜索,实地考察,走访群众,开会探讨等多种方法。
3公路投资项目风险分析
3.1风险识别
(1)对于建设项目成本的增加会导致风险增大,公路项目从最开始的筹备到后期的竣交工验收是需要很大一笔花销的,除了项目规模自身的变化带来大的成本增高以外,还会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市场供求情况发生变化,会造成物价波动,对于人工、材料、机械的费用产生很大影响,除了上述原因以外,在初期对土地征用和拆迁费用评估不准确都会导致成本增加。(2)在公路工程中,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公路在建成完工之后还需要保养,很多地方会把公路养护方面的费用忽视,造成前期投资估算的费用偏低,在后期公路运营的时候会造成比较大的营运成本。(3)目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政策也在不断的完善和不断地调整,有时候会对公路方面进行压缩改革,那么对于公路基本建设的一些项目很难批复,不但会影响进度,还会造成合同关系不明确的关系等,都会增加风险发生的可能。(4)目前为止公路建设的营运费来自过往车辆的通行费用,广告租赁费用等,但是很受车流量的限制,如果车流量减少,势必会导致营运收入的减少,会影响到投资者的利益。
3.2风险识别的方法
3.2.1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是最简单的分析方法,可以了解到这个工程的各个层面的意见和建议,对于问题的设定,可以从对于我们的能力是否可以满足项目要求;与已完工的项目比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自己对这个项目是否看好,有没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之类的方面去进项调查。
3.2.2图解法
图解法是一种形象生动的风险挖掘方法,简单有效,运用广泛,可以绘制风险图,确定风险发生的原因,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2.3情景分析法
情景分析法可以通过对系统内外因素的分析来设计多种可能发生的方案,但是针对面较小,如对决策者提醒注意某种措施可能引起的风险后果;研究某些关键性因素对未来过程的影响比较有用,其他发面不太实用,所以我国使用这种方法的较少。
3.2.4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美国人奥斯本提出来的,主要是在一个专家小组内进行,许多专家或者行业精英集中在一起提出意见进行讨论,但是这种方法有一个弊端,就是大家会受到行业专家的影响,从而发生“思维共振”,无法提出创新思想,局限了问题的思考。
3.2.5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又称专家调查法,它可以把公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小组和已经选定的相关行业、相关专业专家连接起来,进行匿名征集意见,这样有利于保护最原始的创造性思维,然后在反复的进行统计处理,征询几轮意见之后,专家们的意见趋于一致,这个方法目前在我国公路项目风险识别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3规避风险的方法
3.3.1争取有利的政策优惠
在项目进行之前,对当地政府以及国家政策要进行了解,看是否在这个地方目前或者今后有什么政策的导向,在谈判的时候多一些筹码,加强优惠政策,对于优惠的政策要及时写入合同,避免后期纠纷,对于回收期长的项目,要在土地使用权、收费权等项目上做好协定。
3.3.2做好价格的预测
在价格预测方面,目前我们的技术和方法不是很成熟,但是在实际预测的时候,为了保证精确地预测结果,我们可以建立模型,多角度分析,根据参数选择不同的指标方案,再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反复比较,预测出一个较为精确的价格,尤其是土地方面的价格,尤其重要。
3.3.3准备条款明确的合同
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对于条款的表述要清楚,尤其是权责有明确,避免后期纠纷。
3.3.4协调好政府关系
我们在建设项目的时候要协调好和业主,和政府的关系,希望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我们要建立良好的作风,和地方政府建立相互信任。积极健康的工作关系是后期公路建设投资顺利进行的保证。
交通部把交通行业定位为公益事业,是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也就是说公路行业是服务性行业。而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靠什么来保证和提高,最终要靠文化建设。广东省交通集团倡导的“阳光之路,阳光服务”的服务宗旨,是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的宗旨。围绕这一宗旨,高速公路公司的根本任务一是建设,二是服务。因此,推进高速公路文化建设也是公司生存发展的自身需要。要不断充实高速公路行业文化内涵,要珍惜、继承和发扬这些管理经验和精神财富,不断丰富高速公路行业文化,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注入新的活力。高速公路行业的特殊性赋予了高速企业特殊的文化。
(一)高速公路文化建设能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步伐。高速公路文化本身就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因此它既有利于物质文明建设,也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同时,针对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点多、面广、高度分散的特点,高速公路文化的辐射功能将对整个行业的两个文明建设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二)高速公路文化建设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虽然高速公路文化建设不完全是思想政治工作,但它的激励、沟通和导向功能都属思想政治工作范畴。加强高速公路文化建设,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高速公路文化建设能增强企业凝聚力。高速公路文化建设能使企业员工形成利益共同体。企业员工在工作中能自然地用共同行为准则约束自我的行为,并以此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内部关系,排除发展过程中一些人为的阻碍和摩擦,建立一种和谐的内部关系,促使广大员工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增强凝聚力,使企业上下一心。
(四)高速公路文化建设能增强企业竞争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高速公路企业必将作为市场竞争主体。要在公路建设管理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增强竞争力,而高速公路文化建设正是凝聚团队精神、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五)高速公路文化建设能塑造企业社会形象。形象塑造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塑造高速公路良好的社会形象是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企业文化推动文明服务、优质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逐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在社会上建立高度的信誉。
(六)高速公路文化建设能促进企业改革的深化。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人们逐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过程,健康向上的高速公路文化是帮助职工转变观念、提高管理水平行之有效的助推器。
二、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高速公路文化具有精神的、行为的、制度的、科技的内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谐统一、协调发展。
(一)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企业核心价值体系,是企业的灵魂。高速公路文化要以历代公路前辈和当代公路人战胜困难、攻坚克险、不怕牺牲的拼搏奉献精神为核心,大力弘扬“筑路架桥,为国为民”的传统美德,大力弘扬“艰苦卓绝,勇赴国难,不怕牺牲”的公路精神,大力弘扬开拓创新、勇于进取、构建和谐、服务社会的时代精神,结合时代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构建文化体系,培育和塑造具有企业特色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确立全体员工共同追求的发展愿景。加快高等级公路建设步伐,提高服务质量,构建和谐交通的精神力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二)行为文化。企业文化必须通过员工的言行加以体现,这是企业文化发挥作用的必然途径。这就要制订员工行为规范,以员工守则的形式,对全体员工在工作和生活当中的言行作出规定。员工守则要明确提出企业精神、职业道德、经营理念、发展战略、远景规划等,明确描绘企业及员工共同追求的长期愿景;对员工本职工作的质量、效率、目标提出明确要求,对工作用语、动作手势、仪表仪态等作出明确规范。特别对收费站、服务区等面向社会的窗口单位,要制定优质服务的详细标准,树立热情、友善、文明、人性的服务态度,体现快捷、畅通、安全、舒适、美观、怡人的服务质量,营造一种公路消费者自觉自愿、心情愉快的收费环境,取得全社会对公路建设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三)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企业成员共有的行为规范。管理制度是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带有强制性义务、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人事制度、生产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文化的确立和推行必须通过制度来加以保障和落实。而各类规章制度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为驾乘人员提供快捷、畅通、安全、舒适的高速公路通行环境的社会责任,形成每一个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取向。通过严格的管理,逐步形成员工的自觉行为,使文化建设的责任落实到企业所有员工,形成单位有指标、员工有责任、全员参与、人人尽责的建设局面。
(四)科技文化。当代公路人把人马驿道建设成为现代公路,最终发展为今天的高速公路,这不仅需要攻坚克险的勇气和智慧,更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结果。这些科技创新成果是高速公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文化建设大力弘扬这种开拓创新、敢于进取、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推动公路建设和运营管理领域的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营运公路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培养文化意识,是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的思想保障。领导层是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培育者和践行者,更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推动者;管理层是企业文化的执行者、实施者。因此,企业领导干部要确立合乎时代精神和企业特点的文化战略,带头示范,身体力行,大力开展企业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通过规章制度、管理措施、管理风格等渗透到每个部门、每个职工,营造企业文化氛围,让广大职工充分接受,形成对高速公路文化的共识,使职工自觉参与建设,从而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支持文化产品的生产,是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的前提。要重视文化生产,投入必要的劳动力量和生产成本;要尊重和弘扬文化生产的精神和物质产品,对文化生产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扶植。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一批自己的文化生产者,创造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繁荣企业文化。
(三)物质文化建设,是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的物质保障。物质文化表现在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的工作活动场所、路容路貌、站容站貌等建设。物质基础是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也是公路文化建设工作的第一步。企业文化的形成反过来又会推进生产建设和经营管理工作的不断提升,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行为文化建设,是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行为文化是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并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通过提炼总结就形成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行为文化要通过员工守则、服务公约、操作规程、仪表仪态、服装服饰、效益和效率标准等来加以体现,这些都要通过特定的规章制度把它固定下来,并根据时代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不断修订完善,为企业文化的形成提供制度保障,为文化建设的延伸发展提供保障。
(五)精神文化建设,是高速公路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隐藏在高速公路文化的深层,渗透在职工心灵深处,但一旦形成群体力量,就能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精神文化是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企业精神的高度升华。因此,建设高速公路企业的精神文化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弘扬公路行业的传统文化。牺牲与奉献是历代公路人的精神特质。当代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就要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美德,塑造企业精神,不断推动公路建设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二是培育高速公路企业精神。首先要从企业的特点和实际出发,要有独特的个性;其次是把企业员工的行为和追求引向健康向上的轨道,具有强烈的激励性;第三是要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有鲜明的时代性。要以准确深刻、简洁生动、富有个性特色的语言和主题,对员工进行引导和感召,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三是高速公路企业精神的提炼和升华。通过对企业精神进行提炼、总结和升华,明确界定企业精神的名称、内涵和外延,然后开展大量的宣传普及工作,使广大员工从思想上了解和接受,从行动上实践和体现,最终转化为员工精神的个体意识,使员工成为具有企业精神的“公路人”,使企业精神成为员工完全自觉的行为,成为一种“本能”。
随着西部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公路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时期。环境保护成了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保护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的总称。在公路建设中,我们只有保护建设环境的责任,不能也无权恣意消费。良好的生态和独特的资源是自然风景区发展的优势,也是最大的资本。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设计良好的公路能同时满足人、车、路环境及景观的要求,富有行车诱导性,将人、车、路、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不仅使公路本身形成一个行车迅速、舒适、清洁、安全的环境,还要创造一个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公路的绿色文化全新概念,强调公路是景观、文化、旅游资源,与沿线风土、历史和时空相适应,与时代感相适应,与运动中人的感知和静态中人的观察相适应,与环境相适应。反映当地风土人情,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增进人类健康,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等方面具有重大价值,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改建公路与环境保护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改建公路仍将作为公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必要的重复改造,不但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也加大了不必要的土地浪费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所以有必要从根源上进行探讨。
(一)公路建设必须着眼于高起点。过去由于资金短缺和对远景交通发展规划不足,公路等级和技术指标采用较低,不论是线型、纵面、横向宽度还是路面结构,都只能缓解短期之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公路运输对道路的技术标准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但公路建设的发展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和运输业的要求,在旧路改造中还存在着短期效应的现象。对公路发展缺乏预见性,往往采用低限指标,以致刚改造的公路通车不久,很快就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不得不进行新的改建。所以公路改建必须要着眼于高起点,线型上要满足发展要求,红线范围满足拓宽要求,无论在断面上一次改造,还是分期改造,都应将环境保护与植被恢复措施考虑周到,并付诸实施。同时改造过程中要尽可能绕避村镇,靠村不进村,以保证道路畅通,减少干扰及污染,真正起到便民、利民的效果。
(二)废弃公路的合理处置。旧路改建必然要废弃一部分原有旧路,在本着尽量利用原有线位、提高路线标准的前提下,适当开辟部分新路是必要的,而处理好废弃的旧路也是必要的。对于改造成高等级的公路,废弃旧路可视其价值的多少作为辅道,否则应因地制宜进行旧路还田或者绿化,使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这项工作应在公路改建中完成,旧路路堤可作为新路的取土场,或者平整周围地表的土方来源。废旧油皮及其他不适宜于还田绿化的废弃物,运走集中处理,以便有效地保护环境,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二、新建公路与环境保护
公路建设必须要经过工可研、设计、施工三个主要环节,对环保认识不足都可能在公路建成后,对路线周围造成难以想象的破坏,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工可研阶段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作为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工可研阶段在投资费用估算、经济费用及效益分析上的考虑,基本建立在实地踏勘和调查上,但是目前在论证项目可行性时,对自然环境论述较少,大多局限于一些古迹和自然保护区,在满足技术指标的前提下,许多大填大挖的方案很少考虑自然环境及植被保护。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评估势在必行,工可研阶段应该把环保与效益分析等论证放在同等程度,尽可能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指导后期的测设、施工。测试阶段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公路测设是在工可研的指导下,具体确定路线的布局。线位的具体设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路建成后的使用情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所以公路测设在满足技术等级要求前提下,不但要考虑线形指标,还要考虑环境保护,尽可能地优化方案,力求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少破坏自然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无论永久性占地、还是临时性占地,都应有合理的环保设计。对于在建设中破坏的植被应提供恢复措施设计,防护工程应优先考虑植物防护。这样,虽然初期投资可能大一些,但从长远看,无论对公路本身的发展还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都十分有益。
三、采取的措施
(一)公路设计阶段环保措施。可行性研究及
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正确处理造价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重视大型结构物设计与自然景观的协调。路线走向应尽量减少避免穿越对地球生态至关重要的湿地、林区等。保护原有地质结构的稳定性。公路建设破坏了山区或丘陵本来的自然稳定性,由于开挖导致应力释放引起坡度滑动。目前的设计很少考虑应力释放,只简单地考虑土质的自然休止角,只做一些较粗的地质勘探,出现滑坡后治理的费用远远超过先期避免滑坡所投入的费用。重视排水、防护设计。公路排水设计不畅,不但对公路本身造成损坏,并且对环境造成破坏,在公路运营阶段仍然存在水淹耕地、冲刷原地表的现象。
公路设计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它融贯于公路规划、设计、施工过程的始终。随着时间和沿线环境的变迁,公路的影响因素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动态设计的概念,运用先进的技术,结合施工现场的情况,需随时间、空间的推移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经过反复的调整及技术经济比较,才能设计出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公路方案。
(二)公路施工阶段环保措施。在公路建设中,要做到填挖平衡,土方开挖避开雨季,保护水利设施等措施,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边坡防护和绿化,可以有效地保护水土流失。减少公路的水毁,保证公路的安全。废弃土石方要进行妥善处理,不能就地乱堆乱放造成新的环境破坏。最好的做法就是选择农田耕地少,不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山洼作弃土场,把废弃的土运往填土场堆放,用压路机分层碾压达到一定压实度,然后进行植树、种草、绿化美化,恢复生态环境。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公路施工堆料场在空旷地区,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
(三)公路运营阶段环保措施。对公路附近的住人地方,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
参考文献:
1.1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
无论是一个企业,亦或是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文化作为经济“软实力”的象征,往往会以自身深刻的内涵影响着整个行业的运营机制,也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优秀的企业文化会加速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提升服务质量、保证经济效益。目前,公路建设企业正在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然而该行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以优秀的、先进的、科学的企业文化作为后盾,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企业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可以最大程度的将企业员工团结起来,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在对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海尔公司”的主要负责人进行采访时,该企业的部门经理这样阐述:我们公司之所以能够进军世界五百强,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有着过硬的技术,更重要的是与同行业相比较,我们更注重对员工企业文化的培养,可以说企业文化是贯穿于公司发展的整个过程。从这段简短却极富内涵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永葆生命力具有重大意义,公路建设单位也应该吸取该经验总结,不断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1.3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相关的专家学者阐述,优秀的企业文化中包含着企业的发展理念、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而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作为公路建设单位,相关的领导者和决策者一定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为公路建设企业的整体发展融入新的活力,最大程度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有可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经济发展的潮流中站稳脚跟。
二、公路建设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方法
2.1形成独特的企业理念
前文笔者已经阐述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经济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作为公路建设单位,在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区别与其它行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富有内涵的、科学的企业理念,从而形成别具一格的“企业理念文化”。具体来说,企业理念文化主要指的是公路建设单位的核心价值理念,其中包含了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勇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等。另外还要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价值理念,树立先人后己的高尚品德。根据时展的需要,并且有机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现状,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系。从而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在工作的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2.2坚持正确的发展原则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独树一帜,就一定要坚持正确的发展原则,否则所有的理论与实践都是空谈。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这样阐述:即使你有天才的智慧,还有永不放弃的精神,但是如果坚持了错误的方向,最好的结果也只是差强人意。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坚持正确的发展原则,对于公路建设单位而言更是如此。首先,公路建设单位一定要将“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到底。始终保持企业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断的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定期对员工的思想状态进行考察,确保每个人都有着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另外还要不断加强企业队伍建设,保证每个工作人员都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最大程度的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以优秀的企业理念增强员工的整体凝聚力,从而为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其次,公路单位要坚定不移的坚持“创新”的发展原则。随着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一个企业要想形成独具特色的服务体系,就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所谓的创新需要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把握经济发展的脉搏和企业最终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规划,将创新意识融入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最后,公路建设单位还需要坚持“统筹规划”的原则,要合理权衡发展方向中的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将文化“软实力”和技术“硬实力”合二为一,立足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同时发展,做到统筹规划,彰显企业魅力。
2.3注重精神文化建设,树立企业形象
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当下的公路单位的员工越来越朝着“年轻化”方向发展,大部分的员工都是八零后,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该年龄段的青年们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文化的影响,思想意识容易出现波动,情绪浮动较大。因此公路建设单位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精神文化建设。可以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并且以轻松愉悦的氛围让每一个人都充分参与进来,组织员工进行一定的文化竞赛活动。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对员工的精神文化建设。
国外的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几乎与项目前评价同时产生。最早开始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60年代以后广泛应用于各国和国际金融组织。发达国家的后评价主要用于评价使用国家预算的国内公共部门大中型投资项日,并有明确的后评价法律依据、系统的机构和评价程序与方法。国外建设项目后评价多采用有无对比法、前后对比法和逻辑框架法,相应的指标体系也比较健全和完善。
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估的起步工作也是在80年代开始的,在原国家计委的指导下,交通部进行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试点,并在此基础上于1996年制定了《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管理办法》和《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详细规定了公路建设后评估工作重点、必备条件和组织管理方式及后评估报告的文件格式及内容。这标志着我国公路建设项目的后评估工作已经开始进入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但与其它国家比起来还是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方法的创新研究较少,仍使用传统的有无对比法、前后对比法。
2、在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指标体系上,缺乏统一的可操作标准,影响了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效果;
3、对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内容和程序方面的改进研究较少。
4、我国的路网建设涉及区域较多、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千差万别,部分地区统计资料不完整,使评估测算愈加困难。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现有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计算方法已无法满足公路项目后评估工作的需要。本文在现有的“前后对比法”和“有无评价法”两种方法的基础上,尝试引入“逻辑框架法”,以健全公路项目后评价方法,对公路建设项目的目标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评价。
二、我国现阶段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常用方法
(一)前后对比法
“前后对比法”是指将公路建设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的预测结论以及技术经济指标与项目实际运营结果及后评价时所作的新的预测进行比较和分析,鉴别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程度,用以发现变化和分析原因,以便为今后加强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和进一步改进项目管理工作积累经验。
“前后对比法”多运用于公路项目的过程评价,通过对公路建成通车后的有关实际数据的观测调查,对比项目的实际运营情况与前期预测情况差距的大小,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为改善运营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措施。过程评价应涵盖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并能反映各阶段主要环节的特征。一般包括前期工作情况和评价、项目实施评价(主要包括执行情况评价及项目实施结果评价等)、营运情况评价、项目管理、配套及服务设施情况和评价。运用“前后对比法”,通过对全过程各个阶段的比较分析,可以寻找到项目效果好坏的原因,指出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差异,总结出项目成败的经验和教训,以便使以后项目的实际计划和目标制定更加切合实际。
(二)有无对比法
“有无对比”是指将公路项目实际发生的情况与若无该项目时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以度量项目的真实效益、影响和作用。对比的重点是要分清项目的作用和影响,与项目以外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这种对比用于项目的效益评价和影响评价,也是后评价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由于公路建设项目实施后的效果不仅仅是项目的效果和作用,还受项目以外多种因素(如国家政策、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所以,简单的有无对比不能得出真正的效果。
为了客观、全面地反映公路建设项目的真实效益和影响,我们在前述两种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引进了逻辑框架法,旨在完善公路项目的目标评价。
三、逻辑框架法
“逻辑框架法”(LogicalFrameworkApproach,LFA)是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在1970年所开发的一种项目设计、计划和评价工具,主要应用于项目后评价中。“逻辑框架法”是一种概念化论述项目的方法,即用一张简单的框图将几个内容相关、必须同步考虑的动态因素组合起来,通过分析其相互间的关系来评价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及原定决策目标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实践性。
公路建设项目目标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总体宏观目标评价(即项目建成后对沿
线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总体影响和作用)和对项目原定决策目标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实践性进行分析评价。因此,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要对照原定目标的主要指标,检查项目实际实现的情况和变化,分析发生改变的原因,以判断目标的实现程度。对有些原定目标不明确或不符合实际情况、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指标,项目后评价要给予重新分析和评价。
我们可以利用LFA的思路和方法,对公路建设项目目标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LFA的核心概念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如果”提供了某种条件,“那么”就会产生某种结果。这些条件包括目标内在的影响因素和实现目标所需的。1)宏观目标
项目的宏观目标即宏观计划、规划、政策和方针等所指向的目标,该目标可通过几个方面的因素来实现。宏观目标一般超越了公路项目的范畴,是指国家、地区、部门或投资组织的整体目标。这个层次目标的确定和指标的选择一般由国家或行业部门选定,一般要与国家发展目标相联系,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规划等的要求。
2)项目目的
也叫直接目的,是指项目的直接效果,是项目立项的重要依据,一般应考虑公路项目为受益目标群体带来的效果,主要是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成果和作用。这个层次的目标由项目实施机构和独立的评价机构来确定,目标的实现由项目本身的因素来确定。
3)产出
这里的“产出”是指项目的建设内容。一般要提供可计量的直接结果,要直截了当地指出项目所完成的实际工程。在分析中应注意,在产出中公路项目可能提供的一些服务和就业机会,往往不是产出而是项目的目的或目标。
4)投入和活动
该层次是指项目的实施过程及内容,主要包括资源和时间等的投入。
上述各层次的主要区别是,项目宏观目标的实现往往由多个项目的具体目标所构成,而一个具体目标的取得往往需要该项目完成多项具体的投入和产出活动。这样,四个层次的要素就自下而上构成了三个相互连接的逻辑关系。因此,要应用LFA进行公路项目目标评价,目标体系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第一级是如果保证一定的资源投入,并加以很好地管理,则预计有怎样的产出;第二级是如果项目的产出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并确保外部条件能够落实,则预计能取得怎样的具体目标;第三级是项目的具体目标对沿线地区乃至整个国家更高层次宏观目标的贡献关联性。这种逻辑关系在LFA中称为“垂直逻辑”,可用来阐述各层次的目标内容及其上下层次间的因果关系,这样,一个公路项目目标的各种内在逻辑关系可以利用LFA来体现。通过分析目标管理诸多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实现从设计,实施到最终效果的项目目标的系统评价。
2、水平逻辑关系
2.公路管理制度不规范。由于公路管理制度的不规范,就造成了国内公路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矛盾。其中的矛盾包括项目法人制和项目代建制以及施工监理制之间的矛盾,政府管理和业主管理之间的矛盾,自行监理和社会监理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在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比重。矛盾是激起不满的源泉,而公路建设项目中的矛盾主要是由于公路建设制度不规范造成的。公路建设制度的不规范不仅将会影响公路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而且还会激起不同层次之间的矛盾,这对于整个公路建设的大局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3.公路项目管理内部的会计控制不完善。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中,内部的会计控制不完善,能导致诸多的问题。比如在资产安全方面,如果在公路项目管理中会计控制不合理,就会发生公款私存、挪用公款以及利用公款炒股的不良现象,这些现象真正被发现的时候损失已经造成了,在这种情况下,想全部挽回损失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会对公路建设项目造成不可估量的资金损失,这种情况在公路项目管理中是极为常见的。相关管理部门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这对于公路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是至关重要的。除此之外,会计控制的不完善在管理方面也会造成重大的影响。由此可见,会计控制在公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公路管理部门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会计控制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相应的、针对性的改善,使会计控制更加完善。从而有利于公路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
二、公路建设项目组织管理模式的类型
对于公路建设项目组织管理模式,主要是指项目投资者在公路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主要采用的管理模式。公路建设项目管理模式按照项目投资者在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中的不同作用主要可以分为自行管理模式、委托管理模式以及总承包管理模式三种。
三、关于公路建设项目管理的几点建议
公路建设项目在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只有在最大程度上克服这些管理上的难题,公路建设项目才能得到顺利的开展。基于公路建设项目在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下面将对公路建设项目管理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1.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助于内部制度的建设和有效运行。规范好法人治理的结构,加强内部管理,从而保证所有者和经营者以及债权者之间的合法权益。通过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可以在根本上解决公路建设项目管理的缺陷,充分地发挥法人的最大作用,这样有利于公路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可以说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是解决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存在问题的基本手段。通过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从而加强法人之间的交流以及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法人在公路建设项目中的积极作用,是解决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基本手段。
(二)效益指标之间没有具体、科学的对比分析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是对其社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包括评价项目决策环节、施工设计环节、运营环节等方面的具体工作情况。预测数据作为评价的前提,将各个环节和预测进行比较和分析,对其中差别以及成因进行研究。但现在后评价公路建设效益的过程中,通常只根据现实产生的数据和对后评价进行重新预测后的数据再次对各种指标予以计算,没有深入的实施对比和分析效益指标的工作。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公路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并没有按照结构层次来分析指标体系,忽视对比和分析经济效益指标,对影响指标的数据出现变化的具体原因没有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
(三)在选取指标时重视直接效益指标,轻视间接效益直接效益评价指标包括评价筹措资金方式、评价财务效益、评价经济效益等指标。在评价过程中通常以财务效益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为评价主体,例如降低运输成本、减少运行时间、缩短公路里程等指标。以沈阳环城高速为例,在进行后评价的工作中,选择的指标多为直接效益指标,例如区域建设布局、影响交通运输指标、财务效益指标等。而选择的间接指标很少,只有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国防力量、土地增值等几项指标。在整体效益中,间接效益也是其组成部分,忽视间接效益会让实际效益和评定结果之间出现差异,让效益后评价指标不能真实、全面、客观的对公路周边经济情况予以反映。
(四)细分社会经济效益指标缺少必要的深度对社会经济效益实施后评价的公路一般都具有社会影响力大、投资规模大的特点,这种公路在运营后,会影响到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和空间发展结构。评价公路建设项目所具有的社会经济效益,要研究公路对周边的自然环境、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在经验和学术方面带来的影响。因此要分析公路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现在分析指标将两种效益结合起来分析,没有深入细致的对各种指标进行深入解读,难以客观准确的体现出公路项目对社会和经济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二、构建我国公路建设项目获得社会经济效益所具有的后评价指标
(一)构建公路建设项目得到社会经济效益所具有的后评价指标的方法现在构建后评价体系的方式比较多,一般采用问卷调查法、整合法和分析法来。第一、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就是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专业学者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整理分析并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的一种方式。第二、整合法。整合法就的以从前实践中认为恰当的指标当做是基准定位指标,根据要制定的新方式和目标对其进行改进和重新分类,让它更具完善性。在重新建立效益指标过程中,要运用使用率高的评价指标为前提,按照实际情况,完善和修改指标,并建立起全新的指标系统。第三、整体分析法。整体分析法是将具有多元化评价整体根据各个环节内在的联系拆分为很多子模块,接着将子模块继续细分,并描述、分析、评价各个指标。在分析社会经济整体时,要把社会经济效益分为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再细分各个效益,根据评价内容的差异制定评价指标。
(二)构建完善的公路建设项目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后所具有的评价体系现在我国对很多公路实施了后评价,但是公路后评价作为新生事物,其概念、内容、特点、作用等环节在认识上还比较模糊,需要加深了解。社会经济效益后评价在项目评价中的地位很重要。以下就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对后指标进行分析。第一、经济效益指标经济效益指标是指公路建设项目根据本身财务状况、对公路周边经济发展的影响情况进行评价的一种工具,是评价其对国民经济做出贡献的根据,有直接效益以及间接效益之分。在传统划分的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前提下,按照整体分析法细分层次探索评价因素,评价针对性强的指标。直接指标包括减少运营成本、评价经济效益、评价财务效益三个方面组成。其中评价财务效益有财务效益费用、投资回收期、财务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方面构成,项目主要按照交通部颁发的规章制度和财务制度共同选取。间接指标由评价对外交流、评价资源开发、评价经济环境等指标构成,主要从对经济环境有影响的环节对公路推动周边区域经济进行科学评价,其中包括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地区投资率、影响就业等指标。新建立的经济效益指标系统,在提高国民经济和财务受益指标的前提下,细分间接经济效益指标。第二、社会效益指标公路对周边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影响,建设公路的目标是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从保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进步两个方面对公路实行社会效益后评价,社会效益指标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高GDP增长率、转变思想等部分构成。对社会效益指标进行分析的前提下细分指标。在充分考虑截取数据的困难后,将该项目的社会适应性指标予以删除,最终形成公路社会效益的后评价指标系统。对评价体系进行指标简化,选择的指标要可以体现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不同层面,并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各种指标对社会进步具有的影响,增强公路项目社会效益。第三、环境效益指标公路环境效益评价是评价和分析公路环境,要以发展为前提,是评价公路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公路运营和建设部门掌握公路发展方向、管理公里建设环节的重要依据。环境效益主要包括公路环境保护能否达到标准,环境指标能够实现等方面。具体分为保护文物古迹指标、开发景观效益指标、保护生态环境指标、土地占有率指标和环境持续发展指标等,从生态环境、景观开发、古迹保护等多角度评价环境效益,提高评价指标的广度和深度。
1.1景区公路建设的特点
森林旅游景区公路与普通公路在两者的要求和使用上有着许多不同点,景区公路为使旅客能够尽量地欣赏到沿线的风景,在线路的选择上多迂回曲折。在景区公路施工过程中,土石方多采用线外取土,以保护沿线生态环境为主,以减少对景区动植物资源的破坏。景区的交通量较小,但在可能出现大的车流量的节假日应控制好景区的游客量,保护好景区内人文古迹。景区公路内应尽量不设置大的桥涵,以盘山公路为主,利用好沿线风景,体现出动态的景观美。景区公路的设计车速较低,其设计时可以根据路段采用不同等级公路,同时结合交通量的要求,根据地形和环境情况考虑技术经济合理性,分段选用不同的设计技术指标。表1为景区公路与普通公路的不同点。
1.2景区公路建设的基本要求
1.2.1公路环境设计方面的要求
森林旅游景区的公路建设要将道路的周围环境纳入到设计之中,把景区高等级公路设计成立体多维的、全方位的,融环境科学、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绚丽多彩的带状公园。道路上的所有景物都应以浩瀚的林海为依托,把森林风光、险峻的地形、奇特的岩石、各种农田及居民区连成一体,构成一个既有带状线形系统,又有块状建筑群体的独特的自然景区。即以人工与自然的综合进行设计。在环境设计中,为了使路线及结构与周围环境相谐调,一般情况下桥梁的位置应服从路线线形的要求,桥型要与周围景观谐调一致,以实现路线整体化,把桥梁周围变成新的景区,如在深山峡谷区采用拱桥或悬索桥,给人以居高临下、气势磅礴之感;在开阔平坦的河谷地区采用梁桥给人以安全宁静之感。
1.2.2公路交通环境设计方面的要求
交通环境是与行车有关的一些环境问题。在公路上行驶的车辆,速度一般都比较快,在环境设计时应考虑司机的心理和生理要求,以满足司机对视觉环境的需要。在行驶的汽车中,司机不断地从路外、路内优美多变的外观景致获得新鲜而清晰的信息,以使精力集中,减轻疲劳。
同时,视野的多变、沿途景色各异,也会使司机感到舒适安全、头脑清醒、赏心悦目,把注意力集中在近处和远处的目标上,保证汽车高速安全行驶。沿途的各种设施和行道树的布局、形式、颜色如果不合理会刺激司机的视觉,引起司机心理上的震动,影响操作的准确性。所以,景区公路的各种设施及路两侧的栽植,一定要结合林木的特点,既要突出功能又要与大森林相谐调,以满足行车要求。
2景区公路建设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分析
2.1水土流失
森林旅游景区多分布于地形地势复杂的山区,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会扰动大量岩土、改变局部地貌、破坏森林景区的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在施工期的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对沿线土地表层的侵蚀以及当地水体的损失,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填深挖造成的水土流失。为了保证道路线形的流畅和美观,路基工程施工时要对原有地面进行填挖以及改变原地表坡度、坡长,使沿线土地表层受到侵蚀,同时破坏公路用地范围内的原有地表植被,产生新的坡面。这就使得土壤的抗蚀能力降低,诱发水土流失。
(2)取、弃土引发的水土流失。在道路建设施工过程中,在原地面上的高填深挖会导致大量的土石方搬运。由于受地形及运输条件的限制,废弃的土石方很可能被就近倾倒于沟谷。这些松散的岩土和弃渣孔隙大、结构疏松,分布也较分散。若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温度、暴雨、水分下渗、震动及认为活动的触发下,有可能发生一系列如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蚀,导致新的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的恶化,甚至可能影响公路的安全运营。
(3)临时占地的水土流失。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施工区内的临时占用地(包括临时工棚、料场、仓库、临时便道等)一般都缺少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一遇暴雨或大风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水土流失。虽然临时占地的水土流失没有公路主体工程和取弃土场那么严重,但是从区域和全局的水土保持来看也是不容忽视的。
总之,由于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对森林景区的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对沿线的土地资源产生破坏,导致土地质量和生产力下降,这不仅造成公路路基路面的破坏,影响公路自身的安全运行,而且使区域性生态环境恶化,严重时诱发山洪暴发,泥石流侵蚀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
2.2植被破坏
森林旅游景区的植被破坏主要是在公路建设的施工期间所造成的。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过度的砍伐以及施工中没有及时的处理措施,如工程完工后没有迅速对弃土区、山体开挖区边坡等部位进行植树植草等措施,造成了植被破坏。
植被的破坏会影响到森林旅游景区的景观生态环境,破坏景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更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2.3噪声污染
森林旅游景区公路建设中的噪声污染包括公路施工中的噪声污染以及营运期间的噪声污染(主要是指行车所造成的噪声污染)。噪声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森林旅游景区公路建设产生的噪声不仅影响人们的休息,降低工作效率,而且使人心情烦躁、情绪波动,甚至容易引起眩晕、头痛、血压升高等疾病,更会影响到森林旅游景区野生动物自然环境。
2.4水体破坏
森林旅游景区公路的建设,由于公路建设中的开挖、废水的排放等原因会对水体产生以下破坏:
(1)对地表水质的影响。地表水水质的问题主要是路面径流和服务区污水的水质问题。在公路的施工期,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施工接写的油料遗弃,施工物质如沥青、施工车辆与施工材料的冲洗废水等都会对路面径流、附近河流、水源、农田等水质造成很大的影响。
(2)对地下水质的影响。施工活动(如:开挖、爆破作业、钻孔、挖沟和开挖沟)会影响施工区域地下水的质量和数量,改变地下水资源埋藏和运动的条件,破坏正常的自然规律。水文扰动会导致水流与数量的变化,进而影响路边设置距路较远地区的动植物。
(3)对地表水流的改变。公路工程会造成水流集中与某些点,在许多场合,还会使水流速度加快,从而改变地表水流的自然状态。铺设路面会降低土壤的可渗透性,从而增加地表径流。
(4)对地下径流的改变。公路排水和开挖会降低周围区域的地下水位,而路基和其他结构物则会因限制水流而提高周围区域的地下水位。其结果会造成土壤侵蚀、土壤劣化、植被减少、引用水和农业用水流失以及野生动物的生存。
2.5人文景观的破坏
伴随着森林旅游景区公路的发展,公路建设中的不完善的地方,如沿线采土,土石方的运输等,对沿线的一些人文景观会产生破坏,如林地景观破坏、山体景观破坏、水域景观破坏、路堑边坡景观破坏、服务区景观破坏等。人文景观大多是不可修复或者修复困难,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3景区公路建设中的环保措施
3.1精心规划、合理确定线路方案
公路线型是构成公路的骨架,线型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构筑物的设置、设计及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公路建设费用。虽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对线型指标的选用有明确的规定。但线型选择设计诸多因素,如地质条件、地形条件、交通流量和景观协调等等。森林旅游景区的公路建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充分把握好线型指标,解决好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其协调发展。森林旅游景区公路的选线与普通公路的选线有所不同,普通公路的选线主要是以“经济为主”的建设指导思想,而森林旅游景区公路是以“环保为主”的建设指导思想。
森林旅游景区的公路选线的特点是山高谷深、高差大、地形、地质复杂,可比选的方案多。在地质方面,山区土层薄,岩层厚,岩层产状和地址构造变化复杂,影响路线布设;在气候方面,山区暴雨多,山洪急。溪流水位变化幅度大,是公路定线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其他方面,比如森林旅游景区公路的主要作用是连接各个景点以及方便游客欣赏沿线风景,这也是森林旅游景区公路定线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3.2重视环保设计
施工中,对料场的挖取、树木的砍伐、植被的占用、耕地的征用等等,往往是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的,因此勘测设计阶段是真正抓好环境保护的龙头。搞好森林公园公路环境保护必须从勘测设计抓起。设计阶段要综合考虑规划阶段的具体环保方案和措施。为公路建设和环境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在公路的设计阶段必须考虑公路选线及线位选择,取一弃土场的选择,绿化设计的要求和公路的景观设计要求等方面;在公路建设中要考虑到的环境保护因素,有地形的开挖造成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以及公路施工过程中的植被问题等。
3.3精心组织,规范施工
公路施工阶段是抓好环境保护的关键,因此,施工阶段更应重视环保工作,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公路施工阶段应注意到的环境保护问题有严格控制植被破坏、路基和护坡的施工措施、噪音防护、水环境污染防护、人文景观的保护等。对此,在公路施工阶段,要抓好这些方面来保护环境。
3.4加强公路养护与环保设施的维护
对于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研发出新型沥青,比如由广州市高速公路总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联合开发的在重载交通流量下的沥青混凝土新技术,即富油沥青混凝土技术(FAC)。新型沥青采用了11项新技术。加铺层厚度可由传统的20cm减薄至10cm以下,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经过测试,新型沥青不但可保证行车舒适,行车噪声下降。使道路通行能力提高30%。而且抗滑性优越,能极大地减少交通事故。新型沥青保证5年内零养护,15年的使用寿命。对于森林旅游景区来说,提高了公路材料的耐久性,无疑对环境保护技术是有促进作用的,可以减少多方面的环境污染。
对于还没采用新型沥青以及其他新材料的公路建设,通过以下方面的做法,亦可很好地对公路建设起到良好的作用。
(1)必须做到经常保持路面平整、坚实、整洁,对路面的本身变形,要事前做好预防,及时修理,使路面没有破损、纹裂,提高路面质量。延长使用年限。
(2)对路面翻浆的处置。一种是换土法。一种是打砂桩。①换土法:公路路基是由于常年受路边耕地水的侵蚀,每年春季出现路基翻浆,造成路面破损,随着时间的推移,翻浆越来越严重,导致阻车,滞留车辆,为了解决这一状况,尽快回复路况,可采取“换土法”来处治该路段翻浆的路基。②打砂桩:其具体做法:在路面纵横每2m挖一直径为50cm,深1m的坑,为便于行车。采用半边施工,在坑内80cm厚分层填筑天然砂砾并夯实,上面20cm拌和符合做级配层的天然砂砾80%掺配20%黏土,并拌匀填筑夯实,再上可直接做沥青路面。
(3)对路面坑槽、松散、破裂、啃边等病害的处理。可挖去路面的损坏部分,将路基下部垫入砾石、洒水、夯实后,洒上冷底子油,将钳缝处刷人沥青,将沥青料拌和后进行修补碾压密实,一般分为两层,下部为0.5cm~25cm沥青拌和料,厚度2.5cm~3cm,上部为中粗砂厚0.5cm,绿豆砂拌和料,厚度为0.5cm~0.8cm,通过修补、碾压成形即可通车。:
2.道路设计阶段的生态保护
道路建设与运输给周围地区造成多方面的生态学影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公路建设者所重视,人们开始关注道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就是从道路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尊重生态学原理,以环境保护评估为依据,努力建设“生态道路”。力求使道路建设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提高的目标。这要求项目立项过程中的规划要充分考虑道路沿线地质地貌条件、水文条件、气候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是否利于环保和生态平衡。道路设计选址时,要做好充分的探勘,掌握沿途翔实的地质水文资料,道路选址时要尽量避开滑坡、泥石流、悬崖、多年冻土、岩溶等地段,如果实在不能规避,那么就要采取相应的施工保护措施,保证不破坏沿途的地质环境。设计规划部门要对道路宽度、曲度、密度及空间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划,保证质量及经济效益的同时,力求不造成大的生态破坏。公路环境问题的根源是建设目的的单一性,只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环保评估工作做得不够。避免道路穿越城市、景区、良田,使公路走向与医院和学校保持一定的距离。对道路沿线的水、山、田、林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使道路建设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共生。必须的行道树、防护林、绿地建设是“绿色走廊”形成的基础条件。道路沿线中适当配置一些敏感指示植物,为环境保护起到监测的作用,还可为环境监测服务。注意沿途树木栽植的高度和密度;保证道路两侧排水的顺畅,完善道路功能。自然植被的恢复十分困难,一旦遭到破坏,后果严重。
3.道路环保工程施工
道路施工阶段的环保重要性是仅次于设计阶段,这是污染环境的一个集中发生阶段,做好环保过程施工意义重大。
3.1严格控制红线内砍伐森林植被,保护沿途的植被不被破坏,对于沿途的珍稀植物宜采取移植措施,以便保护物种不灭绝。
3.2保证道路建设的环保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招标。在施工合同、监理合同中,必须纳入环保工作条款,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的内容、标准等要求,施工单位还要制定具体的环保方案。
3.3在招标的施工组织设计中,施工单位要明确环保工程施工要求,制定符合环保质量和标准的工艺设计。对项目沿线深挖高填地段以及边坡防护等做好环保工程。
3.3强化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开工前应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在一些涉及环保项目工程施工前要进行技术交底,建立项目建设环保管理工作制度,指派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对主体工程防护区、取土场防护区、弃碴场防护区等进行防水土流失的保护措施,对周围水环境、防扬尘污染等进行动态监控,充分做好环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