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14 16:42: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篇(1)

结构性失业

关于结构性失业问题,马克思研究了结构性失业的特征和表现形式。马克思指出,社会存在职位空缺,却又存在大量的“畸形人”,即只能胜任原来工作的人,他们一旦失业之后,就加入了大量低技能失业人员的行列,这就表现为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员。由于劳动力“局部职能过剩”,即劳动力的能力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分工、新的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就出现“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失业。

对结构性失业研究较多的是西方经济学家,他们对结构性失业的研究已形成了理论流派,并形成了一些共识: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的变动要求劳动力的流动能迅速适应这些变动,但由于劳动力有其一时难以改变的观念结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很难适应经济结构的这种变动,从而产生的失业就是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表现为“失业与空位”并存的状况。

根据结构性失业理论,笔者认为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主要属于结构性失业。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以及中西部地区需要大量各级各类的大学毕业生,甚至达到了求贤若渴的程度;另外,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刚一毕业就失业了,他们就是目前热议的“啃老一族”的一部分。这就是“失业与职位”并存的典型的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一)思想观念型结构性失业

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不能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目前,我国大学生失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就业观念的落后。大学生在求职时,往往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而不是从客观现实的需要来选择职业。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择业单位来看,大学生大多数都选择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大公司等单位,但这些单位需要的人才有限,相反一些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却需求大量人才,大学生却不愿去选择这些单位就业;从择业地区来看,大学生大多愿意去东南沿海地区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不愿去西部地区,更不用说去农村地区就业了;从期望薪酬来看,大学生多数期望有高工资回报,却不考虑自己的贡献有多大。

(二)知识技能型结构性失业

由于知识技能的缺乏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在历史上,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实行统分统配制度,上了大学就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这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现在的大学生,不学无术现象在大学校园不是个例。从现实看,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助长了大学生的这种行为。大学生经过小学、中学阶段的刻苦学习,来到大学,突然“自由”了。在我国大学的“难进易出”的体制下,一些大学生只追求“60分万岁”,即使不及格,也可以补考。因此,大学生基本上不存在毕不了业的压力。再加上大学生主观上放松的生活常态,一些大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储备状况确实难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一些大学生知识技能的缺乏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三)区域差别型结构性失业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区域差别大,资源禀赋不相同,经济发展不平衡。总体而言,东部地区最发达,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落后。在这些区域结构中存在着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即城市发达,农村落后。正是由于我国的区域差别巨大,大学生在择业时普遍期望在大城市、东部地区就业,而不愿意到中西部以及农村地区就业。这样,在大城市、东部地区人才济济,一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处于失业状态;在中西部以及广阔的农村地区亟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却不愿问津,这就形成了区域差别型结构性失业。

(四)体制制度型结构性失业

我国教育体制还存在着计划经济时期的重要影响,表现在:第一,我国高校招生人数、招生专业等都要按照计划指标来进行。一些专业已经很陈旧,仍然按计划招生,而市场急需的一些专门人才却缺少相关的专业设置。第二,我国高校的治理,仍然以校长治校为主,教授参与高校治理不足,以致出现教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些专业设置已过时,要求取消该专业,同时设置一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新专业时,却困难重重,最终错过了最佳时机。这样,一些大学生一进校门就开始学习一个市场并不需要的专业,到毕业时失业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第三,我国大多数高校招生实行“志愿定专业”制度,这种制度使不少大学生用宝贵的大学时间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而后果往往是很难学好,以后面临着再次改变专业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另外,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因此,这些体制制度的障碍导致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治理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必要条件。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获得,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其他任课教师和教辅机构人员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同时也需要大学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取得进步。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新课改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贴近大学生的思想现实,能够充分反映现实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这些有针对性的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做到与时俱进,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就业观念,从而减少大学生思想观念型结构性失业的发生几率。

(二)深化教育体制制度改革

首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教授在参与高校治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确定旧专业的存废和新专业的开设。其次,改革高考招生制度中以“志愿定专业”的做法,允许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根据我国的国情,适当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笔者认为我国大学教育可以进行这样的改革:大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不分专业,学习相同的内容,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在大三、大四阶段根据大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有关大学生专业选择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来确定大学生的专业,进行相关领域的专业学习。再次,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高校可实行“末位淘汰制”等方法,以确保培养出真才实学的大学生。

(三)统筹城乡发展以缩小区域差别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别巨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到了大学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因此,要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解决区域差别型结构性失业。我国已充分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崛起的部署,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然而,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举措的进一步落实,还存在许多问题,要不断落实相应的方针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区域协调,从而解决大学生区域差别型结构性失业。

(四)落实就业指导工作

笔者认为要落实就业指导工作就应该做好以下工作:在大一期间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科学的测评,让大学生明确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大二期间进行有关职业的详细介绍,让大学生了解各种职业之间的差别及其要求。在大三时根据前两个阶段的引导以及在大学生自己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大学生确立职业方向,这就进一步要求大学生仔细了解这个具体职业需要哪些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并依此深入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从而打下胜任工作的良好基础。在大四时,学校在搞好实习工作的同时,要千方百计搜集各种就业信息并及时进行公布,让大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职位需求状况;同时利用各种资源,举办有针对性地招聘会,这就能够给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

篇(2)

二、女大学生调整心态积极面对

扎实学习。在大学期间,把该学的知识学扎实。很难想象,一个多门功课都不及格的学生会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积极补习。仅仅掌握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根据社会现实,选择性地补充学习并掌握一些能够提升个人基本能力的知识与技能,如人际交往、自信心等方面的锻炼。提前实习。多接触社会,提前走进不同的工作单位,通过实习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增加就业机会。降低期望。目前的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单位,给人一种错觉是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过剩!实际上,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大学生比例要低很多!之所以在中国大学生难找到工作,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高不成低不就。如果大学毕业生能够降低对待遇的期望,或者愿意从基层的工作干起,那么,就业的机会一定会提高很多;女生的工作同样也就不会这么难找了。

三、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策略

1.完善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机制和法规建设,为女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女大学生是全社会的宝贵财富,是我国优质的人才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条也规定了妇女作为劳动者的一部分享受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但是,这些法律虽有条文却在处罚取证等方面难以立案,执行起来难度很大,客观上使得就业性别歧视越演越烈。因此,只有法律责任清晰了,并且劳动机构对用人单位进行“性别歧视”的执法力度加大了,才能够建立起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良好运转机制。

篇(3)

前言:

新华网北京5月25号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5日发表的《2011年美国的人权纪录》指出,美国妇女在就业、升职和工作等方面普遍收到歧视。人权记录说,美国妇女频遭歧视、暴力和犯。少数族裔妇女怀孕期间遭歧视。

而2011年引发全美关注的性别歧视案重新将性别歧视回归到人们的视野。关于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歧视一直都存在,只不过往往由于人们对歧视的理解不同,不知维权而无法吸引媒体的关注,从而远离了公众的视野。沃尔玛性别歧视遭百万员工集体诉讼因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久而备受瞩目。在我国,对于女性的就业歧视由来已久,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同工不同酬,女性三期得不到保护,女性晋升,性骚扰等。

一、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分析

现在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尤其严重,目前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性别歧视

因为现在女大学生就业空间相对狭小,除了这些明目张胆的显性“性别歧视”外,还有许多用人单位则采取了阳奉阴违的办法,表面上一视同仁,但在面试通知时却是有男无女。其次,女大学生找工作时,没有拥有与男生相同或相等的就业机会。也就是说,女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要大于男同学。

2.外貌歧视

很多用人单位从不正确的审美角度出发,不注重女大学生的内在素质,而是更多地强调女大学生的自然条件,年龄、身高、相貌这些的先天条件应聘中“有力的核心竞争资本”,而能力、学历却成了这些条件的附加脚注。对于男生来说,女生耗时长、成本高,有的女生求职消费已达千元工作仍无找落。

3.工资歧视

现在女大学生都只能就低上岗,找到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或与能力不一致的低层次工作,或同样岗位却报酬偏低的工作,使得很多女大学生不能得到与自己能力相符的岗位和工资报酬,有的女博士只能与男硕士同等录用,女硕士只能与男本科同等录用,因而在待遇上与男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而产生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原因首先是传统的性别文化观念的影响:因为在传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重男轻女”的性别观念左右着劳动力市场,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别偏见与歧视严重作祟,为女大学生求职就业投下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深重阴影;其次是用人单位追求利益最大化:现在市场用人单位把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并会进行成本与效益的比较,全面衡量男女大学生毕业生的“性价比”,结果是:女大学生的“性价比”低于男大学生。主要是因为女大学生的声誉及相关成本还有预期劳动生产率和提前退休福利成本;最后一点是因为女大学生就业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在高校毕业就业的法律法规建设上,对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和义务规范不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法规的内容计划体制色彩浓厚,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等等,堵塞了就业渠道,影响了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就业。

二、消除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对策

1.要加快经济发展

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经济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极为有利于妇女就业难题的解决。所以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从而可有效消除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现象。

2.政府方面:完善就业市场,健全法规和制度

要消除就业的性别歧视,最强有力的武器还是政府要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平等的就业制度,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女大学生就业的各种权利,法规的出台能对招聘单位性别就业比例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能有效保障女大学生的就业平等权,有助于促进政府的行为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3.社会要加大宣传性别文化的观念

传统文化中的性别差异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要消除就业领域的性别歧视,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性别差异观念。全社会要致力于消除文化观念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要改变社会对男女价值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女大学生的优势。

4.要提高自身素质

自己找不到工作除了现在存在的就业歧视问题之外,自身的就业素质也很重要,为了能够在将来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需要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加强学习能力,要大量阅读课外书籍,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自己的社会经验,培养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这样方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业歧视问题实际存在现实生活中使许多高校女大学生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在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方面,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所以,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为女大学生就业搭建平台,使学有所成的女大学生有机会回馈社会,报效国家。女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主动适应市场就业竞争,为自己的未来争取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篇(4)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和高校以及大学生本身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到来之际,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通常根本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或者根本找不到工作,可以说就业压力非常大。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着分不开的关系。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状况的加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开始变得越来越难,这不仅给大学生本身带来了压力,同时对社会的稳定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想要使社会以及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就一定要深入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形式下大学生生就业的现状,通过分析,提出一系列的解决策略,从而使大学生都能够在毕业来临之际投入到各个岗位中,解决其就业难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状况并不是非常乐观,其中还存在着很多显性或隐性的问题,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大学生人数呈递增趋势

近些年来,为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各大高校都陆续的实施了扩大招生的政策,扩大招生政策的实施对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确实有着非常大的好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久而久之,扩大招生的政策将会导致大学生的人数剧增,甚至还会导致大学生整体素质过低的状况出现,这对社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

目前社会上需要的大部分都是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大学生虽然拥有大学的文凭,但其专业素质与真正的专业人员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在毕业到来之际,不仅面临着来自更加高等的院校学生的竞争,同时也面临着技术性较强的专业人员的竞争,因此其压力是非常大的。

(三)不同地区接受毕业生的比例不同

大学生就业是有地域性差异的,就目前的情况看,南方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对大学生的接纳程度以及接纳的数量都比较高,但在北方或西北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则非常少,这也就导致了大部分大学毕业生都更加倾向与去南方发达的城市找工作,造成了人才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状况出现。

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之所以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与以下的原因是分不开的。

(一)教育制度落后

教育制度落后是造成大学生毕业难最为根本的原因,目前我国针对大学生的教育制度并不是十分完善,同时这种教育制度也没有做到为大学生就业而对其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会导致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发现在高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根本无法应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导致了大学生无法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价值的状况的出现,各大企业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之后,便会更倾向于聘用专业素质较强的员工,因此会导致大学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的影响

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各大企业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都出现了破产倒闭的现象,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本来就不够雄厚,在金融危机到来时,更容易出现破产或倒闭的现象,这会导致企业数量大大的减少。企业数量的减少会导致大学生在毕业时,社会可以为其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因此,在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很可能会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三、在金融危机的形式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策略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必须想出一定的策略对其加以解决,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毕业之时,能够尽快的投入到工作岗位当中,从而使其能够运用自身的知识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一)调整教育制度

由于教育制度的落后是大学生在金融危机形式下出现就业问题的一个首要原因,因此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使大学生在毕业时绝大部分都能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我们就一定要对教育制度进行调整。

国家应制定有关调整教育制度的具体计划,改变以往只注重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的态度,加强对专业素质较强的学生的培养,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更快的投入到工作岗位中,能够更快的适应岗位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环境。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毕业生实践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理论知识,要讲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使大学生能够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顺利的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同时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扶持中小企业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中很多都出现了破产倒闭的现象,而大部分的大学生在就业之时选择的都是中小企业,因此为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能够得到改善,政府就一定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政府扶持中小企业首先就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使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更好的生存下去,同时国家还应该加强对中小企业进行资金上的扶持。由于中小企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在资金方面很可能会出现问题,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政府便要加大力度对其尽心资金方面的扶持,这样才能够使中小企业更加稳定的发展下去,从而为我国高校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在金融危机的形式下,有效的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很容易发现,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非常深刻,因此想要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金融危机的形式下得到解决,首先就一定要分析大学生出现就业难问题的具体原因,继而根据具体原因提出一定的解决策略,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赵丽霞.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与创业意识形成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5)

篇(5)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事关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和高校发展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贵州省省委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将大学生就业列入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由此可得,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工程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所谓就业意向是指人们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未来职业的期待及愿望。大学生就业意向是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与就业有关的观念倾向,具体表现为对就业影响因素的考虑和选择职业,选择工作条件和就业地域的一种职业倾向性态度。因此,本文就新时期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力求真实了解和掌握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愿望和现状,为国家制定就业政策、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和用人单位选聘提供可靠的参考价值;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规划意识提供参考;为学校指导学生成才及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程提供合理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调查从多个角度设计《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全部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对遵义师范学院14个系本科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638份,有效回收率达91.14%。采用整体抽样方法确定样本,将遵义师范学院四年级14个系各本科专业学生编成序号,采用Excel随机抽样产生各专业名额分配总数。学生自愿参与测试,填写书面调查问卷。

(二)研究方法

本调查所采用的调查工具为自编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重测信度为0.921)。问卷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个人信息,主要包括调查的年级、专业及性别等信息;第二部分为具体的问题,主要包括对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意向、职业规划、创业和学校就业指导等方面。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就业形势的调查(表1)

表1就业形势的调查

您觉得现在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如何?

非常乐观

5.33%

能找到工作,但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25.08%

很难找到工作

篇(6)

当前,大学生就业在高校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扎实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那么如何将此项工作更好更扎实地落到实处,我认为最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穿在大学生就业整个过程中,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 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及其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飞速迈进,然而由于社会需求的紧缩,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外部环境

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对2009届毕业生就业影响巨大,虽然政府、学校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就业,但是整个社会环境对就业的影响是无法改变的,随着经济危机的逐渐缓解,2010届毕业生就业从表面上看,形势良好,但是就业率仍旧不高,其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

1.2 自身原因

首先是就业观念陈旧,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跟着时代的要求而发生改变。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对自我价值过分看重,思想狭隘,有大的局限性等等都是目前大学生对就业认识的错误思想。其次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由于在大学期间并没有好好积累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在就业过程中,特别是与用人单位沟通过程中,很容易暴露出自身的一些缺点,大大削减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1.3 高等教育滞后的体制

大学生就业已经面临着一个划时代的局面,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应当转移到教育学生如何转变就业观念,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及调整就业期望值这方面上来。这就需要在整个大学阶段特别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教育到位,就业工作也会顺利开展。 转贴于

2 针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严峻的就业形势让我们对就业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就必须有的放矢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1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贯穿于大学生就业整个过程中

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只是大学生大学四年级阶段要做的工作,其实不然,大学生就业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期间。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是一定要在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去搞,而是要在大学生入学伊始就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要让大学生一入学就有一种就业的危机意识。具体来说,应该在以下几个阶段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在大一阶段,抓好专业思想认识,让大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并针对自身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大三阶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思想教育,为将来的就业做好思想准备;大四阶段,做好就业专门的思想教育,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要在思想上帮助大学生解决,特别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做好这些,大学生就业才能达到一个完美的结果。

2.2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社会形势,审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吃苦的意识,到西部去、下基层去、到艰苦的岗位上磨练自己,都是需要在思想上对大学生加强教育的;其次是根据新形势,接受新观念。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响应政府有关部门的号召,“先就业,后择业”,先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通过不断的积累、锤炼,提高自身素质,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再重新选择职业。

2.3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针对自身的特点,塑造自己,磨练自己,为将来的就业积攒能量,只有通过强化内功,加强自我修炼,才有可能在就业的时候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

2.4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在大四阶段要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强有力的保证

在大四阶段,一部分学生考研,一部分学生就业,要针对不同的群体,耐心细致地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针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要一一疏导,在就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要一一叮嘱,思想上重视,措施上到位,就业工作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篇(7)

2009年应届毕业生达611万,毕业人数创历史新高,加之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部将应届毕业生就亚纳入2009年工作要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启动“2009年就业服务系列活动”,这一系列的举措都将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就此我们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进行了分析,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在就业时的价值取向,要实现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就要引导毕业生主动地树立符合当前就业形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就业价值观。

    一、就业压力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大

    2007年毕业生为478.97万人,2008年毕业生559万人,2009年应届毕业生611万,加上未就业的往届生,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企业裁员也给毕业生心理增加了就业压力。据新华网最新进行的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问卷网络调查显示,91.05%的人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5.33%的人认为就业形势正常,而只有1.59%的人认为就业形势较妖

    2.就业供求仍有矛质,形势依然严峻

    高校的扩招使我国高等学校由精英教育模式进人到大众化教育模式,2002年以后就业率逐年增加,但是增长幅度缓慢,整体就业率只有76.25%。虽然我国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速度放慢,但是还是处在快速上升的发展阶段,每年可增加就业岗位1000万个,特别是高技能型实用人才分缺乏,但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下一些企业仍然找不到合适的人术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相对于每年的社会用工需求,与社会的其他就业群体相比而言,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竟争优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该不存在。但每年却有25%左右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这其中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应该是主要原因之一。

    二、目前就业压力下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和存在问题分析

    1.大学生就业单位范围扩大,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仍然是首选

    据新华网调查显示当前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中,国有企业、政府部门、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选择的比例分别为24.16%, 19.93%. 16.33%,  14.29%,选择合资企业、自主创业的人数最久所占比例分别为12.84%和7.35%。另一份网络调查显示选择就业单位无所谓、国家单位、事业单位的比例分别是37.27%. 20.86%. 19.30% 2009年国家公务员报名通过审核的人数超过了105万人,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8:1,为历年来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最多的一次。以上数据显示选择稳定的国家机关或者事业单位仍然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但是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毕业生就业面已经慢慢地扩大。

    2.大学生就业地区范围扩大,但经济发达地区仍为大学生首选

    据新华网调查显示,对于在校生来说,26.6%学生认为最理想的工作地点为北京,36.7%选择上海,24.2%选择广州,12.5%选择中小城市和基层。另一份网络调查毕业生是否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西部发展,66.91%选择是,而只有33.09%的人选择否。经济发达地区尤其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让刚走上社会的萃萃学子对其充满了向往和期待。但是由于就业压力的影响,一些毕业生不再把这些地区当作找工作的必须地,而是转向了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

    3.先就业,后择业已成为大学生主流的择业观

    据新华网调查显示,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中选择先就业后择业的高达57.47%,而选择一步到位有固定收人的只有29.68%,不就业继续深造和自主创业分别为5.49%和7.36%。但是部分毕业生职业规划缺乏,使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增大,同时也影响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且在就业选择中易盲目而行。现在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都遵循着先就业后择业的指导原则,部分毕业生并没有准确理解什么是先就业后择业,而是盲目就业,即使找到工作,也是从兴趣出发,往往对所面对的行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估计不准,工作中会明显缺少责任感,导致最后跳槽。由此可引起的问题是用人单位担心为别人培养人术在招聘大学生时可能更趋于保银。

    4.大学生就业注重能力的发展

    调查显示,毕业生就业注重个人发展空间和公司发展前景分别占30.53%和27.09%,薪水和公司重视人才程度分别占18.45%和18.04%。大学生就业更注重就业后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这是毕业生就业后的愿景,他们也更加重视单位对自身技能的培养,希望得到学习深造、专业培训和发展的机会,创造适合自己早日成才的环境。自由竞争的环境可以使大学生为自己选择更好的环境,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但过高的期望值也给毕业生带来更多的失落。就业中过多的挫折,会造成人才的失衡和浪费,也使毕业生官己为顺利择业设置了障碍。

    5.大学生就业行为存在一定盲目性

    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锻炼,独立性不强,容易接受暗示,在困难和矛盾面前不知所措,不敢果断地作出选择和决定,在压力下觉得还是从众有把握。因而放弃目标、计划和兴趣爱好,甚至放弃了自己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方面,盲目地以众人的选择来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很少从实际出发,认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做出合适的择业选择。就业价值观模糊导致毕业生就业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最终导致就业行为的盲目性。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与引导策略

    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问题是影响其就业的最根本原因。毕业生就业已不再是单方面的问题,它还会带来许多其他社会问题。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大学生树立起适应就业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就业价值观对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态度

    企业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大学生应该树立起大学生也是普通劳动者的理念,抱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寻找工作岗位,进人就业市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是大学生所不能改变的,只有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调整好就业心态,从而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面。

    2.引导大学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市场的供需关系。从近几年国内各大城市举办的大型人才交流会上看,大多数毕业生参加人才交流会就像赶集一样,没目标、没准备,靠碰运气,有意向没信心,有信心却准备不足,导致就业失败。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中对个人职业愿景要有充分认识,在对企业用人需求足够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水平、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管理能力、个人需求等方面,对就业目标有更明确的认识。如果不清楚个人的职业愿景,或对企业的用人缺乏了解,就不会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也就难以真正适应企业的需要,即使已经就业,也会形成很高的流动率,成为一种“隐性失业”。

    3.引导大学生树立从基层做起的理念

由与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匾乏的现状,蕴藏着较大的就业空间,大学生在基层还有广阔的市场。政府为推动基层、西部发展,制定了许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到基层去,从基层做起,是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追求同国家与社会需要关系的一个最佳结合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迫切需要广大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农村去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在西部、在广大农村可以获得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大学生这种优秀的人力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广大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农村就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且对于大学生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

篇(8)

一、劳动力市场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赖德胜应用劳动力市场理论,从城乡两个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出发,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难题在于城乡劳动力的转换成本、解聘成本和户口成本等,其中,“在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特性使得城乡之间的工作转换成本很高,这其中工作接受成本与工作离开成本是次要的,主要是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很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相对的,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在某些城镇地区特别是高校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他们有相对过剩的迹象,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他们则是绝对不足。”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李琪应用供求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理论及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她指出,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一般会选择进入劳动力供给持续增加的主要劳动力市场而使他们的就业竞争变的激烈,降低就业率;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市场失灵理论)指出,大学生对企业信息的不完全获得使得50%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利用资本有机理论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信息社会的到来,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逐步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其结果是,化工、建材、医药、电子信息等专业大学毕业生相对来说就业机会增加,纺织工业、食品加工工业等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则显的就业困难了。

刘洪银依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所做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通过实证分析法得出结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既源于就业的有效需求不足,也源于供给方面的就业意愿与就业能力不足,还源于市场的运行效率低下。其理论分析也依据人力资源开发、市场供求和市场失灵的不完全信息展开。

三、其他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徐州工程学院院长沈超从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角度分别对就业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做总量失衡分析时,他首先也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分析就业,其过程和李琪所做的分析研究是一致的;沈超利用费尔浦斯等经济学家提出的职业搜寻理论把大学生失业归咎于大学生的预期保留工资偏高于实际的市场平均工资,偏高的保留工资会使大学毕业生拒绝诸多的工作机会,增加寻找工作的时间,导致当年就业率降低;依据筛选理论指出,毕业生提供的信号可分为强信号与弱信号。一般而言,学历、专业、学校品牌、性别、是否党员、获奖情况以及体态相貌等都属于强信号;而工作能力、性格特征、人际交往、思想品质等属于弱信号。这便导致对弱信号有更高要求的雇主寻找合适人选的时间增加,也使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增加,在短期内表现为大学毕业后不能尽快就业。在做结构失衡研究时,作者也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分割和人力资本的理论进行的解释,其中,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李琪所研究仍然一致;其对人力开发理论的应用是,大学生现在为了避免将来转行所导致的专用人力资本的损失,在初次就业时往往对专业性太强的行业选择的比较慎重,使得大学生在这些行业中的就业呈现出供给不足的现象。

四、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其他研究

国内关于本命题的相关研究还有:孙宏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文中从两类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出发,指出大学生偏爱主流劳动力市场却不得不涌向次要劳动力市场的事实,运用劳动力市场的划分模式,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及其复杂性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研究,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提出了就业对策。李永东、张婷婷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教育经济学分析》指出我国劳动力市场现实的二元划分以及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马金艳、李娟的《浅谈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供求问题》从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入手,分析了这两个因素是如何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周世学、陈士俊和邓蓓共同撰写的《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文中从经济学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出发,通过劳动力市场分析指出,大学生不是过剩而是过少,就业难只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就业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客观现象。王厚义、黎金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从需求规律和供求规律的角度解释了高校扩招以来就业问题渐渐进入困境的原因。郝剑琴、王文奎的《强化人力资源社会配置缓解就业难结构性矛盾》选取了西安市2007年第一季度人才招聘会为基本样本,结合多方面进一步调查访问,通过对大学生人力资源市场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其启示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提出只有在相应的政策引导下和相关的社会服务的基础上,增进招聘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认识与沟通,协助招聘单位完善人力资源政策,帮助求职者调整择业方向,才能真正推动大学生人力资源朝向合理的社会化配置方向迈进。吴宏伟、张国栋的《人职匹配理论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将个体独特的人格特征和能力特点与社会某种职业相关联,以求达到人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另外值的一提的是,罗育超在他的《基于管理学归因理论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一文中,巧妙的应用管理学的归因理论,也对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关大学生就业的研究还有很多,不再罗列。

五、综述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一般是以文献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为主,使读者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有了以个大致的了解,并对所使用的理论进行了必要的介绍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再提出对策或是政策建议。从总体上看,随着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理论研究文献更是相继出现,论文和专著都呈现发展的势头,研究也开始更深入,更细致,更向实用性发展。从研究方法上看,一般采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法,这是必不可少也是最常见的,另外,问卷法和个案研究法也较多的被采用以获取一些一手的数字信息。从内容上来看,主要是研究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性的成因,尽管许多文章一致性的提出了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或是结构失衡,可是现存的研究却鲜有直接从大学生专业对比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鲜有去细细的分析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现象,因为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情是,并不是所有专业的大学生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就业难是一个局部问题,只不过这个局部的“面积”大了一点。

参考文献

[1]李琪.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05).

[2]刘洪银.大学生就业的人力资源市场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07(06).

[3]沈超,宋言东.我国大学生就业失衡现象的经济学解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4]潘士元,林毅夫.中国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学家,2006(1).

篇(9)

随着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及高校“大众化”教育的到来,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形式下,高校就业工作是关系到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工程”,做好就业工作更是高校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大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广泛进行就业指导原则和方法的研究,可以帮助提高学校就业指导水平,对改进就业指导的方式和方法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

1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的责任

大学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然而当前,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及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加之08年金融风暴对我国外向型企业形成的巨大打击,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待业人数越来越多,所以在当前情况下,高校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主要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素质。这两个方面虽不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可以直接影响和瞬间转变的,但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择业活动;可以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准确的社会需求信息和就业形势分析;可以向大学生介绍求职面试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提高展现自我的能力;还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负担。

第二,有助于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择业是人生的关键问题之一,大学毕业生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职业目标不确定,容易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犹豫不定,走弯路,甚至找不准自己的发展道路。而大学生就业指导恰好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这样的帮助,正确了解自我、规划职业发展道路。

第三,有利于高校的长足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帮助毕业生就业是开放式办学的内在需要,高校招生报考投档率在很大程度上由该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决定,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提高就业率的有效途径。同时,一个大学生往往直接或间接地牵涉一个家庭或几个家庭,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影响面大、涉及范围广,影响到许多家庭的幸福生活,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2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原则

2.1坚持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原则

随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的形成,毕业生就业完全市场化。面对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有的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思想上和心理上存在许多忧虑,表现出茫然失措、信心不足;同时,因传统的择业观念和择业误区对大学生的影响,产生了不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或因利益的驱动和个人定位不准,择业时过分看重就业单位的经济效益,或迷恋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盲目追求热门职业等,如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常常是数百人员竞争一个岗位。因此,坚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原则,对毕业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正确处理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成才与发财、事业与生活、索取与奉献的关系,使毕业生充分认识自己,合理定位,正确择业,及时就业。

2.2坚持综合素质优先的原则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更应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贯彻到整个教育过程中,落实到教学的各个方面。特别是面临新的就业形势及新的就业观念,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理应融人素质教育的理念,并使之成为就业指导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今,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的过程中,择人条件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仅看学历看专业,更看重毕业生的能力。在就业市场中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以及有各种特长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青睐。因此,在就业指导中应坚持综合素质优先的原则,通过引导和教育,激励大学生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3坚持普遍指导和个性化辅导相结合的原则

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过程中,各高校应积极组织教学科研力量,研究就业形势和大学生的就业特点,有计划、分层次、分时段进行毕业生就业的专题报告。同时更应根据毕业生个体的差异、个体特点等,对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个人理想和需求的引导、个体职业能力倾向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散的小型的辅导,使共性与个性协调发展,从而使就业指导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2.4坚持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原则

近几年来,高校就业指导对象大多集中在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时间仅仅是在大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年,就业指导内容主要表现在就业思想教育、政策指导、信息指导、技巧指导等方面,因此就业指导仍存在短期性和季节性,还未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随着就业形势的需要,就业指导应“以人为本”,将就业指导拓展到职业观的全面教育。从大学生一入校开始便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及早让学生培养就业竞争意识,帮助大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大学生结合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及所学专业,正确评价自己,树立积极而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确定合理的职业生涯目标。

2.5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篇(10)

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高校因自身体制限制而对行业发展变化和市场要求的反应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和压力,从而“专业不对口”现象随之凸现出来。本文旨在通过调查人才市场、各企事业单位以及高校大学生来了解高校大学生就业非本专业化的现状和企事业单位对于现毕业大学生非本专业化的招聘录取情况以及面对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本专业就业难度大的情况下,怎样规避原有专业限制寻求就业突破口,以达到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非本专业化现状调研结果

(一)企事业单位考虑用人成本,倾向综合能力素质强的学生

1、应届毕业生供过于求,工作经验,优先考虑

有工作经验者成为了各大企业优先考虑的对象,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员工正式上岗的时间,也节省了企业对于新员工培训的预算。据调查数据显示,94.12%用人单位都是比较注重应聘者是否具备专业的工作经验,用人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不具备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竞争力。

2、各单位注重综合能力,提供工作前培训

调查显示,相对于坚持专业对口的要求,用人单位更愿意接纳综合能力强的应聘者,有76.47%的用人单位支持此观点,只有23.53%的企业坚持专业对口的要求。在他们认为,综合能力强的人,学习能力强,可塑性强,更容易适应企业里的工作调配等有关任务。

(二)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面临多种矛盾

1、大多数大学生表明,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令人担忧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现今的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其中24.49%的大学生认为现在就业困难大,57.14%的大学生并不看好就业形势会朝向良性发展,仅有18.37%的人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报以良好的态度。

2、大学生就业信息的了解途径少

从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大学生更愿意通过招聘会来了解就业信息,所占比例竟高达63.27%,而希望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就业信息的人数占31.43%,其余也有希望通过求职网站等途径了解就业信息的人。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对本校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信心不高,有44.90%的人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所提供的就业信息作用不大,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就业信息的掌握效率。

3、专注专业知识的培养和提升综合能力的矛盾性

调查发现,有61.22%的大学生认为专业技能是成功取得工作的最有利武器,因此,在培养专业技能这一方面注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29.43%的大学生认为在注重自身专业技能修养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 9.35%的大学生认为现如今就业更取决于家庭背景,无关乎什么样的专业和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非本专业化现状调研分析

(一)注重综合能力,提供工作前培训

调查显示,相对于坚持专业对口的要求,用人单位更愿意接纳综合能力强的应聘者。除却有工作经验者,大多数的企业都要进行上岗培训,培训的内容以工作流程、业务技能为主,因此,大多数企业认为选拔综合素质好的新员工,能够更好的掌握工作有关内容。但是,长此以往,由于人才的就业分配出现问题,导致于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到对口”。

(二)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高校毕业生存量越来越多,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万,较于10年增加了近30万人,呈逐年递增形势。随着大学生扩招,大学生数量激增,使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

(三)就业信息渠道过于狭窄,积极搭建更多吸引大学生就业平台

大学生普遍认为,招聘会聚集了多方企业,更能提供较为全面的就业信息,同时也更能直接反应出社会对于不同方面人才的需求,有助于大学生更直接快速的了解企业信息,同时也更有机会得到好的工作岗位。但是,由于招聘会受时间以及地点的限制,大学生对于就业信息的接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综合能力的提升

空有理论知识,缺乏相关的实践工作经验,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在求职路上战斗力的下降。这也是当今大学生就业观束缚于传统观念的一种体现。从另一方面剖析,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重要性,降低了综合能力所占的比重。而且认为只有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才能有利于自身发展。这种不正确的心态也是当代大学生较普遍的一个心理误区。也正是因为这种心理误区,以及许多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状态,导致社会人才错位,形成了严重的“专业不对口”现象。

(五)自我认识能力不足,自我评估存在错误

目前许多的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足,自我评估存在错误,这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期望值过高,不愿意接受低于“内心标准”的工作。许多大学生刚出校门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因此出现了大学生眼高手低的这一普遍现象,直接影响了社会工作岗位的分配和安排。 转贴于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解决“专业不对口”问题的对策

(一)用人单位应立足于高校,科学选用人才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用人单位是吸收毕业生的主要渠道,大学生在这里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自我价值,所以作为提供专业舞台的用人单位,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制定合理的选拔标准,改变对专业对口的固执坚持,从多方面考虑大学生的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聘用合适的人才。此外,用人单位应该认识到,大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全面的综合能力,只要通过对工作内容的短期培训和实践即可正式工作,这样科学选用人才才是企业招聘的基本原则。

2、加强与高校的交流

用人单位作为人才的吸收方,高校作为人才的输送方,两者不仅是合作关系,同时也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应该加强两者的联系。如今,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而高校因自身体制限制而对行业和市场要求的反应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和压力。因此,可以让用人单位加入到办学中来,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办学。互通空缺岗位信息,合作办学、联合开展社会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在就业上也可以实行“先乘车后买票”,即先通过学生毕业前的实习,让一部分应届毕业生捷足先登,找到对口的岗位,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缓专业不对口的压力。

(二)高校建立科学培养模式,立足于就业市场需求输送人才

1、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自从打破了用人单位仅仅以文凭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这种传统的用人方式后,现今,企业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广博的理论性人才,更需要有一定技术水平,各方面能力综合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所以高校应改革培养人才的策略。在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大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比如组织、管理以及实践能力等等,这样才能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

2、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高等人才的基地,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今天,专业的设置不仅仅是对兴趣的培养,主要是根据社会需求,提供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高校应充分调查和研究就业形势,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迅速的调整专业的设置和培养方向,这样才能做到真正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目的。再者,高校要根据自身资源以及社会需求,不可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以防热门专业供过于求而专业性要求较高的专业供不应求。同时,以我国依附型产业结构的需求为依据,减少趋同专业,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此外,政府也应给予支持,通过大力发展经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等措施创造更多与毕业生专业相匹配的就业机会。

(三)大学生应认清就业形势,转变观念,一专多长

1、培养能力,加强实践

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尤其要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如组织管理、处理人际关系、学习实践、创新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通过展示各种才能来吸引对方的“眼球”。同时,大学生还须加强实践,抓住一切机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积累实践经验,以丰富的工作经验来征服对方。

2、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自我

上一篇: 计算机网络课程 下一篇: 少儿保险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