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心理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14 16:42: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职场心理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职场心理学论文

篇(1)

――导师谈导师――

导师对我说:幸亏没有更糟

最让我难忘的职场导师,或者更应该说是人生导师,是我的博导。他是美国的统计学方面的重量级教授,因为他讲课太高深了,大家经常听不懂,所以他真正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在课堂外。当我写论文遇到瓶颈、很抓狂的时候,我的导师就会说:“不急,我们先去喝杯啤酒聊聊再说!” 他在教我, 凡事应先处理心情, 再处理事情。一次他太太出了车祸,我们都很着急,打电话去问候,他却不疾不徐地说:“她撞断了一条腿,幸运的是, 还有一条腿没事” “幸亏没有更糟!”,就是他的口头禅。

这个超级乐观的博导深深地影响了我的生活态度,之后不管碰到什么情况,我都会想到他的那句口头禅。我后来还编了一首《乐观之歌》,歌词第一句就是“幸亏没有更糟”。

还有一位难忘的导师,是我在美国工作时的上司。这位四十岁左右的男士非常尊重每一位员工,如果员工找他谈话,他会关掉电话和电脑,全神贯注地听员工讲话,让人觉得备受尊重。我当时就想,怎么会有这么好的领导?他让我明白了沟通的秘诀,就在于“让对方感到备受尊重”。

知己知彼,方能打动导师

我最愿意提携有良好的心态的人,包括不急功近利,谦虚学习,有很好的情商和应对进退的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其实中上就可以了。理由是情商比知识、技能重要,心态比成绩、经历重要。

想邀请他人做自己的导师,最好的方式是诚恳、谦虚。第一要展现自己愿意学习的诚意;第二个要明确告诉对方,最希望从他身上学到哪些闪光点,讲得越明确,越能打动对方,也让他感觉自己能胜任导师这个角色。第三是主动提出, 你在学习后, 愿意为他分担工作, 对方就更有动力收你为徒了。

带徒弟四步曲

首先,我会做高情商职场沟通技巧的培训,告诉他们如何与别人互动才是尊敬而有礼貌的。第二,我会告诉他们怎么做事,并说明为什么应这么做,我的考量点是什么,让他们从中学到做事的方法,以后举一反三,能独立作业。第三,我很强调SOP,即作业标准流程,我希望他们每个人都建立一个标准做事的流程。第四,我常常会问他们:想一想如何可以优化你的工作、你的流程?只要他找出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方法,我就会给予大大的表扬。

我会教你从生命的角度来回答职业的问题

作为导师,我最想告诉职场人的是,请试着从生命的角度来回答职业上的问题,想一想你生命的意义,做什么事情会让你有自我实现的感觉?很多困扰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例如我当时是第一志愿选念心理学,旁人都不解, 而我认为,能完善自己帮助他人会让我很开心, 所以义无反顾, 多年后仍乐此不疲。所以,作为职场导师,我认为不能囿于职场之中, 最好的导师还要会分享生活意义和生命方向,教会徒弟用经营生命的态度来经营工作。

――导师谈徒弟――

徒弟与导师如何有效沟通?

徒弟与导师之间不总是和风细雨,分歧免不了,矛盾也逃不掉,那么徒弟如何与导师有效沟通,当出现不同意见时,又该如何处理?

篇(2)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听她的演讲,看她的书,看她的电视节目,还有她的博客,从中学会如何向幸福快速进发。

张怡筠,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心理学博士,第一位以中文写作EQ专业书籍的学者,上海云起时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资深企业培训师,爱上情商网心理学总监,情商俱乐部创办者,多档电视节目心理学嘉宾,多家杂志报纸专栏作家。

多年来,张怡筠始终将工作重心定在EQ的全方位研究与推广,坚持做幸福的布道者,以专业的学理训练和丰富的演说经验来疏导心灵的障碍,轻松说道理,明确讲做法,言语间传递着积极的力量,帮助青年人提升心理素质,在职场、爱情、婚姻、家庭中轻松穿行。

她,是幸福的布道者

内地大多数人知晓张怡筠,是通过上海电视台一档名叫《心灵花园》的节目。在节目里,她把深奥的心理学知识说得浅显易懂,却又入木三分。与其专业知识相得益彰的还有她时尚优雅的着装,温暖的话语,以及充满西化的举止,这一切都颠覆了大众一直以来对于心理学专家的刻板印象。

事实上,在此之前,张怡筠已经在台湾大叶大学事业经营研究所做了11年的副教授,是炙手可热的心理学专家。1996年,她凭借第一本畅销书《EQ其实很简单》荣登年度十大畅销女作家之列,同年,她开始配合电视台做心理节目,原因很简单,因为她觉得“闭门造车不是个好办法,应该出来跟大家聊聊,让大家学会用心理学帮助自己”。

2005年,张怡筠参与配合国内第一档心理咨询电视节目――上海电视台《心灵花园》,此节目被20多个省市电视台转播。通过这个窗口,她将心理学知识带进了全国亿万观众的家中,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心理学,更好地处理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情绪困扰及心理困境。她坦陈,当初只是抱着好玩的心态答应了下来,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

之后,张怡筠将工作重心移到了内地,更索性把家搬到了上海。陆续,在央视《半边天》、《心理访谈》,东方卫视《幸福魔方》,湖南卫视《变形记》,以及江苏卫视《名师高徒》等节目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其间,她还应出版社的邀请,写关于情商方面的书,带动了华文EQ风潮。

此外,张怡筠在上海继续发展自己已做了10多年的企业培训事业。据统计,她曾为640多家国内外著名企业做过心理培训,如IBM、德国拜耳、阿里巴巴、中国银行(上海)、中国移动、国泰人寿、宝钢、花旗银行、宝洁、诺基亚等。

“做培训其实很耗心力,要调动全场气氛,要跟进现场互动,大多时候我还需要满场跑来跑去照顾每个学员的学习状况。”但是,每当看见有那么多的青年在自己的演讲中领悟生活真谛,向幸福迈进的时候,张怡筠又会感到无比的兴奋与安慰。

曾有一位500强企业的高管,30多岁,因为觉得与领导沟通不畅而想辞职,在听了张怡筠的一番话后,他决定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就一切都迎刃而解了,豁然开朗。张怡筠说,“现在,很多年轻人看问题往往都不全面,遇事消极对待,其实,态度能改变一切。”

在自己开办的情商成长课程中,有一个女孩结婚三年因丈夫有外遇而离婚了,之后便迟迟不愿接受其他追求者。张怡筠在课程中提到,“爱情和婚姻的成功与否,不是靠牵手这一标准来衡量的,失婚绝不等于失败,自己如果从中更了解自己,也学到爱的能力,即使分手,这段感情也是成功的。”

这个女孩在课程结束后单独找到张怡筠,说:“您说的对,我其实没有失败,而当我理解他在那段时间可能与我一样痛苦,我就释怀了,也不恨他了。我现在有信心去找寻我的幸福。”

“一年以后,我收到了她的结婚喜帖。”说这话的时候,张怡筠的嘴角微微上扬,她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除了为企业员工做职场情商培训,张怡筠还去很多高校为大学生们做演讲。2011年,一年间,张怡筠和同是博士的丈夫每月至少去一所高校做“双博士演讲”。“我们的演讲是公益性质的,目的就是让这些还未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为以后做一个优秀的职场人做好EQ准备。”

作为一名情商研究专家,张怡筠表现给公众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似乎是对情商的最有说服力的诠释。凡是听过张怡筠演讲的人都说:“张博士善于以知心朋友间的谈心、互动方式,轻松、明白地把大道理寓于具体的行为方式中,深刻的人生道理被她演绎得简单、易懂,颇具可操作性。让我们深感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听到这些赞誉,张怡筠笑着说:“厉害的不是哪个心理学家,而是心理学本身,当我学得越多,我对心理学越心生敬畏。如果要说我有什么特别之处,也许是我努力把心理学知识用大白话讲出来,教大家如何运用,进而丰富自己的生命。”

她,让大家都快乐

谈起最让自己难忘的人生导师,张怡筠直言是她的硕士导师。“他是美国统计学方面的重量级教授,因为他讲课太高深了,大家经常听不懂,所以他真正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在课堂外。”

张怡筠至今仍然记得当自己写论文遇到瓶颈、抓狂的时候,她的这位导师就会说“不急,我们先去喝杯啤酒聊聊再说”。“他教我凡事应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有一次,这位导师的太太出了车祸,张怡筠和同学们都很着急,打电话问候,他却不疾不徐地说“她撞断了一条腿,幸运的是,还有一条腿没事”。

“‘幸亏没有更糟’就是他的口头禅。这位超级乐观的导师深深地影响了我的生活态度,之后不管碰到什么情况,我都会想到他的那句口头禅。我后来还编了一首《乐观之歌》,歌词的第一句就是‘幸亏没有更糟’。”

张怡筠从导师身上领悟到,老师最首要教给学生的应是经营生命的态度和方法。多年来,她也正是用此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我想通过我的心理学知识让大家都变得快乐积极,使心理学成为人们通向幸福彼岸的诺亚方舟。”

让张怡筠感到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视心理健康,也愿意与心理咨询师面对面沟通,去解决自己的心理障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在谈到“快乐”的定义时,她说:“让自我处在一个轻松、自在的心境,被成就感和满足感包围。就像我正在从事的企业培训工作,在帮助这些青年人疏导心灵障碍的过程中,自己也会产生一种超然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那时的自己,完全处于快乐的氛围中。”

“当下,很多青年人在高压的工作和生活下,产生焦虑、忧郁,担心自己达不成目标、机会溜走、买不起房、养不起家,甚至20多岁就开始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对此,张怡筠说,“一个人一定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任,要积极乐观地去解决问题,凡事都有两面性,乐观的人在挫折中,都能先看到其中的好处,找到前进的动力。再者,给自己的低潮心情定一个期限,也许是两天,两天之后,就必须振作起来。还有就是寻求亲朋好友的支持与帮助。”

“心情是测量快乐和幸福的温度计,只要乐观,就有前进的动力。”张怡筠曾在演讲中多次提到“一二三四五自我幸福给力方法”,即一天10分钟情绪放松,一天20分钟有氧锻炼,一天30分钟阅读,一天四个自我肯定,一天五个让自己值得感激的理由。

她坦陈,“我一天除了忙得顾不上有氧锻炼之外,其他四个都能做到。这些方法可以让我一整天都感到快乐、幸福,很有效的。此外,一个人要时刻保持在快乐的状态中,还应知足常乐。”

张怡筠说自己就有一项“特异功能”――选择性失忆,选择性记忆。在她的脑海中,大多都是温暖的记忆,而不好的事通常记不住。“记得我有一次走在路上,碰到一个很久不见的朋友。可是他一看到我就躲到了旁边的小店里去。我当时还在纳闷,为什么一见我就跑呢?事后才想起来,原来他还欠我好几万块钱啊。”

篇(3)

《气场》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全球政治圈、财经圈金字塔尖人物都在关注的成功秘密:气场。在过去的整整三千年,这个秘密只在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等少数国家悄悄流行。直到后来,它流行到美、加、英、法、德、意、葡、日、韩、丹麦、荷兰、巴西、爱尔兰、西班牙、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160多个国家,并且以强大的趋势风靡全球,成为了政治圈、财经圈、娱乐圈金字塔尖人物的必胜成功法则。

《拆掉思维里的墙》

你是否缺少安全感?你会经常觉得累吗?结婚一定要买房吗?坚持一定会成功吗?努力一定有结果吗?只有有钱才能够幸福吗?老板可以掌控吗?小人物就无法对抗不公平吗?你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但却因为父母、老婆或者孩子不得不这样过下去吗?每天都在混日子,却幻想有一天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就一定会全心投入吗?如果有一个回答是“YES”,那么这本书就是你想要的。

《张亚勤:让智慧起舞》

本书的作者在企业家里是科学家――他拥有60多项专利,并发表了500多篇学术论文和专著,被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称作“一个灵感的启示”;在科学家里,他又是企业家――他将一个不到10人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发展成为拥有3000个聪明头脑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被比尔・盖茨视为“微软的宝贝”。他就是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亚勤。本书试图走进张亚勤快慢相谐、动静相宜的世界,走进他“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心,寻找他成长、成功的路径和智慧。

《金领手记》

这本书的内容包括商业、商务人士的生活、职场生存的秘诀,这些听起来严肃的主题在作者笔下变成了“成功必有怪癖”、“老板为什么不生病”、“商务人士为什么都白头发”、“你会不会雇漂亮的女秘书”这样轻松诙谐的故事。故事中带着对职场、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让人读起来会心一笑的同时,免不了怅然若失、击节叫绝,或者颌首无语。

《天下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

这是一本记录“创意教父”包益民从求学到工作的自传。本书充满了用积极态度做创意的精神:哪怕只是一点儿机会,都具有改变一片天的潜力。如果你对智威汤逊、李奥贝纳等全球知名的广告公司,以及耐克、里维斯等名字如雷贯耳,你就需要多看几遍这本书,它能让你知道如何与这些大品牌的招聘人员过招儿。如果你和包益民一样贪心,想在各个自己感兴趣的跨界领域中都有所建树,这本书会教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生创意经”,以及如何善用自己的智慧。

《将才》

本书会告诉你企业中真正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将才;成功的管理者不是“监工”,而是“教练”。作者杜书伍集结30年培养将才的独门心法,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告诉你如何从基层打造将才实力,等待跃升的机会;如何成为教练式的管理者,教导部属一步步成长为得力干将。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

这是一本看了就想去做点儿什么的好书。它提倡“只需去做,生活就会改变”,提供给大家的是简单生活的建议,告诉一些大家平时想不到,或者想到了却一直没有去做的事情,并且教会读者怎么去做,或者去哪里可以做到。

《真实的幸福》

篇(4)

回到当下,让我们再来思考下面这四个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来了解心理学怎样解释我们身边的各种现象:为什么在雾霾天气下,普通口罩也会脱销?为什么崔永元的语文很好,而数学成绩一塌糊涂?什么让Google公司长期保持创新能力?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水喝?

从众——社会影响的力量

近期,我国北方地区普遍遭受了雾霾天气的侵扰。一时间,如何应对雾霾天气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同时,以北京为代表的众多城市都出现了口罩脱销的情况。

那么口罩能阻挡住PM2.5吗?专业人士指出,对于国内以浮尘为主的污染,只有N95、N99等少数规格的口罩才有用,一般口罩不能发挥抵挡污染的作用,甚至有些劣质口罩反而会危害人体,有心血管疾病、身体虚弱者以及老年人还需要谨慎佩戴。

在这种情况下,是什么因素,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使人们继续抢购可能完全不起作用、或者起反作用的口罩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关于从众的心理学实验。

从众是指个人受到群体的影响,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转变。阿施的实验中由七名被试共同进行。但其中有六名被试都是阿施的“同伙”,只有一位是真正的被试。实验先给出一张画有三条线段的卡片,再给出另一张只有一条线段的卡片,要求被试判断三条线中的哪条与单独的线段一样长。在很容易判断正确答案的条件下(被试单独回答时正确率为99%),前两次判断任务,所有被试都轻松地完成了。但第三次判断却让那名真正的被试大吃一惊——其他的被试竟然一个接一个地选择了错误答案,尽管他们选的那线段明显跟单独线段不一样长。这时真正的被试会作出什么选择?研究发现,有75%的人至少做出了一次从众行为。

可见,群体的社会影响,让我们出现从众行为。具体到雾霾天气下普通口罩脱销的现象,哪些因素会影响个人是否购买口罩呢?根据阿施等人的研究,“群体凝聚力”是一个影响因素,群体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也越大,如果你的家人、亲密伙伴都佩戴了口罩,出于对这个群体的归属感,你也很有可能顺从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地位”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地位高的人往往有更大的影响力,当人们在电视、网络上看到新闻记者、明星等名人都戴上了口罩,虽然不清楚他们戴的是哪种口罩,但也会产生类似的想法。“群体一致性”是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如果你所在的部门、群体中,有一个人公开声称他不会抢购口罩,那么这个群体的影响力就会降低,你也可能倾向于不戴口罩。心理学研究呈现了从众现象和影响因素,也提示我们注意坚持自己的独特性,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

人际期望——皮革马利翁效应

主持人崔永元在其组织的乡村教师公益活动上,曾经讲到自己小时候优异的语文成绩和糟糕的数学成绩,以及它们与两位老师的关系。

崔永元回忆,小学的语文老师经常夸他作文好,甚至在诸如“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去”这样模式化的文字后也批注:“精彩!”以至于那时的小崔觉得自己写作跟鲁迅差不多,语文成绩也不断提高。而数学老师对崔永元则是截然相反的态度,不相信他能学好数学,还在一次课上将粉笔头扔到小崔脸上。结果崔永元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

教师的期望和态度真的会影响学生吗?为了揭示其中的关系,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一所小学中进行了实验研究。首先,研究者对全校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随后提供给每位班主任一份智商排名名单,上面注明了哪些学生的智商更高(实际上,所有的排名都是随机分配的,只有班主任才认为名单上排在前列的学生会有不同寻常的智力表现)。

学年结束后,再次的智力测验结果显示,那些教师认为智商优秀的学生,其智力的提高幅度要显著高于那些没有得到教师期望的普通学生。罗森塔尔将这种人际期望现象称之为皮革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的研究在除教育以外的领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仅1997—2000年间,就有80余篇社科类论文引用了皮革马利翁研究。现在,试想作为一名管理者,你有着怎样的员工队伍?你又是怎样评价和期望你的员工呢?

自主感——“疗养院”研究

Google成立于1998年,作为一家新兴的互联网公司,他们在短短的10余年时间里,已经晋身2012年度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的第277位,并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互联网领域巨头。是什么让Google公司长期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和旺盛的创新能力?

1975年,在康涅狄格州的一处疗养院中,兰格和罗丁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把院里的老人们分成了两组,分组唯一的差别在于:第一组老人需要自己负责决定房间如何布置,尽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生活;对第二组老人,疗养院的服务人员则会把起居布置得非常舒适周道,尽可能做出详尽的安排,不需要老人费心。研究结果显示,第一组老人比第二组更加快乐,对生活更感兴趣,社交活动更多,也显得更有活力。

兰格教授的研究证明了自主感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谷歌公司,有一种“20%的工程师文化”,即每位工程师都可以拥有20%的带薪自由时间,自己决定做什么。其间,员工之间的私人交流往往会创造出许多创新点,在对这些项目进行评价之后,公司便会成立专门的项目组加以支持。Google公司称,给工程师20%的自主时间,他们能回报40%的创新产品。

责任扩散——沉睡的旁观者

在企业中,管理者都希望拥有像《致加西亚的信》中罗文那样负责、忠诚的员工。但现实总是残酷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况似乎比送信人更常出现在职场中。是遇人不淑还是用非所长?

关于责任的心理学研究,源于一桩发生在美国的暴力悲剧事件。1964年的一个晚上,凯蒂女士在结束工作返回公寓的途中,在公寓所在的安静的中产阶级居住区内,遭到持刀歹徒的袭击,她大喊救命,许多房屋的灯亮了,一个邻居在窗口大声警告歹徒:“放开这女孩!”歹徒忙欲逃走,但随即发现并没有人出来干预,于是又返回凯蒂身旁,用刀将她刺杀。其间女孩一直呼救,但直到警察接到报警,在2分钟内赶到时,女孩已经死去,歹徒也不知去向。警方在调查中发现,共有38人目睹了这一事件,袭击持续了35分钟,但最终只有一个人选择了报警,无人现身干涉。

这一案件震惊全美,为了寻找阻碍人们伸出援助之手的因素,约翰·达力和比伯·拉特纳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在一个面对癫痫发作病人的情景中,研究者发现,随着在场人数的增多,被试们作出援助反应的时间也逐渐增加。研究者表示,这一实验证明当人数增多时,提供帮助的责任分散了,人们认为会有其他人提供援助;同时不提供帮助的羞耻感也分散到多人身上。正是这种扩散阻碍了援助。

在职场中,建设一支高绩效的团队,管理者不仅需要培养团队的凝聚力,同时也需要明确、细化每项工作的负责人,帮助每位员工澄清职责。

并非绝对——部分的真理

在了解了上述现象,以及心理学研究者的工作后,你是否认为这些研究足够好地解释了我们身边的问题呢?

没错,正如你所想,答案是“不”。虽然这些研究带给生活很多有价值的建议,但心理学研究者们从未停止过对已有研究结论的批判和反思,让我们一起听听不同的声音:

虽然阿施关于从众的研究得到广泛支持和认可,也在多种实验条件下反复验证。但心理学家们仍然在思考这项研究的实用性,即“也许被试可以在实验环境下,对线段长度这种并不重要的琐事上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重要事情上,他们不会轻易地表现出从众行为”。听上去是不是有些道理呢?为此,研究者们还从其他角度(如文化)探索从众现象。

皮革马利翁效应也同样受到批评,桑代克、理查德·斯诺等研究者都对罗森塔尔的实验环境、被试提出了质疑,认为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操纵教师的期望会提升学生的智力”。但同时,赫曼·H.斯佩兹等学者也指出,教师的积极期望不能提升学生的智力,这并不意味着它对学生没有任何影响。相反,它确实可以改变学生的态度、行为和成绩。

篇(5)

通过实证调研,目前日、韩企业商务文员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和文稿翻译、会议翻译

2.整理报表,文档,会议摘要等

3.协助公司经理进行商务活动、与客户沟通,交流,推销公司产品等

4.协助公司经理处理具体生产业务、人员管理、检查巡视、问题反馈和处理等

(二) 对大学中开设课程的满意度

在本次调研的20多个的日、韩资企业中目前正在从事商务文员的调查问卷来看,近90%的应答者选择了不满意或者很难说,可以看得出,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应用日语和应用韩语在对商务文员的人才培养方案上是有巨大欠缺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其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在大学中并未能获得。

(三)认为在大学中应该增加开设的课程内容

在本次的调研中,应答者以自己工作岗位为出发点,提出在大学中应增加开设包括:实用的日韩商务礼仪(包括实用的酒桌文化礼仪)、会计基础、人力资源、工商管理、公共关系学、职场化妆和着装、设计、新闻学、心理学、日、韩办公自动化软件课程等。

(四)大学中应加强的实训课程

本次的问卷结果显示,在大学的实训体系课程中,应增加:涉外活动实践课程、语言实际应用交流能力实训、商务礼仪实训课程、化妆和着装实训课程、日、韩及中文办公自动化实训课程、人际沟通与交流实训、应变能力训练等。

(五)作为商务文员应加强训练的能力素质

本次的调研结果显示,作为日、韩资企业的商务文员,应加强训练的职业能力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礼仪、敬业精神、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忠诚度、团队合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执行力、效率、学习能力、勇于承担责任、吃苦耐劳、踏实诚恳、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等。

二、高职高专日、韩商务文员岗位引领下的课程搭建的启示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课程改革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在课程改革中必须确认岗位需求的相关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开发出核心必修课程,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设置课程内容和实训环节,确保教材、教师、课程、实习、实训与生产实践保持零距离。通过此次调研,同时通过对比当前本校及相关院校培养商务文员的应用日语和应用韩语的课程设置,笔者有以下的建议。

1.就本校的应用日语和应用韩语课程设置而言,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主要以语言为主,专业方向课程中加入了为数很少的商务贸易类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单证及经贸日、韩语、函电等课程等。因此,通过本次企业的实际调研,笔者认为,应在原有的应用日语和应用韩语的专业技术平台课中应加入日、韩办公自动化软件、会计学、管理学类课程;在专业方向课程中加入日、韩实用商务礼仪、化妆、着装、商务沟通与交流、新闻学、文秘写作等课程。这类课程是高职高专日、韩商务文员岗位工作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此短板确需尽快弥补。

2.通过此次调研,笔者认为,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中,日语交流技能与礼仪、韩语交流技能与礼仪课程教学应更侧重于实际商务活动中实用的商务礼仪文化教学,同时在该类课程中,应增加化妆、服装搭配等内容,并在实训课程中予以体现;在实训课程中应尽可能创造涉外的实践活动或模拟真实的涉外实践,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作为高职高专的课程负责人和专任教师应尽可能创设真实的现场模拟环境,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外宾接待的实战情境中,同时,也可通过各种渠道,将实战的录像资料作为现场教学的手段;通过聘请外教和留学生现场模拟,制作微课的方式,尽可能多得创设真实的教学资料。

3.在此次调研过程中,笔者认为,在课程体系中应增加会计基础、管理学、心理学、日、韩办公自动化课程等。此类课程作为商务文员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涉足面比较大,也是毕业生日后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目前在本校的人才方案中还未涉及,因此急需更新和补充。

4.在此次调研中,笔者认为,在实训课程中应加强具有针对性训练包括、语言训练、团队合作能力训练、职业素养的训练、职场沟通和人际关系的训练、应变能力的训练、日、韩办公自动化的软件的使用实训及上文中提到的商务礼仪、化妆、着装的训练等。

5. 在此次调研中笔者认为,在课程体系中应加强与日、韩资企业的校企合作课程,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工作场景引入到学校的实训课程中来,从而更有针对性,同时通过平时、假期学生的长短期实践和实习,在学生真正步入日资、韩资企业前就具有良好的职业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也可以通过志愿者服务的形式与博物馆、主要景点、旅行社等进行联系,发展一批校企合作单位,通过学生志愿服务的形式,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加强职业素养和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

篇(6)

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在社会中更有生命力,是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学生择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也是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管理问题对于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当今辽西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形势和学生就业面临的实际情况,就辽西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对策,为创建更好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外部就业环境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树立全新的就业管理理念

1、加强招生、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是指一些社会上的就业指导机构和各个学校运用职业分析、心里咨询、调查问卷等等方式方法,依据社会上的求职人员或者在校学生的自身条件、求职意愿以及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等,提供指导与咨询,帮助就业需求者了解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关于人事录用、劳动法规政策等,并对自己本身的职业能力倾向、心理特征与职业兴趣有一个全面的掌握与了解。

从招生工作切入,结合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工作,非常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及职业能力,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不忙从,不走弯路,经过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最终获得职业的成功,并达到了科学的支配。

2、提高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

为保证就业管理教育长期、正常的开展,政府应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辅导教师和就业规划课程设置,并使之成为制度。为达成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有效融通,让学生对职业世界有个真实的了解,政府应采取经济或行政的手段,使企业积极接纳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或使企业真正参与到职业教育过程中来。最好的教育方式往往指的也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实现企业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为了使公众能简洁方便的获取来自社会的各种资讯,社会各界以及政府都应建立资源共享的、开放的公共信息平台。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了解职业教育,支持技能型人才就业生涯规划,社会相关部门应在声像媒体、网络、出版物等方面宣传介绍有关的种种理论和实践活动。借此多种媒介方式,让中职生们及时、准确的了解到相关的就业信息。有利于精确地把握和对择业做出慎重选择。只有科学的择业,才能合理的就业,从而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

二、建立专业化就业管理服务队伍

1、配齐、配强专职就业管理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

就业管理工作教师队伍具备的素质是就业管理工作开展好坏的关键。就业管理是一门集教育学、社会学、人才学、心理学、信息学等专业知识相互结合交融的综合性学科,就业管理人员没有广博的知识,应具有的素质是不行的。他们扮演着多重的角色:“团体的领导者”、“知识的传播者”、“家长的人”同时还是“职业工作介绍者”、“生涯设计指导者”、“劳动力市场信息者”、“心理辅导员”等等。面对他们所要完成的多重任务,教育部曾多次对各学校提出要求“尽快提高就业管理教师对伍的整体业务水平,把就业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到整个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高度,努力提高就业管理教师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

2、积极吸引有关专家担任学校就业指导兼职教师

学校必须按照“专家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准,加强对就业管理指导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引进包括心理学(尤其倾向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课开展教学。所有能就业指导人员都要有资格证书,并经过层层考核达标方能上岗。其中,就业指导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应具有咨询学、辅导学、人力资源学、硕士学位或高等教育学士,其余的工作人员也需获得过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专业学士学位。为推进就业指导队伍的专家化和职业化进程,学校应积极吸纳校内外有关专业、学科的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就业指导兼职教师,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学、咨询和研究工作,并可对校内就业指导人员再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专业培训。

三、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1、认识职业规划课程开设的重大意义

第一、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职业规划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性要求。

第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职业规划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性要求。

第三、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职业规划是借鉴海外的成功经验,提升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2、完善职业规划课程的内容

要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设计流程,认真、切实地做好每个环节,主要步骤有:确立职业生涯志向、自发认知与定位、评估职业生涯机会、确定职业生涯目标、确立职业生涯方案等。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使中职生们正确的了解职业和认识社会,正确的看待自己,合理进行职业定位,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面对心志尚未成熟的中职生而言更是益处多多,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将完善职业规划课程内容作为就业管理体系建构中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3、掌握学生职业心理

所谓职业心理,就是指人在对社会、职业和自发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对待职业行为和职业的一种心理系统,对人们从事各种职业有维持、决定和指导的作用。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辅导以及全面掌握学生职业心理主要是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倾向,再依据本人的需要做出最终的职业选择。在校的中职生正处于职业期望形成与正向成熟的阶段,特别是在进入学校之后,正是学生们的思想观念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通过掌握学生职业心理,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正视现实,制定新的学习目标,获得新的学习动力,并使学生们不断地为实现自己的远大职业理想而不断努力。

四、开设就业指导类课程

1、系统化就业教育指导内容

学校应积极探索,并与企业合力开发科学的、系统的、实用化的就业教育指导课程。主要由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与学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密切协作与联系,让学校的就业指导人员进入企业进行调研,同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走进学校执教,从而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实际条件来共同开发设计就业指导教材,制定就业指导课程,这样能够更有效的利用双方的现有资源,使就业教育指导课程在实用性和科学性方面都得到了保障,学生、学校和企业也都能各取所需。

2、系统化就业教育指导具体方式

对于当今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年仅十六、七岁,对于“工作”这个概念是十分抽象的,仅凭老师口头上的讲述,教条的陈诉课本上的知识,学生们很难真正的理解参与到具体工作是如何的情形,也很难体会到未来的职业将会给他们的整个生活带来如何巨大的影响。鉴于此,学校可以和企业一起联合起来,创造机会,系统化就业教育指导具体方式,让学生走进企业进行真正的实地参观。通过参观实践、借鉴、学习,学生能够亲自去聆听老职员们的亲身体会与经历,亲眼去观察某一份种类的工作是怎样进行的,亲身去体验来自于工作场景中的感受,认识到想从事某份工作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能力与技术,进而才会对自身产生反思,思考自己是否已经具备了这些方面的能力与技术。这样一来,就业指导的效果要比老师在课堂上讲教十遍更为明显,学生也会感触颇多,并对每一次的就业指导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懵懂的职业生活也会形成具体的概念,甚至会明确今后的职业目标,从而改变原有的学习态度。

五、建立校企合作就业管理模式

1、大力建立就业、实习基地

企业帮助学校大力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主要以工厂环境为主,在其间主要训练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而应掌握的相关技术应用。实习课程也要设置为必修课程,学生只有通过了在就业实习基地的训练与相对应的技术方面的考核之后,才能顺利的毕业,以及考虑能够留在企业转为正式录用人员。企业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给学校,学校再推荐对应专业的学生到岗实习。表现优秀的学生,则可以被企业在其实习结束前优先留用。这样,学校不但解决了学生在毕业初期毫无工作经验的问题,企业也可以从中获得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2、努力做好见习、实践工作

见习实践是帮助中等职业学生身份从学生转变为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过度。通过安排见习实践,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学生提高对职业系统、环境方面的认知,了解宏观及微观的职业环境,从而可以自主定位,把社会需求与自我价值有机的结合。其次可以拓展学生就业技能。就业技能涉及的内容很多,其中一部分在学校环境下很难得以模拟示范,但通过见习实践,学生就能够就得以亲身体验;再次,以便于学生顺利度过职场转型期。通过真正的接触职场生活,学生会提高对职场的适应能力和认知程度,毕业之后直接进入职场也能迅速适应,并顺利完成自身从学生到职员的转型。

篇(7)

一、大学生的“彼得・潘”情结

彼得・潘(Peter Pan)是著名童话《小飞侠》中的人物,是一个满口长着珍珠般的乳牙,穿着一身用树浆和树叶做的衣服,永远快乐、健忘、不愿长大,也永远不会长大的小男孩。他永远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于是,心理学家称这种不愿意长大的情结为彼得・潘情结。现在,彼得・潘综合征是个流行的心理学名词,用来描述和形容在社会化过程中没有成熟的成人。

按理说,上了大学,算是成年人了。恐怕没有一个大学生会公开对别人说“我不想长大”。可是,在我们身边,确实有一些已是成年人的大学生却“不想长大”,他们表面上希望自己长大,内心却不想长大,这就是他们的心理现实。其表现如下:

一是眷恋过去,仍然在寻找童年的感觉。时下,不是有女大学生最喜欢用奶瓶形状的水壶喝水,或者直接就用奶瓶喝水吗?还有,很多女生用的手机套、手套、围巾、暖手宝、枕头等日常用品多以卡通人物为主题,不时地在自习室里演绎着“卡哇伊”。不管是“奶瓶族”,还是“卡通族”,盲目的追捧卡通人物以及追求表面化的东西,都折射了当代大学生一种不成熟的心态,说明了她们的心理过于“孩子化”。

二是不愿较真,不把自己的事当一回事。大学生进了大学,远离了父母,少了父母的叨唠,也没有了老师的监督,可以说是“我的青春我做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自由”。部分人甚至觉得,上不上课无所谓,少做一次实验和练习、缺交一次作业和报告也会无所谓,甚至连实习这样至关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会觉得可有可无。上课时间,他或许会在寝室里呼呼睡大觉,或许会呆在网吧玩电游。在他那里,上课玩手机、逃课、逃会、逃活动成为了一种常态。那么,大学生成长,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有没有错呢?没有错!但是,如果将追求“个性解放”视为不要人管教,将追求“思想自由”变成行为上的自由散漫,那他就误读了大学生活的本意,误读了大学生的成长,会变得过于自我中心,相当的自由散漫,随心所欲,以很不认真的态度对待大学生活。

三是责任担当不够,寻找借口逃避现实。上大学本来是求学读书、锻炼成材的大好时机,可是一些“不想长大”的同学却有点儿不敢挑战、不敢担当,放弃了很多宝贵的学习和锻炼机会。譬如,他会以对专业不感兴趣、老师讲课没味道、学习内容枯燥无味等作为逃学逃课的借口。当他大学毕业了,他会以找工作太难为托词,不肯离开学校和家庭,宁愿呆在学校或家里当“校漂族”、“啃老族”,也不愿意走向社会,去职场上闯荡一番。这种人在职场上吃不得苦耐不得劳,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受挫,容易遭受团队的排斥,凡事格格不入,换工作如吃家常便饭,既随便又频繁。

总之,“不想长大”的学生,他们有成年人的身躯,却没有成年人的心思;他们有成长的要件,却缺少成长应有的历练;他们发生了成长的裂变,却没有修成成长的正果。这样的大学生似乎患上了一种 “彼得・潘综合征”,这其实是一种成熟障碍症。

二、大学生的成长恐惧:植根于“生之创伤”更源于主观臆造

其实,上大学并不只是为了“渡金”,拿到一纸文凭,大学生活有一个更为本质的目的,就是成长。然而,“不想长大”的学生却“害怕长大”,对自身的成长深怀恐惧感和忧虑感。如前所述,他们会经常抵制师长的教育要求、希望被人当作备受呵护的孩子、回避自身人生的现实问题、习惯于离群索居、个人言行特立独行、生活自理能力缺乏、学习工作怕苦怕累、做事不上心且总是拖延、害怕参与任何竞争,更为直观的生活方式就是女生床上喜欢堆满巴比娃娃,喜欢卡通饰物,男生桌子上摆着游戏机、卡通画册,书包里装着魔方玩具,等等。难怪辅导员老师亲切地昵称他们为“孩子们”,言下之意是这样的学生还没有长大。

常言道,人不怕长大就怕长不大。对于处于成长中的个体,“怕长不大”是一种正常担忧,而“不想长大”则是一种成长恐惧。兹有一则新闻可说明这一点。

有新闻报道称,前几年,某校大学生在长春市街头拍摄毕业短片,片中的一名大四女生,衣着单薄,戴着白色面具,身上绑着红色绳子。据她所说,这样的打扮主要是想展示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恐惧。该女生认为,离开学校后就要戴着面具做人,在身上捆满绳子,意味着步入社会后将面临种种束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场的男生也表示,当他一想到要进入勾心斗角的职场,就觉得心里发颤。不难发现,大学生头戴白色面具、身缠红色绳子玩自拍,诠释的是她们的毕业恐惧――把毕业离校、走向未来社会当成了一件可怕的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大学生的成长恐惧。

从心理学上讲,恐惧是人在面临或预测到危险或威胁时的一种应激状态,它是一种本能的、强烈的情绪反应,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恐惧是与生俱来的。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illiam James)说过,人在出生之时即有恐惧、愤怒、爱、恨。这四种基本情感中,首当其冲的是恐惧。奥地利精神分析治疗师弗洛伊德(Sigmond Freud)和兰克(Otto Rank)也认为,出生是一个创伤性事件,其中充满了恐惧的体验,称作“生之创伤”。个体自出生之后,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危险以及体验到的恐惧,只是对“生之创伤”这个原型经验的复制,即个体就像是在再次经验“生之创伤”的恐惧一样。并且,这种恐惧伴随人的出生进入了世界,与人的一生如影随形。

究其根源,大学生的这种成长恐惧不仅源自植根于人性的“生之创伤”所带来的不安全感,更主要来源于他们对未来社会或陌生世界的主观构建。因为在未步入社会或走上工作岗位前,他们内心就堆积了种种对社会生活的消极看法或者主观臆造,所以才会感到恐惧。可以说,不安全感和主观臆造是许多心理问题的根底,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想长大”实际上是一种成长的心理翳障。

三、大学生的成长心理危机:是发展性危机也是成长的契机

大学生因成长恐惧所引发的重大心理变化是心理危机,它是当大学生面临突然或重大学习生活逆遇,自己却无力应对或应对无效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如大学生遇到大学英语或计算机等级考试未过关、竞选干部失败、深爱的恋人分手等重大挫折,心理就会出现严重的不平衡,这就是心理危机。美国心理学家布拉默(Brammer)根据危机的来源将个体心理危机划分为三种形式: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生存性危机。就大学生的“不想长大”而言,不仅是一种恐惧反应,更是一种心理危机,它属于布拉默所说的发展性危机,即大学生在正常成长过程中,由于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导致的一种异常反应。

事实上,大学生在成长转变、过渡的阶段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多半与个人的发展有关。比如,大学生第一次被别人追求,当她看到第一封情书的时候慌乱得不知道怎么办好,又不敢对任何人说,出现适应不良。又如,有的大学生毕业去求职应聘,遭受一次次挫折与失败。不难想象,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心情会是何等的沮丧,心灰意冷,甚至不想再去找工作了。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会遭遇成长中的诸如此类问题――新生入学不适应、求学目标缺失、不喜欢所学专业、学业适应困难、恋爱与性心理问题、人际交往困难、考试挂科、毕业论文没通过、不能正常毕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发展性危机。

粗看起来,心理危机好象很可怕,其实它具有两面性:即危险和机遇。如果大学生面对自身的成长感到十分困惑和极端恐惧,那么势必会引发严重的心理危机,有可能导致精神崩溃或抑郁自杀,这种危机就是危险。在高校不乏这方面的事例,比如有的大学毕业生因找不到理想工作,或者情场失意,或者毕业论文通不过而出现自杀,这就是危机的危险性表现。如果他在危机中学会新的应对技巧,学会更加多维地认识自我,更加理性地看待他人,更加全面地认识社会,就可能从挫败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求得心理平衡,有如凤凰涅磐获得重生或新生,这种危机就是一种机遇或转折点。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Robert Kegan)所说,人生活在平衡与失衡的循环状态里,是失衡(而不是平衡)使人成长。每一个失衡都是一个危机,这一危机既给人提供逃避的理由,又是促使人成长的契机。进一步说,在大学生身上,成长恐惧不仅是发展性心理危机,也是成长契机。这种心理危机就如同成长的催化剂一样,能够促使他们从危机中获得进一步的心理成长。因此,大学生的成长不失为一场不断面对恐惧的冒险。

四、大学生成长的理性取向:直面生活而不是逃避现实

大学生成长往往与恐惧深切相关。他们的成长,可以说是一个遭遇恐惧、突破恐惧进而化解心理危机的过程。面对和应对恐惧,通常有两种选择:逃避与直面。逃避或直面,是不同的生活态度,也是不同的行动方式。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去对付恐惧,结果自然会大不同。

换一句话说,大学生活的开始,就是大学生选择的开始。他们面对成长的恐惧,或选择逃避或选择直面,两者互动,或损或成,渐渐塑造了弗兰克尔(Viktor E.Frankl)所说的“我之为我”。而“我之为我”的生活过程中,必然在被自己所做出的选择塑造着,必然会遭遇和即将遭遇各种各样的恐惧:外在的、内在的、意识的和潜意识的。在恐惧里成长,免不了暂时的逃避,而对成长的态度和方式理性的取向却是直面。尤其是面临或陷入病理性的成长恐惧的时候,他们需要学习的就是直面的态度和方式。

我国有一则寓言故事,叫做“黔驴技穷”,它很能说明这一点。故事告诉我们,恐惧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事,陌生的事物尤其让人感到惧怕。当人惧怕某一陌生的对象,往往会把它想象得异常巨大而可怖。就像寓言中的老虎遇到驴子,要经历一个把陌生对象“巨大化”的心理过程。“不想长大”的学生同样如此,他也会把现实生活中觉得恐惧的对象想象得非常巨大和不可战胜。与此相对,他又会把自己看得十分渺小、无法匹敌。从恐惧发生来讲,把陌生对象“巨大化”是作出逃避的心理前奏。虽然逃避不失为一种心理防御手段,但是往往只能收到一时之效,就像一个人遇到烦恼去买酒求醉,从而把烦恼“忘掉”一样。但是,烦恼的根子还在那里,会在日后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一味地逃避,只能是于事无补、于己无利。

直面的态度与方式却能让人对陌生对象获得真实的看法。当陌生对象变得熟悉,他就不再那么可怕,也不再控制自己,不再使自己一味逃避。更为重要的是,面对陌生而害怕的对象,需要一次次尝试着直面它们。先与惧怕的对象保持一点儿距离,一步挨着一步,循序渐进地接近它。这样,就会越来越适应所害怕的处境或遭遇。“黔驴技穷”寓言中的老虎就是这样,起先由于不熟悉驴子而害怕,因为害怕而逃避。虽然逃避了几次,但它还是回来了,并没有一逃了之。试想,假如老虎逃开之后,从此躲藏起来,不再露面,那么它对驴子的惧怕可能就是永远的。但勇敢的老虎回来了,一次次尝试把自己暴露在陌生而害怕的驴子面前,让自己渐渐熟悉陌生的驴子,也让自己的恐惧在此过程中逐渐消退和减少。这个过程,就是直面的过程。同样的道理,大学生需要直面现实生活,才有可能走出依赖、等待和幻想的心理陷阱,把陌生的对象变为熟悉的事物,把恐惧变为安全,这是走出“彼得・潘综合征”惟一的途径,也是消除“不想长大”障蔽、获得心理成长的不二选择。

总而言之,虽然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成长的恐惧似乎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恐惧让他们学会逃避,逃避使他们得以生存,但是过度的恐惧又可能导致他们过度的逃避,从而破坏他们的生存能力,甚至导致他们的毁灭。这个看似悖论的性质里有一个秘密,就是逃避的“度”。这个度也反映他们对大学生活本质的理解或把握。正确的理解是,大学生既需要合理的恐惧和适当的逃避才能得以生存,又需要直面和突破不合理的恐惧才能得以成长。

参考文献

[1] 陶彬.女大学生街头诠释毕业恐惧:全身缠满红绳[N].城市晚报,2010-12-23.

[2] 王学富.成长是一场不断面对恐惧的冒险[EB/OL].壹心理网,http:///info/13644/,2014-4-25.

[3] 李金林,申玮,陈晶妍.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中的自我成长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篇(8)

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人们学习英语的意识不断提高,学习英语的渠道增多,单纯的英语人才的需求量减少,有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了职场新星。要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从学校层面出发,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职业生涯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总的来说,课程的设置要从以培养单纯的专业知识为主要目标转变为专业知识培养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建立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可以在原有的专业特色基础上增加方向性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中医院校英语专业肩负着培养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人才的历史使命,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中医药国际化趋势的、能开展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翻译、商贸、教学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以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遵循“三模块说”。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模块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模块。具体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以及相关知识选修课。这种传统的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实践教学模块的缺失。目前的实践教学模块主要依赖于大四下学期的实习。然而,学生离校实习阶段,教师给予实习指导的途径较少,效果不佳,难于监督,导致很多学生的实习流于形式,教师也很难掌握用人单位真实的反馈情况。二是专业特色的就业导向不突出。中医英语特色的职业发展道路尚未形成,虽然中医英语课程设置特色鲜明,但利用这一特色找到工作的学生凤毛麟角。

二、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就业导向型课程的需求,笔者对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1级60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以期发现课程设置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就业指导型课程体系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调查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开设就业导向型课程的必要性;就业导向型课程专业方向的设置需求;具体课程的设置需求及建议。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宏观认识不足。受访学生对课程设置基本持肯定态度,认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程的学分设置比较合理。但有高达80%的学生不了解《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英语专业培养目标,60%的学生不了解学院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见学生缺少对专业学习的宏观把握。只有让学生明确培养目标,充分了解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放矢地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来。

2.设置就业导向型课程的迫切性。学生的就业意向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英语教育(33.33%),对外贸易(23.33%), 公务员或事业单位(20%),翻译(10%),中医药对外传播(3.33%)。

有一半的受访学生认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课程学分太少,这一结果印证了关于实践教育课程模块缺失的现状。对于目前的专业教学模式能否很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有68.3%的学生选择“一般”。96.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就业导向型课程。可见就业导向型课程的设置十分迫切。经过了实习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初步了解了自身未来职业规划道路中的优势与不足,对于就业导向型课程的专业方向设置,学生给出了以下结果:46.67%的学生选择英语教育方向,41.67%的学生选择经贸类英语方向。虽然有50%的受访学生认为有必要设置中医英语专业方向,但想选择中医英语方向的学生却仅占3.33%。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有两点:一是现有的中医英语课程已经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他们更加迫切需要课设经贸类英语和英语教育方向课程;二是中医英语就业面较窄,英语学生往往不具备中医基础知识,即使是对中医英语课程感兴趣,也会因为中医基础的欠缺而使学习知识变为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针对问卷给出的经贸英语方向、英语教学方向、中医英语方向,学生又进一步提出了对相关就业导向型课程的需求。有82%的学生选择了国际贸易,76.7%的学生选择了教育学,学生认为与就业息息相关的课程还包括: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医英语课程等。

3.职业资格培训纳入课程设置的必要性。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求职的重要敲门砖,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针对未来职业规划,可以考取各类资格证书。翻译资格证、教师资格证、商务英语等级证书这三种资格证书是受访学生认为对就业最有帮助的“砝码”。可见突出就业导向,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实践技能训练纳入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设置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关于就业导向型课程设置的建议

1.课程要突出中医英语特色。目前,主要在大学三年级开始中医英语、医学英语写作等课程,中规中矩。针对问卷中学生反应的问题,建议在中医英语方向做以下调整:一是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中医基础课程,开课学院为基础医学院,由中医学院教师用中文讲授。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知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了解中医知识,对中医药的学习产生兴趣。到大学三年级开始学习中医英语相关课程,是对中医基础课程很好的衔接和扩展。避免学生在不了解中医药的情况下学习中医英语知识,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二是加大中医文献翻译及相关科技类英语翻译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翻译及写作水平。帮助更多的学生真正有能力胜任中医药对外文化交流的工作。

2.开设经贸类英语课程。这一方向的课程主要有: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目前开设的商务英语课程受到学生的好评,问卷中有56.7%的学生认为商务英语中级或高级证书对其就业帮助很大,因此商务英语课程变得尤为受欢迎。然而从事对外经贸类的工作仅有商务英语知识是不够的,基本的国际贸易知识必不可少。目前学校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开设有医药国际贸易课程,师资力量雄厚,授课经验丰富。经贸类英语方向的学生可以选修医药国际贸易课程来丰富自己的国际贸易知识。不仅如此,医药国际贸易课程与中医英语特色课程还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开设英语教学类课程。针对这一方向的课程主要有: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英语教学法。其中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开课学院为人文社科学院。英语教学法的开课学院为外国语学院。有了这些课程作为支撑,有利于学生顺利考取教师资格证。在实习和就业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目前,有41.7%的学生在实习时选择了教育培训机构,并有46.7%的学生最终与教育培训机构签约。虽然这一比例很大,但是由于是中医院校,与学院有实习合作的学校和教育机构相对较少。因此,在开设英语教学方向课程的同时,学院应积极联系实习单位,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4.开设研究方法入门课程。这一课程是对论文写作课程的有效补充,让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时能比较了解常用的研究方法,并能将其应用到论文写作中。38.3%的同学选择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尤其对于即将升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专业理论知识有着极大的兴趣,但是这种潜在的兴趣没有得到很好地激发。有高达40%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研究方法。以此为基础,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和深造中很难出成果。反之,如果在本科阶段增设相关专业的入门课程,可以有效改善英语专业学生理论知识薄弱的情况,为他们今后的研究和学习提供更好的平台。

四、结语

根据调查可以得知,在中医院校英语专业中设置就业导向型课程很有必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总而言之,中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一定要遵循英语专业教育的规律,需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完善,最终提高中医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丁冲.刍议强化中医药教育国家化趋势下的中医英语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2]王雪玲,江凤霞,陈桂琴.就业导向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金利民.注重人文内涵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

篇(9)

专家研究表明,对人一生事业影响最大的是情商而不是智商,从事此项研究的人员还发现,在成功诸要素中,智商因素仅占很小比例,而控制情绪的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等情绪智力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一个人职位做的越高,其情商的作用就越大,情商甚至决定着一个人职业发展的高度。

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通过提升在职业生涯中具有普遍实用价值的情商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已经刻不容缓。

一、情商与就业力的关系

1.何谓“情商”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耶鲁大学的彼得·塞拉维教授与新罕布什尔大学约翰梅耶教授正式提出了情绪智能、情绪商数概念。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社会上要获得成功或成就某项事业,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他们所说的情绪智能,他们还列举了不少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于1995年提出了“情商”的概念,认为“情商”是个体的重要的生活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的品质因素。

情商的提出,动摇了“智力决定一切”的统治地位,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人的成才,不仅要靠智商,而且要靠情商。丹尼尔·戈尔曼甚至指出:“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情商能力,而不是智商能力。”而心理学广泛深入的研究也表明:人在一生中能否成功、快乐,主要决定于其情商的高低。情商才是人生成就的真正主宰。

那么情商到底是什么?情商是非理性的情感商数,是人的一种涵养和社会智力,是一种心灵力量,是人的另一种形式的智慧。它反映的是一个人认识、控制、调节自身和他人情感的能力。情商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人智商品质的高低,也反映着一个人准确、有效地加工情绪信息的水平,并揭示一个人由情绪引起、激发和促进心智良好循环的潜能。在《情感智力》一书中,戈尔曼还提出了情商的基本内涵:了解自我;自我知觉;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

2.何谓“就业力”

就业力是就业能力的简称。从学生角度来讲,就业力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求职(生存)能力。

工作能力: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具备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做好工作的能力,有能力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所以工作能力是大学生就业力的第一位能力。

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指的是大学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学生所具有的优势是知识、事业心、体力、思维活跃等,但大学生缺乏的是经验。如果一个人对他所在的领域环境不熟悉,他就很难有所创造,有所创新,干出成绩来。所以,大学生所具备的适应力可以帮助大学生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因为,对于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论什么样的环境、条件都要能适应,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干出成绩,实现人生价值。

求职(生存)能力:求职能力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找工作的能力。如果一个大学毕业生毕业的时候连找工作的能力都没有,那么他的能力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所以,求职能力又称为生存能力。

3.“情商”与“就业力”的关系

许多大学生进入职场以后,怀着强烈而莫名的优越感,好高鹜远、眼高手低,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和清醒的认识。尽管他们都具备了过硬的学位、学历和优秀的专业书本知识,但是他们却无法处理好一些日常事务,例如不能很好地处理周围的人际关系、不能与工作伙伴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不能独立面对工作中的大小挑战、不能经受任何的挫折、不能自如地调控自己的情绪、甚至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些触目惊心的现象,决非危言耸听。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和情商智能的不足,许多大学生步入职场后不知如何处理人际沟通和待人接物,陷入一些职场小事中无以自拔,感到度日如年,甚至产生厌世等极端情绪。自然,成功对于他们而言就是水中月镜中花,成就感不足加重了他们的焦虑感,于是,情况变得更加不可收拾。一边是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一边是企业对大学生求职者的诸多不满。于是,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才,如何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也就成了大学毕业生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无法找到融入社会的合适方法和途径,是困扰现今众多初涉职场大学生的首要问题。然而,导致如此结果的直接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的性格弱点以外,我国一直以来只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教育,却忽视情商教育的学校体制也难辞其咎。

二、如何培育大学生的情商增长点

情商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它是可以学习、掌握和提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核心包括自我认识、管理情绪(包括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自我激励、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四方面。

培育情商增长点,需要把握以下两点:第一,清楚认识和正确运用情绪去帮助自己,要培养了解自我情绪的能力,要能敏锐地知觉情感的出现和随时变化,并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感,明白每种负面情绪的正面意义,发挥它使自我的人生有更多的成功、快乐,使自己更积极、更有斗志。第二,了解和分享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学会用“同理心”去了解和分享别人的观点和情绪感受。摒弃传统上通常以“评价性”的方式处理同另一个人的事的做法。毕竟,处理每一个人(包括自己)的事情,只有在理性与感性并存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培育大学生的情商增长点,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学习和锻炼。

1.正确评价自我

一个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就会产生心理障碍,表现出对自我的不满和排斥,从而出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因此,应学会了解自我、评价自我。

(1)“以人为镜”,从比较中认识自己。在处世方法、感情方式等方面与环境和心理条件相近的人比较,找出自己的位置。这种比较虽然常带有主观色彩,但却是认识自己的常用方法。

(2)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如果自我评价与周围人的评价有较大的相似性,则表明自我认识能力较好、较成熟;如果客观评价与自己评价相差过大,则表明自我认知有偏差,需要调整。

(3)通过生活经历了解自己。通过自己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来发现个人的特点,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检查中重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2.管好自己的情绪

要创造生命中想要的力量、欢乐和热情,就应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一是可以利用生理机能来管理情绪。从容、有力、敏捷的动作可以让自己马上就有充实感,如学会用强有力的声音说话,速度快一些,将声音从胸腔的较深处发出来;改变呼吸方式可以马上改变自己的情绪;改变脸部表情可以马上改变自己的感觉;改变自身所摄取的饮食内容可以增进健康及体能。二是可以控制并集中注意力。

3.为卓越建立好习惯

强迫重复建立好习惯;保持应有的“恐惧感”;学会放弃和选择;带着好心情去行动。

4.打造成功的关系网

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所拥有的权利和影响力,与恰当的人建立稳固关系对此十分关键。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拓宽生活的视野,让自己了解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并提高自己倾听和交流的能力。

5.找一个生活中鲜活的榜样

在周围的人中找出让自己学习的榜样,他们比自己更聪明、所受教育更好、层次更高、更有毅力,我们会在追赶他们的过程中自然地提高自己的情商。

6.从难以相处的人身上学到东西

难以相处的人是我们提高情商的帮手,可以从多嘴多舌的人身上学会沉默,从脾气暴躁的人身上学会忍耐,从恶人身上学到善良,而且不用对这些教师感激涕零。

篇(10)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实际写作技能为目的基础课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设起,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应用文写作在传递信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方面都有广泛的实用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越是进步、发展,写作这种古老而又常新的人际交流手段就越发显得必要而且重要。”目前应用型和职业技术院校大多将《应用文写作》开设为通识课或选修课,其课程设置目标是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胜任岗位的知识和技能。

笔者所在的独立学院面向全院本、专科学生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一门公共通识课,意在使学生掌握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首先,学生重视不够。同为公共通识课,《应用文写作》不像《大学语文》有文学意蕴,不如《大学英语》《大学数学》为考研必备,也不比《大学体育》类的课程接人气,学生普遍将其列入边缘课程,学与不学一个样,未能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对于今后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其次,教学时间有限。应用文内容庞杂,种类有几十种,与学生学习生活、未来职场关系密切的有十多种,本科16学时的教学时间安排对于文种繁杂的应用文只能是走马观花、一扫而过;再次,教学方式我弧Sτ梦男醋骺纬唐重理论阐释,教师大多都采用讲授法,即按照文种的类别,依次讲授其文种特点、写作格式、例文分析、注意事项等。教法较为程式化,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也弱化了应用写作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实践证明,优秀的职场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尤其在现代社会职场中需要具备运用书面语言进行沟通关系、处理事务的能力。鉴于上述情况,当务之急是重新审视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及固定化的考核模式,需要积极探索应用文写作的课程教学改革,以就业和职业为导向,强调课程价值指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养成,包括职业的适应能力和胜任职业的能力。

一.强化职业意识,明确课程目标

为用而作是应用文写作的源动力,实用性是应用文的基本使命。本质上,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是为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服务的,应用文写作作为大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能力之一,集中体现个人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当前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明确要求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更不必说国家公务员选拔考试中的申论文体。基于此,应用文写作教学需要从实用、应用的角度出发,从职业、就业的目标设置课程。

为了增强职业意识,不同专业鲜明的行业特色要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有所体现,因而在教学内容就不能整齐划一、一刀切,除了通用的几种党政公文和常见的日常事务文书计划、总结外,不妨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差异化处理,梳理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文种,罗列出教学重点。以本校为例,法学专业学生的教学重点是法律事务文书;酒店旅游专业学生的教学重点是使用频率较高的礼仪文书,如演讲稿、欢迎辞、开幕词等;金融、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重点是经济事务文书;广告专业侧重讲授广告词、广告策划书等。虽说本校通识公共课教材统一,但教师可在教材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还可结合专业特点,自主补充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应用文种。如工程项目的专业在教学中开设招标书、投标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增加网络新闻、微博的写作。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学以致用,能够让教学内容与未来职场息息相连,激发学生学习、写作应用文的兴趣和热情,那么,职业意识的需要将成为学习应用文写作的直接驱动力。

二.模拟职场任务,整合教材内容

目前,应用写作教材的编写基本上都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按照文种类别以章节编排,党政公文、事务文书、礼仪文书、经济文书、法律文书、信息文书、毕业论文等是编写的普遍体例,其中文种理论阐释的比重偏大,从概念、特点、种类、结构到要求,进行面面俱到的介绍分析。教师若参照该体例进行讲授,对学习者而言,应用文写作的理论性与实际情景脱节致使其积极性不高;对使用者而言,缺乏有效的实践训练致使学难以致用。如何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技能对接?如何让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实用又够用?这是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德国在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兴起“职业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其核心是“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以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应对那些对职业、对生计以及对社会有意义的行动情境。”该教学理论即通过重新组合教学各要素,为学生设置与专业对应的职业情景,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据此,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创设学生职场情景,模拟职场工作任务,从课程知识体系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职业为中心可为解决当前写作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

以笔者所在的法商学院为例,培养的学生其就业对象大多是企业,所以熟练掌握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各类应用文种的拟写和使用将是胜任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综合考虑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专业知识等维度,采取项目化的教学内容,突出写作任务和写作情景,有针对性的设置职场求职、职场策划、职场沟通、职场事务几个与职业密切相关的内容,在每一个项目中模拟职场任务,将学习应用写作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将学习内容与职场任务高度对接。如职场事务项目中虚拟一个“新产品会议”,工作任务中首先要召开新产品研发工作会议(会前的的计划、通知,会后的总结、简报、纪要等),然后新产品研究信息(市场调查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产品说明书等)。通过职场任务的步步推进和典型工作场景的设置,重新整合了教材内容,兼顾了应用文写作所需的语言技能和胜任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

三.借力微课互联网,创设职场情景

学习写作理论,是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基本纲要。而应用文文种类繁多,课时偏少,如何理解、消化写作理论?如何准确驾驭文体写作技巧?如何实现理论到职场场景的能力转化?作为一门行文规范程度较高、强调应用和实践的课程,应用文写作不妨借力信息技术和微课程的高效优势,变革传统重讲授和例文式的教学模式。

微课程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即视频时长短、主题集中、内容精要、视听结合效果震撼,在短短几分钟内聚焦写作理论的重难点,缩短教学讲授时间,以可视化和生动化的方式呈现写作理论和写作案例情景。鉴于典型的写作案例是学生陌生的、具体的职场情景是学生未曾接触的,学生由于缺乏身临其境的职场体验,很难主动地将学习中的“知”转化为实践中的“行”。在具体的应用写作实践中,作者是谁?在整个事务关系中处于何种位置?文种写给谁看?他和作者关系如何?撰写的应用文要解决什么问题?写好之后在什么场合使用?一系列处理写作应用文类需要的组织、协调、应变、创造能力借助互联网资源和现实性的职场情景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写作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写作的技能,培养学生在职场工作中的对具体事务的判断能力、应变能力,与他人合作处理信息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

在微课教学模式下,集中高效的学习方式可以预留更多的实际写作训练时间,教师可以创设职场情景,把写作任务放在情景之中,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并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以职业人的身份实战演练。如总经理下达年度工作计划,要求超额完成任务,设计部电脑设备陈旧请示更换新电脑,销售部人员紧缺申请增加人手。在模拟整个职场事务中,加深学生对几类文书的理解和运用,纠正写作知识的偏差和疏漏,在一定意义上,微课为传统的写作教学课堂注入了活力。

四.评估职业角色,拓宽评价途径

应用文写作课程传统的评价方式基本由一张试卷来决定,一场考试和一两次作业的考核与测评容量有限、手段单一,致使学生临时突击、背诵写作知识要点来应付,但机械记忆写作理论知识并不能评价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下,毕竟生活和职场都是动态而真实的。因此,应用文写作的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建立多元、动态、科学的评估体系,即考察写作主体在具体的生活情景和模拟的职场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行文过程中对人对事的情感态度、合作意识、进步程度等动态表现。这种评估体系重在全面评价学业成就,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的潜在能力。

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需要将职业意识、职业角色、职业能力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其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在对接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素养的基础上注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效果,教师在模拟职场情景进行写作训练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学生在学习情景中的各种表现:比如学习、写作态度是否认真主动、积极探索;任务的完成是否进入职业角色,技巧运用如何;学习、写作的成果格式是否规范、表词达意是否妥当等。教师要及时指导和记录相关信息,确保评价过程的准确性。

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主场在课堂,检验学以致用的舞_在社会生活和职场。测评职业写作水平即是评估是否实现了职业角色的培养,是否在角色的体验中认知、承担了多种职业能力的锻炼。例如学生为校广播台的投稿,为院系活动提供的应用文稿,为实践基地完成的项目稿甚至撰写的中期论文,都可以纳入课程综合评价体系,因为只有重视写作实践,才能让应用文教学的“学”与“用”真正联姻,才能切实的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助力。

结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变革和创新势在必行,为了学生能够适应和胜任未来的职业和岗位,教师应该从课程的目标设置、教材内容的整合完善、教学方式的变革、评价体系的多元科学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要素出发,以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不断强化职业角色意识,通过写作训练和实践最终将应用写作的技能转化到就业和职业应用的广阔天空。

参考文献

[1]张军.现代应用文书写作教程(第二版)第1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

[2]刘晓伟.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应用写作.2015(03)・

[3]谢复玉.基于微课程的“应用写作”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4(06).

[4]杨谨瑜.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刍议[J].当代职业教育.2013(05)

[5]曹洁萍.谈高职应用文教学职业角色的培养与实现[J].职业与教育.2007(09).

上一篇: 少儿保险论文 下一篇: 声乐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