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4 16:42: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桩筏基础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自从有了生产活动,仓储就出现了,它是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崛起,物流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仓储越来越受到厂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大促进了人们对仓储理论的研究,使其逐步发展完善,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仓储的发展过程
人工和机械化的仓储阶段
这阶段物资的输送、仓储、管理、控制主要是依靠人工及辅助机械来实现。物料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传送带、工业输送车、机械手、吊车、堆垛机和升降机来移动和搬运,用货架托盘和可移动货架存储物料,通过人工操作机械存取设备,用限位开关、螺旋机械制动和机械监视器等控制设备来运行。机械化满足了人们对速度、精度、高度、重量、重复存取和搬运等方面的要求,其实时性和直观性是明显优点。
自动化仓储阶段
自动化技术对仓储技术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相继研制和采用了自动导引小车(AVG)、自动货架、自动存取机器人、自动识别和自动分拣等系统。到上世纪70年代,旋转体式货架、移动式货架、巷道式堆垛机和其他搬运设备都加入了自动控制行列,但只是各个设备的局部自动化并各自独立应用,被称为“自动化孤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作重点转向物资的控制和管理,要求实时、协调和一体化。计算机之间、数据采集点之间、机械设备的控制器之间以及它们与主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可以及时的汇总信息,仓库计算机及时地记录订货和到货时间,显示库存量,计划人员可以方便地作出供货决策,管理人员随时掌握货源及需求。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仓储技术的重要支柱。到上世纪70年代末,自动化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生产和分配领域。“自动化孤岛”需要集成化,于是便形成了“集成系统”的概念。在集成化系统中,整个系统的有机协作,使总体效益和生产的应变能力大大超过各部分独立效益的总和。集成化仓库技术作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中物资存储的中心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集成化系统里包括了人、设备和控制系统。
智能化仓储阶段
在自动化仓储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实现与其他信息决策系统的集成,朝着智能和模糊控制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推动了仓储技术的发展,即智能化仓储。现在智能化仓储技术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21世纪仓储技术的智能化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研究采用巷道式堆垛机的立体仓库。1980年,由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研制建成的我国第一座自动化立体仓库在北京汽车制造厂投产。从此以后,立体仓库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建成的立体仓库有300座左右,其中全自动的立体仓库有50多座,其中高度在12米以上的大型立体仓库有8座,这些自动化的仓库主要集中在烟草、医药保健品、食品、通讯和信息、家具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等传统优势行业。在此基础上我国对仓库的研究也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我国还处于自动化仓储的推广和应用阶段。
自动化仓储的优势和劣势
自动化仓储的优势
采用自动化的立体仓库,充分利用空间自动化立体仓库是现代化仓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多层存放货物的高架仓库系统,高度可以达到30米以上,根据需要可以设置不同的高架类型:高层(大于12米)、中层(5-12米)、低层(5米以下)。这与平库相比可以节约将近70%的占地面积。
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仓库的管理水平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由货架、堆垛机、出入库输送机、自动控制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等构成,能按照指令自动完成货物的存取作业,并对仓库的货物进行自动化管理,使物料搬运仓储更加合理。由于采用货架储存,并结合计算机管理,可以容易地实现先入先出、发陈储新的出入库原则防止货物自然老化、变质、生锈等现象的出现。
降低对人工需求的依赖,特别是降低特殊仓储环境中的人力资源成本由于采用了自动化技术后,自动化仓储能适应黑暗、有毒、低温等特殊场合的需要。
自动化仓储固有的劣势
投资较大,建设周期长自动化仓储的主体是由自动化仓库组成的。自动化仓库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建筑物、货架、理货区、管理区、堆垛机械、配套机械、相关的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这些硬件和软件需要很高的资金投入和安装建设费用。对于自动化仓库的建设项目要进行评估和设计,包括必要性评估、技术评估、系统开发、敏感度的分析。这就要求对过去和未来3-5年中仓库的吞吐量、仓储容量、订单货物的类别等要素分析,还要对设备进行性能评估和选择,这些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和很大的人力、物力、时间投入。
物资吞吐量和种类固定,缺乏弹性当一个自动化的仓库按照计划建设完成之后,仓库的类型、物资的吞吐量和仓库的容量就固定了下来,这时如果外部的因素发生了突然的变化,仓库对其变化不具有较强的适应和变化能力,也就是缺乏弹性。
我国仓储业的优化策略
我国仓储业现状
当前我国自动化仓库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利用率低、效果不明显、规模不确定、优势不突出,使许多库场资源闲置,特别是一些产品批量小而单一的生产企业实现仓库自动化,库场设施设备资源闲置与重复配置矛盾突出。追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的几个方面:
没有做好仓库建设和规划的充分调查分析工作这就使得自动化仓库在建设前的设计和规划中,存在着重大的决策问题。为了自动化而自动化,没有对其必要性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建设完成之后才发现在实际的利用中对于自动化的要求很低,利用率很小。
对提高仓库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思想认识不足由于认识不足,对配备的装备不愿使用,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人工作业的基础上,对新型的自动化仓库信心不足,并没有把自动化仓储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上,从而在思想上放弃了自动化仓储的研究和使用。
由于外部因素和形势的变化收发任务的变化、作业量的变化、货物种类的变化,但是仓库设备和管理系统没有跟着变化和升级,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原有的市场,仓库处于一种闲置状态。
人员素质跟不上不注重机械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培训,操作维修人员缺乏,使现有装备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在新建库房设计时没有考虑后续的维护和开发,限制着设备的使用、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安装后,部分系统失灵损坏,配件和售后服务跟不上,维修十分困难。
积极应对的措施
由于以上出现的问题直接造成了自动化仓库使用频度低和大量资源的闲置,因此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改变现有的状况。
盘活资产,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开发闲置资源,盘活资产存量,提高设备利用率,是物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措施。把闲置的资源充分置于开放的市场中,打破行业与行政区域界限,让市场对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专业机构经营闲置设备,扩展设备信息交流渠道,增强信息服务手段。通过正常渠道有偿转让、变卖、租赁、换用闲置设备。
尽可能实现资源共享,防止资源的不必要浪费研究与推广现代物流管理与运作方式,让生产过程与自动化仓库技术结合,提高企业内部物流的速度。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电子商务,实现物流手段现代化和组织网络化,充分利用外部相关产业、企业的资源,真正实现物流经营的规模化、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与厂商、批发商、零售商共同建设和使用自动化仓库,成为存货商、配送商、运输商、中转商、流通加工基地及其自有物流基地的后援。为社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配送体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任何区域内(包括国际)的物流任务,并使物流成本合理,尽可能进行横向联合,开放各自的物流资源,提高市场占有率。
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完善自动化仓库的管理机制物流设备要实现高效能利用,需要有相适应的物流环境和科学管理,这些都要求有高素质的人才。在目前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去发达国家考察学习,请专业人士或高校教师介绍经验、传授知识、办学习班等,或在技术院校招聘物流专业技术型人才,尽快解决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缺乏的局面。做好消化吸收工作,使其尽快国产化,以适应市场需要。
自动化仓储是物资流通中的关键单元,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建库就建自动仓库”已成为必然。我国经济已逐渐融入世界经济,成为全球的加工基地。但目前,我国自动化立体库市场总体状况是供过于求,且普遍利润较低。自动化立体库是加工企业所需的二线或三线装备,长远来看,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随着加工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投资者信心的增强,自动化立体库必将得到广泛使用。
仓储业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s)和工厂自动化(FactoryAutomation)对自动化仓储提出更高的要求,搬运仓储技术要具有更可靠、更实时的信息,工厂和仓库中的物流必须伴随着并行的信息流。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基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交通、水利、电力等工程中经常会遇到软弱土地基,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具有造价低廉、施工简单、质量容易控制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软弱土地基。这种地基土承载力较低,含水量较高、压缩性较大、土层性质复杂多变,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导致建筑物在建成后很久仍在沉降,有的地方甚至还产生不均匀沉降,以致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一、夯实水泥土桩的研究概述
夯实水泥土桩是用人工或机械成孔,选用相对单一的土质材料,与水泥按一定配比,在孔外充分拌和均匀制成水泥土,分层向孔内回填并强力夯实,制成均匀的水泥土桩。夯实水泥土桩作为中等粘结强度桩,不仅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淤泥质土、素填土、粉土、粉质粘土等地基加固,对地下水位以下情况,在进行降水处理后,采取夯实水泥土桩进行地基加固,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夯实水泥土桩通过两方面作用使地基强度提高,一是成桩夯实过程中挤密桩间土,使桩周土强度有一定程度提高,二是水泥土本身夯实成桩,且水泥与土混合后可产生离子交换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使桩体本身有较高强度,具有水硬性。处理后的复合地基强度和抗变形能力有明显提高。
二、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常见处理方法
随着地基处理技术发展和推广,复合地基技术在土木工程中得到愈来愈多的应用。目前在我国应用的复合地基形式有:碎石桩复合地基,水泥土桩复合地基,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土桩灰土桩复合地基,钢筋土机复合地基,加筋土地基等。
1.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
水泥土搅拌法是适用于加固饱和粘性土等地基的方法之一。它是利用水泥(或石灰)等材料作为固化剂通过特制的搅拌机械,就地将软土和固化剂(浆液或粉体)强制搅拌,使软硬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性和一定强度的水泥加固土,从而提高地基土强度和增大变形模量。根据固化剂掺入状态的不同,它可分浆液搅拌和粉体喷射搅拌两种。前者是用浆液和地基土搅拌,后者是用粉体和地基土搅拌。
2.旋喷桩复合地基
旋喷桩是高压喷射注浆法中的一种,它是利用钻机把带有喷嘴的注浆管钻至土层的预定位置后。以高压设备使浆液成为高压流从喷嘴中喷射出来,冲击破坏土体,同时钻杆以一定速度渐渐向上提升,将浆液与土粒搅拌混合,浆液凝固后在土中形成一个固结体,从而改善土的变形性质,提高地基的抗剪强度。同时也可组成闭合的帷幕,用于截断地下水流和治理流沙。
3.粉喷桩复合地基
粉喷桩是通过专用机械在地基深部就地将固化剂(水泥、石灰、粉煤灰、高炉矿渣、铝粉、石膏等)与原位土强制拌和,利用水泥和土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将混合土硬结成具有足够强度、变形模量和稳定性的水泥加固土桩体,从而达到加固地基土的目的。
4.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
夯实水泥土桩是将水泥和土料在孔外充分拌合,拌合的均匀程度远远高于孔内搅拌的水泥土料。所以,夯实水泥土的现场强度和相同水泥掺量的室内强度在夯实相同的条件下基本相等。由于夯实水泥土桩是将孔外拌合均匀的水泥土混合料回填孔内并强力夯实,桩体强度与天然土体强度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增量,这一增量既有水泥的胶结强度,又有水泥土密度增加产生的密实强度。
三、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应用
水泥土桩施工质量与水泥用量息息相关。水泥用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搅拌桩桩身强度大小和成桩质量的好坏,而水泥用量可由喷浆量和水灰比计算得出。因此如何控制水泥搅拌桩施工质量就变为如何控制搅拌桩施工时的水灰比和喷浆。
1.合理控制水灰比
在施工过程中,按试桩确定的水灰比加水,加入搅拌桶的水量可通过事先准备好的刻度杆(标明每包水泥的所需用水的刻度)进行量测,然后加入对应的水泥,每根桩所需的浆液分两次搅拌完成,现场设专人记录每根桩的水及水泥用量。现场人员可用泥浆比重计现场测定水泥浆的比重,将测出水泥浆的比重和事先在室内试验室做出的水泥浆比重与水灰比的关系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现场水泥浆的水灰比。根据现场水灰比的计算值进行调整,使得现场配制水泥浆的水灰比可达到规定值,满足试验要求。
2.精确控制喷浆量
水泥土桩的喷浆量采用流量计进行控制,可以严格控制每米土桩的喷浆值,确保单桩喷浆量必须大于设计喷浆盘。施工完成后,对每区水泥土桩的喷浆量进行统计分析。
3.进行施工质量的检验
首先,在水泥土桩施工成桩后第1-2天内对一定数量的土桩进行轻型动力触探试验,对桩身早期的强度进行对比分析。其次,在龄期28天时,在每一试验区选取1-2根土桩抽芯进行无侧限抗压试验。最后,进行桩体外观检查,在现场挖出一根桩体,检查桩体的质量和外观是否连续整齐。
因此,必须对这种地基进行地基加固和改良。地基处理的方法很多,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以其投资经济而又能满足工程需要这一显著特点而成为一种比较理想的软土地基处理方式。但目前对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和承载力的理论研究有待深入,特别是对沉降变形计算方法还没有统一的认识,计算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其理论研究方面的滞后,制约了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超,叶观宝,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变形特性与承载力[J],岩土工程学报,2005,(5).
一、手机出版的概念
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于2005年在《手机出版:21世纪出版业的新机遇》对“手机出版”做出了首个概念解释:“手机出版,在世界上尚无人对其下过定义。
笔者认为,随着上网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正在成为互联网的重要终端设备,手机出版是网络出版的延伸与组成部分。”随后,匡教授在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曾对网络出版下的定义做出新的理解和延伸,并认为“所谓手机出版,就是以手机为媒介的出版行为,是网络出版的延伸。”
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音像出版社副社长王勤认为:手机出版就是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的内容信息经过编辑加工后,以无线、有线接入或者以介质存储方式,和传播于移动终端的行为。
笔者认为,手机出版是另外一种网络出版形式,虽然说,手机技术在迎接3G时代到来的时刻,已经与互联网联系越来越紧密,并且在以后会更加紧密甚至达到技术的融合。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从出版这个行为上来说,手机与互联网是两个不同的分支;从技术上来说,互联网出版以互联网技术为平台,而手机出版则主要运用无线通讯技术,二者有不同的传输渠道和方式;从网络语言上说,手机出版主要是WML语言(日本的I-MODE手机用的是CHTML语言),互联网出版一般使用的是HTML语言。
总之,手机出版依然沿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表现形态,并且将很多其他媒体出版物进行数字化加工后,通过无线网络、有线互联网传播到手机或终端阅读器上,供读者使用或者下载的传播行为。
二、手机出版的特点
1.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手机出版拥有全球巨大的客户潜力,因此发行数量也将会非常庞大,而且手机出版物现在引领的也是一种“娱乐化、快速化、浏览性”的阅读方式新潮流。
2.零纸张、零印刷、零运输成本的运营模式
传统出版业由于是纸质媒介,因而纸张成本、印刷成本、运输成本都很高,而手机出版物的发行及运营成本则因为其特殊性而大大降低了。通过手机这个载体,可以省去油墨纸张印刷等费用,且电子出版物可以直接到达用户手中,从而避免了传统模式中的经销商、店铺等,极大地降低了中间环节的成本。
3.终端客户的定位更加精准
在手机出版中,手机作为终端设备,处在不同消费水平的人们会选择适应其身份的手机。同时,这些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阅读爱好、习惯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因此,这就要求阅读人群要定位精准、内容设计要灵活科学。
4.手机出版渠道管理简单
传统出版的渠道合作及管理比较复杂,采用新华书店和民营书店零售、批发等,在进行渠道设计的时候还需要根据出版企业各自的产品、结构、适销度、用途等不同特点来进行。而手机出版采用一站式的渠道管理,直接面对手机发行渠道商,无库存要求,回款周期较短。
5.手机出版物互动性强
手机出版物与读者有着更强的互动性。传统出版一般都是单向性的出版,受很多条件的限制、制约,与读者互动费时费力,往往很难搜集到精确的读者信息以及意见反馈;而手机出版则造就了一个星状网络,每一部手机都是这个星状网络的重要环节,从而能够实现对出版物销售的跟踪,对出版资源进行快速的收集,能够进行及时的读者调查,能够收到最新的读者书评和意见反馈等多方面的功能,这些对出版者和读者提供了双向的服务,实现了更广泛、迅速的互动。
6.手机出版传输广泛、扩展性强、自由度大
手机出版的信息量大,而且调整起来不像传统出版那样受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的制约限制,往往能够在内容上随时扩展、修改,而且只要有传输网络的地方,手机出版物就能够到达,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三、手机出版目前的发展状况
1.手机出版的传播形式
权威机构认为:手机作为第五媒体,承载业务内容的方式,仍是对其他媒体的延伸,从这个角度,将手机媒体业务划分为“手机报”、“手机音频广播”、“手机视频/电影”、“手机电视”、“手机小说”等五种常用业务。
目前,我国的手机出版已经形成了手机小说、手机报纸、手机杂志、手机原创文学、手机游戏、手机(无线)音乐等门类齐全、灵活多样的手机出版格局。
2.手机出版的模式
手机的出版目前是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的商业模式,且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链,较为普遍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1)短信或彩信形式
这是一种新的流行文化形式,优势在于便捷性,因为大多数手机用户已经养成了收发短信的习惯,短信小说只须一次订制,就可以定期接收,无需额外操作;劣势在于短信所能承载的信息量十分有限,信息类型也较为单一,不足以满足大规模出版的需要。同时手机用户处于受众一方,难以将阅读感受进行反馈,手机媒体交互性的优点未能得以发挥。
(2)通过WAP平台把互联网上的信息和业务引入到移动电话等无线终端
和短信型相比,WAP型的优势首先在于可基本实现全文出版,其次是WAP网上能够承载的信息更为海量,用户选择空间更大,但目前网络带宽较窄,传输速度慢,手机屏幕又比较小,大大限制了WAP网的发展。对出版单位而言,可以通过分析WAP用户的消费纪录,了解产品的市场表现,从而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和产品线调整。
(3)将信息用二维码进行编码,使二维码信息以彩信的形式在手机里存储、阅读、传播。
2008年3月28日,“中国手机出版服务平台”正式启动,这是基于二维码技术的移动多媒体出版平台,能够为读者提供延伸信息服务。同时该平台为读者与出版社之间提供了及时、高效、便捷的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了网上的图书交易、图书信息与内容的编辑和、图书信息检索及订阅、新书推荐、积分抽奖活动、网络调查、物流监控等出版各环节所需的必备功能,从而开展直接面对读者的双向互动营销,实现传统出版和网络出版的优势整合,使传统出版行业实现跨媒体经营成为可能。
与WAP网上有海量的电子书资源相比,二维码型突破了以往需要输入网址的上网方式,具有使用方便、上网快捷的优势,用户进入的是出版社的专属页面,目标指向明确,出版社可以借此全方位地展示自身形象和产品,最大限度地开展营销。劣势在于,目前能支持二维码扫描与解码功能的手机价格相对较高,普及率低。
(4)在手机中嵌入阅读软件,使手机成为移动阅读器。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数字出版技术商北京方正阿帕比的移动阅读技术,方正阿帕比将手机书客户端阅读软件预装在诺基亚、多普达、康佳等多款手机上,用户就可以直接到阿帕比手机数字资源中心下载手机书。
预置型的优势在于,一旦阅读软件预装成功,而且用户养成了使用习惯,比通过WAP型浏览更加高效。这就好比网上聊天,通过电脑预装了即时通讯工具QQ或MSN后,聊天就更加方便快捷,用户体验优于通过论坛或聊天室聊天。劣势也在于对手机终端的硬件要求较高,普及率不易提高。
3.手机出版的发展
目前,手机出版的发展非常迅速。从国际上看,手机出版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发展期。2006年,日本手机图书出版额已达238亿日元(15.9亿人民币),据推测2007年将达到400亿日元(26.7亿人民币)。从国内看,2006年我国手机动漫市场规模达3166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达到4300%。另据新华社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通过手机进行文学阅读的用户已经超过3000万,并且近两年来手机文学读者年均增加80%左右。到2007年4月底,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4.87亿户。这一庞大的用户群将使手机这一数字阅读终端群体数量不可避免地扩大。
并且,艾瑞咨询《2007-2008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发展报告》分析认为,数字出版物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个人付费、集体付费和广告等营收渠道存在一定的发展阻碍,手机出版物将成为近期数字出版行业的突破重点。
所以,手机出版势必将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行业。
四、手机出版面临的问题
虽然手机出版正在走近我们的生活,但由于诸多制约因素,手机出版的产业链没有形成,商业模式也还不成熟,产业规模并不如预计的那样大。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曾经指出,目前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观念、产业链与商业模式、数字版权、数字内容监管、标准化、阅读方式等问题以及技术壁垒,是制约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产业转型的关键因素。
1.资费高
尽管中国移动不断下调相关费用,但相比日本来说,还是比较高。日本实行手机单向收费,包含上网包月费在内每月才需3000日元,极低的资费使得日本手机上网的人数超过了电脑上网的人数。而且,手机报纸的摘要可免费阅读,如欲全文阅读则只需每月加付200-300日元(由话费中扣除),仅相当于购买一张地铁票的钱。在我国,虽然很多用户有手机上网的需求,但上网费用之高阻碍了此项业务的发展步伐。此外,手机上网速度慢也影响了手机出版的发展,相关各方均期待3G时代的到来为其带来新的气象。
2.内容少
虽然我国手机出版目前既有单份传统媒体的品牌出版,也有内容出版商对内容资源的编辑整合,既有传统媒体,也有没有传统媒体依托的内容服务商,但内容建设仍是摆在手机出版面前的一大课题。当然,这也有深层的原因。
在我国,手机出版是电信运营商和SP的积极推动,但WAP网站内容比较贫乏,手机原创文学刚刚起步不成气候,传统媒体对手机出版的重视程度不够。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分成比例低,传统出版业并不积极。内容提供商与电信运营商、SP的分成比例是3:7,而日本手机出版发达,除了手机上网后可以访问到足够丰富的内容,有重大影响力的10余家报纸都很看重手机出版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内容提供商与电信运营商、SP的分成比例是7:3,内容提供商拿走了手机出版的绝大部分收益,电信运营商只得到9%,从而扶持了该产业的发展。
3.盗版易、监管难
我国对出版物实行的是审核制,但手机出版尤其是其中的原创文学出版是一种大众创作大众阅读的行为,5亿手机用户都可能成为出版者,如何在出版前对内容进行审核成为一大难题,手机出版中还可能出现侵犯知识版权的问题。由于侵权成本低、非常方便,而维权成本高、风险大,目前还没有良好的对策。
4.上网速度慢
手机上网速度慢,也影响了手机出版的发展。3G出现以前,我国的手机上网速度一般只有10~14kbps(千字节/每秒),甚至不如2000年前后我国推行ADSL时的普通互联网链接网速。3G在今年开始试运营后,手机上网速度将提高到100kbps(千字节/每秒)以上,一些基于手机的各类增值服务业务将出现井喷型增长。因此,各方面也都在期望3G时代的来临。
5.技术标准难统一
在数字出版领域,格式的不统一成为行业之痛。直接关系到产业的做大做强。方正的CEB、超星的PDG、书生的SEP、Adobe的PDF、知网的CAJ等,各自都有一套格式,电子书业没有行业通用的标准和格式。标准不一致导致用户必须使用不同的阅读器软件,这也增加了用户阅读的成本,同时也不利于行业内容的交换和整合,这是数字出版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五、手机出版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手机出版的问题,很多业内人士都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魏玉山表示,标准化是产业化的基础,没有标准会很难有大的跨越和发展,“通过制定一套手机出版的标准体系,将推动手机出版的标准和管理。”因此,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承担全国新闻出版技术标准委员会的工作,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手机出版标准的制定:第一,制定一套手机出版的标准体系。第二,使用手机出版的成像格式标准。第三,制定手机出版的监管标准。
这些提议都是针对手机出版的监管难及内容少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还未有针对资费高、手机上网速度慢及技术标准统一方面等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因此,还需要做很多努力。
六、结语
虽然,手机出版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但是依然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3G时代的到来为出版产业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相信3~5年后随着3G在中国的逐渐普及,相关法规的完善,手机媒体将实现网络化、宽带化,手机将成为随身携带的、交互式、多媒体的大众媒体,将创造一个巨大的出版市场。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
[2]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王勤专栏博客http:///wangqin/.
[4]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2).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环保工作有了很大进展,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个能够准确地对数据进行测量并且进行科学的解释以及综合运用的过程。环境监测主要是服务于环境管理,因此,较高的环境监测质量有利于我国的环境管理,有利于对污染源的控制,有利于正确进行环境规划。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环境保护
引言
环境监测工作在我国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从古代对于环境进行监测以预防灾害,到如今的环境监测实现可持续发展,无不体现了对于环境管理的重视。随着社会观念的发展,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环境监测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滞后现象,对环境保护造成了影响。因此,对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成为当前环境监测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一环。
1环境监测的概述
所谓环境监测,指的就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环境质量及其变化态势进行监督和检测。其主要通过对某些能体现环境质量的典型数值进行测量,从而掌握当前的环境污染情况,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一般来说,环境监测的对象主要集中于污染成分、人为因素、自然因素这几大方面,从具体内容上来看,主要可分为物理污染监测、生物监测、土壤监测、水质监测和空气监测等。环境质量监测是监测工作的重中之重,它指的是对各类环境要素的污染程度及其变化态势进行监测,并评估相关措施的执行效果,判断环境标准落实情况,并集中整合质量监测数据,从而判定特定范围内环境污染综合状况及其发展态势[1]。
2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2.1管理队伍整体职业素质有待提升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任务量较为庞大,故有关部门所需投入的资金也较大,而长期的经费短缺问题,致使一系列工作难以有效的落实下去,长此以往,也就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人才资源的不足,始终是管理队伍综合素质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工作内容的不断增多,人才资源的匮乏,导致一些实际矛盾的产生。工作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之下,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也就无法提供保障。受传统管理模式的限制,许多环境监测机构的工作重点放在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上,对现场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往往存在忽视的情况。
2.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就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问题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关法律法规,尽管如此,这些法律法规更多的是宏观层面上的。而对于更加具体的问题如责任划分和执行细节办法并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规定。此外,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交错的问题还有待于给出一个更为清晰的划分。
2.3环境监测资金不足
现如今,虽然环保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政府也调高了环境保护与监测的经费投入。但是,由于环境监测行业的特殊性,使得购置相关机械设备、维修以及监测的成本非常高,并且日常成本开支也很高,政府提供的资金并不能使得监测系统有效运转,许多机械设备不能得到及时的维修,导致了环境监测任务也不能及时有效执行,监测数据及信息也不够精准,达不到信息分析的基本需求,对后续信息分析结果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2]。
3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3.1建设素质型人才资源队伍
要想在基层有效实施我国环境检测办法与工作,就要通过精确的数据与科学的分析来指导工作,因此,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定期专业培训是十分重要的,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建设素质型的人才队伍,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只有通过专业队伍的建设,才能够从人力的角度使基层工作更加专业化、科学化,而强化学习的过程,也能够使工作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得以提升,将环境监测工作更加经验化、技术化,推动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促进我国相关科技研究水平的提升,为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提供质量的保障。
3.2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法律法规
环境问题当前已经受到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首先,可以通过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来帮助解决现下我国环境监测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法律法规手段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更多细节问题进行明确划分,如明确各相关部门在环境監测各环节中的具体职责,做到各项事务能有专人负责,能准确找到责任部门。此外,还应当对环境监测工作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具体问题相关解决方法给出清晰的规定,以明确实施方法、划清实施责任界限。具体操作办法可以是依照从国家到区域到地方的标准来划分出一个等级,这个等级的划分能够保证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中间环节,有利于对区域及地方的环境数据进行更为科学准确的分析和评估,从而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3.3创建专项监测控制经费
高效的环境检查管理机制的运转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撑,只有拥有了专项经费,才可以为该管理机制提供更加先进的设备以及人才,从而全方位的提升环境监测成效。为此,国家应该考虑设置专项经费,并且安排专业化的财务管理人员控制该专项经费的资金流向。在相关部门获取到该专项经费后,要善加利用,合理运用到设备采购、维修以及专业人才的引进上。实现专项经费收支合理化、细致化,并且将其公布,接受社会监督,针对挪用公款的员工给予严厉的惩罚。此外,在创立该专项经费时,还可尝试性地与污染企业以及各环保单位展开合作,旨在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3]。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质量的提升应基于技术与设备的条件,在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建设更具有专业素养的团队,从多个方面促进整体专业性的进步,才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自身,处理好内、外两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为环境监测质量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质量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关于环境监测水质采样质量管理的探讨论文
摘要:在本文中,笔者将会以水质采样质量管理的意义以及当前水质采用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对强化水质采样质量管理的相关举措与解决方案进行初步的研讨与分析,希望对环境监管部门起到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环境监测;水质采样;质量管理;水质保护;环境保护
相关部门在治理水体污染,监控水质变化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监测结果与水体实际状况不相符的问题,同时,相关监测人员在对水体进行采样过程中,也经常出现很大的误差,进而导致环境保护部门在实施相关治理工作时,缺少足够精准的数据凭证,治理效果与方向存在很大的偏差。因此,强化水体污染治理工作,首先就要实施科学合理的水质采样质量管理工作。
1水质采样质量管理工作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意义
当前,治理水体污染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点,因此,水质监测也成为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真正核心。监测人员实施科学合理的水质监测工作,可以快速有效的获取水质真实数据,可以让环境保护部门以及水污染治理工程拥有更为明确的方向,是实施高效水体污染治理工作的前提。在水质监测工作中,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水质采样过程,而采用过程对于最终结果有着最为直观的影响,所以,各级部门以及水质监测人员,需要采用更为科学有效的技术,更为认真负责的态度,使用专业技能完成水质采用工作,确保最终采样所得到结果可以真实反映水体现状。总而言之,水质采样工作的质量好坏,是影响水污染治理工作的核心,更是实施系统化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工作的前提。
2当前水质采样工作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
2.1采用工作中的设备检修问题
环境监测人员在对水质进行采用过程中,需要专业设备来保障总体工作的稳定,因此,采样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将会对采用工作所获取的数据以及采用进度造成直观影响。现如今,水质采样设备可以对水体的温度、酸碱度等各类基础数据进行持续性监控,并且,有些较为先进的设备,也可对水体的中的成分进行有效监控,而这些数据就是后期实施环境保护策略的有力凭证。但是,水质采样设备的总体技术标准较高,要求操作人员具备很强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并且,其在运行过程中,也要进行必要的检修与保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最终采用结果的精准性,保持监测过程的平稳。但是,在当前的实际采用工作中,相关设备的工作状态往往被人为忽视。虽然部分监测人员也会对监测设备进行检修工作,但是,其检修过程没有按照专业流程来实施,且检修频率很低,存在这很大的局限性。这种现象,不仅让监测结果失真,也让监测设备的整体使用寿命大打折扣,不仅无法为环保部门提供治理凭证,还会造成设备资源的额外消耗。
2.2水质采样工作中采样点选择不够合理
水质采样工作对采样点的位置选择有着一定的要求,采样点需要符合相关采样技术的基本要求,同时,采样点自身也要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因此,采样点的管理也对最终的水质采样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只有那些具备代表性的采样点,才能确保水质监测工作的科学有效性,才能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更为具体的数据凭证,促进地区环保工作的有效进行。当前,很多水质监测人员在实施采样点选择过程中,缺少责任意识,对采样点的位置并没有进行科学考量,单纯为了节省时间,采样点的位置极为随意,不具备代表性,大幅度降低了水质采样工作的总体质量。水质采用工作完成后,工作人员还需要进行后期的调研以及长期性监控,如果前期监测人员所设置的采样点不够合理,且没有对采用点进行有效管理,一旦采样点的周边环境出现较大幅度的改变,将会对后期的长期性监控工作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
2.3采样后的水样保存与运输问题
水质采样后,需要将所采集到的水样送至专业检测部门来进行深度检查,因此,水样在运输与保存过程中,需要保证水样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其自身所具备的相关特性不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出现改变。通常情况下,监测人员在完成水质采用工作后,会对所采集到的水样进行科学管理,会在其内部添加适量的固定剂来完成水样的整体保护,并对其容器进行安全管理,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破损。但是,再是水样保管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并没有按照要求来对水样进行高质量保管,水样在采集后被随意摆放,进而导致水样保存过程中发生水质变化,最终检测数据无法真实有效的反应采样点附近的真实水质状况。并且,很多水样的运输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外界因素对于水样性质的影响,进而导致水样整体数据失真。
3强化水质采样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举措与解决方案
3.1让前期的准备工作更为有序化
水质采样质量管理工作需要覆盖水样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最初的采样过程到最终的数据监测,每一个环节都是监测人员需要关注的重点。因此,想要确保水质检测数据的真实有效,首先就要保证采用实施前的准备更为充分。根据行业经验,为了让准备工作更为有序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3.1.1技术学习
在实施水质采样工作前,相关部门需要对参与采样工作的所有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真正了解水质采样工作的重要意义,熟知采样方案与规范,并可熟练实施采样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3.1.2设备学习
水质采样工作需要专业设备来配合进行,因此,相关部门需要让每一个监测人员对所有监测设备有着足够的了解,熟知设备的规格、型号以及工作过程,并可根据设备的运行状态来判断采样过程是否稳定,并需要其具备一定的设备保养与检修能力。
3.1.3其他保障
采样过程中,水质的保存容器需要符合具体的采样工作要求,所要使用的药品以及其他材料等都要符合具体的采样规范。
3.2强化设备检修与保养工作
采样设备的稳定性对于采样结果有着至关的影响,因此,负责水质采样的部门需要强化设备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设备检修与保养机制,明确设备使用规范,明确每一位监测人员的具体职责。监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需要由专人负责,并严格遵照相关使用规范来进行,同时,在设备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其运行状态进行详细记录,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检修与保养周期表,确保最终检测数据的真实有效性。此外,实施监测流程的工作人员,也需要强化对水样保管容器的管理工作,确保容器的材料不会对水质,确保容器在保存与运输过程中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确保容器内壁的清洁度。
3.3科学管理采样点
水质采样点的选取,需要监测人员进行综合考量,严格遵照相关监测方案,并从技术角度出发,仔细判断每一个采样点是否符合标准。监测人员在确定采样点位置后,如果想要更换,必须要依照相关规范与技术来进行。采样点完成定位后,需要及时进行拍照,并交给审核人员进行检查。采样点的选择过程中,污染源常常被忽视,同时,环保部门所实施的净水工程也会导致采样的水质不能综合反映水质的整体状况,因此,监测人员需要对采样点的周边工况进行细致排查,确保采样的代表性。
3.4确保水样在保存与运输过程中的稳定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36-02
一、简述文化产业及重要意义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里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重要论述,报告八次提到“文化产业”,直接涉及的文字大约240字,将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从中可以看到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工作越来越重视,对文化产业在文化建设乃至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明确。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可以推动经济增长,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又能够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和谐。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同样也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重新审视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和优势,直面其严峻的现实挑战,对于我们进一步理清思路、破解难题、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产业发展现状
十多年来,庆阳市一直坚持把发展民间艺术作为一项富民强市的重要产业,提出了“小香包、大市场”理念,开发以香包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品,促进富于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产业大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成效。那么,庆阳如何发掘民间艺术品的文化内涵,主要做法是:
1、找优势,比特色。庆阳市属于西部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产业发展程度低,产品研发不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如何发挥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形成富有艺术魅力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文化硬产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庆阳市一直思索的问题。那么,用什么和别人竞争?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究竟用什么比?当然是要比优势,比特色,只有这样比,才能发掘自身潜力,增强开放开发的自信心。庆阳是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和荷花舞之乡、民间剪纸之乡、典型的黄土窑洞民居之乡、道情皮影之乡,《诗经》豳风文化在这里生根,周祖农耕文明在这里传承,华夏公刘第一庙在这里落成,世界上最大的黄河古象化石在这里出土!这里是世界上黄土层最厚的地方!这里的民间艺术蕴藏相当深厚,是地面上活生态的艺术宝库,这些都是庆阳民间艺术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把这些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题材糅合到当前的文化艺术创作中,这是我市目前文化产业发展所必须思虑的。
2、办节会,亮风采。2002年至今,庆阳市共举办了十一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庆阳的香包产业在这几年中发展迅速,据庆阳市政府的最新资料,庆阳目前已形成了一万多个生产户,30多个基地,100多家企业,10多万人从业。如正宁县全县从事香包生产的6178户,1.24万人,刺绣能手200多人,国家省市民间艺术大师39人,50户以上的重点规模村12个,创办香包刺绣公司23个,工厂6个。年生产香包35.5万件(套),销售收入560多万元。以香包为主打品牌的香包节因为抓住了庆阳特色,展现了庆阳形象的美丽,吸引了国内外人士走庆阳、看庆阳、话庆阳,观光庆阳、投资庆阳。2004年,庆阳在与全国170多个城市的角逐中,被评为“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古丝绸之路东路重地――庆阳重放文化光采!
3、换思维,长精神。庆阳市发展民间文化产业的实践说明,一个地区要发展,首先思想要解放。只有打破保守自卑心理,认识到只有开放才能发展,发展才有希望。通过对本土民间艺术反复的、多视角的审视,庆阳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看到只有人无我有、人有我好的文化才是一个地区最具竞争势力的品牌。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义不容辞地担当了这一重任,成为激发这一地域干部和群众的内在动力,使每一个庆阳人都切身体验到自己就是开放开发的生命主体。
(二)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没有形成规模。目前,我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形式还比较原始与粗放,仍是以落后的家庭作坊式生产形式为主,生产没有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生产技能培训业还只是零敲碎打,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没得到满足。
2、政府投入不力,发展后劲不足。由于我市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滞后,文化产业发展程度低,加之政府投入不力,因此缺少人才支撑,对新产品研发不够,旧的文化产品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吸引力,所以不能有效开拓新的销售市场,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使文化产品的进一步发展失去了活力。
3、文化产品生产队伍缩水、后继乏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金钱观念的腐蚀,且由于制作香包民俗文化产品效益低下,我市许多农村中青年妇女大多都选择外出务工,因此香包民俗文化产品制作者多为4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缺少中青年尤其是青年作者,香包作者队伍出现断代的现象。
4、文化队伍力量薄弱,设施落后,资金严重匮乏。随着政府的不断扶持,文化产业的逐步壮大,对各类文化遗产保护的逐渐重视,对文化队伍及相应的各项配套设施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和提高。但由于我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资金相对短缺,目前的文化队伍力量和设施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导致我市文化产业监管不力,发展缓慢。
5、宣传工作滞后。宣传上缺乏大动做、大手笔,使庆阳民俗文化产品仍然停留在小天地,没有形成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走向市场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全力创建手工艺品的知名品牌,形成地域特色。民间手工艺品各地都有,大同小异,琳琅满目,但如何打造自己的特色,开拓销售市场呢,我想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增强传承保护和品牌意识。民间手工艺术品属于非物质文化保护范畴,需要传承发展。目前,我市手工艺品虽然已形成了一个产业,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文化精髓已逐步丧失。在这十多年的文化产业发展中,我们深切的感觉到原生态的民艺人才是一个地区最可宝贵的人才资源,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图式是民间文化传承的蓝本,原生态的工艺技术是民间文化产业化成功的秘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忘本则难取利。文化之根枯萎,文化产业就成了明日黄花。因此,切实保护我市传统民间文化,为民间文化产业保本养源已是当务之急。
2、提炼地域文化标识,提升文化品味。要认真探讨城市建筑、园林、雕塑等方面与庆阳香包民俗文化风格的吸收融合问题。庆阳文化中的黄河象、董志塬、南佐仰韶文化遗址、北石窟寺、傅介子、抓髻娃娃等主要文化标识形象还很不突出。因此,我们要依此认真创作代表庆阳文化的标识性形象,使之融入到香包民俗文化的创作之中,打造具有庆阳特色的文化产品,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
3、理直气壮地保护和恢复传统手工业。手工业是手工艺传承的重要途径。大工业不能代替手工业,它也代替不了,产业化在贪大求全的同时不能以牺牲手工业为代价,过去我们经历过的一些教训实在是太惨重了!恢复手工业就是恢复中国农村的元气,不必谈虎变色,以为不工业化就落后,就不光彩,它们各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失去了民间风格就等于失去了民间艺术的本质,在推动民间艺术形成产业的过程中,尽力保留再现民间艺术的神韵,突出民俗特色,使庆阳人独特的审美个性渗透到自己的香包民俗文化产品上。
(二)抓住特色,制定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包括发展战略、品牌战略)。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职责明确、形成合力的原则,集中力量发展重点的文化产业,将其做大做强。今后几年,建议围绕以下几方面抓文化产业:
(1)以公司为龙头,集研发、设计、生产、收购、销售于一体,实行规范定型、订单作业、农户加工、批量生产,逐步形成专业化、产业化、产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2)转变观念,统筹规划,推动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形成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文化联姻的新型产业结构。加大农耕文化、香包民俗文化以及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的开发力度和投资力度,尽快把我市旅游产业培养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以成功举办香包节为契机,宣传、推介我市特色旅游文化景点,以文化产业促旅游产业发展,以旅游产业反哺香包民俗文化产业。
(三)政府干预,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组织力量,对我市文化资源进行全面发掘、普查及保护。
1、对现有的文化产业生产单位进行产业化、系统化、规模化改造,同时制定相应政策,鼓励社会闲散资金向文化产业投资,鼓励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对文化建设项目在用地上给予支持,对重点公益性文化事业项目,其所需土地可采取行政划拨的方式解决,经营性文化产业项目用地在国家法律政策许可范围内优惠安排,根据项目需求减收土地出让金,免收市政建设配套费及相关规费。
2、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职责明确、形成合力”的原则,以普查为基础,视抢救为生命,保护为手段,发展为目的,建立健全文化资源档案库,包括文字、影像、图片等。同时聘请专家对其进行评估和鉴定,为开发和利用作好铺垫,使民俗文化的传承产生强大的合力机制。
(四)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要通过大胆引进和加强培训等方式建设文化产业的人才队伍,包括优秀民间文化艺人、传承人,懂得民间文化艺术价值的政府官员,从事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和研究的科研人员,从事民间文化艺术周边产品和延伸产品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包括新一代民间文化艺术的欣赏群体。同时,也要重视管理型人才和经营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要把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放到文化产业开发和经营管理的合适位置,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广阔的空间。
(五)八方借力加大市场开发,拓宽销售渠道。产业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市场开发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的手工艺品终究要通过市场来体现价值,只有及时卖出了才能实现价值。因此,加强市场开发,拓宽销售渠道,是我们必须面对、而且要切实做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1、营销公司模式。成立专门的香包民俗文化产品营销公司,形成有效的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文化产业市场。
2、举办节会模式。以香包节为契机,搭建一个宣传、推介庆阳香包的平台,吸引外来客户购买、签单。
0 引言
钻孔灌注桩基础是一种能适应各种地质条件的基础形式,也是输电线路广泛运用的一种基础形式,施工工艺已较为成熟。该基础为直接在所设计的桩位上开孔,井孔内注满压力水,然后在孔内加放钢筋笼后,通过导管灌注混凝土而成。钻孔灌注桩基础属隐蔽工程,且影响其质量的因素较多,如不抓住重点进行有效防控,就有可能发生质量问题,甚至质量事故,对社会和施工企业本身都造成重大影响。本文对输电线路钻孔灌注桩基础的主要质量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主要的防范及处理办法。
1 钻孔过程中常见施工质量问题及其防治
1.1 钢筋笼上浮问题
1.1.1 原因分析 ①如导管在混凝土中埋入过深或钢筋笼放置初始位置过高,深埋的导管下口流出混凝土,推动导管外上部混凝土整体上升。此时下半节钢筋笼的主筋、箍筋与混凝土已半粘着,并由于坍落度的损失而粘着力较大,由于上升产生的顶托力之和大于钢筋笼的自重,因此推动钢筋笼与混凝土一起上浮;②如在混凝土灌至钢筋笼下时提升导管,灌注混凝土自导管流出后的较大冲击力,推动了钢筋笼的上浮;③如混凝土灌注到钢筋笼底板附近,混凝土的灌注却因断水断电机、械故障等原因中断,30分钟或者更长时间后才能重新灌注,此时桩孔内顶部混凝土产生坍落度的损失或局部初凝,致使混凝土流动性变差,当重新灌注时,混凝土托动钢筋笼整体上移,严重时可能断桩;④钢筋笼在制作、运输、堆放、起吊等过程中不符合规范要求,存在钢筋骨架内径与导管外壁间距过小,主筋搭接焊接头未焊平,粗骨料粒径太大等问题,在提升导管过程中法兰盘容易挂带了筋笼形成上浮。
1.1.2 防范及处理办法 ①要准确定位钢筋笼的初始位置并与孔口固定。导管下放时应确保导管在孔位的中心之上。混凝土接近笼时,将导管埋深控制在1.5~2.0m,同时注意导管的出口与钢筋骨架的底端不得平齐灌注混凝土,并随时掌握导管的埋深及混凝土灌注的标高,控制导管底口与钢筋骨架底端高差不小于1m,如混凝土埋过钢筋笼底端2~3m时及时将导管提高于钢筋笼底端;②保持和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是灌注混凝土施工的基本原则,同时改进灌注工艺及把握好初凝时间也是施工控制的重要环节。配制混凝土要按配合比严格控制,灌注要保持快速连续进行状态,缩短灌注时间。也可以掺入适量缓凝剂,防止进入钢筋笼时混凝土的流动性变小;③做好混凝土灌注前的各项施工准备,检查及保证水电供给,检查机具、工器具能正常使用且准备齐全等,并安排轮流值班,做好好各种应急预案。开始灌注后,就必须保证灌注混凝土的连续性,最大限度避免中途停工;④防范因钢筋笼不符合施工要求,要在灌注桩的上部分增加钢筋件并设固定装置防止钢筋笼上浮,或者制作钢筋笼时有意让底部向外倾斜10~15mm,把一根箍筋焊接在钢筋笼最下面的主筋的端头上。在加工钢筋笼骨架时要严格控制质量,在运输时要做好保护尽可能防止变形。导管埋入时要控制好导管外壁与钢筋笼内筋之间的空隙,大于骨料最大粒径的2倍;⑤浇灌过程中,如出现钢筋笼随导管拔出而上浮的情况时,立即控制混凝土浇灌速度及浇灌量,单向旋转或反复上下摇动导管,及时处理好导管与钢筋笼的挂带问题;⑥如因导管埋入过深导致钢筋笼上浮的情况时,立即停止灌注。如检查出埋深超过9m,立即拆除多出部份导管把导管的埋深控制在3.0~8.0m以内,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在适当提高坍落度后方可重新灌注;⑦如无法控制钢筋笼上浮,立即停止浇灌混凝土,在拔出导管后回填粘土入孔内,问题桩作废桩处理,通知监理和设计后确定重新补桩。
1.2 断桩问题
1.2.1 原因分析 ①使坍落度不符合要求,当坍落度过大时,会出现离析现象,粗骨料相互挤压则会阻塞导管;当坍落度过小或灌注时间过长时,混凝土下落阻力则会加大而阻塞导管。两者均可导致卡管,终造成断桩;②浇注混凝土时,没有采用“回顶法”从导管内灌入,而是从孔口直接倒入的办法灌注混凝土,诱发混凝土离析而造成凝固后不密实坚硬,少数孔段出现蜂窝、疏松、孔洞,甚至断桩;③如灌注时间过长,混凝土与导管壁的摩擦力势必增大,同时导管提升和起拔过多,若仍采用提升阻力很大的法兰盘连接的导管,在提升时极易造成连接螺栓拉断或导管破裂,产生断桩;④如在清孔过程中未对孔内泥浆含砂率控制不严,监管不力,则会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造成混凝土上沉渣过厚,推动该部份沉渣难以被导管内混凝土压力推动,迫使混凝土浇注中断,易形成断桩。
1.2.2 防范及处理办法 ①灌注时严格科学地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坍落度和粗骨料粒径。如更换水泥标号、品种或生产厂家,务必事先做好配合比试验,按科学配合比控制混凝土质量;②必须从导管内灌注混凝土,灌注过程必须连续、快速、有节奏,灌注混凝土要准备足量,且绑扎水泥隔水塞的铁丝要根据首次混凝土的灌入量而定量,严格控制防止断裂;③选用导管必须要有足够的抗拉强度,能承受其自重加上盛满混凝土的重量,同时内径最好在30cm以上的并保持一致,误差应小于±2mm,内壁无阻光滑。导管在组拼后须用球塞和检查锤做通过试验。导管最下一节长度一般为4米左右,且底端不得带法兰盘,否则在混凝土内会很难拔起。为了便于丈量长度,每节导管长度应统一,并作记录和标记;④清孔过程中要及时对孔内泥浆的相对密度进行调整,以保证清孔后泥浆的相对密度要达到设计要求。清孔后分别从孔的口部、中部、底部提取泥浆,以检测泥浆的各项指标是否达标;⑤成孔后必须使用冲洗液认真清孔,清孔时间应根据孔内沉渣情况而定,只有当孔底沉渣值小于规范要求时,方可进行混凝土灌注。
1.3 孔壁坍陷问题
1.3.1 原因分析 ①施工工艺控制不当,对地质条件关注不够,未根据土质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泥浆和成孔工艺,导致泥浆护壁质量差;②护筒埋设过浅,护筒的接缝和回填土不够密实出现漏水漏浆情况,造成孔内出现承压水或孔内液面高度不够,孔壁静水压力降低;③对清孔的冲洗液和孔底沉渣控制不严,导致泥浆粘度和密度降低,孔壁静水压力衰减,孔壁牢固度降低;④在松散砂土中钻进过快,或在某一处空转时间过长,或用给水管直接冲刷孔壁;⑤待灌时间过长没有及时灌注混凝土,或灌注时间过长;⑥吊装钢筋笼时,碰撞和损伤孔壁。
1.3.2 防范及处理办法 ①认真分析地层结构,成孔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机具,如土质为松散砂黏土或流沙,应提高泥浆的比重和粘度,选用密度、胶体率、黏度相对较大的质量高的泥浆;②选择足够强度和尺寸的护筒,遇松散易坍的土层应适当埋深护筒,并用粘土密实填封护筒四周;③成孔后必须使用冲洗液认真清孔,清孔时间应根据孔内沉渣情况而定,清孔后分别从孔的口部、中部、底部提取泥浆,以检测泥浆的各项指标是否达标,只有当孔底沉渣值小于规范要求且孔壁牢固时,方可进行混凝土灌注;④加强钻孔的现场管理,钻进速度和空转时间要控制适宜,采用适当的方法保持水头的稳定;⑤成孔后待灌时间一般控制在3小时以内,并派熟练地技术人员控制好混凝土的灌注时间;⑥搬运和吊装钢筋笼时,应防止变形,安放要对准孔位,避免碰撞孔壁,钢筋笼接长时要加快焊接时间,尽可能缩短沉放时间;⑦发生孔壁坍陷,应暂停施工判明坍陷部位并认真分析原因。当坍陷的水量较小时,在坍陷部位上1~2m处回填粘质土混合物和砂后可继续钻孔,并严密监控坍陷数量变化。当坍陷无法控制时,立刻拆除护筒和钻机,待回填钻孔并重新埋设护筒妥善后再钻;⑧当钢筋笼吊装或清孔造成塌孔时,立即停止施工并将钢筋笼吊出,添加泥浆护壁将坍陷物清理干净,不再继续坍陷后重新安装钢筋笼和清孔。
1.4 护筒冒水问题。
1.4.1 原因分析 ①在埋设护筒时,护筒周围的原状土压实度不够;②埋设时护筒内外的水位差过大;③钻头起落时不慎碰撞和刮损护筒。
1.4.2 防范及处理办法 ①在埋设护筒之前,根据地质条件,选用最佳含水量的粘土将坑底与四周土壁分层夯实;②开孔时选好护筒适当的高度,护筒水头高度应保持在1.0~1.5m;③应派经验娴熟的技术人员进行钻头起落监控,尽可能避免碰撞和刮损护筒;④如发现护筒冒水现象,不可继续施工,须立即停止钻孔,以含水量佳的粘土将坑壁四周加实加固;⑤如出现护筒严重移位或下沉情况,则停止安装并重新安装护筒。
1.5 缩颈问题
1.5.1 原因分析 塑性土膨胀,使孔径小于设计尺寸。
1.5.2 防范及处理办法 ①选用密度、胶体率、黏度相对较大的质量高的泥浆,尽可能降低失水量;②将合适数量的合金刀片焊接于导正器外侧,起钻或钻进时可发挥扫孔作用;③成孔时加大泵量,提高成孔的速度,这样孔壁在成孔一段时间内会形成泥皮,孔壁则不会渗水和引起膨胀;④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办法扩大孔径消除缩颈。
1.6 钻孔桩身偏斜问题
1.6.1 原因分析 ①存在技术性失误,钻孔机械定位不准确,或施工人员放样有偏差;②钻孔时在土层遇到孤石或障碍物,或在岩石倾斜处和软硬土层交界处,钻头因受阻不均偏移导致桩孔倾斜;③钻杆连接不当或弯曲,导致钻头钻杆两点中线处于不同轴线;④钻架就位后未进行调平或场地本身不平整,导致钻机、底座、钻盘不平而产生偏斜;⑤开挖基坑时一次性挖土深度过大,由此产生土侧压力导致桩位错动,桩位偏差超出规范允许范围。
1.6.2 防范及处理办法 ①加强技术管理,减少人为的技术性失误,放样和机械定位须根据技术参数反复校核;②钻入斜状岩层、土质不均匀地层、孤石或碰到明显阻碍地层时,须调慢钻速,不能一味快进。在地质不均匀地层中钻孔时,宜使用钻杆刚度大、自重大的钻机;③钻孔前须平整场地,并夯实硬化,枕木应均匀着地尽量找平。钻机安装时钻架上吊滑轮与转盘中心在同一轴线,钻杆位置偏差控制在不大于20cm,此外安装导正装置也是防止偏斜的有效方法。④在松散易坍地层钻孔时,应尽可能加固地层,钻速不宜过快,注意观察钻杆角度和桩位偏差;⑤应对一般的偏斜情况,可用钻头上下反复扫钻数次削去硬土,如效果不佳,回填粘土至高出偏孔处0.5m以上重新钻入;⑥如偏差较大,应通知监理及设计人员鉴核,桩箱及桩筏基础必要时在基础底板内增设暗梁,单桩基础通常重新补桩。
1.7 桩底沉渣量过多问题
1.7.1 原因分析 ①未对准孔位,吊放钢筋笼时碰撞孔壁泥土坍落桩底;②泥浆注入量不足或泥浆比重过小难以把沉渣托浮;③未进行二次清孔,或清孔不干净,或清孔后待灌时间过长泥浆沉积。
1.7.2 防范及处理办法 ①吊放钢筋笼,桩中心与钢筋笼中心要保持一致,吊装速度不宜过快,应控制好不碰撞孔壁。建议使用钢筋笼冷压接头工艺,加快钢筋对接速度,减少空孔时间从而减少沉渣。钢筋笼置毕,检查沉渣量是否在规范要求控制之内,否则利用导管二次清孔,直到符合规范要求;②泥浆的质量要选好并控制好泥浆的粘度和比重,不能用清水替代。混凝土灌注时,导管底部至孔底距离最好控制在30~40mm,混凝土储备量充足,导管一次最好埋入混凝土面下超过1.0m,以利用混凝土的巨大冲击力清除孔底沉渣;③成孔后钻头在孔底10~20cm上保持慢速空转,循环清孔要超过30分钟。
1.8 卡管问题
1.8.1 原因分析 ①混凝土中粗骨料粒径过大;②初灌时隔水栓堵管;③混凝土流动性、和易性差造成离析;④灌注混凝土不连续,在导管中停留时间过长;⑤导管进水造成混凝土离析。
1.8.2 防范及处理办法 ①控制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必须小于钢筋笼主筋和导管直径最小净距的1/4并小于40mm;②隔水栓直径要与导管内径相配,同时兼顾良好的隔水性能以保证顺利排出。③灌注混凝土时必须加强对混凝土坍落度和混凝土搅拌时间的控制。坍落度宜控制在16~22cm,保证良好的和易性;④必要时可掺入适量缓凝剂,以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和易性和缓凝;⑤导管使用前应试拼装试压,试水压力为0.6~1.0mpa,以保证导管连接部位的密封性。在灌注过程中,为了避免在导管内形成高压气塞,混凝土要缓缓倒入漏斗的导管。
2 结束语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外对优化布桩问题尚没有共同的认识,在工程设计中也没有统一的计算方法,尤其是针对抗拔桩或者兼有抗拔与抗压桩共同存在的桩筏基础的优化布桩。因此,关于桩筏基础的变形特性、筏板内力、桩顶反力分布和筏板的变形也是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抗拔桩筏基础而言,其变形分为平均上浮变形和差异上浮变形,而由于差异上浮变形会引起上部结构的次应力甚至会造成破坏,因而更加为人们所注意。
对于抗拔群桩桩筏基础的优化设计,在有关桩筏基础设计与计算方法的研究中,关于抗拔桩筏基础非均匀优化布桩方式的探讨,尚不多见。因此,如何将基础的平均变形(沉降与上浮)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小差异沉降,使基础在承载熊力和变形两方面均满足规范设计要求,是一个值得探讨而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
二、本文研究内容
本文利用PKPM的JCCAD模块的抗拔群桩桩筏基础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单建式地下车库承受竖向抗荷载进行计算与分析,讨论与分析下述几个问题,并且提出以极小化筏板差异变形为目标函数的抗拔桩筏基础优化设计方法:
(1)在筏板的相对刚度和桩间距保持不变时,地下水位变化时,等间距均匀布桩桩筏基础的沉降特性、桩顶反力的分布、筏板内力与变形的变化特征等;
(2)分别抽去等间距均匀布桩桩筏基础的某些特定范围桩或者加密某些特定范围桩,比较分析二者对基础平均变形、差异变形及筏板内力的影响;
(3)对桩的优化布置方式进行讨论,比较桩数相同时,等间距均匀布桩和非均匀布桩对基础平均变形、差异变形和筏板内力的影响及其随筏板相对刚度的变化特征。
(4)由此,得出一种能够减小差异变形的抗拔桩筏基础的优化设计方法。
三、优化原理及目标
1.优化原理
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一般是由设计变量、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三个要素构成:
(1)结构优化设计中要求解的对象就是参与结构优化设计的参数,这些对象称为设计变量。在抗拔桩筏基础的优化设计中,对于桩基,一般选择桩长、桩径、桩间距和桩数作为设计变量,有时,甚至选择桩的布置方式作为设计变量,也即选择桩的最佳布置方案。
(2)本文所提到的抗拔桩基优化设计的目的是在满足各种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尽可能使基础造价最低。由于通常筏板厚度是根据工程经验确定,而桩长,和桩径是根据特定的地质条件决定。为此,本文将针对抗拔群桩基础的布桩方式进行优化,以总桩数的最小化作为优化的目标函数。
(3)优化设计中,边界约束条件是必需的,有了这些边界约束条件,优化设计才会具有实际工程意义。对于抗拔桩筏基础而言,约束条件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强度约束,即保证所设计的基础有足够的承载力;二是变形约束,即保证所设计的基础不产生过量的变形和差异变形;三是构造约束,按现行规范和施工经验确定。强度约束一般通过确定桩数、桩长、桩径等上下限来体现;变形约束主要通过允许变形量和筏板最小厚度来反映;构造约束可用桩间距、边桩距周边净距等表示。
2.优化目标
本文主要通过抗拔群桩基础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抗拔群桩基础的布桩方式进行优化,以期在减小筏板弯距,减少差异变形的优化目标下,提出抗拔群桩桩筏基础优化布桩的方案。针对实际工程中,地下水位可能变化的幅度较大,本文中假设了两种最高最低地下水位,即考虑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两种工况下而得出的优化设计方法。将采用PKPM的弹性地基梁板模型(WINKLER模型)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抗拔群桩基础的布桩形式进行优化设计。
四、优化分析
1.桩筏基础模型
(1)基本尺寸
柱距:9mX9m,筏板厚度700mm,桩型500mmx500mm方桩。
图4-1均匀布桩模型平面图 图4-2优化布桩模型平面图
(2)参数选取:
桩身竖向刚度:Kn=4.0xl03kN/m,桩身弯曲刚度:Km=1.0xl03kN/m,桩底土的压缩模量:Es=10MPa,土体内聚力:c=0.5x104Pa,内摩擦角:Ф=140
(3)荷载选取:
最高水位上浮力:50kN/m2,最低水位上浮力:10kN/m2,筏板自重:17.0kN/m2,柱底力详图4-3。
图4-3柱底反力图
2.不同布桩型式的桩筏基础特性分析
(1)筏板的变形特性
对单建式地下车库,抗拔群桩基础的变形分为平均上浮和差异上浮,平均上浮过大,虽然不一定引起上部结构的破坏,但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差异上浮过大,则会造成上部结构的损坏,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基础的平均上浮和差异上浮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在此,本文只讨论布桩方式这个因素的影响。
由上图可知,当单建式地下车库处于最高水位的时候,出现上浮变形的状态;而在最低水位时,出现沉降变形的状态。对比两种不同的布桩型式下的变形可知,优化后的筏板变形曲线的等值线变化幅度趋缓。即在柱底密布桩的优化方式所产生的差异变形比均匀布桩时小许多;但由于总桩数的减少,因此平均变形(上浮或沉降)比优化前略大一点。基于以上特点,又提出了同时沿周边区域布桩方式,这样对减少基础平均变形的效果较好。
(2)筏板弯距
筏板是桩筏基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筏板内力尤其是筏板的弯矩及其分布情况是桩筏基础设计的重要参数。
由上图可见,在桩筏基础处于抗浮或抗压状态下,柱位置下的筏板弯距产生了较大幅度的突变。这是由于柱底反力作用于筏板,而在此集中力作用扩散角范围内,并没有相应的桩反力与之平衡。因此,需要靠筏板来传递和调解未平衡的内力,由此形成了筏板的弯距突变。相比于均匀布桩,在优化布桩的方案下,筏板的弯距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这是由于柱底反力作用范围内,设置了相应的桩反力与之平衡,靠筏板传递弯距来平衡的作用减少,同时筏板配筋量也可以相应减少。筏板弯距比均匀布桩情况下的明显趋于平缓。
四、总结
综上,优化方法综合了以上两点,在柱底密布桩,沿筏板周边稀布桩的方式,即减少了差异变形,又使平均变形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优化布桩使得筏板弯距变化幅度减少,且总桩数也相应的减少了8%~10%,从经性和合理性的角度,在基础的平均沉降满足规范设计要求、单桩的承载力及桩自身强度足够的情况下,此优化方案应是可取的。本文经过对比分析提出了能够适用于实际工程,符合经济性,合理性的地下车库群桩优化设计方案,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了优化设计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燕平,张宝印.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桩顶反力及沉降特性的分析与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9-20。
[2]阳吉宝,赵锡宏,高层建筑桩筏(钧基础的优化设计,计算力学学报,1997年,第14卷,第2期.
中图分类号:TU471.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1-0115-03
1 引言
建筑常见的基础形式有以下几种:1)独立基础:2)条形基础:3)筏板基础;4)箱形基础:5)桩基础。其中筏板基础主要应用于高层建筑,适用地基土质差,或当建筑物要求基础有足够的刚度调节不均匀沉降,筏板基础的形心宜与竖向荷载的合力中心重合。筏板基础分为梁式筏板基础、平板式筏板基。筏板基础设计需要根据地基土质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柱距、荷载大小以及施工等条件来综合考虑基础的布置,筏板基础的厚度一般情况根据楼层的高度,筏板的计算跨度,建筑的功能使用荷载等情况来确定。所以实际工程中的筏板基础也有很大的差异,在筏板基础的设计中,地基与基础共同作用,影响因素很多,设计难度大,沉降不均匀对基础影响尤为重要,因此,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应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提高技术含量。
2 工程概况
湖南某建筑工程项目,地下一层,地上由南北两栋高层建筑组成,南楼22层,标准层层高3.4m,为办公楼:北楼23层,标准层层高2.9m,为高层公寓;底部两楼之间设四层裙房,包括主楼底部四层建筑功能为商业,总建筑面积58640m2。主楼与裙房地下部分为整体不设缝,地下全长141.6m,宽44.6m,地上部分两栋主楼与裙房设伸缩缝。
本工程采用框架核心简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场地土为中硬场地土。场地类别为lI类,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地下室防水等级为二级,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核心筒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
3 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分析比较与选择
本工程基础埋深6.8m,抗浮水位-1.0m,基底坐落在(12)层砾砂层,压缩模量35,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ak=380kPa。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承载力宽度修正系数3.0。深度修正系数4.4。不考虑裙房影响修正后地基承载力设计值fa=707kPa。经估算上部主楼地基反力为550Kpa,天然地基可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
3.1 基础结构形式的分析
本工程基础面积较大。建筑结构体形复杂,主楼与裙房荷载及高度相差很大,结构刚度相差悬殊,为更合理的控制地基变形,解决主楼与裙房之间不均匀沉降差,基础选型尤为重要,为此选取了以下两种基础形式。
3.1.1 人工地基
采用桩基础,桩身直径800mm,桩长12m,桩端持力层为强风化岩层,最大沉降值25mm。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4576KN,计算主楼为桩筏基础,桩间距为3倍桩直径距离,裙房为桩承台基础,忽略上部结构影响,通过控制单桩实际承载力,并考虑主楼桩筏群桩作用影响,解决上部结构的沉降差。
3.1.2 天然地基基础设计方案
主楼采用梁式筏板基础,办公楼底板厚1000mm,基础肋梁高1400mm,跨度8400mm。公寓底板厚900mm;基础梁高1300mm,跨度6600mm。裙房部分采用独立基础加防水板,由于抗浮要求防水板贴近独立基础底,防水板底附加50mm厚聚苯板。
3.2 采用天然地基筏板基础设计方案分析
3.2.1 基础结构方案计算分析
为减少地基沉降,考虑高层建筑荷载会向低层扩散,将高层部分基础向裙房延伸一跨,降低高层建筑基底反力。实际计算后基础地基平均反力为:办公楼285KPa,公寓290KPa。办公楼核心简处板厚1800mm,公寓核心筒处板厚1700mm,满足地基反力对基础底板的;中切验算,增强基础整体刚度,满足主楼地基变形要求。
同时地下室部分增加混凝土隔墙提高其整体刚度,对基础的刚度有所贡献。核心简厚板处支座负钢筋配率为0.7~0.8%,跨中上部板考虑控制裂缝为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0.2%(受力钢筋为新三级钢筋):其它处底板配筋率0.5%左右,跨中上部板配筋率为0.25~0.35。基础梁配筋率在0.254~0.8%。箍筋也采用新兰级钢,在基础梁支座处适当加密间距为150mm。以提高梁抗剪能力,独立基础采用分层总和法沉降计算值为11mm。
主楼基础采用建筑科学研究院桩筏有限元计算,考虑SATWE上部结构刚度影响沉降结果如图1,整体弯曲变形满足要求。
3.2.2 构造措施分析
独立基础与筏板中间防水板设沉降后浇带,为超前止水后浇带,在主楼基础外裙房基础内。待高层主体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天后浇筑,或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满足设计要求后进行浇筑。计算结果显示总的沉降量相对较小,且沉降差满足规范要求。
裙房采用独立基础加防水板充分利用地基承载力,来控制其沉降量,解决与高层部分的沉降差,高层与裙房之间设沉降后浇带,由于基础底面坐落在砾砂层,在建筑物施工期间完成的沉降量达到最终沉降量的80%以上。在后浇带浇筑后对地下室及基础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
高层建筑部分基础概念设计成为基础设计的关键,梁断面高度为跨度的1/6,主体高层22层基础板厚也基本能能够接近每层50mm厚度要求。由于结构自身的框架核心简体系地基反力是由内向外逐渐减小,地基变形也是由内向外逐渐减小。按相应的地基反力验算筏板抗冲切、抗剪均满足要求。增加核心简处筏板的厚度满足核心简对筏扳冲切要求,增加基础的整体刚度,提高基础的承载能力、控制地基变形。
从以上计算、构造措施等方面得出结论,本工程采用天然地基具有可行性,合理性,经济性。
4 采用天然地基筏板基础设计的分析论证过程
在本工程中,天然地基情况下,筏板的设计工作相当复杂,常规设计方法将筏板布置在阴影区域。这样主楼基础反力很大,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而在以上提到的天然地基基础设计方法是否可行,需要解决哪些难题,通过下面试验结果,就本工程基础设计中的情况来分析。确定以天然地基进行设计。
4.1 采用天然地基筏板基础设计的结构分析过程
文献针对主楼对称布置的二层地下室框架厚筏结构形式分别就主楼两端扩大部分挑出一跨、二跨及三跨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图2为主楼挑出三跨时的模型示意图,该实验模型地下二层。3.6m,柱跨8m的实际情况,按『:14的比例进行模型实验。模拟筏板厚度为柱
距的1/6。其中主楼扩大部分的三跨裙房时的筏板尺寸为5420x2270mm,高层部分尺寸为1710x2270。
图3~5分别为主楼两端裙房为一跨、二跨及三跨的变形和反力曲线。上述曲线表明,塔楼两端柱跨数为一跨时,在一定的荷载范围内,整个筏板下的地基反力呈均匀分布:随着裙房柱跨数的增加,从主楼边端至裙房的远端基底反力逐渐减小,当裙房柱跨数为三跨时,其边端的反力已经很小。随裙房柱跨数的增加,在主楼荷载的作用下,整个基础筏板表现出由刚性逐渐向柔性转化的变形特征。
图6表明,在相同荷载情况下,同塔楼两端无裙房的情况相比,塔楼两端有裙房时基础的最大沉降明显减小,这说明主楼与裙房整体连接时,增大了基底的受力面积,降低了基底压力,从而使建筑物的绝对沉降减小,换言之,框架厚筏基础起到了扩散主楼荷载的作用。当荷载在某一范围内时,裙房柱跨数增加对基础的最大沉降影响不大;只有当荷载超过某一值时,其最大沉降才出现差异。这种情况说明,主楼的荷载通过厚筏基础的扩散是有一定限度的。
文献针对二层地下室框架厚筏基础周向裙房挑出一跨的情况进行研究。图7为模型示意图,该试验模拟地下室为二层,层高3.6m、柱跨为8M的实际情况,按1:14比例进行模型试验。模拟筏厚为柱距的1/6。
图8为文献单楼周向挑出三跨裙房试验(KF-1)的荷载最大沉降曲线同2mx2m荷载板(FM)PS曲线的对比图,其中FM试验用模拟主塔楼无扩大部分的情况。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在相同荷载下,KF-I的沉降值远小于FM的沉降值。该试验结果也证明。主楼地下结构与其扩大部分现浇在一起能够增大地基受力面积,降低地基压力值,从而减小建筑物的绝对沉降值,裙房基础起到了扩散主楼部分荷载的作用。
从以上试验研究结果,本工程将主楼基础向裙房方向挑出一跨,裙房上部结构为三层,以试验结果为依据,从沉降图中,基础仅布置阴影部分,主楼基底压力在558KPa、580KPa,实际如图布置基础底面积增加近一倍,基底平均减小反力为285KPa、290KPa。沉降计算结果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扩大基础后沉降比不扩大减小1.5倍还多。当采用基础不向裙房扩大的方案,造成的结果,基础内力也同样增大很多,总体沉降大,沉降差相对较大,筏基构件尺寸需要增加很多,且配筋量增大,施工难度大。这样,裙房独立基础部分的控制沉降范围面临难度很大。当主楼与裙房间设置后浇带,主楼与裙房的沉降差仍然很难解决。
4.2 采用天然地基筏板基础设计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4.2.1 基础设计方案的优化
面对一系列的难题,尽管天然地基承载力满足地基反力要求,按常规设计解决的最有效的办法采用桩基础,地质勘察报告中也建议采用桩基础,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难题。而且该地段其他建筑高度及荷载小于本工程的情况下,均采用桩基础。
但本工程在设计过程中发现,勘查报告‘中地质条件较好,采用天然地基,可提前项目入市时间,加快资金回笼,经济效益非常客观。为此会同本地勘查方面专家,对当地实际工程情况作充分的调查,了解。多次讨论做出结论,采用天然地基具有可行性,并根据本地在工程实际经验,本工程的预期沉降范围在30~50mm,基本上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4.2.2 采用天然地基基础设计问题与解决措施
当确立天然地基的方案后,设计过程中着重解决以下难题:
1)天然地基基础的设计;2)主楼与裙房的沉降差异。
对待这两个难题。最为主要的就是减小主楼的总体沉降,而这也是地基基础设计中最难解决的问题。综合本文中叙述的一些试验结果考虑试验的局限性,本工程与试验模型存在差异,实际设计中,主楼与裙房并没有全部设计为筏板基础,主要力求基础设计中利用实际试验成果,采取严谨的态度,保证好结构基础的安全可靠,才是结构设计的根本。
因此,在基槽开挖现场勘查后,对地基进行现场载荷实验,共对天然地基土进行9组静力载荷实验检测论证,以检验天然地基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本次试验采用慢速加荷法,用边长1m正方形载荷板,最大荷载为760、1000、1IOOKN,每隔5、10、15、15、15分钟进行观测记录,加荷共分10、11级加荷,每级稳定标准为连续两小时沉降小于0.1mm/h。检测结果总沉降量为3.28~8.08mm。经静力载荷实验检测,天然地基土承载力能够满足设计承载力要求。
5 施工总体效果
在本工程结构封顶时,总体观测结果显示,主楼最大沉降27mm,主楼周边在20mm以内。裙房在变形缝处与主楼一致,裙房中间部位沉降在11~15mm范围,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结构沉降趋于稳定,说明本工程采用天然地基上筏板基础设计及优化措施是合理可行的。
6 结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基础选型与建筑物结构体系密切相关,地基与基础共同作用,适当增加基础底面积,减小地基反力,在工程中合理应用,其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基础设计中利用模型试验成果与结构的相似特征,在计算结果适当的基础对薄弱、变形明显部位,提高配筋量,加强基础构造措施等,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可靠为设计宗旨,实现基础设计最优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0007-2002.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1-0036-01
高层建筑的地基基础是高层建筑结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整个高层建筑结构的经济与安全问题。尤其在高层建筑密集的大城市,其地震设防等级高,风载大,工程地的质条件差,并且大多数城市地下水位较高。同时,高层建筑的体型日趋复杂,地基基础类型多变,所有这些因素,都给高层建筑地基基础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的选型合理与否,将对整个工程的造价,工期,安全等有极大影响。
1高层建筑基础与中低层建筑基础区别
1)工程造价比较高,基础方案的选择需要更准确可靠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和更全面深入的分析比较,才能做出既符合安全质量要求,又经济合理的地基评价和设计处理方案。2)对不均匀沉降比较敏感,受压深度比较深,需要更确切的变形指标和计算方法。3)基础埋深或要求处理地基的深度比较深,与现有施工条件及设备、材料的关系比较密切。4)对地基的承载力要求比较高,除了垂直荷载比较大以外,还需要考虑水平风力和地震力的稳定性。
2高层建筑基础类型及其优缺点
2.1桩基础
桩基础又称桩基,是一种古老且又常见的深基础形式,是深基础中最重要的一种。
1)适用范围。不允许地基有过大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的高层建筑或其它主要的建筑物;作用有较大水平力和力矩的高耸结构物(如烟囱、水塔等);地下水位或地表水位较高,施工排水困难时;软弱地基或某些特殊性土的各类永久性建筑;需要减弱其动力影响的动力机器基础或以桩基作为地震区建筑物的抗震措施;重型工业厂房和荷载很大的建筑物,如仓库、料仓等。2)优缺点。桩基础具有承载力高、稳定性好、沉降稳定快、沉降量小的特点,可以抵抗上拔力和水平力,又是抗震液化的主要手段,适用于机械化施工,且能适应各种复杂地质条件。当地基上部软弱而在桩端可达的深度处埋藏有坚实地层时,最宜采用桩基。桩基础属于地下隐蔽工程,尤其是灌注桩,很容易出现缩颈、断桩或沉渣过厚等质量缺陷,影响桩身结构完整性和单桩承载力,造成工程安全隐患。所以施工质量也是桩基设计很重要的环节。桩基础的工程造价较高。3)高层建筑桩基础的特点。①桩支承于坚硬的持力层上,具有很高的竖向承载力,足以承担高层建筑的全部荷载。②凭借巨大的单桩竖向刚度或群桩基础的侧向刚度及其整体抗倾覆能力,能抵御风和地震引起的水平荷载与力矩荷载,保证高层建筑的抗倾覆稳定性。③桩基具有很高的群桩刚度(摩擦型桩)或竖向单桩刚度,在建筑自重或相邻荷载影响下,不会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并能保证建筑物的倾斜不超过允许范围。④箱筏承台底土分担上部结构荷载。桩身穿过可液化土层而支承于稳定的坚实土层或嵌于基岩,在地震引起浅层土液化与震陷的情况下,桩基凭靠深部稳固土层仍具有足够的抗压与抗拔承载力,从而确保高层建筑的稳定,不产生过大的沉陷与倾斜。
2.2筏形基础
筏形基础是底板连成整片形式的基础,亦称筏板基础、片筏基础、满堂红基础。它既可用于墙下,也可用于柱下。可以分为梁板式和平板式两类。1)适用范围及优缺点。筏形基础以其成片覆盖于建筑物地基的较大面积和完整的平面连续性为明显特点,它不仅易于满足软弱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减少地基的附加应力和不均匀沉降,还具有其它基础不具备的功能,例如: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能跨越地下浅层小洞穴和局部软弱层;作为水池、油库等的防渗底板;提供地下比较宽敞的使用空间;有地下室或架空地板的筏基还具有一定的补偿性;能适应位于其上的工艺连续作业和设备重新布置的要求。筏板基础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平面面积较大,且厚度有限,造成它具有有限的抗弯刚度,无力调整过大的沉降差异,尤其是对于土岩结合地基等软弱明显不均的情况,就需局部处理才能适应;在局部荷载下,既要有正弯矩钢筋,也要有负弯矩钢筋,还需有一定数量的构造钢筋,因此,经济指标较高。2)发展现状。对地基条件好的高层建筑,优先考虑天然地基。筏形基础较箱形基础更有利于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将有更大的发展。在解决混凝土收缩裂缝的基础上,逐步减少后浇缝的设置,促进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地基的加固处理方面的成就,也将会促进筏板基础的应用。相信筏板基础的应用前景会更广阔。
2.3箱形基础
箱形基础是由顶、底板和纵、横墙板组成的空间盒式结构。它的纵横墙设置必须符合一定刚度要求,因此,具有极大的刚度。箱形基础一般有较大的基础宽度和基础埋深。
1)适用范围。高层建筑为了满足地基稳定性的要求,防止建筑物的滑移与倾覆,不仅要求基础整体刚度大,而且需要埋深大,常采用箱形基础。对于一些地震设防等级较高的地区,可根据抗震要求而选用箱形基础。2)优缺点。①箱基的整体性好、刚度大,由于箱基是现场浇筑的钢筋混凝土箱型结构,整体刚度大,可将上部结构荷载有效地扩散传给地基,同时又能调整与抵抗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并减少不均匀沉降对上部结构的不利影响。②箱基沉降量小,箱基的基槽开挖深,面积大,土方量大,而基础为空心结构,以挖除土的自生来抵消或减少上部结构荷载,属于补偿性设计,由此可以减小基底的附加应力,使地基沉降量减小。③箱基抗震性能好,箱基为现场浇筑的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底板、顶板与内外墙厚度都较大。箱基不仅整体刚度大,而且箱基的长度、宽度和埋深都大,在地震作用下箱基不可能发生滑移或倾覆,箱基本身的变形也不会很大。因此箱基上一种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基础形式。④箱基的用料多,工期长,造价高,施工技术比较复杂,尤其当进行深基坑开挖时要考虑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坑壁支护和对相临建筑的影响问题。此外,还要对箱基地下室的防水、通风采取周密的措施。
2.4桩筏基础
当受地质条件限制,单桩承载力不很高,且不得不满堂布桩或局部满堂布桩才足以支承建筑荷载时,常通过整块钢筋混凝土板把柱墙(筒)集中荷载分配给桩。习惯上将这块板称为筏,故称这类基础为桩筏基础。筏可做成梁板式或平板式。桩筏基础主要适用于软土地基上的筒体结构、框剪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以便借助十高层建筑的巨大刚度来弥补基础刚度的不足。
2.5桩箱基础
桩箱基础是由具有底顶板外墙和若干纵横内隔墙构成的箱形结构把上部荷载传递给桩的基础形式。由于箱体刚度很大,具有调整各桩受力和沉降的良好性能,在软弱地基上建造高层建筑时较多地采用桩箱基础。桩箱基础是一种可以在任何适用于桩基的地质条件下建造任何结构形式的高层建筑的“万能式桩基”。
3结语
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方案的选型,必须充分掌握设计的主要依据,特别是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一定要真实可靠。对同一建筑而主,不同的基础形式会有不同的工程造价。设计人员因地制宜选择基础形式,提高基础设计的可靠性,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一、 基础设计方面的问题
1、 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未验算其稳定性。论文写作,结构设计。。当设有一侧或多侧开口的地下室时,主体设计未考虑土压力影响进行受力分析,并验算整体建筑的抗倾覆和抗滑移稳定性。当地下水埋藏较浅,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问题时,未进行抗浮验算。
2、 建筑物地存在液化土层时,未对桩基础抗震承载力进行验算。未根据具体工程情况考虑桩侧负摩阻力对基桩承载力的影响。
3、 桩基础设计中,仅按竖向荷载作用进行布桩,未验算弯矩作用下承台底部边桩的反力。尤其是框剪结构的剪力墙及剪力墙结构核心筒底部弯矩和剪力对基础承载力的影响较大,不应遗漏。对于水位较高的地下室和短肢剪力墙、大跨度结构等弯矩较大的承台底部桩基尚应验算是否存在向上的抗拔力。
4、 抗拔桩设计时,桩身配筋量仅按强度要求进行计算,缺少裂缝宽度验算,按裂缝宽度控制计算结果的配筋量远大于按强度要求计算的配筋量,在设计中往往缺抗拔桩静载试验及其配筋做法等要求说明。有抗拔要求的承台按一般桩基受压的承台进行配筋,承台顶部受拉区未配筋,筏基基础梁或地下室底板梁的受力方向与一般楼屋面梁板不同,其梁配筋设计也采用平法表示但未附加图示说明,存在安全隐患。
5、 目前建筑工程大量采用截面尺寸较小的预应力管桩,且在多层建筑中采用单柱单桩或一柱两桩基础,柱底弯矩由基础梁和桩共同承受。单柱单桩或垂直于两桩连线方向的基础梁设计中,未考虑平衡该方向柱脚在水平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下所产生弯矩因素,基础梁两端箍筋未按框架梁抗震构造要求设置箍筋加密区,基础梁的上下主筋在桩台内锚固长度与构造做法要求未加说明。论文写作,结构设计。。桩身考虑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弯矩作用时也未进行抗弯承载力计算,存在着抗震薄弱环节,给工程留下潜在的隐患。
6、 天然地基扩展基础持力层或桩基持力层下面存在软弱下卧层,有的工程既不进行沉降验算,又不作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验算。
7、 天然地基独立基础带梁板式的地下室底板设计中,地下室底板与柱下独立基础埋置于同一持力层上,结构计算中仅按上部结构荷载全部由柱下独立基础承担,而地下室底板仅按一般地下室底板受荷情况进行设计,实际上整个地下室底板与柱下独立基础在上部荷载作用下,将会一起发生沉降变形共同受力,按上述计算原则进行设计,对底板而言是偏于不安全的,有可能会导致地下室底板承载能力不足而开裂。按照变形协调受力的原理,应当将地下室底板与独立基础连为一体按弹性地基有限元受力分析。也可以采取如下模式:除了柱下独立基础之外,其地下室底板与持力层之间采取褥垫处理措施。这时,底板可不参与独立基础分担上部荷载,而按底板本身承受底板与疏水垫层自重、地下水上浮力、人防等效荷载(有人防时考虑)等进行设计。
二、 地下室外墙设计存在的问题
1. 地下室外墙配筋计算:有的工程外墙配筋计算中,凡外墙带扶壁柱的,不区别扶壁柱尺寸大小,一律按双向板计算配筋,而扶壁柱按地下室结构整体电算分析结果配筋,又未按外墙双向板传递荷载验算扶壁柱配筋。论文写作,结构设计。。按外墙与扶壁柱变形协调的原理,其外墙竖向受力筋配筋不足、扶壁柱配筋偏少、外墙的水平分布筋有富余量。建议:除了垂直于外墙方向有钢筋砼内隔墙相连的外墙板块或外墙扶壁柱截面尺寸较大(如高层建筑外框架柱)之间外墙板块按双向板计算配筋外,其余的外墙宜按竖向单向板计算配筋为妥。竖向荷载(轴力)较小的外墙扶壁桩,其内外侧主筋也应予以适当加强。外墙的水平分布筋要根据扶壁柱截面尺寸大小,可适当另配外侧附加短水平负筋予以加强,外墙转角处也同此予以适当加强。
2. 地下室外墙计算时底部为固定支座(即底板作为外墙的嵌固端),侧壁底部弯矩与相邻的底板弯矩大小一样,底板的抗弯能力不应小于侧壁,其厚度和配筋量应匹配,这方面问题在地下车道中最为典型,车道侧壁为悬臂构件,底板的抗弯能力不应小于侧壁底部。地下室底板标高变化处也经常发现类似问题:标高变化处仅设一梁,梁宽甚至小于底板厚度,梁内仅靠两侧箍筋传递板的支座弯矩难以满足要求。地面层开洞位置(如楼梯间)外墙顶部无楼板支撑,计算模型和配筋构造均应与实际相符。车道紧靠地下室外墙时,车道底板位于外墙中部,应注意外墙承受车道底板传来的水平集中力作用,该荷载经常遗漏。
3. 地下室外墙在计算中,有的工程漏掉抗裂性验算。外墙的厚度目前做得比较薄,外墙钢筋保护层比较厚,其裂缝宽度控制在0.2mm之内,往往配筋量由裂缝宽度验算控制。
三、 上部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
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中对基本风压值未明确的地区较多,基本风压值的取值较乱, 50年一遇基本风压值不应小于30年一遇基本风压值的1.1倍,对于山区的建筑物,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考虑地形条件的修正。对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其基本风压应按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论文写作,结构设计。。
2. 有的工程楼屋面板电算配筋时,对边梁的截面尺寸与跨度大小不加区分约束条件进行分析,一律按嵌固边支座约束条件计算,其结果有的边梁处板面支座负筋配的很多钢筋,而板跨中和内跨支座板面负筋配筋不够。设计跨度较大的悬挑板时,挑板所在的边梁和内跨板设计时未考虑挑板传来的弯矩作用也是常见的问题。
3. 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普遍被忽视。有的工程建筑因为造型需要,在屋面上用砖砌筑较高的女儿墙,仅在墙体内设置钢筋砼构造柱与压顶梁,也不进行抗风与抗震的验算,在台风或地震作用下,有倒塌砸人或砸坏屋面板的可能,虽然是非结构构件,但是结构设计未采取可靠措施,将给工程留下安全隐患。屋顶高大女儿墙采用钢筋砼结构按悬臂结构设计时,作为嵌固端的边梁未考虑女儿墙传来的扭矩作用,相邻的屋面板也未加强,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4. 地下室顶板室内外板面标高变化处,当标高变化超过梁高范围时则形成错层,未采取措施不应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规范明确规定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盖应采用梁板结构,地下室顶板为无梁楼盖时不应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结构计算应往下算至满足嵌固端要求的地下室楼层或底板,但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层数应从地面往上算,并应包括地下层。
5. 抗震规范和高规对建筑物的平面不规则(包括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和楼板局部不连续)和竖向不规则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和限制。论文写作,结构设计。。其中凹凸不规则定义为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楼板局部不连续定义为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并规定不应采用同时具有多项平面、竖向不规则以及某项不规则程度超过规定很多的设计方案。在实际工程中入口门厅、越层会议室和餐厅、立面开洞等设计方案根本做不到上述要求,所以凹凸不规则和楼板局部不连续应理解为大部分楼层不规则,局部楼层可不受该条文限制,但应采取有效加强措施。论文写作,结构设计。。
四、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