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7 17:03: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本科工商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培养目标是对人才培养的质的规定。我国大多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定位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工商管理类高级应用型人才。然而,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以及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流向更多是公司的中层或基层,而非高层部门,再将本科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管理人才,显然定位偏高。而且,各高校专业培养目标趋同化比较严重,缺少个性和特色,难以有效满足当今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1)课程和课时量偏高
在本科课程和课时的设置上,我国明显高于国外。部分高校设置了40多门课程,课时则达3500以上,经过近几年的压缩,目前大多高校的课时总量已压缩到2600左右,这主要是通过减少各门课程的课时实现的,课程总量并没有降低多少。而从国外来看,美国、日本一般设置30门左右的课程、2000左右的课时,英国、意大利甚至更少。
(2)课程结构不合理
在通识教育的全校公共课模块,“两课”、外语、计算机等必修课程所占学分、课时较多,尤其是外语,甚至还占据了学生四年的大部分课余时间。因此,事实上留给学生选修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等课程的余地并不大。另外,专业选修课程模块,是学分制的精髓所在,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须。但是,很多高校选修课程的设置,是根据教师资源、而非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来确定;部分高校开设的选修课程过少,几乎等同于必修,因为学生不选的话,总学分将不够。在实践教学模块,实验课程的内容设置多强调验证性和演示性,以便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对应,虽然方便了教学和管理,但是,造成了实验课程之间的分割;在实习方面,同样缺乏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系统设计和统筹规划。
3.教师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
国外的管理专业教授,比较重视从事相关社会经济活动,丰富实战经历,学校也常常聘请实业界人士为学生授课。我国高校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教学上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却不管理论是否与实践脱节。
二、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培养目标的定位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呈现出一种趋势,即本科阶段锻造“毛坯”,研究生教育雕琢高级专门人才。我国高校尤其是众多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由培养面向行业、部门经济发展的窄专业口径高级人才向培养面向社会各行业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型(通识型)人才转变,而且,应该考虑结合本校具体情况,提出某些个性化的具体要求,以体现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科的人才培养特色。
2.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形成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以及综合课程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1)突出通识教育课。通识课程由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基本工具与技能系列、社会科学与行为学系列、自然科学系列、文化艺术系列等课程构成。降低必修课比例,增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等选修课程的比例。(2)强化专业基础课,提供工商管理类本科生所必备的学科专业知识的基本训练。(3)精选专业方向课。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很可能造成学生大学四年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精,因此,应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围绕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4)扩展综合课。借鉴发达国家教育教学的经验,开设不同类型的综合课程,如拓展课程、融通课程等。另外,理论课程在授课方式上必须进行改革,改变传统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特点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广泛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方式,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
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工商管理专业领域宽泛但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不够完整。多数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没有突出工商管理本科层次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在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专业特长比较分散,涉及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知识都懂一些,但深度都不够。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必须与我国实践紧密联系,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课的学习基本上仅在课堂进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较少,部分院校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所用教材内容结合国情不够,创新不多,生搬硬套国外现成理论较多。
3.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经验与设施不足。现有工商管理教学任务对理论知识的强调较重,忽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目前,许多本科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都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但受限于课时和教师实践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普遍遵循“理论学习、集中实践、毕业实习”三步走的传统培养模式,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偏弱,专业人才的实用性大打折扣。针对上述问题,国内教育界也就实践教学及学生能力提升等问题进行了相应研究,如夏家莉等提出了以ERP为核心的三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用以解决软件工程专业的“师生主客对立、教学情知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三大问题,以期为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带来新的变革。崔柳惠等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周愉晴提出了“三层、全程化”实践教学模式。但这些教学模式变革主要关注对原有实践教学内容的细化和提升,没有将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的建立贯穿于实践学习的始终。
二、工商管理本科层次实践教学创新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综合运用工商管理专业各科知识体系,为企业资源的有效运行提供决策管理平台。ERP沙盘模拟经营课程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开设多年,取得了较好的实训效果。从多年实践来看,ERP沙盘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综合性强。ERP沙盘推演课程预备知识体系涉及生产运营、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本科主要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各学科知识的高度融合运用。在专业知识方面,ERP沙盘模拟单个企业市场运营的全过程,囊括了从市场定位、订单竞争、厂房租赁,生产线建设、原材料订购,生产计划,产品销售,成本控制及财务报表分析等各个重要环节,要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扎实的掌握。
2.基础知识全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开设ERP课程之前通常已修完本专业全部必修课程,如工商管理原理、市场营销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如果学生欠缺相关课程的知识则会在ERP沙盘推演过程的相应环节出现困难,甚至直接造成企业模拟经营的破产。
3.重视团队协作。ERP沙盘模拟从总经理、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生产总监等岗位职责分工,每个团队经过组建、磨合逐渐形成默契,直至完全进入协作状态。如果团队成员各自为战则会直接导致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的成员也会因无效沟通而引起团队内部的争论不休,团队成员只有学会换位思考与沟通协作,在遵守工作规范、彼此信任和相互支持的氛围下才能在沙盘推演中取得较好成绩。
4.注重应变能力。ERP最大的变化是订单的发放、资格证的获取及市场规则的调整修正均由指导教师控制,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全体团队沙盘推演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政策和法规,而各个团队必须要迅速熟悉这些市场变化并做出积极的应对方案。如果团队成员因循守旧,思维方式无法转变或应变速度太慢就会被市场淘汰。ERP沙盘课程的上述特点使得ERP沙盘推演课程集科学、简易、实用、趣味为一体,其体验式教学方式成为突破现有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方式瓶颈的典范,实现了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三、工商管理本科层次实践教学创新
1.教学理念创新。大学期间的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扩展和深化。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创新,并着力建设与理论教学相平等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工商管理本科层次人才的实践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强化知识技能,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工商管理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一、工商管理本科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企业创新能力在在工商企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创新是一条必由之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并且企业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成败。作为工商企业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高效也应该紧随发展趋势,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的责任。本科生不仅需要具有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而且还需要具有相当的实践经验。
工商管理专业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创新型的应用人才,而且市场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却种类繁多。这就要求高效在满足工商管理专业的基本要求下,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着重培养。这样高校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使得学生的素质不会出现“趋同化”趋势。于此同时,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很难很快体会到知识的应用。由于管理学理论的特点,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解决方案,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的意义就非常重要,而且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非常高。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特殊和针对性。要改变这种局面,我国高校就需要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做出一定的改革。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一)培养方式单一
由于我国教育往往是共性教育,其培养人才的方式过于单一,这对大学生的个性培养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从而抑制了大学生是创新意识。这方面,我国高等院校应该参考国外大学的教育方面。国外大学多以学生为中心,向学生提供其所需要的教育服务。而我国的教育机制主要是面向政府,所以缺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因此,高效只是把知识传授给了学生,而没有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市场脱节
由于工商管理本身的特点,其实践性非常重要,所以工商管理的教学必须符合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且管理学的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随着全球经济的巨变和国家政策的出台,管理理念和具体的管理方法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我国目前工商管理教学内容来看,其教育有比较严重的滞后性。其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如很多工商管理的教材中体现的仍然是计划经济的内容。这会直接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落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三)师资队伍不佳
在目前高效的师资队伍中,很多的教育思想都相对保守,他们不希望有变革和创新。这些教师更偏爱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保守的教师往往以自己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需求。而且在课堂上教授知识的时间过多,学生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教学方式是很难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
三、工商管理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管理人员的创新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改革现有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提高工商管理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刻不容缓。
(一)―提高师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由于传统的工商管理教育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的传授,所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升,甚至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启发。这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及其不利。其次,在教育中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是非常落后的教育方式。传统教育方式采用一种方法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教育。学生使用同样的教学,按照同样教学规划和教学方法接受同样的知识。实际上,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他们的性感特性、心理特性等各不相同。实践证明,学生的某些特征往往是学生的创新特质。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教育部门就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特性的发展。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需要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共同发展。
(二)更新高校的教学计划
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有一个重要内容是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培养方向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学校应当重新调整学校的教学计划,从而构建适应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课程体系。在工商管理课程体系和教育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应当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放入到计划中。为了解决传统教育的死板与市场需要的矛盾,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从而优化教学的内容。在工商管理的教学改革中应当注重两个层面的改革。首先,学生的课时必须进行压缩,由于学生的很多的课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没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可以压缩这些课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自我发展。第二,课程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紧跟学科前沿。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要求。
(三)案例教学推广
工商管理的教学应该讲基础知识教学安排在一二年级。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应当多接触一些实践的内容,因素实践对于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来说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方法进行学生教学。案例教学多是跟学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让学生设计企业的发展战略。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老师可只讲理论部分,然后针对案例提出问题。学生则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去研究和设计解决方案。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以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一方面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课程互动。这样使得学生的课程兴趣提高。学生不仅仅是学生知识,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参与研究工作。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知识应用的困难与乐趣。
参考文献:
[1]李福生,韩东,孟祥霞.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对外经贸.2016(02).
一、我国一般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培育已经引起了高校的普遍重视,也具体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特色专业建设,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目标对活动起着规定性的作用,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活动和过程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因素。高校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都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这个基本依据来开展。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相差不大,具体表现为定位不准、陈述雷同、目标设定过高、缺乏个性,体现不了创新性的要求,很难显现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难以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培养出来的人才也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课程体系的设置。工商管理专业的涵盖面非常广,涉及了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二级学科的核心知识。它培养强调的重点一直是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没有侧重,从而出现“专业不专”的现象。这样导致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各方向等量投入,知识面虽然拓宽了,但是专业纵深方向钻研不够,同时对工商管理专业本身所需要的一些技能比如团队合作、与人沟通等能力又训练不够,从而使学生在就业时,遇上对口专业,实践能力和技能欠缺,遇上相关专业,又比不过专学这门专业的学生,缺乏竞争力。
(三)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主要是面向企业的管理人才,这要求他们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大学教育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不利于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课堂内容和企业实际相脱节。
这几年各高校纷纷开始了案例教学,以改变这种局面,但仍然脱离不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子,案例的内容大多照搬国外,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占主导地位,调动不起来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这样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效不大。
(四)实践性环节偏向于走形式
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各高校都开始重视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环节,通过校内的课程实验、实训、校外的认识实习、暑期实践以及毕业实习等一系列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由于理论教学占主体地位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相关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和科学的实习评估体系的缺乏,这些实践性环节很难具体进行衡量,都流于形式和过场,学生只要交一份实习报告就可以完成任务,这对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收效甚微。
(五)师资队伍质量不高
工商管理专业对教师的知识面要求较高,不但要求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企业经验及教学技巧。但是目前我国各高校大多数教师都是从校门进校门,缺乏企业或社会的实战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不能融会贯通,更不用说旁征博引,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引导了,从而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二、一般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培育的基本途径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我国普通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资源,根据本校及本地区的特点,在培养目标中突出自己的特色优势。其次,根据本校工商管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区域、对象、类型,因地制宜来设定自己的培养目标。比如,分析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主要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不同的,企业可以抓住它们之间的差异来确定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第三,在知识经济
时代,创新能力对国家、地区和企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第四,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毕业生将来面对的主要是企业,因此,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课程体系
高校应从学生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出发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首先在课程的内容上,对工商管理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精简与更新,压缩教学内容雷同的课程,规范课程门类,优化与整合,使之与社会需求相衔接。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进一步调整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并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划分不同的专业方向,增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修甚至跨学科、跨专业选修。第三,根据学校发展定位,设置复合型课程,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同时也可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比如“管工结合”、“管农结合”或者“管医结合”。第四,工商管理专业具有前瞻性、先进性和国际性的特点,因此高校应推动双语课程建设,拓宽学生视野,增强他们适应未来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
1.借鉴国外案例教学的经验,总结出适合普通高校自己的案例教学方法。首先应摆脱以往照搬国外工商管理案例的情形,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搜集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突出教学目标的案例,建立自己的案例库。其次,教师要提前精心设计课堂组织程序,既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加强他们的人生观教育。第三,建立案例教学评价体系,把小组成员的观点记录下来,并及时做点评。
第四,改革考试形式,将课堂讨论作为考核的一部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
2.进行情景模拟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模拟一些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景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加深教学印象,也让学生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团队之间协作互补的重要性,同时也教会了学生以后如何正确做人。
3.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法。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一种利用网络传播和处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从而使多种教学信息建立联系的一种交互式教学活动。网络教学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改变传统教学只能单向传递信息的弊端,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求异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高校应以精品课程建设为起点,有效利用网络技术优势,由点到面逐步建立起涵盖所有课程并与第一传统课堂相互补充的网络第二课堂体系。
4.采用双语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专业要求学生要准确地掌握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了解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情况,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型的管理人才的目的,而双语教学正是以教育国际化、信息化为背景的一种教学方法。高校可以逐步采用渗透式—穿插式—完全式的步骤来完成双语教学的改革,从而达到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目标。
(四)改革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建立健全关于实践环节的规章制度,包括一整套量化的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可以从组织管理、计划管理、过程管理、考核管理四方面来构建,并保证落到实处,从而避免校内及校外的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对于校外的实践活动,增加企业共同考核部分,改变以往只要交一份实习报告就完成任务的弊端。
2.加强实验室建设。工商管理专业应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EDI、ERP模拟实验室及工商管理案例库等,重视先进模拟软件的引进和开发,定期对试验教师进行培训,以强化教学软件体系的效用,弥补校外实习不足的问题。
3.采用校企共建的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可以为实习单位解决一些如营销策划、管理咨询、员工培训等实际问题,同时又可以将产学研相结合落到实处,这种互惠互利的情形,使企业愿意成为高校的实习基地,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避免以往实习接触不到实习单位核心内容和程序,学不到有用知识的弊端,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4.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工商管理专业相关课题与学生的寒暑假社会实践、创业大赛,挑战杯赛等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素质拓展。
(五)提高师资水平
工商管理作为一级学科,下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等六个专业。按照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必然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从知识结构上看,涉及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二级学科专业的核心知识。一方面,这种宽的知识面必然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不够深入,对每个方向的知识只是了解。另一方面,与同类其他二级学科的知识之间存在严重的趋同,不能体现本专业的特色,通常出现工商管理专业方向模糊,与其他专业相比没有核心竞争力。
(二)毕业生就业岗位不明确
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仍然坚持法约尔提出的十四项基本的管理原则。按照专业化分工,企业内部会形成生产部、采购部、销售部、人力资源部和财务部等众多职能部门,每个部门的工作各侧重于一个专业领域。对于工商管理二级学科中各专业,比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中,各门课程就是为解决企业中对应部门的实践活动来开设的,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都有明确的就业岗位。而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现代企业并没有一个总的企业管理部门,因此,这种情况导致“工商管理学生毕业无岗位”的说法,必然使得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要与其他专业的同学共同竞争同一类岗位。
(三)专业实习困难,专业技能欠缺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在实践锻炼中才能掌握,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缺少校内模拟训练和去企业实战演练的机会。一方面,很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很少,没有为学生建立固定的企业实践基地,即便有些学校有实践基地,但由于学生数量多,企业无法提供对应的实习岗位,大多时候都只限于集体参观,学生不能真正参与企业的实际业务。另一方面,一些学校,特别是民办学校资金短缺,一些模拟教学软件(如有些课程的模拟沙盘)及实验室没能及时配套,学生校内模拟实训相对少,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新形势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基于工商管理这个专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一些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的改革中已经走在了前面,规划出了自己的培养模式,且正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笔者应学校专业发展的需要走访过国内一些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比较有特色的学校。在我们所走访的高校中,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大致有四类。
第一类,开设工商管理高级班,培养高层次、国际化管理人才。这种培养模式主要依托国际合作办学来实现。一般对于这样的高级班学生,前两年在本校学习一些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主要以双语教学为主(有一些课程也可由合作办学的外方教师来上课,比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远程教学),后两年学生直接到国外进行学习。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能培养高素质、适应能力强的国际化管理人才。存在的问题是:办学成本高、对师资、学生素质要求较高,且只适合小规模办学。这种模式在上海理工大学、南京财大、宁波大学等很多高校中都在开展。
第二类,与热门专业和行业嫁接,突出专业方向。这种模式主要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加入本校热门专业的核心课程,增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竞争力。这种模式目前以南京审计学院最为特色。南审的优势专业就是审计、会计,他们在其它各专业中都加大了会计、审计相关主干课程学习的比例。工商管理还与金融专业进行嫁接,开设金融企业管理班,把金融专业的主干课程拿进来。这样培养的学生既熟悉金融行业的业务特点,同时也具备了管理者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解决了工商管理专业方向不强,就业去向不明确的缺点,学生既能一专多能,又有一技之长。存在的问题是:全校性教学资源的共享与调配比较困难。总体来说,这种模式的推广性较强,适应面较广。
第三类,以传统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为依托,加大实践教学力度。这种培养模式的思路主要还是以原来传统的那套培养思路和课程体系为主,但是为了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实践教学方面加大力度。从培养目标上来看,仍然坚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但素质、技能都更高的应用型人才。基本上走访过的大多数学校对传统工商管理还是有所保留,就是规模较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来加强对管理实务的认知和锻炼。校内主要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与实验软件(ERP、TOP-BOSS)的应用来解决。校外主要是能安排学生到实践基地相关工作岗位进行集中实习,让学生能实际接触一些业务,培养学生的业务技能。
第四类,整合社会资源,培养创业管理人才。国家教育改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高等教育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将创业精神作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基本条件。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自主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创业管理不但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这更成了很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创业管理人才的培养需更加面向社会,深入行业。这类人才培养主要是以导师制为主,每位学生都要配备校内校外导师各一名,针对性指导。校外导师团由学校和政府牵头来组建,后期由管理学院负责对接和维护。校外导师可把学生带进企业、带进他们的项目,这样真正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和创业训练的平台。在学习锻炼的过程中由校内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参与创业大赛,以赛促学,并能通过这样的一些平台和契机为有创业想法和项目的同学争取创业基金。培养工商管理类创业型人才是孵化、催生、兴办新的产业,创造新的工作机会的需要,也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为区域经济服务。面临的问题是:校外优质教师资源获得有难度;有创业意识和具备创业素质的学生占少数,班级规模会导致教学资源不能发挥到最大效能。
二、基于加强情商培养的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根据基于加强情商培养的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结合由教育部高教司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育人指南》中提出的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中要体现情商培养的要求。所以,高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智商和情商都得到全面发展,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市场营销专业技能,具备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划、营销管理等营销业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基于加强情商培养的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必须体现培养目标要求,并对培养目标做进一步的分解。我们根据基于加强情商培养的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由教育部高教司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中关于市场营销专业的介绍,高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具体描述如下: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及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营销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智商和情商水平得到协调发展,具有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为企业推出新产品(或新品牌)、开拓新区域(行业)市场的营销方案进行策划的能力。(3)具有较强的自知能力、自控能力、自励能力、知人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4)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5)熟悉我国有关市场营销的方针、策略和法规及了解国际市场营销的惯例和规则。(6)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上述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描述中,除了一些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之外,特别围绕市场营销工作的具体要求提出了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应具有较高的情商水平,即具有较强的自知能力、自控能力、自励能力、知人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
四、基于加强情商培养的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相关课程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支撑,满足基于加强情商培养的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创业体系。
(一)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除了开设相关的通识教育和专业理论课程之外,还要开设与提高情商素质相关的特色课程,如情商专题课程或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设计与规划、人际交往、演讲与口才、商界名人奋斗历程的专题课程或讲座等。通过开设以上课程,一是让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掌握基本的情商的理论和认识到情商培养的重要性;二是培养积极的心态,提高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面对择业困难或工作中遇到压力时能够从容应对,能够正确调控自身的情绪,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三是让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以商界名人为榜样,热爱营销职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增强他们主动提高情商素质的动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
市场营销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设计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营销技能,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情商素质。(1)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课时。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多安排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有效训练学生的演讲与口才、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情商素质。(2)集中实践环节强调专业技能训练与情商培养并重。市场营销专业的集中实践环节一般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企业管理沙盘实训、商务谈判实训、市场营销调研实训、市场营销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内容,还可以增设素质拓展、挑战极限等潜能的培训,着力提升学生的情商素质。
(三)创新创业体系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文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立足专业教育实际,通过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应该在深刻理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情商培养的核心内涵基础之上,科学设计基于加强情商培养的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体系。(1)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一是开设《创业基础》课程,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该门课程成为公共通识教育课程之一,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树立科学的创业观;二是开设创业所需的理论课程,如《合同法》、《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司法》等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数是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的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三是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类课程,如《创业营销》、《小微企业管理实务》等课程。(2)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衔接。一是把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与创新创业模拟实践课程相结合,例如《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验》等实践类课程也可以作为创新创业模拟实践课程;二是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体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三是借助校内外实践基地,支持学生将创业计划项目进行孵化实践。(3)创业创新教育与情商教育的有机整合。通过上述(1)、(2)的分析,创业创新教育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与水平,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商素质。总之,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特点,我们可以有效整合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创业体系,多层次、立体化地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情商素质。
五、基于加强情商培养的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
我们根据人才培养规格设计了科学的课程体系之后,要实现培养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情商的目的,其中重要的环节就是围绕情商培养进行教学改革,从而真正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对营销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企业对高校市场营销毕业生的需求特点,高校必须创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作为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育人的重要任务。其中,加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情商培养应成为高校培养高素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所以,担任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改变以往重视智商教育忽视情商教育的观念,深入调查了解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情商状况,切实把握加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情商培养的着力点,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大量渗透情商教育,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情商的培养实效。
(二)整合三个课堂,系统提升学生的情商素质
虽然我们认识到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情商的重要性,但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片面强调第一课堂(课内)的知识传授与灌输,忽视第二课堂(校内课外)、第三课堂(校外课外)对提升情商素质实践训练的作用,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与质量。为了系统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情商素质,我们必须有效整合“三个课堂”。第一课堂主要围绕开设的情商课程或与情商相关的课程进行以渗透观念意识为主的知识传授,引导学生认识到情商培养的重要性;第二课堂要营造以系统提升学生的情商素质为目标的校园氛围,开设沙盘模拟和推销课程模拟销售管理的现实场景,设置情商训练型课程融入社团活动;第三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设置情商体验应用型教学内容。
(三)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将情商培养融入课程教学过程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特别是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情商素质,也为学生的情商培养提供良好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一是通过使用幻灯片、投影、视听设备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创新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专业性的影像资料作为教学片供学生观摩、讨论,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果的目的。二是将课前激励、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心理测试、营销模拟实践等方式引进课堂,营造训练与培养学生情商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在教师实施教学过程中有更多机会进行师生间的互动和情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熟悉自我和激励自我。
(四)倡导个性化教学,开发学生的情商潜能
为了开发学生的情商潜能,我们要积极倡导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个性,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需要进行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情商培养,提高他们的情商水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把学生分为急躁型、活泼型的、温顺型、冷静型、沉默型等多种类型,善于从情商的视角分析他们各自的优缺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情商优缺点,同时要让学生认清自身情商培养的方向,并采用相应的情商培养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情商水平。
(五)改革考试和考核方式,科学测试学生的情商素质
在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考核有鉴定、导向、激励、监督的作用,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情商,有利于学生自觉地、努力地提高自身的情商素质。但我们传统上采用试卷的考核方式,学生大多靠记忆就可以通过考试,考试形式单一且缺乏科学性,很难测试学生的情商素质。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考试和考核方式,采用多种方法来评价学生的情商素质。为了科学测试学生的情商素质,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市场营销专业情商素质测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自知能力;自控能力;自励能力;知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其次,构建情商培养测试体系,其主要内容有:根据市场营销专业情商素质测试的内容,科学设计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情商评价量表,根据评价量表注重学生工作干部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任课老师的评价、学生家长的评价及用人单位的评价相结合。特别是要把情商的评价渗透到课程考核的环节中,考试内容除了课程理论知识的考核以外,作为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可以通过观察、与学生交流、讨论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情商状况,还应把课堂研讨、案例分析、营销活动情景表演、模拟训练等过程中的情商表现和情商改善情况作为考核内容。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本科院校;工商管理
案例教学法源于西方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由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创,已经广泛应用于众多教学实例中,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反响。工商管理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主要以经济案例为主要内容,通过事件的提取与组织、问题的提炼和优化以及案例活动的开展、案例分析报告的分享等使学生从实际事件中获得知识的巩固与内化[1-2]。案例教学法于工商管理课程具有积极意义,学生在管理知识的学习基础上通过案例实现应用教学的成效,符合现代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1.案例教学法于本科工商管理课程的重要性分析
1.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案例教学的本质在于针对已有的事件、过程进行剖析,并由其中汲取具有参考价值的教学精髓。在上述过程中,学生可通过思维的发散、逻辑的延伸,来完成对同一案例的不同角度审视,或可在问题的原有解决基础上提出新的应对方案,由此完成一套整体的创新解析过程。因此,对案例教学法进行巧妙利用,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提升具有重要教学价值。
1.2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案例教学的特点在于其实践性与多面性,但如何使学生能够由案例表面现象上升到理论高度,还取决于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在上述过程中,教师需通过利用自身经验及认识,向学生传达同一案例下可能引申出的不同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也将得到的一定培养与积累,对于个人进步也具有较大推动作用。
1.3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案例教学的优势在于其教学资源提取于实际情况,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大指导意义。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在就业适应能力上往往弱于拥有实践经验的求职者,而通过接受案例教学,可使学生尽可能地了解到部分企业在实际情况下的应对框架,或是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总结出相关的参考条件,从而促进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提升[3-4]。
2.如何在本科工商管理课程中有效应用
案例教学法从上文论述中可知,在本科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日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1案例的选择。工商管理课程的案例选择既要符合教学的规律以及要求,同时考虑到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影响,选用符合时展以及经济实际的最新案例。首先,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加强教学目的的影响力,在学生认知水平与能力基础上进行案例筛选,避免案例超出学生能力范畴;其次,案例应具有教学意义,除了简单的量化解答外,还应可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展其创新能力;另外,案例应充分结合教材的理论知识,既不能离开实际空谈理论,也不能离开理论蛮干。总而言之,案例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符合教材、符合实际。
2.2案例的描述与引导。在呈现案例后,通常进入描述与引导环节;其中,描述指对案例的阅读、理解、分析以及总结,引导指教师以教学规律为基础,通过语言、活动、规则等使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或规则开展学习活动。在描述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应保证案例本身语言与表达的合理性,既要符合实际,也要符合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在阅读案例材料时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且具有代表性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其案例分析的涉猎水平;其次,教师可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初次阅读案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案例描述,可遵循一定的问题与格式。
2.3案例的讨论与分析。作为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环节,如何提高案例分析与讨论的质量,已经成为决定案例教学成效的一大因素。因此,在引导学生的进行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首先,教师可针对案例中的关键点进行问题设置,问题除应紧扣案例核心外,还应进行适当的延伸,以供学生自行探索不同的解决方向;其次,在学生表达自身观点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将其向相对独立的方向引导,避免形成思维上的局限性;再次,在引导学生朝案例主要结论思考的同时,应保护学生散发型及创新性思维;另外,教师可针对分析过程中的几种主要观点方向进行总结,以帮助学生明确思路,摸清方向。
2.4案例报告的撰写与分析。案例报告是案例教学法的末尾阶段,也是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时期。在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在案例开始前就注意提醒学生充分考虑案例报告的要求开展学习的组织活动,使其一切活动都具有基本的目的与计划性。在撰写案例报告时,注意规范学生的报告形式,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创新平台,以不至于走入教学桎梏的误区。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现实生活的案例中得到理论知识的应用机会,不仅对学生课本上所学的基本知识的巩固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对其实践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丽杰.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5(07):64-65.
[2]齐鑫,张晓梅.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探索,2015(07):91-93.
工商管理专业从1998年开始正式列入我国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获得迅速发展,迄今为止,已有超过500所本科院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工商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企业更加重视经营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创新,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对工商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给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提出了新课题。本文在阐述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走向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发展趋势,分析传统本科教育模式下工商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构想。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走向
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欧洲中世纪。与现代大学不同,中世纪早期的高等教育并无独立的组织实体,而是借助组织制度的基础架构,以学生与教师团体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学士、硕士、博士等不同的资格称谓,构建起学科制度、学院制度、考试制度等,成为现代大学的雏形。其后,欧洲高等教育不断通过职能拓展,实现其现代化转型。例如,经过柏林大学改革,确立了高等教育科研职能;通过“威斯康星思想”以及“斯坦福-硅谷模式”的发展,又进一步拓展了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一是人才培养,二是科学研究,三是社会服务。在走向近代的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延不断拓展,层次、类型更加多样化。例如,二战后,在正规的“大学教育”的模式之外,又兴起社区学院、短期大学等各种新型高等教育机构。二是呈现出追求规模化的趋势,逐步由“精英模式”向“大众化”转变,为更多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20世纪后期,高等教育又出现新的重要变革趋向,即市场化。政府放松管制,将市场逻辑引入高等教育,让竞争与价格机制引导高等教育机构应对市场的需求。国家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也由“政府控制模式”走向“政府监督模式”。市场化进程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管理方式、教育评价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传统本科办学与高职办学的区别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形态、格局、结构调整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变革。教育部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2012年开始,部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本科层次专业,建设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对于传统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第一,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不同。传统本科沿用的是典型的精英教育模式,强调“综合型、宽口径”的通才培养模式。而高等职业教育则以培养“应用型”“专门型”人才作为办学定位。《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第二,课程设计不同。传统的本科教育追求学科理论、技能的全面系统性,将理论知识的传授理论作为课程的核心,重视培养学生具有学科纵向发展特点的认知结构;而高职教育则是立足于高等教育层次的基础上,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以服务社会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主要导致,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技力为主线设计课程培养方案。第三,教学方法不同。传统本科教学主要采取课堂教授的方式,注重对学生理论功底的培养,但是高职教育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学生采取实践教授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式的教学,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传统本科教育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本科教育模式的影响,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主要受制于自上而下管理体制,与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密,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目标定位不够科学,处于“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之间的模糊地位,培养方案仍按以教育部的工商管理核心课程为主,在教学中重视传统理论知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仍未真正建立。第二,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错位,就业难以找到“对口”岗位。大部分高校根据教育部专业介绍,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即各单位中的中、高层管理者,而随着我国MBA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及就业竞争的加剧,社会用人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大部分仅在某一职能部门中担任基层管理工作,要求大学生熟练掌握某一职能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由于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错位,导致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所学的知识“宽”而不“专”,毕业后无法找到“对口”岗位。第三,专业缺乏特色,缺乏竞争优势。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相同,没有按照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本学校的层次定位、教育对象特质的变化而作出调整更新。由于专业服务面向不明确,无法形成专业特色,无法突显出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无法形成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难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层次化、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第四,课程设置老化。目前我国的高校中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趋同性,而且课程设置并未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进行调整,存在老化的现象。课程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采用普通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依然偏重专业知识体系,涉及的知识面广泛,但是缺乏专业的特色,一味的将工商管理的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但是这种贪多的课程设置模式难以适应当前精细的社会分工要求。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脱离企业实际需求人才的现象,难以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在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上存在不足,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明确目标定位,突出职业化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本科教学相比,应用型本科教育更加贴近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必须适应社会需求,以培养生产与管理第一线急需的各种高等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适应性的“高技能的专门人才”。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中缺乏专业建设的反馈机制,许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并不在意本专业的学生是否找到对口的工作,而是注重学生是否找到工作。因此,难以有效的针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工商管理专业应加强毕业生反馈调查,通过深入用人单位了解人才技能需求,并了解本校的毕业生工作情况,总结用人单位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从而调整本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划。第二,明确培养方向,突出行业与地方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与学校自身资源,在专业培养方面大胆创新,突出行业特色,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培养与就业方向,减少工商管理专业“宽”而“专”的缺点。例如,水利院校的培养方向以适应水利行业工作为主;石油院校的培养方向以适应石油行业为主;财经院校的培养方向要求能够广泛地适应工业以及商业领域等等。高等职业院校的特点是专业设置上具有灵活性,而且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内容设置上应当联系社会,反映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工商管理专业的设置应当能够从行业特色出发,通过培养具有行业与地方特色的人才,用来服务当地的经济发展。第三,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课程体系,以适应新形势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具体工作:一是对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进行重新整合。在公开选修课中开设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一些课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与职业适应性。二是优化专业课设置。将专业课分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根据目前企业对工商管理技能的要求开设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方向,以增强学生个体在某项专业职能管理上的优势。第四,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工商管理专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密切联系,其人才培养不能仅仅依靠高校自身,而应敞开校门,吸引多种市场资源共同参与。针对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缺乏的情况,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改革高等职业院校的人事聘用制度,健全人事聘任的竞争机制,通过面向社会招聘具有实践经验的工商管理人才担任工商管理课程的实践指导教师;二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邀请著名企业中的优秀工商管理的人士进入学校开设专题讲座的方式,向学生传达用人单位的最新动态,了解企业最新的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文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具体工作中主要负责生产、咨询、人力资源、计划、营销、财务等管理工作,工作性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本科院系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工商管理难度日益增大,这就要求工商管理人才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技术、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不仅要熟练掌握工程技术,还要了解经营管理理念,此外,还应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因此,本科院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时应充分考虑这些专业特殊性,不仅要关注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社会公益心、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促使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协调、沟通、组织、交往、领导等多项管理技能。
(2)采用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各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存在差异,在师资力量、招生条件、择业范围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各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地方类本科院校可以依据地区特点,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全国重点本科院校具有生源素质高、师资力量雄厚等优势,因此,可以着重培养研究型、通用型、外向型工商管理人才;师范类本科院校则应注意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方面的人才。总之,各本科院校应当在遵循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不同职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
(3)增强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本科院校的教育创新不仅要遵循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还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因此,本科院校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并与之进行双向互动。本科工商管理教育要面向社会和未来,依据实际情况,准确把握管理理论和国内外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增强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此外,还要坚持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培养宽口径、强能力、厚基础、高素质的新型工商管理人才。注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最后,要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拓展工商管理专业口径,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增强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以提高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
(4)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相较于发达国家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我国仍有许多需要借鉴完善的地方。许多发达国家的本科院校主张将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依据一定的比例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独立性和综合性。发达国家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接受基础的人文和管理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日本许多本科院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尤其关注学生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商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我国若要完善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为会计事务所、商社、企业财务部门、内外贸企业、海外贸易会计社、金融保险等部门和企业输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2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
2.1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创新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是要切实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单一化知识讲授、枯燥的理论识记和僵化的课堂板书。依据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特点,采用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形式和教学内容。尤其是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对提高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具有显著成效。案例教学主要是指选用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来反映实际管理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在本科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分析和讨论复杂的现实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管理理论应对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模拟教学法则是指针对客体和教学内容的特征,为学生安排相应的角色,并创建管理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解决管理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机软件模拟现实管理环境,并提供相关决策参数,引导学生在这种模拟的环境中,分析、判断、解决相关的管理问题,并就解决结果进行全面研讨,从而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项目研发。引导学生参与论证、开发、推广教师与企业合作的相关项目,增强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2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具有广泛性,还要找到准确的切入点。相较于其他专业,工商管理涉及到的管理活动相对宽泛,因此,其教学内容也应当适当扩展,但要注意核心课程的设置,只有这样才能凸显教学重点,明确人才培养方面,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教学体系也应当朝着个性化方向发展。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各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办学条件也各有不同,因此,在本科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既要关注共性的基础教育,又要结合自身实际凸显个性特色。各本科院校应当全面研究市场对工商管理人才的不同需求,进行科学的教育定位,合理规划教学体系,安排教学内容。例如,某本科院校毕业生多选择到企业就业,所以该校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就应充分考虑企业的人才发展需求。不仅要开设概率论、线性代数、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数理统计等基本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还应安排学生学习纺织、机械制造、化工、电工学的基础知识。只有突出学科特色,才能促使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尽快适应企业的管理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
2.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本科院校要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协调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安排学生进行课内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践、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实践学习。同时,还要注意探究实践教学的新方法,不仅要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内实践训练,还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实践机会。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在假期期间进行相关的社会调查,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有关工商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参加ERP沙盘模拟大赛、全国物流设计大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让学生通过这些赛事了解最新的工商管理信息,并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其次,要革新实践教学的手段,要创办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践的平台,并采购相关的实践软件,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模拟演练。最后,要探寻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方法,实践教学时间相对较短,若要在有效时间内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就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并及时总结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
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工商管理专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一项重要途径,也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将职业能力教育融入课程课堂教学,使学生既达到课程的技能要求,又拿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一举两得。使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高度匹配,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也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前基本都能获得助理营销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初级会计师、助理企业培训师等执业资格证书。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组织参加各种大赛
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综合与专业知识基础,课下通过参加校内、省内、国家级的创新创业大赛、案例大赛、市场营销大赛、职业规划大赛、ERP沙盘模拟大赛、“未来职场108将”精英挑战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兴趣与专长,提升领导力、创造力与执行力。近几年学生通过各种大赛,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一直以来,我国大多数本科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课多面广、重理论轻实践问题,学生几乎要学习工商管理二级学科下的所有课程,没有针对性,缺乏特色,从而无法满足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失去了就业竞争力,2009年至今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处在高危状态。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也始终难以突破传统课程模式的干扰,追求的仍是重基础、宽口径、知识全面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仍然以点多面广为特点,且没有与区域经济及学院定位很好地相衔接,虽然学院进行了一系列强化实践教学的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课程的讲授仍多以理论授课为主,虽规定了相关的质量监督措施,但实施效果一般,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明显提升,专业选修课数量不多,且不能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要求,专业特色严重匮乏。
(二)实践教学形式化,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目前各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虽然有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由于资源不足,实践教学往往成为一种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无法很好结合,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致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在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得以提升,最终无法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理论水平高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目前拥有“双师”或具备双师资格的教师少之又少。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引进教师的准入标准不断提升,应用型高校须具有与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相匹配的教师队伍,才能有利于专业建设的发展。
(四)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授课方式单调,忽略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有独特的学习能力,他们独立、自主,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喜欢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不满足于对课堂上老师讲授知识的被动接受,所以他们更愿意去实践,参加竞赛,来验证自己的能力。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教师平时教学任务重,教师基本都是直接从大学毕业的硕士、博士,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实践知识,所以课堂教学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在课堂上也主要沿袭传统的听课加记笔记学习模式,缺乏主动思考,课堂气氛不活跃,既达不到理想的听课效果也不能充分施展学生的才能和智慧,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需要,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三、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培养特色人才
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作为民办高校,所招收的学生入学分数比较低,底子相对较差,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缺乏积极性,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带头人应该高度关注社会经济的走向,在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设置上应具有前瞻性,积极开拓社会紧缺的而在其他传统高校没有的实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新模式,满足当前企事业单位急需的特色专业人才需求。在课程设置中,要体现本专业在同类院校中的特色,结合院校教学特点,制定有特色的专业课程,积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人才。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工商管理专业实际上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学生除了必须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各高校应明确的目标,实践教学是最重要的环节,能够有效地强化、拓展和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这就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来完善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如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时,在学校集体安排的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写作等环节外,教师可结合所讲授的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如参与各种竞赛、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ERP经营模拟大赛、市场营销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水平。
(三)优化和整合“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同时又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者,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和提升,是应用型高校提升教学水平和竞争力的有力法宝。通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和优秀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整体优化教师结构,同时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学历,提升教师的知识层次和思想意识,并且要求教师每年有一定的在企业和社会参加管理实践的活动,及时掌握工商管理方面的最新变化和趋势,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充实,提高全体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指导和培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