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7 17:03: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幼儿园基础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初步认识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经济正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呈现出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等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期待。
第一、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教育阶段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并有它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幼儿教育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其过渡是教育自然的连续过程。在基础教育的体系中,研究幼儿阶段教育和小学阶段教育的衔接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教育目标、教育方式、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诸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幼儿园教育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启蒙教育阶段;小学教育则以系统的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的初等系统教育阶段,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减缓坡度,实现从幼儿到少儿的量变到质变,正是幼小衔接的研究内容。
第三、幼儿园教育的普及必然使幼儿园学习成为小学学习的准备阶段和必须阶段。为使孩子能够在进入小学学习后较快地适应小学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就有意识、有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把过去小学办的学前班拿到幼儿园来办,或是单靠在幼儿园大班增加一些过度的教育内容,而是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都要科学地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二、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教育任务不同,存在着阶段性。幼小衔接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能否和谐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高低,目前幼小衔接中还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
1幼儿教育小学化,儿童入学后易产生厌学情绪
许多幼儿园和家长把识字课和数学课放在重要地位,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提前拿到幼儿园,让未入学的幼儿学习。这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而且还造成了种种弊端:这种“教材下放”,让幼儿学习入学后将要学习的内容,实际上是让孩子先学一遍,一年后又重复学一遍。使得孩子缺乏主动学习的后劲,等到“储备”用完,就会出现使用困难。
2缺乏社会适应性能力锻炼
幼儿园平常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对遵守课堂纪律等非智力因素较少考虑,使得刚入小学的儿童表现得很不适应,如不知道按时完成作业、不知道准时上课等。教师更多地强调知识的培养和积累,其实非智力因素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儿童的感情、动机、意志、爱好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儿童的成绩好坏,还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3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求上的不一致,易产生不良学习习惯
有些幼儿教师由于对小学教育不了解,加之幼儿园本身就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儿童在幼儿园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入小学后,有些儿童使用过学具后,不能自己收拾还原;书写汉字笔顺有错误,操作活动不规范;握笔姿势和坐姿不当;学习方式明显带有幼儿园特点,习惯于依赖教师;有的儿童甚至不懂得按顺序看画面、按页码翻书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将影响日后儿童的有效学习。
三、对幼小教育衔接的实践探索
1搭建小幼教研活动平台
小学、幼儿园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教育机构,工作中极少往来,老师间的教学缺乏最基本的沟通、了解。幼儿入学前的教育,大班老师只能在表面形式上做些更改,如延长上课时间、小学化摆放课桌椅等,而无法从实质上加深幼儿对小学的认识。因此,小幼双方可共同搭建教研平台。(1)互相学学老师都在学习、培训《纲要》及新课标,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老师可借此机会共同学习,互相探讨、交流对新课程观的看法、问题。(2)课堂教学互听互评。从教学实践层面深入了解小学或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以便双方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能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措施。
2与幼儿家长、小学教师保持密切联系
幼儿园要定期和不定期与家长交流育儿知识,提高育儿素质,经常保持联系,纠正不正确的态度、方法,家园教育一致。幼儿教师主动与小学教师联系,如通过个别访谈、组织参观活动、座谈会等,倾听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为小学一年级教师准备一份较为详细的幼儿各方面发展情况表,以便全面系统了解。
3小学教师教育方法的改进
(1)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学生刚入学,面对学校、老师、同学等新环境、新面孔,总会有些不适应。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尽量帮助解决,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其次,为学生营造同伴间合作、交流的氛围,提供互相帮助的机会,增进同学间团结友爱的情感。
(2)调整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个体持续发展
考分只是作为评价方式之一,而不是划一的衡量标准。我们应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重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持续发展。
(3)采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课上的模仿和记忆,尤其是数学,可参照幼儿园的学习方式,通过生活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游戏活动等进行;经常开展班会活动,给幼儿提供合作、交流、探究的机会,提高学习自主性。
总之,幼小衔接是教育整体改革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搞好幼小衔接,才能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我们应对处于衔接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探索,不断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小衔接的途径,帮助幼儿顺利地解决好其间的过渡和衔接,使千千万万幼儿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
进入新世纪后,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取得长足发展,教育科研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教师基本素质的重要指标,其中也包括幼儿教师。我工作在幼儿教育第一线,时间跨度长达十四年,担任过从幼儿教师到园长等几乎幼儿园所有职务,熟悉幼儿园管理流程与内容,了解幼儿教师所有的工作内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水平、教育理念、教育理论、科研水平、个人魅力等[1]。我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结合自身成长的困惑,对幼儿科研相关问题作了探讨。
一、幼儿教师科研现状
(一)幼儿教师普遍学历层次较低,科研意识淡薄。
我国大部分的幼儿教师的培养,由原来的中专逐步向大专过渡,趋势是向高层次发展,但是现今由于客观历史原因,绝大部分骨干幼儿教师(30岁左右)都是中专和大专的文化水平,文化水平的结构特点决定幼儿教师综合素质,他们大多对于科研没有基本的概念,很多工作都从自我感受的感性点出发,以前人和自己的经验作为工作的指导和出发点。大部分幼儿教师的工作观点是完成基本的日常班级管理与幼儿管理,认为没有必要开展幼儿教育的科研工作,觉得科研工作距离自己比较遥远,只要管理好自己的班级,做好本职工作即可。很多幼儿教师就算表面进入了科研领域,其实只是为了考核、评职称或者完成市、区、园里的工作任务,几乎没有主动进行科研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幼儿教师进行幼儿教育科研的主动性、兴趣性、积极性等各方面都不成熟,往往是被迫参与、从事科研的,科研意识非常淡薄,基本没有机会体验教育科研和科研应用所带来的乐趣,并享受其中的成功感[2]。
(二)幼儿教师科研知识比较缺乏。
所谓幼儿教师科研知识特指幼儿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基础知识。我结合通过自身工作经验,与周边同行的交流,以及相关报告的调研发现,30周岁以下的幼儿教师中只有极少数幼儿教师系统学习过幼儿科研知识,很少有人了解如何参与幼儿教育科研活动,几乎不懂科研课题设计的规范与流程,不了解幼儿教育论文撰写的规范。很多幼儿教师认为幼儿科研就是写论文,甚至是写工作小结。他们根本无从了解教育科研是一个从收集、选题、论证、立项、计划、调研、撰写、修改、结题到撰写完整报告、,再跟踪提高、研究的过程[3]。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幼儿教师会主动订阅幼儿教育理论的相关报纸、刊物,更不会主动寻找、学习相关幼儿科研理论知识,大部分幼儿教师科研为零。
(三)幼儿教师科研能力普遍很弱。
所谓幼儿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指幼儿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学前教育领域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并找出其中一般规律的过程,最终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提升学前教育水平。幼儿教师科研能力很弱主要表现在:1.幼儿教师普遍感觉科研难度很大,不知如何从何获取课题,不知如何开展研究课题;2.研究课题方法、手段单一,主要集中表现就是上网搜索资料,然后抄抄、改改、写写,应付了事,完成任务,不求创新;3.研究方向很集中,基本就是取材于幼儿的日常行为管理内容,然后就某一点进行经验性的总结,造成大多数论文雷同;4.研究应用性狭隘,科研内容推广性、应用性不强,大多数属于纸上谈兵,实际应用价值不大。
二、提升幼儿教师科研水平的途径
(一)加强学历教育,提升整体层次。
当前幼儿园的主体教学力量是主干教学教师,绝大部分以师范专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为主。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下,学前教育的生源并没有得到提高,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入校文化成绩较差。在这种生源质量的前提下,即使通过严格的学前教育培训,也很难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幼儿教师。我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走访身边同行发现,幼儿教师的科研概念起源于其在学生时代的学习,然而他们在师范学校学习学前教育专业时,课程中几乎没有相关指导性内容,在学生时代没有科研概念。现代社会,知识就是力量,起跑线教育受到重视,激烈的社会竞争下,家长不遗余力,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选择优秀的学前教育资源。一方面是社会的高要求,一方面是培养的低层次,相互矛盾、冲突。所以要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就必须提高学历教育水平,在整个培养幼儿教师体系中渗透科研相关内容,使招生、培养过程、实习、毕业四个环节紧紧相扣,提高招生标准,夯实文化理论基础,使得生源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加强培养过程,在培养过程中灌输终身科研的概念,利用课程教学,建立幼儿教育的科研方法体系;加强实习过程,让学生利用理论去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总结新问题,从而激发学习与科研的欲望;重视毕业环节,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要求,严格毕业论文答辩流程,建立毕业生档案,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指导,让学生离开学校并不脱离学校,经常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指导。
(二)幼儿园工作管理。
幼儿园作为幼儿学前教育的集中场所,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管理人员占据很小部分,绝大部分都是幼儿教师,直接带班从事幼儿学前教育管理。现在的模式基本上都是老教师带新教师,这里的老教师是教龄长而不是年龄长。社会化大发展,优质的幼儿教育资源稀缺,需求量增大,很多优质民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他们大多数喜欢招聘一些有经验的幼师做管理人员,而从事一线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则喜欢招收青春、活泼的大学毕业生。很多新幼儿教师进入此行业后,基本就是靠老教师带,加上自己摸索,逐渐凭借经验在从事幼儿教育。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使得他们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增长了阅历,但是对于长期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工作者来说,变繁为简并不是有利的。在幼儿园工作管理方面,应该将幼儿园的发展与教师的成长相结合,以双赢为归宿点。定期邀请高校幼儿教育教学类的科研教师和幼教科研专家入园进行学术讲座;积极营造崇尚幼儿教育教学科研的园内氛围,鼓励中青年教师投身科研,让大量的感性材料变成理论知识,指导自我的长期实践;加强科研的绩效考核工作,将科研纳入每年度的年终考评,形成硬性指标,鞭策普通幼儿教师开展科研工作[4]。
(三)个人职业发展与规划。
根据人的生存需求理论,我们当然希望每位幼儿教师能够将幼教事业当成终生从事的事业来经营,并从中获得肯定和快乐,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在现实中,我们通过调研发现,绝大部分幼儿教师在5~8年的时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而8~12年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强烈的不意愿或直接离职,原因主要是觉得职业没有发展,人生缺失规划。所以我们应该在幼儿教师入园时,安排老教师结对帮助,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工作观、人生观。通过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每位新幼儿教师都懂得如何理解个人职业发展与规划,在个人职业发展与规划中,将自己长年累月的丰富经验书面化、理论化将是一件快乐的事。通过引导,幼儿教师会发现并了解科研的必要性,在科研中进步,在科研中快乐,在科研中将自己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材料,形成总结、课题、讲义、论文,并与更多的同行分享、共享科研的成果,将个人成果推广,从中获得成功与满足感,达到个人职业发展的长期化结果。
(四)教育主管部门。
作为幼儿园的直管上级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幼儿教师的科研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长期性的准入、准出标准不是教育主管部门所能制定的,但是对于幼儿园的直管上级部门来说,很多事情大有可为:1.定期举办各幼儿园的科研工作讲座,进行科研重要性的宣讲;2.定期举办科研交流研讨会,进行幼儿园论文评比,营造市区浓厚的幼儿教育科研氛围;3.定期组织市区骨干幼儿教师参观考察全国优秀的幼儿教育科研基地(优质幼儿园);4.定期召开科研课题推荐会,向广大年轻幼儿教师推荐科研项目和方向[5];5.长期举办市区的幼儿教师科研竞赛,让需要科研项目的幼儿教师有项目可申请,有项目可研究,等等。
我们相信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逐渐营造良好的幼儿教师科研氛围,让广大幼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去,将大量的实践经验转化成科学理论,指导自我的再实践,在工作中不断提升理论与实践水平,为祖国的幼儿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燕.教师是教育实践主体也是教育研究主体——兼谈幼儿教师怎样提高自身素质[J].学前教育,1999,(8).
[2]白桦.创造性地开展园本培训工作,2006(05).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长期的平民教育实践中,提出了独树一格的生活教育理伦,生活教育理论是适合中国国情又顺应世界的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系统而完整,博大而精深。而作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幼儿教育思想,也是远见卓识。本文从陶行知关于创办适合国情的幼儿园、强调幼儿教育的重要性等方面试论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提倡创办乡村幼儿园,创造平民的、省钱的、适合国情的幼儿园
陶行知尖锐地指出,旧时期的幼儿教育被贵族和知识阶级所掌控,失去了幼儿教育造就国民后代的意义。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当时幼儿园害了“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即效仿外国,不适合国情。二是花钱病,三是富贵病,即所幼儿多是贵族。这样的幼儿园平民的孩子是没有机会的入园。 我国幼儿教育机构是建在大城市,在富人集中的小区。完全是在为上层社会服务。让平民的孩子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陶行知提出:“我们要把外国幼儿园化成中国幼儿园,把费钱的幼儿园化成省钱幼儿园,把富贵幼儿园化成平民幼儿园。”建设中国幼儿园、省钱幼儿园、平民幼儿园。什么是平民?在陶行知看来,它包括广大的农民,也包括城市一般市民。幼儿教育要从贵族阶级、知识阶级手中夺过来,普及到每个家庭。让每一位孩子都可以上幼儿园。这思想对于我国幼儿园的建设有很高的现实指导意义,应该把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园作为目标。中国国情具体化,就是在开办幼儿园时,考虑当地的文化,提出适合本土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思想来培养幼儿。幼儿园就是要让大众的孩子都能进入幼儿园学习。所以在开办幼儿园就要考虑,怎样用最少的钱办成最有实效的教育成果。 在节省成本上,幼儿园教材、玩具应该合理选购,切忌选购一些不实用教育用品。在选购教材要考虑是否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玩具是否适合幼儿,是否开发幼儿智力,是否锻炼幼儿体能等方面来避免选购的不适用性。教具、玩具还可以利用手工制作和废物。同样可以减少幼儿园开支。只有让幼儿园开销达到最小,才能让幼儿园收费降低,才能让更多的孩子上得起幼儿园。
二、强调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十分重视幼儿教育,他认为出世就是破蒙,这是一种终生教育思想,尤其要重视学龄前这个阶段的教育,幼儿六岁前的教育,是人生最基础教育,这个时期可以将一个人的人格、倾向、态度、智力、体格打下正确的基础,这个基础一旦奠定,将是不易随便改变的。对于一个孩子,绝不可以失去这个宝贵时机。一定要在这期间着重培养,才能完成对一个优秀人才的塑造。可以看出陶行知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强调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对我国幼儿教育思想有深远的借鉴意义。我国对幼儿教育不重视,觉得幼儿教育不重要,忽略对幼儿的人格、态度等方面的培养,使得幼儿错过最佳学习时期,对幼儿今后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应该大力宣传陶行知的这一幼儿教育思想,使更多的家长来重视孩子幼儿教育问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关键期得到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为祖国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
三、开创幼儿创造教育
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创者。他极力提倡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并认为幼儿有很强的创造力,幼儿创造力是经过祖先遗传下来的,蕴含祖先们卓越才能,必须挖掘出幼儿身上这一财富。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把埋藏的潜能发挥出来。在当时,幼儿成长环境受到各种封建礼教束缚,幼儿身心得不到充分发展,使潜能也得不到开发。这将是对祖国接班人的摧残。所以一向注重幼儿教育的陶行知开创了幼儿创造教育。
陶行知认为,在幼儿创造力发展关键时期,幼儿创造力是需要重点培养,要是错过幼儿发展创造力的关键期,那么对今后学习受到影响。如张衡数星星,骆宾王作诗,曹冲称象,牛顿自制风车,爱迪生孵蛋等等,这些杰出的科学家,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极强的创造力,儿时正式抓住了对创造力的培养,并提供培养创造力的良好环境和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已具备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陶行知提出,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过程中要给幼儿体力和心理充分的营养,在日常生活上,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更重要的是对幼儿宽容、民主。只有做好这些才能最大限度让幼儿创造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增长,甚至能使幼儿创造力发挥到极致的作用。
创造教育起点是创造力的萌芽阶段,也就是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肩负起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这一圣神使命。陶行知的这套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好方法,对于当今的幼儿园同样适合。现在不少幼儿园采用陶行知这一理论,并不断摸索改进,教研出适合本园特色的创造力培养方法,同样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培养绝不是简单的说教方式,而是在教学中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刺激和自由发挥、发展的机会。让幼儿多看、多想、多动、多说以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让幼儿养成自主创造的思维习惯,同时还创设适合幼儿创造力发展的良好环境,让幼儿在民主轻松的教育环境中创造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之,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是具有先进性,前瞻性的。他的幼儿教育思想对现在的中国幼儿教育发展有积极指导意义。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在我国的幼儿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成为中华名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开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我国目前在学前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相对不足,使得“入园难、入园贵”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切实加快全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我国迫切需要了解和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以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财政支持。所以,作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经合组织[1]成员国便成了我们重点研究的对象。
一、OECD学前教育财政支持的经验
OECD 1999年的教育政策分析指出:“发展学前教育是向终身学习的第一笔投资,是为满足每个家庭更加广泛的经济及社会需要的一项意义远大的政策援助。”各发达国家在认识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后,都纷纷把学前教育作为本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项目。如德国、美国,已经把学前教育视为民族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纷纷制定详细的教育大纲、标准,政府也编列了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划。英国在布莱尔首相时期,已经启动了学前教育变成义务教育的工作;日本也开始着手推动学前教育免费化的进程等等。可见,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它不仅有助于促进个人的成才和家庭的发展,更会为社会带来巨大利润。
1、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公共经费投入大
学前教育公共经费投入是指由国家财政预算内的教育拨款中,给予对学前教育投入的专项资金。[2]图1 是OECD国家对ECEC 项目公共经费投入占GDP比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丹麦在0-6岁ECEC项目上投入的比重是最大的,占GDP的2%;瑞士和芬兰投入分别占GDP的1.7%和1.3%,除此之外这三个国家对6-7岁的儿童另外投入0.3%GDP。由此可见,它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虽然英国和美国的投入只占GDP的0.5%和0.47%,但由于英美两国数额巨大的GDP,这一投入足以保障本国学前教育事业稳步的发展。英美两国的学前教育十分发达,以美国为例,美国把发展学前教育放在全美教育目标之首,并以联邦立法的形式加以规定,这在美国教育立法中尚属首次。除此之外,还不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资额度,从1965年批准的拨款9600多万美元幼儿教育论文,到2003年修订案中的拨款68.7亿美元,38年时间财政投入增长了70多倍。[3]充足的财政投入一直都是一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而国家的高度重视则是财政投入的坚强后盾。OECD的成员国中学前教育发达的,基本上都具备这两点。
图1 为OECD国家对ECEC[4]项目公共经费投入占GDP比例[5]
2、通过公共财政支持学前教育
随着各国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不断认识,越来越多的国家正逐步将O一6岁幼儿的保教责任由私人责任转为公共责任,并通过公共财政不断强化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责任。最典型的便是英国,英国通过公共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并采取学前教育有关预算在政府财政预算中单列的方式,以保障公共财政稳定投入。除此之外,英国政府实施了重大的幼儿福利改革“确保开端”项目,提出了对3岁以上幼儿提供免费教育,并加大了对幼儿照看机构的公共投资力度。英国学前教育之所以能在较短时期内发展的如此迅速,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此。
通过公共财政支持学前教育是OECD的成员国又一大共性之处。从OECD成员国2005年学前教育拨款情况来看,瑞典学前教育的预算占总教育预算的8.5%,显然没有匈牙利(15.3%)和西班牙(13.1%)这些国家占的比重大,但是它的公费却占学前教育总花费的100%,即在瑞典不论父母的就业和收入情况如何,学前教育都是免费的。但这样的情况是少数的,大多数的国家仍是采用公共财政支持和根据家庭收入交费并行的方式,但公费的比重大多高于60%,而家庭所支付的部分一般不多于30%。[6](如图2所示)。通过公共财政支持学前教育能大大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从根本上保障了学前教育的顺利开展。
图2为OECD成员国2005年学前教育拨款情况[7]
3、依法治教,为学前教育投入提供立法保障
通过上述分析,充足的财政投入可以保障学前教育事业的基本发展,但要想保障充足的学前教育投入最有效的做法却是立法,即“依法治教”。“依法治教”是美国联邦政府为保障本国教育投入和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学前教育快速健康的发展,美国先后通过了《提前开始法》(Head Start Act)、《儿童保育与发展固定拨款法》(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Block Grant Act)及《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No Child Left Behind Act)等法律,这些立法明确规定并有效地保障了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各项拨款,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8]而当今世界另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为了学前教育的发展也先后出台了多部法律,如:《1988年教育改革法》、《1998年学校标准与框架法》、《2002年教育法》、《2004年儿童法》和《2006年儿童保育法》等,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中的职责,从而保障了学前教育充足的财政投入核心期刊目录。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足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我国各教育法中没有明确规定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职责。
4、实施补偿性援助,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虽然OECD的成员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学前教育的发展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却都把学前教育视为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并具有很强的福利性。与此同时,它们还把为弱势群体提供科学的学前教育,作为其消除贫困、缩小社会差异的治本良策。所以,各国除了重视学前教育的公平之外,更要求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对困难家庭实施一些补偿性援助。以英国为例,英国自上个世纪末开始,就把消除贫困儿童、增加教育投资,特别是发展学前教育、保护弱势幼儿群体等,作为布莱尔政府教育改革的中心议题。英国《拨款法》更是明确列出了“借助儿童基金帮助弱势儿童与青少年及其家庭,应对儿童贫困和社会排斥现象,以打破机会剥夺与弱势地位的恶性循环”的专项拨款,并且这专项拨款逐年增加。[9]可以说,幼儿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如果他们不能接受教育这不仅是教育最严重的“排斥”,也是社会最大的不公平。支持学前教育,让每个适龄儿童都能上学,不仅可以保障幼儿健康的成长,从而促进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更可以缓和一些阶级矛盾,维护社会和谐。
二、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完OECD国家的学前教育后,回头看看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现状。众所周知,我国是人口大国,0-6岁的儿童多达 1.3 亿,是世界同龄儿童的五分之一。而我国学前教育经费长期以来仅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 1.2-1.3%,且十年来徘徊不前。这个比例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是很低的,与 1.3 亿的学前儿童规模极不相称,从根本上就很难支撑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10]
一直以来,学前教育就被人们所忽视,是我国各类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但好在有企事业单位支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事业单位逐步分离,我国的学前教育成为“灰色地带”,幼儿园的数量和质量急速下滑,使得大部分地区上幼儿园的费用超过了上中小学的费用,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天价”幼儿园。虽然近年来经过国家的调整,我国某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学前教育的质量和入园率较高,如:上海市2005 年,3-6岁在园儿童为28.70万人,入园率达95%。[11]但这只是极少数的幼儿教育论文,整体情况不容乐观。据2006的数据显示,全国学前教育适龄儿童有6000多万,但入园就读只有2179万人,入园率仅为36.3%。而同一数据,西班牙、比利时的为121%,日本为86%,美国相对低一点,但也有62%。(如表3所示)。为了促进我国学前教育更好的发展,对中国学前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我认为中国学前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国 家
毛入学率
国 家
毛入学率
国 家
毛入学率
西班牙
121
澳大利亚
104
日 本
86
比利时
121
韩 国
101
葡萄牙
79
法 国
116
瑞 士
99
英 国
72
捷 克
114
瑞 典
99
希 腊
69
墨西哥
106
丹 麦
95
加拿大
68
德 国
106
新西兰
92
芬 兰
62
意大利
104
荷 兰
1.政府层面的“强大的外力”推进
近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颁发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未来10年幼儿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和幼儿教育标准化建设的诸多措施。例如,《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但是,从一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工作仍然仅仅停留在入园难、入学率等方面,还是式的命令式的宣言,主要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逻辑来平衡幼儿教育的发展。政府总是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却忽略了社会如何为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政府是执行者,往往把教育理论、信仰、观念进行实体化建构———贯彻落实。把所谓“顶层设计”向下落实到实践;把崇尚唯理性、崇尚根据说、信仰、经验等等综合实体扩展至幼儿园微观环境、幼儿个体、教师个体的自由教育情境时,原有的生态和结果必将遭到破坏。
2.家庭层面的功利需求
现在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极其重视幼儿教育,普遍把幼儿教育拔高,把幼儿教育理解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比如唱歌、演讲、跳舞、绘画、下棋、讲故事、认识汉字、认识英语单词、认识数字并会计算、会弹钢琴、读古书经典、习武等等五花八门的内容。林林总总的内容也在各种培训班、民办幼儿园中大行其道,成了他们招生的资本和竞争优势。幼儿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成了家长相互攀比的资本和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潜在标准。此种功利逻辑本质上是忽视幼儿生命成长的存在,忽略幼儿生命和生活体验的存在,是违背自由生长逻辑的。
3.幼儿园研究与教学的“泛技术性”崇拜
不可否认,幼儿教育科学化大大推进了教育理性化进程,目前幼儿教育科学化已经成为发展共识。但是科学化的前提是把幼儿对象化,即把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不是主体,所以幼儿研究和整个教育方式中都采用疏远幼儿的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不关心人的,特别是对处于整体性中活生生的人性,它是不关心的。”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教育是一种进步运动,历时性向未来推展,今天的教育现实是教育史长河中的最高阶段,并且还会向未来发展,它始终处于永不停息地向前流变过程中。我们所坚持与固守的教育观是极端的信奉唯理主义建构论的观念,认为教育、人的发展都是被另外的“前者”“家长”“专家”设计的结果。有学者指出“一些科学化的教育论文只看见各种推演的公式和符号,貌似深奥复杂,但说的是浅显道理甚至是常识,论文干瘪瘪的,没有液汁;教育论文本就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充满思想和情感的。”
4.幼儿道德教育外在物理化推演
模式化的生活设计、成人化的生活构想、竞争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样态使学生背离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状态。幼儿道德教育不是从儿童内部品质出发,不是内涵化了的个人品质和人文素养,而是外在的社会交往规约。把道德理解为伦理,是一种外在的一条条约束的规则,毫无生机和活泼性。遵守道德是一个物理过程———按规矩办,而不是一个心理过程。当远离了人群和惩罚,道德问题就集中爆发出来了。从儿童的天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未见过的善良、纯洁、无邪与朴实,就“像一颗散落的种子,远离人类的尘世。”而理性指的仅仅是使外部原则在人内心内化,并以之来修改自我的一套行使控制功能的“操作原则”。理性的这种规制功效保证了“好孩子”的形成,“好孩子”也发挥着理性的这种宰制功效。
二、反诗意化之缘由
教育经历了混沌的自然发展———理性的现代化建构———后现代的逆袭三个阶段。混沌自然发展阶段不知道需要什么教育;理性现代化建构阶段则顶层设计、强势推进、目标明确;后现代逆袭阶段否定宏大,解构整体,回归自然进程。中国作为后发国家教育一般跟随国家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教育现代化正处于方兴未艾的疯狂阶段,幼儿教育,具有显著的数字刷新、宏远规划、顶层设计、技术崇拜、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强力控制等特征。诗意化教育的提出,明显是不合时宜的,也不可能成为主流观点。显然,幼儿教育的反诗意化问题究其本质而言一定是现代性文明方式的结果。幼儿教育诗意缺乏在于幼儿教师的诗意、浪漫化情感的抑制。
1.专业的社会压制
教师的权威性即职业的专业性是否得到社会的承认主要是专业知识、专业自、专业伦理三个因素能否得到有效发挥。然而当下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专业知识严重被学科知识所贬抑,许多人都认为教师知识足够丰富就可以了,至于以缄默知识为主体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可以忽略的。二是我国学校基本实行科层管理,行政决定一切,教师普遍无专业自,无法按自己的方式教学,领导要求怎么教学就怎么教学,教学规范是外推式的,这严重影响教师的专业执教。三是教师伦理不是教师实践智慧和个人品质的外展,而是社会外在的、舆论式强迫的一道道规则和命令组合系统,从而使教师陷入了伦理困境。教师的专业得不到顺利发展就会产生职业不自信,从而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认识也逐渐脱离健康成长的轨道,甚至对自我生命轻视,致使教师自我潜在的职业忧患意识呈现出现实生命沉沦、疲倦、烦恼状态。这些问题在幼儿教师中更为突出,幼儿教师地位低、职称晋升难、待遇低、学历低、男性少、队伍不稳定等特点不仅意味着幼儿教师专业资质得不到保证和缺乏专业性权利,专业实践常常遭遇外部行政命令、社会家长等方面的干预。比如行政部门经常要求幼儿教师要承担大量烦琐的记载、摘抄、报告等文字工作,配合完成对外的招生宣传和收费任务,有的幼儿教师时常被抽调去参加政府组织的舞蹈、唱歌比赛,甚至被抽调去行政部门搞接待等活动;也有家长建议在幼儿园安装监控设备以监视教师行动;很多幼儿教师身心俱疲,幼儿教师似乎是谁都可以去做的职业,专业性得不到认可。
2.行业的标准规制
(1)幼儿教师培养目标标准化。
一是着眼国家长远的教育功能和人才培育要求;二是以幼儿自身条件为基准的身体发展;三是解决幼儿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引领品德发展;四是引导幼儿思考问题,促进其认知发展。
(2)幼儿教师能力评价标准化。
一是懂得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二是把握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三是能够观察幼儿行为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评估;四是具有和幼儿互动沟通的知识与能力;五是具有设计幼儿教育环境刺激的社会能力;六是具有与社会尤其是家长、教育主管领导的沟通能力;七是组织和开发教育资源尤其是园本课程、潜在课程的能力。
(3)幼儿教师教学行为标准化。
教学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必须规范实施,如现代性典型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这样告诫师范教育一样:“高等师范学校应当用其他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笑和怎样看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3.思维的形式化限制
有关幼儿教育的研究,必须深刻认识幼儿,深入研究幼儿,才可能做出专业的判断,才可能教育好儿童。儿童发展所受的相关刺激的制约因素、必须进行微观的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做出量和质的结论。这是目前国际幼儿教师教育最为重视也是学术研究最为迫切的需要。认知方法(是什么,内涵与外延)———理解方法(历史、背景和意义)———应用方法(定义域与技巧)———研究方法(根据与改进),从而形成一条准科学的思维路径。从研究成果表达方式上看,教育研究有文学性与科学性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当下,由于科学性表达过于追求理性思辨或实证说明,忽视了人的个体生活体验,日益受到一些研究者的怀疑,也直接导致教育研究出现了一种以叙事研究为代表的文学性表达,它试图挣脱教育学的概念框架与理论谱系的束缚,直接把教育研究指向教育活动的现场与个体的切身体验。有关幼儿教学方面,幼儿教师需要更加规范工作。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建立标准化反思系统,软件化运行,填表式嵌入和拓展,做到可评估、可参阅、可借鉴、可促进。
三、回归诗意化特质
新世纪以来,受后现代主义哲学影响,整个教育界都意识到了寻求境域性、真实体验感的重大意义,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品德教育等学科的地位仍然是重要的,以统计概率论为基础的追求宏大规律性的教育科学化情结得到了一定的释放。基础教育界,在教育理念、研究方法、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等多个层面也兴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改革运动。一些幼儿教育者尝试使用叙事、日记、随笔、版画、漫画、微片等情感丰润的方式来诗意化幼儿教育。以某些幼儿、幼儿教师、幼儿园为个案的情景式问题呈现,境遇式教育遭遇,更加凸显了微弱的个体的现实教育境况。从在台上的宏大理论的宣讲到进入幼儿园、进入课堂、进入社区、进入家庭去考察幼儿的生活路径和聆听他们的生命述说,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分担他们的痛苦的学术和教育理路不断清晰。但是这种后现代哲学指引下的研究和教育方式,仍不是学术界的主流,还缺乏自觉性,常被那些宣扬宏大理论的专家斥责为“小儿科”“非主流”。笔者认为要走出现代性教育科学化藩篱,使诗意化幼儿教育成为一种教师自觉。研究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必须从生命、人性的高度再认识儿童以及反思与解构当下幼儿教育研究、教学、管理范式。
1.再认识儿童———诗意存在的继续
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并且这也是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长期所关注的焦点。我们这里提出的对儿童再认识,显然不是科学规律、心理发展层面的认识,而是哲学意蕴上的“幼儿存在”精神指向和生命意义的再认识。幼儿不是一个抽象的、现成的、给定的实在,而是一个变动的、开放的、发展的、可能性、延展性个体。在各种活动中,体现自己的性格、情绪、认知和意志,表现出独特的气质特征。各种心理指数的发展,既面向活动本身,又最终体现一种终极的生命意义。幼儿教师、家长、各种幼儿教育组织和管理部门,对儿童的认识是一种“外在式”的推定、估计。对儿童的认识离开了儿童自身,离开了他们神秘的心灵家园,此种认识不是本真的,是一种“评价”。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言:“儿童总是以想象的方式建构世界与自我之间的生动联系,不断地唤起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想象,以丰盈年少个体生命内涵的基本路径。儿童与自然的交往中的游戏与劳作以及对自然事物的想象,构成一个人与自然之亲缘性的原型,开启个人通往自然之生命向度;儿童之间、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游戏与交往构成个人与他人交往之原型,儿童时期与人交往的丰富性奠定一个人向他人敞开的生命之维;儿童时期的童谣、故事、阅读、民俗、仪式等具有文化意味的生命体验,构成一个人向历史与文化世界开启的生命原型。”
2.“后常规”———幼儿教育“前范式”解
库恩与波普对“范式”都有深入的研究,是对科学研究本身理性化的启蒙与反思。科学、理性、形式逻辑、数学演绎确实是现代文明的精髓,用“理性”武装了人们的头脑,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认识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丰盈。科学、理性的威力得以完全呈现和推进,依靠的是科学研究者即“学术共同体”缄默的“范式”承认,一旦范式稳定存在便成了“常规”。当然,范式、常规不仅仅表现在科学研究领域,在组织管理、课程教学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就幼儿教育而言,幼儿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教育方法、管理组织、研究设计基本上都概念化、模式化了,有着清晰的操作流程即“常规”。范式是“学术共同体”“管理共同体”等潜在承认的,即同行默认。但是,常规遭遇了“诗意”的困境,一切常规化,诗意便荡然无存。库恩的范式理论使人们研究和管理模式化,思维清晰化,评价标准化,找出了专业与非专业的边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学术大生产、组织大发展、圈内的沟通交流从而有了可能。但是,对非专业人士、圈外人士、跨界人士、艺术人士、浪漫主义者、创作者、灵魂存在者、原本主义者却是巨大的桎梏。“后常规”的概念是英国科学与社会联合会主席拉维兹博士在上个世纪末提出的。他说:“科学共同体不像库恩描写的那样平静、单调,‘常规’对跨界成员来说缺乏规范性的力量。”“后常规”在于破解前范式的习惯势力、固定结构和关系。用无序、混沌、模糊、灵感、顿悟、感觉、直觉、创生来获得科学研究和管理的新思维和新力量。
[关键词]博弈论;囚徒困境;幼儿园课程改革;小学化。
一、博弈论与“囚徒困境”。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是经济学论文" target="_blank">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主要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博弈是一个主体,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对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1]博弈研究的对象是“理性的”行动者或参与者如何选择策略或如何做出行动的决定。理性的人是对现实的人的基本假设,即假定参与者会努力使自己的目标最大化。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一个经典模型:两个共同作案偷窃的小偷被带进警察局单独关押,如果一方与警方合作,招认并供出自己与对方以前所做违法之事,而对方不招认,招认方将不受重刑,无罪释放,另一方则会被判重刑10年;如果双方都与警方合作,共同招认,各判刑5年;若双方均不承认有罪,警察又找不到其他证明他们以前违法的证据,则只能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惩戒,各判刑3个月。在此假设前提下,这两个小偷如何做出选择呢?显然,其中一方的任何选择都要考虑另一方的选择,两个囚徒之间由此构成了博弈。在此囚徒困境中,由于双方都不知道对方会做何选择,所以存在一个惟一的均衡点,即两个囚犯均选择“招认”,这对双方来说是所获刑期最少且相对稳定的均衡结果。
均衡(equilibrium)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所谓博弈均衡,就是得到稳定的博弈结果。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幽默地说过:你可以将一只鹦鹉训练成为经济学家,他所需要学习的只有两个词:供给和需求。博弈论专家坎多瑞(Kandori)引申说:要成为现代经济学家,这只鹦鹉必须再多学一个词———“纳什均衡”。[2]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是博弈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在此纳什均衡点上,每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不会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冲动。“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在理论上很好地反映了博弈问题的根本特征,能够解释多种社会现象的内在根源。本文即拟用此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剖析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面临的“囚徒困境”,并探讨摆脱困境的最优策略。
二、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面临的“囚徒困境”。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来,幼儿园课程改革逐步从“文本式理论”转向“行动式实践”。国家对幼儿园教育进行了宏观指导,规定了幼儿园教育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并要求地方政府制定实施指导意见,鼓励和支持幼儿园开发园本课程。[3]到目前为止,幼儿园课程改革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与制约,改革仍举步维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小学化”的倾向依旧盛行。
幼儿教育“小学化”指幼儿园将小学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育规范、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渗透或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趋势化的教育现象。[4]幼儿教育“小学化”采取揠苗助长的做法,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不仅会扼杀幼儿天性,严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而且与社会要求和小学教育脱节,会对幼儿一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幼儿园课程改革正是以此为靶标,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核心理念。然而,现实生活中“小学化”统领的“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与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仍处于探索实践中,在以行为目标为导向的量化评价中,接受新理念教育的幼儿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具体科目学习,特别在一些小学招收新生时的“入学测试”中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有关,这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来说,与他们希望孩子一入学便“鹤立鸡群”的心理预期也是背道而驰的。这使得家长成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最有力和最顽固的支持者。
(二)新的利益格局尚未形成。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理念与教师以往根深蒂固的教学行为、教学信条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若采用新的方式,需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会因教学态度、任务、行为的不协调而面临生存状态的焦虑,而幼儿园课程改革可能带来的新利益还是一个未知数。这使得幼儿园和教师最自然的选择必然是“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
“小学化”正是应试教育的“先锋”,应试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从来都没有消停过,“小学化”倾向自然不可能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被顺利清除。
因此,幼儿园和教师、家长均会对幼儿园课程改革进行敷衍,不断回到“小学化”这一博弈的纳什均衡点。“应景式”的教育凭借人们对它的“前理解”,以“柠檬商品”的身份粉墨登场,忽视了幼儿教育的生成品性,然而幼儿园课程改革毕竟是国家和社会所期望的,由此幼儿园课程改革陷入了博弈的“囚徒困境”。
(三)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囚徒困境”。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博弈的主体有很多,为方便利用“囚徒困境”模型诠释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处境,本文将选取典型的幼儿园之间的博弈来分析,先设立如下假设条件:一是某地区存在教育资源完全相同的两所幼儿园A和B,两所幼儿园都很理性,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决策的依据,且都面临着是否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选择;二是当地一流的初等教育学校稀缺;三是这些小学招收幼儿均以入学成绩为参考;四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可为幼儿的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五是幼儿在小学的适应表现与其日后的中考、高考成绩成正比。
1.社会评价决定幼儿园课程改革难以走出“囚徒困境”。
如果明确幼儿园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而幼儿园课程改革确实有助于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由于幼儿园的领导是教育主管部门任命的,幼儿园服从上级要求也切实推行了课程改革,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评价(家长、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对该园幼儿入小学的表现打分)将决定幼儿园的效用。如表1所示,若A、B两园都推行课程改革,均将获得10个单位的效用;反之都仍旧“小学化”,均将获得5个单位的效用。两个效用的差距说明推进课改比“小学化”更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若A、B两园的选择不同,那么选择课改的幼儿园虽然提高了幼儿的综合素质,但其幼儿的入学成绩或在小学的适应表现相比依旧实行“小学化”的幼儿园的幼儿就有可能大打折扣,此时社会评价实行课程改革的幼儿园的效用就会比两校同时进行“小学化”的时候还要低一些,因而该园只能获得3个单位的效用,而依旧实行“小学化”的幼儿园相比之下会获得额外的效用,共计12个单位。
表1从社会评价看A、B两园的效用博弈。
可见,在上述博弈中存在着“囚徒困境”的难题。A、B两园都在努力达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本来两园都推行幼儿园课程改革是一种符合帕累托效用的最优资源配置方式,但是这种决策不满足纳什均衡的要求,致使获得5个单位的效用成为这一“囚徒困境”博弈的均衡结果,即在社会评价的压力之下两园最终都会选择依旧推行“小学化”。
2.幼儿在小学的适应表现决定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均衡结果。
在生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增强幼儿园的影响力、扩大生源和树立品牌是幼儿园的基本效用,这都将取决于该园幼儿在小学的适应表现。如表2所示,若A、B两园的选择不同,进行课改的只能获得2个单位的效用,而“小学化”的效用则是8个单位,这种情况实际反映了如果A(B)严格推进课程改革,而B(A)却依旧按照“小学化”的模式运作,那么后者幼儿的小学表现将大大高于前者,其效用也将高于前者;若A、B两园都不推进课改,或表面扬新课改之名,行应试之实,则两者均获5个单位的效用;若两园都推进课改,幼儿的适应表现和效用水平均将低于两园同时推进“小学化”时的情况,都只能获得3个单位的效用,但由于两者获得的效用水平相同,因此幼儿园课改并未改变两园的相对效用水平,其结果仍是1:1。可见,这一博弈的均衡解就是A、B两园同时选择“小学化”,各获得5个单位的效用。这也就是说,A、B两园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都将选择“小学化”而非课程改革。
表2从幼儿的小学适应表现看A、B两园的效用博弈。
三、幼儿园课程改革走出“囚徒困境”的最优策略。
目前幼儿园课程改革陷入的“囚徒困境”是由我国幼儿教育体制下的博弈均衡决定的,其博弈结构规定了如下收益:若幼儿适应小学、入学成绩好,幼儿园就能获得荣誉,得到更多的办学资源和经费;对教师就意味着奖金的提升;符合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要求,与家长希望孩子日后进入好的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期望成正比。摆脱这种困境的惟一方法由此是改变目前幼儿教育的博弈结构,从原点推翻“囚徒困境”成立的条件,使其博弈的纳什均衡点能够设为课程改革而不再是“小学化”,为此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积极作用。
(一)以幼儿为本,推行多样化的评价手段。
中国应试教育考试制度决定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长期存在,再加上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需要改革的实际是应试教育影响下的博弈规则,重构一个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的博弈均衡。目前,我国不少省份都制定了一些具有本地特色、有助于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评价标准与手段。例如,上海市一直在推进幼儿园新课改,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定位相适应,符合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上海学前教育纲要》的基本精神,较好地解决了将中国国情、地方特色和世界先进理念相结合的问题。在以儿童发展为导向、强调以儿童的经验为切入点编制课程、实现课程“园本化”的基础上,他们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课改理念要点,其中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又是课改操作的重点。为促使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他们引入了“诊断性个案评价”“教师档案袋评价”与“教师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使教师与幼儿园更加注重幼儿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走出幼儿园“小学化”的囚徒困境的可行途径,有利于改变课改困境的博弈结构。
(二)建立多元化的“选择性激励”评价制度。
作为一种非合作博弈,幼儿园课改博弈结构的改变还需要第三方即政府的介入。政府是制度的决定者与执行者。制度在协调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时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减少不确定性,更好地预测博弈的纳什均衡点。在此,可借鉴曼瑟尔·奥尔森设计的“选择性激励”(selective incentives)理论。
曼瑟尔·奥尔森认为,激励之所以是有选择性的,是因为对集团的每一个成员要区别对待,实现赏罚分明。这样既可以通过惩罚那些没有承担集团行动成本的人来进行强制,也可以通过奖励那些为集体利益工作的人来进行诱导。“制度激励”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实施“监督”和“分级制裁”是必须的,其目的是使准自愿遵从者确信其他人也遵从规则。[5]在克服“小学化”倾向过程中,政府可运用“选择性激励”评价制度(如资源的优先配置使用、荣誉、加分和奖金等)奖励那些积极进行课改的幼儿园和个人,也可制定幼儿园新课程评估制度、督导制度等使个人行为与集体利益相一致的规章制度,对违背者予以惩罚,对积极遵守者予以奖励,以此改变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博弈结构,使幼儿园课程改革成为新的纳什均衡点,最终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
参考文献
[1]张振华。博弈论视野中的素质教育。辽宁大学学报,2007(,9)。
[2]潘天群。博弈生存。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1.
2 陶行知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
陶行知先生,很早就开始关注并重视外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并密切关注国内的教育事业,关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与国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比较,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幼儿早期教育,因为幼儿教育是开始人生的基础教育,是人生可能发生转折的关键时期,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重视儿童成长的这一个关键时期,加强对儿童个性和习惯的培养。只有做好幼儿教育,才能够保证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成长为祖国所需要的人才。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儿童若得到好的教育,国家则发展得好,儿童若得不到好的教育,国家则面临危机,这也就是所说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强弱的关键就是能够得到好的教育。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明确了幼儿教育的根本。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应该对幼儿教育进行普及,尤其是农村,更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让所有适龄的孩子都能够在合适的时候,走进课堂,接受教育。保证儿童接受幼儿教育不仅有利于对妇女劳动力的解放,让妇女能够安心地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幼儿接受良好的教育,明辨善恶,在早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理论意义
(1)指出了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道路。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理论在幼儿教育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目前的中国教育教学中,其理论思想和现实意义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理论意义在于明确的指出了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道路,兴办幼儿园不仅可以解放妇女劳动力,还可以提高工厂的工作效率,更有利于提高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儿童健康成长。同时陶行知还提倡在农村多多建立幼儿园,将接受幼儿教育的机会普及到农村,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公平的机会能够接受应该受的教育。在农村扩建幼儿园,也使儿童有了更多接触自然和认识自然的机会,有利于陶冶儿童的情操,形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性格。陶行知这种对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关注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如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也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师资力量,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
(2)有助于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转变。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理论有助于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转变。首先,使我国更加关注国外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逐渐向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化教育转变,逐渐从重视城市幼儿教育向农村幼儿教育转变,并逐渐普及化。陶行知指出,我们不能一味地光顾着学习别人的东西,还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列宁曾经说过,一个国家如果有太多的未接受教育的儿童,这个国家是无法实行社会主义的。可见,幼儿教育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意义。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理论意义在于很好地促进了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重大转变,并且这种转变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化的意义,由专注城市幼儿教育事业向注重农村幼儿教育及建设相应幼儿园的道路上转变。
4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1)提高幼师地位。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和“学”是一件事,主张寓“教”于“学”。做老师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知识并不是可以使用终生的。但在目前的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却是幼师的待遇和地位低都很低,很少有人愿意从事幼师相关工作,尤其是男性幼师就更少了,可能也与男性很难与幼儿相处和沟通有关,这就导致幼儿园中男性幼师严重缺乏。城市是如此的境况,农村的幼儿教师就更不受重视了,也是为什么很少有人愿意去农村当老师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要重视幼师的地位,给予他们以肯定,要切实地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和地位,并保障幼师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稳定幼师的师资队伍,才能有更多的人愿意从事幼师行业,才能不断壮大幼师队伍,保证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这是前提条件,也是当务之急。所以,加强幼师队伍的建设,首先要保障幼师的合法权益,提高幼师的地位,主要包括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改善幼师的经济待遇,才能够有更多的人愿意投身到幼儿教育中。
(2)学会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无论是幼师还是家长,都要学会对孩子们的好奇心进行有效的保护。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或听到许多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不懂的事,都会马上对老师和家长进行提问,就像一本“十万个为什么”。这个时候作为幼师或者家长切记对孩子说“不懂就不要问”这样的话,这样只会打消孩子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其实,很多幼师或者家长由于没有耐心,在无意间就会犯这样的错误。使得孩子下次再有疑问时,已经不敢说出口,这就导致孩子们的好奇心被一点点地扼杀,甚至失去了原本应该有的好奇心。失去好奇心,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可悲的,是不符合他们年龄段的现象。作为幼师和家长,要学会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要知道孩子的好奇心是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宝贵的财富。当孩子有疑问,充满好奇心时,作为幼师和家长一定要耐心地对他们进行解答,千万不能默不作声,要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和鼓励。
(3)会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对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玩耍的阶段,所以老师和家长要找到与孩子正确的相处方式,最好是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到知识,在玩耍中有所感悟。但是,目前有很多老师和家长一心只追求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小小年纪就让他们学习各种技能,参加各种补习班,给了他们很大的压力。作为幼师和家长,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幼儿的教育应该是在玩耍中教会他们学习,开发他们的智力。此外,还有很多老师和家长经常将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觉得别人的孩子永远比自己的孩子优秀,这样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要学会在玩耍中教会他们学习,更要学会尊重他们和鼓励他们。给孩子们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让他们远离压力,远离厚重的课本,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健康的国家需要的人才。
(4)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园。随着家长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越来越重视,家长在幼儿教育方面的投资也越来越多,很容易导致幼儿教育的“西化”,这是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所鄙弃的。但目前,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存在并热衷于西式管理和教学的幼儿园。而家长们总觉得“西式”教育相比于“中式”教育是先进的,家长们希望孩子上最好幼儿园的这种心态,也将“西式”幼儿园推向了,尽管这种幼儿园的教育投资很高。这就导致了一些幼儿园一般家庭的孩子只能望而却步,甚至一些农村地区的孩子,由于家庭困难,根本上不起幼儿园,使这些孩子接受学前教育成为了困难。所以,我国应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园,而不能一味的崇拜和模仿外国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从目前的幼儿教育的现状来看,我们应该借鉴陶行知先生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现状,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创办真正适合我国的幼儿园,同时还应该加强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建立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儿园。
5 总结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界的先驱,他的幼儿教育思想无论在理论意义还是在现实意义上,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不仅指出了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道路,还有助于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向更好的方向转变。幼儿教育需要幼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努力学会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建立陶行知先生期望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平民的幼儿园,实现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一、反诗意化问题
根据对诗意化的理解,笔者把固化了的理性思维、唯科学主义;脱离生活情趣,按事先预设好的路径、范式、框架进行逻辑演绎;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刻板地贯彻某种理念,灌输某种知识,或者掌握某种技能,面缺乏轻松、愉快的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刻意把认识对象与我自体分离开来进行观察、测量、研究的活动都认为是反诗意化的。就幼儿教育面言,反诗意化的活动让幼儿产生累疲倦逆反厌恶淡漠被迫等多种不良情绪;通常这些活动主要分布在国家的幼儿教育行政控制、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以及各种针对幼儿设计的教育之中,其中幼儿园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教育理念、道德塑造、教育管理、教学活动、研究活动、幼儿保育等各个层面。
1.政府层面的强大的外力推进
近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颁发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未来10年幼儿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和幼儿教育标准化建设的诸多措施。例如,《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但是,从一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工作仍然仅仅停留在入园难、入学率等方面,还是外围式的命令式的宣言,主要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逻辑来平衡幼儿教育的发展。政府总是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却忽略了社会如何为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政府是执行者,往往把教育理论、信仰、观念进行实体化建构贯彻落实。把所谓顶层设计向下落实到实践;把崇尚唯理性、崇尚根据说、信仰、经验等等综合实体扩展至幼儿园微观环境、幼儿个体、教师个体的自由教育情境时,原有的生态和结果必将遭到破坏。
2.家庭层面的功利需求
现在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极其重视幼儿教育,普遍把幼儿教育拔高,把幼儿教育理解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比如唱歌、演讲、跳舞、绘画、下棋、讲故事、认识汉字、认识英语单词、认识数字并会计算、会弹钢琴、读古书经典、习武等等五花八门的内容。林林总总的内容也在各种培训班、民办幼儿园中大行其道,成了他们招生的资本和竞争优势。幼儿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成了家长相互攀比的资本和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潜在标准。此种功利逻辑本质上是忽视幼儿生命成长的存在,忽略幼儿生命和生活体验的存在,是违背自由生长逻辑的。
3.幼儿园研究与教学的泛技术性崇拜
不可否认,幼儿教育科学化大大推进了教育理性化进程,目前幼儿教育科学化己经成为发展共识。但是科学化的前提是把幼儿对象化,即把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不是主体,所以幼儿研究和整个教育方式中都采用疏远幼儿的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不关心人的,特别是对处于整体性中活生生的人性,它是不关心的。叫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教育是一种进步运动,历时性向未来推展,今天的教育现实是教育史长河中的最高阶段,并且还会向未来发展,它始终处于永不停息地向前流变过程中。我们所坚持与固守的教育观是极端的信奉唯理主义建构论的观念,认为教育、人的发展都是被另外的前者家长专家设计的结果。有学者指出一些科学化的教育论文只看见各种推演的公式和符号,貌似深奥复杂,但说的是浅显道理甚至是常识,论文干瘪瘪的,没有液汁;教育论文本就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充满思想和情感的。
4.幼儿道德教育外在物理化推演
模式化的生活设计、成人化的生活构想、竞争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样态使学生背离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状态。川幼儿道德教育不是从儿童内部品质出发,不是内涵化了的个人品质和人文素养,面是外在的社会交往规约。把道德理解为伦理,是一种外在的一条条约束的规则,毫无生机和活泼性。遵守道德是一个物理过程按规矩办,面不是一个心理过程。当远离了人群和惩罚,道德问题就集中爆发出来了。从儿童的天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未见过的善良、纯洁、无邪与朴实,就像一颗散落的种子,远离人类的尘世。面理性指的仅仅是使外部原则在人内心内化,并以之来修改自我的一套行使控制功能的操作原则。理性的这种规制功效保证了好孩子的形成,好孩子也发挥着理性的这种宰制功效。
二、反诗意化之缘由
教育经历了混沌的自然发展理性的现代化建构后现代的逆袭三个阶段。混沌自然发展阶段不知道需要什么教育;理性现代化建构阶段则顶层设计、强势推进、目标明确;后现代逆袭阶段否定宏大,解构整体,回归自然进程。中国作为后发国家教育一般跟随国家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教育现代化正处于方兴未艾的疯狂阶段,幼儿教育,具有显著的数字刷新、宏远规划、顶层设计、技术崇拜、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强力控制等特征。诗意化教育的提出,明显是不合时宜的,也不可能成为主流观点。显然,幼儿教育的反诗意化问题究其本质而言一定是现代性文明方式的结果。幼儿教育诗意缺乏在于幼儿教师的诗意、浪漫化情感的抑制。
1.专业的社会压制
教师的权威性即职业的专业性是否得到社会的承认主要是专业知识、专业自主权、专业伦理三个因素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当下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专业知识严重被学科知识所贬抑,许多人都认为教师知识足够丰富就可以了,至于以缄默知识为主体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可以忽略的。二是我国学校基本实行科层管理,行政决定一切,教师普遍无专业自主权,无法按自己的方式教学,领导要求怎么教学就怎么教学,教学规范是外推式的,这严重影响教师的专业执教。三是教师伦理不是教师实践智慧和个人品质的外展,面是社会外在的、舆论式强迫的一道道规则和命令组合系统,从面使教师陷入了伦理困境。
教师的专业得不到顺利发展就会产生职业不自信,从面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认识也逐渐脱离健康成长的轨道,甚至对自我生命轻视,致使教师自我潜在的职业忧患意识呈现出现实生命沉沦、疲倦、烦恼状态。这些问题在幼儿教师中更为突出,幼儿教师地位低、职称晋升难、待遇低、学历低、男性少、队伍不稳定等特点不仅意味着幼儿教师专业资质得不到保证和缺乏专业性权利,专业实践常常遭遇外部行政命令、社会家长等方面的干预。比如行政部门经常要求幼儿教师要承担大量烦琐的记载、摘抄、报告等文字工作,配合完成对外的招生宣传和收费任务,有的幼儿教师时常被抽调去参加政府组织的舞蹈、唱歌比赛,甚至被抽调去行政部门搞接待等活动;也有家长建议在幼儿园安装监控设备以监视教师行动;很多幼儿教师身心俱疲,幼儿教师似乎是谁都可以去做的职业,专业性得不到认可。
2.行业的标准规制
(1)幼儿教师培养目标标准化。一是着眼国家长远的教育功能和人才培育要求;二是以幼儿自身条件为基准的身体发展;三是解决幼儿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引领品德发展;四是引导幼儿思考问题,促进其认知发展。
(2)幼儿教师能力评价标准化。一是懂得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二是把握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三是能够观察幼儿行为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评估;四是具有和幼儿互动沟通的知识与能力;五是具有设计幼儿教育环境刺激的社会能力;六是具有与社会尤其是家长、教育主管领导的沟通能力;七是组织和开发教育资源尤其是园本课程、潜在课程的能力。
(3)幼儿教师教学行为标准化。教学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必须规范实施,如现代性典型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这样告诫师范教育一样:高等师范学校应当用其他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笑和怎样看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3.思维的形式化限制
有关幼儿教育的研究,必须深刻认识幼儿,深入研究幼儿,才可能做出专业的判断,才可能教育好儿童。儿童发展所受的相关刺激的制约因素、必须进行微观的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做出量和质的结论。这是目前国际幼儿教师教育最为重视也是学术研究最为迫切的需要。认知方法(是什么,内涵与外延)理解方法(历史、背景和意义)应用方法(定义域与技巧)研究方法(根据与改进),从面形成一条准科学的思维路径。从研究成果表达方式上看,教育研究有文学性与科学性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当下,由于科学性表达过于追求理性思辨或实证说明,忽视了人的个体生活体验,日益受到一些研究者的怀疑,也直接导致教育研究出现了一种以叙事研究为代表的文学性表达,已试图挣脱教育学的概念框架与理论谱系的束缚,直接把教育研究指向教育活动的现场与个体的切身体验。
有关幼儿教学方面,幼儿教师需要更加规范工作。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建立标准化反思系统,软件化运行,填表式嵌入和拓展,做到可评估、可参阅、可借鉴、可促进。
三、回归诗意化特质
新世纪以来,受后现代主义哲学影响,整个教育界都意识到了寻求境域性、真实体验感的重大意义,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品德教育等学科的地位仍然是重要的,以统计概率论为基础的追求宏大规律性的教育科学化情结得到了一定的释放。基础教育界,在教育理念、研究方法、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等多个层面也兴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改革运动。一些幼儿教育者尝试使用叙事、日记、随笔、版画、漫画、微片等情感丰润的方式来诗意化幼儿教育。以某些幼儿、幼儿教师、幼儿园为个案的情景式问题呈现,境遇式教育遭遇,更加凸显了微弱的个体的现实教育境况。从在台上的宏大理论的宣讲到进入幼儿园、进入课堂、进入社区、进入家庭去考察幼儿的生活路径和聆听他们的生命述说,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分担他们的痛苦的学术和教育理路不断清晰。但是这种后现代哲学指引下的研究和教育方式,仍不是学术界的主流,还缺乏自觉性,常被那些宣扬宏大理论的专家斥责为小儿科非主流。笔者认为要走出现代性教育科学化藩篱,使诗意化幼儿教育成为一种教师自觉。研究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必须从生命、人性的高度再认识儿童以及反思与解构当下幼儿教育研究、教学、管理范式。
1.再认识儿童诗意存在的继续
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并且这也是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长期所关注的焦点。我们这里提出的对儿童再认识,显然不是科学规律、心理发展层面的认识,面是哲学意蕴上的幼儿存在精神指向和生命意义的再认识。幼儿不是一个抽象的、现成的、给定的实在,面是一个变动的、开放的、发展的、可能性、延展性个体。在各种活动中,体现自己的性格、情绪、认知和意志,表现出独特的气质特征。各种心理指数的发展,既面向活动本身,又最终体现一种终极的生命意义。幼儿教师、家长、各种幼儿教育组织和管理部门,对儿童的认识是一种外在式的推定、估计。对儿童的认识离开了儿童自身,离开了他们神秘的心灵家园,此种认识不是本真的,是一种外围评价。
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言:儿童总是以想象的方式建构世界与自我之间的生动联系,不断地唤起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想象,以丰盈年少个体生命内涵的基本路径。儿童与自然的交往中的游戏与劳作以及对自然事物的想象,构成一个人与自然之亲缘性的原型,开启个人通往自然之生命向度;儿童之间、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游戏与交往构成个人与他人交往之原型,儿童时期与人交往的丰富性奠定一个人向他人敞开的生命之维;儿童时期的童谣、故事、阅读、民俗、仪式等具有文化意味的生命体验,构成一个人向历史与文化世界开启的生命原型。
2.后常规幼儿教育前范式解构
库恩与波普对范式都有深入的研究,是对科学研究本身理性化的启蒙与反思。科学、理性、形式逻辑、数学演绎确实是现代文明的精髓,用理性武装了人们的头脑,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认识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丰盈。科学、理性的威力得以完全呈现和推进,依靠的是科学研究者即学术共同体缄默的范式承认,一旦范式稳定存在便成了常规。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11-0027-06
《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为此必须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从发达国家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经验来看,培养本科学历的幼儿园教师已是大势所趋。近年来,虽然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但课程设置的根本性转变尚未实现。本研究拟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调查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全国开设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30所高校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对其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①进行研究。样本院校分布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办学类型包括部属师范大学、省属师范大学、地方综合性大学或学院。考虑到研究的伦理与规范性问题,本研究采取隐匿方式,将上述三种办学类型的高校分别以字母B、S和Z表示。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
调查显示,样本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总体上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及教育实践课程四个模块。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外语、体育、计算机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这类课程依据教育部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及相关教学要求而设置。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教育学原理、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中外教育史等,这些课程对准教师后续专业的学习与发展具有奠基和保障作用。专业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准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提升准教师的专业水平。教育实践课程包括专业见习、课程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以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等,是针对教师专业工作的实践特质而开设的课程。
2.通识教育课程的分析与比较
统计显示,在这些样本高校中,S2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重最高,达41.18%;B5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学分所占比重最低,仅24.39%,两者差异显著。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培养教师的全面素质,发达国家都比较注重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如日本的通识教育课程占总课程的37.7%,德国的通识教育课程占33.3%,美国的通识教育课程占40%。〔1〕本研究所选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平均比值为32.40%,较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3.学科基础课程的比较与分析
调查发现,样本高校大多将“教育学原理”和“普通心理学”作为学科基础课程。此外,66.67%的高校开设了“人体解剖生理学”作为学科基础课程;70%的高校在学科基础课程中开设了“教育心理学”。超过半数高校开设了“教育科研方法”或“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统计学”“发展心理学或幼儿心理学”和“中外教育史”等。另外,旨在培养准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教育技术学”也得到了部分高校的重视。B4师范大学、S5师范学院以及Z5学院将舞蹈、钢琴、声乐等也纳入学科基础课程模块。
4.专业核心课程的比较与分析
调查发现,传统的“三学六法”依然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部分高校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归为专业核心课程。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类课程大多是从教师“教”的视角出发加以开设的,从儿童“学”的视角出发开设的课程少之又少。超过半数高校尤其是地方综合性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尤为重视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课程,这可能与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定位等因素有关。
5.教育实践课程的比较与分析
通过分析样本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各高校教育实践课程的学时与学分均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且课程内容丰富,教学组织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特点。除传统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等实践教学外,部分高校还开设了较为个性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如教师技能综合实践、专业汇报演出、专业技能训练、学前教育专业技能测评、幼儿园模拟教学、手工作品展等。
三、讨论与结论
1.通识教育课程过于侧重工具价值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将通识教育定义为由知识、技术、情感和心理活动组成的学习内容,目的在于“通过学习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的统整知识,培养完整的人格”。〔2〕“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其教育内容全面性、基础性的特性要求幼儿园教师要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3〕但从我国现行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来看,思政课、外语、体育、计算机、军事理论、就业指导等占通识教育课程总学分的80%以上。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课程过于偏重工具价值,如思政课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外语、计算机则强调为学生提供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基本技能。而人文性与普适性浓厚、能体现博雅教育精髓的通识教育选修课虽然门类较多,但学生可修读的学分却非常有限,进而导致其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效果大打折扣。
2.专业核心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不够高
对于准幼儿园教师而言,专业素养的养成依赖于专业核心课程的科学设置与有效实施。但调查发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不够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虽然《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明确规定了合格幼儿园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但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中,每一种专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开设的课程并不十分明确;第二,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理论课和技能课的分配等都缺乏科学依据。统计显示,当前多数高校的专业核心课程以传统的“三学六法”为主,超过半数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将艺术类课程归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但是,这种以“‘三学六法’+艺术技能课”的拼盘式课程设置方式,并不能真正满足当前学前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需求。
3.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不够健全
许多国家将教育实践视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多数院校仅仅是将教育实践课程作为教学实践的一个环节,而不是作为一门课程,忽视了个体对知识接受的渐进过程和个体从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的转变过程”。〔4〕教育实践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以及评价等体制建设处于缺失状态,由此导致教育实践课程质量难以保障。
4.课程设置过程存在不规范现象
课程设置过程中的不规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随波逐流”。从理论上来说,高校应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设置具有多维立体视角的学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但在多重利益驱使下,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设置学前教师教育的课程。研究者发现,在总学分有限的前提下,部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对教育学原理、普通心理学等学科基础课的课时进行了压缩,节省出来的学时用以增加“市场化课程”。但是,市场是一把双刃剑,如果高校单纯依据市场逻辑开设课程,学前教师教育就会失去其本质属性,“社会的偏见”就会变成“专业的偏见”,专业人会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
二是“因人设课”。近十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部分高校看到了学前教育市场的火热,不考虑自身条件尤其是师资队伍等制约办学水平的核心要素而盲目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办学资源匮乏等因素直接导致了课程设置中“因人设课”现象的发生,通常是有什么教师就开什么课,招什么样的学生就开什么样的课。同时,“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也相伴而生。这种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必然导致课程功能的低效甚至无效,更不要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
四、相关建议
1.观念先行:合理定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对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实施和评价以及学生未来的社会适应性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6〕因此,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必要前提。
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当如何确定?研究者认为,不同层次的高校应有不同的定位。就部属师范大学而言,其教科研水平在教师教育领域处于“领头羊”地位,可相对重视学术性及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具体培养目标而言,可定位在以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及相关工作者为主,并为研究生教育输送优质生源。省属师范大学或学院是地方教师培养与培训的主要基地,其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以培养高素质幼儿园教师为主,兼顾其他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所谓高素质幼儿园教师即专业理念先进、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突出,并能扎根于地方学前教育事业的教师。为避免“千校一面”,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在保证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完整的前提下,不同院校可以在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及能力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以体现各自人才培养的特色。
2.师资保障:加强学前教师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学前教师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培训。加大本专业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力度,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硕博研究生的培养,吸引更多专业情谊深厚、理论基础扎实、具有一定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人才加入到学前教师教育队伍中来。学前教育是一个涉及脑科学、神经科学、遗传学、经济学、社会学、福利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专业,因此,要吸引有这类学科背景的人才加入学前教师教育队伍,以组建一支多学科的学前教师教育队伍。
第二,重视学前教师教育教师的教育实践经历。只有通过实践经历,学前教师教育教师才能真切体会到托幼机构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并将这种要求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更好地培养合乎要求的学前教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求学前教师教育教师具有实践经验并非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去幼儿园工作,而是强调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根植于学前教育的真实情境,必须对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具有最基本的认知。为此,需要建立教师开展实践体验与研究的激励机制,如利用短期脱产、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参与幼儿园教科研活动等方式来支持教师深入幼儿园一线开展实践研究。此外,还可采用教师深入幼儿园、教研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兼职任教、挂职锻炼等方式,或5年中累计不少于1年深入幼儿园一线开展实践体验与研究等方式促使教师提高学前教育实践经验。
第三,组建专兼职结合的学前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鼓励高等院校与幼儿园、教研机构等部门积极探索“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发展新机制,聘请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等为高校兼职教师,参与部分课程的讲授、专业技能训练、教学研习等工作,以期对学生的模拟教学、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指导,〔7〕共同致力于未来幼儿园教师培养质量的提升。
3.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高校课程管理体制
“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教科书的改朝换代,也不只是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简单更替,它更需要在课程观念与课程体制两个层面实现同步的变革。”〔8〕其中,体制变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体制变革的关键是课程管理权的重新分配。同一般权力的分配一样,课程管理领域也存在着国家权力、社会权力和个人权力。在课程实践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者所应拥有的课程管理权是不同的,有些权力必须由国家行使,有些权力必须由学校行使,有些权力则必须由个人行使。〔9〕在我国,高校课程管理更加注重自上而下的决策过程,这无疑不利于与课程相关的中基层人员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有必要改革当前高校课程管理体制,建立一种自下而上的课程决策体制,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增强个人课程权力。课程的设置和实施离不开施教和受教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对当下我国高校课程政策的相关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在课程设置中的权力十分有限,尽管他们代表着课程实践领域最真实的需要,是最需要被倾听的声音。〔10〕因此,建立自下而上的高校课程权力决策机制,需要增强教师个人的课程权力。研究证实,教师课程权力的增加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工作满意度以及学校的社会认同度等。〔11〕从法律意义上来说,高校教师享有参与课程设置的权力,但在学术场域中课程设置权更多地被拥有较多学术资本的教师所拥有,“学术资本是指与那些控制着各种再生产手段的权力相联系的资本”。〔12〕在高校这个场域中,拥有更多学术资本的人相对具有更多确定场域运作常规的权力,这其中就包括课程权力。只有部分教师真正具有课程设置权显然不利于大部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l挥。因此,教师的课程权力应当具有普遍性,而不仅仅是某一部分教师拥有课程权力。另一方面,要赋予学生必要的课程权力。从教学的角度看,增强学生的课程权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当课程内容与学生需求相吻合时,他们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并能学得更好。”〔13〕当然,增强学生的课程权力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告知其所需要的课程,〔14〕而是建立一种课程协商机制,即学生在教师提出建议后与其共同协商,如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学习顺序,与教师共同安排课程方案等,以确定正式的课程计划。〔15〕
第二,充分发挥课程领域社会力量的作用。课程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参与学校课程编制活动的人员和机构应当是多层面、多领域的,如个人、团体、全国性协会和国际组织等,没有哪一个国家是由某一个机构或个人来进行课程编制的”,〔16〕“也没有哪一个个体或团体认为自己有足够的影响和力量能够单独完成这项任务”。〔17〕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应广泛发挥包括社会团体及专业组织负责人、从事学前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一线优秀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等力量的作用。
第三,正确定位国家课程权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高等院校课程权力的主要行使方式是宏观调控,通过对高校课程依法适度地调控来保证全国范围内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达到一定的水准,并为全国范围内分类、分层的教育评价提供必要的指导。国家权力的运行与发展应把握好“度”,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适度调控。
4.质量保障:重视学前教师教育相关标准的制定与完善
近年来,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国加强了对教师教育认证标准的建立与完善,〔18〕其中,最核心的三大认证标准为教师资格证书认证、教师教育机构认证以及教师教育课程认证。
美国是教师教育认证制度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早在1954年就成立了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以对教师教育机构的品质提供专业判断及提出改进措施。〔19〕全儿教育协会(NAEYC)作为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的分支机构主要负责学前教育领域的认证工作,该协会自1980年开始就为高校培养不同层次幼教从业人员的相关专业开发“培养计划指南”,并在此基础上修订颁布了副学士、学士和研究生三个层次的学前教师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同时,NAEYC还为处于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幼儿园教师制定了相关专业标准。英国也极为重视对各类教育机构所开设的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师资格证书课程的审定工作。目前,英国已形成体系完备、层级分明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其框架主要由合格教师专业标准、入职教师专业标准、资深教师专业标准、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和高级技能教师专业标准等五部分组成。
我国自2000年开始实施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尤其是自2011年开始,实施了教师资格制度试点改革,有效提高了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但相比一些欧美发达国家,我国至今尚未形成专门的学前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和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认证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对中职、高职高专、本科以及研究生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也没有提供权威认证,关于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仍然存在着普遍的“地方性知识”(王海英,2007)。尽管2011年我国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包含了学前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但该标准较为笼统、缺乏层次性,没有清楚区分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幼儿园教师培养标准,也没有区分出幼儿园教师、保育员和幼教管理人员的培养标准。〔20〕此外,我国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也较为笼统,尚未对不同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进行如合格教师、成熟教师和优秀教师等层次上的区分。基于此,我国应加快学前教师教育认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工作,不仅应当制定明确、清晰、多层次、可操作的学前教师教育标准体系,还应充分发挥这些标准的作用,严格按照标准开展学前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幼儿园教师资格认证以及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认证工作,以规范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切实保障学前教师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18〕陈时见.教教育课程论:历史透视与国际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55-229.
〔2〕庞海芍.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02.
〔3〕蔡迎旗.学前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4.
〔4〕廖红.从国外教师教育现状看我国教育实习模式的建构:以内江师范学院的“三段四模块”教育实习模式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43-45.
〔5〕彭波,胡弼成.现代高校课程设置人本取向之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03,(5):62-65.
〔6〕步社民.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5,(5):20-24.
〔7〕陈威.“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8〕王建国.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1.
〔9〕周正.教师课程权力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8,(5):17-21.
〔10〕程少波.论转型时期的教育话语〔J〕.教育评论,2000,(3):4-7.
〔11〕操太圣.教师赋权增能:内涵、意义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78-81.
〔12〕〔13〕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03-111.
〔14〕COOK J. Negotiationg the curriculum:Programming for learning〔M〕//BOMER G,LEATER N,COOK J,et al.Nedotiating the curriculum:Educationg for the 21st century.London:The Falmer Press,1992:15-31.
〔15〕乔治・A・比彻姆.课程理论〔M〕.黄明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77-78.
〔16〕李海英.课程权力:协商课程的一种追求〔J〕.全球教育展望,2005,(9):47-50.
2、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实践,不断提高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能力,做科学发展观的坚定实践者。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前提和保障,在教育工作的一切方面、各个领域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校际间发展的和谐,关注每个学生的和谐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3、根据*“四个率先”的发展目标以及*新一轮发展对教育的现实要求,坚持发展创新,着力打造以“精、特、优”为标志的“经典*、精品教育”,深化“精品教育”内涵,拓展“精品教育”外延,提炼“教育精品”要素,制定“精品教育”综合指标,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二、加强统筹和指导,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4、贯彻实施《*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0*)》,加强幼儿园建设。做好市示范园复验和区示范园、一级园评审工作,充分发挥示范性幼儿园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以“在整合理念下的园本课程建设”课题为引领,研究适合幼儿发展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整体提高3-6岁幼儿园保教质量。探索0-3岁婴幼儿早教服务模式,科学育儿指导率力争达到95%。
5、学习贯彻新《义务教育法》,高水平普及义务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保持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在全市的领先地位,实现高水平的均衡发展。小学继续以“校际联动,团队合作”为抓手,逐步形成校际间协作互动与交流合作的机制。以教育内涵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巩固初中建设成果。依法保障残疾学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利,稳步推进初中随班就读工作,使随班就读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落实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
6、加大市、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和示范辐射作用,规范和优化“协作块”、“协作链”运行机制。进一步开展“协作链”交流活动,积极探索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全面合作以及“协作链”运行的长效机制,在“协作链”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建设上有所突破。
7、贯彻落实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市商贸旅游学校建设,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以及专业结构的调整。启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特色实验工程,加快实施弹性学习制度,实现完全学分制管理。职业学校要与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充分协作,集聚社会资源,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灵活开放、自主发展、职前与职后联动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与发展服务经济相结合。
8、按照区“十一五”成人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做大、做强成人教育。认真做好区业余大学(大同学院)迎接市教委对“*市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教育检查”工作。进一步深化社区学院实体性运作机制,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工作,实现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职业培训全覆盖。加强对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监管和引导,做好第二批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分等定级评估。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查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学科补课班。继续探索和筹划建立区教育培训基地,吸引更多更好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培养“培训品牌”,提高教育对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贡献力。
9、服务学习型城区建设。继续探索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进一步扩大教育资源的开放度。配合街道等相关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支持、组织全区所有中小学将符合社区居民需求,符合安全要求的教育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并会同有关单位做好相关的日常管理工作,实现区内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全覆盖,更好地满足广大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教育文化需求。
三、坚持德育为先,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10、按照“德育为先,素质领先”的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结合“二期课改”,充分发挥“两纲”在实施过程中的特色经验和优秀案例的指导作用,全面推进“两纲”进课堂。完善和优化“两纲”课外教育活动框架,将“两纲”精髓渗透到课外实践中。充分利用区德育名师工作室等资源要素,创新育德载体,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
11、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创建良好的校园秩序,营造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有欣赏平台、情感走廊、休闲天地、才艺展示等体现人文关怀和班级特色的“温馨教室”。
12、以“加强德育过程管理,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为主线,“研”字当头,服务基层。通过研究学校,构建学校综合社会实践体系,形成内容相对稳定、教育功能独特、教育效应良好的富有校本特色的教育资源。通过研究教师,以个案剖析的形式,探索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研究学生,关注学生道德情感形成的过程,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3、以迎接“20*年国际特奥运动会”的举办为契机,聚焦社会公共道德,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各类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主题教育,组织发动学生积极参加“我为你加油”主题教育活动。
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4、结合“二期课改”的全面推进,加快建立新的课程教材体系、考试评价制度,制定科学、客观、操作性强、实效显著的教学质量监控和流程管理制度,20*年9月实施。树立“教育质量是取信于民的基础”的观念,将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纳入校长的实绩考核。
15、做好市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试验区工作。以《学生成长记录册》为基础,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以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全面评价学生,全面反映中小学生的发展状况和水平,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诊断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记录和评价工作的培训和指导,加强评价实施过程中的诚信教育,坚持实事求是和诚信原则。
16、提高教育科研的质量、效率和影响力。重心下移,促进课题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引导教师关注课堂,关注课改,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加大科研普及指导力度,加强科研培训,推广优秀科研成果,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交流展示、专题讲座等活动,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组织基层学校参加*市第九届教育科研成果评选。
17、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召开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总结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典型经验,制定新一轮三年发展规划,把基础教育和“二期课改”架构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平台上,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利用网络平台实行国际间的课程交流。
18、认真做好体育、科技、艺术等工作。协办好20*年10月国际特奥运动会轮滑比赛。结合“*区学生体育大联赛”,积极开展深受学生欢迎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数据上报工作。加强体育设施和场地建设,培育扶持具有本区特色的体育项目进校园、进课堂。建设和完善“*区青少年科学研究院”,聘请专家指导项目研究,参与科技实践,参加重大赛事,为青少年科技活动和科技人才提供科学研究和科学试验的场所,建立“小研究员”队伍和优秀青少年科技人才档案库,构筑开放式跟踪培养平台。进一步完善体育、科技、艺术教育特色(项目)学校的长效管理机制,做好新一轮市、区体育、科技、艺术教育特色(项目)学校的申报、复评、命名、挂牌工作。
五、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19、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坚持“梯队培养、合理搭配”的原则,构建以名教师为榜样、中青年骨干教师(校长)为中坚、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根基的“金字塔”型的教师队伍。按照“与时俱进、积极稳妥”的原则,健全人才培养和福利待遇的经费保障机制,增强教师队伍的吸引力,创设校长和教师成长、成才、成名的条件。做好第二批名校长各名教师人选的选拔工作。
20、加强对新一轮20个名师工作室的规范化管理,让名师有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实施《*区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建立区学科带头人、区级骨干教师管理机制,为优秀教师发展搭建平台,有计划地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启动高级教师职务等级管理,不断增强高级教师的工作动力。
21、创新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机制。细化培训项目,强化校本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实务培训,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内在需求,通过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关注学前教育和初中阶段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要尽快建设一支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22、加强教育协作与交流。继续组织“**教育论坛”和“‘*杯’长江三角洲地区17城市教育发展研究论文评选活动”。探索校级领导和骨干教师境外中长期考察培训机制。继续做好以外语、双语教师为主,其他学科优秀教师为辅的境外业务培训工作。
23、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理顺校长职级工资制,使之更规范、科学。进一步规范结构工资分配方案,各基层单位教职工结构工资分配方案的调整预案必须事前报区教育局人事部门,经审核后进入学校民主程序,通过后报区教育局备案。
24、加强聘用合同的管理,严格把好教职员工流动关。对所有引进人员进行心理测试和基本素质测试。加强人事干部队伍建设,汇编人事工作实务手册,增强实务培训,提高基层人事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六、实施布局调整,继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25、妥善实施教育资源调整的重点项目和应急项目。*区第一中心小学新建项目年内实质性启动。大同中学学生公寓项目、实验小学新建项目进入论证程序。稳妥实施高标准开放式实训培训中心的建设项目。支持人民路隧道工程建设,制定并实施音乐幼儿园和*区第一中心小学过渡方案。
26、重点加强小学和幼儿园资源调整。采取整体思考、分步实施、梯度转移的策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实现教育结构整体优化,使小学和幼儿园的数量、布局、规模趋于合理。
27、继续推进“退商还教”。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完成紫霞幼儿园、中华路第三小学和*市商贸旅游学校“退商还教”工作。
28、加强校舍和教育设备等教育资源的管理。及时做好学校大修计划的编制工作,按时、高质量完成学校的修缮工程。按照必须和节约的原则,合理更新和添置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教学设施的效用。
29、建设“平安、卫生、文明、和谐”校园。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校园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演练,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积极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加强对拥有机动车等交通工具的在校师生的交通安全教育,严格控制社会车辆进入校园。以建设新一轮“健康校园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进行卫生应急预案全面大检查,健全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卫生防疫安全工作的监管网络,不断提升师生的健康知识认知水平和健康安全技能掌握水平。
七、提升管理水准,维护教育公平公正公益
30、切实有效地做好政务公开工作。充分发挥教育事务受理与服务中心的职能,确立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逐步形成高效的服务型教育行政机制。建立规范公正行使职权的运行机制,改版“*教育信息公开”网络主页,主动推进政务信息的公开和宣传,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和批评,继续加强对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和谐教育。
31、加大对学校教学制度的制定、实施和管理方面的指导力度。理顺学校用人机制,优化教育用人环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对教育经费的审计与监督,增强教育收费的规范化和透明度。
32、加强公文处理过程化管理,试行退文和通报制度。加强档案工作常规化管理,依法做好年度档案立卷执法检查。加强外事工作制度化管理,完善因公出国预报审批手续。加强信息工作质量化管理,提高信息报送的录用率。
33、进一步巩固教育行风建设成果。严格执行“一费制”,规范各级各类学校收费行为,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扶持体系。认真做好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的工作。
34、推行“阳光招生”,依法治考、依法治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市教委的要求制定本辖区招生入学工作实施意见并组织实施。加强对各类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管理、指导、监督和检查,妥善解决招生入学工作中发生的问题,依法办理与查处各类学校招生入学工作过程中的来信来访和违纪违规事件。招生工作人员要加强自律,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
35、发挥教育督导监督检查职能。认真贯彻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充分发挥督导结果的作用。深化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机制,全面推行学校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督导模式,建立并实施以学校自评为主和以督导室为主的多元他评机制。探索校内评价监督制度的建设。对学校实施“二期课改”的情况进行监督指导。贯彻市教委和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学校检查评比归口管理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协调教育各部门对学校的检查评比工作,以减轻学校的负担。
八、围绕中心工作,抓好其他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