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8 17:36: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当代学生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交通更为便捷,地球成了一个“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密切。但与此相对应,心灵的沟通却相应减少,人的内心世界包裹得更紧,人的心理不健康率有增无减。热爱祖国、积极向上、遵守公德、遵纪守法是当前小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作为“地球村”村民的一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乐观。部分学生思想道德偏离了主流价值;审美取向倾向感官刺激;以自我为中心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学生痴迷于网络。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当前中小学生学校和家庭教育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
什么才叫心理健康?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眼下的小学生生活在这钢筋水泥社会下的学生在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集体氛围,家庭亲子关系冷漠,怯于交往、社会生活难于融入的特征。实际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现象。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平日被我们奉为“自然而然”事实上却似是而非的现象。学生的逆反心理便是其中之一。这些学生,不象问题学生或不完整家庭学生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寻找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寻找改变这种现象的根源,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不良思想产生的原因
1、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问题家庭”是相对于“和谐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处在紧张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当作出气筒;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经济负担重,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子女。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不健康心理。
2、父母顾了事业难顾家庭,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生活的节奏更快,竞争意识更加突出,危机感更加强烈,作为父母工作压力更大。于是为了工作为了事业,平时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自己很少安排时间与子女在一起沟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的世界。从而造成孩子自卑、焦虑、退缩,或反抗、适应困难。
3、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民主性,方法简单,亲子关系紧张。
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两个极端:一是由于家长补偿心理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非常心切。把自己没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节衣缩食为子女提供物质条件。把孩子逼进书房题海,稍有不从,“棍棒相加”,结果与子女关系紧张,更坏着使他们养成叛逆心理。二是重养不重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营养状况大为改善,学生的生理发育明显提前,但学生的心理发育由于家庭、学校的保守、封闭滞后于生理发育,对子女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关注更少,父母与子女的心灵沟通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4、独生、独门独户,把同龄人拒之门外,缺少伙伴。
随着城乡住宅建设的发展,成千上万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少家庭搬进了商品房或别墅。家庭居住条件改善了,生活环境优化了,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休息。但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缩小了儿童学生的生活范围,“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与同龄人的交往大大地减少。要么与祖父母、外祖父母作伴,要么独处一室。孩子长期独处,又会使他们的气质受到损害,养成一种胆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
5、在社会上不良的风气等在起着负面影响。
有些影视多半属于武打格斗或者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帮派打斗,或者谈情说爱,对小学生来说,由于情节曲折惊险,感情缠绵离奇,黑社会老大威风凛凛,正适合他们的口味,从而思想变异。学校附近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对学生思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不少孩子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沉溺于上网、游戏、甚至通宵达旦。校园周边的各类商店违规经营,引发学生畸形消费。
6、学校虽然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但也存在着一写问题。
学校受教育者在较大程度上,注重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人文的培养。一些学习较优秀的学生到社会上却什么也不会,学校德育教育活动往往局限于课堂,很少考虑学生道德的社会体验性,学生即使有一些机会参与社会活动,也无非仅仅是上街做好事,去福利院慰问等一些比较形式化的活动,而鲜有机会到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去亲身经历,让其在亲身体验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如果能将校内校外的活动整和起来,就避免了只有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和中队辅导员的工作局面。
二、减少不健康思想道德的对策
1、加强问题家庭父母的责任感,孩子是无辜的。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职。作为问题家庭的父母绝不能因个人的情感、是非问题而置自己的子女于不顾。经常争吵的父母要学会理智,忙于应酬的应尽可能早点回家,经济不宽裕的也尽量不要牺牲养育孩子的时间去挣钱。即使是分道扬镳的也要计划好育子的方案,方可说声“再见”。
2、加强沟通意识,留些时间与孩子交往。
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和冷漠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为此,作为家长应多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随着节假日日益增多,作为父母也应提高闲暇的水平和质量,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可以琴棋书画,可以种花、吟诗、听音乐、集邮、旅游、登山。普天之下的父母们更应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沟通。
3、改进教育方法,发扬民主作风,转换角色,既是长者,又是朋友。
作为父母和老师要了解儿童学生成长的生理、心理知识,并按照他们的生理、心理规律来办。我们要反对“棍棒型”“溺爱型”的教育方式,倡导“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要讲民主和平等,要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使民主成为家庭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不管是父母和老师还是子女,在政治上大家是平等的,家长不仅是孩子慈爱的父母,循循善诱的导师,志同道合的同志,而且是真诚的朋友。学生喜欢“朋友式”的老师。超级秘书网
4、创造空间,营造良好的伙伴交往环境。
与成年人一起,相依赖式的自卑心理,颇难打破,将来离校入社会是莫大之困难。因此,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串门,扩大交往的范围,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
总之,在学生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教育实践特别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如何处理学生不健康心理问题也日益显得重要。由于学生不良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围的普遍性,要消除不健康心理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不良心理,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一)实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结合。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只是背诵并掌握思政理论知识,并没有与日常的思政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这就导致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难以有效地发挥出来。而日常的思政活动一般都要求大学生参与到社会中,例如,一些课题研究、社会服务、志愿活动和文化调研,等等,这些活动需要与理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最后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在平时的实践活动中发现了问题,则应积极地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在思政教育的考核中,要把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思想实践活动作为衡量指标,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于活动中。
(二)创新学生的党建工作,让党建工作更具有实践意义。坚持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关口前移”,充分发挥校院(系)两级学生党校的作用,建立起从普通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到预备党员的三级学生党校全程培养体系。在开展党建工作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在党员的带动下,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党建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奋斗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在创新党建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学生党支部对学生活动的指引作用。
(三)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切性。当前,除了要关注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真正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显示,大学生大多喜欢面对面的心灵沟通,因此,校方应该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进行合理的心灵教育。[3]此外,学校还可以投资建立心理咨询室,指导学生的思想,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和支持。
(四)扩大实践活动的平台,创新实践模式。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实践是一个关键的项目。因为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不仅可以开阔眼界,还可以锻炼自身的各种能力,所以,社会实践受到很多大学生的青睐。相关研究发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最喜欢的思政教育形式。高校要将学生的发展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真正地帮助学生成长,使所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提高对实践工作的重视程度,为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保障,包括经费的投入、师资力量的投入,等等。另外,学校也要对实践基地做好考察,尽可能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让学生从中得到最深刻的启迪教育,从而使社会活动具有实践意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落实日常的思政教学工作。
(五)提高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支配力量,直接关系着实践活动的最后成果。[4]在招聘辅导员的时候,高校要严格选拔,重视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在辅导员任职期间,校方也要加强对辅导员的管理,制定合理的辅导员考核制度,并严格按照标准执行,设立考评考核机制。除此之外,校方要定期对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其更好地辅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实施素质教育是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需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教育文化也加快了一体化进程。各国政治家、教育家越来越认识到,“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素质,不仅是精英人物的素质,而是几十亿普通地球居民的平均素质。”1983年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向教育部长贝尔提交了题为“国家在危险之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的重要报告。1985年日本提出以“重视个性”为基础的八条教育改革设想。1989年在我国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中外专家提出了衡量人才素质结构的七条标准:
①积极进取,有强烈的开拓精神;
②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类的责任感;
③在急剧变化和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④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⑤学习学习、适应科学技术领域综合化;
⑥有多种个数和特长;
⑦具有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因此,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主动与国际教育接轨,是对国际教育大趋势做出的积极反应,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全球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二、提高当代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我根据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以及两年的教学感悟,从转变教育理念方面谈谈对提高当代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些见解。
(一)教育思想的转变: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应试教育,简言之就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作为一名80后的大学生,我对应试教育的危害感受颇深。有人说,我们80后的学生就是为考试而生的,虽然有些夸张,但不免有些道理。从上学起,我们的人生已经被规划,就是考上大学。平时的生活除了学习,就是考试,严重抹杀了我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结果,教育没能造就一批批人才,反而制造了一台台考试机器,走上社会的我们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造成很多资源的浪费。对于素质教育,有人说是与应试教育对立的。我认为,应试教育其实是一种极端的素质教育,只注重升学考试,而忽略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基础上的一种升华,不仅注重学习成绩,而且也注重学生其他素养,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样学生不仅能学习到课本知识,还能培养一些其他的社会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从极端的素质教育中走出来,向全面的素质教育发展。
2.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学校应树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全员参与意识,除了进行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外,还要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去,解决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单一的问题,只有这样,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才能更有成效。
3.建立德育教育体系。学校还应努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指导家长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担负起校外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与相应的社会单位建立结对关系,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真切体会和感受社会实际状况,了解和适应社会,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采取有效措施,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1.统一思想认识,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重要地位。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在高校,教学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种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事实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与教学工作同样重要,两者联系紧密,不能偏废。它们虽然在对学生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均为育人。因此,我们要抓住育人本质,树立教学教书育人,行政管理育人、后勤服务育人的育人理念,通过开展各种有效工作,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当代大学生应高度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既要看到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思想活跃,工作热情高,勇于实践,乐于奉献等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消极因素对青年教师带来的影响和冲击,进而导致一些教师不安心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上,严重影响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进行。因此,对这部分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切实遵循中央倡导的“对待青年知识分子,我们既要热情关怀和大胆使用,又要严格要求,积极引导,对思想政治工作战线的教师努力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热情关心,挖掘他们的潜力,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要求,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较深的文化修养,较好的心理品质和较强的敬业精神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以推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发展。
3.健全激励机制,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调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高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时,应建立健全各种激励机制,在职称晋升、课题研究、学习深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供宽松环境,给予优惠政策,使他们从心底感到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干头,有奔头,有甜头,尽而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去。
“因材施教”的出处为《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那么也就是说因材施教原则,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在现阶段,在大学校园里,在当代大学生的身上实行“因材施教”原则可以说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因材施教”是教学中最最基本的原则。在进行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因材施教原则更应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要着力研究、落实的教学定律。而且有很多的教育家们也把这个原则奉为机器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例如,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都做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贡献。他主张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学的多教的多,学的少教的少,学的快教的快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学的慢教的慢。反对不切实际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陋习。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1893-1978)提出的一系列教学原则当中,就有一条“罪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原则”,强调必须根据学生个体的特殊情况,给予具体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实际上就是对“因材施教”原则的最合理的解释。当然,这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注重结合每名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在英语教学中就应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发音情况,口语情况,以及写作等各方面的情况,这样才能在课堂练习和课下安排任务时候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决定的。老师们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就是有的不太认真学习的同学经过自己的表扬或者称赞之后,变的格外的刻苦了,最终有了不错的成绩。而有的同学就是破罐子破摔类型的,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告根本不起作用。而且,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90后,他们具有思想开放、个性独立、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等鲜明特点,是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代,同时又处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剧烈变革、信息高速发展的特殊时代,特殊的成长环境使90后大学生具有更多的时代特征。“喜欢用QQ聊天,喜欢用‘火星文’。”这是心理学专家、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陈一心对于90后行为模式印象最深刻的一点。“那么,除此之外,很多的大学生还有整夜玩网络游戏,网上交友,网上购物等习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郑因为和网络的频繁接触,使他们当中很大比例的一部分人患上了忧郁症。所以这些大学生们真的需要针对他们的自身特点,给予更多的关注。现阶段很多的“6+1”家庭模式也给了这些孩子们一个很狭小的生活圈子,他们在这其中缺乏同龄人的交流,整天泡在网上,所以“孤独”是很多大学生经常会提到的一个词。这样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在踏入大学校门后,适应集体的能力很差,以致集体意识淡薄。那么当今的教师恰恰应该注意到学生的这些特点,据此来改变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再次,“因材施教”这对于以后大学生的成才至关重要。毕竟大学生正处于各种信念成型期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而且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发展,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所以针对这些不同性格或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那么反应在教学上,就应该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对于那些思想意识比较活跃的专业或者班级在上课时候就能应该安排一些课堂气氛轻松的练习像讨论、话剧之类的;而对于课堂气氛相对沉闷,表现不太积极的班级,我们应该多做一些鼓励的活动,把班级气氛调动起来之后,再考虑一些适合他们的活动,若果不考虑诸多因素,那么在传授课程过后也不会有太大的效果的。
最后,“因材施教”这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虽然我们在教课的过程当中面对的一个很大的群体,但是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做到这一点,使那些层次不一致的学生能够跟进。比如,在实际教学当中,有的班级可能不太活跃,我们应该针对这个班级制定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法,像做一些比较能吸引学生兴趣的讨论还有课堂活动等;那么针对一个班级的每个学生来说,有的学生简直是太活跃了,要达到扰乱课堂的地步,我们当然不能任由这些学生发展下去,也不能放任自流,我们要拿出有效的方法来管理这样的学生;还有就是所谓的“差生现象”,我们应该认识到,差生并不是该学生的一贯代名词,他们是可以转化为优等生的,当然这其中和教师的关系也非常的紧密,尤其针对那些反映能力相对缓慢,迟钝的学生,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的避免将差生置于可能产生挫折的情境中去,还要尽所有可能去激励他们的自尊感,布置作业时候也要尽量考虑到他们的能力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以区别对待,以及在适当的时候帮助这些学生进行对所学知识的重温训练,这些都是很好的“因材施教”的方法。所以,“因材施教”对于一名合格的教师来说,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所在。
2.1组织义务环保活动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积极鼓励同学们组织并参与环保活动,各系学生会或青年志愿者协会应加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扩大宣传力度,组织同学参加具体的活动。例如:每年的3月12日组织同学到郊外进行植树活动;不定期走上街头,打扫街道清理角落里的杂物,为市政环卫工程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2.2拒绝白色污染
一次性用品不仅对资源造成浪费,而且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和大学生可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饭堂设置残羹回收车、碗筷回收点、碗筷消毒专柜,使用不锈钢餐具,尽可能的少用甚至不用一次性碗筷、塑料袋,减少对环境资源的浪费。汤匙和筷子也改用非一次性的,用消毒专柜进行消毒,在饭堂设立卫生监督岗,对饭堂的卫生进行监督,这样就可以拥有一个清洁卫生的就餐环境。当然,我们也要从自身做起,发现白色污染物应随手捡起,扔进垃圾箱,清洁身边的环境。
2.3回收废电池,防止环境污染
由于随意丢弃废旧电池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同学可自发组织形成校园内部环保行动小组,定期集中回收自己及身边同学用过的废旧电池,并通过网络、报纸等信息平系废旧电池回收站,对废旧电池实施最终的绿色销毁。
二、人与人和谐的要求——加强集体观念和人际交往能力
1.在大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集体主义精神受到忽视。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个人主义思想比较突出,比如强调个人奋斗、个人实现、个人价值,使个人奋斗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脱节;过分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
2.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和谐因素。大部分同学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娇生惯养,过分强调自我、竞争、排斥他人,甚至为个别利益你争我夺,忽视合作,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一些大学生甚至为了评上各种先进、奖学金或入党而展开不正当的竞争。
3.在个性全面发展方面存在不和谐因素。重视科学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现象在一些高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从而导致学生身心未能全面发展,甚至出现畸形发展。各种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大学生在与他人相处、与集体相处中的不和谐问题,不能解决就无法满足构建和谐社会人与人和谐的要求。针对大学生自身,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集体、团队观念和人际交往能力。如①开设团队合作、沟通技巧等必修或选修的课程,多种形式地引导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②开展多种活动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参加,融入团体之中,学会与人合作,分享与他人合作的快乐。③大学生平时应主动与人交往,扩大人际交往圈,不断增强社交能力。
三、人与社会和谐的要求——实现当代大学生构建充分就业
目前大学生思想存在的问题不切实际,脱离自身现实所处的环境;过分追求享乐,缺乏奉献精神,对就业岗位要求高,不愿吃苦;喜好大中城市,鄙视在农村或边远、贫困地区就业,使社会岗位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与社会的不和谐。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该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到西部执教、到社会最需要的岗位去的思想。学好自身本领,提高自身技能。
四、人与经济和谐的要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投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要有投入到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热情与活力。从学习中找寻乐趣,从而将知识轻松地学到手,要善于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并将所学到的东西巧妙地联系到实际情况中,做到学有所用,不断创新,进而对学习生活工作充满热情与活力。
2.要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学校可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比赛,如春季运动会、各种篮球赛、足球赛、冬季越野赛等,强身学生体质,加强心理健康,开展多样心理讲座,提升综合素质。
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在信息化的影响下,高校学生接触到了更为广泛的现代信息,这些信息时刻影响着高校学生的行为动作。信息化的特点就是高效、便捷,与过去相比,高校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其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当前社会中,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以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盲目的“韩流”、过度追捧欧美文化等,都严重腐蚀了高校学生的思想,不利于我国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严重阻碍了高校学生培养自身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进程。
2.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受到挑战
由于入学人数不断增多、入学方面限制逐步减少,导致高校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这也随之带来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也增大了学生管理难度。同时,在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与选修制的情况下,高校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大大降低,社团生活在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比例越来越大,随着这种情况不断发展,传统的以班集体学习、活动的教学管理模式受到挑战。班集体地位及作用的降低也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从主要面向集体到面向个人转变,因此继续探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途径势。
二、当代高校学生加强管理工作的几点措施
1.优化学生管理体制
学生管理是一个全方位管理,内容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需要理顺各部门关系,共同应对学生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首先要加强学生管理机制的建设,强化组织协调功能,明确学生管理系统各个部门职责,建立健全责任制,同时管理责任也必须要指定到各个基层单位。其次是发挥基层作用划分三级管理体系,发挥校、院(系)、班三级管理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管理工作既要赋予校、院(系)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责,又要让其拥有开展管理工作的权力,作到责权统一。同时也要发挥班级在学生管理的作用,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可提高实效性。最后要实行年级辅导员制,与学分制相适应,进一步增强班级管理与专业教学之间的融合。积极探索以年级管理为主、班级管理为辅的学生管理体制。
2.转变学生管理理念
高校学生管理重点就是转变学生管理理念。在当前时代,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寻求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的变革,变管理为服务。对管理人员而言,第一,要树立服务意识,改变传统学生管理中错误的管理思想,落实“管理即为服务”的学生管理理念。学生管理部门要养成“服务学生”的服务意识,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思考问题,了解学生生活所需、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第二,要体现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依法管理”的要求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义务与权力。一方面,学校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管理条例要征求学生的建议,要做到学生管理程序正当、定性准确;另一方面,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体现民主化管理。
二、童声期声乐教学的训练法则
与成人声乐教学应该做到面面俱到不同,童声期的声乐教学切不可贪多、贪大、揠苗助长。根据笔者多年的声乐教学经验,童声期声乐教学在遵循“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的观念之外,给学生传授必要的演唱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教会学生科学的呼吸法、如何寻找声音的位置和共鸣腔等等在成人声乐教学中微不足道的教学过程,却是在童声期不可忽视的教学法则。
(一)培养学生科学的呼吸训练法
所谓“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任何优美的歌声都离不开气息的支持。未经专业训练的儿童虽然凭借处于童声期的优势也能唱出嘹亮的歌声,但是随着童声的失去,气息使用不当的弊端就会慢慢显现。因此,在专业训练的过程中,对于童声期学生的呼吸训练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可通过形象教学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呼吸方法:
1.小狗喘气的呼吸法。
小狗喘气的呼吸训练法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模仿小狗喘气的呼吸方法,训练学生呼吸的速度以及呼吸活动的柔韧性,让学生在这种速度快、容量大、弹性强的深呼吸状态与感觉中去体验唱歌时的深呼吸。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教学让学生观察小狗喘气的特点,引导学生做出简单的模仿。简单的模仿之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模仿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示范——张大嘴巴,打开喉咙,急速地喘气,使各呼吸器官都积极参与到呼吸中来。在反复的示范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的练习,掌握小狗喘气的呼吸法,体验到唱歌时深呼吸的状态。
2.闻花香式的呼吸法。
闻花香式的呼吸法,主要是通过平静、柔和的吸气状态与感觉,来体验唱歌时气息的流动。闻花香式的呼吸法,是一种简单、好掌握的呼吸训练法。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可采用具体生动的实验法来达到教学目的。首先,给每一个学生一朵花,让他“闻花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气息的使用未必到位。教师可做示范,慢动作示范此呼吸法——让气息直入小胸与腹部,横隔膜收缩下沉,腰围也向四周张开吸气,形成一个救生圈似的气带。在现场示范不能充分展示这种呼吸方法的时候,还可以选取相关的视频来展现“闻花香式呼吸”过程中各个器官的变化与特征,让学生充分了解调节气息所带来的特点。在示范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反复练习,理解并掌握气息的使用。
(二)教会学生寻找声音的位置
声音的重要性,对一个歌唱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童声期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懂得利用学生童声的优势,也要教会学生寻找声音的位置,引导学生从专业的角度来控制声音。在歌唱的过程中,起音是非常重要的,声音的高位置是唱好歌曲的必要条件。我们知道,如果声音从头腔发出,位置就高,这样发出的声音不仅会铿锵有力,对保护嗓子也很有益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可一一指导学生念一句、唱一句,通过高位置的示范去体会正确的喉头状态和正确的共鸣位置,帮助他们学会用高位置来演唱。
(三)教会学生如何打开喉咙
好声音不仅仅来自于天赋,技巧的使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打开喉咙也是锻造好声音的重要一环。这是因为,打开喉咙可以使喉结保持在深呼吸的位置上,通过稳定的合声带充分振动的自由空间可获得良好的起音。通常,教师用“打哈欠”的方法,使学生自然地把口盖打开,让口腔内的共鸣腔体增大、增长。把软腭抬起,保持“打哈欠”的状态,把喉咙打开。同时也可以用把笑肌抬起,上下牙分开,把鼻、咽腔打开,用上牙尽量地往上抬的微笑状态打开喉咙。
(四)共鸣的技巧训练
共鸣技巧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一个专业演唱者演唱水平的高低。在童声期声乐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共鸣技巧。共鸣包括: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结合童声期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制定适宜的共鸣技巧训练:
1.寻找头腔共鸣点。
美国著名研究儿童歌唱的权威专家哈蒂,在其著作中说:“一般儿童在他们未受到相当好的训练之前,绝不允许大声歌唱,否则,美的音质就会消失。”结合笔者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来看,头声是头腔共鸣,唱高音必须要有良好的头腔共鸣,否则学生就无法获得美妙清脆的高音。儿童要获得好的头声,必须从弱声的哼唱训练开始,因为哼唱可以让学生慢慢体会寻找共鸣点,以便发现声音缺点,从而进行纠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哼唱“eng”引起软腭后面垂直部分震动,并导致鼻咽腔通道的打开,同时放松了下颚,在呼吸的配合下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头声。
2.寻找胸腔共鸣点。
胸腔共鸣常在中低声部时运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会学生喉部肌肉适当放松,喉头下降,即让学生想象“口含一口水,想说话”的感觉,学生会好奇地试一试、想一想,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喉部放松的感觉。如此方法,能增大咽喉共鸣腔体空间,使之与胸腔共鸣器紧密连接,同时要注意声音的位置。
3.寻找口腔的共鸣技巧。
口腔共鸣需要儿童打开口盖,让发生器官变长变大。可以让学生用“吞汤圆”的方法先打开喉与口腔的空间,再找共鸣。口腔的共鸣要做到“一松一提”,即“放松大舌头,提起小舌头”。放松的舌根有许多方法,例如让学生把舌头伸出来,左右摇头使舌晃动,可以体会到舌头的紧张度,而小舌头的提起是要注意用面部的表情来帮助提起的。解决了舌和小舌头的问题,口腔共鸣的技巧就能轻松掌握了。
三、走出误区:区分儿童声乐教学与成人训练的差异
目前,儿童声乐教学过程中除教学方法不够规范、教学专业度不充分之外,将成人声乐训练与儿童声乐教学混为一谈,以及为追求短期效果,在童声期声乐教学中存在严重的揠苗助长的现象也是当前童声教学最大的误区。专业的音乐教育者在强调儿童声乐教学效果的同时,也绝不能走入这样的误区。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童声期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并结合童声期的特点为学生量身定做训练计划。为此,应切记以下原则:
第一,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不应过分强调儿童的共鸣腔体。不能一味追求高音而让学生演唱其不能达到的音域,否则,容易损伤学生稚嫩的嗓子。同时,还应该让儿童生动、简单、自然鲜明的音域特色加以保留,懂得对这一时期的孩子来说“护嗓”远比“练嗓”更为重要。
第二,尽量不要演唱过于复杂的声乐作品。由于儿童的认知有限,尚无法很好地理解复杂音乐作品的内涵,而且大多儿童由于声乐技巧的能力有限,也无法驾驭高难度的声乐作品。因此,教学作品的选择,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兴趣来选择。
第三,尽量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作品来演唱或教学,切不可将一些成人世界庸俗的音乐作品当作时尚来教授学生。一流的音乐绝不仅仅是高超音乐技能的展现,它更是文化内涵的展现。从学生音乐道路的起点开始,教师就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当作重要的教学内容来贯彻,音乐修养的高低对一个真正的音乐家来说至关重要。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文化价值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因为交际本身在扮演着传递文化价值观的角色的同时,也直接受到价值观的冲击与影响,产生变化与形成不同的形态。文化价值系统是评估一群人行为的理想或标准,它代表一组经由学习获得的法则,这些法则是用来解决文化所碰到的问题与如何做决策的依归。
既然文化价值观是举止行为的一组评判的法则,它们无法经由感官来直接观察,必须从实际生活的面向才能观察归纳出来。因此,为了研究文化价值观,可以把文化价值观更进一步具体化到文化价值取向的层次,以便使用实证的方法加以观察研究。荷兰心理学家Hofstede(1983,1984)从组织传播学的角度,发展出一套广为引用的文化价值取向模式,把文化价值归纳为五个基本的维度: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利距离、男性化社会/女性化社会、不确定性规避和时间取向。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文化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交际的过程与结果。Hofstede的文化维度模式为定量研究文化价值观提供了可操作的变量,不少后续的实证研究证明它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预见性。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在每个文化维度上都体现出差异,这的确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不便。我们在承认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同时,更要考虑到文化价值观的动态性特征,要看到中西方在文化价值观上的发展变化趋势。
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具有很强的传承性特征。但是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西方交际的不断深入,文化价值观逐渐呈现出适应性调节的变化性特征。当代大学生接受着中西方文化的熏陶,思维活跃,观念创新,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文化价值观的变化及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广泛的移民潮,以及多元文化的发展,中西方之间的差异在逐渐缩小。因此,一味地强调中西方在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只注重差异比较研究,不仅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反而会阻碍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我们可以看到Hofstede的五个文化维度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文化间的交流而不断变化着的。当代中国大学生代表着最先进最前沿的思想,在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下,他们的文化价值取向可以代表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发展变化趋势,为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带来全新的动力。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学者们对于文化价值观一直给予极大的关注。美国的人类学家Kluckhohn与Strodbeck最先使用“价值取向”这个概念,提出了五项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普适性问题,并针对每个问题提出三种价值取向。美国的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1976)提出了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概念,丰富了人们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与交际环境关系的研究内容。荷兰心理学家Hofstede是不同文化比较研究的创始人,他的文化维度模式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Hofstede对世界五十多个国家的文化进行过调查、分析、比较,两次在IBM调查了11.6万名员工,从大量的调查数据着手进行研究,试图找出能够解释导致大范围内文化行为差异的因素,他指出所有的差异都可追溯到基本维度中的一个或几个中。这些维度是: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利距离、男性化社会/女性化社会和不确定性规避。考虑到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东方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影响之后,Hofstede在前四个文化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五个维度――时间取向。Hofstede的文化维度模式是迄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文化价值观调查研究,自问世以来一直是海外学者进行跨文化研究的主要工具之一,对跨文化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30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以Hofstede文化维度模式为基础的研究成果,范围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跨文化交际学、会计、金融等领域。
文化价值观是解释人们交流方式和信息理解差异的关键,胡文仲在《超越文化的屏障》中以“贯穿一切的红线”比喻其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但是,我国对文化价值观的研究仍处于借鉴引入阶段,很少有突破性的进展和理论上的创新,至今还未产生较有影响的理论或测量工具。国内对于价值观的研究许多都采用了Hofstede的文化维度模型,或证实(以五项文化维度为理论基础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或补充(进一步细化五项文化维度模式),或质疑了原理论(批判文化维度两极划分的现象)。大部分的研究重点更侧重于分析文化差异,由于此模式来自于IBM调查数据,因此更多地被应用于了解组织的文化价值取向。而且,就Hofstede的文化维度模型,每一项文化维度都有独立细致的研究,尤其是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与权利距离两项。但是,文化价值观不可能是静止不动的,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发展,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互相影响,不断发生变化。可见,仅仅研究文化差异是不够的,更应该看到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发展变化趋势。所以本文以Hofstede的文化维度模式为理论依据来研究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大学生是世界发展的未来,相信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发展的未来,希望可以为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从对吉林省各高校的大学生的价值观所进行的调查反馈的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依据Hofstede的文化维度模式理论,当代大学生在如上所述的五个维度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西化。例如,大学生较以往更加强调自我、更加倾向于美国社会所倡导的个人主义,渴望个性独立,渴望更多地靠个人的能力和智慧来解决问题,而并非像从前那样过分依靠集体的力量。从男性化与女性化的角度来看,当代大学生无疑已经摆脱了过去重男轻女的偏见陋习,中国社会也早已不再是男权社会,如今的大学生提倡男女平等,尊重和保护女性成为了他们思想意识的主流。不仅如此,在学习和工作中,他们的竞争意识也展现得并不明显,相反,重合作、讲平等的意识凸显出来,解决问题时靠的更多的是沟通而不是冲突,这种欧美国家的女性化社会特征已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意识之中。从权力距离的角度来分析,传统的上级特权观念已被当代大学生所摒弃,他们认为上级是“和我一样的人”,不接受管理特权和上下级平等意识在大学已成为不成文的规定,这同传统中国的特权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客文化的西方主流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的推动下,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而作为主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西方主流文化的冲击,在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中或淡化或与西方价值观相融合,形成第三文化。
由于主文化和客文化的不同,主文化又无法适应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进而形成了完全不同于主文化与客文化的新的文化体系。但是第三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在选择和树立文化价值观时并不能够准确甄别某种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因此他们在选择和树立文化价值观时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作为高级人才培养机构的大学有必要提出系统的、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方案,引导大学生在中西方文化价值观交融和冲突的过程中,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为这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融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东平.以中国文化为视角的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及其评价[J].江淮论坛,2008(1).123-127.
[2]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第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65-175.
[4]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第2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李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迁及原因探讨[J].学理论,2009(12).207-208.
[6]李侨.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与相互理解[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理工大学英语系,2005.
[7]刘畅.中美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比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中南大学英语系,2007.
[8]刘长远.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文化价值观变迁研究―中国青年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演变[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2008.
[9]潘,张子刚.从中国文化看霍氏文化研究的不足[J].湖北社会科学,2003(7).22-23.
[10]彭世勇.霍夫斯塔德文化价值理论及其研究方法[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1).95-99.
[11]彭世勇.Hofstede跨文化交际理论中个人主义层面质疑[J].汕头大学学报,2009.25(4).54-58.
[12]石健.转变中的价值观――中美价值观比较[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2004.
[13]施建亚,杨燕,孙妍.论西方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25-29.
[14]王莉.中美价值取向比较研究――差异性与相似性[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郑州大学英语系,2003.
[15]王巍.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深层文化的拒斥与融合[J].学术交流,2008(12).37-39.
[16]谢衡晓.从Hofstede的文化视角看中国文化在创新中的作用[J].科技创业月刊,2007(1).27-29.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生活开销也逐年提高,并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面子消费”、“超前消费”、“情感消费”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学生中,消费观念缺乏理性,对我们高校的大学生教育敲响警钟。
一、当前大学生消费伦理观现状
大学生处于自我的满足欲望不停扩张的特殊时期,没有相对独立的经济能力,而经济的主要来源是家庭,生活的花销受到一定的制约。根据调查,2.8%的大学生是通过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来完成学业的,4%的大学生在亲戚朋友的资助下完成学业的17.9%的大学生是靠个人假期打工或者平时兼职来完成学业的,而76%的大学生的学习费用以及生活费用是由父母提供的。而且,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于支出根部没有预算,开支随意,前松后紧,相互借钱,理财观念非常淡薄。
1、消费追逐新潮、追逐时尚
据了解,有些大学生每月的花销已经高于一般的上班族,他们要买手提电脑,要买最新潮的手机,要穿最新潮的衣服,向同学借钱,到银行借贷,不是因为生活困难,而是追逐潮流与时尚。例如:为了拥有“苹果”手机,情愿缩食节衣,牺牲必要的生活开支。有的想得到一双品牌运动鞋,一件时尚的衣服,向同学、朋友借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2、情感消费的投资日趋上升
在大学校园里,两两相依的情侣已成为大学校园的风景。恋爱消费、情感投资不断攀升,甚至已经超出了自身以及家庭的承受能力。“认识三四天就送礼物”、“凡过节就送品牌服饰、手机”的人大有人在,有的男生自从结识了女朋友,每月的平均花销都得在两千月以上。电话,如今已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开支,走进大学校园,经常可以看到马路边、走廊上一个个烫电话煲的大学生,他们用手机与朋友亲人沟通,与恋人聊天,电话费也在不断上涨。大学生的节日消费、生日消费、老乡消费、周末消费等各种各样的消费形式在大学生中悄然成风,特别是在男生中占有很大比例。
3、攀比现象非常严重
在大学校园里,同学间的盲目消费、相互攀比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个人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理上,他们认为消费已经成为显示地位和显示身份的象征。只要看到别人有的,不管自己需要与否、实用与否,也不考虑自己的经济情况,自己也要拥有,甚至“我的一定要比你的好”。这样就使消费观念变得无计划、浮躁与盲目,如果不正确引导,就会发展为炫耀、攀比。
二、当前大学生消费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消费伦理问题的出现,既是社会这个大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缺少正确的、及时的引导所带来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家庭消费中,支出最多的就是年轻的一代,首先,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学生们的父母收入、家庭条件也普遍提高,因此,每位学生在校的开支、经费得到保障。其次,父母把对下一代的关爱,体现在经济上的一味满足,有些父母含辛茹苦,自己宁可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倾其所有的为孩子付出。家长们的这种做法和溺爱心态,助长了一些大学生不良的消费习惯。
2、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的影响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消费群体,因此成为了商家、生产厂家争夺市场的主要阵地。当大学生步入校园之后,商家就利用媒体,用它特有的,浅显易懂的,容易使人理解的方式,为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开辟新的灌输新的消费观。比如,传媒利用学生们喜欢的某个明星做宣传,宣传明星所使用的化妆品、所使用的饰品等,促使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随着明星的生活方式而改变。在大学校园中,我们常常能听到学生们流利的说出广告词,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广告词转化为日常用语,而且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比如“心动不如行动”。
3、社会不正之风对大学生消费伦理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环境中的不正之风对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了很大的影响。离开父母的大学生,在大学是自我管理,父母的约束和老师的管理逐渐减弱,社会、朋友、同学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如今,社会上那些不良的消费行为特别普遍,小到一桌宴席、一个手提包,大到豪车、洋房等不正之风慢慢入侵校园,使学生们的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从而造成了他们对消费伦理不正确的认识,甚至观念的扭曲。
4、个性心理对大学生伦理消费的影响
个性通常指的是情感——品质、态度、情操、心理状况、兴趣、无意识的机制、理想等。这些能确定人的特有的行为、思想和特征。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没有经历过创伤和挫折,也不在意他人的评说和议论,个性强,忠于自己内心的感受,容易引起超前消费、盲目消费。另外,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育程度还不是很成熟,有些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不是特别健全。据统计:有23%的在校大学生认为,我们应该“今朝有酒今朝醉”;45%大学生认为“我有的,别人没有,我很自豪”;有57.6%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受到周围朋友、同学的不同程度影响,他们追求时尚,忽视自身的经济条件。
三、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观的教育
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观念的缺失,不仅影响了学生和家长的感情,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学生们的人际关系,对家庭道德建设,也带来了不良的后果。我们应该查找原因,通过多种教育方式,鼓励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消费伦理观,理性消费。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高校应该开设思想道德与修养的相关课程,其中的“消费道德”应该尽快进入大学课堂,并且作为主要内容。鼓励大学生合理适度消费;树立节约、简朴的消费观;反对盲目从众与盲目攀比的病态消费;强调理和理性消费。全面关心、关注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帮助他们逐渐走向成熟。
2、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密切配合
如今的大学生,不论是来自农村家庭还是城市家庭,不管家庭条件是否优越,家庭教育对其一生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家庭环境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具有生动、形式性强、具体的特征,所以家庭教育是良好的道德修养创造和传递的基地。学校教育具有规范、系统、理论性强的特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二者分工不同,但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得益彰,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我们要旗帜鲜明的反对给社会、给家庭带来负担的消费者,努力倡导和谐、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
3、增强大学生的爱心观念和感恩意识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15.7%的大学生不记得父母的生日,17.8%的大学生认为花父母的钱理所当然、毫无感觉。这充分表明了当代大学生,对他人的帮助、父母的付出视而不见,以自我为中心。
以上情况,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我们要从认知上对他们进行点拨,让他们知道今天所得到的的一切,并不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要认识到父母的付出是那么的不易与艰辛。我们要从道德层面教育学生,懂得识恩、知恩与感恩,从而增强自我约束性。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消费观是已成为重要的教育任务。
大学生消费伦理观念的教育,需要很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当代大学生是我们祖国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培养和教育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共同促进。(作者单位:河南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