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硕士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19 16:34:5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测绘硕士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测绘硕士论文

篇(1)

数据库论文国外参考文献:

[1]艾孜海尔江·艾合买提.基于Web数据库的数据库挖掘技术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24(27):217——219.

[2]刘霞,赵鑫,吕翠丽.数据库挖掘技术在网络安全防范中的应用[J].动画世界,2012,20(06).

[3]尚世菊,董祥军.多数据库中的副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及发展趋势[J].计算机工程,2009(05).

[4]吕安民,林宗坚,李成明.数据库挖掘和知识发现的技术方法[J].测绘科学,2010(04):123——130.

[5]曾霖.基于Web数据库的数据库挖掘技术探究[J].软件,2013,27(02):174——176.

数据库论文国外参考文献:

[1]宋安,习勇,魏急波.基于μCLinux的NAT设备的设计与开发[J].电子工程师,2005-05-15.

[2]徐叶,袁敏,李国军.嵌入式Web服务器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3-02-27.

[3]王俊,郭书军.嵌入式Web服务器的实现及其CGI应用[J].电子设计工程,2011-11-05.

[4]高建国,崔业勤.ARTs-EDB的内存数据存储管理[J].微计算机信息,2010-01-25.

[5]陈嘉.嵌入式主存数据库索引机制的研究与改进[D].湖南师范大学,2006:278-282.

[6]刘志东.基于嵌入式Web技术的远程射频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2-04-01.

[7]贺永恒.基于IAIDL的信息家电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04):154-156.

[8]陈一明.嵌入式数据库的智能家居网关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9-04-15.

数据库论文国外参考文献:

[1]余明辉,胡耀民.基于SQLServer2008决策支持系统模型的研究和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10,26(2-3):178-180+192.

[2]张克友.基于SQLServer财务数据库安全技术的探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4):587-590.

[3]胡家汉,李景峰.对SQLServer数据库的安全和管理策略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101-102.

[4]胡登卫.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SQLServer数据库安全策略研究与实施[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25(3):96-99+106.

篇(2)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数字线划图(DLG)是已有地形图要素的矢量数据集,保存各要素间的空间关系和相关的属性信息,全面地描述表达目标。我国全国范围内的不同比例尺的DLG数据比较庞大,其数据质量检查的技术复杂、工作量大。如果采用常规的方法,一方面不能保证检查结果的质量,另一方面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要影响工程进度。因此,结合生产作业的实际需要,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一个既能提高数字化生产,又能保障数字地理信息准确性的DLG质量检查系统具有重大意义。

二、DLG数据质量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DLG数据质量的特点,影响DLG数据质量的各种因素,从矢量数据的特点、生产和使用出发,对数据误差产生来源进行了探讨。

2.2 对DLG质量检查的具体部分进行了阐述。质量检查部分包括:说明信息和地理实体数据。

三、DLG数据质量评价的验证

宜兴市高铁新城和丁蜀城区1:1000航空摄影测量工程包括基础控制测量、航空摄影测量,航空摄影总面积约100KM2,采用数码相机(DMC)进行航空摄影。

本文通过宜兴市高铁新城和丁蜀城区1:1000航空摄影测量工程项目实例,验证研究的理论知识,提出方法,并对质量检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补充说明。

四、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贯穿于生产作业的全过程,每一个阶段都应进行设计相应的质量控制的技术指标,配备相应的质量检查和质量监督人员,落实质量管理的措施。生产分院检查率要达到100%;院级检查对资料、作业方法、成果要进行全部检查。对于外业检查部分要达到30%以上;局级验收对资料、成果检查要进行全部检查验收,外业部分检查验收要达到10%以上。

质检流程图如图1.1所示。

图1.1 质检流程图

4.1数据质量检查

数据质量问题是数据应用的保证,为确保数据的质量,将对提交数据做严格检查。

4.2影响DLG质量的因素

作业数字化测绘最重要的产品之一,DLG不仅要正确表达要素位置信息以满足制图要求,还要建立合理的拓扑关系、方位关系、度量关系以便于进行空间分析、数据分析、空间数据挖掘等,从而满足从行各业的需求。

本实例DLG数据质量受诸多因素影响,现罗列如下:

1. 产品本身的复杂性。要处理要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又要处理好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还要兼顾出图的要求。

2. 数据源的质量。DLG的数学精度受到扫描矢量化所需的纸质地形图质量、扫描仪器质量、DRG制作质量的影响。DLG数据质量还与DWG格式的基线数据和图形数据质量有关。

3. 资料的质量。所利用的资料本身的质量以及这些资料能否正确使用决定着DLG的质量。

4. 作业方法。作业方法的完善是DLG成果质量的基础。

5. 人员素质。管理人员的能力、技术人员处理问题的能力、质检人员发现问题的能力、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等对DLG质量有着重大影响。

4.3数据检查内容

1、数据完整性检查

(1)数据层的完整性检查:分层数据的检查,即使图层没有数据也应以空层存在;

(2)数据层内部文件完整性检查:数据层内部文件包括空间数据文件与属性数据文件;

(3)要素项完整性检查;

(4)数据范围检查;

(5)要素完整性检查:检查各数据层应有的要素是否有遗漏或多余。

2、逻辑一致性检查

(1)要素一致性检查;

(2)格式一致性检查;

(3)数据分层一致性检查;

(4)拓扑一致性检查;

(5)要素空间关系检查。

3、接边检查

主要检查是否接边、是否正确接边等,主要包括:

(1)图形接边检查;

(2)要素属性接边检查:检查相邻图幅接边要素的属性是否一致。

4、不同数据格式间的一致性检查

打印输出符号化DLG图件与调绘片内容对照检查。

4.4检查结果处理

对于被检查出来的错误,用户可以用编辑工具改正这个错误,也可以将错误输出待后续修改。对于其它检查出来错误,应根据情况区别对待:要素丢失就应将要素添加到数据库中,要素多余就该删除。但数据在删除时要符合一定的条件才可删除,如检查出重复的高程点,如高程值一样且重复就可删除;如查出重复的居民地,若属性和代码都一样的情况下也可删除等。这个功能可以提高数据检查和人员编辑的效率。在检查过程中要根据发现的错误及时修改数据属性模板和代码映射模板,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

五、小结

本文结合宜兴市高铁新城和丁蜀城区1:1000航空摄影测量工程项目,阐述了数据质量检查的方法。研究成果如下:

1.建立了较丰富的数据库,同时,根据不同行业的需要,可在规则库中增添新规则从而满足特定行业数据检测需求。

2.用户自定义属性模板数据设计研究。按照DLG数据国家标准和地区规范,研究和建立空间数据的属性数据检查标准规则模板,运用模板匹配的方法进行DLG数据属性质量检查。

3.质检方案可灵活定制。

4检查过程中提供人机交互检查功能。通过自动检测功能,可大大降低数据检查人员和数据监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数据库建库建设的效率。

5.自动化修正功能。

DLG数据检查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没有完成多源数据叠加检查;在对地物比较复杂的繁华地段进行拓扑检查时,检查的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研究的方法在进行CAD数据检查时只能对单个图幅检查,不能满足作业批处理的要求。

矢量数字地形图(DLG)数据质量控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它在生产、检查、验收、入库等环节的检验工作仍然普遍使用了传统测绘产品的检查方法和模式。因此出现了检验工作多、易出错、结果不规范、不全面、可视化程度低等许多弊端。从长期的生产和质检经验来看,只有正确分析各产品的质量元素,结合现有的软件开发技术,最大程度地利用程序进行自动检查,才是控制数字测绘产品质量最有效的手段。我们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不断地完善DLG数据检查技术与方法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篇(3)

初到韩国,我的指导教授兴趣甚广,对我想学什么、研究什么丝毫不加限制,只是对如何解决我的生活经费感到为难。学院里研究结构工程的朴淳圭教授问我是否知道《营造法式》我立刻拿出《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给他看。大约一个星期后,他很郑重地告诉我,《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人在建设标准化方面所做出的先驱性工作的总结,而陈先生的这部著作是对其重要的解读和分析,大家都非常感兴趣,苦于言语隔阂,对其一知半解如果我愿意翻译和解说陈先生的这部著作,他的研究所可聘我为蔚山大学建设工程研究所的研究助理,解决我衣食住行的问题。大喜之下我当即应允,这是我真正开始研读《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之始――目的是为了糊口;出发点也非建筑史的研究,而是向韩国的结构工程师们介绍中国古代的标准化设计和建造。说来庸俗可笑,但很真实,我对陈先生的敬仰,最初是因为他的著作帮助改善了我的物质生活!

当然,随着学习的深入,陈先生治学之严谨,逻辑之严密,用功之勤苦,成果之重大,让我大为震动,对陈先生的敬佩,更是出于对其学识的高山仰止。在论文开题之时,《大木作制度研究》已译了大半,对《营造法式》的材份和大木制度,越来越着迷,硕士论文的主题即定为“朝鲜半岛高丽时代木构建筑与营造法式大木制度的比较”,其核心是分析朝鲜半岛高丽时代的木构建筑是否也采用了类似于《营造法式》的材份制度;如果是,它们又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又说明了什么。得益于陈先生在《大木作制度研究》中所揭示的研究线索、研究方法,所记载的实测数据、图纸,我顺利地完成了论文,对中国唐宋以来的木构建筑成就以及对朝鲜半岛的影响,有了更深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刺激了我对建筑史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而这很可能将是我一生的职业。

如今我也在学校里教建筑史课了。看着一些同学昏昏噩噩,上建筑史课就翘课或者睡大觉,一如当年的我,不由得慨叹命运之巧;而接触过的某些功成名就的建筑师对建筑史的无知和蔑视,更是让我遗憾叹息。这些年朦朦胧胧地感到,建筑史的学习和研究,何尝仅仅有学术上的意义?又何尝仅仅是给建筑师提供一些“设计灵感”和“文化符号”?我们今天的建筑大致可分为五种,一种当然是设计和建造均属上层的精品,可惜为数不多,更多的或者是外国建筑师随心所欲的试验和玩笑,或者是对西方古典和现代建筑的郢书燕说、邯郸学步或者是对我们自身传统的胡乱肢解和拼贴,或者是毫无水准的粗制滥造和平庸,怎么会是这样呢?为了摆脱这种窘困,我们天天在喊建筑设计创新、创新天天都在发明各种“学说”、“主义”,可成效如何呢?我们有世界最多的人口、最忙的工地,却出不了多少能够享誉世界的建筑师,这是为什么呢?好大喜功的城市、畸形变态的建筑导致我们的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日趋短缺、社会矛盾加剧……这一切难道不都因为是我们迷失了建筑的正道而导致的结果吗?而建筑的正道在哪里?不学习和研究建筑史能搞明白吗?建筑系学生晟初、最重要的一课难道不该是建筑史吗?而建筑史的教学内容,难道就只能是风格编年史吗?……可惜的是,在这钱潮鼎沸的时代里,我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无暇思辨这些问题了。我们中的很多人不再有陈先生那一代学人那样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了,不再有那样的勇气和毅力了,不再有那样的牺牲精神了。而这不单单是一个人的问题,也决非一群人的问题,而且是我们的社会不需要这些了。令人难过的对比就是,我们一个月就能写完好几篇论文,一年就能完成好几个课题,而陈先生一生就出过那么几本书;看着书桌上那不算太厚的几本书,翻着那一张张用鸭嘴笔绘制而成的精美绝伦的测绘图,读着那一叠叠密密麻麻写满铅笔字批注但从未发表的手稿,我不由得额头出汗,惭愧之意难以遏制,敬畏之心油然而生――陈先生!夫子之墙,高几许?

夫子之,墙高几许?这远不是我能回答的问题。值陈先生逝世10周年之际,作为末学后进,对于建筑历史别说未能得窥堂奥,就是学术宫殿的外墙亦未触摸,只能遥遥拜望,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所以不敢妄论陈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地位,上述文字仅仅杂录些陈先生著作对我的影响而已。

篇(4)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measurement principle of the 3D laser scanning. After considered the effects in the ways of instrument,reflector and scanning environment,making a accuracy analysis of it.

[Key words] 3D laser scanner surveying error accuracy

0.引言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继GPS空间定位技术后的又一项测绘技术革新,将使测绘数据的获取方法、服务能力与水平、数据处理方法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传统的大地测量方法,如三角测量方法,GPS测量都是基于点的测量,而三维激光扫描是基于面的数据采集方式。三维激光扫描获得的原始数据为点云数据。点云数据是一切后续工作的基础,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误差,为了提高点云数据质量,需要对误差来源进行详细的分析。1997年wallace等人研究了三角激光扫描仪的深度图像测量原理,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扫描物体的移动能导致深度图像测量的系统性误差[2]。2000年吴剑锋等人详细分析了激光三角法测距的误差[3]。

1.地面型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工作原理

对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来说,采用的是仪器坐标系统,即所采集到的物体表面点的空间信息是以其自身的坐标系统为准的。系统以激光束发射处为坐标原点;Z轴位于仪器的竖向扫描面内,向上为正;X轴位于仪器的横向扫描面内;Y轴位于仪器的横向扫描面内且与X轴垂直,如图1-1,由此可得点坐标的计算公式:

2.点云数据的误差来源及分析

三维激光测量误差可分为:仪器误差、与目标物体反射面有关的误差和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这三类。由(1)式可知,仪器误差源于仪器本身的性能缺陷,包括激光测距的误差(S的误差)、扫描角度测量的误差(误差);与目标物体反射面有关的误差主要是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外界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温度、风、气压等因素。在一般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作业环境下,我们认为地面三维激光扫描获取的点云数据的误差主要是由扫描仪自身的误差引起的[4],所以我们有必要弄清楚误差的来源。

2.1仪器误差

2.1.1激光测距误差

激光测距在信号处理各个环节都会带来一定的误差[2]。现在激光测距的原理有两种,脉冲式和相位式。脉冲测距产生的误差主要是计时误差,相位法测距产生的误差主要是调制光的频率误差。在仪器使用过程中,由于电子元件的老化等原因,实际的调制频率与设计的标准频率会产生微小的差别,该影响与所测距离长度成正比,称之为“比例误差”;另外,由于测距系统距离起算中心与其安置中心不一致等原因,使得实测距离与实际距离有一个固定的差数,称之为“固定误差”。对于“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可以通过仪器检定来确定,从而可确定激光测距误差。

记固定误差为,比例误差为,则测距长度为的测距误差为:

2.1.2扫描角的影响

扫描角的影响包括水平扫描角度和竖直扫描角度测量的影响。扫描角度引起的误差是扫描镜的镜面平面角误差、扫描镜转动的微小震动、扫描电机的非均匀转动控制误差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测角误差对测设点位的影响公式为:

对于三维激光扫描仪则有:

式中为测距,单位为,,为激光对同一点扫描的次数。

2.1.3激光光速发散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多数扫描仪系统都是采用基于激光脉冲的时间测量来进行距离量测的。由于激光束的发散特性,使得激光束到达实体表面的光斑大小影响着回射点云的分辨率和定位的不确定性[5]。假设发射激光束成圆形发散,最终到实体表面的光斑用表示,有下式成立:

式中是与激光光束发射位置有关的距离参数。一般而言,光斑的大小是随着扫描距离增加而线性增大的。发散的光斑大小可以由一个扫描距离的线性方程来表示。许多仪器厂家都标定了各自系统的光斑发散值的大小,如Trimble GX200的光斑大小为3mm/50m,莱卡HDS3000为6mm/50m。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的距离测量是沿着发射光束的中心线测定的。由于激光光束的发散使得真正的点位难以预测[6]。同样由于实体扫描在之前,实体的位置和形状也是未知的。故需要一个可靠的模型来量化光束的不确定性水平。设激光束的直径为,角度定位变化是。由密度公式推出来的光束宽度的不确定性表达如下式:

根据密度方程的等方性和在任意维数的均值都为0的特性,由经验判断有,激光束的位置不确定性约等于1/4的发散光斑直径。如式:

假设角度采样间隔在和方向上是相等的。那么推导得到定位中心和实际目标中心一致的可能性与采样的间隔是有直接关系的,由密度公式:

给出中心点定位的标准偏移如下:

2.2与目标物体反射面有关的误差

扫描得到的点云的精度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密切相关。三维激光回波信号的多值性[7],使得不同的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处理的回波信号不同。以处理首次回波信号为例,目标物体表面粗糙程度引起激光脚点位置的偏差 接近于物体表面粗糙极值的一半。

2.3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外界环境对一切测量仪器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热胀冷缩会使仪器结构产生细微的变化,较大的风力会使仪器颤动影响扫描质量。较差的外界环境条件对扫描数据质量的影响较大。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的观测精度与扫描距离及扫描的精细程度有关,针对Trimble GX200三维激光扫描仪,经过实验研究发现测量主要误差来源于测距误差和扫描角误差。在扫描距离为50m时的测距精度为1~2mm,单点定位精度为6mm。

3.结束语

三维激光扫描仪目前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是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研究了三维激光测量误差来源――仪器误差、与目标物体反射面有关的误差和外界条件影响。通过实验得知了仪器Trimble GX200的测距精度和扫描精度。

参考文献:

[1] 郑德华,沈云中,刘春.三维激光扫描仪及其测量误差影响因素分析[J].测绘工程, 2005,14(2):32-34.

[2] A. M. Wallace, G. zhang , Y Gallaher. Scan Calibration or Compensation in A Depth Imaging System [J].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1998,(19):605-612.

[3] 吴剑锋, 王文, 陈子辰. 激光三角法测量误差分析与精度提高研究[J].机电工程.2003,(20):89-91.

[4] 黄小川,郑慧.地面三维激光雷达点云误差分析及校正方法[J].地理空间信息.2009,7(5).

[5] 马立广.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

[6] 杨伟,刘春,刘大杰.激光扫描数据三维坐标转换的精度分析[J].工程勘察,2004.

篇(5)

中图分类号: P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地籍管理与GIS技术

地籍管理可以说是开展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础工作,同时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对于地籍管理的水平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地籍管理的所有数据和其他的数据一样和空间时间等因素有关,同时也会伴随着这些数据的变化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这里提到了一种新的技术GIS技术,GIS技术分为动态的以及静态的,这种技术的巨大优越性对于地籍管理的帮助可以说是无法替代的。

二、相关技术的概括总结

1、GIS技术

GIS技术是以庞大的地理空间的数据库作为基本基础的,主要使用的是地理模型的分析,然后通过这些提供比较多的空间以及动态的相关地理信息,同时还为相关的地理研究以及相关决策进行服务的一套大型的计算机技术系统。主要的是作为对于地理空间等数据进行储存、管理以及分析等的系统工具,在现代的许多行业中都为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所以目前来说这种技术非常受人们的青睐,传统的GIS技术主要是静态的或者是准静态的,静态的系统模式只是考虑被描述的相关对象的一些空间的主要特性,在存储的时候忽视了这些数据本身存在的时间的特性,所以当这些数据发生大的变化的时候由于新旧数据是不会自动更新和存储的,所以很容易造成数据的流失,所以这种方式的技术在使用上还是存在很大的缺陷的。而我们文章讲到的这种时态GIS技术目前尽管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能够有效的对地理信息进行管理,同时排出了前者的缺陷,能够进行有效的信息处理管理以及分析,能够对新旧数据进行有效的更新以及存储分析。

2、工作流技术

首先工作流就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有两个或者是以上的人进行的连续的完成某一个业务工作量的工作流转。工作流技术起初是用于办公自动化的研究工作中,

2、工作流,简单地说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连续地以串行或并行的

方式去完成某一业务,也就是业务在多个或者单位之间的流转。1993年工作流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技术成立了一个工作流管理联盟,这个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工作流技术已经开始逐渐的进入到一个相对比成熟的发展阶段,工作流技术就是一个能够比较完整的或者说是能够进行自动执行功能的先进技术,这种技术能够根据一些系列过程中弧线的信息以及任务等进行不同群体之间的传递以及相应的执行。

三、时态GIS技术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这和普通的数据库大致是一样的,设计步骤主要有三个阶段,概念设计、逻辑设计以及物理设计,主要的设计步骤如下:现实世界 概念模型设计 逻辑模型设计 物理模型设计

1、概念设计

对于概念的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具体的就是实体类型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实体具体的就是指空间以及相关属性实体,对于地籍管理的结合设计常见的空间方面的实体就是有点、线以及面的实体控制,同时每一种不同的实体也有不同的自己不同的特征。而不同的实体类型也有相关联的地方,主要的联系体现在空间属性上的联系、空间上的关系、从属关系、属性以及北京之间的联系。

2、逻辑模型设计

逻辑模型的设计主要的讲到空间地籍数据的分析,这类数据主要的非为两种,一种是和这种数据属性有着密关系的相关数据,比如说宗地数据,另一种是非宗地的相关的空间数据,同时由于这类数据有时候还可以作为背景所以就会有少量的属性方面的数据,主要的就是用于一般情况下的查询工作。

3、物理模型设计

对于物理模型的设计主要的就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构建以及使用过程。

四、地籍管理中工作流技术的应用

这方面的应用主要的是体现在执行过程、方式、执行者以及过程的监督,执行的过程蛀牙的就是从结构上对相关数据进行构成定义,执行方法上主要的是强调之心的规则,执行者主要的人以及电脑,最后进行相应的监督,同时系统还可以进行修改重做等。主要过程中能够对相应的关系形成网络,一个相关图形的流程进行定义或者是形成整个的流程图,主要的实现方法就是首先基于相关地理信息文件的工作流系统,之后是消息的系统工作流以及基于WEB的工作流,通过这三种技术系统的相互配合是吸纳消息的传递、安全的管理、数据库一会相关文档的管理等的多功能一体化的整体的开发管理过程。

五、具体的应用步骤

1、图形数据的输入.

这里主要考虑的就是数据的生产者等和系统能够进行相关存储的数据之间的相互转化,GIS技术能够根据得到的图形信息进行相关的处理形成具体的图纸,然后利用具体的软件尽心相应的分析处理存储等操作。

2、属性数据的输入

这里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对于主要的相关数据的输入储存,主要的使用批量输入,另一个是在日常的地籍管理过程中对于漏洞的出现进行补充输入,通过比较专业的健全的方法进行录入管理。

3、数据的查询以及分析

完成上面两个环节之后就可以对数据进行查询,查询的方法主要的也就是上面两个方法,图形以及属性数据的查询。对于相应数据的分析主要使用的是缓冲区的分析。条件分析以及统计分析。

4、数据的导出

上面讲到的是数据的输入过程,如果需要查询相关数据的同时还要相关数据的文案,这就要求对相关数据进行导出操作,这里的输出主要的就是完成某种审批和查询工作,可以进行打印报表等的形式进行索引导出。

六、总结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可以说是填补了传统方法的多种不足,对于这种技术的有效利用能够保证地籍系统的有效管理以及对于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运用,所以在以后的土地管理工作中必须大力的推广这种管理技术。

参考文献:

[1]赵亚灯.基于ARCGIS的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4).

[2]张炜.基于时态GIS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9(8).

[3]罗学年,潘正风.地籍信息系统中的时态问题研究明[J].测绘信息与工程.2011(1):11-21.

[4]王华敏,陈继祥,于雷易.基于基态修正模型的地籍时空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测绘信息工程2008,28(3):9.11

篇(6)

1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

纵观国外研究生教育,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各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融合趋势。研究生教育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更加趋向多元化、多样化,既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也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某种意义上,学术型硕士生教育成为或正在成为一种过渡性教育,而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则变为一种终结性教育,他们非常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形成。下面以德国、美国、英国、日本四国为例[1],分析国外主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德国的研究生教育是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典型代表,它最早源于中世纪大学与行会中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其主要特点是:没有专门的入学考试,“师傅”掌握“徒弟”的录取权,师徒关系亲疏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导师个人能力对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在组织管理上导师也因此具有绝对权威。

专业式模式则体现出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本质特征,美国研究生教育突出的特点之一是非常重视课程的学习,特别是基础理论的学习,确保了学生拥有在其领域独立从事研究的本领。而且,课程覆盖面很广,大大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特点之二是研究生要进行跨学科课程的学习。由于很多科学技术需要综合知识,单一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因此,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研究生教育就实行跨学科学习。学生除了学本专业的知识,还要辅修其他专业课程,以提高人才的广泛兴趣和知识水平。

英国研究生的教学形式主要是协作式,通过科学研究,导师团队在研究生培养中起重要作用,淡化教材而博采众长的能力训练,严格的考试淘汰制度,重视研究方法和第一手调查研究,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学分制下灵活的学习安排。学生从一入学就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学习,然后就可能的论题进行研究,并且制定论文研究计划,围绕计划做初步实验,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最后进行论文写作。

日本研究生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式培养模式。各高校在招生考试上具有自主性,严格控制研究生的入学质量,课程设置注重基础理论和教育目标的结合,以讨论带动学生自学的教学方式,通过参加实践课题提高研究能力,以研究室形式对研究生进行过程管理,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通过严格的评估制度对研究生质量进行监督。

研究和对比国外各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虽然各种培养模式产生有先后、主次之分,但目前在许多国家,多种培养模式是并存的,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满足了不同培养目标的需要[2]。

2我国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有质量保证的研究生培养制度。长期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教学科研人才。教育模式采取理论学习和学科研究工作相结合的形式。学生先以班级的形式学习一些课程,为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打基础,掌握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导师给学生开出一系列的参考书目。学生围绕研究方向去图书馆查寻资料,大量阅读相关书籍文献。导师定期组织讨论,以研讨会的形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即培养学术型人才,通过建立宽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重点培养学生广阔的思维视野,敏锐的观察力和不断进取的创新能力,在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上都有较高的要求。

尽管这种教育模式给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发展,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社会和国家对高层次人才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已更多地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向实际工作部门。传统的模式必须进行改进和创新突破,即需要加强培养专业型人才,主要是通过相关课程和案例的学习与研讨,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当降低课程学习的深度、广度以及学位论文质量等。

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来看,硕士研究生教育基本是以面向实际应用为主,教学科研人才更多是来源于博士研究生。但是,不管哪种类型人才的培养,都应该引进竞争机制,加大投资力度,鼓励学生创新,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术型培养模式与应用型培养模式并存是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2009年,国家教育部提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公布了北京大学等64所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高校名单。综合试点改革工作有利于推动学校转变观念,提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学校研究生教育结构的整体优化,从而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类型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3]中,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我国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以来,专业学位教育种类不断增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学位教育既要培养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满足他们在职提高、在岗学习的需要,也要培养应届本科毕业生,满足他们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根据不同培养对象,学习方式可以全日制攻读,也可以非全日制攻读。目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在职人员攻读比例偏大、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比例偏小,在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开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于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以空间中心为例

学徒式培养模式、专业式培养模式、协作式培养模式和教学式培养模式四种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满足了不同的培养目标需要。在许多国家,四种培养模式并存。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理念和经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是向社会输送高端人才的迫切需要。福州大学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是一个2000年新组建的学术研究机构,聚集着一批从英国、美国、日本回来的博士学者。200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多种模式融合的趋势。成立之初,即为学徒式“一带一”培养模式,学生人数少,导师对学生影响很大,目前空间中心导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即为当时培养的第一批研究生。一直以来,空间中心主要培养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两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由于该专业在国内属于新兴和发展中的学科,并非所有高校都有设立其本科生专业,因此在前几届招收的研究生中,大部分都是从数学、计算机、地学等相关专业跨专业的,学生知识领域覆盖面较广,专业兴趣广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结合了专业式培养模式的优势。同时,空间中心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导师队伍也逐渐形成了不同研究领域和专长方向的课题组,对应的研究生在入学后完成教学式基础理论的培养后,随之跟导师进入到指定课题小组中,与小组中的研究团队共同协作分工,在团队管理方面,空间中心“传帮带”工作非常到位,研究生一进到新的课题组,团队相关成员会负责指导和带领他很快进入状态,研究生在完成课题组项目的同时,完成自己的硕士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空间中心从2009年开始负责专业学位计算机技术领域(信息化工程)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并于2010年新增测绘工程专业学位领域,开始招收和培养在职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自2001年成立以来,已经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100多名优秀的硕士毕业生。对中心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可以发现中心就业情况良好,从毕业生服务行业分布情况,超过60%的毕业生就业于高校或与专业领域相关的事业单位,还有30%的毕业生就业于IT、通讯、GIS等相关的国企和公司,就业率达到100%,并且均从事与所学专业有关的职业。

空间中心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之所以在就业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从培养模式上看是有其独特的优势,作为一个以科研为主,只培养研究生没有本科生的一个科研机构,空间中心一直秉承是为“数字福建”及现代社会信息化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宗旨。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名研究生的培养都会依托于具体的科研项目,每篇硕士论文或者毕业设计都是一个科研项目的一部分,空间中心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把关严格,工作量足,论文质量受到领域专家和老师的好评。研究生在学期间,就可以接触到前沿的学科领域,并展开具有一定深度的研究和探索,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同时,在接触具体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及编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理论上看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就业面窄,但他们多种培养模式融合的模式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拥有一定的优势。

空间中心作为“数字福建”的技术支撑、人才培养基地和产、学、研联合开放实验室,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面独树一帜,这也为今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提供广阔的平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上,空间中心应该更加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组织开展多种模式的联合办学,让企业和行业参与到研究生培养方案设计、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学位论文或者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不断培养和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正从单一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向学术型与专业型模式并存转变,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会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模式研究,不管是那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只有从重视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有机结合出发,探索新的培养方式,改进培养过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159-01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地勘事业单位为了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由“生产经营”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确保年度工作目标的全面完成,促进地勘事业单位在保证公益性的基础上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基于绩效管理模型的绩效工资制度。

一、绩效管理模型

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指组织的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制定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与改进的持续循环过程,见下图。根据绩效反馈改进,即以改进后的绩效计划为开始进入下一个循环,整个绩效管理形成PDCA螺旋循环上升模式。

绩效管理模型分为四个环节:一是绩效计划环节。通过自上而下的决策和自下而上的酝酿,集思广益,合理制定总目标和评价指标,并转换为组织目标、部门目标、个人目标。绩效计划以总目标为指向,相互配合,之间相互支持保证,形成网络体系,保证目标的整体性、一致性。二是绩效实施环节。通过对各项指标层层分解,逐层控制,并及时将执行结果与目标进行比较,以达到最终目标的完成。在绩效实施阶段要建立严格的信息收集,确保迅速传递信息,并及时纠偏、调整措施。三是绩效考核环节。考评组针对考评内容,采取听(听汇报)、查(查报表和原始记录)、看(实地看工作完成情况)、谈(召开工作会议对各部门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评(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分)等方式进行,并与受检考核单位党政领导班子交换意见,对主要问题由考评组向院党委交换意见。四是绩效反馈改进环节。考评组在完成考核计分、汇总考评意见,形成综合考评结果建议报告后,提交院常务评议审定。院常务针对绩效结果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反思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同时为下一轮的绩效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和调整的依据。比如在获利能力上出现偏差,分析组织生产成本的变化或资源利用效率的变化,从而为组织采取改进措施指出方向。在人员培养上出现偏差,测定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对员工技术、文化的要求,并与他们目前的实际能力相比较,及时采取师带徒、内培、外培等措施进行培训,给员工一个竞争型、学习型的工作环境,以便为组织的持续发展配备合格人员。

二、基于绩效管理模型的绩效工资制度

各生产经营单位生产人员需要事先设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并将组织的利益与自身的利益结合在一起,考核期结束时或项目完成后根据实际工作业绩实行绩效考核,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计算绩效工资。绩效工资与可量化的工作业绩挂钩,由计时工资、计件工资、项目承包工资、提成工资、奖励工资等形式形成。

绩效工资的分配:生产人员所在生产经营单位根据本单位收入分配办法按月定量考核职工任务完成情况后兑现发放绩效工资。其中40%作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发放,60%作为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基础性绩效工资的发放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是保障因素。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加大生产人员的责任感和自由度,强调生产人员的能力和技能,调动生产人员的工作热情,是激励因素。

三、结束语

建立地勘事业单位基于绩效管理模型的绩效工资制度,一方面通过合理评价员工的工作业绩,根据绩效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的紧密联系,激励员工。另一方面,通过对绩效考核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对组织获利能力、市场地位、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平衡、产品领导地位、员工态度、人员发展、生产率、公共责任等八个方面进行比较,根据实际绩效与绩效计划出现的偏差,发现绩效实施中的不足,在下一个绩效计划开始的时候进行调整和修改,最终促进绩效管理呈PDCA动螺旋上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徐红琳.绩效管理的理论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158-160

[2] 黄剑.HB司工程咨询项目团队绩效管理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篇(8)

Discussion on Methods for ENC Editing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C,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ENC editing. The idea of developed and innovated ENC is brought forward, accounting to fulfill the requirement of customer.

Key words: paper chart; ENC; information factor; believable level

我国是举世瞩目的海洋大国,为了保障经济迅猛发展,在我国很多港口建造了超大型船舶码头,以满足超大型船舶航运需求。作为保障船舶航行安全的海道测量单位,如何利用好现代的测绘设备、测绘技术,生产出既满足航运需要又满足航运管理和港口建设需要的测绘产品,是海道测量界长期研究、探讨的课题。数字海图是由各国官方航道测量部门按照国际航道测量组织(IHO)制定的S57标准制作的矢量式数字海图,也是唯一可以合法的用于数字海图显示和信息系统的数字海图[1]。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海图因其具有传统纸海图无法比拟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船舶航行导航、船舶引航、海事管理、船舶交通管理和水上工程建设等诸多领域,成为海上安全与高效率海上营运的基本要素。数字海图是纸质海图的现代表现形式,而海图是地形图的一种,海图与地形图最大的区别是前者的海底要素不具有可见性,后者具有可见性,那么怎样把不可见的海底地形要素全部展现在使用者面前,是仪器制造商、测绘工作者努力实现的目标。

现代纸质海图编辑主要包含的内容为:(1)图幅设计:主要包括图幅名称或图幅编号、、坐标系统、投影系统选择等;(2)资料搜集:资料搜集分为两部分,一是新测资料搜集;二是旧有成果搜集,根据现实地形要素确定是否使用;(3)地形要素编辑:对沿海地形要素和图幅内主要地形要素的编辑;(4)助航要素编辑:对灯浮、灯桩、灯塔等助航要素的编辑;(5)水深编辑:对水深资料进行适当取舍;(6)特殊碍航物要素编辑:对沉船、礁石、工程和航运遗留或散落的沉积物、战争抛设的炸弹等;(7)潮汐:对潮汐要素的计算和编辑,包括验潮站、潮汐表、潮汐性质等;(8)海底底质;(9)范围线编辑:包括对航道线、锚地范围线、禁航区、养殖区、施工区等的编辑;(10)磁差计算编辑;(11)图幅整饰。

1.2数字海图产生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测绘设备不断更新,推动了海道测绘产品创新步伐。IHO早在1977年就认识到需要制定数字海图标准, 并开始标准的制定工作[2]。1983年IHO成立了数字数据交换委员会,专门负责标准的制定工作。在1985年5月IMO海上安全委员会第51次会提出数字海图安置讨论的议案,1996年11月IHO了划时代意义的《数字化海道测量数据传输标准》(S-57 3.0版),1996年12月,IHO又了《ECDIS海图内容与显示规范》(S-52 4.0版)。IHO4.0版S-52与3.0版S-57标准的颁布,海图概念、目的映射、可视化、技术工序等出现了巨大的变化[3]。从此后ENC和ECDIS的研发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国内科研院所、海道测量单位对自己的测绘产品进行数字海图制作创新,创新的基本目的是:保证不同用户的使用者,快捷、便利的查询到自己需要的相关信息,保障船舶航行运营、港口规划运营、港口建设运营、航运管理的安全和高效低耗。要实现上述目的,在1999年数字海图孕育而生,目前诸多单位编绘的数字海图,数据量较纸质海图有些扩展,但是仍可认为是纸质海图的简单数字化。

1.3数字海图特点

符合国际标准的数字海图通常被称为电子航海图[4],即ENC(Electronic Navigational Chart,ENC),也就是通常说的数字海图。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数字海图制作和读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纸海图相比,纸海图产品是以海图符号支撑,海图上的信息需要借助于《海图图式》来反映传达给使用者,数字海图产品则是以数据和数据库支撑,海图上的信息以属性编码的形式反映,使用者需要借助于《海图数据字典》来获取信息[5]。因此数字海图应具有如下特点:(1)数字海图涵盖信息量大。(2)图幅范围从过去纸质海图的固定性转变为灵活性。(3)部分区域的比例尺具有可变性(既可以缩小又可以放大)。(4)由过去纸质海图涵盖内容的单一性改变为数字海图复合型。(5)用户具有宽阔的可选性。(6)水深由不变到可变。(7)使用简单快捷。

1.4.1执行规范和标准

如前所述,数字海图具有的7大特点,那么在进行数字海图(数字海图)编辑时,在遵照《海道测量规范》、《航海图编绘规范》、《海图图示》、《数字化海道测量数据传输标准》(S-57 3.0版)、《ECDIS海图内容与显示规范》(S-52 5.0版)标准的前提下,制作单位必需以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制作数字海图为己任,否则制作的数字海图(数字海图)就成了纸质海图的简单的电子化。制作数字海图应遵循的原则是:制作的数字海图必须符合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在符合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广大用户的需求进行测绘产品表现形式的创新。

数字海图涵盖大量海道测量测绘信息,进一步提高了编辑海图的可信度,具体编辑内容及表现方法为:(1)测绘仪器:包括定位仪器、沿岸地形测量仪器、单波束、多波束、浅地层剖面仪、磁力仪、侧扫声纳、流速仪、海底地质取样器、验潮仪等的分辨率和精度指标;(2)测量方法:包括测量范围、测量方式(检查测量、扫海测量)、发现的碍航物确认核实手段等;(3)潮汐性质:验潮站位置、潮汐性质、实施验潮数据提取方法、流速、流向;(4)助航物:航标、高大建筑物、高山、指向标站、AIS等;(5)重要的地形要素:包括码头、防波堤、港航管理部门、货场、铁路线路、高速公路、公路;(6)碍航物:包括礁石、沉船、钻井平台、石油管线、海底电缆、跨海大桥、跨通道的高压线等;(7)海区有关界线:包括港池、航道、锚地、通道、港界线、养殖范围线、抛泥区范围线;(8)船舶导航:根据船舶吃水自动生成设计航线,实时显示偏航方向、偏移距离、船速及到目的地的时间;(9)规划施工:包括范围划定、范围面积计算、平均水深计算、疏浚土方量计算、选定等深线的自动生成;(10)海底底质;(11)管理范围划定;(12)投影及坐标系统转换;(13)测绘时间;(14)高程基准;(15)测绘单位;(16)置信水平;

随着我国港口吞吐能力的不断增强和航运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重要的航行区域一般都进行覆盖测量,为了准确地反映海底地貌,纸质海图在编绘中尽量放大比例尺,但是准确的表示局部就不可能表示全部,怎样才能做到又具体又全部呢?数字海图可以做到既详细的表示局部区域的海底地貌,又能够宏观的表示图幅内海底地貌变化趋势。根据实际水深测量、地形岸线测量、潮汐观测、底质探测、扫海测量、特殊碍航物测量、助航标志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重力测量、磁力测量、测区流速和流向测量的成果进行数字海图编绘,每幅数字海图分别采用中文和英文进行编绘。编绘根据不同用户的需要在保障基础数字海图,符合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分层进行拓展、对航行区域的不同测量方法产生的测量成果进行拓扑,根据用途对相关要素进行取舍,做到由过去纸质海图编绘单一性转化为复合性的数字海图。

数字海图实际上对于表示的最大区域内的每个分区域是数字海图系统,因此要求数字海图系统的制定标准、传输标准、显示标准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为船舶航运、港航管理、规划施工、海洋渔业作业、海洋坏境保护等行业硬件和软件配置(导航软件、疏浚软件、航运监控软件;计算机、GPS、测深仪、电罗经、计程仪、倾废记录仪、雷达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VESSEL TRAFFIC SERVICES))提供广阔的使用空间。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数字海图系统可实现分项选择和集成选择,根据信息显示窗口的大小选择自己需要要素,而那些相对次要的要素,随着比例尺变化自动增减[6]。实现无级比例尺数字海图,同时对潮汐、重要航行区域的发展变化、助航标志、测深精度置信水平、海底现势置信水平、测绘手段等重要要素进行语言陈述,数字海图编辑实现图示和语言陈述相结合,保障数字海图让用户使用放心、简单快捷。以下为各种查询结果的示意图:

2结语

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测绘技术、测绘设备的发展,有效的提高了海道测绘产品的表现形式,为航运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目前数字海图有多种表现形式,由于数字海图(数字海图)处于制作初期和制作高峰,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领会浅显,制作方式仍停留在纸制海图制作的基础上,造成数字海图(数字海图)与用户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对数字海图编辑方法进行了探讨,以大比例尺海道测绘数据为基础,利用技术手段用户可以自动生成选项中的任意比例尺的数字海图(数字海图),引导数字海图(数字海图)编辑向满足用户现代需求方向转化。

参考文献:

[1] IHO S―57”Transfer standard for digital hydrographic data”. Edition 3.0.IHB Monaco, 1996.

[2] 王牧.数字海图系统中最优航线设计的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0.

[3] 翟京生.现代海图学的变革.海洋测绘,2008,28(5):73-76.

[4] 彭认灿,郭立新,陈子澎.数字海图更新方法综述.航海技术,2005,(2):35-37.

篇(9)

1 引言

为了全面查明佛山市某片区的土地面积、房屋建筑面积,建立具有权威性、现势性的房屋调查摸底资料,为该片区旧城区改造提供全面、详细的评估资料,从而推动该片区产业和城市转型升级。该区“旧城镇改造建设中心”决定在该片区开展“三旧”改造房屋调查项目。本文是技术人员在项目实施中的经验与体会。

2 三旧”改造建设的房屋现状

“三旧”改造建设测绘调查就是要对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的土地的权属、用途、使用年限和房产的权属、用途及家庭成员、出租情况、查封抵押的调查,对建筑面积、土地使用面积及权属界线核定等一系列的摸底调查,以利于评估及拆迁,国家和政府都在推进这项民生工程,这原本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然而“三旧”改造建设现状却呈现如下特征:

2.1群众对“三旧”改造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许多房屋很难联系屋主,调查工作无法开展。

据统计,该片区约1/5的房屋联系不上屋主,他们有出国的,有出省的,有的即使在省内也在外面购买了房屋;还有一部分人即使知道本片区要改造,但是对该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改造需求不是非常迫切而不愿配合,给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2房产证地址编排不规范或错误,影响了数据汇总时间。

对实地中的同一栋楼,在房产证中可能存在几种命名规则。例如,“新华路2号”和“新华路一座”是同一栋楼,“中山西路二座”、“中山西路2座”、“中山西路2号” 是同一栋楼,“人民一路33号”和“中山中路33号” 是同一栋楼,等等。

2.3没有一张完整的房屋地址图,延误了房产证收集的时间。

对于房屋测绘调查工作而言,房产地址图就是工作的指示图。由于进场时,我们手上只有国土部门提供的地形图,它存在现势性不强、房屋地址信息不全等问题,再加上国土部门提供的国土证信息也没有与房屋地址一致的坐标位置信息,因而对工作的指导性不强。由于不知道测区所包含的地址信息,结果在查找房产证时,一方面是测区内的房产证没有找出来,另一方面找出了许多测区范围外的房产证,延误了房产证收集的时间,影响了整个工期。

2.4不同时期房屋测绘标准不一致,给面积测绘与统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测区内的房屋最老的有民国时期建设的,最新的也有至今还未入住的;不同时期建设房屋测绘标准不一致,房产证上登记的面积有未分摊的、有部分分摊或完全分摊的,有按面积分摊或按户数分摊的,有登记建筑面积无套内面积的,有登记建筑面积与套内面积的等等。现在要统一标准实测,对于上述各种情况必须认真分析、区别对待,给面积测绘与统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 旧城镇改造建设中的房屋调查、面积测绘与统计方法

要做好旧城镇改造建设中的房屋调查、面积测绘与统计方法,项目开展前应根据调研情况组织编写《项目技术实施方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制定《项目工作实施要点》和《项目工作实施补充规定》等技术指导文件。由于房屋调查、面积测绘与统计方法等技术工作都有相应文件做指导,故各项工作均能有序进行,极大地方便了工作。

3.1房屋调查方法

入户调查是一项非技术性的工作,一方面需要调查人员有较高的表达沟通技巧,另一方面通过本次调查,还需要给业主留下较好的印象,以方便后续工作的开展。

① 尽快办理《协助调查函》、《通告》等文件和证明,设法解决入户困难的问题。

② 尽快收集地形地籍图、国土证、房产证等资料,以利于统筹安排。

③ 房屋入户调查时多问一句,以免造成工作反复。

3.2房屋面积测绘方法

房屋面积测绘是根据房产证附图核对产权人的房屋是否与现状一致,主要是核对尺寸。如果一致,则实测面积可取房产证面积,土地面积取土地证面积,如果不同,则需要在《房屋测绘调查草图》上绘制出房屋的各层平面图,并认真量取尺寸。面积实测分如下几种情况:

① 房屋加建,主要是指房屋的层数改变以及产权人在自己土地范围内的空白地进行加建。此时,房屋的土地面积多没有变化,当能十分明确确定房屋的加建部分时,可对照房产证附图直接量取加建部分的面积,最终实测面积成果取产权证和加建面积的总和。当不能确定加建部分时,需要对整栋房屋进行测量。

② 房屋多占,主要指产权人在自己土地证规定的界址外进行加建。此时土地和房产面积均发生变化,需要对土地面积和房产面积全部测量。

③ 阳台封闭。对于阳台封闭的情况,在进行面积实测时,需要测量出封闭的面积,则该面积的一半即为产权证上多出的面积。

④ 房屋套内面积测绘方法。

a、房改房。房改房的情况一般来说当时在进行房产测量时,进行了简单的分摊。在核对房屋尺寸无误后,实测套内面积,取房产证面积(建筑面积)与套内面积之差值为分摊面积。

b、商品房。在核对房屋尺寸无误后,取其房产证套内面积为套内面积。

c、独立栋。由于此类型房屋只属于同一产权人所有,不需分摊,则在检测房屋平面图尺寸无误后,取其建筑面积为套内面积。

3.3房屋面积统计方法

① 开发功能丰富的“房屋测绘调查数据入库程序”,以提高工作效率。

根据“旧城镇改造建设中心”的要求,我院对测区内的房屋建筑面积做了如公有产权、私人产权、完全产权、非完全产权、学校、大型公建设施、商业部分、无证部分、阳台封闭及加建部分等多项面积汇总的内容,以方便对调查区域做出准确的征收成本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方案。根据作业要求,开发了自动统计上述面积的“房屋测绘调查数据入库程序”。

② 内业校核统计结果,以保证数据计算的正确性。

由于数据量庞大,虽然有专用程序统计,但是作业员在房屋分类时有可能会出现错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内业校核时,就要从多方面做封闭性检核。因为测区房屋建筑总面积是固定的,完全产权与非完全产权总面积之和,公有产权与私人产权总面积之和,无证部分与有证部分总面积之和,商业部分与非商业部分总面积之和应该都等于房屋建筑总面积。如果不符合就要找原因,可能有房屋分类错误等情况,直到解决问题。

③ 外业抽检统计结果,以保证数据测量的正确性。

4 结语

“三旧”改造建设是一项相当繁琐的工程,由于涉及到产权转移、产权拍卖、两证混乱以及可能的利益的再分割等错综复杂的关系,注定了房屋测绘调查者在工作中将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只要我们按照文中的方法,发动多方面的力量做好入户调查与测绘、开发“房屋测绘调查数据入库程序”专用程序做面积统计,将复查的问题将变为简单,从而为三旧”改造建设节省一定的经费和时间,保证对“三旧”房屋进行实地逐项核查,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切实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使“三旧”改造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参考文献:

1、谢戈力.如何实现“三旧”改造中的共赢.中国土地.2011年02期

篇(10)

Abstract: Introduce the methods of the advanced geological predi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 by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ach method, summarize the comprehensive advance geological forecast in tunnel construction system method

Key words: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Advanced Geological Prediction, Geological Radar, Tunnel Seistoic Prediction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一、超前地质预报

(一)超前地质预报的概念

超前地质预报是根据地面地质调查、掌子面地质调查以及地球物理探测等方法对隧洞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不良地质体及可能发生的各类施工地质灾害进行预测预报。广义而言,隧道(洞)超前地质预报包含勘察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预报;狭义上讲,隧洞超前地质预报是在施工阶段的超前地质预报。

(二)国内外超前地质预报发展现状

1972年8月,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了快速掘进与隧道工程会议。从那时起,隧道(洞)施工超前地质预报一直倍受各国广泛重视。随着隧道(洞)建设快速发展,对地质预报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全面和详细,已经从单纯地质条件的预报发展到地质体成灾程度预报,不同地质体处理措施预报等。

1、国外超前地质预报发展情况

准确预报施工前方地质条件是隧道(洞)建设的迫切要求。八十年代开始,发达国家都将这类问题列为重点研究课题。日本重点研究开挖前方地质预报;澳大利亚研究隧道(洞)施工前方地层状况预报;德国研究掌子面附近地层动态的详细调查;法国则把不降低掘进速度的勘探方法作为重点研究课题。随着全世界通信、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发展出不同于传统的地质分析方法的多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包括TSP地震波发射法、地质雷达法、红外探测法、瞬变电磁法、BEAM法等方法。

2、国外超前地质预报发展情况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隧洞超前地质预报工作还十分薄弱。上个世纪,与国外同行相比,我们既缺乏专职施工地质队伍,又不重视具体施工地质工作,当然就谈不上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20世纪50年代中期,铁二院首先在渝黔线凉风垭隧洞中以地质测绘为主要手段,采用地质分析法预报隧洞前方10~30 m的地质情况;70年代,谷德振教授开始采用地质分析法研究断层预测预报技术;80年代中期,工程人员在衡广复线大瑶山隧道(洞)开展了地质法和声波透射法地质超前预报技术;1985年,孙广忠等以地质情况为基础,隧道(洞)地质素描(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为主要手段的方法,配合超前钻速仪、钻孔声波测试,钻孔潜望镜,压水试验等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996年~1998年,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在秦岭特长隧道(洞)开展了施工地质综合测试工作及超前预报工作,为全面隧道(洞)施工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跟随世界其他国家的潮流和趋势,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如TSP法、地质雷达法、瞬变电流法、BEAM法都取得了应用和实践,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二、超前地质预报的分类

超前地质预报分类方法较多,常见的有按照预报方法手段、预报空间位置、预报距离进行分类。我们按照最常用的预报距离和预报方法的工作原理进行分类。

(一)依据探测预报距离分类

依据预测预报的距离,可将预测预报方法划分为: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和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两类。

1、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的距离一般可达工作面前方150~300米,甚至更远。主要包括地质调查、TSP探测等。它的任务主要是较准确的查明掌子面工作前方150~300米范围内规模较大,严重影响隧道(洞)施工、易造成塌方的不良地质体的位置、性质、规模和含水性。

2、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也叫追踪预报,预报距离一般在15~30米左右。主要包括掌子面地质素描、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法、超前钻探法等。它的任务是依据隧道(洞)掌子面或导洞掌子面的地质特征,通过观察、量测、鉴别和分析,结合长期超前预报成果,推断工作面前方15~30米范围可能出现的地层、岩性变化情况,推断掌子面各种不良地质体向掌子面前方延伸的情况。

(二)依据其预测预报方法的工作原理分类

依据探测预报方法工作原理,可将超前地质预报分成地球物理法(也叫物探方法),地质分析法,超前水平钻探以及超前导坑法三大类。

1、地球物理法(物探法)主要包括TSP隧道(洞)地震波探测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地质雷达探测(电磁波反射)法、红外探水超前地质预报方法、负式速度法、声波CT技术预报、陆地声纳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等物探法、BEAM法等。

2、地质分析法主要包含地表地质调查、地质素描法、地质作图预测法、地下地质构造、地表地质构造相关性分析法等

3、超前水平钻探法和超前导坑法等包含超前深孔钻探(30~100m)、超前浅孔钻探法(5~6m)和超前导坑法

(三) 各种超前预报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各种超前地质预报方法都不可避免的存在局限性,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我们总结如下表1-1所示:

表1-1 各种超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对比表

三、隧道(洞)超前地质预报综合分析方法

正因为超前地质预报方法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何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就成为国内外隧道(洞)工程地质界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非常有必要提出一种综合预报体系。在隧道(洞)不良地质预报方法和隧道(洞)施工地质灾害预测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对隧道(洞)超前地质综合预报方法进行研究,建立以地质分析为核心的综合预报体系。

隧道(洞)超前地质综合预报工作体系是在“以地质分析为核心,综合物探分析,洞内外结合、长短预测结合,物性参数互补”原则下做出的,如下图1-1所示

图1-1 隧道(洞)超前地质综合预报体系

四、总结

地质预报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系统的工作,目前已基本形成的针对某一隧道(洞)的地质情况制定预报方案-选择预报方法-实施-验证-调整的使用过程。这也是因为对地质情况的认识也是一个随着工程的进展、时间的推移、信息的不断输入而不断地深入的过程。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不断收集地质信息,通过和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对地质情况认识的不足,修正我们的认识,并改进预报方案。

在预报方式上应采取多种手段联合应用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充分发挥各自方法的优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互相验证。预报实施方案要尽量科学合理,做到尽量不干扰施工。任何预报方式只能作为一种手段和参考依据,其结论不可能100%准确,施工中不能完全依赖于预报结论而盲目施工。

参考文献:

[1] 孟陆波.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与计算机辅助预报系统研究.成都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9.6

[2] 张存亮.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及应用研究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11.6

上一篇: 光电技术论文 下一篇: 管理运筹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