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0 17:52: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业经济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摘要: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的课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知。当前,世界环境日趋恶劣,食品安全令人担忧,由此衍生出的农业生产问题,成为环境恶化、食品安全无法保障的罪魁祸首。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眼光剖析农业经济发展,对农业经济作用于人们生活,构建良好生活环境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立足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具体剖析其内涵及发展必然性,再借由分析不同经济体下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策略,来具体探求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际策略。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内涵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中重要的一环,作为我国第一生产力,农业自古便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落实农业经济中可持续发展手段,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广义上来说,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目标在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的同时,确保能源、土地和森林等众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再生,并保证其利于子孙后代繁衍生息。然而,将其定义在农业可耻系发展战略之中,其实际定义却又有了全新的不用解释。当前我国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对农业生产技术及方法的变革,确保有效利用当前现有资源,并在不破坏农业基本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保证整体农业发展可持续、有效、有益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其不但注重农业生产本身,也将农村经济建设、农民意识培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等众多内容涵盖其中,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并利于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稳定和谐发展的全新经济发展政策。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中,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经济与社会形态与生态环境完美契合,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向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转型,最终形成良好的绿色农业经济产业形势,促进并推动整个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完成,并最终促进全国、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化发展。
2.农业经济可持续化发展目标
可持续化发展战略对人类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而言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推动人类生活由原有铺张浪费、任意破坏逐渐转向节约环保,促进持续发展,不仅为改善人类现存环境,甚至对人类未来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推行与操作过程中,时刻注重可持续发展战略基本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出符合自身需求的现实目标。该目标是以生态环境建设与科学技术水平相契合为前提,确保农业经济发展时刻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推动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稳步结合,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地位。由此可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刻坚守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先进科技的巧妙融合,并结合人们环保意识提升,最终建设处可持续的、可再生的农业经济体系,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基本目标。
3.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价值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社会与环境建设而言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在推行与落实期间,将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化建设。当前,细致探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存的具体价值可以发现,其重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可确保农产品的稳定供应,从而满足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基本物质需求。众所周知,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支撑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便是物质需求的满足。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也是为确保人类发展中物质需求的满足。然而,当前社会发展中,物质需求的质量与数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绿色生态、重产重质对人类生活需求供给而言,意义重大。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证了物质供给满足人们需求,并同时确保持久供给的可能性得以实现,对人类发展进步而言,拥有实际价值。其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个人收入稳步提升,确保农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将带动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并确保农产品收益日渐提高,从而保障农民利益获取,进而有效保障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三,捋顺人与自然间不可逆转关系。人类作为生存与自然之中的社会群体,其依托于自然的基本关系不可逆转,在长远的历史思考与社会实践中,人类创造了诸多奇迹,却终究跳脱不了生活于自然中的规律之内,因此,和谐共存、理性融合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是符合于自然规律,又配合当前人类发展而言,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手段,因此,确保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于农业经济发展之中,拥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必然性
纵观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局势不难发现,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为例,欠发达地区在农业生产模式上主要仍然沿用传统的农业经济生产方式,这类方式在技术水平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而起粗放式发展现状不但使生产效率呈现地下状态,同时在人口、劳动力分配等问题上也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科学解决。由此可见,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早已不适用于当前社会需求,其不但无法满足人类对物质的需求,甚至大大制约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脚步,增加农民本身负担,并迫使大量农业生产劳动力外流,无法支持当地农业发展进步。与此同时,传统农业又具有典型的人海需求,其要求参与农业生产群体的数量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满足一定的生产需求,因此促使当地人口数量产生膨胀式发展。然而,有限的劳动生产状态,又迫使部分新增劳动力时刻被窘迫现状压制,不利于其发挥本身能动性,促进整体经济增长。最后,碍于发展手法不客观,资源环境破坏浪费严重,造成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森林砍伐和水源污染等多种情况,从而恶化了生态环境,降低了产品质量,严重损害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化农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农业的诸多缺陷。首先,其确保了劳动生产规模与劳动生产效率,从而大大满足了当前社会人们对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其次,其解放了剩余劳动力,并确保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产品数量,以化肥、农药和地膜等众多科学手法,大大提升农作物产量,实现反季节蔬菜、水果上市,有效推动了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最后,其高密度、专业化生产模式,为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在产品营销、运输、销售等环节大大节省了农产品生产方负担,可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稳步增长。然而,在短期收益成果显著之后,现代化农业面临着长期发展中必然需要面对的问题,农药、化肥使用过度而导致的土地结块、碱化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的,农药残留、环境污染、地膜废弃后导致的土地污染等问题已经影响到种植土地、地下水等多个方面。因此,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无限收益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思考,这种杀鸡取卵,舍本逐末的方法是否真的科学,是否有益于人们发展。由此,探寻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需求。该发展模式应以农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确保经济发展的延续性与可再生性。由此,可持续发展策略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针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可持续发展原则,确保可持续发展落实成为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展法相。生态农业建设,有机农业开发,将自然与农业有机结合,从而打造符合生态需求的农业经济形态。由此可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提出拥有一定的必然性,其是应时代需求而生,为时代需求服务的重要策略。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改善令其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健康与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落实与推广成为当前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表现。
三、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手段
1.不同发展情况下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世界范围内均得到了高度重视,在此其中,发达国家应对当前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与食品安全问题,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中开拓出属于自己发展形势的战略策略。随着对社会形态与自然形态的深入了解与研究,发达国家总结出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维护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因此其在本国农业经济发展中采用了全新形式的低投入农业战略,从而确保农业投入更加趋向于信息投入、管控技巧的科学性投入、借由生物本身的调节协作机制,最终达到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与自行调节。在该投入战略中,人为因素被尽可能降低或消除,全力依靠自然本身来达到生态再构造,环境再建设目的。相较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无论在发展技术与手段上,抑或是扶持资金来源都无法与发达国家同日而语,因此在战略选择上无法借鉴或复制发达国家成型模式。针对以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确保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需要符合当前自己本身国情。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计划制定过程中,着重于强调在本国国内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致力于食品安全保障、农村综合开发、生态资源保护为主要发展目标,从而推出扶持落后地区经济建设、落实生态环保建设与农业科技发展融合、敦促农业管理机构创新环保农业技术、培养农村从业人员环保意识培养等多种角度出发,正确打造符合发展中国家基本国情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2.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基于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迎合当前国家国情,通过因地制宜原则,切实打造了符合我国当前基本国情,适用于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质战略。第一,生态农业。剖析生态农业,其主要侧重点在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着眼点,探索并实践出与生态环境相平衡的实际体系,借由不同区域的不同优势,通过协调发展、再生理念植入,最终达到科学与生态的融合,确保环境科学良性发展,促进人类活动与自然活动的和谐共生。第二,三色农业。所谓三色农业,其将农业按颜色划分,以绿、白、蓝三色代表。分别指以绿色资源为主,借由土、水、光、氧为生存条件的畜牧业生产。该类生产以自然为依托,确保与自然和谐共生,彼此互惠;以微生物科学为基础,借由生物工程研发酵母酶的白色农业。该类农业深入探索发酵与酶菌利用,从而实现有机降解与资源分类;以陆路资源顺延至海洋资源开发,从而探索出全新形式的农业生产形态,借由科学合理开发,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三,精准农业。精准农业其重点针对我国大部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借由先进科技对相关土地进行远程信息分析,遥控及变率处理,并针对相关问题做出相应解决方案,从而确保对所监控地区的精准化指导与调整,从而实现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科学性,保证环境、人力资源调配得体。最后,集约型可持续发展农业。集约型可持续发展主要针对我国人多地乏,资源不足情况,以提升土地使用率,确保农业生产整体性提升,保证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有效重组,实现投入最小且收益最大。与此同时,集约型可持续发展战略可统一调配与指导相关组织者,确保整体发展的科学与环保,从而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作用。
参开文献:
[1]董传岭.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2]袁久和.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评价与发展对策[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1).
[3]贾苗.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3(19).
[4]彭晓洁,冀茜茹,张翔瑞.江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1(9).
[5]姚延婷,陈万明,李晓宁.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8).
农业经济学课程论文范文二:农业经济创收途径研究
在我国,农业人口仍然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保证农业生产的高效益仍然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质量关系着我国的未来。因此,我国领导层也十分重视农业发展,不断为农业生产提供优惠政策,尤其是三农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我国农业生产仍存在许多问题,经济效益并不理想。为此,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加速农业发展。
1农业经济效益的内涵
人类所有的活动都有一定目的,而这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往往需要通过消耗或投入相应的成本才能实现,而有了这些成本的付出,人们便能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相应的收益,而成本和收益之间的比例则是所谓的经济效益。农业中的经济效益也一样,即通过一定量的农业劳动,投入人力和原材料,来获取农业收成,得到相应的经济效益。然而,经济效益有高低之分,高效益意味着低成本、高收入,事半功倍;而低效益则是高成本、低收入,事倍功半。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低效益是目前所面临的现状,深入发展农业生产的首要目标就是必须改变这一现状,实现农业的经济创收。
2我国新形势下农业经济收益现状及原因
2.1农产品生产的单位利润相对较低
在我国,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一直以来都很低,使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取的经济收入非常少。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农产品单位利润都微乎其微,有些甚至是亏本销售,且每年的市场环境也不稳定,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便大大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也十分不利于农业进行大规模生产,造成了我国农业低收益的现状。
2.2农产品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近年来,我国物价相对走高,然而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却并不明显,这无疑是对农业生产的又一重大打击。在生产中,例如化肥、浇灌、农药等各种生产成本的大幅度提升,挤压了原本就薄弱的利润。此外,随着我国整体需求的上升,也引发了销售环节的胡乱涨价,使得农业生产成本飞速提高,严重影响农业发展。
2.3我国农民的科技素质相对较低
我国农业发展中另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我国农民的科技素质较低,他们没有获得相应的田间作业和管理技术的支持,只能凭借自己的劳作经验,这无疑降低了农产品的商品率。调查发现,农民大多根据农产品的经济收益来决定自己的生产结构,但是大多高收益的农产品都需要更高端的技术支撑,农民无法获得这些支撑,进而导致所生产的农产品因管理不到位而质量不达标。
2.4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
农产品销售市场信息不对称也是阻碍我国农业经济创收的重要原因。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供求信息不能通畅传递,大多农民只能在家等着客户找上门,缺乏销售渠道,给销售带来极大不便,即使是能销售出去,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民大多也只能被动接受客户提出的价格,利润极低。此外,由于他们缺少对农产品进行储藏的技术,尤其一些瓜果蔬菜,不方便长时间存放,加上没有销售途径,这便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3新形势下实现农业经济创收的途径
3.1多管齐下,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要实现农业创收,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第一,要保障农业的生产安全,设立健全的农业保险体系,由于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环境,给农民带来极大的风险,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民规避风险,而由国家统一进行政策性保险无疑是对其巨大的支持。第二,相关政府部门要落实工作,加大农业的执法力度,还农民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三,应提供信息服务,实现销售信息的对称。
3.2加强教育,提高农民的农业管理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法已经不再适用,然而,农民因教育的欠缺,并不能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使其能够拥有先进的农业知识,使农业生产符合市场要求,切实提升农民的生产管理素质。
3.3崇尚科学,加大农业科技支撑力度
2对策
2.1整合实验体系
很多实验指导书沿用时间太长,实验方法陈旧,验证性实验多,一般只模仿和重复教师演示过的实验,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实验少,同一专业不同实验课程多,但课时少,有些类似的和相互交叉的实验各自分离,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少。这些均不利于学生对科学创新能力意识的培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没有浓厚兴趣,实验教学的质量就难以提升,并且不利于学生适应社会需要,一旦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变化的环境和条件往往就会无所适从。建议对一些相关专业农业环境类实验进行整合,调整、重组和增补,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形成一门农业环境大类实验课,由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通过查找资料,写方案设计实验,以小组为单位,选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独立设计出初步实验方案,然后讨论筛选,并经过任课教师指导修订,形成可行性方案,由学生独立完成。对于环境监测实验项目的选择力求全面性,内容涉及水、气、噪声和土壤植物等各个环境要素。
2.2改变包办的实验准备工作,尽可能开放实验室
以往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主要是按照指导书,由任课教师讲解,用调试好的仪器设备按步骤一步一步地完成实验。这种保姆式的教学方式实验过程中缺少思考、提问和讨论,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没有满足学生的创新心理。因此,需要把教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变为“开放式教学”,改学生“被动式”变为“主动探索式”学习。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准备工作,由学生来准备药品试剂和仪器的调试和使用等,从基本仪器的使用到试剂标准溶液的配置均由学生亲自动手,按照自己设计方案来完成实验,使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又提高学校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达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仪器设备的投资效益。
2.3改革考核方法
实验考核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调动积极性。有些学生对实验课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是完成任务似的把实验内容重写一遍,不经头脑,不能把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达不到实验的预期效果;有些学生对实验课不感兴趣,不是请假,就是人在心不在,没有积极性,认为没必要亲自动手,只要把理论知识学好,考试即可得高分,做不做实验都不影响结果。只注重实验表面现象,不认真分析本质,敷衍了事,出现问题,不认真深度思考寻找原因。根据实验教学要求,实行实验单独考核制度。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写报告,课上记录数据、现象、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实验过程中允许学生有开拓视野的空间,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实验数据,即使是错误的结果也能找出为什么,任课教师也要对这样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且着重检查动手能力的训练;着重检查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重点检查学生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及方法、仪器设备等的合理选用及解决实际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注重平时成绩与实验报告相结合。对于学生在实验报告后的讨论,如有认真深入思考,有独到见解的创新思想,应加以肯定,在期末考评时酌情加分,从成绩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积极性。
2.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验和科研项目
大学生创新实验科研项目是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创业技能和提升创造性品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广西大学实验设备处设立了大学生实验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训练基金项目,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找资料,编写课题申请书,立项后开展实验,对实验数据结果分析,撰写论文和结题报告等一系列的锻炼,培养大学生在探索解决相关问题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和提升创新能力。实验室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和丰富的共有资源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保障。大学生通过对这些大型仪器设备的了解和使用,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通过与科研人员的交流,参加学术报告会,可以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有助于延伸和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二、以项目合作为纽带,重构“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
改革开放前,我们的产、学、研一度也是结合在一起的。但结合的力度和发展水平不高,通过革新制度、重整责权、凸现效率、提升速度,为之后的以项目为纽带的“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提供了有效的经验。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量上出现了质的飞跃,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量的要求,在质的方面,高等学校与外部社会的结合之路日益凸显。以项目来结合,项目是价值体系、创造体系和利益体系。项目执行时,项目参与主体首先以合同方式规定各自的责权利。这样一来,参与主体在市场规范的约束下各自发挥竞争优势,大家各显其长,各尽其能,责任互束,各取其利。
三、以转化现实生产力为动力,激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能量
高等学校里的教师被固定在某个院系或者学科专业,在行政管束和学术层压的双层制约下,开展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这样一来,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受到了很大限制。在激发教师的潜、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与当前的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和大科学时代相比突显弱性。要调整和改善这种关系,就要打破旧的格局,重塑新的格局。在保证学校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只能采取渐变方式,探索在“产学研”结合模式下的高校教师的生产力转化。一方面,“产学研”结合模式是由政府倡导的正在积极试行的一种模式。该模式处在发育期,尚未成熟,需要大力扶持和支持。另一方面,“产学研”结合模式又是大家都愿意实行的。因为这种模式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给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探索利益重分配机制留下了时间和空间。所以,高等学校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期,积极探索,大胆偿试,普写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篇章。当然,高等学校在探索在“产学研”结合模式下的高校教师的利益关系时,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本质要求。高等学校不是企业,其价值取向不是掘取利润。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其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这样一来,高等学校在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合作时,一定要站牢自己的利益阵地,谨守教育忠诚,维护教育利益。在利益分配中把握一个总原则:人才培养第一,科学研究第二;凡是有利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事,就做,否则,就不做。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发展方向
1.进一步发展合作社管理
所谓农村合作社,是一个由各类农村个体经营散户组成的合作组织,与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相比,该组织的内部管理更为民主化,更加符合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的特点。虽然这一管理模式只是同类农业产品经营者之间的简单联合,但是却十分贴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能够很快的适应当前我国市场发展的现状。目前,我国的农村合作社组织主要在东南地区,该地区农业产品的市场较为广阔,并且,由于合作社一般都是临近市场发展,受空间限制较高,远距离开拓市场,会带来较大的行业发展风险,这同时也是农村合作社组织的一大弊端。因此,为了有效的推进合作社的发展,我国也出台了很多相应的鼓励政策,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空间距离对管理的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微弱,农村合作社组织,将成为未来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发展的一项重要管理内容。
2.彻底摆脱传统管理模式
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主要靠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但是,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快速发展时代,知识是当前与行业发展的主要竞争因素,这就使得传统管理模式必将被社会所淘汰,退出农业经济管理的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我国属于传统型的农业大国,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在我国的农业管理中运用十分广泛,所以该模式也不可能一下子便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在施行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发展时,对于传统管理模式的先进之处也要给予保留,逐步的促使这一模式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