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营销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20 17:52: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豆营销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豆营销论文

篇(1)

一、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压力

1990年前后,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生猪、苹果、烤烟等国内价格普遍低于国际价格,比较优势明显。但近十年来,农产品成本年均以约10%的速度递增,致使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60个百分点,国际竞争力日益减弱,只有大米、生猪和苹果、烤烟仍有比较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产品的进口调控主要依赖许可证、进口配额、检疫标准、国有外贸企业垄断经营等非关税措施进行,关税措施主要用于配额数量之外的农产品,配额内税率普遍很低。根据乌拉圭(农业协议》和《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我国加人WTO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不利影响主要有:1.贸易措施关税化影响。由于谈判基期1986--1998年我国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关税化后的关税等值为负值,这使我国不仅失去非关税措施这一传统屏障,而且因关税减让幅度过大而失去高关税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只能通过和缔约国谈判上限约束关税和靠关税化的“例外条款”应对。据《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加人WTO后农产品进口的关税总水平要从2001年的2196削减到2004年的17%,美国关注的农产品削减到14. 5 %。特别是大豆,因税率降到3%,且国内外价格差距较大(加上关税进口大豆价格低于国内市场20%左右),加入WTO后受到的冲击很大,2001年,大豆进口创历史最高纪录1440万吨;2.配额扩大影响。WTO《农业协议》规定关税化后市场准人机会不低于减让基期国内消费量的3%,在减让期结束扩大到5%,这对我国粮棉油进口不利。1994 -1998年,年均进口小麦、玉米、大米合计661.5万吨,加人WTO后,初始年配额多增进口976.9万吨,2004年多增进口15541万吨。专家估计,仅小麦至2004要损失60亿元,有近300万麦农要离开麦田生产。棉花生产因最终配额与以往进口量相比增加较多,2004年配额数量相当于1998年国内产量19. 8%,因而所受影响比谷物更大。植物油情况与棉花类似,国内生产受到影响很大。据中国加入WTO农业专家组利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开发的“中国农业贸易政策模拟模型" ( CATP )测算,至2005年,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籽的比较优势将分别下降21,19 % ,16. 36%,21.36 % ,40. 83%和13.21%,使这些产品更加缺乏国际竞争力。同时,对生猪、大米、烤烟、甘蔗、苹果的国际竞争力也有一定的冲击。

二、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政策调整

1.建立农业国内支持新体系。按WTO农业国内支持总量AMS的“微量允许标准”(发达国家为5%,发展中国家为10%,中国人世谈判为8.5%),我国可有基期(1986一1988年)农业总产值8.5%,即412亿元的农业国内支持总量(农业生产性补贴)。除去可豁免的AMS部分,近年AMS占基期农业总产值仅有2%左右,即还有约315亿元的农业国内正支持空间。这为我国扩大实施“黄箱政策”(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生产投人补贴、牲畜数量补贴、贷款补贴等),减轻粮棉油等比较弱势农产品的成本压力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我国传统的农业国内支持“黄箱政策”主要以农产品价格补贴为主,贷款补贴(贴息贷款)为辅。价格补贴大多用于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支农服务的收费标准,以及农产品购销环节的补贴。我国对农产品价格支持的另一途径为粮食的垄断性保护价收购。据《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加人WTO后不能实施农产品出口补贴,只是保留今后出口补贴权利。因此,我国通过保护价收购支持农产品价格在加人WTO后将被取消。加人WTO后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的构建应把重点放在加大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等生产投人补贴上,同时扩大黄色补贴范围,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对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等实行补贴,以此来达到优化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结构,提高补贴效率,并借鉴国际经验,减少农民收益较少的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补贴,把支持与补贴的重点转向农业生产者。

2.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新体系。WTO《农业协议》中有一些条款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保护,如“特殊保障条款”、“特殊和差别待遇”、“特别处理”、“微量允许标准”等。灵活运用这些条款,能够采取恰当的调整措施减少某些农产品的过度进口,并能有效地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的法律措施保护。WTO《农业协议》有许多“灵活”操作空间,如关税配额管理,WTO各成员就有应用关税、拍卖、先到先得、按历史记录等多种管理办法。因时因地管理好我国的关税配额,能减轻进口农产品对同类产品生产的冲击。并尽快建立起综合协调、适时高效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体系。如加强农产品出口信贷支持;提高农产品出口退税比率,加大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支持;制订、完善反倾销、反补贴以及保障措施立法。这三种手段可作为抵制国外产品进口冲击的强力“武器”。

篇(2)

一、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压力

1990年前后,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生猪、苹果、烤烟等国内价格普遍低于国际价格,比较优势明显。但近十年来,农产品成本年均以约10%的速度递增,致使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60个百分点,国际竞争力日益减弱,只有大米、生猪和苹果、烤烟仍有比较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产品的进口调控主要依赖许可证、进口配额、检疫标准、国有外贸企业垄断经营等非关税措施进行,关税措施主要用于配额数量之外的农产品,配额内税率普遍很低。根据乌拉圭(农业协议》和《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我国加人WTO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不利影响主要有:1.贸易措施关税化影响。由于谈判基期1986--1998年我国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关税化后的关税等值为负值,这使我国不仅失去非关税措施这一传统屏障,而且因关税减让幅度过大而失去高关税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只能通过和缔约国谈判上限约束关税和靠关税化的“例外条款”应对。据《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加人WTO后农产品进口的关税总水平要从2001年的2196削减到2004年的17%,美国关注的农产品削减到14.5%。特别是大豆,因税率降到3%,且国内外价格差距较大(加上关税进口大豆价格低于国内市场20%左右),加入WTO后受到的冲击很大,2001年,大豆进口创历史最高纪录1440万吨;2.配额扩大影响。WTO《农业协议》规定关税化后市场准人机会不低于减让基期国内消费量的3%,在减让期结束扩大到5%,这对我国粮棉油进口不利。1994-1998年,年均进口小麦、玉米、大米合计661.5万吨,加人WTO后,初始年配额多增进口976.9万吨,2004年多增进口15541万吨。专家估计,仅小麦至2004要损失60亿元,有近300万麦农要离开麦田生产。棉花生产因最终配额与以往进口量相比增加较多,2004年配额数量相当于1998年国内产量19.8%,因而所受影响比谷物更大。植物油情况与棉花类似,国内生产受到影响很大。据中国加入WTO农业专家组利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开发的“中国农业贸易政策模拟模型"(CATP)测算,至2005年,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籽的比较优势将分别下降21,19%,16.36%,21.36%,40.83%和13.21%,使这些产品更加缺乏国际竞争力。同时,对生猪、大米、烤烟、甘蔗、苹果的国际竞争力也有一定的冲击。

二、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政策调整

1.建立农业国内支持新体系。按WTO农业国内支持总量AMS的“微量允许标准”(发达国家为5%,发展中国家为10%,中国人世谈判为8.5%),我国可有基期(1986一1988年)农业总产值8.5%,即412亿元的农业国内支持总量(农业生产性补贴)。除去可豁免的AMS部分,近年AMS占基期农业总产值仅有2%左右,即还有约315亿元的农业国内正支持空间。这为我国扩大实施“黄箱政策”(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生产投人补贴、牲畜数量补贴、贷款补贴等),减轻粮棉油等比较弱势农产品的成本压力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我国传统的农业国内支持“黄箱政策”主要以农产品价格补贴为主,贷款补贴(贴息贷款)为辅。价格补贴大多用于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支农服务的收费标准,以及农产品购销环节的补贴。我国对农产品价格支持的另一途径为粮食的垄断性保护价收购。据《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加人WTO后不能实施农产品出口补贴,只是保留今后出口补贴权利。因此,我国通过保护价收购支持农产品价格在加人WTO后将被取消。加人WTO后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的构建应把重点放在加大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等生产投人补贴上,同时扩大黄色补贴范围,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对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等实行补贴,以此来达到优化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结构,提高补贴效率,并借鉴国际经验,减少农民收益较少的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补贴,把支持与补贴的重点转向农业生产者。

2.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新体系。WTO《农业协议》中有一些条款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保护,如“特殊保障条款”、“特殊和差别待遇”、“特别处理”、“微量允许标准”等。灵活运用这些条款,能够采取恰当的调整措施减少某些农产品的过度进口,并能有效地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的法律措施保护。WTO《农业协议》有许多“灵活”操作空间,如关税配额管理,WTO各成员就有应用关税、拍卖、先到先得、按历史记录等多种管理办法。因时因地管理好我国的关税配额,能减轻进口农产品对同类产品生产的冲击。并尽快建立起综合协调、适时高效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体系。如加强农产品出口信贷支持;提高农产品出口退税比率,加大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支持;制订、完善反倾销、反补贴以及保障措施立法。这三种手段可作为抵制国外产品进口冲击的强力“武器”。

篇(3)

企业运作就是“创造顾客”、实现销售、赢得利润。企业为了成功,应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采取有效策略来创造顾客。21世纪是营销的变革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市场永远在变化,早在35年前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就指出,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然而,今天的顾客面对如此众多的产品和供应商,他们如何做出选择?当今的企业采取什么策略来赢得顾客,成为“站在别人肩膀上的巨人”呢?

1引导消费,创造顾客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国外某企业的一位推销员奉命到一个全部是土著人居住的海岛去推销鞋子,但他很快就失望而归,原来这个岛上的人从来不穿鞋。而另外一位推销员听到这个情况后却自告奋勇去推销,结果成功了,用的方法很简单,先教会他们穿鞋子,尝到穿鞋子的甜头,然后再把鞋子卖给他们,这就是创造顾客。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消费靠引导,顾客靠创造,它是许多企业成功的要诀。

在引导消费和创造顾客上,许多企业都有过成功的实践,典型范例不胜枚举。如美国玩具商“孩子宝”公司,当初成功地将玩具“变型金刚”打入中国市场,采用的就是引导消费,创造顾客的营销战术。他们来华进行市场调查时发现,中国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舍得为其投资。“变形金刚”价格虽然高,但在中国城市会有较大的市场,关键是如何让中国众多的孩子接受这种玩具。于是,“孩子宝”公司通过研究,决定实行引导消费。他们将一套“变形金刚”动画片无偿赠送给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电视台播放,实际上让他们免费作产品广告。当孩子们被银屏上的“变形金刚”形象深深吸引时,“孩子宝”公司不失时机地将玩具“变形金刚”投放中国市场。由于动画片神奇地引导了消费,并创造了众多的中国小顾客,使玩具“变形金刚”得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扫中国市场,独占当年中国玩具业年销售额的30%。从这一事例不难看出,引导消费的魄力有多大。

以前,机械行业气割都是买电石用移动发生器在施工现场就地产乙炔气,上世纪8O年代开始,乙炔气生产厂引导顾客直接买乙炔气,从而产生了国内的溶解乙炔行业。

在2003年93届广交会上,四川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在国内率先推出大豆蛋白纤维系列服装,产品价格比一般产品高两三成,但仍受到市场认可,欧盟、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有大批进口的意向。我国维纶行业,谁能首先工业化生产大豆蛋白纤维,谁就会赢得顾客,获得可观的利润。

通过引导消费来创造顾客,激发顾客的消费热情,开辟企业经营的新天地。应当看到,在企业商品营销中,市场不旺是常有的事,但市场不旺并不意味着产品卖不出去,关键要看企业是否营销有术。事实上,在当前一些需求不旺的消费品中,仍有一些因与消费相伴而生的其它要求并未得到满足,只要能满足顾客这些要求,就可启动其消费欲望,从而增加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就是要靠引导,顾客也要去创造。

2挖掘信息,创造顾客

成功的企业家普遍认为,信息是开采不尽的第一资源,信息来自于市场。创造顾客依赖于信息的成功开发。一个优秀的营销人员,不仅在于能把现有的产品卖出去,钱收回来,还在于能够捕捉到与产品有关的信息,创造更多的新顾客。

在一般人看来,数据是枯燥的,然而日本人把嗅觉钻进了数据堆里,分析出代表趋势的市场信息,进而采取措施,达到创造顾客的目的。日本汽车制造商研究亚洲市场,发现泰国近10年年均经济增长8%以上,是继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之后的又一经济“小龙”,人均国民收入2002年达3600多美元,得出汽车家庭化将是泰国的市场趋势。于是,便提前进入泰国宣传产品优势,成立服务与维修中心,使泰国80%以上家庭首选日本汽车。

海尔的市场理念认为,创造市场不是从现有的市场份额中去抢一块,而是另做蛋糕,独自享用。他们在开辟美国市场时,了解美国大学生都把衣服放在洗衣店去洗,于是发明了体积很小的专供学生用的洗衣机,一下子在美国高校打开了销路,不仅创造了顾客,还提高了海尔在美国市场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2003年5月,长虹的彩电空调抓住战后伊拉克重建需要的信息,经阿联酋拜迪港及时进入伊拉克市场,回避了国内同行的价格厮杀。在维纶行业,有些企业对西欧禁止使用石棉纤维的信息敏感,适时地开发了高强高模纤维替代石棉纤维,他们很快赢得了西欧市场。

3突出个性,创造顾客

瑞士著名的企业家卡尔森认为“公司真正的财富是满意的顾客”。进入2l世纪,顾客消费观念正在改变,买的不只是产品,而是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服务,更是一种“偏好的满足”。在一个顾客崇尚个性化的行业里,如果你把产品做得象时装一样,卖出去的不仅是布料、款式,更重要的是无形价值,你就可以创造更多的顾客。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证明:80%的利润是由20%的顾客提供的。突出产品或服务个性,满足2o%顾客的需要,创造出价高的顾客非常重要。

日本著名企业“东京设计院”发现商务用车在露天广场和大街上遭烈日曝晒,风吹雨打,便开发出如同婴儿车上的那种帐蓬式可移动防晒防雨棚;见到快餐店人多乱哄哄后,便发明了可以随时供食的移动快餐车……他们就是这样创造出看似简单却又出神人化的产品个性,满足顾客的要求,使自己的企业获得成功。

福田汽车旗下的奥玲品牌凭借突破性的服务创新,开辟了企业个性化的危机营销案例:针对用户对购车过程中,有可能接触非典的担心,创造出一种让用户购车可以全程无忧的“健康营销”体系,打消了购车人的顾虑,创造了非典疫区的顾客。

中国手机厂商,在机型设计方面,也有堪称杰作的生花妙笔。如TCL推出镶嵌各色宝石的概念机型,厦新推出“路舞概念”手机,使人们在使用手机时,可以欣尝宝石或舞姿,创造一批“小富心态”的国内顾客。2003年2月中国移动推出细分市场的服务品牌“动感地带”,以加强对15 25岁之间中低端用户的营销攻势。

在洗衣机市场拼杀激烈的时候,海尔开发了大口排水洗衣机,可以用于洗涤马苓薯等农副产品,很快就创造了农用洗涤机的顾客。湘维有限公司的“V”字牌产品,纯度高于国家标准,在同行业又率先采用镀膜彩色包装袋,受到顾客的青睐。

4利用品牌,创造顾客

品牌是存在于消费者心目中的资产,它是无形的。如果消费者在脑海里根本就没有你的品牌,又如何产生购买的欲望呢?一个好的品牌,能够使人们联想到优质的产品,良好的服务,常常被列为消费者首先购买的名单。当然,如果企业经营者不注意维护品牌的形象,一旦丧失名牌的优势就会带来无可弥补的损失。

德国一位市场营销专家指出: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为重要,而拥有市场的唯一办法就是拥有占有统治地位的品牌。可口可乐公司的总裁曾经说过:即使可口可乐在全世界的工厂一夜之间全被烧光。可口可乐也不会因此而消失,因为可151可乐的品牌价值是无穷的。

别克汽车“有空间就有可能”的理性诉求,使需要大空间的车主找到别克的理由,而广告牌所展现的美仑美奂的画面,奔跑的小鹿以及精心设计的音乐都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当消费者购买别克车时,脑海里就可能重新放映这些镜头。两瓶质量基本相当,价格接近的贵州茅台酒和地方名酒,让顾客挑选,大多数顾客首选的肯定是贵州茅台,因为茅台是“国酒”,是人民大会堂使用的贵宾酒。这就是品牌创造的顾客。在国内维纶行业,有的企业的产品比其他企业产品在同一地区同时销售,高几百元一吨,还好走货,这就是品牌的优势。

5主动营销,创造顾客

“让顾客满意,顾客就是上帝”是我们必须树立的长期经营思想。但是,这也会在顾客和企业中形成一种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一味地迎合顾客,也把握不了市场的主动权。随着科技的进步,产品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顾客对产品的内在品质越来越模糊,顾客的购买行为有时也是非理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创造顾客的过程中,注意诱发潜在需求,取得顾客和企业的“双赢”,变被动营销为主动营销。

主动营销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与顾客一起创造价值。瑞士宜家公司是一家著名的家庭饰用品零售企业,它从最初的小型邮购家具公司一跃成为世界各地拥有100多家连锁商店的大企业,年均增长15%,其成功的秘诀在那里?最根本的是他“与客户一起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他们把自己与顾客、供应商之间的买卖关系,发展成共同创造价值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们给顾客的角色增添了新的内容——家具的再创造者,同时,供应商的角色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供应商也成为了厂家的服务对象。

索尼公司前董事长盛田昭夫说过:我们的计划是用新产品引导公众,而不是问他们想要哪种产品,公众不知道能有什么,可我们知道。因此,我们千方百计完善自己对产品和产品用途的构想,并通过教育公众,与公众交流的方式设法为产品创造市场。索尼公司的发展哲学“创造前人未涉足的,能够实现人们梦想的产品”。“随身听”的市场,就是索尼公司创造顾客的杰作。早在20世纪7O年代,又有谁会意识到带着唱片在街上边走边听呢?

湘维公司的水溶性纤维刚开发出来时,也没有顾客,企业决策者硬是从技术上、经济上支持一家中型纺织厂进行技术改造,生产水溶性无纺布,推向市场,该厂实现了扭亏增盈的目标,从此逐步推广,创造顾客。如今,水溶性纤维已成为了湘维公司的主导产品之一,年销售量达4ooo吨左右。

6诚实守信,创造顾客

篇(4)

(一)专业口径狭窄

传统农学专业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而北京郊区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三大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小,甚至生长期间需水量较大的水稻已经限制生产,小麦亦改为节水种植。有限的农用土地逐渐被籽种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所占领,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应用的舞台日渐缩小。

(二)专业课程老化

传统农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和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面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农作物种植的多元化、生产的机械化、设备的现代化和农业功能的转化,其学习内容与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渐行渐远。

(三)实践教学简化

学校正向综合大学转变,原本在校内的农场、实验田逐渐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实践教学远离教学区,实验课与理论课在不同场地进行,增大了实验课的难度和成本,原来每天都要求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的教学安排,在成本约束下,变成了一次,投入时间少,学生学农兴趣很难形成。(四)动手能力弱化在教学改革“厚基础”的大背景影响下,专业课时逐渐减少,相应的实践学时也在减少,在规定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很难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实验课中以验证性实验居多,教师无法得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情况的反馈,学生也以考试能过关的低标准要求自己,导致实验设计能力差、独立操作能力差。

二、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和专业教师的业务优势,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提出了“适合北京需求,培养都市型农业人才”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争创特色专业。

(一)调整专业方向

农学专业的支撑学科以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北京农学院重点建设学科,硕士点之一,以农作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为特色,先后选育出6个小麦品种,6个玉米品种,4个小豆品种,2个大豆品种,师资力量在种子科学方面有优势。其次,根据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籽种农业将成为北京农业的优势产业。因此,农学专业在2003年第一次改革时,将专业学习方向调整为“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2006年,又针对北京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借助本院园艺学科和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农学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增设了“观光农业”的学习方向。至此,农学专业包括:“种子科学与工程”和“观光农业”两个学习方向,形成了培养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观光农业两个核心产业所需人才的新型农学专业,每年两个专业方向各招收一个本科生班。农学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直接针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北京籽种产业发展需要的,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技能;懂得国内外种子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种子管理部门、种子加工与生产、种子营销企业等领域和部门,从事新品种选育、种子繁殖生产、种子检验、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观光农业”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掌握观光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观光园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等部门和领域,从事技术指导、规划设计、项目策划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构建新型专业课程体系

2005年在北京市教委“农学专业课优化整合及骨干课程体系的研究”教改项目的支持下,根据专业学习方向和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深入调整。经过反复修订,形成了现在的专业课程体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包括:《植物育种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检验学》《种子法规》《种子经营与管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种子营销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园艺学概论》《植物种质资源学》《国际贸易学》等。专业课程体系以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经营管理为主线,涉及种业产业化方方面面的知识;“观光农业”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为《农业生态学》《植物种质资源学》《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生产原理与技术》《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都市型农业评价案例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新农村发展规划》《现代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籽种农业》《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城市园林与绿化》《观赏植物装饰与应用》等,形成了以观光休闲园区、现代高科技园区建设、管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面向北京农业生产需求,很多课程没有现成教材,任课教师就边学习、边总结、边教学。学生感到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有用武之地,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方向,每个学生都有专业特长。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篇(5)

1 引言

显而易见,受惠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扶持与“三化”(即城市化、城镇化与工业化)运动的拉动,近几十年来,国家“三农”问题获得了长足发展,并且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我国农村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均呈现出逐年增长、农村居民谋生方式日益多元化的趋势。然而,农村居民受制于学历水平、技能经验、地域差异、经济基础等不利因素的制约,以及最近几年外部经济发展迟缓的不利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趋势,令人担忧。

众所周知,2014年11月总理指出要把互联网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工具, 并且成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基于此,深入探讨互联网+条件下,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三农”问题的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对农村居民而言,深度发掘收入水平提升方式,有助于农村居民幸福感指数的提升,乃至国家归属感与民族自豪感的提升;对社会而言,农村、农业与农民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增强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有助于社会的持久昌盛。基于此,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为研究互联网+条件下现代“三农”发展、建设等问题,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做了这方面大量的研究工作。文[1]提出发挥互联网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产业化经营、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与改善乡村治理等方面作用的观点;文[2]以黑龙江省为例,以“互联网+特色产品”的营销方式等为前提,以提高黑龙江农村特色产品品质为基础,提出推动农业经济取得跨越式发展的观点;文[3-4]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分析。上述文献的研究背景、研究过程与研究结论等对帮助分析互联网+条件下我国现代“三农”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2 “互联网+”条件下,关于我国现代“三农”发展与建设问题的几点意见与建议。

笔者自小在农村长大,对现代“三农”问题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农村与农民生活的变迁深有感触,仅就互联网+条件下现代“三农”问题的深入发展提出几点意见与建议仅供参考:

2.1 政府与企业加大资金、政策等扶持力度,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地区建立互联网全覆盖工程

众所周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如前所述,农村居民收入途径受制于诸多因素影响,总体收入水平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提升速度相对比较缓慢,而且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低。基于此,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互联网+三农”产业,单纯依靠地区财政无法解决互联网+条件下发展现代“三农”问题需要的硬件设施问题,必须依靠政府财政资金与政策的支持,尤其是国家、省级层面财政、政策的支持。同时,出台一系列具体措施,如税收减免、低息免息贷款等鼓励企业投资发展乡村互联网产业。考虑到不同地区农村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对发展水平比较富裕的中东部地区的农村地区建立互联网全覆盖工程,指导农民利用互联网增加谋生方式,继续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2.2 利用互联网,让农村居民充分参与市场价值链价值创造,提升大宗农产品的利润空间与农产品的附加值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认为我国国民经济目前已经进入工商产业链条时代,即一件商品从无到有中间经过较多的环节,每一个环节均能创造价值。“三农”处于工商产业链条的初始端,其提供农产品的行为近似地认为是供应商提供原材料行为。受我国大宗农产品近几年来基本供过于求等因素的影响,农产品价格普遍较低。扣除高昂的灌溉、化肥农药、收割等成本,农村居民纯利润所剩无几。基于此,引导农民充分利用互联网便捷途径,部分大宗农产品(如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实现互联网线上交易,大大缩减第三方物流配送成 本,即实现由传统营销模式到电子商务营销,乃至直销模式的转变。同时,利用互联网便捷方式,降低农民原材料采购成本、化肥农药采购成本等,采取尽可能多的手段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2.3 基于互联网,着力培养农民的技能水平,建立免费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农民谋生方式的多元化

在农村互联网信息化建设相对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兴办远程农民培训学校,着力培养农村居民的实践技能,提升农村居民的谋生质量与水平。进一步地,利用互联网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如定期免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劳务信息,实现就业信息互通有无,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跨地区、跨地域的自由流动,积极参与国家城市化、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最后,充分发挥村委会在现代“三农”问题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发展现代农业与观光旅游业,积极发展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这一切都需要互联网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3 结论

本文针对互联网+条件下现代“三农”建设与发展问题,提出几点意见仅供参考:第一,政府与企业加大资金、政策等扶持力度,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地区建立互联网全覆盖工程;其二,利用互联网,让农村居民充分参与市场价值链价值创造,提升大宗农产品的利润空间与农产品的附加值;其三,基于互联网,着力培养农民的技能水平,建立免费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农民谋生方式的多元化。笔者在分析过程中,如果存在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万宝瑞. 我国农村又将面临一次重大变革――“互联网+三农”调研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5年08期

[2]王伟、杨晶等. 互联网+农村特色产品――浅谈黑龙江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年01

[3]刘欢.加快农村互联网发展进程[J].通信企业管理,2015年12期

篇(6)

农业作为一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农产品的贸易量也是多数国家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最终决定影响一个国家的整体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1.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定义

苏航,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内涵做了详细阐述,提出农产品竞争力指农产品在市场交易中表现出来的市场占有能力和盈利能力[1]。农产品市场适应力的基本决定因素是农产品的品种、规格以及数量;对于市场占有能力而言,营销水平起着重要因素,而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则起到关键作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水平则主要决定农产品的盈利能力。

2.主体研究

加入WTO,学术界对与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也掀起了一个,各学者对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政策建议。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选取合适的衡量指标,对大宗商品或特定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做实证研究并对影响因素做出重点分析;另一方面是结合实际研究,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2.1指标选取的实证研究

程国强(2000)[2],运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社会净收益和有效保护率方法,分别从比较优势指数、资源配置效率和潜在比较优势角度对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余鸣(2002)[3]运用比较优势法、综合指标法等畜牧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方法和评价体系,构建了比较优势与综合指标互动式测定评价模型。陈卫平等(2005)[4]基于可获得统计数据,尝试性地提出我国农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的7大要素和38项指标的评价体系,并将这一指标体系应用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竞争力状况并进行综合评价,定性描述出各省农业在“全国一盘棋”中的位置和优劣势。侯杰(2006)[5]选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生产成本指数指标对中国主要农产品及国际间农产品进行了详细分析。王兆洋(2007)[6]选取价格、质量以及信誉指标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构成分解为适应市场需求能力、市场占有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几个方面,为量化分析农产品竞争力提供了指标分析体系,包括贸易竞争指数分析、线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国际市场占有率、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屈小博,霍学喜(2007)系统分析了农产品出口的商品结构、地区结构、市场结构以及出口经营主体结构的特征与变化,并选取先行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农产品国家市场份额三个衡量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指标,对中国农场品出口的整体进行了对比研究。

2.2因素分析研究

庞守林(2004)对中国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生产成本、市场价格和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包括资源因素、技术与规模因素、农业组织效率与组织制度、政府功能定位等因素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及优化。侯杰(2006)认为,劳动力资源、农业投资、高科技含量、农业产业化经济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优势的取得,以及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高度相关。黄祖辉,王鑫鑫,宋海英(2010)运用双钻石模型,在波特四大基本要素的基础上,纳入政府的行为及与产业相关的国际影响考察了浙江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张婧,练薇薇,王楠,何海燕,郑青松(2010)通过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指出: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很大。当前的绿色壁垒使得发展中国际的农产品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而严重影响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的出口贸易。苗强,刘永胜,王晓媛(2011)研究了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指出当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水平上涨速度过快,将会削弱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和国内农产品相对于进口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2.3政策建议

尹成杰(2001,2003)、赵美玲等(2002)提出,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①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②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③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④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薛亮(2003)认为,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应采取两大战略和三大根本措施。两大战略即以质取胜战略和非均衡竞争战略;三大根本措施即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实施多元化农产品出口战略、推进农业经营和管理体制创薪。耿帅(2006)基于共享性资源的角度分析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的研究,认为集群企业与共享性资源形成相互强化与促进的良性回路,从而基于共享性资源以不断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产生正向作用。张振国,贾帅(2008)认为:政府要加大信息服务只能,给企业和农民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政府应及时引导和扶持企业和农民或多或少的短视行为。王佳(2010)主张:政府应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深加工农产品的出口,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应设立专向基金,鼓励和支持有条件企业到境外开展农业合作。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走出去”信息网络,及时为企业提供有关市场环境、法律法规、资源情况、贸易投资及经济合作项目等的信息。

3.总结

在已有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是以大宗粮食产品竞争力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玉米、大豆、小麦、粮食等;而研究方法来看,主要是采用选取其中一部分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如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国际市场占有率、成本法、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在一定程度上对影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一些实证论述的定量分析方法;而在政策建议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企业如何提高自身发展及产品质量的提高、政府的扶持及支持政策、产业集群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建议。以上研究为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苏航.农产品竞争力与农业竞争力的内涵界定.经济论坛,2005,(24):125-127

[2]陈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于鸣.框架下我国畜牧业的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力[J].经济纵横,2002(3).

篇(7)

绿色营销和传统营销的区别在于:其焦点着重于保护自然环境;肯定保护生态价值超过社会使用价值;关注全球环保状况;着眼于长期营销策划。绿色营销绝不是诱引消费者购物的一种手段,也不是企业塑造时髦形象的美容师,它实际上是引导人们走向自我调节、持续发展的过程,最终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交融与共同发展。

二、实施绿色营销的必然性

绿色营销的发展紧随着绿色需求和绿色消费的发展趋势,只有顺应了绿色潮流,确保了绿色经营的综合条件,才能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实行绿色营销是大势所趋。

(一)生态环境的恶化是绿色营销产生的基础。

俗话说:“需要是发明创造之母”,而“绿色需求”则是绿色营销诞生的基础。概括地说,人们的绿色需求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绿色精神需求。随着气候条件的恶化、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耗竭、土地退化、环境污染加重等,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精神上需要“绿色价值文化”的支撑。二是绿色物质需求。人们喜欢蓝天,需要清澈的水。纯净水的问世正是满足了人们的某种物欲。环境越恶化,人们就越喜欢净化的环境。绿色需求的“膨胀”是特定时期的客观存在,它是企业集团成功地进行绿色营销的基础。

(二)绿色消费的兴起给企业的绿色营销带来新的机会。

绿色消费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避免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消费方向转变。受收入水平、职业性质、受教育程度、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中层消费者也在消费模式上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阶层的独有特征。据研究,21世纪的消费将以旅游消费、文化教育消费、住房消费、汽车消费、信息消费为特征,消费的“智能化”、“健美化”、“个性化”、“生态化”等方式将成为新的消费趋势。绿色消费既能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的迫切需要,也代表了消费观念的新潮流。

(三)绿色组织的建立与法规的出台促使企业实施绿色营销。

绿色组织的建立始于70年代的英国,此后在世界各地广为普及,单在美国就有18000个这类团体。这些绿色组织团体为了宣传绿色意识,建成后便迅速广泛地开展了各种绿色活动。如1993年由联合国规划署与澳大利亚环保组织“清洁澳大利亚”联合发起了至今世界上最大的民间绿色活动---“清洁世界”。我国也于1993年初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目前,我国已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建立了自己的绿色组织。世界各国绿色法规的出台约束着人们的行为,限制着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行为的发生,也促使企业的营销活动必须以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发展为前提,与社会协调发展。

(四)科技的进步也为绿色营销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目前,在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达到70%左右,成为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因素。运用科技开发出的替代资源更进一步减少了自然资源的耗费,保证了人类社会在有限自然资源的条件下得到无限的发展。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用年均消耗量计算,现有资源还可用500年;若以年均2.5%的递增速度计算消耗量,现有资源只能维持90多年,技术的进步可以大大降低自然资源的耗费;美国早期发射的火星“海盗号”耗资10亿美元,而后来发射的“探路者号”仅耗资1.8亿美元。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都说明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为企业开发绿色资源和合理运用绿色资源(即绿色营销策略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除此之外,实施绿色营销也是构建绿色企业形象的有利保证,从而使企业赢得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企业要想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之中立于不败之一,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国外的一项调查表明:社会公众在对企业经营好坏的评价中,除了考虑价格、质量和服务指标以外,还考虑“环境保护”、“公众形象”等等。加入WTO后,面对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我国企业更应该注重树立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可以通过有影响的宣传媒体和公关活动宣传企业在保护生态方面的实际行动、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和重视等,以扩大企业的影响面、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在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方面,作有中华老字号的王致和食品集团就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众所周知,王致和品牌在腐乳行业中排名第一,近年来,年销售量达6亿多人民币。正是因为看到了国际市场及世界消费需求的变化,意识到了绿色企业形象的重要性,王致和企业率先研发了适应市场新需求的绿色红腐乳。王致和绿色红腐乳在其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是经过认证的绿色大豆、绿色白砂糖、绿色食用盐原料,这些原料均来自绿色食品产地。其制作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符合绿色标准的要求,并通过了绿色认证,被许可使用绿色标志。王致和这一绿色营销策略不仅是要告诉消费者绿色红腐乳突出是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丰富等特性,也是在告诉人们王致和企业正在为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和创造自然界和新和谐而努力。

三、绿色营销的发展

从1970年的地球日,新兴的环境保护主义运动首次大范围地对群众进行渲染开始,杂志上的文章宣传、电视黄金时段节目的播放,以及数不清的有关环保的其他事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近些年来,环境保护主义运动更得到了公众的广泛支持,许多行业的生产商也对此做出反应。

麦当劳为绿色营销提供了绝好的样板。麦当劳以前将出售的饮料汁放在塑料袋中再装在纸箱里,现在直接将运罐车上的饮料汁送入饭店的贮藏罐中。这一改变每年可节约数以百万磅的包装。对于大企业来说,极小的改变也会带来巨大的差异。例如,麦当劳仅将吸管减轻20%就会为公司每年减少100万磅的废料。除了“绿化”自己的产品外,麦当劳还花掉10亿美元购买原料,重新装修店堂,这一举动也迫使其供应商提供并使用再生产品。

篇(8)

论文摘要 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了讨论,阐述了其对人类的直接影响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对转基因风险的预防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但是,转基因食品领域的安全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居世界第4位,排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之后,虽然我国已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进口安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但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经常有法律法规较为先进而执行不力的现象,更何况在这方面的制度还做得远远不够。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有其特殊性,因为它较少引起急性中毒而带来轰动效应,而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局限于知识、财力、时间,不可能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只能依靠现行漏洞百出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捉襟见肘地应对出现的情况与问题。前些年关于转基因水稻的那场讨论,已暴露出某些学者和官员已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因此,加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研究和控制,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人类的直接影响

转基因食物对人类本身将带来一系列直接或潜在的安全影响。

1.1没有经过长期的安全性研究

转基因食物从1993年出现到现在仅10多年,改变了人类食品的自然属性,未经过长期的安全性试验,没有人知道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我们知道许多认为安全的药物可能数年后才显示出隐患,食物的效应应更为长期。

1.2减少食物的营养价值或降低食物中重要成分

转基因食物的主要动机是满足某种商品价值,如更高的产量、更好看的外表,而食物的某种成分的改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如美国有报道,在具有抗除草剂基因的大豆中,异黄酮类激素等防癌成分减少了。

1.3引起人类过敏反应

转基因技术会在生物中产生不能预见的变态反应源。如把巴西胡桃的基因移植到黄豆上去,结果却使一些对胡桃过敏的人在吃黄豆时产生过敏反应。

1.4产生对人类不利的毒素副产品

转基因作物产生不可预见的生物突变,使原来的毒素水平提高,产生新的毒素或副产品。1999年Losey等试验发现,在一种植物马利筋叶片上撒有转基因Bt玉米花粉后,普罗克西普斑蝶食用叶片减少,长得慢,4d的幼虫的死亡率变为44%,而对照组(饲喂不撒Bt玉米花粉的叶片)死亡率为0%。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杀虫剂毒素可由根部渗入周围,但尚不清楚会产生何种影响。

1.5产生抗菌素耐药性细菌

基因技术采用耐抗菌素(如抗卡那霉素、链霉素等)基因来标识转基因化的农作物,这就意味着农作物带有耐抗菌素的基因。英国的研究显示,转基因作物中的突变基因可能会进入到生物有机体,突变的基因如跨越种群和转移至细菌,其结果可能会导致新的疾病;如出现无法治疗并广泛传播的、对生物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其后果不堪设想。

1.6 直接引起人类急性中毒

有些基因在治病同时可能引起某些人急性中毒效应。如《南方周末》2006年10月19日报道,美国一名病人在接受生物药品临床试验的过程中死亡,导致当时正在进行的12个基因治疗项目全面遭禁。后来其他的一些病人也因为新增的基因而患上癌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下令中止此类试验。

2对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的影响

生态系统是各种动物、植物与环境的一种动态平衡系统,而转基因食品是人为对特定物种进行干预,改变其性状,因而也改变了该物种在食物链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引起一系列不可预料和复杂的变化。

2.1转基因技术本身的不足

虽然基因技术发展可以将DNA进行切割,将一异源基因引入另一生物,但不能完全准确地预见作用后产生的新的蛋白质的性状是否完全吻合我们的要求。

2.2物种多样性的破坏

基因技术加上商业营销将使某类作物如超级水稻为某一公司垄断供应种子,使原来多个品种减少为同一基因的单一品种,当真菌、病毒、虫害侵袭这种植物时,会发生严重的产量减产,也引起生态平衡的变化。

2.3基因的污染

转基因技术可能使某些基因流入自然界,引起难以预料的影响;基因化的生物、细菌、病毒等进入环境,保存或恢复是不可能的,其较化学或核污染严重,危害是不可逆转的。

2.4引进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

转基因技术可能使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出现,如超级杂草、超级昆虫等,可能对地壤、野生近缘种、普通作物、相邻的植物及环境造成破坏。

2.5环保的影响

有资料证明,基因化的农作物对除草剂具有抵抗力,实际耐用药量高于正常的3倍,农民知道其对除草剂有抵抗力,会直接或不直接地提高除草剂等化学药物的使用量。

2.6生态系统的破坏

转基因技术使某种物种的性状改变,如A昆虫以B植物为食物,我们认为改变B植物为转基因抗虫植物,提高了B植物产量,但A昆虫因缺乏食物使虫的密度大幅下降,引起以A昆虫为食物的天敌C生物的生存危机,进而引起整个生态平衡的破坏,将来可能暴发某种虫害大面积流行等。

3对转基因风险的预防

3.1严格控制境外转基因食品进入

对国外转基因食品进入我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审批,可以在WTO框架下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进行限制,这方面检验检疫系统应有较大作为空间。

3.2加强国内市场控制

虽然我国农业部已一系列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措施,但是我国国内市场的管理是较为混乱,如转基因水稻还未批准上市,但有众多报道转基因水稻已流入市场。因此,必须完善这方面的法规,严格执法,重罚甚至采用刑法严惩不法商人,当然这也依赖于整体执法环境的改善。

3.3加强转基因生物的检测技术研究

目前国内有众多机构对转基因生物的检测技术进行研究,但食物加工从原料到成品经过多个加工环节,要严格区分转基因成分存在较大困难,可采用以下检测方法:①检测转基因成分所独有的DNA序列。采用人工检测或仪器检测对碱基对进行测定,可精确确定转基因成分。②采用PCR技术进行检测。《国门时报》曾报道,检验检疫科学院采用“亲合吸附-PCE Hyb-ELISA”检测方法,能特异的检测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核酸系列,这2种核酸系列存在目前已知的绝大部分转基因成分中。③基因ID法进行检测。由John B. Fugan于2000年提出的新方法,或采用异酸胍盐抽提法以避免DNA的降解和污染。④农作物身份识别系统。美国ADM公司称他们建立了一套农作物身份识别系统,可以保证向国外供应农产品时,不含转基因作物。

篇(9)

美国在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007年我国自美进口农产品增长较快,成为美国第四大出口市场(仅次于加拿大、日本和欧盟)。进口金额达88.46亿美元,增幅达到23.7﹪。同时我国农产品对美国出口额呈稳步上升趋势。2007年我国成为美国农产品进口第五大来源国(仅次于加拿大、欧盟、墨西哥和日本)。

1 中美农产品贸易争端的现实状况

随着中美农产品贸易的不断加强,在农产品贸易中引发的争端也日益增多。这些争端严重影响了中美农产品贸易的正常发展。

中美农产品贸易的摩擦不仅是由于极高的关税征收所导致,更多的是来自那些隐形的非关税壁垒。首先是对农产品的高额贸易补贴,2002年美国《农业法》修改,使得政府补贴巨幅增加至1900亿美元,范围包括棉花,大豆,小麦等大宗商品外的其他如花生,羊毛,蜂蜜等。

其次是强制性技术标准,这里面主要又包括转基因作物问题、绿色壁垒与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环境壁垒。2002年我国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利用了世贸组织允许的技术壁垒,限制了美国转基因作物的出口,引起了美国的不满。同时由于中国水果的品质差,安全性低,常常受到美国的绿色壁垒阻碍,使得中国水果竞争力不断减弱。对于环境壁垒,例如美国对许多食品的包装要求可降解包装,尽量减少对于环境的损害,这也使得贸易的成本增加,实现了美国的贸易保护。

最后就是关于倾销与反倾销问题。我国频频遭受农产品的反倾销案件困扰,涉及反倾销的商品有蜂蜜,大蒜,小龙虾,浓缩果汁等,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使得中国本来具有比较优势的许多商品失去了竞争能力。

面对各种各样的贸易争端,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下降,我国农产品走向美国市场受到了阻碍,不断引发的贸易争端也使得两国在农产品领域的贸易交往受到损害,最终不能最大化的获得国际贸易的利益。

2 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贸易自由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但是由于国家利益的冲突,贸易产生摩擦在所难免。其争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2.1 中美经济实力差异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对于贸易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经济实力强,其政府就能通过补贴,生产标准,竞争条例上的政策提升其农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WTO规则和许多贸易协定都是建立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之上的,特别是关于技术性壁垒的设置,由于发达国家技术优势明显,使得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由于达不到其技术标准而经常发生摩擦。

2.2 国家利益的左右

一方面,农产品的特殊性必须要求国家加以保护,维护政治的稳定。另一方面农产品的竞争在于一国扩大了某些农产品市场,另一些国家就会失去一些市场。每个国家都想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开发国外市场,就会提供各种各样的鼓励出口的措施,如补贴,并且推行限制进口的措施,如高关税,技术壁垒等。贸易争端的出现实际就是国家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

2.3 农产品贸易协定WTO协议约束有限

由于不同的国家对于WTO协议和其他贸易协议的条款理解有着差异,任何国家都认为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这样以来必定造成各国的纠纷。另一方面贸易制度存在巨大的缺陷,由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高,制定的标准相应高,这些都说明国际贸易的体系尚不完善。WTO以及各种谈判的协议对于贸易保护主义的约束力是有限的。

2.4 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和质量问题

由于国家不合理出口补贴的政策,使得很多企业为了那道出口补贴,甚至亏本出口造成不规范的价格,致使美国对中国产品提出倾销,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落后,致使出口的农产品质量不过关,远远达不到美国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从而多次出现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被禁止进口通关,而且还屡次发生食品安全问题。

2.5我国企业的自我保护能力不强

我国企业的自我保护,预警机制都不完善,也没有强有力的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措施。出口企业缺乏敏锐通畅的信息机制,传导分析信息系统,致使竞争手段单一,国际营销能力不足。出口企业之间的混乱竞争,也导致了本国出口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的恶性竞争,而且国家,商会等组织机构,对于企业的约束管理能力不强,使得企业之间的凝聚力不够,这也从一个方面增加了农产品贸易的摩擦可能性。

3 小结

中美两国在农产品领域的摩擦争端接连不断,但是从整体上看,中美农产品贸易互补的特点,而且国际分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前景仍然是十分看好的。当然中美之间的摩擦可能会继续成为阻碍两国农产品贸易的主要问题,中国应该从政府,企业,商业协会等多方位考虑解决措施,形成完善的解决机制。为中美农产品贸易扫清障碍,获得双赢机会。

参考文献

[1]戴强.中美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 贸易观察 2007年 第10期.

[2]向锦.透视中美农产品贸易争端 中国对外开放与国际竞争力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年.

[3]李莉.李阳,绿色壁垒对农产品的冲击以及对策农业经济2008年12 月.

篇(10)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

黑龙省农产品具有数量大、种类多、分类难等特点,本文为了更好地描述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的现状以及分析物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将农产品物流分为三类,分别是:大宗农产品物流(主要是指粮食物流)、鲜活农产品物流(包括蔬菜、牲畜、水产品等)、其他农产品物流。

(一)大宗农产品物流。现阶段黑龙江省粮食包装大多采用传统的塑料丝袋、麻袋,粮食运输主要靠敞篷的中型卡车,装卸搬运主要依靠人力;粮食初加工水平较低,深加工水平更低,导致除小麦、大豆和水稻以外大部分粮食均以原粮的形式进入物流系统进行流通,极大地增加了流通的成本,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物流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鲜活农产品物流。截止到目前,黑龙江省鲜活农产品物流运输主要依靠汽车,运输过程中存在运输量小、水产品存活率低、蔬菜腐烂率高等问题。另外,农产品加工水平低也同样影响着肉产品的物流运输,例如生猪、肉牛等多以活体形式进行运输,不但增加了运输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运输的成本;蔬菜、果品等的包装往往过于简单,仅仅考虑了运输过程中蔬菜、果品等减少受损,很少注意到产品的美观、标识等因素。

(三)其他农产品物流。其他农产品物流主要包括甜菜、油料、麻类、烟叶等经济作物物流,果蔬物流,花卉物流,诸如此类农产品物流正以较快的速度迅猛发展。例如:随着黑龙江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绿色农产品物流也在快速发展,绿色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不仅注重包装质量、加工工艺等因素,更加注重装卸环节、物流链条。对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影响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因素

(一)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黑龙江省相关农业组织发展数量少、水平低、起步晚,部分相关机构缺乏对农户交易进行指导的经验,而农产品的最初销售方多数为个体农户,即使有组织的也多为农户小规模的自发组织,加之从事生产的农户完全处于信息不透明的环境,进一步导致了农产品交易的不平等、交易方式的落后,严重时甚至会发生农户对农产品的惜售现象,严重影响农产品的流通。

(二)物流体系落后。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农户较为分散,且单位农户的生产能力有限,进而出现了农产品较为分散的现象。一方面,资金不足致使收购商无法进行大量的农产品收购;另一方面,没有相关的技术引导和体系规划,导致农产品运输成本过高占用了较大部分的流动资金。目前为止,黑龙江省仍普遍存在农产品物流运输设备落后、装卸形式原始、仓储技术欠发达、其他物流形式发展不足等现象,这样一个相对落后的物流体系严重制约着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三)农产品物流规范化程度低。近年来,农产品物流以迅猛之势高速发展,然而物流规章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造成了很多物流纠纷无法得到解决。例如:由于订单农业法规的不健全,往往会造成农户或企业违规,订单农业难以顺利进行。目前,黑龙江省有大量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各企业间往往在规模、价格、质量、服务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对此物流行业协会并没有太多深入的调查研究,也没有提出更多相应的解决对策,以致农产品物流市场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农产品物流人才缺失。黑龙江省物流专业的管理技术人才,尤其是农产品经营和物流管理人才缺乏,严重制约着农产品的物流业的发展。南方地区的物流产业发展要强于黑龙江省,是黑龙江省物流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的极度缺乏是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更注重理论知识而疏于实践能力的,优秀的物流人才很难在这种教学方法下产生;另一方面,物流企业待遇比沿海城市低,不仅不能吸引物流人才,还会导致大量在岗人才流失。

三、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一是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实力的、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销售团体,对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以地域划分进行统一管理、成批销售、分摊利益及风险,从交易规模上确保农户以平等的身份与收购商进行交易;二是加强组织信息培训,让农户掌握更多的信息渠道,了解更多的交易信息,尽可能保证农产品交易双方处于信息透明化的交易环境,推动农产品进入物流体系,提高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水平。

(二)建立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一是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在运输、商业、农业、仓储等方面建立一个整体的联系,积极加入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创造农业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从农业经纪人、营销大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着手,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促使其向农产品第三方物流转变;三是从国内外吸引优秀物流企业。通过以上方法,积极建立专门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物流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组织,形成农产品的第三方物流体系。

(三)改善农产品物流宏观环境。农产品物流宏观环境是影响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将会为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快速发展创造优越条件。首先,根据农产品物流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减少相关的不正当行政干预,打破行业垄断经营和地区封锁行为,使物流市场中各个企业处于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引导农产品物流的投资方向。最后,应加强对农产品物流链中各环节的税费管理,减免相关税费,努力降低企业负担。

(四)加强农产品物流人才培养。应对农产品物流人才缺失的主要措施即是加强人才培养,培养方法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可以与省内高校联合,依托高校培养,定向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的现代物流人才;其次,要对从事物流工作在职人员进行培训,政府与企业通力合作,定期聘请相关专业培训人员对物流企业在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逐步推行物流企业在职人员职业资格认证系统,提升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王微微.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J].对外经贸商务,2010(10).

[2]王红艳,光昕,花卉,龚鹏.物流基础[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7).

[3]刘飞驰.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7(5).

上一篇: 一年级教育论文 下一篇: 现场生产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