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3 15:06: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主体化教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颁布的化学课程标准对课程基本理念与目标取向的变化,使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过程等也要作出相应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与课程改革相适应,才能有效突出学生这一学习主体。
一、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可谓方法多样,包括教师向学生展示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二十一世纪化学发展的宏伟蓝图,介绍化学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的重大关系,使学生体验“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包括重视通过介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等。除上述宏观思想教育外,我们也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微观的教学过程中,其中教学过程中巧设悬念易于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诚然,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化学教学中,巧妙地配合演示实验设置问题,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受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使他们从心底里就向往学习化学,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另外,在每节课的导入时,也可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的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者实验,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化学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中教师能否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对所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因此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处设置悬念在课堂教学中显得格外重要,此时设置悬念不仅能避免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能力的挖掘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和潜能的挖掘,因为这是确保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举措。结合化学教学实际,我们认为学生化学能力和潜能的挖掘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注重学生智力开发。教育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智育即包括化学实验知识技能的传授,又包括开发学生的智力。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培养技能,更要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有了一定潜在的学习智力,学生才能在化学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把基础知识,实验技能转化为实践工作的创造性能力。毋庸讳言,化学教学中,曾经有人认为智力就是传授化学知识,这显然是把“智”当作“知”来理解了,这是不全面的。人无知识不行,但光有知识没有智慧更不行,有了知识不会用,知识就是僵死的东西。显然,教学中,若对学生的智力开发认识不足或方法不佳,则必然要影响学生的智力开发,从而影响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关注推理能力训练。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从个别的特殊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原理到个别特殊事例的推理。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推理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金属的物理性质时,从铜、铁、铝、金、银等金属导电,推出一切金属都导电,这就是归纳推理,在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时,在学习了某一族元素的代表元素后经常可推理出同族其它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就是演绎推理,在化学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演绎推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在学生化学学习发生困难时,教师应积极启发诱导,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以便让学生学会独立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坚韧性,使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过程中经受得起任何挫折。
三、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情感的升华
化学教学中情感体现的载体是学习主体,即对象是学生。因此,体现情感策略必须确保体现人文思想。我们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基础自然科学,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化教学中是把化学家认识世界的模式和科学思想方法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习主体从目的、需要、动机、情感等方面仔细感悟,体会形成科学认知的过程,把握科学、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关系,提倡学生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养成尊重他人成果的正确态度,以及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这为化学教育中人文价值的体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科学教育应该有意无意地渗透人文教育,这样会使课堂生机勃勃,有助于激发并保持学生的思维兴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观察、思考、归纳和总结。而且也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使人获得理性的、情感的、精神的、体格的等多方面的健全发展,使学生最终成为一个既能创造生活又能享受生活,既懂得尊重他人又善于实现自我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同时,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规律,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挖掘化学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进程。
化学新课程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而在不断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突出学生主体。面对在教育教学理念、课程内容及编排方式和教学方式等诸方面均发生巨大变化新课程,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应对不断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问题,牢固树立学生主体体现这一理念。
经研究发现,目前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且实验教学的现状也非常令人担忧,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开设的课程内容及目标、考核评价该学科的标准、学校本身的管理以及化学教师滋生的实验技能及专业素养。本文在论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而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解决策略和措施:一是设立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满足开设的新需求;二是反思化学实验的考核过程和学科的评价体系;三是加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软件与硬件的配备;四是深化建设实验所需的资源以及教师的专业培训。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及现状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是整个化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在高中学习的过程中也更为突出。就目前化学实验的现状来看,大部分的学校只把化学实验当成高考内容的一部分,因而只重视理论学习。另外有些老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之间没有很好的联系起来,因而缺乏了实事求是的探索科学的精神。例如在化学实验的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现象、数据以及条件等都没有记录,因而在实验中遇到困难或者是错误时,也没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只是借鉴前人的经验进行研究和重复,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很难学到新的了理论知识。再加上化学实验的目的本就是为了巩固学生的化学理论知识,从而让学生能够深刻领悟到化学的性质及过程,从而帮助学生们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网络,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养成严谨规范的作分,这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目标,动手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从而有效的发挥出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及作用。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部分学校化学实验教学的调查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七有七少”,“七有”为有理念、有开发、有情境、有老师、有实验室、有活动、有考核;“七少”为少行动、少应用、少建构、少实验员、少实验品、少实验专题。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校管理不当造成的。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些老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从而忽视了其重要性和意义,另外对于化学实验中的过程以及实验的内容存在敷衍心理,导致了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不能有效的仅此能够和完成。其次就是学生对于其做实验的目的没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大部分学生把化学实验教学课程看成是玩乐的课程,因而没有对实验的课程进行提前预习和了解,也没有对实验的目的、操作流程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认识和了解,导致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说操作顺序混乱、操作不规范或者是不严谨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把其当成是放松心理的一种途径,因而没有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及时监督和纠正,也没有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和解决,因而使得学生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未学到任何东西。
三、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针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的情况,特结合实验的案例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案例:改进C2H5OH制备C2H4实验
实验演示:在烧瓶中加入高浓度的H2SO4与C2H5OH混合液体,其体积之比为1:3,然后在烧瓶内加入沸石,用大火加热至170摄氏度,然后用NaOH去除其中的杂质,再在溶液内通入MnO4溶液和CCl4溶液,然后观察实验的现象并将其变化记录下来。
在这个化学实验的过程中,高浓度的H2SO4的主要作用就是加速实验过程中化学反应的进行并除去一定的水分。在大火加热的状态下,高浓度的H2SO4能够将C2H5OH进行碳化,另外再加上其强烈的氧化还原的性质,因此就会产生硫酸气体和二氧化碳气体,并与C2H4混合。尽管这个过程使用了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杂质的去除,但是其副产物硫酸气体还是会使得MnO4溶液和CCl4溶液的颜色发生变化,因而使得结果产生的气体也有可能是硫酸气体。
经过这样的理论分析发现,硫酸气体是直接干扰到了检验气体的过程,而产生硫酸气体的原因就是因为有高浓度的H2SO4的存在,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就要考虑能否使用其他的物质进行替代。在经过一些实验验证后发现,硫酸亚铁和C2H5OH在加热的过程中,也会生成C2H4气体,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两种成分不会发生碳化,也不会产生干扰性的气体。
根据以上的讨论,可以改进的方面为:
在C2H5OH制备C2H4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中的催化剂H2SO4替换成硫酸亚铁,减少实验过程中的干扰因素,从而保证实验中的现象以及数据结果都能更加准确。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个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都占有重要的比例,针对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化学老师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化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动手,多思考,针对化学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要及时讨论并解决,同时化学老师也要注意监督和指导学生的实验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化学实验,并从中学到新知识,努力提升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教师个人和师德的关系,一端连着大学教师自我运动的变化,一端连着教师职业及社会环境的变化,是两种运动的“交汇区域”。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大学教师自我及大学教师职业角色、职业行为都会发生变化,因而两者构建出不同的关系。
“大学教师师德主体化发展”(下文简称“师德主体化发展”)是对未来社会中大学教师个人与师德关系的描述。主要内涵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师德主体化发展是对师德的价值判断。未来的师德无论在其内容还是在其功能上,都必须肯定并保护大学教师的合法利益;肯定个人存在的神圣性。但必须反对“唯我论”和“忘我论”的师德。“唯我论师德”认为,师德是由个人决定的,对自我有利就遵守,否则就不遵守。“忘我论师德”则认为,一个人必须为他人牺牲自己,必须把他人的利益置于自己的利益之上,必须为他人而活着。为他人奉献是人存在的唯一正当性,自我牺牲是师德的最核心内容。
第二,师德主体化发展是大学教师个人对师德自觉态度的集中描述。大学教师不是把师德看成外在于自我的“客观”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而是把师德作为“自我”重要的一部分,主动、热情、自觉地修养师德。
第三,师德主体化发展是对大学教师个人与师德关系正在发生的及将来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化过程的高度综合,指明其发展的趋向。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由国家政策来调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明确并肯定,个人与组织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日益增多,因此,个人道德,包括师德的主体地位必将为时代所强调。
“师德主体化发展”内涵的三个方面是相互支撑的,前两者包溶在师德主体化发展过程之中,师德内容及功能的变化是大学教师个人自觉对待师德的前提。师德主体化发展过程与市场经济对人的解放,特别是对个人的解放相联系,与现代社会中平民个人的崛起相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师德主体化发展是现代社会对个人肯定的具体表现。
二、师德主体化发展的有界合理性
H·A·西蒙认为,社会事物主要是“人为事物”。“人为事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边界,越出边界将失去合理性;而看不到边界内的合理性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边界内的合理性在内容上既包括了人对社会事物发展的愿望、希望、理想,又包括了客观事物本身的特性,是人对社会事物的设计,是人主观能动性及客观事物规律的统一。这对探求师德主体化发展的合理性边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教师个体和师德”的关系,从其内容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学教师与自身的关系;一是大学教师在职业范围内与他人、与“事物”的关系。师德主体化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大学教师个人在这两大关系域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我们可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其有界合理性。
(一)师德主体化发展与大学教师自我发展
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人意识到自我对生命本体承担的使命。那么,这种“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使命”是何?马克思认为其“使命”就在于“个人自由发展”,形成“自由个性”,〔1〕具体体现在伦理道德领域则是追求幸福。幸福是生活的本意,是生命的目的。现代伦理学对幸福进行着艰苦而又深入的探究,从其研究成果看,如下几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幸福应站在·所·有·的·个·人·角·度,而不是·部·分·的·个·人·角·度,即必须肯定所有的个人价值,让每个人都拥有自身、拥有幸福。
——幸福的生活本质上是一种道德生活,道德在人生幸福中具有重要意义。
——事业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之一。
据此,我们可以大致描述出师德在大学教师自我幸福中的位置:师德处在大学教师人生事业和道德的“交汇区域”。
从幸福的角度看,师德只有在“自我、事业、道德”三者中保持适度张力,帮助自我的事业域的扩展,在道德域中的提升,才能增进人生的幸福。如果师德过分张扬道德,过分张扬事业,或者过分张扬两者,必然造成对自我的直接或间接的“压迫”,从而破坏自我的幸福。
在我们师德建设的历史和现状中,由于对“个人”的误解或漠视,较少从个人人生幸福角度审视师德的合理性。在这种状况中,师德的基本结论有:
——道德事业外在于自我客观存在。对自我而言,道德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性,事业具有无限重要性。自我与道德根本上是“遵循”或“不遵循”的关系。自我与事业根本上是“敬”与“不敬”的关系。
——社会强调并鼓励大学教师遵循道德,热爱教育事业。
表面上看,社会的用意是在通过强调事业和道德的重要,促使大学教师自我致力于事业扩展及道德修养,以而提升自我。但由于道德与事业不以“自我”为目的、为指向,因而历史地看,这种师德实际上导致大学教师将师德作为赚取名利的工具,使师德虚伪化。
逻辑地看,道德和事业虽是人生幸福中极重要的部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自我表演”的舞台。舞台再重要总不能比演员本身重要。再者,我们强调大学教师对道德及事业的自觉,如果离开了自我主体这一前提的自觉,则是自修式自觉而不是自主自为式自觉强调打磨砍削自我以适应事业和道德发展的需要;自主自为式自觉强调道德和事业本质上为人生服务,是因为人生才需要道德事业,不是因为道德和事业才需要人生。从未来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社会必然日益承认并肯定个人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师德对大学教师个人的建设作用,促使“个人的高度发展”。
(二)师德主体化发展与教书育人
大学教师个体不只是固守着人与自身的关系,还需要向外扩展,与他人、与物等“对象”建立起“关系网络”。大学教师个体对社会承担的角色也包括在这“关系网”中。对于现代社会中个人与其“对象”的关系,马克思曾从反面揭示其病态的存在。他说:“在现代,物的关系对个人的统治,偶然对个性的压抑已具有最普遍尖锐的形式,这样就给现有个人提出了十分明确的任务。这种情况向他们提出了这样任务:确定个人对偶然性和关系的统治,以之代替关系和偶然对个人的统治”。〔2〕据此,他区别了“有个性的个人”和“偶然的个人”,并更进一步地指出:“现实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能够使自己的存在对象变得对自己有价值。”〔3〕这是我们分析大学教师个体与其社会角色的关系时根本的价值所在。
大学教师,就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而言,最根本最久远的是教书育人。按马克思对个人与其对象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不仅仅是自我牺牲和自我付出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建构自我,促使自我自由发展的过程。舍弃后一面,则教书育人便构成了对个人的“统治”及对个性的压抑了。两者相比较而言,教书育人对教师个人构建的作用更为基础。这是现代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学对教育本质的深入研究揭示出大学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对学生最具教育意义的,不是客观的知识而是大学教师自身。雅斯贝尔斯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4〕“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5〕因此,教书育人活动只有推动大学教师自我的发展才有可能更好地促使学生的发展。师德是大学教师教书育人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只有当它充分促使大学教师个体成为“有个性的个人”时,它才具有更深刻的教育意义。换一种说法,就是要促使师德的主体化发展。
大学教师教书育人有其特殊性。按约翰·S·布鲁贝克的观点,这种特殊性在于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材料是高深学问,即教书育人是围绕着高深学问进行的。因此,大学教师与师德的关系不能不受高深学问性质的影响。高深学问的性质中有两方面是极为重要的。其一,高深性。高深学问反映知识发展的前沿,处在人类已知与未知的交接地带,对社会而言,能进入这一领域中的始终是少数。因此,这个领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治。其二,双重性。高深学问无论对人还是对社会,既可以促进其发展又可以阻碍甚至破坏其发展。因此,如C·P·斯诺所言,科学家因为知道高深学问而具有一种直接的个人责任,一种比一般公民大得多的个人责任。对于这种责任,他们应具备的道德,不能以“服从”和“忠诚”为基础。因为“忠诚很容易转化为顺从,而顺从常常是怯懦和谋求私利的借口,极而言之,服从也可能是这样”。〔6〕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以忠诚和服从的名义犯下的罪行是骇人听闻的。二战时,德国许多科学家,其中有许多是大学教师正是基于服从和忠诚才去研究细菌战的。人类发展到今天,科学和技术已进入高度发达的阶段,其建设作用和破坏作用同时成长。我国也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阶段。大学教师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生力军,也是科学技术走进社会的重要中介力量,因此,他们对高深学问的态度就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促进师德主体化发展的思考
师德主体化发展不能没有外部社会条件的支持,从其外部条件看,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市场经济生活的不充分性。现实的经济生活是师德主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市场经济在我国只有极短的历史,在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真正受市场规划和市场力量所支配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或者说是一小部分,行政权力大量介入经济活动中,形成权力经济及市场经济共存的局面。因此,市场经济对个人的解放作用受到了权力的极大抑制。
(2)社会文化支持力度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如梁漱溟先生所言,个人淹没于重重伦理关系之中,不见有个人。而近现代以来,一谈个人,便以为只有西方的个人主义的个人,认为是在中国实践西方的个人主义。而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个人主义在现阶段力量较为弱小。因此,在现阶段,社会文化力量对师德主体化发展正面支持力度弱而反面的抑制或错误引导力量则不小。
师德主体化发展不但需要社会外部条件,同样需要内部条件。从内部条件看,现阶段也有不少困难:
(1)师德主体不成熟。台湾学者杭之曾言:当今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大多数自觉不自觉地保存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那种缺乏独立人格的历史传统甚至无限地将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在不遗余力地接受西方文化中无意识地建立起像西欧知识分子一般的“知性之自我反省”的传统。不仅如此,今天的知识分子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处在大众社会、大众文化之价值的控制支配之下。〔7〕
(2)道德自我约束机制软弱乏力。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德治,并且以修身为本,因此人格、道德、政治三者合而为一。如龚自珍所言:“是道也,是学也,是治也,则一而已也。”〔8〕近现代以来这种局面并没有太大改变。在社会实际运行中,道德问题往往转化为政治问题再用政治手段解决。道德屈从于权力,权力排斥道德。
师德主体化发展是一历史的展开过程。在现阶段,为促进师德主体化发展,我们认为应注意如下两方面的建设:
第一,加强政治法律建设,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明确政府、高校各自的职责权益,将师德建设工作主要交给高校。
第二,高校要努力建设师德自我约束机制,抑制“唯我论师德”的发展。师德主体化发展并不是说高校可以不管师德建设工作,高校在师德建设中承担着重要工作,在现阶段要致力于师德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这主要取决两方面,一方面如前分析的师德自我约束机制弱,另一方面师德约束机制对个人与组织、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为此,高校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教师的师德建设、校规校纪建设等,通过多方面建设,有效抑制日益泛滥的“唯我论师德”。“唯我论师德”是目前最严重的错误师德倾向。
参考文献
〔1〕黄克剑·个人自主活动与马克思历史观·《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5期
〔2〕〔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8、515页
〔4〕〔5〕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第3、4页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305-02
教师应根据化学教学的目的,研究教材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教学,以期能从知识、技能、能力、思想品德、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等方面为学生今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1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可以结合我国在化学、化工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谦虚谨慎、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通过介绍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及化学的重要应用,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热爱自然、关心环境、决心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献身的高尚情操的教育。此外,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内容,介绍各地区有关的科技和生产成就、发展现状和远景,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教育。
2 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备课、课堂讲授和活动、指导学生自学、实验、练习、复习以及成绩考核等环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备课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水平,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地制定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将教材的知识体系转化成适宜于学生学习的教学顺序。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为了搞好课堂教学,教师应以教学理论为指导,并借鉴一些先进的、行之有效的国内外教学经验,认真贯彻教学原则,坚持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并注意对他们进行正确价值观的熏陶。
课堂教学中应加强直观教学,这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除应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自然现象外,还应充分利用实物、图表、模型等直观教具以及幻灯、录像、电脑等电化教学手段。要研究使用录像、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自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加强对课堂讨论、课题研究、实验设计和动手做实验的指导以及组织参观、考察、社区服务等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和训练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重要一环。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练习和复习。要使学生通过练习和复习,能在新的认识水平上理解和掌握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并能综合应用。
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正确处理平时教学与总复习的关系,合理分配课堂教学与总复习的时间比例。反对不顾教学质量、压缩平时课堂讲授和活动的时间,而分配过长的时间用于复习的错误做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提高自己的思想业务水平,改进和创造适应形势需要的新的教学方法,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 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高中学生的能力。学生能力的形成与知识、技能有密切的关系。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一定的能力又是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前提,是促使他们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形成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观察是认识活动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种实验现象、自然现象和环境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并对观察的结果及时、如实地做记录。通过观察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激发他们的思想,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化学事实、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从而开拓学生学习的思路,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对于帮助他们学好化学和其他自然科学有重要意义。教师应通过实验教学、有关的课题研究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引导他们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一些实验设计和解答实验习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论对他们自身的发展和使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校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课堂学习,但不能忽视参考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展览等其他信息渠道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其他信息渠道积累知识、开阔视野,养成自学的习惯。
上述各种能力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他们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综合表现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注意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志趣、情感、意志、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前言
体育文化是中小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1]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区、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该地区是当前我国最重要、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的经济区之一,是亚太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发育最成熟的城镇群之一。[2]近些年,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优于文化发展,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为了使中小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和体育素养的培养跟上快速发展的经济的步伐,本文拟就对该地区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优势和途径进行分析和归纳,为广大该地区中小学体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使该地区中小学体育文化的传播过程更加实用和完善。
1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是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大文化体系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生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3]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4]校园体育文化是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处延的独特文化现象,它与校园的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同时,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2珠三角地区中小学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
2.1 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2.1.1 规范行为,树立理想
中小学学生的认知还不成熟,学校大型的运动会或体育节等以其隆重庄严的仪式能将学生团结在一起,通过运动项目的规则、竞争,使他们懂得行为规范不仅是学校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受经济迅速发展的影响,珠三角地区的思想、意识、文化也受到不同的冲击。学生通过参与运动竞赛,团结协作,勇敢拼搏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或是失败的酸痛,能使他们从小就体验人生创业、成功、失败及荣誉的艰辛,[5]在他们人生道路的初始阶段就促使他们端正人生的态度,树立起崇高的理想。
2.1.2 发展个性,展示自我
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时候,为他们创造条件发展个性、展示自我是有必要的。校园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个参与其中的中小学生都可以在运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不同的运动项目中,由于内容和方式的差别,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有的需要勇猛果断,有的需要稳重镇定,有的展示柔美和谐,有的凸显阳刚顽强,丰富的项目为中小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生长营养。
2.1.3 正确引导,适时教育
珠三角地区中小学的硬件设施是一个有利条件,师生的信息都很灵通,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优势。但是,面对网络、杂志、电视等媒体带来的新兴时尚的体育项目、咨询、信息,选择合适的途径、健康的项目、文明的方式参与其中,学校体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有益地引导和适时地教育。
2.2 对社会文化的贡献
中小学校通过体育文化的建设和传播,为学生营造一种浓厚而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从小就将体育的概念突破出锻炼身体的范围,走向文化的领域。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方式以及校园体育文化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对学生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公平竞争意识,激发民族自豪感。[6]珠三角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整个国家的一个窗口,体育文化对于学生将来走入社会,为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将起到关键作用。
2.3 对全民健身的基础作用
在珠三角地区中小学,通过以体育教学和运动会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文化建设,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掌握终身体育的技能,了解和认识全民健身对人、社会的积极作用和贡献。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价值观念,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对国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将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3 农村中小学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分析
3.1 抓好常规的体育活动
体育课、两操和课外活动是中小学常规的体育活动,抓好这三项内容是中小学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体育课要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能力为核心目的,在内容安排上要注意教材的整体性、时代性和趣味性;两操是中小学生参加锻炼的最基本的内容,但它有一定的强制性,在实施的时候要注意变换方式,争取变被动为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灵活,较能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加入,但要注意利用时间和场地器材充裕的条件和学生的积极性。
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全面推行和逐步深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课题。当今社会教育不再是“粉笔加嘴巴”的传统模式,而是“传统+现代”的多形式的教学模式。电脑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已悄然进入化学课堂。但是,在应用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的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化学教师对电脑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没有理性认识,盲目追求化学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因而也产生了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现从电脑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中的功能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上进行探讨,结合中学化学教学的实践及电脑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我几点我的认识。
一、电脑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中的功能:
1.电脑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并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前提。
2.电脑多媒体可以把静态事物动态化,微观问题宏观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它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化学是研究原子、分子等微观运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要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化学研究领域中物质运动的规律,对于某些物质的微观运动和变化规律,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而借助电脑多媒体的动画模拟手段,可以让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从而对化学变化的本质一目了然。
3.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论文范文。电脑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过程的应用,使得化学教学过程图、文、声并茂,信息传播量大、速度快、形象、直观而富感染力,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效率,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在各种声像素材的感染下,与教育者达到情感共鸣,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育论文,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它还使各种风格的教师都有可能优化自己的教学系统的途径,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二、电脑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电脑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拥有功能,决定了它在化学教学中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在通过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部分化学教师对“电脑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中的“辅助”认识不够,导致产生了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
1、大材小用
我们知道电脑多媒体源于媒体,高于媒体。它具有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实现了信息载体的多元化。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再依据媒体的功能制作出来的课件并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去,才能谈得上是多媒体的应用。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是用电脑多媒体来放一段录像或放投影片,这样仅把多媒体当作单一媒体使用,就难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巨大功能,与其它媒体在教学效果上相比也只是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提高,同时也浪费了教学资源。
2、使用不当。
在教学实际中,不恰当地使用电脑多媒体的典型表现为:①教师备课时没有经过周密的考虑,精心的设计,只是盲目使用。②对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的“辅助”认识不深刻,对于使用何种媒体、何时使用、使用多长时间,心中无数。鉴于以上两点主要原因,导致电脑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在化学教学中不但没有起到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的作用,而且有时还造成了教学与教学手段的脱节。在这样教学过程中,表面上看是运用了现代教学手段,而实际上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3、设计欠佳。
学生易对未知事物产生较强的兴趣,但自控力不强,注意力较易分散,兴趣难以持久,这就要求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考虑怎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但目前不少教师制作的课件,虽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但仍然以展示知识为主,忽视对能力的培养;突出主导,以人机交互为主,忽视了教学的主体。所以在课件的设计时,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教育论文,而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一堂课下来,就是放了一场“电影”,以致学生对电脑多媒体的教学产生这样的评价:“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信息量大,且变换快,产生的印象不深,很难把课堂上传播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
4、屏幕当黑板
有些化学教师认为,有了大屏幕投影,黑板可以从教室中消失了。他们把投影屏幕当作黑板,备课时将全部的教学材料、问题和答案及图片都输入电脑,课堂上点击鼠标,通过大屏幕一一显示。我们知道,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应随时根据教学进展需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获取知识的体验,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而且,优秀的板书不仅精练,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时调整、修改板书内容。如果用投影屏幕完全替代黑板,就会影响对整课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所以完全用屏幕代替黑板,就会影响电脑多媒体在帮助我们解决教学疑难问题方面优势的发挥。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把握好“三性”。
为解决好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整体作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我认为,可以从把握好“三个性”方面入手
1.明确目的性。
应用电脑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的目的就是借助其形象性、直观性,将那些看似独立的、静止的事物变得活动起来论文范文。因此,在利用电脑多媒体进行辅助化学教学之前,首先要明确这堂课使用多媒体的目的何在,所选用的多媒体课件能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收、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流程,并综合考虑如何充分发挥电脑多种媒体的作用,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强化交互性。
电脑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的交互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的“交互”,二是人机之间的“交互”。
师生之间的“交互”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活动完全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因此,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多设计问题教育论文,提问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人机之间的“交互”是指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电脑的关系,电脑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和图形于一体,作为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者,就要在设计过程中强化这种交互性,使操作者能利用人机之间的交互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注重反馈性。
在电脑多媒体课件设计中,如果没有反馈设计就不是完整的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既要求教师重视如何教,更重视学生如何学。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绩、遇到的困难都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或帮助。所以,教师在课件设计过程中,要努力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反馈及时、准确的特长,使课件具有跟踪学生学习情况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从而正确地调整教学程序。
一、论题选择:重理念轻技术
实践教学研究一直是我国旅游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可以检索到1979-2008年间的旅游教育教学论文共1700余篇,其中,旅游实践教学专论或以旅游实践教学为重要研究内容的论文150余篇。综观这些旅游实践教学论文,可以发现,与选题宏大、涉及整体的理念研究相比,探讨具体旅游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与运行的技术研究明显冷清。150余篇论文中,理念研究占120余篇;技术研究不足30篇,且全部发表在非中文核心期刊上面。
通过检索我国全部37种“教育学”CSSCI期刊2006-2008年间的发文目录,三年间,大部分期刊未发表任何教学技术研究论文,所有期刊均未发表旅游实践教学技术研究论文。旅游实践教学技术问题的发掘本身是一个大量耗费研究精力和研究经费的过程。成果缺乏高层级发表平台,在“以刊定文”、“以文报课题”、“以课题评职称”、“以职称论水平”的我国高校具有毁灭性的打击力。这就在我国旅游实践教学研究中形成了淘汰技术研究、激励理念研究的循环。
二、研究视野:重现状轻预测
旅游实践教学研究应当走在现状的前面,走在事物发生的前面,也就是说研究旅游实践问题要有前瞻性和指导性,而不是什么论题热就研究什么,也不是什么问题严重了才研究什么。大家都不希望看到“一窝蜂”和“一阵风”式的研究。大家都期待更全面、更深入、更持久、更富有个性和原始创新性的研究,都期待更多可以帮助我们认识问题、指导我们解决问题的预测性研究。
三、研究范式:重传统轻引进
首先,是重定性研究轻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是旅游实践教学研究的传统范式,它根植于人文主义,采用解释学的方法体系。定量研究是从自然科学借鉴来的,属于实证主义,采用统计学的方法体系。国内外旅游实践教学研究者对这两种研究范式都进行过反思,反思的内容包括:研究的效度与信度,研究的主体性与客观性,以及研究的整体性与个体性等。从旅游实践教学英文的时间序列来看,西方高校的研究者正逐渐从完全采用定量研究范式,向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范式融合的方向发展。而我国的旅游实践教学论文则过分倾向于定性研究,150余篇相关论文中采用或部分采用定量研究范式的不到20篇,且在时间序列上没有趋向性。
其次,是重传统课程理论轻现代课程理论。当我们检视英文旅游实践教学论文时,可以发现大量新颖现代课程理论的应用,极大推进了研究的深入。如通过雷诺兹的“符号习得”理论,将旅游实践教学提升到专业课程的轴心地位;通过高夫的“后殖民课程观”,反对旅游实践教学的同质化,强调其内容设计的本地化和教学过程的时空环境设计;通过弗莉娜的“课程动态学”,重构旅游实践教学中,专业学习与人文养成之间的辨证关系等等。新颖现代课程理论的应用,使这些英文论文充满了创新性与启示性,也使它们得以发表在著名专业期刊上。反观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论文,其主流课程理论局限于现有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专业教材,这就使得它们的学术拓展只能是局部的,其平台也难以提升。表现在课程理论的参考文献上,英文旅游实践教学论文大多引用最新的期刊论文,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论文则基本引用大学教材。
从旅游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和旅游实践教学研究的持续发展来看,强调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范式融合,重视最新课程理论的引进以及学术积累与学术规范,已成为提升我国旅游实践教学研究的当务之急。
四、价值导向:重学院轻社会
我国现行高教体制中的学科竞争机制对高校、学科和教研人员的导向作用,已成为我国旅游实践教学研究的重要背景。“扩招”带来的师生数量、“跑点”引起的评价主体大逆转、课题申报制度对职称晋升机会的大收编、教学质量评估对专业培养方案的大一统,以及官方背景的“旅游规划”对市场背景的“旅游管理”的大挤压等等,构成了我们批评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论文时的现实语境。在这种语境中,旅游实践教学研究陷入了“学院式研究”的体制化困境。
一、高中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出与界定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在日内瓦召开,大会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1996年美国卡内基财团组织的“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编制的《教师专业知能标准大纲》是一份迄今为止最明确地界定了教师专业标准的文件。该文件“强调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行动研究者’,要勤于思考,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学习和总结经验,紧跟教育科研步伐,激情满怀地投入到从不间断的专业发展中。”我国《教师法》第七条要求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这些都是在强调教师教科研能力,它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教育课程改革以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掀起了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这一轮课程改革立足于当代科学知识综合化的大趋势,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教材编写的立足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顺应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的潮流,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良好科学基础。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全面更新,使教学过程始终充满着探索、研究,不断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种种要求。因此,高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更应该是教育科研的能手,这样才能适应高中新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社会变革对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首先,教育科研能力来源于实践,它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依据先进的教育理论日积月累起来的经验和借助先进的教育手段逐步形成的。其次,教育科研能力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的一种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不是简单的、原地踏步式的传统教育能力。第三,教育科研能力是在有意识的学习、总结、提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动态的认识和改造教育的能力。
二、教师科研能力的结构
新世纪的教育需要更多的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尽快从“教书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科研型”教师。教师应具备的科研能力应包括:对教育实践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能力;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1.教育反思能力
教育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1989)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所以,教育的反思能力是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必备能力。
2.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是在教师反思能力基础上更高的能力要求。它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事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各种课题的实验、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总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题能力
选题能力是指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选定研究课题、实验项目或确定教育科研论著名称的能力。教师选题能力的大小,体现在选题的质量上。对教师教育研究选题的质量要求,大致有三点原则,即符合科研选题的实践性原则、独创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2)教改实验能力
所谓教改实验能力,是指教师根据研究课题的设想,在周密计划和专门设置的特定条件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能力。由于教改实验是在完全自觉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做好思想、物资和人力准备的基础上,还应该做到:目标明确、可行;要有控制变量;进行总结验收。
(3)收集整理教育研究资料的能力
收集整理教育研究资料的能力,是指教师根据研究范围和课题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查索及归纳整理有关资料的能力。例如,如果想收集第一手资料可以做实验、记观察日记,写教后记,录音、录像、拍照等;收集第二手资料可以利用图书目录和索引,订阅文摘等情报资料,浏览专业报刊,参加有关学术研讨会,阅读时搞摘录、摘要等。
3.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能力
一、高职教师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的途径
1、树立危机意识,提高职业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么一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更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高职教师如果没有危机意识,墨守陈规,无异于丧失了后续学习能力,一个没有学习能力的教师如何能指导学生的学习?怎么可能不被课堂,不被学生给淘汰呢?
面对压力,高职教师需要积极调整心态,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自身前进的动力,全方位,多渠道的获取知识,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提高职业素养。
2.勤于总结,善于反思,提高职业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说过:教师的成长===经验 + 反思。可见教师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教师的课堂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不断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它包括对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活动及教学的评估与反馈的反思,总结教学得失与成败,才能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能力,完善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能力。另外,除了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反思之外,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也是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理论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靠的不是教学经验的简单积累,而是对丰富的教学经验进行不断反思基础上的能力升华。所以,做一个的反思型教师是优秀教师的必备素质。
二、提高助人发展的能力的具体措施
1. 处理好教师“主体”和学生“主导”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而不是“教师教,学生学”。 “学”是活动的主体,“教”是活动的主导, 教师处于“主导”,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只有明确自己的“主导者”身份,才能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在一个动态课堂上,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地转换其“主导”的角色,如充当“导演”、“导游”、“引路人”等,而让学生大胆质疑,充分讨论,交流总结,参与教学过程并眼耳口手脑齐用。只有确立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赋予学生学习主动权,才能让学生摆脱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局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成为学习主人。所以,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双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效应,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树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网络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在知识更迭日益加快的今天,就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来说,在校求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充其量不过是他一生所需的10%,而另外90%以上的知识都必须在以后的自学中不断获取。所以作为教师,不只是要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一项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任务,它能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终身受益。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摒弃“填鸭式”教学方式,适当放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习惯以及能力。
3. 重视自身教研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只教学不搞教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教研不教学的教师,其教研是空洞的。这句话道出了教学和教研的关系,即相互促进,学研相长。教研是教师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和提炼,是基于教学但又高于教学的探索。 教师教研的过程,也是教师深入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学艺术、教学理念,从而更好的指导教学活动。
撰写教学论文是教研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写出有质量的教学论文,教师要做到四个善于:
(一)善于发现问题。教师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从教学实践中,从学生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将这个过程整理起来写到纸上就成了文章。
(二)善于深入研究。教师要善于思考,在看似平凡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找出内在联系,这是观察思考的结果,也是研究的开始。研究得越深入,发现的问题和带来的思考就会越多,就会写出更多的文章,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三)善于自主学习。在教育社会化,学习生活化的今天,自主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尤其凸显出它的重要性。“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一江水。”新的教学改革,信息爆炸的时代都对教师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坚持下去,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和能力,为教研铺平道路。
(四)善于积累素材。教学论文的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写作素材要靠平时时时处处留心,点点滴滴积累。在教学之余,教师要善于积累教学体会、感悟、听课记录、课后反思和学习心得。这些都是论文写作素材的很好的来源。若干年以后就可能为你撰写教学论文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事实和依据。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也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只有教师自身首先适应时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持续充实、完善和提高自己,时时更新信息,拓宽知识面,才能发展自我,为随时迎接各种新挑战作好准备;其次,教师需要用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不断改进、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开阔眼界,启发思维,提高英语学习的效度,进而发展助人能力。只有教师在充分具备这两种能力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抵抗各种教学压力,应对新的挑战,为教学改革献计献策;才能培养出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社会的新时期合格人才 ―― 应用型技术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化学实验在教学中地位很重要,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化学实验。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学生自己摸索所学的知识和乐趣是任何外来的奖励所无法比拟的。化学实验是创新的基础。教师要向实验教学微型化、点滴化、无污染化的方向发展,将实验更加科学地融入教学当中。在降低药品成本,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实验经费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使学生获得正确、系统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
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设计要具有探究性和深刻性。具有探究性才能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兴趣,具有深刻性才能扩充和拓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化学教学要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1.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看,教师的职责不应只是传授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化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要强调化学实验教学在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化学实验教学的模式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改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实验教学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团结合作的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大胆的猜想和假设,进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探究未知、用于超越的创伤精神得到发扬。
参考文献:
[1]孟广娟.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初探.中国论文下载中心:学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