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3 15:06: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应用化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3(b)-0149-02
Abstract:Letterpress aimed at the existed problems of applied chemistry undergraduate thesis in our university. From reinforced student cognition the thesis’s significance, Made sure student made out the thesis’s subject, sufficiency exertion the teacher’s guidance effect, reinforced the thesis’s metaphase inspect and the thesis’s quality controlled by the thesis process. In this paper, exploration safeguard of the applied chemistry undergraduate thesis quality.
Key Words:Applied chemistry; Undergraduate thesis; Quality safeguard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综合实践性环节,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课题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培养具有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因此,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3]。该文针对该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所存在的问题,初步探讨了保障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1 该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该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这一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 毕业论文选题随意性、不科学,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主要表现在有的选题偏离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只是把科研项目简单地分解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课题,由此造成一些学生完成毕业课题的难度过大,从而很难保证论文质量;另外有的则选题过于随意,毕业课题只是专业综合实验的简单延伸,由此造成毕业论文内容不充实,过于简单,有此造成一些学生的论文质量不高。
1.2 一些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存在偏差
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各种基本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在选题确定后,学生应根据所选课题按时按质完成选题所确定的课题内容:包括查阅、综合和分析各种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设计相关研究方法并进行化学实验,同时根据实验研究所得的数据及时地进行分析与处理、撰写论文等。但一些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存在偏差,认为毕业论文环节只不过是走走形式过过场,认真对待与马虎了事都能正常毕业,由此造成一些学生对待论文的态度不端正,个别学生甚至出现拼凑相关实验数据现象,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从根本上得不到保证。
1.3 一些带教导师对指导毕业论文的观念存在偏差
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观念是否正确,以及其对毕业论文教学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质量。有的导师对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在指导过程中,忽视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放弃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个别教师同时指导多名学生,由此导致教师不能全面关注学生的论文进展情况,很难做到对学生进行全面详细的指导和及时对学生的研究方案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影响其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2 保障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几年来我们从加强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论文选题要求、中期检查、论文四表填写要求、论文撰写要求、毕业答辩要求等多个环节进行探索,以保障该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这一教学实践环节的质量。
2.1 切实做好学生论文选题工作
该校应用化学专业都有传统的导师制制度,许多学生从大三开始加入教师的科研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另一些学生申请有学生科研课题。由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就从此切入点着手,尽可能使学生的毕业论文研究课题与导师制及学生自己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这不仅符合学生对毕业论文研究课题的兴趣,同时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更好地做好毕业论文,为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打好基础;对于其他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在明确导师后,结合导师的科研方向,由导师列出难易程度适当的相关研究课题,让学生自主从中选择毕业论文课题,以激发学生做毕业论文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保证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质量。此举通过填写及检查学生的“论文选题登记表”来尽可能减免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出现的随意性、不科学的现象。
2.2 重视加强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从大三起,通过专业负责人对学生进行毕业环节的教学内容重要性的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高校学生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其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能力训练与培养的重要环节,又能有效提高其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学生对毕业论文环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介绍各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利用专业导师制制度,让学生针对自己对某个科研方向的兴趣选择导师,以尽早介入导师部分科研工作。使其尽早学习如何正确选题,如何查阅文献资料,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如何解决实验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为做好毕业论文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2.3 充分发挥教师在毕业论文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在毕业论文过程中,切实做好导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是保障学生论文质量的前提。当前很多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也部分协助导师参与本科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因此,指导教师可以利用每周和研究生交流的时间,规定本科学生也参与每周的面对面的交流,交流期间导师不仅要和学生探讨毕业论文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还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帮助调整学生的不良状况,促使学生较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真正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此举我们通过由学生填写“导师指导记录表(学生、导师双方签字认可)”来体现教师在论文期间指导学生的真实情况,从而督促教师能更好地做好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
2.4 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和过程监控
严格遵守学校教务处、学院相关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与管理制度,切实做好学生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如下。
(1)在导师指导下,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或由导师列出相关研究课题,在充分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后填写好论文选题登记表,包括:选题意义及国内外发展简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手段及步骤,主要参考文献,研究时间进度安排等;经导师检查签字及专业负责人审查通过并签字后,学生方可进入实验研究。
(2)导师须经常关心及指导学生的论文课题研究,对论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及解决方法;同时学生须填写好导师指导记录表并双方签字认可。
(3)校教务处、学院及专业组织相关专家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进展情况进行中期检查,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登记表、导师指导记录表、论文进展程度、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同时检查学生论文是否每人一题,学生之间是否存在重题现象;每个导师指导的学生数是否小于6人等(严格规定一个导师最多指导6名学生)。
(4)学生论文答辩,毕业论文经过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审查合格后,学生才能进入答辩,答辩时规定指导教师不能参加自己所指导的学生答辩,答辩结束后,答辩教师必须填写好学生答辩记录表并签字。
2.5 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及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本科毕业论文服务
充分利用教育部资源化学及上海市稀土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资源。让本科学生在毕业论文时期能利用其良好的实验条件及实验仪器设备,获取有效的与论文相关的表征数据,以保证论文完成的质量。
3 结语
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综合实践性环节,其完成的质量是对毕业生综合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的一次综合考查,也是对毕业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课题综合设计能力等进行科学综合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加强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做好学生论文的选题工作,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及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和过程监控力度,对于保障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无疑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2.有机化学发展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都被应用到了药物研究领域。早在中国的古代,酿酒技术和发酵工艺就体现了有机化学技术,而在当今社会,人们也将有机化学融入到了药物研究中。例如:青蒿素类药物研究—青蒿素是最早被发现具有抗疟疾作用的活性物质。后来我国研究者对青蒿素化学结构进行了改造,以青蒿素基团为基础,在青蒿素的碳氧双键上加上不同基团,人工合成了二氢青蒿素、蒿甲醚和青蒿琥酯等衍生物。这些衍生物保留了原有的过氧桥结构,但稳定性更好。抗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利尿降压药是最早利用高血压病变机理研发的降压药,始于1948年。这类药物主要通过减少钠和体液潴留,降低血容量而使血压下降。此类药可单独使用降低血压,也可与其他降压药联合使用。抗病毒天然产物GlaucogeninC(I)前体化合物的合成——GlaucogeninC及其皂苷类化合物分离自萝藦科植物芫花叶白前CynanchumglaucescensHand-Mazz的干燥根。GlaucogeninC具有新颖的双裂孕甾烷骨架结构,同时它的皂苷糖链部分含有个2-去氧糖片段。因此通过对它的研究发现,I及其苷类化合物都能高效地选择性抑制烟草花叶病毒等。
3.有机化学在材料领域的应用
有机高分子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了不可缺少的的一部分。例如:不同酸掺杂聚苯胺复合聚丙烯的制备及抗静电性能—聚丙烯具有优异的物理机械性能,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纺织、包装等领域。但纯聚丙烯体积电阻率较高,极易产生静电,而抗静电剂的应用是很有效的解决办法。卟啉类有机化合物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应用研究进展—采用高比表面积的纳米多孔TiO2膜电极替代传统的平板电极,以过渡金属钌(Ⅱ)的多吡啶配合物作敏化染料,选用I3-/I-氧化还原电对的电解质体系,研究出了新型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纳米晶多孔半导体薄膜太阳能电池,实现了高效、低成本的光电转换。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寓知识、技能、方法、思想于一个学过程中,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课题。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这些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如果教师只是注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会跟在老师的后面跑,整天忙忙碌碌,全是死记硬背。听老师讲时还会,自己做时就错,临到考时就蒙,这样下去是越来越糊涂。所以,要使学生变书本知识为自己知识,就必须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下面就其怎样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谈些教学体会。
新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原有认知基矗很多新知识都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对于学生来讲,学会怎样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抓住知识的生长点、促进正迁移的实现。
例如,在研究多边形内角和定理时,可向学生提出: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那么,你能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吗?这样简单、明了的一句话就勾通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了学生思维的展开,提供了回答问题的机会,创造了活跃的教学气氛,学生会准确地回答出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又问:你是根据什么说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呢?是猜想的?还是推理得到的?学生的回答是作四边形的对角线,将四边形分为两个三角形,而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360°。教师马上对学生的回答给以肯定和鼓励,再问: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学生很快就会回答出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540°,六边形的内角和等于720°。接着又问:你知道十边形、一百边形、一千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这是老师故意设置“知识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及时引导、启发、迁移、总结规律。让学生观察、发现求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都是从它们的一个顶点作对角线将它们转化为三角形来求得的,并且内角和是由从它们的一个顶点作对角线所分得三角形的个数确定的,而三角形的个数又是由这个多边形的边数确定的。从而可知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角线可将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所以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即得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这个定理的出现,是教者通过设疑、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寻求解题方法,由个性问题追朔到共性问题,总结出了一般规律。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学会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渗透了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来研究的数学转化思想。
当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了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数学的转化思想,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研究梯形中位线定理,学生很自然就会将它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来解决。对于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问题学生也很容易就想到转化为已有知识来研究。又如,对于解二元二次方程组,学生根据已学过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等知识,自然就会想到通过消元将原方程组转为一元二次方程来解之,或将二元二次方程组通过降次转化为一次方程或有一个一次方程和一个二次方程组来解决。对于分式方程要通过去分母或换元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对于无理方程需把方程两边乘方或换元化为有理方程来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要做到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科学的提出问题,采取得体的教学方法、适时疏导,帮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以知识讲方法,以方法取知识,就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达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因此,从文化角度研究文学,不仅有助于发现和证实文学在文化系统中的独特价值,还可以拓展文学研究的潜能和无限可能性。外国文学史其实就是外国文化系统中的文学史,在一个文化研究已越来越热的时代里,单纯的、狭隘的文学研究和教学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外国文学教学已越来越多地与外国文化联系在一起。
一、电影辅助外国文学教学的可行性
21世纪用“视觉时代”来描述是再恰当不过了:视觉信号和视觉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它们正从根本上改变着我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从内容到方式决定着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规划着我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定制着我们对外部世界的反应。而视觉时代的另一个说法就是“读图时代”。我们不再单纯、甚至不再主要依靠文字来传递、接受、理解和处理信息,而是越来越多地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图像,使图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功能,也使图像的应用范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图像技术和艺术也正在超越文字技术和艺术,成为时代的新宠。
电影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综合运用声、光、影技术,形象逼真地表现文本,并以极为直观、方便的欣赏方式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影视的传播方式和对受众的覆盖面,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难以与之抗衡的。“美国著名的批评家詹姆逊曾指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形象社会或景观社会,视像对人们的影响已超过甚至取代了文学。”[2]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也就成了很多当代大学生了解外国文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加之时代背景和文化差异等原因,很多学生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曾遇到过不同程度的障碍。且看外国文学史的一些经典著作,如《荷马史诗》、《战争与和平》、《尤利西斯》等,它们或篇幅过长,或叙事节奏缓慢,或语言晦涩,对于90后学生而言可读性不强,学生普遍阅读兴趣不浓。而据名著改编而成的电影却比原著对学生有着更大的吸引力,有不少学生表示,他们是先接触到《乱世佳人》这部电影,才去看《飘》这本小说的。
这并不是说可以用观看电影来取代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然而在读图时代,用影视资源来弥补作品阅读的不足、重新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不失为一个选择。
二、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方面的优势
正因电影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进行外国文学教学时,运用影视媒介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给学生营造一种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有助于他们了解外国文学作品所涉及的地域风情和社会习俗,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及价值观。在外国文学教学方面,文化潜力还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利用电影进行文化教学将大有助益。
(一)加深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外国文学包括欧美、亚非拉许多国家民族的经典作家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时间跨度大、地域涵盖广、内容丰富庞杂。因此,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首要困难来自于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再现。外国文学形象再现了各个国家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描写了不同阶层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而这些与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必然会表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和文化隔膜,这就造成了一定的接受困难。而电影,则可以营造一种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和了解到文化的差异。
在电影中,环境、风俗、礼仪、服饰、言谈举止等一系列感性印象替代了抽象的文化符号,原本不可触摸的“文化”被置换成了具体可感的场景,有利于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如在电影《傲慢与偏见》中,我们在轻松愉悦中感知到了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电影《名利场》通过具体的场景和形象使我们看到了19世纪英国中上层社会名位、权势、利禄原是相连相通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出身寒微的蓓基·夏泼要不择手段飞上高枝了;而2013年由巴兹·鲁曼导演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不仅还原了小说中描绘的1920年代的纽约的质感,甚至找回了那种“爵士时代”的某种耽美和玩乐主义的感觉。电影以最为直观和生动具象的方式反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文化情境,无疑有助于学生体会外国文学作品中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二)促进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反思
在外国文学中,有些经典作品尽管声名远播,却由于种种原因使中国读者望而生畏,如美国当代作家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海勒曾以这部小说迅速走红文坛,产生了震撼性效应。这部小说是海勒为读者精心设计的一座文字迷宫,“小说自然时间序列被破坏,因果关系也缺失,各章节、各段落可以相互取代,可以从任何位置开始,也可以在任何位置结束。”[3]这种刻意为之的“混乱无章”对于很多追求情节生动曲折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艰辛的阅读旅程。而借助于迈克·尼克尔斯导演的同名电影,则更有利于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观影中,我们感知到了整个飞行大队士气低落的气氛,士兵们有的酗酒闹事,有的开小差,有的找胡混,有的架了飞机作超低空冒险飞行解闷。尤索林地站在队伍前接受勋章,丹尼卡医生活生生地变成了一个“死人”,这些画面不仅给观者以一种忍俊不禁的感觉,又传达出了作品中愤世嫉俗的深层含义,令人悲伤,引人沉思。
三、运用电影进行外国文学教学的注意事项
如上所述,电影对外国文学的文化教学大有裨益。但这并不是说可以用电影赏析来代替正常的教学内容,更不能把外国文学课程当做影视鉴赏课来上。结合教学实践,在运用电影进行外国文学文化教学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选取优秀影片
在外国文学史上,有很多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了电影,从网络上流传甚广的一个帖子《88部电影,外国文学史不用愁》就可见一斑。但影视和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在创作方式、表现方式、存在方式和受众接收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有些作品在文学史上默默无闻,却因为被改编成电影而带动了相关图书的热销,如F·S·菲茨杰拉德的《返老还童》,原本不为人们所注目,却因2007年上映的、由大卫·芬奇导演、皮拉德·皮特主演的同名电影而名声大噪;而某些由经典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却反响一般,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曾被数次改编成电影,其中1958年上映的同名电影在当年的奥斯卡中获得了最佳原创音乐奖项,以及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摄影奖提名,但海明威本人却很不认同演员的表现,很多观众也反映影片比原著要逊色很多。在外国文学史上,有不少名著也被不同国家、民族、时代的导演们搬上屏幕,如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有多个影视版本:1940年版、1980年版、1995年版及2005年版,其中,1995年BBC的6集迷你剧是公认的迄今为止最好的版本。而这首先得益于它忠实于原著,不过多地烘托男男女女的情感悲哀,通过对话来刻画世俗的人物形象,那些琐碎的、奥斯丁式的幽默被保留了下来。
面对这种现象,在外国文学文化教学中,要慎重选择影片,尽量选取那些忠实于原著的、文学性较强的影视作品。
(二)进行有效赏析
由于课时的限制,在课堂教学时间内放映整部电影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一方面,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进行完整的电影赏析;另一方面,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把最能体现外国文化、民俗风情的片段剪辑出来,在课堂上适时展示。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又丰富了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课程的兴趣。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决不能仅仅把影视欣赏当作娱乐消遣。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到“四熟”:对教材内容熟悉、对作品内容熟悉、对影片内容熟悉、对学生学情熟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文学文本和影片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整体的认识,在播放影片时进行恰当的点评和讲解。而在欣赏之后,教师还应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或单纯从影视欣赏角度出发,探讨中外文化的差异;或从影视改编的角度出发,探讨影片有哪些创造性叛逆以及对作品主题的影响。这种思考可以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主题发言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观后感的形式来抒发。如此,学生不仅通过影片欣赏巩固了文学知识、丰富了文学素养,还提升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钻研精神。
尽管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有很大优势,但它也只是了解原著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远远不能代替对文本的直接阅读。“对外国文学名著文本的直接阅读依然是外国文学教学最基础的环节,也是最有效果、最为直接的学习方法。”[4]因此,教师要利用电影这一媒介帮助外国文学找回失去的读者,使学生通过观看影视作品产生对原著的阅读兴趣,在影视和文学作品的有效结合中,达到外国文学文化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曾艳兵.跨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教学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6,(02).
[2]胡亚敏.比较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二、问题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实践
1.激发兴趣在课堂中的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是其中关键,它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决定了问题式教学法的成功与否.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必须首先了解学生对于问题的兴趣所在,先在问题的表象上激发学生对于教学的兴趣,进而更深层次的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引起学生相互交流的问题.问题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一方面需要激发意识的导语,一方面更需要一些现实的生活情境元素进行渗入.以高中化学教学来说,如上述所提到的,更加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进行对SO2的教学内容时,可以向学生先行展示一些准备好的四川乐山大佛佛容黯淡无光的图片,引导学生对于“黯淡无光”的思考:因为何种原因致使大佛黯淡无光?教师也可以展示一些不法商人使用漂白剂对食物进行“美化”处理的图片与新闻,因为这些所见所闻,皆与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容易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2.引发思考在提高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对于本节的教学内容发生了的兴趣后,紧接着就要发挥教师在上述问题的设计当中,对于学生思考能力的思维引导,通过问题的探索,让学生拥有独立的思考的精神.在这个思考过程的前提上,教师还需要把问题设计的更加巧妙,并且问题本身有很强的递进式功能,即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对问题的解释有着深入浅出的教学境界.比如上述所论及到的关于SO2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逐渐的指引学生让他们对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思考,因为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都是属于酸性物质,可以让学生归纳两者与水、盐、碱所接触反应之后的化学方程式.并且由于问题的设计拥有学习与生活经验,故而,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轻易地利用记忆来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达到初步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致使学生对于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与学习有着相当大的欲望.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提问,例如:在平常的教学中,大多利用品红溶液进行对SO2的检测,利用澄清的石灰水来进行对CO2的检测,当然,如果石灰水在浑浊后又逐渐开始变清,就能够解释其有CO2的存在.可是上述在对SO2与CO2进行归纳的时候我们发现,SO2与CO2一样也拥有相同的属性,倘若一种混合气体中涵括了SO2与CO2,又该怎样证明?对这个“证明”实验的设计,其步骤流程更加需要运用到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可以利用对学生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组织,进行对问题步骤与方法的研究,最终达到对解决问题.
3.交流合作可以说,教师所设计的“小组讨论”、和学生进行“交流展示”都属于问题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最本质的一种分别.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设计中,教师可以将问题进行拆解,让每一个学生皆有解决问题的任务,做到分工明确的目的,使得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即便之前那些学习成绩平平,缺少存在感的学生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于先前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完成内部讨论之后,再可以与别的小组相互沟通交流,完成对问题的疏漏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不需要急于对问题答案进行揭示,给予来提问的学生适当的引导便可.例如,上述所提及的SO2与CO2的检测问题,首先应当对哪种气体进行相关的检测?就能够引导学生之间对于检测方案的互相交流,既对学生思维进行的相应的训练使,也可以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了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无与伦比的成就感,加强了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
(1)提出要求:即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大纲》精神向学生提出本节课的目的要求。
(2)分组讨论:即将学生按座位分成四人一组进行阅读、讨论、老师有重点地指导,讨论后抽一组,推选一人上讲台讲课。
(3)学生讲述:学生在讲课中,教师除对某些实验和难点进行辅导外,最好不要讲话,而是注意全班同学听课情况、讲课同学的思路和存在问题。
(4)补充答疑:教师要及时补遗答疑,强调重点和要点。
二、指导讲课法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循序渐进:
(1)开始阶段:教师在开始阶段不能马上指导学生讲新课,教师可上完一部分课后,再按照基本操作过程指导学生复习提问,使学生初步掌握讲课的技巧。
(2)第二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讲要点。即在开始阶段讨论基础上,老师可在黑板上写出若干问题,请学生讨论讲解。
(3)第三阶段:指导学生讲课。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充分预习,自己列出题纲,经过小组讨论后进一步完善。对于其中的实验,教师可带部分同学共同准备,由学生完整讲述新课内容。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可以训练学生表达能力:通过讲课,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当众表达机会。由于是讲课,学生不仅要大胆地说话,还要清楚、简洁、有层次,让人听懂。这种登台表演极易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表达能力得到极好训练。
(2)可以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学生在课堂上“讲课”,不仅要有说的能力,更要有内涵,经过积极预习准备和老师的指导可完全记往书本上的知识,提高记忆能力。
1.1跨文化交际在语用教学中的运用跨文化的语用问题是不同文化的人使用同样一种语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应了解不同语言中语用规则,否则就会出现将不同语言的语用规则混用的语用失误,失去了跨文化交际目的。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都属于语用失误。语言失误是二语习者把汉语词语的语用意义用在英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如问题Haveyoubroughtthebook?回答Yes,Ihavebroughtit.这样的回答虽然在语法没有问题,但是英语使用者会觉得这是不耐烦的回答,会引起沟通的不愉快。因文化背景差异而引起的语用错误就是社交语用失误,它与人们对人际关系、权力和义务等观念有关。如在传统的文化中,学生和教师对话要用尊敬的口吻,但这种方式不适合用在和英国教师的交流。又如在参加国际学术活动时,中国学者会说一些表示谦虚的话语,这不仅得不得好感反而让人信以为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重视跨文化的语用问题,对比不同的语言使用规则使学生准确地使用语言知识。
1.2跨文化交际在篇章结构的教学应用语篇是语言整体,由连续的句子或语段构成,包含书面语和口语。中、西方人思维的模式不同,对篇章的结构的认识有很大差别。中国人的思维带有直觉性和整体性,常用的问候语会让我们感的友好、亲切,如:你去哪里、吃饭了吗、去做什么。若这些用在英语表达,欧美人则是不能理解,甚至不知道如何进行这样的对话。我们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在彼此交际中大多带有言外之意,但是西方人以直线逻辑进行推理、演绎,表达直截了当,文章段落结构也是直线发展。要准确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义,就必须了解目标语中篇章结构的特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篇章结构特点。因此教师必须将相关文化背景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篇章结构,准确理解文章的意思。
1.3跨文化交际在修辞教学中的应用修辞学研究的是如何把文章写得更好,把话说得更好的问题。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采用的修辞手段相似,如比喻。在英汉文化里都有比喻这种修辞,用一种物体来比喻另一种物体,但是由于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不同,比喻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所象征的意义不同。如对于dog这个喻体,在英语国家它是好的喻体有luckydog的说法,但是在中国“狗”是不好的比喻,如:走狗、狗奴才、狗腿子等。同一种修辞的手法,同一个喻体,但是所指的含义却是大相径庭。修辞在所有的教材和阅读材料中均会体现,这使得跨文化交际的功能尤为重要,让学生掌握修辞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差异、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进行有效的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
1.4跨文化交际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翻译是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的语义来表达,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信息的转换。它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翻译教学不仅要掌握两种语言,还要掌握其文化差异。王佐良先生指出:“如果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翻译的存在是因为人类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但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掌握,翻译就会出现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文化间比较,不能以已存在的文化思维来翻译,而是多考虑不同文化的内涵、渊源、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在翻译时,就要正确地了解其异同,进行对比分析才能做出地道如实的翻译。如greenhand是新手的意思;givemefive是击掌;而aunt是所有与母亲同辈的女性亲戚的称呼等。跨文化交际知识在翻译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对文化背景的了解是达不到翻译的完美效果。跨文化交际理论渗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因此要习得地道的英语,用英语正确地交际,就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2.1重视课堂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的引导在二语的学习环境中,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来源,高效率地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可形之道。语言离不开文化,在课堂上,除了讲授语言知识,也要渗透文化知识,用文化指导语言教学活动,深化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把两者合二为一,让学生既学习了语言知识也理解了文化的异同。当然,教师可以深入的讲解中西在价值观、人生观、生活观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知其然并知所有然。通过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语言知识掌握得更深入,在运用上更加得心应手。如教授人教版必修三Unit1时,教师在讲解各国节日不同的庆祝活动之外,可以补充这些节日的来历,历史渊源,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更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也使课堂更有趣味性,在以后的交际中,学生可以自如地谈论这一方面的话题。
2.2合理利用教材资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材中,不管是初中的教材还是高中的教材无不渗透西方文化。这么多选材广泛的英语教材都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讲解语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语言技能,更要引导学生挖掘渗透在材料中的文化知识,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学会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更好地把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际。所以合理地利用教材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谈起英语教学,人们认为英语教学只和读写译等几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有关。无可置疑,这样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因此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应该适当的融入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在任何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社会、宗教等背景的不同,因而各自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交际的双方不能融入同一个文化背景中,交际双方就容易产生误解。
一、为什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跨文化交际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文化又制约语言,所以语言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与文化学习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会导致语言各个方面,例如:语法、词汇、习语等差异。把跨文化交际意识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意义非浅。
(1)把文化意识融入英语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英语的运用与理解。按照H•Ned Seelye的观点,他认为文化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C文化,即文学、艺术、、哲学及科技,另一个层次指的是“人们的生活”,即风俗习惯、传统和社会组织。 文化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是语言教学的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相依存。因此,把文化意识地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有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
(2)在交际中,杜绝语言使用上的错误。语言使用错误有两种:一是语法错误,一是文化错误。在英语学习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正确地语法,更要向学生讲解语言的文化背景。这样,当学生和外国人交流时,才不会因不懂得语言的文化背景用错了词而闹出笑话。沃尔夫森阳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了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的相对性。” 所以在英语学习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
二、如何把跨文化交际应用到英语教学中
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时时刻刻都要注意文化的渗入与融入,了解语言与语言之间的文化的异同,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学好。英语学习注重词汇,习语,语法等方面的学习,所以就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把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中。
1.从词汇方面。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学生们在学习和使用英语单词时,经常由于不懂得某个单词的文化意思而使用错误,造成笑话。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把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介绍给学生。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总结有文化背景的单词然后讲解给学生。例如:总结关于动物的词汇。在中国,dragon“龙”被认为是神圣的,是帝王的象征,但在西方,人们则认为龙是邪恶的象征。在中国,dog“狗”多被用在一些贬义词中,例如:“狗腿子”“走狗”等。但在西方,人们把狗看成是朋友,所以狗经常被用在褒义词组中,例如:“love me love my dog”“lucky dog”等等。
2.从习语、俚语方面。习语和俚语是人们在经过长期的社会活动和生活经历,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被总结掌握的词语。习语和俚语充分地体现了语言的文化环境,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在讲解英语习语和俚语时,要格外地注意他们的文化内涵,要把跨文化交际融入到对习语和俚语的讲解中。如:当教师讲解“From that day on, we were always together, Lucy and me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这句话时,如果只从字面意思理解,意思为“从那天开始,我们就在一起,露西和我就像豌豆和胡萝卜。”这么翻译是错误的,如果学生知道西方饮食文化就不会只知道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了。在西方烹饪中,胡萝卜经常被切成丁和豌豆搭配在一起,有圆有方,有红用绿。颜色鲜美,这样就可以作为配菜来装点主菜,使主菜显得更加鲜美。这两种蔬菜,有营养但味道一般所以不会抢了主菜的“风头”所以这里的豌豆和胡萝卜被引申为“形影不离”。如果不把跨文化交际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学生如何才能学到地道的英语呢?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3.从语法方面。教师应把跨文化交际应用到语法教授中,只有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解英语语法的文化背景,学生对语法的使用才能挥洒自如。例如:“It is important to talk with my teacher how to review the book.”这个句子的结构是it作形式主语,不定式作真正主语并后置。为什么由it来充当主语呢?如果学生们了解说英语国家人们使用语言的特点,就不会问这样的问题。在英语中,人们习惯把冗长的内容放在句子的后面,用间接的词语代替冗长的内容,就能使语言生动形象,朗朗上口。由此可见,在英语的语法教授过程中,教师应把说英语国家人们使用语言的特点,及文化背景介绍给学生们是非常有必要的。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息息相关,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把英语学好,才能真正地做到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杨平泽.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1995,(1).
教学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外延宽泛,但只有深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切实发挥育人功能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其本质特征。教学文化建设是实现大学职能的客观需要。在高校的四大职能中,人才培养是基础,教学工作是中心,教育教学质量是关键。当前,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多来源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型高校是其基本定位。建设符合自身类型定位的教学文化势在必行。教学文化建设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主体是师生,关键在改革。研究表明,教学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滞后性,如果不积极引导教学文化由学术型向应用型变革,就会成为影响高校转型发展的一大阻力。
(二)研究视角
理论借鉴。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建设必须借鉴新时期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终身教育、实用主义等教育成果。如,在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上,要求将“人”的教育与“人力”的教育有机结合,不仅要突出实践性特点,而且要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体现全面性、技术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在本科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亲近自然,注重全面性、多样性、实用性、建构性;在人才培养的评价上,对本科技术人才进行专门性评价,由偏重教育内部评价转向教育内部评价与社会评价、行业企业评价并重,等等。经验汲取。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应用技术大学已经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办学经验。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新建本科高校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的探索中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建设必须充分汲取这些好经验好做法。本土转化。任何一种教育理论、办学经验的产生总有其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基,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建设必须充分重视本土传统文化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深远影响,努力实现引进的理论、经验与本土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子的有机融合。
二、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探析
(一)重学崇术的教学思想
应用技术大学是一种与传统大学“不同类型,但等值”的全新教育类型。适应地方、行业、产业需要,既重视理论的探索与习得,又重视技术的实践与转化,这是应用技术大学师生共同体的价值追求。近年来,上海电机学院高擎“技术本科”教育大旗,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定“向”在行业,定“性”在技术,定“格”在复合,定“点”在实践,取得人才培养极大成效。宁波大红鹰学院在准确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明确“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和“培养中小企业中高端技术、管理岗位应用型人才”等办学定位,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
(二)多元融通的教学主体
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主体主要由既有学术教育背景和科研能力,又有很强的企业实践经验的校内外教师以及多样化的生源构成。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师资包括全职教授、来自业界的兼职特聘教师和实验工程师。全职教授须获得博士学位(艺术类专业除外),具有不少于5年的实践经历(包括3年以上高校之外的工作经验,外语和数学专业除外),任教期间每4年享受一次为期半年的“研究休假”;特聘教师数量较多,承担大学约25%的教学任务;实验工程师须毕业于相关专业并取得工程师资格,主要在实验室教授实验课程。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生源多样,不受年龄限制,但入学的资格条件有一定要求。如,普通高中毕业生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必须有与所申请专业一致的实践经历(一般为3个月)方可申请进入应用技术大学;职业高中毕业生须补习普通高中课程1年,达到高中毕业水平,方可申请进入应用技术大学。
(三)应用生成的教学内容
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内容强调紧密贴近行业、岗位实际,人才培养方案由学科教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用人单位专家、有关的实验教学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毕业生共同参与编制;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应用技术大学以结构主义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层状”转向“网状”,以“意义建构”来组织课程,建设知行融合的教材体系。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课程体系凸显两大特点:一是高度的应用性。以阿亨应用科技大学为例,该校所在区域是德国核能科学研究基地,其机械工程系必修课程有39门,其中能源系统工程、人力资源再利用、环境污染等近20门课程都凸显了“核”及“环境保护”的地方特色。二是高度的生成性。通过师生紧密合作,将当前最新的技术研发成果引入教学,共同建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渗透型课程结构。整个课程体系按认识实践———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实习(工业实习)———专业理论学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流程形成完整链条,在理论学习阶段又含有不少实验、项目制作等实践性环节,体现理论与实践双元循环递进的特点。
(四)开放合作的教学方式
应用技术大学特别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政产学研合作育人的作用。一是以学科、专业、课程群为载体,通过校内外教师、工程师与管理人员合作,联合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共同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共同开展应用性技术研发,共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二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国内外科技竞赛为载体,由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科技团队,寻求企业赞助,自主完成项目的策划、设计、建模、制作、调试、运行全过程;三是开办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鼓励支持学生海外实习。近年来,上海电机学院与企业紧密合作,协同制订招生标准、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建设师资队伍、协同参与定制培养、协同推动就业创业。如,在风电与创新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上,上海电机学院先后与上海电气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上海电气输配电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建一批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由企业技术主管和二级学院专业负责人联合组成专业学位教育教学团队,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该学院与瑞典哈姆斯塔德大学等共同设立为期3个月的“风电与创新”海外实践项目。
(五)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多样,除理论讲授外,还广泛采用现场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团队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互动性较强。近年来,汕头大学工学院探索建立EIP-CDIO培养模式,根据专业核心课程、相关核心课程群以及单门课程对学生能力的不同要求设计不同的项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组成团队,共同完成项目,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系统训练。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项目教学中,教授们主动面向企业承担应用性科技研发任务,学生平时的学习和实习多结合教授提供的项目进行,在实验室做得较多的是“三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探索性)实验。学生的毕业设计都在企业做,由企业工程师指导。应用技术大学不仅重视教师的“教”,而且重视学生的“学”,教学相长,互促互进。如,欧洲应用技术大学本科学位课程要求修满180-240个转化学分(ECTS),每一个转化学分共含25个学时,即5小时的课堂授课、12小时的课后作业和社会实践、7小时的教师辅导及1小时的考试。可见,学生自学与教师课后辅导时间占有较大比重。
(六)实践能力导向的学业成就评价
不同类型的高校由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同,学业成就评价的标准、方式也有所不同。应用技术大学学业成就评价重视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应用技术大学对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形式多样,如考试、鉴定、答辩等;重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形成性考核,将日常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列入课程成绩的评定范围,并占有相当的比例。如,汕头大学工学院在实施EIP-CDIO培养模式改革中,对学生学习评价增加项目报告、设计评估等形式,将口试与笔试、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让学生逐步改变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并形成相应的工作技能。
(七)人本延展的教学空间
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空间体现了人本化、延展性。一是传统教学空间充分满足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如,设置备有大量活动课桌椅的教室,以便师生开展案例教学和团体活动;实验室与教室合设,以便实施“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实验室与教师工作室合设,以便教师更好地开展科研活动,指导学生实习实践。二是新型住宿式书院的兴起。近年来,一些新建本科高校仿效英国剑桥和牛津大学“住宿式书院”制度,变学生宿舍为住宿式书院,内含学生宿舍、教室、自习室、小型图书馆、团体活动室、饮食驿站等,师生经常共膳与交流,定期举办各类学术、文体活动,形成一个学习、生活共同体。三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开辟新的教学空间。最近兴起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全部针对高等教育,无学校学籍的学生也可以免费使用,对应用技术大学举办终身教育服务(如社区教育)有很好的启示意义。此外,教师或是通过教学网站向学生课程介绍、讲义与课件,提供参考资料,布置和提交作业,并在网上展示优秀作品;或是开设个人博客,撰写教学日志,促进教学反思,增进师生之间相互沟通与理解等,大大拓展了教学活动空间。
(八)融科技、人文于一体的校园特色文化
应用技术大学不仅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习得,而且努力挖掘学科资源、校史资源等优势,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职业伦理以及生态文明素质的教育。如,黑龙江工程学院提出“工程文化教育观”的育人理念,突出工学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交叉融合,构筑起工程文化课程、工程文化基地、工程文化环境、工程文化活动、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研究等“六位一体”的工程文化体系。福建工程学院传承百年学府的历史文脉,在校园内竖立林纾雕像,在图书馆门厅及教学楼宇间刻印林纾代表作和林纾名言;出版《林纾研究专刊》《林纾书画集》等,持续推动林纾文物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编写通识教育教材《林纾读本》,开设全校性公选课;举办林纾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展“林纾文化节”学生社团活动等,努力发挥校园特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两希文化,即西方文明源头的的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无论在中世纪还是现代,对西方甚至整个世界的影响都是十分深远的。在医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可借鉴两希文明中的人文精神和医学语词的文化蕴涵,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和眼界,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文化素养。本文将以由华仲乐主审、朱琦主编的《医学英语》(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教材为实例,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两希文化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两希文化是医学英语词汇的重要来源
词汇为语言的三要素之一。古希腊文明中的神话故事和哲学文化、古希伯来人的宗教文化、生活习性与经验医学都是构成现代医学词汇的主要源头。
1. 古希伯来人已会区分不少疾病,如瘟疫、麻风、痔疮、火症、发热、癣类疾病等。如在《旧约》——申命记(Deuteronomy)第28章中:“The LORD shall smite thee with a consumption, and with a fever and with an inflammation, and with an extreme burning, and with the sword, and with blasting ,and with mildew; and….”(耶和华要用痨病,热病,火症,疟疾,刀剑,旱风(或作乾旱),霉烂攻击你。)此处的consumption意指肺痨,即现在医学英语中的(pulmonary) tuberculosis,phthisis(肺结核);inflammation(火症)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炎症,发炎(phlogosis);extreme burning在此处指疟疾,现代医学英语中helopyra,malaria,impaludism均有此意;而句中的mildew(霉烂)等同于“糜烂”(erosion)或“溃疡”( ulcer)。
2. 一些疾病、药物和人体器官的名词直接来源于希腊神话故事。如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彩虹女神Iris,专司为诸神报信,人们便以她的名字命名为虹膜(iris);睡梦之神Morpheus掌管梦境,1806年,药剂师F.W.A Serturner 从生鸦片溶液中提炼出一种有机化合物,有镇痛麻醉的作用,他将其命名为morphine(吗啡);又如ECG(Electrocardiograph),在希腊神话中,有一美少年Narcissus,因被宙斯贬下界来到一森林,森林女神Echo与其相遇,因其英俊貌美而坠入情网,但赫拉嫉妒Echo的美丽,施法令她只能重复别人说过的话,而不能作出自己的回答,后来便以Echo表示“回音”,医学领域由echo构成的术语也相应而生,如“echocardiography(心电图)”、“echoencephalogram(脑回波图)”、“echosonogram(超声回波图)”。而Narcissus后来竟爱上自己水中的倒影并日渐憔悴,最后滑入水中而死,死后的地方长出了水仙花,因此narcissus不仅指“水仙花”,还指“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恋症)。
二、两希文化是医学职业精神的源泉
孙福川指出“医学职业精神是指从业医者表现在医学行为中的主观思想,是其在医学实践中所创立和发展、并为整个医学界所肯定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人格及职业风尚的总和。”两希文化中的医学、哲学和宗教文化与现代医学职业精神息息相关,从古希腊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誓言,到希伯来人的宗教仪式和经验医学,无不展现了谦逊、仁慈、客观、自信、崇尚艺术的情结和一种普遍的人类自关怀。
古希腊人民认为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是医神Aesculapius的后代,他一边游历一边行医。他指出,医生的艺术包括3件大事:疾病、病人和医生。医生是艺术的仆人。治疗艺术的最高职责就是治好病人。医疗的艺术是一切艺术之中最为卓越的艺术。他制定的医务道德誓词“Hippocratic Oath”便是现在的国际医务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医学文化也是希伯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了希伯来文化中的宗教色彩、卫生与疾病预防和隔离的关系,熟知古希伯来人的生活习性与养生保健,便不难理解希伯来医学文化中所传递的创新、自信、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浓厚的职业精神教育环境氛围,可以在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和医疗艺术素养。
三、两希文化是医学文化起源和发展的基础
两希文化中的神话故事、哲学发展、民族历史演绎等无不与医学文化紧密相连,将这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兴趣,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泼。如:教材中出现的WHO(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和MOH (The Ministry of Health)所配插图都有一个“蛇杖”的标志。蛇与医学文化的关联在两希文化中均有记载描述。《旧约》中,摩西带领以色列民众离开埃及回家乡的途中死了许多人,耶和华让摩西制造一条铜蛇,将死的人只要望一眼这铜蛇便活了。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的儿子Aesculapius是医神,总是手持缠着一条蛇的令牌,健康女神Hygeia也总是手臂缠蛇。在古代欧洲人的眼里,神祗们是依靠蛇灵来治病救人的。如此,蛇杖就被定格为医卫各行业组织的标志。
两希文化对西方医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们的宗教神话故事是构成医学词汇源源不竭的动力,其哲学对现代心理学和心理疾病的诊断具有非凡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地、有选择性地对两希文化加以利用讲解,让学生在掌握医学英语知识的同时,完善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提升其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