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3 15:06: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科技产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评价体系设计是自主创新环境研究的起点。根据以上设计思路.考虑统计年鉴中与自主创新环境有关指标,选取定量指标如下。
2.1政策环境该指标为一级指标,包含1个二级指标:R&D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的政府资金(万元)。
2.2市场环境该指标为一级指标,包含4个二级指标: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项);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万元);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合同数,项);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合同金额,万元)。
2.3人才环境该指标为一级指标,包含3个二级指标:高等学校R&D人员(人)、高等学校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高等学校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该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组成,其下共有8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的原始数据可通过查阅统计年鉴得到。其中,高等学校R&D人员(人)、高等学校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高等学校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项)、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万元)、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合同数,项、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合同金额,万元)等指标数据值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R&D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的政府资金(万元)指标数据值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3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环境评价
本文根据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挖掘的K一均值聚类算法对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环境进行分析。
3.1线性排序方法及结果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包括8个指标.即每个地区有8个指标值,看作8维空间中一个点的坐标,n个地区对应n个点(即样本)。本文中两个点在高维空间里的距离采用欧几里德距离定义,A样本向量A(al,a,,a)和B样本向量B(bj,b:,,b)之间的距离定义为D(A,B)=[(a1)+(a2-b)++(a一bn)]。统计年鉴中、青海的部分指标数据缺失,故剔除这两个地区。使用数据完整的29个地区(直辖市、省份)的数据,即n=29。由于各原始指标值的取值范围、计算单位不同.需要进行归一化预处理:针对每个指标,按该指标下样本值的分布,把29个样本(地区)的原始指标值线性映射到[0,1]区间,使得最大值映射为1,最小值映射为0,其余按比例对应映射。按其对应的点离原点的绝对距离大小进行降序排序,分析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2012年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人才环境方面,广东名列前茅。广东自主创新环境排名第4名、江苏第3,落后于北京、上海。这些地区之间的差距在线性排名中无法体现,有待进一步聚类分析。
3.2聚类算法思想及多种聚类结果对比分析
本文聚类分析运用数据挖掘方法中的K一均值聚类算法。分类和聚类是不同的,分类需预设类的定义或判别条件,而聚类则不必,聚类是由所有样本依据相似性而自动聚合,增加或减少样本,设置不同的聚类(簇)个数,都会影响聚类结果。聚类过程就是样本自动归属到预设数目的簇中,使得同簇内的样本相似度最高,不同簇的样本相似度最低。簇内样本的相互距离作为聚类评价函数指标值,该值越小意味着聚类结果越好。K一均值聚类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人为设置聚类的簇的数目K值(K大于1而小于等于样本个数),随机选择K个样本作为初始质心,然后计算其余样本到各簇质心的距离,将样本指派到最近的簇。这K个簇便是初始的、待优化的聚类结果。在此基础上,重新计算每个簇的质心,当前簇所包含的样本的各维平均值即为该簇新的质心,再将所有样本重新指派到最近的簇。重复这个过程.计算并比较每次聚类结果的聚类评价函数指标值,直到连续两次的聚类结果的评价函数值之差小于某个预设的足够小的数值.意味着各样本的归属基本稳定,这才完成了一次聚类,对应一个评价函数值。SPSS软件提供的聚类算法尽管方法基本相同,但迭代次数不是由聚类结果动态调整、且获得的各个簇未能体现出强弱顺序。本研究自主开发了聚类分析的专用软件,集成了归一化预处理功能,优化了质心的初始确立方法,用户能自行设置聚类的次数,程序自动在这些聚类结果中选择目标函数值最小(即效果最优)的聚类作为最终结果。本文设置3000次.反复多次测试.获得的结果稳定可靠。运行本专用软件,得到K=3(将29个地区的样本聚类为3个簇)的聚类结果,具体见表2由表2可知,2012年政策环境方面,北京处于第1簇,市场环境、人才环境方面,北京始终领先。自主创新环境方面,北京则与排名紧跟其后的辽宁、上海、江苏、广东被聚到同一类中,说明这29个地区中,广东等前5个地区之间的差异小于其他地区.北京的绝对优势不显著。K=3簇的聚类.对于29个样本(地区)的数据分析来说,仍略嫌粗糙。可以再次运行聚类软件,设置K:5簇、K=10簇的聚类,得到更为细化的聚类结果,以便进一步分析。K=5簇的聚类中,20l2年政策环境方面,广东处于第1簇,但在市场环境、人才环境方面,北京始终领先。自主创新环境方面。北京始终领先,广东处于第2簇,235说明广东与上海、江苏较为接近;而上海、江苏与北京不在同一簇内,说明与领先的北京之间的差距仍然不小。辽宁、上海、江苏、广东的各指标之间的差距不大、彼此接近,与排在后面的样本(地区)之间的差距则相异较大。2012年江苏自主创新环境虽然排名在广东之前(表1),但根据K=5的聚类结果,2012年江苏自主创新环境与上海、广东同在第2簇,总体上江苏自主创新环境领先于广东。表3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环境聚类结果(K=5)K=10的聚类中,2012年政策环境方面,上海领先,自成一簇,与其他地区拉开一定距离;市场环境、人才环境方面,北京领先;自主创新环境方面,北京始终领先,广东与辽宁、上海被聚类到第3簇,说明广东与北京、江苏仍存在不小差距,而紧跟其后的陕西已逐步接近广东。虽然自主创新新环境的绝对排名表现为上海第2、江苏第3,但江苏自成一簇名列第2,而上海与广东、辽宁被聚在同一簇中,簇排名第3,说明江苏的各项指标值与其他地区差异大,而上海的各项指标值与广东、辽宁较为接近,因此簇的平均值被拉低。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北京排名第1,自主创新环境方面北京排名第1;在市场综合各样本(地区)排名以及K=3、K=5、K=10的聚环境、人才环境、自主创新环境方面,北京领先,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较大:自主创新环境方面,广东落后于江苏。总之,通过该评价模型,可清晰把握各地区自主创新环境状况.既可为各级政府制定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提供重要参考,又可为农业、工业、服务业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提供评价信息,有助于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取得经济效益,实现快速发展。此外,该模型对农业科技创新也有启示作用。
4.2建议
4.2.1法律法规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已得到颁布实施,它明确提出实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工作指导方针,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促进科技创新,广东先后制定《广东省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广东省专利保护条例》《广东省技术秘密保护条例》《广东省技术市场条例》《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等。应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特点,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地方法规,优化自主创新环境;根据农业科技创新的特性.进一步建立、健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地方法规。
4.2.2政策环境在财政政策方面.完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升级改造的优惠政策,通过无偿资助等方式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在税收方面,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减免企业应缴所得税;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完善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降低企业税负。在金融政策方面,完善对相关企业融资、投资方面的优惠政策。通过引导资金的支持,降低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鼓励企业向核心技术领域投入和拓展。应完善实施细则,采取保障措施,落实优惠政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信心,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强化创新意识,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各级政府需强化创新意识,制定配套政策措施以利于农业科技创新,从根本上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保持政府农业科技投人主渠道,尤其要确保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高新技术研究资金需求。建立协调多方利益的激励机制,制定操作性强的优惠政策.拓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渠道,吸引、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投入,形成以政府拨款投入为主、科技贷款和社会投入为辅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体系.有效改善农业科研发展途径,为农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资金支持环境。推动创新发展
1选用早熟品种
小麦选用春性早熟品种,如豫麦18;棉花选用生育期在125d以内的品种,如中棉所17号、泗棉3号等。根据经验,前茬作物以油菜茬、大麦茬、大蒜茬为好,如果是小麦以豫麦18、偃展4110等春性早熟品种为好,而后茬棉花品种的早熟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很多夏花的棉桃只有在霜前长成或者开絮,才不至于使纤维形成因受低温影响而变劣。在本地常年种植的夏棉品种为中棉所17、泗棉3号等中早熟品种。
2培育壮苗
要使夏棉丰产,必须育苗移栽。育苗时间是5月10日左右,苗龄30d。本地大部分采取塑料薄膜育苗。苗床建在背风向阳、地势高、排灌方便的地方,把配制好的营养土装入直径10cm、高13.3cm的塑料袋内摆入苗床内,及时进行间苗、定苗、追肥、灌水、防治病虫害,保证棉苗健壮成长。
2.1选好种
营养钵育苗下种量不能大,要求发芽率在90%以上而且不能混杂,要特别注意精选。
2.2选好土
土壤肥沃、结构良好是壮苗的基础。同时在制钵时土壤过黏,制出来的钵容易过于坚实,透水透气性能差,不利于壮苗;若土壤性质过松,如砂性太强的土,制钵时容易破碎,移栽时更容易损伤,造成人工上的浪费,所以应选无病虫害、地力较高、结构良好的菜园地土为好。
2.3配好肥
营养钵营养土的土肥比例大致为7∶3,肥料要尽可能用腐熟细碎的鸡粪或者猪羊粪拌均掺匀,以备制钵。
2.4建好床
育苗床为便于省工和及时移栽,最好分段建于大田里,一般南北向,长10m,宽1.2m,床深于钵高3cm,四边床沿拍实,周围挖排水沟,最好随制钵、随建床、随播种以利壮苗,过早建床容易跑墒,应引起注意。
2.5制好钵
制钵时3人1组,一人配土,一人制钵,一人摆钵。配土时适量加水,加水多少以手握成团、平胸落地即散为度。一般钵土含水量为30%时制钵质量较好,制成钵后要随即向苗床摆钵,钵面低于床面3cm,做到上齐下不齐、第2行挤第1行空隙,摆好后随即覆盖塑料薄膜,以利增温保墒并准备下种。
2.6灌透水
重点要求底墒足、钵土湿,一般应在1m2面积内灌水25kg以上。摆好钵再浇透水,以麦秆能插透钵而不断为准。苗床灌足水以后可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不缺墒。
2.7下好种
播种要采用人工摆播的方法,每钵2~3粒,良种可1钵1粒,下种多害多利少,下种后覆土宜薄不宜厚,1.0~1.5cm厚较为恰当。覆土应分2次进行,先用细碎土把钵间隙填实,然后再覆土盖种,再用木板推平拍实使厚薄一致。
2.8加强苗床管理
苗出齐后拔草间苗,若湿度过大可覆干细土1~2次,土厚2cm,既可降低床内湿度,又可保墒,对防止出现高脚苗和病苗十分有效。
3抢时早栽,合理密植
为了早移栽,植棉地选油菜茬最为合适,但是在颍东这个地方早茬面积很少,80%以小麦茬为主。这就要求施肥整地,要抢时间、争速度,施足底肥。结合整地施尿素225kg/hm2,过磷酸钙600~750kg/hm2,氯化钾150kg/hm2,6月5~10日移栽。中棉所17号栽5.4万株/hm2,要放宽行距,缩小株距。行距85cm,株距27cm,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棉田通风透光状况,塑造棉田立体结构,而且给枝叶的生长准备了必要的空间。结合化调,培育中壮株型,增加铃数,提高铃重,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之目的。移栽时先浇水起钵,栽后覆土2次,第1次覆一半细土压实,浇足水,待水渗完后再覆土1次,使2次覆土与地面平齐,达到上松下实,利于根系发育,缓苗也快。
根据棉花的生育期长短,进行科学管理。在苗期、蕾期进行中耕除草、松土保墒,使棉田始终保持疏松无杂草。在盛花期穴追尿素225kg/hm2,以满足开花结铃的需要。为防止后期脱肥早衰,根据棉花长势情况,在花铃期可进行根外追肥,以保证棉花的正常生长。
适时整枝,调节养分,也是保证棉花正常生长,促进早熟丰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做到叉不过寸、芽不过指,及时打去。打顶要做到时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时,7月下旬分期分批进行打顶,一般每株留果枝11台左右,7月21日前去掉全部无效花蕾,促使桃大早熟,减少霜后花,提高棉花品质。在初花期如出现旺长,可用助壮素进行调节,防止旺长,一般用助壮素30.0~37.5g/hm2。
5加强病虫害防治
棉花的病虫害较多,病害有炭疽病、立枯病等,虫害有棉铃虫、红铃虫、蚜虫等,最主要的是棉铃虫,其危害性很大。1头棉铃虫的幼虫一生可为害蕾或花铃10多个,1年可发生4~5代,在本地最主要的是3~4代棉铃虫。防治方法:一是摘除虫源,根据棉铃虫卵多产在嫩顶嫩尖的习性,整枝时要把打去的顶心、边心、赘芽、营养枝等带出田外处理;二是诱杀成虫,用黑光灯或杨树枝把诱蛾杀死;三是药剂防治,可用敌百虫、杀虫精等防治。总之,要根据病虫测报情况,一旦达到防治指标,要及时防治。
6适时化控
一、引言
高科技产业[①]对一国或地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科技产业由于其显著的技术扩散效应和极强的产业关联作用使产业发展空间日益拓宽(金碚,2003),对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重大意义。2006年中国用于R&D支出的经费达3003.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总值的1.42%,从事R&D人员达150.2万人,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占商品进出口总额的29.2%,高技术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已占有重要地位。
国家对高科技产业越来越重视,但是对于该产业的经济学研究明显不足。现有文献对高科技产业的研究往往侧重于讨论高科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金碚,2003)和发展战略(房汉廷等,2003),对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则较少,丁岚和王分棉(2008)对此作了一个分析,但是她们着眼于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并将重点放在北京地区。事实上,对产业竞争力状况的认识也是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时所必须考虑的重要依据。为此本文对这一课题做出一点努力,我们构造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对我国各地区高科技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
二、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产业竞争力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的衡量。本文主要从竞争实力和竞争潜力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竞争实力主要是指产业在当前竞争中的表现,而竞争潜力则反映了产业未来发展的前景。
1.竞争实力的衡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一产业在商品贸易上的表现往往是该产业竞争实力的体现竞争潜力,可以利用显示性指标进行度量。在国际贸易中的表现通常用贸易专业化系数指标(TSC) , 出口绩效相对系数( Index of Relative Export Performance ) ,固定市场份额模型(CMS)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RCA)(裴长洪,2002)等衡量,但是这些指标往往要求其它国家的进出口数据,高科技产业的这类数据数据获得较为困难,为此我们选择TCI指数进行衡量。
TCI指标计算方便,只需要各地区的进出口数据,同时又能很好地表现出某一地区是否具有竞争实力,其计算公式为:,i=1,2,…,n。其中表示地区i的出口总额,表示地区i的进口总额,n表示地区数。一般认为,TCI值在1—0.5 之间表示该地区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 0.5—0 之间表示该地区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 0.5—0 之间表示该地区竞争实力弱, - 0.5— -1 之间表示地区竞争实力很弱。
2.竞争潜力的衡量
竞争潜力一般通过分析性指标进行衡量,一般通过挖掘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众所周知,高科技产业研发活动占据重要地位,研发能力和研发效率是产业的发展前景直接反映。为此我们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通过对高科技产业的投入-产出活动进行效率评价,并以DEA效率值作为竞争潜力的度量论文服务。
DEA方法的理论框架由Farrell (1957)提出,并由大量学者(Charnes,Cooper& Rhodes ,1978;Banker,Charnes&Cooper,1984)发展而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多种投入和多种产出的决策单元(DMU)的绩效测评方法。DEA方法认为一组可比较的DMU中部分个体的生产行为形成了生产前沿面,在这个前沿面上的DMU处于相对技术效率,即它们在给定投入水平下拥有了最大产出的线性组合。该方法最为常见的应用有CCR模型和BCC模型,
前者假定DMU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后者则是假定DMU生产规模报酬可变,由于我国各地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规模不尽相同,我们采用BCC模型进行评价以判断产业的规模是否对产业发展潜力具有影响。
但是DEA方法效率评价只能反映当前的竞争潜力,即只能做静态考察,由于随着时间变化DMU输入输出发生了变化,生产前沿面也发生了转移,因此我们还有必要考虑动态变化。Fare(1994)在BCC模型基础上提出了Malmquist指数,它是生产率的一种替代指标,其变化可视为竞争潜力的演变趋势的表现。根据Fare(2002),Malmquist指数还可以进行分解,以挖掘竞争潜力的来源。,其中ML表示Malmquist指数,即竞争潜力的变化趋势,表示由于技术进步,即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竞争潜力的变化,表示效率变化,即由于研发活动中研发效率的增加而引起的竞争潜力的变化,表示规模效率改进竞争潜力,即由于研发规模的变化而引起的竞争潜力的变化。
利用DEA方法进行评价时要求对投入和产出指标进行选择。投入指标上我们选择了科技经费支出额和科技活动人员进行替代,两种投入可以反映投入的质量和数量;产出指标上我们选用了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专利申请受理量、发明专利受理量和国内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多种指标可以充分反映高科技产业的各种产出状态。
三、竞争实力分析
整体上,2000~2007年间高科技产业竞争实力[②]是在不断上升的(图1),2000年我国高科技产业的TCI值只有-0.1728,竞争力较弱,到2007年TCI值为0.0958,竞争力仍然不是很强。东部地区[③]竞争实力的趋势与全国几乎相同,但略高于全国水平,2007年其TCI值为0.1026,而且东部地区的竞争实力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竞争实力并不是平稳发展的,尤其是在2005年之前存在明显的波动,但是总体趋势是改善的,不过两大区域的竞争实力都处于较弱的状态。
图1 2000~2007我国地区TCI指数变化
从省级层面看(表1),2007年我国高科技产业竞争实力没有很强的地区,TCI指数最高的地区为河北,其值为0.3109,其竞争实力较强,接下来的四个地区分别是福建、浙江、江苏和天津。地区TCI指数值最后五位的地区则分别是青海、宁夏、海南、内蒙古和吉林,这些地区的TCI指数值均小于-0.5,竞争实力相当弱。从时间趋势看,2000年,我国地区竞争实力很强、较强、较弱、很弱的地区数目分别为0、2、16和13,2004年分别为1、5、13和12,到2007年则分别为0、13、13和5,可见在这8年间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地区竞争实力大幅提高。
表1 我国各地区国际竞争力评价结果
2000
2004
2007
最大值
0.3333
0.6000
0.3109
很强
无
西藏a
无
较强
西藏a、辽宁
甘肃a、福建、江苏、
河北、福建、浙江、江苏、
天津、广东
天津、湖北、江西、广东、
辽宁、安徽、西藏a、山东、
上海
较弱
福建、江苏、广东、云南a、
上海、浙江、山东、辽宁、
湖南、广西、黑龙江、贵州a、
甘肃a、天津、山东、江西、
湖北、四川、贵州a、安徽、
山西a、北京、河南、云南a、
上海、湖北、黑龙江、浙江、
北京、云南a、河北、重庆、
陕西、四川、新疆a、甘肃a、
安徽、四川、重庆、河北
河南
重庆
很弱
河南、贵州a、北京、海南a、
新疆a、湖南、江西、黑龙江、
吉林、内蒙古a、海南a、
湖南、广西、陕西、吉林
陕西、广西、宁夏a、吉林、
宁夏a、青海a
山西a、宁夏a、新疆a、
内蒙古a、青海a、山西a、海南a
内蒙古a、青海a
最小值
一、 引言
在建设国家创新系统过程中,我国高度重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将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作为国家的战略产业加以扶持与发展。集群化发展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集群形式有利于高科技的创新和扩散,而高科技产业的扩散也能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绩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科技创新和扩散的效果,因而扩散绩效的研究能够使产业集群中各主体更好地认识到扩散的重要性,以及影响扩散的因素,为高科技产业集群加速发展、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提供思路。
国内外学者从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影响要素,扩散特征及机制,扩散效应,扩散绩效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为本文研究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绩效指标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关于扩散及其绩效的研究主要有:Radosevic(2002)提出国家、行业、区域和微观4个层面之间的互动形成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扩散系统,并分析4个层面的要素对对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张铁山等人(2008)对高技术扩散的特征及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这种扩散受扩散主体、通道和环境的影响,并提出高技术企业技术扩散机制包括能力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和接收机制,这些机制综合在一起形成高技术企业技术扩散的综合模型。张熹(2010)运用投入产出法对我国高技术产业间的技术扩散效应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间技术扩散效应的变化趋势,还运用面板数据方法对影响我国产业间技术扩散效应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力资本、产品贸易和研发投入是影响产业间技术溢出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和设备支持是影响产业吸收效应的关键因素。上述的研究为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及其绩效评价提供了不同的分析角度,分析了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绩效的影响要素,为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绩效具体指标确定提供了依据。
上述研究表明学者已经认识到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的重要性,他们的研究为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丰富了高科技集群技术扩散研究理论。但是,对于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的绩效及其指标体系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对技术扩散绩效的实证研究也有待于进一步的展开和深化。因此,本文试图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和分析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绩效指标体系,并对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绩效进行评价,为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绩效的理论分析提供一定的借鉴,对区域经济促进扩散绩效政策提供指导。
二、 高科技产业集群中技术扩散绩效评价指标选择
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特点有:技术扩散知识的传播特性,技术扩散独特的网络特性,技术扩散中政府干预性,技术扩散与研发形式的关联性,技术扩散对其形态和载体的依赖性。根据高科技产业集群中技术扩散特点的分析,结合吴添祖(2004)以及2007年~2010年浦东新区的统计数据并在广泛的资料查询的基础上,拟定了以下五个评价指标。
1. 工业总产值。
以高技术产业产值为主的高科技园区工业总产值不仅能够反映高技术产业产值规模及产业技术扩散情况,还能够反映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
2. 知识产权授权数。
高科技产业集群知识产权的授权的作用在于对知识技术创新成果进行法律保护,以及促使其他企业或者个人能够合法的利用已有的技术知识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知识产权保护能激发技术创新积极性,同时也为创新扩散提供了法律保护,是研发活动和技术创新扩散活动的主要产出形式。对专利授权数的统计,高科技产业集群中知识产权授予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科技产业集群在某段时间内的技术创新成果数量。
3. 技术交易数量。
在高科技产业集群成员之间可以通过买入已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研发,从而降低研发成本,节约研发时间,大大提高了研发效率和竞争力。集群成员之间通过买卖技术,获取技术和收入的基础上促进了技术的扩散速度和范围。因此,技术交易是技术创新、扩散和转化的主要基石,促进技术和经济的结合,提高技术扩散绩效。
4. 经认定研发机构数。
高科技产业集群的技术扩散链分为横向扩散链和纵向扩散链,横向扩散链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实现的模仿创新,纵向扩散链是通过产学研结合,从技术创新的源头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扩散的,横纵向扩散链围绕着产业链交织在一起形成扩散网。纵向扩散链的源头一般是由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开发部门等这些研发机构构成,它们承担高新技术研究的重任,是高科技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主力军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扩散主体。因此经认定研发机构数的多少决定了高科技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扩散的速度和效率。
5. 期末科技从业人员数。
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之一便是利于吸引人才和人员跳槽频繁,因此科技从业人员是高科技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活动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技术扩散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依托科技从业人员进行的。科技人员增加则优化了集群人力资本结构,这将对集群技术进步和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并加速集群技术扩散。
三、 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绩效评价
1. 张江高科技产业集群现状。
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于1992年7月,以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集中体现创新创业的主体功能,被国际同行称为“中国的硅谷和药谷”。张江园区一直将技术创新作为其发展核心,积极鼓励园区内技术扩散链上相关环节之间的技术协作和创新,在提高研发机构的创新能力同时还注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形成了科技园区特有的技术实力和竞争优势。除依靠园区企业自身的研发中心,还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机构、高校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促进创新的加速和园区的发展。截止2010年底,经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达333家,经认定研发机构数为128个,在孵企业数为702个,吸引投资总额超过150亿元,其中吸引合同外资9.5亿美元,吸引内资企业注册资本87.43亿元。
2. 张江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用AHP方法确定上述影响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绩效各个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同时通过对各个指标权数的规范化处理,计算出每个指标对总目标的综合权重。
(1)构造判断矩阵。
设B1,B2,B3,B4,B5分别为张江高科技产业集群中工业总产值,知识产权授予数,技术交易数量,经认定研发机构数,期末科技从业人员数,构造如表1的判断矩阵。
(2)确定指标权重。
命题1: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的几个影响指标中,工业总产值的权重最高为0.512 9,其他从高到低依次为知识产权授予数,技术交易数量,经认定研发机构数和期末科技从业人员数。这也表明提高张江集群技术扩散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业总产值的增加,集群经济的总体发展可以促进集群技术扩散。
3. 张江高科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绩效。
假设C,D,E,F,G分别为张江高科技产业集群中2007年到2010年的工业总产值,知识产权授予数,技术交易数量,经认定研发机构数,期末从业人员数,然后构造判断矩阵如表2、表3、表4、表5、表6所示,由Matlab计算出各自的最大特征向量,及最大特征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如下:
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张江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绩效中2007年~2010年对技术扩散总目标的权值来表示的综合指数:
2007年对总目标的权值=0.512 9×0.111 2+0.180 2×0.044 9+0.161 4×0.099 7+0.093 5×0.076 9+0.052 0×0.117 1=0.094 5
2008年对总目标的权值=0.512 9×0.139 0+0.180 2×0.122 8+0.161 4×0.185 1+0.093 5×0.307 7+0.052 0×0.149 4=0.155 9
2009年对总目标的权值=0.512 9×0.166 5+0.180 2×0.122 8+0.161 4×0.370 0+0.093 5×0.307 7+0.052 0×0.210 4=0.206 9
2010年对总目标的权值=0.512 9×0.583 3+0.180 2×0.697 5+0.161 4×0.345 2+0.093 5×0.307 7+0.052 0×0.523 0=0.536 6。
故层次总排序通过一致性检验。
命题2:张江高科技产业集群的技术扩散综合指数不断增加,尤其是2010年涨幅最高,说明张江高科技园区技术创新绩效不断增加。其中工业总产值和知识产权授予数权重的贡献最大,同时技术交易数量和经认定研发机构数变化不大。这也表明在高技术机构数量变化不大的情形下,知识产权的授予和集群总产值的增加已经成为影响张江集群技术扩散绩效的主要驱动因素。
四、 总结
通过以上计算可以看出,张江高科技园区的扩散效果是逐年递增的,并可以通过增加工业总产值和知识产权授予数来提高高科技园区的技术扩散效率。具体来说:首先,财税政策进行激励和减轻负担。例如对于技术创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所产生的地方税收部分,在创业和孵化阶段实行列收列支,全额返还;园区内高等教育机构、研发机构和实验室自用的进口仪器、试剂等科研设施及用品可免征关税。其次,人才引进政策。针对上海的房市,可以对高层次、高科技人才提供廉价房吸引他们来高科技园区从事高技术产业的智力劳动和各项配套服务工作,提高人力资本,对人才进行激励。最后,深化中介机构服务。在园区内提高专业技术咨询、专利申请、报税、仓储以及金融等中介服务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企业落户,并更好地服务于园区内企业。
参考文献:
1. Radosevic.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Determinants, Organizers and Alignments.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2,(27):87-96.
2. 张铁山,雷雨,齐园,杨进国. 高技术企业技术扩散机制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2008,(9):202-203.
3. 张熹. 我国高技术产业间的技术扩散及其决定因素.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
4. 吴添祖,姚杭永. 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扩散绩效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4): 52-54.
5. 上海浦东新区统计年鉴. 第十七篇 功能区域和重点开发小区. 表17-13 张江高科技园区主要经济指标. 2009: 303.
6. 上海浦东新区统计年鉴. 第十八篇 重点开发区和街镇. 表18-4 张江高科技园区主要经济指标,2010:301.
7. 上海浦东新区统计年鉴. 第十八篇 重点开发区和街镇. 表18-4 张江高科技园区主要经济指标,2011:313.
8. 詹正华.拉美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与启示.现代经济探讨,2011,(3).
9. 迈克尔·波特.竞争论.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10.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70-03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这些外商直接投资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并且主要集中于诸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通用设备等制造业。这些地区和行业同时也是高科技产业的载体高新技术园区相对集中的区域。这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和高科技产业集群在空间位置和行业特征上具有相同的偏向,那么在开放条件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高科技产业集群之间是否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呢?本文将从实证的角度出发,首先对外商直接投资与高科技产业集群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考察外商直接投资从哪些方面对高科技产业集群产生影响以及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哪些集聚因素会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在华的区位选择。
一、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相关性检验
本文先假设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高科技产业的集聚水平相关,然后进行检验分析。
(一)产业集聚的衡量指标
产业集聚是区域要素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反映了一个地区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而地方专业化指数正好可以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因而本文通过计算地方专业化指数来分析高科技产业的集聚程度。
地方专业化指数的函数表达形式为:βij=qij/qj/qi/q (1)
(1)式中,qij表示地区j的行业i的产值,qj是地区j的全部工业总产值,qi是行业i的全国总产值,q是全国工业总产值。这样分子就是地区j行业j的产值占该地区工业的份额,分母是产业i占全国工业的份额,如专业化指数大于1时,就说明该产业在该地区存在着集聚状况。
但是上述衡量指标没有考虑到企业规模差异,如果一个地区只存在几家规模很大的企业,也可能会造成地方专业化指数较高,但实际上并无明显的集聚现象存在。针对这一缺陷,本文借用集聚程度系数来衡量产业集群程度。集聚程度系数可由地方专业化指数进一步计算出来,其计算公式如下:
ICij=βij*Qij (2)
其中,ICij表示j地区i产业的集聚程度,βij表示地方专业化指数,Qij为i地区i产业的企业数量。
公式(2)将企业数量涵盖在内,能比较显著地表示产业集聚程度。因为如果某一地区某产业集聚在一起,那么该产业的企业数量是衡量该地区产业集聚规模的一个很重要指标,因而用地方专业指数和乘以企业数得出来的产业集聚指数不仅在数值上更加直观,而且也能更好地表示一个地区的集聚规模。本文选用广东省的数据来进行检验,通过计算发现广东省高科技产业集聚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体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如图1-1所示。
(二)实证检验
本文选取广东省1995年―2008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FDI)和高科技产业产值(Y)数据为样本,首先利用E-views5.0软件描绘两者之间的散点图。如图1-2所示。
由图可知,FDI和Y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下面利用SPSS统计软件计算两者的皮尔森(Pearson)指数,并且采用双尾检验来考察其显著性水平,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对高科技产业的影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因此在做相关性分析时选取的外商直接投资额数值要比高科技产业产值提前一年。用广东省2007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和2008年高科技产业产值数据为样本,用SPSS统计软件计算的结果如表1-1所示。
表中的相关系数表明:广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与高科技产业产值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高达0.961。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高科技产业集群影响的实证分析
直接度量外商直接投资对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影响是很难办到的,因此本文采用间接的方法来验证。大量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从市场竞争、资源聚集及技术外溢这三个方面来促进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的。因此,可以考虑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的市场规模效应、资本聚集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来判断外商直接投资是如何影响高科技产业集群的。
(一)市场规模效应模型
市场规模的大小主要体现为集群内的企业数目的多少。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一个市场中存在的企业数目越多,竞争就越激烈。而高科技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有大量是从事相同或相似经营活动的生产和研发的,这就更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这种外在的强大压力会促使企业不断创新,进而起到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生产率的作用。本模型将广东省高科技企业数目(Q)作为被解释变量,以FDI作为解释变量,采用经典一元线性回归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是否对高科技企业数目有影响。
1、模型设定。
InQ=β0+β1InFDI+ε
式中,Q表示高科技企业数目,β0为截距项,β1是方程的回归系数,ε为误差项。
2、变量的选取及样本数据说明。高科技企业数目(Q),本文选用1995年―2008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数目。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年鉴》。外商直接投资(FDI),本文选用1995年―2008年广东省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的效应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在实际回归时所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要比高科技产企业数目提前一年。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3、回归结果及分析。运用E-views5.0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所拟定的模型进行计量估计,回归结果如下:
InQ=-6.1239+2.8769InFDI(-1)
(2.840561) (0.584095)
-2.155909 4.925488
t统计量的P值表明FDI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是显著的,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高科技产业市场规模具有显著的正效应,数据表明
FDI每增加1%,高科技产业企业数目会相应增加2.8769%,但是由调整的R2=0.659675可知,FDI并不是影响市场规模的唯一原因。
(二)资本集聚效应模型
高科技企业从事研发一般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一方面外资企业的进入本身就携带着大量的资本,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还能起到示范作用,吸引更多资本流入,这些无疑将会给高科技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发展提供十分充足的资金,进而促进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下面就用资本集聚效应模型来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资本集聚的影响。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开放经济体中,国内投资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即国内储蓄和国外投资。根据以上分析,本文通过广东省的FDI对该省高新技术产业资本集聚效应的分析来衡量广东省高科技产业领域资本形成的情况。本模型用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FAI)来衡量资本形成,城乡居民储蓄余额(DS)衡量国内储蓄,FDI衡量国外投资。也就是说,将FAI作为模型因变量,FDI与DS作为模型解释变量,仍然采用线性方程来进行回归。
1、模型设定。
InFAI=β0+β1InDS+β2InFDI+ε
其中,β0为截距项,β1、β2是方程的回归系数,ε为误差项,取自然对数是为了防止异方差性。
2、变量选取及样本数据说明。固定资产投资(FAI)。本文选取1995年―2008年广东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来源于各年《广东省统计年鉴》和中经网。城乡居民储蓄余额(DS)。本文选用1995年―2008年广东省城乡居民储蓄余额,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广东省统计年鉴》。外商直接投资(FDI),同上。
3、回归结果及分析。运用E-views 5.0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所拟定的模型进行计量估计,回归结果如下:
InFAI=-2.4441+0.5455INDS+1.1737InFDI
(1.822639)(0.161082)(0.636349)
-1.340977 3.386586 1.844488
t统计量表明FDI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时是显著的,说明FDI对广东省的固定资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广东省为了吸引FDI的流入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数据表明FDI每增加1%,广东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会相应增加1.1737%。F-statistic=90.16140,Prob(F-statistic)=0.000000,以及调整R2=0.932052也都说明本文选用的模型具备很高的显著性水平和解释能力。
(三)技术溢出模型
所谓技术溢出,是指由于广义的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内涵的人力资本、R&D投入、管理理念等因素通过各种渠道导致了技术的非自愿扩散。FDI的技术进步外溢主要体现为全要素生产率(TFP)。古典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视为由一个常数A所表示的值,本模型就用A来衡量FDI的技术进步外溢。
1、模型设定。一般而言,在进行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时,都是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获得回归方程的。本文也采用这种方法,具体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如下:
Y=ALαKρ (1)
上式中,α+β=1,Y表示产出,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对方程(1)取对数可得:
InY=y+αlnL+βInK+A (2)
既然用A来表示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我们可以设定:
A=δ0+δ1InFDI+ε (3)
将(2)、(3)合并,我们可以推导出用于回归的方程:
lnY=y+δ0+αInK+βInl+δInFDI+ε (4)
2、变量选取及样本数据说明。高科技产业产值(Y)。选用1995年一2008年广东省高科技产业的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年鉴》。高科技产业年末资产总额(K)。这里用固定资产额和流动资产额之和来表示。同样选用广东省高科技产业1995年-2008年的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年鉴》。高科技企业就业人数(L)。选用广东省1995年一2008年高科技产业企业的就业人数,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年鉴》。外商直接投资(FDI),同上。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的效应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本模型在实际回归时所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要比高科技产业产值提前一年。
3、回归结果及分析。运用E-views 5.0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IS)对所拟定的模型进行计量估计,回归结果如下:
InY=-9.3347+0.5958INK+0.332llnL+1.8828InFDI(-1)
(1.705433)(0.132978)(0.197905)(0.347538)
-5.473526 4.481125 1.678480 5.417695
t统计量表明FDI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也是显著的,说明FDI对广东省高科技产业产值的增加有促进作用,同时K和L的系数也是显著的,可以进一步说明FDI通过人力资本提高、知识扩散和资本运用效率提高等技术溢出渠道显著影响广东省高科技产业,FDl每增加1%,广东省的高科技产业产值会相应增加1.8828%。另外,模型的F-statistic=1077.078,Prob(F-stafisfic)=0.000000和调整R2=0.996297也都表明FDI、K和L三个变量解释了Y绝大部分的变异。
三、高科技产业集群对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区位的因素有很多,本文着重考虑的是产业集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众多研究都表明,产业集群对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因素主要有:(1)企业个数。它的多寡一方面反映了地区内部特定产业的竞争态势;另一方面也代表了企业间协作和分工的可能性,因为有效的分工和协作必然是建立在充分多的配套企业基础上的。(2)商业服务水平。可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来表示,因为产业集聚的发展一般直接表现为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而金融、信息等行业的发展水平和地区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也是外国直接投资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3)基础设施(JS)。产业集群区内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吸引外资有着重要的作用。(4)人力资本(HR)。成熟的产业集群应该拥有充足的劳动力,能够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与技术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的支持,这也是外商尤其是投资高科技行业的外商所考虑的因素。
1、模型设定。根据上面的分析,设定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InFDI=β0+β1InQYS+β2Indscy+β3InJT+β4InHR+ε
2、变量选取及样本数据说明。产业集群内企业数目(OYS)。选用1995年―2008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企业数目,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DSCY=GDP3/GDP)。其中GDP3选用1995年―2008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GDP为1995年―2008年广东省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基础设施指数(JT)。以广东省内1995年―2008年交通运输路线综合密度来衡量,它是区内运输路线长度与该地区面积的比值,即(国家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里程+内河航运里程)/面积,数据来源于《2009年广东省统计年鉴》。人力资本(HR)。选用1995年―2008年广东省高校的招生人数,数据来源于《2009年广东省统计年鉴》
3、回归结果及分析。运用E-views 5.0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0i3)x对所拟定的模型进行计量估计,回归结果如下:
InFDl=3.6292+0.2978InQYS+1.0180InDSCY+0.27581nJT-0.05261nHR
(O.531880)(0.103319)(0.381005)(O.128682)(0.057025)
6.823495 2.882598 2.672114 2.143413 -0.923097
t统计量表明QYS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是显著的,说明产业集群的规模对FDI的区位选择影响很大,数据表明产业集群内企业数目每增加10%,会拉动外资增长2.9%,同时DSCY和JT的系数也是显著的。这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对外商直接投资有很强的吸引作用,但人力资本系数是不显著的,说明人力资本对外资没有太大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人力资本的影响受到了其他方面的制约。如果缺乏完善的制度、官僚机构作风严重,市场竞争不能受到有效保护,尽管有高的人力资本,但由于它们对外商直接投资、合作和创新设置了一些限制,也会丧失工作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F-statistic=31.69037,Prob(F-statistic)=0.000026和调整R2=0.904244说明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是适用的。
四、结论
上述的实证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和高科技产业集群之间的确是相互促进的。因此,政府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策略是强化外商直接投资与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关联,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促进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通过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二者良性循环,进而提升区域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付楠.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6)
2.张明倩.中国产业集聚现象统计模型及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3.黄德春,刘志彪.开放型产业集群形成中跨国公司的作用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例[J].江海学刊,2006(1)
4.刘丽琴.产业集聚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卖证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12)
在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巨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吸纳就业、创造GDP、缴纳税金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很多困难,其中融资问题一直是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高科技企业是利用高科技生产高科技产品,提供高科技劳动服务的企业,其特点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高风险、高回报。由于高风险、高收益的基本特征,高科技企业很难从传统的渠道获得融资。而当民营和高科技组合在一起时,其融资就更为艰难。近年来,风险投资在我国已经成长为一个巨大的创业融资市场,如何吸引和利用风险投资已成为促进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风险投资的基本特征
风险投资,是指由投资者提供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公司以风险企业为投资对象进行投资、管理和运作的一种融资过程和投资方式。其具有不同于一般传统投资方式的明显特征。
(一)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并存的投资
一般来说,风险投资是把资金投向蕴藏着极大失败危险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以期成功地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商业性投资行为。据统计,美国每10个风险企业中,大约只有2个至3个可获得成功,成功率在20%~30%之间。尽管风险投资的风险如此之大,可仍有丰富的资金流入到风险资本市场,原因就在于其极高的回报率。根据行业统计,风险投资的回报率达到30%~50%,甚至更高。总体来说,风险投资有着两倍于一般证券投资的收益。
(二)风险投资的着眼点是企业的整体增值
风险投资是权益投资,产出的是特殊商品――企业,并以资本增值获利。风险投资主动进入高风险领域,寻求在尽可能减少风险条件下的最大投资收益。其为风险企业提供资金援助,着眼点并不在于风险企业当前的盈亏和资信,他们不要求投资对象偿还本息,而是以权益资本或准权益资本的方式将资金注入风险企业,其目的是营造出能够在市场上出售的企业,着眼于该企业的长期收益与增值,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出售所持风险企业的股份撤出投资,以资本增值的方式实现获利。
(三)风险投资是一种专业投资
风险投资不仅以权益资本介入,而且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通过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提供相关管理顾问服务,推动企业的成长和成熟。因此,风险投资需要由一批专职的精干的风险投资家来运作。风险投资家需要精通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和金融贸易知识,具有管理才能。他们直接进入所投资企业的决策层,参与企业战略决策、研究开发、市场开拓、资金融通、资产重组等一系列活动,从创意、项目立项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风险投资家都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尽力帮助企业取得成功,以期利益共享。
(四)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不同于一般的金融投资
一般金融投资审点往往放在财务分析和物质保证(抵押或担保)等方面,而风险投资审查的重点和考虑的首要任务是智力成果、科技力量的配备等无形资产。风险投资不限于投资高科技企业,只要高增长型的企业都是风险投资的对象。从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较成熟的国家的实践来看,风险投资主要投资于新兴的有巨大潜力的企业和项目,大多数创业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为代表高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尤其以中小企业为主。
二、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在我国,创业风险投资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投资运作模式,并且目前又处于一个史无前例的高速发展阶段,这就造成我国创业风险投资活动与西方经典的创业投资活动相比,呈现出一些自身的运行特点,体现在:我国的创业风险投资主体种类较繁杂,除了专业的风险投资机构,还包括国有控股或参股的投资公司和大型国有企业的投资部门;投资项目所处的行业除了高科技行业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投资于非高科技的传统行业。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似,我国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是民营企业。2004年6月我国中小企业板的设立和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开板,不仅为中小企业增加了直接融资的渠道,而且为创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统计,2009年风险投资总额为316.64亿元人民币,共投资了689个项目,有173个风险投资项目在2009年实现退出。其中,披露退出金额的69个项目的累计退出金额为37.80亿元,平均单个项目的退出金额为5 478.26万元①。目前我国创业风险投资事业已经到了稳步发展阶段,呈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特点:一是募资规模稳步回升;二是投资对象“两高六新”中成长性和科技含量突出。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风险投资机构运作基本良好,很多机构已经探索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办法,团队的素质普遍提高。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设立,越来越多的创业风险投资选择中小企业板市场作为其项目退出的及时有效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目前创业风险投资的退出困境。2009年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及创业板推出、新股发行改革等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境内资本市场IPO重启,中国企业境内上市有序发展,风险投资支持的中国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上市数量明显超过海外市场。受益于创业板的开板,境内共有47家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上市,较海外市场多出28家。
三、风险投资与高科技产业相互促进机制
(一)风险投资支撑高科技产业的创新活动
高科技产业由于高风险、高投入等特征,资金需求巨大,却又无法从传统的融资渠道(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获得资金,而单个投资者不愿介入也无法承担。近年来,风险投资在我国发展迅速,从2003年到2009年,每年完成的资金募集总量分别为:0.49、43.3、195.71、240.58、893.38、1018.67、963.29亿元。如此巨大的融资市场应该可以为民营高科技企业提供巨大的融资空间。
由于风险投资有众多的投资者参与,所以单个投资者所分担的风险就小了。另外,风险投资者引入金融投资领域中“投资组合”的思想将资金同时投向几个甚至几十个企业,尽管失败的不少,但综合回报率还是很高。由于风险投资有效的资本配置机制、约束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把资金、技术、人才有机结合,适应高科技企业发展,客观上产生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效果,使其成为高科技产业的“引擎器”和“孵化器”。
(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
高科技产业的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周期缩短,科技项目不断研制、开发,科技成果市场化、商品化的转化进程不断加快,高科技企业不断成长更替,为风险投资提供了对象,促进风险投资的投融资机制的持续良性循环,客观上促进风险投资机制本身的发展与成熟。
(三)风险投资与高科技产业相互制约
风险投资与高科技产业也存在相互制约的一面。当风险投资的资本数量和质量、投入的方式、风险投资公司的素质和运行机制不能满足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要求时,就会不同程度地制约高科技产业的良性发展。同样地,当风险投资所需要的法律环境和退出机制难以得到保障时,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就会减缓甚至停滞,而高科技产业形成和发展的资金断层将重新出现,其发展水平和速度也就会自然萎缩。
四、利用风险投资促进河北省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
(一)河北省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
2010年1―6月,河北省规模以上高科技产业实现产值1 46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8%;实现增加值343.8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高于同期工业7.7个百分点。高科技产业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14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7%,占同期工业的比重为37.1%;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 41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4%,增速高于同期工业3.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1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3%,形成了一批名牌优势产品。但同时也存在着技术创新能力弱、设备老化、产业不均衡、软件产业规模较小、人才匮乏、科研资金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民营企业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1.高科技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
河北省民营高科技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较小,主要以制造业为主,2010上半年高科技产业增长最快的是新能源、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领域,高技术服务业占的比重较低。而且,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中,主要以贸易为主,真正自己能够生产的高技术产品不多。
2.科技产业化水平和商品化低、经济效益不高
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是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途径。但是,我国整体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率只有5%~7%,高科技商品化率为10%左右,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产业化率达到12%左右。另外,河北省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仅在30%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水平。
3.资金缺口巨大,遭遇资金瓶颈
河北省2008年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为81 681万元,其中政府资金12 453万元,金融机构贷款仅为
2 180万元,其余资金全部靠企业自身筹集。可见高科技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来源十分单一,科技活动难以为继。2008年河北省用于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为41 548万元,处于全国下游水平,仅为北京的1/8。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高科技企业难以生存和发展,河北省高科技企业数仅从2005年的312家增加到了2008年的355家,增长数量和比例都不大。可见,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河北省高科技企业优化其资本结构的主要障碍。要缓解其融资瓶颈,更好地推动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为中小民营高科技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为民营高科技企业创造平等的融资条件和良好的融资环境;另一方面,需要完善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促进民营高科技企业吸收外部资金来发展壮大。
4.风险投资对传统行业支持加大
2009年,我国投资传统产业的案例数和投资金额分别为206项、159.16亿元,与2008年的119项、99.38亿元的投资规模相比大幅增加,牢守受宠地位;IT等高科技行业由2008年的113项投资案例增加到了135项;投资规模由84.27亿元减少到43.29亿元,投资规模大幅减少,这种投资规模变化表明了风险投资公司过分追求高科技产业部门投资的“偏好”有了显著缩减,而对市场稳定、技术成熟的传统产业的投资动机明显加强。这种结果应该说是风险投资公司在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一种追求稳定、降低风险的做法,但是这对于较难从传统融资渠道获得资金支持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来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倾向性无疑也对河北省民营高科技企业吸引和利用风险投资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利用风险投资促进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建议
引进和利用风险投资是河北省高科技产业走向未来、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业是政府主导型的,一方面河北省政府应当积极引进风险投资,利用风险投资推进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民营高科技企业也要积极主动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利用风险投资解决自身发展中的融资和管理问题,避免由于资金链断裂等原因导致企业的经营困境和财务风险。此外,在积极利用风险投资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自身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政府宏观调控方面
(1)建立风险投资更加开放的项目来源机制
鉴于风险投资成功率极低的事实,对于风险投资者而言,必须有足够的具有潜在市场前景的项目和大量的新兴企业作为选择对象,才有可能从中筛选出合理的投资组合,尽量分散风险,获取最大程度的效益。因此,大量的可转化科研成果和新兴企业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必要条件。河北省高科技企业在过去几年中发展势头良好,作为风险投资的主要投资对象,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无疑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但相对于一个成熟规模的风险投资市场而言,河北可供投资的项目还处于紧缺阶段。所以,应该建立更加开放的项目来源,有关部门应尽早开放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库,使政府早期支持与风险投资后期介入形成一个良好的链接。比如政府开放“863”计划、高技术产业化计划、支撑计划、火炬计划、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基金等,使风险投资机构能够共享这些项目资源,提高投资成功率,降低投资成本。
(2)建立风险投资多样化的项目退出机制
风险投资追求超常规的股权投资收益,之所以敢冒风险进入前景不明的产品和领域,是因为风险投资不是谋求对所投资企业股份的长期控制,而是在适当的时候通过企业股票公开上市、协议转让或回购等,实现丰厚的回报。因此,客观上要求有一个通畅的退出渠道。没有顺畅的退出渠道,风险投资就无法达到资金的增值和良性循环,既影响投资者获得最大值的回报的可能,也限制了更多资金进入该领域,影响了风险投资的连续运作。
(3)建立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
保障风险投资者的利益,建立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确保风险投资规范化运作,是建立和健全风险投资机制的必要条件。按照中国现行法律法规,成立风险投资基金或公司仍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应该尽快建立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在国家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河北省政府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出台一些地方性政策以保护风险投资公司的正当权益:一是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大对技术要素的保护,防止盗版、侵权等不法行为,以鼓励创业者从事创新活动。二是针对民营高科技企业出台倾斜政策,尤其是有关融资的促进政策,为民营高科技企业融资提供保障。三是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严防资格不达标的企业上市,规范民营企业和投资机构的上市行为,保证风险投资整个运作过程合法、透明,确保风险投资金融市场的规范和有效。
(4)加快建设科技园区,形成区域优势
科技园区是人才、知识和技术融合的场所,是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的场所,是一种集约化和市场化的社会组织形式。它对风险投资、高科技产业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具体而言,科技园区通过吸引人才,技术创新项目、风险资本,从而获得各种聚集经济(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而聚集经济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了科技园区这个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从而加速人才、技术、风险资本等经济要素向科技园区聚集的速度。当科技园区发展壮大之后,通过一系列联动机制,将人才、技术创新能力、风险资本等经济要素向周围地区扩散。不管是世界第一个科技工业园――美国硅谷,还是模仿硅谷而成立的台湾新竹科技园区,都应证了这一原理。要不断优化科技园区的投资环境,慎选投资项目,优化产业结构,从而使园区的高科技产业与风险投资形成良性互动局面。
2.企业内部方面
(1)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摒弃不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理念
目前,我国相当一批民营企业还仍然停留在作坊和家族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上,这样的管理模式对于风险投资来讲风险太大,风险投资机构大多不愿投资这样的公司。为更好地吸引风险投资,民营高科技企业应该更新转变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方法,配合风险投资机构对自身投资风险的管理,积极推进现代组织设计,采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式。
(2)选择优质项目及早引进风险投资
2009年,受创业板和金融危机的影响,风险投资机构投资阶段偏好前移,初创期企业的数量明显增多。成长期企业仍最受风险投资机构关注,案例数量和投资金额均是最多的,成长期企业的案例数量占总案例数的33.67%,投资金额占总投资金额的29.60%;案例数量均居第二位的是初创期企业,占案例总数量的33.16%;投资规模居第二位的是扩张期企业,占投资总规模的25.08%。基于上述特点,民营高科技企业或者创业者应及早和风险投资机构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早引入资金支持自身发展,不要等到资金不足、融资困难时,再和风险投资机构进行谈判。否则,不仅风险投资机构要花大力气进行项目前期和后期的风险进行评估,还要对前期的管理进行评价,企业在谈判中也会处于弱势地位,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3)选择合适的风险投资规模
企业在引入风险投资时,都会面临投资规模的选择问题。根据风险投资入股的多少分为:风险投资机构控股和民营企业控股两种情况。一般情况下,民营企业在创业时不愿失去控股权,而风险投资机构也不愿控股。这是因为民营企业家会对自己的企业充满信心,希望自己能够控制企业向预期的目标前进,也不愿自己在企业中的利益沉淀受到稀释;风险投资机构选择控股意味着要提供大量的资金,而初创期企业的各种风险还未完全显现,管理团队的工作能力也还未得到市场认可,此时投入大量资金有很大风险。所以,民营高科技企业最好分阶段融资,这样能在第一次融资并经营良好的条件下以更优惠的条件获得后续融资。如此一来,民营企业自身利益得到了较好保障,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风险也得到了控制。
(4)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
风险投资在中国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如果民营高科技企业缺乏了解风险投资过程和特点的管理人才,将导致企业和风险投资公司在进行沟通和合作时可能会因缺乏充分的沟通对对方的诉求不能充分掌握,致使合作中断。为此,河北省民营高科技企业应该大力引进熟悉风险投资业务的专门人才,以便有效地与风险投资公司合作,取得风险资金的支持,更好更快地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林乔金.风险投资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
[2]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VCRI).2009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调研报告[R].省略,2010(3).
[3] 河北省科学技术厅.今年上半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及增速均创历史同期最高[EB/OL].2010-
一 风险投资的涵义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又被译为创业投资。根据美国全面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具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根据欧洲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一种由专门的投资公司向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成长型、扩张型或重组型的未上市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辅之以管理参与的投资行为;联合国经济和发展组织24个工业发达国家在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投资方式研讨会上认为,凡是以高科技与知识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的创新产品或服务的投资,都可视为风险投资;我国《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中认为,风险投资是一种把资金投向蕴藏着失败危险的高科技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进高科技成果尽快商品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投资行为。
简单的说,风险投资是指由风险投资者提供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公司以风险企业为投资对象进行投资、管理、运作的一种融资过程与方式。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的助推剂,它在高科技产业化的关键时刻切入,填补了高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政府拨款或企业(个人)自筹与工业化大生产阶段的银行贷款之间的空白,使高科技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由于有了资金的承诺而成为可能,在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自产生开始就与高新技术企业密不可分,二者的融合是源于彼此的内在需要、符合两者本质特性的自然结合,也正是这种互利的融合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赢的关系.所以完善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非常重要。
二、我国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
1.风险投资机构的组织形式单一
在2006年6月1日之前,我国风险投资机构主要是采取公司制。而不是有限合伙制或信托制。公司制是指风险投资机构以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设立。公司制是最早出现的风险投资组织形式。随着新修订的《合伙企业法》的实行,有限合伙制在我国也得到了确认。有限合伙制最初产生于美国的硅谷,它由两部分人组成:普通合伙人与有限合伙人,前者是资金管理者,后者是主要投资者。通过有限合伙公司而不是直接投资投资于风险企业,投资者把许多工作如选择、组织、管理和最终的退出清算都委托给普通合伙人。这两者并不能说谁好谁坏,主要是受到投资环境和政策的影响。而法国的信托制是限定为合同行为,即基于信任将财产全部(或部分)转移后,依据合同而为受益人(或特定目的)管理或处分财产。
2.风险投资契约关系设计不完善与资金来源狭窄
我国的风险投资契约关系中普遍存在着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问题。各投资主体之间契约关系松散,激励约束执行不到位。我国目前的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家所运营),大多数在投资后对于风险企业的管理参与度很低,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参与管理,即使参与管理,效率也并不高。而有关风险投资的书籍则是非常多,在这些书里都只是把风险投资的契约关系做为很小的一部分来写,其实契约关系在风险投资中是最为重要的。 转贴于
现阶段我国风险资本来源主要是海外投资、上市公司、政府拨款资助、科技企业和民营资本企业。政府所提供的资金占绝对的优势,造成投资结构的不均衡。导致了竞争的缺乏和运行的不规范,以及效率的低下,同时融资渠道的狭窄,则直接导致了风险资本的规模较小。在美国和欧洲的风险投资市场越来越大作用的投资天使(拥有雄厚经济实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的投资家,能够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与管理)在我国还未出现。另外,我国资本市场结构和层次还不完善,产品品种不但很少,而且很不均衡。不过随着近年来民间资本的快速发展,这一局面将得到很大的改善。
三、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策略
针对我国在进行风险投资的过程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提出如下的发展策略:
1.拓宽资金来源,实行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应拓宽资金来源,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应逐渐淡出投资人的角色,鼓励更多的民营和个人资本参与到投资中,以规范市场运作除了借鉴国外发展产业风险投资的经验,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使从事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住房基金等民间资本的这些机构投资者以及一些具有良好市场业绩的上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来介入风险投资领域,将为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直接融资来源与渠道,促进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把民间资本引入高新技术风险投资领域,通过资本与技术的结合,让资本最大增值.还有从国际经验来看,外国风险资本的介入也是发展本国风险投资的重要依托。我国应减少对风险投资限制、制定健全有关风险投资政策,并提高它们的透明度,促进外国风险资本关注,吸引外国风险投资资本,使其更加支持中国高技术企业的发展,也是我国风险投资拓宽资金来源发展的重要渠道。
2.优化风险投资的投资环境,加快制定有关风险投资的法令法规
建立规范风险投资运营机制的法律制度,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立法和监督是促进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保障。风险投资是为风险企业提供创业资本,通过管理上的参与将科技成果"孵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特殊投资,它不同于任何形式的传统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法制化的市场行为,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严格规范风险投资的运营机制,是保证我国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与之相适应我们需要尽快制定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办法,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降低风险资本的获得成本,提高风险投资的平均收益率水平。
3.加快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及项目评估机构的发展
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是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筹集者和投资者服务的专业性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顾问、资信评估机构、技术信息咨询机构、专业市场调查机构等专业机构。建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投资项目评估专门机构,由有经验的评估专家对风险投资项目经行评估等专业服务,以指导投资者进行有效的投资。
参考文献:
1知识经济的内涵与发展现状
知识经济是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具有高素质并会用高科技手段处理信息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
1.1知识经济的内涵
OECD在世界上1996年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对知识经济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OECD的另一份报告中把迄今创造的所有知识分为四类形态: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并用统计数字说明知识是支撑经合组织国家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目前,尽管对于知识经济定义本身仍有不少争议,但知识经济被用于描述世界未来经济形态的名词得到了各国经济界和科学界的普遍认可。
1.2知识经济的发展现状
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和通讯技术处于中心地位。在全球的GDP中,有约70%的产业与信息有关。1982年,全球信息产业销售额定2370亿美元,1985年为4000亿美元,1995年达6400亿美,而2000年则将超过18000亿美元。在美国,由于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其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使美国享受到了自越南战争以来经济成就最辉煌的时期。据我国科技部技术创新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设计的包括知识的生产、投入、激励、存量、流通等指标体系,若把美国现有发展标准用1来衡量,视为刚进入知识经济阶段,则我国仅有0.26,尚处于知识经济的萌芽期。但90年代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同样迅猛之势,1990年我国计算机工业产值才500亿元,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50%.而到2000年,我国计算机信息产业产值将达1700亿元。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确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和“技术创新工程”、“211工程”、“信息产业工程”等政策和措施,以刺激知识经济的发展。
2知识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学界认为知识已成为一种无形的“第一生产要素”具有了第一生产要素的基本特征: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根源,具有配置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能力,拥有知识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取得了对经济的支配权力。知识密集的高科技产业成为主要产业等等。
2.1知识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形式下,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增长的实质性内容是结构高一档次的优化,经济增长是结构升级的一种表现。具体表现从需求结构变化方面、科技发展方面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方面等都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2.2知识经济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可持续发展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表现,人们在工业经济时代下,实施可持续发展主要紧紧依靠科学技术这把利剑来解决,虽然使有些问题得到缓解,但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生态环境还在恶化,资源枯竭势头没有得到抑制,发展中国家在重复发达国家过去的“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等。因此,只有更加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用,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知识资源成为主体资源,实现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升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具体表现有: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新技术发展迅猛,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成为主体资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2.3经济增长推动了技术进步,加快了知识经济的发展。
经济增长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1)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增加,用于教育和科研的经费增加。教育投入的增加,不仅培养了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资本,而且培养了大批在技术的传播和应用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实用性人才,从而缩短了科学技术产业化的周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2)随着经济的增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资本和劳动力等投入要素虽然是重要的因素,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在下降,真正起主导作用的生产要素是能够引起投入要素不断提高效率的技术进步。(3)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人均收入也快速上升,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将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需求结构的变化,产品的供需出现不平衡,导致产品结构调整、资源的重新配置,甚至导致相关产业的调整。所有这些调整,都要求有相关的新技术,出现了对新技术的需求,从而促进了技术,出现了对新技术的需求,从而促进了技术的进步。
3大力发展我国知识经济的对策
在我国目前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为加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此,我国必须采取以下措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3.1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传统结构向知识经济的转化。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投机资本无孔不人的今天,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日本之外的发达国家影响有限.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国家知识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型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全面升级的工业发展阶段,高科技成果为我国因地制宜地选择先导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加速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途径.为此,我们必须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结构向知识经济的转化,使高科技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增长点。
3.2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高耗、低效为特征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难以回避的问题和矛盾:资源浪费、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难以持续。而知识经济是资源节约型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经济的结合,可促使经济迅速发展。这些对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甚少的中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发展高科技产业,加快高科技的开发运用,利用我国的人才优势,尽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尽快转变。
3.3发展高科技产业,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
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基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程度是今后经济增长的关键。知识经济的发展最关键的是高科技的发展。为此,发达国家纷纷增加对科研的投人。1990年.美国在信息业的投资首次超过了对其它产业领域的投资。1994年,美国研究与开发投资达到了1730.2亿美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2.61%。据分析,美国经济增长中约有1/3是信息业发展带动的。因此,我们必须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科技进步。
3.4重视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素质。
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的另一个载体,也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发现:从本世纪初期到50年代,促使美国农业生产产出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经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构成人力资本的是劳动者的知识存量、技能水平和健康状况。人力资本通过人力投资而形成,主要的人力投资包括正规教育和职业培训.而我国人力资本较为匾乏,劳动力素质较低。因此,必须全社会范围内提倡学习、再学习,重视教育,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
参考文献:
东北大学地处辽宁省沈阳市,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国家重点大学。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学校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创立了以东软集团为代表的一批校办高科技产业,形成了一支1.6万人的校办科技产业队伍。截至2008年末,东北大学校办产业资产总额已达70亿元,净资产总额达42亿元,其中学校按照股权比例所享有的账面净资产为8亿元,校办产业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近3年累计上交国家各种税金11亿元,同时学校持有的国有资产也得到了极大增值。
1 依托高校科技优势,发展高科技产业
当今的世界经济发展日益从劳动密集型向以高附加值为特征的知识密集型发展模式转变,世界各国都充分地认识到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化的紧密结合是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建立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白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大学大胆探索如何发挥学校科技资源优势,促进学校发展,在产学研相结合、科技上中下游密切合作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之路,培育了东软集团这样的著名校办高科技企业,开创了中国高校“产学研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同时,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基于高校的责任和使命,认识到高校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源,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大学应充分发挥其科技,人才优势,以孵化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其服务社会的坚实支撑点,推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使高校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支重要力量。
2 东北大学校办科技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回顾东北大学科技产业发展的历程,可以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放水养鱼、孵化放飞和体制改革。
东北大学科技产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即放水养鱼阶段。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东北大学兴办校办产业是基于通过办产业来弥补办学经费不足的朴素观点,但是,在经历一段时间后,学校认识到,用这种朴素的观点来办产业是行不通的,并且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用这种“抽血式”的办法企业是发展不起来的,也不能实现弥补办学经费不足的目标。因此学校提出了“放水养鱼”的方针,为企业营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给企业带来了活力,使企业得到了持续发展,今天的东软集团就是从这时候起步的。
东北大学科技产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孵化放飞阶段。东北大学认识到大学创办现代企业,不能用大学的体系来约束企业的发展,大学要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者和支持者、投资者,企业应该是社会的一个独立运行的法人实体,投资者对企业的控制应该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所明确的经营目标和方针来实现投资者的意志,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更不能将大学所制定的规定来让企业执行。因此,学校鼓励和推动东软集团跳出校园、融入社会,让其到社会上自主发展,成为真正符合市场要求的独立法人实体,东软集团正是在这个阶段,走出了校门,在沈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了占地800余亩的“东软软件园”,并带动了沈阳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形成了以东软集团为龙头的东北地区最大的IT产品集散地。
东北大学科技产业发展的第三阶段,即校办产业体制改革阶段。根据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试点指导意见》精神,学校领导班子制订了东北大学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确定了“规范管理,稳定发展”的产业工作方针,理顺了校办企业管理体制与架构,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以资产为纽带,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于2005年5月注册成立了东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资产经营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将东软集团等34家校办科技企业全部划转到东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新型的校办产业管理体制。东北大学资产经营公司的成立是东北大学校办科技产业实现规范、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
3 推动东软集团整体上市,实现学校科技产业跨越式发展
东软集团成立于1991年,通过紧紧依托东北大学信息学科优势,使企业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的记录,例如自行研制了中国第一台国产CT机,中国第一个数字医学影像设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软件企业等。为了整合资源,利用资本市场使东软集团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使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东北大学于2005年开始启动东软集团的整体上市工作,按照股权关系,东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东软集团第一大股东,东软集团是上市公司东软股份的控股股东。东软集团的整体上市方案,就是通过东软股份吸收合并东软集团(母公司)的方式,以实现东软集团的整体上市。在东北大学的全力支持下,东软集团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经过2年艰巨复杂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整体上市方案于2007年12月25日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批准。东软集团的整体上市也是东北大学科技产业的一次大胆的金融创新,标志着东北大学科技产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东软集团整体上市后,东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上市公司东软集团的第一大股东,持有的股票市值接近40亿元,使东北大学持有国有经营性资产得到了巨大增值。
4 探索校企良性互动机制,开创学校科技产业发展新局面
经过多年的实践,东北大学在发展校办高科技产业的道路上,始终坚持校办科技产业的发展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与“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相结合,在构建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将科技产业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了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工程化、科技成果产业化与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三大平台架构,形成科技创新体系的上、中、下游关系,并在如何围绕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形成高科技企业发展与学校科技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方面,进行了以下的有益尝试。按照上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架构体系,学校的一个重要决策就是将产业领域的研发部门回归到学校,新成立了东北大学研究院,作为学校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中游”平台。以东软集团为例,在东北大学研究院下成立了“东软信息技术研究院”,其核心组成部分是两个国家工程中心和一个“863”产品开发基地。研究院作为东北大学的下属二级单位,从学校的角度讲,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研发经费,建设一流的实验室,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论文,同时为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提供了一个基地从东软集团的角度讲,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环境、人才、信息和学科优势低成本构筑其企业研发中心,定向、稳定地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和产品,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形成了学校和企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互利双赢的格局。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已经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支柱产业。当代国际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大国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冷战结束前后,许多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就开始强化研究开发投资、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夺取下个世纪产业发展的技术制高点,并将其作为各自国际竞争战略的核心和国家战略的重点。
随着亚洲 金融 危机的爆发,世界各国普遍意识到,除了外部因素外,产业结构不合理也是导致本次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高科技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将更加白热化。可以预见,谁抢先把握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主动权,谁就将在这一轮大调整中抢占优势地位,在这次危机过后取得经济发展的主导权。世纪之交高科技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将充分发挥前导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将更好地起到前导和统领作用,渗透到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将促进 工业 自动化、金融自动化、办公自动化、服务自协化,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化,不但大大提高社会的运行速度和效益,同时也会改变人们的时空观念。
在巨大的全球性信息 网络 上,日本商人正跃跃欲试,积极研究对因特网商业价值的开发与利用。当前,日本 企业 开设的主页(ho~一page)已经涵盖了有商业价值的 电子 读物、广告、招聘信息、重大商业活动信息、金融服务、住处检索服务、通讯贩卖等方面。关联企业之间利用因特网进行即时信息交换和推销订货业务,使效率大为提高。由于因特网是直接连通个人用户的,所以,因特网上的商务活动将首先在与个人相关的经营领域中活跃起来,地域性的网上商务活动将先于跨国商务活动而得到发展。从技术上讲,信息通讯革命是 计算 机与通讯的结合,不过,数字化与光纤通讯网的完善,以及卫星的利用,才使大量信息即时、双向传递成为可能。随着软件开发的扩展,多媒体产业正在形成巨大的新消费市场。日本当前正在加紧开发多媒体技术,其应用范围将涵盖汽车制造业(在汽车中安装电视接收及卫星导航装置等)、流通业、 教育 和宗教界、广告与出版和印刷业等。可以预料,通过将计算机、电子游戏、mtv } vcd与通讯、电视结合起来,将极大地改变以往的住处传播方式。
随着微电子、光电子技术及纳米技术的进步,卫生通信、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宽频带高速数字综合网络、信息压缩与高速传输、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前沿技术将取得进展,人类将逐渐地全面进人信息时代。为此,各国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十分重视,如美国就确定了2010年前重点开发的10项电子信息技术,它们是虚拟现实技术、高清晰度电视和显示器、光子学与光电子学、定点通信、x射线光刻技术、多芯片模块、超导技术、神经网络、语言和图形识别、人工智能。美国为继续它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已加强了计算机网络领域中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于1998年2月在其1999财政年度政府预算方案中提出,联邦政府将投资1.1亿美元以加快“新一代因特网”计划的全面实施。“新一代因特网”计划于1996年10月提出,其主要目的是开展先进网络应用领域。该计划的实施时间为5年。计划完全实施后,将彻底更新遍布美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其以比目前因特网快100(〕倍的速度传信息,从而实现声音、图像信号的实时传递。
(二)生物技术将加速商品化。生物技术是21世纪技术的核心,生物技术正在影响社会,深人人们的生活。1996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罗伯特·柯尔说:“本世纪是物 理学 和化学的世纪,下个世纪显然是生物学的世纪。”
目前,生物技术已成为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部分,世界各国有100(〕多家公司、研究所或大学从事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美国、日本、英国等国走在前列。基因的分离、拄增、重组以及体细胞的克隆技术都已实现,某些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已经探明。快速繁殖脱毒、组织培养、胚胎移植、胚胎切割和单克隆抗体等技术已进人实用阶段。
科学家已从单个基因的测序转到有计划、大规模地测绘人类、水稻等重要生物体的基因图谱。水稻等重要农作物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实施及基因工程技术的深人研究,将发生新的农业革命。全世界已有6000多项农作物方面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进人田间试验,抗虫害的转基因水稻、玉米、土豆、棉花和南瓜等已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数百万公顷土地上试种。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育成的“超级稻”,在3年内可推广种植,它可以使水稻单产提高20% -25%。美国提出了“向生物技术要产量”的口号,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的科学家正在进行抗病育种的研究工作,1997年时已育成6个能自体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该校目前正集中力量培育能自体抗病的黄豆新品种。
正在实施中的人类基因组项目将在本世纪初完成,这将极大地推动医学领域的研究活动,有利于人们的健康。许多危害人类的疾病,如心血管病、癌症、艾滋病、糖尿病等,将得到有效的预防、 治疗 和控制。美国有数十家公司已用“合理药物设计”法设计超级药物,这种方法能把生物技术和化学紧密地结合起来,研制的超级药物能医治目前药物不能医治的癌症、艾滋病和多发性硬化病等多种致命疾病,有的已经进人人体试验阶段。专家们预计,这方面的研究将对遗传机制、发育机制和免疫机制有更多的了解,而且对了解生物进化过程也有重大的意义。
克隆技术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科技突破,1997年英国克隆的“多莉”羊的出生,引起世界范围的高度重视,科学家认为它预示着“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人克隆时代”。克隆的本意是指无性繁殖,即复制、拷贝生物,而不用依靠父母来繁殖。采用克隆技术,可以加快良种家畜物业的繁殖,从而有可能使畜牧业发生一场革命;克隆技术可以培养出一批批优质的牛羊品种,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可以拯救濒危野生动物,保持生态平衡;可在医学领域大量生产人们所急需的许多名贵药品。此外,采用克隆技术,可以对植物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等进行克隆,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克隆技术的发展将会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大大造福于人类。
生物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也逐渐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的新趋势。生物芯片计算机正在研制之中,美国艾菲梅特里克斯公司宣布用dna成功地制成生物芯片,可用于读取活组织基因进化而来的涌动信息流。这是生物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的结晶。
(三)新材料得到广泛采用。 科学 家和工程学家预测,21世纪的新材料将向着不同材料复合方面 发展 ,研制的一种性能优于母体单体材料的“先进复合材料”将是解决适应各高技术的特殊需要的全新概念的新材料技术。本世纪材料科技的发展具有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特征,最活跃的将是信息功能材料、纳米材料、高等陶瓷、生物材料、复合材料等。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耐高温高压、耐磨耐蚀等极端条件的结构材料、智能材料等也将进一步受到重视而获得新的发展。
新材料发展的经历和趋势表明,新材料技术对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内的其他高技术的突破和发展起着基础作用,专家们预测新材料产业正在有力地推动世界新的产业革命。德国分析了世界各国高技术发展计划, 总结 出21世纪九大重点领域,首选是先进材料,其次是纳米技术、微 电子 学、光子学、微系统工程、软件与 计算 机模拟、分子电子学、细胞生物技术、生产与管理工程。在这9个领域中列出多个课题,其中属于先进材料的有2}’项,在其他领域中与材料直接相关的课题有27项,如纳米技术的纳米材料、微电子学中的信息存储微电子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等。在未来高技术课题中,有关先进材料的课题占60%以上。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将越来越多地利用计算机来设计新材料,目前材料设计已日益发展成为 现代 材料科技中一个重要的基础领域。材料设计大体上可分成以下几大类:在数据库知识库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进行性能预报;利用计算机模拟提示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关系;在突破已知理论或总结实验 规律 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并采用新技术来研制新材料;深人研究各种条件下材料的生长过程,探索和开创合成材料的新途径;选定重点目标,组织多学科力量联合设计某种新材料。
(四)环保技术和环保产业成为竞争热点。在21世纪,人类将更加普遍、理性、科学地节制生育和消费,更加重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质量,注重保护 自然 界动植物的多样性和自然生态,重视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再生循环。
随着环保观念和持续发展观念的日益深人人心,各国环保投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家力求在环保产业和环保市场获得优势,环保技术和环保产业成为国际竞争的又一个热点。在农业生产领域,开发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已成为根治环境恶化、发展环保产业的重要手段。这种农业生产模式,是以水土保持为主要手段,以恢复良性生态 经济 系统为中心,形成高效的农业生产系统,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目前世界许多地方荒漠化严重蔓延,在这个地区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能根治环境恶化,提高系统生产力,这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各发达国家空前重视开发环保技术,目前,一场争夺环保技术制高点的国际竞争十分激烈。在无氟制冷技术上,美国和西欧之间展开争夺;在资源回收方面,日本和西欧互相竞赛。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美国微软公司、日本、西欧在环保产业中大量应用计算机技术和新材料,开发科技含量高的环保产品。
科学家们还在环保领域大量采用生物技术,以遏制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目前开发的主要技术有: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水;用微生物脱硫防治大气污染;用细菌降解清除污染物;用无污染生物农药防治农作物虫害;培育抗病虫害农作物;开发实用的生物降解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