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3 15:06: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外宣翻译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引言
国际交流中的外宣特指面向国际的对外宣传,主要以外国人为宣传对象,传播中国的真实情况,在对外开放中发挥先导与桥梁作用,其主要任务是“服务经济、促进开放、宣传中国、树立形象”(丁代书 1996:53),企业外宣翻译作为其宣传重要的一部分,其翻译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然而翻译质量的优劣极大的影响了企业更好地走出去的潜力。而语篇重构和视角的转换是企业的外宣翻译中容易忽视的几点,由此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对外的有效推介和宣传。本文以目的论为视角,从语篇重构、文化宣传与视角转换的角度对山东电建一公司电视片解说词进行实例分析,总结出企业外宣翻译中可行的翻译策略,以便更好地达到有效推介和翻译的目的。
二、外宣翻译文本的理论基础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Newmark, 1988)将文本划分为三类: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而企业外宣文本归属于呼唤型文本,其目的是向目标受众宣传企业自身的形象和推销企业产品。而在现今诸多的企业外宣文本中,以上功能常被忽略或被弱化,因此,译者在企业外宣翻译的过程中应注重目的语受众的需求和心理,以及源语文本的特征,适当运用可行的翻译策略。
三、山东电建一公司电视片解说词翻译材料做实例分析与翻译策略
Vermeer(1996)指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结果的行为,而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完成; 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要位置。由此可见,翻译目的论强调译文应该在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的预期功能为其目的,从而选择适宜可行的翻译策略,笔者根据山东电建一公司电视片解说词翻译材料为实例,并结合翻译目的论,指出企业外宣中易出现的误区并提出如下的翻译策略。
(一)企业外宣翻译的语篇重构策略
作为呼换型文本,译者在进行企业外宣翻译时,应该依照宣传文本的特点,注重读者的中心地位,确保读者对译文的接受性,确保译文的可读性。汉语和英语两者有极大的不同,其表现为汉语重行和,而英语重意合(刘雅峰,2010)。语篇重构的出发点是翻译目的,重构后的目的语文本必须是在目的原则主导下的连贯和忠实(Nord 2001:12)。
例1:华能威海电厂三期2×680MW(兆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投产即实现满发、稳发,被华能集团公司认定为精品工程。
译文:Huaneng Weihai Power Plant Phase III 2 × 680MW Ultra-supercritical Coal-fired Unit was put into operation with full-load and stable power generation, and was identified as a quality project by Huaneng Group.
与中文企业的外宣思维不同,外语企业外宣侧重读者理性和逻辑思维习惯,由此在外宣翻译中,译文应当遵循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的思维逻辑。而上述的译文却直接采用了拘泥于原文的逐句直译法,没有按照上述思维调整语序,不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从而造成了逻辑混乱,无法为目标受众提供主导信息,消弱了吸引潜在客户的能力,正确的语序调整应为Huaneng Weihai Power Plant was identified as a quality project by Huaneng Group as its Phase III 2 × 680MW Ultra-supercritical Coal-fired Unit was put into operation with full-load and stable power generation通过此调整,译文更易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二)企业外宣翻译的视角转换策略
费米尔认为依据翻译目的和实际的需要,译者可以对原文本进行必要的调整,此外,译文应该符合翻译指令的要求(Vermeer, 1996)。翻译指令是根据译文预期功能、目的语读者等因素而做的综合决定,其通常由委托人所制定,由此在翻译企业外宣文本时,译者应依据其翻译的指令和目的来确定其译文的视角。而中文的外宣材料通常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表述,以烘托、营造出实力雄厚的企业形象,这与运用“第二人称视角”,以客户至上为理念的外语企业宣传资料形成了鲜明对比。
例2:山东电建一公司真诚期待同各界同仁,共谋发展,共赢未来!
译文: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 No.1 Company sincerely looks forward to working with colleagu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seeks common development and pursues win-win future!
为体现目标读者的中心地位,激发其共同参与的欲望,引起其共鸣,可将上例中的第一视角的“山东电建一公司”改为第二人称视角,修改后的译文则为: welcome to cooperate with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 No.1 Company, here you can rest assured of the common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brilliant win-win future. 由此,修改后的译文中,更好的注重了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性,有效的做到了企业的推介和沟通。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山东电建一公司电视片解说词的翻译中,译者应考虑到源语与目标语读者的阅读思维习惯以及视角的不同,遵循目的论的原则,采用语篇结构重构以及视角转换的策略,以有效的实现企业推介和宣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雅峰.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外宣翻译过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丁代书.浅析外宣与内宣的联系和区别[J].新闻界,1996(2).
一、引言
本研究以评价理论为依据,以国内高校网页的中英文简介为语料,通过对比亚洲其他高校和英语国家高校的英文简介,对语料中的态度资源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高校外宣文本中的评价资源在译文中的实现,以及以期为英汉外宣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二、英汉语篇态度资源之对比分析
1.评价理论对语篇翻译研究的启示。作为语篇分析的工具,评价理论对语篇翻译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态度分析是语篇翻译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理论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态度分析工具。在翻译实践中,对于源语语篇整体态度的把握及其在目的语篇中的再现一直是困扰译者的一个问题。应用评价理论,我们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分析源语语篇的整体与局部态度,也可以通过分析对比源语语篇与目的语语篇中态度对译文进行评估。此外,评价理论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对于语篇翻译理论也可起到补充作用。
2.态度资源的评价阐释。笔者搜集了国内外各高校的简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中的评价意义较为集中,都是以态度资源中的判定资源为主。目的在于阐明其在学术界和世界高校中的地位,以达到宣传目的。
结合五所大陆顶尖高校网站的中英文简介的情况,可进行如下分析:1.国内大部分高校英文版的简介都是由原文直接翻译而来,即英文版的简介是中文版简介的译文。该现象容易导致的问题是,由于中英文版简介的受众不同,不同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各有差异,用同一逻辑思维形式传达同一文本信息,容易导致信息传达的失重和失误。因此笔者并不推荐按照中文原文直译的方法。具体情况将在下文结合亚洲其他高校和英语国家高校的情况再做分析。2.中文版简介普遍存在的问题都是内容冗长,包含了历史发展演变,学科门类细分,学科发展现状等等详细且多方面的介绍,最后的评价资源总结往往单一而笼统,显得单薄。3.英文版的简介,在受中文版简介的影响下,字数普遍较多。且以广而大的分类介绍为主,在篇章末尾加上小段的评价资源描述。评价资源描述注重翻译的意美和形美,而忽视了译文的表达在译文读者中的接受程度,且缺乏事实合数据的结合论述。
为了明确英文读者对高校简介的阅读期待,笔者又挑选了几所英语国家高校的简介作对比分析:
笔者首先搜集到了哈佛大学的简介,发现其简介部分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类似,只是罗列了其创办地点、办学宗旨、校训等基本信息,而没有进行篇章式的阐述。牛津大学、杜伦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约克大学等英语国家顶尖高校的简介都是言简意赅的用一段话对其办学特色、特长和学术水平进行了评价性的描述。针对其发展历史和具体学科发展和其他数据等,英语国家网站通常采取分类另开专栏进行介绍,既有利于读者针对性的查找材料,又有利于清晰化逻辑化的展示成果。
我国国内高校的英文版简介的受众者即是国外的英语读者,如果在英文版的高校简介构建中,只简单的对原中文版简介进行形式化的翻译,而不考虑其在英语国家受众中的接受程度,就很难达成英文版简介的预期目标。英语国家的英文版简介中的风格,主要是评价资源与办学特色和学术水平相结合,进行综合性的概括总结。而国内高校的英文版简介撰写过程中,就不得不将其受众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加之进去,由其受众的视角和思路来构建语篇,以期达到其宣传效果。
三、总结
本研究以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对国内外高校网页的高校简介进行了对比,对语料中的态度资源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英汉外宣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为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借鉴。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高校简介中“判定”占有较高的比例,主要涉及对高校地位和学术水平的阐述,“情感”资源偶有出现,频率不高,“鉴赏”在既得的语料中没有出现。2.国内大部分高校英文版的简介都是由原文直接翻译而来,内容冗长且逻辑重点不突出,评价意义往往出现在篇章末尾作为总结,较为突兀且缺乏事实的结合而说服力不强,略显单薄。结合亚洲其他国家高校和英语国家高校的简介分析,笔者初步分析出其英文版简介中的一些共性特点,例如结合评价资源有针对性的介绍高校特色和学术水平,言简意赅,专栏分类进行某方面的详细介绍等等。本研究同时指出,英汉高校简介中态度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实现手段的异同表明,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这不仅反映在文学语篇里,同样也反映在外宣文本中。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Martin,J.R.,& D,Rose.Working with Discourse[M].London:Continuum,2003.
[5]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EB/OL],2010-8-26.
[6]陈敏.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8):168-171.
[7]祁世明.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及策略[J].滁州学院学报,2009,11,(6):41-3.
[8]赵浩生.政治游说、国际公关与中国形象一赵浩生教授清华大学演讲录.国际新闻界,2001,4:5-8.
一、前言
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外宣材料的英译渐渐成为翻译领域讨论的焦点。译出高质量的文本使对外宣传准确到位,其文本功能和翻译目的得以有效行使,是译者追求的目标。
自马林若夫斯基提出“语境”概念以来,语境理论得到了全方面的发展,在实践中与翻译的结合也愈加密切。如何针对不同类型文本、不同翻译目的侧重点,选择相适应的理论作为指导,是译者行使翻译行为之前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旅游外宣材料是中国对外开放加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媒介,译语读者的理解和反应是译文关注的焦点。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针对旅游外宣材料的功能和特点,结合读者语境作出讨论。
二、语境概述
(一)语境的发展及分类。
自1923年“语境”概念的首次提出,语境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人们开始从理论上认识到,对语言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语言层面,还要考虑文本的产生和使用环境。
传统的语境被认为是静态而又包罗万象的。马林若夫斯基最初提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认为“Exactly as in the reality of spoken or written languages,a word without linguistic context is a mere figment and stands for nothing but itself,so in the reality of a spoken living tongue,the utterance has no meaning except in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Malinowski,1923:307)即,缺乏语境的词语是孤立无意义的。之后,国外的Firth,Halliday,Sperber & Wilson,Verschuren,以及国内的陈望道、胡壮麟、李运兴和裴文等学者都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丰富发展,并逐步将之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用于指导翻译行为。
Firth指出,语境并非局限于文本的前后词句,社会环境、文化、宗教、话语参与者的身份和关系都包含在语境之中。Halliday更加重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并提出“情景语境是文化语境的具体事例,而文化语境是情景语境的抽象系统”(朱永生,2005:11)。在诸位学者的努力下,语境发展走过传统语境静止且依赖文本的观念,20世纪80年代进入Sperber & Wilson的认知语境、Vershuren的语境顺应论等动态研究的领域。Sperber & Wilson把语境范围进一步深化,延伸到参与者的假设,以及大脑的认知领域。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也提出了“语境假设”这一动态概念。Vershuren的语境顺应论把原作的交际意图纳入考虑并指出,译者需要考虑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共享。只有找出最佳关联,正确理解原文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对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及认知环境有比较准确的了解,并以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满足他们阅读期待为目的,才能做出具有最佳语境效果的翻译。李运兴提出翻译语境视角,并指出“作者和译语读者语境一般是单语/文化的,而译者的语境是跨语言/文化的,单独的作者语境和读者语境并不是翻译语境,译者的语境才是翻译语境”(李运兴)。
(二)对翻译的影响。
语境理论经过长时间发展,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除了传统上的定义和分类外,文化语境视角、译者语境和读者语境视角、翻译语境视角等从不同方面补充了语境理论在具体文本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翻译活动要实现预期的目的,除了考虑语言上的转换之外,更要根据文本功能的特点,关注特定语境条件,如译文使用的范围和读者的特殊性等。读者语境这一视角从文本属性的要求和译文接受者语境背景的角度较为客观地审视了译文的效果,适合于旅游外宣材料此类应用性较强的文本。
三、旅游外宣材料
(一)定义和分类。
旅游外宣材料是国家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地位及准确性的描述上不及新闻媒体等外宣材料的宣传,但是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多,其充当了让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媒介。旅游产业尤其是外国人入境游在生产领域中的地位日渐提高。因此,旅游外宣材料作为外国游客了解旅游地的第一手资料,其翻译的准确性和效果倍受关注,也因此近年来关于各类旅游材料的研究和分析日益增多,分类也细化。总的来说,它包含旅游宣传册和电子广告、旅游景点介绍等介绍传达旅游点的有效信息,目的在于激发潜在游客体验异国风景和文化的渴望,促成旅游行为的实施。
(二)材料性质对译本的要求及现存的问题。
文本的目的和功能决定了其特点,旅游外宣材料也一样。材料的目的是传达旅游资讯、对外宣传中国文化景观等,功能是激发译语读者旅游的兴趣。
根据Peter Newmark在《翻译问题探讨》一书中的观点,文本功能主要分为表达性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然而,又很少有文本只属于一个文本类型。“Few texts are purely expressive,informative or vocative:most include all three functions,with an emphasis on one of the three.”(Newmark,2001:42)基于旅游材料最基本的作用和目的,我们将其归纳为以传递信息为中心的呼唤型文本。译文既要将本国良好的旅游资源和优秀历史宣传到位,又要激发读者到此一游的欲望。文化因素的传递,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和反应甚至延伸到其之后的行为都要考虑在文本功能之内。读者的特殊性要求文字翻译的准确性、风格和方式等都需要以目的语读者的理解接受能力为考量,不盲目追求文字对等和文章体裁一致,而要根据读者习惯的语境背景进行加工,采取灵活的翻译技巧解决其中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理解问题。
之前,笔者在参考文军的文学作品英语读者问卷调查的方式和高存、张允关于旅游翻译问卷调查内容的基础上,以外国游客为对象,对当前旅游景介的汉英译文质量和他们的理解程度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译语读者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宣材料,但对当前译文质量并不非常满意。造成误解的主要原因有译文句子结构、文化信息和语法。很多人认为现存译文受中式语法的影响很大。大部分问卷接受者认为译文中的文化成分有必要进行解释,也指出现存译文常造成他们的理解障碍。问卷的第二部分中,问卷接受者对不同译文进行比较和修改,提出改进的建议。大部分人选择符合其认知语境,如,阅读习惯、审美观和相关文化背景的译文,倾向于行文简洁,必要时采用意译加解释等较为灵活的翻译手法,否定了逐字翻译和过分忠实于原文的华丽文本。
四、读者语境对旅游外宣材料英译的作用及策略结合
(一)读者语境的特点及其对旅游外宣材料的作用。
日本学者西光正在其文章“语境与语言研究”中将语境的基本功能划分为八种:绝对功能、制约功能、解释功能、设计功能、滤补功能、生成功能、转化功能和习得功能(西光正,1992:26-43)。鉴于我们讨论的读者语境功能注重读者的反馈,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制约功能指的是特定语境对语言生成或是理解方面起的决定性效果。人们在特定语境下产生话语并根据一定语境对语义进行猜测。为了译出有效译文,译者必须充分考虑读者所拥有的语境与原文产生的语境有何不同,是否出现真空限制了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像“中式英语”、“词语和短语误用”和“过分华丽的语句和文法”这类错误的出现源自于缺乏对译语读者语境制约功能的充分考虑。鉴于汉英两种语言和内含文化的巨大差别,缺乏对译语读者语境知识的认识和考量,就很难译有效达到文本功能的译文,尤其是针对旅游外宣材料这类功能性文本。
解释功能,针对读者、听话人和语言研究者来说,是指语境对于言语活动中某些语言现象的解释和说明能力,表现在语境对于话语语义的生成和补足。正如之前讨论过的,旅游外宣材料的文本功能主要在于吸引读者,帮助其理解中国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进而前来旅游。没有接受理解就没有后续的活动。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千差万别,历史认知、审美习惯,甚至基本词语的缺损在所难免,这也是一直以来有关文化翻译的难点所在。然而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有相似的地方,Vershuren提到,使用语言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因此,翻译此类文本,译者要熟悉并利用译语读者语境的解释功能,对比并寻找两种语境共享的地方,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
(二)结合读者语境,针对材料英译可选择的策略。
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译语读者不同的文化语境。因此,译语读者在阅读文化负载量大的外宣文本时,由于本身语境知识的制约,面对源语读者驾轻就熟的文字,难免觉得不知所云,从而直接或间接地造成文本功能效果的减弱。因此在处理相关文本时,译者要考虑到读者语境知识对他们理解能力的制约,作简要的增译。
此外,中国的旅游宣传材料大都气势磅礴,行文华丽,描写景物时则喜用夸张手法,讲究诗情画意。然而,根据英语行文习惯,景物大多写实、简洁明了,过多渲染只会让译语读者认为华而不实、心生反感。因此,关于华丽的修饰,非必要诗词的点缀和复杂句式,可以在翻译中进行简化。
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接受心理的不同和对信息期待的不同,要求译者处理旅游外宣材料要适时作出改动,例如重组句型或选择相关词语以便迎合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容易理解。
类比是吸引译语读者注意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对中英两种语言或文化历史相似处的比较,在译语读者语境背景中找出共鸣,使读者在第一时间抓住信息传递的重点。例如把“澳门”译为Macao,Eastern Las Vegas,或是把“西施”译为Xishi,the Chinese Cleopatra or Helen(rare beauty),都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五、结语
旅游外宣材料是功能性文本,比一般的汉译英材料更注重翻译效果,而译语读者的接受程度是判断译文优劣的重要因素。鉴于语境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译语读者语境背景的特殊性和在此类文本英译中的关键作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灵活选择翻译策略,根据语段特点采取增译、简化、改译和类比的方法,译出符合读者语境背景和审美期待的作品,以达到文本功能,促进双方文化的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Malinowski,B.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upplement to C.K.Ogden and I.A.Richards.The Meaning of Meaning[M].New York:Harcourt Brace and World,1923.
[2]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Nida,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on.Prefac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Sperber,D. & 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
[5]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6]方梦之,毛忠明.实用翻译教程[M].2004:313.
[7]高存,张允.旅游文本的英译――问卷调查与策略探讨[J].上海翻译,2005,(3).
[8]李运兴.再谈翻译语境的性质[J].中国翻译,2008,(5).
【Abstract】As a kind of applied translation, China-ASEAN Business and Investment Development Report contains two parts: the status quo of China-ASEAN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fruits of their bilateral trade and investm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the translation work has to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eneral translation rule .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eature of report translation from the aspect of grammar and texture, which aims at improving the translation for foreign publicity.
【Key words】China-ASEAN Business and Investment Translation
【中图分类号】 H1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76-02
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在可能打破世界经济格局的同时,已经开始形成属于发展中国家特有的思维模式,而作为双方合作和发展的重要的领域莫过于商务与投资了,因此,在对外宣传中,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发展报告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要遵循应用文体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读性,还要兼顾报告阅读的对象,本文从其时态、语态及其语篇上着手分析这类报告的翻译,具体如下:
1 时态
汉语一般没有太大的时态变化,其语序本身就能反映出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而英语必须借助时态的变化才能准确的展现相对应的先后顺序。具体到商务与投资发展报告这类应用翻译,要求译者在各种变化因素中实现源文本的交际目的。它包含大量的信息性(informative)文本(Newmark 1988), 信息性文本强调“真实性”和语言外部的现实。通常为不带个人特色的现代语言写成,因此在时态处理上,要视其传达的信息而定。
1.1 过去时态
过去时态是译文中的主线,虽然是客观描述,但是类似于此的报告基本上都是对于自报告以前的数据及其贸易状况的描述,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多用过去时。现在完成时也是表过去的一种重要手段,特别适合描述完成了并对现在造成影响的贸易行为以及年度贸易成交量,方便报告阅读者能关注到年度商务与投资发展所取得的成果
例1:近年来,中印经贸发展以20%的速度增长,2007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50.1亿美元。中国成为印尼第三大贸易伙伴。
译文:With an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20% in recent years,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onesia recorded 25.01 billion US dollars in 2007.China has emerged as the third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1.2 现在进行时
现在时适用于说明文与议论文的英译,在商务与投资报告中会有少量对于当前局势以及中国与东盟各国之前关系现状的说明。而且,如果这种状况及发展趋势具有持续性,适合运用现在进行时
例2:当前,东盟正在继续向地区政治与经济一体化发展。 目前,中国与东盟已互为对方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译文:Today, ASEAN is continuing its step towards reg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two parties are currently both the fourth largest trade partner to each other.
1.3 将来时
例3:东盟的宗旨是共同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 加强同国际组织的紧密联系与互利合作。
译文:The objective of ASEAN is to take joint efforts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Be to do sth” 的结构是用不定时表将来的用法,它用于表示按计划或安排将要做的事,含有一定的必须性。用这一时态来翻译东盟的宗旨就能恰如其分的反映出双方合作发展的意愿。
2 语态
于科技类的应用文不同的是,在这类报告的翻译中多用主动态,虽然使用被动语态比较客观,不会给人以主观臆断的印象,但是主动句常用于直截了当的表达,使人易于接受和理解,比较适合以交际为目的的语境。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发展报告中,施事者和受事者往往就代表了贸易双方,多用被动态强调施动者能让报告阅读者掌握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具体双边贸易关系和投资动向,方便做出准确和适当的判断。
3 语篇
3.1 专业性较强
报告主要是关于中国-东盟的经贸合作发展,涉及的翻译内容专业性比较强,特别是一些协议和声明的翻译。
例4:2004年,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中国与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
译文:In 2004, China and ASEAN reached the Agreement on Trade in Goods of the Framework Agreement 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ASEAN and China, and Agreement on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of the Framework Agreement 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ASEAN and China……
3.2 长句较多
报告语篇结构比较单一,句子偏长,并列短句较多,因此翻译的句式大多比较机械,语言比较简明准确,符合报告的客观性的要求。
例5:矿产品一直是印尼对中国出口最多的商品,2007年出口额为41.4亿美元,占印尼对中国出口总额的42.8%,印尼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和化工厂产品,2007年合计出口额55.2亿美元,占印尼自中国进口总额的64.5%。
译文:Mineral products have always been China’s major import from Indonesia, which reached 4.14 billion US dollars in 2007, accounting for 42.8% of Indonesia’s total exports to China.64.5% of Indonesia’s imports from China in 2007 were machinery, electronic products, base metal and their products, and chemical products, which valued 5.52 billion US dollars.
3.2 信息性以时效性强
信息性(informativity)是句子构成语篇的必备条件之一,中国与东盟商务与投资发展报告中,时效和信息是交流合作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合作以来逐年递增的贸易额和扩大的合作的领域应该及时的公布,因此,准确及时地翻译也显得尤为重要。
例6:据2008年3月28日的“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国家报告”统计,2007年中柬双方贸易额达到9.33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193.6%。
译文: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in the National Report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Economic Cooperation released on March 28,2008, bilateral trade volum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otaled 933 million US dollars in 2007, up by 193.6% over 2004.
4 商务与投资报告的翻译特点
4.1 忠实通顺 语言地道
根据我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制定的工作条例中对于对外翻译标准的要求,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而且译文必须是流畅的外文。在商务与投资发展报告的翻译上,因为涉及的关键词是贸易和投资,而紧跟贸易和投资的是贸易方、贸易额以及贸易种类的翻译,“信”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因为报告的阅读者多为政府官员,投资方和记者, 语言是否“达”也举足轻重。
4.2 注重内部逻辑 拒绝单纯直译
对于客观性比较强的文字,特别是信息性文本,英译一般采用直译,能反映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增加读者的信赖度。鉴于报告语篇结构比较单一,句子和句子之间逻辑关系不够明确,因此在英译时,不能照句直译,要注重其内部逻辑,在找准主干成分和修饰成分的基础上,按照英文表达习惯用通顺的语言翻译出来。
4.3 熟练掌握专业词汇以及一些固定句型
伴随着中国东盟的合作,也涌现了很多新词,这些词汇专业性较强,而且独具特色,熟练掌握对于有关中国东盟合作类的外宣材料的翻
译有很大帮助。在商务与投资报告中,出现的比较多的是对于数字的报告,如:比2006年增长了25.9%;提前三年实现了目标;贸易额增加至….; 这些句子的翻译事实上都有固定的程式,掌握好了这些固定句型,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报告翻译的失误。
5 外宣翻译的策略
5.1 苦练功底,熟悉专业领域翻译
在着手翻译前应该多方搜寻资料,杜绝一知半解和不求甚解,严肃对待外宣资料的翻译,充分发挥自己娴熟的翻译技巧
5.2 根据具体材料的语言特点,灵活运用翻译技巧
外宣材料究其不同领域和范围有其不同的语言特点,汉语跟英语语法特点因其文化不同,差异较大,因此翻译此类材料需要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运用适当的翻译技巧对中文进行适当的加工,切忌生搬硬套
5.3 坚持外宣翻译原则,保证翻译质量
外宣翻译需贴近中国国情,贴近国外读者的信息需求,贴近国外读者的思维 ,因此为了保证翻译质量,此类翻译必须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同时,贴近具体实际本身,尽可能做到推敲好每个句子,甚至是每个词的使用。
6 结语
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发展发展报告的翻译,相比文学翻译,它自成风格,作为宣传双方合作成果的一个窗口,了解其特点,不仅使我们的翻译更专业化,提高翻译水平,而且对推动中国-东盟各方面的合作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Newmark,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88.
中图分类号:F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6(b)-048-02
在翻译界,有许多种翻译理论、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豪斯的显性翻译和隐形翻译,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莱斯、费米尔、霍茨和诺德的功能理论翻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等翻译策略和理论在翻译史上百花齐放,对语言翻译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归化和异化之争还是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之争,为翻译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总结。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逐步超过许多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了打造属于自己的中华体系,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在历史上,有“丝之路”,很少提及“茶之路”,但是“丝之路”,和“茶之路”是并行发展的。由于茶叶的地域特色,以及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惯,茶叶慢慢被当地化,那么在“一带一路”这个全新的时代背景下,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特色也将被全面推广。为了更好地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茶文化的英文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在翻译中,既要保持我国的文化特色和魅力,又要准确体现中国茶文化的茶名和茶叶品性。在茶叶文化翻译中,我们需要注意翻译方法的多样性和灵动性。因此,笔者认为,基于宣扬中国茶文化的文化内容和达到交际目的,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指导价值。
1交际翻译理论和文本类型
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皮特·纽马克(PeterNewmark)提出两种翻译模式,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通常是在目的语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的形式上的翻译,更注重翻译文本准确地传递原文信息,比如科技文、说明文等。语义翻译力图在译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再现原文的语境意义。交际翻译具有相对意义。哈蒂姆和梅森(Hatim&Mason)指出,翻译是“发生在某个社会情境中的交际过程”。而纽马克指出:交际翻译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茶文化的交际翻译目的在于通过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历史[1]。翻译是对文本的翻译,因此纽马克将所有的文本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text)和呼唤型文本(vocativetext),在将所有的文本类型分类的前提下,不同的文本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文学作品和权威性言论等为表达型文本,阅读时不需要考虑读者的反应;教材和学术论文等为信息型文本,强调文本的真实性和规范性;而通俗读物等为呼唤型文本,起到号召和宣传作用。茶文化的交际翻译集归化翻译和意译翻译的优势。
中国茶文化的相关阅读资料,有《舌尖上的中国茶》、《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茶文化》、《茶经》等,以《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茶文化》为例,该书从文化角度对中国的茶文化进行了详细生动的描述,让读者了解茶文化的认识和加强鉴赏能力。在外国友人阅读时,简单明了地理解我国茶文化和解读源语言文化与信息,在翻译过程中,词语和句子要尽可能翻译出源语言的文化特色。翻译文本时不仅要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还应将中国特色的艺术魅力和东方文化内涵传递出去,对不同的文化特色的词语和句子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茶文化文本中多散句和短语,翻译中要体现汉语散文形散意不散的特点,采用音译、直译、意译等不同方法,对文本的句子进行拆分、整合。因此笔者认为,根据中国茶文化的文本类型,交际翻译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2中国茶文化翻译技巧
将中国的茶文化通过文本翻译的方式,不仅让外国读者不仅了解中国的茶文化,更了解我国的政治、经济和其他文化等诸多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茶文化的翻译是跨文化文本翻译,涉及两种文化,包括语言,是将源语言文本与目标文本嵌入到一定的情景中,因此屬于交际行为或者交际活动的一部分。翻译的茶文化文本可以被视为交际情景中交际符号的综合,但是文本翻译的情景和翻译文本接受时的情景是完全不同的。利用翻译文本所要实现的意图决定文本翻译时所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翻译手段。
2.1直译
纽马克认为特定的时间内与特定的文化所发生的事,适合采用语义翻译,保留地方特色。这里所说的语义翻译比较接近直译。茶文化翻译内容只要是包含民族特色和茶叶产地,茶叶形色时,可采用直译法。比如西湖龙井,所产地为西湖,茶色嫩绿,茶味甘醇,形状扁平挺直。这里的西湖龙井译为“WestLakelongjingtea”,句子可翻译为“Longjinggreencolor,aroma,mellowrefreshing,shapedlikeBuxus”。由于中国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边茶”,这里的边茶翻译为“bordertea”。在翻译茶器名称时,也可采用直译法,比如紫砂茶壶,可译为“purplesandteapot”,翻译时点出了色泽、材质、器物等要点。
2.2意译
对于中国茶文化中的神话人物和古代诗人的诗句可采用音译的方式。音译是看重原文,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在中国茶文化中,有“斗茶”这一说法,如果采用直译的方式,很容易让人产生歧义,将“斗”误解为打斗、斗争的意思。但是历史上,我们可知“斗茶”是一项文雅的活动。那在翻译的时候,如何让外国友人不产生误会,而且又能将这一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传递出去呢?因此,根据“斗茶”的历史记载,我们可知,这是一项竞赛,因此,我们可将“斗茶”翻译成“teacompetition”。关于茶文化的诗句,比如白居易有“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的《两碗茶》,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就需要翻译者针对诗句的意思,进行英文翻译,向外国友人传达更加准确的原文意思,表达独特的美感。
2.3音译加注释
音译是对中国茶文化中茶叶名称、产地、区域适合的翻译方式,有些茶叶名称和茶叶品质体现了悠久的中国历史,体现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和文化魅力,可以增加注释,例如武夷山的大红袍,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因此在翻译时,可译为DahongpaoTea(WuyiMountainRockTea)。
3“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茶文化翻译探索
3.1外宣翻译理论策略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外宣对于任何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外宣翻译可以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贸易国家的文化传播。因此要求外宣翻译者潜心研究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和思维模式,善于发现和分析中外文化的差异和特点,在抓住茶文化文本主旨、领会其精神的前提下,翻译时对茶文化文本中的茶叶科学知识、茶叶文化进行直译、音译、整合、意译等方式加词、删减等[2]。在外宣翻译中,交际翻译又是最主要的翻译策略,其遵循读者第一的原则,把读者的反应和读者的文化背景作为核心,力争翻译的文本通俗易懂,同时通过语义翻译,最大程度地传递中国茶文化的语义信息和美学信息。
3.2“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互相补充策略
茶文化的文本翻译中,“异化翻译”是“归化翻译”的基础,“归化翻译”是“异化翻译”的补充。“异化翻译”讲究的是“在两种异质文化存在的前提下,将不完全遵循目的语语言与语篇规范;关注国家间,民族间文化的差异,坚持茶叶文化的真实性,茶叶的品性或采用目的语中的特色词语来解读茶文化中的艺术美感,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针对我国茶文化从属于儒家文化,茶文化文本的翻译应当坚持异化翻译。而茶文化中包含了相当多的农业科技,这些科技论文采用归化翻译更加适合。
3.3交际功能翻译策略
跨文化文本翻译涉及两种文化,包括语言,将源语言文本与目标文本嵌入到一定的情景中,因此属于交际行为或者交际活动的一部分。茶文化翻译的文本可以被视为交际情景中交际符号的综合,但是文本翻译时的情景和翻译文本接受时的情景是完全不同的。茶文化译本需要反映原茶文化的有关特征,读者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长大,所以其对世界的了解、生活方式、对事物的观点以及阅读目标语文本时的体验均有所不同。交际功能是中国茶文化文本翻译的决定性标准,翻译的文本的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都从属于这一标准。
4结语
随着我国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中国茶文化的英文翻译已经成为促进茶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中国的茶文化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结合的产物。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下,茶文化也将走向更国际化境界。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为茶文化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只有实现茶文化的信息传递,才能进一步弘扬我国悠久的中华文化,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茶文化。
参考文献
[1] Newmark P.Communicative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西方翻譯理论精选[M].申雨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 张健.外宣翻译导论[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3] 林治.以茶文化优化“一带一路”人文生态环境[J].西部大开发,2016(7).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加快了融入全球化的步伐。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2010 年上海世博会、2010广州亚运会的圆满结束以及2011年西安的世界园林博览会等各种国际活动,都标志着我国在国际舞台更加活跃。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中国工作,学习,旅游,或长期居住,所以公共场所一些标识语的英文翻译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当前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各种不规范的翻译现象随处可见,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对外交流的国际形象。
本文旨在从跨文化交际视角来探讨公示语的英译问题,通过一些实例来分析公示语英译中的现象和误译问题,希望译者关注不同国家的文化和语言的不同之处,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二.公示语研究概况
公示语是一个新的通用流行语词,与之意义相近的语汇包括“标志语”、“标识语”、 “标示语”、“牌示语言”、“告示语”、“标语”等。有关专家对“公示语”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界定:
公示语即“公开和面对公众, 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
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 戴宗显、吕和发,2005:38)。
目前国内公示语的英译并不规范汉英翻译,误译、滥译现象随处可见。有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盲目追求汉英字词句上简单对应,翻译生硬而牵强,甚至出现错误,还有的闹出笑话,在外国友人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为规范语言环境,许多专家学者对汉英公示语的翻译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立了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在2005年成功召开了“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贺学耘在探讨公示语文本类型的基础上,提出公示语的交际翻译策略,认为翻译公示语时,译者应该熟知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和功能意义,了解汉英公示语的文化差异,要将读者的文化习惯摆在首位(贺学耘,2006:57)。黄友义提出外宣翻译工作者的“三贴近”的原则,认为汉译英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努力跨越文化鸿沟;要熟知外国语言习惯,防止落入文字陷阱(黄友义,2004:27)。吕和发认为,由于公示语具有严格的规范性、标准性和沿袭性,进行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必须在汉英两种文化中对使用的具有相同功能的公示语进行一对一汉英对译(吕和发,2004:38)。 这些研究表明,公示语的翻译与文化紧密相连,这就要求译者具有跨文化意识,使公示语译文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传统和表达习惯,最终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三.公示语翻译与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对话,它借助翻译来进行,翻译是文化对话的桥梁和中介。贾玉新教授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贾玉新,1993:23)。因此,翻译不仅仅是翻译不同的语言,更是翻译不同的文化。
著名学者王佐良认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不是说一个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这就包括了历史、动态、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情感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王佐良,1989:18)。 他在《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一文中指出:“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指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王佐良,1989:34)
公示语翻译的读者是外国友人,因此,公示语翻译首先应该考虑外国友人的反应和接受程度,既要注意到语言翻译的准确性汉英翻译,也要在熟悉并尊重外国的社会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基础上,使译文符合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要实现这个目的,译者必须要有跨文化意识,善于化解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化、习惯、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使外国友人顺利读懂领会信息,从而使跨文化交际得以成功实现。
四.公示语的翻译策略
对于公示语的翻译,可以采取以下三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如果英语中有现成的对应的表达我们就可以直接借用和照搬;如果英语里有类似的表达则可以对比两种文化进行加工改译; 如果公示语明显具有中国本土意义,则可以省略不译。
1. 借译
英语公示语的很多表表达是根据习惯形成的,不能根据中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生硬的翻译。翻译时,最简便而实用的办法莫过于直接照搬国外的惯用标识,那些约定俗成的公示语最地道,也最容易理解。除了一些很有民族特色的公示语外,汉语公示语基本上都能找到相应的英文公示语。要在英文中找到有着相同功能的公示语,要求译者要有深厚的英文功底,切不可望文生义。
比如,公路上的“保持车距”,英文表达不是“Keep space”也不是“Keep the distance betweenvehicles”,而应是“Keepyour space”。还有“在营业中”不是“In business”,而是“Open”。商店里的“打8 折”不是“80% discount”而是“20 %off”。再比如说, “闲人莫入” 或者“游客止步”并非“Strangers are forbidden ”或者“Tourists please stop”,而只要采用英美人在工作场所的常见的简单提示语“Employees/Staff only” 即可。
2. 改译
公示语的读者应是普通大众, 英译须以读者为本, 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和思维, 可让外国友人一看就懂, 真正达到对外交流和宣传的效果。公示语是应用文体, 如街头路牌、商店招牌、宣传语、警示语、旅游简介等,因篇幅短小而不能使用译注, 因此应该尽量使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来传达出其含义。
如 公园中常见的公示语标牌“小草微微笑,请你走便道”,如果仅仅按照字面意思直译为“Little grassis smiling slightly, please walk on pavement”,就显得冗长累赘,而根据英语习惯,它可以简单地译为“Keep off the grass”;又如将公交车上“老弱病残专座”译为“Please offerseating place to the elderly and handicapped”就不符合公示语张贴的空间要求,而根据英语习惯,仅一个单词“Handicapped”即可。其它如“前方修路,请慢驾驶”译为“Road WorkAhead”,“该路段为单行道”译作“OneWay”等。再如:“No Littering”表示“请勿乱扔废弃物”、“Occupied”表示“(厕所) 有人”、“Fragile”表示“小心易碎”、“Appropriate parking”或“Private parking”表示“专用车位”、“Lost & Found”表示“失物招领”等。这些常用的简单的词汇或短语不仅意义明确易懂,也使读者一目了然。
3.不译
然而,目前国内的一些通用汉语公示语在英语国家是找不到任何踪迹的。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工作者首先不应考虑如何译,而是考虑是否译。比如:在我国公共场所常有一些随地吐痰、乱写乱画、××到此一游等不文明的现象,于是就有诸如“禁止在公园内随地大小便”、“禁止乱刻乱画”、“禁止乱扔垃圾” 、“讲文明汉英翻译,爱卫生,除陋习”等标示语。这类汉语公示语纯粹是针对国人中有些不文明行为而写的,对外国受众几乎没有什么提示或警戒意义,译成英文不但无益于外国友人交际反而有损国人形象,所以最好不译。当然,一些具有中国本土化意义的公示信息,若确实有必要保留,在暂时无法找到对应译法的情况下,应当参照实际功能需要,选择适宜形式风格进行试译,然后在部分海外旅游者中进行检验,在确认不会产生任何误解的情况下才可广泛应用。五.结束语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交流。翻译工作者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起关键的衔接作用。要译好公示语,翻译工作者不仅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还必须对中西文化差异有深入的认识,通过对公示语的翻译,帮助来华外国友人跨越文化障碍,从而更深入了解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戴宗显、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以201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伦敦为例[J]. 中国翻译, 2005, 6.
[2]贺学耘.汉英公示语翻译的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3.
[3]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
[4]、吕和发.公示语的汉英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04, 1.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1-0021-02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为了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推广到全世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原新闻出版总署启动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时至今日,该计划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越来越多的出版单位、出版产品“走出去”,并且,实施“走出去”战略已经成为一些出版集团发展的共识。
在国内图书出版市场,少儿图书板块市场规模和份额不断扩大。但是少儿图书在国外市场遇冷,与国外少儿图书成功“走进来”相比,“走出去”的步伐有待于进一步加快。本文以少儿科普图书为例,探讨一下外宣少儿科普图书在国外市场遇冷原因以及相应策略。
1 外宣少儿科普图书在国外图书市场遇冷的原因
外宣少儿科普图书在国外图书市场遇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1阅读传统、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差异
众所周知,把握好国外读者的文化特征是实施外宣少儿科普图书“走出去”战略的关键,而受众的阅读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背景、阅读传统和社会环境。
1)文化背景的差异。文化差异是导致外宣少儿科普图书在国外图书市场遇冷的重要因素。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模式、审美方式、价值观念的差异。如:有的少儿科普书里涉及老师与学生对立关系的情节,这与一些国家的价值观相冲突,很难为其所接受;
2)阅读传统的差异。由于历史传统、人文背景不同,因此每个国家的少儿科普书读者习惯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不同类型的文本资料。而中国少儿科普书往往是过多地运用专业术语,有的表达得过分详细、过分全面,冗长的文字淹没了实质性的信息,有的甚至可以称作是科学论文的通俗版;而且多运用问答模式,忽略了小读者思考问题、探索发现的乐趣,将侧重点放置于灌输知识方面。这使得能在中国热销的少儿科普图书在对象国有可能遇冷。
1.2发展底蕴不足
要实施少儿科普图书“走出去”战略,首先要使少儿科普图书拥有“走出去”的底蕴。这就要求把复杂、深奥的知识与读者的接受能力与领悟水平结合起来,作品要兼具艺术系与科学性,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原有文本简简单单地翻译出来。
1.3目标受众市场不明确
目前国内很多外宣少儿科普图书的制作是基于上级指定的任务,只要达到上级的要求,拿到国家补贴,对于出版社来讲就算完成任务,并没有注意实际达到的宣传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制作的外宣少儿科普图书很少考虑受众群的需求,大部分图书的内容也并非外国读者关心的题材。
1.4对国际市场和行销渠道认识不足
大多数少儿科普图书“走出去”的过程很被动,坐等外界出版商发现。由于主动权不在自己手中,因此错失了许多优秀作品走向国外市场的良机。如何调整宣传公关策略,最大限度地吸引外国读者的眼球,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2 促进我国少儿科普图书“走出去”的主要路径
实施少儿科普图书 “走出去”战略,首先要从营销方式、合作模式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其次要把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文化输送到国外,以便使国外民众熟悉并接受。从这两方面看,国内的少儿科普图书实现“走出去”战略,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2.1要了解目标市场
我们过去是有什么产品卖什么产品,而不是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这是个大问题。我们要了解目标客户有什么特点,才能跟他们分享我们能够提供的内容。
1)选题要有针对性。若要让书的内容能激起外国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购买欲望,让国外更多的读者喜欢并乐意购买我们的少儿科普图书,就必须选题对路,用对象国读者喜欢的方式走近读者。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转变思路,区分不同的受众市场,策划有针对性的选题,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
2)选题要有先进性、创新性。客观讲,目前我国少儿科普图书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与国外同类图书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比如文字所占比重太大,缺少精美图片,尤其是震撼性的文图设置和出人意料的设计几乎没有,在版面设计方面也较为固定且带有死板倾向。要改变图片小、文字多的版式,最重要的是在保证自己文化品质的前提下,顾及对方的欣赏阅读习惯。此外,国外有很多人也很关注中国儿童的精神面貌与生活状况,这就要求实施少儿科普书“走出去”战略时,在选题方面除了重点考虑中国传统文化题材外,更要加入时代元素。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实践少儿科普图书“走出去”战略的出版人,首先要把住的是中国文化的根,也就是在实践中要注意突出中国特色之所在。
2.2要进行本土化操作
外宣少儿科普书本土化操作,是指为迅速适应目标市场的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淡化母国色彩,在产品定位、市场开发等方面都实施当地化策略,从而使其在短时间内获得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青睐。
1)作者的本土化选择。作者的水平高低是外宣少儿科普图书制作过程中很重要的方面。不同的作者对选题的理解可能不同,再加上编写能力有所差异、学术水平参差不齐,不同的作者完成同一个选题时很可能会出现巨大差异。所以,对作者的选择需要扩大选择范围,放眼全球。比如说创作德文图书,如果选择了德语专家,而且这个专家又是在德国土生土长的,其好处自然不用赘述。如《中国日报》就选择了美国本土比较知名的专栏作家、专职评论家来给它供稿,这使得该报的海外覆盖率大大提升;
2)译者的本土化选择。通常我们在确定一本外宣少儿科普图书的选题之后,有时还需要确定译者。如果没有好的译者,那么再好的选题也会遭到冷遇。中国少儿科普图书要打入对象国市场,翻译环节很关键,一定要适合对象国读者的阅读习惯。那些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既了解中国文化又精通本国语言的国外汉学家,是最理想的译者。
此外,中国少儿科普书一旦进入海外,为了适应市场化需求,还要顾及经营上的问题。这就要求实践少儿科普图书 “走出去”战略的中国出版人突破行政范围和合作层次,着眼于市场需求,把握市场机遇,迅速形成规模,结成开拓海外市场的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少儿科普图书“走出去”名至实归。
参考文献
[1]龚莉.“走出去”的内涵要丰富.中国图书商报,2009,10.
英译《菜根谭》对比与再译探究
马建忠“善译”思想之再思
翻译热词“你懂的”:是youknow抑或其他
《红楼梦》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
中国古典文学在西班牙的翻译情况初探
和合翻译学视野中的翻译价值观
科技英语中的消极修辞与翻译
论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翻译忠实性
基于英语专业笔译课前调查问卷的分析与思考
国外翻译服务标准研究初探
基于ESP的口译教学模式探究
谈科技文献翻译的科学性——小议科技文献翻译中的原则与标准
信息技术视角下的英语翻译协同式教学
全球化语境下对中国翻译教学与师资发展的思考
莫马迪《三部剧》中语言特色之翻译探析
期待视野下的乔布斯情书翻译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译本考察
文化语境维度下张爱玲的翻译观探析
外来语的音译与国际品牌的翻译——以日本品牌为例
《坡传》两个中译本对照应衔接的处理
《丰乳肥臀》葛浩文英译本的创造性叛逆
百花齐放总是春——赵彦春教授访谈录
文化调适理论视域下《猫》的汉译探析
英语世界《水浒传》主题研究中的多种声音
译者行为批评下的苏籍女性翻译家研究
企业外宣翻译的目的论、语用论和系统功能论的辩证统一
心存敬畏,译无止境——俄罗斯文学资深翻译家高莽访谈录
古代典籍如何译?——比较三个《尚书》译本引发的思考
论理想译者的多重身份——以庞德的翻译实践为例
《阿Q正传》中语用前提英译评析——以杨译本和蓝译本为例
乡土文学、乡土语言及其翻译研究
西班牙语翻译练习中的语言迁移现象研究
韩国外国语大学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成功案例及启示
试议翻译研究论文写作方法和规范——以《论语》英译研究为例
从“车”看英汉认知的范畴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西游记》中析字方法的英译——以“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和“孙悟空”为例
国内高校网页英译研究
三秦大地与其译者群体——胡宗峰教授访谈录
客居地译介——美国本德尔教授中国行
学术术语的译用与汉语用语的规范——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identity”为例
试论升级新闻翻译标准——CNN辱华案例重析
中国佛教翻译中儒家文化的同化作用
框架语义学在王佐良《雷雨》英译中的指导性语用研究
基于Skype网络技术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研究
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抽样调研报告
圣经中译本及其教内外审视
当代诠释学和宗教文本翻译
试论中国宗教典籍的译介原则
国际商务英语语言研究综述
进化视野下语言学研究范式转向
国内外词汇推理研究统计与分析
国外二语词汇损耗研究的若干热点
一项关于英语习语翻译教学的实证研究
二语英语空论元不对称习失研究综述
词汇知识对阅读理解影响的实证研究
学术会话中人称代词身份建构功能研究
学术话语中女性学者的身份建构研究
语用身份视角下的博士论文致谢语研究
加拿大浸入式双语教育的半世纪回顾与启示
中国大学生英语名词数的误用研究
基于反拨效应理论的CET与CET-SET的相关性验证
以美剧为输入材料的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需求分析
论指宾状语结构的句法、语义及语用属性
村上与莫言的文体特征——以比喻修辞为中心
日本大正时期的乌托邦想象与实践
乔治·桑《小法岱特》中的儿童文学因素
罗伯特·瓦尔泽柏林三部曲在思想上的承接与发展
加缪:徘徊在基督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人
论林玉玲《馨香与金箔》对童话的模仿与颠覆
翻译学本质叩问——文化派对归结论的误读
罗什译经与中国文学外译的译者选择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的王宣忱译经行为研究
《转喻:语言、思维与交际背后的捷径》评述
译者的选择——《茶馆》粤语译本的翻译策略
前制度化教育语境下的晚清民间商务英语教学
汉韩频率副词在现实句、非现实句中的共性分析
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困境的生态解析与对策思考
美国关键语言战略实施体系的构建和战略目标
中国大学生英语词汇量与词汇学习策略关系的实证研究
“信息化”英译之辨——兼论中国特色表达方式之对外传播
制度化翻译与市场化翻译——兼论中国外文局翻译模式的转变
世界经济危机的隐喻概念化——英俄语经济文本的比较研究
析罗伯特·瓦尔泽小说《唐纳兄妹》与《强盗》中的艺术家
语言与物语之间的选择——论美国文学对村上春树文学的影响
论《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的改写及其理念变化
投向彼岸的视线:宫泽贤治早期文学中的“乌托邦”想象
试论青年志贺直哉个人主义觉醒中的“四个解放”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贝娄对当代社会与人生的道德追问
认知隐喻学畛域中情感评价的体验——人际共轭促生理据疏义
基于语料库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汉英口译词汇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