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消费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24 16:42: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从众消费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从众消费论文

篇(1)

一、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特点

1.大学生消费的一般特点。(1)消费来源单一。为保证教学质量和对校园进行有计划、有秩序管理,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还采用比较封闭的管理模式。这种体制决定了大学生缺少更多的个人空间和时间,他们没有条件也没有更多的精力来从事较为复杂的社会工作,靠自己赚钱来完成学业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下就只能做依靠家庭资助、贷款或勤工俭学等方式的经济来源。(2)消费结构变化。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大学生的消费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3)消费欲望膨胀。部分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存在超自己基本需要,走向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形成依附于家庭的高消费现象。

2.大学生消费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现象。(1)从众消费和盲目消费。从众性和盲目性是当代大学生消费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受集体影响,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和从众消费。(2)攀比消费和情绪化消费。由于大学生消费存在从众的心理及虚荣心作祟,在追求享乐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形成相互攀比的心理,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3)享受消费和高消费。近年来受西方消费主义浪潮的影响,大学生中享乐主义思想非常严重,享受生活成为指导消费的新观念。(4)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近年来,社会上流行负债消费和超前消费(今天花明天的钱)。受这种思想的引导,负债消费在大学中也悄然兴起,节约成为了难以启齿的话题。

二、大学生正确消费习-愤的养成教育

篇(2)

一、文化营销和消费社会的含义

(1)文化营销。文化营销是有意识地构建企业的个性价值观并寻求与消费者的个性价值观匹配的营销活动。文化营销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企业须借助于或者是英语不用特色的环境文化开展营销活动;二是文化因素必须渗透到市场营销组合中,营销者必须综合地运用文化因素,制定出有文化特色的市场营销组合;三是企业应充分利用CI战略(企业形象战略)与cs战略(顾客满意战略)全面构筑企业文化。(2)消费社会。消费社会的特征主要有三点:消费社会商品十分丰盛;消费主义是消费社会的核心观念,“消费主义”观念认为,人活着,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消费;不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而是为了显示能够消费什么;消费社会的人被物所支配。

二、中国消费文化的现状

1.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影响下的消费文化。第一,中庸之道。大理学家朱熹认为,中庸就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种价值观反映在消费者行为中,有四方面影响:一是含蓄的审美情趣,如喜欢淡雅的布艺等;二是强调“共性”,例如跟风购买等;三是反对超前消费;四是在做购买决策时,重视模糊思维。第二,注重人伦。人伦即是人类社会中以维系到的秩序的人际关系,是人们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中华文化强调以家庭为本伦,消费者在作出购买行为的时候,会从家庭,集体角度出发考虑,不仅仅是依靠自己的偏好。第三,面子主义。中国人爱“露脸”,厌恶“丢脸”。反映在消费行为上,许多消费不是为了自己的需求,而是为了别人的评价,或者是社会的评价。

2.西方消费文化的入侵及影响。西方消费文化主要是以“消费主义”为主的一种文化,在很多方面都与中国消费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共同影响下,中西方消费文化的融合的产物——消费社会下的消费时尚心理诞生。消费时尚心理在现代中国消费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它的大前提是消费社会,也就是中国消费市场已经在逐步转型。消费时尚一般遵循着这样几个原则:循环原则——时尚可以卷土重来:从众原则——追逐品牌;求新原则——标新立异;价值原则——珍贵等同于有价值;常态曲线原则——发展兴起衰败;样式差异原则——地区、群体差异。就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式: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种定式对于营销者,或者是产品的生产者来说,都是有很重要的启示的。  三、对企业制定营销策略的启示

首先,企业需要学会分类。作为一个大企业,需要掌握不同的群体的消费心理,各个击破;对于一个小企业,更好的做法就是有的放矢,专注于一个群体。其次,企业需要学会心理学在营销中的应用。(1)阿西实验——从众的利用。阿西实验证明了人的从众心理,也可以间接推算出中国人在消费时共同的“需要外界正面评价”的心态。这在中华消费文化中的体现就是对于品牌,时尚以及高精尖的追求,很多商家利用了这一点,不惜重金打造自己的品牌,请明星代言,树立品牌价值。在企业的大型决策之下,单一的营销活动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促销是最能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如果能智能一个由吸引力的促销手段,销售额必然会有很大的增长。(2)消费阈值——产品,价格的制定。每个消费者心中都存在有阈值。由于群体不同,阈值也就不同。年轻的或者是沿海、对于西方消费比较认可的消费者,可能对于产品范围的阈限比其他消费者更具宽容性,更易接受比较标新立异的产品。企业在制定销售品价格的时候,必须注意到顾客的阈限,在阈限内,便是营销者可以控制的价格,可以方便做许许多多的调整和策略。(3)营销者做主——新时代的营销心理。2002年,布欧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心理回家卡尼曼教授在其“前景理论”中,对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基本假设进行了反驳。其理论有三个结论:人们在做决策时,并不是去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某种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判断;人在心中为金钱建立了不同的心理账户:损失的痛苦大于获得的快乐,输赢取决于参照点,人们最终追求的幸福,而不是金钱。营销心理学必须强调,心理与行为是可以引导和控制。营销者可以影响消费者的感知。最后,企业加强对于消费者的关注,是企业关注消费文化的基础。任何一个好的企业,都应尽心尽力去做销售。

参考文献:

[1]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前言》,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

[2]王建国.《销售与市场》,2009-03-17

篇(3)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Abstract: From the situation of information perception perspective, the research analyzed the motivation of consumers’ counterfeit products purchasing behavior and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it. Further, it analyzed the moderation effects of herding and brand prominence. Using experiments methods, the results revealed: for products that had high brand prominence, the similarity situation had positive effect on counterfeits purchase intention, and this relationship was fully mediated by consumers’ attitude and quality perception. What’s more, the positive influence would be strengthened when the herding phenomenon was present. However, for products that had low brand prominence, the effect of similarity situation on counterfeits purchase intention was not significant.

Keywords: similarity situation; counterfeits; purchase intention; brand prominence; herding effect

引言

“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问题将更受重视。然而,随着现代商品市场的繁荣发展,从顶级奢侈品到日常生活用品,仿冒品正在蔓延,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拥有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市场运行机制。深入了解仿冒品购买行为的动因,可为遏制仿冒品发展,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商业环境等提供有效建议。

现实决策中,人们是不完全理性的,信息情境与群体压力起着重要的作用[1]。仿冒品以低于正品数倍的价格而拥有与正品相似的特征,使得仿冒品购买行为十分特殊,信息情境与群体压力在其中的作用值得关注。当消费者处于不同的信息感知情境时,其仿冒品购买行为会如何表现?进一步地,在群体意见的压力下,消费者的仿冒品购买行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基于上述背景与问题,本文将从信息感知情境的角度出发,具体分析消费者仿冒品购买行为的羊群效应表现。

1理论文献

1.1仿冒品购买行为

仿冒品是指未经授权,非法复制存在市场并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拥有品牌价值的正品,使其与正品难以辨别的产品[2]。Grossman和Shapiro将仿冒品进一步区分为欺骗性仿冒与非欺骗性仿冒[3]。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有意购买仿冒品的非欺骗现象更为普遍,其成因也更为复杂。因此,本文将研究非欺骗性仿冒品的购买行为。以往的研究将消费者仿冒品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分为两类:一是产品因素,包括产品定价、产品品质、品牌形象等;二是消费者因素,包括消费者心理、个性特征等。然而,这两类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复杂多变的仿冒品购买行为,实际上,情境因素在其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4]。然而,现有研究对情境因素的考虑却较少,因此,本文将研究情境因素对消费者仿冒品购买行为的影响作用。

1.2相似情境

在现实的决策过程中,受时空、信息传递等各种因素的制约,非理性选择行为更为普遍。在非理性决策的过程中,情境因素的影响十分重要[5]。包括个体特征、选择数量、信息传递等方面。其中信息传递是情境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信息表达,可以构造不同的情境[6]。通过图片、文字描述、实物等可以使被试通过想象而获得感同身受的知觉,由此操纵情境[7]。人们之所以购买仿冒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仿品与正品的相似性,花较少的钱却可享有与正品相同的利益。因此,本文研究的信息感知情境主要关注相似情境。即通过各种方式向消费者传递仿品与正品十分相似的信息,包括外观、质量、功能等的相似,使消费者置身于感知相似的知觉中。

1.3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也被称为“从众”,普遍存在于人们的行为表现中。Lascu和Zinkhan从营销视角定义了羊群效应,即消费者接收到他人的产品购买信息后,做出与他人一致的行为决策[8]。随着仿冒品消费的盛行,仿冒品购买行为已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而逐渐演变成群体行为,社会性压力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然而,羊群效应对仿冒品购买行为的影响作用目前仍没有定论,Phau等表示,当仿冒品的非法性被强调时,从众性较高的人会对仿冒品表现出负面态度[9];Hanzaee和Jalalian则指出当获得朋友支持时,人们对仿冒品则持正面态度[10]。可见,羊群效应对消费者仿冒品购买行为的影响应该依具体情境而定。本文将在感知相似信息的情境下讨论羊群效应的影响作用。

2研究框架与假设

2.1研究模型

本研究是基于信息感知情境的视角,分析消费者仿冒品购买行为及其作用机理。并进一步探讨了羊群效应和品牌显著度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2.2研究假设

2.2.1感知相似情境对仿冒品购买意愿的影响

有学者指出,仿品与正品相似的物理属性是人们选择仿冒品的关键因素,产品的相似性使得人们通过购买仿冒品而获得与购买正品相同的利益,如身份、地位、形象等[11]。特别是当仿冒品拥有较高的质量时,相似的属性降低了消费者的社会风险感知,从而刺激人们购买仿冒品[12]。将这种物理属性通过信息感知的方式设计在情境中,可得出假设一:

H1:感知相似情境正向影响消费者仿冒品购买意愿;

态度因素在人们购买意愿的影响中一般起到中介作用。在仿冒品的购买中,相似性会影响消费者对仿品的态度,进而影响人们的购买意愿[13]。由此得出假设二:

H2:感知相似情境对仿冒品购买意愿的正向影响是通过产品态度发生作用的;

除了产品态度,感知质量是另一个重要的中间变量。质量是产品构成的重要部分,感知质量对仿冒品购买意愿的影响显著[2]。Wilcox等指出当消费者感知到仿品与正品相似的信息时,会认为仿品质量与正品接近,从而购买仿冒品[14]。由此,得出假设三:

H3:感知相似情境对仿冒品购买意愿的正向影响是通过质量感知发生作用的;

2.2.2羊群效应和品牌显著度的调节作用

消费者的态度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取决于他们对这种压力的易感性[15]。在相似的情境中,人们更容易受到从众的影响。Chaudhuri和Majumdar指出仿品与正品的相似性使得仿品也能展现正品所展现的自我概念,这正符合消费者社会趋同性的需求,人们由此而购买仿冒品[16]。在相似情境中,当人们受到从众信息的影响时,对仿冒品的购买意愿会增强。以85%表示多数人,15%则表示少数人[17]。由此得出假设四:

H4a:当听到多数人(85%)购买仿品的从众信息时,相似情境对仿品购买意愿的影响会增强;

H4b:当听到少数人(15%)购买仿品的从众信息时,相似情境对仿品购买意愿的影响会减弱;

商品类别不同,研究结论也存在一定的差别[18]。品牌显著度可以作为产品分类的标准[19]。高品牌显著度的产品强调品牌作用,品牌文化、品牌内涵对人们购买产品起到决定性作用,如奢侈品;低品牌显著度的产品,则更强调产品本身的实用性,人们购买产品时更注重方便、实惠等特性,如一般生活用品。由此得出假设五:

H5a:对于高品牌显著度的产品,感知相似情境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显著;

H5b:对于低品牌显著度的产品,感知相似情境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不显著;

3实验设计与数据结果

研究采取实验的方法进行。考虑到情境因素的设计,且使相关干扰降至最低,实验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共有400名学生参与了3个行为实验,回收有效问卷362份,有效率为90.5%。

3.1实验一:感知相似情境对仿冒品购买意愿的影响

实验一用于检验前三个假设,即主效应及中介作用检测。通过操纵情境因素,研究消费者对仿冒品购买意愿的影响。

3.1.1前测

经专家讨论及20个学生样本初测,路易斯.威登(LV)箱包的知名度较高,98.7%的学生称知道该奢侈品品牌,是消费者最受欢迎的奢侈品品牌之一,并且代表了品牌显著度较高的产品,适用于实验。

3.1.2方法

80名25-30岁的在校生参与了实验一(其中,男女比例各半),进行一对一组间实验(相似组和控制组),每组样本量为40人。通过操纵实现情境的测量。对于相似组,让被试想象自己处于仿冒品的购买环境当中,选取LV的EVA(N55213)斜跨手袋正品与仿品各一个,被试在自由观察这两个手袋的同时,向被强调以下相似信息:(正品价格:5300RMB;仿品价格:260RMB。仿品与正品,尤其是1:1的高仿品基本相同,表现在:外观的图案,花纹,颜色,大小比例是一样的;里衬、小细节也是一样的;仿品同样有防尘袋、说明书以及序列号;仿品的皮质与正品很相似,肉眼基本难以辨别;五金配件上都有logo的字样;同样有“made in France”的标记)。最后让被试填写关于产品态度、质量感知、相似程度、购买意愿等评价及个人统计特征问卷,评价采用李克特(Likter)7级量表(如1=非常不愿意,7=非常愿意);对于控制组,则不让被试接触任何实物以及相关的相似信息,仅对相同的题项进行评价。

3.1.3结果

第一,操纵变量通过显著性检测。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感知相似情境下,人们认为仿品与正品的相似度较高( =5.50,SD=1.30, =3.76,SD=1.48,F(1,78)=9.46,p=0.001)。“HS”表示相似程度高,“LS”表示相似程度低。

第二,主效应显著。如图2所示,相似组(SWTP)与控制组(CWTP)的仿冒品购买意愿存在显著差别( =3.28,SD=1.75, =2.28,SD=1.39,F(1,78)=6.40,p

第三,中介作用显著。即感知相似情境对消费者仿冒品购买意愿的影响是通过产品态度与质量感知的中介作用发生的,并且是完全中介。结果如表1所示,在回归方程中,当加入产品态度和质量感知后,相似情境的系数分别为0.063和0.057,均不显著(p=0.688/p=0.770),而产品态度与质量感知的系数则显著。依据中间变量检测原理,假设二,三得到支持。

3.2实验二:羊群效应的调节作用

3.2.1方法

实验二用于检测假设四。共有182位20至30岁的在校学生参与了本次实验(男女比例各半)。通过加入85%的从众信息――即“根据前期社会调查,85%的人购买了仿品”,或15%的从众信息――即“根据前期社会调查,15%的人购买了仿品”,实现对羊群效应的操纵。实验二是23的组间实验,每组约为30人。一共6组,包括三种组合:(1)相似组与控制组;(2)相似组+15%从众信息与控制组+15%从众信息;(3)相似组+85%从众信息与控制组+85%从众信息。

3.2.2结果

第一,操纵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p=0.000)。第二,通过方差分析(ANOVA),得到加入羊群效应的影响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如表2所示,羊群效应的调节作用显著(p=0.030**)。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图3所示,在没有从众信息的影响时,主效应仍在存在(p=0.40);当消费者接收到多数人(85%)购买仿冒品的从众信息时,感知相似情境对仿冒品购买意愿的正向作用增强(p=0.001);当消费者接收到少数人(15%)购买仿冒品的从众信息时,感知相似情境对仿冒品购买意愿的正向作用减弱(p=0.000),假设四得到支持。

3.3实验三:品牌显著度的调节作用

实验三用于检测假设五,通过高、低品牌显著度产品的实验比较,研究在不同的品牌显著度水平下,相似情境对消费者仿冒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变化。

3.3.1前测

通过专家讨论及20个学生样本初测,选取特百惠水杯作为实验产品,88.3%的学生称知道这个水杯品牌,并且特百惠水杯代表品牌显著度较低的产品。

3.3.2方法

60名研究生参与了实验三(男女比例各半),进行一对一组间实验(相似组和控制组),每组样本量为30人。实验操作与实验一相同,对于相似组,选取紫红色特百惠茶韵水杯正品与仿品各一个,在被试观察这两个水杯的同时,向被试强调以下信息(正品价格:108RMB;仿品价格:28RMB。仿品与正品基本相同,包括:外观,颜色,容量,大小比例,重量是一样的;有同样防伪数字盘,产品序列号,杯叉安全标志,说明书;装水都不会漏水;同样的耐温性能:杯盖、茶漏0-100;背身-30-140;同样的logo字样)。最后被试填写与实验一相同的测项。

3.3.3结果

第一,操纵变量仍然通过显著性检测(p=0.001);第二,与高品牌显著度产品的影响结果不同,在低品牌显著度的产品中,情境因素对于仿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 =3.57,SD=2.03, =3.63,SD=1.19,F(1,58)=0.024,p=0.877)。由此,品牌显著度的调节作用是显著(p=0.000),如图4所示。假设五得到支持。

4结论与讨论

研究探讨了信息感知情境下消费者仿冒品购买行为的羊群效应表现。在研究视角和作用机理的整合上都作了创新,不仅完善了相关理论,而且使得实践方向更为明确。主要的研究结论包括:第一,感知相似情境正向影响消费者仿冒品购买意愿;第二,情境因素的影响作用是通过产品态度和感知质量的完全中介作用所实现的;第三,在羊群效应的调节下,相似情境对仿冒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增强。并且这种影响在不同品牌显著度水平的产品中是不同的,对高品牌显著度的产品,情境因素的影响显著;对低品牌显著度的产品,情境因素的影响则不显著。

上述研究结论对遏制仿冒品,完善企业经营体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正品企业,尤其是高品牌显著度的企业,应尽量避免相似情境的发生,可以通过刺激甄别的方式,强调产品与仿品的差别,以优化购物环境,售后服务、贵宾定制等差异化服务,增强消费者的区别意识。另外,羊群效应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受欢迎程度、好口碑等从众趋向信息可以增强消费者的产品信任度及购买意愿。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未来的研究中可进一步完善。学生样本的局限性使得研究结论的普适性有待增强。此外,羊群效应的进一步分类可在将来的研究中深入探讨,低介入度的从众带来的只是顺从,消费者由此形成的产品态度是比较浅薄的,一旦消费者的行为不受监控或有更好的选择时,其购买决策便会改变。高介入度的从众才能保证消费者的持续满意度和忠诚度。

参考文献

[1]. 王红丽,李建昌. 创新情绪、情境信心对用户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J]. 软科学,2014,28(9):60-64.

[2]. 周丽永,周庭锐,消费者购买仿冒品行为的理论探析[J],商业研究,2012,5:165-169

[3]. Grossman,G. M.,Shapiro C.. Foreign counterfeiting of status good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8,103(1):79-100.

[4]. Kim, J.,Kim,J. E.,Park,J.. Effects of cognitive resource availability on consumer decisions involving counterfeit products:The role of perceived justification[J]. Marketing Letters,2012,23(3):869C881.

[5]. 张全成. 基于情境效应的消费者决策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企业管理系博士论文,2005:20-27.

[6]. Heerdink,M. W.,Van Kleef,G. A.,Homan,A. C.. On the social influence of emotions in groups:Interpersonal effects of anger and happiness on conformity versus devianc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3,105(2):262-284.

[7]. Shen,H.,Jiang,Y.,Adaval,R.. Contrast and assimilation effects of processing fluency[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10,36(5):876-889.

[8]. Lascu,D. N.,Zinkhan,G.. Consumer Conformity:Review and Ap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J]. 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1999,7(3):1-12.

[9]. Phau,I.,Sequeira,M.,Dix,S..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knowingly purchase counterfeit products[J]. Direct Marketing: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9,3(4):262-281.

[10]. Hanzaee,K. H.,Jalalian,S.. Impact of Non-Price Factors on Purchase Intention Counterfeits[J]. Research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2012,4(18):3313-3322.

[11]. Yoo,B.,Lee,S. H.. Asymmetrical effects of past experiences with genuine fashion luxury brands and their counterfeits on purchase intention of each[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2,65(10):1507-1515.

[12]. Erg?n,E. A.. The rise in the sales of counterfeit brands:The case of Turkish consumers[J].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2010,4(10):2181-2186.

[13]. Budiman,S.. Analysis of Consumer Attitudes to Purchase Intentions of Counterfeiting Bag Product in Indones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conomics and Social Sciences,2012,1(1):1-12.

[14]. Wilcox,K.,Kim,H. M.,Sen,S.. Why Do Consumers Buy Counterfeit Luxury Brand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9,4(46):247-259.

[15]. 戚海峰. 中国人从众消费行为问题探究―基于控制的视角[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24-32.

[16]. Chaudhuri,H. R.,Majumdar,S.. Understanding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from a contemporary marketing perspective[J]. Acadmey of Marketing Science Review,2006,11:1-18.

篇(4)

不花钱去传播,是宣传;花了钱去传播,是广告。广告是所有传播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在现代生活中它无孔不人,甚至创造灾难也创造奇迹。

一天中,每一时刻里,我们面对着纷纭变幻的信息,每个法国人据说每天要接受五百到一个个广告信息,但人们真正记住的能有几则?五条、十条、还是一条?这就迫使公共关系人员不得不研究研究传播艺术,以便艺术地传播。

传播作为一门专门性的科学,涉及到经济学、市场学、社会学、美学等多种学科,我们仅从激发购买动机,促成购买行为的角度谈一谈传播中的心理学。

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因素很多,仔细分析一下,传播心理学可以归纳出以下一些基本原理:

1.整体形象原理。撰写广告文稿不能把目光仅仅盯住商品的某个局部,必须把着眼点放到同该商品有关的整体。例如,写一则推销香皂的广告,仅仅说这种香皂“除污洁体”还远远不够,还应当同人们整个沐浴活动联系起来,“使你浴后神清气爽,身心舒畅,百倍提高工作效率”,这样才有效果。

2.动态原理。传播必须适应人们变化着、发展着的心理状态。当人们渴求进人电子合成器奇妙音响世界的时候,你还一昧停留在宣扬留声机“保证耐用十年以上”,就不识时务不识相,“现代音响效果,逼真摹现几十年前金嗓子周旋的天涯歌女’,效果定会不大一样。

3.情感原理。传播是情感宣传,不是理智辩驳,诉诸的是人们的感性不是理性。传播文稿切莫把重点放在讲道理或传播知识上,而应当着眼于诱发消费费的感情,妇女用品广告不能光讲为什么要用些用品的大道理,而应当号召以“今年二十,明年十八”,触动其感情,撼动其心肠,促使其购买。

4.异质性原理。传播应当使人受到突如其来的刺激,产生深刻的印象。

一则广告所起到的效果应该象巴黎罗伯尔广告公司经理达尼埃尔罗·伯尔所要求的:“如同有人狠狠踩了你一脚,而你痛苦的大叫一声。”

为此,一个身穿“奥利牌”短裤的男从由慢跑飘然而起;一群孩子手弹电子计算机脑袋越胀越大;健壮的奶牛跳起轻快的华尔兹舞,奶如泉涌···……,广告,无奇不有,出奇制胜。

5.从众原理。E}阿伦林为“从众”这样下定义: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真实的或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人行为或观点的变化,素罗蒙·阿西所做的著名的直线判断验证了这一原理。E}阿伦森并且进而指出,如果诱发人们从众的诱因又来自一个可信的、极有吸引力的人物(如某些独一无二的专家、一级演员、前述之奥运会十项全能冠军)则被诱使从众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以上,我们从传播者的角度,谈了广告中经常运用的心理学原理,那么从受传者或者接受者的角度来看,是什么阻碍了他被传播或接受传播呢?影响接受者被传播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自我估价;二是情绪和心向,分别述之:

1.自我估价。所有的听众、观众或读者的自我估价均不相同,我们经常说到的“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很难被说服,而那些自我估价较低的人则较易被说服,同样的情形也存在于知识阶层和非法知识阶层;老年人和青年人,男人和女人之间,与被说服性关系最密切的个性变因是自我估价,一个感到自己能力不足的人比一个自信的人更容易受劝诱性宣传的影响,因为每一个人内心里都有一种本能的倾向。相信自己有可能理正确,更完善。

2.情绪和心向。这是另一个与接受者有关的重要因素—头脑的状态,即接受者接受宣传时所具有的心情。应该注意到人们有期望自己能够抗拒诸如电视广告节目这类劝诱性宣传的心向,当一个人确认某种宣传正企图用花言巧语劝诱他们,他就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不受劝诱。杰克·皮雷姆把它概括为对抗理论—传性的宣传因传播性太显眼或太强烈,则可被认为侵犯了一个人的选择自由,从而激发这个人对此信的对抗。因此,整体形象原理也好,情感、异质、从众性原理也好,都要注意消费者的自我估价以及情绪和心向的因素。

.根据上述传播者的原理,接受者的特征,有以下几点建议是应该提醒传播沟通者注意的:

1.不靠歪曲和欺骗手段来音住处的有效性是可以做到的。

2.接受者的观点容易受既是专家又是可信任的人的影响。

3只要我们信任和喜欢某个人,既使清楚地知道他正企图影响我们的观点而又能从中受益,我们往往还会受其影响。

4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宣传者所表明的态度明显地与他的利益相反,宣传的有效性就会增加。

明确了上述传播心理机制的运衡规迹,有利于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促成其购买行为。

上述的原理在具体运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注意—这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首要心理因素。

传播能引起注意,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传播若不能引起注意,则上述心理原理等于釜底抽薪。

引起注意的具体方法不一而足,让我们先看看心理学中的注意到底指什么。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其特征是聚精会神。其产生有主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是刺激物的特点,如突出鲜明、新颖强烈、变化多端等,主观原因如对当前事物的态度、心境、兴趣、需要等。注意能使人们在一定时间清晰地反映一定事物而离开其余事物。其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成和稳定,是根据负诱导规律一皮层上一些区域的兴奋,引起其它区域的控制而发生的。对于任何信息的接受,都以注意为前提:注意有集中性、注意范围、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等基本特征。

引起注意的方法有四:

1.正确运用视听媒体。视觉传播(电影、电视、报刊、招贴等)有利于引导起有意注意,正确选形象,色彩、构图等手段,造成准确、洗炼、夸张、变形、对比、时空等客观诱因,是视觉传播必须注意的方法,如旅游招贴《泰山东海观日出》,左面是壁立顶天的玉皇顶,右边是处于黄金分割在线的一点鲜艳欲滴的红日,视感极强,引人注目。

2.着眼于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德国阿迪达斯是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用品公司,年产28万双足球鞋,年销售额20万亿马克,即使是美国的奈克及日本的虎牌也只能望其项背。一个超级球迷在众多的推销广告中无疑会对阿迪达斯特别垂青,因其关心,格外注意。

篇(5)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黄冈师范学院150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75名,女生75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立问卷调查表,对我院的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表150份,回收150份,有效问卷142份,其中男生67份,女生75份,有效率为94.700。运用SPSS16.。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 1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从表1可以看出,支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主要是增强体质,这说明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目的非常明显,消费动机是健康、积极的,这与我国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是相适应的。但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在从事体育运动时必须掌握体育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同时影响我院大学生积极的体育消费动机的主要因素有娱乐休闲、审美、明星效应、从众与攀比等等。其中娱乐休闲占的比重最大,可见我院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是健康的,而且在审美的影响因素上女生明显高于男生。但是也不乏有一些不好因素的影响,像从众与攀比就占了15. 6%,所以对我院大学生体育消费必须正确地引导。 

2. 2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和体育劳务或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可用价值单位来表示。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100元至20。元之间,男女平均占75.400,可见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层次。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生活费普遍来自家庭,消费能力受到影响,体育场馆数量偏少也限制了大学生的消费。但调查表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能力正逐步提高。 

2. 3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结构 

2. 3. 1参与类体育消费 

    主要是指为了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健身训练、体育健康医疗、体育教育培训等所支付的各种费用。从表3看出此项消费女生要略高于男生,是由于女生比较乐于参加俱乐部的锻炼,以求达到健身、健美的效果。 

2. 3. 2观赏类体育消费 

    主要指为了观赏运动竞赛、体育表演而购买门票的费用,统称观赏类体育消费。调查结果显示此项消费的比例不是很高,这主要还是跟学生的经济支付水平不高有关系。 

2. 3. 3实物类体育消费 

    主要指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所消耗的实物产品,如运动服装、鞋袜、球拍、球等小型体育用品。表3显示,此项消费男女大学生占体育总消费的比例较大,男生占65.200,女大学生占58.700,男女生差异不大,说明男、女生都乐意花钱购买体育服装及体育用品进行体育锻炼与健康投资。 

2. 3. 4精神类体育消费 

    主要是指大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或获取体育赛事、体育明星、名牌球队等背景材料或信息所购买的体育书刊、报纸、杂志及音像制品等消费。表3显示,此项消费男女生总体较高,男略高于女,但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当代大学生偏重于运动实践的锻炼效果,在讲求实惠的同时,也注重对体育知识、体育信息的获取及知识面的拓宽。 

2. 4大学生体育消费方式

从表4可以看出,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主要以班集体消费和与朋友一起消费为主,而个人消费只占很小的比例。这与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与缺少体育消费的经验、缺少判断力与自信心有关。

2. 5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频度与体育消费的关系体育消费水平与积极参与体育的意识关系十分密切。表5的调查结果表明,每周参加3-4次以上体育锻炼的学生,体育消费的比例相对较高,其中男生占5 6. 7,女生占50.2000说明体育锻炼已经必不可少,同时体育消费已成为体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6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 

2.6.1经济条件不允许 

    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家庭供给,消费承受力亦随着家庭的供给的变化而变化。作为大学生经济上首先满足基本的生活和学习的需求,然后才会去考虑和承受其他各方面的消费支出。由于各自地域经济对其体育消费能力的影响,大学生之间体育消费水平不均衡,因此经济支付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实现程度,从而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水平。从表6可以看出此项对我院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很大,这主要是跟大学生自身的经济来源有关。 

2. 6. 2体育设施太少 

    体育设施对大学生提供的体育项目、服务价格、服务环境、服务质量等,是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现在学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学校场地数量有限,场馆数量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造成学生参加运动的人数下降。从表6可以看出此项对我院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也很高,这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 

2. 6. 3学习任务重 

    由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准备考研上,这样用于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就减少了。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进一步深化“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观念。 

篇(6)

 

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通常指人们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而对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即人们把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生活上需要的行为和过程。近年来,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校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其中,大学生标签性消费行为格外引人注目。

一、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特点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标签是“贴在或系在物品上,标明品名、用途、价格等的纸片。”在西方,“标签”(label)一词原本指系在基督教主主教帽上的一根布带或条带,是权力和标识的象征。所以,严格地说,标签是用来标志目标的工具。借用标签的这种“标识”含义,我们提出大学生“标签性消费”这个概念。所谓大学生的标签性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通过消费上的独特和别致来展示自己的气质个性、兴趣特长、价值取向和身份地位,以取得引人注目的效果。

标签性消费与炫耀性消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炫耀性消费是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在他的《有闲阶级论》中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毕业论文的格式,要获得并保持尊荣,仅仅保有财富或权力是远远不够的,有了财富或权力还必须能够提供证明。炫耀性消费就是为财富或权力提供证明。显然,炫耀性消费的用意不在于满足实用和生存的需要,也不仅仅在于享乐,而主要在于炫耀财力、地位。炫耀的目的是把自己跟穷人区别开,给自己贴上与众不同的财富标签[1](p45)。而标签性消费则是为了张扬个性和建构身份,没有炫耀财富的动机,相反,价格、质量、功能、售后服务和潮流等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在各类产品的选择标准中,价格总是大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会比较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2](p135)。

一般地,大学生标签性消费行为的特点主要有:

1.从消费形式上看,凸显个性化消费

大学生喜欢用标新立异的形式,力求显示自己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按照自己的审美取向,着力于体现与众不同的自我,突出消费的个性化特点。CMMS(新生代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2005的调查显示:57.3%的大学生宣称“我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80后”一代的独生子女大学生,是社会时尚经济的主流消费者论文格式模板。他们中的大多数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关注,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理念,并有很强的敏感性,他们有独立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有自我见解和取舍。他们追求个性彰显,追求与众不同以显示自我的成熟、显示‘我有我的风格’。上述种种都导致了大学生更加个性鲜明的消费行为,于是个性化成为他们消费的必然选择,成为他们体现自身可区分、可辨识的独特方式[3](p62)。

2.从消费动机上看,凸显展示性消费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需求不断扩张的发展时期,因而往往以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身成长的成熟,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时尚、前卫来表示自己的青春活力,以便引起公众重视。消费者以标新立异为目的,力求显示自己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价值和生活方式[4](p114)。

3.从消费效果上看,凸显识别性消费

让?波德里亚认为,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还具有另外一种价值属性毕业论文的格式,那就是符号价值。大学生非常喜欢那些能体现自我个性的商品,要求商品能有特色,具有商品个性,并能体现自我特点,以此来满足追求个性美与表现自我的心理要求[5](p60)。商品及其符号作为年轻人时尚文化的载体充当了群体区分和身份建构的工具。

二、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原因

消费既受物质因素的制约,也与社会因素有关,并受到消费观的制约。消费观是人们对消费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它决定着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大学生标签性消费行为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来自商品的吸引力、大学生自身状况的推动力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力造成的(如下图所示)。

1.来自商品的吸引力

(1)商品的丰盛

让?波德里亚指出,“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他们的日常交易不再是同类人的交易,而是接受、控制财富与信息[6](p1-2)。”面对琳琅满目、美轮美奂的商品,大学生不可能无动于衷、毫无反应。

(2)商品的包装

社会心理学认为,外貌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人们更加喜欢那些外貌漂亮的人。为什么漂亮的人受人喜欢呢?伯斯奇德和沃尔斯特列举四条理由:第一,漂亮的人才值得爱,美貌起到了爱的反应线索的作用。第二,同漂亮的人在一起,在别人面前就显得荣耀和光彩。第三,人们往往认为漂亮的人还有其他方面好的属性,即光环效应。第四,漂亮的人看着就舒服,使人有美的满足感[7](p192)。对商品而言,包装与外形就是它的外貌。包装在帮助顾客注意他所想要的产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商品特质上看,经过精心包装后的商品,几乎都有独特的外形,可以马上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尤其是现代技术条件下出现的摄影包装对消费者具有更大的诱惑力。摄影包装就是通过所拍摄的照片,特别是色彩绚丽、形象逼真的彩色照片在包装物的表面上再现商品的真实面目。这是摄影包装的最大特征也是它的最大优点,使人们对包装内的商品直观感觉一目了然,诸如商品的形态、颜色、质感等,以增强商品的货架感染力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3)商品的文化

从商品符号学上来看,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具有符号价值。商品的符号价值使购买、拥有该商品的消费者能够显示自身的某些社会特性,如身份、地位、财富、尊严等毕业论文的格式,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8](p111)。

由此可见,来自商品的吸引力是导致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重要原因。然而,现实表明,并非每一位大学生都会出现标签性消费,商品仅仅提供了标签性消费的可能性,他们自身的有关因素也是标签性消费的一种推动力。

2.大学生自身的推动力

如果我们把来自商品的吸引理解为导致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外部原因,那么他们自身心理和人格特质的推动则是促成其标签性消费的内部原因。

(1)身份识别心理

身份这一概念已经成为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类别、角色等概念相联系,揭示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9](p50)。大学期间,大学生特别注重自己形象的塑造与维护,使自己与众不同。他们往往利用能展现个人风格的物品向伙伴发出信号,这些信号能传递他们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兴趣特长等信息。商品成为社会成员取得身份认同的一个标签。大学生开始依靠某种商品消费行为,来取得自身的社会文化和理想的身份感和归属感,进入自己对应的群体之中。

(2)追求优越心理

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为求得自身完美所做的一种努力,而并非一种要超过他人的欲望。[10](p8)”每个人具有这种“追求优越”的冲动,都有追求体面的、高质量的生活状态和较高社会地位的内在期盼。在消费与一定的学识、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密切相关的社会背景中,大学生借助对商品和消费行为的占有和展示,将自己内心的愿望、欲求、理想、情感和信念向外传递、投射和放大论文格式模板。

(3)从众心理

从众是指在个人或团体的真实的或臆想的压力下所引发的个体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即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一集团的规范或多数人的意见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作出同质性的行为。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尚处于不成熟和不完善时期,即使个人的自主性有所发展,但在心理上仍需得到周围人的认同和契合,即在做出个人行为时,仍然要在心理上得到周围人尤其是其同龄群体的认同和支持,所以一旦自己的言行与周围人不一致,或自己的观点有别于大多数人的意见时,他就会在心理上感受到一种来自外界的压力,迫使自己不得不改变最初的想法,从而参与到团体的思想和行为中,以期与之达成一致以克服由脱离群体而产生的孤独感。因此当同学、朋友们都在以某种方式消费某类商品时,自己就会耳濡目染地接受这一方面的信息,为了能够取得团体的一致性,个体将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其中。

3.环境的影响力

社会化理论认为,环境对个体社会化的内容、质量和进程均有重要影响。在造成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原因体系中,外界的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这里所说的环境主要大众传媒环境。

大众传播是以报刊、图书、电影、广播、电视、网络等为工具,对商品的功能、质量等加以高频率、大容量、立体式的“包装”毕业论文的格式,塑造和传播着各种符号及其承载的价值形象,把商品打扮成耐用、美观、舒适、形象、地位、魅力、气概、亲密、爱等,逐步使商品本身的功能属性延伸到其社会意义,对人们的消费意识进行潜移默化的意义渗透和欲望殖民。

由此可见,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原因是复杂的,来自商品的吸引力、大学生自身的推动力、外界环境的影响力是造成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主要因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商品、大学生的自身状况和外界环境这三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在其“合力”作用下,容易造成大学生的标签性消费。

三、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引导

1.重视大学生理财教育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生活技能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大学生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所以,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财知识教育。其中,尤其需要提高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FQ),是指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理财的智慧。换言之,是一个人认识金钱和驾驭金钱的能力。它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二是正确应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2.加强大学生的消费伦理教育

消费伦理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个体在消费领域的社会道德关系,体现了社会道德对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规范和准则的规定。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消费伦理教育,将消费伦理教育纳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之中。

3.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

消费心理、消费习惯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是紧密相联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要重点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律自主意识,杜绝消费中的攀比、盲目行为。

[参考文献]

[1]林叙.炫耀性消费消费掉什么?[J]. 学习月刊,2006,3.

[2]曹凯.当代大学生消费的误区及其教育引导[J]. 科协论坛(下),2008,11.

[3]董小苹.大学生消费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势[J]. 当代青年研究,2006,10.

[4]毛燕武,陶水木.当代社会炫耀性消费之文化解读[J]. 柳州师专学报,2003,4.

[5]田伟,路世传.高校大学生名牌消费现象透析[J]. 商场现代化,2008,11.

[6]【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8]毛燕武,陶水木.当代社会炫耀性消费之文化解读[J]. 柳州师专学报,2003,4.

[9]王莹.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篇(7)

目前我国农村和城市在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高职院校的城乡学生在消费方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就城乡两种生源学生在消费方式方面的差异进行调查、探究,得出科学论断并提出相应地教育改革措施,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基础,推动高职教育快速稳定发展,从而培养出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高职人才。

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决定了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乡籍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但作为同龄人,城乡籍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高的同质性,这些同质性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同的消费方式。深入了解这两类大学生群体在消费方式方面存在的异同,有利于我们深入认识这两个特定的大学生群体,对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消费及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各年级的城乡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和个别访谈,得出两种生源学生在消费方式方面存在的区别和联系。

一、农村学生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通过调查发现,除去学费、住宿费和往返家乡的交通费用,农村学生较之于城镇学生的月均消费水平明显偏低。这与各自的家庭经济收入有直接的关系。虽然近几年来,农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相对于城镇来说,其收入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农村学生可支配的生活费用也远不如城镇学生,二者的消费不可能在同一水平线上。同时受长期教育和传统的观念影响,农村学生大多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其消费行为是保守的,消费心理是谨慎的,因此在月均消费水平方面势必会低于城镇学生。

二、在消费结构中,城镇学生更注重交际的投入,而农村学生较注重学习的投入

消费结构研究是消费方式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主要包括学习消费、交际消费和生活消费(主要包括食品和服装支出)三个方面,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其中生活消费中的食品消费占据了较大比例。通过调查发现,在这些消费结构中,城镇学生对交际消费的投入较多,而农村学生对学习消费的投入较多。城镇学生由于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更注重精神追求,他们在购买礼品、加入社团、男女朋友交往和老乡聚会等方面的花费往往投入较多。而农村学生则较注重学习方面的投入,他们为了学到真才实学,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在考证方面的消费投入较多,而对于交际消费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  三、在消费行为上,二者均缺乏计划性,超前消费较盛行,但城镇学生更注重品牌消费

篇(8)

(1)认识因果分析法,学会因果分析,提高分析思维的能力。

(2)学会在议论文道理论证中运用因果分析法。

教学过程:

1.认识因果分析法

(1)导入。

(2)了解因果分析法。

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所分发的例文中找出因果分析的句子,了解因果分析法常用语言标志和结构模式。

因果分析法常用语言标志:

……(现象或结果)为什么呢?因为……

……(原因),所以,……

为什么……呢?因为……

惟其如此,所以……

……,为什么呢?第一因为……第二因为……

……之所以……是因为……

……绝不单是因为……,而是因为……

……究其缘由,……

因果分析法句子结构模式:

由因推果

执果索因

议论文中运用因果分析法,能使议论文内容丰富,论证深刻。

2.学会因果分析

俗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万物皆有因果。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它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次要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我们来分析几个现象或结论的原因。

2.1我们的校园非常干净,为什么呢?

分析示例:

(1)值日生有责任心,按时打扫。(直接原因)

(2)同学们有良好的素质,养成了卫生习惯,能保持卫生。(根本原因 不想脏)

(3)老师的教导,学校的规章制度约束。(外部原因 不敢脏)

(4)我们的城市是全国卫生城市,大环境的熏陶。

2.2某些学校考试作弊之风盛行,试分析考试作弊的原因。

分析示例:(考试的功能:检测、反馈、评价、选拔)

(1)某些学生缺乏诚信,丧失了道德底线。(这是根本原因,还有直接原因)

虚荣心,检测反馈性的考试也习惯性作弊。

畏惧心,畏惧家长责骂老师批评,独不畏惧考试纪律。

攀比心,内心不平衡,别人作弊我也作。

(2)弄虚作假的社会风气,甚至连家长都参与作弊。

(3)老师缺少责任心,监考不严格。(无人监考考场,自律与他律)

(4)现行考试制度不合理。评价学生的标准单一,考试内容和形式不合理。选拔人才只重分数。分分分,考考考。

2.3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塑化剂……食品安全一直困扰着国人,试分析毒奶粉事件的原因。

(1)企业没良心,缺乏诚信,见利忘义。

(2)政府监管不力,"免检产品"称号助长其违法行为。(有没有监管)责任心

(3)政府职责不明,政企没有分开。利益共同体。(愿不愿监管)

(4)消费者没有能力证伪,缺乏专业打假队伍。(王海)

(5)举证与诉讼成本高,赔偿低。得不偿失。(消法、政府失职)

(6)个体力量薄弱,打假不足以与企业和地方政府抗衡。

(7)经济不发达,低劣奶粉有市场。

(8)没有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企业甚至抱团儿掺毒。(利益同盟)

3.学会在议论文中运用因果分析

(1)主体段落中运用因果分析

本论部分主体段落段内结构常用模式:分论点+论据+分析+小结

(参照下水范文讲解)

(2)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像梁启超文一,因果分析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4.写作训练

请以"北马尿红墙"事件或"北京高考改革新方案"为话题,运用因果分析法写一段话。

2013年10月20日,北京国际马拉松开赛。超过3万人参赛,到哪如厕成了一个焦点。一组众选手站在红墙边小便的照片在网上风传,选手站成一排,在沿途的红墙和绿化带"就地解决",地面上"水"流一片。

10月21日,北京市公布了最新的中高考改革方案。按照方案,2016年北京将实施新的高考方案,其中,语文由150分增至180分,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同时,英语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

参考原因:

北马尿红墙

(1)国人素质低,缺乏公德意识。管不住自己的裤裆。(公德与私德)

(为什么呢?反思我们的传统教育。从穿开裆裤开始的,打小就被教育乱扔乱放,男人一生做的第一项体育竞技,就是小伙伴们比谁尿得远,)联系到景区乱刻乱画,某某某到此一游――始作俑者吴承恩。祖师爷是一只猴子。

(2)主办单位没有设置足够多的厕所――问题由来已久,始终没能解决――有些官员责任心不强――政府办事效率低下,作风、私心杂念。(10月21日"焦点访谈"报道:北漂小伙请着事假、搭着车费,办护照来回六趟,多跑3000多公里。江苏小狄办个营业执照,两个部门来回跑11趟)

(3)从众心理。

简单的将参赛者随地小便归结为素质低下,显然是武断的,但以流动厕所数量不够作为堂而皇之的借口,也未免有些牵强。国人可以在售楼处排长队,可以在苹果专卖店排长队,可以在免费活动里排长队,可以为大歌星大球星排长队,为什么就不可以在流动厕所处耐心排队?国人有一种从众心理,你撒我也撒,反正法不责众。

(4)态度问题――参赛者态度随便,所以随处小便。

有些北马参赛者缺乏最起码的常识和最基本的态度,赛前少喝水,出门清理大小便,这是常识,起点到红墙处距离很短,但遗憾的是很多人抱着"随便玩玩凑热闹"的心理不加注意,除了部分从众心理者之外,也许确有人是憋不住,但也是因为态度随意而造成的。如果北马是高考体育测试,相信没有一个人会犯规擅自闯出比赛线路,更不要说拉屎撒尿了。

高考英语改革

篇(9)

论文摘要:农产品区域品牌已成为农产品品牌经营的最佳选择,是提升区域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内涵及其特性,总结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原则:具有深厚的区域文化底蕴,产业集聚,龙头企业带动及政府扶持,产品差异化营销等;提出相应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培育对策:围绕文化内涵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标准质量体系等。

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产品品牌引起广泛关注。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现代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区域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中国农业是分散经营,缺乏规模效益,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最佳选择,再加上区域农产品本身所积累的区域普遍认知和区域独特的地理和人文渊源烙印,不仅能够提升区域农产品竞争力并促进本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将农产品生产的资源优势和特定区域优势转化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更易发展成为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品牌。

一、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内涵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指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以农业产业化为载体,以某一行政或经济区域为核心,通过创建区域内统一的全方位系列化优质农产品核心与龙头品牌的行动,带动广大农业企业和农民增强区域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区域的经济]。一般认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具有以下特性:

1.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物质载体

农产品品牌是在传统的优质农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它必需要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物质载体,如西湖龙井以优质茶叶为物质载体。形成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物质载体的优质农产品的基础是某一区域的特殊气候、纬度、温差、土壤、水分、传统工艺、人文历史等众多因素。在长期的发展中,这些因素赋予了区域特色农产品天然孕育的差异性及相对的资源稀缺属性,使得该区域的农产品和其它的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独特的特征,从而易于形成比较优势。

2.具有产权模糊性

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实际情况看,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一种集体性的公共品牌,具有产权模糊性。从历史的角度看,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并不完全是经营主体培育的结果,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就决定了在该区域内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为所有的该种农产品经营者共同拥有,区域性品牌的权力边界模糊,产权不明晰。产权归属的模糊性使得“搭便车”的行为时有发生,容易导致逆向选择而形成“柠檬市场效应”。

3.具有名牌效应和消费从众性

农产品区域品牌往往具有广泛、持久的品牌效应,是非常有价值的地区资源。成功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消费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信息源,不仅能帮助消费者区分同类农产品及服务,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更能深度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名牌效应能引起消费者广泛的从众行为,即“羊群效应”或“羊群行为”,比如人们习惯于像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了经济人在信息不完全、未来不确定的环境下具有从众的偏好。

二、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模式及其构建模型

1.形成模式

目前,我国区域性农产品品牌种类丰富,然而理论界对区域性品牌形成模式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名牌带动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政府经营管理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和区域形象提升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这四种模式是现阶段比较科学合理的归纳与总结。

笔者认为,在培育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时,可采取“农业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农业产业集聚”的路径为突破口,分别通过这两条主线来最终实现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成功创建。通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以农业企业集聚形成的完整的产业链为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形成区域内的强大的农业产业竞争优势。这种模式比较常见,且适用范围广,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提供了一种思路。在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模式时要将上述几种模式综合分析,才能合理地分析地方区域品牌的形成,更好地应用于地方区域品牌的构建与培育。

2.构建模型

一般认为,政府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协会组织运营是较理想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构建模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营造良好的环境。对于我国广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建区域性品牌要将区域品牌的形成流程与区域品牌的支持系统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形象的三明治模型_3]。在政府推动与行业协会支持下区域品牌的培育能够科学合理的发展,并能够很快的构成产业集群优势形成区域品牌经济,这对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也同样有一定的适用性,

三、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及历史人文因素的差异,各地区在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时必须做好农产品品牌的舍取,要站在区域长远发展的高度,综合评价各个农产品品牌的现实基础、发展潜力等,理性地做出选择,从该区域内的特色农产品巾将那些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农产品品牌筛选出来,作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重点培育。具体说来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具有深厚的区域文化底蕴原则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要聚焦品类和品牌的核心利益点,必须以区域文化底蕴为基础,充分挖掘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须秉承具有深厚的区域文化内涵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突显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核心价值,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农业生产经营者整合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资源,集区域资源为一体而形成的,富有深刻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内涵既包括该区域特定的产品特色,也包括以特色农产品为载体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及各种隐性文化,可以说区域性品牌是该区域文化的象征。素以“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而著称的西湖龙井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就是西湖龙井茶的核心利益点。因此,龙井茶不仅仅是茶的价值,更是罕见的龙井茶文化艺术的价值,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2.产业集聚原则

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指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依托农业产业化并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形成规模经营并取得规模效应,获取集聚优势,为区域品牌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以“安溪铁观音”为例,90年代以来,安溪茶叶产业集群发展迅猛,有一定规模的茶叶加T企业达数百家,大小茶叶加]二企业数千家,且带动了上下游关联企业集群的快速发展,种植农业、茶机工业、保健品业、运输业、包装业、旅游业、会展业和其他服务行业,还延伸到安溪区域外,约有5万家茶叶经营商店遍布全国各地,全县逾70万人涉及茶行业。

3.龙头企业带动及政府扶持原则

从国内成功地区的经验来看,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必须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政府的扶持,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为区域性品牌的成功创建奠定基础。

首先,通过龙头企业的纽带作用而使分散的农业企业与农业大市场实现对接,从而发挥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吸引力,树立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统一形象,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产生。如前所述,“羊群效应”在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另一方面来说,只有领路的“头羊”决策正确,才能带动羊群整体的正确决策。因此,理性地利用和引导“羊群行为”来创建区域品牌可以获得良好效应,这就需要重点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增强区域品牌的市场推广度。

其次,由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代表着一个区域的整体形象,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来说,政府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在区域性品牌的创建过程中扮演引导者、服务者兼管理者的角色,其中,政府对产业的引导与扶持是最重要的。政府引导主要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规划,以此引导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并创造一个有利于区域农业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的制度环境,从而推进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

4.产品差异化营销原则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产品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进行农产品的差异化营销势在必行,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更应进一步开发出差异化的农产品。农产品差异化的途径有多种,包括功能差异化、外观差异化、销售季节差异化、价格差异化、营销概念差异化和品牌形象差异化等,通过实施产品差异化,将差异性转化为农产品区域品牌优势。如农夫果园就是通过营销概念差异化来打开市场的,它独辟蹊径地选择混合果汁作为突破点,因为市场上的果汁一般都是单一的口味,最多含有两种果汁,都不是混合型的,这个概念和以往的果汁产品截然不同。农夫果园正是凭着差异化营销赢得了目标消费者的青睐,成为果汁市场新宠。

5.建立标准体系原则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首先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应包括从田头到消费这一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具体标准的制定,可依据或参考国家标准,或参考各地的优质农产品地方标准。通过建立标准体系,能有效避免因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产权模糊不清而带来的品牌声誉风险,从源头上有效地防治区域性品牌的各种危机。

创建完整的标准体系中,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是最重要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以优质的农产品打人市场,区域农产品具有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这是区域品牌创建成功的关键要素。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能为农业生产者提品质量控制的参照体系,使农产品的生产有标准可依,以优质的农产品取胜,能赢得更高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象。

四、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培育对策

由于各地的地理、人文等实际情况不一样,采取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培育模式也不一样,因此培育对策也有所差别,但总的来说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是最有代表性的:

1.围绕文化内涵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

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首先必须明确品牌定位,围绕文化内涵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突显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定位应以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在区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确立品牌定位。区域品牌蕴涵了具有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渊源内涵,加上农产品的品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农产品的品质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着力发掘各地区独特资源优势,深层次挖掘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文化内涵,使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代表区域特色,便于推广。

2.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龙头企业能利用区域性品牌这个公共物品获取品牌溢价,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反过来也以其自身的市场影响力及品牌忠诚度增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品牌效应,便于提高区域性品牌的形象和品牌的核心价值,并带动区域内其它产业的发展。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必须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3.建立标准质量体系

篇(10)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而庞大的消费群体,他们具备较高学历,知识面较广泛,同时对新生事物有较高感知力和接受力,因而在消费上呈现为追求高品位、潮流化、前卫化、个性化;但同时他们一般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在消费上有的表现为量力而行,而有的则在出现无计划,消费结构不合理,盲目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和人际交往支出过度等问题。因为消费不只是个人行为,也是社会行为;所以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不仅对个人,而且对家庭和社会都会造成消极影响。下面本文在关注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状况的基础上,就其非理性消费动机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动机与大学生消费动机

动机是个人行为的动力,是引起人们的活动的直接原因,它是一种内部刺激。动机产生主要有两方面的条件:一个方面是内在条件,即需要。动机由需要激发。当人的某种需要被个体意识到时,就以行为动机表现出来。另一个方面是外部诱因,即外部刺激。外部社会环境的刺激引发了个体对事物的追求,形成了动机。这样,内部需要和外部刺激形成一股合力,最终导致动机的产生和具体行为的实施。消费动机是指引起和推动消费个体向一定目标进行消费活动的心理动因。消费动机表现在大学生消费者的身上,其形成、变化和发展,其强度和范围等,都会打上其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心理特征的烙印。

大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的晚期,自我意识显著增强,对自我关注日益强烈,渴望给他人以美好印象。同时其要解决的主要人生任务是确立自我同一性。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的普遍心态是追求新奇、独特,力求与众不同,显示自己的优越性。大学生年龄特点而形成的特殊矛盾导致了其消费动机除了具有消费动机的普遍性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众性强。从众行为是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可以说从众行为是由于群体的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除自身和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大学生虽然知识层次普遍较高,接受了先进科技知识教育,具有一定理性思维;但是,有的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较弱、自尊心和虚荣心较强等,使其在消费时很容易发生从众行为。

二是大学生易受他人暗示。暗示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为等刺激手段,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意思。暗示的效果受暗示者、被暗示者及暗示环境特点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体通过各种媒体,利用暗示心理向大众传播信息,引导受众采取相应行为。大学生在生活中频繁接触各种媒体,虽然他们知识水平较高,独立思考能力较强;但毕竟社会经验不足,心理不是很成熟,在各种暗示的影响下,有可能丧失分辨和判断能力,结果盲目采取媒体宣传的行为。

三是追求个性化和时尚化。大学生处在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年龄阶段,面对多样的消费市场追求独特、个性和自由。另外,他们作为目前社会的前卫群体,在消费过程中乐于接受流行,领先于时代,追求新颖、时尚和潮流。他们中的许多人购买高档商品,出入高消费场所,其消费行为已经超出常规的范围。

二、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动机的形成

大学生实施非理性消费行为,一般情况下都是某种动机驱使下做出的抉择。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动机有其发生、发展和结束等阶段,可以从几个阶段考察这一动机的形成。下面从非理性动机的来源来考察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动机的形成。。

个体在生理上有对食物、水、氧气的要求,在心理上有对友谊、自尊以及求知等追求,这些要求和追求就是需要。个体因需要的缺乏而激发动机。当个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其内部就会处于一种焦虑状态,这种心理上的焦虑就成为一种刺激作用于自身,变成一种推动力量。这种推动力量也叫内驱力,即动机。个体受到自身内驱力的作用,导致某种行为的发生,于是需要得到满足。。需要激发动机,动机推动行为,然后又引起新的需要,进而激发新的动机,最后又推动新的行为。

大学生的不合理需要是引起一部分非理性消费动机的直接原因。。相当多的大学生消费动机是其需要的直接体现。例如,身处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意识到,目前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改善自己人际关系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迫切需要。所以有些人情往来消费不断上升就不足为怪了。然而,一些大学生又很难把握人情消费的度,人情往来消费过多,这就产生了非理性消费。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既可以由其内部需要引起,也有部分是由诱因引起的。外部社会环境的刺激引发了个体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形成了动机。大学时代是人生重大转折和迅速转型的时期,也是对社会文化的变化最为敏感的时期。大学生的消费意识因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而表现出易受外界影响和暗示的特征。传媒广告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左右着其消费倾向和消费选择。另外,大学生作为消费者,必然受到社会和周围群体的影响。需要或诱因都可以单独引起其非理性消费动机,但这只是相对而言。大多数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动机都是在一定需要基础之上,受诱因的刺激而成。

三、影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动机的因素

(一)心理

大学生的认识、情感情绪、意志和个性特征与其非理性消费动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它们以一定形式组合并作用于非理性消费行为。

首先,认识的影响。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说明他们在如何消费的认识上仍然存在盲目性和片面性。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期,其消费心理尚未成熟。有的大学生在消费时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不能充分的考虑商品的效用和支付约束,购买行为比较盲目。他们对消费认识的不足使非理性消费动机在错误观念的影响下形成。其次,情感情绪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还没有完全稳定,外界环境对其心理影响还很突出。因此,冲动性购买还是多于计划性购买,尤其是低年级的同学。一些大学生的情感成熟度不高,容易因某些刺激而产生消费的念头,导致非理性消费动机的产生。再次,意志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抵御外界诱惑时意志不够坚强,很容易使其消费行为偏离正确轨道。即使清楚自己的经济支付能力不能进行某些奢侈消费,但因为意志方面的薄弱,在一些诱因的驱使下,产生非理性消费动机,还是不能合理控制消费。最后是态度的影响。态度对行为具有导向功能。态度具有动机作用,态度将驱使人们趋向或逃离某些事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态度,引导他们采取相应的消费行为。有的大学生在生活中理性地选择实用、有价值的事物,有的则追求奢侈和炫耀。

(二)家庭情况

家庭是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小群体。家庭既是人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又是一个人在其中生活时间最长的规范性参照群体。一方面是家庭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引导不科学,从许多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其家庭收入的比较来看,反映了许多家长对子女十分溺爱。另一方面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问题会导致有的大学生人格异常,容易沾染恶习,这就使其消费行为偏离正常的轨道。

(三)学校教育

目前,为了适应弹性学制、学分制、后勤社会化等高校改革措施,学校管理模式走向社区化、市场化、多样化,大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度大大增加,课后的活动丰富多彩。一些大学生自制能力差,经常出入一些高消费的场所进行非理性消费。另一方面,学校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念时所进行的工作远远不够,而且在教育实践中忽略了对学生理财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很多大学生的消费都超出了计划的范围,这是理财能力不足的表现。学校应加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的工作,同时在教育实践中需要对大学生理财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四)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决定社会心理。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和超前性。这使大学生能更多更快地接触各种各样地文化,故其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会有异于其他一般社会成员。目前对大学生消费文化有巨大影响的文化思潮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消费主义思潮。消费主义思潮提倡追求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迅速蔓延,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生活。这种思潮使大学生也以物质追求为生活目标。有的大学生不顾家庭经济情况,用父母的钱实现生活目标,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二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具有强烈的主观主义、虚无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倾向。后现代主义加剧了大学生对日常生活体验的荒诞感受和游戏精神感受。这使其消费行为日益呈现超前化和世俗化的趋向。

参考文献:

[1]赵富才,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社会心理特点[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04

[2]王利民,马玉书.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5(2):25

[3]王宁 著,消费社会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6月

[4]时蓉华 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M][第七章],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5月

上一篇: 建筑专业毕业论文 下一篇: 保险创新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