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研究生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24 16:42: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审计研究生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审计研究生论文

篇(1)

(一)掌握总体  

以下五点是同学们答辩时必须做到:

1、脱稿汇报 2、突出重点

3、抓住兴趣

4、掌握时间

5、留下伏笔

 

(二)准备开场白  

答辩开始时要向专家问好,开场白是整个论文答辩的正式开始,它可以吸

引注意力、建立可信性、预告答辩的意图和主要内容。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切合主题、符合答辩基调、运用适当的语言。应避免负面开头,如自我辩解等(如“我最近找工作压力太大,准备不充分……”“我工作太忙,准备不太好……),既不能体现对答辩委员会专家的尊重,也是个人自信不足的表现,答辩者在各位专家的第一印象中大打折扣。牢记谦虚谨慎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是谦虚并非不自信。同时也要避免自我表现,洋洋得意,寻求赞赏。过度的表现,会引起答辩委员会专家的反感。(如“经过这么多年的思考,我认为我的这种制度设计已经达到最科学,最完美的……,”)

 

(三)报告论文  

报告时应注意:掌握时间、扼要介绍。沉着冷静,语音优美,用普通话,抑扬顿挫,表情丰富,表达淋漓尽致,语气上要用肯定的语言,是即是,非即非,不能模棱两可。内容上紧扣主题,表达上口齿清楚、流利,声音要响亮,富于感染力,可使用适当的手势,以取得答辩的最佳效果。我参加的答辩会上大部分同学是用比较小的音量进行陈述,估计只有前两排的人才听得清楚。声音大有三个好处:一是增强胆量,减少怯场,二是更加引起老师的注意力,三是会使自己更富激情,从而感染老师。当然,语言的流畅性、信服力等,非一日之功,看临场发挥了。

 

(四)回答答辩委员会专家的问题  

研究生报告结束后,答辩委员会专家将会每人提出二到四个问题,记录问题时注意进行确认是否理解正确,有些专家的声音比较低沉,你听不清时,一定要追问一下“如老师您的意思是。……?”。理解错问题就麻烦了,导致回答问题时非常被动。对专家提出的问题,当回答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时,不要流露出骄傲情绪。如果确实不知如何回答时,应直接向专家说明,不要答非所问。对没有把握的问题,不要强词夺理,实事求是表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搞清楚,今后一定要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总之,答辩中应实事求是,不卑不亢,有礼有节,时刻表现出对专家的尊重和感谢。

 

 

 

要注意的是答辩不纯粹是学术答辩,非学术成分大约占一半,要显示出自己各方面的成熟,要证明自己有了学术研究的能力。 有时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答辩人所作的回答不太满意,还会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求了解论文作者是否切实搞清和掌握了这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答辩人如果有把握讲清,就可以申明理由进行答辩;如果不太有把握,可以审慎地试着回答,能回答多少就回答多少,即使讲得不很确切也不要紧,只要是同问题有所关联,老师会引导和启发你切入正题;如果确是自己没有搞清的问题,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讲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表示今后一定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切不可强词夺理,进行狡辩。因为,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这个问题有可能有过专门研究,再高明的也不可能蒙骗他。

 

学员在答辩会上被某个问题问住是不奇怪的,因为答辩委员会成员一般是本学科的专家。他们提出来的某个问题答不上来是很自然的。当然,所有问题都答不上来,一问三不知就不正常了。 答辩中,有时主答辩老师会提出与你的论文中基本观点不同的观点,然后请你谈谈看法,此时就应全力为自己观点辩护,反驳与自己观点相对立的思想。

 

主答辩老师在提问的问题中,有的是基础知识性的问题,有的是学术探讨性的问题,对于前一类问题,是要你作出正确、全面地回答,不具有商讨性。而后一类问题,是非正误并未定论,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可以互相切磋商讨。如果你所写的论文的基本观点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又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的,就不要因为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不同的见解,就随声附和,放弃自己的观点。否则,就等于是你自己否定了自己辛辛苦苦写成的论文。要知道,有的答辩老师提出的与你论文相左的观点,并不是他本人的观点,他提出来无非是想听听你对这种观点的评价和看法,或者是考考你的答辩能力或你对自己观点的坚定程度。

 

退一步说,即使是提问老师自己的观点,你也应该抱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据理力争,与之展开辩论。不过,与答辩老师展开辩论要注意分寸,运用适当的辩术。一般说,应以维护自己的观点为主,反驳对方的论点要尽可能采用委婉的语言,请教的口气,用旁说、暗说、绕着说的办法,不露痕迹地把自己的观点输入对方,让他们明理而诚服或暗服。让提问老师感受到虽接受你的意见,但自己的自尊并没受到伤害。

篇(2)

2.强化金融研究生金融计算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

3.多维互动式:研究生金融双语教学模式探究 

4.高等院校金融学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5.关于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层次实行双语教学的探讨 

6.校政企研联合培养金融硕士模式创新与策略研究——以南京审计学院为例

7.关于发展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思考

8.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9.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10.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 

11.我国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

12.“分类协同型”金融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3.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研究生就业问题探索

14.金融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与探析——以苏州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为例 

15.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录取1982年度硕士研究生

16.美国金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分析

17.金融危机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报考的实证分析与引导机制构建

18.金融危机背景下女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19.协同创新视角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知识结构·素质要求·创新能力——以金融学专业研究生为例

21.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讨——以金融学研究生培养为例

22.金融危机对医学研究生就业与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23.我国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 

24.金融学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25.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讨——以金融学研究生培养为例 

26.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建议

27.关于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层次实行双语教学的探讨

28.金融专业研究生基础理论课教学改革浅议

29.后金融危机时代研究生就业分析与探讨 

30. 财经类研究生“三个自信”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以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为例

31.金融危机形势下研究生就业情况探析

32.探讨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基于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特点的分析

33.对金融学研究生教育的探讨 

34.在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开设金融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35.对金融学研究生教育的探讨

36.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

37.金融危机下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38.校企协同模式下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

39.金融数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40.西部地区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41.谈金融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写作 

42.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建议 

43.金融危机前后中国通胀惯性特征及货币政策研究

44.对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45.金融学中大数据思维的应用研究

46.试论金融学研究中大数据思维的运用

47.金融危机条件下硕士生的择业心理与政策评价——基于高校硕士研究生的问卷调查

48.地方高校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49.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 

50.协同创新视角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51.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52.金融危机对医学研究生就业与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53.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研究生就业问题探索

54.金融危机下研究生创业的几点思考

55.金融危机形势下研究生就业情况探析

56.论金融危机背景下研究生就业机制探析

57.高等院校金融学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58.对匈牙利银行改革的考察——刘鸿儒同志在总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的报告(摘要)

59.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一九八八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60.金融危机形势下研究生择业状况调查分析——以上海市三所高校的调查为例

61.金融危机条件下硕士生的择业心理与政策评价——基于高校硕士研究生的问卷调查

62.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63.金融危机背景下女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64.金融危机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报考的实证分析与引导机制构建

65.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1983年招考研究生试题

66.金融危机笼罩下美国高校研究生资助的理念、策略与价值借鉴

67.金融全球化新时期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型之思考

68.首届财经院校研究生经济理论讨论会(金融组)综述

69.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现状及需求预测

70.我国金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及供求状况研究

71.金融院校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72.浅析研究生就业压力成因及调适

73.财经院校金融数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74.金融危机下硕士毕业生求职状况调查

75.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艰难探索

76.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77.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

78.金融学专业《计量经济学》双语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

79.关于金融学科界定的探讨

80.统计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研究——《金融统计学》教材编写初探

81.基于校企合作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双师”制探索

82.金融学术硕士与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比较探究

83.东南亚金融风波与港元联汇制

84.全球金融危机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

85.战后日本的政策性金融

86.浅谈应重视金融电教教材建设

87.加拿大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科技发展的新举措

88.衍生金融市场的正面经济效应

89.金融危机时医学教师的职业素养培养探讨

90.黑龙江省金融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

91.以科学发展观构建金融学专业硕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92.构建适应金融人才差异化需求的课程体系

93.转被动为主动——金融IT人才培养机制当与时俱进

94.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对接新兴服务业发展研究

95.新疆与全国金融学课程内容及体系差异分析

96.数理金融研究前沿与公司理财问题探讨

97.知难而上 创新突破 积极调整产业战略应对全球金融风暴

98.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途径之浅见

99.吕家进——结合邮储实际积极做好农村金融创新

100.英语专业硕士金融翻译课程教法探索

101.全日制金融专业学位“双导师”制

102.一个执著金融梦想的人——记80级校友高飞

103.我亲历的中国金融教育历程

104.在国际金融的研究道路上

105.面试闯关终结金融职场“七年之痒”

106.总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甘培根谈——当前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

107.美经济学家认为控制资本并非防范金融危机的良方

108.基于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金融硕士教育研究

109.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110.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     

111.探讨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     

112.金融危机影响下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的问题与对策      

篇(3)

审计教育界集中了一大批审计、会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审计等专业的教授、学者。他们学有专长,理论功底好,学术造诣高,具有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是推动上海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宝贵资源。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审计教育界在审计理论研究、审计学术交流、审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上海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审计理论研究方面。

一是吸收高校教师参加审计课题研究。就上海市审计局而言,目前承担的课题研究包括审计署重点科研课题、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上海市审计局审计科研课题;就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而言,目前承担的课题研究包括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审计署审计科研所科研协作课题、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课题;就上海市审计学会而言,目前承担的课题研究包括中国审计学会合作课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学术课题研究合作项目等。2014年,上海市审计局、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上海市审计学会共完成各类审计科研课题41项。开展审计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要做到审计人员、审计科研人员、高校教授专家“三结合”,以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努力使上海审计科研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多年来,上海市审计局、浦东新区审计局、徐汇区审计局、松江区审计局等审计机关注重吸收高校教师参加审计课题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是鼓励高校教师参加社会招标审计课题研究。2014年起,上海市审计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审计专项课题年度招标,两年共向社会公开招标“国家审计促进政府自身建设的作用和途径研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方式和技术创新研究”、“审计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作用和途径研究”等课题4项,共有7个高校教授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参加课题投标。高校教师在社会招标审计课题研究中崭露头角。

三是特邀高校教师担任审计科研机构特约研究人员。为加强审计科研队伍建设,2008年12月和2013年3月,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先后两届在全市审计机关聘任特约研究员37人和56人。特约研究员的主要任务是:以优化组合的方式组成课题组,承担审计署下达的重点审计科研课题研究和市审计局立项的部分重点审计科研课题研究;承担市审计科学研究所委托的其他审计科研工作。今后可根据需要,聘请高校教师担任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进一步发挥高校教师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特邀高校教师参加审计课题立项评审和结题评审。目前,上海市审计局已特邀高校教授参加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审计专项课题立项评审和上海市审计局审计科研重点课题结题评审。今后可更多地特邀高校教师参加审计课题立项评审和结题评审,以加强课题研究质量把关,促进提高审计科研水平。

(二)审计学术交流方面。

一是特邀高校教师参加审计专题研讨会或论坛。2012年12月,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浦东新区审计局联合举办“浦东审计创新论坛”,收到良好效果。2015年,中国审计学会将举办“金融审计与区域性金融稳定”等专题研讨会。同时,还将举办以“加强审计创新,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为主题的第三届全国审计青年论坛。上述专题研讨会和论坛将邀请各有关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参加,以推动深化审计理论研究,加快青年审计人才培养,为审计人员和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建言献策、展示风采搭建平台,促进审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鼓励高校教师参加优秀审计论文评选。为推动群众性审计理论研究,上海市审计学会坚持每两年组织开展优秀审计论文评选。在2011年至2012年优秀审计论文评选中,高校人员获奖论文有5篇,占获奖论文总数的29%;在2013年至2014年优秀审计论文评选中,高校教师获奖论文有4篇,占获奖论文总数的22%。

三是特邀高校教授举办审计学术报告会。为加强审计学术交流,2011年11月和2012年11月,上海市审计学会举办审计学术报告会,先后邀请复旦大学李若山教授、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秦荣生教授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家审计”、“关注云计算发展对会计、审计的挑战”学术报告。两场学术报告会作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受到听众好评。

四是加强审计科研机构学术交流。目前,除上海市审计局设有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外,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也设有审计研究所。要加强审计科研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充分发挥审计教育界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

(三)审计人才培养方面

一是举办审计业务培训班。2014年,依托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浦东新区审计局在审计业务培训方面作出了探索。2015年,上海市审计局将举办“行政事业单位新财务会计制度与内部控制规范”培训班,邀请上海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授课。为加强审计机关审计业务培训,今后上海市审计培训中心可建立高校师资库。

二是举办审计业务讲座。近年来,上海市审计局有关审计业务处分别邀请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审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教师,为审计人员作“资源环境审计研究”、“高校审计研究”、“计算机审计”、“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等业务讲座,促进提高审计机关审计人员业务水平。

三是举办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班。2014年,上海市审计培训中心邀请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教授,为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班学员讲授“内部控制与监督”课程,促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水平。

四是举办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前辅导班和参加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上海市审计培训中心每年邀请南京审计学院教授,为本市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前辅导班学员作初、中级审计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和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受到好评。同时,上海市审计局聘请高校2名教授担任上海市审计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

二、充分发挥审计实务界的实务优势

上海审计实务界具有较为雄厚的审计力量。截止2014年底,在国家审计方面,除审计署驻上海特派员办事处外,另有上海市审计局和17个区(县)审计局,共有审计人员1 023人;在内部审计方面,全市共有内部审计机构1 626个,配备专、兼职内部审计人员5 421人;在社会审计方面,全市共有会计师事务所322家,拥有注册会计师5 830名。审计实务界的不少从业人员毕业于高校审计、会计等专业,努力报效母校是广大审计实务界人员的心愿。审计实务界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高校审计专业在教学、科研、实习、就业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广阔舞台,努力做审计教育界的坚强后盾,成为审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一)适当参与审计教育活动。高校审计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审计职业道德素养,系统掌握现代审计学基本理论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专业实战能力、能够创造性地从事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审计专门人才,为审计实务界补充人力资源。审计实务界拥有一大批实务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每年完成审计项目数以万计。他们来自审计一线,掌握审计信息和动态,了解审计实践与需求。审计实务界人员适当参与高校审计教学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为审计教育注入动力,增添活力。具体参与形式包括审计实务界人员参加高校审计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或担任行业专家,为提高审计教学水平建言献策;担任研究生校外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写作;开设研究生讲座,担任研究生暑期学校或论坛师资,传授审计知识和实务技能;参加研究生招生复试和毕业论文答辩,促进提高审计教育质量。

(二)为高校审计专业教学提供参考资料。审计实务界有着强大的审计法规库、鲜活的审计案例库和有效的审计经验库,可为高校审计专业提供教学参考资料。近几年来,上海市审计局先后编著和公开出版了《审计案例集》、《审计案例选编》;浦东新区审计局先后编著和公开出版了《画说审计》、《审计门诊》、《案说审计》。这些审计出版物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供高校审计专业教学参考。

(三)为高校审计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基地。高校审计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注重实践操作,学以致用,才能学有所成。审计实务界要发挥自身优势,为高校审计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在国家审计方面,目前浦东新区审计局、松江区审计局成为其审计专业学生实训基地或实习基地;在内部审计方面,目前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审计中心成为其审计专业学生实践基地;在社会审计方面,目前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沪港国际咨询集团成为其审计专业学生产学研基地或实践基地。通过高校审计专业学生参与审计项目和审计机构审计人员现场带教,使高校审计专业学生接触审计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审计技能,为增长才干、实现就业创造条件。

三、充分发挥审计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上海市审计学会是本市审计科学研究的学术团体,主要涉及全市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领域的理论和实务研究。市审计学会理事会已历经八届,现有个人会员660人,单位会员7个。市审计学会内设学术委员会和秘书处。学术委员会职责是协助秘书处组织、指导研究活动,审定研究成果;学会秘书处具体负责学会日常工作。要充分发挥市审计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审计界“四路大军”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共同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搭建平台,搞好服务。

篇(4)

一、内部审计中导向的作用及转变

审计模式是组织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或途径,是配置审计资源、控制审计风险、规划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以及形成审计结论的一种范式。随着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审计模式在不断演进,并经历了账表导向审计、制度导向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三种基本模式。而内部审计也在借鉴外部审计模式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内部审计经历了从财务导向审计、业务导向审计、管理导向审计后,又进入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及治理导向内部审计的阶段,因此,如何理解审计模式中的导向是准确把握各种审计模式的关键之所在,如何将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与内部审计模式的转变联系起来,这些都成为了实现审计模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笔者认为:审计模式中的导向可以理解为指导审计行为活动开展的一种系统的、战略的思想或理念。导向的作用在于一种目标统领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无论导向是一个目标还是一种方法,抑或一个事项,都可以体现具体审计行为活动中围绕这一导向展开工作的理念。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目标也决定着导向的转变,特别是由外部经济环境所引起的内部审计目标的转变连同经济业务一起影响内部审计导向的转变。比如:随着内部审计目标由查错防弊到实现企业价值增值,这使得财务导向内部审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管理导向审计及后来的风险导向审计、治理导向审计应运而生。

不管是一个目标还是一种方法,或一个事项能够成为“导向”的原因,就在于它迎合了内部审计目标的转变,符合企业经营活动要求,利于展开内部审计工作。所以这种核心的地位就以内部审计模式中最突出的部分代表“导向”,体现这种内部审计模式的特征,比如:财务导向审计、业务导向审计以一个事项(业务)作为“导向”,管理导向审计以一个目标作为“导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一种方法作为“导向”,而治理导向内部审计中的企业治理不仅仅是事项、方法,也是目标。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原理在于:根据“目标――风险――控制――审计”的模式强调风险并评估具体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加强对企业内部环境与业务流程的了解,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识别企业整体层面与业务层面的风险点,并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挂钩,将识别、评估的风险点及企业对该风险点的具体控制情况记录于审计工作记录中,进而形成内部审计报告,为企业改进业务流程、实施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做贡献。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能够将事后的反馈延伸到事前以及事中,从而实现更高效率的控制,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中,我们要围绕企业经营目标,以企业风险为出发点,以风险防范为考察对象,以提出审计建议为终结,据此分为三个阶段:

(一)审计准备阶段

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确定审计目标,识别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通过分析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从企业整体层面与企业业务流程层面对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识别出对企业经营目标有重要影响的重要风险,确定审计重点,以此制定内部审计计划,合理分配内部审计资源,使得企业重要风险点与内部审计领域相联系。

(二)审计实施阶段

根据审计准备阶段识别出的重要风险,进而测试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确定不同的风险点在现有内控制度体系下是否已经发现和得到控制,并且特别记录无法预防和控制的风险,对于这部分风险,内部审计要通过进一步评估,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为内部审计报告的审计建议做准备。应对风险的主要措施有四类即风险承担、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回避。

(三)审计完成阶段

审计人员通过审计实施阶段,实施了风险评估、并且提出风险应对策略,最后在审计完成阶段,内部审计需要区别已经识别的风险与未识别的风险,并且根据已经得到控制的风险点提出更好的审计建议,对未得到控制的风险点提出新的审计建议,根据上述的内容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提出审计建议,有利于完善内部控制、实施风险管理。当然,在完成审计的三个阶段后,内部审计人员仍然需要继续跟踪企业未识别的风险,以审查和监督是否采取了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

三、治理导向内部审计

企业治理导向内部审计关注的核心是企业治理,现代内部审计已经将其作用的范围从内部控制的层次提升到治理的层次,内部审计不仅需要实现对内部控制的监控和评价,更重要的是需要在整个企业治理中发挥作用。这种导向引导内部审计更全面更整体地发挥其作用,将原有内部审计关注业务层面上升到企业治理的整体层面,使得内部审计的作用领域更加广泛。治理导向审计延续了传统内部审计的方法,并把重点关注于企业治理状况,其主要的审计程序包括:

(一)先导性治理状况分析

治理分析作为传统审计技术实施的先导和基础,同样适用于先导性治理状况分析,风险评估、分析程序等在治理导向审计中依然得到继承和运用,但是治理分析相比较原本的传统审计技术需要更加全面,涉及企业整理层面,为进一步确定审计程序的方向提供依据。

(二)进一步审计程序

它包括审计重点识别、实施基本审计程序,其中审计重点识别是把风险作为基础,将企业治理作为最终的评估和监督的对象,不仅仅关注企业业务层面的风险点,更关注企业治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而更好地达到为组织增值的目标。实施基本审计程序是指对企业治理水平进行测试,针对企业治理环节中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进行适当范围内的实质性测试,寻找各治理环节中存在的重大缺陷及可操纵空间。

(三)编制审计报告

在完成了对治理水平进行先导性分析,并实施了进一步审计程序后,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对治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完善企业治理,进而发表内部审计报告。对治理薄弱的环节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可能还需要进行后续追踪。

在治理导向审计采用的技术方法方面,利用治理目标确认、治理水平评价、审计重点识别、实施基本审计程序等程序,在治理环境和治理水平评价平台上提供审计报告;既传承现有审计模式中的基本手段,也融合当前企业治理评价的方法程序,实现在技术和手段上的突破和创新。治理导向审计则将立足点定位在更高层次的治理评价之上,通过对组织治理目标锁定、治理环节分析、治理水平测试及治理水平评价等工作程序的实施,据此认定审计重点、完成审计程序。

四、二者的对比分析及发展趋势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最大的特点在于利用企业风险点展开内部审计工作,治理导向内部审计最大的特点在于将审计程序建立在对治理的分析基础之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治理导向内部审计的关注点不同,前者更关注企业业务层面的风险点,它的要点就在于风险评估程序及风险应对程序,并根据风险点的控制情况报告,而后者更关注企业治理情况,它的要点就在于实施基本审计程序前的先导性治理状况分析,并根据治理环节与治理评价提出建议;风险点控制也可以作为企业治理报告的一部分,而企业治理分析中风险点控制成为基础环节,两者存在不同,同时也可以相互借鉴,共同为内部审计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目标服务:

第一,方法与目标,借鉴与提升:“导向”内部审计引导形成一个整体的模式,包括目标、对象、职能等。风险导向引导审计关注风险,转变了审计思维方式,但必须意识到风险仅仅是一种方法,它虽然存在于企业的方方面面,但它不能以具体的形式像财务、销售、管理等处于企业的业务流程层面,它是衡量企业经营活动的一种方法,以方法为导向的最大作用在于引起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风险点的重视。而治理导向内部审计模式涵盖了风险管理这个因素,其先导性治理状况分析就将企业的风险点控制情况囊括其中,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以方法形式出现的风险,纳入到企业治理这一大的目标框架体系中,直接引导新的内部审计目标、对象和职能等,适合于新的经济环境下内部审计履行管理、咨询职能的新要求。

第二,内部审计模式发展趋势:现行企业运用的内部审计模式除了传统内部审计模式之外,就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我们必须意识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停留在风险这样的局部层面,限制了内部审计的视角,即使风险上升到内部控制的层面,也无法覆盖企业的整体层面,而且对风险的强调是传统合规性内部审计的一种延伸,关注的还是可能导致企业产生亏损的风险点,这种内部审计模式在现行看来是可取的,这是在传统合规性内部审计基础上的进步,因为视角已经上升到企业价值增值上,而且相对内部审计成本不是很高,需要关注的更多是企业业务流程层面,所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可取的。

现代企业治理导向内部审计强调站在企业治理层面,可以说是对风险导向的一种完善,在审计的过程中考虑企业治理的效果,同时融入风险管理的思想,不但有助于改善企业治理水平,还更加有效合理地分配了审计资源,提高了审计的效率。但正是因为站在企业治理层面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所以治理导向内部审计对于审计人员要求更高,对于审计资源的投入要求更大。

笔者认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现行的条件下依然会存在并且发挥积极的作用,随着企业完善治理水平以及对内部审计要求的提高,治理导向内部审计会越来越受到大型企业的重视。一方面从业务层面风险点,另一方面从企业整体治理的层面,都有助于为企业经营提供建议,提高企业价值。

五、结束语

风险导向审计从风险分析入手、实现风险控制目标,治理导向强调的是另一种分析路径,即以治理分析作为审计的基础程序、以完善全面治理作为审计目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风险导向关于风险水平分析的思路,在治理分析中也体现重要性水平和风险思想。

内部审计无论采用哪种“导向”审计,本质上都离不开治理分析,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分析对这些目标产生影响的风险以及能够管理这些风险的控制,最后测试实际的控制,考虑其能否切实管理这些风险。企业治理导向汲取了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针对企业治理环节中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寻找企业各治理环节中存在的重大缺陷及可操纵空间。

【参考文献】

篇(5)

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分为两重含义,一则是狭义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财务结构问题,导致了商业银行的运作中的不安全因素;二则是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整体运营状况的所有主客观因素给银行的运行造成的安全隐患。

一、目前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现状

(1)侧重业务处理功能,忽视信息化对于决策功能的影响。传统观念中的银行管理往往将财务管理信息化视与先进技术的信息处理等同起来,这种观念实质上是存在一定误区,因而也就导致了只注重财务信息化对于数据的处理功能,而不注重运用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手段辅助判断和分析银行的财务决策。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知道,财务管理信息化较以往的财务管理多了信息决策系统和信息分析系统,这样也就使得其具备了为银行风险运作提供参考数据和信息的功能。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商业银行在运作中并没有充分利用到这一功能。(2)财务管理的软件功能不够完善。商业银行的软件开发部门和技术部门一般具有专门的软件专业知识,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懂得如何使软件的运作更加适应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需要,而财务管理人员并没有相关的软件方面的知识,一旦遇到操作上的困难没法及时解决,影响了系统的运行。使得研发和使用相脱节,这样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软件的应用功能得不到发挥,财务部门的管理水平上不去的矛盾境地。

二、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

(1)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完善。商业银行的运作风险存在于各种不断变化的金融因素当中,所以商业银行的相关财务管理人员要根据这些因素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并且全面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体制,给财务人员的工作提供一个可靠依据。(2)会计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落后。随着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制度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较以往相比已经更加科学化,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各个环节的内控制度的相对独立,没有做到各项工作的结合。这样非常不利于内控信息化的建设。

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防范的举措

(1)创建行内的统一数据平台,方便行内各部门统一数据标准。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加强各方面的部门的运作时的联系,使各个部门更有机的结合起来,必须要搭建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形成一个统一的数据处理方式。这样各个部门的数据可以达到无障碍的交流,不仅方便了数据的统计,也密切了各个部门的联系。(2)建立相关模型库、方法库,逐步完善分析决策。所谓商业银行的模型库,就是对各类银行运作现象的数据模拟,所谓方法库,就是为系统运行中的各种问题提供解决办法的系统。二者虽然作用不同,但是从本质上来讲二者都是一种相关数据的集合形式。市场上常见的模型主要有这样几种,即商业银行经营计划系统模型以及各种市场动向预测模型。功能模型库和方法库共同为商业银行的系统信息化更好的运行服务。(3)加强商业银行的外部审计,完善金融监管模式。我国的审计部门的发展状况还不完善,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但是商业银行的发展又离不开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将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与国际接轨,采用更新的更先进的审计方式。目前,比较可行的方式是将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交付给专门的审计机构来完成,这样可以实现银行审计的专业化,提高准确性和效率。另外,外部审计对于商业银行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外部审计可以做到将商业银行的整体情况与本行业进行对比,客观的反映银行的运作水平处于行业的层级和水准。管理者可以根据这一审计结果制定银行的财务管理方案。(4)培养银行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是直接管理和操作银行财务工作的人员,所以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会直接影响银行的运作。要想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就要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相关培训,使财务人员掌握影响银行的因素,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操作上的调整。另外,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于风险的预测,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的防止银行风险给银行的财务造成损害。要将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尤其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文化中,使得财务工作人员能够从潜意识里形成自动自觉的风险意识。(5)健全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是财务管理的最重要的依据,也是所有财务活动围绕的中心。所以,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强化各种财务活动的管理,当然财务风险也包括在内。这种从财务管理的整体入手的方法,也可以有效的防范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作为财务管理的新形式,可以配合财务管理的人员素质的提高,共同完成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另外,商业银行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在共性的财务管理制度上制定一些特殊的有针对性的举措,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财务管理以及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和作用。(6)加快个人和企业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银行涉及的各项活动中有很多都关系着信用的评价和考核,这种信用和评价的考核可以帮助银行更好的掌握用户信息,可以据此来指导有关的财务管理工作。因此,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加强信用的考核工作,并应用于各种财务管理工作的分析活动中,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决策方案。(7)建立财务预警监控信息化体系。所谓财务预警系统,就是在综合分析财务的各项资料,结合相关的经济运行规律和理论知识,对一些商业银行的潜在的危机和风险进行预测,以便帮助银行的各种部门做好风险预防工作。当然,预警系统的优点是可以在金融风险发生前做好预防工作和准备,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它的准确性并不是百分之百,一些情况下会出现预测失误或者偏差,所以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加强预警监控信息化系统的完善,尽量减少这种预测的不准确性。在财务风险防范中,必须及时分析资料和做防范措施,进行检查和评估,建立财务风险档案,为防止类似风险的再发生提供参考依据。一是要对无法规避和已经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记录,便于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为以后的预防做好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已采取的风险防范对策进行评估、总结,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改进不合理的状况,并将其最终方案和结果写入资料库,以备随时提取。另外,要根据国内外金融形势的不断变化,完善财务风险的管理,调险预防的方向,由于财务风险是不断变化的,新的财务风险的出现,旧的财务风险可能减弱或消失,应根据环境变化,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进行动态调整。(8)构建内部风险控制信息化体系。商业银行应按照国际最新的风险管理理念,借鉴国内外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具体办法,强化财务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建设,创新财务管理流程,切实提高财务风险的预警、识别、度量、控制水平和对各种风险的抵御能力,从源头上遏制财务风险。此外,还应建立严密完整的分级授权体系,对不同重要程度的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便于权责分明的管理。要规范财务信息管理,在会计信息化的基础上,整合业务和信息流程,推行财务管理信息化,逐步实现财务、业务相关信息一次性处理和实时共享,提高财务判断能力。

综上所述,在国际经济大融合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导致了商业银行的信息化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客观地分析商业银行的各种财务风险的原因,并找出对应的措施来防范,使其在风险最小化的同时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从而使我国的商业银行获得长远的发展,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提高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花峻梅.会计活动与银行风险防范[J].审计与理财.2008(1)

[2]冉苒.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J].技术与市场.2008(3)

篇(6)

一、 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历史回顾及现状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发展,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巨型会计公司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因素有很多,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国内外事务所的发展历程不同。

(一)国外事务所发展历史概述

西方的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庞大的规模,主要归功于其发展史上的数次合并。通过考察“四大”的形成过程不难发现,“四大”都是通过不断吞并小规模事务所或与规模相当的事务所合并才最终形成的,因此,通过合并,走规模化发展道路是形成大规模事务所、满足市场对高质量审计服务需求的重要途径。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经过多次合并整合之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变成了“四大”。其规模化历史存在以下几点重要的特征:

1. 主要通过合并实现规模化发展。

时至今日,重组或合并已经成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无论是西方事务所的发展还是我国本土事务所的壮大都反映出了这种现象。合并重组之所以能成为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是因为合并双方可以通过合并迅速提高市场份额,从而缩短了单纯的价值增值过程;另一方面是因为合并双方可以通过合并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 这些合并大多是市场化行为。

和我国某些事务所合并过程当中鲜明的行政色彩不同,西方事务所的合并大多是市场化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多样化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能够为规模不断扩大的客户提供完善的会计服务,众多会计师事务所便会自觉地通过一定的途径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本土事务所发展历史概述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会计服务行业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 起步阶段(1981-1993年),也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在整个社会意识上的启蒙阶段。2. 以《注册会计师法》颁布为标志的规范发展阶段(1994一1999年),这一期间,行业历经了注册会计师与注册审计师协会合并、清理整顿、脱钩改制等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行业终于摆脱了传统计划体制的束缚,开始向市场化迈进。3. 即为市场化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市场开始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基础性作用。

(三)我国本土事务所发展的现状

众所周知,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虽然本土事务所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国际会计公司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国内事务所审计质量令人担忧。

2006年,国家审计署组织了对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2005年完成的审计业务质量进行的检查,结果表明,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质量令人担忧。在检查中,有关部门共抽查了上述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32份审计报告,并对21份审计报告所涉及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审计调查,检查发现有14 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23份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造成财务会计信息虚假71. 43亿元,涉及41名注册会计师。

2. 本土所规模较小,市场份额低。

根据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杂志公布的资料,国际排名前四位的会计师事务所详情如表1所示: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管理系统截至2007年5月23日的数据,2007年中国主要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排名情况如表2所示。

*注: 1. 总收入是指会计师事务所2006年度会计报表所反映的总收入。

2. 注册会计师人数是指2006年12月31日,会计师事务所拥有的注册会计师人数。

3. 领军人才后备人选数是指截至2007年4月20日,会计师事务所已通过中注协测试选拔的领军人才后备人选人数。

4. 处罚和惩戒应减分值是根据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在2004-2006年这三年中受到行政处罚和行业惩戒的情况(包括2004年前因执业原因而在2004-2006年间受到的处罚)计算的应减分值。

通过两组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到,本土事务所在规模化经营上与国际著名会计公司的差距较大,小规模、重包袱成为阻碍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重要障碍。

3.人力资源水平差别明显。

通过表3可以看出,国内外资所在CPA 人员构成上差距较大,国内所的从业人员存在人员老化上的弱势,其隐含的知识老化将成为中国会计行业发展的死结。除此之外,还存在学历上的巨大差异,高层次会计人才缺乏,势必影响执业能力和从业水平。

4. 文化的缺失。

会计师事务所是典型的人合型企业,企业文化作为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在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纵观国际“四大”的发展历程,“四大”的发展得益于其卓越的审计质量,而在审计质量的保障体系中,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功不可没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保障了高质量的审计,而高质量的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又保障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例如,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卓越、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对员工以人为本、对客户视为上帝、对工作团队精神”、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以人为本”等企业文化在其国际化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本土所对企业文化隐性作用的认识乏善可陈,多数事务所忽略企业文化这一因素;更多事务所则将企业使命和企业文化混为一谈;不少事务所将诚信这一职业操守也作为企业文化。文化的缺失直接导致会计师事务所成为国内人才流动性最大的行业之一,人才流动过大使得事务所的发展缺少核心的稳定力量,大大阻碍了事务所的进一步发展。

二、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发展对策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审计质量不高、规模普遍较小、市场份额低、人力资源水平参差不齐、缺少组织文化体系等等。因此,要应对国外会计公司的挑战,我国本土事务所只有找出相应的改正措施才能突出重围,从而取得更长远的发展。

(一)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审计质量

声誉品牌作为一种信号传播机制,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化发展至关重要,品牌建设需经过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笔者认为,作为一种典型的“人合”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创造自己的品牌,就必须将工作的重点放到注册会计师上来。注册会计师是会计师事务所经营的主体,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了解、理解、信任和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对外形象。要树立起员工良好的对外形象,需要强调员工的职业道德、专业胜任能力和日常行为规范。

1.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坚持以诚信建设为中心的职业道德建设,应从三个方面着手。(1)对客户应客观公正,坚持原则。在客户作出有意违背事实的暗示或要求时,应坚持独立审计准则的尊严,即便对方给予高额报酬也应严词拒绝。(2)当同行在业务承接过程中恶性压价、肆意诋毁时,应向监管部门大胆举报,弘扬正气,让不诚信的行为暴露在阳光之下。(3)对员工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如宣传正面形象、职业道德奖惩评比、廉政执行情况反馈、诚信档案跟踪等。

2.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主要途径有:组织员工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训;接受事务所内部专业指导;实现审计经验共享。这对实践经验缺乏的执业者尤为重要,可使其通过吸取经验,提高专业判断能力,更快地适应岗位要求。

3. 重视日常行为规范。会计师事务所是一个高素质人才的集合,但由于人的经历、性格、兴趣、教育各不相同,需要事务所制定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着装仪表、言谈举止等方面有所要求。

(二)实现业务多元化,抢占市场份额

经济全球一体化、企业国际化、投资多元化及管理复杂化,要求会计师事务所能为其提供更加复杂与完善的服务。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就应积极开拓新业务,实现业务多样化经营战略。

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以及信息市场的发展,决策者对所需的信息可从其他信息来源获得,使得其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的依赖程度相对减少。在美国,咨询业务收入已从1990年的不到20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突破1 500亿美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使会计师事务所的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也不能满足于仅仅充当经济警察的角色,而应努力把业务范围从鉴证服务、会计服务拓展到管理和财务咨询、公司理财、税务、人力资源咨询、软件设计等方面。由此可见,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在竞争激烈的会计市场上有所作为,必须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开拓新业务,向咨询服务和服务领域拓展,实行业务多样化经营战略。这不仅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符合我国国情、完善市场机制、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三)加强事务所的人力资源管理

1.完善人员培养制度。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定期的知识更新对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员工都是必不可少的, 如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要求事务所员工掌握计算机这一工具, 通过网络来掌握世界经济、企业组织的最新发展和变化发展趋势。知识的更新也包括观念的更新, 要定期组织专家对所有员工进行培训,启发新思维,开拓新观念。要开展对业务拓展的主题培训, 随着经济的变化和发展,审计市场的空间也将发生很大变化, 人们预测注册会计师在未来将主要提供五项核心服务: 鉴证服务、 管理咨询和绩效管理服务、 技术服务、财务规划服务以及国际化服务。因此,从发展的眼光来看, 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关键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不断推出新的服务品种, 给顾客提供增值服务。因此, 培训必须适应业务拓展的要求,顾客要求什么样的服务,事务所必须迅速组织相关主题的培训,给顾客提供相应的服务。

2.完善人才奖励制度及激励制度。

同其他企业相比,事务所是一种人合组织,财务资本的核心资源就是人力资本,对人力资本的管理成为事务所内部治理的关键。因此,每个事务所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激励(包括晋升) 和约束机制。一般认为,奖励和惩罚是最有力的激励因素。具体而言,奖励的措施主要包括薪酬、福利与职位升迁。薪酬由基本工资、季度或年终奖金和长期激励构成。基本工资按职位而定,各级之间要适当拉开档次, 季度或年终奖主要与员工的目标完成情况挂钩。长期激励是一种剩余分享的方式。为了激励员工的长期行为,员工的收益应当由“支薪制”向“分享制”转变,让员工持股或使其变成企业的合伙人而分享事务所剩余收益;职位的升迁也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只有这些福利措施真正得到落实,很好地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 才能使其全身心地为事务所服务。

(四)和谐的文化构建战略。

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事务所必须注重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全心全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以便为事务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前,和谐化的文化构建必须以能提高事务所的凝聚力、释放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目标。要寓文化建设于日常团队工作和节日活动中,注意合伙人、普通员工之间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和适当性。上海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的成功经验就是积极开展事务所的企业文化建设,全力塑造立信长江的品牌文化,搭建承载文化的平台,以文化建设促进品牌建设。此外,在文化建设中,要把以“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建设融入其中,执业水平和职业道德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造就了良好文化的事务所才会长久不衰 。

综上所述,尽管走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理论界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识,但是因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规模化过程中应认真对待。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而且需要经过长期的磨合、演变,不能用行政手段强行撮合,否则会使会计师事务所市场化进程缺乏市场根基。另外,事务所需要理性地对待规模经济效益问题。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生产规模的扩大有一个客观存在的边界。在达到该规模边界之前,规模扩大会带来产量递增,即规模经济;但在超过这一边界后若继续扩大生产,便会出现组织管理效率下降和管理成本上升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发展不能搞“一刀切”,并不是要求将所有会计师事务所都合并成为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如,国外既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也有大量的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两者并行不悖,能够适应市场多元化的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 仲秋节. “后天健”时代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战略探讨. 广西社会科学,2007,(1).

[2] 李秀萍. 从中外会计师事务所的现状比较谈我国CPA行业的发展.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

[3] 张艳,钟文胜.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与品牌建设.会计之友,2007,(2).

[4] 赵婧,王玲.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发展的必要性. 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1).

[5] 林少征. 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现状与未来. 注册会计师,2006,(4).

[6] 张艳 . 论事务所规模化与审计质量保证.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5).

[7] 李志刚,邓亦农. 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经营对审计质量控制的影响.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8] 贺宇. 论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选择.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9] 李娟.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实施过程中整合问题的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10] 李铁群. 我国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理论与实践. 财会研究,2007,(1).

[11]关瑞兰,郭颖. 提升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5).

[12李志刚.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经营中的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研究.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0).

[13] 魏先锋. 做大做强,事务所缺什么?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11).

篇(7)

目前,我国出现了较多的银行操作风险案件,这些案件对于银行内部的影响较大,并且涉及到众多的金额和内部人员,这对于银行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尤其是现有的银行出于迅猛发展的阶段,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风险管理的问题,很容易=对银行的稳定运行造成限制。因此,应该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控管理体系,解决银行由于操作风险产生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现状

(一)操作风险概述

需要在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之前了解到操作风险的内涵,主要是由于操作风险会对银行的内控管理产生巨大营销。所谓操作风险,在现在的理论研究中存在两种状态,分别是广义的操作风险和狭义的操作风险,前者是指在银行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除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之外的风险,这种操作风险的内涵较为广泛,涉及的风险内容较多,后者主要是在银行的运行过程中,由于系统和控制等原因造成,在内部运行中出现错误的操作造成已有的或者是潜在的损失。

(二)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现状

首先,现有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控制的体系初步建立,能够实银行的业务运行在内控管理框架内合理有序的进行,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职能划分明晰,各个部门之间和谐互动,彼此之间有序制约,但是在个别的商业银行发展状态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内控的管理体系和现有的管理标准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其次,我国的大部分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还存在不合理之处,尤其是现有的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导致整个组织控制力度较小。现在世界上多数的商业银行采用的都是股份制的组织结构,这种机构能够保证银行的治理力度。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由于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健全,导致不能有效的监督和约束现有的管理层,尤其是管理层中的高层管理人员。

再次,在商业银行内部虽然是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在实际运行中也能在较大程度上依据规范实现银行的操作,但是仍是在资金计划、贷款和会计业务方面存在在操作过程中违规操作的问题,尤其是规章制度的落实力度不够,相应的奖惩机制还存在漏洞,这些都会加大银行的操作风险。

最后,内部人员的控制机制不完善,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规模较大,内部员工数量较多,人事管理对于银行内控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由于员工数量较多,银行组织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导致不能将人员进行合理的工作配置,在实际的业务中容易出现各种偏差。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轮岗机制的忽视,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岗位长期存在同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银行风险案件的可能性。

二、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体系完善的建议

(一)明确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

针对在银行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问题,银行需要在实际中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是应该成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在这个部门中授予相应的权利在组织内部不受到干扰,尤其是降低风险控制部对其的限制。总行可以对各个分行派遣相应的风险管理专员,对现有的银行业务的规章制度进行检测,对于操作流程进行有效监督,这样可以降低银行内部操作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还需要在分行的内部管理中完善基层操作风险的职能,并将工作的情况定时报告,尤其是在分行内可以采用谈话和轮岗等方式,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规避。

(二)建立专业的监督检查制度

对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过程要不断随着发展的变化进行改进,尤其是管理层应该实现监督银行内部的管理体系的作用,并对内部的审计进行稽核,保证对于银行内部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于银行的运行和制度的设计进行分析完善。同时,可以在银行内部借用外部市场的力量实现监督体系的完善,现有的市场中存在较多的中介和审计部门,借用外部的力量能够有效的提高稽核的质量,尤其是总行可以在内部稽核与外部审查同时并用,保证整个银行体系的稽核审计体系的不断完善,降低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三)实现内部管理信息化

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状态需要通过信息的方式进行汇报,因此,在银行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应该为了实现银行的发展目标,在应对风险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确认评估的能力,并且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实现信息能够在整个银行内部的管理中流动。再次基础上,还需要对于信息进行更为有效的分析,这样才能实现银行内控信息系统的完善运行。值得一说的是,在银行内部的管理系统中,信息系统应该是有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组成,在运行中还需要信息传递系统保证管理和会计信息系统所获得的信息数据有效的传递。尤其是要保证信息传递系统在传递过程中信息失真的速率,减少信息传递的组织层级,尽可能的将更多的有用信息传递到高层管理的手中。在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中获取的数据,还要保证其真实性,这样才能实现高层管理做出的决策能够具有发展的效用。

(四)进一步优化员工队伍

商业银行的规模较大,员工队伍数量众多,为了降低操作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应该在内部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加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力度。尤其是银行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在这个行业中主要是从事货币的经营,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银行的盈利和经营能力,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力度,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在内部管理的过程中实现严格把关,有效培训,全面激励,并且将员工的绩效考核机制与晋升机制联系,全面完善现有的人事管理。同时,在完善的过程中,还要对于轮岗制度进一步落实,尤其是那些较为重要的岗位,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人员的更换,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人员在长期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不正确的想法,减少操作风险案件发生的可能性。

三、结论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行业的风险案件日渐增多,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银行内部管理存在漏洞造成的。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银行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降低金融风险案件,保证银行的安全运行方面的作用巨大,国内外对于内部控制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国应该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出适合我国银行发展的内部管理控制的模式,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我国现有的银行控制的F状出发,针对于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尤其是组织结构设计、人员管理制度还有就是操作流程的不规范等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良建议,并且是建立内外部风险控制机制,同时作用于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将现有的问题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有效的降低银行风险程度。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投资工程管理论文 下一篇: 消费者维权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