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4 16:42: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市政路桥工程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影响市政工程施工的因素较多,不确定性大。由于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项目,易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像原材料价格、周边社会关系等都是影响其施工的重要因素。同时,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本身的不确定性也是造成施工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3)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目标高,要求严格,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市政桥梁道路与城市形象以及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质量的要求相对较高。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的工期较为紧张,冬季施工费用比较多。
(4)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管理正处于转型阶段。在我国绝大部分的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由项目将劳务队和自有机械设备、自供材料组织起来进行施工,专业性相对较弱。同时劳务队伍素质不高,项目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管理劳务队。
(5)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管理的范围较广,其中包括:确定施工任务,签订承包合同;做好市政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做好施工中必须的准备工作;依据施工计划,综合施工,并协调好施工过程;合理利用已有的空间,做好施工现场的平面管理,以保证施工条件的完整;最后,需要组织工程,对市政工程进行验收。
2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步骤
2.1施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2.1.1技术交底和图纸复核进场后,需要进行技术交底工作,参与方为业主、设计代表、承包人。这个过程的主要内容为:对关键控制点进行现场交底、标记,并且做好相关的记录。
2.1.2施工测量放样完成交底后,需要组织测量人员、现场监理工程师对现场导线点及水准点、各种控制点进行复核、固定;复测横断面,增设临时水准点,加密导线点,并将遗失的标桩在公司规定的时间内上报监理驻地办以求尽快解决并重新放样、固定。
2.1.3标准试验及原材料检验在采购材料时,需要重点检查材料的出厂证、检验证以及合格证,确保材料的安全性。对于自采材料的检查,需通过监理工程师进行取样,然后送至指定的试验室进行检查。待试验合格之后,提供相应的试验报告及开工报告,经过批准后方可备料。
2.1.4开工报告认真查看设计文件以及与工程相关的资料,对施工沿线情况有一个彻底的了解,在制定出施工组织方案。在满足条件的前提下,开始拟定开工报告。最终由监理工程师批审批。
2.1.5临时设施等项目部进驻工地,就可以得到驻地用电和施工用电的具体数值,通过地方供电系统,架设临时电力线。为保证施工中的供电正常,此过程中可以另配备功率充足的发电机组;配备几台灵活易移动小型的发电机,能够移动电源,给一些离电源较远的构造物供电。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需要对所需的用水量作出预估,协调好当地政府的相关部门,临时布设用水管道,提供施工用水以及生活用水。
2.1.6驻地建设根据施工场地的平面图,在施工路段的起止桩号位置搭设彩门,彩门宽度以路幅宽度为准。在施工驻地的过程中,需要将工作区、宿舍、医务室、工作棚、仓库与贮料场等空间合理划分,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2.1.7施工过程质量管理为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公司需要完善质量以及安全保证体系,同时采取相关的措施,严格控制好每一道工序。
2.2施工阶段的管理
2.2.1质量管理必须保证进场材料符合施工要求,施工操作也必须按照施工的规范进行。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可以按设计图纸施工,这样能够保证操作的科学性。此过程中需要践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工程起监督作用。采取一套有效的管理办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实施奖惩制度,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需要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给施工单位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及时处理施工中的问题。
2.2.2进度管理为保证施工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需要召开一些会议,讨论工程进展的问题。要对施工中的人、材、机进行一个全面的检查,观察是否进行。一旦发现问题,则需要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同时定期进度表,监督施工。
2.2.3合同管理监督合同管理应是双向的,首先,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合同规定的期限,完成工程任务;接着,业主单位需要履行合同,支付相应的资金。
2.2.4信息管理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整理好有关的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合理运用;此过程中,还需要扩总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的进展情况,以便随时向上级汇报工程进展、传达上级口令。
3施工过程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1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
(1)在施工现场,由于管理不当,存在着许多威胁施工安全的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操作人员不细心,态度不端正,不按规定办事;安全事故频频发生;食堂卫生管理不合格;现场安全员的工作没有履行应尽的责任。
(2)忽视了用电安全防护措施的重要性。一些工作人员未能掌握准确的用点知识,对施工用电有关规范标准的理解不全面。在工地上,也没有安排专业的电工监管,施工现场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3)整个施工过程没有配备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施工管理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在对材料进行采购时,材料员没有认真对材料采购量做出规划,容易造成浪费材料的情况。同时,在进行材料存储时,忽视了材料的特性,没有进行分类保管,导致一些材料未投入市政道路桥梁工作就已经发生变质。
3.2施工过程中现场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需要成立一个安全小组,它由项目部直接领导。同时,需要制定并且完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排项目经理担任小组的组长,技术负责人任副组长,各专业施工队负责人任小组成员,每个作业面配备足够的专职安全员。这样,每一层的组员都需要签订安全责任书,并遵守安全规范以及小组制定的规章制度,具体履行监督、检查、管理各专业施工队的安全工作。
(2)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用电工作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疏漏任意环节。在进行安装、巡检、维修或拆除临时用电工程时,需要电工的参与。电工操作属于特种作业级别,特种作业由于对操作者本人及他人和周围设施的安全有重大危害因素。所以,必须通过国家规定的有关部门组织的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在取得操作证后方准其独立作业。
1有关市政路桥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
1.1质量管理
对整体的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管理以保证工程结束的质量叫做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开发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质量的好坏跟市政桥梁道路工程项目前期开发的设计、实体勘测和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都密不可分。因此想要保证最后的质量,在整体的施工过程中,要加大该工程的管理力度,以及加强每个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性。其中协调好每个部门之间的工作比较困难,因为在施工工作中于每个部门都有密切联系。所以每个部门的工作效果施工工程最后质量也有密切联系。施工质量出现问题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会是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建设的相关单位想要牟取更大的利益,从而降低施工的水准。
1.2造价管理
运用各种方法来达到对市政路桥工程造价成本的控制,进而让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叫做造价管理。全面的工程造价核算与相关审核工作直接影响到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的建设,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对建筑工程的管理和项目造价的核算,由于成本资金和有关管理的原因,在对工程造价管理中,容易造成有关建设管理部门和不是因为管理原因导致的管理工作失误。很多情况都会导致工程整体的设计方案和施工的计划出现改变,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与预算资金,例如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的设计工作不符合要求,工程建设中资金混乱,在工程建设中管理出现纰漏,或是管理不及时等。这些都会妨碍对整个工程的造价工作。
1.3进度管理
全面把握路桥工程的施工工期就是所谓的进度管理,市政道路桥梁建设工程中开发前期的调研工作相当重要。在前期的决策过程中,路桥工程相关承包企业要对该工程的市场进行研究,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做到细致、全面。整体的施工工程要在掌握的节奏下进行,防止工程建设中出现不可预料的问题。
2管理市政路桥工程现场的基本措施
2.1强化专业培训
目前我国的施工技术虽然处在发展阶段,但也在不断进步,其中桥梁施工的一些新兴技术就被研发,且在桥梁施工当中被使用,明显改善了我国桥梁施工的工作效率。紧抓施工技术这一块还不够,也要加强对施工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相关企业要开展施工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包括对操作技能的培养以及操作过程中安全意识的培养。整体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要求,以确保施工能够高质量高水准的完成。
2.2强化监督管
监督管理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在项目开展前期就要做好一系列的预防准备工作,严格按照要求分配好施工人员、施工材料和有关施工设施设备。在施工材料方面,要及时将不合格的材料剔除,严禁进入施工现场,让施工高质量完成。第二,要加强对施工建设过程中的监督管理,有关管理人员要按期对施工人员的操作手法和工程进度进行检查,确保一切按照施工方案在进行,做到施工高质量高水准的完成。
2.3重视安全管理
最近几年,就我国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来看,安全事故偶有发生,这不仅让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还给社会带去很多的不良影响,因此在工程施工管理中要加强重视对安全的管理。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不到位,这跟市政路桥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内容的落实工作有关。因此,要贯彻施工管理内容中安全管理的部分,重视对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强化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使得工作人员的安全得到保障。另外,在施工现场施工人员也要严格遵守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将安全事故率降到最低。
3案例分析
作为扬州市的文物保护工程,大虹桥地处大虹桥路中间位置,将西园曲水和瘦西湖连接在一起。大虹桥始建于明朝末年,本为木桥,在清代乾隆年间被改造成石拱桥,1973年,又在原有基础上被改造成三跨石砌拱桥。2016年在对大虹桥做定期维护和检测时,发现拱圈出现很多宽度和深度都严重超标的裂缝。经有关单位检测后得出结论是此桥为危桥。该桥桥面采用石块铺装,拱圈采用混凝土,没有伸缩缝隙。主要施工方式:进度管理方面,邀请桥梁专家与文物专家共同进行研讨商议,制定有关可行性方案;质量管理方面,联合施工部门、监管部门、文物局、设计部门和质检站等,定时开展工程进度报告分析,及时解决施工过程出现的问题,确保使用材料的质量,对桥身进行监测。
4结语
总的来看,保障市政桥梁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有利于开展和监管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要求相关部门重视此问题,采取有效手段加快建设我国市政桥梁工程建设,提高我国城市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邢哲.现场施工管理在路桥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13:133-134.
前 言
路桥从设计到施工再到竣工都需要保证工程质量。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对市政路桥质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所以在路桥建设中要采取各种管理措施来严格控制工程质量。项目管理能够搞好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保证工程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
1 市政路桥工程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需要根据工程项目的要求、环境、技术条件等对施工进行全方位的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提高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实现项目投资目标、缩短工期,保证路桥的社会意义。市政路桥建设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重要一部分,其主要建设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收入,属于社会公益性投资工程。但是,近些年,路桥施工中“重政治、轻技术,重工期、轻质量,重承诺、轻监管”的现象常有发生,而且还与普遍存在“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市政道路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行为不强,不仅损害了项目的经济利益,还危害到人们生命健康。工程项目管理要对项目进行合理的组织、施工、控制、跟踪、检查等,对进度、质量、成本、安全进行严格控制,强化经营管理,完善成本管理制度。
2 市政路桥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2.1 加强材料管理
材料是路桥工程中的重点,材料控制不严,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而且一旦投入使用很难进行修改或者更换。路桥施工中的材料主要是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三种。在原材料采购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到材料属性、施工难度、工程造价等因素,权衡利弊,达到功能性和经济性双赢。我国原材料市场混乱、质量参差不齐,采购人员在采购的过程中严格筛选材料,杜绝偷工减料,要对材料的生产批号、安全标准、使用说明烂熟于心,保证进场原材料的质量。材料进场安排合理的场地进行分门别类置放,特殊材料做好防水、防干措施,防止自然环境影响材料使用性能。精密仪器要定期维修保养,提高使用寿命。材料在投入使用之前要抽选进行试验,比如混凝土的性能、钢材的抗拉性、防水材料的防水性能都要进行检测,还要进行复试,保证其功能性。
2.2 保证施工技术的完善
严格、完善的施工技术能够保证工程质量,先进的技术管理可以缩短工期、降低造价。
施工前做好技术交底、图纸会审工作,严格落实交底内容,对设计图纸和施工图纸有疑义的地方尽早提出,与设计师、工程师进行深入探讨,及时解决。工程中的参与人员都要参与技术交底,熟知施工特点和施工难点。
路桥施工工序繁多、施工工艺各异,工程师要对设计图纸、施工图纸内容了如指掌,掌握施工中的关键点和难点。施工人员要根据不同的施工工序和工艺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并且按照工程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施工。
2.3 提高人才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是工程中质量的直接控制者。在施工中要根据人才特点和岗位需求进行合理分配,充分发挥每个工作人员的聪明才干。施工队伍素质的高低对工程起着决定性作用,施工前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对机械设备的了解,提高操作水平,提高其专业技术和专业素养,杜绝安全隐患。
2.4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工程施工人员复杂,工种多样,要加强团队人员管理需要建立人员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加强合作,确保所有人员对自己岗位职责有一定的认识,减少人为违规现象出现,能够保证施工高效、安全进行。还要制定和路桥工程施工相适应的激励政策,对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进行物质奖励或者职位提升,促进工作人员整体积极性,营造积极工作氛围。还要建立施工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质量防护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并确保每一项规章制度严格落到实处,切实发挥各种制度在质量控制和员工行为约束上的作用。
2.5 加强施工质量
市政道路中桥梁处理是其重点部分。现在交通车流量大、荷载大,对桥梁的使用性和质量要求越来越大。桥梁很容易出现裂缝、变形等现象,继而影响桥梁的整体性能。在路桥施工中更要着重对桥梁变形、裂缝、坍塌进行防治,在施工中多采取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改善构件的使用性能,提高构件的刚度和耐久度。
2.6 施工安全管理
路桥施工交叉作业多、人力、物力投入较大,工种大多是露天作业,安全管理难度大。在施工中做好安全管理工作,能够使施工顺利进行。首先,要建立安全管理制度,设立安全岗位,安排安全管理人员,对各个职位进行明确的职责划分,并且落实到实处。其次,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安全管理人员除了自我约束外,还要接受组织和制度的约束。管理组织者每年都要组织旬检、月检、季检及年检,重点工程和关键工序也要进行随时安全监测。
3 市政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管理的其它经验措施
(1)对施工方案进行严格审核。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总监办对所有施工方案都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和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确保施工方案在技术上可行,在经济上合理。对于重大施工技术方案,建设路桥工程各方的技术人员和专家都反复讨论过多次,并慎重确定具体方案。
(2)建立健全全面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督机制,对材料使用、施工工艺、布局结构、施工工序等都进行合理把控。构成一套周密的完整的“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三级质量保证体系。
(3)监理部门在每项分工程开始之前要认真检查施工细致,施工单位首先进行自检,然后再由监理部门工程师陪同下进行审查,审查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工序。在现场施工中,检查现场巡视,对重点工序进行全程监督,及时解决施工问题。
(4)在项目管理中建立对工程项目成本的风险控制体系。做好路桥财务筹资和投资决策。风险管理从预防和分散两方面来考虑。在公司投资项目之前,对可行性研究进行宏观和微观分析,保证项目经济利益。还可以通过多元化投资组合来控制风险。路桥工程建设筹资与其他用途筹资一样必须进行成本风险与效益的权衡做到及时性、效益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4 结 语
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齐全机械设备,先进施工手段,综合素质较高的施工队伍,是保证工程高质量的根本。要保证市政路桥施工质量就要从各个方面抓住质量影响因素,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在施工中,还要总结施工技术和施工经验,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新的工艺,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工程质量,最终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目前,市政桥路多数采用沥青铺设路面,因为沥青路面具有表面平整,行车舒适,耐磨抗滑,低噪音,施工期短,维修简便等特点,所以市政路桥采用沥青路面而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平整度是直接反映道路通车后的整体效果,从而体现路面使用品质,以及行车舒适性的直接外观指标,平整度影响因素如下:
一、路基不均匀沉降,造成铺筑路面的不平整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路基的不均匀沉陷,势必会引起路面不平整。路基填料控制不好,羊坡公路在铺筑半年后,出现高低不平、坑凹起伏的现象,维护人员挖开路面,发现部分的路段路基是用高液限粘土填筑的,这类型土质受地下水影响极大,从而导致了路基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不平整。
半挖半填路基的接合部处理不妥当、路基压实度不足,半挖半填路基较多,当路面完成交付使用后出现沉陷和裂缝,是因为路基填料的含水量大,又没有按规范挖台阶施工,从而造成路基于填料接缝接合的地方产生裂缝和沉降。若路基压实机压实不足,使路基土壤密实度偏低,使路基土软化,产生不均匀沉降。
特殊地基路段的防护中,排水不完善是由于对原地基勘探不实,造成部分路基修筑存在软土地段,软土压缩性大,自重的情况下便产生了沉降变形。
二、沥青混合料摊铺过程中的影响
在操作沥青铺设路面的施工中,铺设技巧以及速度必须严格按照相应规范化操作,只有均匀连贯整体的沥青路面摊铺,才能够保证路面平整性更高。
(一)摊铺机的操作
摊铺机操作中,对其速度要求时特别严格的,总的来说,摊铺机作业速度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即要均匀、缓慢。不同路面层次的摊铺,速度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下层――2-4米/1分钟;上层――2-3米/1分钟;下层施工速度可以稍放缓于上层施工,同样也可以保持相对的一致性。
目前,市政路桥施工中使用的摊铺机均具有自动找平装置,摊铺时,要按照预先设定的基准来控制,基准面可以是设计共层面,也可以是设计高层的平行面,如果基准控制不恰当,摊铺出来的路面平整度就会很差,最常用的基准,是一根与路线设计高程平行的张紧钢丝,施工中称之为“走钢丝”,因此钢丝放样的正确性很是重要。
(二)施工放样测量、钢丝架设过程中的影响
一般施工放样均为等外测量,所用的仪器绝大部分为Ds30水准仪,测量精度不够,仪器本身读数误差大,使得钢丝基准面误差特别大,Ds30水准仪每次读数精度为3mm。
放样后,在架设钢丝中,由于钢丝的张拉力不够,引起张拉不紧或者钢丝太细,无法用力张拉,以及桩距过大,或者放样划线不准而引起标高误差等。使钢丝产生竖向挠度,再加上摊铺机都是带振动的,在钢丝二支点的跨度中产生3―6mm的挠度,个别严重的可超过10mm,致使摊铺层出现纵向波浪,影响路面的纵向平整度。一般来说,格桩距易控制在10m以内,而且钢丝拉力不能小于784N。在施工中,由于辅助人员和行人的不注意,而碰落架设钢丝,或者摊铺机在行走中,传感器脱离钢丝等,都将会使基准产生过大的差误,进而影响路面平整度。
(三)沥青混合料的备置
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同样也取决于主要材料的质量、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以及沥青混合料的搅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不合理。油石比偏大,已铺筑路面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壅包和泛油。油石比偏小,路面会松散;矿料质量不好集料的压碎值、石料的抗压强度太差,细长扁平颗粒含量太高,便使路面混合料的稳定度降低,极容易出项路面各种危害。
沥青混合料搅拌不均匀,搅合设备当出现意外状况时,刚开机,料温低,含水量大时会出现廖文不均匀的情况。筛分系统有问题时,会造成骨料级配发生较大的变化;料温的偏低则会出现花白料,致使路面难以摊铺成型;温度太高则会造成沥青老化,不能够保证沥青混合料摊铺质量;拌合能力小,出现停机、待料状况,这样会使接头处温度的降低,从而形成一个个冷接缝。
(四)混合料的碾压
混合料的碾压关系到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内在质量的关键工程环节,影响碾压工序的关键因素包含碾压组合以及含水量。
(五)接缝处理的不当
接缝包括纵向接缝和横向接缝两种,处理不当会产生接缝处下凹或者凸起,由于接缝压实度不够,结合强度的不足从而产生裂缝和松散。
三、碾压工艺的影响
碾压工艺和机具的合理组合,对路面铺设平整度影响很大。
(一)初压
第一阶段,初压习惯上被称为稳压阶段。由于沥青混合料在熨平板前已经初步的夯击压实,而刚摊铺的混合料,温度很高。初压一般在120摄氏度以上进行,速度控制为1.5-2km/h,以不产生推移、发裂为准则。因此只需要较小的压实,便能够达到较好的稳定压实效果。
(二)复压
第二阶段,复压是主要的压实阶段。在此阶段至少达到规定的压实度,复压温度不应低于90摄氏度。复压应该紧跟在初压后面进行。碾压遍数参照铺筑试验段时,所得碾压遍数不宜少于4遍―6遍。
(三)终压
第三阶段,终压是用以消除缺陷,保证层面较好平整度的关键,也是最后一步。由于终压要消除复压遗留的不平整,因此,沥青混合料亦需要较高温度。终压常使用静力双轮压路机,而且也要紧接在复压后进行。终压温度不得低于90摄氏度,而且结束终压的温度也不应低于70摄氏度,尽可能在高温下结束终压。
在施工现场中,为保证各阶段碾压作业,始终在混合料稳定的状态下进行,因按照以下规则进行:由下而上;先静压后振动碾压;初压和终压要使用双轮压路机,初压可以使用组合式钢轮一轮胎压路机,复压则使用振动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
四、施工过程中的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运送搅拌料的车辆不能及时送达现场,进而导致摊铺机不能够连续作业,熨平板下面的混合料,由于不能连续供料而出现压迹,情况严重的时候则会导致路面不平整;摊铺机的操作人员,在进行摊铺作业时,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对摊铺速度进行调整,这样就容易导致松铺不一样厚,面层粗糙度不同;在对路面的横向接缝处理时,第二次摊铺要求使用切割机切线,而对第一次摊铺的接头进行切割,从而避免接缝处影响路面的平整度;进行路面碾压时,应该确保碾压机压路的方向,以及路线的不发生改变,避免因混合料的挤压,而发生推移,在初压阶段,应该使用双钢压路机,以路面不出现压痕为标准。
施工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客观因素,以及与其之外的因素的影响,但是,我们应该尽我们所能够考虑到的,这样一但出现类似问题,就可以及时应对。
五、总结语
能够影响市政路桥建设中,沥青路面平整度的原因很多,同样也很复杂。有来自路基路面施工全过程的工艺技术以及施工等方面,也有来自施工设备自身的因素,也有客观性出人意料之外的因素,若是想能够最大程度地去避免此类问题出现,我们一定要拓宽我们
对认识问题的广度和宽度,知道原因后,及时找出应对措施,经过科学的管理,最终保证使路面平整。
参考文献:
[1]李凡,宋劲松,孙四平. 沥青路面平整度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J].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3:48-51.
[2]宋郅瑜. 沥青路面平整度施工控制[J]. 丹东海工,2009,00:57-59.
[3]李果,阮永芬,严周,赵建明. 沥青路面平整度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分析[A].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2008:5.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市政工程的项目数量也在急剧增加,市政工程是市政公用设施的简称,它包括城市道路、城市桥梁、城市轨道交通和隧道工程、城市给水排水工程、城市燃气、供热等管道工程、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工程。市政工程施工技术与方法的作用在市政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了解市政工程的施工技术的内容与方法,才能将市政工程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道路工程的施工
(一)路基施工
对于路基施工基底的处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对于基底的处理,路基的基底是路面施工的基础,也是道路的基础,路堤在清理之后所停留在路基表面的就是路基基底。对于路基的施工,一定要保证路基具有足够强度(承载力)和低压缩性以免引起滑动破坏和过大沉降。二是路堤填筑,路堤填筑要坚持分层平铺,竖向填筑的原则。路堤填筑时还要注意强度的均匀度,为了增强路堤的结实度,通常会采用透水性较差的土壤填在路堤下面。三是对于填料的选择,填料的选择要坚持就近取材的原则,尽量选取强度较高,压缩性小,运输方便的岩石材料作为填料。
(二)路堑开挖
路堑开挖主要包括三种方式,一是纵向全宽掘进,二是横向通道掘进,三是纵横通道混合掘进。三是纵横通道混合掘进就是在道路的两端同时进行道路施工和开挖,当道路要求双层施工时,下层要留有上层一些施工的足够空间。这种路堑开挖的方式主要适应于短而深的路堑进行开挖。横向通道掘进即沿路堑纵向挖掘工作通道,再逐渐向两侧横挖。本法可将高度分成几个层次安排多组台班在不同层次和前后错开的作业面上开挖,适用于开挖量大、较长的路堑。纵横通道混合掘进。若开挖断面宽,开挖量大,可在开挖纵向通道的基础上再在横向开挖通道,提高工作效率。仅限于人工施工。
(三)路基压实
路基施工已经将原有的土体结构进行破坏,为了维护土体的实态,保证路基工程的顺利进行,必须对路基进行压实。路基压实是路基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道路施工质量和安全稳定性的重要举措。正确选用压实度,关系到土路基的受力状态、路基路面设计要求、施工条件,必须兼顾需要与可能,讲究实效与经济。
二、桥梁工程的施工
(一)桥梁基础施工
1.明挖扩大基础施工
明挖扩大基础施工主要包括旱地基础的基坑开挖和水中地基的基坑开挖。无论哪种开挖都应避免超挖,遇到暴雨天气注意设置截水沟或排水沟,基坑开挖至设计高程后,都不能长时间暴露、扰动或侵泡而削弱其承载能力。水中地基的基坑开挖主要包括围堰、基坑排水和基坑挖基三个重要阶段,因此水中低级开挖的难度较大,对于技术的要求也较高。
2.桩基础施工
桩是桥的根基和基础,打好桩是架好桥的第一步。对于旱地打桩要严格控制好沉桩允许误差,垂直桩的允许误差是1%,斜桩的允许误差是倾角正切约15%。对于水中桩基的施工可以采用钢板桩围堰法,即先围堰后沉桩,先沉桩后围堰顺序。
(二)桥梁上部构造施工
常用的市政工程中的桥梁上部施工方法有:支架法施工、顶推法施工和悬臂施工法。支架法施工的一般施工顺序为搭设支架――安装模板、钢筋――就地浇筑梁体混凝土。这种施工方法的缺点是需要大量的支架和模板,但相比其他施工方法,这种施工方法比较经济、简单。顶推法是在沿桥梁纵轴方向的桥台台后设置预制平台,分段预制混凝土梁身并施加预应力筋连成整体,然后通过水平液压千斤顶施力,使梁体在各墩的滑道上逐段向前滑动,直至全连续梁顶推就位后,落梁、更换正式支座,完成桥梁施工。悬臂施工法是以桥墩为中心向两岸对称的、逐节悬臂接长的施工方法。
(三)桥面系施工
桥面系――是桥梁桥跨体系上部许多附属设施的统称,主要包括:桥面铺装、人行道、栏杆或护栏、伸缩装置等。桥面部分虽然不是主要承重结构,但它对桥梁功能的正常发挥、对主要构件的保护、对车辆行人的安全以及桥梁的美观等都十分重要,如果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会严重影响桥梁的使用性能。
三、管道工程的施工
(一)沟槽开挖与回填
1.沟槽开挖
(1)机械开挖
①在开挖沟槽时候。首先一定要确定好开挖的顺序线路以及其他的参数系数,另外开挖要符合相关的施工规范,以技术和管理作为施工的重要支撑。
②如果采用机械开挖的话,首先要做好交底工作,对工程施工的机械司机要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只有他们充分了解开挖的要求后,才能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另外在开挖过程中要设置专人进行施工的检查,防止超挖或欠挖。
③挖土机沿挖方边坡移动时,机械距边坡上缘的宽度一般不得小于沟槽深度的1/2。
(2)人工开挖:在使用人工挖沟的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开挖的深度,一般情况下,开挖深度不宜超过2m,如果开发较深或是不符合相关的人工开挖的规范就会产生安全隐患。
(3)沟槽支护:沟槽的支护工作的沟槽开挖的一项重要防护工作,它可以有效的对沟槽进行保护,保证开挖的安全性。
2.沟槽回填
沟槽回填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刚性管道的沟槽回填,采用这种回填方式要注意逐层进行回填,在回填过程中切记不能对管道产生一定的损伤或是碰坏。第二种是柔性管道的沟槽回填,这种方式进行回填之前要做好对管道的检查工作,一旦发现管道出现问题,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更换。
(二)城市给水、排水管道施工
城市的给水、排水管道施工是城市管道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是由由管道和相应附属物组成,在城市的给水、排水中都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城市的给水、排水管道施工之前,首先要做好选用管材的工作,合理选用既合适而又经济的管型,降低施工成本。其次是要有效地控制好管道的位置即管位,对于雨水天气或是积水较多的地区的管道施工要先设置验槽现,再开挖槽。
结语:当然,市政工程的内容还有很多,每一个内容都将在市政工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忽视任何一种工程的作用,但是只有充分的了解市政工程的各种施工技术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建设市政工程,不断地在实践中去总结和发展原有的施工技术,从而大大提高工程的质量,节省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
参考文献:
[1]叶永辉,梁永云,群. 市政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中的问题及措施[J]. 项目管理技术. 2009(S1)
[2]张闽. 浅议市政工程施工中质量的影响因素和项目质量控制[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7(12)
[3]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通知[J]. 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 2006(23)
关键词:市政路桥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成本管理
近几年,随着国内外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路桥施工企业来说,项目管理具有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制约性强、信息流量大等特点,是一个多部门、多专业的综合全面的管理,涉及到对人、财、物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其中包含了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技术、质量、材料、计划、安全和合同等方方面面的管理内容。对此,企业的领导也认识到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发展,项目管理技术也应该而且必须不断地完善和更新,利用信息技术实施项目管理,将成为企业在今后市场上竞争制胜的有力武器。
1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模式
1.1成本管理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在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中,成本管理的作用举足轻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以谋取经济效益为企业首要目标,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不但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而且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又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体现。
这对于交通运输业,尤其是路桥施工企业是机遇与风险同在。在工程招投标工作中,业主及其委托的咨询单位编制标底是以社会平均价格为基础。因而,企业首先要积极搜集工程造价资料,分析其利润和成本构成,建立外部成本评价标准体系。企业在充分掌握外部工程造价的前提下,同企业自身成本标准体系相比,找出分部、分项工程存在的成本差异。这样,企业在参与招标投标工作时,基本对工程报价有了比较可靠的了解,同时,施工企业面临市场竞争时,由于施工企业生产供给能力的缺乏弹性,必然长期面临买方市场,买方市场中,企业生产成本决定了产品价格,也决定着企业市场份额的大小。在技术水平等其它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哪一个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得好,就必然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
1.2成本管理的模式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成本的事前管理。成本的事前管理指工程开工前,对影响工程成本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事前规划、审核与监督。成本的事前管理主要包括:投标报价时的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工程开工前制定的成本计划等内容。
(2)成本的事中管理。这里主要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开展的成本过程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对影响项目成本的各种因素加强管理,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施工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消耗和支出严格控制在成本预算范围之内。在平时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分阶段分时间对预决算成本进行汇总对比分析,严格审查各项费用是否符合预算要求,计算实际施工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差异,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原因,采取措施,消除超出预算成本的现象。实施过程的成本控制细分成以下四个方面:材料费的控制;人工费的控制;机械费用的控制;管理费的控制。这四点是成本过程控制的要点,也是整个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控制好以上四点也就基本上控制了整个项目的成本。
(3)成本的事后管理。工程完工后,将工程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比较,计算成本差异,确定成本节约或浪费数额。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成本控制工作。主要包括:成本核算、成本分析。项目成本分析完成后,对项目成本进行总体考核,以评价该工程成本控制的情况,人工、材料、机械、管理费成本是否超标,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明确以后成本控制的重点和注意事项,不断完善成本控制与管理理念,并对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水平进行比较。
1.3缺乏信息化的成本管理暴露的问题
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盈亏状况的随时掌控,对于公司和项目经理来说,都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在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不强的情况下,无法实现实时动态成本控制,往往是在工程进行到某一时刻或工程的关键里程碑结束后甚至工程项目整体竣工后,才可以进行对比,还要耗用一定的人力和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所以反映工程的盈亏状况往往是滞后的。
在长宏公司也同样出现这样的弊端,加上本身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还不成熟、不完善,也会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施工过程中基本无成本核算,不能做到项目成本的日清月结,项目过程中基本不清楚盈亏,也就是无法实现实时动态成本控制,不能掌握项目进行中盈亏状况。
(2)计划性较差,甚至脱离了计划,劳务、材料、机具设备的使用基本没有控制,这样就更谈不上资金计划的准确性。
(3)成本信息的滞后造成不能及时收集、传递、处理、储存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数据信息,对成本信息做到正确的选择与使用;不能及时准确的发现成本管理中所存在的根本问题及原因,难以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使效益大量流失。
(4)成本核算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传统的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主要是根据财务部门的决算报告。这种核算体制经常因业务人员提出报告的时效性滞后而无法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由于缺乏成本管理中的事前预测和过程控制,只能靠制度被动地“卡”。一旦反映在财务帐面上,成本失控,已是既成事实。
2项目成本管理的解决措施
2.1加强技术管理,降低技术成本
在成本管理中,对人工费的核算往往严于对材料费的核算,对责任成本管理的重视往往高于对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视。其实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劣是有效开展责任成本管理的前提条件,工程成本的75%部分在施工组织设计阶段已经确定,留给其他部门进行挖潜增效的余地已经很有限。对此,必须强化施工技术人员的成本意识,以求将成本管理工作前置。试想如果施工组织设计差之分毫,到成本消耗上定会失之千里,经过优化和经济技术论证的施工组织方案,无疑对项目成本管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2对项目成本及时进行测算,建立责任成本承包为基础的项目管理模式
作为施工企业成本主要发生地的项目部,如果对项目成本不及时进行科学合理的测算,不设定管理目标,那么项目成本管理就很难取得好效果。在项目施工前都进行成本测算,确定项目责任成本,对降标幅度较大的项目一般实行正算法(防止责任下移),对降标幅度不大的项目一般实行倒算法。
2.3严格人工费的预测及管理
人工费在公路工程中一般占工程造价10%左右,所以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应严格控制人工费。任何一个施工企业在进行成本预测,拟就内部承包合同时,都应首先根据当地的工资水平及社会劳动力市场行情,测算出施工企业实际收入的日消耗量。
2.4加强对材料及设备的管理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
特大异型工程精密测量与重构技术研究及应用
该项目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奥运工程、故宫古建筑大修等项目的支持下,率先开展了特大异型工程精密测量与重构技术研究;提出了快速精密“按需建网”的控制测量理论与技术,研制了基于经纬仪、全站仪以及数码相机为传感器的高精度三维坐标测量系统,基于地面激光雷达的精密三维重构技术,发明了专用测量装置,制定了相关技术标准,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项目相关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金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其中授权7项,获软件著作权2项,68篇(其中EI 9篇),出版专著3部,制定行业标准3项。
本项目已在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首都机场新航站楼、CCTV新址、探月工程50米天线、北京国贸大厦、武广客运专线、故宫古建筑大修、全国地铁建设等大中型工程中得到应用,经济效益达到7亿多元,为北京奥运会、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
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新技术及其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该项目属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针对国家节能减排的重大需求,解决了道路建设中废旧沥青混合料、废旧橡胶轮胎、钢渣、建筑垃圾等代表性固体废弃物在公路中高掺配率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了生产线与试验示范基地,实现了固体废弃物的高效循环利用。本项目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受理发明专利申请7项,编制国标4部、行业规范4部,相关技术已在全国18个省市的32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中成功应用。近3年来,本项目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1亿元,累计经济效益33亿元,引领了交通运输、建筑、钢铁等行业的技术进步。
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
地下工程开挖诱发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
近年来,我国地下空间开发迅速发展,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每年新增里程就达150公里以上,市政基础设施等大型穿越工程显著增加。确保开挖、运营以及相邻构筑物的安全是地下工程建设的技术核心,本项目针对大型地下工程开挖领域的超近结构物隔离保护、风险辨识与控制、灾后结构恢复等重大技术难题,展开了长达15年的科技攻关。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支持下,本项目通过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9项,授权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7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16篇,形成地方标准2部,所取得的技术成果已经在“首都机场滑行道穿越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中心
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中心依托北京建筑大学测绘工程、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等学科,于2009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建设。
工程中心围绕我国代表性建筑和古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迫切需求,发挥与国内古建筑数据库生产企业联合的产学研优势,通过研究开发与工程化的环境建设,构筑起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技术的工程能力平台;建立并完善工程化产业化的体制及运行机制;建设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技术研发与工程化产业基地。
工程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建筑三维空间数据获取系统与技术: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激光扫描仪,研制以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与扫描系统为代表的数据采集设备,形成一个能够以多种手段获取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的各种空间几何、影像纹理、点云等多源数据的系统。
面向古建筑等大型复杂对象的逆向三维建模软件与技术:对采集的点云数据进行逆向,包括数据处理构建点云模型、根据点云模型提取构成建筑构件的结构实体几何(Constructive Solid Geometry— CSG)模型、基于点云模型构建建筑表面的三维不规则三角网(3D-TIN)模型、在CSG模型或者3D-TIN模型上加载影像纹理构成建筑的仿真模型4个步骤。
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管理系统与技术:数据库中要包含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还有文学数据、历史数据、影像数据等。要设计一种能够管理、查询、显示和利用这些数据的数据模型和结构,构成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的数据库系统。
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的应用技术:将数据库应用于建筑遗产生命过程分析、建筑遗产备灾数据库、数字化建筑遗产复原研究、推动建筑学的实境化教学、国际化的建筑数据交换平台等5个方面。
基于文献的历史建筑复原研究数据库:将中国历史不同时期建筑的资料与文献数据重建为历史建筑的代用数据,并使用现代信息获取、存储与可视化技术,提取各个朝代特色建筑的丰富资料成为数字化信息,进而建立一个较完善的、可共享的历史建筑档案数据库。
建筑信息存储与交换数据标准:建立富有建筑行业特色的历史建筑和特色建筑数据库,以及国内首个历史建筑和特色建筑数字档案信息交换及应用平台。
近几年,该中心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8项。
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建筑大学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环境科学等学科建设,于2009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实验室立足北京,面向全国,紧紧围绕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水环境污染控制和综合治理中的突出共性问题,以城市雨水系统为切入点,以可持续水循环为引领,以建立健康的城市水环境为目标,以揭示城市水环境水量水质保障各环节的科学机理为支撑,在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水质净化与环境风险评价、水资源再生利用与节水、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管理领域,通过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环境科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重点开展跨学科创新性应用基础研究。
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城市雨洪控制利用与水环境生态修复:城市雨水系统发展战略与规划设计评估模型工具研发;城市雨水产汇流特征及其对水环境响应机理研究;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理论与技术;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理论与生态处置技术研究;城市雨水管理政策与制度设计研究;城市雨水系统的信息化管理 。
污水处理及其资源化:污水处理系统的数学模拟优化与数字化智能决策控制系统 ;可持续污水生物营养物去除回收反应过程和机理;高效低耗的污水再生处理新工艺;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内源过程机理研究;污水资源化回用的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价原理与方法研究。
城市节水与水系统优化管理:城市生活公共建筑节水技术研究;城市工业再生水利用技术研究;城市规划对城市节水影响机理研究;城市工业节水潜力分析和技术集成;城市工业和公共建筑节水相关定额研究。
目前,实验室共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子课题6项,国家“863计划”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近年来,实验室承担各类企业合作与社会服务项目200余项。包括:北京市东方太阳城水环境系统与雨水利用工程、数字化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研究方案、龙潭湖节水和再生水利用的研究与示范等。
现代城市测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依托北京建筑大学与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于2011年9月被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批准建设。实验室凭借学校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优势、人才培养优势和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的建设行业优势,面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文化遗产保护需求,通过产学研联合,实现优势互补,研究构建现代城市测绘地理信息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为城市运行管理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特色服务,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为企业运营提供技术服务。实验室将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城市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高水平研究平台。通过营造一个创新、开放、和谐的实验室学术环境,培养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中青年优秀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创新团队,形成高层次学术交流、成果培育转化和人才培养基地。
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内容:
现代城市测绘技术体系与标准化:基础测绘方面:研究大地基准现代化、城市三维测量与建模的理论与方法;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主要研究多源对地观测数据高可靠高精度处理、高效能网络分布式光学遥感数据一体化处理、倾斜摄影与面阵摄影测量技术、多模式合成孔径雷达摄影测量、激光雷达数据处理及其与摄影测量数据融合、遥感数据智能解译等;在地理信息系统方面:主要研究地图智能综合与质量控制、地理信息自动化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时空数据通用模型与一体化管理、地图数据级联更新、地理信息智能服务等。要大力推进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测绘生产技术装备建设,建设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研究制定测绘基准框架,通用和专用标准。
城市地理信息理论、方法及应用:重点研究网格化城市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研究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和城市运行保障的策略、模型、方法和技术;研究构建城市历史多源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系统平台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城市空间信息应用与共享服务模式,发展面向网格化、精细化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的空间信息支撑技术,探索基于空间信息的城市建筑生命周期管理新方法。
建筑精细测量与重构重点研究城市建(构)筑物精细测量技术:为建筑施工进行精密放样、建筑运营进行质量监控和安全监测服务;文化遗产精细三维重构技术,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服务。
近年来,学校重点实验室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特大异型工程精密测量与重构技术”获得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维激光扫描测量建模技术研究及在故宫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获得2009年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体育场精密施工测量技术研究与实践”获得2008年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时荣获200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是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评审和认定的首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于2001年6月成立,2009年12月通过第二期建设项目验收,2010年9月进入第三期建设。
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
燃气综合高效利用技术:包括研究燃气综合高效利用技术、天然气梯级高效利用技术、集中供热和区域供冷技术、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所应用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等相关技术。
供热空调制冷系统与设备节能技术:包括研究供热系统量化管理节能技术、空调用冰蓄冷技术、大型公共建筑用能系统监测和优化技术、浅层地热和水源热泵技术等。
室内环境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包括研究室内空气品质的检测方法、室内空气品质控制手段相关技术、室内空气品质改善技术。
建筑节能综合应用技术研究:包括研究降低建筑用能系统、能源输配系统能耗并提高能效技术、监测和优化管理建筑用能技术、改善建筑围护结构或建筑构件热工性能技术、实现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技术、发展绿色建筑和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相关技术。
近5年来,承担科研项目125项,科研经费2,228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863计划”子课题1项,“十一五”子课题7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实验室已完成的研究成果中,许多已直接应用于北京市场,内容涉及旋流式烟气除尘器、低污染催化燃烧炉、烟气热能回收器、低温空气源热泵系统、室内环境质量检测等,同时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
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重点实验室
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实验室是2010年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建设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建立主要为北京市城市建设发展中所遇到的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提供科技支持。实验室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为服务方向,将建筑学、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多学科进行交叉与融合,结合北京的城乡建设需求,致力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促进当前与未来城乡建设中以可持续发展为模式的建筑事业发展。
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和课题:
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绿色建筑规划评估理论与应用;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理论、方法与模式;新型围护结构研究;建筑风环境、光环境、水环境研究;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技术研究。
节能墙体关键技术研究:研究节能混凝土、砌体外墙和玻璃幕墙的设计、生产和施工的系统理论;研究混凝土、砌体外墙及玻璃幕墙节能性能的关键技术;研究节能混凝土、砌体外墙及节能玻璃幕墙的系统设计理论。
可持续性建筑材料研究:研究建筑垃圾资源化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研究再生结构材料与再生功能材料的形成机理;研究节能环保材料设计与机理研究;研究工业废弃物在可持续性结构材料中的性能机理及应用技术。
绿色建筑能源系统研究:供热空调制冷系统与设备节能技术研究;新型高效制冷、热泵机组及系统研究;建筑能耗及环境控制系统特性评价指标研究;建筑用能管理自动控制系统研究;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理论及技术研究;蓄能机理及建筑应用研究;太阳能、浅层地热能开发与利用关键技术及理论研究;混合能源系统的运行控制研究。
绿色建筑水循环系统:雨水收集利用关键技术与设备成套化研究;非传统水源循环途径与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研究;建筑节水与场地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低影响开发与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绿色建筑水环境生态调蓄净化技术与集成技术。
该实验室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国家优质工程设计银奖1项,省部级优秀设计奖1项;编制国家、地方、行业各类技术标准4项;专利及知识产权数十项。
实验室自组建以来,在绿色医院设计研究、采光遮阳一体化建筑构件研究、高层建筑风噪机理及对策研究、节能材料制造研究等多个方向,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并进行了示范项目的成果转化实践。同时,实验室针对绿色建筑重点方向,面向北京及全国进行开放性课题资助。典型的研究课题及成果有:中国驻厄立特里亚使馆经商参处绿色建筑设计、北京腾达大厦绿色建筑优化对策研究、北京宣武医院绿色医院评价及设计研究、佛山东平新城项目绿色建筑星级认定技术咨询等。
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于2010年1月成立。该中心具有北京市高校唯一的“工程结构与建筑材料”工程检测资质,拥有国家设计甲级资质的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全国行业领先的北京建工京精大房工程建设监理公司。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北京市建设领域龙头企业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政路桥控股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为北京的城市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旨在提升北京在工程结构节能、抗震、耐久性、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结构工程材料应用方面的整体水平。
工程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
工程结构节能抗震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展工程结构相关的抗震新技术和国外先进抗震技术的国产化研究,节能新型墙体的研发和应用研究。
现代大型复杂结构施工监控技术与标准化施工技术:开展大型复杂结构的施工关键技术和施工监控技术研究,高效预应力成套技术标准化施工研究。
既有工程结构的检测、鉴定与维修加固:开展工程结构的材料检测、结构检测、检测鉴定和加固新技术的研究。
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环保节能和可持续性结构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结构材料关键技术和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
环保型可持续发展城市道路工程材料:开展环保型城市道路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积极开展热再生技术、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的成果转化。
工程研究中心目前承担“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共计80余项,研究经费达1,000余万元。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1项;申请专利10余项,获批6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
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1年4月经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中心结合学校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和电气工程等学科优势,致力于该领域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享性技术的研究,以及相关科研成果的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开发,为北京乃至全国建筑安全监测提供所需高新技术和装备。
中心主要研究方向:
基于声学技术的建筑安全监测。
大型建筑运行环境状态监测。
建筑安全物联网系统工程。
特种机器人的研究在建筑安全监测中的应用。
建筑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安全评估及可靠性技术。
建筑装备安全监测规范与服务。
目前,中心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各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2项。
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2年经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该中心以北京建筑大学为依托,并联合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和北京市政路桥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形成了集交通基础设施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大型交通枢纽设计、交通基础设施新材料与新技术研发等于一体的省部级科研及成果转化平台。中心整合了北京交通基础设施研究领域的优势资源,协同开展科技创新,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成果转化,为北京建立高效、安全、环保的世界城市交通运输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并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以满足北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中心技术研究开发主要方向:
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研究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布局理论、功能设计方法及行人交通特征,解决高效交通换乘、优化枢纽内部流线等交通运行效率及紧急情况下行人疏散等安全问题。
交通基础设施综合防灾减灾:研究交通基础设施的综合防灾减灾,解决地下道路及空间火灾烟气控制、内涝防治、安全疏散、结构抗震设计及安全评价问题。
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设计: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设计相关技术难题,着重开展混凝土耐久性及工程应用技术、交通基础设施使用性能预测、评价技术与应用和交通基础设施抗震设计新技术等相关内容的研究。
交通基础设施施工新技术:研究交通基础设施施工新技术,解决施工的空间制约、资源制约、无障碍施工等问题。
该中心近3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2项,国家优质工程设计银奖4项,省部级优秀设计奖16项;国家、地方、行业各类技术标准54项;专利及知识产权75项;国家级工法5项,省部级工法10项。科研成果已应用于工程约60余项,其中包括:奥林匹克公园综合交通规划、北京地铁4号线的防灾减灾设计、长安街大修改造的全寿命设计、北京市四元桥立交工程的施工新技术等。
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
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于2010年被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建立。
基地自成立以来,紧紧围绕“三个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开展北京城市文化特色研究、空间哲学研究、建筑伦理研究和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4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课题15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举办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5次,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40余人次。出版著作20余部,150余篇。有20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有100余篇论文被CSSCI收录。基地重视人才培养和建筑文化科普工作,2012年开始招收“设计伦理学与美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建设了建筑物文化特色资源库,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基地主要研究领域:
北京城市建筑文化特色与功能研究:北京传统建筑文化的意义及功能;北京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建筑文化特色;北京城市公共建筑物和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北京城市建筑形态的文化功能等。
建筑伦理研究:建筑、规划、工程活动的价值取向;建筑、规划、工程活动的公共参与;西方建筑思潮的伦理分析。
北京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北京城市建筑遗产的类型与特征;北京城市建筑遗产的文化功能评价;北京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再利用。
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成立于2012年3月,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共建。
基地的基本定位:
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智库;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信息服务中心;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研究和技术交流平台;应对气候变化专业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储备中心。
基地建设将立足北京、面向全国、放眼世界,跟踪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国内形势及动态,汇聚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精英人才和技术,集成利用北京市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各类资源,开展气候变化对本市经济社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研究,培养储备本市应对气候变化专业人才,努力将该基地建设成为与国际接轨、国内一流的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教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于一体的产学研综合性基地。
基地将组建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能源、交通、建筑、环境、生态、经济与金融、规划与管理等跨学科研究力量,紧密跟踪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国内形势及动态,系统全面地分析气候变化对北京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研究本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战略、应对机制与技术、应对计划与方案。
基地主要研究方向与内容:
开展相关发展战略和政策标准的研究;搭建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信息交流和研发网络;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究,包括基础研究、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研究、提升温室气体减排水平的研究、温室气体减排及相关低碳政策在短期内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等。
北京建筑大学——浙江勤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
为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人才优势和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要素资源,促进工程建设领域的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的孵化与转化,建筑工程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由北京建筑大学和浙江勤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勤业集团”)共同组成并申报建设。中心于2009年获得浙江省批复(浙经信技术[2009]311号)。
研究中心的建立是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以切实发挥产学研联合作用为目标,以实现提高企业科技创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任务。
中心自建立以来围绕工程实际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了多项科研项目合作和技术攻关,主要包括:围绕土木工程施工领域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重点在施工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建筑四新技术”方面开展创新研究与开发,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技术成果,并大力做好应用与推广工作。
中心的科研项目选题主要来源于三个途径:一是浙江勤业集团设立或拟定的项目,包括工程建设的行业标准、发明专利、国家级工法等;二是学校根据具体土木工程热点、难点技术而设立或拟定的项目;三是国家及地区科研主管部门的相关科研课题。浙江勤业集团与学校拟定的项目由各单位分别提交到研发中心,并由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后,方可列为正式选题并由中心负责编制项目申报指南。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科技大学科技园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科技大学科技园是依托北京建筑大学的优势学科及科技创新资源,面向首都城乡建设,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扩散高新技术,建设知识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中心;是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撑的创新创业基地;是产学研合作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是首都城乡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