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28 08:50: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事业管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事业管理论文

篇(1)

外事档案是事业单位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各项活动的详实记录,是珍贵的信息资源,应该尽可能地保证其完整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外事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意识,对外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致经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外事活动的最终结果上,而对于外事档案材料的收集只是走一个过程而已,造成外事档案材料收集出现不完整的现象。事业单位对外事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意识淡薄,工作效率低,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外事档案的作用。同时,事业单位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工作态度也决定着事业单位的发展高度。若工作人员在外事档案管理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责任心,延后更新档案内容,不能做好外事档案工作,必将给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消极影响。

2.不重视外事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健全的外事档案管理制度

许多事业单位的领导对档案管理不重视,没有配置较好的档案硬件设施,也忽视对外事档案工作人员的培养。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定期系统的培训,缺乏理论知识,管理水平欠缺,难以保持较高的综合素质,无法满足现阶段的社会需要。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事业单位外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使档案管理日趋落后,缺少信息化的管理手段,阻碍了外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稳定发展和进步。外事档案的检索有两种形式,分别是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计算机检索的效率明显高于手工检索,但是事业单位对硬件设施投入资金不够,使得大部分事业单位仍在采用手工检索的方式工作,工作效率难以提高。

3.外事档案管理工作和事业单位改革未能同步进行

外事档案既是外事活动的历史记录,更属于信息资源。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单位的各项体制、机制、机构都出现了一定的变革。在整个变革的过程中,由于薄弱的档案管理意识,单位只对最为直接的经济效益给予关注,对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部门或机构的工作进行重点落实,往往忽视文件收集、归档及利用工作,随着变革中的人员流动,一些技术资料及文件资料流失的现象也会发生。

4.外事档案利用水平较低

外事档案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外事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其服务意识淡薄,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对外事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和鉴别目的都是为了外事档案利用。外事档案内容包括所有外事活动中产生的全部数据、材料及信息资源,应用应该极其广泛。可现阶段的外事档案管理普遍存在轻利用的现象,外事档案管理只是处于进行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以及保管的简单模式上,工作上是“你调我查”,呈现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就算是利用外事档案,也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利用,只有当需要的时候,才找上门利用档案,外事档案利用工作一直处于被动状态,降低了外事档案的利用价值。

二、加强外事档案管理的措施

1.提高外事档案管理意识,健全外事档案管理

制度(1)选准、用好外事档案管理人员。将那些细心勤快、热爱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选配到外事档案管理员的岗位上来,鼓励他们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和热情。在岗位调整时,要考虑到保持外事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稳定的重要性,确保该队伍的专业性。(2)与单位外事工作实际相结合,建立完善的外事档案管理制度。外事档案来源比较复杂,种类也不少,要根据外事工作的特点,结合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完善的《外事档案管理办法及归档范围》,并严格执行,让外事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有章可循,这是外事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的核心所在。(3)强化外事档案业务培训。要积极选派外事档案管理员参加档案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鼓励他们自学外事档案管理知识,并从时间和经费上给予保障,提高外事档案管理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业务指导能力。(4)强化外事档案保密制度。外事档案有它的特殊性,保密性比其他类档案要求更高,因此在执行一般档案的保密制度时还必须对外事档案的保密制度进行强化。对密级的外事档案要进行单独保管,明确开放利用范围,严格把关查阅审批,使保密工作万无一失。

2.制定外事档案材料收集程序,确保材料收集完整

档案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各项外事活动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外事档案材料收集程序,并严格监督其执行过程。比如要举办一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会,邀请大批各国学术专家,那么外事档案文件材料的收集就可以先进行会议现场的视频录像,以记录整个会场的真实原貌,此外收集会议现场发放的各项文稿、图表等有关资料,最后对参与会议的各国专家进行专访,以建立完整的外事档案资料体系。

3.重视声像档案的收集

外事档案材料中占重要部分的是声像档案,主要包括照片、录音及录像等。外事声像档案由于其固有的特性,在进行收集管理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合理的声像档案管理制度,明确归档范围,并落实责任。将声像档案需具备的六要素制成表格,让摄录像人员完成时进行填写,避免声像档案残缺不全。对现行的报销制度进行修改,使归档管理能够前置,即摄录像工作人员在进行照片冲洗后要向档案部门登记归档,合格后才能够报销,杜绝收集上出现的遗漏。二是为有外事活动的部门配备必要的数码摄录像设备和储存设备,以保证外事声像档案的质量。

4.创造性地开展外事档案管理工作

日益活跃的外事工作对外事档案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外事档案管理时,一方面应当认真、切实做好原有的工作;另一方面还应该发挥创新能力,开拓进取,在工作中融入创造性思维。对于相关的档案材料,应当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有效的整理,以提高档案的时效性以及档案的质量。除此之外,还要不断深化延伸服务,创新服务形式,促进外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发展。对于外事档案来说,与普通档案既存在着相似之处,又具备自己的个性特征。外事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会形成如外事文件、计划安排、总结汇报、会议纪要、合作协议、来往信件、照片录像及纪念品等材料。对于这些档案材料,应当定期对其进行有效的整理,并装订成册,然后对其进行有效的分类与保管。5.运用现代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外事档案材料的收集与管理属于信息资源的处理,现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给外事档案管理带来了很大便利,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迅速地将一个单位收集的有关档案文件材料传递到另一个单位,也可以迅速地从海量的档案中找到所需的资料。可见运用现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对打造信息时代的外事档案管理平台有着很大的优势。

篇(2)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分析

(一)财务管理人员管理意识淡薄。行政事业资金的来源是从国家经济预算中调拨出来的,还有一部分是政府的补贴。由于资金带有公家的色彩,所以员工在使用以及管理方面就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财务管理的制度没有完善,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政策的落地实施就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存在一部分资产管理人员利用资金来增加收入,但是在这种经营活动过程往往没有防范的意识,资金的使用存在很大的风险。(二)财务管理工作缺乏氛围支撑。资金管理的模式较为陈旧,无法根据实际的情况来有效的利用资金,没有形成具体的财务管理的目的,理财观念在行政事业单位之中基本上没有形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资金的认识还不够明确,使得在财务管理时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资金的预算大多数情况下都较为粗略,基本的防范意识都不存在,当遇到大的事故时就很容易出现应对不及时的现象。其二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程度不是太高,管理水平无法真正适应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三)财务管理的执行力度不够。财务管理问题的存在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的,执行力在这其中也是一重要的因素。资金的调动与使用没有做好备案,存在一部分员工利用公款办私事的事情发生,资金的收支与产出等没有具体的明细,导致一部分资金处于呆账状态。若长时间不进行处理,会导致更多坏账事件的发生。对于资金使用的票据牢核不够完善,甚至连基本的信息都无法分辨出来,存在很多虚假乱开的问题。公款消费、贪污事件也经常发生,但是在年终结算时会通过一些虚假的数据蒙混过关,最后形成顽疾。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管组织。从目前国内大部分事业单位来看,其财务管理内容中最常出现的问题是没有科学合理的监管组织。其原因在于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不仅要干好自己责任范围内部的事情,还要同时管理好财务内部的控制工作。这样的管控不具备合理性,甚至还会影响自己手头工作的正常进行。由于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疏于对员工的科学监管,从而造成员工在工作上表现出懒惰和不作为。(二)财务管理人员缺乏正确认识。截至目前为止,大多数事业单位的基层管理者和一线员工,对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认识留于表面,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事业单位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最为基础的就是要让形成事业单位的员工建立起财务管理的意识,明确的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有效的推进制度的实施。财务管理人员需要经常参与培训提高自身对资金的管理与运用的能力,形成风险控制意识。让更多有财务管理的经验的优秀员工加入进来,为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提供自己的想法,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让更多有效的管理手段能够落地执行。(二)强化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技术手段,预算资源与数据的取得都是建立在会计核算基础之上的,这样核算出来的预算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都处于长期的运作状态,支出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钱是否花在关键点上了,对工作的开展是否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在后续阶段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对于出现问题的单位或个人要严惩,充分做到按国家政策制度来办事。(三)实现资产内部合理的督查机制。国有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有严格的监督机制,资金的使用要不定期的进行核对,确保资金使用符合要求;然后要进一步的规范资金的审批制度,涉及到大额资金的流动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才行;同时要进一步建立起信息的归档工作,通过专业化的设备做到实时的监控,提高监督的效果。

总而言之,如果想要提升行政单位内部的管理水平,必然要健全财务会计方面的控制体系。行政事业单位不仅要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学会与时俱进、更新财务会计管理理念,还应该严格要求自我,完善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薛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探讨[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2]赵秋梅,靳玉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财会研究,2007(09)

[3]王尚集.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12).

[4]耿永建.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浅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6).

[5]杨洪彩.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系统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10).

[6]许绍坚.当前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设[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0):45-46.

篇(3)

(二)部门预算管理意识较差,管理体系不健全在国内,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员工深受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忽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为作为一个行政事业单位,其作用只是为社会提供有效的服务,确保资金的稳定供应,而不需要进行详细的预算。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员工普遍缺乏科学的预算管理意识。这也使得预算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不严谨,编制方法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预算编制无法有效的在公正、公开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预算。

(三)预算管理人员职业技能缺乏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体系也在不断更新,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预算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使单位资金能得到有效运用,其预算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单位资金是否得到有效利用。预算管理人员缺乏全面而系统的职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新的预算管理体系的具体落实。

(四)预算监管力度不够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预算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监督管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监管力度不够,就会使得预算体系的具体运用无法落实。整体而言,预算管理的监管力度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表现出来。第一,内部的监管力度不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没有设立相应的预算监督管理部门,不能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有效配置,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也无法更好地进行协调。第二,外部的监督机制存在缺陷。要确保资金预算的科学合理,避免资金的不必要浪费与挥霍,就要确保管理体系的公平、公正。现阶段,国内的行政事业单位极少实行第三方管理方法,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预算也不能有效监管,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预算管理体系的发展。

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注重对结余资金的监管,针对结余资金过多的单位,原则上当年不予追加预算,并减少或暂缓其下一年度的相关预算,让其先对结余资金进行调配。同时,对预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预算编制必须符合科学性、可行性、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肆意增列支出。单位年度项目预算一旦被批复,就必须按照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如果遇到突发问题再做合理调整,并要根据项目预算的审批进度及时报批。

(二)提高相关人员的管理意识首先,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者对预算监管方面的意识。通过领导者来提高相关部门对资金的预算执行力度,以确保预算结果的准确无误。其次,增强单位员工的整体预算管理意识,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让员工深刻体会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以此来提升单位的管理水平。最后,加强收支审核制度,避免单位资金被随意浪费局面的出现,使资金得到有效利用并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者的职业技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者的职业技能关乎整个单位部门的预算管理水平,是确保单位资金能得到有效运用的基础。以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加强预算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行政事业单位可定期组织对预算管理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训,还可通过讲座来加强宣传。相关人员在开展其工作之前,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与检测,增强其业务水平。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可借鉴其它单位或公司的先进预算管理体系,聘请优秀的相关管理人才,并积极培养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人才,以此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四)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力度第一,建立和完善单位内部的监管体系,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相关部门等都可以发挥预算实施中的监管作用,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保证单位资金能得到有效运用。第二,在预算过程中对资金的应用效益,进行科学的考核评价。对单位的资金应用效益的考核评价,反映了资金预算编制水平的高低。如果考核发现其单位部门的资金在具体的使用中与预算结果存在很大出入,就可对预算编制的标准进行适当的调整。

篇(4)

(1)良好薪酬体系的运作必须以完善的考核体系为基础体系为基础,但我国现在许多事业单位的考核体系都不太健全,即只在基本薪酬方面建立了考核,而在其它辅助薪酬方面没有一整套完善的考核机制。

(2)现有的岗位薪酬体系本身存在着各种弊端,由于这各种薪酬体系主要是岗位为基础,并没有和能力和个人的业绩联系在一起。

(3)奖金在很大程度上是和级别和基本工资相挂钩,而并没有和员工在某一时段的工作表现相联系,如果说奖金在激励员工方面并没有发挥出有效作用,那么福利就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4)缺乏系统、科学的工作岗位分析和职位说明书,各职位、各岗位间的相对价值无法科学界定。

1.2薪酬总体水平偏低

事业单位虽然过去工资比较低,但我们有比较完善的行政晋升体系和精神鼓励体系,使得广大员工尤其是骨干力量能够尽心尽力为企业做出贡献。现在精神鼓励体系的作用不大了,行政职位晋升的激励效果也没有过去明显,很多企业管理人员也许行政级别很高,但是工资非常微薄。放眼整个社会,当他发现和自己奋斗程度一样的私企和三资企业的人员拿着丰厚的收入时,心里就有可能产生一种平衡的感觉。

1.3薪酬体系缺乏激励作用

普遍缺乏系统、规范、科学、定量的绩效考核体系,导致薪酬的激励功能不明显。建立考核组织、明确考核标准和完善考核程序以及实施与考核结果相挂钩的分配制度,是完善用人用工机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证。

1.4员工的薪酬与市场劳动力价值脱节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一项调查显示:员工的薪酬不能正确反映市场劳动力价值水平和供求状况的局面。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在一般职位的员工工资收入水平高于劳动力市场价位,而关键、重要职位员工的工资水平普遍低于劳动力市场价位,造成“人才留不住,庸才不愿走”。事业单位在薪酬分配问题上远离是市场的突出表现是违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2、加强事业单位薪酬管理的措施

2.1建立现代薪酬体系,优化薪酬结构

一个合理薪酬结构应该是既有固定薪酬部分,如基本工资、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工龄工资、福利等,又有浮动薪酬部分,如效益工资、业绩工资、奖金等。薪酬结构比例应视从事不同性质工作的员工比例有所不同,不同薪酬等级的员工薪酬结构比例也应有所不同。

2.1.1进行工作分析,编制岗位说明书

工作分析是薪酬管理的基础,进行工作分析必须以公司经营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为大前提,在流程分析和人员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岗位的职责、工作关系、任职资格及考核标准,最后形成岗位说明书。

2.1.2进行岗位评价,合理确定企业内部各岗位的相对价值

岗位评价是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对岗位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比如岗位对企业的影响、职责范围、任职条件、环境条件等)进行评价,以确定岗位相对价值的过程。

2.2提高企业薪酬标准增加低收入

职工的收入解决事业单位薪酬偏低的问题关键还在于如何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事业单位目前在各方面的竞争力都比较弱,所以,为了避免事业单位在激烈的时常竞争中遭淘汰,政府部门应在短期内给予薪酬成本和经营环境方面的支持。针对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的中层管理人员薪酬水平低的状况,政府可以分部门、分阶段的给予企业短期资助,但同时应要求所有的事业单位实行中上层领导职务的竞聘上岗制度,因为政府给予薪酬支持必须要保证担任重要职务的是一批德才兼备的人员,让这些具备真才实学的人来运作企业必然会使企业的效益有利于事业单位的市场制度,使事业单位相比较私营和三资企业来说更容易获取资源,更容易开拓新的市场并扩大既有市场。

2.3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应改变传统绩效考核观念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用“全面绩效观点”取代“任务绩效观点”,构建操作性较强的基于关键绩效指标的绩效考核体系及科学、客观、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考核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科学地量化,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将差异在薪酬中加以体现。对员工绩效形成全面、准确的反映,进而为员工报酬制定提供客观现实依据。要增强考核过程、结果的透明度,力争做到考核的公平、公正。

2.4保持企业薪酬在外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事业单位内部劳动力价格必须与市场接轨,才能使其薪酬管理具有竞争性、激励性。

2.4.1事业单位劳动力价格怎样与市场接轨呢?

一方面,对于一般职工,将其月工资收入高于社会价格的部分拿出来作为奖励,并对获取奖励的条件做出具体的规定。付出的劳动超过社会平均劳动和取得超额成绩者,可以继续获取高于社会价格的工资;反之则只能拿到当地社会平均水平的工资。这样,想留在事业单位继续当“懒汉”的情形就不可能存在了。另一方面,与市场接轨,大幅度提高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业务管理骨干以及被引进人员的工资水平,并随市场的劳动力价格变动而作相应的调整。只有劳动力价格与市场接轨,即事业单位薪酬管理具有竞争力,才能通过市场机制、市场压力使员工提升自身价值。

2.4.2企业在确定薪酬水平时,需要参考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

公司可以委托比较专业的咨询公司进行这方面的调查,调查对象最好是选择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公司或同行业的类似公司,重点考虑本公司员工的流失去向和招聘来源。薪资调查的数据要有上年度的薪资增长状况、不同薪酬结构对比、不同岗位和级别的职位薪酬数据、奖金和福利状况、以及未来薪酬走势分析等。通过以上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工资水平并容易留住任用需要的人才。

篇(5)

对于我国的地方政府来说,农村在公共事业管理制度上绩效不高的原因是由于它受到我国城乡二元制度的影响。如果想要使农村公共事业现阶段的落后面貌得到彻底的转变,就要取消原有的城乡二元的管理制度,并建立能够使城市与农村可以得到均衡发展的新的公共事业的相关管理制度。

2.设立能够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现阶段,管理体制的高度集权化是农村公共管理事业效果不高的体制上的原因,同时,它也是农村供给绩效低下、供需矛盾突出以及公共产品出现供求脱节的根本原因。在这里,建立能够与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事业的管理体制,就可以使地方政府转变原有的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管理方法,即由原来的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从之前的高度集权的管理方法转变为多元治理,也由原来的转向管制转变为服务。

3.设立能够对农村公共事业所需的公共产品提供充分保障的财务制度

对于我国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来说,政府的财政性支出的相关保障机制并不健全,同时,农村公共产品所出现的制度外供给等原因也造成了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绩效过低等现象。面对这些问题,在进行制度创新的同时要避免对于这两个方面的依赖性,把能够建立起对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够充分保障的农村公共财政制度作为急需实现的目标,在根源上将农村所需的公共产品大都由制度外供给以及农村的公共事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需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解决,保证农村的公共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得到必要的经费。

4.设立绩效导向型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地方政府中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一直显示出投入型的特征,这种特征的具体表现是投入与产出的效率比较低,并且效率低水平趋同。一般来说,在投入与产出的效率一致时,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所获得的绩效高低主要由投入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获得高产出,就要相应付出更多的投入。不同地区间出现的绩效的差距实际上是投入方面所产生的差距,所以,地方政府需要建立起绩效导向型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二、设立相关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1.依法确保财政性经费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投入

按照相关法律,确保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过程中的财政性投入能够得到落实。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在不断地加大中央财政对于农村发展,特别是农村的公共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因而我国农村在自身的公共事业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资金数量在它的绝对数量上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在我国的国家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支出在总比重里却出现了下降趋势。国家对于农村的公共事业发展所投入资金的绝对数量的增长,并不代表国家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支持。如果国家不增加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所占的比重,就无法使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得到必要的财政经费,从而也就无法使农村的公共事业的发展摆脱制度外供给的难题,更无法落实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发展。

2.增加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所需要的融资渠道

政府可以引导各个企业对农村的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行一定的投资。政府可以利用给予企业信贷优惠以及减免企业税收等相关政策,将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企业可以增加自身对于农村的公共产品如生产等方面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保护好并界定好投资者关于农村的公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的有关产权问题。同时,政府还要尽快建立起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除此以外,政府也可以在农村的学校、道路以及桥梁等公共事业的产品供给过程中对企业授予或是出售冠名权,从而加大对企业投资的吸引力。同时,政府也可以将农村的建设分成适合个体承担的部分来分担成本。这一方法可以用于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的地区,在这样的农村地区建立起分担公共事业成本的相关机制。比如,对于村级公路硬化所需的费用可以由当地政府承担主要的部分,剩余的部分可以由当地的人民群众出资分担。在实行这种分担机制时,可以使用“一事一议”的方式来确定在公共事业建设中农村群众所应分担的成本比例。在议事过程中,要注意议事期间确定的内容与对象要合理,并要对议事程序与事后公开的内容进行严格的规范。

三、设立完善的公共事业产权制度

1.完善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中的产权市场体系

首先要确定在农村的公共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产权交易的主体。大体上讲,在农村的公共事业的主要产权市场体系里,它主要包括的是地方政府、事业单位、与政府相关的直属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各个公共性的企业等等,同时,也包含农村的公用事业企业,例如供暖与自来水公司等。其次,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产权交易机构。这类产权交易机构可以起到确认产权的交易关系,并使产权主体明确自身对于客体所拥有的拥有权以及为其提供相应的产权交易平台。第三,还要使农村的公共事业产权进行交易时的规则得到充分的明确。产权的交易规则是整个产权市场中的机制能够得到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最后,还要大力培育与农村公共事业相关的中介组织。

2.为公共事业产权的运营创造出良好的环境

首先政府要对农村公用事业的相关产权组织进行大力支持,使其能够自求平衡、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并自担风险,同时还要为产权组织发展相关业务以及防范并化解运行中的风险与危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其次,根据产权组织在运营中的实际需要与可能遇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使其日趋完善,让我国农村的产业运营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最后还要注意对公共事业的产权转移程序进行相应的规范。

3.创立完善的产权监管制度

在实际运营中,需要使用法律条文将农村的公共事业的产权边界以及产权经营界定开来,防止出现产权不清与产权贬值的现象。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产权监管组织体系,创设出具备独立地位且富有权威的使行业自律的相关组织,能够确保产权可以获得高效合法的运营。因此,创立相关的产权预警制度以及监管指标体系,可以为农村公共事业中的产权监管提供正确的目标与方向。

四、推进乡镇机构的积极稳定的改革

1.对于县乡政府的职能进行科学的界定与转变

对于各个机构来说,对于职能的界定与转变是本机构实现并进行改革的基础、前提及关键。对于政府来说,机构的职能决定了它的工作任务、功能、结构、人员、制度以及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因此,国家要努力建设法制型与服务型的政府,并加强它的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的相关功能,对于自身的经济管理职能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自己的工作方式与工作重点做出一定的转变,努力建设出行为规范、公正透明、运转协调以及高效廉洁的管理体系以及运行机制。对于乡镇政府职能的调整,主要在于建立政府形成的机制,就是指建立起能够满足供给决策以及满足公共服务的需求表达的体制,把收益范围可以覆盖住本区域内的公共服务作为当地政府的基本职能。不仅要健全村内的民主制度,还要将这一制度扩大到整个乡镇,让乡镇政府可以真正做到为本地区的人民服务。

2.依据相关职能进行人员与机构的精简

政府要做到严格地控制本乡镇的领导数量,在乡镇内设置相应的综合机构,从紧、从严控制本乡镇内由财政供养的人员,并要做好对于乡镇分流人员的处理与安置工作。

3.促进农村的非政府组织的快速发展

在农村中的非政府组织可以起到政府与市场和社会沟通、联系的作用,是政府与外界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也是本地政府实现精简机构、转变政府职能以及进行人员分流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拓宽农民获取自身利益的重要渠道,提高政府公共事业投入绩效以及使农民的组织化得到增强的重要的社会组织基础。对此,有关部门要做到加强立法、加强内部管理、齐抓共管以及加强相应的配套政策的扶持。

篇(6)

1.相对滞后于公共财政的改革历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部门争先创优意识不断增强,争相开展这样或者那样的项目,都迫切需要发展资金。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各地各级政府的配套资金众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都对其比例做出了详细规定(根据近几年的统计,按各种比例汇总至少占到120~140%),这些财政专项资金由部门管理,部门认为,单位的钱都是自己的钱,随自己怎么用,想怎么用就怎么样。因此,各单位往往就从个人和部门的立场出发,更多的是考虑怎样才能争取更多的财政专项资金,提高各方面的水平,很少考虑怎样合理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正确发挥财政专项资金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积极效用。此外,由于部门经常性经费与支出存在着一定矛盾,所以,单位不得不把经常性资金放在项目资金中,以此名义支出。

2.记账基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第一,对于专项资金所划分的界限并不明确。专项资金是用于专项事业的资金,是重要的公共支出部分。但在现实分配中,对于那些资金用于专项分配,哪些应该纳入专项资金的管理尚缺乏明确指示。因此,专项资金的界定不明,在管理和核算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与此同时,在相关的会计科目上存在着易混乱,不规范的现象。第二,项目资金收支核算不规范,在显示的专项财政分配中,各地基本都存在问题。例如在预算的编制与执行、专项资金的收入和支出均不平衡等方面。

二、对事业会计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分析

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按照公共财政改革的要求,借鉴企业会计理论探索成果,明确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切实提高质量信息的要求,自觉维护现行事业会计制度准则,增设财政专项财政的会计科目和报表。具体来说。

1.树立先进的理念

摒弃旧观念,不断提高个人的科学意识,强化依法理财观念。首先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财政管理能力。统筹协调好当前和长期的发展关系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要统筹处理好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关系,强化财政支出和收入的结构内容。以财政违法处罚条例作为提醒自己的警钟,转变专项资金的管理观念,提高对专项资金的认识。

2.明确改革的思路

对于当前专项资金没有明确的目标,公费分配不合理,一些单位经常占用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收入和支出严重不平衡等问题,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类管理专项资金,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率;第二,认真落实专项资金的综合预算;第三,控制人员支出增长过快势头,控制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第四,加快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转变专项资金管理的方式方法。

3.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加强单位财务人员和审核人员的培训,加强专项资金核算尤为重要。规范专项资金首要应进行分类核算。对于一些经常性的项目支出或支出的下级科目,进行整理归类,不用反应其收入来源。对于发展性项目应该在专项资金的收入和支出上加以反映,事业单位应该在专款的收入和支出进行反应,进行单独核算。

篇(7)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部分事业单位受到习惯势力的不良影响,导致这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意识薄弱,没有意识到它对单位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实际的资产管理中,不仅没有制定必要的资产管理制度,甚至是觉得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可有可无,即使制定了管理制度也只是进行浮于表面的管理。而在这些事业单位领导的“重购置轻管理”的畸形思想下,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资产的利用效率等考核和监督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就导致单位资产管理混乱,容易出现账外设账、账实不符、资产信息记录不对称等现象。

(二)资产使用效率不高

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的资产是由国家财政拨款供事业单位购置资产,或者是无偿调入的,而在国家财政拨款后,对事业单位的资产使用状况和存量是不作内容审查的。在此前提下,给存在浪费思想的部门和人员提供了可乘之机。在实际的工作中,常重复购置资产,而且在购置后没有做好相关记录,这就导致资源可乱领乱拿的现象发生。加上事业单位长期受传统计划管理体制的不良影响,部分部门出现资产只在自己部门内分割使用的现象,造成一个部门资产使用有余,但其他部门却出现资产短缺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率,也会影响资产的总体运营质量。

(三)资产管理人员任用机制不健全

由于历年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的变化,给现在的事业单位资产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主要是部分事业单位领导任人唯亲,不重视资产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养,把不具备相关从业资格,甚至是不懂资产管理的非专业管理人员强行安排进单位参与资产管理工作。这就造成了资产管理在岗人员没有任何竞争压力,容易产生怠惰心理,在日常工作中不认真、仔细管理每一批资产。另外,在岗的资产管理人员没有相关的考核机制,或者只是进行浮于表面的考核,且无相关规章制度作为资产管理人员工作的依据,这就给某些认为操纵利润,调剂税款的不良人员提供了可乘之机,不利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四)内部审计机制不完善

内部审计作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的资产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大部分事业单位进行资产管理内部有效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部门事业单位缺乏一定的风险意识,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部门,或者即使建立了也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中没有纳入重要工作这一列。内部审计机制得不到完善,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审计工作时,只进行财务稽查,没有充分发挥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和监督的积极作用,且资产管理的分析、确认、咨询及评价等方面完全跟不上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管理方法

(一)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意识

增强事业单位全体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意识,充分认识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对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在遵循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相关法律政策的前提下,充分结合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操作性较强且安全完整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体系。这就要求每一项资产管理工作都必须有严格的既定程序,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每个岗位和人员同时进入管理体系,自觉依照程序运行,既做到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对单位日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资产的日常管理和盘点

在实际的资产管理中,要建立资产的使用和管理制度,对资产的管理、使用、保管和维修实行责任制,在此基础上实行资产定岗、定人和定位管理。这不仅能明确资产的领用部门、使用状况,也能提高资产管理人员对自身岗位的责任感,使他们在日常资产管理工作中在关键控制点上加强监督。同时,管理部门需定期不定时对资产进行盘点,并在盘点后把资产的变动资料递交给财务部,以便财务部办理资产的变更手续,以维持每一项资产管理工作之间的持续结合。另外,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要定期对资产进行对账,并为重要的资产办理财产保险。这是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保证,也是现阶段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应用行政手段配备资产管理人员

近年来,我国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产生了多重变动因素,导致事业单位资产的购置和使用效果出现偏差现象。因此,要想真正实现高效的资产管理工作,首先要在资产管理人员的配备方面下够足够的功夫。事业单位应在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的基础上,与单位的财政、人事部门达成共识,应用行政手段配备资产管理人员,严格把关资产管理人员的选拔和任用,明令禁止不具备相关计从业资格的非专业资产管理人员进入单位参加工作。并以单位的实际需要和保证单位的经济效益为前提,尽量挖掘资产管理部门中有潜力的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以提高资产管理工作效率。

(四)完善内部审计工作

篇(8)

二定量分析方法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意义及方案设计

1定量分析方法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意义定量分析

课程属于方法论类课程,为科学研究和管理决策等提供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其实践性很强。通过定量分析方法课程在公共管理专业中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对于促进教学工作改进、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项目研究对于教学对象的作用和意义在于:第一,从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多方面改革着手,提高教学对象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第二,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主要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据处理技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提高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加强实验教学改革,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定量分析理论功底,还具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使用数据分析软件解决实际问题。项目研究对于教学工作改进的作用和意义在于:第一,能够系统地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教学考核方式、教学评价等内容全方面设计定量研究方法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方案。第二,设计与公共管理专业相关的实验内容和方案,将课程教学和实验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第三,改善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来,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及创造性。

篇(9)

二、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管理时所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基础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基础上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事业单位中的一些管理人员对于预算管理的意识不强。一部分管理人员对于预算管理难以进行正确的认识,并未意识到预算管理在整体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反而觉得预算管理会影响和约束业务活动的开展,并未按部门预算合理使用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进而阻碍预算管理的合理运用。从事预算管理人员业务素质高低不一。负责预算管理的财务人员对于预算管理的整体内涵未能全面准确的认识,也没有相关预算管理的经验,致使预算管理在履行活动中难以得到合理的运用。

(二)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编制上存在的问题

预算编制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预算管理的编制上却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预算管理在管理中的积极运作。事业单位编制的预算管理往往与实际业务活动制定的目标缺乏有效的联系。事业单位所编制的预算管理是以实现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为目标,但是现阶段只能够依据各项业务活动制定各项目的短期目标。事业单位所运用的全面预算编制方法已不适应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没有较为科学化精细化的预算管理制度,没能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作用和提高管理的实效性。加上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编制方法较慢,更进一步的阻碍了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运用。

(三)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执行上存在的问题

除了上述的两点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执行上存在的问题也是预算管理在运用中所受到的阻碍。而预算管理执行上存在的问题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执行力较差。一些事业单位虽然年年编制预算管理,但是其所编制的预算管理并未与其实际业务执行的情况相一致。往往是编制预算管理是一件事,执行起来又是一件事,难以按预算管理要求进行有效的执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执行的考核不够。一些事业单位虽然能按编制的预算管理要求进行严格的执行,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与绩效考核机制,使预算管理执行效果甚微。

三、针对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我国的事业单位要想在未来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能够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以获得较高质量的服务效率和效果,就应针对其预算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下面将对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使预算管理的实施环境更加的完善

要想实现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需要预算管理的实施环境得以完善,而且需要管理人员重视预算管理在各项业务活动开展中得以充分有效运用,从自身做起,严格按照预算管理的编制、执行与考核管理各项业务活动。同时也需要事业单位在职员工积极参与到预算管理的实施中,在单位领导的带领下,积极配合各个部门的工作,为预算管理顺利实施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促使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中能够得以高效运用。

(二)在事业单位中建立预算管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为了促使预算管理能够得以高效运用,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运用较晚,一部分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对于预算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使得预算管理难以顺利的运行操作,因此就需要建立预算管理的考核机制,使得所有员工能够严格的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进行相关业务的运作。例如:对所有在职员工采用绩效考核制度,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工作人员进行处罚或是通报批评,促使员工能够按照预算管理严格开展业务活动;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员工进行考核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预算管理能够更好地实施。

(三)提高事业单位中预算编制人员的职业素质

除了上述两点外,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也是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自身预算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的举措。那么应当如何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呢?首先,应当促使预算编制人员多了解单位文化,以及各类项目业务活动内容、范围、依据等等。财务人员在编制预算管理时,往往以较为空泛的理论为依据,缺少业务活动经验,对项目活动的认知不够深入了解以及预算项目不细、编制粗糙,随意性大,这样往往使其编制的预算管理不符合业务活动发展的要求。因此财务人员应当加强预算编制的培训,与项目活动负责人进行有效沟通,深入了解项目内容,编制出符合业务活动情况的预算管理。其次,预算管理编制人员应当改进原有的落后的预算管理编制方法,及时采用有效的预算管理方法,促使其所编制的预算管理合理有效,更有利于事业单位在未来的长久发展。

篇(10)

长期以来,在我国事业单位都是靠政府财政划拨的经费和财政收入作为运转的资金,无论经营如何均可做到“旱涝保收”,无竞争或低竞争的经营环境使得事业单位没有形成市场化意识,因此对经营成本不够重视,成本消耗一直高居不下,这样的经营方式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我国政府逐渐将事业单位投入市场进行市场化运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事业单位基本上告别了靠吃财政的时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事业单位要想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注重经营效益,而成本是影响经营绩效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进行财务成本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1.2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质的必然选择

虽然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经营性质不同,其提供的产品以非物质产品为主,但其经营过程中仍然要消耗大量的物质产品,再加上传统经营思想的影响,使得成本往往过高,为了衡量事业单位的绩效,降低政府的财政压力,就应当对事业单位成本进行科学的预算和管理,为单位经营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除此之外,事业单位作为政府服务社会的重要机构,理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尽量减少开支,为社会做出贡献。

2我国事业单位财务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市场化经营经验的不断增加,事业单位的财务成本管理水平也有所提高,但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成本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首先,受传统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体系的影响,很多事业单位遵循的会计准则仍然受到收付实现制的影响,会计处理方法较为落后,很难对日益市场化的事业单位经营活动形成有效支撑,导致成本管理基础资料准确性不高,对成本控制决策造成不利的影响。其次,事业单位开展的业务种类繁多,因此在成本核算管理制度上很难做到统一,造成了一些成本费用归属不明,在没有标准和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实际工作中往往随意性很大,给绩效评价带来难度;再次,事业单位成本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单位直接套用会计管理制度作为成本管理制度,使得实际工作中对成本的管控不到位。

2.2成本核算发挥的作用有限

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注重与经营直接相关的直接成本,如人工费等,而对于办公费用、业务招待费、设备折旧等间接成本不够重视,再加上实际工作中预算编制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使得成本预测准确性较差,常常导致预算不足;而且对成本项目的细分不够,导致一些纸面上的预算金额往往为几个项目之和,这种做法使得在后期对成本控制时对于超支的费用只能追溯到合计金额,因此达不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使成本核算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2.3成本管理的监督考评机制不健全

科学的监督考评机制是反映财务成本管理情况的手段,是提高成本管理规范化水平、提高成本控制效果的有效途径。导致当前事业单位成本长期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本监督不够严格,考评不够科学,财务监督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科学,对于会计业务上存在的漏洞不能及时发现,而且缺乏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使得实际工作中对于成本管理的监督考评随意性很大,准确性不够,达不到约束和激励的作用。

3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成本管理策略

3.1健全财务成本管理体系

由于传统的成本管理制度并不利于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因此作为事业单位需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建立健全财务成本管理制度,提高成本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事业单位在市场化的趋势下,应当改变落后的会计核算准则,以权责发生制代替收付实现制,以准确反映单位年度收支项目的实际情况;其次,财务成本管理制度应当包括成本预算、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制度和程序做好成本管理工作;再次,做好成本管理创新工作,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打造一支业务能力突出的成本管理队伍。

3.2提高成本核算规范化水平

首先,做好成本预算工作,这是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在成本预测工作中,财务部门应当加强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收集成本预测信息,力求全面;同时应当将成本项目细化,提高成本项目的层次化,使在成本核算时每一个项目均可准确追溯到源头,此外,成本项目划分如果过于细化就会增加成本核算工作量,因此实际工作中应当统筹兼顾,根据单位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划分;其次,为保证预算前后成本项目的一致性,预算项目一经确认就不能随意追加,如因特殊情况确需追加的,必须经由单位财务部门和审计监督部门共同商议、决策并执行。

3.3健全成本管理监督考评机制

首先,单位领导应当意识到成本管理监督与考评制度对于财务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完善单位内部监督机构,建立独立的审计监督部门,将成本管理监督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再次,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制定以量化为主的考核指标,并将成本考核指标分摊到每一个部门的每一名工作人员,将成本管理考核结果作为个人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个人的评奖评优挂钩,以此激励工作人员参与到成本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上一篇: 英语高效课堂论文 下一篇: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