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05 08:24: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学语文教师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

篇(1)

随着中学语文新课标的不断深入贯彻,初中生语文素质的不断提高,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高,这一点从中考中的作文所占分数比重不断加大就可以看出。因此,教师和学生对作文教学都越来越重视。尽管如此,现实中的初中生作文水平和能力还是不尽如人意,学生的作文陷入一种模仿抄袭的套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今天初中作文教学的局面呢?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又应该怎样去面对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呢?以下是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作文教学的一些尝试和分析。

一、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虽然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标引领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提高了,人们越来越重视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但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和急功近利思想的诱惑,初中作文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我们只有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地面对,采取相应的措施,初中作文教学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作文教学的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浓。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是按单元教学要求进行作文写作训练的,每次写作都是在讲读课文之后,学生根据教师预先设置的题目范围和写作要求完成的。对于作文写作,学生都不是自愿的,他们都是为完成任务而不得不为之。学生对作文的写作,不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完全是一种被动无奈的行为,他们不能尽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写自己喜欢的内容。这样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2)学生作文的基础薄弱,质量不高。如前面所说,学生的每次作文都是老师安排下进行的,不是出自学生内心的愿望,所以质量比较差:他们对事物和人物不能仔细观察,深入了解,语言表达缺乏活力,缺少感情,内容受到限制,空洞乏力,条理混乱,学生在下笔时不作仔细思考和构思文章结构,造成文章布局不合理,更有甚者,不少同学对标点、段落把握不准。所有这些,都是源于学生语文基础薄弱。

(3)教师对作文教学不够重视。在学校,特别是农村初中,师资不足,不少教师平时工作量大,既有家庭的,也有学校的,还有学生生活方面的工作。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感受把握不清,又对学生的作文不能及时评改,更有甚者,一个学期对作文布置的数量很少,平时的训练不多,即使评改,也是粗略简单。这些都是教师对作文教学的不够重视造成的。

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对策

作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保证。因此制定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措施和策略势在必行。那么作为教师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应对和改进呢?

(1)端正写作态度,明确写作目的。学生的写作态度直接关系到作文质量的高低。心理研究表明,一个人处于兴趣之中,就会认真努力的去做好每件事。写作也一样,当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就会积极去完成,并努力做好。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端正写作态度,让学生明确初中作文写作的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为将来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在正确的态度引领下,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学生写作业才会有动力。

(2)结合文本教学,引导观察思考。学生的写作不能脱离文本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中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之后,将它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尤其是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一些事和人,把自己最熟悉和清楚的人和事作为写作的素材,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作文的素材源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而作文的谋篇布局就要借助文本教学中所获取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只有在不断的强化训练中,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不断思考、体味,不断推敲,用真情实感去描述,文章的质量才会有所提高。

(3)修正评价体系,倡导评写结合。教师从自身做起,端正教学态度,对学生作文要及时评价,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对于作文评价,教师可以改变方法,可以教师改,还可教会学生自己改,同学之间互相改,在改的过程中作好记录:哪里有缺陷?哪里是优点?让学生在评改中了解自己,也了解同学,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培养学生在“改”中“读”,在“读”中“悟”,在“悟”中继续写。通过不断的评写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真正的提高,写作的能力才会真正得到提升。

总之,初中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工作,其质量水准的提升,需要每一个一线初中语文教师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同时密切关注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让每一次教学都变得更有成效。唯有如此,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才能迎来全新的发展和灿烂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陈燕莉. 浅析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J]. 中小学电教(下),2011,(06)

篇(2)

笔者所在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于2006年成立,最初专业方向开设不齐,由1名专业教师和4名文化课教师担任教学工作。随后专业教师人数由5名增至2013年的22人(除去语数外课程教师)。其中,女教师20名,男教师2名,男女教师比例为1︰10,教师的专业背景与人数分布见下表。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2010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数为50人,2011年学生人数增至130人。这些专业教师不仅承担有教学任务还承担了各专业的活动指导。例如,音乐学教师要教授幼儿园音乐活动指导(主要讲教学教法),健康教育活动指导由教生物的老师讲授,心理学教师要承担幼儿卫生学教学。

(二)中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人数随着年份逐渐增加,教师的专业类型也在增加,主要以音乐、美术为主。教师缺乏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现有的教师来自于普通师范院校艺术类、体育类、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也有一部分是从其他乡镇普通中学考调进入学前教育专业任教的(转岗教师)。教师专业结构呈现不完整和教师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具备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一般来说专业知识较为扎实,能胜任专业教师岗位,但对于中职特点和学生特点缺乏了解,执教过程会面临教学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具备艺术类、体育类专业背景的教师实践操作技能较强,但缺乏理论知识。他们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比较匮乏,对中职特点及学生特点认识不够深入,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基础知识缺乏,文化素养不高。而转岗教师已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形成了固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短期内要想改变其教育思想和认识中职教育特点,一时难以实现。针对转岗教师而言,不仅需要补充专业知识和文化基础知识,还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接受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这三类教师在执教过程中面临进入专业教师角色时间较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较艰难、自信心受到打击等困境。

因此,应着力提升他们的通识性知识,即应提高他们对有利于开展有效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人文知识的把握。但是,由于通识性知识范围较广、内容较多,教师们在短时间难以补充,短期的在职培训也不能达到目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掌握。

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重大主题。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有学校环境、教师教龄、教师反思能力、教师教育培训、教师成长经历、教育信念等。针对不同的教师类型及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训练,切不可采取一刀切的策略。并且,培训时间至少应有120学时,培训内容必须经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决定,这样才能确保教师专业知识的合格。通识性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运用教育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地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以促进实践性知识的形成。这种知识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还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师生成长的动力源泉。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途径有师范教育、新教师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等。其中,师范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性的起点和基础,自我教育是教师专业化的自我建构,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一)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以促进教师专业进步和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教研活动中教师是研究主体,重在增强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教研组在组织教师教研活动时,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1.全员性

即所有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都必须参与进来,每一位教师必须积极思考教研主题并参与讨论、发言,成为思考者、实践者以及研究者。

2.实效性

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目的是解决通识性知识不足的问题,以求能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知识,增加课程吸引力。因此,必须注重教研活动的实效性,避免形式主义。在教研活动中,须遵守的原则还有发展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教研活动的流程为确定主题、收集分析资源、形成方案、预测结果、评估结果。基于提升教师通识性知识的目的,教研主题可以选择中职教育特点、文化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二)组织主题班会,促进通识性知识的掌握

主题班会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促进教师对通识性知识的掌握。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不仅有大量的教学任务,也承担有一定的管理任务。根据我们的调查,在中职专业教师中同时承担班主任工作的教师不在少数,而主题班会正是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之一。主题班会的组织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先确定主题,再确定班会形式,并策划班会具体执行过程。班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使其丰富有趣,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例如,可进行小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励的学习等。

篇(3)

学生应该加强修身养心,多学正能量之举。最好的方式是多泡图书馆,多看健康书籍,这样既可以增长见识,又能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如此不尊重教师的现象将会大大减少。学生是教育中的受益者,与老师费尽心血的培育是分不开的。只有学生做好尊重老师,才能逐渐影响到社会的其他群体,从而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优良风气。

1.2学校改善课程设置与评分标准

改善成绩评定方式,一则统一课程的评分尺度,避免学生根据老师或者课程评分结构选课;一则增加课程评分标准的多样性,而不是仅仅依据出勤率与考试成绩。比如,将课堂讨论、小组发言和小组讨论等记入总成绩等。另外,在选修课程设置上多考虑学生的兴趣与志向,对于一些比较热门的课程应该多设,避免人多课少。

1.3国家完善教育政策

1.3.1提高教师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据不完全统计,重视教育的国家,教师的待遇都是很高的。一个行业的社会价值往往体现在其从业人员的待遇与社会地位上。民族振兴的希望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师,所以应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待遇水平。真正形成“学而优则师”的喜人局面,而不是维持“教师是最后的职业选择”“教师是稳定的职业选择”的现状。

1.3.2增强学生伦理道德教育尽管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青少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但是大学前沉重的升学任务和大学后象牙塔的彻底放松,致使学生无暇顾及这些伦理道德。应该从小给学生都灌输“不尊重老师是可耻的”的思想。

1.3.3建立良好的师生平等关系通过完善教育政策导向来更好地平衡师生关系。一则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师生以相互了解为基础,建立双向沟通的关系模式;一则通过重视教师节与开学、毕业典礼等活动,在校园中形成尊师重道观念的文化氛围。

篇(4)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64-02

记得一医院麻醉医生感叹:“还是你们教师好,教的不好也得过很长时间才能发现,搞不好那时你们都退休了,而我们医生特别是麻醉,药量差一点,立刻就会让人失去生命,我们的一辈子也就完了。”这虽是一句戏言,现在想来却让我很是不安。因此,我不断学习着,努力着,探求着,力求寻找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这么多年下来,我认为语文教学应是一种“圆式”的教学模式。

圆的定义是当一条线段绕着它的一个端点在平面内旋转一周时,它的另一个端点的轨迹叫做圆。根据定义,首先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主要参与的是教师和学生,因此从大处这个圆的圆心和圆周我们的做好安排。究竟把谁做圆心呢?对此叶圣陶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叶圣陶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长达76年,对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纵观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发展的全过程,我们发现,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极其明确,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他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学会善于教学,善于引导。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位,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是叶圣陶对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孔子就非常重视培养弟子的学习自觉性。他在《论语?述而》篇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认为知识的掌握和道德信念的确定,必须以自觉性为基础。只有当学生有求得知识、掌握技能的主观要求和愿望时,教师及时进行启发、诱导或提问,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不赞成教师将学生当作容器,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当把学生看成是有思维能力的机体,教师要启发学生,诱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一教学分配的大改变无疑是提高了对我们的要求,我们应该怎样做:

①课堂上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即使说错了,对学生思维中合理的因素也应加以肯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力。鼓励学生课堂上提出问题,对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发言,大家随时可以发问。对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

②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常常把自己当作是或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因此,教学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就会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猜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凭借直觉大胆猜想,把课本中现成的结论转变成为学生探索的对象,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研究。细节上要做到:

(1)倡导学生提问;(2)鼓励独立思考;(3)课堂结构改革;因为留给学生课堂时间太多,导致原先准备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要求教师必须精选题目,以“少”胜“多”,

③调整教学方式(1)审题留给学生;(2)思考留给学生;(3)反思还给学生。

总之,新的主体的确立,作为主导教师的我们应做到:

让学生感到你很有激情——用你的激情感染学生的激情;

让学生感到你很风趣——运用语言技巧、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听课变成享受;

让学生感到你很干脆——详略得当,掷地有声、不哆嗦;

让学生感到你很博学——充分备课,旁征博引;

让学生感到你很可亲——注意你的授课表情,对着镜子好好练练;

让学生感到你很可敬——不要用俗气的语言博得学生们的开心。

以上是第一个圆心的确立,其次是关乎重要的课堂教学,以前我们的教学总是走到哪儿黑就在哪儿歇,而且总是满堂灌,可这

一考试还是发觉顾此失彼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就成了费时多、收效低的状况,渐渐地连我们都忘记了语文究竟是什么了。这就促使我们要好好分析、研究原因,从语文教学指导思想上进行探讨,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语文究竟是什么,其实很简单,语文就是语言。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语文是工具,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二是语文学科教学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语文的习惯这是语文的性质。学科教学不搞清该学科的性质,教学将会出现偏差。由学科性质决定,语文课应当是语言训练课。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的一切教学安排应以此为中心来画圆。那怎样体现语文的语言交通性呢?

首先,需要老师的指导和训练。叶老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通,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话和指点之后,接下去要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这就是说,教师的指点和讲说必须和学生参与活动共同来完成。“训练”和学生的“练习”不是一个概念,学生练习是指教师(或教材)提出题目,由学生经过反复学习而完成,来掌握某项知识或形成某种技能技巧。叶老在谈及训练时,曾深刻指出:“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就老师方面说,则首先得要求我们得有丰富的语言感染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让学生从讲中学,学中练,练中做。这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我们得有耐心,一步步进行。

(1)感知性语言训练。要训练学生初步理解生字、生词,初步理解作者表达思路及查阅字典、词典的能力。

(2)理解性语言训练。

篇(5)

1. 在阅读中感受美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要想感知文学作品的美,首先应从朗读开始。朗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氛围,让审美主体体会审美客体的形形的美,得到美的感受。在朗读中,除了教师富有魅力的范读外,更重要的是对朗读技巧的指导。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描写了一幅“春风图”,画出了春风温暖 、柔和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嗅觉、视觉、听觉显现出来的。如何通过朗读,在学生眼前呈现这一幅充满春天的气息,充满春的活力的画面呢?这除了在停顿、速度和节奏上进行指导外,主要在语调和语气上加以指导。“泥土的气息”,“春草味儿”,“酝酿”须读重音,给人以嗅觉的美感。“清脆”、“婉转”和“嘹亮”应读重音,使人感到耳畔似乎想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纯甜交响曲。通过朗读,学生仿佛感到春风柔和,闻到春风的芳香,听到春风传送的和悦的声音,看到一幅美丽的“春风图”。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就为欣赏打好了基础。

2. 在课文分析中发掘美 中学语文课本中绝大多数文章都有其可欣赏的美点。或是意境深邃,或是构思精巧,或是形象感人,或是炼字精妙。教师恰当的分析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在愉悦中不露声色、不着痕迹地完成语文的学习任务,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因此教师在分析课文时必须巧妙地利用各类文章的不同美点,去传授知识,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2.1 体味美的意境。所谓意境是作者内心感情和外界景物相交融汇而成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境界。文学作品正是因为创造了这样一种意境才获得独特的审美价值,从而引起了读者心灵的共鸣和震颤,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如《天山景物记》所描绘的多姿多彩的天山景物,它展现的绮丽的雪峰、溪流以及迷人的夏季牧场,天然湖泊的动人画面——无不让人去遐想、回味,从而领略草原妩媚、温柔的诗情画意。其物,奇幻迷人,名臻其妙。如:对野马,雪莲等的美境描写,则给人以不同的情趣和美感。通过分析,不能不令人油然而生出向往天山的欲望,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也会在心底升腾。又如:杨朔散文不仅色彩清美,情调幽雅,而且还常常追求一种空灵含蓄,意象朦胧之美。“哪里似乎蕴蓄着一股迷人的空气,一股不绝缕的想象力。”“把意绵不尽的生活真理寄托于梦幻般的形象中”。作者在描写海市的出现时写道:“只见海天相连处,原先岛屿一时不知都藏到哪儿去,海上劈面立起一片从来没有见过的山峦,黒苍苍的,像水墨鱼一样,满山都是古松大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隐隐露出一带鱼村。山峦时时变化着,一会儿头上幻出一座宝塔,一会儿洼里又出现一座城市,市上流动许多黑点影影绰绰的极像是来来往往的人马车辆。又过一会儿,山峦城市慢慢消下去,越来越淡,转眼间,天青海碧,什么都不见了。原先的岛屿又在海上重现出来。”作者让我们走进了那“海天茫茫”“空明澄清”的空灵缥渺的海市幻境之中。学生在体会意境时,领略其美妙无穷的神韵,从而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2.2 感知美的形象。形象美,是文学作品的生命。不管哪篇文学作品,作者总以它栩栩如生的形象打动读者。教师在分析人物时,一定要把握住人物的崇高形象的分析来教育感化学生。如:《荷花淀》中勤劳纯朴而又富有爱国心的水生嫂。《梁生宝买稻种》中淳朴、无私、乐观、认真可爱的梁生宝;虚情假义、卑鄙的周朴园;虚伪、凶狠、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葛朗台等等。在教学中,紧扣作品的语言,分析这些人物的性格,评价形象的社会意义,同样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2.3 体味美的语言。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分析课文时应引导学生热爱语言,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兴趣,注重让学生认识和感受所学课文的语言美。中国汉语的语言美表现为韵律美、修辞美、朦胧美、想像美等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认识和感受。

(1)韵律美 汉语是讲究韵律美的,尤其是诗歌、散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和体会语言韵律美。

(2)修辞美 巧妙的使用修辞会使文章增加美感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领会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等的精妙,让学生感悟它们的美。如:《荷塘月色》一文中对“月下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的描写就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通过分析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就会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普通荷塘的美妙。

还有朦胧美,想像美。在学习课文时也要仔细体味。

篇(6)

例如:在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时,在课外,学生肯定对秦始皇这一位伟人有了深刻的了解,无论是兵马俑还是长城,所以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也有同学提问到:“老师,秦始皇这样的残暴,虽然有功,但是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呢?”在课文中,主要是强调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但是我还是决定让学生自行讨论,并且组织了一次辩论:

正方的:

1、前230年的先灭弱韩:“先取韩以恐他国”。

2、前228年的离间灭赵:郭开诬李牧,赵括代廉颇。

3、前225年的水灌灭魏:王贲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

4、前223年的王翦灭楚:秦王知错能改,姜是老的辣。

5、前222年的北灭燕国:荆轲刺秦,无功不返。

6、前221年的完胜灭齐:孤掌难鸣,一败涂地。

反方的:

1、秦始皇所做的焚书坑儒,灭杀天下才子。

2、修筑长城,累死人民无数。

3、赋税过重。

4、严厉的刑法。

这时候,我将学生引入到秦朝中央集权的制度讨论中来,有了辩论的兴趣激发,很多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秦始皇的统一六国,为他带来了极大的威信。虽然他的统治是残暴的,但是秦始皇的伟业,自然有很多人去维护他。”学生将的是精彩、大胆,作为老师,我也给予了学生及时的肯定。在这一个提问、讨论、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是个性的张扬、得到的是视野的开阔,也能在不断的在自主学习中,挖掘历史的本质。

二、历史意识的重要内容——情感教育

由于客观条件的约束,历史教材中不可能设计到所有的教材相关的史料。所以,在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将教材作为参照的基础,选择具有趣味性、能活跃学生思维以及启迪学生只能的材料,真正的让教学内容生动、形象,让教学充满情感的味道。

例如:在说到《》时,为了在课堂中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之初,我播放了《在松花江上》这一歌曲。这一首充满离愁别恨的歌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聆听悲壮而激昂的音乐的同时,达到一种情感上的震撼,进而对中的家破人亡的苦难同胞产生同情,担忧祖国的命运,对日本侵略的愤怒,将学生带入到发生的事件中去。(如,九一八事件、等等。)在日本那妄图灭掉中国,将其沦为自己的殖民地的思想中,中国人民为了自身的幸福、民族的独立,开展了激烈的。这样的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民族责任感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历史意识的落脚点——评析能力

篇(7)

语文备课能力包括理解教材、驾驭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和编写教案等能力。要把握好课标,钻研好课本,利用好教学资料。要明确教学目标,安排好教学程序,选择好教学方法,设计好语文作业。要明确教案的内容,熟悉教案的形式,掌握板书设计的技能。语文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内容,对一些典范的名篇佳作记忆成诵,随时能背,而且要能够钻深钻透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结构、语言作深入的钻研,力求有准确独到的理解,出新意,有深度。语文教师不能总是借鉴别人,而应形成自己钻研教材的真功夫。语文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接受水平,对教材做出大胆合理的取舍,要能够胸怀教材全局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教材的构成体系与单元课文的组合做出积极恰当的调整与补充,从而确定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每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逐步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王国,让学生学会求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放得开,古今中外的各种材料能广征博引,为我所用,又要收得拢,教学目的能集中,这样处理教材便达到了驾轻就熟的境地。

Z文教师必须要加强积累,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具有文学审美的眼光,具有直觉的对美的顿悟。如果教师自己的文学素养不够,是无法引导学生进入文学的审美世界,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的。我们都知道不能轻易否定学生,这是观念上的一个进步,但是,有些教师由于本身的素养所限,不能对学生做出一些有价值的引导,只是一味的赞扬,反而让学生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成为学习者,平时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积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康的人格等。在知识爆炸的新形势下,语文教师要真正养成读书的习惯,培养浓厚的读书兴趣,才能从书本上汲取到丰富的营养,眼界更开阔,思维更敏捷,教学工作将更得心应手。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就是阅读。读书,应该成为教师职业的最起码的底线。因为教师的读书会影响到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二、语文施教能力

语文施教能力包括组织教学、讲话、听话、书写、教具运用、教学应变能力等。要控制好教学目标,发挥目标的“导教”“导学”作用。要有过硬的嘴上功夫,教学语言要具有示范性、启发性、感染性、自控性。要有集中的注意力、深刻的理解力、牢固的记忆力、机智的组合力和精湛的品评力,听话要辨音、解义、记句、合意,评话要体情、识趣、察非、审美。要有过硬的手上功夫,写得一手好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板书要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要写好“下水”文章,改好学生作文。要善于选用教具,熟练使用教具,学会独立操作。遇突发事件,要沉着冷静、灵活果断,采取恰当措施,快速反应,排除“险情”。要适时、适度变通教学思路、调控教学情绪。课堂上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随时提供的反馈信息与教师本人闪现的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即时对课堂教学内容或教学节奏或教学方法加以“妙手偶得”的灵活处理;无论是教材学习方面的机智处理,还是意外事件方面的机智处理,要想处理得巧妙、圆满,都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艺术修养。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而且还要有敏捷的思维力,灵活的决策力,努力培养出色的课堂机智。

理想的语文教育必然是充分个性化的。独特鲜明的个性魅力是语文教师感染学生的最好方式。语文教师的个性应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语文材料的感悟、对教材的呈现方式、对学生的反应方式的处置方法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幽默风趣、开朗乐观的个性,蓬勃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展现自己极富有魅力的一面,会很受学生的欢迎。这会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震撼学生,感染学生,让他们形成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信念,并且,会使学生爱上语文。

三、提升自己的能力

篇(8)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人文教育 回归

在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在教授学生相关语文知识的基础之上,能够使得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使得我国文化能够得以延续。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使得学生的精神水平得以提升。相对而言,学生的高中时期是其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是其认识世界、内外检修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引入人文教育的精神,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人文理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1.人文教育目标及内涵

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对其思想水平进行提高,正确的对其人格进行塑造,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引入人文精神,其任务在于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对人文精神的感悟,加深对人文科学的理解。高中语文的人文教育应在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等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得学生能够认识科学。热爱科学,对其价值进行探索。高中语文的人文教育,也是精神层面的教育,能够使得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扬,对其内在的精神进行传播,致力于研究科学、索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等。

2.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

第一,教学内容的原因。语文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各个时期的精神文化均在其中有所体现。通过对语文的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对人文精神有所感悟。然而,在现今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语言知识的讲解方面,例如语法知识等。这就使得教学的重点向着语言工具的方向发展,句子成分的分析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性,也使得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人文精神遭到破坏,最终使得语文中的人文内涵得不到体会。

第二,误解人文精神。在多数高中语文老师的理解中,人文教育如同思想教育,应是政治课程中的内容,与语文并无联系。然而,人文教育的精髓在于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程度对情感的领悟。而语文学科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同人文教育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作为人文精神最有力的体现,高中语文教师应对其中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对语文学科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进行认识,使得语文能够真正发挥出其在人文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第三,应试教育的影响。处于高中时期的学生面对升学的压力,教师以及家长均将学生的成绩放在关注的首位,对考试过分的看重,而对学生的思想情况、综合素质、价值观等方面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剥夺了体会人文精神的时间,所领悟出的人文精神也将得不到支持与理解。因而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之下,教师对人文教育并没有给予重视,这就使得人文教育无法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正常开展,致使学生发展相对失衡。

3.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建议

3.1正确领悟人文教育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对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进行清楚的认识,对其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进行深入了解,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根据人文教育的相关要求,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合理的确定,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价值体系。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相对较大,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在重视学生人文精神提高的基础上,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得学生能够以教师为榜样,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致力于打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相对而言,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更加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学习,更加有利于人文教育效果的提升,更加有利于学生将语文工具同人文精神紧密联系。从而使得学生在熟练掌握相关语文知识的基础之上,精神水平以及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加大对小组内学生的学习状态的关注,协调学生的合作,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增加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基础之上,建立良好的价值观。

3.3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

在素质教育全面实行的今天,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仅局限在其成绩的优劣,而是应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价。因此,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的基础之上,对学生日常的学习精神、情感的领悟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达到真正全面评价学生的目的,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其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进行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学习中,教师可以将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作品意义以及人生指导等安排成课下作业,让学生搜集资料完成作业。在评价的时候采取教师评价、课堂表述、学生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实践“知人论世”的同时也在多种评价指标下衡量学生的自学能力。

【结 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全面实行的今天,人文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高中语文的人文教育效果将直接决定人文精神的继承情况。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改变思想,深入分析人文教育,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03-001

语言文学课中的文学作品,多为优秀之作,本身就是美的创造与结晶。它们用美的语言塑造出美的形象,创造出美的境界。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所谓审美观,是指人们对世界的审美把握,它同真理观、伦理观一起,构成了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总的看法。青年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把握正确的审美标准,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才能谈得上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语文教学在教育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许多文学作品表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性,反映了一定时代、民族、阶级的审美要求、审美趋向和审美理想,这些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是语文教学发挥美育功能的坚实基础。比如,我国古代的一些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作品中都表现出各种高尚的审美情趣。陶渊明的作品独爱傲霜的,陆游的诗作赞美圣洁的梅花,王安石歌颂挺拔的松树,郑板桥的诗画偏爱青竹。抓往这些,可以引导学生追求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人们都能不同程度发现美、欣赏美,而获得的审美享受却不尽相同。这不仅是因为人们的审美观不同,更是因为人们的审美能力不同。所谓审美能力,是指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能力的获得和发展,主要依赖后天的审美实践活动和审美教育。所以,在语文课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青年学生对美的事物的观照和喜爱,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的感受、想象、鉴赏、理解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作品的语言、形象、意境等方面,下工夫培养青年学生的审美能力。

1.抓住美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把握词语的感彩,不同的句型、语调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领略其语言美中得到美的享受。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写边防战士在茫茫的沙漠里防守边疆,时间已经很长,仗也打得很多。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穿”用得准确、形象。频繁剧烈的战斗、漫长的驻防时间,使金属的盔甲都磨穿了。从侧面点出了战士生活的艰险,渲染了战争气氛,给人以无穷想象的空间。

我们要特别注意把握句中关键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注意它们创造的深远的意境和美学情趣。如杜甫写的《登高》诗中的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和“不尽”,既是对眼前景色的真实描写,也是作者心中的无限感慨的抒发。看着眼前无边秋色的萧条景象,想到岁月的艰难、人生的失意、病老的痛苦,还有残存的希望,谁能说尽诗人心中有多少的人生感慨呢?所以,“无边”、“不尽”既写出了空间无限,时间无穷,表现出万里河山的浓重秋意,也显示出诗人广阔的胸襟和无尽的感慨,可谓用词精妙。

2.抓住作品的形象美

文学是作家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生活图画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此,语文课的教学必须突出文学形象。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审美思想为指导,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的社会意义的典型化形象的美。作品中不朽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富有强大的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美学价值。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形象美也表现在对整体画面美的欣赏上,如峻青的《夏夜・秋色》,描绘了一幅海滨仲夏夜的美景。

讲授这一类课文时,应让形象说话,把艺术形象再现于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感受和共鸣。

3.抓往美的意境

艺术作品的形象性,是意境的基础。所谓意境是作家创造的可经看得见觉得到的具体的生活画面,与作家在他创造的形象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意境优美,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才强。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这是一幅可以看得见、感得到的生活画面:作家离家已一个多月了,现正行进在茫无边际的沙漠之中,望着再圆的明月,思念着千里之外的家乡。通过这幅生活画面,作者含蓄地表述了自己“凄凉寂寞之感,思乡怀亲之情”,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全篇无一字提到思乡,但字里行间处处可以使人联想到思乡。

篇(10)

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来看,应用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是21世纪合格公民的必备素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明确地指明了创新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非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而要通过学校教育的长期培养才能形成。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担负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任。数学学习中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对例习题解法(或证法)的改进,对家庭作业的独立完成以及数学学习中的观察、归纳、类比、猜想、判断等,无不体现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反复经历“从实际问题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分析、处理、加工、筛选有关信息一-转化为数学问题一-解决这个数学问题一一回答原来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觉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按照创造教育新的理论体系,课堂应当成为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平台,教材的知识作为载体,把过去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的“再创造”过程,这样通过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来让学生掌握好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必然把文化科学知识学得好,用得活,“引爆”学生的潜能,激发创新和实践的欲望,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注意给学生留出独立探索、研究的机会,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求老师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去做,真正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自主实践;老师应重新组织教材内容,尽可能从学生探究的角度,挖掘出教材中本身较平淡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2.科学人文精神是现代科学文化人必备的时代精神,它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进行科学与人文教育整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产物。利用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如下几个方面的科学人文精神:

(1)严谨、朴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数学学习能够去其浮躁,净化人的心灵。数学中的概念、命题、定理的证明和表述是相当准确、简明的,无须修饰。数学的结论不需要用华丽的词藻修饰,更不允许有任何夸张。数学的思维方式能使人们养成缜密、有条理的良好习惯,长期的磨练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理智、自律,强有力的自我约束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美国数学教育家克莱因说:“在最广泛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美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撇学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的张扬。数学中的“权威”是“规则”,结论是正确逻辑推理的结果,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必须自觉遵守数学规则。数学解题中要求步步有据,有利于讲道德、重依据的品格的形成。这种由数学教学熏陶所产生的对规则的敬畏感移植到人和事物,从而产生对秩序的尊重,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秩序和法规的习惯等。

(3)诚实、求是,刚正不阿的品格

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数学中不存在似是而非的问题,在本质上要求数学研究者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不允许有弄虚作假。它用最少量、最明确的语言传达最大量、最准确的信息;用最抽象、最概括的语言传达普遍存在的矛盾和规律。前苏联数学家辛钦指出:首先,数学教学可以培养人正直与诚实的品质;其次可以培养人的顽强与勇气。数学作为一种精神,一方面通过演绎证明等来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另一方面通过数学的每一步向前发展的艰辛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不懈努力的意志、品质和正直、诚实的人格魅力。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伽森狄说:“谁能从小受数学的熏陶到那样一种程度,即已经习惯于数学的那种不容置辩的证明,谁就能养成认识真理的能力,从而不会轻易放过虚伪和假象。”数学课中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是数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一种新的人文精神。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理性、批判、自由、公平、竞争等精神特质都有独特的人文内涵,对于形成人的求真意识、创新观念、独立人格、进取心态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二、如何具体实施素质教育

本文中,以两个例子来说明,如何操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例一]关于“圆周角的概念”的教学

这个概念的教学方案可设计为:先以具体实例复习圆心角的定义,然后教师点明要求学生根据圆心角的定义给圆周角下定义,同时画出圆周角的图形。这种设计就比直接给出定义,或者在具体的实例基础上归纳出定义更有助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方案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归纳,其智力参与程度更高,对于学生的类比思维、感知能力、创造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更为有效。

点评: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出新知的生长点,利用旧知获取新知,可为学生主动建构新知创设情景,铺路架桥。

[例二]关于讲授多边形内角和的教学

这个教学的方案可以有几种。教法1:尽快地告诉学生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然后做一些熟悉它的计算。教法2:告诉学生,本次课所求多边形内角和同边数有什么关系。先看四边形,同学们量得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用拼剪的办法,看出都是2个平角)不用拼剪的办法,你能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吗?(有的学生作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2个三角形。(这里出现了“把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来研究的思想)

点评:这是一种注重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方法。教师授课应将知识的得出过程讲给学生,真正的好老师应该在课上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得到知识的逻辑过程。

参考文献:

[1]朱巨元.建立好数学策略教与学的“工作平台”.中学数学月刊,2001,12

上一篇: 事业管理论文 下一篇: 工程检测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