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05 08:24: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有效教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作用与教学过程之间联系越来越密切。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媒体可以巧设情景、激发兴趣兴、拉近知识与学生感性认识的距离,减缓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变被接受为主动探究,从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真正做到有效课堂教学,从而大大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当今时代的青少年大多活拨好动,课上注意力不集中。静态的文字、课本及教师的口语满足不了学生心理需求,他们在安静的教室里,认为老师是演员,自己是观众,是旁观者。因此,思想容易开小差,使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教学媒体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其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所接受的信息,信息的传递方式适合学生的口味,学生就容易接受,兴趣就浓。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很好地把握多媒体及网络信息资源这个教学工具,最大限度的为学生传递更容易接受的信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更多的聪明才智。
二、创设问题情境,增添课堂魅力
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而教学媒体创设问题形象化、明确化,容易将新知与旧知或各知识点合乎逻辑地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教学媒体使学生真正拥有发展他们想法的机会,使学生驰骋奔腾的思维有了充分的展示空间。运用媒体创设问题情境,为师生的交流提供共同经验,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想象、表达能力、学习活动,变强迫性教学为诱导思维式教学,极力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增强直观、形象性,优化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媒体的最大优点是它可以跨时空、跨地域地展示事物的形成、演变、发展过程。我们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等特点,刺激学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把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一步一步演示出来,不仅降低了知识的难度,还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使学生乐于接受,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四、减缓思辨难度,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数学知识的教学,尤其是七年级几何知识的教学,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较低,不能用严谨、科学的推理讲解清楚,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去感知体会,因此,有些知识的理解学生还是比较困难,容易产生思维障碍。例如,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截一个立体图形”等内容时,运用课件演示,利用它表现的直观、深刻性强,可无限分割,可重复展示的优势展现知识的发生、转变过程,突破思维障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使练习多样化,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反馈、矫正。
课堂练习是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的最好方式。学生稳定性差,易疲劳,在巩固环节思想最容易溜号,只有不断的改变练习形式,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才能使他们保持旺盛的精力。多媒体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想做、乐学的学习情感,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各种情景的选择题、填空题或解答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并配以声、像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灵活性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品尝学习的成功体验和乐趣。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师生间、学生间的思维互动。这样的数学教学应该更有利于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提高素质。
参考文献: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能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方法都可以促进有效教学。我认为主要是这些方面。首先是教师的精心备课讲课。作为一个教师,备课是非常重要的。备课的重要性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把课文内容备厚,对教学的环节要做到清晰化,能够对课堂上出现的生成有所预测。其次就是针对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知道每次授课的内容都会有所变化,当我们面对不同的单元不同的课程,都要有多重的教学方法。有的课程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可以解决,教师就不需要再做无用功了,如果有的课程需要学生的演示和合作,我们就要带领学生对广泛性的有标志性的问题进行探究,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再次的进行讨论和综合分析。当然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要死板套用。而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
1.媒体教学可以全面传递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多媒体技术就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等等多方面的感觉体会,赋予知识以具体的形象,从而使知识更容易的被学生理解和体会。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倾向于中等的学生,最后造成饿的吃不饱,饱的吃不下,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发展。但是当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介入语文课堂后,我们可以感受到大家都能达到满意的程度。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一节课比作是一次旅程,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有所受益,收获满满。我们在平常的语文课堂上应该经常运用多媒体工具来辅助教学。尤其是当我们实施了新课改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进一步得到了肯定,教师应该摆正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引领学生思考,引领学生学习。
2.信息技术使语文更具美感,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学科的特点,使语文更具有人文性和美感性,我们怎么来将一节语文课上的风生水起,使学生能够在开心中学习,在学习中开心和感悟呢?一节好的语文展示课,不仅仅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更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这样的学习课堂经常是课上完了,但是我们还有余音绕梁,欲罢不能的感觉。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上就很好的扮演了教师助理的作用。首先是字词的展示,我们传统的课堂经常是以读和背为主,如果来默写的话就会耽误时间,影响整个课堂的进度。但是当我们用多媒体就很好的避免了这样的不足。其次是课堂内容的展示。现代的语文教师几乎可以不用板书,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完成。我们可以通过一组组真实的图片、音乐和视频,带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了解不同文章的风格和特色,然后再通过问题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对我们探究的内容做积极的讨论,从而总结语文学习的规律来应用于生活。就拿我们在语文课堂中的难啃的骨头诗歌赏析来说吧,我们知道诗歌都具有音乐性、节奏型、简洁凝练的特点。如果我们在多媒体教学中通过展示朗读的方式来背诵,再对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来进行介绍说明,然后借助于画面的形式来表现,就能够很好的了解诗歌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名家的赏析来进行分析,这样就很轻松的解决了问题。我们不必要把诗歌讲的支离破碎,应着重欣赏诗歌整体的美感。所以对于语文老师而言,怎么在课堂中更好的运用信息技术,在课文的内容展示中怎么运用信息技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是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随着社会和教育条件的发展和改善,多媒体开始进入课堂,并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总是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将多媒体技术成功地运用于教学中,成为世界各国开展教学改革活动的一个新挑战。我认为教师不要过多依赖多媒体,应该恰当引进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平常的信息理论和计算机操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控,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微视频、博客、搜索等多种工具,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创设适合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将学习主体带进和谐、求知殿堂的兴奋剂。
例如:讲物体沉浮之前表演“沉浮玩偶”的小魔术:用一支10cm长的吸管对折,用发夹夹住,调整发夹位置,把它插入盛水的矿泉水瓶中并让一小段的吸管吸入水使之直立浮于水中,盖上瓶盖。用手压瓶子(学生没觉察到),沉浮玩偶听话地下沉,松手后又听话地浮起来,同学们看后惊叹不已,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又如在讲摩擦力时,表演了魔术“神奇的小球”:用一根无色透明的尼龙细线,穿过内孔是弯曲的塑料实心球,两手拉住细线两端,球可在细线上滑动,改变细线的绷紧程度,小球可停在空中任意位置,可听人指挥。学生观后百思不解,兴趣陡增。
再如在讲《惯性》时引入一个故事:话说有一油田突然失火,情况万分紧急!有人迅速报警。各路消防车陆续赶到,但由于火势太大,消防队员无法靠近,火势一时无法扑灭。正在这时,大家听到远处传来了汽车的轰鸣声。只见一辆旧消防车疾驶而来,该车几乎没有减速就直奔火源中心冲去,车上队员急忙下车救火,火舌很快被扑灭。油田老板激动的握住该队队长的手说不出话来。记者急忙采访队长并兴奋地说:“油田老板已经许诺,哪支消防队首先灭火,将奖励一大批钱”。请问:“你们得到钱后,第一件想做的事是什么?”队长愤愤地说:“我们首先要换掉车上那个失灵的刹车片!”同学们听后大笑不已。老师马上提问:“你们为什么笑?”并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讲的惯性。”通过创设情境,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接下来课进行得很顺利。
由此而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局部环节上,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使刺激有新颖性,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为课堂教学实施和探究活动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点,使学生进入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二、强化有效的科学探究
新课程教育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探究意识的形成与主动参与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所提倡的探究式教学,就是要利用学生的探究本能,通过合适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并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目前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较大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形式上的探究。认为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试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交流与评价”这样的环节教学就是进行科学探究。生搬硬套、约定俗成,缺乏探究的真正内涵。甚至探究课是由教师导演的探究表演课,课堂热闹的背后违背了探究式教学的宗旨,损害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是学生的思维受教师诱导的限制的探究。教师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得出正确的探究结论,“导”得超前。即在学生还没有主动讨论探索知识之前,或者还没有遇到困难之前,教师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掌握所学知识,过早地给予铺垫,过早地给学生提示。这样就没有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时间和机会。
再次就是“导”得过细,在教学中教师大包大揽,留给学生讨论探究的空间太小,缺少深度和思考的价值,导致学生的认知停留在表面上,成为过眼云烟,探究失去了意义。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
1、应给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首先没有充足的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比较困难的。即使激起了探究活动,也难于展开和深入。从时间方面来说,学生们需要有时间去实验自己的新想法,需要留出被错误耽误的时间,需要有时间作沉思默想,还得有时间用来开展相互讨论,让学生在亲历探究过程中,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感受和体验,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有些探究,学生走了弯路,遭遇挫折和艰辛,甚至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学生仍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其次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感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情绪,课堂应充满着激情、快乐、信任、鼓励、轻松和谐,真正达到“知情并茂”的效果。唯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绪也兴奋起来,整个课堂气氛也随之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提高驾驭教材中情感的能力,善于用情景来烘托教学中的情感气氛,要善于赋于某些表面上不含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情感色彩。因此,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支持也尤为重要。
2、精心设计使探究内容有层次感和深度。由于教师面对的学生层次参差不一,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梯度和和深度。例如,进行“二力平衡”的新课前,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1)什么叫惯性定律?(让学生回答)(2)物体受到外力时能不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学生通过联系日常生活,可很快做出肯定的回答)(3)物体在受到什么样的外力作用时才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4)这时外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如此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有层次的疑问,导出学生的兴趣,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尽自己的能力不断地思考提炼出物理学习方法,同时也体现出学生才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的理念。由于教师的参与指导,全体学生都全身心参与,积极运用各种感官,自主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做好收集事实、整理事实、研究事实这三件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3、及时反馈课堂的探究效果,使探究的有效性最大化。课堂反馈能促进师生互动,使学生的质疑能及时解决,同时学生也能巩固所学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应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观察,看他们在做些什么,听他们谈些什么,并对其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及时提供有意义的反馈直接地指导学生。
三、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听课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学生往往在回答问题时精力集中,而听课时则常常散漫,教师如能用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通过提问所接收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下问题值得注意。
1、课堂提问要把握好频度和坡度
一讲到底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是不足取的,而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迷迷糊糊的提问却往往借着“讨论式”“启发式”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满堂都是“对不对”“是不是”“懂不懂”等,学生几乎不假思索便能回答,既无法回味、联想、思考又缺少刺激而提不起兴趣,这样的问题,无疑是在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毫无裨益。因此课堂提问要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根据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原理,尽可能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进行提问,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问题是思维的“外衣”,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发展思维的最佳途径。例如把一冰块放在0℃的水中,外界的温度也为0℃,问:冰和水的质量哪个发生了变化?我设置以下的问题:(1)水和冰的温度各为多少?(2)水凝固和冰溶化的条件是什么?(3)热传递的条件是什么?如此设计问题的前提,要求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诊断,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以使问题能和学生独特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在把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各小问题的坡度,要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分解的理由,并能自然地把各个阶段的解决策略串联起来而得到原问题的解决,否则就是教师把知识“嚼碎”“喂”给学生,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是没有帮助的。
2、课堂提问要增强时机意识
课堂提问要把握好适当时机,应结合教学的不同环节,分清主次提出各种问题。设计提问的着眼点应该是: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题眼处、知识的规律处、知识点联系处、学生的不在意处等,主要是内容的关键处,即指教学的重点、难点,明晰考纲要求。抓住这些内容设问,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如欧姆定律一课,应紧扣重点、难点,就如何控制变量提问,提问要有的放矢。怎样发问,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都必须服从探究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需要。
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评价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要采用积极的态度,主动接纳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而不是简单地评价是对或者是错,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要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这样能缩短教师和学生心灵上的距离。教师肯定的鼓励的评价能够使学生得到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再次,教采用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亲近式的评价,可以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在一节课快结束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给一个总的有效评价,可以打分,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奖励。最后,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表现性评价实际上是对被评价者在完成某一项或者某些任务的过程中的整体表现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估。总之,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让学生在知识和其他方面都有所提高,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
1.遵循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进行设计
虽然MOOC主要借助技术平台服务于大规模学习者,但是MOOC教学本身并不是一个关于技术与平台的概念,在本质上它仍然是一个需要回归到对教学需求、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进行系统设计的关于教育教学的概念。广义上,无论在何种教学情境下,有效教学的实施都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实践原则与规律(Grahametal.,2001)。比如,学习建立在学习者自己的先前经验基础之上,教师需要连接学习者的先前经验与新的学习;有效的学习必然发生在社会化环境下,学习者需要机会展示、与他人讨论自己的学习成果,或者投入到集体学习行为中,由此需要支持学习者的交流与互动;另外,如果教授的知识被放在一个丰富的情境中,则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被连接的、组织良好的信息及活动不但能支持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而且也能帮助学习者发展高级思维能力;对学习者的学习提供即时反馈、即时而有效地评价学习者的理解水平与技能发展水平,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学习绩效(NRC,2000)。MOOC教学设计同样需要遵循这些基本规律。因此,MOOC教师首先需要依据这些基本规律设计MOOC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考虑以怎样的方式在MOOC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与之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以促进其学习绩效的提升;另外还要对MOOC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进行系统设计。比如,MOOC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明确以下问题:需要为MOOC学习者准备详细的课程大纲以确定当前MOOC要教什么主题?MOOC教师自身打算怎么教?期望学习者从当前MOOC中获取什么知识、习得何种技能?期望学习者学会利用什么工具?期望学习者怎样利用所学知识?期望学习者以何种方式反思、利用自己的学习经验?MOOC教师应该以何种方式促进学习者对学习经验的反思与利用(Weiss,2013)?
2.结合MOOC教学的特征与需求进行设计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及已有的网络教学相比,MOOC教学有其自身的特征与需求,这就要求MOOC教师充分认识并认可MOOC教学的价值,在深入分析MOOC的本质内涵、特征与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Kolowich,2013),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提升MOOC学习者的完成率与学习满意度(Meyer,2014)。比如,由于MOOC教学面向大规模学习者,因此教学设计中涉及的学习者分析的内容与方式、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式不能照搬传统课堂教学的经验(Fox,2013)。MOOC教学是基于对开放式教学平台与社交媒体的利用,要求教师能够客观分析MOOC教学中可能用到的开放式或封闭式技术的教学功用、优势与不足,在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时需要充分考虑如何利用技术媒体来表征、传递教学内容以及支持教学活动(Mclntyre&Mirriahi,2014)。由于大多数MOOC的教学实施并不是依赖于单一教师的力量而是借助教学团队的协同努力,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需要充分考虑如何凸显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以便让MOOC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体验,又需要在整体上进行协同设计以体现MOOC教学的完整性与体系性(Weiss,2013)。在实践层面,MOOC教学设计需要特别重视以下内容(Mclntyre&Mirriahi,2014):一是要在整体上规划网络教学,明确界定期望的MOOC学习成果,规划相应的教学活动以及评价策略,选择适当的技术加以利用,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这些设计进行动态调整;二是要精心设计MOOC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包括在线活动的类型以及教学场景;三是要明晰学业评价策略,包括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与成果的评价,以及应该怎样设计这些评价,如何利用技术提升评价的效率与成效,尤其是因为MOOC学习者的大规模特征,更需要注重对标准化评价量表的设计,同时还要考虑评价反馈的方式;四是要科学规划在线学习资源,明确其对于支持学习者学习的重要性,既要符合道德规范地利用开放的学习资源,又要开发自己的学习资源;五是要提出具体的策略与举措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让其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六是要设计课程评价策略,主要用于教师评价自己的课程设计与开况以及课程教学的效果,通过获得学习者的反馈继续推进或改善教学决策,利用学习分析技术确认自己的教学与课程在整体上是否达到了设计的教学目标与效果。
二、以提升MOOC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度为重要导向
无论在何种教学情境下,学习者学习投入(Engagement)的程度始终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高学习投入意味着学习者自身具有较高的学习动机水平,能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并保持较高的专注度,愿意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互动交流以分享自己的想法并为协同学习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开放性的MOOC,提升MOOC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度尤为重要。一方面,由于学习者规模与学习背景的不可预计性以及师生的相对分离性,教师难以像传统课堂教学情境或以往的小规模网络教学情境下那样提前系统分析学习者的初始知识与能力准备情况,以及了解学习者的个性化特征与需求。在MOOC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MOOC教师不能像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中那样随时关注到学习者的反应,及时捕捉学习者的需求与反馈,难以及时给予指导与支持。另一方面,即使MOOC教师发现了MOOC学习者的学习困难,由于学习者规模巨大、基础水平多样化,致使有学习困难的人数可能数以百计甚至更多,且学习困难的种类不一,教师也难以给予个别化的学习指导与帮助。因此,MOOC教师在推进MOOC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提升MOOC学习者自身的学习投入度当成一项重点工作予以充分重视。综合有MOOC教学经验的教师的建议,提升MOOC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虽然MOOC学习者分析不能像传统课堂教学情境下那样细致、具体,但也有必要尽可能地了解MOOC学习者;二是精心设计学习任务与活动;三是要为学习者提供个别化指导与服务;四是要重视对MOOC学习者学习责任感的培养。
1.尽可能地了解MOOC学习者
尽可能地了解MOOC学习者以便提供学习者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仍然是提升MOOC学习者学习投入度的重要环节。如前所述,由于MOOC学习者规模巨大,MOOC教师不可能像在传统教学情境下那样通过知识与技能测试、多维度学习风格调查、面对面的观察与对话等方式去全方位、系统而深入地分析与了解每一位学习者的学习特征与需求,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从更宏观的层面对MOOC学习者群体进行了解。
第一,对MOOC学习者整体上呈现的特征与分布情况进行了解。比如,2012年MOOC开始受到关注时,据Coursera的调查,85%的MOOC学习者可能已经拥有一个或多个高等教育学位。而随着MOOC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和在线教育企业开始提供MOOC教学服务,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了解MOOC,因此MOOC学习者的范围越来越大,现在30%以上学习者的受教育水平可能处于高中或更低层次,而这30%的学习者却可能是工程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主要学习者,实际上这些学科的MOOC往往要求学习者拥有大学预备知识。MOOC学习者也体现出性别差异,大多数MOOC学习者是男性,尤其在工程学或计算机科学领域,女性MOOC学习者往往低于20%;社会科学类MOOC学习者的平均年龄可能更大一些(ICEF,2014a)。MOOC教师可以借鉴这些整体数据,结合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内容等特点,预先对MOOC学习者可能出现的特征进行整体把握。
第二,在正式开设某一门MOOC之前,可以借助MOOC服务平台或其他网络技术平台,针对当前MOOC的内容设计等进行开放式调研;在学习者注册MOOC后,也可以通过简单的问卷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Weiss,2013)。第三,通过以下方式来分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一是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线索,包括所有与课程学习相关的行为,如观看视频、提交作业、参加测试、参与论坛讨论等;二是论坛的发言内容;三是论坛中形成的交互结构,包括社会网络结构、学习者是否主动帮助他人、是否主动提问、互动范围等(Rameshetal.,2014)。其中需要特别注意学习过程测试,并关注学习者在论坛里的发言及集中提出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嵌入式测试不但有利于检测与巩固学习者的学习,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态,以便调整教学过程以更好地契合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已有研究表明,MOOC学习者在论坛的发言为教师深入分析学习者的投入度、学习意图以及完成整个MOOC学习的可能性留下了重要线索。如果MOOC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动机水平较高,则更趋向于主动回答论坛中的问题,而且也更容易参与学习小组并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主动的社会性互动,相应地在面对学习困难时也更趋向于坚持,比如愿意反复参加测试以便通过测试后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ICEF,2014a)。
2.重视学习任务与活动设计
第一,重视MOOC作业的布置(Henshaw,2014)。虽然MOOC教师无法像传统教学情境下那样逐一检查学习者提交的作业,但他们仍然应该高度重视作业对于检查、巩固与促进学习的功用。MOOC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作业本身并不是为了为难学习者,也不是为了分出学习者的等级水平,而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回顾、反思、思考、提取、应用所学内容,为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深度互动提供机会。在布置作业时要特别注意如何提供一些有启示、有争论的问题,不必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而且要为学习者提供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境(Devlin,2014)。对于学习者的作业可以采取MOOC平台自带的评价系统或同伴评价进行,便于学习者得到一定的反馈(Kolowich,2012)。
第二,重视MOOC中的小组协同学习。虽然现在多数MOOC都支持学习者的开放式学习体验——由学习者在课程规定时间内按自己的需求自行选择具体的学习时间与方式,但是如果能够精心设计一些小组学习则更可能有效地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度,尤其对于那些需要协同实践的MOOC学习则显得更为重要。为此,可以通过鼓励MOOC学习者自行选择成立学习小组或者临时搭建在线学习小组,支持学习者在一个有任务分工、合作规范的小组中获得案例学习、协同设计、协同实践等学习体验,协同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并形成小组协同实践成果(Schmitt,2014)。
3.提供个别化学习服务与支持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让MOOC学习者有接受个性化学习指导的体验。美国顶级计算机科学家、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物Norvig教授于2011年开设了关于人工智能的MOOC,共有16万人注册了该课程。Norvig教授认为,虽然MOOC主讲教师心里十分清楚自己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学习者,但需要教师时刻提醒自己在实施MOOC教学时要尽量给每一位学习者提供获取个别化指导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为此,Norvig教授充分借鉴了可汗学院的做法,将教学内容制作成2~6分钟的视频片段,每播放完一个视频片段后就有暂停与小测试,其中所提的测试问题往往是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期望MOOC学习者不要刻意去记忆公式或知识,而是改变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让MOOC学习者有一种面对面接受教师个别化辅导的体验,也让他们在继续后面的学习之前能够停下来冷静思考,这有助于学习者真正参与学习过程并投入其中(Norvig,2012)。
第二,针对当前MOOC提供专门的学习导航与支持。比如,清晰描述整个MOOC的脉络,提供清晰的学习导航,告知学习者如何查询课程材料,让学习者清楚学习当前MOOC的基本过程及获取帮助的方法;创建常见问题解答区让学习者自行查找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创建集中答疑区,集中回答学习者提出的共性问题(Weiss,2013)。此外,还要帮助MOOC学习者理解在线学习的精髓与精神——自主学习与社会互动式学习;让学习者形成一种倾向,认识到远程学习环境下更需要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帮助学习者提升写作技能,因为在网络上提交作业、讨论等主要依赖于学习者的文字表达;为学习者提供适当的技术培训,其中包括如何熟悉、适应技术化MOOC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搭建适当的支架,及时提供学习支持(Burns,2014)。
4.培养MOOC学习者自身的学习责任感
让MOOC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时间负有责任是提升其学习投入度的重要途径之一。已有调查表明,虽然很多MOOC起初有很多人注册,但是只有一半学习者能够真正开始学习;到第5周左右,只有30%的学习者还在坚持学习;大概只有3%的学习者能够坚持查看每一个专题的视频与学习材料;相当一部分MOOC学习者不能坚持学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自己的拖延而错过了学习时间(ICEF,2014a)。Norvig教授建议,MOOC教学视频不能像传统课堂辅助教学应用情境或常规网络课程教学情境下那样让学习者随时都能查看与播放,而是应该设置播放时间限制,要求学习者在一定时间内观看完毕,这样不但能促使学习者自主规划与管理学习时间,同时也让他们对课程进度有跟随感,体验到MOOC的互动特性,从而更容易自觉地投入到MOOC学习过程中(Norvig,2012)。在培养MOOC学习者的学习责任感时,可以利用学习管理系统的技术优势跟踪MOOC学习者的学习参与情况,适时给予适当的学习干预以帮助其形成自主学习与时间管理的习惯(Burns,2014)。MOOC学习干预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即嵌入式干预(EmbeddedInterventions)与发送式干预(Deliv-eredInterventions)。前者被嵌入在学习过程中(如嵌入的测试等),比较合适那些学习很积极、频繁参与学习和讨论的学习者;而对于那些不太积极的学习者,无论是因为他们自己的拖延还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空余时间,通过邮件方式发出“发送式学习干预”则相对更加有效(ICEF,2014a)。
三、以精致得当的MOOC内容为基本依托
内容设计与建设始终是MOOC教学的核心,绝大数MOOC学习者选择MOOC是因为期望学习“由世界一流的教师提供的一流教学内容”(Kolo-wich,2012)。精致得当的教学内容是MOOC有效教学得以实施的基本载体与依托。较之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学习者不固定、文化背景差异性大、学习起点不明确、学习时间相对集中等因素,MOOC教学内容更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一是要对MOOC教学内容本身的构成进行精心设计;二是要重视MOOC教学内容的表达尤其是MOOC教学视频的制作。
1.MOOC教学内容的构成
第一,保证MOOC教学内容主题明晰、体系完整(Weiss,2013)。跟传统学校教育情境下的课程教学相比,MOOC教学时间一般在10周之内,不要试图在MOOC中提供所有关于课程的内容,以避免给学习者带来过重的认知负担。因此在内容选择方面必须精而又精,确保能够聚焦于某一领域核心的、具体而明确的主题;不要同时将开发的MOOC内容都呈现出来,这样容易降低课程的吸引力并且难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与变化动态调整教学内容;针对每一个MOOC主题,需要提供一系列的学习视频、阅读材料、拓展资源以及配套的学习测试、讨论话题等支持性材料,确保体系相对完整。
第二,高度重视MOOC教学内容对不同学习者的适切性。研究表明,MOOC越来越与地域、文化相关。一方面,MOOC学习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域;另一方面,不同大学的教师设计开发的MOOC实则带有自己的观点与文化背景(ICEF,2014b)。例如,MOOC明星教授Duneier在2012年主讲“社会学导论”(IntroductorySociology)时,用“兴奋”与“紧张”两个词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因为与计算机科学或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科学与教师、学习者自身所在的环境与社会高度相关,Duneier教授非常担心自己作为一名美国教授怎样才能去主导来自全球各地的学习者学习社会学,以及担心怎样才能保证在同一时间面对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几万名学习者而又能确保自己的观点没有偏见性(Duneier,2012)。因此,MOOC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了解MOOC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尽量开发一些与学习者来源国家相关的案例。在提供学习支持材料时也应该注意到,由于MOOC学习的初始经验不同,MOOC教师需要考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与支持。
第三,认识到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内容在MOOC教学中则不一定有效。比如,有些教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以一个与教学相关的笑话启发学习者进入学习情境,往往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同一位教授在实施MOOC教学过程中也在每一个专题之初利用相同的笑话进行课程导入时,虽然教授自己认为笑话非常有趣,并且相信MOOC学习者也会认同笑话的趣味性,但实际上MOOC教授只是比较准确地预测到了大概有多少学习者会反感笑话的内容,却过于高估了自己所讲笑话的趣味性。可见,如果是面向实体学校的少数学习者,面对面分享可能效果较好;但是当面对大规模学习者时,则是很有风险的,因为有些学习内容的有效性不但涉及到文化背景,也关涉到语言表达以及学习者对现场体验与互动的需求(McGraw,2013)。
第四,重视提升MOOC课程介绍视频的质量与吸引力。课程介绍视频作为学习者面对的第一个视频,不但肩负介绍课程整体概况的功用,也负有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的重要责任。许多MOOC学习者是否坚持学习某一门MOOC往往是在看完第一个课程介绍视频之后决定的,尤其对于那些第一次接触MOOC的学习者,第一个课程介绍视频显得更为重要。众多成功的MOOC往往花了大量精力制作第一个课程介绍视频,其中非常重视教师的语音语调以及趣味性,同时明确指出了对MOOC学习者参与当前MOOC学习的期望,回答了学习者可能存在的关于课程的疑惑,并且能够帮助学习者尽快熟悉MOOC学习的过程(Henshaw,2014)。
2.MOOC教学内容的表达
第一,有效利用不同类型的多媒体来表达MOOC内容(Henshaw,2014)。由于MOOC学习者的大规模性,以及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不同的媒体偏好,所以MOOC教师要合理利用视频、音频、文本等多种媒体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也要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偏好与需要。
第二,利用MOOC教学团队不同的教学表达风格来提升MOOC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比如,可由主讲教师团队共同提供MOOC教学内容,让学习者每周都能听到不同的观点,感受不同的教学风格、内容与互动方式,这样更容易让MOOC学习者保持新鲜感从而持续投入到整个MOOC学习过程中(Weiss,2013)。
第三,重视MOOC教学视频的制作(Guoetal.,2014)。整体上,制作MOOC教学视频涉及视频长度、教师语速、视频类型、制作风格——包括基于PPT播放的、基于教师手写的可汗学院式的、基于教室实录的、基于演播室录制的、基于教师头像等形式。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制作事项以便进一步提升MOOC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度。(1)较短的视频更容易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度,建议在制作MOOC视频之前将MOOC教学内容分解成低于6分钟即可讲解清楚的视频片段。(2)如果在MOOC教学视频中适当加入主讲教师的头像(并不需要一直持续出现),学习者则更容易投入,建议在后期编辑中适当添加主讲教师的头像。(3)在非演播室环境下(如教室、办公室甚至室外等)录制的视频中教师的表现更自然且更容易让学习者感到亲和力,可见MOOC视频的教学质量并不一定取决于视频的清晰度。(4)类似于可汗学院的基于手写板的视频因为有动作性、持续性的视觉信号提示,因此比PPT类的视频效果更好。(5)即使MOOC教学视频是来源于对课堂的高清实录,也不如片段化的视频内容更吸引学习者,因此MOOC教师在打算利用自己的讲座视频来制作MOOC视频时,也需要预先设计其形式与格式,比如要精心规划讲座视频的哪一段可以被单独截取作为一个小主题等。(6)视频中教师的语速相对快一点并且充满激情更容易提升MOOC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度,因此教师在录制MOOC视频时应该讲得有激情且能够感染学习者,而不是为了让学习者听清楚而刻意将语速放慢。(7)MOOC学习者对于不同类型的MOOC视频的投入度有所区别,比如对基于教师讲授的面向概念阐释与理论学习的讲座类视频,学习者可能只看一次,所以要充分重视这类视频给学习者留下的第一印象;而对于演示操作类面向技能学习的视频,学习者往往会跳过自己已经掌握的部分,因此有必要通过加入标签或标志点的方式来增强这类视频的交互性与可选择性。
四、以重视MOOC论坛建设促进社会性互动为有力抓手
无论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是生生之间的互动,对于任何一种形式的远程教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Moore,1992)。对于大规模的MOOC学习者而言,如何促进社会性互动尤其是生生之间的互动显得更为重要。MOOC的起源在本质上是基于联通主义的,在服务于大规模学习者的同时又充分利用技术平台的优势,来创建大规模学习者社区,从而将学习者社区中的社会性互动变成了一种整合性的教育教学方式(Poplar,2014)。论坛几乎是所有社会性互动的主要载体。正是基于论坛的社会性互动才使得支持MOOC的互联网络超越了其技术属性与优势,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相同内容资源的工具,而是一个协同交流的平台,用以打破传统教学情境下知识给与者与知识接收者的互动模式,从而使得MOOC区别于一般的学习资源平台并体现其作为“课程”的本真价值。有研究者认为,正是由于对MOOC论坛建设与利用的重视,使得MOOC教师从技能型“教学者”(Instructor)转变为真正的“教育者”(Educator)(Roberts,2015)。可见,如何加强MOOC论坛建设、促进社会性互动是实施有效MOOC教学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需要MOOC教师科学规划MOOC论坛的功用;另一方面,需要MOOC教师精心规划论坛的发展并利用适宜的推进策略促进MOOC论坛的利用。
1.明晰MOOC论坛的功用
第一,论坛的最基本功能是为MOOC学习者提供社会性互动的平台,让他们在论坛中实现社会性学习。MOOC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论坛中的讨论以促进社会性互动并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这对于提升MOOC学习质量至关重要(Henshaw,2014)。第二,MOOC论坛可以帮助MOOC教师及时了解MOOC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从而动态调整与优化MOOC的教学内容与进度。技术平台允许MOOC教师及时收集和整理MOOC学习者的提问、讨论等数据,获得更多关于学习与教学的反馈;同时能够将学习者讨论得最多的问题集中起来,及时了解哪些问题对学习者最有意义;还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者在论坛里的互动情况分析其学习过程(Duneier,2012)。第三,MOOC论坛也有利于让教师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从而使其更有效地投入到教学过程。比如,大多数教师在录制MOOC视频时都是在演播室或工作室,视频中并没有学习者在场,也没有学习者提问,教师观察不到学习者的表情,也捕捉不到学习者的任何反应,更难以预计会有什么样的学习者学习自己录制的视频,因而这种教学临场感的缺失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是很大的挑战。而论坛的存在可以让教师收集到MOOC学习者的反馈与建议,知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相应的指导。这有助于MOOC教师获得更多的教学临场体验,从而提升其教学投入度(Duneier,2012)。
2.规划MOOC论坛的发展
MOOC论坛的发展需要精心规划,但并不是每一个MOOC都精心规划了其论坛的建设与功用,而这正是影响MOOC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者在试用19门MOOC课程之后,推荐用以下五个策略来规划MOOC论坛(Roberts,2015):一是明晰MOOC学习者通过参与论坛可以从MOOC教师以及同伴那里学到什么,可以达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二是明确MOOC教师可以创建何种课程活动来推动论坛中的在线对话,比如不单纯以发言次数来评价MOOC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而要设计一些有建设性的讨论话题,让学习者持续投入到关于课程学习的对话过程中,这样有利于将MOOC论坛培育成为随课程持续而推进成长的社区;三是建设界面友好的论坛,便于学习者轻松快捷地找到对每一个讨论主题的线索;四是MOOC教师本身应该积极并以适当的方式参与论坛,知道自己应激励讨论、抑制讨论、主持讨论以及总结讨论的适当时间;五是MOOC教师自身要充分明确论坛的价值,频繁与学习者分享自己的看法与想法。
3.促进MOOC论坛的利用
MOOC教师还需要采取一些适当的培育策略与具体举措以促进MOOC论坛的利用。比如,一些成功的MOOC会对MOOC学习者进行7~14次提示,提醒他们要参与论坛讨论与同伴学习,同时鼓励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同伴互动方式并利用MOOC平台之外的社交媒体进行互动;MOOC教师自身要尽可能地卷入到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及时为学习者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存在(Weiss,2013)。精心设计论坛的使用语言也有助于MOOC论坛的利用。比如,形成一定的讨论语言规范,坚持用术语邀请学习者参加学习(不管学习者的规模有多大),这样不但有助于MOOC学习者尽可能地避免无价值的发言,也有利于MOOC教师对论坛发言与讨论的整理与总结,便于论坛建设性内容的生成与共享(Roberts,2015)。还有的MOOC通过加入论坛荣誉系统,鼓励学习者进行高质量的发言。已有研究表明,虽然论坛荣誉制度的引入并不一定能够让更多的学习者坚持完成MOOC学习,但确实让MOOC论坛中的发言得到更快、更多的反馈,并且重复发言不多,而具有建设性的、有区分度的发言却增多了(Coetzee,2014)。另外,还可以为MOOC学习者提供一些实用的MOOC论坛利用技巧,以指导学习者如何参与论坛中的社会性学习(Roberts,2015)。这些技巧包括:清晰说明参与MOOC学习所需要的交流技巧技能;为学习者提供如何提升自己的参与技能和支持建议。教师还可采取为学习者的交流过程提供支持的技巧,如建议学习者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讨论反馈、整理与总结等(ICEF,2014a)。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通过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些潜在的问题,从而方便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而错题就是反映学生的学习思维所存在问题的一种方式.教师和学生通过加强化学错题管理,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解决化学题目时思维中所存在的错误,使教师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2.增强理解能力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错题其实是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理解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错题管理,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充分意识到化学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反映学生对于相应知识点的理解能力.
二、当下化学错题管理所存在不足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在强调错题管理的重要性,并督促学生进行相关整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由于教师和学生对于错题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使得化学错题管理相关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阻碍了错题管理进一步发挥作用.
1.缺乏充分认识
认识是所有工作开展的前提.只有提高认识,才能使工作取得预期效果.对于化学管理来说,缺乏有效认识,会直接导致学生没有对错题引起足够重视,从而导致错过的题目一错再错,影响学习效果,也浪费了时间.
2.管理方法落后
通过化学教师督促,很多学生已经开始了错题管理工作,但是其管理方法却十分落后.学生虽然准备了专用错题本来记录错题,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总结工作,却没有很好地进行.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简单地将错题抄到错题本上,直接附上答案.这样学生只是完成抄写工作,没有整理归纳,错题管理工作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三、化学错题管理工作改进策略
化学错题管理工作最根本的目的是督促和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及时发现错题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并且采取相应调整策略.
1.以预防为主
错题管理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减少错题.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有时为了整理错题而整理错题,这无疑是本末倒置的.教师应该将错题预防工作放在首位.在做题时,学生应该认真检查题目中的条件和细节,尽可能杜绝因马虎粗心所造成的错误,从而使错题可以真正反映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及时进行归纳
对于整理的化学错题,学生需要及时进行归纳和整理.做错的题目需要反复拿出来做,从而强化相应知识点.对于教师来说,需要主动督促和帮助学生对错题进行整理.错题只有经过整理,才能体现出其价值.因此,教师的着力点不应该仅仅放在错题收集工作上,而是应该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归纳和总结上.对学生的错题本,教师要及时进行检查,对于有困难学生,则应帮助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症结,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都能得到提升.
3.建立错题档案
对于教师来说,应及时对学生的错题情况建立相应档案,甚至是一些简单记录.只有这样,才能看出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复习和引导.
二、改进实验装置,使实验效果更好
例如,“观察水沸腾”的实验中,课本上由于用烧杯作盛水容器,加上要观察沸腾前后气泡的变化,水不能太少.因此,为了减少实验的时间,课本安排使用初温较高的水进行加热,实验过程中发现气泡变化的现象不是很明显,同时加热的时间仍然比较长.由于将烧杯换成了试管,即使使用冷水加热耗时也不会太长;同时,在实验前,我指导学生在水中放入一些粉笔灰作汽化核,发现水温升高到50℃~60℃左右时,就有大量的气泡产生,由于试管较长,气泡上升时变小的现象十分明显;加热到沸腾时,沸腾现象也特别明显,不影响水的沸点,整个实验过程只需5min左右.
三、自创“土”实验,演示“洋”规律
例如,将书按在墙壁上,书不掉下来,但松手之后书会下落,这是为什么呢?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书不下落是因为受手对它的压力.笔者遇到这种情况,先不予否定,而是让学生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举起右手模拟墙壁,用左手将书压在“墙壁”上.而后请学生思考,利用本实验怎样验证书不下落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学生思考无果,教师可作友情提示:请你设想一下,假如墙壁(即右手)突然消失(拿掉右手),但左手对书的压力依然存在,会产生什么现象?并让学生亲自操作演示一下,学生不难发现书会继续向右运动,但依然会落下!由此可见,压力并不能阻碍书的下落,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学生通过反复演示刚才的实验并讨论交流,自然而然地认识到摩擦力才是阻碍书本下落的根本原因.
四、开展农村初中物理课外活动,制作课本“WWW”中仪器,学以致用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这套苏科版教材,在课后练习“WWW”中增加了很多源于生活又与初中物理知识紧密相联的小制作,如万花筒、潜望镜、魔术箱、潜艇模型等.而制作材料完全来源于我们的周围,甚至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物,变“废”为“宝”.事实表明,让学生动起来绝对会取得令人惊叹的效果.首先,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习兴趣会水涨船高;其次,这些小制作必须符合物理原理,这就要求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把所学知识应用与实践,并反复检验制作的合理性、实用性;再次,因为成功后的小制作能反映出相关物理现象,既能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这个过程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优化阅读教学结构,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
阅读教学主要包括三个环节:读前活动(pre-reading),读中活动(while-reading),读后活动(post-reading)。教师要清楚每个环节的目的,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优化阅读教学结构,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文本,从而达到有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资源的目的,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
(一)读前活动(pre-reading)
即新课的导入环节,此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主观意愿,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体性与主动性。为此我们要避免单刀直入的教学,而是要为学生设计新颖而巧妙的导入,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阅读的最佳状态。如利用图片、电子白板等的直观导入,围绕学生所熟悉或感兴趣内容的谈话导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生活导入。
(二)读中活动(while-reading)
教学的主体部分。第一次阅读,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意,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获取详细的篇章信息,了解生疏的词汇、短语、结构等。第二次阅读,教师要提出细节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认真的阅读与思考,进行充分的交流与讨论,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此部分应以学生自主阅读与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启发性提问与诱导,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信息。
(三)读后活动(post-reading)
此阶段侧重于语言形式的掌握、文章结构的分析以及文章意图层次的理解,对于学生的阅读来说是一次飞跃与提升。教师可以利用比较、图表等形式来展现文章结构,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脉络。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来设计丰富的活动,如复述课文、角色扮演等,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与运用能力。
三、增加语言实践量,延伸初中英语阅读空间
课堂阅读时间与素材有限,这并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我们要在立足课内,搞好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将阅读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坚持“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的教学理念,增大学生的阅读输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阅读实践,在阅读中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见闻,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运用性输出,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口语水平。
(一)精心选材
课外阅读材料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适合初中生阅读。我们要根据初中生的兴趣爱好与初中英语基础、认知水平来选择内容丰富、思想健康、难易相当的阅读材料,如《中学生辅导报》《二十一世纪报》和《英语漫画》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初中英语学习需求,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这样学生才能读得轻松、读得愉悦、读有所获,才能在不断的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增强学生有效阅读的信心。
(二)分层阅读
教学要向全体,就是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将学生视为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群体,这样才能促进实现学生个体富有个性化的发展和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我根据好中差不同层次的不同学习需求来布置不同的阅读材料,设计不同的阅读目标,如差生侧重于词汇量小、难度低的简单文章;优生侧重于词汇量大、有一定难度的文章;中等生介于两者之间。这样的分层阅读更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阅读需求,让学生基于自身基础能够顺利完成。
同时,语言本身是一个综合的整体,不能独立存在。词汇的教学更是如此。老师不能单纯的要求学生背记单词,而要把听说读写几部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综合运用能力。
2对于当前问题所提策略
2.1利用英英释义讲解新词
在初中阶段,运用好英英词汇教学法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于初中生来讲,英英释义也确实不好理解。但只要坚持一段时间的训练,习惯这样的教学模式,相信学生的语言能力很快就会有所提高。教师和学生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和查词,这点非常重要。当然老师可将任务分给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别查找对应单词的英英解释。老师利用课上时间集中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也可由教师准备释义文档,老师备课时,把新词的英英解释和例句查出,英英词典的解释条目清晰,易于分类。教师只需按照大纲要求,列出相应要求掌握部分即可。课上进行讲解时,可先讲文档分发给学生,然后配合讲解课文语境中新词的意思以及更多相关的例句,一定会使学生对新词的印象更加深刻。
当然,中英词典也有英语解释,但其释义不够清晰。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汉英词典多为中国学者编制,无论学者的造诣多深,但终归没有nativespeaker理解的到位。而英英词典完全出自英美学者之手,其用词更地道、解释更清晰。所以说查看英英解释会对学生的帮助更大。下面以“over”一词为例,对比英英及中英释义异同、优缺点。
我们知道,“over”既是介词(prep.)也是副词(adv.),且其用法纷杂,不好掌握。但按照中学大纲要求,学生只需掌握“over”作为介词的三种表达,即:a在…上方(以上)b越过c遍及。对比“越过”这一释义,首先看英汉词典解释(以朗文英汉大辞典为例):over<prep.>
from side to side of,especially by going up and then down again[尤指先向上然后在向下]从一边到…的另一边
英英词典释义(以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为例):
from one side of sth to the other
2a going or looking across from one side of something tot he other
2b crossing some thing high such as a wall or mountain
对其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如果光看汉语解释不仅看不明白,反而更糊涂。如“[尤指先向上然后在向下]从一边到…的另一边”这一解释。但对照英汉双语的解释来看,如“fromsidetosideof,especiallybygoingupandthendownagain”,却仍然没有得到一个清楚的思路。那么反过来看英英词典的释义,
如“from one side of sth to the other
2a going or looking acros sfrom one side of somethingt o the other
2b crossing somethinghigh such as a wall or amountain”。
其解释清楚、一目了然,然后老师进行更多的例句分析,学生将很快对其用法有一个明确的把握。理解英英释义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进行具体的实施计划。但如果学生能从基础阶段就开始积累地道、准确的表达,一定会为以后的英语学习铺平道路。
2.2结合语境,听说读写相辅相成
2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
我在教学中经常性带着问题去创设情境,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索求知,从而达成学习目标。通过图片的展示,视频材料的播放,采用对话,讨论,评论以及个别谈心等易于师生间的交流形式。并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例如讲故事,自编小品表演,相声,话剧表演,演讲比赛,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潜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参与,学生不仅用脑子去想,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参与到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思品课最忌讳的是说教,我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爱唱歌,爱看视频材料的特点,恰当的引用和教学相关的笑话、歌曲、广告和故事等导入新课,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穿插播放诗歌朗诵、录音、录像等方式,渲染课堂气氛,集知识性、趣味性和通俗性于一体,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和引导学生以主人的身份进行学习。帮助和促进学生自觉参与,引导他们进行角色表演,注重在实际中加强思想教育。教师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尽量多的鼓励或激励,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有效的措施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3优化教学要素、达成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在教学要素上下功夫,科学优化,才能使课堂教学更高效。首先,学习目标的确定必须集中。在教师创设的情境目标的指引下,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确定本节学习目标,较复杂的课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认目标。目标一旦确定对教学内容也要加工处理,精心打造。而教学结构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必备要素。所以教学中要如何导入,新旧知识要如何衔接,前后内容要如何过渡,为引发兴趣如何设计悬念等,这是课堂结构中应精心策划的,教学语言的设计准确生动和形象,深入浅出,达到无声胜有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学训练是教学实践的环节,而科学适度的训练是达成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每节的达标测试我都要精心选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多媒体的迅速普及,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图文并茂,师生共同分享现代教育成果,实现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