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 16:25:5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人民币升值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人民币贬值预期汇率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政策
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如保持本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维护本国经济内外部平衡等)。当全球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高涨之时,2014年以来我国人民币汇率(美元兑人民币)从1月份的1∶6.0665下降到了10月份的1∶6.1168,这是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的首次大幅贬值,也预示着人民币单边升值走势结束。纵观整体,人民币汇率走低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第一,人口老龄化现状催生经济状况。我国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从而导致国内真实储蓄率边际递减。第二,涌入中国热钱过多,对外部融资的依赖强度增大。国外热钱涌入中国主要是对人民币抱持升值预期。一旦贬值苗头出现,热钱会迅速撤离,从而影响整个国内经济走势。虽然本次人民币汇率短期回落,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经济利好走势中的发展隐患。例如,2013年外资银行在华债权共计1万亿美元,该数据和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折射出两个信号:其一,目前涌入我国的热钱更多是国内经济实体的隐性外债;其二,我国信贷增长和经济稳定增长过分依赖热钱。由此可见,如果人民币贬值不可控,资金外流现象将会一发不可收拾,国内的公司债和地方债也会迎来兑付高峰,信用违约问题将会把我国经济推向一个更加难以控制的局面。
(二)货币政策调节无法得到预期效果人民币
在国际市场的大量流通会影响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从经济学角度上来讲,央行上调基准利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为了收紧市场,减少人民币在市场上的流动。但是这样也会直接导致为了追求更高回报,全球人民币流入中国,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预期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除此之外,央行在管理和监控海外人民币流通过程中问题很多,如贩毒、走私等利用人民币工具的非法活动等,不仅会阻挠我国相关部门对洗钱活动的追查,更会增加我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对策及前景
(一)维护金融安全
稳定我国宏观经济人民币想要变成国际货币,最根本的就是人民币自身的保值性,这就需要我国整个宏观经济大环境稳定。第一,加强金融监管,进一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需要全面考虑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银行、证券与保险监管之间的关系,对于实际中分业经营一定程度上已经被打破的情况,在现行分业监管框架下强化央行的协调职责和主导作用,理顺央行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分工协作关系。需要注意的是,要能够在现有监督机制的基础上,逐步融合功能性监督的理念,尤其是针对创新性金融业务,必须要强化监督管理能力,甚至在未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建立金融风险监督委员会,并实现金融业统一化、规范化监管。第二,谨慎推动金融自由化。我国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神话已经打破,要充分重视人民币升值预期逆转、国际资金外逃引发严重流动性不足、金融危机或者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尤其在金融开放方面,资本项目开放不宜过快,延缓经济泡沫生成和破灭的速度,减轻经济发展的冲击,以防范人民币出现强烈贬值的预期。第三,控制通货膨胀的幅度。通货膨胀幅度过高会不断侵蚀人们的个人收入、恶化我国的投资环境,并将社会财富更多地转移到垄断集团的手中,破坏经济稳健发展的基础,从而使人民币贬值或者产生贬值预期,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引发金融动荡。
(二)实现人民币升值或贬值可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继续吸引外部融资,这就要实现人民币升值或贬值可控,以避免人民币汇率的边际利差过低,减少资金外流风险产生。第一,提高对经济减速的容忍度。推动利汇率市场化改革,让人民币利汇率真正发挥杠杆作用,实现资金的效益最大化。第二,均衡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目前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在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比例并不高。由此可见,人民币结算的国际辐射比较有限,需要有关部门积极拓展空白市场,逐步实现人民币结算范围的扩大化、全球化。第三,改善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央行应与相关部门协调(发改委、商务部、证交所、商业银行等)共同维护资金池运行,设定资金池蓄存量限额,建立并完善人民币回流统计监测体系,实现我国央行与国外央行的信息交换机制建设,将回流人民币资金作为变量予以高度关注。
二环境现状分析
1人民币对外升值。
汇率即国与国之间货币折算的比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至06年以来就一直走低,从07年1月份的7.8到现在跌破7为止,下降了近11个百分点,这在人民币升值的历史上属于比较快的速度。一方面,中国在出口贸易上一直处于顺差,国际上给人民币施加压力。另一方面,美元的走软是造成人民币升值的一个相对原因。中国至05年以来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在这之中储备的大部分货币是美元。所以美元的任何情况的变化都会在相当程度上对人民币造成影响。但仅仅从美元的走软这一固定标准来说明人民币币值的绝对上涨是不够的,毕竟一国货币在现在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再加之任何因素对人民币的实际情况所造成的影响都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对于人民币而言,导致其升值的主导因素既有国内的又有国外的。之所以说只从对美元的汇率来说明人民币升值是不客观的,是因为从其他国际货币来说也存在着其他货币对美元汇率下降的情形,比如欧元。欧元对美元来说是在不断在升值。而人民币对欧元来说却是在贬值。在从汇率看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任何一国汇率对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的说明只有参考的价值。尽管人民币在直观的汇率表中对美元的汇率上升了很多。实际上,人民币的有效汇率升值只有5%—10%①。
2国内通货现况。
CPI,居民消费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影响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由三个方面的指数,包括:居民消费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冲减指数②。而在这三个因素之中,居民消费指数又是最重要和具有说服力的因素,因此本文重在分析第一个因素。从07年以来的CPI分析可知,07年全年CPI平均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08年一月CPI上涨7.1%,2月上涨8.7%,3月份也高达8.3%。同期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年存款利率经过数次加息,截至08年4月18日,年存款利息为4.14%③。通过08年第一季度的平均CPI和年存款利率的直接抵消可知目前中国国内货币的实际币值在以将近3.9%的速度对内贬值。而实际上,银行上调的存款利率是以上一季度或几个季度总结出来的数据为依据的。这说明中央银行上调利率的措施并不是随时随地地按照国内CPI的变化一而变化,并且所有的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已经发生的数据为基础,同时,这些政策无论是在制定还是在影响方面都具有滞后性。所以人民币实际对内贬值的比率还会多出一部分。
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就具体的经济情况而言,目前国内的通货膨胀情况基本上属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
1)生产资料的稀缺。08年初全国大范围的雪灾是造成资源严重稀缺的一个直接原因。一方面这次雪灾造成雪灾地区农产品大幅度减产,全国范围内的农产品供不应求,直接推动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南方大范围的基础设施遭到破坏,用于修复这些工程所需要的钢材、木材等生产原料的需求量大幅上涨,也拉动了第二产业生产成原料的紧张,由供求理论可知,企业的生产成本必然会随着资源的紧张而上涨。再加上交通运输的基本设施大面积瘫痪,在国内就出现了最需要物资的地方迟迟得不到供给的情况,在当地市场供给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这些地区的通货膨胀率就出现了暴涨的情况。而这一情况同时也就直接大幅度上拉了全国的平均通货膨胀率。国际方面,世界出口大国,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农作物方面的出口都大幅度的减少。这就造成了国际上基础农产品的供给不足,同时也制约了中国市场对进口作物的需求,造成国内农产品稀缺,价格上涨。
2)国内货币流通量过剩。中国长期以来大量的外资涌入,尤其是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中国是一个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的国家,引进外资无疑会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而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大量资金的注入。在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整个市场上流动的货币量也大大增加。这的确促进了国内经济的繁荣,但同时,社会生产力总的生产速度并没有比货币增加的速度快。这就使得人民币的总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大于总需求,于是也造成了人民币在有效市场上的流通量过大,直接导致对内贬值,通货膨胀速度加快。
三结论
比较分析人民币币值的实际情况。
中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不够发达。因此不足以用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指标来衡量中国目前通货膨胀的状况。在国际上,6%以上的年通货膨胀率已经普遍被认为是难以接受的范围。中国07年最后一季的CPI为6.63%,08年第一季的CPI为8.03%。这虽然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难以忍受的界限,但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并未恶化得那么快。理论上而言,本国货币升值对国内通货膨胀的现象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如果上升的这一部分币值足以抵消国内的通货膨胀率,则通货膨胀不会对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据统计资料表明,人民币的升值对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实际贡献,在半年内只有0.2—0.4个百分点(1)。如果说升值对抑制通货的作用是滞后的,但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人们并未看到经济过热能被市场的自动调节所压制住的重大成果。如果说中国的市场经济政府管制过多,那么政府制定和颁布的一系列打压经济过热的措施都旨在降低通货膨胀率,而并未对经济的过热起促进作用。根据经济数据的比较分析可知,国内实际通货膨胀率实际比调查的结果更高。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率的抵消效果也不大,实际上人民币实在贬值的。
四国家应采取的措施
经过以上的分析可知,中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并不完善的时期,市场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同时,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政府的确应该在政策方面适当的参与经济的管理,以继续压制现阶段的经济出现过度的“泡沫”。
第一继续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银行和国债这两大主要工具回收再市场上过度流通的货币。通过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都是国际上公认了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措施,前者目的在于提高融资者的融资成本,进而从投资的源头对货币总量进行调节;后者则作用于货币的乘数效应上,通过减少货币扩张的乘数来平衡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量的关系。通过发行国债,直接回笼流通中的货币量是效果最快的措施。
第二合理地运用税收和价格控制手段。税收的目的就是为了财富的再分配和引导社会向公平化发展。对金融行业的从紧税收政策则有收缩和稳定投资过热的作用。价格是直接反映出来的对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示,合理的限制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对社会的稳定必然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价格的变化也应该尊循市场客观的发展规律。只有找到在政府引导和市场发展的过程之中的这个平衡点,经济才能够又好又稳定的发展。
第三对资本市场实行大力监督。尤其是外资大量进入和退出这一投机行为。引进外资无疑是一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外资本对本国的经济贡献率不容忽视,无论在就业率方面或是在资金筹备方面的促进作用都是相当大的。中国目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外资的需求量很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国家不能过度依靠外来资本。尤其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投机的外来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某些行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但在这么多压制经济过热政策的背后,政府部门也应该看到这所有的经济政策都具有相当程度的滞后作用,并且一种措施的出台会引起市场经济关系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所以同时也要预见到通货膨胀之后可能出现的通货紧缩的情况并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参考文献:
官方媒体翻来覆去强调,美利坚强制人民币汇率升值,汇率升值至1:5,美元报价自动涨至4/5=0.8美元,就没什么竞争力了。
事实上,等式的右边有两项---汇率、人民币报价。美国人还有另一种阴谋,如果中国通胀,杯子卖到7元一只,则7/8.27=0.8美元,一样达到目的。
2、通胀:通胀说来就来,一夜之间,物价就涨上去、电煤矿油就缺口、经济就过热了。什么导致经济过热?按央行官员的口径,是汽车、钢铁、电解铝等行业的过度投资。但过度投资的根源是价格上涨。价格上涨的根源是需求过热,需求过热的根源呢?央行官员就瞠目结舌,答不上来了。
在8.27的汇率下,美国人的一个手段,就是用尽量多的美元冲击人民币体系。固定汇率类似一种坐庄系统,卖盘太多时,庄家就要进场维持价格。美国人抛多少,央行就得要接多少。不然这个8.27就名存实亡了,也达不到帮助企业出口的目的。
过去的一年中,大量热钱涌向中国,美国人的行为可谓疯狂---中国的基本面很强,美国财团充满信心,投机资金源源不绝。年终总结,央行每天买进5亿美元,一年累计买入了1600亿美元。04年1-6月又买了700亿之巨,外汇储备达到4700亿美元。
央行和商业银行有很大区别,商业银行资源有限,且用的是旧钱;商业银行买卖外汇,不会影响金融稳定。央行是发钞行,拥有铸币权。理论上,央行的接盘能力是无限的。手中一些有限的流动资金用完后,可以开动印钞机,印制新钱,接下美元。
但新钱有新钱的坏处---新钞一发,后患无穷。美国人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大量新印制的人民币流入市场,将导致物价系统的灾难。
中国商业银行的放大系数约为2.5-3.5。去年,M2货币总量由18万亿增长到22万亿,如果没有美元潮,放贷额甚至是缩减的,商业银行会惜贷,信贷失控纯属无稽之谈。
新增4万亿货币总量,对仅有10万亿GDP的经济体来说太大了。一下子多了这么多钱,物价岂能不涨?物价一涨,生产企业岂会不大干快上,尽量多快开工?便出现所谓的经济过热。即是说,联系汇率导致人民币被低估,美国人冲击人民币,货币供应量增加、物价上涨、经济过热。用格林斯潘的话说,如果中国坚持不升值,他们自己的货币就会出问题。
3、鱼与熊掌:如果人民币被低估,美国人必然乐意将美元兑换成人民币,最终导致人民币过多,通货膨胀。经济是均衡的,你坚持固定汇率不动摇,我就用美元冲你人民币,最终导致你通货膨胀,失去竞争力。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是选择固定汇率,还是选择稳定物价?中央的态度很明确,固定汇率是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去年顶住7国财长的压力,被认为是外交纵横的一项重大收获。
按中国人的一贯思路,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美国的劝告,反着做就可以了。美利坚要我们升值,我们偏不能升值。
但事实究竟怎样,还是要讲清楚:汇率上涨,受益者是人民币持有人,即13亿民众。你可以轻松去加勒比海滩度假,甚至娶一个年轻漂亮的马来西亚太太。
汇率不涨、国内通胀的话,受益的是政府和银行。作为最大的债务人,几万亿坏帐相应缩水,更容易偿还,政府获得大量的铸币权,以应付财政开支。
财富只有一笔,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总之,百姓去加勒比渡假是没有指望了,更没钱娶一房马来太太,这些钱将用来填补国有银行的亏空。
总体上,以国家利益而说,填补银行总比去海滩渡假重要得多,但还是应跟民众解释清楚,中央的选择中,谁是受益者、谁是受害者。
4、房地产:新一轮热钱潮的一个奇怪现象,是游资收购房地产,而不是传统意义的股票与债券。国际换汇资金,讲究的是光速划拨,要求高流通、低风险、固定收益。从这个角度,债券是最好的选择,一些短期债票面受益率,甚至成了一国汇率的基准。
相对而言,股票不会受宠,因为波动太大,收益率也不确定。一般而言,房地产根本不是游资的选择,因为流通性实在太差,且千房千面,每一套房源都要单独评估、单独销售,简直是游资的恶梦。
但在中国,价格正逐渐向美国靠拢。到底是人民币报价变动,还是汇率变动,游资心中没有底。事实上,中央坚守固定汇率的决心,不容小视。因此,最好的选择就是购买房地产。一旦8.27的汇率不变,而是内部通胀,房价就会随物价上涨。无论是汇率涨,还是物价涨,房地产两相得宜。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目前来看,8.27牢不可破;简单地将美元兑换成人民币的初级投机者们,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5、宏观调控:调控有一个很大的漏洞,即对内资外资的影响不同。内资奄奄一息、外资如鱼得水。调控之下,江苏省十几家银行集体停贷,民企几乎被屠戮殆尽。国内企业再也无力取得贷款、扩大产能,再也无力抢占市场了。
中央管得了国内银根,却管不了国际银根。当前银根空前紧张,国际市场呢,却是45年来最低的利率,宽松得要命,外资企业可以大量融资。
我们很痛心地看到,国内企业普遍停产的时候,外资公司却是心是心非。一些外资学者大喊中国必需减速、减速、再减速时,他们自己的公司却在急步跑马圈地。
德国大众新加了两条生产线,广州本田加了一条,大摩在上海投了几十亿的地产项目,转手又买了建行的几十亿抵押物业。行政命令规定,银行不许做银行系统违约率最低的个人房贷,而天津的一家德资银行却连5.04%都不要了,干脆开出3%的优惠利率。
不知道外国专家究竟是看多还是看空,但我们知道总产能并没有下降多少。唯一的区别是内资让几步,外资就进几步。
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体系中,抽紧银根,则货币减少,供应紧张,汇率相应上升。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内资借不到贷款,外资因为汇率上升,一样要付出更多的投资成本;一句老话是,固定汇率下,外资涌入将抵销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但固定汇率下的调控,却只苦了内资,便宜了外资。
国内银根很紧,国外银根很松;国企奄奄一息,外企如鱼得水。固定汇率加上宏观调控,便导致一个大漏洞,使国企不战而溃,大好市场份额拱手让人。
其实,解决的方案很简单,对某些特定行业,征收投资调节税。凡不许增加产能的国企,外资也不许进入,进则征收额外税。更进一步讲,如果觉得某行业产能过大,第一个应砍掉的是外资的工厂,调控也应从外企开始。如果觉得汽车业产能过大,第一个被砍掉的应是广州本田,广州马自达。残害民族企业取媚洋人,砍掉民企市场份额让给洋人,一直是统治者的思维。
7、日本模式:从宏观经济讲,中国越来越象80-90年代的日本,越来越在复制日本模式。和90年代的日本一样,中国也是一个出口导向型国家,希望用较低的汇率补贴出口,都也面临外储急剧增加的情况,不得不解决外汇占款引发的通胀情况。
货币泛滥的情况下,怎样保持出口竞争力,将出口导向型经济维持尽量长的时间?日本的对策方针是,进一步扭曲价格体系,不出口的东西都涨价,出口的东西都不涨价。日本的葡萄卖到1美元一粒。日本的西瓜卖到30美元一个。但无论如何,都比不上日本的房地产价格夸张。
房地产是一个典型的内销型部门,为房地产买单的99%都是国内百姓。很多人都认为,房价过高,会导致城市的商务成本过高,丧失竞争力---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一家大型跨国公司中,房地产、员工房贴只占总成本的8%,甚至还比不上一些公司的电话费。
房地产的价格,99%由本地百姓负担,剩余的1%中,还要分工业地产、商业地产、民用地产。普通城市的住宅楼可以很贵,但工业用地可以很便宜,政府可有意识补贴。
政府从房地产可以取得大量税收,这样一笔巨额财富可用来造机场,造码头,改善基础设施;或高额出口退税,或提供优惠项目。
房地产事业是典型的剥削内贸、补贴外贸。用民众的负担补贴出口竞争力,甚至可以说,房价越高,出口竞争力越强。现在,中国也将走上日本的老路---低汇率导致外储急增,引发通胀压力。政府将之引向房地产,让民众买单,令外贸出口业不受损伤。99%内销的部门始终是宣泄通胀压力的好去处。房产、交通、医疗、教育,莫不如此。
2006年,美国的对外贸易逆差为7636亿美元,其中,美国对中国的逆差为2325亿美元在美国贸易逆差总额中占比大约为30%,这一高比例也说明了为什么美国最为关注人民币汇率问题。只不过许多呼吁人民币升值并指责中国汇率政策人士忽略了两个重要的事实:一是在2006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3000多亿美元产品中,有2/3是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其中也包括很多的美国公司;二是中国向美国出口增速较高,与美国沃尔玛等大公司的低价采购行为推动有很强的关联度。2000年时,沃尔玛公司的全球零售总额只有1913亿美元,到2006年,这个数字已飙升至3500亿美元左右,沃尔玛公司多年来就一直把中国当成其最重要的商品采购市场,而美国市场在沃尔玛公司销售总额中的贡献率达80%以上,这说明,美国消费者也是便宜中国商品的最大受惠群体。尽管如此,要求人民币汇率扩大波动控制区间并允许人民币提高升值速度仍然是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见。其中,许多学者认为人民币币值确实存在严重低估现象及中国政府通过汇率政策的调整也能对世界货币体系产生积极影响等意见,也的确值得重视。
二、人民币币值低估及其形成原因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它力图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和非自由放任的汇率制度,就必然会面临一个如何确定汇率的问题。确定汇率实际上确定本国商品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相对价格。假若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弹性充分(即按照马歇尔——勒纳条件,这个弹性的绝对值大于1),“相对价格”较低即本币币值采取低定价策略能够刺激出口并改善经常项目收支的状况,“相对价格”较高即本币汇率高估则会出现相反情况。
一般情况下,经济学家们总是用一价定律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来思考和解释长期的汇率决定问题。按照一价定律,同样的商品如果不考虑运费和贸易管制成本,它在不同的国家应该价格相等。由于一价定律考虑的不是单项商品,如果将两国商品的总体价格水平进行比较就生成了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的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从逻辑上之所以能够成立,它背后的前提是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即在贸易和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因素(如劳动、资本、土地等)价格会逐渐趋同。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因此,本币币值的确定并不能简单地运用国际经济学中的主流汇率决定理论进行解释。通常,一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常常取决于它所选择的汇率制度及由国内货币市场、宏观经济运行及国际收支调节策略等多项因素决定。在浩如烟海的经济学文献中,虽然有各式各样的均衡汇率模型,但对市场参与者和调节者有影响意义的永远是选择什么样的汇率形成机制或如何确定一定时期的名义汇率。
中国多年来的汇率制度名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际上是以美元为钉住目标的固定汇率制。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将美元与人民币的兑换关系确定在1:8.28左右。直到2005年7月21日,中国才宣布放弃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而改为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允许人民币汇率每日在3‰的区间中浮动的新汇率制度,20个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升值约7.76%。尽管如此,国际金融市场仍抱有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中国的外贸出口势头仍然有增无减,国际上一些热钱仍然在想方设法钻进中国市场,在难以抑制的人民币升值预期推动下,资产(股票、房地产)市场价格也出现一路飙升的景象。所有这些,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人民币币值是否被低估,到目前为止,被低估的幅度到底有多大?
人民币币值是否被低估?这是一个很难用三言两语就简单说清的问题。在一国实际汇率的分析中,现在理论界较普遍的看法是用实际有效汇率这一综合汇率指数方法判断一国的币值更有说服力。在这一方法的应用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大多数成员国都以消费物价指数为测算基础,其中,24个工业化国家还采取以单位劳动力成本来替换消费物价指数指标,其所得测算结果,同样能反映出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根据专家的计算,中国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大体经过了3个阶段,即(1)1980~1988年,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均呈现大幅同步贬值势头;(2)1989~1993年,人民币名义汇率基本稳定但实际有效汇率却大幅下降;(3)1994年至今,人民币名义汇率仅经历了相对较短时间的变动但实际有效汇率却出现了明显的升值。我们都知道,一国的名义汇率如果未发生变化,但实际有效汇率出现明显升值,就说明该国的货币币值存在低估倾向。
汇率决定理论极为精巧复杂,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直接用任何一种均衡汇率理论模型恐怕都难以获得对人民币币值现状及走向问题的圆满解释,但现有经济理论却可以给我们提供一条简明的思考路径,这就是在不考虑决策当局偏好的情况下,从一些重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趋势中分析现行汇率是否已出现失调,然后从失调的矫正措施中去选取政策调节方法。
一般地说,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货币币值的提升总是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状况良好及由此产生的投资者预期改善等因素相联系。而一国经济的基本面又主要取决于在一定的开放度条件下该国的储蓄投资循环状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社会总需求和就业水准、贸易条件、政府财政支出水平以及金融体系的健全和效率等等因素。这些因素如果都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就会对经济成长产生合成推动作用,而中国在改革近3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世界第一的记录也就是这些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结果。近年来,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滞后影响,原来一些引人注目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已大大放慢了增长速度,美国自2001年以来也结束了持续近十年的强劲增长势头,欧洲经济虽然未出现美国经济那种戏剧性的涨跌变化但始终未出现过高成长奇迹,日本则刚刚走出经济不景气泥沼呈现低速增长势头,印度和俄罗斯虽近年来在经济增长率上亦有不俗表现但眼下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在某些方面还无法同中国抗衡。在相互发生作用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中国不仅速度领先,而且在国民储蓄率、外汇储备增长额、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绝对额方面都名列前茅,并且,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至少在今后十年中也许还能继续保持增长领先地位。按照一般规律,一个政治安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主要依靠内源融资能维持10年以上的经济高增长预期的经济体,其货币就必须坚挺并出现明显的相对升值,从上世纪70、80年代德国马克、日本日元到90年代的美元币值变动史中都可以看出这个规律。同样,中国目前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也是这个规律在强制地发挥作用的结果。
中国高额的外汇储备和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速来源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这是人所共知的。那么,形成“双顺差”的关键原因在哪里呢?显然,对“双顺差”局面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高增长背景下带有特殊国情味道的生产要素的非均等化倾向。在人力、土地和资本这三项基本生产要素中,中国生产的可贸易商品中的人力和土地成本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工业国家,而且还远低于新兴市场国家。在劳动力具有无限供给趋势的环境中,中国可贸易商品中的劳动力成本不仅所占份额极低,而且在近30年时间里始终未发生特别明显的增长性变化;在中国各地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各地政府为了增加地方税收和就业岗位,在土地批租中纷纷展开优惠竞争,这使得地租成本在可贸易商品中同劳动力成本一样也只占很少的份额。这两项成本节约因素与外国的资本和技术相结合加之政府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必然使中国成为一个蓬勃兴起的世界工场。这使得中国在2
002年年底一跃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而外商投资企业中相当一部分都是以国外市场为目标的出口创汇企业,只要这类企业总数在增长,中国的出口就会相应快速增长。同时,在中国现行的强制结售汇制度下,企业贸易收入的绝大部分会自动转化成国家的外汇储备。中国加入WTO后,贸易条件的明显改善和开放度的进一步扩大使得中国进出口总额保持了旺盛的增长势头,这也带动了外汇储备的增长进一步提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价格机制和价格水平可以解释很多现象,笔者认为,中国的人民币币值和外汇储备问题,完全可以用低价劳动力和土地要素低价水准导致的币值严重低估来解释。
在现代经济中,政府和市场、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是两种交互发生作用的力量。依靠行政管制、道义劝说和政策调节,政府可以在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长期看,客观经济规律总是能够矫正由政府行为惯性、惰性及决策者个人偏好或意识形态偏见产生的各种非效率倾向,让物质利益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牵引力量。在人民币币值或汇率政策问题上,我们今后也许能进一步获得这种逻辑体验。
自1986年起,英国的《经济学家》杂志就每年进行一次世界性的调查,调查内容是麦当劳快餐店的巨无霸汉堡包价格,经调查发现,中国大陆的巨无霸最便宜,售价约1.2美元,而其他工业国家的较高售价为3.5美元左右。人们都知道,早在麦当劳进军中国前几年,该公司已经开始低价租用中国农村的土地对其所选土豆品种进行试验性种植,所以,对麦当劳公司来说,其产品原材料基本不存在特殊运费问题,在中国卖出的巨无霸之所以成为低价世界之最,就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和土地租金成本极低。货币汇率就是两种价格指数之比。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地区销售就有近200%的价差,这个现象似乎已完全违反了我们前面所说的“一价定律”,而这种现象也一定会引导人们去重新思考人民币币值是否已被低估的问题。巨无霸是非贸易品,但在中国国内的统一市场中,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规律仍然在发生作用,因此,非贸易品和可贸易商品中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亦同样遵循均等化规律,中国的可贸易商品定价过低也自然是普遍现象,从前边所提及的物价与币值的关系我们可以得知,人民币汇率也确实有相当的上升空间。
三、从打造贸易强国的角度思考人民币汇率问题
经济学中的均衡理论基本内涵就是资源配置最优化和福利或收益的最大化问题。在汇率研究领域,经济学家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探讨构建各种各样的均衡汇率模型,着眼点也是币值的最优化问题。常识告诉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币值低估能刺激出口、遏制进口从而改善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但是,如果名义汇率、实际汇率过分地偏离了均衡汇率即定价过低,它也会导致利益损失即通常所说的不经济或“肥水外流”。
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在用低要素价格吸引外资,用出口退税政策来鼓励企业的出口积极性,这些选择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中国跃升为世界贸易大国有不容忽视的贡献。但这些政策能使中国成为贸易大国却不会使中国成为贸易强国,可以认为,这些政策如不及时矫正甚至还会成为中国向贸易强国转化的拖曳因素。这一立论的理由有以下两点:
第一,中国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且仍以每天平均5亿美元的速度增长,这些外汇储备又大部分被用来购买美国等国家的长期低息政府债券,这实际上使中国在实体经济、县域经济、三农领域及民营科技企业仍亟待金融支持的情况下用低息贷款的方式去支援发达国家的经济建设。较高的国内外投资机会收益与外国政府债券收益相比之差实际上就是中国巨额外汇资产运用的净损失,美国企业对华投资的年均收益与美国政府向中国出售政府债券利息支出之差就是美国向中国借款的净收入。据统计,美国企业在上海等地区投资的年收益率可达20%以上,这样即使美国政府长期债券年息率达4%,美国也能获得16%以上的巨大收益。仅仅从这点就可以粗略地计算出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在目前这种运用方式上所付出的巨大机会成本。
第二,与制度演进过程中常常碰到的情况一样,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有“路径依赖”倾向。在人民币币值严重低估情况下,中国的出口企业即使出口低附加值产品也能卖得出去,卖出去后即使销售利润很低也能在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方面获得收益补偿,这样就会在全社会的生产要素和其他资源流动方面产生负面效应,即扭曲价值信号不能自动产生资源优先配置的结构调整效应,大量的企业生产偏低端产品耗用了巨大的资源,而那些新兴的、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产品的潜在可用资源被惯性效应作用下的低附加值产品行业挤占。从中短期角度看,大量低端产品和传统企业的繁荣兴旺虽然在增加税收和就业方面能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长期看,这类行业的不断扩张会迟滞一个国家工业基础改善的速度。多年来,我们总是习惯于用行政命令或指导的方式来解决结构调整问题,结果一直收效甚微,其实只要运用汇率、税收、利率等价格性工具,微观主体的投资行为就会立即改变。以可贸易商品结构之调整为例,只要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足够高,出口型生产企业的投资就会自动转向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再比如对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生产企业采取惩罚性税收制度,也能对这类企业的投资冲动产生明显抑制作用,等等。总之,中国应当将提升人民币币值作为产业产品结构的一种手段——即使在短期内会付出一些企业关停并转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如果足够大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谁是升值的最大受益者。受损者?银行系统是否做好了相应的准备?沿海出口加工型企业的耐冲击限度到底有多大?目前这种投资和出口双推动型经济增长方式会不会受到剧烈的负面影响?中国会不会出现日本“广场协议”之后的宏观经济现象和可能的长期经济萧条,等等。这些问题和担心不能说毫无道理,但中国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总要有些优先考虑的事项,在目前条件下,我认为中国的优先考虑事项就是如何尽快使自己从大国变成强国,从储蓄利用效率过低转为疏导储蓄投资循环流程并运用强制和诱导等种种政策手段进行产品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在国际收支调节上以平衡管理为基本指导思想并用市场化的价格性工具作为基本手段,而不是象2007年开始这样:各地方政府按照上级精神用行政的办法敦促本地的外向型企业压缩出口增加进口。这类做法到底能否奏效还有待实践检验。根据以往的经验,压缩地方企业的出口就等于压缩地方政府GDP和地方政府的政绩,因此,这个新近实行的平衡国际收支的最新做法恐怕很难收到中央政府所期望看到的预期效果,事实将证明,平衡国际收支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最简近有效的办法还是动用汇率等价格性手段。人民币大幅升值可以理解为在现有水平上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再升值10%以上,这样幅度的升值实际也远未弥补中国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价格与一般新兴市场国家同类要素价格之间的差距,就是说,即使在这样升值水准下,中国的可贸易商品仍然会保持相当的国际竞争力,不会使出口增长出现明显下滑,但却会对进口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因为人民币升值10%意味着石油、矿产品、木材、农产品、高科技产品及一般工业消费品等所有的进口商品的价格都会下降10%。这样,用国际贸易条件恶化或改善的思考方法分析,人民币若在一年左右时间内升值10%,国际贸易条件改善度可达到20%(即出口产品多赚10%,进口商品价格相应降低10%),这是一笔可观的国民收益。
“人民币升值幅度过大会对出口型生产企业和银行造成损害”,这是一种最具代表性的忧虑。有人说,许多外贸型生产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只在3%至5%之间,只要人民币升值超过5%就会出现大量企业倒闭的现象,但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已逼近8%,中国呈现的却是出口越来越旺盛的势头,我们还可以回想20年前日元对美元升值幅度已远超过100%时,日本每年仍保持大约6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的历史事实就可以对微观主体的政策环境适应能力之强有充分的信心。此外,关于人民币升值可能对银行业负面影响的问题,我们看看2006年中国股票市场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上市银行股票成为市场行情上升的基本推动因素并普遍被境外和国内投资者追捧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一个重要的道理,即作为经营货币的机构,业绩不断向好的银行将成为人民币升值的最大受益者,因为它们经营的特殊商品在不断增值。其实,中国的银行业不怕人民币升值,怕的是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在银行业总体存放款业务中占比接近50%以后可能出现的人民币币值波动可能引发的“存款搬家”即中资控股银行的存款向外资银行大量转移现象,这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一点。但在资本项目仍存在严格管制和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基本面背景支撑下,这种由扩大人民币每日波动限制区间可能出现人民币币值大幅度频繁波动景象出现的可能性极小。而且,中国自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WTO成员以来五年多的时间里在银行业开放实践中也没有出现1999年和2000年期间许多实务界和理论界人士所担忧的“狼来了”效应,外资银行从机构数量到业务规模都没有取得迅猛发展,我们看到的只是境外银行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股中资银行行为的普遍化。这种行为从实践效果看是良好的,它不仅壮大了中资银行的资本力量,而且在改善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敦促中资银行在财务审计上同国际接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创新及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这一点说,中资银行目前应对利率、汇率变动风险的能力与五年前相比已大大提高了。所以,银行承受能力不是也不应当是我们目前推进利率、汇率等价格性机制改革的一个障碍。
四、结语
中国的金融改革设计正
在压力尤其是国际压力不断加强的情况下,维持现有政策的做法可以理解为,中国对自己能够同时实现出口贸易的增长和外汇管理体制的稳定感到满意。这意味着在这次争论中,“稳定派”占了上风。他们认为,目前人民币汇率水平基本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实际,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有益于中国和世界。
中国的这种态度会得到赞同。国际上认为“让人民币升值是个坏主意”的人为数不少,像“欧元之父”蒙代尔、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等。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回顾及对汇率决定因素的描述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含义是:一种货币同另外—种货币之间的比价,是由两种货币在各自国内购买力之比决定的。当本国价格水平相对上升时汇率水平上升,本币购买力下降,本币贬值;当本国价格水平相对下降时,汇率水平下降,本币的购买力上升,本币升值。
相对购买力平价表述了汇率与通货膨胀率间的关系: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决定对外价值,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
影响汇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来讲这些因素可分三大类:一是基本经济因素。二是政治因素。三是汇市的“人气”状况。对过去信息的分析,以及对将来行情的预期,都会影响汇率的走势。
二、人民币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汇率的比较
1.人民币汇率与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偏离
最早对中国经济实力进行购买力平价分析的是美国的克拉维斯教授。他估计1975年中国购买力平价为1美元等于0.46人民币。中国学者首先系统研究此问题的是任若恩教授。他估计1991年中国购买力平价为1美元等于1.13元人民币。易纲和范敏估计的1995年中国购买力平价1美元等于4.2人民币。可以看出,绝对购买力平价对汇率的预测往往与实际汇率偏差较大。
虽然各种测算结果都不一致,但一个共同之处是: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人民币存在被低估的情况,因此汇率应升值。这也是目前国内外主张人民币升值的学者所持理论依据之一。不过,人民币是否被低估如此之多,我们是不是应该完全按照所得到的PPP数值对汇率进行如此大幅度的调整,是个值得进一步分析的问题。
2.人民币汇率与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偏离
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含义是,汇率的升值与贬值是由两国的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决定的。以中美两国为例,若中国通货膨胀率超过美国,则人民币将贬值,反之人民币将升值。根据易纲、范敏的研究,从1980年~1996年17年中,除了1980年~1984年,1990年~1991年间美国的通胀率高于中国通胀率外,其余年份里中国通胀率均高于美国。当美国通胀率高于中国通胀率时,人民币汇率并没有如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所言而升值,反而贬值了。而在人民币升值的年份,中国通胀率却高于美国通胀率。由此可知,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是背离的,中美两国通胀率的变化与汇率变化之间的关系不符合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三、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偏离的原因
1.购买力平价理论前提难以满足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础是一价定律,其隐含的假设条件是:没有交易成本,没有贸易壁垒,商品是同质的,市场信息是完全的等等。理想状态很难在现实中得以满足,所以作为购买力平价理论基础的一价定律较难成立。2.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以及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偏差程度的大小与一国市场经济发达程度有密切关系。中美之间的生产力水平的差距是明显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偏好也显著不同。因此,存在较大的偏差也是自然的了。另外,由于往往贸易商品部门的生产力发展速度快于非贸易部门,高生产力水平的国家的贸易商品价格就相对低生产力水平的国家要低。这样,若两国生产力差距越大,根据全部商品与劳务价格之比计算出的购买力平价,和主要反映贸易商品价格之比的汇率,其偏差就越大。
3.汇率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
1979年起,人民币名义汇率不断上升,人民币呈现明显的(名义)贬值趋势。缺乏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扭曲了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美物价指数变动之间的关系。在中国通货膨胀率低于美国的时期,人民币应该升值但没有升值。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际上是实行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人民币汇率更偏离购买力平价水平。另外,滞后的政策调整也使人民币汇率变动与物价产生背离,货币的贬值经常在恶性通货膨胀发生之后。
除了以上原因外,物价指数的选择不同,会导致不同的购买力平价。商品分类上的主观性、基期的选择等也会使购买力平价产生扭曲。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7-0053-02
人民币汇改经历了四阶段:1979年至1984年:从单一汇率变为复汇率再到单一汇率,1985年至1993年,实行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向复汇率回归的方式,1994年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到了2005年了,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至此以后,人民币汇率变动如图所示,但人民币汇率并非会永无节制的降低。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遇到了两大严峻挑战:一是全球经济失衡下外汇储备过多的挑战。美国低储蓄,高消费,中国等亚洲国家高储蓄,低消费,中美贸易巨额顺差,美国靠举债度日,中国巨额外汇投资美国国债,贸易战、汇率战给我国政府带来巨大压力。二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挑战。一方面,中国经济总体实力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三农,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农民工,社会保障等问题一时很难得到解决,这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1人民币短期将会小幅升值的必然性
1.1进口企业需要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后,进口商品的价格会发生相同幅度的下降,降低我国进口的成本和在进口环节的费用。根据需求弹性理论,需求弹性越高的商品,进口价格变化引起进口量的调整就越大。由于各个行业价格弹性的差异,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进口行业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人民币升值将使大宗交易的进口成本降低,进而改善相关行业的盈利状况,这对我国经济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很多重要战略物资如石油,铁矿石,铜等都要依靠进口,中国需求的大增曾导致国际相关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大大增加了我国的建设成本。人民币的适度升值,有利于增强我们对原材料物资的购买力,减轻石油和原材料价格上升对经济的影响。同时,从事进口贸易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1.2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需要人民币小幅升值
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贬值有利于提高一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升值对出口不利。但根据弹性轮的观点,只有当进口和出口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汇率变动才会对进出口贸易形成明确的效应。考虑到我国独特的贸易结构及进出口商品供给价格弹性不高,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可能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大。目前,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出口中占55%。同时,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和外商的机械设备进口占所有进口的60%,如果再计算上一般贸易当中原材料和投资品进口,这个比例还有很大的上升余地。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只赚取固定的加工费,和汇率的变动基本上没有太大关系。当人民币升值之后,出口价格上升,对这部分企业的出口不利,但是其购买力也将随着人民币升值而提高,能够购买更多的设备和原材料等进口品,两项权衡,汇率变动的净效应有待观察。其次,中国的部分出口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非常高,尽管是科技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但由于中国极低的工资,即使人民币小幅升值,和国际竞争对手相比,依然占有成本上的绝对优势,因此出口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另外,一国出口竞争力的长期动力并不是靠汇率低估的政策,而应该是靠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来降低成本,提高非价格竞争力。目前劳动密集型产品依然是主要的出口产品。特别是纺织品,服装,鞋类和玩具等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这与世界出口产品结构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不一致,而且这类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弹性小,竞争激烈,容易引起贸易摩擦。而来料加工贸易出口只能收到加工费,失去了销售利润,同时,它对一般贸易的出口也造成较大的冲击,影响一般贸易的出口效益。
1.3刺激国内消费,扩大内需需要人民币小幅升值
根据2006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回顾,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而在我国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周期,世界平均消费率达78%——79%,差距悬殊。我国长期重投资,重出口,轻消费,经济的较高增长主要依靠出口拉动。而现今世界经济以美国为代表出现不景气,我国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出口压力越来越大,不确定风险也加大,因此,必须扩大内需,以避免外部经济波动时产生的剧烈冲击。房价,医疗费用,教育投资与水电气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养老问题,加大老百姓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抑制即期消费。从而造成我国经济增长连创新高而我国居民消费率与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双创新低的矛盾。由于人民币升值,老百姓能用同样的钱购买更多的东西和服务。
另外,人民币升值可以减少我国巨额的贸易顺差,有利于减轻国外舆论对我国汇率,经济贸易政策的非难和指责,减少同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及国外针对中国的贸易制裁。
2不排除人民币贬值的可能性
虽然很多现象显示人民币有巨大的升值压力,但我国现在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表明人民币贬值的可能性非零。
首先,目前导致中国巨大贸易顺差继而带来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出口产业的成本很低。中国以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建立在对丰富廉价的劳动力的基础上。但是根据人口资源统计,到2050年,上世纪50,60年代(也就是人炸期)的人大多会去世,而出生率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保持较低水平,中国将会陷入劳动力缺乏的处境。现在,很多社会成本没有计算到成本中去。
其次,中国企业有庞大的债务规模。隐性债务,如欠发工资,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其他公共部门债务等带来中国未来的债务负担沉重,为人民币贬值种下隐患。
3结论
总体而言,人民币有很大的升值压力,但考虑到中国经济存在的结构问题,不排除有暂时的阶段性的贬值。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经济总体良好,应该抓住时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同时扩大内需,真正做到投资,出口,消费三架马车并驾齐驱,为中国的经济带来更健康的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07年更是如此。各行各业都出现了投资的热潮,并且表现尤为突出的是房地产和股市这两大行业。随着经济长期过热的发展,必然会出现经济“泡沫”,自从股市进入牛市以来,经济中的“泡沫”不断膨胀,趋势增强。07年底,随着股市由牛市逐渐过渡为熊市,资本市场上资金的供给已经大量减少,虚假繁荣实质性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加之08年年初的罕见雪灾对全国南方地区造成大面积的重创,国内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速度加快,国内通货膨胀率同时也持续走高。另一方面,美国经济进入疲软发展阶段,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导致了美元,这一国际强势货币不断走软,相对中国07年以来的发展速度来说更是如此。基于经济上的重大压力,美国呼吁人民币升值的声音就更大了。而其他的一些发达国家因中国长期以来出口的廉价商品直接导致国内企业竞争力不断减弱和失去市场份额而表示出强烈的不满。以美国,日本带头的国家联合起来对人民币施加压力,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以减少中国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的顺差,借此方法来减缓国内经济发展的尖锐矛盾。在内外因素的双重压力之下,人民币在对美元的汇率上出现了大幅度的攀升,并且速度不断加快。
二环境现状分析
1人民币对外升值。
汇率即国与国之间货币折算的比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至06年以来就一直走低,从07年1月份的7.8到现在跌破7为止,下降了近11个百分点,这在人民币升值的历史上属于比较快的速度。一方面,中国在出口贸易上一直处于顺差,国际上给人民币施加压力。另一方面,美元的走软是造成人民币升值的一个相对原因。中国至05年以来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在这之中储备的大部分货币是美元。所以美元的任何情况的变化都会在相当程度上对人民币造成影响。但仅仅从美元的走软这一固定标准来说明人民币币值的绝对上涨是不够的,毕竟一国货币在现在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再加之任何因素对人民币的实际情况所造成的影响都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对于人民币而言,导致其升值的主导因素既有国内的又有国外的。之所以说只从对美元的汇率来说明人民币升值是不客观的,是因为从其他国际货币来说也存在着其他货币对美元汇率下降的情形,比如欧元。欧元对美元来说是在不断在升值。而人民币对欧元来说却是在贬值。在从汇率看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任何一国汇率对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的说明只有参考的价值。尽管人民币在直观的汇率表中对美元的汇率上升了很多。实际上,人民币的有效汇率升值只有5%—10%①。
2国内通货现况。
CPI,居民消费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影响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由三个方面的指数,包括:居民消费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冲减指数②。而在这三个因素之中,居民消费指数又是最重要和具有说服力的因素,因此本文重在分析第一个因素。从07年以来的CPI分析可知,07年全年CPI平均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08年一月CPI上涨7.1%,2月上涨8.7%,3月份也高达8.3%。同期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年存款利率经过数次加息,截至08年4月18日,年存款利息为4.14%③。通过08年第一季度的平均CPI和年存款利率的直接抵消可知目前中国国内货币的实际币值在以将近3.9%的速度对内贬值。而实际上,银行上调的存款利率是以上一季度或几个季度总结出来的数据为依据的。这说明中央银行上调利率的措施并不是随时随地地按照国内CPI的变化一而变化,并且所有的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已经发生的数据为基础,同时,这些政策无论是在制定还是在影响方面都具有滞后性。所以人民币实际对内贬值的比率还会多出一部分。
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就具体的经济情况而言,目前国内的通货膨胀情况基本上属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
1)生产资料的稀缺。08年初全国大范围的雪灾是造成资源严重稀缺的一个直接原因。一方面这次雪灾造成雪灾地区农产品大幅度减产,全国范围内的农产品供不应求,直接推动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南方大范围的基础设施遭到破坏,用于修复这些工程所需要的钢材、木材等生产原料的需求量大幅上涨,也拉动了第二产业生产成原料的紧张,由供求理论可知,企业的生产成本必然会随着资源的紧张而上涨。再加上交通运输的基本设施大面积瘫痪,在国内就出现了最需要物资的地方迟迟得不到供给的情况,在当地市场供给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这些地区的通货膨胀率就出现了暴涨的情况。而这一情况同时也就直接大幅度上拉了全国的平均通货膨胀率。国际方面,世界出口大国,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农作物方面的出口都大幅度的减少。这就造成了国际上基础农产品的供给不足,同时也制约了中国市场对进口作物的需求,造成国内农产品稀缺,价格上涨。
2)国内货币流通量过剩。中国长期以来大量的外资涌入,尤其是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中国是一个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的国家,引进外资无疑会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而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大量资金的注入。在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整个市场上流动的货币量也大大增加。这的确促进了国内经济的繁荣,但同时,社会生产力总的生产速度并没有比货币增加的速度快。这就使得人民币的总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大于总需求,于是也造成了人民币在有效市场上的流通量过大,直接导致对内贬值,通货膨胀速度加快。
三结论
比较分析人民币币值的实际情况。
中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不够发达。因此不足以用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指标来衡量中国目前通货膨胀的状况。在国际上,6%以上的年通货膨胀率已经普遍被认为是难以接受的范围。中国07年最后一季的CPI为6.63%,08年第一季的CPI为8.03%。这虽然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难以忍受的界限,但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并未恶化得那么快。理论上而言,本国货币升值对国内通货膨胀的现象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如果上升的这一部分币值足以抵消国内的通货膨胀率,则通货膨胀不会对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据统计资料表明,人民币的升值对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实际贡献,在半年内只有0.2—0.4个百分点(1)。如果说升值对抑制通货的作用是滞后的,但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人们并未看到经济过热能被市场的自动调节所压制住的重大成果。如果说中国的市场经济政府管制过多,那么政府制定和颁布的一系列打压经济过热的措施都旨在降低通货膨胀率,而并未对经济的过热起促进作用。根据经济数据的比较分析可知,国内实际通货膨胀率实际比调查的结果更高。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率的抵消效果也不大,实际上人民币实在贬值的。
四国家应采取的措施
经过以上的分析可知,中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并不完善的时期,市场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同时,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政府的确应该在政策方面适当的参与经济的管理,以继续压制现阶段的经济出现过度的“泡沫”。
第一继续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银行和国债这两大主要工具回收再市场上过度流通的货币。通过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都是国际上公认了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措施,前者目的在于提高融资者的融资成本,进而从投资的源头对货币总量进行调节;后者则作用于货币的乘数效应上,通过减少货币扩张的乘数来平衡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量的关系。通过发行国债,直接回笼流通中的货币量是效果最快的措施。
一、引言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2007年1月11日,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突破了7.80比1的心理价位;2008年4月10日,兑美元官方开市价(中间价)终于首次突破七算,正式迈入“6”时代,创出汇率改革以来的新高。与此同时,人民币兑换港币的汇率也突破了1比1的心理价位,近期更是出现100港币兑89.788人民币的高位。人民币的升值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我国也分析其原因,根据其影响制定出一系列应对措施。
二、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人民币汇率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国际政治问题。一些西方国家频频呼吁人民币升值,背后还另有原因。他们简单地将人民币币值水平与其本国制造业的衰退联系在一起,试图强迫人民币升值。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人民币汇率过低。有人提出应将人民币汇率恢复在1美元兑4.2元人民币左右的历史水平。二是中国外汇储备过高,中国入世以来,并没有出现进口激增,相反贸易顺差大幅增加。三是中国廉价商品大量出口造成世界通货紧缩。人民币汇率之争的根本目的,就是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阻碍中国商品大规模进入美国。
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来自中国经济体系内部的动力。内部影响因素有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状况、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状况、经济增长状况和利率水平。人民币升值与国家缓解目前“经济过热”的顾虑相一致的。因为在固定汇率下,升值压力会被转化为通涨压力,即外汇占款导致货币供给量上升,带来通涨压力。扩大人民币浮动范围会缓解升值压力向通涨压力的转换,即人民币升值会对国内价格形成向下的压力。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有利影响
汇率变动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数量,进而影响到一国的贸易收支。人民币升值前,虽然我国贸易发展迅速,并处于贸易顺差,但由于我国主要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始终处于世界贸易的价值链低端,这也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急剧扩大,促使了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从而使我国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同时也有利于消化部分产能过剩,扩大就业,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等作用。
1.有利于降低进口产品的成本
人民币升值意味着本币表示的我国资产价格上升,进口成本下降引起进口商品的价格下跌,吸引更多国外投资。由于人民购买力增加,刺激消费,拉动国内经济发展。而且人民币升值,国外的能源、原料与生产资料价格都相对便宜了,这就降低了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以及很多重要战略物资的购买成本,增强了购买力。在我国,进口依存度较高的行业主要有石油、天然气、航空、电力设备等,人民币升值是大宗交易的进口成本降低,进而增强相关行业部门的盈利能力,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2.有利于促进贸易结构优化升级
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实行的是以“重出口,轻进口”为主要特征的出口导向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对出口的依存度过高,不仅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面临着潜在的风险,而且容易导致企业低价恶性竞争,受到国际形势波动影响等。目前中国的商品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约40%,其中出口初级产品占总量的12.5%,工业制成品占7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不到10%。而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中,技术产业的比重达到40%。从长远看,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我国企业应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拓展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强出口企业的非价格竞争优势。发展深加工贸易,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竞争力。鼓励我国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以较低成本获得外国当地资源,可以绕开进口国的某些贸易壁垒,继续扩大我国的出口。
3.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和矛盾
中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而且连年保持着贸易顺差,也使我国与主要贸易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2010年3月4日,美国商务部作出初步裁定,向进口自中国的镁碳砖征收132.74%至349%的反倾销税,并计划于7月份进行最终裁定。而仅在两天前,美国商务部还宣布了另两起初裁决定,对中国产的铜版纸征收4%~13%的反补贴关税,镁磷酸盐征收109%的关税。显然,在全球经济在各国政府和货币当局的刺激下,度过金融危机的恐慌阶段而进入“后危机时代”以后,美国却针对中国举起了贸易摩擦的大旗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人民币的升值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和矛盾,人民币升值可增加我国的进口总额,从而有利于减少贸易顺差的数值。通过人民币升值,适当提升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有助于其他国家对我国产品的低价倾销诉讼。低价竞销和出口受到抑制,放慢出口,增加进口,有利于减弱我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势头,减少一些贸易伙伴对我国进行保护主义贸易攻击的借口。人民币的适当升值,有助于缓和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减少经贸纠纷,促进我国经济和贸易的和谐发展,创造和保持更加平稳的贸易环境。
4.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福利
人民币升值一方面会使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出境旅游等变得相对便宜,这些都会直接增加国民的消费福利水平。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人民币升值会提升中国人的劳动价值,进而全面地提高人的价值。人民币升值降低了我国商品以及原材料的进口成本,这将吸引很多外资来中国设厂,提高中国GDP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就业机会,在经济萧条的当下,无疑给中国国民带来了很多福利。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
但是,随着我国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相应的矛盾和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如流动性过剩,资源浪费,产业结构不合理,国际矛盾激化等。这些都迫使中国调整汇率,制定更合理的财政制度来缓和外界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
1.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我国外贸出口增长
人民币升值将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直接削弱我国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这表现在,当人民币对某一货币明显升值时,中国与该国货币发行国(区)的出口增速就明显下降,而进口增速明显上升,这主要发生在美国和香港方面。人民币升值后,出口企业要维持一定利润,必须提高商品在国外市场的销售价格,而这样做的后果势必会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出口持续扩大和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的提高。然而,假如保持出口商品的国际价格不变,则势必要挤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出口利润的减少又将严重打击国内出口企业的积极性,从而造成出口数量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外贸出口造成冲击。但是,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是有限的,因为它还受到一些其他外在因素的制约,如国内外经济形势、出口商品结构以及贸易方式等。
2.人民币升值会增加国外产品的进口,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
人民币升值使得进口商品在国内销售价格会降低,国内消费者可以同样的货币购买更多的进口商品。这样,外国商品大量涌进国内,对国内同类企业造成冲击,出口加工企业将面临亏损或减产,会导致许多素质较低的就业者也因此面临失业危机。尤其是那些在质量、品牌、技术含量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距离的企业,升值有可能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短期内不利于国内企业的经济增长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但从长期看竞争对国内企业的长期发展不无裨益。
3.对于我国出口行业和传统优势行业造成严重冲击
显然,对出口贸易依存度过大、出口价格弹性较低和科技含量较低的出口行业,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将受到较大的冲击,如果没有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甚至可能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人民币升值对纺织品的负面影响是根本性的,纺织品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宗出口商品。我国纺织品出口占全国纺织服装出口的20%左右,仅次于欧盟十五国,居世界第二位。与其他国家比,我国纺织品生产和贸易方面拥有价格方面的优势,出口价格对我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人民币升值对技术含量低的纺织品、服装、鞋帽等外向型加工制造业也影响较严重。
四、我国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管制减缓人民币升值
加强短期资本流动的管制是降低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重要途径。对于像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大型中资跨国公司的全球资金调拨以及银行持有更多的海外资产等应逐步放宽,扩大国内企业和居民用汇的权力等。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适当提高对新增非居民人民币存款的准备金要求,从而降低银行支付给新增非居民人民币存款的利率,鼓励境外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并放宽境内机构发行外币债务管制。此外,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有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
(二)控制、合理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
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增幅之快,数量之大,引起了国内外诸多经济学家关注。: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面对美元的大幅贬值,如何合理利用我国巨额外汇储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外汇储备高速增长,人民币的外汇占款也相应增加。由于中央银行是外汇的主要购买者,不得不被动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这样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和宏观调控的难度。另外,外汇储备占有大量资源,不能用于国内投资和消费。中国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应将外汇储备投入到生产中去。大力支持“走出去”战略。
(三)积极扩大内需,减少外贸出口依赖
我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我国外贸依存度由1978年的8.9%上升到2008年的59.8%。由于国内内需不足,对外贸易曾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在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不稳定预期下,进出口的任何变动对我国的经济影响都是相当大的。入世以后,面对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发展对外贸易依然是我国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但是,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单纯的依靠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是非常危险的,我国经济增长应转向内需为主。我国应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国内区域分工。还要完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产品的建设。
(四)调整贸易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出口依存度高,所以我们要努力提高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提高出口产品的供给弹性,同时也要注意技术引进和产品研发,注重质量,创品牌效应,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减少高科技产品如光学、医疗、精密仪器和设备等对国外的依赖,通过在进出口两方面的努力来减轻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的不利影响。
(五)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
我国企业必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其国际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技术能力的核心,企业要想超过或战胜技术领先者,必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从微观基础上讲,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中国企业的全球技术创新竞争力,包括技术研发竞争力、技术垄断竞争力和技术利用竞争力,惟有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实现技术创新力与市场控制力的统一,才能确保中国的市场安全和技术安全,即国家经济安全。企业要把加大研究开发的力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作为应对汇率变动的根本途径。
五、结论
目前来看,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还是一把双刃,它对对外贸易的发展着实有着两个方面的影响。人民币适度的升值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既有短期抑制出口快速增长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进口行业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快速发展。只要我们树立信心,鼓足干劲,不懈努力,我国的国际贸易水平就会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汇率风险是进出口企业经营中一直遇到的问题,没有就不正常了。面对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那些从事进出口业务和拥有外汇资产的企业,应该综合考虑资金来源和用途、自身财力和外汇市场的具体情况以积极应对。那目前,国内进出口企业面对人民币升值将如何作为?
通过保值方案规避风险。锁定汇率不失为出口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一个好办法。出口企业应该及时结算现有的外汇,尤其是美元结汇,企业的即期交易合同该履行的马上履行,近期交易合同及时履行,同时尽可能多的签下企业远期合同,签不下的就争取锁定远期交易汇率。
对于一些出口产品生产周期长的企业,由于人民币汇率已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给企业带来很大不确定性。因此,待出口日期确定后,就应立即向银行申请价位锁定,签订产品的保值协议。这样在约定期限内,不管人民币是升是降,对于企业来说所赚的利润是不变的。在结算上,为了避免风险,企业可以要求在收款的时候采用人民币或者是其他强势货币结算,或者是合同一经订立,就在外汇市场上买入相应外汇的看跌期权,约定可以在未来的收款期以商定的价格把美元转换成其他货币如人民币。或在合同订立后,企业在外汇市场卖出外汇期货,约定期货的成交日期正好是预期收到外汇付款的日期。这样,就避免了人民币升值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如果企业外汇负债数额比较大,最好的方法就是进入外汇市场买入外汇期货,合同的期限定在负债偿还的日期,或者是买入外汇期权。这些都将以比较小的成本避免将来可能发生的巨大外汇损失。
进行外汇投资保值增值。企业的外汇资产不仅受利率变动影响,而且还受到汇率变动影响,面对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企业可以通过银行企业理财产品,投资于国外的政府债券、基金、外汇等金融产品。也可以自主选择恰当的金融工具,如外汇买卖、结构性存款、远期结售汇、远期利率协议等等,实现保值盈利。不少企业由于收入和支出的币种、期限以及金额不匹配,其间隐藏的汇率风险将会直接导致企业的支付成本、收入核算以及财务预测等的更加不确定。因此,进出口企业要通盘考虑多方因素,对手里头外汇资金的应用要相当谨慎,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资金的回报率,当前外汇投资理财产品五花八门,企业必须“量力而行”,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与期望回报率对产品进行选择。
让客户分担成本。和客户共同分担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利润空间压缩的损失,是很多出口企业很自然能想到的避险方式。以丝绸产品为例,因为丝绸是中国垄断性的产品,所以人民币升值导致丝绸上涨的那部分价格国外企业是可以接受的,即在丝绸上适当地加价,加价的原则必须跟国家的汇率相匹配。北京一家丝绸进出口公司负责人称,公司已做好准备,会适当地把一部分风险转嫁给与之进行交易的外商,这样就能将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损失弥补回来。
但是这要冒着客户流失的风险。其实提价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广东雪莱特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佛山一家照明产品出口企业,董事长柴国生说,这次升值2%对公司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如果继续升值,就会对企业造成很大压力,因为外贸企业要与国外客户重新谈判协商价格是很麻烦的一件事,他们的订单一般都是一年为期,突然变动,国外客户很难接受产品涨价。对于纯外贸企业来说,还可以压低采购价格。此外,其它避险方式还有“调整进出口比重”、“调整进出口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