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原则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5 16:26: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规划设计原则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规划设计原则

篇(1)

寒地城市是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特征所定义的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是指因冬季漫长、气候严酷而给城市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

城市色彩,就是指城市中所有物体外部被感知的色彩总和(城市地下设施及地面建筑内部装修与城市色彩无关;地面建筑物处于隐秘状态的层面,其色彩无法被感知,也够不成城市色彩)。完整的城市色彩设计,应对所有的城市色彩构成因素统一进行规划,确定各种建筑物和其它物体的基准色、辅助色和点缀色,包括桥梁、街道广场、城市雕塑、车辆等交通工具,也包括城市广告、标牌、路牌、报亭、路灯、霓虹灯及橱窗、窗台摆设物等的颜色。

气候带给寒地城市的一些负面影响,由于寒地城市气候特殊,赋予了寒地城市色彩设计不同于其它城市色彩设计的内涵和意义。 寒地城市的色彩规划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适宜寒地城市的气候特点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条件严峻,寒地城市都拥有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城市都会面临严寒的侵袭,气候条件对其发展来说无疑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看进行寒地城市色彩设计时可以选择暖色来进行温度平衡。如哈尔滨,每年从11月到次年的4月,多被笼罩在皑皑白雪下,因此哈尔滨确定米黄色作为自己的城市色彩。像欧洲一些旅游小城也是如此,如茵斯布鲁克、萨尔斯堡等,其建筑色彩鲜亮,城内街景的暖红色调,便比较容易找到平衡。调查显示在许多气候寒冷的城市中暖色都是受居民喜爱的颜色。

寒地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必须充分尊重气候条件,考虑冬季城市的气候特点对城市色彩的影响。

2、保持寒地特色,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城市的色彩积淀着城市的历史,具有自身特色,这是不该被泯灭的。例如:哈尔滨市的城市色彩受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较大,继承历史建筑原有的黄、淡黄、乳白的暖色基调,哈尔滨代表色彩为米黄色和黄白色,在此基础上,调整变化颜色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作为辅助色和点缀色,形成色彩丰富又统一和谐的城市色调,打造了一个历史与现代融合的多彩哈尔滨。

保持自身特色有助于寒地居民进一步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提升寒地城市的知名度,对于寒地城市建设发展至关重要。盲目照搬和一味模仿气候温暖地区城市的建设经验只能导致寒地城市自身特色的丧失。寒地地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特点和文化历史沿革为城市色彩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寒地城市只有将地域特色继承和发扬光大,才能在当前全球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3、城市色彩构成和谐的原则

和谐是色彩运用的核心原则,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原则。这里的和谐,是要求城市色彩在变化中、差异中的实现统一或协调。因为如果色彩没有变化,差异,就无所谓和谐,但变化、差异过大,也就没有和谐。

城市色彩首先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一座被白雪拥抱的城市,其色彩自然区别于热带城市。如果是绿色环绕的小城,色彩运用即便大胆一点,也不至破坏城市色彩的和谐。而海洋中的城市,如果色彩过于素淡,城市会失去生机,所以,像威尼斯虽以暖红为主调,却不给人色彩嘈杂的感觉,反而显得生机勃勃。寒地城市冬季环境色彩单调沉闷,草木枯萎、城市笼罩在一片没有色彩的灰蒙蒙之中,应尽量采用使人感到温暖舒服的色系,建立丰富而又协调的城市色彩系统。在存有自然色的情况下,我们应尽量使其构成城市底色,使文化色服从自然色,这是使城市色彩和谐的捷径。选择暖色调为主的色彩体系,可以使寒地城市亮丽起来,但在采用浓郁艳丽的色彩时,必须使它统一于整体色调之中,且注意色彩面积应用原理。

国际设计协会研究表明:在城市形象上投入1美元,可为城市带来277美元的效益。如何创造一个更良好的环境,营造和谐、优美的城市空间和文化氛围,扩大城市的对外影响和美誉度,这一切都取决于城市色彩的规划设计,进行寒地城市色彩设计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它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由于在严峻的自然条件下生存,寒地城市居民理应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以补偿不利的气候条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寒冷会引发各种疾病,如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等,而且由于冬季日照时间短,居民户外运动又较少,导致人体对阳光的摄取量减少,对健康尤其是老人和儿童健康不利。冬季寒冷、阴暗的天气使人心理压抑,情绪低沉,还会诱发各种心理疾病,甚至导致酗酒、自杀、事故和暴力等。因此减少气候的负面影响,使寒地城市更加适居,成为地(下转第73页)(上接第71页)处严寒地域的许多国家城市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在加拿大许多城市在规划设计中都对寒地特点作了充分的考虑,如黄刀城(Yellow knife)制定的2002年城区规划,提出了适宜的城市颜色等内容,体现了尊重人、关注人、服务人的理念。

2、能够改善城市建设的不足,有助于美化城市

关注城市空间环境在较为温暖季节情况下的状态而忽视或轻视冬季的季节因素,是目前我国一些寒地城市在规划与设计方面的通病,导致许多在图纸上看来令人振奋的规划设计实施以后却由于漫长冬季的影响而与预先期望的结果相差甚远。应积极开展针对寒冷气候条件的各项城市建设新技术的研究,以利于提升寒地城市环境品质,创造四季适居的城市空间环境。

3、有助于塑造积极的寒地城市形象,体现城市色彩的标志

寒地城市冬季气侯寒冷,万物萧疏,景观单调,令人心里感觉沉重而压抑,因此寒地城市积极塑造冬季城市色彩形象,增强城市冬季的吸引力和活力。城市色彩是城市的重要因素,采用有个性的色彩有利于城市的识别与认同。城市色彩对于寒地城市形象塑造是十分重要的。为丰富生活在漫长冬季里的寒地居民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一些冬季气候寒冷的国家,如俄罗斯、芬兰、挪威,丹麦、冰岛等,都将城市的色彩设计得极为丰富,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些小村庄也以明快的色彩而闻名。日本札幌是世界上冬季降雪最多的寒地城市之一,除了采取一系列包括提出适宜的城市颜色的城市规划,还设立冬季节日,建设札幌艺术公园等也以增加寒地城市冬季的活力,改变城市冬季萧条的面貌。哈尔滨,一个走过了百年现代建设的城市,一个以冰雪文化著称的城市,随着城市色彩的确定有着“天鹅项下的明珠”、“东方莫斯科”等等的美誉。

一个城市会因为他独特拥有的色彩而迷人和闻名,因为城市色彩也是城市性格的一种符号、一个标志。标识作用是城市色彩的另一个作用。色彩在城市中不仅能表达抽象的意念,还能用来表达人类生活环境的彼此差异和具体建筑内容,体现出鲜明的标志性作用。例如:色彩能够帮助陌生人找到他要去的地方,因为标志性建筑能起到引导方向的作用,而色彩是关键要素。所以人们经常能够凭借色彩印象记忆起某个城市或某个建筑,这独特的色彩已经是他们的标志,就如同绿色的邮局、看到红十字就想到医疗单位一样。

对于特殊气候条件的寒地城市色彩的规划设计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创造出宜人舒适、富有个性特色的城市色彩。

参考文献:

篇(2)

高校景区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从最开始部分具有独特校园景观的高校为实现高校的社会功能和宣传目的向公众开放,到越来越多的高校为美化校园,向师生提供宜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提升校园景观质量,传承校园文化,参与国家A级景区评审,从而进入国家A级景区行列。但高校校园景区建设中也存在着为建设而建设、为评A而建设,忽略校园文化传承、影响校园育人功能、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其根源就在于景区建设在规划设计时忽略了校园景区建设的特殊性,违背了校园景区建设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生搬硬套,“创造”核心吸引物

部分高校景区规划设计没有与自己的专业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也没有与地方文化和特色较好融合,而是为了达到景区创A需要,凭空“创造”核心吸引物,比如,建设一个并非当地特色的园林,或者建一个跟自己校园相去甚远的微缩景观等等。

2.总体定位不准,偏离教育核心功能

高校校园景区建?O不能为建设而建设、为创A而建设,必须在体现高校核心功能--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总体定位。校园景区应该建设成为集专业教学实践、修学体验、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体验和景观观赏等功能于一体的、针对特定市场群体的宜学、宜游、宜居的旅游教育综合体。

3.功能定位模糊,影响学校和景区管理的协调性

从校园景区规划中的定位来讲,其总体定位的前提是将校园建成一个以育人为主体的校园,而非以游客游览为主的景区,因此在功能定位上,要围绕育人和教学展开,同时兼顾旅游休憩的功能,而非相反。从目前不少校园景区规划设计来看,这方面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这部分影响了学校管理和景区管理的协调性,有时,景区旅游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开展和校园的安全稳定。

三、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强调校园文化传承与发展,结合校园历史与现状,突出学校专业特色,立足校园整体氛围打造,建设出既体现校园传统优势和专业特色,又具有时展精神的优美校园文化景观,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同时又能满足旅游功能的校园景区是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的重要任务,也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解决当前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关键。

1.校园文化传承原则

校园景区规划设计方案要对大学校园的气候、环境、地理和自然条件,以及历史、文化、艺术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尊重与发掘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校园内外环境特色和校园文化内涵,从整体上确立校园景观的特色,坚持景区规划与传统校园文化的融合,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理想的教育、治学环境。通过景观节点、建筑造型、环境小品等承载要素的设计,传承和强化校园文化气息,同时突出时代特色,满足校园历史与未来的文化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

2.特色专业融合原则

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方案要充分考虑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与景区建设的融合,甚至,很大程度上,学校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那些优势特色专业,将他们作为核心吸引物进行打造和建设更能体现高校景区的独特之处和魅力。纯粹的景观建设打造出的高校校园景区将失去校园景区固有的特质和应有的特色。

3.以人为本原则

校园的规划与景观的打造是把社会、文化、资源与生态环境结合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本着为师生、游客服务的思想,利用空间结构、建筑艺术和生态景观,打造特色鲜明、景色宜人、愉悦舒适的优美校园,为师生营造学习、交流、创新、娱乐、生活的静谧美化的空间和良好的校园生活、学习氛围,为游客提供观光休憩、康体健身、修学旅游、教学实践体验的优美校园景区。

4.生态建设原则

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中贯穿生态性,充分利用植物的元素,通过植物语言,如立体绿化、植物小品等来营造校园氛围、凸显主题文化,建设生态校园,是规划设计的又一重要原则。

从整体上来说,规划设计中要合理布局优化生态环境,融合各个单元,达到校园生态环境整体优化、校园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创造一个高水平、高品质、多层次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平衡的校园环境,体现“人――校园――环境”三者和谐共生。

5.功能分区原则

校园景区首先是校园,是教学场所。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要满足师生的教学、工作、生活的物质功能和满足增进师生交流、激发灵感、创造智慧、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精神功能需要。如在校园内多设置桌、椅、凳等,为师生的学习、休息、交流提供方便。

其次校园景区也是景区,是满足游客观光休憩、康体健身、修学旅游、教学实践体验等功能的景区。在景区规划设计中,也应该考虑游客的的需要。

因此,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中,应进行适当的功能分区,将教学功能放在首位,通过科学的游线设计以及用色彩或植物隔离等方式,将教学区域和旅游区域适度分开却又有机结合,使教学与旅游活动都能顺利进行,即互为补充,又互不影响。

6.安全原则

学校是人员密集之所,景区是人流汇聚之地,安全对高校校园景区来说至关重要,是规划设计时必须高度重视和优先考虑的重要原则。

6.1安全制度健全

规划设计中,必须按照公安、交通、劳动、质量监督、旅游等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安全法规和制度,建立完善的安全保卫制度,并落到实处。

6.2救援机制健全

规划设计必须将医务室纳入方案之中,并对专职医务人员的配备做具体要求,同时要求健全紧急救援机制和完整的突发事件处理预案。

6.3人防与技防一体

篇(3)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12-0028-03

1 引 言

园林规划设计艺术,也可称作造园艺术。根据园林绿地的性质,功能要求,组合园林各种要素(包括材料、空间、时间),联系周围环境并使其协调,形成以园林美为特征的、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园林建设蓝图,展现蓝图的效果如何,就由它的设计艺术技巧来体现。

园林是一种立体空间艺术,是通过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规划设计,创造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和生动优美的环境气氛。优秀的园林规划设计,必须遵循基本的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借助各种造型艺术手法来加强其艺术表现力,进而把现实中的风景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升华为诗情画意。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注重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对传统文化的继续并突出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重视园林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及生态性设计等基本理念。同时,在设计中要考虑经济合理性的原则,以最少的投入创造出宜人的景观环境。

园林景观的美学功能和艺术性是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之一。当景观设计解决了园林景观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艺术便成为其永无止境的追求。当园林景观在其功能基本一致时,园林景观的艺术设计风格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这种园林景观就能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人们在心理上对这种设计形式的接受,以便实现设计师在经济、道德、大众审美等方面的影响,强化所设计园林景观的社会认同感。

2 城市园林中协调与对比

城市园林中协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体形、色彩、线条、比例、虚实、明暗等,都可以作为要求协调的对象。景物与景物、景物与环境、内容与形式等诸方面要取得协调,必须有协调的基础,或是相互关联,或是含有共同的因素,或是有相同的属性。协调是形成园林美的重要原则。协调在园林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构景要素中的山石、水体、建筑和植物等在风格和色调上的一致而获得的。运用协调的手法取得统一的构图,更容易达到含蓄与幽雅的美,使园林环境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起来。

差异程度显著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则产生对比关系。园林中的景物,在体形、体量、方向、开合、明暗、虚实、色彩、质感、疏密、动静等方面都可以形成对比。对比的效果是突出某一点或景观,使之鲜明、显著,引人注目。如在树林边缘配置花灌木。特别是以常青树作背景衬托花灌木,体形、色彩都能产生对比,效果很好,称为烘托对比。需要突出的景物,或色彩鲜明,或位置高耸,以形成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协调和对比只存在于同一性质的差异之间。同时,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只强调协调而没有对比,则构图欠生动;反之过分强调对比而忽略协调,又难以达到和谐静谧的效果。因此协调和对比在园林中是达到统一的两个对立面,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体现,强调的是构景要素之间的渗透与调和,而不是排斥与冲突。

3 协调统一程度是衡量园林美的标准

城市园林规划设计首先要做到总体布局上的统一。多样统一又称统一与变化。园林中的构景要素,在体形、体量、色彩、线条、形式、风格等方面,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一致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由于一致性程度的不同,引起统一感的强弱也不同。十分相似的一些部分,即产生整齐、庄严、肃穆的感觉。但过分一致又觉呆板、沉闷、单调。所以要求统一之中求变化,或变化中求统一,即多样化的统一原则。自然山水中,有生物也有非生物,长期以来都是协调统一的。它们以各种不同的内容互相结合起来,形成各种类型的景观特色,每一种具有明显特性的景观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和情感反应。凡是真正使人感到愉快的景观,都是由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具有明显的协调统一。

城市园林的总体布局上,无论是取曲折淡雅的自然式,还是取严整对称的整齐式,或是取混合式(如取混合式还要有过渡与渗透),都要保证全园协调统一。其次是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功能分区中的组成部分与分区、分区与全园、全园与周围环境都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各功能分区都有它的特殊内容,但内容的组成部分之间必须达到协调统一。

3.1 比例与尺度

比例与尺度在园林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而且制约的因素也较多,但总的是以使用功能和自然景观为依据,以观赏效果为标准。要得体合宜就必须从全局通盘考虑,无论是分区规划,还是建筑、水面、道路、小品的布局以及植物配置,都要服从整体,并保证主体景物的“统治”地位。否则,一物不当破坏全局。所谓观赏“比例”标准,是指园林中的景物在体形上具有良好适度的关系。其中既包括景物本身各部分之间长、宽、厚的比例关系,又包括景物与景物、景物与环境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两种关系并不一定以严格的数量关系来衡量,而是鉴于人们感觉上和经验上的审美概念。所谓“尺度”既有比例关系,又有匀称、协调、平衡的审美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与人的体形标准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所熟悉的大小关系。园林中一切景物、设施都是为人服务的。人的平均身高、肩宽、足长都与园中的许多设施和构筑物有直接的关系。如台阶的宽度、栏杆的高度、路的宽度、大门的高度等,处处都要以人为标准,考虑到人的使用尺度、习惯尺度及与环境的关系。

比例与尺度两者的定义比较接近而且含混,造型艺术方面常常在创作的过程中,根据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要进行综合考虑。有时为了整体景观的要求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需要运用一些处理手法根据不同条件安排景物的比例和尺度,这就要求设计者随机应变,创造出符合人们审美心理的景观效果。

3.2 对称与平衡

自然界中存有两种对称,一种是两侧对称,如人的双手、眼、耳等,植物的对生叶等;一种是辐射对称,如海星的轮生触手,头状花序上的轮生舌状花等。对称的布局往往都是平衡的,这种平衡也称对称均衡。对称的布局具有明显的轴线,在轴线左右完全对称。相互对称的两组景物质感与量感完全相同,如大门两边在两个对称点上种植两株同一品种、同等大小和形状的树木。对称平衡给人以庄严、肃穆、稳定、整齐的感觉。

不对称的两组景物如果外表轮廓相似,但内容、实质并不相同,远望有平衡感,近看并不一样,则是在整体上运用了虚实手法,使之产生平衡感,这种平衡称为不对称均衡。大小不同的两个树丛,分布于轴线两侧,离开支点的距离、大者小、小者大,则能产生平衡感。不对称平衡给人以轻松、自由、活泼的感觉。因此,广泛运用于自然式园林中,大至整个园林布局,小至树丛、树群、散置山石、自然水池的配置,往往不对称平衡的景观更接近自然。

3.3 联系与分隔

城市园林中各个景物与景区都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一种是有形的联系,如道路、廊、水系等交通上的相通;一种是无形的联系,如景观的相互呼应、相互衬托、相互对比等。在空间构图上造成一定艺术效果的联系关系,还要尽力使景物之间、景观内容之间产生内在的联系。

联系是求得园中各个局部组成一个整体,分隔则是因功能或艺术要求将整体划分若干局部。分隔同联系一样是求得完美统一的园林布局的重要手段。经过分隔后的区域,便于布置具有特色的内容,激发人们不同的游赏情趣,还可以产生大与小、开与合、动与静的对比效果。分隔的内容及其手段要配之得当,有利用实墙、建筑等的实隔,也有采用景廊、树丛等的虚隔,设计者要灵活运用适当的手法,处理好园林中分隔与联系的关系,或步移景异,或小中见大,或相互渗透,互为对景,使营建的园林既有统一的整体性又有适宜的空间感。

3.4 韵律与节奏

韵律与节奏是指由艺术作品中的可比成分连续不断交替出现而产生的美感。它是多样统一原则的引伸,除诗和音乐外,广泛应用在建筑、雕塑、园林等造型艺术方面。创造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园林景观,如等距的行道树、等高等间距的长廊等,即为简单的韵律。两种树林反复交替栽植,登山道踏步与平台的交替排列,即为交替韵律。由春花、夏花、秋花或红叶几个不同树种组成的树丛,便形成季相韵律。园路铺装常用几种材料铺成连续图案,也可产生道路铺装的韵律。园林中的花境,按高矮错落作不规则的重复,花期按季节此起彼落,全年欣赏不绝,其高矮、色彩、季相都在交插变化之中,如同一首交响曲,韵律丰富,节奏明快。自然式园林中的溪流有曲折、宽狭、开合之变化,更有水流湍急、舒缓之差异,形成既有形又有声的生动活泼的韵律与节奏。

4 结 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城市园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好的园林景观能够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精神需求,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构建和谐美满的社会关系。好的园林景观首先是美的园林景观,因此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排除浮躁心理,遵循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继承发展优秀的造园艺术,同时大胆引入新理念,灵活应用新材料和新技术,设计出景观环境优美,适宜人们居游的园林空间。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园林城市,是包括风景园林师在内各行各业的共同责任;风景园林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修养,迎接新的挑战。

篇(4)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包含土地及土地上的居住区、建筑物、道路、水系、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的规划设计,是建立在布局规划和景观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的基本特征与属性,在区域的范围内进行环境与空间的合理结合。以下就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及地域景观原则进行探讨分析,旨在提高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水平,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现状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现状主要体现在:我国由于农村规划的范围,缺少统一的规划设计标准,引起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与环境质量的破坏。很多原有的水塘和水系流道用于抛弃生活垃圾,没有很好的利用;在很多农村没有解决安全问题,存在泥石流、滑坡等潜在的自然危害;很多农村的建设质量混乱,施工技术低下,居住建筑没有形成统一建筑思想,引起与周围环境的不相协调;很多道路的建设没有考虑实际情况,没有为整个村庄起到整体服务的概念;排水渠道、路灯、通讯等基础设施忽视了农村的整体需求,其配套性、共享性差,教育、娱乐、环保、健身、医疗等设施难以配套运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生活水平的发展。

二、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点分析

1、景观体系框架。村域土地根据规划设计将土地利用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非农建设区。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对农村的村庄景观规划设计中,将住宅区、农田、道路、河流有机组合,整个村域规划形成“点、线、片”的景观框架网络体系。使农村村域范围内的绿地景观和建筑区景观与河流形成一个连通景观体系。

2、景观规划重点。从规划布局而言,着重对农村进行几点规划强调:控制住宅以及公共建筑的盲目扩张,对村庄整体强调合理布局,建设具有宜人景观的人居环境;重建植被,强调景观的生态功能,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人文景观,营造并保护种植田;建立集约化用地政策,与其自然环境相协调。对于硬质交通道路,将严格遵守国家参数,进行标准建设;合理安排民生工程(村委会、老年活动文化中心、幼儿园、医疗室、商业服务点、通信等公共设施场所)、综合防灾体系工程(消防信道、防洪工程、抗震工程、泥石流防护工程)、生活辅助设施工程(垃圾收集点、公共厕所、停车场)在规划中的合理位置,中心公告服务设施区。

3、绿地景观设计。整体规划采用“点”、“线”、“片”相结合的手法组织景观点,营造流线生动、步移景移的景观效果,布局安排合理。在村口,设置的该村牌坊以及景观小品,这是整个景观轴线的开端,沿着村内主干道同村内道路交汇处,将是整个村庄的中心公共服务区,包括村民室内活动中心,室外体育活动公园、养老院、幼儿园,、医务室以及村委会及侧坪休闲区域,音乐喷泉休闲广场、商业服务中心、中心停车区域,再沿着主干道,规划各类景观小品及绿化景观,这些景点沿着主干道合理的布局,营造出一个适宜居住的美丽农村环境。

4、建筑规划与设计。依据新农村的住宅建筑要求,原则上遵循充分利用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对现有建筑进行质量评价,统一拆除老房、危房。然后按照国家统一建筑参数标准,进行整体修筑。建筑风格采用本地住宅的特征,合理布局住宅平面户型,设计内部功能分区;强调户型外观整体性与美感,提高村庄人居环境质量。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简单而紧凑,位置主要集中于新村中心,在村中心布置村委会、村医务室、农村的幼儿园、商业中心、养老院、室内活动中心和公厕等公建;并且把室外活动场所与灾难紧急疏散广场布置于村内十字路口周围,确保交通顺畅,为村庄的安全更添一份保障。

三、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要体现地域原则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要重视传承地域景观特色。新农村规划建设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传承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特色,使之成为有本地传统特色的现代化新农村景观。改造不是随意的盲目改变,而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和寻找地方文化传统元素,进行系统化的规划设计,适应当地人生产生活的最佳环境,适应农村特有的自然环境;是在保护原有古老装饰风格基础上的改造,是一种传承地域文化的行为。改造也不是模仿,而是在本身地域文化中寻找代表性符号,并作适当的强化,否则就会丢失地域特色,丧失文化传统。

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造就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古村。历史文化名村一般保存着比较丰富的文物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能完整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其中大部分街巷、建筑、环境及居民生活状态保存完好。我国已将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纳入了法制轨道。但是,真正纳入法规保护的历史文化名村只是中国数量庞大的自然村落中的极少一部分。一般村落中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定的传统特色,与历史文化名村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的完整载体,在体现村落传统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其中文化的和谐和历史传统的可持续发展是要素之一,在新农村规划设计中,对村落传统进行保护和延续意义重大。实现新旧村落文化脉络的延续和空间形态的自然生长,还要了解村民对住宅建筑空间的需求,结合引导新的生活方式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共同对由此产生的新建筑空间需求进行合理化设计。掌握好原有的村落形态和构成肌理,对原建筑形态、院落布局特征进行新与旧的必要协调,调整好新环境与旧村环境的关系,即新建筑以与旧村相似的尺度和肌理,有机地嵌入新村建筑群内,把新建筑的布局和开放空间的控制与旧村形态有机地衔接起来。

坚持求大同存小异的规划设计原则,可缓和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可保持原有的地域特色。建筑材料可以用现代材料来替代,但应以不破坏地方原有整体风格为准。农居建筑群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可以突出地方特色。保护农村原有的聚落生态、自然生态是发扬地域特色,使本地的历史文化生态得以延续的基础。整体规划改造的原则是以保护地方特色为前提,新建筑与老建筑相和谐,不能出现与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那样只会是破坏整体村落的美观,破坏环境的和谐,以致会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古人常以“和为贵”“和气生财”来表达人与人关系上的“和谐”、“和气”的重要。如今,一些富裕的农民产生了显富、攀比、炫耀的心态,反映在建筑上则是极不和谐的争奇斗艳。

结束语

在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建设中,既要体现乡村新貌,体现农村的现代气息,又要保护好文物古迹,保护好生态环境;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万面,既要保持农村纯朴民风,弘扬优良传统,又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形成新农村的新风尚。

参考文献:

[1]刘萍.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

篇(5)

1.过于追求形式美与观赏性,忽视了实用性与安全性。关注视角效果,不注重营造真实空间环境,未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小区看上去很气派,而空间支出过大,生成了消极空间,使业主缺少安全感。2.强调小区亮点,片面追求新奇,使得小区风格和周围环境不调,割裂了城市整体形象。在设计上,追求布局结构变化,未融进周围整体环境与城市整体形象相脱离。3.小区模式缺少特色。多进行模仿没有创新,与时代需求及人们高要求居住环境不协调;小区缺少特色,外在建筑单一,内部空间单调等。4.过于提炼及利用所在区自然资源。没有充分分析小区当前及未来发展,未充分利用当前自然资源,更多地使用了人工景观,没有体现人与自然的统一,不利建筑开发成本的节约。5.盲目跟从市场潮流,使得景观设计不协调建筑风格。如,在追求异域风情方面,照搬了国外的设计模式,仅是简单的复制,未将文化与内涵于实际设计中体现出来,景观设计脱离了建筑风格,导致国内文化品味缺失。6.缺少前瞻性与可预见性,并不协调小区未来发展。追求最大的效益。规划设计仅考虑现阶段需求,没有为未来发展留有充足空间,使得小区改造产生了较多问题。

二.怡江城住宅小区总平面规划设计

1.工程概况:小区总用地面积:16.878526公顷,地上计容积率部分建筑面积:388062.5m2,容积率:2.3,绿地率:37.1%,居住总户数:2987户。2.空间环境(1)外部空间:江阴怡江城住宅小区北面为浩浩长江,风光旖旎,天宇廓清,南面为城市道路,出行方便,小区北面布置了4栋高层,两端两栋为31层住宅,中间两栋为33层住宅,小区北面沿江立面采用中间高两边低的处理手法,形成丰富的天际轮廓线。小区南侧设计为29层住宅,采用北高南低的设计原理。住宅平面组合围合空间,建立富有层次的建筑空间,创造了领域感很强的室外公共空间。(2)内部空间:住宅户型面积以60~150m2多种不同面积,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以户型为单元模块,每层2-3个单元组成,每一户均有良好的景观阳台和合理的使用空间。(3)景观空间:小区大环境:小区北面为长江,推窗而望,天光云影之美,江海一色之势尽揽胸中,远眺江南江北,浩然之气激荡于天地,小区与城市滨江风光带融为一体,结合实际使用功能和形象塑造新的城市节点景观,沿着外滩滨江亲水公园一路畅游、健身,享受健康、舒适、悠闲的时光。小区主入口设于南面城市道路,采用迎宾长廊,住宅单体围合中央花园,中央花园风景秀丽,设有儿童活动空间、儿童戏水池、老年活动区、冥想空间,多功能活动空间是居民休闲、交流、聚会、健身场所。(4)完善的道路系统:消防登高场地均结合车行道,地面停车区域有序划分,地下停车入口合理布置。

三.住宅小区总平面规划设计原则及要点

对一个建筑项目而言,住宅小区建筑总平面图从整体上进行了布局,是建筑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房位置、道路及原有环境间关系等,涵盖了众多的内容,需要多个专业协同起来。所以小区住宅建设要注重规划设计总图。1.住宅单体户型的设计每户全部是明亮的厨、卫、厅、卧,提供通风条件。考虑到所在地生活习俗,主卧突出良好舒适性,主卧室、起居室各开间3.5~4.0m、4.1~4.9m,各空间布置突出合理性与紧凑性,明确各分区功能。动静分明与流线清晰。每户南面设置一个阳台,北面设置一个阳台,提供良好的景观视野。保持用餐空间独立宽敞,尽量保持大面积厨房。为迎合现代家居生活所需,每户全部设置储藏空间。2.住宅小区的功能布置小区主要功能是住宅,配置了各套设施,包括室内活动室与休闲活动场地。于中心绿地内设置休闲活动设施,同时设置有室外活动场地,包括羽毛球场与篮球场等,让居民生活更加丰富。3.住宅小区的人性化设计结合现代人生活规律,运用了合适面积的卧室,三室套型均设置两个及以上卫生间,适应不同人群使用要求。结合工程在城市所处地理区域,夏季温度较高,主要是南北风向,为此,住宅平面设计时,重视房屋朝向,协调好通风等。对小区各户型而言,全部是南北朝向。每户全部设置卧室1~2间,全部向阳,为用户提供洁净的起居环境。起居室和餐厅结合在一起,传堂风引入室内,以度过一个清凉的夏天。4.住宅小区的绿化系统设计该小区在设计上,一个特色之处是绿化环境设计规划上使用了以下几种手段,使绿化面积变大:让建筑覆盖率减至较低:减少车行道里的数目,车道与消防登高硬地相互分享资源。江南园林的核心结合了现代园林风尚,生成了该小区绿化景观设计原则,这种新风格协调了周围环境,保护了环境。将江南的地方特色呈现出来,继承了江南园林的优秀传统。首先,在小区内部创创建现代、简约的风尚,将江南园林景观中心引入其中,照应绿地,产生另一番趣味。小区内外,四季处在青山绿水中,与大自然融为一起。5.住宅小区的交通系统设计线型交通结合了环形交通,生成了道路交通系统,小区景观大道、宅前通车道,沿着水系设置步行道。小区在城市主干道设置了两个出入口。主干道穿透南北方向,较为方便。

四.结语

在建筑设计中,住宅小区总平面规划设计提供了前提条件,一栋建筑物也要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搞好建筑设计,处置好相互间的关系,如地形道路与周围环境等,如此建筑设计师才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居住观念与居住心理等,使用的设计理念与手段更加人性化,确定小区特色时,有所改变,营造高品质的人居空间,创收更高的效益,实现各方间的共赢[2]。

作者:朱晓华 单位:江苏中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篇(6)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对环境的认识和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道路景观也不仅仅局限在满足功能和视觉美感的层面上,也逐渐转变到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上。因此,当代的道路景观设计就应该立足功能需求、生态原则、文化特征三位一体的整合[]。具体来说,物质景观是载体,生态保持是法则,文化内涵是目标,互相结合以此共同实现道路景观的现代化。

一、目前我国道路景观存在的问题

(一)景观规划忽视地下管网、架空线路

在道路景观绿化时,经常发现在埋有地下管网的地段上盲目栽植大型乔灌木,结果使植株生长势态减弱,甚至因根系无法伸展,吸取不到所需养分而死亡。有的在有架空电线的下面盲目栽植,因产生树线矛盾不得不疏枝,影响了美化效果,更严重的是大风季节,因疏枝不及时,造成线路中断,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危害。

(二)景观规划忽视道路的交通功能

有些地方过分重视道路景观设计,却忽视了道路的交通功能。比如在人行道上栽植树型不紧凑树木,影响人们步行或骑车,甚至也会阻挡行车视线。

(三)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

很多规划者只顾眼前效果,不考虑长远利益。选用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结果因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逐渐死亡。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整体效果[]。

二、道路景观规划所要遵循的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实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景观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在道路景观环境设计中,我们首先必须要坚持生态优先,保证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是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具体内容之一,同时也构成了自然景观。道路景观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基础上。一切生物都离不开地面,只有在地面上创造宜于多种生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才能达到生物的多样性。因此,城市道路建设一方面要保护城市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要对在城市化过程不可避免地被破坏的自然资源进行补偿,并建立城市的人工生态系统,保证城市持续发展。

(二)协调性原则

城市道路是一个有机整体,设计中要协调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保证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同时要协调保护与开发、景观与生态、投入与产出、建设与养护的多重关系,保证道路景观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应协调道路沿线各功能地块的总体景观建设,保证城市绿化体系结构良性地整体发展。

(三)服务性原则

道路景观的服务对象为居民,景观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充分挖掘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地域特征,满足各种不同情感的需求,尽量做到自然布景与规划布景相结合。应体现出“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环境观,追求天、地、人的和谐,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主题。主要以自然美、植物美、景观美为基础,体现自然的重要性。形成绿地成片、树木成林、花香四溢、环境优美、生态平衡的城市景区。 三、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析以上原则充分表明,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受到更大时空范围内的城市发展的制约与影响,因此观念意识上要转变“就景观论景观”的传统思维,形成景观的区域观和时空观,以下是对道路景观设计的方法进行几点分析:(一)生态绿地建设道路绿化和景观环境建设是建立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环节。道路绿地应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道路红线内的绿化带,另一部分是道路红线之外沿道路的绿化带,该绿化带的宽度即为绿线宽度。根据《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的规定:红线宽度大于五十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百分之三十;红线宽度在四十到五十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百分之二十五;红线宽度小于四十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百分之二十[]。

对于生态树种的选择上要突出地方特色,南方地区还好,北方地区应该适当增加常绿树种以弥补冬景的单调和萧条,同时注重常绿树叶的相互衬托。在种植方式上,我们要打破单调的行列式布局,以组团式、条块式为主要配置特点,乔、灌、地被结合进行复合混合式立体绿化,形成富有层次感和韵律感的景观生态走廊。使道路景观努力形成行人视觉与行为心理的绿色景观。(二)景观设计的多样性

道路的景观设计在考虑一定连续性的基础上,也要增加变化,结合城市文化、企业文化,创造多样性的有文化意蕴的景观,同时也为各种材料、技术的多样性表达提供空间。

(三)分车带的景观设计

在设计分车带景观时,应结合自身宽度、所处车道性质及有无地下管线进行规划。位于快车道之间的分车带,以草坪和宿根花卉为主,适当配以小型花灌木。位于快、慢车道之间的分车带,宽度为两米以下或有地下管网的,以草坪和宿根花卉为主;宽度在两米到四米之间,且无地下管网的,可采用灌草结合的方式,做灵活多样的大色块规划设计;宽度为四米以上且无地下管网的,除灌草结合外,还可配以小型乔木。

(四)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在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中,我们也要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一方面,即使在人流不是很大的道路上,也应该设置便利设施,比如地图、公用电话、公共厕所等,避免在人们活动时,感觉缺乏人性化的关爱。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景观设置,不能设置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弯道转弯处,不能影响驾驶员视线通透,所以在道路的一定宽度和高度范围内的车辆运行空间,树冠和树干不得进入该空间,同时要利用道路绿地的隔离、屏挡、通透等交通组织功能设计绿地。

四、参考文献

[1]韩丽雅.道路绿化建设现状及思考[J].河北林果研究,2003,(1).

[2]丁铭绩.浅谈城市道路绿化设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2).

[3]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5]王晓谋.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6]刘滨谊. 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篇(7)

规模不宜过大,选择离老年人熟悉环境不远的、发展较成熟的、适宜老人居住的区域。不能选择在各项配套设施不完备的城郊,远离亲朋、生活不便的区域,易让老人产生孤独感。同时选择的区域要避开吵闹的环境,能接纳各类特殊老年人群,并可以提供体贴的社区服务,满足老年人教育、工作、娱乐的需要。

扩大社交空间

随着传统观念的转变,社交休闲方式的多样化,老年人对精神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适合老年人需要的保健医疗、文化娱乐、老年大学、商业餐饮等成了老年社区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利用这些设施开展各种文艺创作、娱乐健身、联谊、观光等活动,可以扩大老人交往的空间,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

注重通达性和功能性

老年人行动不便,区域、方位识别及反应能力迟钝,在设计老年社区时应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设置具有功能性强、交通流线相对简单的空间设施和便利的通道,同时设置各种无障碍设施,充分考虑老年人步行和使用轮椅的空间,消除地面所有的高差。

关注外观

漂亮的建筑外观,能给老年人积极的暗示,同时能使老年人更易于接受周边环境,形成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进而形成强烈的归属感。

配备医疗设施

完备的医疗设施是好的老年社区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老年人健康的重要保障。基本的医疗设施、设备需配备,同时要考虑老年人生理特点,设置人性化的室内设施,消除医疗机构性标志,如护士站、配药车等。充分考虑到各种不安全因素,如呼叫报警系统的合理设置,注意各种室内装置的易用性。

给予家庭归属感

充分考虑到老年人所熟悉的环境,不设置空荡、面积较大的空间。同时要让室内空间设置更加温馨,考虑大多数老年人常年形成的居住习惯,提供相对传统的室内空间。

考虑景观建设

考虑到要弥补老年人减退和丧失的机能,社区的道路系统、交通组织应以保护老龄人的行动为基础,室外环境要开阔平坦。小区要有良好的通风、日照条件,并适当布置绿化、喷泉、亭子、长廊等景观。同时提供无障碍物的绿地,为老人或残疾人行进、散步、晨练提供场所。

注意隐私性、尊严感及安全性

篇(8)

老龄化;老龄产业;老龄地产;养老社区;配套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1. 老龄产业发展背景

我国自1981年至1999年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速度仍在加快,呈现高速、高龄等特点。未来老龄消费市场巨大,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14年至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我国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2. 老龄居住产业发展背景及老年社区设计现状

作为老年人生活的基础及老龄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龄房地产业暨各类老年社区是解决老年人居住、服务需求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解决和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

目前国内针对老年社区规划设计特点和基本原则的研究刚刚起步,老年社区的建设标准也相对缺乏,难以满足开发建设需求,亟需在规划设计层面研究和总结,以指导越来越多的老年社区建设。

3. 老年社区的特点

老年社区相较普通社区的最根本区别在于:老年社区是硬件物理空间充分结合适老化软件服务的综合性、经营性社区。老年社区除了为老年人提供满足其身心特点的居住空间外,还必须为其提供完善、系统的适老化软件服务。

因此,老年社区需建设更多的居家、社区乃至机构型老年服务设施,会存在大量的后期管理与服务运营工作。由此可见,养老社区在居民入住后,将面临更加复杂、繁重的服务经营压力。

社区除了传统认知上的无障碍、适老化和设施设备的植入外,更重要的是将物理空间与软件服务充分结合,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及管理服务人员的运营需求。因此,养老社区的重点在于服务,养老社区规划设计的重点在于服务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

4. 老年社区配套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原则

1) 老年人需求及社区服务的分类:

老年社区中配套服务设施的业态和产品类型定位应围绕老年人的实际生活需求及服务进行。

老年人独特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决定社区所提供服务的门类,配套服务设施应满足服务的空间需要。

2) 老年社区配套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原则

a) 向心化原则

老年社区中,配套设施是支撑社区内外老年人各类所需服务的物理载体。应保障对社区内老年人有较均衡的服务半径,使其能较快捷地到达并享受各类养老服务。同时使服务运营人员能够有效、快速地到达老年人家中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因此,社区配套设施应在总体规划布局中相对居中布置。

向心化的布局形式能够缩短老年人到服务核心的路径,在身体机能允许的情况下获取所需服务。同时能够有效降低服务运营者的服务半径,提升服务效率,进而提升服务品质。

b) 多核化原则

配套服务设施所面临的主要服务对象不尽相同,如健康医疗配套主要服务于身体机能明显下降或需要护理的介助、介护型老年人,而日常生活服务、情感及育乐型配套等主要服务于活跃健康型老年人,甚至社区内部非老年人。

因此,配套服务设施的经营业态、服务对象、服务团队、运营模式均不尽相同。根据其自身特点将服务核心多点布局,有针对性地对配套周边人群提供服务,则能够有效提升服务效率和品质。

c) 网络化原则

服务应满足社区内老年人“随时、随地、随意”地获取所需服务。配套设施以等级划分并合理布局,有利于获得较短的服务路径、较快的服务效率及有针对性的服务功能。多级配套形成的网络化布局,可避免集中化服务配套设施造成的路径长、效率低等弊端。

d) 庭园化原则

大型配套综合体有利于集约功能、降低建造成本和时间。但老年人的方向辨识感逐步退化,大型建筑空间复杂,不利于老年人寻求所需服务空间。

同时,老年人在利用配套空间的行为上与年轻人有本质区别,可能将生活中绝大部分时间消磨在各类配套服务设施中。

此外,社区后期运营中,如何让老年人充分利用和享受配套设施并在产生更多的消费,形成社区长期稳定的经济回报,也是老年社区区别于普通社区盈利模式的重点。

因此,配套服务设施的首先应与用地内外可利用的景观资源充分结合,将服务载体纳入到景观环境中,形成园林化的服务空间,提升服务空间品质。

各单体以院落形式布局,有利于将进行同类活动的老年人聚集起来,提升社区及本配套设施的人气和活力。院落形成的半私密空间,有利于避免各类不同活动之间的相互干扰并限定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品质和效益。

e) 聚落化原则

老年人的活动一般具备明显的初始目的性和临时转换特征。即需要某种服务的时候比较明确地前往服务空间,中途可能在不同服务空间转换。

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应根据服务业态种类相对集中地布局,方便老年人辨识和记忆、明确方向,较快地到达初始服务需求空间。同时提供方便的建筑内外交通联系路径,供老年人方便地进行服务转换,保证可达性和舒适性。

f) 分置化原则

配套服务设施根据等级差别,在服务半径、对象及方式上有明显差异性。

一级配套服务半径较大,往往内外服务兼顾且服务人数量多;二级配套服务半径适中,主要服务于社区内部人群;三级配套服务半径最小,主要服务组团内部人群,服务强度最小。因此,在规划布局中必须注重这些差异性。

一级配套设施应布局在社区与城市的交界面上,方便内外兼顾服务,发挥配套的最大效益。同时,使如医疗护理等设施中的人群不会与社区内部其他人叉,造成不良影响。这些设施中的老年人出现意外情况,也能相对快速便利地转介到社区外部,并最小限度影响社区。

二级配套设施应布局在各生活组团群相对核心的位置,便于健康独立生活老年人充分利用和享受设施空间及服务。

三级配套设施应布局在各组团核心或组团出入口,以最小服务半径和最便捷的服务支持组团内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g) 配套服务设施的复用性原则

篇(9)

中图分类号: F323.2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6.029

农村水利灌溉工程不仅在旱季能用来灌溉农作物,还能在雨季排洪抗涝,如何做好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好取水方式尤为重要,本文就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做细致分析。

1设计标准

河流的径流量会随一年四季的变化而持续处于变化之中,同时农作物对应的种类以及种植面积都将会发生较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将造成灌溉用水量的大幅度变化。因此,灌溉工程既要保证规划设计的标准,也要保障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又要满足灌溉用水量随气候和灌溉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目前,我国的灌溉设计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灌溉设计保证率,首先应该调查当地灌溉工程的规模,清楚当地农作物的种植种类,最重要的是当地的水源情况,这些是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的关键因素。

抗旱天数,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确定旱季的时间周期,摸排了解灌溉设施的供水能力,保证满足农作物的供水需求,才能确定抗旱天数。

2灌溉渠系的规划设计

2.1总体规划布局

要结合当地的水资源、地势、发电能力、饮水情况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系统地做出合理的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做出科学的规划设计,实现更好的管理和工程高效施工。做好农田水利灌溉渠系规划设计。

2.1.1利用地形优势 旱季是灌溉农作物的关键时期,要达到自流灌溉的要求,首先要把灌溉渠道布置在地萁细叩牡胤剑以便提高水的流速,实现自流灌溉。到了雨季,排洪抗涝是首要任务,排水沟渠的布置要选择地势相对低的地方,便于农田内多余水量的排出,达到排洪抗旱的目的。由于排水的地势较低而灌溉渠道的地势较高,所以要分开修建。为了不影响全局基础又能有效照顾到局部,所以采取小片灌溉的方式是针对局部高地,采取小片提排的措施是针对局部洼地。在进行渠系布置时,尽量直、整、齐,减少交叉建筑物,这样可以节约渠系规划的成本。

2.1.2安全是主要原则 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施工过程中,保证安全是否顺利完成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前提,要做到减少挖方,尽量减少高填方,避免存在难工险段。在地形为山丘时,为避免渠道被破坏,在渠道布置时要尽可能避开小溪和河流,选择透水性极低甚至不透水的土质地带。避开风化岩石层,在满足灌溉要求的同时做好排洪、泄洪的措施。

2.1.3综合利用 因各个地方地势条件不同,在山丘进行渠道布置时,首先要考虑水源和供电设施,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真正实现多种用途和一水多用。使用集中落差的渠道布置方式是最可行的,如果在平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基本没有太大的起伏和落差,灌溉模式可以选择河井相结合的方法。

2.2干、支渠的规划设计

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对灌溉渠道的干、支渠进行有效的规划设计。对平原灌溉区的干、支渠规划设计进行系统的分析。平原地区耕地面积多,地势广阔,结合平原的地势情况和旱涝具体严重程度,对平原地区干、支渠的规划与设计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和部署。

3取水方式与规划设计

灌溉水源决定灌溉取水方式,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和设计中确定好取水方式非常重要。根据灌溉水源的地势等因素,有以下两种灌溉方式,即自流灌溉和提水灌溉。自流取水灌溉是以河流作为水源,进行有坝取水和无坝取水。在进行取水方式的设计时要考虑开渠建闸,引水地点水位的高低、地点和引水口的长度,方便农民对农田进行灌溉,同时还能节约工程成本。

3.1无坝取水

是否需要修建水闸是进行无坝取水的关键所在。如果不修建水闸,会使引水口无法控制水流量和流速,导致渠道在水的冲击下损坏,严重的还会淹没农田。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修建水闸,将引水角度掌握在30°~45°之间,这个角度能保证水流相对平稳流入渠道,引水口能够承受相对大的引水量。

3.2有坝取水

3.2.1溢沙坝 通过拦截河流提高水位,可以将雨季多余的水量排出。

3.2.2进水闸 进水闸是引水灌溉的根本,可以有效控制进水量,不让多余的水流入。

3.2.3排沙闸 泥沙流入渠道会造成渠道堵塞,排沙闸的作用就是有效防止和控制泥沙流入渠道。可以考虑修建沉沙槽、沉沙池等防止泥沙的设施。

3.2.4防洪堤 防洪堤的主要作用是在雨季防洪,保护城镇居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平时还可减少拦河坝对上游的损失。

4结语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兴修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是大力推进农村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要综合实际情况,建设科学合理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造福百姓,让更多的农民受益,从而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水平。

篇(10)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由于缺乏城市规划控制,过去我们所熟悉的城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既陌生又难以令人喜欢的新城市。由于普遍缺少审美文化修养和对城市色彩的重视,城市建设的投机、浮躁和短期行为,在大中城市蔓延起来。无论你到哪座城市,城市的差异越来越少,面貌越来越雷同,而杂乱无章的色彩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失去了安全感和归属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色彩问题开始受到大家的关注,既然重新建设是不现实的,那么怎样去改变目前的现状,给城市建设披上一件和谐的外衣,这就是要积极开展城市色彩设计。

一、城市色彩

城市色彩是指城市公共场所中所有物体外部被感识的色彩总合。城市色彩有自然色和人工色(或称文化色)两部分构成。城市中的土地、山石、草坪、树木、河流、海滨以及天空等等,所生成的都是自然色。城市中所有地上建筑、硬质广场地面、及交通工具、街头设施、行人服饰等等,凡是人工产物,所生成的都是人工色。在城市人工色构成中,还可再按物体的性质,分为固定色和流动色、永久色和临时色。城市各种永久性的公共与民用建筑、桥梁、街道广场、城市雕塑等,构成固定的永久性色彩;而城市中车辆等交通工具、行人服饰构成流动色;城市广告、招示牌、路牌、报亭、路灯、霓虹灯、及橱窗、窗台摆设等等则构成临时色。这仅是对城市色彩概念性的分析,真正的城市色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与光的原理、材料的表现机理、环境色彩、建筑位置都有关系。完整的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应对所有城市色彩构成因素统一进行分析规划,确定主色系统和辅色系统。然后确定各种建筑物和其他物体的基准色,以及城市广告和各种公共车辆等流动色,包括街道点缀物及窗台摆设物等等的临时色。依据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笔者主要从城市建筑物的固定色彩,以及固定色和自然色的协调方面进行探讨。

二、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色彩是一个城市总体的建筑颜色,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不仅仅是对一个城市的色彩确定一个色调,重要的是突出城市的自然美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城市的历史文脉,并且通过色彩去识别城市和城市区域功能。

(一)自然美的原则。人类的色彩美感来自其“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进程中,来自大自然对人的陶冶。对人类来说,自然的原生色是易于接受的,甚至是最美的。因此,城市的色彩永远不能与大自然争美,而要尽量保护,突出自然色,特别是树木、草地、河流、大海、甚至岩石的自然色。桂林城市建设中,是以桂林山水为主体,作为大背景色,建筑采用徽派建筑风格和色彩,既体现了对自然山水的尊重,又使其融入山水之中。

(二)与自然环境和谐原则。和谐是色彩运用的核心原则,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原则。和谐是要求城市色彩在变化中、差异中的统一或协调。城市色彩的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自然环境色彩的协调;二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建筑环境色的协调。城市色彩首先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比如,四川九寨沟和福建武夷山,作为旅游城市,其色彩鲜亮,给游客留下鲜活印象,起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良好效果。或是冬天白雪皑皑的哈尔滨,城市暗红色调,亦比较容易找到平衡。或是青岛、威海等海滨城市,“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红色是人工色,鲜亮对远航轮船能起航行标志作用,其余全是自然色,将自然色巧妙的借用,实现人工色与自然色的和谐统一。

(三)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原则。城市色彩一旦有历史积淀形成,便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并在不断诉说着城市历史文化。因此,历史文化名城或古城,为了延续历史文脉,城市应尽量保持其传统色调,以显示其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如果城市原有风貌已被破坏,起码在历史建筑、文化古迹周边的建筑,其色调必须与古建筑相一致。最近,西安市在对城墙内建筑改造过程中,就是采用唐代长安城青砖、红柱的主色调,去复兴大唐风采,不仅是对现存古迹保护和现代建筑改造,更是对这座历史名城文脉的延续。

(四)城市功能区分原则。如同医院工作人员的服装颜色区分不同工作岗位一样,城市色彩要服从城市的功能。这之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城市的整体功能;二是指城市的分区功能。一座商业城市与一座旅游城市,其色彩自然应该有所区别,一座大城市与一座小城市其色彩原则也应有所区别。对于像香港这样的商业大城市,城市色彩服从于商业目的,即使色彩有些混乱,人们也能容忍。但对于西安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假如其城市色彩混乱,便有损于城市形象。从城市区域划分来说,城市行政中心,一般都比较凝重一些,色彩应偏于冷色;商业区的色彩,可以活泼一些,商业气息浓一些,色彩可大胆选用暖色;居住区的色彩,应素雅一些,可以是比较柔和的复合色系;旅游区的色彩,则要强调和谐悦目。这些原则是城市色彩规划的通则,比如用适当色彩手段将居民小区与商业街区区分开。

三、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一)城市色彩不宜商业化。目前造成城市色彩混乱的一大根源,是城市色彩的商业化运用。突出表现在城市广告色彩运用上。大面积色彩艳丽,色彩饱满的灯箱、横幅或气球广告,无规则的置放到城市建筑屋顶、立面或街道广场上,甚至一些标志性建筑也披上花花绿绿的广告,将整个城市的色彩切割的七零八落。造成严重的色彩污染,给人以喧嚣和紧张之感。

(二)城市色彩不宜过分个性化。色彩本身也是一种语言,可以传递某种信息,许多新建筑为了突出自我,使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的眼球。一些单位或企业,不考虑城市色彩的协调性,以自我为重心、重点,选择最时髦的装饰材料,或最鲜亮颜色装饰建筑外表。有的房地产企业,为了显示自己,给所建高层公寓楼涂上红绿黄蓝紫数种色彩,争相斗艳的屹立于城市之中,由于建筑本身体量就大,它所造成的色彩污染后果就更严重。

上一篇: 资产评估公允价值 下一篇: 档案管理主要事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