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街道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5 16:26: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特色街道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特色街道设计

篇(1)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地域文化是由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孕育和形成的。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由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近十几年间快速发展,在此趋势下,时有“建设性破坏”的发生。急速的城市扩张和旧城改造中,老街道逐渐陈旧狭窄,新街道往往忽略对城市历史人文的挖掘。聊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过了数千年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积累,已形成了自身的地方特色。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聊城市按照100万人口规划的道路已经呈现先天不足的弊端,面对主城区人口610(2011年统计数据)多万,其中常住人口560多万的现实,聊城加速了道路的规划建设。快进的后果就是:传统街道被国际化的现代化街区取代,街道景观趋同。

一、聊城古城区的现状及问题

古城区十字大街中,楼东大街为传统商业街,楼西大街是旅游商业街,楼北大街设置为餐饮美食街,楼南大街为文化商业街,四口大街为古城次干道,道署(东、西)街设置为政治中心,其中府衙、依绿园、府文庙、老粮库、杂技团礼堂和万寿宫遗址都在此街,这里也是古城重要的旅游游览区。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街道的设计也在盲目追赶潮流,生搬硬套,引入的造景和绿化模式与传统街道的尺度、风格极不相称。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街道景观无地域特色,强调现代化的大尺度,造成比例失调,缺乏层次感。

(2)缺乏完整统一的艺术形象,沿街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有待进一步完善。

(3)缺少必要的人往、休憩空间。绿化不足,同时缺乏景观构成元素。

(4)车辆占道严重,造成视觉环境影响。

二、地域文化特色及在街道景观营造中的作用

聊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此地域形成了东昌文化、临清文化、战国高唐文化等,具有深远影响。弦子戏是聊城著名的地方戏曲剧种,自清道光年间流传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是聊城城乡居民文化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还有具有线条豪放、形式朴素、乡土气息浓厚特点的茌平剪纸,面塑花样丰富,题材广泛的郎庄面塑,流传在茌平县的洪屯乡泊渡口村和贾寨乡一带的平调秧歌,发挥了凝聚中原文化力量的作用。地域文化特色包括了地域性和文化性两部分。地域特色是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根基,文化是街道景观内涵的代表,体现的是城市的精神和可持续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应该积极地理解和综合运用地域文化,强调整体与统一,着眼于地域特色,创造有个性的城市街道景观。

三、街道景观的设计原则

(1)尊重和体现地域文化原则

不同城市的发展脉络不同,历史是街道魅力与个性的体现,深入研究城市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传统风俗习惯,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来营造街道景观,提升城市形象。

(2)整体性原则

从城市的整体角度出发,既要考虑街道的个性问题,也要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布局。在统一的基础出上求变化,在变化中找统一。

(3)以人为本原则

街道景观设计的目的是满足人们在城市环境中的活动需要。人群的活动也是景观角度的一个方面,因此景观应该服务于不同人群,根据不同的爱好、行为习惯,合理布置公共设施和绿化,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目标。

四、古城区街道景观的特色营造

聊城市古城区的街道大致可以分为交通、商业、步行和其他生活类街道。街道的景观特色可以根据城市或某个区域的个性,结合整体形象来营造。

(1)承担交通的街道往往连接着城市的各个区域,路幅宽、交通量较大,道路除了车行道,还有人行步道。当路幅宽度超过30m时,人的视觉尺度已经无法与空间进行连接。这类街道景观的设计目的是满足快速行进过程中的欣赏。沿街建筑物、行道树、标志物等构成的街景是这类道路中比较典型的景观,因此,建筑物的连续性、建筑轮廓的统一性、绿化的完整性都是为了营造均衡、适度的空间。可根据道路所在的地区的个性,布置标志物或雕塑来丰富景观,通过道路铺装和地域植物来强化地域特色。

(2)商业街通常地处城市核心区,两侧或单侧由店铺组成。由于步行的人流量较大,街道的宽度要考虑商业街的性质和规模以及机动车道和步行道之间的矛盾。商业街道一般是由沿街建筑、行道树、标志物构成,景观模式比较固定,因此需要注意建筑物和街道的连续和统一,适当地通过构筑物和街道家具创造均衡的空间,突出商业街特征的同时也突出文化地域特点。

(3)步行街是商业街的另一种形式,一般设置在城市中心区,除了满足居民购物、休闲、文化、娱乐的需求,还承担着展示城市魅力的职能。东昌楼东大街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上可追溯至宋代。解放前后的楼东大街是聊城城区最繁华的街道,当时街道长400米,宽18米,既短又窄,却“天天如赶会,日日似过年”。随着商业向多元化发展,新的楼东大街集商业、娱乐、休闲、美食、文化、旅游为一体,使得这条百年老街重新焕发生机。值得注意的是地域文化不应只集中在个别要素的设计上,而应采用反映街道整体个性的设计手法。其次街道的步行人流量大,密度高,且步行持续时间较长,因而需要设置人群休憩空间及设施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在步行街中,因为商业店铺的聚集,使人的活动有一个诱导性的、集聚性的规律,街道设施和小品的设计可成为既满足功能又有个性的街道景观亮点。比如座椅、雕塑、指示牌等都可以被赋予地域文化内涵,为人群提供舒适、识别、便捷的功能,同时起到烘托、点缀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4)生活类街道是为城市各个功能区服务的。这类街道的氛围与本地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聊城市古城区现还留存了部分体现城市个性特征的和历史文化的街巷、牌匾,是生活类街道的特色部分。从展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角度来看,老街道比起城市大道更为重要。它们给人以历史感和对往事的回味,因此对待这些道路要慎重,改建时要注意不要改变道路基本形态。在尺度较小的街道空间,应尽量避免各种设施及构筑物的妨碍。在街道绿化方面可采用单行种植、自然式种植的多样形式,结合局部的装饰性铺装,还原一定的风貌。沿街建筑的修葺和道路的修补应符合街道的地域特色,街道上遗留的水井、石碾等生活物件要尽量保留,它们可以还原老街的生活场景,展示当地百姓长年积累的民俗文化。

结束语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域特色的流失问题我们应予以重视。街道承担了展示城市地域风貌的使命,街道景观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城市的特色。作为“城市窗口”,其内容性质都是丰富而复杂的。营造街道地域文化景观,要从环境的整体出发,正确处理地域的与世界的关系,通过艺术手段协调景观要素,揭示要素与地域文化之间的深层关系,对城市既有街道进行整合改造,保留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对于新的城市街道,则赋予其深刻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篇(2)

【Abstract】Lingnan Ling North Road is the old city of Lingchuan City, traffic traffic trunk road, the county government plans to build it as a characteristic neighborhood. This article explores Lingnan Ling Road as a characteristic street, how to consider the various aspects of road cross-section, how to balance the various contradiction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proposed program.

【Key words】Municipal road;Characteristic street;Road cross-section design;Design concept

1. 设计背景

(1)灵南灵北路是桂林市灵川县老城区的交通次干路,现有路面修建于20世纪初期,经过10多年的使用,路面已经破坏严重,急需修复改造或重建。

(2)灵南灵北路在老城区的路网结构中起到中抽线的作用。该路网东有桂黄一级公路,西有西环路,南有滨江北路,北有北环路,中间有灵东灵西路与灵南灵北路相交,灵南灵北路的改造建设会对路网内各道路的交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必须从路网全局的高度看待灵南灵北路的改造设计问题。

2. 设计定位

(1)道路设计必须服务于街道的总体设计定位,因此,作者对灵南灵北路的交通服务功能进行了解析研究,认为灵南灵北路应为五股交通流服务:第一股休闲交通,指在灵南灵北路上逛街、购物、饮食及休憩的行人交通;第二股慢行交通,指灵南灵北路上的行人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自行车、电单车、微循环招手即停电瓶车);第三股动态交通,指环城路和三条横向干道的主动脉交通,及主动脉周围的窄密支路网的毛细血管交通;第四股静态交通,指环线内停车场交通;第五股甘棠江畔漫步交通,指环绕老县城街区南部和东部的甘棠江两岸的滨江观景区的行人交通。

(2)经过对五股交通流与灵南灵北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设计定位确定为:融休闲交通和慢行交通于一体,链接动静交通及甘棠江畔漫步交通的特色街道。

3. 设计理念及设计思想

3.1设计理念。经过对灵南灵北路本身的空间结构及所在路网结构的充分研究,设计团队确定采用三个设计理念:

(1)理念一:交通微循环交通微循环指由次干路、支路及等外路等狭窄道路组成的密间距的道路网络,因类似血液系统的微循环而得名。交通微循环是近年来国际上倡导的路网规划设计新理念,是防治交通拥堵和兼顾生活便利的有效方法。理念的核心是“密而窄的路网”。

(2)理念二:慢行交通一体化交通微循环指将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建在同一平面上,并用盆景、树木或水系等各种措施进行软隔离的设计方法。适用性:该理念适用于老城区改造而道路空间资源有限的情况。

(3)理念三:无碳交通系统(微循环公交系统+骑行道系统)微循环公交是指以小型公交车为运载工具,以狭窄密布的街^道路为运行线路,以主干公交线路为接驳对象而循环运行的公交线路。

3.2设计思想。

3.2.1设计的前提。首先以交通微循环理念为引领,疏通全街区内的路网,并链接街区外的干线交通。

3.2.2设计的主要思想。以本街道的功能定位和问题解决为设计目标;根据横断面设计的需要,灵活运用慢行交通一体化理念,以融合灵南灵北路的休闲交通和慢行车交通,并链接街道南端的甘棠江畔漫步交通。

3.2.3交通品质的提升。应用无碳交通系统设计理念,全面提升老县城街区的交通品质。

(1)微循环公交系统:以微循环公交理念为引领,以电瓶车微循环公交为工具,驳接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甘棠江畔漫步交通和灵南灵北路的行人交通。

(2)微循环公交路网及交通管理方案如下:骑行道系统:以休闲、绿色、自由交通理念为引领,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驳接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甘棠江畔漫步交通和灵南灵北路的行人交通。微循环自行车路网及交通管理方案如下:

4. 设计方案

根据上述设计思想,我们对道路横断面设计了9个方案,重点介绍三个。具体如下:下面先对现状的道路横断面型式进行介绍,然后提出横断面设计方案。

4.1现状横断面型式(现有道路横断面图见图1)。图1 现有道路横断面图现状横断面的优点:有(1)横断面人行道宽达9米,方便沿街商业活动、行人休憩;(2)路侧停车方便、安全。缺点有:(1)完全的混合交通路权不明确,交通秩序混乱,安全隐患大;(2)现有树木树冠过大,阻挡观赏沿街立面景观的视线;由于现有的道路横断面型式具有不可弥补的缺陷,因此,对其进行重新设计具有现实必要性。

4.2方案一:双车道双向交通+ 慢行交通一体化(方案一横断面图见图2)。

4.2.1方案一说明:(1)本方案设计定位为休闲街和交通支路的混合型式街道,对称设计;(2)道路最中间是黄色单实线,其两侧有两条对向的机动车道,每条车道宽4米;(3)紧挨机动车道往外是宽1.5米的绿化带,绿化带以低矮灌木和花草绿化为主;(4)紧挨绿化带往外是宽2.5米的非机动车道;最外面的是宽7米的人行道。

图2方案一横断面图4.2.2方案一的优点:(1)采用了慢行交通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即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在同一个平面上,两者中间用盆景、树池、凳子、石球或小喷泉等方式进行软隔离,使其总宽度达9.5米,可为街景设计提供充足的空间;(2)弱化了道路的交通功能,环境优美,街道噪音、尾气、粉尘等公害较小;(3)能预防后期可能引发的交通拥堵。

4.2.3方案一的缺点:(1)不能随意停车,停车要绕行到附近支路或停车场;

4.3方案二: 双向四车道+慢行交通一体化(方案二横断面图见图3)。

图3方案二横断面图4.3.1方案二说明:

(1)本方案设计定位为交通次干路,对称设计。

(2)道路最中间是黄色双实线,两侧各有两条对向的机动车道,每条车道宽3米。

(3)紧挨机动车道往外是宽1.5米的绿化带,绿化带以1~2米低矮灌木和花草绿化为主。

(4)紧挨绿化带往外是宽2.5米的非机动车道;最外面的是宽4.75米的人行道,人行道上间隔种植3~5米高窄冠树木。

4.3.2方案二的优点:

(1)与方案一比,车道数多了2条,道路本身的交通容量增大;

(2)同样采用了慢行交通一体化一体化理念,拓展了人行空间;

(3)两个靠边的机动车道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为临时停车位带。

4.3.3方案二的缺点:

(1)人行道宽度只有4.75米,较狭窄,留给沿街商业活动、行人休憩和街景小品的设计空间很有限;

(2)与特色名街的设计定位不太相符。因交通功能较强,建成后会引来更大的交通流量,若路网修建不完善会导致严重的拥堵;

(3)交通噪音、尾气、粉尘等公害较大;

(4)雨、污水管道需要布置在快车道边,井盖易坏,维修不便,会影响交通。

4.4方案三:双向两车道+两侧骑行道(方案三横断面图见图4)。

图4方案三横断面图4.4.1方案三说明:

(1)本方案设计定位为休闲街和交通支路的混合型式街道,对称设计;

(2)道路最中间是黄色单实线,其两侧有两条对向的机动车道,每条车道宽3.5米;

(3)紧挨机动车道往外是宽3米的红色骑行道;

(4)紧挨骑行道往外是宽1.5米的绿化带,绿化带以低矮灌木和花草绿化为主;

(5)最外面的是7米的人行道。

4.4.2方案三的优点:

(1)设置了专门的红色骑行道,对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有促进作用;

(2)弱化了其交通功能,环境优美,街道噪音、尾气、粉尘等公害较小。

4.4.3方案三的缺点:

(1)不能路侧停车,停车要绕行到附近支路或停车场,因此,路侧乱停车可能性大;

(2)公交车往港湾式站台停靠时会与非机动车的行驶轨迹交叉,对非机动车的交通安全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3)没有采用慢行交通一体化的设计理念,狭窄的街道空间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5. 方案选择思考

上述设计方案,该如何选择?作者认为,设计定位决定设计方案!因此,需要问两个问题:

(1)我们想要休闲街,还是交通干道?

(2)四车道能否解决灵南灵北路的交通拥堵?

篇(3)

1、前言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迅速,“十二五”期间,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也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在城市轨道交通上的建设重点,“建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系统,建成天津、重庆、沈阳、长春、武汉、西安、杭州、福州、南昌、昆明等城市轨道交通主骨架,规划建设合肥、贵阳、石家庄、太原、济南、乌鲁木齐等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线路”。

为了适应“十二五”规划中城市群、轨道交通的发展,急需大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维护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为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是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新开设专业,借助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学院的大力支持,目前专业正在初步建设阶段。为了更好地培养立足长春,面向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辐射东北地区具有较强的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系统的运行、调试、管理与维护;轨道供电设备的检修;机电控制设备的运用、检测与维护等关键岗位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急需设计和制定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义: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Sundert and Technical College)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除此之外,德国的BAG(Berufleche Arbeitsaufgabern)法也比较实用。BAG法也称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对现代职业工作进行整体化的分析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方法。现在国内各大院校大多采用或借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和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是配置教学资源、安排教学任务、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为构建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实际,设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1)明确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2)按照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3)参照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要求;(4)按照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5)建设以专业教室和工学整合式学习岗位为代表的教学环境。

3、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

(1)专业调研。通过对行业、企业以及学校等采用调研,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调研的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参观企业或相关院校等。

(2)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请与培养目标相符的企业实践专家,研讨反映职业能力成长的发展阶段以及每阶段从事过的代表性的、对职业能力成长发挥关键作用的任务实例,提炼有代表性的、重要的工作任务,即在实际工作任务的集合中找出典型工作任务集合。

(3)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完成后,需要完成的任务是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安排、工学结合教学环节设计等,构建能体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规律规律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课程专家、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小组共同研讨来完成。

(4)梳理工作过程知识,编制课程标准。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结果梳理工作过程知识,明确学习内容。遵循职业成长规律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作为课程的载体,进行课程设计,编制课程标准。

(5)保障要求。①教学团队。要实现做中学,要求具备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专职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聘用的兼职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等环节;②教学条件。教学场所在原有基础上要发生一定变化,应具备工学结合特色;③机制与制度。

(6)撰写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师资配备等内容。形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经过专家的审阅、论证并经过若干次修改后再定稿。定稿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运行,并根据具体实施情况进行优化。

4、应用前景

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将带动对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专家预测,每开通一条地铁线路大约需要专业的建设人才1300人。参照香港地铁每公里轨道配备人数是60人的预测(开通后,按铁路劳资部门的劳动定额计算,每公里需配置16名职工),2015年全国地铁专业人才需求量将达到20万,根据相关调查,到2015年之前仅北京市的地铁就要新增5万名员工,而新增员工的主体是大专层次的毕业生,考虑到其他城市轨道交通对人才的需求,未来社会对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数量将十分巨大。

当前,长春地铁已经开工建设。按照长春市轨道交通规划,未来城市将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交通体系。2009年8月,国务院批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战略,提出重点发展轨道交通产业,作为先导区之一的长春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迫切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必须加速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发展,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吉林省及周边省份轨道交通建设行业高级技能人才的要求。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计划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遵循学生工作后的职业成长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开发后对于同类院校的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或其他专业在思维理念、设计过程、课程体系开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皓宇,刘玉文,李庆生,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研究 2003.5[J].科技咨询导报,2007(30):182-183

[2]王艳艳,轨道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1(30):194

篇(4)

1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的现状

首先,小城镇盲目开发的现象非常普遍,不仅表现在旧城改造中,而且在新城的开发中,也都存在着一些与寒地小城镇整体发展不协调的行为。其次,小城镇道路超负荷运转,各项设施配套不完善,造成了较恶劣的街道环境质量。城镇化过程使得一个小城镇向膨胀的同时,必定又会呈现出更为强烈的内聚效应,小城镇中心密度大大超过其原有的规模。小城镇的街道只是盲目的改建拓宽,却很少考虑到街头的广场和绿地,人们在街道上找不到方便停留的场所,更不能举办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了。另外,小城镇道路大多都追求整齐划一的形式,从而缺少构成趣味性和多变性的空间,丧失了原有地形所特有的感觉和味道,结果自然没法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所以,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研究应对街道周围的空间环境作出协调,处理好构成空间环境间的自然给予与所取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最后,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建设理论滞后于实践,且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尚不能充分起到对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

2小城镇街道景观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1以人为本

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主要是指在整体设计体系中一切设计活动、思想以及理念,其最基本的出发点应高度体现在人的利益和需求上,并以此作为设计效益的尺度。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的设计中,由于该地区自身环境特征,街道景观设计应高度重视生活在该地域人们的心理需求,在街道景观的功能、形态、生态以及人文等设计元素上,尽量减少硬质景观,而多增加软质景观,从而尽量降低天气给城镇人们生活带来的压力。

2.2强调特色

小城镇街道所具有的特色是体现街道景观风格特征的重要载体。在城镇景观设计中,如果街道缺乏特色景观,无论多繁华的建筑都会显得毫无生机,因此,强调特色是街道景观设计又一重要原则。设计中,应采取特色化的设计方法,尽可能地提高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异质性,对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协调,充分结合建筑、环境、空间与人的活动等各种设计要素,做到四季有景,体现景观设计的特色。

3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策略

3.1丰富空间布局

在街道设计时将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软文化要求与地面设计有机融合,使人们能享受到当地生活风情的文化习俗,这也是体现地面设计的与众不同之处。对小城镇街道景观结构进行分析,景观设计不是城镇设计的某一阶段,而是贯穿于整个城镇设计的全过程。街道景观应从总体城市设计再到城镇局部地段,进行整体统一规划设计,与更大尺度上的城市设计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可以在不同尺度层次上把握整个街道的景观。

3.2增添公共活动空间及开敞空间

城镇街道的公共空间是人流聚集的地方,是小城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人与人交流的场所。针对小城镇街道存在的公共活动空间及开敞空间缺少的问题,小城镇街道景观在规划设计中应适当增添公共活动空间及开敞空间,应充分尊重自然、尊重人文,合理应用自然、人文、历史背景,凸显地域特色。

3.3个性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临街建筑的人口建筑与街区的结构巧妙结合,阳台的半街道空间与临街建筑入口的空间完美呼应,造就了临街建筑与街道相互作用的焦点,也是决定两者功效好坏的关键所在。通过对过渡性层次的良好把握,可以进一步增强主街中建筑的开放性,在居住街道中则有助于公共性和私密性之间的平衡。内外两个世界应该在这里搭接,而不是做截然的划分,设计中要增强两者之间过渡性层次,将建筑内部空间和街道室外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唐突的、断层式空间转化。

篇(5)

一、城市品牌战略与城市特色发展

关于城市品牌和城市品牌战略的概念,国外早在20世纪就已经形成,我国则在2000年以后逐渐引入国外的相关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张政与彭健的《城市文化品牌》(2003年)以及相关的学术论文。

城市品牌战略则是根据城市品牌的建立,规划城市未来的品牌建设方向和发展思路,建设有特色的城市品牌。城市品牌的建立主要是在当今城市发展“千城一面”的趋势下,建立城市自身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面貌。由此,可以发现城市品牌战略是城市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城市特色发展的思路与方法。城市自身的定位、城市文化内涵、城市视觉识别元素等都是城市实态的具体内容,都是建设城市品牌战略必须考虑的内容。

二、街道家具对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的影响

街道家具又叫公共环境设施、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街道设施等,英文名称streetfurniture,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融工业设计与城市景观设计等于一体的新型环境产品。街道家具主要包括一下几类:①交通系统:公共汽车站等;②信息系统:电话亭、导示牌等;③购物系统:售货亭等;④卫生系统:公共厕所等;⑤游乐系统:游乐设施等;⑥休息系统:公共座椅等;⑦照明系统:路灯、景观灯等;⑧自助系统:自动售货机、自动售票机等。

街道家具是城市中直接跟人接触的物品,是体现城市人文关怀的重要终端,也是城市功能是否完善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街道家具又是城市视觉识别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城市街道家具是城市功能完善、人文关怀、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集此三个方面与一身的城市终端,因此,街道家具的优劣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巨大,是从功能、人文和形象方面的综合影响。

街道家具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巨大,良好的城市形象需要有良好的城市终端——街道家具来体现。但是对于建立城市品牌而言,良好的街道家具还是不够的,良好的城市家具体现的是城市良好的使用功能、人文关怀等,但要想体现城市的独特魅力和特色品牌,还需要有自己特色的街道家具,这样才能在各个层面展示出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品牌。其中,随着世界范围类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全球文化多样性的需要,城市品牌的建立均以每个城市自身发展的历史、地域特点为基础,从而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品牌,如美国的拉斯维加斯、丹麦的哥本哈根、日本的奈良等。由此,街道家具由于其对城市品牌的独特影响,也理应跟着城市品牌走地域特色的发展之路。

三、地域特色街道家具对城市品牌的提升分析

街道家具走有地域特色之路,实际上是指街道家具在满足其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能从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脉络和城市定位等方面汲取灵感,既能使街道家具特色发展,又能增强和丰富城市的特色。如同样是以现代科技和经济为城市定位的纽约和东京,其街道家具的使用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一样而不同,纽约的街道家具如标识牌、座椅等同东京的有着完全不一样的风格。这样的有地域特色的街道家具直接明确了各自的城市品牌,不会使人感觉到纽约和东京是完全一样的城市。

有地域特色的街道家具对城市品牌的提升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特色街道家具体现城市个性

一件街道家具是城市中点睛之笔,一件普通的街道家具可能能从功能上满足人们的需要,如普通的一个路灯、一张户外座椅等,但是如果一个路灯、一张座椅没有任何倾向性和特点,这样的路灯只能是满足城市照明的基本需求、座椅只能满足休息的基本需求,而不能展示出一个城市的个性和特点,而一个有鲜明特色的街道家具则截然不同。

如北京鸟巢周边的街道家具,不论是照明灯还是景观灯,都是特色鲜明,以鸟巢的建筑创意为背景,综合展示出北京奥运会的精神,并以个性鲜明的形象体现出鸟巢的与众不同,成为北京市一张靓丽的名片,从而为北京整体城市品牌的形成提供重要的元素。当然,如果在鸟巢周边设置一般的路灯、景观灯一定能满足鸟巢照明的需求,但是这样的街道家具就没有任何特色,不但不能突出城市个性,反而会破坏城市的整体形象,破坏城市品牌战略。

因此,特色街道家具的设置,有利于体现一个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个性,展现出一个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发展理念。

2.特色街道家具提升城市特色视觉形象(城市VI)

街道家具对城市品牌提升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提升城市有特色的视觉形象,对应于城市品牌的概念,本文认为就是提升城市VI,也就是城市的视觉识别系统。当然城市视觉识别系统不仅仅包含街道家具,但是街道家具由于其包含类别的广泛性,对城市视觉识别系统已经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上述的鸟巢周边的街道家具就能说明这一问题。

同样,如果街道家具的设置是一般性的、随意的,那么就不会产生有特点的城市VI,反而会扰乱城市整体的视觉形象,破坏城市VI的系统性。一般意义上的视觉识别系统中主要表现元素就是标准色和特形图案,这二个设计元素只能在特色街道家具中体现,一般通用的街道家具在用色上、造型处理上考虑的是各个城市的通用性,不可能产生独特的视觉形象。而有地域特色的街道家具由于植根于每个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脉络,自然能产生与众不同的造型元素和色彩,因而能提升城市的特色视觉形象。

图2所示的是开封市街道家具的设计方案,由于开封市是我国“七朝古都”,历史文化特色明显,方案集中体现了中式元素的造型特色,用色上使用了能体现古都的古木色与青砖色,用色古朴、造型典雅大方。这一方案在造型和色彩上均植根于开封市的地域特点,体现的是中原古都的文化,所以在造型上端庄、规矩、大气、硬朗,用色上古朴。暗合了视觉识别系统的造型特色,从而能丰富和提升开封市的整体城市视觉形象。试想一下,在中国当下的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售货亭很多,并不是所有的售货亭都能体现一个城市的视觉识别系统,只有符合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城市定位的街道家具才能真正的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而这一点正是地域特色街道家具能做到的。

3.特色街道家具凸显城市特色内涵(城市MI)

街道家具在城市个性、城市形象方面的重要价值,仅是其对城市品牌外在的表达,同时街道家具在表达城市内涵层面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城市内涵是一个城市内在的、深层次的文化,是同人类的精神文明相挂钩的,因此,对一个城市的品牌建立意义重大,在本次研究中认为这就是城市理念(MI)的核心部分。

城市内涵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一切城市中能表达深层次理念的物质都能从不同侧面体现一个城市的内涵,但是真正起主导作用的其实就只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物件。“说到经典的公共汽车,应道首推伦敦的红色双层公共汽车。它几十年不变,并且和红色电话亭、黑色出租车已经大本钟一样已成为英国的象征之一。”作为英国伦敦城市品牌及其内涵的象征,最具代表性的只有这几件物品,因为红色双层公共汽车、红色电话亭、大本钟等代表的是英国人的城市记忆,别的国家、城市所没有的,根植于人们的内心深处的。在这几件物件中,可以发现,红色电话亭、大本钟等其实都是街道家具。街道家具同人的接触最频繁,形成的城市记忆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图3所示的是波兰克拉科夫市(Krakow)在“第三帝国”时期建造的协和广场,由于地处昔日犹太人街区的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改名为“犹太英雄广场”。广场上的街道家具——椅子设计的灵感就是来自于犹太人的历史记忆。在第三帝国时期的一张旧照片上一个小女孩在广场上拿着一把下方藏有包裹的椅子,在当时犹太人总是带着他们最珍贵的财物离开。作为椅子的街道家具,现在人们时常在广场上休息,坐在这些椅子上面,除去休息的最基本功能之外,这些椅子带给人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城市的记忆、民族的记忆,以至于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表达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及内涵。

篇(6)

前言:街道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受历史背景、人们行为习惯等影响,在长期的积淀中逐渐形成生活场景、空间序列、形态肌理、功能关联等内在秩序,人们对这一空间进行感知的时候会形成敏感的视觉秩序,但由于建筑平面布局的丰富多样,使街道的空间形态的尺度、空间闭合、空间划分等受到破坏,街道的视觉秩序也因此受到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其研究力度,提高街道的视觉秩序。

1建筑平面布局形态与街道人文特色

1.1延续城市肌理

材料表面的细微的结构就是肌理,肌理的色彩和变化会赋予空间一种物质知觉。城市的肌理的构成通常是包含城市的建筑等实体的结构组织、方位、格局、大小。例如北京的城市肌理,从微观尺度、宏观尺度来看,可以发现城市具有一定的规律,从而形成古城城市特有的肌理和格局,但是当代的街道设计,则淡化和毁灭了古城原有的城市特征。因此,在进行街道建筑平面设计时,应当在保证原有的城市肌理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进行,对建筑物临街处的组合方式、面宽、体量等进行有效的控制。如在更新改造中华门东地区时,保持了城市原有的肌理,采用量体裁衣的方式,保证建筑体量上不被破坏,使当地的文化得以延续[1]。

1.2保持地域特色

在进行街道建筑空间的设计时,设计来源的重要源泉之一就是城市代表性的特征符号,加强对延续地域文化的重视,有利于在街道平面设计时创造出更加鲜明的街道形象。例如在设计昌都昌庆街时,以当地传统民居柱网为建筑柱网的基本参考模型,同时保留当地传统民居的柱廊、三合院、天井等建筑特色进行平面空间设计,另外采用曼陀罗的平面形状,以几个重要的生活广场为中心节点进行街道建筑空间设计,然后根据广场的形状对建筑平面形状进行削切处理,从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街道空间。

2建筑平面布局形态与街道视觉美学规律

2.1节点空间

在面对一条长度相对较长的街道时,如果在设计中没有进行适当的节点划分,就会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乏味。街道空间如果缺乏明晰的层次,就会使街道变得平淡。利用建筑平面布局等要素,对街道空间进行恰当的尺度划分,可以增加街道的趣味性。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亲切的城市空间布局中,街道的宽度通常小于24.38米,文雅的空间布局中,街道宽度通常小于137米。因此,相关学者提出,可以在街道每隔30米处设置一个节点,构建成一个新的节点空间,有利于序列创造街道空间。另外设计节点空间还可以根据街道地势地貌变化、街道转折处和交叉处、绿化广场、标志性建筑、历史性建筑等特点。例如根据标志性建筑物设计节点空间,节点之外的建筑平面设计采用整齐的布局方式,节点处的建筑平面布局可以在平面形态、体量、距离、方向、组合方式等方面突出设计彼此间的差异性,形成强烈的主要空间、次要空间,塑造出具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的整体形象[2]。

2.2空间层次

在街道空间层次的设计中,可以采用主从法进行明晰,主要是突出视觉的中心和街道的重点,将街道次要要素进行弱化。可以利用形态变异的基本原理,在进行建筑平面布局时利用对比街道动与静、规则与特异、繁杂与简洁、大与小的方式,或者通过位置、方位、构图、轴线等明晰空间的主次。例如在严整的街道建筑空间构图中,在轴线中心位置上的建筑和中轴线位置上的建筑,使整个建筑布局中的最重要的建筑。而在不对称的街道建筑空间中,中心位置是最为重要的。如圣马可广场上的钟塔[3]。

3建筑平面布局形态与街道自然特征

3.1地形特征

在平坦的街道中,通常以交通性来进行构建街道视觉秩序,重视顺应街道的实际走向,同时削减街道的单调性,在视觉感知能够连续的基础上,对建筑和街道进行有节律的组合。在街道地形起伏的情况下,就会增大可见范围,与街道相组合的建筑艺术的构图也不存在视野限制的问题。当街道两侧的地形存在高差时,就会增加街道两侧建筑的景深层次,从而增加视觉在平坦处的停留视点,因此在建筑设计时要注意建筑间的层次关系,突出地形的特征,根据地形形态的风格进行协调的设计,达到丰富街道景观、强调街道地形特征的目的。例如某山地海滨城市,利用街道的自然地形,设计出垂直等高线的道路,从而形成特色的街道建筑空间。

3.2自然要素

街道的自然要素主要包括植被要素、自然水体要素。植被要素和自然水体要素中的味、影、色、光、形等是城市进行街道建设和建筑设计时不可多得的创作素材。在街道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精心设计、审慎利用,为街道设计增光添彩。当面对点状自然要素时,应当将其设计为视觉秩序中的焦点,根据使用需要和地形特征可将建筑平面设计成众星捧月形或原地退让,以此来节省出更多的节点空间,使街道和建筑平面形成独特的标志性场所。当面对线状自然要素时,可以根据建筑平面之间的排列特征,设计出相应的街道特征空间,建设人们休闲的场所。例如香港某街道,该街道总长达370米,在进行设计建筑时使用形式和材料比较的单一,建筑平面整洁,凸显出街道中心成排的老榕树,从而形成街道休闲、散步的特色[4]。

结论:综上所述,街道视建筑空间觉秩序在构建的过程中,有效的结合建筑要素、非建筑要素、人们生活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才有利于建造生动的城市环境。同时加大对建筑平面布局形态的重视,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完善的设计,有效利用环境因素,不断创造出更加和谐优美的街道建筑空间,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梁岑. 城市外部空间构形手法对建筑复合空间设计的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2013.

篇(7)

【中图分类号】TU5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2-0088-02

一、街道――城市景观的骨架

城市街道作为城市的骨架,除具有交通功能外,也是城市景观组织的重要要素。街道是组织城市空间的框架,通过街道的联系,使城市的点状空间和面状空间具有可达性,使城市的整体景观得以认识和把握。因为一个城市的艺术特色,不是一览无余的,也不是一个静止的观赏者所能领略的。要评价一个城市,必须通过运动,而运动的线路载体就是街道。

城市景观是指在城市境域之内,由各种环境元素构成的能够成为人们审美对象的形式信息总和。城市首先要讲整体美。德国哲学家谢林在他的《艺术哲学》中说:“也许个别的美也会感动人,但是真正的艺术作品,个别的美是没有的,唯有整个才是美的”。是什么将城市的各个部分统一起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这就是城市的街道。

二、街道的特性

凯文•林奇教授研究表明,街道是构成居民对城市意象的主要因素。这些主要因素是由街道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决定的,这些特性是:街道的聚集性、街道的流动性、视觉的连续性和聚集性。

1、街道的聚集性

街道是联结城市各部分的纽带,人们的日常出行活动是在街道上进行的,所以聚集着大量的人。由于这一特点使街道在被广泛使用的程度上是比城市其它部分要高的,所以被人们认知的程度也相应的比城市其它部分要深刻。人从城市的点状空间或面状空间汇集到街道这线型空间中并运动着,这种常年有规律的反复运动,使街道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理上被强化,成为认知城市的标志。

2、街道的流动性

人在街道上的运动使街道具有一种流动感,街道的流动性使城市得以认识,相对的来说就是城市的缩小。街道这种线性空间具有“动”与“续”的特质,在这类空间中活动的人在心理上总附有一种过程或被驱动的感受。城市的街道犹如城市的走廊和橱窗,是整个城市的缩影。伴随着人们的运动,组成街道空间的景观元素从体量上,形状上、色彩、质感、光影等方面都是在不断的变化着。这种变化还随着人们运动的速度的变化而变化,速度的快慢使人在街道空间所见的景色不同产生“步移景异”的效果,使街道产生动感的美。

3、街道的视觉连续性和聚集性

对大多数人来说,从空中鸟瞰城市的机会不多,认知城市的主要对象还是街道。街道使街区的整体景观得以展现,使人能更清晰地感知街道本身与整个街区甚至整个城市的视觉关系。由于街道上的视觉是连续的,在城市的景观组织中就显得愈发重要。在设计中,通常都把城市主要的街道当做城市的轴线和艺术骨架来对待,在一些较大的城市中,不仅有主要轴线,有时还有一些辅助轴线,在轴线上组织安排主要的建筑群、广场和绿化,使城市的景观形成空间序列,使城市布局结构井井有条,街道脉络清晰、分区明确、界限分明。

三、中央大街街区――哈尔滨的城市精华展现区

1、背景分析

城市街道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蕴涵着城市的文化、地域性和城市特色。街道景观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景观效果。哈尔滨市中央大街原名“中国大街”,南起经纬街,北止松花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全长1450米。它始建于1898年,曾是20世纪众多外国侨民与商人的聚集地,是当时重要的国际性商业街。道路两侧临街建筑大部分为20~30年代形成的欧陆风貌的建筑,主要为新艺术运动风格、巴洛克风格、折中主义风格等建筑,并且大多为中、低层建筑,路面为花岗岩方石,街道空间尺度宜人,特色显著。

中央大街自1997年改为步行街后,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闻名的商业精品一条街。之所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不仅因为它经历了百年的坎坷岁月,记载着一个世纪的风尘变迁,更源于它那丰富灿烂的文化底蕴和沿街两侧众多的风格独特的欧式建筑、沿街空间环境设计和景观小品设置,同时利用与之相交的20多条辅街的50-100延长米的空间设置休闲区,为游人休息时提供一个丰富的建筑艺术景观区,使中央大街的整体艺术效果和人文活动有机的容为一体。

2、规划定位

规划将中央大街步行街区定位为以中央大街步行街及其两侧辅街为载体,突出历史文化底蕴、欧式建筑风格,以商贸、旅游、观赏、休闲、饮食为主,以金融、办公、居住为辅的世界著名历史保护街区。

3、街道空间组织与景观营造

整合区域内各种历史文化资源,重点突出中央大街的风貌特色,突出历史文化底蕴。体现商业氛围,创造优美宜人的环境,合理划分功能区,提升现有节点品位,打造新亮点。充分考虑中央大街的辐射作用,将周边22条街道引导形成不同风格的特色街。同时将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融会贯通,形成不同规模和特色的休闲区和广场。

中央大街步行街空间体系主要以一条主街和25条辅街形成一个主次分明各具特色的集购物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网络体系,整体空间为串珠式结构,围绕“一线、四段、四点、十一区”展开,创造出一系列空间尺度宜人,主题鲜明,品位高雅,内容丰富,商业繁荣,宜于停留的活动空间,提升中央大街的形象。

“一线” ――以面包石铺设的特色街路,具有浓郁的哈尔滨特色,堪称世界之最。

“四段”――次级商业服务区(序幕)、中心商业区()、次级商业服务区(过渡)、商业文化交融区()。

“四点”――中央大街入口、中央商业广场、健康时尚广场、防洪纪念塔广场等四处重要景观节点。

“十一区”――以十一条辅街构成的十一个特色休闲区。

四、结语

简•雅各布(Jane•Jacobs)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所述:“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街道成为评价一个城市的标志,城市街道与街道之间的交叉点既是视线的聚集点,又是城市景观设计的节点。街道在变化的环境中创造了一种强烈的秩序性,突出了街道的韵律感和变化情趣。它所具有的“聚集性”、“流动性”和视线的“连续性”使得街道在城市景观组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央大街目前已成为哈尔滨市最具影响力的标志性街道,每年都吸引数百万游人,带动着全市的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成为全国各地街道环境综合整治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孙成仁著 城市景观设计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1月)。

[2]凯文•林奇城市的形象。

篇(8)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人们对景观环境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以及城市经济实力的提高,目前许多城市已经转入城市环境整治的阶段,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纷纷开展了“城市街道景观整治”的活动。街道作为城市形象的展示,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反映一个城市风貌"特色的最直接表现。它是城市形象的载体,是人们介绍城市不可或缺的因素。

街道景观的概念

与其他景观相比,街道景观相对更具有广泛的使用性,它是人们生活需求与美学需求综合的产物。究其组成元素来看,可分为动态景观和静态景观两个方面。动态景观主要是指使得街道动起来的人和车辆,因为他们的存在才使得街道具有活力;静态景观主要是指街道两旁的建筑、小品、绿化、环境设施等,由于它们的加入才使得街道景观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提供更好的美学享受等。

街道景观不仅具有物质属性,同时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这些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城市中的人们带给街道,街道所承载的文化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城市中的人们,这些城市中大大小小的街道经受了历史的洗礼,呈现出自然、自由、看似随意却又与城市紧密相关的文脉。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特性

城市街道需要满足大众的生活必须性以及对美学的享受,落实到街道的景观设计中,就应该从它的特性出发。综合来看,街道的特性主要包括城市肌理性、视觉传播性、连续性、文化性等方面。

基于城市肌理的街道景观设计

城市的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如体制制度、自身局限、历史环境等,这就导致了街道线性的变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生活模式下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活空间,而这种空间就直接反映城市的肌理,是城市生活的真实再现,设计者可以通过对城市肌理的研究,分析城市街道成因,预测街道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指导新的街道景观项目。

城市街道景观的视觉传播性

街道上的住户和行人作为街道景观的主要受用者,他们的视觉和使用感受才应该是街道景观设计的标准。但现在一些城市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仅仅依赖自身的设计经验或者哲学美学理论,就捏造出架空于城市本身的街道设计,出现了一些模式化的设计手法,割裂了城市自身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这在强调城市个性化发展的浪潮中是极不可取的。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设计者应该站在居民角度去处理街道上人与人之间、环境与人的关系,要着眼于解决街道景观是否能够与使用者达成沟通,并达到传递正确合理信息的效果。

城市街道景观的整体性、连续性

街道风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经历漫长的历史演化,是不同历史阶段街道形态的叠加,街道景观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是城市线性空间的基本构成,但连续性的特点也带来了一个矛盾的因素,比如一栋建筑设计非常出色,但不能代表整条街道景观具有特色;但是若一栋建筑设计得不好,与周围建筑格格不入,那么它就会破坏整条街道景观,这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影响着整个街道的发展。因此,城市街道景观应该是以整个城市文化背景、城市环境、建设情况为基底的统筹性设计。从景观的设计层面上看,街道景观可以分为节点、界面和细部设施3类。节点是街道景观所在,是形成好的街道景观的关键因素;连续而明确的界面则是形成好的街道景观的重要前提;细部设施是提高街道景观质量的媒介,同时也使街道空间充满活力。通过这种点、面、细部的处理,可以让街道更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在沿街建筑立面的改造中,应利用沿街建筑立面上的细部、墙面本身等进行有效合理地装饰设计、色彩规划和文化元素运用,并在城市街道的整体风貌特色的把握考虑下进行。

城市街道景观反映城市文化性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和文化特色,实质上就是“城”的文化和“市”的文化。“城”的文化就是物质文化,反映到街道上主要是指对建筑和道路系统的整体规划,它是城市的格局和肌理;“市”的文化则为非物质文化,强调的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行为传统等方面的内容,在街道景观中的体现就是物质实体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人们可以通过对城市街道景观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形成对城市的印象,从而对城市的文化有所理解。

城市街道景观整治中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设计方法

根据城市街道所处的位置、使用功能等将街道分为传统地域文化的街道、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现代商业步行街以及滨水区街道5类。

传统地域文化街道景观设计

传统文化符号在内容形式上是根据当时的文化特色和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产生的,反映了一定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性、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所以传统地域文化街道景观要注重原有街道文物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如对于一些老字号要予以保护等。街道设施应考虑景观造型手法与城市环境文化的一致性,要提取传统文化要素、组合地域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注重街道色彩表现等。起到强化空间文化内涵、渲染城市人文色彩的作用。

交通性街道景观设计

交通性街道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道路,它主要是为城市的车辆通行提供通道,是人、车流的高度集中区域,承担着城市交通的功能。通常交通性街道景观的设计主要有沿街的线形设计、建筑形式、街道设施、街道绿化等。沿街的建筑可以结合绿化树木的高度与街道的宽度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使得街道的空间、比例感协调。街道并不一定要等宽,可采用局部空间放大的手法,将城市广场、绿地引入街道空间中来,使街道空间丰富多彩,增强街道的形象性。交通性街道的街道设施包括道路照明设施、信息显示牌、护栏、标志广告牌(如图所示)等,

图1

这些设施的设计不仅仅是道路功能的补充与完善,还是美化街道的重要载体,在设计时除应避免自身对景观的不利影响外,还应强化它在视觉效果上对快速路的美化与修饰功能,可以通过提炼城市文化元素并反映到街道设施中,让人们即使在快速路上也能感受到城市的温情。

图2

此外,一些特殊的交通性街道,如高架桥、立交桥等,它们与地面会存在一

定的高差,这样的高差给交通性街道景观带来了立体的景观空间。设计中可以通过增添攀爬植物,缠绕包裹高架桥的桥体外侧达到绿化效果,或者可以在桥侧固定盆栽,形成立体的绿色景观。

生活性街道景观设计

生活性街道是城市街道中最普遍,也是最多的一种街道类型。生活性街道景观设计要抓住其以城市生活为主的特点,强调它的场所感和邻里感,如在街道景观的空间形式设计中融入满足人们日常购物、生活的超市和菜市场等居民需求的服务性区域,并根据街道功能特点,考虑街道空间的变化,利用植物或者街道小品、座椅等来组织丰富空间,给居住者提供良好的交流场所。由于生活性街道中行人的数量比行车多,在绿化设计中应注重行道树的选择,便于人们在夏季遮阴,冬季可以得到足够的日照,同时可以采用花坛、花池的种植方式为街区增添景色。

现代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

现代商业步行街主要是从安全性方面考虑,将其从商业集聚区域中划定部分为步行区域,给人们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购物环境。商业步行街道景观设计必须满足商业空间的要求,如在商业街中举办活动、表演需要的空间等。便利的到达方式是集聚人气的主要来源,诸如停车场、自行车停车位、道路指示牌、电话亭、自动提款机、垃圾桶、导游图、座凳等便民设施的配套完善是保证街道品质的基础,同时从街道应急考虑,在通道宽度、地面铺装强度上都要考虑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的进出方便等。

滨水区街道景观设计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泛指毗邻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区域的土地。在设计时应强调它的空间秩序性和自然系统、人工系统的包容性,可以在临水区域间隔设置亲水平台,让人们近距离与自然接触,还可以在滨水区域沿水种植行道树,修建自行车道,形成供人休闲的慢行通道。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街道的社会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城市街道逐渐反映着一座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因此,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的工作必然是我们应当考虑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篇(9)

1 引言

每一座城市都是写满故事、刻满历史的空间驿站。城市街道就像这个驿站的窗口,也是人们阅读城市的线索和触摸“城市之魂”的通道。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着文化趋同、生态脆弱、交通混乱、个性丧失等问题。如何才能营造出富有个性和文化内涵的城市街道,至今仍然是困扰设计师的顽固问题之一。

2 街道的概念

街道是随着城市的形成而产生的。当人们营域建屋后,为了相互间的往来穿越在建筑与建筑之间留下了一些线性空间,这就是最早的街道。《辞海》对街道的解释“旁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街道,作为交通的通道首先从属于道路,而街道除了交通的功能还担负着诸多的社会功能。雅各布斯对于街道的如下描述有助于我们更加形象的理解街道“一个都市街道的依赖是经由许许多多人行道上的交往接触所培养的,市民常逗留在酒吧问喝杯啤酒由杂货店那里打听点消息,或讲点消息给新来者,在面包店与其他顾客聊天,与路旁喝汽水的孩童打招呼,或等用餐时偷瞄女孩子等。”

因而,街道对于人类生活来说是一个多功能活动集合的带形城市生活空间,是一个交往的场所,一幕幕的人间悲喜剧在街道上不停地演绎着。因而,街道虽属于道路集合,它自身又是一个包容建筑、人、环境设施等内含的子集合,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街道作为城市中的线性结构,它把不同的景点结成了连续的景观序列。同时,由于街道是建立在人类活动的线路模式基础上的,街道本身就又成为城市景观的视线走廊。

3 城市街道储存文化的作用

“一条街。一串记忆,一种欲望,一份情缘,一次买卖,一段历史,一样心情,一打故事。……或许,在这条街上,我们还能偶遇一段荡气回肠的绝世情缘。因为一段爱情可以爱上一座城市,因为一条街道也可以爱上一座城市。热爱行走,热爱某个城市,首先要热爱这个城市的某条街道,因为那里有你最爱的酒吧、书店、爱人、阳光或者一杯咖啡。”0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街道对于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的重要意义。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伊利尔・沙里宁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城市的面貌中可以看到它主人的文化水平,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城市,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人。街道作为城市的主要部分和最有活力的一个环节,承载着城市的文化。由于历史的沿袭和文化的积淀,街道融入了该地区民族的环境特征、风土人情价值观念及文化思想。不论是经过规划的规则的街道,还是不规则自由形成的街道,历时上百年逐渐生长,呈现不同的文化气质。另一方面,街道界面无微不至的累累细节也是顺理成章的副产品。不同地域街道又都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这种地方特色既是自然条件、社会现象的集合又是时代技术和材料的具体表现,从而造就了多彩多姿的街道景观。

街道承传着城市的文化,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等非物质性的重任。街道不仅是连接城市各功能区的纽带,还反映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己成为城市形象和城市环境景观的核心。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列举了构成城市形象的五大要素,通路是处于首要地位的,它对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交通、城市景观、城市空间组成都有着重要意义。街道和城市的关系犹如人体和体内血脉一般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美国建筑师雅各布斯说“当我们想到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的是街道和广场。街道有生气,城市也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沉闷。”。可以说没有街道,不成其为城市。城市道路的地位及其交通功能很容易被人们理解,但随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道路在城市生活中将扮演更多的角色。

4 我国街道建设中文化要素的缺失及相关原因

4.1当前街道建设中文化要素缺失的现象

当前,在许多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人们都表现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极大关注,设计师更是积极地从城市的各种历史文化中挖掘和寻找能表达城市特色的要素,将其融入到街道景观设计之中。但是要把对文化的理解转化到设计中,并达到使其与环境相协调,直至升华其精神的目的,是非常不容易的,这需要设计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深入地研究地方文化和历史。现在街道景观设计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1对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表达不强

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将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景观中,这是设计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历史文化现象非常繁杂,有形的历史文化即以物态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文化,容易被人们所触知,而无形的历史文化往往通过有形的物体才能被人们所认识和理解。因而表现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则是设计师更多地注重对那些可视的、有形的历史文化符号的借鉴和应用,而缺乏对那些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表达。

4.1.2缺乏时代精神

城市街道首先是为当代人所使用的,它应满足当代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应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反映在街道的设计中,就是要求城市街道景观要具有一定的时代文化精神。当前,有些设计师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表达历史文化时,一味地追求历史感,拘泥于传统的形式,而忽视了时代精神的体现,这样的景观很难为大众所真正使用或喜爱。比如现今某些城市中刮起的所谓“唐宋一条街”

“明清一条街”等,和有些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格格不入。

4.1.3对文化元素的粗糙罗列

城市的历史文化最能体现城市特色,因而把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到城市的景观设计中,是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途径。城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一般来说,城市历史愈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愈深厚。面对城市众多的历史文化,许多设计师往往想将它们全部都体现在城市街道中,以为这样才能显现出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如在某市街道景观规划设计中,设计师分别设计了三星堆文化区、蜀汉历史文化区、孔子文化区和古蜀道文化区四个景区,全部以历史文化为题材,共36个景点,这种又多又乱的做法给人以历史文化堆砌感。

4.1.4传统的街巷空间消失,引发城市特色危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市街道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却是传统街巷空间的消失:如有的城市为了扩路,砍去街道两侧百年古树;传统民宅被成片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方盒子建筑楼群;新建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雷同、缺乏特色。传统景观、风景名胜是一个城市特点的重要体现,如今一些城市的公共空间景观因盲目建设而变得平庸、失去特色。

4.1.5欧式化、模仿风

现在有些城市的街道建设,大量充斥着罗马廊柱、欧式建筑。许多正在建造的商业街,在广告语中喜欢打出“欧式典雅”“地中海风情”的时髦语言,甚至宣传要将某地建成东方的“法国的塞纳河”等。欧式广场、喷泉、拱廊、罗马柱等挤满了城市街道,似乎只有沾上欧式风格,才能提升环境景观品位。在域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出现一些欧式风格的设计无可厚非。但是,一些潮流般的庸俗模仿,对我国城市街道空间景观的健康发展有害无益。

4.2街道建设中文化元素缺失的原因

4.2.1交通工具变革带来的空间尺度的变化

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严重破坏了城市的原有肌理。狭窄的传统街巷因为不能适应小汽车的使用,而被整体改造。快速的交通工具大大缩减了通勤的时间,扩展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城市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城市中出现了大量地能适应这种变化的主干路和快速路,城市的文脉、历史和文化被狂热追求经济利益的头脑所遗忘。人在街道空间中的主体地位被汽车所取代,街道中适合人体尺度的环境景观的重视不足,缺乏了人气的街道也不可能再有什么文化内涵。

4.2.2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城市地毯式的大规模改造,传统的街区被统一规划设计的方格网型街区取代。快速的大规模的建设必然导致标准化和模仿。在以满足各种规范为出发点的设计中,很难想象会有什么创新和文化的融合。城市中不利行车的河道被填平,阻碍交通的街巷被拓宽,位于交通千道的佛塔被拆除,一系列不顾城市文化和特色的开发,最终将破坏城市文化的根基。

4.2.3国际式建筑思潮的冲击

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对传统城市街道景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国际式”景观泛滥,城市街道景观的识别性逐渐消失,市民对街道景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减弱。同时,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标准化”广为传播,使城市的地域文化、景观的独特价值逐渐被漠视。

4.2.4市场经济环境下房地产业的开发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以追逐利益为目标的房地产业的开发,无视城市文化和历史,打着城市更新的幌子,对历史街区和文化遗产肆无忌惮的破坏。安徽某市街道周边由于商业开发使沿街建筑遍布整条街道,街道底侧界面被密不透风地包围起来,形式较为呆板,和其推崇的“山水之都”的城市口号不甚相符。

5 融合文化要素的街道设计策略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街道景观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应体现出社会对文化的追求和公众共同的历史文化价值观。街道景观只有正确把握和理解厢史文化及社会发展才可能得到公众的认同。历史文化的最大价值,不仅在于其表现出来的形式,而在于其背后饱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5.1弘扬历史文化,体现地域风格特征

城市历史文化是城市最重要的财富,是任何城市都不能复制的,是最能体现城市特色的地方。因为,在进行街道设计时,要从研究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手,这包括很多方面,如城市的历史建筑、城市的传统艺术、传统民俗等。只有首先把握住了城市的这些特色,将其应用于设计,才有可能创造出富有人气和文化气息的街道空间。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当前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的现象,使每个城市都能焕发出自己的独特魅力。

5.2建设具有生活意义的街道

文化源于生活,生活是文化的源泉。在进行街道建设时,首先要考虑将生活元素融入进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出现了很多只有通过的道路,街道完全成了小汽车畅行的通道。要使街道具有生活意义,首先保证街道功能的复合性,复合的功能将吸引更多的人来街道活动,保持街道长久的活力,进而促进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5.3历史街道景观的保护与更新

历史街道景观反映了城市发展的独特风采,是历史形成的商业文化积淀,具有地方与民族色彩。恢复、保护和再现历史街道景观风貌,要体现地域风格,挖掘名人文化资源,尊重和展现传统民俗文化,同时又要使景观凸显时代风格文化特征,赋予历史街道景观以新的功能和意义,使城市文化得以发展和延续。除了在物质空间的景观塑造外,环境气氛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坚持静态与动态保护相结合原则,对历史街道进行整体性保护。并有效保护历史街道上独特的文化行为场所,如商业老字号等。

5.4街道景观的文化多样性体现

篇(10)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城市地域建筑天际线青瓦白墙

保护和继承

一、设计背景

柳州是具有独特山水景观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柳宗元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徐霞客“是山透腹环转,中空外达,八面玲珑,即桂林诸洞所不多见也”等诗词就是柳州的写照。明清时,称为“龙城之胜”的柳州八景已见于史籍记载,而城乡壮、瑶、苗居民流行节日赛歌竞舞,或男女成群的对歌盛会,展示了富于地方特色的民俗旅游景观。

柳州市的城市特色定位为山水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着力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和景观山水的生态保护,塑造柳州新形象,是提高柳州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的重要举措。

城市山水环境独特,城市形象需要得到展现。

城市街道建设的新需求,能让柳州各条街道有属于各自的文化底蕴。

二、设计范围

本次设计控制范围北起雅儒路柳报花苑,南至雅儒路天江一都,总长约0.7公里。

本次设计对象为沿线两侧临街建筑,主要对其进行立面整治。

三、设计对象综合评价

1.交通条件评价

雅儒路是城市与北部区域联系段的公路,雅儒路是进入城市核心区的城市次干道。现状雅儒路还承担着北部交通与中心城区联系的重要交通功能,同时两侧居住、餐饮等功能区的交通需求也由该道路承担。

进入新的城市建设周期,作为进入城市主要通道,雅儒路承担的不仅是基本的交通功能,同时还必须承担必要的城市特色景观展示功能。

2.人文、景观条件评价

人文资源:黄村延伸文化,市民密集宜居住宅地区、街道餐饮文化

景观资源:柳江河畔

3.人文及民俗资源评价

柳州拥有深厚的山水文化、奇石文化、饮食文化、山歌文化,人文及民俗资源丰富、独特,吸引力强,但各项资源之间缺乏联系整合的物质载体,尚未形成整体优势。如何通过城市建设,加强综合效益,将城市道路两侧原有建筑物改造成为有文化传承、文化底蕴及有特色的建筑群带是本次设计考虑的重点。

4. 街道、建筑立面景观质量评价

①街道

A、 建筑体量互不相关,参差不齐,街区形象缺乏统一风貌及有序协调的轮廓线。

B、 街道节点处的建筑与节点氛围协调不够。

C、 建筑色彩纷杂,缺乏统一色调协调,显得杂乱无序,无法体现山水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及特色街道的特点。

D、 沿线建筑群体天际轮廓线较丰富,但缺乏韵律感。

②建筑

目前设计区沿线建筑景观质量不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A、设计区建筑功能性质混杂,公建及市政建筑;另外还有大量居住建筑,包括新建的香江天地园等,以及大量陈旧居住建筑。

住宅用地中住宅建筑构成形式较多,有纯住宅,底层商业、上层住宅,个别建筑为底层架空、上层住宅。商业用地布局与形象均较为杂乱;大部分的商业是底层商业的形式;

由于设计区内建筑存在功能性质的复杂性,决定了沿线建筑种类变化过多,又非成组成团布置,缺乏连续感和韵律感。

B、建筑单体屋顶造型多为平顶,缺乏建筑轮廓线的变化,

C、建筑造型多为“方盒子”,体量缺乏变化,屋顶、檐口、阳台、窗套等细部未做统一化处理,未体现柳州地域文化特色、民俗风格与历史积淀。

D、建筑色彩纷杂,缺乏统一色调协调,显得杂乱无序,无法体现山水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特点。

E、建筑质量差异,立面风格色彩杂乱与不协调。建筑立面新旧程度不统一。

F、底商部分商业氛围差异较大,整合不够,连续性差。

G、老建筑与新建筑之间衔接过渡生硬,互相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街道沿线的连续性差。

H、建筑脏破。立面材料破损较为严重,窗框以及玻璃等由于建筑的空置而失修破损严重,破坏视觉景观。

I、陈旧私人厂房、制作坊立面影响街道景观。

③ 建筑附着物

A、建筑外挂物如空调、雨篷等随意搭设破坏建筑形象。

B、 除部分门招有统一规格、颜色外,必须对现有广告牌进行整治。

C、 牌匾、招牌多以文字为主,而寓意性、形象性、标志性的不多,总体档次不高,且各式牌匾、招牌排列不整,有些牌匾尺度过大,对建筑物遮挡严重;

D、 色彩缺少协调,部分居民楼的阳台和窗户任意的加装无统一设计的防盗窗网,衣物随意悬挂。

E、沿街道路高空城市电缆杂乱无章,私接电线凌乱。

四、定位、目标、原则

1.定位

扣紧柳州市山水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特色定位,将柳州市山水文化、多民族地域建筑文化及民俗文化融入沿线建筑景观建设中,展示与弘扬地域民俗文化,将设计区打造为体现柳州市城市风貌、山水格局、地域历史文化的城市街道风貌展示区。

2.目标

充分挖掘现有街道建筑及街道文化资源潜力,结合城市景观塑造及旅游发展战略,建设环境优美、富于柳州山水特色和文化底蕴的街道景观带,以提升城市环境空间品质、增强区域吸引力、弘扬地方文化传统、示范城市街道建设。

3.原则

①整体协调原则:将设计区纳入整个城市建筑景观体系中考虑,使设计区不仅与城市格局相容共生,而且达到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效果。

②地域特色原则:以浓墨重彩渲染城市鲜明的山水特色和悠久的文化,把握立面设计各要素,突出山水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历史文化特色。

③优化城市天际轮廓原则:对设计区沿线的天际线进行优化与重塑。

④分期建设原则:立足于柳州社会、经济基础,结合城市建设部署与现状条件,分期建设、逐步改造,增强设计实施的可操作性。

五、整治措施

1.整体整治措施

① 建筑功能整治

存在问题:设计区建筑功能性质混杂,沿线建筑种类变化过多,缺乏连续感。

整改措施:通过建筑功能置换,使局部区域内的建筑功能相协调,塑造统一的细部特征;沿街建筑底层统一作为商业使用,强调人行街道界面连续感的形成。

② 建筑风格整治

存在问题:现状建筑未体现柳州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

整改措施:

建筑强调城市景观风貌所有组成元素的地域化处理。包括从区域到细部的建构都必须以柳州地方现状、特色为基础,从建筑设计、街道设施、绿化种植到城市整体景观轮廓的控制等等,要以柳州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特色和多民族聚居等特色为基础。应突出地域传统建筑风格

立面构思来源:地域建筑(民居)――民居是地域文化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柳州属多民族聚居地区,居住着汉、壮、侗、苗、瑶、仫佬等近48个民族,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少数民族民居是立面设计构思的重要来源。

屋顶形式应以坡屋顶为主,注重装饰屋脊、檐口的处理。门窗框等立面细部多以仿木结构线条装饰

整体色调讲求古朴,以青瓦白墙为主色调,局部辅以红色、金色等重色装饰。

③天际线整治

街道天际轮廓线作为城市总体形象的体现,对于整个城市建筑景观有着先导性的作用。重视天际线的塑造,应强调天际线作为城市特色的构成元素,创造与众不同的城市天际线景观,形成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使人们具有家园归属感与认同感。

同时应从人类视觉美学角度出发,充分利用人对外界节奏、层次、对比等多种变化的感知程度特性,从技术角度进行调整,从而做出合理的设计。

整改措施

通过减层和局部升高,使建筑天际轮廓线呈现韵律感的变化,使建筑天际轮廓线高低错落有致;

对重点区域特色景观着重处理,形成视觉焦点。

2. 区段与节点

① 设计原则

强调街道与现实建筑景观融合,突出节点空间、对景及绿地系

织,通畅视线走廊,开阔景观视线;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绿地结合起来,形成与市民活动紧密联系的绿色网络,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强调地域特征,展示柳州当地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合理布置景观空间,在景观细部的处理上充分考虑人的尺度;

② 整改措施

以保护和继承原有城市风貌为主要设计方向,理清城市脉络和肌理关系。设计将该街区定位为城市历史展示带及体现与自然风景区相协调的风景区协调带。

3. 建筑单体

建筑单体主要分住宅建筑、多层公建两种类型进行处理。

① 住宅建筑

根据建筑立面构成原则,住宅建筑立面改造主要做三段式处理,分为建筑屋顶、建筑中段、建筑裙房三部分。

A.建筑屋顶

现状建筑屋顶多为平顶,根据柳州市山水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特色的定位,立面改造中屋顶基本以坡顶为主。

采用的屋顶形式主要有四坡顶、两坡顶和小坡顶三种。具体的采用主要根据建筑的区位、建筑的高度确定,其别考虑与周边山体的关系。如以山体观景视线分析为准,主要视野范围内的建筑屋顶采用四坡顶、两坡顶全覆盖形式为主,创造良好的城市第五立面景观;山体主要视野范围以外的建筑可采用局部小坡顶的做法,一可创造良好的天际线变化,二可节省改造投资。

建筑屋顶采用青瓦材质,更好地与城市环境协调。

B.建筑中段

建筑中段的处理主要包括墙身颜色、墙身线条、窗户细部、阳台细部等部位。

建筑墙身颜色主要以白色为主,辅以分层仿木线条装饰,塑造统一典雅的气氛。窗户与阳台的处理则采取民居建筑的符号,如花窗等,统一中富含变化。

C.建筑裙房

建筑裙房主要考虑底层连续商业气氛的强调,统一以小坡顶、小檐口装饰,辅之装饰性构件,创造连续变化的商业空间氛围。

② 多层公建

多层公建立面改造的手法基本与住宅建筑相同,同样采取三段式构图手法处理。主要区别在于屋顶形式的变化,公建屋顶除可采取四坡顶、两坡顶和小坡顶以外,增加锥顶等形式,主要根据立面空间区位分布确定形式的选择,以创造丰富多变的天际线景观。

4. 广告与标识

①建筑裙房广告大小、色彩、尺度、位置力求统一协调,高度不应超过窗间墙的距离。

②建筑墙身广告不宜遮挡建筑的采光和通风,尺度应尽量与整体建筑相协调,高度也不应超过窗间墙的距离。

③建筑顶部广告应与建筑相匹配,注意其尺度与该建筑整体的协调关系,不应破坏建筑的立面效果。

④新建建筑的广告与标识,其大小、色彩、尺度、位置必须经设计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确定。

5.灯饰

①对大型建筑、重点建筑、景观突出的建筑应强调其灯饰效果,采用轮廓线照明、局部照明等方式,加强夜间视觉美感,为柳州的夜景增添一份新姿。

②街道空间小品及绿化的灯饰也应重点处理,采用柔和、协调的点状光源统一装饰,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

上一篇: 合同信息化管理 下一篇: 档案归纳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