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礼仪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5 16:26: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国际交流礼仪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国际交流礼仪

篇(1)

【关键词】

风险管理;国际贸易;物流创新

国际物流作为国际贸易的保障,贸易发展与物流有很大关系,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依存的关系。从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来看,虽然发展时间较晚,但是速度比较快。物流业作为直接影响国计民生的产业,它包含多个方面。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从各方面推动国家贸易物流创新进程。

1 国际贸易物流的特征

1.1高运输力

国际贸易物流是各国之间、各个区域之间的贸易交流方式,由于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较多,所以在实施中具有很强的复杂性。从国际贸易发展来看,先进的设施、技术、管理理念是发展的基础,它不仅能让国际物流快速发展,同时还能加快商品周转,促进国家物流业以及经济发展力度。

1.2 高信息化

从国际物流实施成果来看,它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和出口国、进口国之间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精确、透明的信息对节省成本,促进物流控制具有很大作用。另外,为了推进国际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必须以可靠的信息体系作为支撑。从当前的国际物流业发展情况来看,它是建立在数据交换(EDI)的基础上的。

1.3高标准化

从国际发展范围来看,它是在全世界进行的仓储、运输、配送,受不同国家的不同物流标准影响,规范、统一物流标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推动国际商品流通效率,还能提升国际贸易的运行效率。当前,国际对于集装箱规格、条形码、托盘规格已经做了统一的规定,这样不仅节省了各个物流单位的费用与成本,同时也极大程度的提升了运转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1.4物流网络化

自经济全球化以来,跨国经营的范围越来越广,所以必须在全球范围强化配置与选择。而为了保障国际物流正常健康运行,必须在国际关系上健全物流网络,在国际物流组织互相协作、合作的过程中,增强各个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样才能确保各个物流企业的面、点、线合作,在推进网络化进程的同时,用最低的物流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 我国国际贸易物流风险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对于快速发展的市场竞争,仍然存在诸多国际贸易物流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物流成本风险

国际贸易之所以能够正常实施,它和商品中转中的成本以及安全性有很大关系,物流成本作为重要部分,它对国际贸易成效以及发展有很大影响。一般,国际贸易中的成本物流越高,潜藏的风险就会越大,所以对相关企业进行风险控制直接影响贸易盈利状况。根据相关统计结果得知:国内普通的商品工业自出厂到进入消费者手中,物流消耗只占商品消耗的一半,而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物流费用将近70%。在发达国家相比,由于国内物流成本过高,从而无形中加大了物流成本。如:日本、德国、美国的商品物流费只有商品零售价的8%左右。与此同时,国际物流成本的改变也会加大国内贸易风险,作为世界贸易的交通工具,只有通过减小物流贸易成本,才能保障企业竞争力。从目前对贸易物流的研究成果来看:物流风险已经发展为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尤其是中小单位,物流风险尤为明显。

2.2物流成本的结构性内容

从现代贸易发展过程来看:为了有效控制物流成本对运营造成的影响,必须正确看待成本结构内容。而国际物流成本主营由库存、管理和运输三个部分构成。库存是货物保管、商品库存出现的成本消耗,具体如:保险、仓储、货物损坏以及税收等,另外还包含商品发展中的成本资金。运输成本包含航运、公路、水运等商品运输以及生产中出现的运输与货主性费用,具体如: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管道等运输费用,货主费用是物流交通中出现的装卸与处理费用。对于这一系列费用,资金回收过程、获取方式都将影响物流运营以及管理风险,并且在谈判细节与支付程序上都会涉及到物流贸易与成本消耗。

2.3物流现实问题

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如果物流服务和企业信誉之间的节奏不一致,不仅会让企业信誉受损,还会造成一系列物流风险。从影响国际物流服务的因素来看,最主要的是基础设施,由于物流应用不够,所以对基础性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在商业单位中,使用最多的是条形码与POS机,其他的信息技术应用相对较少。对于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其他国家的物流服务与技术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从国内物流服务与技术来看,标准明显没有得到统一;一些国家受自身因素影响,管理与经营观念落后,由于缺乏现代化的经营方式,所以根本不能将顾客利益放到首位,同时也正是这些落后的管理方式、基础设备,制约着服务质量的提升。另外,从现行的从业人员素质来看,素质差距较大,缺乏合格的物流性人才,在人才分散的情况下,让我国物流始终处于缺乏统一、透明的政策体系的环境中。

3 加强国际贸易物流创新的方法

3.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第三方物流人才培养

从当前的国际贸易发展过程来看,最大问题是货物根本不能在国与国之间正常流动,所以加强物流建设,必须从基础设施着手,通过为现代物流提供保障,从根本上推进国际贸易和现代物流发展。同时,这也要求政府与相关部门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对基础设施进行宏观决策与引导,这样才能推动和国际物流接轨的进度。对于国内院校关于物流的科研技术与成果,除了要加快运用进程,还必须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与经营管理。具体如:在海关运营上,除了要注重集装化运输,还必须注重物资装卸以及散装能源。另外,规范化包装、机械式装卸、集装式运输都是推进现代物流运输以及发展的重要方法。

在国际贸易中,物流人才作为抵御风险的主要因素,由于缺乏全面、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所以很多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应付多变复杂的物流环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仅要引进第三方物流单位,还必须努力发挥专业化、网络化特征,为用户优化管理、保障政策规划提供有力的服务。在业余时间,通过整合物流专业知识特征以及国际贸易情况,还可以从加强现代物流企业人才培训与教育出发,关心、关注员工发展,引进更多知识性、专业性高级人才。在这过程中,高素质人才作为抵御风险,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关键,必须将以人为本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准,推动国际物流发展。

3.2促进国际物流标准化与信息化进程

标准化与信息化作为现代企业发展的能量,由于国内物流单位缺乏有效的技术标准,所以很难与国际做到同步。针对这种情况,除了要加强国际物流单位的信息化、标准化设计外,还必须缩短与国际物流发展的距离。如: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物流基础设备建设,强化技术设施、网络信息、管理框架以及技术发展的标准化。在这过程中,可靠的信息网络已经成为制约国际物流发展的关键,如:全球卫星定位、条形码、射频识别、地理信息技术等,如果将其应用到国际物流中,对提升国际物流效率将会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对外联络与对内管理对实现网络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如:将物流信息反映到网络数据中,通过对信息系统以及数据进行调整与分析,对外联系就能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网络支付与登记,这样不仅能确保物流跟踪管理,还能促进国际贸易发展,避免或者减小风险产生。

3.3增强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进程

从国际贸易物流出现的风险来看,它与信息的不对称性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加快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渗透,通过增强信息应用与搜集,从源头上杜绝物流风险出现。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推进,网络技术也加快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应用,它不仅突破了空间、实践、地域的局限,同时对加快商业周期的循环利用也有重要作用。自电子商务出现以来,它极大的改变了商品购买的传统观念,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能买到商品。所以讲电子商务运用到国际贸易中,它同样能够规避风险。

首先,传统的贸易瓶颈主要体现在增加关税,现在的贸易瓶颈体现在技术上。而电子商务的运用,不仅推动了全球性贸易伙伴关系,同时还能及时规避风险;其次,它能有效减少贸易成本,目前国际贸易产品主要包括中间产品与产成品两种。整合传统的销售方式进行销售,它很有可能增加销售难度,特别是危机时期。自电子商务投入应用以来,它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具体如:敦煌网,它主要针对的是国际贸易拓展,不仅为网站搜索提供了方便,同时还能快速找准商业信息,推进国际贸易的连续性与无边界性。所以,将电子商务应用到国际贸易物流中,不仅是对国际贸易的调整,同时也是现代物流的创新与发展。在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不仅能适应商务物流要求,还能整合自身特征满足国际商务物流要求。

3.4加强风险防范,强化风险转移进城

在国际贸易物流管理中,将风险责任落到实处,对风险防范具有不可置疑的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努力向发达国家以及地区学习,通过聘请专业的律师、专家,尽量降低风险。另外,风险防范作为一项全方位的工作,除了技术,还必须从风险防范上做好设计工作,通过综合统筹,以国际规则为基准,做好自我保护与防护工作,这样才能确保相关措施实施以及物流安全性。

5 结束语

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物流工作作为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由于导致风险的因素很多,所以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防范。尤其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国际贸易的范围与结构更加宽广,在物流业国际化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站稳脚跟,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降低风险,提高贸易效率与成效。

【参考文献】

[1]曹蕾,戚平.风险管理视角下国际贸易物流的创新[J].中国外资(上半月) ,2013,(8):62-63.

[2]黄婧.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0.

篇(2)

所谓“跨文化交流”,是指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沟通交流。

跨文化交流通常可分为两种形式: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其中,语言交际又分为口头语言交际和书面语言交际两种。非语言交际主要是通过体态语进行的沟通交流,包括人们的表情、眼神、手势、视线接触、站姿、坐姿等等。服装也是人们传达信息的非语言方式之一。所有这些,都是交往个体向对方传递思想、信息和情感的外在形式。通常,双方都希望沟通交流能够顺利、成功,但很多时候,因为语言的差异和非语言习惯的不同,使得双方的交流存在很多障碍,甚至因为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导致了双方的误解。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大到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小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果不能了解和理解双方之间的差异,就会导致沟通交流困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一位美国教授来华访问。在华讲学三个月回去之后,得到的结论竟是:“中国人不尊重知识和学术”。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在中国的三个月之中,有很多中国人称呼他为“戴维斯先生”。这位学者是一位科学家,自从年轻时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后来的几十年中,美国人均以“戴维斯博士”或“戴维斯教授”来称呼他,中国人叫他“戴维斯先生”时,他常浑然不觉是在叫自己。他还对中国人说:“你可以正式地称呼我为教授,也可亲切地称呼我为博士,或者是把我当作朋友,直接叫我的名字,但是不要叫我先生。”但是每每遇到陌生的中国人时,称之“戴维斯先生”者十之八九。

他感觉非常不舒服,觉得中国人在故意贬低他,郁闷三个月之后,得出了“中国人不尊重知识和学术”的结论。但是,从中国人的角度上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生”这个称呼是用于对高级学者的尊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先生”这个称谓就是对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和学者文人的尊称,如“屈原先生”、“鲁迅先生”、“先生”等等。中国人称“戴维斯先生”,并不是把他当作一般男士看待,其实是很尊重他的,这就是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误解。幸好当时戴维斯先生还没有听到有中国人叫他“戴老”——在中国称“老”是极为尊敬之意,美国人听来就是在侮辱他、嫌弃他年龄大不中用了。

除了语言交流的差异之外,商务人员在涉外交往当中还要特别注意非语言交流方式上的差异。非语言交流上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差异是非常大的。例如,在涉外交往当中,人们为了表达尊重,除了言语之外,还要伴随有恰当的礼仪举止。握手是一种常见的国际交往礼节,但是如果见到日本、韩国及阿拉伯国家的女士,则不应主动要求与对方握手。拥抱和吻面的礼节常见于西方,在亚洲国家则很少使用。

据说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任期间曾到一个阿拉伯国家进行国事访问,在为他举行的宴会上,出于美国人的礼貌,他赞美王后的美貌并行了拥抱礼和吻面礼。这一举动使得国王十分恼火,但他强按怒火没有当场发作,结果宴会不欢而散。在西方国家,肯尼迪的这一举动不仅十分正常而且非常得体,但在阿拉伯人看来,赞美他人的妻子并拥抱、吻面是非常粗鲁失礼的举动——对他人的妻子是不可以热情地打招呼的。

因此,商务人员在涉外交往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很多因误解导致的不愉快甚至关系紧张的事件当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缘于双方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和礼仪禁忌。

文化习俗、礼仪禁忌的差异,是导致双方不能顺利交流的重要原因。能够“入乡随俗”的前提是,大家必须在“入乡”之前就对“俗”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因此,商务在进行涉外交往之前,一定要认真学习交往人士文化背景之下的礼仪习俗与禁忌,这样才能避免产生那些原本可以避免的误解、冲突或其它严重的不良后果。

国际商务礼仪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一)商务谈判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促成商务谈判的成功

讲究礼仪,就会在众人面前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一个组织的成员讲究礼仪,就会为自己的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公众的赞扬,所以商务人员时刻注意礼仪,即是个人和组织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树立和巩固良好形象的需要。每一个商务人员,在与他人接触的商务活动中,了解其言谈举止,打招呼方式,礼貌礼节等礼仪都是决定着商务谈判顺利达成的关键之一。

(二)了解商务礼仪是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的需要,也是商务谈判排除各种阻碍,各种矛盾,达成协议的关键

在日常的商务谈判中,任何一个商务谈判的对象的行为习惯都与它所处的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民族风俗,商务习惯和语言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想在商务谈判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要求每个参与谈判的人对不同的国家民族的文化,习俗,商业习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制定谈判策略和商务接待中因人而异,避免犯忌。时间观念对商务谈判也有重要的影响,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着人们的交际效果,一定的行为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送关于时间观的某种信息。

因此,当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往时,都应该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努力避免由于时间观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与障碍,了解中西方的时间观念的差异,有利于中西方的经济合作与交流,随着跨文化意识的深入,中西方已经意识到当观念不同时,双方应该本身以相互尊重,入乡随俗为原则。同时,我们也知道,中国素有礼仪之邦,馈赠礼物是从古代传下来的社会传统,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送礼物的时候因国而异,有所选择,如果对对方所在国家的商务礼仪不了解,赠送不恰当的礼物很可能对谈判的最终结果造成严重的影响,会让对方觉得得不到应有的尊敬,而造成流失客户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给商务谈判带来负面影响。

 

国际商务交往礼仪的跨文化交流相关文章:

1.跨文化交际中的商务礼仪

2.跨文化交际中的礼仪

3.商务谈判与跨文化交际

篇(3)

日前,日本银行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特点适时公布了《危机后时代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报告,介绍了2009年6月以后日本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新举措和今后监管重点。

(一)避免陷入流动性危机的新举措

1.本土机构外币融资难问题及应对之道。为了应对客户对外币借款需求的增加,日本金融机构在集团之间、总部和分支之间合理分配资金。为了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机构提高了外币流动性的警示级别,加强了总部对外币的集中控制,还通过分散融资对手和融资方式来稳定中长期外币资金来源,通过延长资金期限来减少资产负债错配。为了使用纽约联储提供的定期拍卖工具,日本金融机构还建立了日本政府债券抵押体系。其他外币直接融资措施也相继被采用,如发行外币债券、维护危机时期交易对手关系和进行期限超过一年的货币掉期交易等。

2.外资机构本币融资难问题及应对之道,2008年9月后,日本的外资金融机构面临非担保资金融资困难问题。另外,回购融资大幅减少也加剧了其日元资金紧张的窘境。为应对危机,外资机构提高了海外机构向日本划转资金的数量,增加了日本央行追加信贷工具的运用:减少资产负债表规模,主要是降低了证券投资和反向回购资金投入数量。2009年以后,市场逐步趋稳,短期融资和回购业务有所回升,追加信贷工具使用量减少。但是,外资机构的资金状况并没有恢复到危机前水平,目前仍然对融资持保守态度。当外资金融机构本币资金状况趋紧时,日本央行非现场监管部门为其提供指导,督促其采用保守融资方式,例如通过提高预见性或长期融资来减少日常需要的资金数量。此外,还组织开展方式灵活的现场检查,检点包括应急方案在内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合理性。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监管重点

1.评估流动性风险状况和控制流动性风险。近期金融危机表明不同业务类别和经营模式的机构流动性风险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外汇掉期市场中市场流动性的降低显著影响了外币融资。回购交易过去被认为是稳定的资金来源,但是现在证券公司进行此类担保融资交易时面临较大困难,由于担保资产价格的下降和对交易风险关注程度的提高。一些机构被迫提高了保证金比例或减少了赊账余额。因此,业务的国际化程度和证券关联度、存款和市场融资的比例结构、资产和负债的匹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机构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大小。要求各机构准确评估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并建立配套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证日常融资的稳定性,日本央行将持续检查金融机构是否根据交易内容和融资工具特点减少融资工具和交易对手集中度,有效管理当日流动性。

2.增强金融机构危机后恢复能力。流动性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如何督促机构积极应对市场压力事件,提高迅速恢复能力。即当存款迅速流失或资金状况迅速恶化时,金融机构需要根据情况采取增加融资或销售资产等积极措施。另外,为了迅速执行这些措施,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灵活运用变得非常必要,例如加强内部报告和扩大管理范围等措施。金融机构应在平时制定应急方案。同时,预先持有易于变现的资产以便提高流动性压力恢复能力。机构应根据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状况决定流动性资产的种类和数量,并进行切实有效的压力测试。

3.建立全球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在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金融机构,加强全球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已经达成共识。例如,全球范围内的外币交易掉期市场流动性降低已经使许多金融机构面临外币融资困难。因此,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加强海外机构的当地融资能力,建立了不过分依赖集团内部跨境资金流转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日本金融机构中,出于有效使用国内充足日元资金的目的,许多机构使用集团内资金。

4.适当使用监管部门流动性支持。近期的挑战是如何确定金融机构对央行流动性支持的依赖程度。危机发生后,各国央行采取了不同的流动性支持措施,例如扩大金融市场资金拨备和增加美元资金供给。这些措施被认为有助于保障未来融资和减缓市场压力。由于每一措施都具有紧急救助措施的特点,金融机构对其有抵触情绪,害怕损害其声誉。监管部门使用这些措施时十分小心,例如没有披露涉及的金融机构名单等。另外,单个金融机构有必要建立不过分依赖公共资源支持的自主风险管理体系,避免监管部门的流动性支持诱发金融机构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产生的道德风险。

二、中美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比较分析

(一)中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要差异

美国流动性管理政策和我国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在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却各有特点和侧重。主要表现在:

1、适用范围不同。美国流动性管理政策适用于银行、储蓄机构及信用社等所有存款机构,我国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而农村合作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本指引!执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2、流动性险的定义不同。美国流动性管理政策强调的是由于金融机构无力或预期无力提供流动性而导致银行财务状况或整体安全与稳健性受到影响的风险。我国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强涮虽然商业银行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并将其细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

3、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不同,美国流动性管理政策和我国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基本要素都包括: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及高管层的有效监控),完善的风险策略、政策和程序,完善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有效的应急计划。但具体规定却不尽相同。一是公司治理:二是战略、政策和程序:三是压力测试:四是内部控制:五是应急计划。

4.相比于我国流动性管理指引,美国流动性管理政策额外阐述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担保头寸的管理。银行机构应

持续关注各种类型、各种情况下的担保品头寸状况。二是日间流动性头寸的管理。积极管理日间流动性头寸,以便在正常和压力状况下及时地履行支付结算义务,避免因不能履行义务造成的负面影响。三是流动性资产储备。银行机构应当持有一定量的流动性资产缓冲。其总量依据压力测试、风险承受能力及风险状况来确定,同时应随时保证资产的可支配性,

5.相比于美国流动性管理政策,我国流动性管理指引额外强调了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以便准确、及时、持续地计量、监测、管控和回报流动性风险状况。二是商业银行应定期披露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信息,三是流动性管理方法和技术。对资产、负债流动性风险管理、现金流量管理作出了细致的规定。四是流动性风险监督管理的原则、监管程序及监管合作。五是附件中介绍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内部预警指标及应急计划内容。

三、强化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总体平稳发展中亦历经几次较突出的流动性困难,乃至局部性银行危机,按照流动性危机的主要诱因,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体内不良资产积聚下的通货膨胀冲击,以1988年工商银行出现的全国范围的挤兑现象为典型代表。第二阶段表现为90年代中后期“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等泡沫经济破灭后小型银行金融机构的集中性关闭,以海南发展银行、全国多家城信社为代表。第三阶段表现为近年来个别银行金融机构或其分支机构因负面信息扩散导致的挤兑事件。尽管并未发生较大规模或较集中性的流动性危机,但自2007年以来,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增大,为平抑经济周期波动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紧缩性政策和经济刺激政策的相继实施,使一些地区,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受到严峻考验,充分暴露出流动性风险意识淡薄、管理手段落后、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局部患加大。吸取中外流动性风险历史经验教训,强化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一)提高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意识。随着我国银行业参与市场化竞争的程度不断加深,其潜在的流动性风险隐患不断增大,但与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相比,我国银行机构整体上对流动性风险危机认识不足,如中长期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逐年增加,而部分银行通过存款活期化的形式降低融资成本,存贷款期限错配愈加严重;金融机构自身国际化程度较低,但走出国门愿望强烈等等,在业务拓展中对流动性风险的忽视、缺乏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全球化视野和经验等,都易在国内、国际市场波动的情况下对我国银行业产生一定的流动性风险隐患。因此,督促、引导各银行机构切实提高流动性风险防范意识已尤为迫切。目前,我国监管部门制定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已经涵盖了上述日本监管部门的相关策略和具体要点,操作性较强,具体指标和方法更加细致,但部分银行机构存在流动性管理政策、制度执行不力等问题,影响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因此,督促银行机构按照指引的要求,提高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意识,建立科学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并强化制度执行力,将切实提高其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助于其持续稳健运行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健全有序协调的运行机制。金融监管、最后贷款人与存款保护体系之间职责明晰、有序协调的运行机制是构筑有效金融安全网的核心,金融市场和创新技术越是发展越是需要更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体系。长期以来,我国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责存在制度上的模糊性。相对粗放的救助管理模式固化了商业银行对支付危机由政府担保的预期,进而弱化了其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生动力。尽管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发挥提高问题机构处置程序可信度及保护个人存款者利益的功能,但也可能会弱化市场原则,助长高风险金融机构及其内部人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丰富了流动性管理工具的同时,也使银行的融资渠道、业务模式、资产结构等发生深刻变化,流动性风险的来源、集聚和爆发路径更趋复杂,因此,更加稳健、严厉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既是应对金融市场和银行业务丰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晟后贷款人”和存款保险制度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此外,建立全球化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2009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了《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征求意见稿)》,并组织全球银行业进行定量影响测算,致力于进一步提高跨国银行应对跨境流动性压力的能力,增强流动性风险跨境监管的一致性。日本银行业的具体实践进一步证明了全球化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程度日益增强,与国际市场的关联度日趋紧密,在此情况下,各银行机构应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增强全球化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体系建设,并保证其有效运行。

篇(4)

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形式的不断推广和加深,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对我国经济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各行各业均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同时世界贸易物流业也发生较大的变化。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物流创新机制作为一种新型物流模式对国际贸易也有重要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必须获得进一步发展发展,为我国现代物流创新机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加强港口物流建设

在国际贸易环境下,必须重视沿海地区港口物流的建设和发展,以便能够确保进出口贸易物流的扩大和发展,从而带动内陆物流的进一步扩大、发展。要注意各个不同城市之间的物流基础建设的投资,并对物流网络进行合理规划,重视港口物流基础建设的完善和发展,以便使物流产业带动非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首先要重视集装箱码头建设,其次要不断完善港口码头资源建设,国家在这方面要给予较大的资金支持,加大港口能源建设,以便为港口物流提供更多、更完善的服务,同时提高我国港口建设综合服务能力。另外,要特别重视提高港口物流服务水平,物流企业的物流流程一定要进行细致化的处理,对各种类型的物流业系统进行优化组合分析,不断完善港口物流基础性建设。在港口物流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货物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形成一个互通、开放式物流沟通平台,努力构造一个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港口物流配套系统,利用港口物流带动我国物流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促进我国物流规模的进一步发展扩大。

二、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物流产业的发展必要条件就是有良好的基础建设做支撑,其中交通性基础建设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其中交通设备的完善和货物信息平台的构建在其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国东中部地区建立有大量的生产资料集散中心,大大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物流业的发展。另外,发达的交通为物流经济规模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条件。所以扩大物流规模的发展必须重视区域间交通设备的建设,利用多元化投资渠道和投资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交通基础设备建设要打破行业限制、区域限制等,不断完善各种形式的物流交通设备、设施的建设,同时要完善物流配套运输网络的建设,加快物流基础设备的建立,特别要加强大型物流基地和物资集散地的建设,并对现有的资源优化和整合。同时要加快建设区域间货运信息的网络化建设,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建立区域间物流中心、辅助中心等,在网络建设方面要积极开发运输信息中心,在运输公司建立局域网,逐渐与全国其他主要交通枢纽的交通网络进行整合,形成覆盖全国的货运信息网络形式。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物流经济的发展、扩大,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快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于合作

在国际贸易发展环境下,各种风险的发生与信息不对称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所以国际物流的发展要加快与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提高信息的搜集和应用。而且在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下对电子商务的影响有一些积极的影响,在国际经济环境下,物流业的发展必须解决传统的争端解决机制,必须建立一种有利于网络环境中发展的电子商务交流方式,用这种方便、快捷、低费用的补救方式替代性解决争端机制,这种解决方式呗成为是在线争端解决方式。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可见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性。世界贸易组织各个成员国必须要加强技术合作,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成员要注意对发展中国际实施一些技术援助,以便能够很好的促进发展中国家物流技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发展。

四、加强物流监管机制建设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建立经济发展监督保障机制,制定相应的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并不断完善其研究机构,为物流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学术理论支持。政府可以制定一些有利于现代物流发展的优惠政策,提高对现代物流的扶持力度,并建立融资担保和风险投资系统,并做好现代物流行业规范监督机制,发挥各个部分监督管理职能,加强现代物流监督管理规范,同时加强通信、交通、物流等方面的监控。建立监督机制,保障现代物流的正常秩序。

同时必须建立世贸组织内各种监督制度,在世界贸易组织内组织并创新网络海关监督模式,积极推进国际物流的发展。

五、结语:

物流在国际贸易发展环境下有很多风险,而且在国际贸易环境下经济市场竞争激烈,发达国家各个方面的物流建设和信息技术等比较完善和先进,我国要想在国际环境中更好发展,必须要积极发展物流创新机制,完善物流基础建设和港口物流的发展,并建立物流监督体系,利用信息科技的力量促进我国物流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5)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被高等院校广泛采用,并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学习资源,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成为国内外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实践,探讨多媒体教学在授课过程中产生的效果。提出了在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活动中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标。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利与弊

传统教学模式历史悠久,教育理论成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传统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形象、生动的讲述,学生易于接受,师生之间可以面对面地探讨疑难问题。对于工程流体力学而言,教学内容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数学公式的推导,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即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同时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加强记忆。然而传统式教学主要依靠粉笔与黑板的教学条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也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意的产生。

三、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心理活动最主要的推动力。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调性。而且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听觉、视觉等器官对信息的接收,对学生的眼、耳等器官进行多重刺激,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记忆力,提高课堂效率。第二,直观、易懂,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流体力学是从力学的观点出发,主要研究流体所遵循的宏观运动规律以及流体和周围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在日常生活和各种工程实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是动力工程和流体机械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与固体的运动规律相比,流体在运动过程中存在诸如激波、接触面间断、两相流体之间相互掺混等复杂现象。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等直观、清晰地观看复杂的流动现象,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相关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增加教学容量,节约空间和时间。工程流体力学研究内容较多,涉及范围较广,在有限的课时内传授给学生的信息量较大。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播主要靠教师的口授与黑板板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堂信息的含量,多媒体教学充分地利用了电脑能够存贮大量信息的优势,授课的信息量明显增多,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更多的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加课堂知识的容量,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四、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摒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是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理论教学和流体力学实验教学。

工程流体力学理论教学部分包含大量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程和一些复杂的流动现象。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的推导过程依然使用传统教学中的板书,这样既可以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对于某些基本概念和特定的流动现象,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流动现象的理解。

流体力学实验是流体力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贯穿于课程始终。现行流体力学教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方法单一,同时,还受实验老师较少、实验课时有限以及设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选择的范围极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达到流体力学实验教学的要求。然而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后,学生可以灵活地改变实验条件,演示各种实验现象。

篇(6)

当今社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高等学校教育国际化趋势的日渐加深,高等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规模越来越大,形式也越来越多。高校领导出访和接待对方来访、教授学者之间互访或讲学、教师的交换与培训、招聘外籍专家教师和招收留学生等等,这一系列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使我们国家的高校得以走向世界,学习成功的教育经验,培养学校和社会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在这些涉外活动中得体的礼仪十分重要,要在与国外友人交往中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能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这就要求参与涉外活动的人员充分了解外事礼仪的知识,做到运用自如又不失大体。本文针对高校外事工作中如何运用外事礼仪做以下几点的探讨。

一、外事礼仪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维护形象,举止文明

涉外交往中,每一名相关人员的一言一行,不仅仅代表着个人,还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形象。因此,我们应加倍关注自己的形象,做到面容洁净,服饰得体,着装整洁,注重个人卫生。同时,举止文明、落落大方、端庄稳重;不要做一些异乎寻常的动作,如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

2、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是外事礼仪的一项基本原则。每一个人在参与国际交往时,其言行应当从容得体,堂堂正正。所谓不卑不亢,就是对对方表现出一种节制与礼仪,热情时不殷勤,冷淡时不失礼,愤怒时不失控。同外国人交往是关系国格、人格的大是大非问题,我们应既不畏惧自卑,低三下四,也不应自大狂傲,放肆嚣张,而要从容不迫、一视同仁。

3、

所谓“”是指在涉外交往中为了减少麻烦,避免误会,最为可行的做法,是既对交往对象所在国的礼仪与习俗有所了解并予以尊重,更要对于国际上所通行的礼仪惯例认真地加以遵守。

4、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的含意主要是: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就必须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当自己身为东道主时,通常讲究“主随客便”;当自己充当客人时,则又讲究“客随主便”。接待人员必须充分地了解交往对象的风俗习惯,无条件地加以尊重,不可少见多怪、妄加非议。

5、信守约定

所谓“信守约定”的原则,是指在一切正式的国际交往之中,都必须认真而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要算数,许诺一定要兑现,约会必须要如约而至。在一切有关时间方面的正式约定之中,尤其需要恪守不怠。万一由于难以抗拒的因素,致使自己单方面失约,或是有约难行,需要尽早向有关各方进行通报,如实地解释,并且还要郑重其事向对方致以歉意,并且主动地负担按照规定和惯例因此而给对方所造成的某些物质方面的损失。

二、外事礼仪具体场合的运用

1、公务场合着装

公务场合,涉外人员的着装应当重点突出庄重保守的风格。我国的外事人员目前在公务场合的着装,最为标准的,主要是深色毛料的套装、套裙或制服。具体而言,男士最好是身着藏蓝色、灰色的西装套装或中山装,内穿白色衬衫,脚穿深色袜子、黑色皮鞋。穿西装套装时,务必要领带。女士的最佳衣着是:身着单一色彩的西服套裙,内穿白色衬衫,脚穿肉色长统丝袜和黑色高跟皮鞋。有时,穿着单一色彩的连衣裙亦可,但是尽量不要选择以长裤为下装的套装。

2、握手礼仪

在交际场合中,一般是在相互介绍和会面时握手。年轻人、职务低的人被介绍给年长者、职务高者时,应根据对方的反应行事,当年长者、职务高者用点头致意代替握手时,年轻人、职务低的人也应随之点头致意。和女性握手,男士一般不要先伸手。在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但年轻人对年长者、身份低的人对身份高者时应稍稍欠身,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尊敬。握手时应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此外,有些国家还有一些传统的见面礼节,如在东南亚信仰佛教的国家见面时双手合什致意、日本人行鞠躬礼、我国传统的拱手行礼,这些礼节在一些场合也可使用。

3、介绍礼仪

自我介绍时,要主动讲清自己的姓名、身份、单位(国家),对方则会随后自我介绍。为他人介绍时还应说明被介绍人与自己的关系,以便于新结识的人相互了解。介绍其他人时,要有礼貌地以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指点别人。介绍也有先后之别。应先将身份低的、年轻的分绍给身份高的、年纪大的,把男子介绍给妇女。介绍时,除妇女和年纪长者外,一般应起立。但在宴会桌上、会谈桌上可不必起立,被介绍者微笑点头有所表示就可以了。交换名片也是相互介绍的一种形式。在送给别人名片时,应双手递出,面露微笑,眼睛直视对方,在接受对方名片时,应双手接受,还应轻声将对方的姓名等读出,然后郑重地收好。

4、餐桌礼仪

(1)餐桌座次的安排

中国文化中对安排座次有较多规则,我们可以采取“客随主便”的策略,按中国的座次方法安排座次。为了方便外国客人入座,我们可以把事先打印好的座签放在相应的座位上。若客人较多,可以分开多使用几张桌子,为了方便客人之间的交流,应该尽量把同层次、有共同语言的客人安排在一张桌子上,并根据需要配备翻译人员。

(2)点餐方法及注意事项

由于信仰和文化的差别,各民族在饮食上的习惯有所不同。外事接待人员必须提前了解客人的及身体差异、感情偏好(如素食主义者或因为情感问题对某种食物有所禁忌),如果不小心点了客人禁忌的食物,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点餐时因为客人对主人的食物不是太了解,可以适当推荐特色食物并加以详细解释。还应注意的一件事就是,在每个菜品的旁边应该添加公筷或是公勺,以备主人为客人夹菜时使用(用自己的筷子或勺子也是不礼貌的行为。)

(3)饮酒及敬酒礼仪

在中国人,喝酒通常是男子汉的象征,外事接待时要注意:在西方,酒是一种高雅的社交工具,讲究要细品慢酌。同时,在崇尚个性主义的西方,喝酒是个人自己的事情,一个人能喝多少由自己掌握,一般不会出现灌别人喝酒的情况。因此敬酒时更要注意,可以按照中国的顺序来敬酒,但是不要强求客人将酒喝完。如果客人敬主人酒也是一样的原则,喝酒要量力而行。

高校外事工作人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不断陶冶自己的思想情操,注意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强化具体技能的实践操作。高校外事工作中,我们只要坚持不断提高自己素养,坚持礼仪文化的学习,就一定能在国际交流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颖.有“礼”走遍天下——谈外事礼仪.学习月刊,2006,(12):20.

[2]陈伟.浅谈高校外事工作中的涉外礼仪.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114.

篇(7)

1 民办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具有的性质之一就是它具有“企业”性,所以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想在社会环境下发展,首先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变化,接受社会的上新的理念,还要想办法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就是其提高自身实力的办法之一。民办高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民办高校要想输出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就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与国际接轨,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知识,接受到国际上的教育。所以,民办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现实情况的需要也其发展的必要。

2 民办高校如何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民办高校要想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首先必须要树立教育教学国际化的意识,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在国际舞台上深造的机会,让教师先接受国际上的最新理念和学术上的最新信息,然后分享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学校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采取对外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据自身情况为学生引进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学习环境,除此之外,民办高校还要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拓展经费来源、自主开发培训项目、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教育,可以实时的了解新的信息,使教师、学生的教学与学习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3 民办高校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落后,对教学国际化认识不够

目前,有些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还停留在“迎来送往”“礼仪接待”的事务性和普通管理型工作上,学校领导与外事人员们只是进行简单的参观和简报,在学术上并没有深入的进行交流,缺少以学术交流为主体的学术氛围,对于在交流中学习到可以实践的内容也并未付诸实践,交流访问的工作过于形式化。学校对教学国际化认识不深入,认为为教师安排出国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接收外来学生和教师在学校进行学习和授课就是开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

3.2 参与人员受限与师资力量的制约

许多民办高校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外事管理的模式下,就是校级以下的部门很少有机会可以参与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中来,学校认为这样性质的工作与师生的联系不大,教师与学生的参加是没有必要的。民办学校的一线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资历的不多,师资力量较弱,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还只是以完成教学内容为主,教师缺少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和主动性,并且还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3.3 经费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

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不像国家重点高校那样其经费有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民办高校的所有经费都是靠教育经费来支撑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必然会使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近年来,各民办高校在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同时又在进行着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由此涉外专项经费就更加紧张。经费的不足导致了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没有专门的涉外活动场所,缺乏相应的实验设施,致使有些课题无法进行实践。

4 民办高校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工作的具体措施

4.1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加强对国际化的认识

对于国家重点高校来说,其在国际上、社会上的享誉程度是非常高的,许多外国学校会主动的与这些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重点高校开展涉外工作是相当容易的,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就需要积极主动的去与外国学校建立联系,领导要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学校教学及人才培养中的促进作用,还需注意涉外工作不能只拘于形式化,要将符合学校发展、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付诸实践。

4.2 改变管理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学校外事体制,在今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中,学校应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良好的参与机会,让教师和学生可以更直接的参与到其中,因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教育教学的实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涉外人员的综合素质,聘请更多的一线教师、外国教师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来,还要为教师提供学术交流的活动,鼓励教师开展学术研究项目,并为教师创造与外国学者探讨交流的机会。

4.3 拓展经费来源,完善基础设施

篇(8)

约克大学就业指导实践的启示

从收益率看女性高等教育与高校女性课程

论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差与高校学费

学生隐私权与公共安全和健康之间的平衡——解读美国《家庭教育权利和隐私法案》的修改

由“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所引发的思考

高校党史育人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建设

浅谈独立学院办学特色

校区管委会如何做好校区管理工作

高校外来人员的管理现状和服务对策

加州理工:“小而精”造就全球最佳科学研究的八个关系与世界一流大学

科学研究的八个关系与世界一流大学

欧洲工程教育模式的转变

欧洲工程教育模式的转变

中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中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文化设计和技术的结合——全球背景下的技术创新

文化设计和技术的结合——全球背景下的技术创新

中欧携手共促工程教育

中欧携手共促工程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学术委员会的构架与运作机制考察

大学学术委员会的构架与运作机制考察

我国高教“后大众化”阶段网络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

我国高教“后大众化”阶段网络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

独立学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研究

独立学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研究

地下建筑施工课程多媒体课件与网站制作

地下建筑施工课程多媒体课件与网站制作

体验实验系统框架下的专业认识实验

体验实验系统框架下的专业认识实验

礼仪教学应注重礼仪的思想道德内涵

礼仪教学应注重礼仪的思想道德内涵

水利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同济大学土木学院水利工程系为例

水利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同济大学土木学院水利工程系为例

研究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研究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信息化系统建设初探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信息化系统建设初探

主动服务 学术为先——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看美国高校如何经营媒介关系

主动服务 学术为先——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看美国高校如何经营媒介关系

基于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教务管理——以同济大学为例

基于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教务管理——以同济大学为例

高等教育评估的历史探析

试论工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中美教育评估体系的几点比较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校评估体系

搭建专业实践平台,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听写教学与纠错策略分析——如何提高全国专业德语基础阶段测试弱项:听写

公外研究生商务英语教学谈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与外语教学改革

技术MBA:MBA教育的新视点

篇(9)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17-2一、课题引领实践

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使我校的教育实践活动能系统而深入地开展,以先进的理念引领实践,用鲜活的实践反哺理论,我校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国际理解教育提升学生素养的实践研究》为学校主课题,统领全校国际理解教育的各项工作。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先后面向全体教师举行了课题会及专题培训等活动,使全校教师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对世界遗产教育等概念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课题组定期举行主题沙龙活动。活动中,我们探讨了主课题的核心理念,并将其细化到学校的德育目标、家族活动、特色课程之中;我们还讨论子课题中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关于学生素养评价体系的研究。课题研究活动保证了我校国际理解教育工作能紧密围绕学校办学理念,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全盘规划,逐层推进,有序开展,从而形成学校阶段性办学特色。

二、培养民族情怀

1.家族建设活动。“礼、孝、和、责、诚、勇、毅、俭、智、仁”是我校的十个德育目标,也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每个年级的一班纵向组成“礼”家族,以此类推,就形成了十大家族。家族内成员年龄各异、学力不同,低年级学生在哥哥姐姐的带动与帮助下,围绕家族文化主题,学习技能,增长才干,走向自主;高年级学生的责任感、成就感、集体荣誉感则在活动中得到锻炼,而逐步走向成熟。家族文化建设倡导的是以活动体验为主的教育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广泛接触不同年龄段伙伴的机会,提供了在活动中促进精神与能力同生共长的机会,达到长幼互助的目的。

2.乒乓育人活动。我校以“乒乓育人”为特色项目,弘扬国球精神。学生在练乒乓技能、做乒乓操中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品格;在乒乓知识竞赛、乒乓小报制作、乒乓绘画展览、讲乒乓球冠军的故事、唱《乒乓精神之歌》中,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校内形成了“以球育德,以球益智,以球练志,以球养性,以球会友,以球兴校”的乒乓文化,乒乓也成为了我校学生国际交流的外交手段。

3.经典诵读活动。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在擦亮学生“世界眼”的同时,更应关注他们“中国心”的成长。为此,我校将“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推进。推荐经典诵读书目,开展经典诵读考级,举办经典诵读大赛,创设经典文化氛围,浸润书香心灵,涵养品格情操。经典诵读成为培养学生民族情怀的重要途径,使中华文化的种子在学生的心底扎根、发芽、生长。

三、拓展国际视野

1.国际交流活动。学校多次组织师生赴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进行短期修学活动,让师生全面、深入地体验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融入异域文化的交流互动之中。修学的师生不仅带回了浓浓的异国情谊和先进的教与学的方法,他们还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良好的礼仪素养传递给了国际友人,让优秀的中国文化与素养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绽放靓丽夺目的色彩。我校师生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已经成为当地媒体关注的的热点,在修学地区掀起了浓烈的中国风。

不出国门的国际交流。为获取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我校与入驻园区的英国德威国际学校共建友好交流模式。在双方学校领导、老师互访的基础上,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学科教学互动,深入课堂,相互浸润,还互相参加两校的“国际节”“双语节”“艺术节”等文化活动,不仅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与交往能力,同时也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让中西两种教育方式有效整合,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2.课程开发建设。依托国际青年成就组织(Junior Achievement)公益教育项目,在各年级中开设了“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世界”系列研究性学习课程,将国际理解教育的诸多育人理念,渗透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既关注到了环保、新能源、城市规划等全球热点问题,又获得了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能力。

世界遗产教育。学校还以三年级为重点年级,开设世界遗产教育课程。世界遗产教育是以世界遗产的相关知识为内容,以保护遗产、传承文化为目的的教育。世界遗产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等,是我校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世界遗产标志及世界遗产青年保卫者形象,了解世界遗产公约,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了解、研究。

篇(1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27-02

所谓国际视野,是指能从世界的高度去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正确评价本国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在国际交往中有恰当的行为与态度。国际视野是个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所应具有的观念、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有国际化的胸怀,即意识到参与国际合作时既要维护本国的核心利益也要充分考虑到合作国的核心利益,积极寻找双方的共同利益点开展合作。另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学生熟悉国际化规则和惯例,即清醒地认识国际形势,明白现代国际关系的特点,能站在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思考问题,加强自我文化修养,主动提高文化素质和养成文明生活习惯,提升我国形象,理性面对国际纠纷和矛盾,维护好国家的根本利益、核心利益,从而真正做到爱国。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的不同层面上都面临着不少新课题,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信息化浪潮致使大学生认识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对国际形势及问题的认知越来越成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在中国和世界的互动中牢固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日益成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题。

一、国际视野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辨析能力

当前,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融合,不同价值观念碰撞更加猛烈;网络普及,深入生活,面对海量信息,真伪难辨,让人无所适从。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接受新事物更加迅速,信息来源更加丰富,但社会阅历浅,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容易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迷失方向,甚至会被一些错误的信息误导而走上歧途。因此,在实践中应根据新形势和学生展现出来的新特点改进工作方法,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优势,就国际形势、热点问题和国家的外交政策广泛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引导,尤其是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国际问题进行客观、科学和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说明,培养大学生的战略眼光和国际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和西方腐朽文化的渗透,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对复杂的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的认识、辨别能力,从而建立和培养全面、辩证、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成为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来重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民族文化包括民族精神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带动下,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交锋和融合更加广泛、深入,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在交流中不断得到强化。民族文化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以发展,封闭只可能导致两种文化极端:夜郎自大和崇洋。因此,只有通过加强与外来文化的对话,广泛借鉴和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的营养,在交流中寻找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发现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才能形成富有个性和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因此,应强调对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不同文化差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不会使青年大学生丧失民族独立性,又能激励他们增强文化安全意识,提高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有利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综观当前和今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环境、对象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均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工作环境上,不再是相对封闭的教育空间,而是各领域、多方面与国际交流的开放环境;在教育对象上,不再是信息单一,容易教育灌输的大学生,而是个性多样,思想活跃复杂的群体;在教育内容上,既要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更要培养学生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意识和能力;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必须要化“堵”为“疏”,变被动防御为积极应对。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不仅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与世界交流,而且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拓宽视野,充实内容,提升国际化水平。这是人才培养上的国际竞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的一个契机。

二、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的内容构成要素分析

(一)观念维度要素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重要的是观念的改变。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正不断加速,在此过程中,国内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任何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这要求个人在看待问题时必须要有更加开放的眼光,站在世界角度认识问题,而不能紧紧局限于本国、本地区以及本部门。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教育引导更多的学生转变观念,树立规则意识和开放心态,用一种宽阔的国际视野准确定位自我,主动发展自我,自觉关注全球性问题以及全人类的共同命运,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历史与价值,认识不同文明共生共存的时展趋势。

(二)知识维度要素

知识教育是培养国际视野的基础,大学生国际视野的知识储备应该包括:

1.基本国情。立足国情看世界,国际视野才不会显得空洞。近年来,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领域有很多被外界所误解的问题。青年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如果学生自身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尚且存在偏差,那么在国际交流中就只能增加外国对中国的误解。因此,要加强学生对“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处在什么方位”等基本状态的认知。一方面,让学生全面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一客观事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让学生正确理解当前国家基于国际形势与时代特征发展变化而采取的方针政策,增强他们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稳定大局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国际规则及惯例。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履行承诺,按世贸规则办事,大大推动了自身的市场化进程。在此过程中,中国信守规则,也受益于规则。中国要在世界上继续有所作为,就必须让本国国民树立起遵守国际规则的意识,而不能事事以本国的特色来回避国际规范和惯例。应通过加强国际规则和惯例教育,让大学生了解熟悉非歧视、透明度、国民待遇、公平竞争等国际经济贸易原则以及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国际规则和惯例。只有国民的规则意识、法制意识和市场意识教育得到明显增强,才能使“人世效应”从经济贸易领域向更宽广的领域拓展。

3.国际礼仪。国际礼仪是在各国相互交往中,各个国家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判断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妥协的产物,包含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共同认同的基本的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生活越来越具有外向型的特点,我们不仅要在经济领域树立规则意识,与国际接轨,而且还要在交际往来中树立规则意识,与国际礼仪接轨。如果青年大学生了解国际礼仪并能应用得体,就能维护国家形象和自身形象,拉近彼此距离,增进相互了解,对国际交流和交往产生积极意义。

(三)能力维度要素

国际视野不应仅是一种观念和知识,更是一种行为能力,主要包括:

1.交流能力。在国际交往中,交流能力是表达本国诉求和价值观,保证正确理解他人观点的同时又被他人理解的基础。只有让青年大学生们在对本国文化和价值观以及异域文化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培养扎实的语言功底与交流技巧,才能够以一种国际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来传播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消除别国对我国的误解。

2.信息运用和处理能力。当今世界信息量呈几何级别的增长,并以海浪式四面八方涌人人类的生活。在此形势下,能否具有正确甄别、主动获取、有效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信息处理能力也是人们立足于社会、面向世界的重要能力和先决条件。如果不对海量信息的选择和分析方向加以引导,那么将无法与世界保持同步,甚至会引起思想的混乱与行为的失当。

3.专业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首先应该具备扎实的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竞争与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未来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各行各业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因此,专业能力尤其是国际化的专业能力培养对青年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4.创新能力。由于国际环境千变万化,各国都在深度融入竞争的同时探索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青年学生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视野开阔,认识新颖,学习积极主动,对新情况、新事物的刺激反映敏感,实践能力强,敢于面对挑战,能够把握时机,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上一篇: 文化安全论文 下一篇: 金融与证券投资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