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 16:26: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62-01
在我国教育问题一直都是一个热门话题,伴随着国家教育的改革,小学教育将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小学教育是社会培养人才的首要阶段,在人的一生发展中有着决定性作用,也是教育工作的重点。
1、传统教育理念的发展。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发展的认知,其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教育信念与教育观点等方面。现代教育理念的诞生,指引着教育工作者要围绕“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展开教学工作。
2、当代小学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当代教育在不断强化小学教育的发展,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将小学教育视为整个教育的根本基础,而且主张开展个形各异的特色理念教育,不断尝试新的改革内容,也就出现了一种新局面,对各国的小学教育发展起到了一定影响。
(1)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注重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是当代教育理念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提高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生的情感因素的养成与利用。提升学生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做到相互学习,传统教育理念一般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自己独自进行讲解,常常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单单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不注重对象的研究教育。新的教育理念,强化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地位,加大参与程度,从而使学生可以将老师传递的知识和自己获取的含义相结合,充分理解其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钻研能力,能够离开教师进行自我发展;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可以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进行学习,从而培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于正确学习态度,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发展能力的培养。(2)教育的多元。沟通是每个人都会做的事,一方面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学习,加强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是人类面对着许多共同问题,如环境污染、疾病防控与贫困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各国之间进行合作,共同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为此,教育部门要求在小学生阶段就应该学习多文化,加强多文化教育力度。
二、当代教育理念小学空间的分析
1、当代教育理念的小学空间具有的特征属性。空间使用的灵活性,在教育理念的多元化和个别化时,教室空间不能只是一个提供教学的场所,要能满足教学目标和教学工作的需求,在教室空间的设计过程中,要向多功能方面进行设计,应用更为灵活的设计战略;空间形态要具有多样性,由于小学生存在年龄上的差异,因此需要的也就不行同。规划空间形态的多样性,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环境选择方案;空间的舒适性,教室是学生和教师每天生活的主要区域,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情绪以及学习效率等。
2、当代小学教学空间的要素分析。教学空间环境严重影响着学生与教师的学习工作。影响教学环境的因素主要有组织形式、物理环境与设施环境。
(1)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不同对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深远影响。经过研究分析,如果教室空间组织不规范,导致空间过小,学生的活动密度过大,会让学生产生情绪上的烦躁,影响学习质量。(2)物理环境因素是指光线、室内温度与装潢颜色等。如果对这些处理的不合理也会对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影响,物理环境的妥善处理也非常重要。(3)教学设施的选用。教学设施是教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包括教学用品与学习活动采用的手段。能否满足学生的教学活动基本需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当代教育理念的小学空间设计与研究
1、设计独立的教学空间。教学空间的设计要以当代教育理念为基础,依据课程教学、师生的学习活动以及环境设施等方面综合因素的分析结果,能够满足不同课程、不同教师的工作方式等需求。
(1)班级教室空间。教室空间要有多方面功能,不仅要增加学生的活动范围,还要提供多种现代化教学方式,如大屏幕的使用。教师工作空间。教师一般的生活区域主要是在办公室与教室,在办公室的设计中,要合理安排老师的作业空间,提供其需要的各种设备。(2)学习空间的多用途性。在先进教育理念的促使下,教室空间在多功能方面要有明显的提升。设置多用途空间时,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及不同学习人数的需求进行设置。(3)生活服务空间的设置。生活服务空间包括卫生间与食堂等方面,一个良好的生活服务空间会给师生带来一种好的心情,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可以间接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合理设计班群教学空间。班群教学空间通常是几个班级之间共同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其中各个班级之间不仅有独自的教学空间,也有共同的开放空间。
(1)班群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主要可分为直排式、自由式与口字型形式。合理使用组织形式,可扩展学生的学习活动范围,减少学生密度,充分利用资源。(2)班群共同使用一个多用途学习空间,灵活性较大,既可几个班级也可几个年级,甚至可以分配学习任务进行个人学习。(3)教师使用空间。在进行班群教学时,要为教师提供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与学生交流的空间以及准备工作空间。这样可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J].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04).
一、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现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现实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教育实效性,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高校教育者不断探索、实践的课题。长期以来学校德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抽象的概念、空洞的道理让学生觉得说教味过浓,德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实际生活,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之一。
感恩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施感恩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文素质、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点,对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感恩教育能加深大学生对家庭、母校、社会的责任感,转变大学生对父母、老师、同学的情绪,有利于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读书观、学习观以及择业、就业、创业观,顺利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造就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必然路径,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同样也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然而时至今日却日渐为当代大学生所遗忘。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父辈辛勤培养和教育的体悯之心,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疏忽可贵的亲情、友谊、师生情,从而表现出必定程度的精力“真空”。这种现象折射出长期以来我国感恩教育的缺失。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缺乏感恩意识,也就缺乏责任感、缺乏奉献精神,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根本不可能全力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例如把父母的付出看做理所当然,孝心和赡养观念淡漠;对素未谋面的个人或集体给予的帮助只知接受,不知责任。尤其是一些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只知拿钱而不知还贷,毕业离校后便杳无音信,欠下的债款无从催促,给国家、学校的工作造成了很大损失;形成了他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回报才奉献”等心态,造成了不少负面效应。现在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希望在大中城市工作,不愿到祖国最需要的艰苦的地方、边远的山区和基层去,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渴望一蹴而就。一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因主客观原因,没有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害怕进入激烈的就业市场而退出就业,消极待业,埋怨父母。这些现象的产生与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乏息息相关。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方案
目前大多数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刻认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和现状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分析,并且提出了加强感恩意识的具体措施和路径,但大多是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讨论,并未提出切实有效的具体研究方案,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大学生目前感恩意识缺失,感恩能力下降,感恩行为漠视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感恩教育新模式的研究方案。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分年级倡导、分类型指导,纵横结合的感恩教育体系,构建增强学生感恩意识,提高学生感恩能力,践行学生感恩活动的感恩教育新模式,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具体实施如下:(1)将感恩教育与新生入学教育有机结合;(2)将感恩教育与学生干部培训有机结合;(3)将感恩教育与学生党课、团课有机结合;(4)将感恩教育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有机结合;(5)将感恩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6)将感恩教育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后教育有机结合;(7)将感恩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8)将感恩教育与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分年级倡导、分类型指导,纵横结合的感恩教育体系,构建增强学生感恩意识,提高学生感恩能力,践行学生感恩活动的感恩教育新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施路径与载体
大学教育中要根据年级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活动,心理学家大多把思想品德结构看做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三个层面来实施感恩教育。
(1)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将感谢变成习惯。
(2)提高学生的感恩能力。通过利用国家焦点、社会热点、学校重点等深化感恩活动,对学院感恩教育新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以求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感恩能力。
(3)践行学生的感恩活动。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开展社会实践,感恩教育同样要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施感恩行动,鼓励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实践行动中。
[作者简介]黄斌(1963-),男,江苏启东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胡虹(1977-),女,四川广安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工业催化及高等职业教育;仓理(1963-),男,江苏宿迁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精细化工及高等职业教育。(江苏南京210048)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68-02
人类历史在17世纪工业革命之际经历了现代知识观的洗礼,在20世纪末又迎来了后现代知识观所带来的变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人们对知识价值的看法、知识内容的认识、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评价等观点正从“一元”走向“多元”。后现代知识观的出现唤醒了我们对建立在科学和理性基础上的职业教育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等全新的思考。后现代知识观的出现,并不是否定现代知识观,使其成为了历史①,相反,后现代知识观与现代知识观共同构建起了当代知识观的发展。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当代知识观为基础,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加强化工类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对生产性化工实训教学工厂的建设、运行和实践教学进行了艰苦的卓有成效的摸索与实践。
一、当代知识观的基本特征
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产生、作用、获得及应用的总看法,是关于知识的理论观点,是教育的观念基础,也是高职实践教学乃至实训基地建设的逻辑起点。不同的知识观支配着不同的教学实践。现代知识观认为,人类掌握的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和整体性,因此普遍性与必然性、客观性与确定性被认为是知识的应有属性。而后现代知识观所认识到的则是知识意义的多样性、不断可生成性,亦即意义的不断可解释性。
作为科学世界的思维,普遍必然的有效性无疑是现代知识观的知识标准。而后现代知识观则揭示了人文世界意义的可不断解释性。这意味着,哲学的发展为高职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在当代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实践模式,带给了从教者对当代知识观的再认识。
当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建构性,知识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强调要为学习者提供宽阔的学习平台,鼓励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去建构个人意义的知识;知识具有社会性,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再是学习者的单向作用,而是学习者与世界的相互作用,尤其强调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相互协作的过程;知识具有默会性,除了可用书面语言或数字公式等表达的显性知识以外,还存在着很难或无法量化、文字化、符号化的或很难通过书面形式表现的默会知识,默会知识的习得与传统的知识传授不同,不是通过理论学习而获得,而是需要学习者通过参加有关操作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所要学习的知识;知识具有情境性,任何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特定的时间、空间、价值体系和语言符号等诸多因素,只有通过特定情境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技能应用的情境,学生才能通过个体的亲身实践,获得新知识的生成和迁移②。
可见,实践是默会知识传递的载体,实训教学是学生获得职业经验的基本途径。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领会隐含在具体操作和行为中的默会知识。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建设和开拓实践基地,改革实践教学,尽力创建与本专业领域岗位(群)相一致的职业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反复的实践活动,把默会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并外显于行动,实现从新手到熟练者的重要转换。
二、当代知识观视野下的现代化工实训教学工厂的构建
“现代化工实训教学工厂”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实训过程中坚持“实践教学生产化”的原则,以教学为主,实行企业化运作。在角色定位中,学生是实训工厂中的主体,教师主要负责技术指导。运行管理制度上按工作岗位实际情况设立车间,班组管理制度以及车间主任、班组长、员工、设备管理员、安全员岗位职责等③。并以组织工厂生产开展实训教学工作,将班级分为若干“班组”,让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在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和企业管理模式下,进行生产操作。实现了学生的角色转换和自我管理,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的同时,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培养合作意识、安全意识和沟通协调等能力、使之最终成为符合现代企业需要的职业人。
三、当代知识观视野下的高职化工实训教学改革
1.面向知识的默会性,明确化工专业实践教学目标。默会知识是存在于个人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在化工实践教学中学生会无意识地获得大量的默会知识,同时在实践中,学生和教师都对知识进行了积极的建构,彼此得到了新的理解。④一直以来,化工类专业教学拥有较多的实验、实习以及毕业环节等实践环节,并试图通过毕业环节的技能考核和论文答辩来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但这一目标却忽视了知识的默会性,往往会在实际贯彻中失去了方向,或流于形式,或成为传统的“应试”结果。因此在现代化工实训教学工厂的运行中更加注重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能力,同时还加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智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参与“教学工厂”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可结合实际,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夯实实践基础。
2.面向知识的社会性,改革化工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主要以验证形式为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分离,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用于验证理论教学内容,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简单结合构成了化工专业学习的统一体。但以现代人才培养目标去评价传统的化工实践教学模式,发现传统的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实习时只能看,不能动手操作,实习过程中是教师或师傅先讲,学生再去认识工艺流程等,这种方式造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严重缺乏,实习的效果不甚理想,教学目标难于达到。由于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活动形式单一、使得实践教学活动缺少吸引力。基于对“知识的社会性”的认识,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尝试改革传统化工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让学生在真实的工厂环境下,以真实工厂生产任务驱动的方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学生实习内容包括冷态开车、正常停车、事故处理,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工艺生产原理、工艺流程、常见仪表阀门类型,还要学会DCS的操作控制、工艺参数变化趋势正确与否的判断,以及出现问题的判断与事故的排除。这些核心的实践教学内容以前很难在学校内有效养成,大多需要学生在入职后的1~2年中跟着师傅做中学并慢慢领会内化。
3.面向知识的情景性,创新化工实践教学的形式。高职实践教学传授知识类型的主体是“隐形知识”,其教学过程是一种以获取经验性与策略性“隐形”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过程。此过程必须经由个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建构、习得。因此,现代化工综合实训工厂以真实的生产装置为载体,仿DCS操作形式模拟实际生产操作。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团队分工协作,在理解工艺原理、熟悉工艺流程和具体的生产现场阀门仪表的情况下,内、外协同完成具体生产任务。在如此的“工作情景”下教师无疑是一个管理者,但仅仅又是作为学习团体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被抛弃,反而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能看能摸能操作,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做边学,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紧密结合,把所学习的理论和掌握的技能融为一体。在这种真实的生产过程中,以职业人的要求来培训学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4.以当代知识观为基础的化工实践教学评价。对当代知识观中知识内涵的再认识,转变了从教者传统的教学评价思维模式和教学评价方式,对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有了根本的变革。以工艺类专业实训及考核模式为例,传统的实训内容包括厂况、厂纪教育、安全教育、工艺介绍、设备介绍、现场实习、单机的仿真实训,因此与之对应的考核内容就包括了安全考核、现场考核(主要是考查对工艺流程的掌握程度)、仿真考试、卷面笔试,以及实习报告、实习日记,这些培训及考核内容从传统知识层面来看是比较全面和合理的。但评价的方式都是“终结性”的,是静态的,使得教师和学生都不自觉地趋向一元性,导致了学生学习的一味趋同,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体自身能力的挖掘。传统的化工实践教学评价显然无法对千差万别的实践表现和认知水平做出符合当代知识观的有效评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人沟通协调能力等都无法从传统的实训模式中得到培训,也无从考核。
以现代知识观为准则的教育评价体系趋向多元化,评价方式更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个体理解、阐释、质疑和应用上,教育者更关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在各方面的提高。学习者的知识增长方式并非线形积累,而是非线性的转化。教育评价应该是动态性的,它不仅仅是对已设计好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判断与分析,而更应是在特定情景下做出的动态评价。动态的教学评价应考虑其空间与时间的特性⑤。因此在现代化工综合实训教学工厂中,对实践教学评价要求做到随时间空间的动态的评价,考核过程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中,使得考核内容更加全面、合理。例如在化工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的安全意识,传统培训及考核都只能停留在纸质层面,无法真正对学员进行现场安全培训,而改革后可在现场进行安全救援预案综合演练、专项演练,真正提高学员的安全意识,学会应对突发事故的处理方法。
以使用本套装置进行生产性实训的本、外校学生为对象,我们对实训教学的效果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实习方式、实践技能提高、分析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培养、安全意识培养、环节安排满意度、考核评价满意度、学习动力促进八个方面。结果显示各项评价指标满意度均在98%以上。绝大部分同学对可以进行动手操作的生产性实习方式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认为这样的实习方式能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边做边学”的培训模式中,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团结协作能力,同时让理论知识和实践得到了更加有机的结合。
[注释]
①陈嘉明.“一”与“多”:现代与后现代的知识观[N].光明日报,2007-04-24.
②张晋,马庆发.高职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129.
教学研究范式作为教学研究群体在教学研究中所持有的共同信念,它规定了教学研究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规定了教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语文教学研究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研究范式特征。对语文教学研究范式本身的研究和反思是推动语文教学发展必须要做的工作,以此来提高语文教学研究方法论认识的自觉性,推动语文教学研究的理性发展。
一、当代语文教学研究的范式形态
以崔允的教学范式分类观点为基础,可以将教学研究范式分为四类:目的-手段范式、过程-结果范式、社会-语言范式、教师认知范式。以上四种方式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教学研究信念,这些信念在不同程度上对语文教学研究的观点、理论和方法产生了影响。
目的-手段研究范式源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经过凯洛夫等人发展而成为当代教育领域的研究范式之一。目的-手段研究范式认为教学目的是教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方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最初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正是建立在普通教学论的基础上的,所以语文教学研究的开始阶段就以目的-手段为范式。这种研究范式一直作为语文教学研究的主流范式延续到当下。上述结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证实: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通行的语文教学论和语文教育学专著或教材基本都是按照目的―手段的研究范式进行理论构建的;具体的语文教学研究文章也通常从语文教学目的出发进行教学手段的探讨;从具体研究方法的选取看,当代的语文教育研究还是以理论演绎为主。
过程-结果教学研究范式是伴随着科学主义思潮,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对目的-手段范式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兴起的。过程-结果研究范式认为教师的行为会影响学生并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这种研究范式力图通过量化和实证的形式建立教师行为与学生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最终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师行为规范系统。过程-结果研究范式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主要体现在一些教学实验和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领域。从语文教学研究的整体考察,过程-结果研究范式并没有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主流范式。这方面从语文教学研究的作品中以实验和量化统计为主要研究手段的研究人员和作品数量就可以看出。本文认为,造成这方面结果有以下因素:语文教育研究领域长期在单一范式内运行,造成研究观念的封闭性;语文教学领域对教学研究方法论认识长期处于不自觉状态;语文教育研究领域缺乏进行实证研究能力的研究者。
社会-语言研究范式源于教学活动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学和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社会-语言研究范式认为,教学活动是在师生互动中实现的,师生互动发生在一定的社会和生态环境中,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特征应该在教学中得到重视,例如学生的思想、态度及感受等。社会-语言的教学研究范式倡导用质的方式进行教学研究,研究所凭借的材料为教学实录、教学观察及教学访谈等。在社会-语言研究范式下,一些在过程-结果研究范式下被忽视或者无法研究的内容得到重视。这种研究范式重在解释师生双方的对话过程及影响因素,重在对复杂的课堂情境关系进行揭示,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社会-语言研究范式在语文教学领域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语文课例研究、语文教学实录分析、语文教育叙事和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质性研究等方面。
教师认知教学研究范式认为,过程-结果研究范式只证明了教师行为确实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影响,但没有办法揭示教师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条件。教师认知范式也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是以教师思维为主要研究内容的阶段;一个是以教师知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阶段。在以教师思维为主要研究内容的阶段,研究者认为教师思维决定教师的行为,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研究者对教师计划、决策和反思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教师知识研究认为教师的思维确实决定了教师的行为,但同时教师的思维也必须建立在教师知识的基础上,教师知识的特点与水平决定着教师思维的特点与水平,进而影响教师的行为,并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对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可以看作是教师思维研究的表现,而近来一些研究者对教师语文教学知识的研究可以看作是教师认知研究的开端。但是,总体来说,当前的语文教学领域以语文教师认知为研究范式开展的语文教学研究较少。
二、当代语文教学研究范式的困境
当代语文教学研究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理论研究和具体教学实践的脱节,语文教师要不看不懂教学研究文献,要不就是觉得学了语文教学研究的文章对实际的教学指导意义也有限。以往,语文教育研究领域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归结为教师不能有效地学习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但是本文认为,语文教学研究领域更应该对自己的教学研究进行反思。
当下语文教学领域以目的-手段和社会-语言为主要的研究范式,这两种研究范式有其优势,同时也存在先天的局限。目的-手段研究范式结合了关于教学目的形而上的思辨性与教学手段的实践性,为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在完整体系内理解和解决语文教学问题的角度。本文将20世纪80年代至今出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著的体例和内容进行了对比,可以看出,以往和当下的语文教学理论构建还沿着目的-手段的研究范式在运行。在目的-手段范式下的语文教学研究有以下局限:首先,语文教学目的研究主要来自于形而上的哲学思辨,研究思路和方法主要是理论演绎,所以研究的内容和结论往往只在单纯的理论推演层面进行,这样往往造成教学目的研究的虚无和模糊,教学手段研究很容易出现脱离教学实践的现象;其次,当下语文教学论的研究要素源于普通教学论的研究,语文教学研究者往往用由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程序和教学评价等要素构成的理论框架对语文教学现象进行生搬硬套;另外,语文教学研究要素下具体内容的研究所依据的理论观点随意,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并没有共同的出发点,有的依据的是哲学、有的依据的是心理学,而有的则是教学经验的总结。这说明目前作为语文教学主流研究范式的目的-手段范式已经步入误区。
语文教学研究领域,语文教学理论构建方面采取目的-手段的研究范式,具体的课堂实践研究主要采用社会-语言范式。当下的语文教学研究重视对课堂实录的研究和分析就是社会-语言研究范式在语文教学领域广泛流行的一种表现。采取这种研究范式的研究者在占有课堂实录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对话的内容与形式分析,归纳和提炼对语文教学有价值的信息。在社会-语言研究范式下,师生之间对话的动态过程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者本身作为研究的工具使用解释和理解的方式进行研究,归纳出的结论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情境紧密结合。但是,社会-语言研究范式是通过质性研究的方式进行研究的,这种研究在当下的语文教学研究中表现出如下弊端:首先,由于研究者本身作为研究工具,研究者现在的知识、观念对研究过程和结论产生重要影响,所以研究结论很难保证客观;其次,研究者使用的分析框架往往还是目的-手段的研究成果,研究还在目的-手段作为上位范式的指导下运行,没有从根本上脱离理论演绎的研究倾向;最后,这种研究范式仍然在教学行为结果表现层面对教学现象进行探讨,不能对教师和学生产生这样的结果的原因进行客观揭示。
语文教学研究领域过程-结果范式并没有成为主流,教师认知范式刚刚兴起。其实在一般教学论研究领域,教师认知范式是在对过程-结果范式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在语文教学领域由于缺乏过程-结果研究传统,所以没有经历这样的范式转型过程,教师认知范式移植于一般教学论或其他学科教学研究。过程-结果范式虽然可以证明语文教师的行为可以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但是过程-结果的研究范式是脱离实际的教学实践情境的,是脱离具体教学内容的,是脱离具体师生认知特点的,所以对语文教学实际的指导意义也有限。教师认知研究范式将教学看作是语文教师在自身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判断与决策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师的知识与认知操作决定着教师的行为,进而影响语文教学效果。教师认知范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研究范式正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不断发展。教师认知范式容易造成在教师自身特点方面开展教学研究,容易忽视教师的非智力因素和教学环境对教学的影响,造成教学研究的片面化。
从整个语文教学研究范式形态分布看,虽然社会-语言研究范式已经有相当的发展,但是在当下的语文教学研究还是以目的-手段为主要的研究范式。由于,长期以来一种研究范式占主导地位,其他研究范式处于从属和边缘的情况,造成语文教学研究在封闭的体系内运行,限制了语文教学研究的发展。
三、当代语文教学研究范式的突破
以往一枝独秀的目的-手段研究范式已经不能适应语文教学研究及语文教学实践的需要,语文教学研究范式的转型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历史必然需要。一般来说教学研究的转型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替代,一种是对多元范式的融合。上述四种研究范式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也都有各自的局限,各个研究范式其实在很多领域都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排斥状态,多种研究范式可以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实现对话和融合,推进语文教学研究范式的转型。
首先,应该打破目的-手段研究范式在语文教学研究传统方面的垄断地位,促成教学研究内容的开放性和学科性。在目的-手段的语文教学论理论建构规定体系内,语文教学研究的内容被限制在有限的研究要素中,真正的语文教学研究应该以具体的教学问题为研究出发点,通过具体的语文教学问题解决为研究的出发点,而不是语文教学论的理论体系建构为目的进行教学研究。这样就可以促成语文教学研究和语文教学实践紧密联系,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研究的实践品格。而其他的三种研究范式在教学实践方面具有优势,这可以与目的-手段研究范式形成优势互补,实现语文教学研究内容的多元化、开放性和实践性。
其次,打破不同研究范式教学研究方法的界限,加强不同研究方法的优势互补。语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以理论演绎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主,以量化和质性为代表的实证研究方法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的比重较少,这和以往语文教学领域的研究范式密不可分。在不同的研究范式下强调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推进研究范式的对话和融合过程中,打破研究方法的界限,实现研究方法的优势互补也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最后,推进教学研究观念的转变。目的-手段、社会-语言和过程-结果的研究范式都注重研究成果对语文教师教学实践的规定和指导作用。而教师认知研究范式更倾向于对语文教师教学行为和实际教学现象的解释,更为关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对语文教学的实际意义。语文教学的实践已经证明,教师的语文教学行为不是规范的行为系统,而是利用自身知识解决语文教学实际问题的高级认知过程,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是语文教师知识和认知操作的发展过程。语文教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帮助语文教师提升语文教学能力,帮助语文教师解决具体的语文教学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语文教学研究更应该倾向于解释,并在此基础上为语文教师提出专业发展方面的建议,而不是对语文教师作规定性的要求。
总之,语文教学研究领域应该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语文教学研究本体进行哲学层面的反思,语文教学研究范式是其中主要的方面。语文教学研究范式的转型是语文教师研究发展的必然选择,现有的语文教学研究范式各有其优势,同时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现有的语文教学研究范式走向对话和融合将是语文教学研究范式的发展趋势,在不同研究范式的竞争与融合中,有可能形成新的适合语文教学发展的教学研究范式形态。
――――――――
参考文献
[1]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靳玉乐,于泽元.教学研究范式的后现代转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
科研工作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需要,是衡量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标尺。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师专业精神、丰富教师专业知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形成自我专业特色的内动力。因此,作为当代高校教师,为顺应时代需求和自身发展要求,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大学教育观,增强科研意识。现代高校普遍强调教师的双师型素质,要求不但要具备较雄厚的学科知识,更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技能和应用、开发研究能力,能针对生产和服务中的实际问题展开技术攻关,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只有切实做好科研,并使科研成果付诸于实践,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当代高校教师,否则终将会被高校教改的洪流淘汰掉。
2.通过科研专题培训,提高科研能力。高校有关科研机构可组织、开展专题科研培训,让教师了解科研的诸多程序,包括开题、结题的方法、技巧,科研的具体操作程序等,通过科研培训和教师亲身科研实践,切实提高其科研能力和水平。
3.明确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高校科研,一般包括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三个方面。科研的定位应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而定,人才培养目标是一切高等教育活动运行的依据和出发点。结合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应用型研究和开发型研究性科研工作的重要性,面向社会实践第一线,注重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注重在社会和企事业单位最需要的技术、工艺问题上找课题,走“产学研”道路,逐步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
二、教学研究对高校教师发展的必要性
教学历来是教师的主心骨,作为教师,必须也必然要做好教学研究工作。教学研究是一种运用教育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探索教学活动的内容、现象、特点及其规律性的研究活动。其目的在于创造性地认识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也促进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高校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必须注重几个方面:1.教学理念更新;2.教学模式研究;3.教学实践原则研究;4.教学方法研究;5.教学效果研究;6.教材研究;7.受众对象研究等。
以教学实践原则研究为例,教学中,可遵循确保学习真正发生的普世原则,有五个标准:1.师生共同协作完成任务;2.发展理解和运用教育语言的能力;3.联系学生生活;4.提高教学的思维层次;5.用师生对话吸引学生。如在执行第一个标准“师生共同协作完成任务”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即老师过多的注重了教,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可实行“任务型课堂教学”,师生协作共同完成课堂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明确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小组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及其要求,同时做好指导工作,要突显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共同完成任务的显著效果。
而教学模式研究,对于英语课堂,教学中可遵从6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即Model 1: Get it right in the beginning;Model 2: Just listen and read;Model 3: Let’s talk;Model 4: Teach what is teachable;Model 5: Two for one;Model 6: Get it right in the end。作为长期奋战在教学一线的英语教师,对于这六种教学模式的融合使用的效果应该深有体会,在具体的教学中,每一节效果突出的课堂,都是这几个模式的有机融合或演变,尤其可注重model1,4,5,6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终身学习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
21世纪高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关键是:具有终身学习理念,拥有自主学习、自我学习能力的教师群体。高校的教育对象,英语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发展前景等因素无不限定了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装备自己。要想成为一名专业的当代高校英语教师,应时刻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觉悟,时刻不忘提高自身专业储备和职业素养。
(一)学习目标定位
1.学习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注意搜集专业发展的新动向、新信息,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以适应时展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生活。2.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3.了解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新成果;4.学习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学习对于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非常重要。5.在互动式教学中双向学习,这种教学能促进师生的共同生长。
(二)对教师职业发展的新要求
1.学会认知,树立新的知识观:不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深厚而广博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了解崭新的教育理论与手段;同时要教会学生认知世界的方法。2.学会做事,树立新的课程与教学观: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受众对象,重新建构课堂,在终身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锤炼自己的教学风格。3.学会共同生活,树立新的教师伦理观,培养自身及学生各项综合能力。4.学会生存,树立新的职业生涯观: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职业充满了各种挑战与变动,教师要由一个“自在”的存在者变为“自为”的存在者,自觉地规划与开发自己的职业生涯,要具有在各种教育与非教育机构间流动的能力,走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道路,寻找自己的职业生存之路。
(三).终身学习的可行途径
1.定期参加教学相关培训
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参加教学相关培训,如专家专题讲座,学术沙龙,教育教学集中培训,网络培训等逐步提升自身教育教学理念和水平。如具体的教学培训模式有:案例教学式,问题探究式,示范-模仿式,自修-反思式,研训互动式等。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培训,积极定期参与,必将能使培训所获服务于教学,最终提升自己。
2.考研深造
考研,考博等,向更高学学术领域迈进,已成为高校教师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结合现行人才培养目标,建议高校教师慎重选择专业,明确自身定位,着眼服务教学,在各方面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通过不断的学习专业前沿最优秀的成果,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科研,教育教学能力。
四、国内外学术交流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teaching is the way for teachers'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on teaching is not only the demand for specializ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occupation, the process of gaining and deepening practical knowledge, the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but also the base of developing teaching ability and presenting teaching witness. Teacher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it and carry out it.
Key words: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research on teaching; effective teaching
高校教师教学研究是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揭示教学规律,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的活动。对高校教师自身来说,教学研究是专业化和专业自主的要求,是获得、深化实践性知识的过程,是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手段,是发展教学能力和展现教学机智的基础,因而是教师成长、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实现有效教学[1](P27)的重要途径。
一、教师专业化和专业自主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6年《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2],这意味着同现代所确立的其他专门职业(医生、律师等)一样,教师职业是受该专业领域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科学技术)的成熟度所支撑的专业化领域,教学实践是教学论、心理学原理与技术的合理应用(技术性实践),教师是这些原理与技术的技术熟练者[3](P239);也意味着教师必须经过不断的成长与发展,即教师必须实现专业化。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教师教学专长(教学专长是教学的学问、技能,奠基于教师的知识、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教学机智等,并是它们的结晶[4])的发展,即他们从新手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国外很多学者从教学专长的角度来探讨教师的专业化,他们对教学专长的结构和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理论[1](P55-56)。澳大利亚学者凯米斯等人认为,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传统界定的专业特性——理解本学科的知识与结构、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之外,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包括:把对自己教学的质疑和探讨作为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有研究自己教育实践的理念和技能;有在实践中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验的意向;愿意接受其他教师或研究人员来观察他的教学实践,并就此进行坦率而真诚的讨论[5]。显然,这种“扩展的专业特性”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必须通过对教学的实践、感悟、探索、反思、研究等,提升对教学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教学见解和理论,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马克思指出:“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独立的创造。”[6]同样,教师要有专业自主,在教学中要进行改革与创新,必须认识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必须以对教育教学的研究作基础,缺乏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不可能实现专业的自主和在教学中进行创造,因为这样的专业自主和教学创造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因而也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相反,只有建立在教学研究基础上的专业自主和教学创造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因而也才是卓有成效的。可见,教师的专业自主要求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二、教师获得、深化实践性知识的过程
心理学家发现,知识在专业工作绩效中起核心作用(Glaser,1984)[7]。教学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显然,有效教学需要教师的知识。教师的知识既包括专业学科知识,也包括教育科学知识,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深化并直接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性知识。教师的知识是其开展教学的基础,也是其有效教学的基础。学术界日益形成的共识是,把教师职业视为复杂的语脉中从事复杂问题解决的文化的社会的实践领域,教师是以经验的反思为基础、面向儿童创造有价值的某种经验的“反思性实践家”,因而,教师的知识主要是实践性知识或实践性学识[3](P240)。显然,教师的实践性学识在有效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教学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获得、深化实践性学识的过程,为教师获得、深化实践性学识奠定了基础。因为同认识一样,知识来源于实践,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来源于教师教学研究的实践。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研究是教师对教学实践中的特定事实,如特定学生、特定教学内容、特定课堂情境、特定教学方法等进行研究,直接地影响到课堂实践的创造与反思,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揭示教学规律,进而促成教学活动的有效。另一方面,教学是高度复杂的,教学的研究原本是“实践性研究”[3](P230),教师的实践性研究不是单一个体的研究,需要与其他教师的实践性研究的交流,需要与各领域的研究者的理论研究的交流,展开综合的合作研究,即教师与其他教师和各领域专家进行合作的“实践性讨论”[3](P232),这种“实践性讨论”为教师的实践性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了教学研究的水平和应用价值,也提升了教师实践性学识的科学性,为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实现有效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三、教师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手段
博耶指出 :“学术意味着通过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学术还意味着通过课程的发展来综合知识,还有一种应用知识的学术,即发现一定的方法去把知识和当代的问题联系起来,还有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8]这就是说,高校教学的性质决定了高校教学的学术性;另一方面,高校教学的学术性也是由高校教学的特点决定的[9]。高校教学的学术性意味着教师不是技术操作工、教书匠,而应该是学者、专业人员,因而需要他们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需要他们发展教学学术,提高教学学术水平。教学学术是有关教学的系统、专门的学识和知识,是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0]。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是可以提高的。虽然高校教师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手段很多,但研究教学是一个重要手段。教师研究教学的过程就是其探究、整合教学知识,应用教学知识、技能,发展教学学术和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过程,也是教师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的过程。教学研究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研究者的精神探究教学的性质,应用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审视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应对教学情境,不仅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且改造和扩展实践性知识,形成新的教学思想、理论,从而提升教学学术水平。教学研究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而展开,从问题出发,以问题解决为归宿,对教学问题的发现、判断、提炼、分析、思考和解决贯穿于教师教学研究的全过程。正是在对教学问题的研究中,教师提升了教学学术水平,形成了思想和对策建议,并化为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具体而言,高校教师只有积极从事教学研究,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及时了解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把学科的前沿问题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才能摆脱各种偶然因素的束缚,透过复杂的教育现象,找出教学的客观规律;才能将自己零散的教学思想和点滴的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并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风格。总之,教师只有研究教学才能更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只有研究教学,才能编撰渗透其教学研究心血和显示出教学学术水平的资料,如教材、参考书和教案等;才能把自己的实践性学识外化,向其他教师阐述自己关于教学信念、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的知识,帮助他们在教学上不断成长;才能将对教育教学的反思上升到理性认识,用各种形式公开外显自己的知识:写教学的反思性论文、总结教学经验、出版关于教学的著作、参加教学研讨会、进行教学示范、公布教学方案、在网上进行讨论、举办教学成果展等,丰富教学的公共资源,让其他教师分享,供其他教师学习、参考。
四、 教师发展教学能力和展现教学机智的基础
教学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特征[10],可以分为普通或一般教学能力与特殊或具体学科的教学能力。按照心理学中的发展理论,儿童不仅是发展的,而且发展将伴随着个体的一生,即个体在成年以后,其道德、智慧、能力等仍然是不断发展的。“处于高级发展阶段的人,机能更复杂,行为技能更丰富,觉察问题更全面与准确,更能理解顾及他人的需要"[11]。同样道理,教学是需要教师运用知识、智慧和行为技能等的专业活动,教师从开始执教生涯,经长期的教学实践,其教学经验将不断积累,实践性知识将逐渐增加,对教学的体认将更为深刻,从而逐渐发展其教学能力。尽管发展教学能力需要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知识、接受教育教学培训、参加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教育教学反思等,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是发展教学能力的基础。教师是研究者[12],教学研究是教师把教学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为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主动进行的探究,它允许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考察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更新教学手段,发现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等。教学研究既能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又能真实地改善教师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机智是教师根据教学情境变化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才能,是教师面对突变的教学情境所表现的敏捷、果断、准确判断和恰到好处地处理的一种教学技术[13],是教师的教育知识、教学能力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和展现,是教师教学灵活性、创造性的体现[1](P46)。教学是生命个体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活动,影响教学的偶然因素和教学中的突然的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这种教学机智通过准确认知、判断、反应和快速认知、判断、反应体现出来,并影响有效教学。
教学研究能帮助教师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准确而快速地认知、判断、反应,展现教学机智。首先,教学研究能帮助教师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准确地认知、判断、反应。教学研究注重观察教学现象,看重对教学问题的因果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关注教学策略或方法的合理性,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准确地认知、判断、反应奠定了基础。如有助于教师准确判断教学陷入的困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状况等,并采取正确的方法摆脱教学困境,激发学生的动机,促使学生参与。其次,教学研究能帮助教师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快速地认知、判断、反应。俗言熟能生巧,教师对教学的长期研究与反思,会积累体认、感悟教学的经验,提高处置教学情景、把握教学的能力。如有助于教师明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他们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并根据这种判断,思考、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对教学情境迅速作出反应。对这些问题的快速认识可以减少教学中的时间延误,提高单位时间教学效益,使教学达到高效率。准确和快速认知、判断、反应是教学机智相互依存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准确是教学机智的首要要求,也是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快速是教学机智的时间要求,是有效教学的效率指标。总之,对教师而言,无论是通过准确认知、判断、反应,还是通过快速认知、判断、反应来展现教学机智,都需要建立在对教学的长期而深入的研究上。教学研究使教师能认识教学规律,形成教学理论,掌握教学原理,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准确、快速、灵活、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教学规律、理论、原理等,产生教学灵感或洞悟,展现教学机智。
综上所述,教学研究是高校教师成长之重要途径,高校教师要实现成长,特别是实现专业成长,不能不重视、开展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论:理论与策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J].万勇译.外国教育资料,1984,(4):1-5.
[3][日]左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姚利民.论有效教学的发展性[J].当代教育论坛,2005,(7):15-18.
[5]王伯康,周耀威.塑造教师新形象——教师成为研究者之必要性、可能性及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5):25-30.
[6]于淑云.教师人格塑造的价值追求[J].教育研究,1997,(10):47-52.
[7]R Glaser. Education and thinking: the role of knowledge[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4, (39):93-104.
[8]欧内斯特·L·博耶. 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65.
[9]綦珊珊,姚利民.论大学教学的学术性[J].高等理科教育,2005,(6):55-58.
[10]綦珊珊,姚利民.教学学术内涵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2004,(6):28-31.
[1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8.
[1]陈明乐.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价值思考与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1,(24).
[2]许军民.浅谈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12.
[3]禹勇.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D].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0.
[4]朱忠祥,童政权.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南京工业大学学生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0,(3).
[5]刘芳丽.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技能的现状调查和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6]汤继承.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6.
[7]皮祖训,刘何清,朱国梅.影响大学生安全因素评述[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8]郭亚芳.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量探讨[J].科技信息,2013(22).
[9]程海梅,陈思源.高校安全教育的课程设置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2(11).
[10]胡如朝.论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
[11]丁淑敏.关于高等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的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12]薛立辉.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参考文献:
[1]王世鹏,甘新东安全教育要让学生终身受益[J].河北教育,2006(4):24
[2]宋洋,王雪松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155-161
[3][21]李开勇,冯维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9(5):86-87
[4]陶海寄宿学生安全教育探析[J].新西部,2014(14):122
[5][17]欧文姬应试教育归因下学校安全教育的异化[J].小学德育,2010(6):9-11
[6]蔡之青,陶渊博,徐培全安全教育三维设计的基本架构[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7):107
[7]刘畅中小学安全教育目标的构建与实现条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8][13][14]孙盼想江西省潘阳县S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D].江西:江西師范大学,2012
[9]曹海永莫让制度管理成为安全教育的软肋[J].教学与管理,2010(5):6-7
[10]王霞学校安全教育制度——现代学校制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J].教育与教学究,2010(11):19-21
参考文献
[1]2016两会聚焦教育热点话题[EB/OL].http://gaokao.xdf.cn/201603/10433032.html,2016-03-11,新东方网.
[2]陈贵兵.完善教育渠道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成效[J].北京教育(高教),2012(10):64-65.
[3]李丹,程燕.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72-73.
[4]周水平,万江红,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江西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48-150.
[5]耿一波.实施体验式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J].江苏教育研究,2013(11):49-51.
传统的教研模式大都是基层无条件服从上级部门的精神和主旨,严格按照上级指示安排教研活动,最后圆满完成上级的任务和目标。教研员一直充当着上传下达的角色,帮助教师处理教材,甚至手把手地帮助教师设计教案、板书、教学环节,每一个细节都非常规范,整齐划一。课堂上呈现出的是严谨、规范、流畅的教学,似乎达到了大家想要的效果。事实上,这种上课模式是对教师的一种限制,更是对学生的一种摧残。应该说,出现这样的效果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种失败。严格来讲,作为教研员,我们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今天,教研员的行为应当随之改变。
(一)教研员面对新的教研方式要敢放手
我们要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大胆改革,要尽可能地发挥教师的创造才能,大力倡导个性张扬的教学模式,不给教师规定任何条条框框。参与教师的教研活动时,教研员要充当配角,要多帮助教师研究教材,多与教师深度交流,然后让教师自主选题,多听教师的想法,最后再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二)教研员在教学研究中要以新课程为导向
教研员要紧密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开展研究活动,改革教学研究的形式和方法。要灵活运用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如案例分析、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教研员要立足讲台才有发言权
教研员大都是曾经在教学一线工作的典型和骨干,进教研室工作以后,教学实践的经验大多还是来自过去,教学理论大多是听来的。由此可见,运用过去的经验和理论来指导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需要。现在是改革与创新的时代,过去的经验往往会成为发展的阻碍,听来的理论往往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实践。由于脱离一线教学,自然缺少教学实践,也就缺少了可以指导课堂教学的有分量的本领。因此,教研员要坚持定期走上讲台,去亲身感知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二、教研员在教学教研中要充分发挥导向和引领作用
对于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小学教师来说,教研员是教学研究的先行者,是教育教学理论的传授者,是教师教学研究的合作者,是新课程改革的共同实践者,在信息和资源方面具有强有力的优势。因此,教研员是教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充分发挥自身对学科教学研究的专业引领作用。
(一)对教师专业理论的引领
理论指导是教学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专业教研人员是引领一线教师把教育理念转化成教育实践的带头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离开了专业引领,教学研究就会有停滞不前的危险。专业引领的本质就是通过教研员的引领,使一线教师把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和高效的结合。
教研员要在尊重一线教师在校本教研中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耐心倾听来自一线的声音,为教师提供信息,与教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专题报告、理论讲座、业务学习以及谈话交流等方式,教研员要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专业理论、边沿理论和跨学科整合等问题进行引领,为一线教师提供最前沿的专业理论、研究技巧,带动广大一线教师不断更新观念,增强对新理念的理解,全面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对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引领
在参与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研员要以问题解答、提供理论、课例分析、一线指导等方式,通过与教师零距离的接触和对话,为教师提供教学研究中的基本要素、具体操作方法以及组织实施等技术层面的指导,促进新的教学理念与课堂实践的有机融合,帮助教师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
以教学反思为例,如何正确认识教学反思的真正含义,并能充分发挥这一教学方式的最大功效?教师要理解,反思并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回忆和总结,更主要的是要让教师明白教学反思应该产生于教学行为发生之前、实施过程之中和过程结束之后,因而形成了反思的前瞻性、督导性和审核性等特性。因此,教学反思不是指停留在简单的课后小结的水平上,更应该强调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自我建构的能力,逐步历练成为反思型教师。
(三)对教师教研内容的引领
1.教学研究的价值和必要性
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在高校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学和科研是其关键组成内容,虽然高校也承担科研任务,但与科研单位依然存在本质区别,开展教学研究的作用不仅在于丰富学术体系,其更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导,通过教学研究能够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术水平和育人质量,对扩大和提升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将工作重心置于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研究缺乏重视,虽然经常开展教学总结会、研讨会和交流会,但是研究流于形式,没有对教学活动起到指导作用,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带来阻碍和影响
2.影响高校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
2.1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影响因素,高校在组织开展相关研究中,需要以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作为支撑,教师只有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才能更好的为教学研究而服务。首先,教师要具备宽阔的知识面,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知识,同时还要对其他学科知识有所涉猎,可以胜任相关专业的研究与教学;其次,教师要在平时的生活、教学和科研中不断更新和补充专业知识,进而满足教学研究的需求,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和学科素养;最后,教师需要培养个人的知识体系组织能力,在具体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思维方式与学生存在一定差异,教师需要以贴近学生思维的方式,将知识进行有效组织优化,完整而清晰的展示给学生,提升教学活动的实效性,进而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为教学研究奠定基础。
2.2正确态度与责任心
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都属于高校日常运行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中,需要以崇高的使命感、较强的责任心和正确的态度对待工作,做到精益求精、严谨认真、科学负责。当代大学生个性更加鲜明,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较强,教师的职业素养对学生具有直接影响,如果教师以端正的态度对待教学研究,会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首先,教师需要给予教学研究以高度重视,认识到教学研究对推动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和积极性,进而主动的参与到研究活动中;其次,教师在开展研究活动中,需要对个人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职业观,严肃认真的对待研究工作;最后,教师需要将教学研究和教学活动充分结合,以教学活动为开展各项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促使教学研究对实际教学起到指导作用,发挥教学研究的导向价值。
2.3科研观念
观念是指导行为的基础和前提,科研观念也是影响教学研究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需要更新自身的科研观念。首先,很多教师都存在轻科研、重教学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高校需要引导教师加强学习,吸纳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研究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意识,摒弃以往单纯开展理论研究的观念,将教学实际和理论研究充分结合,突出教学研究的实践性、操作性和指导性,切实发挥教学研究的价值;其次,一些教师更加重视理论研究,将个人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忽视了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因此,针对这一问题,高校需要引导教师将科研和教学作为双中心,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研究,注重在教学中应用研究成果,实现教学研究成果有效转换,以成果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4高校扩招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各大高校纷纷增加招生数量,办学规模也持续扩大,高等教育从以往的精英教育演变为大众教育。虽然高校扩招满足了无数学子的求学梦,但是扩招所延伸的问题也成为公众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例如教师教学任务增加、教学资源紧张等,对高校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冲击。从教学管理层面分析,想要确保教学质量,需要教师数量和硬件设施作为支撑,但是如果教师将个人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则会对教学研究带来影响。因此,高校和教师需要正确看待高校扩招对教学研究带来的影响,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平衡教学活动和教学科研的关系。首先,高校要注重对教师进行业绩考核,并且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和参与到教学研究中,制定科学的奖励政策,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其次,在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后,教师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心理,以平常心对待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无论是忽视教学还是忽视科研,都对个人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十分不利,要做到二者协同进行;最后,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高校教学资源较为紧张,对教学研究的支撑程度略显不足,高校需要认识到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加大对教学研究的资源投入,各项人力、物力资源向教学研究倾斜,进而保证各项研究工作的有序开展。
2.5校园文化
经济理论与实践
(5)张謇的商会思想与实践及对建设现代商会的启示 季建林 崔新进 戚小倩
(9)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约束激励机制研究 张伟伟 张娇娇
(13)基于钻石模型的大连港口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 王玲
(17)以绿色消费促进长吉图产业绿色升级的路径研究 戚新 方佳敏
(20)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宏观绩效分析 吴飞霞 陈容妹
(26)论我国三网融合中政府责任的结构性缺失 张爽
管理理论及应用
(29)品牌延伸:动漫周边产品的研发与细分营销 施娟 李施玥
(32)基于顾客价值导向定价法在网购中的应用研究 肖沛榕
(35)中国养老地产盈利模式研究综述 盖国凤 丁莉 邓湘雪
(38)消费者购房决策行为的实证研究——以新余市住宅商品房市场为例 田青青
(43)y世代与x世代企业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差异性研究 梁润华
(46)长吉图战略背景下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研究 周博
财政税务研究
(50)高等教育公平的财政问题与解决对策 满海英 段祝梅
(56)现行房产税税制的瑕疵与完善对策 田天
政治法律社会问题研究
(59)论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安志放
(63)论官僚特权阶层与苏联解体 王晓秋
(66)民间借贷法制化的界限及路径选择研究 沙良永
(70)论应收账款质权的实现 李竺芸
(74)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完善策略 滕远杰
(77)社会转型期农村青年职业教育问题研究 吴琼
艺术传媒研究
(80)当代影视暴力文化态势研究 张翼飞 张福贵
(83)功能派目的论观照下广告翻译译者主体地位的构建 李济
(87)翻译伦理的多元性和不可通约性 张广法
(91)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课程学习动机与需求分析 宁强
应用技术研究
(94)饲用复合酶制剂对肉鸡的饲养试验 杜德伟 孙肖明
(97)萝蘑药用成分与药用价值研究进展 张浩东 马传福
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100)体验学习的哲学思考 张而立
(103)对新建教学型本科院校教学研究的若干思考 王少林 徐力
(105)学分制模式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以吉林工商学院食品学科为例 余平
(108)基于实践的团队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郑文生 郑亚琴
&nbs
p; (112)基于任务导向的制度经济学参与式教学研究 张俊 许翠萍
(116)大学计算机基础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衔接问题的研究 韩富有
(119)心理语言学视角下教师反馈与学习者自我效能感探析——以大学英语为例 孙立春
(122)在高等数学中融人问题解决教学法的思考 刘淑媛 蔡畔
(124)浅谈问题教学法在高等数学课中的应用 汤宇
(12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范式改革探析 梁香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