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4 21:26: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秦兵马俑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是文章内容的缩影,是文章重点的提示,是文章线索的暗示,是文章丰富情感的外化,是作者思想感悟的折光。从这个意义上说,文章的标题是文章最敏感的神经,抓住文章标题进行阅读整体性提问的设计,可以便捷地引领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切实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确保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率。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阅读教学时,我根据文本的特点,围绕文本标题设计下列整体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取得了较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儿童多处呈现出什么情境?作者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只拣儿童多处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认真阅读文本,在整体性提问的引领下,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儿童多处热闹非凡生机勃勃,活力四射,天真烂漫。作者选择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不仅是因为儿童天真活泼,生机勃勃,而且是因为在作者看来,儿童就是春天,儿童有旺盛的生命活力,儿童有无限光明美好的未来。“只拣儿童多处行”表明作者对春天的无比喜爱,更表明了作者对儿童的无限关爱,希望儿童得到春天般的呵护和感召,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整体性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阅读文本、感知内容、探索发现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进一步激发了阅读文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抓住文章结构特点,开展文章整体性提问设计
好的文章都有一个好的构思,构思在写文章时是作者思路的运行,这在读者面前表现为文章的结构脉络。作者借助思路把内容庞杂的文章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读者借助文章的结构脉络把握文章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和体会作者的情愫。写得好的文章在结构上都有自己的特点,抓住文章结构上的特点,设计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提问,引导阅读教学的不断深入,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阅读教学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一文的阅读教学设计时,我发现本文叙写的对象是秦始皇兵马俑,围绕这种特殊的对象,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既具体地介绍了秦兵马俑的具体情况,又显得脉络分明有条不紊。根据文本结构的这一特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整体性提问的问题: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西安临潼的哪几种秦兵马俑,他们各有什么特点?课文开头结尾各写什么内容,它们和中间部分构成什么关系?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文本,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梳理出秦兵马俑有着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课文依次介绍了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驭手俑和军士俑)、弓弩手俑和马俑等六种典型的秦兵马俑。文章的开头指出秦兵马俑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地处西安临潼,结尾指出其政治意义和艺术价值。文章开头结尾和中间部分是总分总的关系。这样,学生充分整体感知了文本的主要内容,清晰地把握住了文章的结构脉络,为下面进一步深入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抓住文章语言赏析,开展文章整体性提问设计
抓过渡句,体悟作者的谋篇布局
“还记得《秦兵马俑》这一课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吗?”简要导入之后,我直奔主题。
交流,出示过渡句品读:“兵马俑不但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抓关联词,明确课文着重介绍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秦兵马俑种类众多,个性鲜明”,唤醒对兵马俑的总体印象,也再一次感受了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
“课文哪里详尽地介绍了兵马俑‘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两大特点呢?谁来简要介绍一下?”
生:“课文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兵马俑‘规模宏大’,第4~10自然段通过描写将军俑、武士佣、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马俑给我们展现了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生:“兵马俑不仅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而且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课文第10自然段给我们进行了补充说明。作者也是在告诉我们兵马俑的类型远不止这些,你的想象力有多丰富,它们的姿态便有多丰富,形象便有多生动。”
“说得真好!这就是兵马俑的诱人魅力,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去领略这样的神奇与美妙。”
简明扼要复习秦兵马俑的两大板块内容,而后迁移学习《埃及的金字塔》,引导思考:这篇课文是否有类似的过渡句?它能够帮助我们一下子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吗?
你一言我一语,生生启发,找到这一句:“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勤劳而聪明的古埃及人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
“让大家来分享一下你们的思想吧!”
生:“这是一句设问句。作者运用设问手法来写过渡句,写了‘金字塔的宏伟、精巧’‘古埃及人想出许多科学的方法来建造金字塔’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生:“我同意。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宏伟、精巧’,是指金字塔的两个特点:外观宏伟、结构精巧,因此第一个方面写的是: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
生:“‘古埃及人想出科学的方法来建造金字塔’,实际上写的是‘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科学方法’。”
“实践出真知,思维碰撞出智慧。”我小结道,“这两篇课文都运用了巧妙的过渡,让我们一下子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可见,在写作时候采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不但使文章脉络清晰,而且更能够帮助我们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希望大家今后能够活学活用。”
“请大家读一读这两个过渡句。”我继而说,“今天我们认识了过渡句是设问句这样一种形式。原来过渡句的位置、形式都不是约定俗成的,我们要具体语境具体对待,希望大家不要拘泥于某一种理解。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收获,更多的启迪。”
抓说明方法,体悟作者的独具匠心
“我们继续学习。这两篇课文还有什么相似之处呢?你能发现吗?”
没有沉吟,就有草儿说:“作者在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时,采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手法写,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它的恢弘气势。而写埃及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时,作者也采用了一些说明方法来写。”
“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写了埃及的金字塔呢?请大家自主阅读第3自然段,如果有问题,可以与同桌商量。我们稍后交流。”我随即布置自读要求,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少顷,切磋交流开始了――
生读:“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这句话里的“70多座”在写金字塔“多”,是采用列数字的方法写的。
生:这句话还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金字塔那么多,作者选择最有代表性的金字塔来写,那就是“最大”的。我估计去参观胡夫金字塔的游客也会是最多的,因为它不仅“最大”,而且离开罗也近。
“不仅会读书,还善于联想,有这可能啊。继续交流。”
生读句子:“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这句写了金字塔的高,“146米”“40层”,这是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生:“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从“相当于”这个词看出作者为了说明金字塔很高,把它和40层的摩天大厦进行了比较,这是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随机理解“摩天大厦”,找出上文与之呼应的“巍然屹立,傲对碧空”。
生读:“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塔身由230万块石头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需要60万个车皮。”作者采用列举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金字塔的周长长,砌金字塔的石头多,石块重。
“金字塔这么高,所用石块这么多,每一块都这么重,石块能绕地球一周,能装60万个车皮,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什么?”我追问道。
“金字塔外观宏伟。”
“说得好。我们把具体刻画金字塔外观宏伟的部分连起来朗读一下,通过我们的朗读展现这样的壮观。”
“请找出描写金字塔结构精巧的句子,想想这是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写的?”
生读句子:“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这句话告诉我们金字塔结构精巧。这是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我觉得是夸张。
这孩子的回答引来众多孩子的附和。
“这个说明方法我们都会用。不信?来试试。”出示句子练习:
教室里真静啊,( )。
窗外真黑呀,( )。
今天的雾真大呀,( )。
这座山真高,( )。
“想想,这些句子这样描写之后,显得怎么样?”
“具体。”
“生动。”
“形象。”
“大家说得都没错,这样的说明方法就叫‘形象化描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记一记。使用这样的说明方法,非常形象地写出了石块之间的紧密,结构的精巧。”
“学到这儿,我们发现这两篇课文相似之处还真不少,你还能发现它们的相似处吗?”看大家迟疑着,我提醒道,“看看这一节的结构。”
生皆顿悟状。“‘兵马俑规模宏大’和‘金字塔的外观宏伟、结构精巧’这两部分内容都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
继续学习探究。“作者在写兵马俑的时候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兵马俑进行了栩栩如生地刻画与描摹,写出了它们类型之众多,个性之鲜明。写金字塔的建造时,作者写了什么典型事例呢?你觉得古埃及人的方法怎么样?”
进一步自主阅读,引导用小标题来概括两件典型事例,感受古埃及人“运石”“砌塔”的科学原理。
这时候,我随机介绍在故宫保和殿后看到的宫内最大的石雕――云龙大石雕。这完整的巨大条石上八条龙盘踞着,张牙舞爪,周围风起云涌,一派生气。虽然距今已近600年,鳞片层层,胡须根根,清晰可辨,不能不叫人叹服石料之好与工艺之精妙。
请孩子们猜猜我们的古代人民是如何来搬动这巨大的条石的。当我告诉他们是古代劳动人民趁着天寒地冻,在地上浇水凝结成冰后靠滑行运到宫中时,他们忍不住惊呼起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杰出的才干。
“古埃及人呢?也是一样的勤劳而智慧啊!”他们也情不自禁地赞叹着。在此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推而广之,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也是全人类力量和智慧的象征。
“这两篇文章都有前呼后应的句子。”这最后一个相同之处也被他们找出来了。当然,我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探究:“为什么这金字塔会举世闻名,成为埃及的象征呢?”
在平素的阅读中,草儿们比较薄弱的是抓住要点概括、归纳的能力。刚开始,他们在猜测是因为历史悠久的缘故,提醒他们联系课文来谈后,他们顿悟了:“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建造的方法这样科学,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才举世闻名,成为埃及的象征。”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但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多种局限。利用计算机网络为教学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彻底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体的引入,就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魔术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较之教师的抽象讲解、有限的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
以《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为例,上课伊始,先用动画的形式展现话题:动画中,几条鱼在水里欢快地游着,游着游着,竟游上一张白纸。这时,画面打出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屏幕上,生动的画面再配以有趣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这时,再引导学生进入所学习的新课文,同学们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读题后,我问学生:“你想从文章中知道什么?”这时学生活跃起来,纷纷提出问题:“鱼真的游到了纸上吗?”“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多媒体设置疑问、创设悬念的效果真明显,它将不可能的事情生动地展现在眼前,怎能不催化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个个急于想从课中探个究竟;在这样强烈的学习欲望驱使下,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主动积极的。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以学生独立探索为主要形式的个别化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商学习两种模式,恰恰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里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所以,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完全可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⑴上网搜索查寻有关秦兵马俑的相关资料;⑵运用所查寻的资料,自学《秦兵马俑》一文;⑶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互解答;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从网络上所了解到的秦兵马俑。
这一教学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师生通过信息技术,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任务,不仅感受到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而且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了民族自豪感。这进一步证实,信息技术的介入,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地听讲、机械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从而转变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充分表现的学习方式。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备课的质量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的备课活动需要在吃透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教学侧重点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在发挥主动性中获得学习内容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我们备课中的教学设计是一种教学预设,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如何有效导入、如何引发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等。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9课《秦兵马俑》的教学目标有识记8个生字并能理解组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体会景物实写与联想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方法;训练和提高获取、处理信息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背景与课文内容的把握中获得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的赞美情感。预设就是思考如何设计问题、流程,让学生达成这些学习目标。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课堂生成需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因此,我们的课堂互动就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要有很强的组织与引导能力。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能力等实际情况展开教学,让预设与生成和谐起来,灵活地选择实施与突破教学预设的手段和方法,使课堂生成精彩而有效。如,在《秦兵马俑》中体会景物实写与联想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方法的教学中,可以将读与写相结合,通过说写,升华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让学生精读描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这段文字,让学生说说哪些是实写,是真实的内容;哪些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如何运用打比方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展开丰富联想。然后让学生想象文中省去了哪些神态各异的兵马俑,运用文中“有的……,好像……”进行续写。如此,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兵马俑神韵的感受和情感的理解。
可见,预设是一种教学思路,是教学重难点的呈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落实预设,要关注学情,引导学生去主动地进行生成,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语文思维和素养。
二、预设良好实现生成策略
小学生学习热情需要激发,兴趣需要点燃,主动性需要推动。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预设问题、预设生成,清楚意识学生会在什么地方出现困境。
1.立足主体学习,注重有效生成
课堂教学是师生围绕文本进行互动的学习,因此,我们的预设主要是让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情感与知识的桥梁,更多地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而预设。因此,针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们要设计如何导入,思考学生在阅读中会有什么样的发现与感悟,会提出什么问题,合作探究之后会有什么样的答案等等,不能让学生围绕老师的教案转,应该注意课堂的动态生成。因而,老师在预设中就要注意给学生留足学习生成的空间,引导他们由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化学习与阅读特点组织教学,并能及时调整预设,有效生成预设外的生成。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我采用了直接导入,问:从“天游峰的扫路人”课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结果一些学生想到的是马路上的清洁工,于是,我肯定他们的想法,并引导他们在上路上扫什么,怎么扫?如此,学生会带着兴趣在与自己所想的对比中,快速阅读课文。文中人物的外貌和品质是学习重点,让学生阅读概括会不够全面。因此,我指导他们抓关键词,并引导他们与游客的对比中,感受怡然自得地工作、奉献的人伟大和有毅力等品质。
可见,教学效果生成,需要老师根据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进行对预设的调整,加强引导,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地让他们能够通过自主努力获得生成的方法。
2.广度深度预设,提升生成质量
语文学习是一种思维的学习,也是一种人文素养提高的学习。因此,我们在重视学习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通过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的预设,让生成显得丰富而高质量。如,在《狐假虎威》的学习中,让学生搞懂“狐假虎威”的寓意是学习重点。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分析狐狸和老虎的形象。有学生说:“狐狸是聪明的,它利用谎言欺骗了老虎,保全了自己。”我随即问:“它是欺骗,欺骗别人是一种值得表扬的行为吗?”于是学生又进入思考,从而得出:这是对“坏人”老虎的欺骗,是弱者的一种智慧。我肯定学生的说法,又提出:“‘狐假虎威’是个贬义词啊,是讽喻狐狸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你认为这个寓意好不好?为什么?”于是学生在理解了课文中狐狸的机智之外,也懂得它借助老虎的威风也是一种保全自身却牺牲其他的动物、作威作福的表现。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发散、多向地认识狐狸这一形象,也使得他们正确地做人、处事的意识有所增强,从而在推进学生自主阅读中,也使他们的正确、多维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总之,我们的教学预设要注意课堂的动态变化,能够根据学生的思考与回答进行相应调整,提高生成的质量,从而做到“预设”与“生成”之间的有机融合。如此,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会有深度、有广度,也更体现着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现在的课堂,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课本一张嘴讲,在教学白板引入课堂之后,我的语文课堂就像哈利・波特有了神奇的扫帚一般,插上信息翅膀在充满诗意的文字环境中自由翱翔。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契合,当今社会注重学科的交叉,而我也坚信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平时的备课虽然多了网上寻找课件的流程,但是一个好的课件本身就是优秀教案的具体呈现。课件的辅助,让语言文字的理解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信息化教学的运用,让课堂外延的拓展没有边界。知识点的展示,几幅图或者动态演示,内容更为直观,学生乐于学习,注意力自然集中。本着“过一种诗意的语文生活”的理念,在白板与网络的助力下,我的语文课堂不再“按部就班”,有时候跳出设计好的教案,课堂生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的时候,怎样理解“秦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众多的类型和他们各异的神态、特有的气势”?课本的插图有限,学生的想象也有限,这时几幅PPT图片的呈现,一目了然。再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将兵马俑的气势读出来,将他们的“形态各异”读懂了,紧接着再布置小练笔以读促写,学生在课件的辅助下,想象起飞,联想到位,很顺利完成了学习目标。
再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由于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难以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在本课设计中,我引用小诗进行导入,配上背景音乐,营造了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感受的伟大抱负,从而为学习整篇课文奠定了较好的语境。
二、信息化让语文课堂诗意浓浓
在《长城》公开课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雄伟气魄?如何让他们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如何让学生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依然选择借助课件,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特点以及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理解长城的“长”,我选择长城跨越省份的地图,让学生感受直观;理解修筑长城之难,我先让学生谈谈体会,感悟修筑长城的艰难,适时展示课外资料,几组数据让学生明白修筑长城的工作量之大,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多。再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情感得到了积淀。接着让学生展开想象:“修筑长城还会遇到哪些困难?”给了学生几个场景,如“炎炎夏日”“漫天飞雪”等,把这些艰难的劳动场景写下来。有了之前的层层铺垫,学生挥笔自然洋洋洒洒,顺利达成学习的目标。中心句的再次扣读,让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课堂结尾,结合多媒体配乐小诗《长城啊长城》的朗读,将本课的学习氛围推向。学生的爱国情操得到陶冶,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无形,激发了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所有的课堂生成,无一不和信息化、不和多媒体关联上。这节课的成功展示,再次印证了信息化助力语文课堂的诗意化过程。
三、信息化融入语文课堂的思考
二、争分夺秒,惜时如金——合理分配利用课堂时间
《新课标》“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小学生每堂课只有40分钟,时间相当宝贵,如何将40分钟合理分配利用,上出高质量的课,关键就看教师的思想观念了。高效的课堂离不开高效的教师,高效的备课,高效的教案,教师首先要形成不浪费一分一秒,惜时如金的想法。有不少教师常常用课堂的5-10分钟来检查学生的出勤,占用教学时间批评学生或来管纪律,这些都是没有时间观念的表现,无法真正建立起高效课堂.因而在事先备课中认真吃透教材,从而做到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因为教师讲课需要时间,师生双向交流需要时间,学生实践练习也需要时间,这些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所在在安排中就要事先设计导入方式,精讲,巧讲,尽量压缩讲课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训练说、读、写甚至表演展示,最好是将教师讲解、师生双向交流以及学生实践三者恰当地分配好,并让它们相对独立而又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不可分开,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如以《秦兵马俑》为例,因为这篇课文不同于故事性的文章对学生吸引力强,况且题材也不是学生生活中常有的事物,这就要求教师事先要做足准备,精心设计,如何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最大的信息量。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应让学生课前就了解一下有关秦兵马俑知识,看看相关的图片或影视资料,让学生先阅读一下课文,头脑中有一定印象。课堂中尽量先用多媒体课件,将秦兵马俑的图片资料给同学先看一下,这样比单纯的讲解既有效又节约时间。师生共同确定重点问题:秦兵马俑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奇迹”?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并找出秦兵马俑的突出特点的文章中心句?总之一条,让学生去自主读,去理解可以同座共同讨论然后提出答案,老师来控制时间再讲解,包括一些重点的语句理解既不能由老师直接在板书答案让学生抄,也不要任由学生成了讨论的天堂,时间进度由老师控制,又要保证学生的自主思考学习性,这样才能最有效地保证课堂效率。
三、图文并茂,情景交融——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集中力集中时间不长,对新鲜的、刺激的、感官性强的事物兴趣性强,学起来记起来都比较快。前苏联现代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过:“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是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现的真理感到惊喜甚至震惊,体验到创造的欢乐。”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觉得时间有限,很惯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力求最大量的传输知识,填鸭式教学方式,却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和消化知识的能力和兴趣性,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看似老师教的知识多,传授知识的效率高,实际学生学习的效率不高,效果也不好。因而,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在课堂设计中力求适应学生特点,设计得精巧趣味性强,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采取儿童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这样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效率。如针对《丑小鸭》一课,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就要充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体现课文的意趣性,这样我们可以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学习情境,集图、文、声、像及动画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教学课件,有效地调动学的积极性,抓住丑小鸭是怎样从丑到变美天鹅的整个过程通过动画展示给学生看,并提问让学生思考“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这样学生一定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其课堂学习效率也得到提高。
四、以生为本,体验教学——注意培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高效地教学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学生,依靠学生自主性,自己去动手,去思考,去练习,去体验,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将自己的对课本的体验感受所得去强加于学生,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特别注意摆正自己与学生的位置,教师是引导人,而不是主导人,如有的教师教学课文《海上日出》时,就让学生带着“陶醉”的语气读、带着“神往”的语气读,可是读来读去,学生根本没读出“陶醉”“神往”的语气。这就是教师以自主为中心,忽视学生的真实感受,强拉硬拽,将自己的事先设计的教学成果强加给学生的典型例子。而真正关心学生感受,注意学生兴趣的教师就会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去体验,学生体验出的感情符合作者的原意这才是真正的教学效果。所以,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以体验感受为脉络,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体验感受而又富于个性色彩的过程。如一位优秀的语文都是在讲解“飘飘欲仙”这个词时,就并没有直接解释,而是向学生提问:“你们哪位同学能做出飘飘欲仙的样子啊?”于是,班上许多学生纷纷张开双臂,如仙人一般轻盈飘逸,展翅欲飞,这样词语的解释教师讲解起来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五、拓展教学,持续发展——加强学生课外学习指导
仿写是阅读课中进行作文训练的一种好方法,教师可以利用优秀的范文,让学生靠船下篙,练习习作。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很好的范文,教师要精心选择那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段,悉心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范文,在水到渠成的状态下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如《秦兵马俑》一文中第十自然段,作者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描写兵马俑的四种神态。这段文字就可以作为范文,引导学生仿写。习作前,先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描写是兵马俑有了思想、有了情感。 接着用省略号引出还有其他的神态,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种神态的兵马俑,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展开想象。交流时指导学生用“有的……好像……”的句式来回答。最后指导学生模仿这一段的写法,用排比的句式写出两到三种神态的兵马俑。在一步步有计划的指导下,学生的创作欲望很强烈,习作难度也降到最低。只几分钟的时间,每个学生成功地得到了一次扎实的习作训练。有学生写道:“他们神态各异:有的眺望远方,若有所思,好像在思念家中的亲人;有的昂首挺胸,神态庄重,好像准备随时出战,与敌人一拼死活;有的张大嘴巴,神情紧张,好像在给大家报告敌情……” 不少学生不但写出了神态,还想象了动作,揣摩了心思。这样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就精心设计好习作的指导方法,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渗透习作方法,只要几分钟,就能让学生得到及时的习作训练。同时通过想象习作,也填补了课文的空白,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仿写训练,学生靠船下篙,学生容易成功,无形中避免了学生习作的畏难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创作热情。
二、提供范本,进行迁移习作训练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教师在设计习作练习时,要想方设法为学生降低难度。习作训练中,巧妙地运用写法的迁移,为学生提供一些优美的词句,放宽习作的范围,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能很好地降低习作的难度,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学《槐乡五月》一文时,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引导学生欣赏槐乡的美。此时,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诗歌《水乡歌》(水乡什么多? 水多。千条渠,万条河,池塘一个连一个,处处绿水荡清波 。 水乡什么多 ?船多。千只船,万只舶,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水乡什么多?歌多。千首曲,万首歌,装满一箩又一箩。唱咱水乡新生活),让学生模仿创作一段《槐乡歌》来表达对槐乡美的赞颂。教师为学生体提供三段范文,(槐乡什么多?槐花多。……槐乡什么美?槐花美。……槐乡什么甜?槐花甜。……)并把书中的相关词语提供给学生(山山洼洼、坡坡岗岗、白茫茫、香喷喷、清香、浓香、醇香、香海……),让学生选择一段来写。有学生写道:“槐乡什么多?槐花多。开遍槐乡的山山洼洼,开满槐乡的坡坡岗岗,到处白茫茫。”这样的习作训练,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用诗歌的形式来赞美槐乡的美,达到了读和写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由学到用的过程,达到了读写迁移的目的,真正实现语文的教学目标。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课文,只要教师多关注,善于发现读写结合的训练点,真正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在阅读课上引导学生进行迁移习作训练,耗时少,效率高,何乐而不为呢?
一、不绕弯子,在直接中践行简约之美
(一)导入简洁,开门见山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阅读教学的导入环节要激活学生的情感,如磁铁般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干练简洁,开门见山,这样才能富有实效。否则,繁琐冗长的导入不仅不能有效地链接学生与文本,反而阻碍学生对文本的有效解读,起到适得其反的反作用。
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教师这样导入:“对兵马俑你们了解吗?”这一问题有效地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即将教学的文本对接起来。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了解了学情,为随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可在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又补充了秦始皇的相关资料,并告知学生秦始皇为什么要建造兵马俑。显然,这些内容与文本描绘兵马俑的特点关系不大,使得整个导入环节花费5分钟以上,明显得不偿失。
因而,准确考量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满足学生的阅读诉求,才是提升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二)删繁就简,有的放矢
古语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价值的问题不仅能够成为解构文本的钥匙,也是联系教师、学生与文本的有效桥梁,更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助推器。有些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直接告知学生,或者适当地引导以促发学生的自我感受。但很多教师却偏偏不明就里,硬让学生在细枝末节中自主探究,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例如,在教学《游园不值》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扣”字的意思,教师直接抛出工具书上的几种解释供学生选择。由于语境的缺失,加之对解释的意思学生理解不清,学生的选择不正确。这样教师只能对工具书上的解释再次逐一解释,最终得出结论。其实,这一“扣”字本身并不复杂,只要教师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联系语境来理解,便可水到渠成。
花招越多,范畴越窄。只有在简洁的环节中,学生才能获取更为丰厚的认知体验。
二、不卖关子,在轻松中践行简约之美
(一)在起点考量中激发共振
情趣是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元素。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入手,从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结构出发,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在此基础上合理遴选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喜欢的策略引领他们进行文本阅读,促发语文能力的形成。
例如,《鞋匠的儿子》一文写了参议员对林肯的嘲笑。为了让学生体验这种嘲笑对一个即将任职的总统的羞辱,教师采用了现场采访的方式,以“你的嘲笑蕴含着什么”采访上课的学生。在角色置换中,学生对嘲笑进行了诠释,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现场采访以其新颖性、独特性将教学设定在学生的生活视角下,唤醒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二)在循序渐进中逐步提升
语文能力的形成有其自身客观存在的规律。教师切不可违背这一规律,一厢情愿地“牵引”学生跳跃式发展。否则,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反而会让学生在挫折中折戟沉沙,丧失信心。因此,教师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引领学生由浅入深,走实每一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对学生的概括进行了这样的引导:“走进祖父的园子,你看到什么?”让学生从文本中提炼相应信息,尝试对事物进行概括分类;接着,他又提出要求:“你看到什么,先概括,再分说。”这样让学生进行有条理的表达。
这一教学设计简洁,思路清晰,让学生在“走入”“迈出”“再走入”的过程中准确地把握文本内容,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不打幌子,在质朴中践行简约之美
(一)语言文字训练——咬定青山不放松
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教学恒久不变的主题。语文教学应该创设各种情境、采用各种策略给予学生直面文本语言的机会,经历种种语言训练,夯实学生语文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经典古诗时,教师并没有完全借助多媒体展示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而是紧扣李白笔下的描写,引导学生想象体验,感受庐山瀑布的壮观。对“飞流直下”一词,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瀑布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的气势,并从形态、声音等维度进行体验;接着,让学生想象比较 “飞流直下”与“银河落九天”的情境;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场景。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在品味文字、想象体验中,理解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人文情愫体验——湖光秋月两相和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切不可人为地割裂开来,进行所谓的专门的人文性或工具性的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097-02
自从实施美术新课程改革以来,本人打破既有的模式,尝试在教学中引入创新的教学方法手段,给美术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评价方法的创新
由传统的“单兵作战”改为“集团作战”,把各班学生按8-10人分成一个小组,各小组就是一个团队。成绩评价以小组为单位,使得他们为了团队的荣誉,必须协同“作战”,荣辱与共,形成合作的团队精神。以选修学科“绘画与雕塑”为例,各小组基本分是60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设计不同的评价方法,分别有加分和减分,教师有跟踪记录表,实时进行跟踪记录。通过实施新的评价方法,学生责任感增强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了。
二、教学手段的创新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做到教学手段上的创新。多媒体教学系统引入教学已多年,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有着较好的视听效果,特别在美术鉴赏方面,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了许多课件,购置了很多优秀的艺术记录片如《达芬奇》、《梵高》、《毕加索》、《兵马俑专题片》等。抓住历史主线,“透过历史,了解艺术”,使学生畅游于艺术世界,感受艺术的精彩,了解历史,感悟人生,通过视觉的满足,带来心灵的感悟和震撼。使学生在审美体验中,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水平和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取向,完善人格力量。例如:在欣赏完“中华文明一秦兵马俑”之后,课堂上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用最精炼的一个“词”或“成语”或“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在黑板上写出来,以竞赛的形式来完成,课堂气氛超乎寻常的活跃和热烈。
现在的学生对网络技术平面设计有着极大的兴趣,针对这一现象,开展网页设计比赛,网络之家一博客制作比赛,电脑绘画设计比赛等,这样即满足了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又提高了学生的美术技能。
三、教学游戏的设计创新
设计教学游戏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例如,在“绘画与雕塑”选修内容中,设计了“绘画联想比赛游戏”和“相互命题绘画游戏”以及“10分钟泥塑游戏”等,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1.联想绘画比赛游戏。基本形在绘画中是认识和把握形体最基本的方式。在游戏中,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例如20分钟“圆形的联想”,苹果、太阳、篮球、足球、西瓜、月饼……想到一个,就在纸上画出来,要求能把握物象最基本的特征,时间到了以后,看谁画得即多又好,多的可能七、八十个物象,少的可能一、二十个。最后师生一起评选出20个优秀的作业,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并给他们所在的小组加分。在游戏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锻炼,想象力和绘画技能得到训练。因为是竞赛性质的游戏,每个学生都会很积极认真的去完成。
2.十分钟泥塑游戏。学生准备好材料以后,教师宣布比赛规则和评分要求,给十分钟时问,看谁做的泥塑最好最有创意。学生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件泥塑的制作,必须充分调动眼、脑、手,密切配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手段的创新,为丰富课堂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内容的更新
现行的高中美术教材,美术鉴赏内容丰富多彩。我在教学中,并不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开设和更新校本知识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立足学生自主探索,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然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多情况下教师将自己对教材的解读强加给学生,越俎代庖式的教学过程严重地抑制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形成和阅读能力的发展。针对于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语文教师必须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成长。
一、创设阅读情境,注重“导”读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语文阅读的内在驱动力不足,不懂得如何理性地关注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将枯燥乏味的文本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游戏、生活情境等,深深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唤醒学生内心情感的需求,唤起对语文学习的激情,进而接近文本,走进文本,其中,教师利用情境教学“导”读的作用非常关键。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一课教学中,这些古代文物与学生今天的实际生活太遥远,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本节课教学设计为一次神秘的旅游探险,教师为导游,引领学生兴趣盎然地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个教学设计中,可以瞬间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同时,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讲解者,而变成了一个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完成神秘的探险之旅,一起解读文本传达的丰富的内涵。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情景,注重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从而带着迫切的期望走进文本,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活力,也能够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创设情境需要适可而止,以服务于文本的解读为出发点,以贴近学生认知水平为落脚点,避免误设情境。
二、尊重独特体验,鼓励“真”读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抓紧时间,完成教学进度,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常常停留在表层的阅读中,这种“假”读的教学,学生的阅读能力无从提高。因此,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个性化的阅读教学非常必要,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往自主阅读之门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实现“真”读。个性化阅读需要学生自主体验,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探索独特体验,赋予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让语文教学从感性思维的视角解读文本的内涵,并引导学生用心灵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从而带给学生“真”的阅读感受,教会学生带着感情“真”读。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教学中,教师利用独特的问题预设,充分唤起学生内心情感与文本的紧密接触,在学生解读“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树枝上兴奋的叫着,那歌声真好听!”一句的时候,学生对鸟儿的“兴奋”和声音的“好听”缺乏细腻的体会,此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如果你是那只钻进丛林的鸟儿,你会唱些什么呢?”学生听到这个问题眼前一亮,经过一番讨论,有的学生说:“在歌唱树林环境的舒适!有的学生回答:假如我是那只鸟,我会歌唱生活的幸福!”也有同学站起来说:“假如我是那只鸟,我用美妙的歌喉唤醒人们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学生们回答得太精彩了!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实现个性阅读,从而深入挖掘文本传达的情感,体验文质兼美的精妙之处,去除肤浅地读,粗糙地读,而是实现“真”读。
三、强调个性批判,提倡“回”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倡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语文文本的解读,教师当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批判和阅读反思,挖掘个性化阅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进行“回”读,提高反思意识,从而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选学课文《麻雀》一课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按照平时上课的惯例进行了总结:我们通过文章,发现这篇文章凸显了伟大的母爱……还没有等教师说完,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质疑:“老师,为什么那个老麻雀不能是爸爸呢?为什么是最伟大的母爱呢?”对于学生这一质疑,教师当时异常惊讶,同时思考如果此时直接回答“可以”或者“不可以”都不利于学生的阅读发展,于是,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再回到文本中,一起研究有没有关于麻雀性别的介绍,讨论结果是大家一致确认没有明确指出老麻雀就是母亲,也可以是父亲。最后,老师表扬了学生的批判精神,而学生也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领会了阅读方法。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并积极引导学生的批判性阅读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独特的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批判阅读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要求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从关注学生成长入手,深入解读教材,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个性化阅读意识,鼓励学生通过探索、讨论、交流、批判等形成阅读能力,树立信心,真正地实现让个性阅读打造鲜活课堂,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姜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案析剖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