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6:18: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标准化档案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公文是档案的前身,档案由公文转化而来。公文制发的质量,影响和决定着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进程。因此,在公文制发中必须要打好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基础,以提高档案管理的整体质量,为档案管理工作实行规范化、标准化做好前期工作。首先,公文在用纸规格上要统一、规范、标准,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排版形式为横写横排,左侧装订。二要,注意检查制发公文是否履行了签发手续,是否符合审批权限,公文标题、主送单位和抄送单位是否准确,落款与公文是否一致,有无日期等。三是,公文字迹要清晰。不论是草拟公文,缮印公文,还是做出的各种记录、报表、签字、批注等,都不应使用容易褪色的笔种、墨水和纸张,以保证字迹鲜明、清晰,有利于日后长久保管利用。四是,使用文种要合理,拟制格式要规范,行文不要滥用简称和使用不规范的字,以利于日后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原则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关键环节
相近公文的重复与立卷组合的无序是阻碍档案工作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最大问题。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档案保管利用价值的最大化、案卷完整化和检索利用便捷化。而“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原则是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关键性工作。“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原则,即将归档的文件要以本单位形成的文件为主的原则,不仅是在我国文书立卷归档工作实践中形成并坚持下来的一条原则,而且还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乃至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在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不归档文件销毁办法》的基础上,要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准确把握文件立卷归档的时效性,完成现行文件阶段任务的,才能予以立卷或归档,而没有完成的,则不能立卷或归档,否则,将会给档案管理造成无序和混乱。二是,明确立卷归档的重点和进行合理的立卷分工。确立立卷归档的重点,要区分文件与资料,特别是要在内容、形式和作用等方面都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文件资料之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减少档案管理中的重复度和信息冗余度,提高档案利用的效率和效果。三是,在坚持贯彻“以我为主”归档原则的前提下,要注意有效地维护全宗的完整性。在归档工作中既要掌握重点,分清主次,把住全宗的入口关,使不该归档文件不致混入,同时,又要注意防止应归档文件的散失。特别是在立卷中,要把同类并具有内在联系的文件材料组在一个卷内,保持同一问题的完整性,反映同一问题的全部处理过程及来龙去脉,从而在提高档案利用价值的同时,使立卷归档后所形成的档案既完整,又不庞杂,为档案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
农场发展建设期间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资料,将资料录入到档案中进行统一管理,可以作为农产管理任务开展的参照标准,农场建设要引入创新理念。档案管理也要考虑信息技术的引入,进行标准化管理,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使用期间也不会出现资料丢失的现象。档案标注化管理对农场的建设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下面将针对工作任务开展期间有效的管理措施进行探讨,帮助提行工作任务完成质量。
1农场实施档案管理标准化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农场的发展方向为现代新农场,除去传统农场建设要满足的种植与养殖需求以外,现代新农场建设还需要满足人们的休闲、度假需求。所以在现代农场建设中,大部分农场都会将农家乐这一休闲会所纳入其中,达到完善农场功能,提高农场经济的目的。农产的标注化管理对发展农村经济有很大的帮助,社会各行业不断的发展变化,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农场管理人员要掌握好实际变化局势,从基础工作进行改进,促进管理体系的完善。传统档案管理方法只是针对纸质档案来进行的,长时间使用很容易造成档案内部资料损坏,对查看使用造成了影响。通过标准化管理能够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在工作期间也能够与基层群众增强沟通,解决农产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这一系类优点是传统管理理念中所不具备的,并且传统的管理体系中,并没有应用信息技术,资料共享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也不理想。在现代新农场建设中,如果想要彻底解决农场管理混乱、管理效率不高这一问题,就必须从管理制度入手,以农场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作突破口,规范化、标准化农场档案管理,约束管理行为,尽量维持好农场档案管理和建设管理的秩序。相关调查发现,现代新农场建设对农场的经营管理要求很高,只有全面提高了农场的经营管理能力,做好了农场各方面工作的管理,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现代新农场的建设。而实施农场档案管理标准化正好是完善农场管理工作的一种方式,所以说,在现代新农场建设中,农场档案管理标准化的实施是极具必要性的。
2农场档案管理标准化实施中遇到的困难与解决对策
标注化管理理念被提出后,落实阶段遇到了一些问题,工作人员已经对传统的管理体系产生喜欢,并且不具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操作能力,系统中出现问题更不能及时解决,最终造成了严重的质量安全隐患。因不规范操作造成的信心资料丢失也常常会发生,不利于农场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了解现存问题后需要深入的探讨引发原因,这样才能够确定所制定的解决方案具有可行性,不会与标准化管理落实出现冲突。
2.1存在的问题。信息化技术应用缺乏先进的基础设备,档案管理并不能全面实现数字化,管理效率自然得不到保障。档案产生形式比较复杂,由于标注化管理落实程度不足,导致部分信息丢失的现象,原始资料一旦丢失是无法进行弥补的,此类问题在农场发展建设中真实存在,应当得到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使管理制度在基层中得到高效落实。标准化管理应用落实时间比较短,在经验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工作期间遇到的突发现象会造成档案管理任务中断,解决也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就国内目前的农场档案管理工作来说,尽管在政策上已经提出了要实施档案管理标准化,但并没有全面落实到具体工作上。也就是说,农场档案管理标准化的实践经验很少,正式实施时因为没有相应的范例参考、制度约束,所以就只能沿用传统的农场档案管理制度来作为标准化档案管理的制度,从而导致档案管理标准化实施不生效,增大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给农场档案管理制造更多的麻烦与困难。
2.2解决措施。1)根据农场的实际建设情况来建立一套完整的档案管理标准化体系。这一措施主要针对农场档案管理中制度照搬、管理行为照抄问题而言,目的是解决农场档案管理标准化实施中的制度缺乏问题。档案管理机构尽快加大对现代农场实际情况的了解、评估力度,并在了解了农场实际情况之后,依据评估所得的数据结果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标准化体系,并以该套体系为基础,将体系规定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促使并保证农场档案管理标准化目标的实现。农场档案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应该以实际情况为参考,结合财务档案管理的方法,完善和健全档案管理标准化管理内容,围绕适用性和针对性这两个中心,切实建立一套全面的、能够满足现代农场建设需求的档案管理标准化体系,促进农场档案标准化目标的实现。2)加强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场档案管理水平。人才是农场档案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资源,是决定档案管理质量的关键性因素。针对现代农场建设中所出现的档案管理人才素质偏低问题,笔者认为最好的解决措施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尽量打造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农场档案管理队伍,提高档案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通过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工作促进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以此为基础促进农场档案管理标准化的实施。在档案管理队伍建设中,除注重档案管理知识、现代数字化档案管理方法以及档案管理标准化制度的培训外,还应针对档案管理人员接触农场档案机密这一特点强化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以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培养为中心、以专业知识为辅助促进现代新农场建设中的档案管理标准化实施。3)以农场财务档案标准化为中心,实现农场档案管理标准化目标。在现代农场财务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财务档案的管理标准化成为了影响财务管理效果、影响农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而且,作为农场档案管理的核心,农场财务档案管理工作对农机档案、固定资产档案、经营档案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财务档案管理的核心地位,现代农场档案管理标准化实施中应以农场财务档案标准化为中心,通过管理制度的完善、相关人员素养的培养、档案管理标准化的执行等工作确保现代农场档案管理标准化目标的实现。通过财务档案管理标准化实施中的带头作用,促进其他档案内容标准化的实施。4)建立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促进农场档案管理标准实施目标的实现。在现代档案管理数字化的今天,农场档案管理标准化实施中还应针对数字化档案管理的特点与优势加快数字化进程,在原有纸质文件档案的分类整理、标准化执行基础上,建立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并借鉴财务数字化档案管理方法实现农场数字档案管理标准化。针对农场经营内容种植、养殖、娱乐经营等内容,以分类方式及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建立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并在农场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强化标准化管理制度的执行。以标准化执行为基础、以数字化档案优势为辅助,促进现代农场档案管理能力的提升。综上所述,档案管理现代农场建设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现代农场档案管理标准化对农场经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农场档案管理标准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通过管理体系的完善、人员的培训、现代档案管理方法的运用以及有效的执行监督实现档案管理标准化目标,促进农场综合管理能力及管理水平的提高。
作者:王艳文 单位:黑龙江省八五一一农场
二、文明单位创建档案管理标准化研究
(一)创建档案管理标准化研究现状
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中央文明办和各地文明办均出台相应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管理办法,为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健康发展提供了规范性文件依据。各单位主要依据当地的此类规范性文件所附考评体系,按照本单位成文或不成文的“标准”来整理创建档案,有些档案部门由于自身是文明单位,对创建档案格外重视,档案整理科学规范。
(二)创建档案管理模式系统解决方案
1.档案运行“四心质量环”模式
一是用心策划。年初根据创建主管部门和上级有关创建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订文明创建档案工作计划。对于临时增加的创建工作要求,应及时吸纳到档案工作计划中。二是专心实施。单位应创造条件让专(兼)职文明创建档案工作人员能专心从事档案工作,档案工作人员在档案收集与整理过程中应用心思考,善于总结经验。文明单位间可开展档案工作交流活动,以共同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三是细心检查。单位创建领导机构负责人应对创建档案工作开展情况的检查工作进行部署,负责检查的部门应对照考评体系和上级有关要求,对文明创建档案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核,有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单位可将文明创建档案工作的检查纳入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检查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效果,重在查找问题,识别改进机会。四是精心改进。对于第三环节发现的好的经验做法加以总结,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应逐条纠正并提出预防措施,以保持档案管理工作有序运转。
2.档案整理标准化模式
一是纸质模式的标准化。根据统一、简化、协调、优化的标准化原则,对档案装具及其索引标签、卷内材料目录,材料分类与编号规则等制定相关标准予以规范。二是电子模式的标准化。在电子模式下,各种文件、证书、照片、音像资料均应形成电子文档。按标准化原则,对应考评体系各级指标建立层次分明的文件夹及其子文件夹,文件夹名称按各级指标名称命名,并按级别嵌套,将电子文档存放到对应的文件夹或子文件夹中。每一份电子文档并规范文件名的命名规则,对诸如编号、年份代号、标题名称等予以标准化,以便电子查考检索。文档名称按“两位数序号:文档主题”命名,如“01:创建领导小组文件”,宜在正文页脚插入文档名称(居右),在浏览时可起到提示作用。采用电子模式,不仅节约纸张消耗,降低办公成本,而且减少纸质档案进而节约有限的实体空间,堪称绿色创建。
3.档案管理网络化模式
各地文明创建主管部门可考虑实行电子化考核,在文明单位中推广档案管理的电子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文明创建的网络平台,向管辖范围内的文明单位开放,通过在线指导、审核文明单位按时上传日常创建档案资料实现档案管理网络化,从而实现文明创建常态化。在功能设计上,可以让文明单位自身的工作人员或领导通过登录专门的账号,查阅本单位的创建档案。各地文明创建主管部门也可及时发现档案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通过这个平台予以推广,促进文明创建水平的整体提升。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也有利于考评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为考评工作的标准化打下扎实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前 言:
档案管理工作有其独有的工作方法和管理体系。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能够针对不同情况及时收集和整理档案的相关数据和资料,形成档案管理数据库并维护,保证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档案管理工作在新时期的发展形势下对于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评价标准决定档案管理工作的成败。在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应立足于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本要求,运用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处理庞大复杂的信息,并建立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完备管理系统。
一、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正确的认识
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进程中,存在一系列障碍因素,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认识不足。很多挝淮痈涸鹑说焦芾砣硕缘蛋腹芾淼墓娣痘和标准化重视程度不够,固守传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不愿改进,导致了管理水平长时间难以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不仅仅是工作态度严谨所能实现的,还需要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相结合,构建一套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只有首先认识到档案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定位及重要性,才能实现档案管理工作向着规范化和标准化全面转型。
(二)缺乏投入的力度
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意味着档案管理系统,包括管理设备、管理技术、管理人才等都需要全面的优化建设,设备要更新,技术要改进,人才要培养,而每一项工作的优化升级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保证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实现。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展缓慢很大程度上与资金投入量过小,经费支持不足有关,相关机构的供给能力有限,档案管理部门的融资情况不好,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建设失力。
(三)缺乏原则的确立
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需要确立严格的原则加以维护,否则就会成为某一个单位或部门自愿采取而其它机构不予热心的内容,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就无法大范围的普及和推广。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原则确立,需要相关政策和法律的支持,但是当前我国缺乏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规范和法律规定,导致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缺乏统一的标准,工作进程中出现各种矛盾和弊端,转型速度缓慢且障碍重重,难以得到群众的信服和支持[1]。
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中有效的措施
(一)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工作要落实
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实现完成的,因此有必要在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落实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相关原则,尤其是基础工作要做到位,是档案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前提。基础工作的工作内容即是对公文的处理,具体环节有三:第一,公文的制发环节。档案在形成之前是以公文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公文即是档案的前身,所以公文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公文的制发环节往往因缺乏严格的管理和监督而出现纰漏,因此相关部门应在制发公文的同时严格监管程序,确保制发公文高质高效[4]。第二,公文的档案档案收效管理。公文的收效管理是公文管理环节的重点,涉及到的细节更多,需要进行反复检查与纠正,确保公文的准确无误。特别是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规格和标准来规范公文的尺寸、格式等基本要素。第三,公文的书写。公文的各种文体在书写规范和要求方面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包括笔种、墨色、和纸张,在书写时要确保字迹的简洁、工整和清晰,有利于存档管理。
(二)及时进行档案案卷清理,保证档案时效性特征
档案管理中,一定要注重对时效性的管理原则,该原则能够使档案的利用率得到提高,更能加强档案管理的价值。然而,要想遵循档案时效性原则,必须做到及时清理档案的案卷。这就要求在进行档案管理时,必须根据档案资料的保管类别作用及特征,采取合理的管理方法进行保管[2]。在一段管理期过后,及时清理档案案卷,将失去价值的文件及时销毁,那些要求永久性保存的档案资料,要做到再次查看,保证其完整性,文件没有损坏,这样就能保证档案管理的时效性。
(三)构建电子档案数据库,推进规范化、标准化管理[5]
在信息化的时下要求案管理向着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这就需要电子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只有建立电子档案数据库,才能使机构或部门的档案以电子的形式保存,这样能够使文件的安全性加强,更能规范化、科学化地管理档案。另外,检索或使用档案在电子档案数据库的辅助下也变得更加快速和便宜。那么,电子档案数据库的质量决定了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在电子计算机、信息科学和网络平台的辅助下,搭建电子档案数据库,创设电子档案数据库的存储盘,如此可以使档案得到科学的检索、整理和保存,并且能够加快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进程。
(四)注意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规范管理
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者使档案管理工作得以有效展开的直接实践者,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工作质量提高就会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信息化更是具有十分大的促进作用[3]。特别是在档案管理工作者在交接档案文件时,被交接的工作是否规范,是否标准,直接关系到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和科学性,更是现代化管理秩序的必然要求。一般情况下,档案管理工作者在等待脱离档案管理岗位的前期,就必须将所管辖的档案资料整理完毕,移交完毕后方可离岗。
结 语:
总而言之,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是建立在现代化档案管理的科学理论之上,对当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合理科学地展开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从而使档案管理工作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丽娟.探究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a5):215-215,216.
[2]庞艳.对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3(8):48.
要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还需要明确其基础性前提,即公文的制发。档案是由公文转化而来的存在,要保证档案的质量,首先需要保证公文自身的质量,这就取决于公文制发的质量,这也是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与标准化的前提。所以,在公文制发过程中,需要将规范化与标准化两方面要求纳入考虑范围,切实提升档案的质量,为档案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实现策略
1.1 提升档案时效性与加强电子档案库的建设
档案的时效性既指档案信息的新旧程度,也包括档案信息的最新动态与最新进展等。提升档案的时效性,能够保证档案内容的有效性,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也可保证档案的利用价值。因此,档案管理者应该树立档案时效观念,通过科学的信息化与网络化手段获取最新信息,为做好档案部门的服务工作赢得主动。比如,一份具有较强时效性的科研档案,能够有效缩短科研项目的相关研究周期,为科研单位节省不少物力、人力以及财力,从而为科研单位获取可观效益。档案时效性的提升也是推动档案工作规范化与标准化的有效策略。另外,档案部门需要加强电子档案库的建设、开发与使用,利用科学的数据技术对移交的电子档案载体与技术环境进行检测,在保证合格率的前提下再进行移交;同时,需要检测档案数据存储介质的可用性,确认电子档案载体是否存在损坏或者其他存储不良问题;此外,实现数据的科学鉴定,核对档案数字和签名的真实性,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转换等。因此,应该加强电子档案库的建设。
1.2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
新形势下,要推进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与规范化,必然要提高档案管理者的职业素养与专业化水平。如今档案管理模式随着时代的变化日渐完善,档案管理中引入了各种现代化技术,而要对这些技术加以深入掌握与应用,管理者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操作管理软件的相关技能。当下档案管理者对这些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尚未足够熟练,这就限制了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档案管理者专业化知识与现代化技术技能的培训,提高管理者对各种管理技术的操作水平,促使其熟练运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手段,了解信息化技术的各种知识。第二,在后续档案管理工作中引进的人才,要求其具备较佳的专业素养,并且具备一定的现代化档案管理技能,从而利于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水平。第三,应该加强教育领域对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丰富人才的理论知识,并且培养其档案管理实际操作技能。
1.3 档案交接工作的优化
对档案交接工作进行优化,能够进一步推进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与标准化。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需要明确档案交接的范围,要排除不能进行交接的档案,保证档案交接工作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而且档案移交进馆要满足以下标准:第一,档案要以全宗为单位进行编目整理。第二,档案要具有完整性与齐全性,根据档案管理规范与标准要求对其进行分类整理,要准确地划分档案的保管期限,书写要具有规范性,装订要整齐且美观,案卷的质量必须达到规定要求与标准。第三,要确定档案具有长期保存与利用的价值,否则不能移交进馆。第四,档案交接的文据与案卷目录要做到一式三份:档案馆签收其中一份,并将其退回移交单位保留备用。第五,案卷目录应该具备两种版本,即纸质版本与电子版本,确保档案的原始性与真实性。
2 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思考
2.1 规范档案资料
(1)档案资料保存的规范。档案资料的科学规范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在对档案资料进行科学规范的过程中,要保证文件的原始性以及真实性,这也是档案管理规范化与标准化的灵魂。在管理电子档案过程中,常常会发生电子文件资料丢失或者信息被更改的问题,这就要求档案管理者加强电子文件的维护工作。对于档案资料与档案信息的完好保存,还需要发挥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之间的互补作用。在电子文件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我们同样需要注重对纸质档案的完好保存,也为以后遇到电子文件资料丢失或者信息被更改的情况时能提供纸质档案的原始文件,以确保档案内容的真实性。另外,对档案资料进行科学的规范,还要求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管理,从而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从而不断地扩展档案工作的服务范围,实现服务效率的有效提升。(2)加强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档案管理者应该加强对档案的收集工作,比如重大工作、活动或者建设项目的相关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等。个人与单位应该支持与协助所在地的档案馆对档案的征集工作,包括一些散存的珍贵档案资料、对社会发展具有长远利用价值的重要档案等。档案馆的领导者也可以鼓励个人或者一些F体捐赠档案或者寄存档案,以丰富档案馆的档案资源,并且加大档案资源科学合理配置、妥善保护与高效利用的
力度。
2.2 科学分类归档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的科学分类与整理工作很重要。对于一些内容齐全和基础良好的案宗,要做好科学的分类与整理工作。根据案宗的目录直接做好分类标引工作。若一些档案的形式比较特殊,则可以使用计算机程序,将案宗的名字、时间与地址等信息录入进去,可以快速地获取案宗的分类号,从而有效地提高档案的著录速度,也便于档案利用人员对所需案宗的查阅。另外,在档案的归档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文件材料归档制度,不允许任何个人或者单位将档案据为己有,也不允许拒绝档案的归档。档案利用人员要及时地将档案完整地交还档案管理所在机构,不可以擅自推延移交档案的时间或者截留档案。
2.3 规范档案调取与回收
规范档案调取与回收工作是推进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与规范化的重要手段。档案管理者应该及时清查和退还调取的档案,根据国内法律法规和档案管理制度的要求来规范档案的调取与回收。若个人在工作需要的情况下提出退还档案或者继续使用调取档案的相关意见,可以上报有关部门以获得批准。在退还档案的过程中,需要有被调取档案保管者、该单位领导或上级主管单位的领导在场,并且签字确认。若是需要继续对档案进行利用,该档案的调取手续应该符合有关规定。若是不符合有关规定,则需要及时进行完善,以确保档案调取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3 结语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要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及规范化,需要明确其基础性前提,并且做好其中的重要工作。同时,加大档案工作现代化管理力度,提升档案的时效性,做好电子档案建设工作,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质,优化档案的交接工作,对档案资料管理进行规范,做好科学分类归档与调取回收工作,最终适应新形势下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充分地发挥档案资料的应有效用。
一、全面普查案卷
这是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第一步工作。因为一般的综合性档案馆多年来大多未做全面的清查,有移交单位划分保管期限不准确,有案卷标题不规范或无标题,有缺少卷内目录,组卷混乱,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重份现象,也有相当一部分无查考价值的文件充数其中。首先要剔除这些无用的文件,去糟取精,以防计算机管理时出现重复与低效率的情况。
二、重新组合案卷
将那些组卷过厚内容混杂、鱼目混珠的案卷进行重新组卷。重组原则是尽可能将那些相互存在某种联系的文件组合在一起。应对那些无页码、无卷内目录、无案卷标题或标题模糊不清的案卷要重新加工填写以保证全部案卷更加规范。这不但可以优化馆藏、科学保管而且可以提高实行计算机管理档案后的利用率。
三、注意有效的维护全宗的完整性
在坚持贯彻“以我为主”的归档原则的前提下,要注意有效的维护全宗的完整性。“以我为主”的归档原则,即归档的文件要以本单位形成的文件为主的原则。在归档工作中既要掌握重点,分清主次,把住全宗的入口关,使不该归档文件不致混入,同时,又要注意防止归档文件的散失。分别是在立卷中,要把具有内在联系的文件材料组在一个卷内,保持同一问题的完整性,反映同一问题的全部处理过程及来龙去脉,从而在提高档案利用价值的同时,使立卷归档后形成的档案既完整,又不庞杂,为档案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
四、用“关键词”替代“主题词”
用“关键词”替代“主题词”,简化查找时间,提高效率,即从题名或文件主题中靠思维归纳出揭示主题内容的词汇、关键词,进行标识,待录入计算机后利用计算机批量处理的功能进行处理。例如:拟写关于厂房基础建设事一事的关键词有人写“基本建设”,有人写“基建”,有人写“厂房建设”在进行计算机后控时统一规范为“基建”。还可利用计算机“活动增加”的功能把一些不规范的词与主题词中词义相同的合并,这种做法不仅解决了手工标引速度慢,计算机自动标引不准确的缺点,而且解决了主题词的词义含量问题。最后调查档案全宗的保管状况。这项工作主要是摸清家底,了解目前馆藏的库房条件:包括库房装具数量、长度,库房面积及其它保管条件等;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比如设备的增添、面积的扩建等,为全宗的科学排放做好“硬件”规划。
五、实施“以我为主”的归档原则
“以我为主”的归档原则,即归档的文件要以本单位形成的文件为主的原则,不仅是我们文书立卷归档工作实践中形成并长期坚持下来的一条原则,而且还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乃至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我们实际工作中,在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不归档文件销毁办法》的基础上,要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准确把握文件归档的时机,只有完成现行阶段任务的文件才能予以立卷或归档,而没有完成的则不能立卷或归档,否则,将会给档案管理造成无序和混乱。二是要明确文件归档的重点和进行合理的分工,即要在“以我为主”原则指导下确立文件归档的重点,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区分文件与资料,特别是要注意区分在内容、形式和作用等方面都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文件资料之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减少档案管理中的重复度和信息冗余度,提高档案利用的效率和效果。三是在坚持贯彻“以我为主”归档原则的前提下,要注意有效地维护全宗的完整性。在归档工作中既要掌握重点,分清主次,把住全宗档案的入口关,使不该归档的文件不致混入,同时又要注意防止应归档文件的散失。
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说是任何单位任何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再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也是以人为本进行操作和执行,脱离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进行的组织管理工作都不会有明显成效。而人事档案管理正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承载。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不光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还要将这套体系信息化,用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身份、资历、职务、表现等基本信息与员工的福利保障、待遇、组织关系等紧密地相关起来,对工作人员的工作做出真实、客观、公正的评价。所以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改革、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
二、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基础薄弱。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一?基础性工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并不会把工作结果展现在大众面前,在很多领导眼中并未得到重视。重视程度不够势必会导致设备更新、人力调配、薪资调整等方面不会得到及时的提升。在我们重新审视这一项工作的时候不难发现基础太弱,以致使下一步工作的展开基础不达标。
(二)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信息不互通。各事业单位的组织功能不同,服务性质千差万别,对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需要的计算机软件也不尽相同,造成信息不能互通。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也是现代管理制度当中不应当出现的弊端,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事业单位对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三)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组织内部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以至于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身兼数职,不能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而且在部分事业单位中管理人员没有接受专业知识的培训,根本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管理工作。
(四)在人事档案管理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作体系。大多数工作都会在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中有效地完成,而事业单位中的人事档案管理却远远做不到这一点。人事档案管理步骤不完整,很多工作人员是靠自身的喜好来完成这项工作,缺少严格的工作考核标准,工作效率低已成为普遍现象。
三、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信息化
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要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逐步走上标准化信息化的道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补充资料。首先,对于以往的人事资料应逐步核查补充信息。信息补入工作繁琐复杂,却十分重要,哪怕很小的错漏都不能发生。这就要求工作人员细心核对纸质资料和现有计算机资料,将出现的问题更正修复,以加强档案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利用性。
(二)档案信息化要建立在有效数据库的基础上。人事档案信息安全有效一定要有一套安全、科学、规范的数据库。对于数据库的甄别应考虑聘请资深的管理人才对自身事业单位的性能、工作性质做出深入了解,对工作目的准确把握后慎重挑选,选择最适合当前发展形势和今后发展需要的一款数据库。
(三)数据库的管理权限应有明确界定。数据库的管理工作需要认真细致有责任心的工作人员来完成。同时对数据库的管理权限的有效把握还可以适量减少数据入库的成本,对于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来说可以一劳永逸。
学籍档案是高等职业学院的宝贵财富。档案工作是一项以提供档案与教学服务的工作,同其它各行各业一样,需要制定各种标准,作为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准绳。档案工作标准化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在档案工作领域内,由上级主管机关或会同标准化主管机关以及各有关部门共同协商对档案工作的管理、原则、方法、质量、概念、设施等,制定出科学的统一的规定和技术规范,并予以贯彻执行进而修订的全部过程。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制定、贯彻、修订各科标准,使档案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统一化。它的基本内容有:档案工作名词术语标准、代号代码标准、档案著录标准、标引语言标准、收集、整理、鉴定标准、档案统计标准、提供利用标准、档案编纂及出版格式标准、档案工作现代化建设标准、档案装具、档案制成材料标准等。这些标准从制定到成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有规律的螺旋式上升,档案工作现代化的水平也将随着标准化运动形式上升而逐步提高。因此,档案工作者必须重视档案工作标准化。下面对档案工作化标准化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标准化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档案工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档案工作要实现现代化,首先是档案工作的一系列环节,如名词术语、档案著录、代号代码等都必须有统一的标准,以便在进行工作时有统一的原则和规范。因为档案工作现代化是建立在先进的科学基础之上,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不仅不利于档案工作的开展,而且档案的作用也将大大减弱。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和学籍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还须建立档案工作标准化体系,在这个标准下开展工作才能实现现代化。可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学籍档案工作现代化首先是档案工作标准化,离开了标准化就没有现代化。
二、标准化是衡量档案工作质量的尺度之一
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的服务工作,对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的效果直接与档案工作一系列环节中的标准化程序有关。档案工作中的组卷、分类标引、鉴定工作中的保管期限确定检索工具的编制、提供利用、装具设备等都必须制定出统一的标准,对质量规格、工作程序以及要求等相应的做出明确的规定,严格地按标准进行工作,就能促使各项工作早日走向规范化、统一化,从而提高档案工作的质量。例如档案标引工作,它是将文件或案卷的主题内容赋予一定的标识,作为存储和检索的依据,利用者查找档案通过检索标识去判断自己所需的材料,如果检索人员按标准给出的检索标识准确、恰当,利用者就能迅速地找出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节约查找时间,而且查找效果好、效益高。如果检索标识不完全,专职性低,文件或案卷就可能被漏掉,使有用的档案被埋没,又有可能检索出自己无用的材料。所以标引工作必须要有标引的规定与规则,保证标引的一致性,使标引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同样道理,高等职业教育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实现了标准化,学籍档案工作的质量才有可靠的保证,才能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料。
三、标准化是提高档案工作的工作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措施
标准化能提高档案工作的工作效率。搞好标准化对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有重要作用,根据合理地标准化要求,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都可以得到合理的利用。以整理工作中的组卷为例,过去由于文件和案卷的组卷方法没有统一合理的标准,往往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组织单位的文件和案卷组织在一起,或者把不应该分割的文件或案卷进行分离组卷,致使文件或案卷本身固有的联系被分割,随意搬家,脱离形成单位,组卷不合要求,给查找者带来麻烦,使利用者浪费了很长时间还查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造成人力物力的很大浪费,影响档案的社会效益。通过制定标准既可以把档案的本来面貌反映出来,又能使文件或案卷在来源时间、内容和形式等几个方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查找迅速、方便、节约人力、使档案工作者省出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其他工作。在财力方面如能进行装具的改革、创新、制定出技术先进、 经济合理的装具标准,按标准化、系列化集中生产出一批耐腐蚀、耐老化的装具就能降低造价,提高技术水平,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速高等职业教育档案工作现代化。
四、标准化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档案工作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科学管理就是根据档案形成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依据各种科学管理制度对档案进行管理,开展各项工作,科学管理要求做到的标准是:档案管理机构高效化,管理方法科学化,管理工作计划化,管理技术现代化等。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只有各业务环节都达到标准化,档案工作才能按标准化实现科学管理。因此要实现科学管理必须大力推行标准化。
五、标准化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学籍档案管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档案是开展业务活动的原始记录,目前,在一些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如案卷缺少卷内目录、案卷标题及档号不规范、组卷混乱,而且档案利用利低、资源整合能力弱。针对这些薄弱环节,我们首先做到加强工作力度,认真梳理管理存在的问题,认真编研材料编撰,、突出全宗卷完善、计算机输入三个重点,花大力气进行认真整改。编研材料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得到了不断充实;其次,制定达标方案,落实责任人,我们要在对照检查的基础上,对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逐条以书面形式列表分解,落实责任人员,并确定了完成期限;第三要重视建章立制,促进长效管理。我们要建立一系列档案管理制度,涉及归档范围、立卷要求、分类标准,移交手续、借阅、记录、统计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同时,档案员加强对达标方案落实情况的检查,督促有关科室及时完成达标方案布置的工作。
二、加快数据准备推进档案现代化管理进程
首先,要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档案管理的重要目的是为社会所有,而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档案的利用率。档案作为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特有的信息资源,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同时,综合性档案馆在推行计算机管理的过程中,应先根据各全宗的重要程度,是否开放的情况对所有全宗进行排队,将那些可以开放的核心档案和社会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优先加工整理。这样就可以加快档案管理计算机的进程和提高社会利用率。其次,对于那些建馆时间比较藏案卷多,不仅著录工作量大而且复杂,如果没有一整套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工作程序与方法,会使计算机因数据准备不足而无法使用,甚至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现在花的进展速度。第三,分门别类,充分利用档案原有基础对于那些案卷基础较好又具备全引目录的案卷在著录时可以直接在全引目录上面分类标引而对那些特殊形式的档案。如“房档” “案件”等则可用计算机程序将人名.地址.时间用案卷目录直接录入,然后用计算机统一给出分类号。这样分门别类地充分利用档案目录的原有基础可以减少著录环节,大大提高著录速度。
三、高标准强化档案管理工作
随着现代化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的各项管理已走向现代化,档案管理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方向。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高校档案管理作为档案事业与为教学服务工作的一部分,更应加快现代化进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多年来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归档标准,导致档案整理过程比较混乱。《高校档案实体分类法》给高校档案管理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解决了长期以来没有一个适合高校档案工作特点的科学分类标准问题,打破了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的模式,提出了科学、规范、标准的操作方式。国家教委办公厅编著的《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和《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自推行以来,对高校档案工作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它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使档案工作步入了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将档案事业引入了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轨道,促进了高校档案的科学管理。
一、实行高校档案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的目的和意义
以实施《高校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为主要内容的高等学校档案标准化、规范化的主要目的是:
(一)为了适应高等学校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档案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也越来越为档案界所认识和重视,档案门类由单一发展到多门类,数量越来越多,档案干部队伍素质越来越高,工作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总之,无论在速度规模方面,还是在档案工作内涵、质量、效益、方法、管理的科学程度等方面都上了新台阶。但是,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概念、原则、技术方法、工程、程序、操作模式、档号编制标识等方面基本上还是各行其是,各搞一套。
(二)为了适用科学管理和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指出:“标准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标准化,就没有专业化,就没有现代化,就没有高质量,搞速度。”
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组织由分散到综合,结构由单一向多重,由封闭向开放,功能由保管向利用转变,检索由收购向计算机过渡,要实现现代办公自动化,就必须有相应的基础。没有标准、规范化的实施,就不能实现现代化和自动化,也难以实现真正的科学管理。
(三)为了便于对档案部门进行监督,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素质的需要。过去,高校档案工作在培训、指导、检查监督方面没有一个统一的要求,大都按照国家地方或者其他行业的要求去做,要么比较原则,要么主要从地方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出发所拟定,不完全符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而实行“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的目的,就是要克服上述不足,使之有一个客观的可供使用和操作性较强的统一标准规范,从而不断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素质。
二、标准化、规范化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前提
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是档案管理的有力措施和可靠保证,我校根据学校的现状和需要,建立了档案管理制度,完善了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了《档案管理人员守则》、《档案保密制度》、《借阅档案守则》、《档案立卷归档制度》、《档案保管制度》、《档案室安全制度》,此外还编制了档案分类方案和保管期限表,使学校的档案工作有章可循,保证了档案的质量。
在标准化与规范化的管理过程中,档案管理要有目标、有程序、有措施,资料要完整,档案要落实,档案工作现代化就必须建立在先进技术、严密分工和广泛协作的基础上。档案的形成必须由收集、整理、归档、登记、移交、传递等一系列环节组成。如果检索工具各搞一套,符号、代码混乱,标引著录方法格式不一,内容平行重复,使用计算机联网是无法实现的,那么计算机也好,缩微设备也好,其优越性就难以发挥出来,所以,现代化必须以标准化、规范化为基础。现代化程度越高,越要标准化、规范化,反过来又会促进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一)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提高高校档案工作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科学管理包括档案机构的高效化、管理工作计划性、管理方法科学化、管理技术现代化,而这些都是以标准化、规范化为基础的。为使学校档案工作在共同语言、衡量准则、比较的基础、评估依据等方面有一个统一的要求,避免无规可循,克服各行其是的弊端,国家教委制定了《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高校在档案实体分类和业务建设诸环节不规范、不标准、各行其是的局面。《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一书把高校档案划分成党群、行政、教学、科研、财会、基建、设备、产品、外事、出版十大门类,拟定了永久、长期和短期等,解决了很长时间没有一个适合高校工作特点的科学分类标准和业务建设规范的问题,促进了高校档案工作特点的科学分类标准和业务建设规范,促进了高校档案工作的科学管理,加强了整体业务建设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