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栽培技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6 16:18: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效栽培技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效栽培技术

篇(1)

中图分类号 S668.4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118-01

草莓又名洋莓,品种繁多,有2 000多个品种,常见的有红颜、春香、蜜宝、章姬、新明星、法兰地等。其营养丰富,果实柔软,甘酸爽口,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深受人们喜爱,因此种植草莓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现将草莓高效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品种选择

在草莓品种选择上,宜选择早熟、休眠短、植株抗逆性强、易栽培、高产、耐贮运的优质品种,如明星类品种、哈尼等。

2 培育壮苗

苗床一般可施有机肥45~75 t/hm2,做成1.5 m宽,要求土质细而疏松,床面平整,无杂草,做到湿而不涝、干而不旱,栽时将母株单行定植苗床中间,株与株之间以50~80 cm为宜,每株栽植的深度为苗心茎部与床面平齐。定植后要浇水定根,后期根据苗床土的湿度适量浇水,促使母株早抽葡匐茎,在母株成活后为促其生长可喷施1次浓度为50 mg/L赤霉素。母株抽生葡匐茎时,要及时引压葡匐茎,将葡匐茎在母株四周均匀摆布,当出现幼叶时,前端可用细土压住,促进发根,当子苗长满床面时,要及时去掉多余的葡匐茎,每个母株最好保留5~6个葡匐茎苗;育苗期主要病害为炭疽病,可选用25%使百克乳油1000倍液,或25%咪鲜胺1 000倍液,每隔7 d喷1次,连续用药2次;9月中下旬即可培育出壮苗[2-3]。

3 适时移栽

9月移栽前可施基肥,并进行深耕整地,达到地平土细的标准;起垄,要求垄上宽为50~60 cm,垄下宽为70~80 cm,垄高为20~25 cm,垄距为20~30 cm,栽前用50%丁草胺3 kg/hm2对水900 kg喷施。移栽时要浇透水,最好选择阴天或小雨天,尽量避开晴热天气,以防晒苗。在含山地区,每垄栽2行,行距为35~45 cm,穴距为25~30 cm,每穴栽2株,平均栽6.3万穴/hm2左右。

4 肥水管理

首先要施足基肥,施腐熟栏肥60 t/hm2左右、氮磷钾三元复合肥750 kg/hm2;其次是看苗追肥,共分4个阶段:顶花序现蕾期,顶花序果开始膨大期,顶花序果采收前期,顶花序果采收后期;每次可用三元复合肥225~300 kg/hm2或尿素150 kg/hm2进行条施或穴施。水分管理上,应注意不可大水漫灌,可根据土壤含水量采用小水沟湿灌,最好采用膜下滴灌[4]。

5 田间管理

在10月上旬,垄面土壤板结,为增强土壤透气透水性,应进行松土除草和培土,以促进根系生长;同时进行1次清沟,防止雨天积水。当日平均气温下降8 ℃左右时应尽快搭建大棚(气温高时棚顶最好加盖1层防晒网),再覆盖厚度为0.08 cm聚氯乙烯地膜。在草莓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温度应控制在白天24 ℃左右,晚上8~10 ℃,相对湿度在50%~60%;晴天可采取中午掀腰膜,15:00—16:00覆膜,阴雨天掀开两头,以起到降温、降湿、通风等作用[5]。草莓是以自花授粉结果,为了提高草莓产量和品质首先应及早疏除花序上高级次的无效花和无效果,每个花序保留20个左右;其次是人工授粉,可采取室内放蜂和人工毛笔点授。

6 病虫害防治

草莓病害主要包括白粉病、灰霉病,虫害主要包括蚜虫、白粉虱、螨类。在病虫害防治上,选用抗病虫性强的品种和使用脱毒种苗是经济、有效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在草莓生长过程中清除病株、叶、果,并及时进行烧毁或深埋处理。收获后深耕,利用自然条件,如低温、太阳紫外线照射等,杀死土壤里部分虫卵和病菌,减少翌年的病虫害[6-7]。白粉病应做到早发现早控制,一旦发现有1~2片病叶时及时喷施2%农抗120或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预防,如果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可用百菌清或速克灵烟剂进行熏蒸,同样能达到防治效果。灰霉病的防治应从花序露出开始,可选50%代森锌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喷雾;蚜虫或白粉虱虫量达2~3头/株时,防治蚜虫可用50%辟蚜雾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喷1~2次即可,防治白粉虱可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或2.5%氯氟氰菊酯乳油3 000~4 000倍液喷雾;防治螨类,可用20%双甲脒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2 000~3 000倍液喷雾,一般10 d左右喷1次,喷雾时务必把植株叶背叶面喷匀喷透(以上病虫害防治在草莓采收前10 d禁止用药)。

7 适时采收与装箱储存

一般在12月上旬开始采摘,采摘标准为草莓表面着色75%以上,每隔1~2 d采摘1次,晴天采摘,采摘的适宜时间为9:00—11:00,不要在露水未干或在雨中采摘,否则所采的草莓容易烂果[8-9]。采摘时动作要轻,手捏果柄,带柄采下,不要损伤花萼,一旦损伤花萼就造成减产,使草莓容易腐烂,同时破坏了外观,影响销售。采收时用的容器一般选择塑料箱,但不宜太深,内垫海绵或其他软的衬垫物,采收的工具一定要清洁、卫生、无污染。采摘时将草莓轻轻放入箱内,以免弄坏草莓,摆放时应按同方向排齐,使上层的果柄处于下层果的果间,正常条件下可存放2~3 d时间,最好适时采摘、及时上市。采摘量大不能及时销售的可采取保鲜冷藏措施。

8 参考文献

[1] 王静,张立东.日光温室草莓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2):126,133.

[2] 许杰.草莓脱毒快繁技术研究[J].种业导刊,2007(4):34-35.

[3] 王壮伟,赵密珍,钱亚明.草莓试管苗移栽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1):67-69,79.

[4] 张世英.大果草莓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1997(3):23-24.

[5] 苗晓雨,刘海亮,王德亮.日光温室草莓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6):129.

[6] 唐雪峰,刘凤山.草莓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化农业,2012(7):32-33.

篇(2)

辣椒原产于美洲中南部热带地区,在长期栽培过程中逐渐形成喜温、怕涝不耐渍、喜光而又较耐弱光的特性。江门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侧,属亚热带低纬地区,受海洋性季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霜期无或极短,终年无雪,年平均气温均在22 ℃左右,适宜辣椒种植。近几年,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辣椒优势产业,江门市在开平、台山等地不断扩大辣椒种植面积,也初步形成产销链。然而,目前种植品种与栽培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辣椒产业的发展。为此,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优良辣椒品种10~15个,筛选出4~5个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并通过试验研究总结出一套高效高产栽培技术,现将有关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环境条件

1.1 温度

辣椒不同生长阶段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种子发芽期以25~30 ℃为最好;幼苗期适宜的昼温为23~25 ℃,夜温为15~20 ℃;开花结果期昼温以23~27 ℃为好,夜温以18~23 ℃最好,气温低于15 ℃受精不良,易落花,低于10 ℃植株生长停止,低于5 ℃植株受不同程度的冻害,导致植株死亡,但高于35 ℃则不能受精而落花落果。

1.2 光照

辣椒对光照要求不严格,一般来说辣椒要求充足的光照,但它比其他果菜类蔬菜更耐弱光。辣椒对光照的要求也因不同阶段而有别,种子在黑暗条件下容易发芽,而幼苗期需要良好的光照,开花结果期需要充足的光照。辣椒对日照长短反应不敏感,只要温度适宜、营养条件好,光照长或短均能开花、结果,通常以10~12 h的日照为宜。

1.3 水分

辣椒较耐旱,怕涝不耐渍。辣椒不同生育期需水量不同,种子发芽需要一定水分,以利于发芽;幼苗期需水量较少,适当控水,以利于发根,防止徒长;结果期需要充足水分,以利于果实迅速膨大,提高产量。空气湿度也对辣椒生长有影响,一般空气相对湿度60%~80%有利于茎叶生长及开花坐果。若空气湿度过高,易引发多种病害;空气湿度过低则不利于授粉受精,造成落花落果。

1.4 土壤

辣椒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砂壤土和壤土均可栽培,但以土层深厚、通透性好、有机质丰富、排灌方便的壤土或砂壤土为好。要求土壤酸碱度为微酸性或中性,若在盐碱地上种植,则辣椒根系发育不良,叶片不肥大,易感染病毒病。

2 品种选择

一般选择抗病虫、丰产、耐贮运、商品性佳的优良品种,还要考虑各地消费习惯、市场需要、栽培条件及供应季节,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当地种植和销售的品种。目前主推品种有汇丰5号、GL-5朝天椒等。

3 栽培季节

华南地区适播期为7月至翌年2月。适期早播,可实现早产丰产。

4 育苗技术

4.1 种子处理

4.1.1 温汤浸种

先将种子用常温水浸泡片刻,然后放入50~55 ℃的温水中烫种,烫种时要不断搅拌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15 min后将种子放入常温水中浸泡2~4 h,然后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

4.1.2 药剂消毒

目的是防止辣椒病毒病,可先将种子用常温水浸泡片刻,再浸入1%的高锰酸钾溶液中,10 min后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再放在常温水中浸泡2~4 h。

4.2 种子催芽

种子处理好后,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包裹好,放在30 ℃左右的地方催芽2~3 d。每天早晨必须用清水冲洗种子1次,以除去种子表面的黏液,防止种子发霉腐烂,促进种子早发芽。

4.3 播种方式

4.3.1 穴盘育苗

将穴盘放在整好的苗床上,往穴盘内填满营养土(用泥炭土、菇渣、谷壳、菜田土等按一定比例混合配制),用木尺刮平,然后用竹签扎1个,每个放入1~2粒种子。播后用营养土覆盖穴盘表面即可,并淋水至湿润。

4.3.2 营养块育苗

用普通地膜覆盖床面,按1~2 cm的间距摆放营养块,用喷壶从营养块上面洒水,让营养块表面全部浸润,待水分完全吸收后,用牙签或铁丝等尖细材料扎刺营养块,看是否有硬芯,如果仍有硬芯,要继续补水,直到吸水完全。吸水充足后,排掉地膜上的积水,将露白的种子平放到营养块穴中,每个营养块放1~2粒种子,播后用专用育苗基质覆盖营养块表面即可。

4.4 苗期管理

当幼苗长出1~2片真叶时要进行间苗,每穴或每个营养块留1苗,以保证幼苗生长健壮,并用50%多菌灵800倍液喷施1次。幼苗长出2~3片真叶时,可用0.1%尿素水追肥1次,追肥后用清水冲洗1遍,防止烧叶。苗期淋水不宜过多,保持表土发白,底土湿润即可。每天早上揭膜通风,晚上盖膜保温。

4.5 壮苗标准

枝叶完整,叶大而厚,叶色深绿,叶柄粗短,茎粗节短,无损伤,无病虫,根系发达。

5 整地定植

5.1 整地

以1年以上未种过茄科作物的地块为宜,选好地后每667 m2撒施石灰40~50 kg并深翻,然后每667 m2施入商品有机肥300 kg、复合肥25 kg和过磷酸钙30 kg作基肥。土壤翻耕耙碎后起畦,一般畦宽(包沟)1.3 m,畦高约30 cm。

5.2 盖膜打洞

畦整好后要覆盖银黑地膜,以减少杂草产生。具体操作为:用锄头在畦面两侧分别开小沟,把宽80 cm的地膜铺在畦面上,将地膜两边埋入小沟内,然后用泥土压实。用直径8 cm的铁筒在畦面打洞,每畦按双行“品”字型打洞,洞深6 cm左右。

5.3 定植

当幼苗长出4~5片真叶时即可移栽定植,春季要抢冷尾暖头天气定植,夏秋选晴天下午定植。定植密度要根据栽培季节做适当调整,春季种植株距为30 cm,每667 m2栽植3 500株左右;秋延后种植可适当密植,株距为25 cm,每667 m2栽植4 400株左右。定植后淋足定根水,以提高成活率。

6 田间管理

6.1 水分管理

定植后定根水一定要淋足,定植后3 d左右一般不再淋水,否则容易引起椒苗落叶。定植后5 d左右,结合查苗补苗轻淋1次缓苗水。缓苗后(定植后7~10 d)适当控制水分,以促进根群垂直下扎土层,使苗矮壮。幼苗长出1~2片新叶后要保持充足水分,以促进植株长茎、长叶。以后应根据天气情况和辣椒需水情况合理浇水。雨后要及时排水,以免引起各种病害。

6.2 追肥

追肥应遵循“轻施苗肥、稳施花肥、重施果肥”的原则。定植后6~9 d,每667 m2用0.2%的尿素水淋1次,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定植后10~30 d为植株茁壮成长阶段,同时开始开花、坐果,每次每667 m2施复合肥15 kg,结合施肥进行中耕培土、除草。结果初期田间管理的重心是施足水肥,每667 m2施复合肥20~25 kg、氯化钾5 kg;采收盛期每5~7 d采收1次,每采收两次就追肥1次。另外,结合病虫害防治进行叶面追肥。

6.3 整枝

对分枝较多的品种应将第1分枝以下的侧枝摘除,以减少养分消耗,提高果实商品性,并及时摘除下部的枯、黄、老叶,以利于通风透光;对上部枝叶茂盛的,可将两行植株间向内生长且长势较弱的分枝剪掉。

7 病虫害防治

7.1 猝倒病

一般苗期发病,幼苗露出土表的茎基部呈水渍状病斑,然后病部变成黄褐色,干缩成为线状,发病迅速,在子叶尚未凋萎前幼苗突然倒下,即猝倒。湿度大时,病株及附近床面上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可用75%敌克松1 000倍液灌根,或用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喷雾或灌根。

7.2 疫病

叶片产生暗绿色病斑,潮湿时部分叶片腐烂,茎、枝处病部呈暗褐色斑块或条纹,病斑以上枝叶很快枯萎死亡、脱落。茎基部常发生褐色腐烂,病部长出白色菌丝体。可用68.75%银发利1 200倍液或5%凯润2 000倍液喷雾,每隔7~10 d喷1次,连喷2~3次。

7.3 青枯病

一般在坐果初期发病,病株顶部叶片萎蔫下垂,随后下部叶片凋萎,而中部叶片萎蔫最迟。病株中午萎蔫,早晚恢复正常。严重时横切病株茎木质部,用手挤压有乳白色黏液溢出,这是青枯病的重要特征。可用72%农用链霉素4 000倍液喷雾或灌根,或用77%可杀得500倍液灌根等,每5 d灌1次,连续灌2~3次。

7.4 蚜虫

嫩叶及生长点被害后,多形成皱褶、畸形、卷曲皱缩。受害轻时叶片发黄,影响正常生长;受害重时,植株生长迟缓,甚至停滞。蚜虫还能传播病毒病,造成病毒病大流行,应及时打药防治。可用10%吡虫啉1 500倍液或25%阿克泰2 500倍液喷雾防治,交替用药,连喷2~3次。

7.5 棉铃虫

篇(3)

甘蓝类蔬菜特性是喜水、喜肥、怕旱、怕涝。萧山区受秋季台风和春季倒春寒多雨水的影响较大,苗床地和大田应选择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排灌方便的地块。试验于2009年秋季在益农镇三围村的农户承包地进行,品种为盛农180天,种植面积667 m2。

2主要栽培技术

2.1播种育苗

采用大棚育秧移栽,8月20日播种,每667 m2播种量25 g,播种后用大棚遮阳网覆盖,主要是防止高温及暴雨等自然灾害影响,有利于提高出苗率和增强出苗势。

2.2合理密植

选择前作为豆类作物的田块,避免重茬,有利于后作花菜的生长。移栽前,在大田翻耕时每667 m2施(15-15-15)复合肥30 kg。移栽前1 d,每667 m2用敌草胺200 mL进行除草。当花菜幼苗叶龄6张、株高16 cm时,即可进行移栽。本试验于9月26日开始移栽,每667 m2栽植3 400株。

2.3补苗

花菜移栽后,及时查苗补苗,如发现有缺株死苗现象,要及时补栽。

2.4肥水管理

花菜因品种和栽培季节不同,水肥管理上应有所差异。花菜吸肥量大,移栽后采用“前促发苗,中稳壮实,后攻花球”的施肥技术。于10月15日施(15-15-15)海德曼复合肥10 kg+46.5 %尿素10 kg拌匀撒施。12月29日,施(15-15-15)海德曼复合肥10 kg+46.5 %尿素10 kg撒施。2月17日,花菜进入莲座期后,施(15-15-15)狮马复合肥20 kg撒施。3月6日,施(15-15-15)狮马复合肥10 kg+46.5 %尿素10 kg撒施。花菜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需水较多,在叶簇旺盛和花球形成时期,切忌缺水。但灌水时不宜漫灌,应沟内灌水,畦沟渗透后,及时将余水排除。雨多时应及时排除沟内雨水,以免引起沤根现象。

2.5病虫害防治

在苗期和大田高温、高湿条件下,花菜易发生蚜虫和菜青虫等虫害。2009年10月3日,防治蚜虫和菜青虫,用10 %一遍净20 g+10 %甲维盐25 mL+根旺15 mL喷雾;11月5日,防治蚜虫和菜青虫,用10 %一遍净30 g+10 %甲维盐50 mL喷雾;2010年3月10日,防治蚜虫另加营养剂,用10 %一遍净30 g+14.5 %纯钙100 g喷雾;3月20日,喷施营养剂,用14.5 %钝钙100 g+硼30 g喷雾。

2.6花菜采收标准

花球采收过早和过迟都会影响产量和品质。生产实践证明,在主侧枝的花瓣刚露出时采收为宜,采收晚了,则香味淡,粗纤维多,品质差。一般第一次采收多在包心期后20 d左右。花球采收时要求充分长大,表现平整,边缘尚未散开。

3经济效益、生育动态与经济性状

3.1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2010年市场行情,按批发价平均1.55元/kg的价格,667 m2平均产量2 830 kg,产值可达4 370元,扣除种子费10元,农药费24.5元,肥料费342元,土地承包费120元,667 m2用工费500元,合计成本996.5元。667 m2净利达3 373.5元。

3.2生育动态调查

篇(4)

中图分类号:S5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099-1

花生又名“落花生”或“长生果”,是1年生草本植物,全国各地均有种植,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之一。它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除盐碱地以外都可以生长,花生具有根瘤,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因此其耐贫瘠性较强。

1 选好地块

花生适宜在耕层深厚、质地松软、通透良好的砂质或壤质土壤生长。花生地应于年前翻耕冻垡,疏松土壤,早春播种前亩施土杂肥30~40担后,进行两犁两耙,平整做畦,要求畦平土碎,土肥相融,畦宽1.67米,沟宽0.33米,畦高20厘米左右,行距0.33米,株距0.26米,每亩7500穴。

2 精细整地、施足底肥

花生的根为圆锥根系,要求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因此播前要在秋季深翻的前提下进行耕耙耱保墒。结合最后一次耕翻施足底肥。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40立方米,最好多施灰粪,化肥每公顷施二铵100公斤、尿素100公斤、硫酸钾75~100公斤。

3 选用良种、做好种子处理

作物要高产良种是关键,花生也不例外,选用良种应以土壤肥力大小为依据。一般的土层深厚、质地疏松、保肥保水性好、肥力较好的地块宜选用中晚熟大果型品种;土壤肥力较差的应选择中熟小粒型品种。

花生的种子处理包括晒种、选种、种子包衣等三部分。

3.1 晒种

花生剥壳前选择晴朗天气晒种2~3天。晒种可增强种子吸水能力,促进种子萌动发芽,晒种可提早出苗1~2天,出苗率提高20%,增产幅度8%~10%。

3.2 选种

这里的选种就是粒选。花生剥壳后剔除秕粒、病粒、坏粒,选择粒大饱满、皮色亮泽、无病班、无破损的籽粒做种子。

3.3 种子包衣

为防治地下害虫及老鼠的危害,播种前宜用花生种衣剂拌种。

4 适时早播、合理密植

4.1 时间

花生种子萌发要求的最低温度为12℃~15℃,已萌发的种子在0℃~1℃条件下6~24小时就会有大部分种子受冻,所以播种要在土壤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2℃以上时才可进行。在允许的条件下适期早播可使花生生长期相对延长,开花早、侧枝多、根系发达,为高产创造条件。我市的适宜播期是4月25~5月10日。

4.2 播种量

一般小粒带皮的种子200公斤/公顷;大粒带皮种子240公斤/公顷。

4.3 播种方法

花生一般采用等距点播的方法,可人工扎眼点播也可刨埯点播,每埯两粒种子,覆土3~5厘米,严重干旱时应座水种。

4.4 密度

大粒花生在肥地种植公顷保苗应在12万株左右,60厘米宽的垄穴距4寸;小粒花生肥地种植公顷保苗16~24万株,60厘米宽的垄穴距2~3寸。

5 科学施肥

据研究,花生每生产100公斤荚果,需纯氮6.38公斤五氧化二磷1.32公斤、氧化钾2.3公斤。亩产350公斤花生,应在亩施土杂肥30~40担的基础上,亩施尿素10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氯化钾11公斤,起垄时施入垄底,既可满足花生全生育期的养分需求,又能提高肥料利用率。

6 田间管理

6.1 查苗补种

出苗后如有缺苗断条现象应进行催芽补种。

6.2 清棵蹲苗

这是花生最具特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管理措施。当花生出齐苗后,用手将幼苗根际的浮土扒出,使两片子叶外露。花生的主要结果部位是第一对侧枝和第二对侧枝的茎部,特别是第一对侧枝对产量的影响量大,清棵的目的主要是使第一对侧枝早点露出地面,从而生长健壮,提高产量。根据调查清棵的花生比不清棵的花生增产15%左右。

6.3 中耕培土

一般进行3次。第一次在苗期进行,这次中耕宜浅,防止茎部埋土过多,影响侧枝发育,只要疏松表土,把杂草除净即可;第二次中耕在根瘤形成期,这次中耕可稍深些,一般在6厘米左右;第三次中耕在花期,这次中耕要格外小心,避免损伤果针,中耕深度在5厘米左右。

7 适时收获

花生收获贵在适时,收获过早荚果尚未充实饱满,会降低产量,含油量也会降低;收获过晚,果柄干枯容易折断,使荚果自行脱落,造成丰产不丰收。正常情况下,植株项端停止生长、茎枝上部叶片变黄、下部叶片开始脱落、大多数荚果的果壳纹清晰、果皮和种皮均表现出品种固有的颜色、多数荚果的籽粒饱满时即为收获适期。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S651.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139-01

2009年起,西安市长安区示范种植大棚早春西瓜,3年来累计示范种植102.67 hm2,2009年平均产值10.8万元/hm2;2010年平均产值11.55万元/hm2,2011年改进大棚设施后,早春西瓜实施立体栽培,产值和效益大幅提高,产值已达15万元/hm2以上。早春西瓜结合秋茬蔬菜轮作,可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有效缓解连作病虫危害,经济效益显著[1-2],该技术目前已逐步被群众认可和接受。

1 茬口安排与品种选择

早春西瓜于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播种育苗,1月下旬至2月上旬嫁接,3月中旬至3月底定植,5月中下旬收获上市。如果管理得当,6月底可收获第2茬西瓜。在关中地区,适合作大棚早春栽培的西瓜品种主要有京欣系列、小兰系列。西安地区一般选择的主栽品种为墨童、四大美人、福运来、贝乐6号等。砧木可以选用野生葫芦、南砧二号、南砧F1等。

2 嫁接换根

采用顶插法嫁接,先播砧木种子,每个营养钵播种1粒种子,待7 d左右苗出齐后,播种西瓜种子,砧木真叶长到1叶1心、西瓜2片子叶长成“Y”形、中间开始发绿叶时进行嫁接。采用靠接法嫁接,先播种西瓜种子,5 d左右后再播砧木种子(两者播在同1个营养钵内),当西瓜1.5~2.0叶、砧木子叶展开时嫁接。嫁接结束立即加盖小拱棚,3 d内密闭不通风,盖花毡遮荫,白天温度控制在26~30 ℃,夜间温度18~20 ℃,相对湿度90%以上;3 d后逐渐加大通风,降低温度;7 d后白天温度控制在22~25 ℃,夜间温度14~16 ℃。若早晨瓜叶上无水珠出现,说明水分不足,可洒水保湿。定植前7 d开始炼苗,白天温度保持23 ℃,夜间13 ℃,最低不低于10 ℃。

3 整地定植

整地时施足底肥,尤其要重施优质有机肥。定植前5~7 d,施腐熟有机肥75~120 t/hm2或干鸡粪30 t/hm2、油渣3 t/hm2、三元复合肥450 kg/hm2、钾肥600 kg/hm2,地面喷敌敌畏、恶霉灵或多菌灵500~800倍液,进行深翻、扣棚消毒。采取“四带”定植法定植,四带是指带水、带土、带肥、带药。定植前苗床浇1次小水,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喷肥时加入恶霉灵、多菌灵等杀菌剂;定植时在穴内撒药土或五色土生物菌肥,然后带营养土移栽。采用大小行高垄栽培,小行宽60 cm,起垄20 cm,垄上栽植2行西瓜,大行宽120 cm兼作走道。当10 cm地温稳定高于13 ℃时即可定植早春西瓜,定植结束后立即采用四膜覆盖(即1层地膜、2层2 m小拱膜、1层4 m中拱膜)。3 d内大棚密闭不通风,但正常见光,提高地温以促进缓苗,3 d后逐步加大通风,白天温度保持25~30 ℃,2 m膜和4 m膜早揭晚盖,注意根据天气变化调整通风时间[3-5]。安装膜下滴灌系统,每次灌水时根据需要,配合使用速效化肥或有机螯合肥,使营养快速达到植物根部,既减少养分流失,又便于控湿防病[6]。

4 吊蔓

吊蔓礼品西瓜采用单蔓整枝,成熟期比爬地种植的西瓜可提前5~7 d,定植密度为2.4万株/hm2左右,该技术的关键环节是引蔓护叶和掐顶吊瓜,管理重点是控制西瓜的口感品质和外观商品性。一是引蔓护叶。吊蔓西瓜,每根主蔓可收获1个西瓜,坐果茎节上的叶片对产量形成影响很大,要注意保护。垄面至坐果节以上3~4叶处的全部叶片,操作时切忌损伤,尽可能让叶片舒展。顺小行拉1条粗铁丝,粗铁丝两边按瓜穴位置固定细铁丝,待瓜蔓长至30 cm左右时,用细铁丝在瓜蔓底部缠绕几圈,然后将瓜蔓稍轻轻绕在细铁丝上,直接引瓜蔓顺细铁丝上架,果实长大后进行吊瓜。二是掐顶吊瓜。瓜蔓长到6~7叶时,出现的第1朵雌花要及时摘除,第2朵雌花坐果后,在坐果茎节以上第13叶处摘除生长点,仅保留摘心茎节上的腋芽,同时摘除雄花[7-8]。保留13~14叶处第3朵雌花备用,其余的雌花全部除去。在幼瓜长至鸡蛋大小时进行选瓜留瓜,挑选1个长相、长势良好的西瓜留用,瓜蔓爬满架后要及时掐尖,以减少养分消耗;幼瓜长到1 kg时用网兜吊在瓜行上方的横置铁丝上,以防幼瓜膨大后拉断瓜蒂掉落。

5 模具定型

幼瓜适时装入方形模具中,利用模具的束缚作用,定型生产方形、长方形等特型西瓜。加装模具后,西瓜成熟时外表皮逐渐与模具相契合,还可在礼品西瓜上长出特殊字样,进一步提升产品价值。在幼瓜长到0.5~1.0 kg时,装入刻有“福、禄、寿、禧、生日快乐”等字样的模具里,后期随时观察,适时采收。

6 病虫害综合防治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公害防治原则。注意对症用药,合理用药,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下转第144页)

(上接第139页)

量;优先使用植物源、微生物源和昆虫生长调节剂,合理使用矿物源农药(硫、铜制剂),有限度地选用部分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提倡不同类别农药的交替、轮换使用,延缓病虫害的抗性发展;可在药液中加入有机硅类助剂,提高药效。西瓜生长期间,可用普力克、抗枯宁、可杀得、代森锌等农药防治猝倒病、炭疽病、疫病、枯萎病等常见西瓜病害。如遇阴雨天、棚内湿度大时,应改用粉尘剂或烟雾剂,每次粉尘剂用量15 kg/hm2、烟雾剂用量3.0~4.5 kg/hm2。病毒病及蚜虫、白粉虱、斑潜蝇,可通过种子消毒、张挂防虫网、遮阳网等措施预防。一旦发现蚜虫、白粉虱、斑潜蝇等,可喷施20%菊・马乳油2 000倍液,或10%吡虫啉1 000倍液防治,也可用灭蝇胺180 g/hm2防治斑潜蝇,用扑虱灵150 g/hm2、天王星15 g/hm2防治白粉虱。

7 参考文献

[1] 朱振华.寿光棚室蔬菜生产实用新技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97-431.

[2] 张选后,贾社全,张贵生.设施农业无公害高效栽培[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1-135.

[3] 杨进有,杨有贵,张金良,等.西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2):118.

[4] 宋建华,王风霞.西瓜双膜覆盖高效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3(2):40-41.

[5] 张显波,田大清.露地早熟西瓜育苗移栽技术[J].种业导刊,2009(1):31-32.

篇(6)

中图分类号 S647.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136-01

马齿苋属马齿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营养丰富、药食用源的蔬菜之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有非常良好的市场前景。马齿苋在我国南北各地区广泛分布,各地都有野生类型,可以用来驯化栽培。利用温室栽培可以实现周年供应[1-2]。

1 品种选择

马齿苋栽培上,可以选用马齿苋属的野生种,春季或初夏在田间、菜园采集嫩茎进行扦插繁殖,或者秋季采集种子进行播种繁殖。也可以选用栽培种进行播种繁殖,如荷兰马齿苋。

2 繁殖

2.1 扦插繁殖

采用温室栽培,一年四季均可扦插繁殖,扦插适宜温度为18~25 ℃。采用基质进行扦插育苗,扦插前需对基质进行消毒处理,可用40%甲醛40~50倍液喷洒,将基质均匀喷湿,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24 h以上,再揭去薄膜让基质风干14 d左右,以消除残留药物危害。基质处理完成后便可以将分好的插穗扦插在营养体内,浇1次定根水,以浇透为宜,3~5 d即可成活。插穗在扦插前用ABT 2号生根粉进行处理,一般用50 mg/L的ABT 2号生根粉溶液浸条2~4 h再扦插,1 g生根粉可处理插条3 000~5 000根。ABT 2号生根粉使用时需用酒精溶解,配制时将1 g生根粉放入非金属容器中,倒入100~150 g酒精溶解,边倒边搅拌,使生根粉充分溶解,最后加水稀释至所需浓度。可以从田间、菜园采集生长旺盛的嫩茎作插穗,每4~5节为1个插穗。采用基质(蛭石∶草炭为1∶1)扦插育苗,先将消毒过的基质装营养钵,然后将用生根粉处理过的插穗基部叶片除去,插入基质约1/2。扦插后应注意,寒冷季节时,要加盖塑料膜和草苫,待生根成活后即可揭去。夏季高温时,要注意遮荫,并于早晚各喷1次水,5~6 d即可成活,一般扦插20 d后即可定植。

2.2 播种繁殖

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杂草较少、土壤疏松肥沃的地块种植。施腐熟鸡粪15 t/hm2、有机肥1.5 t/hm2、磷酸二铵750 kg/hm2、氮磷钾复合肥750 kg/hm2,深耕15~20 cm,耙平地面。做1.0~1.2 m宽的畦,沟宽40 cm。撒播种子15~30 kg/hm2,马齿苋种子细小,为了使播种密度均匀,可将种子与其重量50~100倍的细沙混匀后再播。播后轻耙畦面、适当踩实,浇足底水。播种后至出苗遇干旱要喷水湿润。播种后应注意,寒冷季节时,要加盖塑料膜和草苫保温,等出苗后早揭晚盖,苗高3~4 cm时可逐步除去覆盖物炼苗。夏季高温季节时,要用遮阳网遮荫,2~3 d即可出苗,出苗后及时揭去遮阳网。

3 适时定植

马齿苋苗期生长比较缓慢,当幼苗出现2片真叶时应追1次肥,可追施尿素500倍液。待幼苗长到3~4 cm高时就要开始进行间苗,间苗宜分次进行,以逐步加大株距。当育苗田苗高5 cm以上时即可以进行定植。定植田要整平、耙匀,做成2 m宽的平畦,定植株距8~10 cm。定植后浇定根水[3-4]。

4 田间管理

马齿苋性喜高温、高湿、强光,耐旱耐涝,适应性强。定植后为尽快缓苗促其生长,可在定植初期浇水并进行中耕除草。生长旺盛期施入一定量的粪肥或随水冲施一定量的氮肥,一般施用尿素300倍液1~2次,每次用尿素75 kg/hm2,可使马齿苋长得肥嫩。在马齿苋的整个生长期要及时发现并摘除顶端现蕾部分,促其长出新的分枝。马齿苋的肉质茎含水量较高,为了保证其鲜嫩,要勤浇小水以保持水分充足[5]。马齿苋生长健壮,极少有病虫害发生,偶尔发生白锈病,在发病初期可用5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对水喷雾防治。

5 采收与留种

马齿苋是一次播种多次采收。采摘应在花前,以保持茎叶鲜嫩,新长出的嫩叶是最佳的食用部分。当株高25 cm时,在植株距地面10 cm处割取嫩梢上市,留下节位的腋芽继续生长。每次采收后要及时清除田间杂草,追肥、浇水,促进侧枝生长。一般可连续采收多次。马齿苋6月开花结实时,可专门留出一部分地块作为种子田,让其开花结籽。马齿苋的蒴果成熟期有前有后,一旦成熟就自然开裂或稍有震动就撒出种子,且种子又很细小,采集时可以在行间或株间先铺上废报纸或薄膜,然后摇动植株,让种子落到报纸或薄膜上,再收集。在连茬地块,6月马齿苋开花结实时,可留部分植株不采收,让其开花结籽,散落的种子翌年即可出苗生长,不用采种播种。

6 参考文献

[1] 王迪轩,杨毅然.马齿苋人工高效栽培[J].北京农业,2007(2):11.

[2] 曹建生,李向山.马齿苋栽培技术[J].现代化农业,2009(1):23-24.

篇(7)

中图分类号 S642.9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065-01

杜瓜,又名栝楼、瓜蒌、苦瓜等,是葫芦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瓜全身是宝,其根、果实、果皮、种仁 (子)都可药用,《中国药典》 2015版记载,瓜蒌具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功效;瓜蒌子具润肺化痰,滑肠通便功效;瓜蒌根(天花粉)具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功效。杜瓜为多年生草质藤本,一般长达10 m。块根肥厚,茎攀援,多分枝,表面有浅纵沟,光滑无毛;卷须腋生,细长,先端2歧。叶片近圆形或近心形,长、宽各8~20 cm,常为5~7浅裂或中裂,少为3裂,裂片倒卵形、矩圆形、椭圆形至矩圆状披针形,先端急尖或短渐尖,边缘有疏齿或再作浅裂,幼时两面疏生柔毛,老时下面有粗糙斑点[1-2]。杜瓜为雌雄异株植物,其花单性,雄花3~8,排列成总状花序,有时单生;萼筒状,长2.5~4.0 cm,萼片5,线形,稍反卷,长1.0~1.5 cm;花冠白色,裂片5,倒卵形,先端细裂成流苏状;雄蕊3,花丝长4~6 mm;雌花单生,萼、瓣与雄花略同;子房下位,长卵形,花柱长,柱头3深裂,呈丝状。瓤果卵圆形至广椭圆形,熟时橙黄色,光滑。种子多数,扁平,长方卵形或圆卵形,边缘有线纹状形成窄边,熟时黄棕色。

丽水市吊瓜种植面积逾4 000 hm2,但因种植多年,吊瓜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败,有些地块甚至已绝收,严重影响产量和效益。为促进农民增收,在吊瓜地换种杜瓜,能耐连作,同时种植杜瓜管理与吊瓜相近,产量与新种植相仿,但瓜籽价格比吊瓜籽高,经济效益在6万元/hm2以上。现将杜瓜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品种选择

选择优质、抗病、丰产、抗逆性强的杜瓜品种,如浙杜4号、浙杜6号,这2个品种表现果形大、皮色黄而光滑、易栽种、产量高、抗性强等特点。

2 选地整地

杜瓜不耐旱涝,必须满足其对肥水的要求。对于地下水位高的地块,宜高墩、高畦栽种,以提高其防涝能力;对于地下水位低的坡地、岗地及滩地,以低畦、低穴栽种为宜,以提高其抗旱性,但均需开深沟,确保排水畅通,土壤透水通气性好,暴雨期间避免受涝[3]。

冬前深耕20 cm以上,然后施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适用磷钾肥,施腐熟畜肥15 t/hm2,腐熟饼肥600 kg/hm2,磷肥750 kg/hm2,复混肥225 kg/hm2,硼肥7.5 kg/hm2。按行距要求开深50 cm、宽30 cm的深沟、做高畦,严防积水。

3 棚架搭建

按行株距4 m×3 m立棚柱,柱高2.5 m左右。将棚柱埋入地下0.5 m深,地上留2.0 m高,棚柱四周打好斜撑,各柱横纵用10号不锈钢丝线连结固定。主架拉好后,上面铺上20网眼的尼龙网。

4 合理密植

杜瓜种植密度应根据土壤肥水情况、繁殖方式、栽后年限等确定,一般土壤肥水条件好的地块稀植,投产园适当剔苗稀植。4月上中旬,用雌株根(按比例选择雄株)作繁殖材料。选用根直径3~6 cm,长6~15 cm的新鲜杜瓜根,将块根顶部朝上或平放,植入后用地松泥或黄沙护好块根并压实,上面再覆土10 cm厚起墩,适量浇水,以利块根发根长芽、防止积水。禁止雨天栽植。一般在栽植后20~30 d出苗。一般第1年种植行株距为4 m×1~2 m,栽植1 500~1 800株/hm2,之后逐年剔苗稀植,第3、4年留足正常投产园株数,即750~900株/hm2。因杜瓜是雌雄异株,且以自然授粉为主,播栽时雌雄株按15∶1搭配种植为宜[4]。

5 田间管理

5.1 肥水管理

杜瓜栽植当年要采取“前促后稳”的管理措施,适量多次追肥,促进生长,争取当年早结果、多结果,提高当年产量。已经投产的杜瓜采取前控、中促、后稳的管理措施,控肥控水,防止营养生长过旺出现落花落果现象,促进多结果、结大果。

杜瓜苗长出15 cm左右时追施1次提苗肥,施尿素75 kg/hm2,5月下旬至7月中旬再追肥2~3次,每次施45%复合肥225 kg/hm2。此阶段要注意多雨天气排水防涝,避免杜瓜出现涝灾。杜瓜开花坐果视土壤肥力、杜瓜的长势、坐果状况而适当追肥。7月下旬再施1次追肥,促使7月底至8月上旬多发新枝多坐果。10月上旬对长势弱、缺乏后劲的植株补施叶面肥或根外追肥。杜瓜生长中后期,气温高、叶面蒸发量大,要注意浇水保湿抗旱。否则,生长受阻,不易坐果,果小籽少,千粒重低,品质差,影响产量和效益[5]。

5.2 留蔓整枝管理

根据架面空间每株选留1个蔓,引蔓上架,去除全部侧蔓,主蔓上架后左右错开均匀引蔓,留取侧蔓;已经投产的杜瓜园,春季新芽长出后,根据棚架空间选留2~3个主蔓,引蔓上架约10 cm后摘心,摘心后再选留生长健壮的6~7根侧蔓。保留架下适量的侧蔓,并对第1次选留侧蔓上坐果节位前的第2次侧蔓进行摘除。坐果后,生长势减弱,要及时疏掉一些细弱枝和重叠枝,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同时,经常理蔓,保持藤蔓生长,防止蔓头下挂,影响继续开花结果 [6]。

6 病虫害防治

杜瓜主要病害有炭疽病、枯萎病、蔓枯病、病毒病;主要虫害有蚜虫、黄守瓜、瓜绢螟、栝楼透翅蛾等。一是农业防治。选用抗(耐)病优良品种,培育无病壮苗,加强中耕除草,做好冬季清洁田园。二是物理防治。宜采用频振式杀虫灯、有色粘虫板等诱杀害虫,悬挂银灰膜(条)避蚜。三是生物防治。保护与利用天敌,应用昆虫性信息素和生物农药等进行生物防治。四是化学防治。防治原则、防治药剂应符合GB 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的规定。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7 适时采收

9月下旬开始,当杜瓜果皮表面_始有白粉,由青绿变淡黄色时,即可分批采收。采收不宜过嫩,否则籽粒不饱满、产量低、品质差。采收时一般从果柄处剪下,先摊在地上晒2~3 d,使后熟变软,然后剖瓜,并将杜瓜籽装进塑料袋或滤水的容器内,通过踩踏、摩擦去外皮,洗净晒干即可。以洁净、粒大、饱满、油性足的籽粒为佳。

8 越冬管理

杜瓜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一次种植多年采收,其栽培管理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质量。采摘结束,大部分叶黄时在离地5 cm处剪断藤蔓,去除杜瓜藤,扫尽落叶集中烧掉,有条件的可用玉米秸或麦秸等对田块覆盖,厚度不少于30 cm,或将栝楼基部周围的土集成土堆,土堆高出地面30 cm。做好清沟、排水工作,沟深需30 cm以上,将沟泥铲在畦面上,形成龟背形畦面,畦沟要达到雨止即干的要求,防止杜瓜块根因土壤积水而腐烂。利用冬季相对空闲时机,对杜瓜棚柱、棚绳、棚架进行全面进行检查维修,以保证棚架的牢固安全。

9 参考文献

[1] 杨金龙.瓜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6(23):90.

[2] 刘苗苗,郭庆梅,周凤琴.瓜蒌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概况[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183-185.

[3] 徐和兴,王长水.瓜蒌的生物学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8(2):80-81.

篇(8)

中图分类号 S641.1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084-01

贾汪区作为徐州市蔬菜主产区之一,蔬菜的种植规模、产量都占据一定份额。茄子是贾汪区蔬菜种植的主导品种之一,群众有多年的种植经验。为提高种植效益和充分利用设施,近年来,群众不断改传统正常的夏季栽培为早春、秋延后、越冬等反季节栽培模式。特别是秋延后栽培模式不仅产量高,而且价格优,被群众大面积推广。

1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茄子属于喜温、喜光蔬菜,秋延后栽培时间跨度较大。因此,该栽培模式在品种选择上应以耐低温、耐弱光、早熟、抗病品种为宜,如徐州圆茄、南京紫圆茄、周口紫冠、紫帅等。播前将选好的种子在阳光下晾晒6~10 h,用55~60 ℃的温水浸种10~15 min,利于杀死种子表面病菌,浸后冲洗种子表面粘着物,用高锰酸钾1 000倍液或10%磷酸三钠溶液浸泡15~20 min,也可用适当浓度的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浸种,清水洗净溶液后再用25~30 ℃的温水浸种4~5 h,用湿纱布包好催芽,待种子大部分露白后播种。

2 播种育苗

2.1 适时播种

秋延茄子育苗时间在7月中下旬,选择地势高燥、土壤肥沃、未种过茄果类蔬菜的温室或大棚作为苗床,苗床应为高畦。播前苗床施腐熟有机肥30~45 t/hm2、50%多菌灵10~15 g/m2,均匀配成育苗土,并留足一定量备盖种和分苗用。播种选择晴天上午进行,并在前天下午大水浇透苗床,种子均匀撒施畦面后将先前预留的育苗土0.5 cm厚度盖在畦面上,用农膜覆盖畦面,同时加盖防虫网、遮阳网,以防害虫和高温伤苗,也可以采用穴盘育苗[1]。

2.2 苗期管理

播种20~25 d,茄子幼苗长出3片真叶及时分苗。分苗前天下午浇透苗床水以利起苗,按10 cm×10 cm行株距分苗。分后大水浇透,同样用农膜、防虫网、遮阳网覆盖保温、防虫、避强光,促进快速缓苗、健长。分苗利于刺激根系生长,形成壮苗,穴盘育苗无需分苗[1]。播种后用农膜、防虫网、遮阳网覆盖保温、保湿,出苗后及分苗缓苗后及时揭去地膜或农膜以利通风,幼苗期少浇水,不旱不浇水,以防止徒长形成高脚弱苗。苗期重点防治猝倒病,因此揭膜后及时喷64%杀毒钒500倍液,或50%甲霜灵锰锌1 000倍液。

3 定植

茄子分苗后25~30 d即9月中下旬,幼苗5~6片真叶,株高20 cm左右时及时定植。定植前温室或大棚按腐熟鸡粪75 t/hm2+腐熟牛粪75 t/hm2+复合肥1 500 kg/hm2的标准施肥,在定植前15 d将上述肥料撒施到棚室内深耕翻,定植的前一天在苗床上集中喷药1次。做成龟背式高畦,按照大行80 cm、小行50 cm,株距50 cm标准定植,栽植3.75万株/hm2左右,移栽前去除病、弱苗,实行大小苗分级。定植时用77%可杀得600倍液浇定根水,大水浇透后及时覆盖地膜[2]。

4 田间管理

4.1 温光管理

茄子秋延栽培温度管理上,前期要降温后期要增温,在霜降前10 d即10月中旬及时覆盖棚室,最好用茄子专用膜。后期低温条件下,棚面适时覆盖草苫,保证白天温度在25~28 ℃,夜间在12~15 ℃,并做到早揭迟盖,延长光照,或利用张挂反光膜、电灯光源增强光照。

4.2 肥水管理

茄子定植初期以蹲苗为主,待植株长至30 cm高时在畦面的小沟内膜下浇水,当门茄长至3~5 cm浇水、追肥1次,在畦面下结合浇水追施尿素300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或冲施生物肥525 kg/hm2;盛花、盛果期肥水适量加大,以后每采摘1次果,施肥水1次。肥水总的原则是小、大、小,且膜下暗灌,防止高湿引发病害[3]。

4.3 植株调整

留双枝,采用双干整枝法。在对茄形成后,剪去2个向外的侧枝,形成2个向上的双干,以后所有侧枝均去掉。结果中后期及时去除老叶、黄叶、病叶及徒长枝。生长后期温度较低不易坐果,可用30~40 mg/kg 2,4-D激素保花保果[4]。

5 病虫害防治

茄子病害以黄萎病、绵疫病、灰霉病、褐纹病为主。在防治上除选择抗病品种、轮作换茬等农业防治措施外,前期还要进行种子处理和土壤药土处理,同时生长期间发病应根据病情、苗情长势选择适当药剂防治[5]。

5.1 茄子黄萎病

该病在茄子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坐果期,主要造成植株根茎部的维管束坏死,导致营养水分供应不上,造成植株黄萎死亡。移栽前用50%多菌灵粉剂800倍液喷洒土壤后深翻15~20 cm,也可在移栽时将配好的药剂浇入穴内;移栽缓苗后用5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进行灌根。

5.2 茄子绵疫病

该病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茄子果实。发病由最初的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整个果实表面产生茂密白色菌丝,苗期受害常发生猝倒现象。防治上,发病初期用25%甲霜灵粉剂800~1 000倍液,或64%杀毒钒500倍液,或77%可杀得粉剂500倍液喷施,每隔7~10 d喷1次,连喷2~3次。

5.3 灰霉病

该病可危害茄子茎、叶、果实,高湿有利其发生,植株密度大、光照不足、有机肥未腐熟或氮肥用量过大,其发生重。防治上,移栽前用50%速克灵粉剂1 500~2 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喷施幼苗;移栽后发病用50%扑海因1 500倍液,或50%农利灵粉剂500倍液喷雾。

5.4 虫害

蚜虫、红蜘蛛,采用40%乐果1 000倍液,或21%灭杀毙乳油2 000倍液,或25%扑虱灵2 000倍液交替喷洒防治。

6 参考文献

[1] 朱素英,刘洪文,赵月涛.蔬菜高产高效周年栽培技术模式[M]//高效农业实践与探索.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125-129.

[2] 郭世荣,马月花.蔬菜穴盘育苗实用技术[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12:7-12.

篇(9)

1品种选用

目前,大面积栽培的番茄品种约有20多个,从类型上大致可分为大红、粉质2大类。大红类型的番茄主栽品种主要有:FA-189(又称阿乃兹)、百利、玛瓦、好韦斯特、妙婷、FA-1420、卡特琳娜等。粉质类型的番茄品种主要有:萨芬519、芬奇、101金粉、浙粉202、宝冠1号等。可根据品种本身的特性及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选用相应的品种。

2播种前准备

2.1营养土配制

通常用3份大田土与1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混合,1 m3营养土中再加入过磷酸钙1~2 kg(或氮、磷、钾三元复合肥2 kg),70%甲基托布津80 g(或50%多菌灵150 g)进行土壤消毒。

2.2种子准备

一般情况下,无限生长型的进口种子种植3 000~3 750株/hm2,按照种植株数增加10%~15%的量将种子备好;国产粉质的种子需种450~600 g/hm2。

2.3建好育苗床,备足营养钵

育苗时可直接用畦育苗,苗床畦宽1.2~1.3 m、深12 cm,直播时用营养土将苗床填平,但此法移栽时易伤根,缓苗慢。也可用营养钵育苗,营养钵规格10 cm×10 cm,用营养土将营养钵填满,排置于苗床上,此法优点是育苗移栽时不伤根,缓苗快。

2.4种子处理

将备好的种子用52~55 ℃的温水浸种15~20 min,杀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也可用高锰酸钾1000倍液浸种15~20 min,捞出后用清水洗净、催芽。催芽时用纱布包好处理过的种子,置于25 ℃环境中,每天用25 ℃的温水冲洗种子1~2次,经过2~3 d,待60%~70%的种子出芽后即可播种。

3播种育苗

将事先处理好的种子播种在准备好的苗床或营养钵内。用营养钵育苗的,用小铲在浇透水的营养钵中央挖1个深约3~4 cm的小坑,每个小坑内播1粒已出芽的种子,及时用营养土覆盖,厚度约1 cm左右,全部播完后用地膜盖上保湿,当苗基本出齐后揭去地膜。用苗床育苗的,播前1~2 d浇透水,并用苗菌敌或激抗菌968处理苗床,将处理好的种子与细土混合均匀,进行撒播,后覆土0.5~0.7 cm。根据不同的季节,采取防虫、防雨、防病、保温、保湿等育苗保护措施。

4育苗期管理

4.1温湿度调节

当苗床揭去地膜、幼苗2片子叶展开后,适当降温,白天20~25 ℃,夜间12~15 ℃,并保持充分的光照,及时间苗,一般间2次苗,第1次在子叶展开后进行,第2次在第1片真叶展开时进行,苗距保持在3~4 cm左右。间苗后及时覆土并喷洒适量的水[1]。

4.2分苗

幼苗在2~3片真叶时进行分苗,行距10~13 cm,株距10 cm。分苗后,根据天气,搭拱架扣薄膜,保持床温30~35 ℃,地温20 ℃,以缓苗生长。缓苗后,可适当通风换气,以利降温,白天温度控制在25~30 ℃,夜间15 ℃,以促进花芽分化。

4.3分苗后至定植前管理

充分利用阳光,增强光合作用,控制苗床温湿度,进行低温锻炼,培育壮苗,提高幼苗抗逆性。苗床育苗的,定植前10 d逐渐揭开拱棚膜,温度控制在白天20 ℃左右,夜间10 ℃左右。营养钵育苗的,将营养钵适当排稀,为育苗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2]。

5定植前准备

5.1施足基肥

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搭配,一般1 hm2大棚施优质腐熟的有机肥150 t,结合深翻施三元素复合肥450~600 kg,或草木灰1 200~1 800 kg、磷酸二铵300~450 kg,并适时追肥。

5.2适时定植,促壮苗早发

当苗龄达40~60d后、苗高20 cm时,选择晴天及时定植。为促壮苗早发,一是要起垄定植。采用大、小行起垄定植,大行50~60 cm,小行40 cm,垄高15 cm,每垄定植2行。一般早熟品种定植株数1 500株/hm2,中、晚熟品种3 000~3 450 株/hm2,定植后及时覆膜。二是移栽前1d,先将苗床浇足水,挖10 cm见方的大坨,做到不伤根或尽量少伤根,苗子分级种植。三是定植时和定植后、坐果前,切忌大水漫灌,气温应在30~35 ℃,地温保持在20 ℃以上,以利缓苗。如因温度过高植株徒长,用1 000 mg/kg助壮素或矮壮素500倍液调控。

6加强定植后管理

6.1肥水管理

缓苗后根据土壤状况适当浇水,以后在第1穗果坐住之前不浇水,以促进扎根,当第1序果核桃大、2序果蚕豆大、3序果花蕾刚开花时,开始灌水,每20 d左右浇1次,结合浇水,追施磷酸二铵120~150 kg/hm2。

6.2吊蔓和整枝

当第1序花开花时开始吊蔓,将塑料绳的一端拴于植株基部,另一端拴于事先拉在番茄上方南北走向的铁丝上。整枝与打杈同时进行,采用单干整枝,只留主干,侧枝全部去掉,以利于通风透光和减少养分无谓消耗。当侧芽长到6~8cm时进行打杈,于晴天上午进行,以利伤口愈合[3]。

6.3疏花疏果及防止落花落果

为保证高产优质,提高果实的商品性,坐果后,根据植株的长势及肥水条件进行适当疏花疏果。番茄落花落果,主要是因温度、光照、水分、营养等环境因素造成的,通常的解决方法是激素处理,用浓度为10~20 mg/kg的2,4-D点花柄,以当天开放的花最好,以9∶00—15∶00为佳,但要避开中午高温。点花时一定要注意2,4-D浓度、药量、作物长势及环境温度。

6.4盛果期管理

保持气温24~27 ℃,地温20~24 ℃,土壤含水量17%~20%。光照要充足,草帘早拉晚盖,棚膜经常擦拭。及时叶面追施肥,确保营养及时供应。

7病虫害防治

7.1番茄早疫病和晚疫病

及时放风,调整棚内温湿度。药剂防治采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克露6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4]。

7.2灰霉病

采用变温管理,加强通风,降低湿度。药剂防治采用50%速克灵1 000倍液,或50%扑海因1 000倍液,或50%农利灵600倍液,或60%防霉宝600倍液喷雾防治。

7.3叶霉病

加强通风散湿,及时摘除下部老叶和病叶。药剂防治采用7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或60%防霉宝5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5~7 d喷1次,连喷2~3次。

7.4溃疡病

加强检疫,及时拔除病株烧毁,用55 ℃温水浸种15 min杀死附着在种子上的病菌。药剂防治采用50% DT 500倍液,或77%可杀得600倍液,或1 000万单位新植霉素2 000~3 000倍液叶面喷雾;或者用15%络氨铜300倍液灌根,每株250 mL。

7.5病毒病

采用10%磷酸三钠或高锰酸钾1 000倍液浸种30~40 min进行种子消毒。药剂防治采用5%菌毒清300倍液,或20%病毒500倍液,或1.5%植病灵8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

8参考文献

[1] 师多祜,闫志强,边应萍.大棚早春番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西北园艺:蔬菜,2009(2):11-12.

篇(10)

中图分类号:S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7-822-02

龙爪豆[StizolobiumcapitatttmKuntze或Mucunapruriens(L.)DC.var.Utilis(Wall.Ex.Wight)BakererBurck],又名藜豆、黧豆、黎豆、猫猫豆、毛毛豆、毛胡豆、毛狗豆、小狗豆、狗爪豆、狸豆、八升豆,为蝶形花科藜豆属(StizolobiumP.Br.)或藤豆属(MucunaAdans)中以嫩荚及种子供食用的栽培种群,属一年生缠绕性草本植物。原产亚洲南部,中国是原产地之一。据记载,龙爪豆在我国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湖北、台湾均有分布。另外在云南、湖南、安徽等地也有分布。可作蔬菜食用的有黄毛藜豆(StizolobiumhassjooPiperetTracy)、茸毛黎豆(SdeeringianumBort)、藜豆(S.capitatumKuntze)及白毛藜豆(JS.niveumKtmtze)等4个种。中国各地栽培的都是地方品种,四川栽培的多为黄毛藜豆。

龙爪豆主要以嫩荚果供蔬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其荚大而厚,口感肥厚而多肉,味道独特,深受消费者欢迎。含左旋多巴、黎豆素等非蛋白氨基酸及β-咔琳等吲哚类、喹啉类生物碱,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饲用价值。

1、茬口安排

龙爪豆栽培方式多为零星种植。在四川隆昌、自贡、金堂等地虽有一定规模化栽培,但当地农户在栽培模式、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龙爪豆产量低,效益差。笔者采用拱棚网式栽培技术,将早熟、晚熟龙爪豆合理搭配种植,同时利用拱棚架套作早春蕹菜。蕹菜采收时间3月下旬至5月下旬,4.5万kg/hm2,均价2元/kg,产值9万元/hm2;早熟龙爪豆采收时间6月上旬至8月上旬,产量1.125万kg/hm2,均价7元/kg,产值7.875万元/hm2;晚熟龙爪豆采收时间为7月下旬至10月下旬,产量2.25万kg/hm2,均价2.5元/kg,产值5.625万元/hm2。

2、栽培技术

2.1 蕹菜

2.1.1 品种选择。选择耐寒、抗逆性强、产量高的适合早春栽培的早熟品种。根据成都地区的消费习惯,多选择四川广汉、双流地区的籽蕹菜。

2.1.2 整地做畦。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方便的沙壤土。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深耕20cm以上,结合整地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7.5万kg、三元复合肥50kg作为基肥,或施用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2250kg。

2.1.3 中棚搭设。棚宽4m(两畦),在棚的两边用钢钎或其他器具每100cm打1个孔,孔深40cm。在孔中插入直径2am的白夹竹,两边的竹竿拉到中间用铁丝或布条捆绑两两相连,做成圆拱形,拱高2.2m。在中间和两边1.5m高处分别绑一横杆加固。可以在中间或其他位置加上立柱,以提高大棚抗风雨危害的能力。加盖薄膜前仔细检查,如果有不光滑的地方要用废旧薄膜或者布条包裹好,有铁丝尖向上可能挂破薄膜的也要拉到内面处理好。

2.1.4 及时播种。蕹菜种子的种皮厚而硬,直接播种发芽较慢,如遇长时间低温阴雨天气易烂种,因此,播种前最好进行催芽处理。用50℃左右的温水浸种24h,然后用纱布包好置于30℃催芽箱内催芽,当有50%~60%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早春大棚栽培播期可在1月下旬左右,可采用撒播、条播或穴播,每公顷用种量112.5kg。撒播,将种子均匀地撒在畦面上,浇少量水,再覆盖细土2cm;条播,在畦面上划2~3cm深的浅沟,沟距15cm,将种子均匀地撒施在沟内,再覆盖细土2cm;穴播,行距和穴距均为20cm,每穴播4~5粒种子,播后浇适量水后覆土2cm。

2.1.5 田间管理。早春棚内气温低、湿度大,且持续的低温阴雨天气时间长,不利于蕹菜的生长发育。播种后及时覆盖地膜,有条件的可加盖小拱棚,密闭大棚薄膜保温。出苗前尽量保持棚内温度在30℃,至少保证棚内温度高于10℃。出苗后及时撤掉地膜,保持棚温20~25℃,4~5叶后保持棚温25~35℃,棚内温度达到35℃时要适当通风降温排湿,夜间最低气温保持在15℃以上。

蕹菜是多次采收的作物,对水肥需求量很大,除施足基肥外,必须进行多次追肥才能取得高产。苗期每公顷淋施10%~15%的稀人粪尿1.5万~2.25万kg,幼苗有3~4片真叶时,每公顷施复合肥225~300kg和尿素75kg,采收期每次采后撒施复合肥150kg。空心菜需水量较大,应经常浇水以保持土面湿润。生长期间要及时中耕除草,封垄后可不必除草中耕。

2.1.6 采收。3月中下旬,当株高33cm时开始第1次采摘,茎基部留两个茎节。第2次采摘将茎基部留下的第2个节采下。第3次采摘将茎基部留下的第1个节采下,以达到茎基部重新萌芽。若出现分枝过多,过密、过细,则需疏剪。采摘时用手掐摘为宜,若用刀等铁器割收易出现刀口部锈死。在初收期及生长后期,每隔7~10d采收1次,生长盛期5~7d采收1次。

2.2 龙爪豆

2.2.1 播种育苗。2月中旬进行早熟品种播种育苗。选用粒大、饱满、无病虫的新种子。播种前先将种子晾晒1~2d。播前浇足底水,每个营养钵(土块)播种1粒,覆土2~3cm,最后盖膜增温保湿。出苗前应保持较高温度,出苗后适当降温防止幼苗徒长。第1片真叶展开后应提高温度,以促进根、叶生长和花芽分化。定植前7d开始逐渐降温炼苗。在底水充足的前提下,定植前一般不再浇水。苗期尽可能改善光照条件。

2.2.2 合理定植。3月下旬至4月上旬,幼苗3~4片叶时定植。靠近拱杆位置各定植l行,每个中棚定植2行,每穴1株,株距50cm。4月下旬,在2穴之间直播晚熟龙爪豆2粒,播种后浇水,3叶期选留1株壮苗,多余的拔除。

2.2.3 田间管理。定植后不通风,保持较高的温度和空气湿度。缓苗后适当通风降温降湿,随外界气温增高,逐渐加大通风量,夜间温度15%以上时昼夜通风。4月下旬,拆除塑料薄膜以便龙爪豆引蔓上架。

龙爪豆水肥管理应掌握“苗期少、抽蔓期控、结荚期促”的原则。第1花序开花前一般不浇水,防止枝叶徒长而造成落花落荚。一般在结荚初期和盛期结合浇水各追肥1次,每次追施三元复合肥225kg/hm2,也可施225kg/hm2尿素或硫酸铵并配合适当磷、钾肥。结荚后期,植株长势逐渐衰弱时,可适当追肥以延缓植株衰老。

上一篇: 管理者培养方式 下一篇: 人工智能发展前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