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6 16:18: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篇(1)

1.树立新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起点是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益,还谈什么“大面积”?所以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数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因此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是教师应该把旧的课堂教学,即强调双基结合、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双基结合、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

2.树立新的学生观

对于任何一个集体而言,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先进面和落后面,只是大或小的问题。当一个群体出现落后面时,我们不应当埋怨,更不能千方百计地去找客观原因,推卸责任。当问题出现时,不要只想掩盖问题,而是敢于面对,冷静地思考、解决问题。同样,对于一个教学群体,也会出现一定的落后面。如何面对、解决落后面的问题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客观存在的一个问题。

3.树立新的评价观

素质教育的评价观不是着眼于选拔少数,淘汰多数,而是通过评价来反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评价观念也要随之转变,使评价作为一种手段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新的质量评价观以“准”加“快”为准绳,10个学生都得100分应以花时少者为优。

4.树立新的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教师所期望的学生的变化”,是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新的目标意识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突破了解、理解、掌握等层次分类,防止使学生简单或被迫地完成学习任务,而要突出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学会什么?要会做什么?并且要在多少时间内完成,使学生从情感到理性,从思想到行为都能自觉地投入。能力目标不宜明显划分,可在具体内容方面体现。

二、双基结合,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的做法

1.坚持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集中集体智慧,备课时要吃透“两头”

所谓两头,是指教师对教材知识和练习题的联系及对学生学习情况、学习规律的了解。由于教师个人认识上的差异,因此对某一课时教材知识点(包括思想方法)在整体教材中的地位和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本课时的习题之间的联系和其他课时习题之间的联系以及对学生学习规律和学习情况的了解存在偏差或不同的理解。如何做到吃透“两头”,做到全面、完整、正确地了解“两头”,就要发挥集团优势,发扬团结协作精神,集中集体智慧,优势互补,有分有合,每一课时在形成教案之前,集体备知识点、备习题、备学生、备评价要求及方法,同时在教法和学法上达成共识,再由负责人员具体操作,形成教案和学案,真正做到吃透“两头”。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在课堂上围绕知识间的联系去施教和学习;才能使师生明确各自的职责,学生能独立完成教师绝对不包办代替,教师该讲的绝不能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处理好先讲后练或先练后讲的关系,同时找到教师施教与学生学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师和学生所做的无用功降到零点,达到事半功倍之目的。

2.坚持分层教学,进行分类指导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研究学生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然后将特点相同的学生归结成同一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并进行相应的教学指导,促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较快发展,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有其自己的特点和所遵循的原则:

(1)相近性原则。对于一个教学班,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水平、能力水平都不尽相同,但每一个教学群体(教学班)又可在一定的范围内,由于实际水平(包括知识水平、学习水平、能力水平)相近,又可分为水平相近的若干个小群体,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班及每个学生的实际,遵循相近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分层,一般一个教学班分为Ⅰ、Ⅱ、Ⅲ个层次。Ⅰ组学生的特点是学习、能力、动机等方面有困难;Ⅲ组学生的特点是知识水平、学习水平、能力水平较高,而且有较强的自觉性及求知欲;Ⅱ组学生的特点是界于Ⅰ组和Ⅲ组学生之间。

(2)隐蔽性原则。对每个班学生的分层是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教师对学生的分层,对教师而言是明分,对学生而言是暗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优生自傲,后进生自卑,既便于教学,又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3)可接受性原则。分层教学的要求是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我们将课时的训练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为课前训练,题目主要是以以前复习过的重点知识为依据,设计成15小题,限时5分钟完成,对象是Ⅰ组的学生,尽量使他们能顺利完成,使这部分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第二步是知识要点,将本节课复习的主要知识点编成习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第三步完成A组训练题,主要对象仍是Ⅰ组;第四步是完成B组训练题,主要对象是Ⅱ组学生,难度较A组有所提高;第五步是完成C组训练题,主要对象是Ⅲ组学生。习题的设计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跳起来摘果子”。

(4)培优扶“差”原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后进生,解放优生,要求优生不一定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超前学习,帮扶后进生,每节课教师都要确定2~3名后进生,对他们进行重点辅导。

(5)激励性原则。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反馈要及时获得教学信息,根据学生的学习是动态的、可变的这一实际出发,鼓励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发展,激励学生不断向上。同时,根据获取的教学信息,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层次及教学要求,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3.突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目前,中小学普遍课业负担过重,造成这一原因主要在于我们不少教师只将课堂当成传授知识的场所,将技能训练放在课外进行,没有及时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熟能生巧”这句话是真理,巧是技能,而巧来自于熟,熟是来自于大强度的限时训练。所以在课堂上要及时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同样离不开大强度的训练。

(1)训练适时。每一节课或每一个知识点何时练、怎样练,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及内容、目标要求,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训练。

(2)训练适量。谈到大强度训练,往往将它与“题海”战术相联系、划等号,认为大强度训练只不过是“题海”战术“合法”化,是它的另一种叫法而已。其实所谓“题海”的含义不单是量大,而且题与题之间关联性较差,学生练不出题目之间的联系。而大强度的限时训练,并不是盲目地追求量,而是依据学生的实际,将每个知识点转化为学生的技能。只须一练,就不会多练,若需要多练,就绝不能少练或不练。学生训练,不但要练出个性,而且还要练出共性。

(3)习题编排精干。在选编练习题时,不要为了一味追求大强度训练,将关联性不大或毫无联系的习题堆积在一起。要做到精干,选题就要针对性强:一是针对教学大纲;二是针对考纲,即知识点、能力点;三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

(4)训练方法灵活。一是训练的形式要灵活,采用什么形式的训练,要视知识点而定;二是练的习题思维容量要大;三是每组习题要提出限时要求;四是教师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要灵活。

(5)重视局部训练。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处理重点时,一般认为这部分知识点讲得多,讲得透,用时长,就是重点突出,其实不然。大强度限时训练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之处就在于对重点内容,训练不但量大,而且强度大,突出对重点知识的局部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章、节、课过关,才能将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

(6)训练的时效性。传统的课堂训练,对学生没有时间限制。训练时间由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决定,随意性大,而大强度训练对学生明确提出练习时要有时间观念,特别强调限时训练,每练必限时,讲求时效性,突出高效率,对于同样一组题的训练,学生都能完成,而以花时少者为优。只有这样,才有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7)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课堂教学面向全体的关键在于解决优生,照顾后进生。所以在训练题的编排及教学方法上对这两部分不同群体应有不同的要求。优生的训练应当突出三度(速度、角度、强度),让他们优于其他学生,速度在于突出训练的量;角度在于让优生从有别于教材的角度去考虑;强度在于突出在课堂上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对本课所学知识点或技能训练重复多次,使优生的技能从会到熟,由熟到巧。对于后进生训练应突出基础,题目复合程度低,量相对于优生少,力求他们对本课知识点过关。另外,课堂上应少举手,少板演,少口答,排除不利于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独立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因素。

(8)优化评价方法,增强反馈矫正意识。评价是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检测题,教师通过反馈获取学生本课时达标情况的信息,然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及时的评价。过去的反馈手段以口答或举手的形式进行,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获得的信息具有模糊性和虚假性。目前我们教学反馈采用四色反馈卡,这种反馈形式既简单明了,又易于操作,具体功能如下:

反馈的目的在于及时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即矫正。而这正是过去课堂教学所忽视的。矫正可采用集体矫正、分类矫正、个别矫正等。补救是对未能当堂达标的学生进行某些知识或能力的再教学,再教学不是教授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某些难点、疑点的再次点拨强化,可采用师对生、生对生等方法。

篇(2)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熟练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构建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目标起点,抓好技能训练;以分层训练的方式实现因材施教;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注重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技能训练模式,既易于操作,又能充分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失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1.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目标起点抓好技能训练。“双基”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它的内容随着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充实与更新,也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我们钻研大纲、精通教材,真正弄清学生应知应会的“双基”是什么,适当地降低教学的坡度,以中下生为注意中心去组织教学,把防差措施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尽量缩小学生的分化面,把握认识、理解、掌握、应用、综合的目标层次,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不要以为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轻易掌握每一节课的全部内容,更不要认定某些学生无论学什么都无法掌握。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抓好技能训练。人对知识技术运用熟练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技能,而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教师必须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在课堂上教师是否是主导,不是凭教师的主观愿望去决定的,而是看学生是否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因为教是为了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上最多只是充当观众,教师是主角,造成的结果是费时、低效。在课堂上,学生是演员还是观众,首要差别是技能的训练,当然也包括能力的培养,但最根本在于技能。我经常听到一些教师说:“这道题考试前刚刚讲过,但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学生不懂呢?”其实,要学生真正掌握一道题目,如果缺少技能的训练是不可能的。正如教人开车的教练把开车的要点、技巧讲清楚,然后叫学车的学生马上开车去考试一样。试问:当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时,能否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专心去听?能否保证每一个专心去听的学生都听得明白?能否保证每一个听得明白的学生都能解同一类题目?可见:“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听就会懂,懂就会做”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看法,教师只有不满足于自己的“讲清楚”,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大量的训练,才能最终形成技能。技能训练的实施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案,这是实现技能训练的前提;二是在课堂上引导得法,这是实现技能训练的关键;三是“限时”,这是实现技能训练的保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一组训练题作出限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让学生记录实际所用的时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以分层训练的方式实现因材施教。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放松差生、缚住优生的现象。差生在课堂上由于不懂而显得无事可做,优生在课堂上仅用5至10分钟就已经掌握了该学的知识,其他时间也是无所事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要实现因材施教,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那就是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状况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有哪些缺陷,有针对性地设计好相应的练习,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进度,以实现因材施教。其次,要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必须在设计练习时准备好差生会做的题目。常听到一些教师说:“某某学生真是无药可救了。”但是,在我的实践中,我还没有真真正正碰到一个每次考试都是0分的学生,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可不可教,主要看教师对他的要求如何。例如:如果我发现有学生不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我就会先让他解一元一次方程,甚至简易方程。另外,在课堂上重视差生的辅导、偏爱差生,使他们树立信心与希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还有,教师要注重分层设计练习。比如:“导学达标”和“课外作业”一般为A、B、C三组题目,其中A组题为预备知识,B组题是专为实现技能训练而设置的基础知识、基本运算,C组题是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于中下层生,只要求完成A、B两组题目,而优生则可完成A、B、C三组题目。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做的题目,也就收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篇(3)

近年来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在各高等师范院校不断强调“综合化”的办学理念过程中却呈现出不断弱化的趋势。实践表明,师范学生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专业化要求的基本内容,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是解决师范学生成长为专业化教师的重要途径。

一、教师职业技能的界定

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一般包括教学语言技能、教学工作技能、教学质量测评技能和教学研究技能等。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它具有抽象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物理学自身的学科特点要求物理教师要除具备所有教师必需的基本职业技能以外,还应有物理教师的学科职业技能,可归纳为物理实验教学能力、抽象物理模型的教学能力、物理新课导入的教学技能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教学技能。

二、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缺失现状与原因分析

多年指导大学四年级学生教育实习的教学经验以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表明,许多新任物理教师在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中,演示目标不明确,演示实验与物理教学衔接的不够,没有充分发挥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功效;也有的教师把物理课讲成了数学课,繁杂的数学推导吓倒了学生,导致学生厌倦学习物理;也有的教师把物理课讲成了物理学史课,不注重培养学生物理学研究方法,没有高度和理论深度。例如,在物理新概念的教学中,不能够很好地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概念的引入显得僵硬、死板,常和学生已有的前概念或定势思维相冲突,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没有兴趣。

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就是高校在追求办学综合化的过程中,弱化了培养学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工作。过去以培养教师为主流的师范院校逐渐在向综合性大学过渡,增设理工农医类专业,一本院校开始招生三本非师范类专业,办学规模日益增大,从而导致没有了师范特色。办学规模增加的师范院校,往往受人力和物力的限制,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有弱化的趋势。其二,近年来教师岗位饱和,毕业生供大于求,教师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很多师范生对教师行业没有信心,刚入学就以考研究生提高自己的学历为目的,也有学生以大学为跳板,为将来考取公务员提供一个基本条件,这些学生平时只会一味的学习基础文化课,对教师必备的技能全然不顾。

三、在“普通物理”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可行性

很多院校都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安排在教育实习时期,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为时已晚。要从入学起就应开展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就有意识地开展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训练。认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无关,是一种错误的观点。结合物理专业知识的教学,合理开发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其意义重大。以下结合普通物理学的内容及其课程特点,讨论在“普通物理”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可行性问题。

首先,普通物理学的内容是与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自然科学之一,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力、热、光、电物理知识的应用几乎无处不在。所以,“普通物理”课程中适合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有很多,主要选择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有意识地开展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对于学生所熟悉的内容,经过中学的学习已具备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在新课学习中对重点、难点的把握比较准确,教师在这些内容的讲解上较为容易,可以在较少的时间内完成大学物理知识的教学任务,将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组织学生开展课前小讲台教学活动,或开展模拟授课比赛,大学教师给予在教师职业技能方面的点评,同学之间也可互相点评,把自己的见解认识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给大家。有目的地将课堂教学和技能训练活动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初步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

其次,从大学“普通物理学”课程的特点来看,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也是完全可行的。相对于量子力学、统计物理学等理论性很强的理论物理课程来说,普通物理学较简单易懂,应用性较强。在不影响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下,某些章节的内容比较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究式的学习。将师范生的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和其未来将成为中学物理老师要具备的各方面的教学技能结合起来,在恰当的时机渗透当今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让学生明白探究式教学的一些基本技能是完全可行的。

四、“普通物理”课堂教学开展物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施建议

1.实验教学技能的训练

物理实验不单是物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物理教学中的实验大体上可以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边学边实验和课外实验与制作。课堂演示实验不一定非得用实验室提供的成套仪器,一些利用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设计完成的“非常规”实验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演示实验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明显直观、要安全可靠确保成功、要有启发性。

“普通物理”课堂教学的教师完全可以应用实验教学的方法,将物理规律传授给学生。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师在课堂的演示实验或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特殊途径,使他们理解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进行实验教学,不仅能较好地完成普通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还可以起到培养“未来中学教师”的实验能力。首先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模仿教师的教学风格,所以教师出色的实验能力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再者大学教师若能适时地针对实验教学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技能进行点拨,强调实验教学需要注意的地方,会对未来从事教学工作的师范生产生积极的作用。

2.抽象物理模型的教学技能训练

物理学家面临的是一个错综复杂、五彩缤纷的世界,要根据研究的需要,抓住主要的特征而舍弃那些次要的因素,建立“理想模型”,采用物理模型来代替实在的客体,可以使事物的规律具有比较简单的但往往是本质的形式,通过研究这种典型可以便于人们去认识和揭示自然规律。常见的物理模型有将研究对象模型化,如质点、刚体、点电荷、弹簧振子、理想气体等;有将所处的条件模型化,如力学中的光滑面,热学中准静态过程等;有将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的模型化,如力学中的自由落体、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和弹性碰撞等。建立和正确使用物理模型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对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和物理方法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逐渐熟悉这种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使构建物理模型的意识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与习惯,这也是物理教师应具备的特殊教学技能,即物理教师要有运用物理模型进行教学的能力。

抽象的物理模型教学,可以通过教师具有启发性和幽默感的语言,通过与生活实际中的相似案例进行比较,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模型的建立。“普通物理”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应用简笔画,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物理模型的理解,如滑块、小车、斜面、滑轮、弹簧以及人与物体的作用等可用多种板画素材。

3.物理新课导入技能的训练

物理新课的导入技能,是物理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成功的导人课题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例如,在讲解能量一课时,学生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学习了质点的运动学、动量和第一个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可采用问题导入法。所谓问题导入法,就是教师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巧妙设问,利用问题,让学生产生疑惑,激发学生思维。采用问题导入新课时,学生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那就是能量是否连续,在同学们的认识中能量是当然连续的,那么老师提出的问题肯定会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为了得到答案,同学们便会认真地学习本课。

4.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教学技能训练

要使物理实验上升为理论,成为普遍规律,就需要一种定量的研究方法,物理学中常建立物理模型,应用数学演绎或推导办法进行定量研究问题。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能够熟练应用数学工具,来进行物理课堂教学。对公式进行数学推导能使实验定律得到充分的验证,使学生对理想条件假设下的实验规律有证可循,心服口服。围绕数学为物理服务的原则,有机地将数学推导、演绎和物理实验、模型的结合起来,开展物理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恰当的教学方式。既不能把物理课讲成了数学课,否则繁杂的数学推导会吓倒学生,使学生厌倦物理学习;也不能把物理课讲成了历史课,光谈古往今来的物理故事,直接告诉学生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述,这样不能培养学生物理学研究方法,物理课堂也没有高度和理论深度,违背了物理学的教学原则。

五、结束语

普通物理学具有和中学物理衔接性好、课程内容较简单、实用性和实践性高等诸多特点。在“普通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任务与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任务相互渗透,采用一些恰当的教学模式,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成为学生评价的重要指标,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参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普通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机地开展物理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任务是可行有效的。

参考文献:

篇(4)

1.学会倾听他人发言

倾听他人发言包括倾听教师讲课和倾听同学发言。要求学生积极做好倾听的心理准备,注意力集中指向所要探索的学习问题,先独立想一想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然后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学会记住他人的发言要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学会用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作积极的信息交流。所谓非言语信号,主要包括交换目光、侧耳倾听、举目凝视等;所谓言语信号,主要是对他人的发言赞同、接受时,说出表示支持性的言语,如“我也是这样想的”,“我觉得你说的对”;如果他人说的不全或答错了,则应该陈述自己的想法,扩充或修正他人的意见;学会质疑、发问,学会向他人请教,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

2.学会陈述自己想法

陈述自己想法包括回答教师的提问,参与学生间讨论时的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做有准备的发言,逐步做到语言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生动自然,注意恰当控制音量。即参与讨论时音量要小,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让全班学生都能听见。

3.学会修正他人观点

修正他人观点,主要指修正同学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谈出自己的意见,切忌讲伤害对方的话。当然,教师也要敢于接受学生的“挑刺”。

4.学会接受他人意见

接受他人意见包括接受批评与建议。我们要求双方本着平等的态度,乐于接受意见,耐心的听对方说完。意见中肯,点头表示感谢;意见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于不恰当时,也要听得进,提醒自己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如果时机适宜,也要学会适当的进行辩解,以保持交往双方心理的融贯。

二、我们所进行的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关注的不仅是训练的目标和内容,更重视训练的过程和方式

1.认知指导

不良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缺乏交往策略知识所致。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首先要教给学生有关交往策略知识,以指导交往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指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讲解时,遵循技能训练的基本规律,在把握交往技能的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的具体行为,分要点进行训练。如倾听技能分解为:注视对方目光、身体前倾、点头微笑等。在分项讲解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综合应用于实际交往中。

2.榜样示范

课堂上进行训练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学生进行模仿。教师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美国的J。奇尤依指出:交往技能是教师的一种素养。对学生来说,教师应是交往方面的“专家”、“典范”。如课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不轻易否定,哪怕学生说错时,教师也要耐心等待,让学生说完,充分展现其思维过程。教师还要注意树立学生榜样,学生观察到自己与榜样的相似性,更会用心观察学习。

3.体验引导

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必须诱感体验,因为从认识到行为都离不开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的驱动。交往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他人情感,体验交往之乐,体验交往技能训练的价值感、成功感。

4.行为演练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抓住契机进行练习,也可设定相关情境,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练习时,当学生的交往行为表现接近预期目标时,应及时予以适当的鼓励,如教师微笑肯定、口头表扬等,从而促进交往技能的保持与内化。

三、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儿童的许多课堂行为是带有偶然性的,这种偶然性可以向必然性转化。教师要强化课堂交往技能训练的意识,促使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促使学生的课堂交往行为规范化。训练时注意两个问题。

篇(5)

学生们要用积极、肯定、支持的眼光,看待周围的同学,善于发现并赞美别人的优点,必要时适当恭维一下,愉快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当被触伤感情后,仍能心平气和地交往。触伤他人感情后,能及时向人道歉。当有人不同意你的观点、见解时,不必强迫他人接受或感到烦恼。自己有错时,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在交谈时让别人把话讲完,再表达你的意见。别人讲话时留神倾听。沟通时要学会倾听,专注对方,不能三心二意、敷衍了事;对无兴趣的话题中,找出有意义的东西;见机把对方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简要地讲出来;刚听时不要有先入为主之见,听完后再找出主题和要点。

下面两种现象,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

――家长叮咛孩子:“上课要认真听讲,回答老师的问题。”

――老师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踊跃发言。”

然而,孩子是怎么做的呢?不尽如人意。家长、老师的要求笼统抽象,怎样做才是认真听讲、踊跃发言呢?凡此具体实在的指导,几乎是空白。如何纠正这 一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指导偏差呢?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际交往作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为学生接受、加工、顺应或同化,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展开平等而充分的多向交往。只有当师生间的垂直交往与学生间的水平交往的渠道都畅通无阻时,学生的认知主体性才能充分的发挥,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交往能否顺利与和谐,与交往技能相关。因而,我在日常教学中着力对学生进行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角度出发,具体化为四个“学会”。

1、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倾听他人发言包括倾听教师讲课和倾听同学发言。要求学生积极做好倾听的心理准备,注意力集中指向所要探索的学习问题,先独立想一想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然后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学会记住他人的发言要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学会用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作积极的信息交流。所谓非言语信号,主要包括交换目光、侧耳倾听、举目凝视等;所谓言语信号,主要是对他人的发言赞同、接受时,说出表示支持性的言语,如“我也是这样想的”,“我觉得你说的对”;如果他人说的不全或答错了,则应该陈述自己的想法,扩充或修正他人的意见;学会质疑、发问,学会向他人请教,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

2、学会陈述自己想法。陈述自己想法包括回答教师的提问,参与学生间讨论时的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做有准备的发言,逐步做到语言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生动自然,注意恰当控制音量。即参与讨论时音量要小,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让全班学生都能听见。

3、学会修正他人观点。修正他人观点,主要指修正同学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谈出自己的意见,切忌讲伤害对方的话。当然,教师也要敢于接受学生的“挑刺”。

4、学会接受他人意见。接受他人意见包括接受批评与建议。我们要求双方本着平等的态度,乐于接受意见,耐心的听对方说完。意见中肯,点头表示感谢;意见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于不恰当时,也要听得进,提醒自己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如果时机适宜,也要学会适当的进行辩解,以保持交往双方心理的融贯。

二、我们所进行的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关注的不仅是训练的目标和内容,更重视训练的过程和方式。

1.认知指导。不良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缺乏交往策略知识所致。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首先要教给学生有关交往策略知识,以指导交往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指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讲解时,遵循技能训练的基本规律,在把握交往技能的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的具体行为,分要点进行训练。如倾听技能分解为:注视对方目光、身体前倾、点头微笑等。在分项讲解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综合应用于实际交往中。

2、榜样示范。课堂上进行训练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学生进行模仿。教师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美国的J。奇尤依指出:交往技能是教师的一种素养。对学生来说,教师应是交往方面的“专家”、“典范”。如课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不轻易否定,哪怕学生说错时,教师也要耐心等待,让学生说完,充分展现其思维过程。教师还要注意树立学生榜样,学生观察到自己与榜样的相似性,更会用心观察学习。

3、体验引导。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必须诱感体验,因为从认识到行为都离不开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的驱动。交往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他人情感,体验交往之乐,体验交往技能训练的价值感、成功感。

4、行为演练。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抓住契机进行练习,也可设定相关情境,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练习时,当学生的交往行为表现接近预期目标时,应及时予以适当的鼓励,如教师微笑肯定、口头表扬等,从而促进交往技能的保持与内化。

三、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儿童的许多课堂行为是带有偶然性的,这种偶然性可以向必然性转化。教师要强化课堂交往技能训练的意识,促使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促使学生的课堂交往行为规范化。训练时注意两个问题。

篇(6)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027-01

家长、老师经常会对儿童提出诸如“上课要认真听讲,回答老师的问题”、“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踊跃发言”这样笼统、抽象的要求,怎样做才是认真听讲、踊跃发言呢?具体实在的指导,几乎是空白。如何纠正这一重视结果而忽视实现过程的指导偏差呢?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际交往作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为学生接受、加工、顺应或同化,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展开平等而充分的多向交往。只有当师生间的垂直交往与学生间的水平交往的渠道都畅通无阻时,学生的认知主体性才能充分的发挥,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从实用和可操作角度出发,把课堂交往技能训练内容具体化为四个“学会”

1、学会倾听他人发言 倾听他人发言包括倾听教师讲课和倾听同学发言。要求学生积极做好倾听的心理准备,注意力集中指向所要探索的学习问题,先独立想一想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然后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学会记住他人的发言要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学会用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作积极的信息交流;学会质疑、发问,学会向他人请教,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

2、学会陈述自己想法 陈述自己想法包括回答教师的提问,参与学生间讨论时的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做有准备的发言,逐步做到语言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生动自然,注意恰当控制音量。

3、学会修正他人观点 修正他人观点,主要指修正同学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谈出自己的意见,切忌讲伤害对方的话。当然,教师也要敢于接受学生的“挑刺”。

4、学会接受他人意见 接受他人意见包括接受批评与建议。我们要求双方本着平等的态度,乐于接受意见,耐心的听对方说完。意见中肯,点头表示感谢;意见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于不恰当时,也要听得进,提醒自己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

二、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关注的不仅是训练的目标和内容,更重视训练的过程和方式

1、认知指导 不良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缺乏交往策略知识所致。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首先要教给学生有关交往策略知识,以指导交往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指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讲解时,遵循技能训练的基本规律,在把握交往技能的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的具体行为,分要点进行训练。

2、榜样示范 课堂上进行训练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学生进行模仿。教师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教师应是交往方面的“专家”、“典范”。如课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不轻易否定,哪怕学生说错时,教师也要耐心等待,让学生说完,充分展现其思维过程。教师还要注意树立学生榜样,学生观察到自己与榜样的相似性,更会用心观察学习。

3、体验引导 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必须诱感体验,因为从认识到行为都离不开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的驱动。交往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他人情感,体验交往之乐,体验交往技能训练的价值感、成功感。

4、行为演练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抓住契机进行练习,也可设定相关情境,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练习时,当学生的交往行为表现接近预期目标时,应及时予以适当的鼓励,从而促进交往技能的保持与内化。

三、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儿童的许多课堂行为是带有偶然性的,这种偶然性可以向必然性转化。教师要强化课堂交往技能训练的意识,促使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促使学生的课堂交往行为规范化。

篇(7)

——老师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踊跃发言。”

然而,孩子是怎么做的呢?不尽如人意。家长、老师的要求笼统抽象,怎样做才是认真听讲、踊跃发言呢?凡此具体实在的指导,几乎是空白。如何纠正这一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指导偏差呢?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际交往作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为学生接受、加工、顺应或同化,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展开平等而充分的多向交往。只有当师生间的垂直交往与学生间的水平交往的渠道都畅通无阻时,学生的认知主体性才能充分的发挥,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交往能否顺利与和谐,与交往技能相关。因而,我在日常教学中着力对学生进行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课堂交往技能训练内容具体化为四个“学会”

1、学会倾听。要倾听他人发言包括倾听教师讲课和倾听同学发言。要求学生积极做好倾听的心理准备,注意力集中指向所要探索的学习问题,先独立想一想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然后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学会记住他人的发言要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学会用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作积极的信息交流。

2、学会陈述。要陈述自己想法包括回答教师的提问,参与学生间讨论时的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做有准备的发言,逐步做到语言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生动自然,注意恰当控制音量。即参与讨论时音量要小,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让全班学生都能听见。

3、学会修正。要修正他人观点,主要指修正同学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谈出自己的意见,切忌讲伤害对方的话。当然,教师也要敢于接受学生的“挑刺”。

4、学会接受。要接受他人意见包括接受批评与建议。我们要求双方本着平等的态度,乐于接受意见,耐心的听对方说完。意见中肯,点头表示感谢;意见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于不恰当时,也要听得进,提醒自己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也要学会适当的进行辩解,以保持交往双方心理的融贯。

二、从关注过程和方式出发来进行的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

1、指导认知。不良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缺乏交往策略知识所致。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首先要教给学生有关交往策略知识,以指导交往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指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讲解时,遵循技能训练的基本规律,在把握交往技能的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的具体行为,分要点进行训练。如倾听技能分解为:注视对方目光、身体前倾、点头微笑等。在分项讲解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综合应用于实际交往中。

2、示范榜样。课堂上进行训练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学生进行模仿。教师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美国的J。奇尤依指出:交往技能是教师的一种素养。对学生来说,教师应是交往方面的“专家”、“典范”。如课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不轻易否定,哪怕学生说错时,教师也要耐心等待,让学生说完,充分展现其思维过程。教师还要注意树立学生榜样,学生观察到自己与榜样的相似性,更会用心观察学习。

3、引导体验。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必须诱感体验,因为从认识到行为都离不开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的驱动。交往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他人情感,体验交往之乐,体验交往技能训练的价值感、成功感。

4、演练行为。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抓住契机进行练习,也可设定相关情境,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练习时,当学生的交往行为表现接近预期目标时,应及时予以适当的鼓励,如教师微笑肯定、口头表扬等,从而促进交往技能的保持与内化。

三、重视课堂的动态发展的过程

儿童的许多课堂行为是带有偶然性的,这种偶然性可以向必然性转化。教师要强化课堂交往技能训练的意识,促使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促使学生的课堂交往行为规范化。训练时注意两个问题。

篇(8)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际交往作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为学生接受、加工、顺应或同化,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展开平等而充分的多向交往。只有当师生间的垂直交往与学生间的水平交往的渠道都畅通无阻时,学生的认知主体性才能充分的发挥,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交往能否顺利与和谐,与交往技能相关。因而,我在日常教学中着力对学生进行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 1.把课堂交往技能训练内容具体化为四个“学会”

 1.1 学会倾听他人发言

 倾听他人发言包括倾听教师讲课和倾听同学发言。要求学生积极做好倾听的心理准备,注意力集中指向所要探索的学习问题,先独立想一想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然后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学会记住他人的发言要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学会用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作积极的信息交流。所谓非言语信号,主要包括交换目光、侧耳倾听、举目凝视等;所谓言语信号,主要是对他人的发言赞同、接受时,说出表示支持性的言语,如“我也是这样想的”,“我觉得你说的对”;如果他人说的不全或答错了,则应该陈述自己的想法,扩充或修正他人的意见;学会质疑、发问,学会向他人请教,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

 1.2 学会陈述自己想法

 陈述自己想法包括回答教师的提问,参与学生间讨论时的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做有准备的发言,逐步做到语言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生动自然,注意恰当控制音量。即参与讨论时音量要小,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让全班学生都能听见。

 1.3 学会修正他人观点

 修正他人观点,主要指修正同学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谈出自己的意见,切忌讲伤害对方的话。当然,教师也要敢于接受学生的“挑刺”。

 1.4 学会接受他人意见

 接受他人意见包括接受批评与建议。我们要求双方本着平等的态度,乐于接受意见,耐心的听对方说完。意见中肯,点头表示感谢;意见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于不恰当时,也要听得进,提醒自己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如果时机适宜,也要学会适当的进行辩解,以保持交往双方心理的融贯。

 2.重视训练的过程和方式

 2.1 认知指导

 不良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缺乏交往策略知识所致。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首先要教给学生有关交往策略知识,以指导交往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指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讲解时,遵循技能训练的基本规律,在把握交往技能的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的具体行为,分要点进行训练。如倾听技能分解为:注视对方目光、身体前倾、点头微笑等。在分项讲解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综合应用于实际交往中。

 2.2 榜样示范

 课堂上进行训练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学生进行模仿。教师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美国的J。奇尤依指出:交往技能是教师的一种素养。对学生来说,教师应是交往方面的“专家”、“典范”。如课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不轻易否定,哪怕学生说错时,教师也要耐心等待,让学生说完,充分展现其思维过程。教师还要注意树立学生榜样,学生观察到自己与榜样的相似性,更会用心观察学习。

 2.3 体验引导

 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必须诱感体验,因为从认识到行为都离不开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的驱动。交往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他人情感,体验交往之乐,体验交往技能训练的价值感、成功感。

 2.4 行为演练

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抓住契机进行练习,也可设定相关情境,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练习时,当学生的交往行为表现接近预期目标时,应及时予以适当的鼓励,如教师微笑肯定、口头表扬等,从而促进交往技能的保持与内化。

 3.强化课堂交往技能训练的意识

 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儿童的许多课堂行为是带有偶然性的,这种偶然性可以向必然性转化。教师要强化课堂交往技能训练的意识,促使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促使学生的课堂交往行为规范化。训练时注意两个问题。

 3.1 课堂交往技能是一系列行为的、认知的、情感的过程和谐的结合起来的能力,因而训练时应灵活、综合运用各种方式

 认知指导是训练的起点,体验引导是训练的中介,行为演练是训练的落脚点。如课中提问,学生应答时,教师轻轻地提示一句“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其将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教学效果。而当学生答错被部分同学哄笑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别人说错了,你应主动修正,积极帮助他。试想:如果是你说错了,别人取笑你,你又怎么想呢?”移情性的话语将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波澜。而当大部分学生做得正确时,教师的一句“说得好,大家听得也很投入”,这种语言表扬又无疑对学生的行为给予了积极的强化。

篇(9)

一、引言

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定期开展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一系列的国家层面的政策说明了国家对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的重视,以及技能竞赛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技能训练推动了课程实践教学效率的提升,突出了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了技能训练与素质提高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二、技能比赛训练方法和传统课堂教学的方法之比较

2009至2011年期间,我校影视动漫集训队参加了全国、广西、南宁市的各级动画、影视技能比赛,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在连续三年参加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影视动画技能比赛中,我校获得了区级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1人次,市级一等奖5人次,二等奖7人次,三等奖5人次。我集训队的容丽萍同学通过层层选拔,从全国无数所大学、大中专院校的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化比赛”FLASH项目全国以及广西区的一等奖(全国排名第三名)。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FLASH项目的比赛中,我集训队的学生获得了全国、区级、市级的多个奖项。参加我集训队训练的学生从平面设计到动画制作到影片的拍摄、剪辑、制作,通过系统的训练,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那么如何将集训队训练成果转化为教学实施是我们在获得成果后所要进行的进一步工作。

能够代表学校参加中职技能比赛的学生,都是各个学校的技能精英。这就要求我们对集训队学生的技能比赛训练方式必须具有针对性。我们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训练:

项目教学法。通过完成教师指定的案例,从中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独立思考解决项目进行中碰到的困难,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这是我们在训练集训队学生的一种常用方法。比如在指导他们学习Adobe After Effects这个软件的时候,我先用这个软件制作出一个综艺节目常用到的文字发光效果,给他们先看效果,引发他们兴趣后,再指导他们制作,他们从这个案例中掌握了运动模糊、径向模糊、扫光、图层混合模式的基本运用方式,并通过此案例能够举一反三,对这几个特效进行合理运用。

自主学习法及合作探究法。我们不能为了教学而教,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主动的去学习。在训练他们的过程中,不断的去鼓励他们主动去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去等老师来教学,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不管有没有指导老师,在我集训队的训练室里,经常会看到我们集训的学生独立自研究制作参考书上的案例,或者两三个学生一起研究新的案例,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很高,不需要老师的督促,而技能提升也很快。

竞争学习法。有竞争才会有动力,太舒适的氛围会使人懒惰。每年我们都会以兴趣班的形式吸引学校的高一新生加入我们的队伍,在一年的培训中,从他们的表现进行层层选拔。从开始报名的几十人中选取出2-4名素质较高的苗子作为备赛选手,并让他们和高二、高三参加集训的学生共同学习,到达一定阶段就进行一次比赛,一直到正式比赛前,我们才他们中选取出真正可以参加比赛的选手。这样不仅可以鼓舞新加入队伍的学生以技能有经验的学生作为榜样,努力上进,而有经验的学生对学习也不能松懈,因为他们知道有新的力量不断督促他们要更加努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运用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方式根据需要不断交替使用。

三、技能比赛训练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对比赛训练的方法取得一定的经验之后,笔者把在集训队当中的方法运用到课堂上,对所授的课程进行调整,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效。如笔者教授过的电脑美术99(一)班曾是一个学风较差的班级,学生学习两极化较明显,部分同学有自大情绪,觉得学习的内容较浅,没有必要学习;而另一部分的同学存在对学习有畏难情绪。在进行《Coreldraw平面设计与制作》教学活动中,笔者这样进行教学设计:

1、得学校近期的需要,给他们布置的一个任务:为学校设计新的校牌样式,并在设计作品出来之后由全班进行评判,推选出最佳作品并作为校牌的候选作品。使他们掌握图形、渐变色、文字的合理搭配。

2、以评选出的校牌的模板作为素材,按要求把每个同学的数码照片贴到校牌的相框里,对照年级、班级、姓名进行录入。笔者以抽签的形式决定他们为哪个年级、班级服务,以时间、数量及修改次数作为成绩的评判标准,并请各个班的班主任作为评委。使他们掌握对相同内容的合理排版方式。

四、课堂教学与比赛训练相促进

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课堂教学与比赛训练会不会冲突?会因为参加比赛训练而耽误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吗?”经过长期实践证明,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但不冲突,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技能比赛训练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教学工作效果更会显著提升。

笔者在进行相关活动中按照以下这些步骤进行:

第一步:我们先对集训队的学员进行前期的培训,让他们先学会要教学的案例,当教师讲授课程后,由他们去辅导其它的同学。主要让他们适应和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及沟通技巧。

第二步:经过培训,由他们去讲授和示范老师提前布置好的教学任务。主要让他们在掌握知识后能把所掌握的知识讲授出来,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第三步:教师指定大方向,由他们提出自己在课堂上要讲授的内容,得到教师批示后就由他们来自主讲授和演示。主要让他们在理解知识的同时能自主分析和掌握那些才是重点内容和讲解要点。

五、用实际项目促进学生技能训练和课堂教学

中职学校的教学不能为了教而教,而是要让学生成为企业型人才,能够为企业所需。那他们在校学习的就必须和企业接轨,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和“想不想学习”。笔者所在的学校在2011年11月份邀请了本市各个专业的对应企业、用人单位的相关专家到我校对我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研讨。专家们在研讨会上畅所欲言,针对当前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为我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其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对我们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很高,期望学生在学校里能更多的接触到实际工作的项目需求。他们也通过参与这些项目,获得相应的奖金。判定项目成功与否的不再是教师,而是由任务的企业决定是否采用,学生们通过不断的完成这些项目活动,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企业的要求也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完成项目后的相应奖金也极大的刺激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供,使学生全面地、健康地、主动发展。

六、以赛促练,以赛促学,通过比赛促进技能训练和课堂教学

篇(10)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但是当我们走进现实的语文课堂,仍发现学生还在回答着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习题。这些问题、练习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使极具人文价值,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为此,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针对传统教学中忽视乃至压抑人的个性发展这个弊端提出,并力图改变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局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构想和制定研究构想

在充分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性和积极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教学民主,引导学生的合作意识,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环节可包括“乐学新知――自读质疑――细读研讨――自我回顾――练习运用――开拓延伸”六个步骤。

2. 课堂主体教学的研究实施

2.1 按“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实施教学

一是乐学新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二是自读质疑。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教师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的同时,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培养,为好生提供一些加强的自学任务,为差生提供达标的辅助台阶。三是细读研讨。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并主动积累语言。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往往在自我表现中得以增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全班,也可以是小组或同桌;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老师的设问,也可以是学生的质疑。教师应重视"集体开窍反应",注意指导学生的思路和表达方法,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听取别人发言的联系,以读为本,精讲善问,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意启发和激励,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读促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四是自我回顾。包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包括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五是练习运用。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进行重点项目的基本功训练和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六是开拓延伸。有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来自课外。可见,课外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2 “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

上一篇: 小学课堂教学法 下一篇: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