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读书笔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6 16:18: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当代文学读书笔记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

篇(1)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樊星的经历,与同时代学人相比,一样充满了戏剧――人生道路的选择,往往在起初的几十年里,不是那么俱随人意。可贵的是,对于自己最初的梦想,心中永远怀有坚定的渴望。

真正与他面对时,沉稳、从容的学者风度中散发出的自信与洒脱又会使你如沐春风。简单而不失魅力,就是樊星给人的第一印象。

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名牌学科之一,樊星则是该学科云集的诸多知名学者中的一员。幽默风趣、善于发现、游刃有余、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这是同学们眼中的好老师;博学多才、治学严谨、成果丰硕、心胸开阔――这是老师们眼中的好同事。

兴趣是坚持的动力

对文学执著的兴趣,是促使樊星走上文学研究的道路并且一直坚持下来的最重要动力。“我从小就对文学有兴趣,很喜欢。”曾经做过下乡知青和中学英语教师的的樊星,正是凭着这种执著的兴趣,才最终从外语的王国中回到了母语的花园默默耕耘,在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前进,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少年时代关于文学之初的体验,时至今日还那么鲜活地珍藏在樊星的记忆里。那是在“”时期,学校被迫停课,樊星到处找书看。

“每当我从邻居和同学那里借到《三国演义》、《铁道游击队》那样的连环画;《破晓记》、《烈火金刚》、《林海雪原》那样的长篇小说和《大别山上红旗飘》、《伟大的战略决战》那样的革命回忆录时,都会一路满怀喜悦的心情,飞跑回家。在路上常常有些同学或小伙伴会拉我去玩,我还会毫不犹豫地甩掉他们的手。回家之后,将自己关在房里,静静地享受一个人读书的乐趣。就是在那样的日子里,我与文学结缘……”

爱书、读书的兴趣开始在少年樊星的心里生根发芽。他欣喜地发现,“一书一世界”。他热切地期盼着自己能够打开一扇又一扇书籍的大门,去探寻未知的精彩。于是,每当遇到欲求而不能得的好书时,抄书也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那个年代,好书真是不多。有一次借到一本《唐诗一百首》,我爱不释手,很想掏钱买下来,即使多出点钱也在所不辞。可书的主人也舍不得。没办法,就下了决心抄。不记得过了多少天,我终于一字不漏地抄完了那本书。一直到今天,在我的书房里,那本我手抄的《唐诗一百首》还天天伴随着我……”

抄书的经历也培养了樊星坚持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后来与文学打交道的日子里,他先是记卡片,后来发现卡片积多了不便查阅,于是在活页纸上记笔记,积多了就分门别类,装订成册。这些珍贵的资料,成为他后来做文学研究时最有力的后盾。

读得多了,自然就想写些什么。还在小学时,有一次老师要求大家写歌颂的诗。樊星只写了四句,就高高兴兴交给了老师。没想到老师却说:“你怎么只写了四句?好好想想,再多写一点!”老师的话一下子使他激动不已,因为别的同学也交的是四句诗,老师就这么收下了。他想原来自己在老师的心目中这么有分量!那么就一定好好干吧!于是当天,他重起炉灶,洋洋洒洒写了一首二十行的诗。那首诗后来发表在学校的专刊上,令他激动不已。课间休息时,他装着无意地在专刊前走了几个来回,偷眼看看自己的作品和名字,心中狂喜无比。那实在不能算是“诗”的文字,竟是樊星“公开”发表“作品”的开端。

青年时代的樊星也曾是个“文学青年”。在那个“文学高于一切”的年代里,他进行过不少文学创作,可是稿子投出去后发表的却很少。但他并不气馁,因为《上海文学》、《青春》、《长江文艺》的一些编辑,在给他的退稿信中对他寄予了热情洋溢的鼓励与指导。也是从那时期,他偶尔写作的一些读书笔记赢得了编辑的肯定,并相继发表。他发现自己在文学研究上的亮点,觉得自己也许有做学问的潜力,于是就把对文学的兴趣从创作转向了研究,并一直坚持了下来。

怀着对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强烈兴趣,樊星1997年赴美国俄勒冈州太平洋大学访学,访学经历给樊星展现了另一番学术天地。在美国,他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第一次在外文图书的海洋里遨游,第一次用英语给外国选修中国文化课程的学生讲中国文化,也从他们那里了解美国的“新生代”文化……樊星在美的研究课题是“中国当代文学与美国文学的比较研究”。何谓“美国文化精神”是他在美思考最多的问题。

路遥说过,“三日无诗却自忧”,樊星对此极为认同。对于文学的浓厚兴趣就是在这样的坚持下细水长流,学术研究的雄厚实力也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集腋成裘,成就了今日的樊星。

文学就是生活

生活体验,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樊星认为,当代文学是与生活同步的文学,所以从事当代文学研究需要保持对于当代生活的关注。这样就会有持久的兴趣和热情徜徉于文学的世界,保持对当代文学乃至当代文化的生动感觉。樊星努力在自己的研究中贯注这种现实感、生动感。他给大家作过的那些讲座也常常是与当前大家关注的文化话题密切相关的。

在走上文学研究道路之初,樊星的选择其实不止现当代文学一种。论理,英语专业出身的他,似乎更适合研究外国文学,或者是研究在那个年代源源不断涌进国内学界的西方文艺理论。可是他坚决地选择了现当代文学。

“能实现与现实生活的无限接近,是现当代文学最吸引我的地方。”

樊星坦言,选择现当代文学研究,一方面可以说是对社会生活与时代潮流的追随,因为他的青年求学时期正是“文学热”空前高涨的1970年代末到整个1980年代;另一方面也是对于个人兴趣的一种学习提高。现当代文学还拥有最广泛的的受众面,在现代文明熏陶下,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企业家、农民工,无论是做研究、搞学习,还是休闲放松、娱乐解乏,读读名著、翻翻杂志,文学都在与人类生活发生联系。文学的发展几乎贯穿着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它的影响力如此巨大。

“我热爱生活,所以就当然选择了现当代文学。”

“简单,有规律”,这是樊星对自己日常生活的评价。文学鼓舞人更好地认识自我,对人的一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持对文学的兴趣,有助于更好地感受生活、认识生活。

“我的生活中似乎从未远离文学。”对这一点,樊星感到欣慰。哪怕是在响应“上山下乡、战天斗地”口号的知青岁月里,在劳动间隙,他也会从随身的口袋里掏出文学书籍,一个人静静地品读。就着乡间的油灯,他读完了《虹》、《青春之歌》、《三家巷》,还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那些名篇,如《德意志意识形态》、《法兰西内战》等等……在读书和写作中度过了枯燥的年月。知青生活使樊星对中国最基层的民间有了真切的体认,对于他以后的文学、文化研究有着深远影响。在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以后,他已经发表了好几篇研究“知青文学与知青文化”的论文。在高中教书那漫长的5年时间里,樊星的生活也从未与文学隔离。那时他一心想成为一个小说家,写了几十个中、短篇小说,都没有发表。倒是几篇读书笔记在投给《书林》和《文艺评论》杂志后不久相继问世了。于是他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是文学评论。这样,他决定考研究生。经过1年的准备,樊星终于在 1986年春节过后走进了研究生考场。考试过后的一周时间里,他发现握笔的右手都不能再像平时那样自如地握笔了――因为在考试的几个小时里的奋笔疾书,让右手手指“操劳过度”,在考完试后突然松下来,才感到酸疼,一直疼了一个星期。在那个考完试的元宵节晚上,亲人们都上街看灯去了。樊星对看灯没什么兴趣,就舒舒服服洗了个澡,然后躺在床上开始读因为备考而来不及读的中篇小说《老井》。不久,樊星从导师王凤先生那里了解到,自己的总分、专业两项考了第一。这样,他的人生角色再次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将作别高中老师的生活,成为中文系一名研究生,从而在更广的生活空间与文学亲密接触――他终于能够甩开膀子,干自己喜欢的事业了。

理解是立足社会的第一要义

在自己求学、治学的几十年里,他对“理解”二字,有着深刻的体认。

1977年恢复高考时,知青樊星的理想是考取名牌大学。他借来了一些复习资料认真准备,就连出工务农时口袋里也装上一本高中数学教材,休息时就掏出来看上几页。他以为凭借自己的实力,考上名牌大学不成问题,却万万没有想到由于填报志愿失误,最后收到的是一家师专的录取通知书。在好长一段时间里,他都觉得这不真实,亲友、同学和老师也都不相信这一事实。这次失误可能是樊星目前为止遇到的最大挫折。可是他很快从难过的情绪中走出,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因为我很快认识到一个事实,优秀对于一个人而言,不总是常有的。与其说在一边自怨自艾,不如调整状态,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新的挑战中去。我们那时候提倡‘与时间赛跑’,我是没有时间来叹息的。呵呵,不也是师范生出身吗,不也一样做出了了不起的成就吗?想到这些,我便更好地理解了社会,理解了自己,心情也平静了。”

的确如此,在求学师范和高中教书那近10年的时间里,樊星对自己的要求没有一点松懈。他保持着大量地阅读,博览群书,笔耕不辍。1980年,还在本科期间的他,学术观点就已经被全国大型文学杂志《诗刊》引用过;1983年,他的读书笔记《这样探索人生》,在中国文化界颇有分量的《读书》杂志全文发表。这些都得归功于与他对现实社会的深刻理解,从而对自己做出了准确的定位。

“这是个提倡个性的年代,但又是个性很容易在喧哗中流失的年代。简单的生活有助于我们保持比较独立的生活方式和个性意识。当然,另一方面,在与那些时尚的生活方式保持距离的同时,还应该去理解它们。因为生活方式已经多元化了。如果不理解与自己不同的生活,恐怕也很难理解现在的文学吧。应该保持个性,发展个性,但也应该理解别人,理解世界,唯此才能体味生活的丰富和文学的复杂。”

当前文化领域商业化、娱乐化气息弥漫,尤其是在上个世纪末网络文学兴起之后,传统意义上的“严肃文学”已经日益面临边缘化的窘态。对于这样的现状,樊星也有自己的理解。

“可不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呢?一方面,商业化的确带来许多消极作用,使许多作家变得浮躁,‘媚俗’;但另一方面,商业化也促使一些优秀作家,像史铁生、韩少功的作品更快地走向大众。也就是说,商业化也有积极的一面,值得研究:为什么那样高品位的优秀作品也能走向市场?还有,在生存竞争压力极大的现代社会,文学的适度娱乐性也有利于大众生活压力的放松。而网络文学悄然兴起,事实上也推动着大量的文学青年涌入文坛,草根阶层的写作者们,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樊星分析说,这种现象既是商业化推动的结果,也彰显了文学的多重价值。像池莉的《生活秀》甚至推动了武汉小吃鸭脖子扬名全国,许多外地人到了武汉就要去吃吉庆街的鸭脖子,这也是文学推动商业发展的一个成功范例吧。文学的商业化进程既能使不少文学青年迅速成名,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更多的文学青年进入文学的园地。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对“文学与商业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作简单的否定,而应该深入去思考文学的复杂性――不是简单的“骂”或“捧”,而是去发现、去理解文学以及世界的丰富与玄妙。

篇(2)

一、总体实施方案

师范生现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从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两方面展开改革。要点如下:1.教学方法改革:实行专题化教学,重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多样化。(1)为使教学回归文学本体,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审美素养,遵循“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阅读”的原则,突破面面俱到的“大文学史”教学模式,以某类文体、某类作家作品、某种文学现象等为线索,打破教材章节割断和时间限制,将分散的知识纵深归纳,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专题后予以教学。(2)与新时代语境、师范生特定培养目标协调,在现有教材内容陈旧的情况下,自创性适当增加新的专题板块。(3)为增加教学的生动感和及时有效性,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形成教、学良性互动,在自主编写出较成熟的个性化、特色化、专题化教材之前,以自编教学大纲为依据,将自制多媒体课件、教材、作品选、学科网站、网络数据库等资源予以创造性综合利用,建立网络平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2.教学评价体系改革:配合更新后的教学内容,以多样化作业形式和灵活的过程性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1)为提升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团体合作精神,增强其师范专业素养,帮助学生组建课程学习团队。各队每学期各有分工又团结协作地完成某一专题研究和展示,教师根据其团结协作程度、PPT质量、讲解效果等予以综合打分,作为该组每位成员的统一成绩,按平时成绩的50%计算。(2)为提高学生作品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审美素养,借鉴王晓初教授2011年提出的现代文学课改思路——要求全学期学生写作读书笔记共15篇。其中2篇以电子文稿形式随时发送给教师,教师给出精要点评和修改意见。其余13篇读书笔记期末一并检查,并给予成绩,两次成绩各占50%,计算为平时成绩的50%。(3)学生课程成绩按期末60%,平时成绩40%计算。

二、具体实施方案

遵循上述整体改革思路,具体应从教学目标重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等方面展开师范生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尝试。1.为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和师范专业素养,对其就业产生一定的良好引导和示范作用,推行以教学内容和作业形式专题化、课程学习团队化为标志的专题化教学。主要进行以下工作:(1)教学方法改革:实行专题化教学,重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多样化。①将授课内容整体分为几大板块——框架性、贯通性的宏观概括;重要文体发展演变及代表作家作品;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世界文学、现代文学的关联;与师范生专业实际存在密切关联的“儿童书写”等。各板块再细分为若干专题性内容。②以自编教学大纲为依据,将自制多媒体课件、教材、作品选、光盘、网络数据库等资源予以创造性综合利用,建立网络课程平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及时有效性,形成教、学良性互动。(2)教学评价体系改革:配合更新后的教学内容,以专题讲演和读书笔记形式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全班各学习团队每学期完成专题讲座一次,作为与任一专题性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延伸阐释:各组成员集体协商确定专题内容和基本思路后,每人各有分工——或寻找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材料,或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或进行文字润色,最后由一位或几位同学在规定时间内辅以多媒体课件展示完成讲解,组内其他同学同时进行作品朗诵等辅工作,教师和其他组成员根据其团结协作程度、PPT质量、讲解效果等进行现场点评,并通过考评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2.为将知识传达与能力培养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写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作品阅读、写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其审美素养,围绕对经典作品的细读展开对话式教学。主要进行如下工作:(1)提供50部审美价值、时代特质兼具的作品阅读书目(含必读、选读两部分)。(2)利用课堂教学,示范性地解读各范式经典作品,解读中适当融入文学理论视野,尤其注重对经典作品的细读,教师推荐国内外相关经典论著(李健吾著作、欧阳子《王谢堂前的燕子》等),以引导学生切实掌握深入文本的有效途径,提高解读能力。(3)借助各种形式展开师生、生生之间有关作品细读的对话,促进学生对经典作品的个性化、多元化理解。教师通过电子邮件对学生电子读书笔记进行深入点评,对有关问题进行详细探讨,以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师定期针对学生电子读后感情况予以全班范围内的及时辅导;各学习团队内部进行读书笔记互相批改工作;全班每学期举行两次有关必读作品的读书笔记现场交流、讨论活动。(4)以考促学,通过考评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深入阅读积极性。专题化、对话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难免遭遇诸多实际困难,需要师生齐心合力予以克服,通过实践不断对原有思路和具体内容予以反复调整,从而将师范生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作者:李红霞 单位:绍兴文理学院

篇(3)

一、课外阅读评价原则的多元化

1.模糊性原则

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语感、语素等要素进行细微评价,而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如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进行评价等。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所以又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评价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只要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

2.导向与激励性原则

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改变过分强调评价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外阅读评价是建立在导向性与激励性基础上,通过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对其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使其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评价内容的灵活化

1.多读书──内容与范围

(1)在《学期课外阅读计划》中,选择适合自己读的健康有益的书。鲁迅先生曾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专看文学书也不好。”要博览群书,要涉及名家名篇,现代、当代文学作品,涉及科普读物、报刊、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对新发现的好书进行阅读,可以申请更改《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将其列入《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当中去。

(2)《周课外阅读计划》,可以按照教师推荐的书目进行阅读,也可自行寻找与本周学习课文有关的文章、书籍、报刊等。

(3)上课时间每周阅读量不少于1.5万字,寒假或暑假每周不少于2万字,总体阅读量每学期不少于25万字。

2.会读书──技巧与方式

(1)“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学生要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并能运用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多种方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2)积极参加读后叙述课、评价课等语文活动课。

(3)上好读书笔记交流课,并运用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多种方法,写好读书笔记。

三、评价措施的层次化

1.资料查阅法

查阅内容:《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周课外阅读计划》、《读书卡》、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查阅时间:《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学期初审核、期末验对,其他内容每周查阅一次。

篇(4)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顺应时展要求,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例如,它有利于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创新,加强学生综合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技能,为整个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关注,但目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一些任课老师仍采用“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不注重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制约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提升。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传统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教学目标往往定位为:学生通过基本文学知识和文学理论学习,以实现强化学生文学能力,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为目的。由此可见,传统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目标强调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写作能力和鉴赏水平。这对丰富学生文学知识储备,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具有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整个社会愈加呼唤应用型人才培养,传统课程教学目标越来越不适应社会需要,不仅制约学生知识应用水平提升,也难以确保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不合理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这是推动教学顺利进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然而以前教学内容以纸质教材为主,学生获取知识也主要通过教材。而教材内容是静止的、封闭的,难以及时更新和完善。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主要讲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知识,缺少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实践教学环节。这样不仅难以丰富学生知识储备,不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同时也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

(三)教学方法较落后

要想更好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教学方法是必要的。但部分任课老师思想观念陈旧,主要采用“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局限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和分析,学生则通过听课与做笔记获取知识。整个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缺乏,学生实践和锻炼机会较少。此外,任课老师忽视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没有为学生创造试讲机会,不注重组织学生进行写作实践训练。最终导致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不强,实践和锻炼机会缺乏,不利于提高学生知识应用技能。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策略

为改进教学中的不足,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对工作岗位适应性,有必要采取以下策略。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

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拥有广泛的岗位适应性,且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它是“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岗位群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因而教学目标应指向学生内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用型人才应具备扎实的文学和语言学基础,掌握文学基础理论和知识应用技能,能胜任文学、语言学、新闻、编辑、教师、秘书、宣传等不同工作岗位。为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突出培养学生的“说”、“写”等应用能力,让学生成为拥有扎实文学基础知识,具备良好审美能力,且拥有较强语言组织和写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引导学生熟读经典名篇,掌握文学作品阅读、分析和鉴赏技巧,以增加文学积累,提高文化素养。还要注重提高学生文献查找和阅读能力,提升文学作品研究能力、文学表达能力与书写能力。

(二)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由封闭走向开放

转变传统的局限于对书本知识讲解,重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强调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1.充实本土文化方面的教学内容。为丰富学生文学知识积累,更好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教学内容设置要突破以名著讲授为主的模式,补充本土文化方面的内容。要将本土作家生平简介、代表作品,研究的最新成果等传递给学生,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例如,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增加江西籍现当代作家曾文辉、凌翼、范晓波、姚雪雪等作品的讲授,有意识渲染教学的乡土特色,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学的鲜活特征,拓展学生视野。值得注意的是,为避免本土作家讲授过多占用课时,可以专业选修课形式开设《江西省现当代知名作家作品研究》课程,采用专题讲授形式,构建“专业-专题”课程新体系。既反映本土文化,突出地方特色,还能充实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内容。总之,本土作家和本土文化的引入,有利于增强学生自豪感,密切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联系,对弘扬本土优秀文化,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更好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也具有积极作用。2.将纸质教材与学科精品网站结合。突破传统纸质教材的单一性与单调性特征,将纸质教材与学科精品网站结合,构建立体化与开放性课程。注重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开发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课程网站,同时上传相关的音像制品、影视作品、多媒体课件等。这样不仅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对纸质教材进行补充,还能让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在学科精品网站开设课外阅读书目推荐、作品欣赏指导、阅读实践、写作训练、话题探讨、科研实践、优秀习作展示、交流评价等栏目,并不断补充和更新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同时借助互联网为学生提供电子图书馆、电子期刊等链接,拓展并延伸教学内容,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总之,将纸质教材与学科精品网站结合,不仅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开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三)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实践教学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将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结合,重视实践教学,以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1.课堂实践教学

改变传统的“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综合采用话题讨论、试讲等方式,以实现提高学生知识应用技能的目的。(1)合理设置讨论话题,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有必要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内容和目标,合理设置讨论话题,为学生创造口语表达机会,以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有必要将课堂讲授与话题讨论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了解他们对作品的感受和体验。例如,余秋雨笔下上海人的形象特征是什么?老舍戏剧中展示怎样的京味文化?张爱玲小说“阴冷”风格为什么在当时成为热点?王琦瑶与白流梳形象的异同点有哪些?通过设置这样的讨论话题,让学生遵循“思考话题查找资料准备发言提纲课堂发言和交流”的流程讨论,既能拓展和延伸教材内容,还能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2)适当为学生创造试讲机会。这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职业技能,将学生打造成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课前有必要为学生安排6-8分钟的试讲机会。让学生自主选择并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收集有关资料,拟写试讲提纲,制作幻灯片并试讲。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勇气,还有利于驱散懒惰,让学生在试讲中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也为学生毕业后更好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2.课外实践教学

提高对课外实践的重视程度,为学生创设课外实践机会,让学生加强锻炼,提高知识应用能力。(1)加强学生文本阅读实践。文本阅读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基础和重点,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强化学生文本阅读训练。这样既能让学生感悟作品魅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分析,还要辅导学生课外阅读,推荐阅读书目,采用批阅读书笔记、汇报阅读成果、课堂讨论等形式检查。还可以举办优秀作品专题研讨会、诗歌朗诵会、读书交流会、分角色表演剧本片段等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知识应用技能。(2)组织学生进行写作实践。为更好培养应用型人才,强化写作实践是必要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学生写作能力要求高,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就业范围更广,岗位适应能力更强。为此,教学中有必要突出学生写作能力训练,以实现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目标。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通讯、总结、计划、调研报告等多种文体写作训练,并认真批阅,将每次写作训练成绩折算成一定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还可以在精品课程网页开辟“中国现当代文学习作专栏”,上传优秀习作,让同学们相互借鉴和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

三、结束语

随着整个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要顺应这种趋势,优化教学内容设置,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作为任课老师,也要更新思想观念,提高课堂组织能力,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前提下,认真组织学生参与实践锻炼。改进考核评价,强调学习过程考核,增加实践环节、自主学习所占比重,从而更好引导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也为整个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学生只有产生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1.巧用故事悬念诱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教师说要讲故事,学生们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嘎然收声:“后面的更精彩,想知道结果,自己借书看吧。”《木偶奇遇记》、《一千零一夜》……学生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的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善用环境氛围激兴趣。有意识地把学生带进图书馆、阅览室参观,任他们随意翻看,感受课外书的吸引力,感受书迷专心致志读书的精神,感受那浓浓的读书氛围,从而激发阅读愿望。在教室中建立读书角,让学生将自己认为优秀的课外读物带到班里,做完作业后经常聚在这里看书,看完后交流、讨论,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也加强了同学间的知识交流。学生在家的时间最多,家庭是学生阅读的重要场所,因此建议家长建立家庭书架,让它成为学校课外阅读的重要延伸,鼓励学生节约下零用钱,经常为自己的书架添本书。

3.勤用活动促兴趣。小学生往往缺乏坚持阅读的恒心。为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爱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笔者在班中成立了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开展小组阅读竞赛活动,同时在班内开展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读后感》交流会、《小作家》擂主大比拼等活动。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精心推荐,让学生“读好书”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不深,原有的知识也不太多,所以在课外书的选择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很容易被不良因素所干扰。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让学生有好书可读。根据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笔者精心选择了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推荐给学生:一是童话,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二是寓言,如《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三是故事,如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四是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五是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笛福《鲁滨逊漂流记》、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六是当代文学作品,主要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一本好书,以它的健康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让学生在教师精心推荐的书目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书阅读,“和高尚的人谈话”,与优秀的人物为伍,置身历代伟人之间,闻其声,观其行,见其人,与他们情感交融,悲喜与共。

三、授以方法,让学生把“书读好”

很多小学生书读得并不少,阅读能力却未见提高,究其原因大多是阅读方法不对,往往只是一味追求惊险、离奇的故事情节,一门心思看“热闹”。结果是书读了不少,收效却不大。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导”字上下功夫,“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

1.指导精读。所谓精读法,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咬文嚼字的阅读方法。元人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篇(6)

以文本为根基,加大阅读原著经典当下的现当代文学史以史德方式注重对整个文学发展脉络的梳理,对发展轨迹的描述,对重点作家作品的点拨,而相对忽略和轻视了文本阅读。老师和同学们热衷的是各学术期刊、论文专著所撰写或者转发的各类文学评论与文学批判,各类考核也以文学史的现象为主体,而忽略了对第一手文本作品的研究描述。更加奇怪的是师生对随手一个作品、随意一个作家都能评论的头头是道,对原本原典却没有完整、系统、深入地品读过。简单化和程式化的表达首先违背了文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它很难做到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提升自己的审美分析能力、激荡自身的人文情怀,进而最直接地去感悟文学的魅力,而限于背诵熟记一些万能回答模式的条条框框。将教材、论文当中的给定结论作为定论来规范答案,严重限制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而在文学的四要素(作者、读者、世界、作品)中,作品才是根本,离开了作品,文学史、文学思潮、文学学派也就失去了依附的基础,再多分析也是纸上谈兵式地夸夸其谈。因此尤其在学生基础薄弱、师资力量较弱的新型本科更应该提倡、鼓励、支持、要求学生大力阅读原著。在课前教师可以告诉整个文学史的教学进度和大致规划,告知学生什么时间段大致应该阅读完哪些经典代表性篇章,保证自身阅读进度与教学进度跟进,有可能的话阅读整本的原著;课堂上课前可以抽查几名学生复述小说情节、畅谈散文感悟、背诵优美诗歌,真正能够鲜活地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熏陶;课下也可以以小组形式让同学书写读书笔记、撰写课程小论文。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增强互动模式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繁杂、各类流派交错层叠,原本传统式的课堂讲授方式往往让学生应接不暇,在上一节课的课程还没有理解消化吸收的同时下一节的内容又出现。因此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和模式。要寻求师生之间的“共振”和协调,既要学生跟上老师,也要老师服务学生,尽可能在与教学大纲等硬性规定不冲突的情况下,多一些软性的活动。因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忠实地执行教学课程计划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师生共同熟悉课程、填充课程的过程。分成小组有代表的在课堂进行讨论演讲,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了文学教学课堂的丰富性,扩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益,同时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真正使教学成为创造性的活动。

改革原有考核方式,多以“大作业”形式如今的现当代文学考核方式仍多以书面为主,而且题型基本稳固在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作品赏析的老态模式。学生也只需要将可能考试试题进行整合,考前突击硬背一下就可以应付。这种单一的书面考试确实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知识的识记与掌握,但是在相当程度上也滋生了学生懒惰心态,以为考前刻苦背书就能够过关。因此教师在考核上要尽可能使用“大作业”的方式,由一元到多元让学生开动脑筋。比如制作关于现当代某位著名作家的年谱,让大家知晓分享作家一生的起伏事迹;排练优秀话剧,在彼此协作当中增强自身的团队意识、角色意识,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享作家的照片、手稿、作品原版封面设计等图片;抑或者让大家分享介绍自己获取文献、查找文献的经历,为将来撰写专业的学术论文打下基础。总之尽可能多种考核综合考察,减少单一方式的简单命题,只有老师想尽办法、出尽点子,才能防止学生懒惰,应付考试。

篇(7)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文学作品的兴趣,课外自读10部以上文学名著,总量不少于200万字。”我认为,如此强调语文课外阅读,至少有以下几点理由:

首先,是语文学习的自身特点决定的。语文学习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广泛性,在当今信息化社会条件下,影视广播及报刊的普及、网络的渗透,学生几乎无时无地不与语文有关,语文学习早已超出了课堂范围,可以说学习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

其次,加强课外阅读也是由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关系决定的。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继续和延伸。课内指导方法,带动课外;课外知识的运用和迁移,促进课内的提高。课内和课外相辅相成,单一的课堂教学等于掉了阵地的一半。

第三,加强课外阅读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家长并不了解职业学校的特点,认为课外阅读影响考试课程学习,于是把课外阅读视为不务正业而不屑一顾。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的学生除了课本还是课本,视野狭窄,知识贫乏,课余生活枯燥,致使身心发展受到影响,加强课外阅读可以说克服了此弊端。况且职业学校学生无升学压力,有充裕的时间增强文学修养。

第四,加强课外阅读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有益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同时还能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职业学校培养的是能力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能力做起,而不能把学生苑于课本和课内的小天地。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学生,我在开展课外阅读上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明确课外阅读目标,调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新生进校后,召开学生会,阐述课外阅读的意义,印发课外阅读的计划安排。护理专业学生大都是女生,进校年龄十六岁左右。感性思维优于理性思维,这为初期文学欣赏提供了便利。

首先利用五年高职护理专业中的前两年长假时间。一、二年级学生基本没有涉及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充裕,压力不大。语文的讲授也贯穿这两年。两个寒暑假里,学生没有假期作业。老师开列阅读书单既能为学生提供参考阅读书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得到正确的指导,避免盲目性。在选择什么书籍的问题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需要及阅读兴趣。所推荐的书籍要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接受能力,既要讲求思想性、艺术性,又要有趣味,可读性强。第一学年我先安排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必读的有《人到中年》《北方的河》《今夜有暴风雨》《棋王》《飘逝的花头巾》《芙蓉镇》《活着》《古船》等等。通过我国正统文学的熏陶,增加她们对社会的认识,激发阅读兴趣。另外每个假期学生可以自选一部中长篇小说,比如她们喜欢的校园文学。第二学年长假我安排学生系统阅读外国文学。必读的有《简·爱》《红与黑》《复活》《老人与海》《雪国》等,让学生领略别样的风格。此外我利用下午课余时间,安排学生阅读诗歌、散文等篇幅较短的文体。如报刊类的《读者》《小小说选刊》等。

进入三年级后,学生不再有专门的语文课的学习,专业课程的学习占用了绝大多数的时间。由于抽象思维能力逐渐成熟,这使她们有能力自主选择读物。她们的课外文学阅读欣赏主要是通过文学活动形式加以引导。

二、指导读写

周末开设文学讲座,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开展文学活动,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第一学期开设专题两讲,第一讲:阅读常识;第二讲:《怎样摘抄》《如何写内容提要》。第二学期专题:文学欣赏常识。第三学期安排小说欣赏专题。第四学期开展文学评论写作专题。对于三年级以上学生的指导,主要通过不定期文学讲座以及定期的读书比赛。

三、督促检查

在每学期开学报到时,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主要是书面检查读书笔记,对部分学生也可以口头检查。在校学习期间的检查也可以采用学生互查形式,所有检查结果与语文成绩挂钩。

四、组织交流,总结表彰

每学期的开学、期中、期末,计划出专门时间组织学生交流,开展文学活动,评出优胜者。1.让学生口述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文章。2.分组交流读书笔记,评出2~3名优胜者,并在班上交流。3.组织学生评出讲述和读书笔记的优胜者,学生在推荐优胜者时均须写下简明扼要的理由。4.召开学生代表会进行总结,表彰优胜者,让学生自己畅谈课外阅读的收获,巩固其成果。当然也可以用文学活动形式,比如故事会磨炼口才和胆量;朗诵会有助于学生感受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和提高审美水平;举行戏剧表演则使学生学习怎样与人合作;编抄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文学知识竞赛既拓展视野又增强竞争意识;影视欣赏能丰富学生对作品的感悟。文学艺术特有的审美功能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自我完善,有效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文学修养。

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阅读,大大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知识面。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有所提高。另外,更主要的是陶冶了学生情操,对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篇(8)

在教学中,首先是构建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成长、合作学习的平台。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学潜能、个性得到张扬,课堂上开展发展性的教学活动,极大地焕发了课堂的生命活力。不仅仅是回归教育本位,更是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把课堂教学建立在小组合作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从而使课堂结构和教学活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引发出崭新的教学功能,尤其给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这种新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超前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学潜能;课堂展开启发性的教学活动,让课堂充分焕发生命活力。一般说来,所谓自主绝非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调控下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中坚持“少讲多学”,即教师少讲,学生多学;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做。教师如何抓住这一契机加以引导就成了关键,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读书时间和练习时间这样才能打破以往束缚学生自主学习的桎梏。这样教学与发展就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机制。合作是多方面、多渠道的,既应有师生之间的合作,更应体现学生之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师是引导者、启发者;学生之间的合作则体现学生的互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让学生产生一种互助友爱的感情,体会到帮助人的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学有乐趣,学习积极性也有明显提高。

其次,改变教师单向授课模式,构建“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给学生以自主的学习权利,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求知过程都是不可能自然延伸,新的知识不是我们灌输进去的,而是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参与、探索、自我构建而获得。另一方面,教师要更新观念,要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普通一员,融人到学生学习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课堂教学环境,并通过教师引导,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教师应成为深刻理解学生的观点、想法和情感特征的知音,与学生共同探索新知;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比如通过讨论课的进行,既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驾驭材料、表达观点的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只有通过讨论,教师才能准确把握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获取新知识的思维障碍,在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发现问题并即将解决问题时,经老师开导,学生便豁然开朗,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中感受到思维的乐趣,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当然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某种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份,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让师生在互动中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突显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无拘无束的提问以及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设疑,方能使课堂充满着智慧的挑战,显露出勃勃的生机。

再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加课堂趣味性。除了传统的授课方法,还可以配合多样化的方法。如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电影片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借助多媒体使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融会贯通,增强学习的形象性、直观性、兴趣性。当代文学有很多作品被改编为电影,这对于阐释作品提供了有效的资源。如《活着》、《动物凶猛》、《妻妾成群》、《t高梁》、《伏羲伏羲》、《万家诉讼》等都拍成了电影,教师在讲授这些作品时,可以播放相应片段,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如由余华小说《活着》改编的电影《活着》,能增进学生对当代小说新写实小说特点的了解。新写实小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主体”和“历史”的解构,如果教师仅仅从小说出发,向学生讲解会显得枯燥而晦涩。但辅之以视频资料:福贵在赌场输光了所有家产,开启了他流浪的时光;经历了战争劫后余生的福贵毫不犹疑选择了回家,见到妻子女儿朴素又真诚的欣喜;“”到来以后福贵家庭的妻离子散等等,我们就很容易理解,电影将文字描述的场景转化为影像,更能丰富和加深我们对小说的想象力。与此同时,我们辅之以课外活动,如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撰写影评、支持学生社团改编、表演文学作品、参加各种层次的比赛等,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情。

要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就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为自主学习奠定自信的基础。

篇(9)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灵魂所在。在成为本科院校之前,很多专科学校的老师多为本科学历。大多数学校升本之后,都会实施一些提高教师学历学位的措施,这对于提高师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虽然教师们大都通过各种形式取得了硕士学位,但绝大部分是通过在职形式取得的。由于学历欠缺,又缺乏严格的学术训练,导致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方式、能力素质等方面难以有质的提升,也就很难胜任本科阶段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工作。部分新升本科院校由于地理位置较偏僻,办学条件较差,办学经费较为紧张,在引进高学历教师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也就难以形成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缺乏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

(二)教师的教育理念不能适应本科教学

教育理念就是人们追求教育的理想。升本之后,学校虽然会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但在短期内很难搞清本科与专科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区别,甚至有不少教师认为本科就是比专科多一个学期的课程而已。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不少老师仍旧固守专科阶段的教学模式,只是多讲一部分文学史和作品,教学缺乏广度和深度,不能满足本科教学工作的需要,也就难以发挥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提升本科学生素养能力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更新慢,教学手段落后

由于科研能力的限制,很多教师不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也就无法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甚至有一些教师把多年前写的教案反复使用而不做任何更新,采用与中学语文类似的教学方法,认为讲文学史就是了解作家生平和分析作品总结其中心思想,根本没有自己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和见解。在教学手段方面,即使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只是把教学内容一字不落地复制到课件上,板书变成了念课件。教师对知识体系的勾勒、课堂结构的设计和教材知识的整合等方面做的很不到位。

(四)生源整体质量偏低

新升本科院校的声誉往往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考生报考积极性不高,生源质量远不如老牌本科院校。再加上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很多学生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将来的工作没有直接的作用,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英语、计算机等实用课程的学习上。

二、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以文本为根基,加大阅读原著经典

当下的现当代文学史以史德方式注重对整个文学发展脉络的梳理,对发展轨迹的描述,对重点作家作品的点拨,而相对忽略和轻视了文本阅读。老师和同学们热衷的是各学术期刊、论文专著所撰写或者转发的各类文学评论与文学批判,各类考核也以文学史的现象为主体,而忽略了对第一手文本作品的研究描述。更加奇怪的是师生对随手一个作品、随意一个作家都能评论的头头是道,对原本原典却没有完整、系统、深入地品读过。简单化和程式化的表达首先违背了文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它很难做到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提升自己的审美分析能力、激荡自身的人文情怀,进而最直接地去感悟文学的魅力,而限于背诵熟记一些万能回答模式的条条框框。将教材、论文当中的给定结论作为定论来规范答案,严重限制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而在文学的四要素(作者、读者、世界、作品)中,作品才是根本,离开了作品,文学史、文学思潮、文学学派也就失去了依附的基础,再多分析也是纸上谈兵式地夸夸其谈。因此尤其在学生基础薄弱、师资力量较弱的新型本科更应该提倡、鼓励、支持、要求学生大力阅读原著。在课前教师可以告诉整个文学史的教学进度和大致规划,告知学生什么时间段大致应该阅读完哪些经典代表性篇章,保证自身阅读进度与教学进度跟进,有可能的话阅读整本的原著;课堂上课前可以抽查几名学生复述小说情节、畅谈散文感悟、背诵优美诗歌,真正能够鲜活地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熏陶;课下也可以以小组形式让同学书写读书笔记、撰写课程小论文。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增强互动模式

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繁杂、各类流派交错层叠,原本传统式的课堂讲授方式往往让学生应接不暇,在上一节课的课程还没有理解消化吸收的同时下一节的内容又出现。因此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和模式。要寻求师生之间的“共振”和协调,既要学生跟上老师,也要老师服务学生,尽可能在与教学大纲等硬性规定不冲突的情况下,多一些软性的活动。因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忠实地执行教学课程计划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师生共同熟悉课程、填充课程的过程。分成小组有代表的在课堂进行讨论演讲,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了文学教学课堂的丰富性,扩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益,同时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真正使教学成为创造性的活动。

(三)改革原有考核方式,多以“大作业”形式

如今的现当代文学考核方式仍多以书面为主,而且题型基本稳固在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作品赏析的老态模式。学生也只需要将可能考试试题进行整合,考前突击硬背一下就可以应付。这种单一的书面考试确实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知识的识记与掌握,但是在相当程度上也滋生了学生懒惰心态,以为考前刻苦背书就能够过关。因此教师在考核上要尽可能使用“大作业”的方式,由一元到多元让学生开动脑筋。比如制作关于现当代某位著名作家的年谱,让大家知晓分享作家一生的起伏事迹;排练优秀话剧,在彼此协作当中增强自身的团队意识、角色意识,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享作家的照片、手稿、作品原版封面设计等图片;抑或者让大家分享介绍自己获取文献、查找文献的经历,为将来撰写专业的学术论文打下基础。总之尽可能多种考核综合考察,减少单一方式的简单命题,只有老师想尽办法、出尽点子,才能防止学生懒惰,应付考试。

(四)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学以致用显成效

绝大部分的新生本科院校都是地方院校,更多的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因此依托地方资源,在地方文化热土当中吸取营养、感悟文化是水到渠成,也是必然要求。现当代文学教学时一方面可以“走出去”,尽可能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作家故乡实地考察,研究特定时代的人文环境和特有底蕴。这种将原先传统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体系当中加上“实践育人”更易凸显实效。以我校所在地新乡市为例,以刘震云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家已经进入了文学史教材。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去探寻作家足迹、参观博物馆与展览馆、做社会调查,这样就可以建立文化底蕴,提高其在社会实践中融会贯通文学知识的能力和素质。另一种就是“请进来”,邀请本地作家、诗人代表来学校和学生面对面做直接的沟通交流,让大家真正近距离了解作家的生活状态、喜怒哀乐,分享作家们的创作经历、展示其创作成绩、更直接地去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篇(10)

【关键词】

陕西中医药大学;现代文学课程;现状分析;改革构想;实施方案

一、陕西中医药大学文学课程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转型导致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化,文史哲学科遭遇冷落,文学课程也出现边缘化倾向。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教学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淡化专业,强化素质教育,增加大量通识课和选修课,导致专业课课时压缩。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陕西中医药大学文学课的教与学急需加强。文学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包括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同内容。陕西中医药大学文学课程有一支精良的教学团队,他们不断革新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特点,不同程度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以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目的,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语言文学工作者。本课题组授课教师积极参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实施的各个环节,认真开展各项教学和实践工作。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本专业知识现状和需求;转变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变革课程评价体系;督促学生阅读文学原著,查阅相关论著论文,撰写读书笔记;充分运用现有教学条件,开展多媒体、影像等多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撰写学术论文和教改论文多篇,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以期达到教研相长的效果。

二、陕西中医药大学现代文学课程改革构想

自2014年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开始以来,本课题拟继续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每位学生参与教学环节,贯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基于课程自身的性质、特点与规律等,本课程组不断探索与实践,提出并实施的教改措施、拟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现代文学课程综合改革》

本课题从陕医大现代文学教学发展足迹和现状出发,对现代文学第一课堂在教学机制、师资状况、学生素养等方面存在的局限和不足进行逐一剖析,努力查找并分析原因,试图寻求促进现代文学教学第一课堂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构建现代文学教学第二课堂内容体系,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贯通。

2、《现代文学课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的建构》

鉴于本课程的特点,改变单一的闭卷考试方法。可以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或指定作家或篇目,以论文方式考核。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将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比例调整为4:6,即平时成绩占40%,除常规的出勤、提问、讨论外,重点是将学生的读书笔记、学习心得、课堂练笔等计入平时成绩;卷面成绩占60%。现代文学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将成绩测试与水平测试、能力测试有效结合,旨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精神。

3、《现代文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探索与实践》

主要是解决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课件、影像材料等在教学中的内容、方法、比例等应用问题。逐步实现现代文学课程的网络化教学。

4、《现代文学课程第一课堂教学研究》

主要是解决现代文学课程与美学、文艺学、语言学等学科融合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实施

1、建立精讲——实践——自主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精讲是指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系统讲授知识点,着重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实践是指根据教学重点难点,教师设置问题,以分组讨论、学生讲课等方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自主研究是教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学科动态,对学科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我观点,撰写相关论文。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原著导读法:文学课程的学习最基本的要求即是尽可能广泛地阅读原著,文学专业学生的作品阅读不是纯粹的娱乐,应该带着问题阅读,运用知识储备,分析作家作品的创作意图、主题和艺术性等相关问题。

(2)启发式教学法:授课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增进师生的了解。

(3)多媒体与影像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方式最大优点是直观形象,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本课题根据实践教学大纲,适度安排多媒体和影响教学,辅助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力求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3、建立量化考核评价体系

改变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将学生平时表现进行量化打分,如课堂讨论、试讲、平时作业等进行综合评定,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在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经验的同时,结合陕医大学生特点和现有条件,尝试着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整合,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改革单一的考核方式,将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设置问题、课堂讨论、学生试讲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自觉能动性,形成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中国现代文学是陕医大人文管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囊括1919-1949年所有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内容庞杂,作家作品众多。在有限的课时内,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授课教师明显力不从心。如何根据教学大纲,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化繁为简,精讲多练,重视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自学,了解学科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提高学生的文学感悟和鉴赏能力。

四、已有基础与改革目标

1、已有基础

(1)《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是陕医大2014年精品资源共享建设项目之一,已开展多次实践教学,包括学生讲课、小组讨论、作业讲评等形式,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对所学知识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个人见解。

(2)《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2012年分别荣获院级、校级一等奖、二等奖;《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荣获陕西中医药大学2014年多媒体课件比赛中二等奖;在全国多媒体课件比赛中荣获高校文科组三等奖。

(3)学校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教学改革工作。鼓励专业课教师进行教学法研究,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建立了教学改革优秀论文奖励机制;开展教案展评活动;举行多媒体课件大赛等,调动教师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

上一篇: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下一篇: 工程建设施工合同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