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6:18: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文学素养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教学领域中广泛应用到现代教育技术。先进的信息技术,不但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进行了充分的突破,同时对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最大程度的优化,让学生的语文知识面进行了扩展,从而有效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如在学习《翠鸟》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设计了精彩绝伦的多媒体课件。在表现翠鸟身上羽毛颜色的时候,课文中出现了三个词语,分别是“淡绿色”“深绿色”“翠绿色”。如果仅仅从字面上来理解这三个词语,就算教师讲解得如何丰富,学生也无法理解这三个词语所指向颜色的区别。但是,教师如果能够借助于多媒体展示这三种颜色的羽毛,然后通过这个具体的物象来告知学生什么颜色是淡绿色,什么颜色是深绿色,什么颜色是翠绿色,就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挖掘文本内涵,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本学习中,会出现很多的空白之处,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借助于自己的想象对这些空白进行大胆而合理的补充,从而对作品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充实。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可以扩展作品的内涵,让学生的思想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为我们留下的空白,深层次挖掘其中的积极作用,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在对《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进行学习时,我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粗读、细读和精读,让学生自己探寻文本内容中体现出来的问题。在反复阅读之后,有学生产生疑问:“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什么时候又出去了。父亲到底在忙什么呢?”而有的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疑问:“为什么父亲没有戴眼镜,而且头发乱蓬蓬的?”等等。将这些问题弄清之后,就能对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含义。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空白”之处,同时要将这些“空白”之处进行充分的理解,然后找到填补“空白”的方法。
三、强化训练,引导学生进行独特体验
一、现阶段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概况
(一)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不足
现阶段,我国在设计高校课程体系时,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不足,此现象在学分和课程设计方面体现出来。部分高校没有制定具体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将其与人文素质的课程进行调剂与补充,与专业课的重视程度差距较大,使其逐步边缘化。在课程和师资配置方面的投入不足,没有完善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具有明显的教学随意性;部分高校尽管开设人文教育课程,但缺乏完善的整体规划、培训方式和培训目标,没有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学生只是被动、机械的学习,没有达到教学效果。面对上述问题,高校要研究出推动学生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和新措施。
(二)校园文化没有结合人文素质教育
就当代大学生来说,多层次、多种类的校园文化实践与课程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其延伸了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网络化时代,大学生很多的课余时间用于上网,部分学生甚至沉溺到网络,但很多人没有利用网络来阅读经典文学名著。在此背景和环境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特别必要的。就现在出现于校园文化中的问题,很多高校没有进行整体和特色设计,部分高校片面的理解校园文化建设,认为开展活动、增强人文景观就足够了,造成特别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大学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力军,要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体现出他们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二、高校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作用
(一)文学艺术对于透视心灵的作用
优秀的文学作品,尽管属于虚构的“真实”,但此“真实”是浓缩和提练历史与生活,所以体现出传神凝练、形象生动的特点,可以更加深入地触动人们的灵魂,更加广泛地传递真理,使其更加具有哲学的意味。高校大学生既要拥有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文明修养,也要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康德所指出“能够征服精神的两种事物,人们越是深入的思索,越感觉敬畏和赞叹,此事物是心灵的法则与头上的星空。”而现阶段此方面却让人担忧不已。当道德准绳和心灵法则被忽略时,人文素质培养就是一纸空谈。因此,文学艺术在透视心灵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文学教育对于传承文化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出较强的审美性质,以有趣生动的形象培养学生,是进行人文精神和先进文化教育的好方式。文学艺术因为其形象更生动、直观,在潜移默化中体现出教育的作用。通过审美和艺术修养,转化世俗、引导人们,建立起人人都尊重人性、崇尚文明的社会。文化修养高的人,是知书达理、善于审美、超越世俗功利的人。而目前,传统的流失直接造精神的匮乏。文学作品是弥补缺失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运用其生动的形象揭示真理、抒感、再现生活,让人们在文字中体验并提高审美,体现出文学所具有的审美教育作用。
三、高校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途径
(一)设置课程
人文素质教育以课堂教育为重点,科学的安排课程是提高课堂教育水平的关健。借助有趣生动的形象培养学生,是推广人文精神和科学文化的优秀方式。文人素质教学中以通识教学为重要载体,兼顾专业方向课、专业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在通识教育中开设选修课和必修课,让大学生在课程选择方面不但能体现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与必须性,也要拥有灵活性与机动性。既要在艺术类、语文课上提高人文教育理念,也要增加古代汉语、修养与文化、中国文化史、西方文学、经典著作、经典文献等课程。设置课程要以实际为切入点,以学生专业为核心,根据高校的特点及具体情况,明确课程学习的时间与学习种类,让专业课和文化素质课形成互补与互动。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要选择不同的形式,如情境教学等,围绕着学生开展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在互动中让师生产生共鸣,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实践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提高学生文人素质的重要方式。优秀的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周围的环境使其拥有生动的思想,是资源丰富的宝库,教师要成为营造教育环境的人。”高校文化环境能够对学生造成影响,学校管理者与教师都要建立起与时代同步、以人为本,具有优雅格调的文化环境,逐步增强学生审美情趣。借助诗社、文学社等活动以及进行征文比赛、人文讲坛等多样化活动,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社团活动的思想性与人文性。在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方式通常具有更加鲜明、持久的作用。在建设校园文化时,能够强化教育目的、突出校园氛围,建立校园文化对于塑造性情、培育情怀、陶冶情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推动高校人文教育和文学教育的融合,建立起素质教育的科学理念,是妥善解决大学生缺少人文素养的重要方式。本文提出文学教育在透视心灵、传承文化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但目前高校在人文素质培养中存在一定问题,需要通过科学设置课程、重视实践活动等策略来解决问题,完善人文素质教育。高校要逐步树立起综合素质教育的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品位,将他们培养成为有境界、有道德、有志向、有理想的人才。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的持续发展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新时代下的人才竞争是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的综合竞争,人文素养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教育活动。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受人们重视。
一、什么是人文素养
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文素养”的解释如下:“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素养”,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思想修养等的总合。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可知,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和由此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具体说来,人文素养就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气质、修养和人格,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其核心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
二、英语教学对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掌握语言基本技能,更是一个了解文化、提高素养、拓展思维的过程。学习外国语言,掌握其技能,了解其文化,可以使学生更直接、更迅速、更全面、更频繁地接触和体验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而言,英语教学更是一个跨文化底蕴积累与升华的过程,是一个人文素养提高的过程。要运用一种语言进行交流,仅仅掌握一定的语言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要了解这种语言所附着的文化知识,因此,英语教学必须重视人文性,重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此类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由此可见,促进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职英语教学而言,它不是只为语言教学而教学,或只为等级考试而教学,而是要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新版《英语课程标准》清晰地阐述了英语课程教学的目的,即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整体国民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英语课程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性课程,而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课程。语言的确具有交流功能,但交流并不是语言的全部功能,学生学习英语不仅是掌握一种工具,更是改变他们生活与思考的方式。英语教育应该培养的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人、心胸开阔的人、关心他人的人、敢于冒险和均衡发展的人,这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全吻合。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及英语教学现状
当前,许多职业院校重视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并在课堂教学和各种考试的辅导培训上加大投入,从而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工作技能教育,而忽视了与人的个性发展紧密相连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缺失必将导致学生普遍存在有知识缺文化、有智商缺人性、有教育缺教养的问题。因此,人文教育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和优先地位。
人文素养已成为目前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长久以来,人文素养培养的任务总是落在语文学科上,多年来,我国的人文教育出现了不可忽视的缺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现代教育的目标,英语作为语言文化学习的一门学科,在人文素养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任务,英语教育也要体现人文精神。高职院校中的英语教学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片面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忽视具有动力作用的情感教育,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高尚情操的培养。当前的高职英语教育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包括一些批评,这是因为英语教育在某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现在需要做的是通过进一步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是所谓的给英语教育“降温”。
四、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一)转变教师角色,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使学生从一个自然的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即具有人文素养的人。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不仅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而且要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学习,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由教学中的决定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营造民主、活跃、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留出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使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发展语言能力,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坚信每一位高职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时刻体会到来自教师的温暖与关怀,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在情感上信赖老师,就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从而有效实施人文素养教育。
(二)利用课本资源,注重文化渗透,拓宽学生视野。
中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关键部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良好的语文教育可以使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受用一生。因此,农村地区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效。
那么,在新农村建设和新课改实施的大背景下,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究竟如何?笔者希望能够通过现状调查发现问题,从而对症下药,提出良策。
一.对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现状的调查
依据随机抽样的原则,在张家口农村地区随机选取200名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作为抽样调查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统计法等方法,力图获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为此,笔者编制了《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现状调查表》。该调查问卷共设计50道选择题,具体分为两个维度: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结构与职业素养现状。前者包括:语文教师的师资人数、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师缘结构、职称结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后者则具体从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情感素养三个方面着手。
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主要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知识、广泛的通识性知识(人文、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等知识);能力素养主要指:听说读写与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与管理能力、交流沟通与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自我完善学习能力;情感素养主要指: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有事业心和责任心、有爱心和进取心。
二.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归因分析
1.对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查
统计结果显示,85%的教师认为农村地区学校对语文教学不够重视,安排的中小学语文教师相对较少,师资数量不足;教师学历层次偏低,基本上是专科和本科学历,极少有研究生学历;年龄结构偏于老龄化,不尽合理;师缘结构属于“近亲繁殖”,几乎都是毕业于本省内的几所师范学校,很难形成互补学习的优势;职称结构基本合理,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不足,难以形成教学梯队。可见,对农村语文教学的不够重视是导致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重要原因。
2.对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构成的调查
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是指一个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须的素质。在回答“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哪些方面”题时,92%的教师选择了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情感素养,可见,大多数教师认为,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由三个方面组成,缺一不可。
3.对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现状的调查
a.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的调查。100%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语文专业知识,82%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文学爱好者,教师的文学偏好会影响学生,可见,扎实的语文专业知识素养是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而且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越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越大。在回答“您认为自身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够用吗”题时,68%的教师选择了“一般,勉强够用,需要不断深入学习”。这表明他们已经认识到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充电储备知识。
b.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调查。在回答“您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吗”题时,有95%的教师选择了“要系统学习”,有5%选择了“知道一点就行”。在回答“您现有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日常教学中够用吗”题时,70%的教师选择了“不够用,需要学习”。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使教育教学工作少走弯路,更好达到预期效果。因而,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系统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和完善。
c.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广泛通识性知识的调查。在回答“您认为掌握丰富的生活常识与自然科学知识是教好语文课必须的吗”题时,92%的教师选择了“是”。语文教学内容丰富,涉及众多学科,语文教师只有掌握了广泛通识性知识,才能深刻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和内容实质,把知识准确灵活地传授给学生。
4.对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现状的调查
a.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听说读写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调查。在回答“您认为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重要吗”题时,有93%的教师认为“非常重要”。在回答“听说读写能力是成为合格语文教师的关键吗”题时,88%的教师选择了“是”。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直接反映着教师能力水平的高低,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只有掌握听说读写与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学。
b.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管理能力的调查。97%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与管理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75%的教师认为能力欠缺,教学设计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该多接受学生建议,更好地设计教学。可见,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只有成功地将教法转化为学法,才能将知识有效地传达给学生。
c.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沟通交流能力与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调查。在回答“您认为语文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与心理健康教育吗?自身能力如何”题时,96%的教师选择了“要经常交流,但工作中却做得很不到位。”可见,教师虽然意识到沟通交流的重要性,但由于过分注重学生考试的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d.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的调查。在回答“您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具备班主任工作能力吗”题时,85%的教师选择“有必要,有利于提高自己语文教学效果。”可见,一名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只有深入班级,得到班级同学的认可,语文教学才可能收到良好效果。
e.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的调查。教育研究活动是教师结合教育实践,积极探索教育规律的重要活动,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在回答“现阶段您的教育研究能力如何”题时,94%的教师选择“欠缺,有待提高”。可见,教师的工作重心都在日常教学上,没有时间进行语文学科的教育研究。
f.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多媒体技术能力的调查。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是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和时展的必然要求。95%的教师表示,农村师资力量有限,教学基本上是“粉笔+黑板模式”;在回答“您的多媒体教学能力如何”题时,88%的教师选择“不太会,但愿意去学。”可见,要系统地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g.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自我完善与学习能力的调查。在回答“您认为通过什么方式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题时,86%的教师选择了“自学”,14%的教师选择了“培训和进修”。可见,大多数教师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希望通过自学和自主发展,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5.对张家口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情感素养现状的调查
良好的职业情感素养是从事语文教育的重要素质,那么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情感素养包含哪些呢?95%的教师回答得既全面又准确,即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有爱心、进取心,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回答“您认为语文教师的思想道德情操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大吗”题时,100%的教师选择“影响很大”。在回答“您认为语文教师满怀感情地授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吗”题时,86%的教师选择了“当然会”。在回答“您认为您现在的语文教学够积极认真吗?”题时,90%的教师选择了“不够,有些倦怠”。可见,农村相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已经使语文教师的工作热情大打折扣。
三.提高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的可行性措施
1.从农村实际出发,重视农村学校的语文教育,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加强语文教师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配置和效益。
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一方面,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兴建图书馆,配置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等,满足语文教学的日常需求;另一方面,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参与培训或进修,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同时有计划地选拔和培训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形成入门、合格、骨干、带头人等梯次教师队伍结构。
2.全方位地提高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
“学生心目中的教师,不是空谈家,不是不学无术的庸才,而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专门家。”[1]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丰富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在课堂上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接受。
农村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系统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生动活泼地传授给他们,从而保障教学的成功。如果教师不懂教育学与心理学,就如同一个心脏病专科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很难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中小学语文教育还处于教育启蒙阶段,教师只有具备广博的通识性文化素养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个知识渊博的教师,在教坛上总是更容易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教师特长和才华的每一次展现,都会引来学生多少钦佩的目光。”[2]可见,一个通晓古今的老师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多么重要。
3.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提升教育研究能力、应用现代化技术教学的能力、自我完善学习的能力。
现阶段的语文新课改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创新能力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而这正是教学研究能力的核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理应把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上升到教育科学的高度,认真加以研究,同时也是教师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
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提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教师合理地选用教学媒体,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两全其美。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3]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始终保持学习的激情,努力提升自我完善学习的能力。
4.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组织管理能力
高超的课堂教学与组织管理能力是成为一名优秀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善于根据语文学科艺术性与科学性并存的特性,从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选择多样化教学方法,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真正做到讲、练、听、实践的有机结合。
5.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破除职业倦怠情结,提升自身的职业情感素养,热爱所从事的文学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
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4]作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清楚认识到所从事的是一份充满爱的神圣事业,是一个值得毕生追求的事业,不要因为身在农村而怨天尤人,而要心怀大爱,去真心地爱我们的语文教育事业,力求让我们的汉语文化真正发扬光大。
那么究竟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情感素养呢?一方面,学校要定期举办师德教育研讨交流活动,通过典型特例来感召每一位教师,坚定他们作为农村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号召学生开展尊师重教活动,用实际行动去回报老师对他们的爱,让教师在心灵上得到爱的安慰,增强作为教师的荣誉感与自豪感。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论人民教师的成长[M].北京:商务出版社,1955.
[2]刘永康.语文创新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018-02
一、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缺失的表现
(一)语文知识获取兴趣不大。由于硬式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只重视学习成绩,并不能很好的调动自己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有些学生甚至只注重数学成绩的加强,认为只要上课简单的听讲就可以语文考试万事大吉,这些都制约了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兴趣,不利于语文知识素养的提升。其次,学生由于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大,只是对课程要求的内容进行硬性掌握,在语文素养这个更高层次上似乎相差甚远,对课外文学涉猎过于狭小,严重缺失文化熏陶。没有好的阅读兴趣,学生在高职语文课堂中就显得过于被动,课堂气氛过于压抑。
(二)高职学生认为高职语文教育收获一般。调查显示,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高职语文教育对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影响不大,都认为在高中阶段语文学习是巅峰阶段。其实,我们细细分析,不妨发现,在当前高职学校中,虽然学校在教育方面有一定的成就和贡献,但是其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理念都是传统的内容,并不能够对当前随着社会潮流而发展的学生有更大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们都定性的认为高职语文知识收获甚少,因此渐渐地就不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总结,不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而做出相应的对策。此外,尽管学生自身认识不够,但是由于当前高校语文管理不够严明,仅仅拿考试作为衡量的标准也使得学生语文素养在不断的缺失。
(三)语文知识的获取主要是网络。随着当前网络、多媒体数据的普及化,学生们都开始通过使用网络来进行课外阅读,高校图书馆的学生也日渐减少。尽管仍旧有一部分学生到图书馆借阅书籍,但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一般借阅字典、专业类书籍较多,像一些历史、哲学等书籍借阅率过于低下。网络阅读当前充斥着学生的空间,严重的改变着传统的知识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此外,在高职语文课堂上,学生们可能对枯燥的语文知识缺乏兴趣,但是面对着网络教学所给予的丰富的见识,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接受知识,从被动转为主动。因此,学生们长期依赖于网络学习语文也自然在情理之中。
(四)认为语文知识与专业、就业关系不大。目前,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学习语文知识对于就业作用不大。其中,认为语文学习对将来职业有帮助的占到15.3%,认为帮助相对较小的占到45%,认为能够提升个人自身的能力的占到53%。从这一组数据能够得出这一结果,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语文仅仅对于其个人自身的能力有关,对日后的就业关系不大。这就导致了在今天这个就业压力过大的社会中,追求与就业关系层面近的知识,而忽略那些不易就业的东西这种倾向更加强烈。
(五)高职学生语文能力一般。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上课听课中显得不是那么的专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并且,学生听说能力都不太突出,学生自身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缺陷,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就可以很好的认识到这一方面的不足。学生尽管已经是高职阶段,但是独立写作的能力仍旧缺乏,不能够很好地进行随笔、散文写作,甚至有了困惑都不进行询问了解,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在不断地缺失,不利于其素质的培养。
(六)高职学生对语文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多数学生在对待语文能力的重要性认识时,都显得过于偏低。并且,学生对于自身语文知识能力的批判性思维也不是很高,他们认为掌握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是无关乎重要的,只要能够考试好,有一份高大上的工作,这就是标准和准则。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造成这种现象的结果主要是由于学生功利主义的加强,以及学生对自己能力的限定,目光短浅,认为继续学习的意义都不大。此外,我们能够看到,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所产生态度不端正也是原因之一。
二、高职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意义
(一)增加知识的储备。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理解到,加快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在听说读写方面都有一个大的提高。语文素养其中包含了一个大的方面。语文包括了一个民族从古至今的一切的文字以及口口相传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想真正穷尽中华文化,那肯定是做不到的。增加知识储备的方式和途径很广泛。日常的交流、看书、读报等等都是增加文化素养的方式。语文素养提升,同时可以增加学生知识的储备。
在当今这一知识腾飞的经济时代,职业素养是对每个人的综合评价。在中职语文教育实践中,如何科学地渗透职业素养教育是每个中职语文教师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事实证明,把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中职语文教育中,能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综合素养,最终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一、认真解读课文内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中职语文课本所选篇目多为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那些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中:句句有美,字字含情。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激烈交锋,都会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都会给学生有益的思想教育和心灵启迪。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课文解读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课文的解读过程,实际是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语文学科应充分发挥其学科的美育作用,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多角度指导学生深刻解读课文,能起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诗歌《炉中煤》的解读教学中,既要给学生介绍诗歌的艺术特色,更要点拨学生感悟诗歌中所蕴含的火热的爱国热情;在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歌教学中,让学生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物”中体会豪放,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领悟振兴中华的壮志,从《荷塘月色》中感受荷塘月色的清美……教师在全方位点拨学生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加强人文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强化文学素养教育,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构建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创新教育视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一个人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具备创新思维意识。创新思维能力是大脑中创新智能系统中最关键的要素,而形象思维是创新智能系统中最核心的要素。中职语文教育对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和大脑的完善、思维质量的提高都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强化文学素养教育可以大大推进中职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便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诗词《沁园春·长沙》时,“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其表达的是一种热爱祖国大好山河,激昂亢进之情;在阅读杜甫的《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时,能感受到句句是登高,句句是画的美妙。整首诗通过描绘画中长江的威猛姿态和自己的神情,表现作者无法奋发的心志与鄙视权贵的性情。
三、反对冷漠的分析,肢解完整文本感情
现代阅读认知论认为,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文章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各种信息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反对冷漠的知识分析,肢解完整的文本感情。传统的阅读教学,已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阐释体系,它刻板、教条,把学生和作品冷漠地隔开了,只是教师根据教条向学生灌输传统的解释。一谈到《项链》,我们就理解为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批判享乐主义腐朽思想;周朴园就是虚伪、自私、奸诈;阿Q就是自欺欺人、令人不齿的精神胜利……这里面没有人,没有人的丰富感情,没有对人的丰富感情,没有对人的处境的体验、同情、理解、悲悯。教师教学生高高在上,指手画脚,像上帝一样审判芸芸众生,这样,玛蒂尔德的十年悲辛就是活该,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就是纯粹虚伪,孔乙己遭到嘲笑、阿Q被推上断头台大概也都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这样,学生就无法体会到小人物的心酸处境,无法理解小人物的挣扎和被命运作弄的悲哀,就不会和作品中的主人翁同呼吸、共命运,最起码的同情心都没有得到培养,反而摧残了本来可能有的同情心。
四、多选优秀作品,塑造学生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的核心与灵魂是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自我超越精神,是追求崇高、崇尚真善美的精神。人文精神体现人的操守、责任、道义与良心。人文精神是关怀生命的精神,是向往自由、解放与幸福的精神。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它的内涵极其丰富。我国古代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饱含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对理想的追求,对父母的孝顺,对爱情的忠贞,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责任,等等。这些文学作品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编写教材时,要尽可能多地选入这些作品。以各种中职语文教材为例:李白的《将进酒》表现一种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王维的《山居秋暝》以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多读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学生在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就会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共同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素养决定习惯,习惯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结果影响人生。中职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鼓励学生形成崇高的职业品行,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精湛的职业技能,使学生成为符合企业需求的有理想、有道德、守规范的人才,服务于社会经济。
参考文献: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一种新的办学类型,它是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也是初中后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高度融合的一种教育形式。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特色。一些学校因而把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摆到了首要位置,而对人文素质教育往往不够重视。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一个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身心、智力、情感、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和精神价值等方面得不到全面发展的人,在现代社会是难以立足的,更何谈具备综合职业能力。
语文是基础性的人文学科,人文精神是语文的灵魂,因而五年制高职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负载了最宽泛的教育性内容。无论是对身心的全面性,还是对分析为德、智、体、美、劳诸育的全面性,或者对人格基础素质的全面性而言,语文内容都有涵盖。语文教学负载着求真、向善、立美,具有完美人格生成的意义。有人认为,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是为专业课打基础的,是从属性的,只强调其工具性,不强调其人文性,这是有失偏颇的。爱因斯坦曾深刻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所谓“人文”,原是出自《周易》“贲”卦的卦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中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本意主要是指用礼仪、风俗、典籍教化天下苍生。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将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内化和发展为受教育者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结合人文主义内涵,人文素质是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即外在的人格形象和内在的文化修养。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人文能力和人格品质。
对职业学生而言,五年制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力争使学生在人文知识、人文能力和人格品质三个方面达到比较高的程度,即在人文知识上有较多的积累,运用人文知识的能力较强,具有较为稳定的和健全的人格品质,实现外在所具备的健全的人格与内在所涵养的丰富的人文的完美统一。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有过这样经典的论述:“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他点出了教育的目的和特征即通过教育启迪人的心智,关注人的发展,重视人文素养的锻塑。美国学者在1961年得出结论:“杰出的科学家不是局限在个人的专业领域之内。他通晓和熟悉艺术与人文学科,能促使优秀的科学家变得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把“学会关心”作为主题,要求培养青年一代面对挑战并具有责任感、信心、意志和能力。由此可见,人的精神建设即人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令人担忧。学生普遍存在思想浮躁,人生理想信念淡漠;道德修养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不能合理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人文知识严重缺失,对文学、艺术、文史知之甚少。
五年制高职生的生源来自初中毕业生。从年龄上看,高职生一般处于15岁到18岁;从生理上看,高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成熟阶段,他们的身体外形和体内机能迅速发育成熟,有旺盛的精力和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总体来说刚刚入学的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学习较为勤奋刻苦,学习成绩较好;从心理上看,学生已脱离少年阶段,从未成年向成年人过渡,心理渐趋成熟。这一时期也是高职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思维方面已开始运用“经验”对人生进行思考。但往往是靠他们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还不能够使他们在分析是非曲直等问题时做到全面和深刻,而常常出现思想偏激和情绪不稳定。
这主要归结于,我国教育体制中长期存在的应试性教育的弊端,忽视或者对人文知识的修养不过多投入精力,同时相对于专科院校的学生来说,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能力薄弱,自我要求不严,学习动力不足,功利性强,对于人文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以致人文素养整体状况不良。而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学会做人”诸如: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方面的素养养成,却是一个慢工夫,需要长期的、系统化的、循序渐进的培养,是惠及一个人一生的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此,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令人担忧也就不难理解。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适应职业学生的学习要求
开展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是《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之一。《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等本体特征,更是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对新一代应有素养的挑战。综合实践活动正是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调动心智技能、动作技能、语言技能、交往技能展现客体情境、解决存在问题、体悟客体语言艺术、实践客体运行思路,从而提高整体素养。
(一)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职业学校培养的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以后,大多要回到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型的生产劳动,而现代企业要求技术工人能适应企业技术改造和革新的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学生的自我发现和探索代替传统的被动接受,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创新精神,因而更符合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吻合职业学生的心智特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卢森费尔在1998年所作的实验研究表明,具有应用性学习和工作倾向的学生,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表现平平,而在研究性的实践活动中却常常取得令人惊奇的优异成绩。这说明,综合实践活动更适合具有应用倾向的学生,而中职学生大多具有应用性学习的特点,更适于通过开展各类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达到学习目标。
(三)提升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语文的社会性和实用性。传统的职业教育语文课堂常常以教材为中心,注重传统知识的灌输,过于强调掌握基础知识,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教学效果不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涉及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能反映社会生活对职业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重复低效”的被动局面,把教学过程聚焦到学生的“学”上,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口语能力、写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目标,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笔者结合已开展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鲜活案例,以《计划》为例,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入职业教育语文课堂中,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能改变五年制语文教学现状的途径,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给学生怎样做人,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活动目的
关于计划的学习,笔者结合江苏如火如荼开展的公民教育,将标题拟为“关于‘外地老人是否享受免费乘车证’活动的计划”,使学生学习不囿于书本,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肩负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任务的具体要求如下:
任务:关于“外地老人是否享受免费乘车证”活动的计划
目标:(1)学会与他人合作,完成计划的写作;(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实践能力;(3)掌握计划的格式和写作要求。
(二)分组学习
在应用文写作课程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学习,主要目的是充分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以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参与社会生活,并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为开展调查“外地老人能否享受免费乘车证”活动做准备。因此,进行活动之前的计划显得尤其重要。
首先,向学生展示例文,通过鲜活的事例,使学生从中了解计划所包含的内容及实施的步骤和措施。通过这些国内外的成功人士的人生规划,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其次,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根据每个班的人数的多少,适当分为4-6组。学生分组在项目学习中显得很重要,因为通过组与组之间的比拼,能够激发学生竞争和合作的意识。
(三)调查研究
应用文与社会广泛联系,在开展公民教育活动之前,我让学生做出初步的调查研究,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深入社会,最后制订了“关于‘外地老人是否享受免费乘车证’活动的计划”。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和课外活动的时间走进工厂、社区、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
(四)制订活动计划
各个小组的项目方案确定后,各个组的成员根据确立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并着手撰写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学习计划的相关理论知识,还可以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计划的目的”旨在通过此次活动,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进而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又如“计划的步骤”主要确定此次活动开展的地点、活动的时间。在撰写活动计划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应用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五)任务演练
通过前面四步充分的工作,学生的活动计划已经基本制订好,为接下来的师生互评做好准备,从而达到小组间分享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六)师生共同评价
在这一步骤,通过以组内自评、组与组互评的方式,对学生的活动计划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
总之,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现状,呼唤高职语文教育在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任,让学生在语文学科里获得深厚的人文修养,提高人文素质。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应该强调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面对学生“人文贫血”现象的日益凸显,语文学科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师要大胆创新,勇于开拓人文素质培养的新方法,为培养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虹,胡弼成.教人做人: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核[J].云南高教研究,1998,2:68.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1:3.
[3]夏红梅.高职教育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5,4:3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作文教学的主体。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正在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内在身心品质,从美学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内在心理品质可分为三个领域:一是认识领域;一是伦理领域;一是情感领域。三个领域构成了学习主体知、意、情的文化心理结构,每个学生有知、意、情的内在品质,就会产生相应的主观欲求活动。“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就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好境界。”(朱光潜《谈美感教育》)写作的过程和本质,就是坦露自己至真、至善、至美的心灵世界,而作文教学,就是要顺应每个学生求知、向善、爱美的心理欲求,使他们在知、意、情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协调、和谐、健康的发展。“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是叶老对作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他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立足于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自能作文”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独立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历练”(叶圣陶语)。作文指导时不限制学生思维的空间,不束缚学生想象的翅膀。独立写的训练形式主要是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观察笔记以及课外自由练笔等。这种训练没有命题的限制,没有材料的束缚,没有主题的定位,可以让学生远离规矩,忘怀得失,充满自由超越感的激情,可以使学生的文思灵动而畅达,表现出决堤而出,飞瀑直下的酣畅和尽兴,因此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展示学生写作的创造性。②自己改。改作文,不能认为只是教师的事。文章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最后一步,学生学会自己修改文章,才能较快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修改文章的训练形式可以是学生改自己的文章,也可以互相修改同学的文章;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改,也可以在教师批改的基础上修改,在自改作文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求知,主动练习”,“自奋其知,自致其知”(叶圣陶语)。在修改训练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对老师的批改也可以评头论足,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般规律是:积累――模仿。想象――创造。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写好作文,就要积累而拥有祖国优秀的语言,积累而拥有较多的文质兼美的诗文。写作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拥有语言的多少,所谓写作功底深厚,就是占有语言的丰富厚实。拥有语言就是要较多地占有诗文,拥有准确生动高雅的语言,拥有对诗文语言的深切感受,拥有语言所富含的美的境界、情怀,美的形象、形式。“拥有”就是把语言溶化在血液里,积淀在心灵中,并且能述之于口头,流之于笔端。对语言拥有的过程,就是从一字一词,完成一个个量的积累,形成一次次质的飞跃。如能让每个学生做到“唐诗三百首”“熟”在口上,“文选”“烂”在心里,名篇“活”在脑中,就能够奠定比较坚实的作文基础。
中学生作文,积累模仿和想象创新都是必要的。经历模仿并善于模仿,至少可以从中获得营养物,避免走弯路,更何况,如果能站在巨人肩上,那就可以遵循“原则启发”律,取得突破,或有所创造。积累模仿是手段,是入门,是作文大树之根;想象创造是目的,是出门,是作文大树之果。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是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拥有智力资源的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作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当代思维科学的研究表明:灵感,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谈及灵感,人们总以为它是神赐天赋不可企及的,是艺术家学者所专有的,中学生作文不可去奢谈什么灵感。其实不然,灵感不仅热恋诗人,不仅钟情学者,也同样喜爱思维敏捷初学写作的莘莘学子。只要承认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就应该承认学生作文是要灵感的,就必须重视作文教学中的灵感思维训练。科学,已经揭开灵感身上的神秘面纱。灵感的出现,是长期观察和思考的结果,“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艾青认为,灵感是诗人面对新事物产生的激情。从心理学角度解释,灵感触发之时,直觉忽然接通大脑储存的信息联系,重新组合连接生发而叠现一幅幅新颖美妙的形象画面。由此可见,灵感思维是可以培养训练的。在作文训练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训练观察感受,积学储宝,发展有意识的理性思考;二是训练临场诱发,快速作文,诱发运用潜意识思维。
第一种训练着眼于平时,要练三种功力:眼力、心力、笔力。眼力就用是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感受生活。训练出敏锐而有透视力的眼光,才能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增加生活积累。积之愈厚发之愈佳,一旦诱发的火花闪现,就会文思泉涌,顺畅如流。经常写观察日记、生活素描、时事评论等都是很好的训练方式。心力训练是学习思考,培养感情。作文中的灵感思维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广阔深刻新颖独特的思维品质,尤其注意发展联想、想象、幻想能力,例如编故事、续写、改写等。心力训练中不可忽视情感的培养,只有多情善感的人才能和灵感思维握手言欢。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的意识行为和无意识行为最深层的动机。写作尤其需要热爱生活的激情,需要培养学生的父母情、师生情、儿女情、山水情。笔力的训练指言语训练、练词造句、积累语言材料等。摘录美文佳句,建立分类词汇卡片等都是笔力训练的有效形式。第二种训练侧重于临场诱发。快速作文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训练的难点是培养创造心境。力求训练这样一种思维品质:专注迅捷,一接融文题就能进入角色,耳目皆融,心领神会,用心灵去感知和领悟,进而情动于衷浮想翩翩,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种训练在限制时间的同时,还要注意命题和指导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聪明的大脑,思维的通道一旦打开,就会涌动川流不息的创造活力。
作文育人,是语文教师的天职。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知识经济时代和创新型社会的到来,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开掘写作潜能,激发写作兴趣,营造创新空间,探索实施作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使作文教学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沃土。
【参考文献】
二、历史教育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1.加强历史教育人文观的建立
只有树立正确的历史教育人文观,才能促使历史教育工作者将人文素养的提高作为一个历史教育目标去实现。当前的历史教育者要在历史教育过程中加强人文观念的落实,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对于教学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要促进历史教育人文价值的发挥,需要先对其加以认可。只有这样,才能在历史教育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具有人文情怀,能够将历史教学内容进行人文化处理。教育活动是要以学生为本的,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文内容是历史改革的重点所在。学校或者教育机构的管理者要加大人文素养培养意义的宣传,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素养教学氛围。
2.加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在历史教育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学习内容中的人文知识,并有效积累,也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培养。只有学生的人文知识丰富起来,才能具有人文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一直强调课本知识或者历史专业知识,让学生重点学习政治发展史或者经济发展史等。支离破碎的教学让历史学习丧失了原本的美感。许多学生眼中的历史就是一个个王朝的兴衰或者无数种阶级的斗争,在考试之后,一无所获。教学改革加强了历史教材的编排创新,将文化史与科技史知识加入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化与科技知识中找到人文学习的要素,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熏陶,有利于学生进步。实现了学生人文知识的积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将这些人文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情境创设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世界,提高其人文素养水平。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16-02
引言: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人文课程的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习到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吸收人类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涵养和品德。
1.高职语文目前的定位
虽然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并没有对大学语文进行统一的课程制定,但是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表示: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可以充分的发挥出语文对人的基础性和人文性的特征,适应发展趋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这说明我国大学语文着重于对人文素质的教育,以及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提高。
尽管我国的本科语文和高职语文都属于公共基础课领域,但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仍旧存在着知识水平和素质上的差距,所以对高职语文的定位与本科语文的定位有所不同。高职语文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尤其是以提升职业能力为首要任务的时候,更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加强对人文素养的养成。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还要注重对语文的学习,培养自身听、说、读、写的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所以高职院校要注重语文教育带来的重要性。在教学方面,除了要发挥出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还要注意语文在未来工作中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的特点更好的去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并且,在语文的教育教学中,还要注重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健康积极的品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目前高职语文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的不足
高职语文教育是学生在未来生活、工作以及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任务,学好语文是高职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基本条件。高职院校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专业的高技能人才,所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还是过分偏重对专业技能的教育,忽略了最基础的语文教育,并且在语文的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实用性不强、写作能力差等问题。许多问题综合在一起,导致高职学生在语文表达和语言表达上的问题直接暴露出来。当前高职语文教育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在学校人文教育方面存在缺失。现如今,各高职院校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求,过分注重对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和提高。在高职学生进行选修课课程的选择时,一般都会选择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而不会选择人文性较强的基础课程。久而久之,会使得许多学生失去了陶冶心灵的机会,最后导致思想境界不高、审美能力不强、缺少理想和信念,没有优秀的文化素质,在未来的工作和竞争中缺乏自信和创新精神。这种人文教育的不足已经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
2.2 在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欠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欠缺,将会导致学生因平时的知识需求不够,写作能力不足,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其次学生读书少,使其文学素养能力不高,素质水平普遍低下,急需基础的教育来引导和提高。而且在学生毕业之后,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足,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也不理想,心理承受能力低,导致很难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3.高职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途径
3.1 人文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语文教学。语文虽然只是一门普通的基础课程,但语文具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文的人文教育能力,语文是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渠道,所以高职院校要加强对语文教育的重视。通过语文的教育,激发出学生对民族的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和道德;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汲取经验和智慧,得到充足的精神文化资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2 充分表现语文对人文教育的精神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语文的人文教育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汲取优秀文化中的力量,引导学生坚持理论要联系实际,并通过实践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的学习并创新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3 将文学作品作为根本,加强对学生精神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将文学作品作为基础点,引导学生理解人文基础理论知识,并对人文精神有一个大体了解和掌握,并通过古今中外的文学杰作熏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结合所学习的课堂内容和杰作,去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人文教育的分支课程,逐渐填补在人文方面知识上的不足。
结束语:高职语文肩负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担,降低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样才能为企业提供更高素质、高技术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饶和平,徐旭红,吴忠勤,徐春岳,范晓江,姚瑶,汪苏亚,周贞. 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调查与分析[J]. 护理研究,2011,30:2743-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