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6:18: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技术创新能力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于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的定义在国际上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对于高技术产业而言,最主要的是技术创新,高技术企业要想在全球化的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开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的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将产业知识转化为新技术,使新技术转变为商品,在市场上得以销售,以实现其价值并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和行为。对企业而言,技术创新不仅指商业性地应用自主创新的技术,还可以创新地应用合法取得的他方开发的新技术或已进入公有领域的技术创造市场优势。本文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出发构建统计指标体系。
反映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反映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指标的理论遴选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尤其是R&D(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的投入。R&D活动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利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是整个科技活动的核心。
R&D人员全时当量、研发机构人员是反映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投入的总量指标,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1)各省市自治区的指标数据计算,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两者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的、显著性的相关关系,为了避免指标提供信息的大量重复,只需从中选取一项,在国际上,通常用R&D人员反映投入从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开发活动的人力规模,为了与国际接轨,本文选择R&D人员全时当量。与此对应,指标体系中应包含R&D人员强度(用高技术产业R&D人员全时当量与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对比计算)这一相对指标。
科技经费筹集的目的是为了其支出,在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中,可以不考虑科技经费筹集额。但为了反映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本文选择了政府资金占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这一指标。
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是反映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资金投入指标。本文选择高技术产业R&D经费内部支出,相对指标选取R&D经费强度(用高技术产业R&D经费与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之比计算)。R&D经费内部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为中度的相关关系,在指标体系中可保留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其相对指标为技术改造经费强度(用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与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对比计算)。R&D经费内部支出中仪器和设备支出是技术创新的设备投入指标,由于它是R&D经费内部支出中的一部分,只需选用其相对指标,即仪器和设备支出占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
(二)反映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指标的理论遴选
专利申请数是报告期内按照法律程序向专利行政部门提出专利申请并被受理的件数,是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数的总和,是国际上公认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技术创新产出水平的重要指标,其中发明专利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对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形成高附加值的影响最大。拥有发明专利数是企业作为专利权人在报告年度拥有的、经国内专利行政部门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的件数,更能体现专利的市场价值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文选择拥有发明专利数这一指标来反映企业科技创新的数量,为了突出反映发明专利的状况,也可以选择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数的比重这一相对指标。
新产品产值是企业创新能力在生产中的具体体现,为了反映高技术产业的创新状况,理应将此指标包含在内。新产品产值占高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是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相对指标,其值越大,创新能力越强。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与新产品产值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的、显著性的相关关系,所以在指标体系中不再包括。而新产品出口销售率(用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与新产品销售收入对比计算)可以反映新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经过上述分析和遴选,选择了13项指标构成理论指标体系。即8个反映技术创新投入指标:R&D人员全时当量、R&D人员强度、R&D经费内部支出、政府资金占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R&D经费强度、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强度、仪器和设备支出占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5项反映技术创新产出的指标:拥有发明专利数、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数的比重、新产品产值、新产品产值占高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新产品出口销售率。
(三)反映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统计指标的实证筛选
在统计学中,通常用标准差系数来描述指标鉴别能力的大小,标准差系数越大,该指标的鉴别能力越强。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1),搜集计算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的上述13个指标数值(、新疆、青海较多指标无数据,在分析计算时将其剔除),计算各指标的标准差系数,R&D人员强度的标准差系数最小,为46.54%,显然,这一最小值也能够区分各个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将所选择的13个分析指标全部保留。
但是,如果把我们的“百强”放到国际上比较,却并不值得骄傲。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资料,2004年中国百强企业的总营业收入为985.7亿美元,仅相当于IBM一家企业的收入水平,而榜首的海尔仅是IBM的1/8左右。因此,尽管我们看到海尔等龙头企业的规模每年在不断扩大,但与跨国公司比,依然瘦小。
尤其要看到的是,在看似繁荣的销售收入增长的背后,我国电子企业的盈利能力在不断削弱。今年上半年,我国电子工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仅336亿元,同比去年下降5.5%,而利润率只有3%左右,为199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电子百强”1~5月实现利润总额48亿元,同比下降53%,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有6家利润大幅下降,京东方、TCL集团等出现较大亏损。
不少人认为,我国电子企业近年来利润大幅下滑是由行业恶性竞争加剧、原材料涨价以及能源紧缺等原因造成的。比如海尔集团指出,恶性竞争导致家电产品的利润率越来低,厂家与家电大卖场都不惜牺牲利润以抢占市场份额;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与电力、汽油等能源价格上涨,给企业增加了成本包袱。美的电器称,家电业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市场竞争进一步白热化,行业非理性竞争行为时有发生。还有一些企业则将原因归结于国内制造能力出现总体过剩,内需不振,以及海外市场拓展难度和风险增大等等。
笔者对上述观点难以苟同。因为信息产业部公布的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也就是在我国电子企业的利润整体陷入大幅降低的同期,跨国公司如英特尔、三星电子、诺基亚等公司的利润率却仍在高速增长。比如三星电子尽管出于战略调整的原因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达到了12.7%,这个数字是中国电子百强平均增长速度的4倍。从2004年的情况来看,情况也是如此。2004年,我国“电子百强”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为4.07%,“百强”中排名前十名的企业仅有2家的利润率超过5%,有4家企业的利润率甚至在2%以下。然而,也就是在同一时期,英特尔、三星电子、诺基亚、戴尔的利润率却分别达到了21.9%、18.8%、14.7%和8.8%。
笔者认为,我国电子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削弱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产品技术创新能力低下。以反映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为例,目前我国企业在国家申请的信息技术发明专利数量,只占全部信息技术发明专利总量的28%,而且主要集中在低端技术领域。在国际标准中,我国参与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制定的不到2%,在国际电联制定的4000多项标准中,中国仅有TD—SCDMA等3项被采纳。2004年,电子百强企业总投入为37.6亿美元,而IBM、诺基亚、三星等企业都超过50亿美元,差距之大可见一斑。
由于我国电子企业大多数从事的是技术门槛较低的行业,或者通过向跨国公司买专利技术做“代工”或做“准代工”,所以,始终只占据着国际制造业盈利最少的生产环节,销售的巨大盈利空间都掌握在跨国电子巨头手中。对此,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我国电子企业在国际上扮演的只是一个“民工”的角色,“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活,挣的‘工分’却最少”。比如,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冰箱、空调、彩电出口国,但2004年我国排名前十位的冰箱、空调、彩电生产企业的净利润,还没有三星电子一家的利润多。
科技创新是增强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部署。科技人才对于地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各种方式发现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是维持一家科研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必修课。那么,下面就结合我的工作实际,谈一谈我们在搞科研开发项目的同时,在提升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我们如何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
1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钱学森先生曾有过一问,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先生说:“中国还没有大学能够按照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受封建思想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可以说,钱老对当下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点了中肯的一笔。我们需要的人才是有创新思维的人才,然而大部分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正如钱老所说,只为成绩好,没有敢于突破的精神。科技体系的建设尤为注重创新,如果没有创新驱动,我们只能望洋兴叹,望先进国家之项背了。近些年来,各地方科研院所在引进人才方面,积极响应国家人事政策号召,积极引进有专业背景的人才充实科研队伍。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也引进了一批适合我所长期发展需要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单位在引进人才方面,每年我们会根据上级人事部门公开招聘计划,上报专业人才需求,形成我们“量身定做”的一套招聘方案。譬如我们会结合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招收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进来,为其提供实习机会,考察他们是否适合我们岗位。而且会重点考察实习生是否具有创新的能力,是否能够独立思考、团结协作,是否有能力从事创造性的工作,以此来判定该实习生是否符合单位的用人需求。
2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如何去培养人才
我们需要改变以往的人才观,并不一定要拿多高的学历、发表多少篇论文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个既能把科研开发工作搞好,又能做好管理的人才是我单位真正需要的人才。黑龙江省科学院非常重视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工作,科学院设有专门的青年创新基金项目,定期举办“TRIZ”杯创新大赛、青年科技论文大赛等活动,培养年轻人的学习能力,为其创造机会尽情施展他们的才华。同时鼓励年轻的科技人员继续深造,我院的“春苗”计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单位先后派出两批“春苗”赴加拿大进行交流学习,还要派多名青年科研人员赴马来西亚高校进行交流学习,我们鼓励青年在重要岗位上勤于锻炼,以提高其管理能力。我省科学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目的都在于加强人才的培养,提高其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科研事业做好后备生力军。
3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如何使用人才
取他人之所长为己用是我单位培育科技人才历来奉行的基本原则。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求,在用人方面能否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关键在于单位善不善于发现人才,能否合理分配人员和岗位。“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意思是:“能施展才能居其位,否则就不要去坐那个位置。”有为才有位,说的就是这一点。因此在人才引进方面,一定要将专业人才分配到合适的位置,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那么我们的整个科研团队就会汇集所有的正能量,为地方乃至全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针对以上的论述,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深化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支持省属科研院所建立创新绩效评价机制。鼓励具有专业特长的人才进入科研队伍,在人事和收入分配上予以倾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开发环境。省属科研院所可以建立相应的创新绩效评价机制,对于项目鉴定,创新可以作为一项考核参数,以提高科研院所技术创新积极性。第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按照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地方科研院所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构建政府搭台、院所创新和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要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利益共同体,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第三,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坚持以人为本,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始终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不断完善激励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着力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尽最大力量为科技人才在社会上创业发展创造机会、提供舞台。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还要把他们安排到合适的位置,做好他们的研究,发挥他们的才干,还要有上乘的人品,坐得住冷板凳,不要为各种浮躁的气氛所干扰,专心做好科研,只有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当做自己的一份事业,才能保证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高技术产业作为一个产业集合,具体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几大类行业。在过去的十余年间,我国内资高技术企业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中内资的产品销售收入从1995年的2189.04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9132.05亿元;利润从32.33亿元增加到225.69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411.53亿元增长到2280.5亿元;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从24.1亿元增加到420亿元。
高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于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创建创新型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增强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仅可以实现高技术产业自身的发展,还有助于地提高我国产业的一般技术水平。那么我国内资高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发展潜力究竟如何呢?这一问题的研究与解答对于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内外资高技术企业的R&D投入对比分析
R&D活动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通常使用R&D活动经费的支出和R&D人员来反映R&D投入。国际上一般使用R&D经费投入强度作为衡量经费投入数量的测度指标,即R&D经费支出与工业增加值或产品销售收入之比。我们以R&D经费与工业增加值之比来表示R&D经费投入强度。图一给出了三资企业和内资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的变化趋势及数值的比较情况。从分析的情况看,三资企业的变化比较小,1998年比1997年增加了1倍多,1998-2000期间基本维持不变,2001-2005年期间维持在0.027-0.03之间。内资企业1995-1997年和1999-2001年期间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1995年为0.026,1997年则为0.041;1999年为0.043,2000年则为0.06,到2001年就增加到为0.079。2001-2005期间略有变化,2003年最低,为0.068;2001年最高,为0.079。
比较三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逐年数据,我们可以看到:1995-2005年这11年来三资企业的R&D经费投入强度始终低于内资企业。1995年内资企业的R&D经费投入强度是外资企业的5.13倍,而2001-2005年期间内资企业的R&D经费投入强度始终在外资企业的2.38倍以上。
二、内外资高技术企业的R&D产出对比分析
国内外研究者在衡量R&D产出时,常常选用专利指标和新产品销售收入指标。本文中选用后者,因为专利申请或授权只是把研发投入转化为知识产出,这仍属于一种中间产出,并不能代表企业研发努力的全部产出;而新产品销售收入则是一种容易测量的显性研发产出指标。与专利指标相比,它能反映出研发成果的商业化水平。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工艺流程、产品质量改进等其他研发效应的最终经济价值也要通过现实的产品或服务来体现。此外,三资企业的专利可能仅仅是在国内注册的结果,而非在国内研发的成果。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NPT)指标体现了企业的创新活动和成熟技术的经营活动的比较情况,指标数值越高,则其创新活动越频繁,也更有成效。通过对比我们发现,1995-1999年和2003-2005期间,内资NPT值都要比三资NPT值高(详见表1)。1996-1999年期间三资NPTS值只有内资NPTS值的20%左右,2004-2005期间为80%。2004年内资NPT值比三资NPT值高5个百分点,2005年高6.3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和《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6)》中的相关数据计算。)
三、主要结论
1、内资高技术企业R&D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人均R&D经费投入仍显不足
上文的分析显示,内资R&D经费投入强度和人均R&D经费投入都在逐年增加。R&D经费投入强度1995年为0.026, 2000年为0.06, 2001达到历史最高的0.079,2005年为0.075;人均R&D经费投入1995年为2.79万元,1999年为5.26万,2005年为17.3万。
然而,考虑到内资R&D人员投入不可能存在过剩的现实情况,我们认为内资企业人均R&D经费投入仍显不足。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内资本企业与三资企业之间的差距。近年来虽然人均R&D经费投入增加很快,但历史最高的2004年也还不到三资企业1998年的水平。
2、内资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逐年提升,但R&D产出效率偏低
通过上文的比较分析我们看到,1995-2005期间无论是R&D投入指标还是R&D产出投入指标都有着明显的优化。从R&D投入指标来看,内资R&D经费投入强度和内资企业R&D人员强度都得到了较快的增加:内资R&D经费投入强度1995年为0.026,1997年则为0.041;1999年为0.043,2000年则为0.06,到2001年就增加到为0.079,2005年为0.075;内资R&D人员投入强度1995年为0.234,2001年为0.407,2003年为0.468,2005年为0.540,人均R&D经费投入1995年为2.8万,2002年增至10万,2005年达到17.3万。从R&D产出效率指标来看,1995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为0.188,1997年为0.243,2003年为0.301,2005年为0.250,2003到2005期间基本在0.25以上,可见我国高技术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更新提升。
但我国内资高技术企业R&D产出效率偏低。我们发现虽然1996-1999期间内资单位R&D经费支出所能产生的新产品销售收入要高于三资,但 2000-2005期间单位R&D经费支出所能产生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则只有三资的23%-42%;2002-2005单位R&人员投入所产生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则只有三资的10%-24%,1999年为历史最高值,也不过为三资的57%。可见,我国内资企业与三资企业相比R&D产出效率还是偏低的。
四、启示与建议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我国内资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逐年提升,无论是R&D投入指标还是R&D产出投入指标都有着明显的优化,但人均R&D经费投入仍显不足,且R&D产出效率偏低。而企业技术能力是R&D产出效率偏低的关键因素。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而且影响R&D效率的因素更多存在于企业内部,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涉及企业、政府、科研院所、大学等方方面面,必须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国家需要通过政策措施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间接影响企业内部行为,从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得到如下几点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具体建议。
1、通过政府采购,为高技术企业的技术能力积累提供市场保障
我国高技术产业虽然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但由于高技术产品研发的高度风险性使得企业的研发相对保守,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技术企业的技术能力的积累。因此,需要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积累技术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
2、发挥政府信息资源的比较优势
组织调动社会科技资源,通过谋划和规划,引导和协调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分工协作,加快薄弱环节的研发和创新,通过技术链的整体突破,使得处于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企业都能分享创新收益。促进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创新链,中小企业通过参与大企业专业分工与协作生产,获得大企业的技术扩散和转移,形成企业间的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发展各种形式的企业创新战略联盟,推动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整体突破。
【参考文献】
[1] 金碚:中国工业的技术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04(5).
[2] 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2011/ES(2016)02-0042-04
一、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发展概况
新世纪以来,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步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年鉴2014》的统计,2013年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的从业人员达到125132人,是2000年从业人员数量40522人的3倍多,高于同期的西部地区平均增速。2013年广西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分别达到30810万元和18434万元,分别是2000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的10倍多和4倍多,两项指标均高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同期平均增速。2013年广西高新技术企业新增固定资产169.31亿元,是2000年新增固定资产1.56亿元的108倍多,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的项目建成投产率达到67.32%,高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大约7.81个百分点。2013年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1126.2亿元,是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44.7亿元的25倍多,不仅高于同期的全国平均增速,而且高于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同期平均增速。2013年广西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利税163亿元,是2000年完成利税7.4亿元的22倍多,高于同期的西部地区平均增速。2013年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的出货值231.8亿元,是2000年出货值亿元的96倍多,不仅高于同期的全国平均增速,而且高于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同期平均增速。在感受喜人成就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广西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尤其是持续创新能力的问题,毕竟广西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现阶段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广西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偏低。2012年和2013年全国综合科技进步指数的平均数分别是60.28%和60.30%,年增长幅度为0.02个百分点。而广西同期的数值大约是36.44%和35.97%,指数不仅没有上升,反而降低了0.47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当中,广西综合科技进步指数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位列第28位和第27位,该指数降幅排名第12位。(2)广西科技进步环境的现状不容乐观。2012年和2013年全国科技进步环境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57.47%和58.59%,年增长幅度为1.12个百分点。而广西同期的数值分别是36.49%和32.17%,指数不仅没有上升,反而降低了4.32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当中,广西科技进步环境指数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位列第26位和第29位,该指数降幅排名第4位。(3)广西科技活动的“投入-产出效率”偏低。一方面,广西科技活动投入指数略有上升。2012年和2013年全国科技活动投入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60.54%和63.81%,年增长幅度为3.27个百分点。而广西同期的数值分别是34.01%和38.09%,指数增加了4.08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当中,广西科技活动投入指数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位列第25位和第24位,该指数增幅排名第16位。另一方面,广西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呈现向下调整。2012年和2013年全国科技活动产出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57.06%和59.22%,年增长幅度为2.16个百分点。而广西同期的数值分别是10.13%和10.01%,指数数值不仅低于西部地区的许多省份,而且还略微下降了0.12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当中,广西科技活动产出指数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位列第30位和第29位,该指数降幅排名第17位。(4)在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下降的背景下,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却逆势上升,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扎实推进。2012年和2013年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58.12%和50.00%,年下降幅度为8.12个百分点。而广西同期的数值分别是45.06%和45.40%,指数略微上升了0.34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当中,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位列第21位和第14位,该指数增幅排名第7位。(5)广西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呈现略微减弱的态势。2012年和2013年全国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62.78%和62.84%,年增长幅度为0.06个百分点。而广西同期的数值分别是54.71%和51.24%,指数不升反降3.47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当中,广西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排名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位列第24位和第25位,该指数降幅排名第9位。在《中国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4》重点监测的34项指标当中,除了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相关的5项指标推进速度较快之外,广西在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效率(即科技活动投入与科技活动产出的对比)、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大多数监测指标的全国排名都比较靠后。技术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状况可能会影响到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所以,为了给持续创新注入强劲的动力并营造优质的外部发展环境,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必须重点关注研发投入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环境支撑能力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努力夯实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和人员储备,尽快改善那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关键的技术经济指标。
二、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及重要性评价
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Z)应该从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即研发投入能力(Y1)、成果转化能力(Y2)和环境支撑能力(Y3),如表1所示。其中,研发投入能力是持续创新能力的基础,成果转化能力是持续创新能力的动力,环境支撑能力是持续创新能力的保障。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会令创新活动难以持续。当然,考虑到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相对薄弱,难以同时改进《中国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4》的所有重点监测指标,所以只能部分地筛选关键性指标,并增加了广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广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等反映环境支撑能力的新指标。指标总数合计是17项。首先借助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X1)、万人R&D研究人员数(X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X3)、每名R&D人员仪器和设备支出(X4)和万人吸纳技术成交额(X5)等5项指标反映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能力(Y1)。其次,利用高技术产业利润增长率(X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X7)、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X8)、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X9)、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X10)和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X11)等6项指标反映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转化能力(Y2)。第三,笔者采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X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X13)、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X14)、环境质量指数(X1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X16)和综合能耗产出率(X17)等6项指标反映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环境支撑能力(Y3)。不仅如此,虽然这些指标都很重要,但是它们的重要性程度应该有所区别。换言之,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在持续创新过程当中优先解决问题的排序是不同的。一般认为,持续创新能力的判断往往涉及较为复杂的系统分析与综合评价方法。其中,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最常见的一种分析手段。它是美国运筹学家Thomas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根据AHP方法,郑勤朴(2001)将企业的持续创新视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组织和新市场不断涌现,并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由于经济效益是企业持续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经济效益是企业持续创新的核心评判准则。邓馨阳和肖燕红(2011)从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和企业家能力等角度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构建了包括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投入能力、企业家创新能力、组织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营销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7个一级指标以及每千人专利申请量年增长率、科技人员比重年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39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张昊一(2012)看来,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受到主体能力和框架能力的影响。主体能力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制造能力、产业化能力等。框架能力则包含生产要素的流动能力、组织能力和关系能力等。然后,根据AHP法对各级指标进行赋权。在收集和整理15位专家意见之后,笔者使用从1至9的比例标度反映不同指标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与指标因素j相比较,如果指标因素i具有相同的重要性,那么比例标度bij=1;如果指标因素i稍微重要一些,那么比例标度bij=3;如果指标因素i明显重要,那么比例标度bij=5;如果指标因素i非常重要,那么比例标度bij=7;如果指标因素i极端重要,那么比例标度bij=9。比例标度2、4、6、8所代表的重要性则是分别介于1、3、5、7、9等各个比例标度之间。例如,与环境支撑能力相比较,研发投入能力明显重要,相应的比例标度bij就等于5。与环境支撑能力相比较,成果转化能力显得非常重要,相应的比例标度bij就等于7。根据AHP方法,笔者还需要进行层次总排序,即根据递阶层次结构从最高层次(目录层)开始自上而下逐层进行合成排序,直至最低层次(方案层)。例如,上一层次B包含B1、B2、…、Bm等m个元素,其层次排序的权值分别为b1、b2、…、bm。下一层次C包含C1、C2、…、Cn等n个元素,它们对于元素Bj的层次排序的权值分别为c1j、c2j、…、cnj。当元素Ck与元素Bj之间没有联系时,ckj=0。于是,元素Ci相对于总目标的合成权重等于。如表2、表3、表4、表5所示,一致性比例CR分别等于0.0121、0.0640、0.0752和0.0977。由于CR数值均小于0.10,因此笔者可以断定相关的各个判断矩阵都具备满意的一致性,判断矩阵具备合理性。主要测度指标的权重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按重要性程度不同,它们可以被划分为四类指标。(1)高技术产业利润增长率(X6)、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X1)的这2项指标对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的影响力最强。它们的权值分别等于0.3012和0.1717,属于第一类指标。(2)每名R&D人员仪器和设备支出(X4)、万人吸纳技术成交额(X5)、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X10)、万人R&D研究人员数(X2)等4项指标的权值小于0.10且大于0.05,属于第二类指标。(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X3)、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X8)、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X9)、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X1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X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X13)、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X11)等7项指标的权值小于0.05且大于0.01,属于第三类指标。(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X16)、综合能耗产出率(X17)、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X14)、环境质量指数(X15)的权值小于0.01,属于第四类指标。
三、结论与建议
借助AHP法评价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笔者发现虽然各个指标都很重要,但是它们的重要性程度却有所区别,即优先解决问题的排序是不同的。(1)成果转化能力最为重要,权重约为48.69%。它是持续创新的动力。各级政府、产业园和企业必须层层抓落实,努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激励技术人员创办企业。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利润增长率在持续创新能力评价当中的权重大约是30.12%,政府和产业园需要采取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降低高技术产业生产成本和费用,努力提升利润增长率。(2)研发投入的重要性仅次于成果转化,权重约为43.53%。它是持续创新的基础。特别是要提升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它在持续创新能力评价当中的权重大约是17.17%,仅次于高技术产业利润增长率的权重。政府应该对产业园或者企业的重大研发活动给予专项补贴。(3)虽然环境支撑能力的权重只有7.78%,但它却是持续创新能力的保障。尤其是广西经济增长率(权重2.98%)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权重2.42%)的较快提高,能够为持续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外部资源和条件。所以,稳定区域经济增长,保持投资增长的合理区间,将有助于产业园和企业的持续创新。
参考文献:
[1]郑勤朴.浅谈定量评价企业持续创新能力[J].理论与现代化,2001(5).
一、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
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上一般采用技术密集度(R&D经费强度或R&D人力强度)作为确定的基本依据。美国对高技术产业的定义经常采用两种指标,其一,产品研究与开发费用在销售额或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其二,科技人员(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因为,研究与开发强度反映了产品和技术变化的速度,以及产业和公司的技术含量。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研究与开发密集度(即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作为界定高技术产业的标准,将相对于其他制造业而言具有较高R&D密集度的产业定义为高技术产业。OECD在20世纪80年代将R&D经费占总产值高于4%的行业划分为高技术产业,90年代后期这一标准提高到8%,其成员国均按该组织确定的划分标准统计高技术产业并进行国际比较。2001年OECD依照新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重新确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分类标准,根据13个成员国1991年~1997年间的平均R&D经费强度(R&D经费占产值的比重和R&D经费占增加值的比重),将制造业中的航空航天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无线电、电视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精密和光学科学仪器制造业5类产业确定为高新技术产业。
欧盟《科学技术指标报告》把有很高的经济增长率和国际竞争能力,有较大的就业潜力,同时R&D投入高于所有部门平均水平的航空航天制造业,化工产品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科学仪器制造业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或先导产业。
我国对高新技术的界定基本上采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新旧两种口径。采取概括法,也称例举法,即按技术类型定义高技术产业。1991年3月原国家科委公布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条件和办法》,对高新技术的范围进行了规定,把新兴科学与技术融合在一起,把高新技术的范围划定为:(1)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2)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3)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4)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5)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6)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7)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8)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9)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10)医药科学和生物科学工程;⑾其它的新工艺、新技术。
根据2006年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共同组织编制并颁布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06》,涉及电子信息、现代交通、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境保护、地球空间与海洋、核应用技术、农业共11个领域的产品。
二、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产品属性
高新技术产业同传统产业相比有着独特的特征,主要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等。OECD提出的高技术产业的五个特征是:(1)强化研究与开发工作;(2)对政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3)产品与工艺老化快;(4)资本投入风险大、数额高;(5)研究与实验成果的生产及其国际贸易具有高度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知识技术密集性。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与产品或劳务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人才和R&D资金密集程度决定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层次。
第二,高投入性。高技术产业的高投入主要体现在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投入,这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在投向上的主要区别,因而技术密集度(R&D经费支出占总产值比重)成为划分高技术产业的主要依据。从事高新技术R&D活动要取得科技成果,这项科技成果无论是自己研究产生的,还是他人研究产生的,都需要投入研究费用。通常,技术难度越大、越复杂,需要投入的资金就越多。此外,高新技术企业在产业化阶段推向市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方面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第三,高风险性。高新技术企业的高风险来自它所面临的众多不确定性因素,主要体现在:(1)技术风险。高新技术及产品R&D过程的不确定性,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或劳务的不确定性,存在因技术失败而造成损失的风险;同时还有其他新技术、替代技术的产生使现有技术急剧贬值所带来的风险。(2)侵权风险。如果企业通过大量的R&D投入所取得的技术、发明、产品或软件等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在推向市场后被其他企业仿冒或侵权,研制该产品的企业很快便会无利可图,甚至可能无法回收R&D费用。因而,构建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维护高新技术企业利益的核心工具和手段。此外,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投入意味着,如果企业的生产规模与效益、投入与产出等不匹配,企业会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
第四,高回报性。高新技术企业如果创业顺利,通常具有极高的收益率。这种高收益性往往来源于内在化于企业产品的知识和技术的垄断性、排他性。借助于市场的需求和技术的垄断,给企业带来超出传统产业的垄断利润。
第五,创新性。高新技术是以最新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代价高昂的研究和探索,促成技术和应用不断创新。高新技术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加速了高新技术的渗透和辐射,只有不断创新的产品才具有持续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创新过程的实质是技术知识的投入产出过程。无论是以新产品还是以新工艺出现的创新,其中都包含了新的技术知识。知识往往具有公共品的特性,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创新正是由于包含了新的技术知识而具有一定公共品的特征,从而具有技术方面的外部性。可以说,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特征就是创新特性――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组织和制度创新。
第六,时效性。当代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成果不断涌现,而且从研制、开发到生产应用的周期也在迅速缩短,高新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在缩短,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的激烈、时间效益特性更加突出。只有及时将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高新技术产品才会有竞争力。
三、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提升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甚至惟一途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虽然近年发展较快,但总体规模小,高技术密集度、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优势尚不显著,国际竞争力不显著;企业传统的“重产品引进,轻消化吸收”、“重模仿创新、合作创新,轻自主创新”的模式导致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和发展水平与领先国家尚有较大差距。
以软件产业为例,印度2005-2006财年软件出口236亿美元,整个产业产值达296亿美元;中国2005年的软件出口值为35.9亿美元。从软件外包业务看,我国的软件外包项目大多为低端外包出口,中高端的项目很少;以做数据录入、编码测试等工作为主,这不利于中国软件业的长期发展和做大做强。2005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达9.2亿美元,约占全球软件外包的2.3%;2006年达到14.3亿美元。在全球软件外包服务市场的竞争格局中,排名第一的印度约占有全球离岸外包业务50%的份额。这些数据表明,中国软件外包业整体规模与印度相去甚远。
为了改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鼓励并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组织,提高高科技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科研机构、大学与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使之逐步形成企业创新能力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来源。诱导企业通过学习和模仿,形成技术创新的新思维,以解决技术创新不足的问题。
2.注重创新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最为稀缺的创新资源,是决定创新水平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创新的根本动力和竞争制胜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人才开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和引进自主创新带头人,形成企业多元创新人才结构。值得注意的是,大学在重视完成人才宽厚的基础知识储备的同时,更应重视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分析和思考。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创新提供必需的能力基础,使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只有培养出具备创新才能的人才,才有现实意义上的创新企业和创新产业。
3.构建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健全的风险投资体系和完善的资本市场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这是由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规律决定。时下技术创新不能够顺利转化为实业、不能够顺利实现创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融资困难。对于创业型的企业,特别重要的就是广义的风险投资,包括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能帮助以技术人员为主的这些创业企业成长壮大。尽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机制,通过产权抵押、知识产权专利入股等资本化操作方式分散企业创新的风险,确保企业创新的收益。
4.建立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现代产权制度。加快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进程,严格执法程序,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没有对创新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没有对创新者的利益实现保护,也就无法提高企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明确市场与政府的职能,优化技术产业化的环境。
5.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政府的主要责任,就是要为创新和创业构建一个好的环境。强化对高技术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重点发展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高科技园区、大学科技园、科研机构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建设;加强孵化服务的公共技术基础设施平台建设。鼓励多种模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介服务机构,引导以生产力促进中心、风险投资机构等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市场化服务平台。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财税优惠、融资资助、研究发展经费补助等奖励措施或优惠政策来鼓励产品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友金:集群式创新与创新能力集成――一个培育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新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 2006,(11):22~29
中图分类号 F276.44;F273.1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nfluences of internal R&D expenditure, full-time equivalent of R&D personnel, government funds, expenditure for technical renovation and newly increased fixed assets on China'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by using 18 high-tech industries' panel data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domestically funded enterp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industry,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ternal R&D expenditure, expenditure for technical renovation, government funds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of China's high-tech industry. Newly increased fixed assets and full-time equivalent of R&D personnel have a certain positive effect, but the effect is not significant. From the industry point of view, these factor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in various industries.
Key words Technical Economics;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Empirical analysis;Panel data model
1 引 言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酝酿、兴起的背景下,以消耗大量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来获取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已不能满足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突破初级生产要素和环境等的束缚,大力发展技术密集的高技术产业,不仅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而且使我国产业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得到提升.2014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7万亿元,其中,内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9万亿元,占比46.6%.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已经发展壮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技术产业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缺少核心技术,技术与专利的成果转化率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品牌与核心竞争力等.究其根本,主要是因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尤其是内资企业的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真正的创新型国家,使高技术产业在关键技术上有重要突破,我国必须努力提升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那究竟有哪些主要因素影响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Farrell(1992)最早提出了自主创新能力(independent innovation)一词,其意指不需要外部的手段而进行的技术创新[1].自主创新能力在经济学中常用来指发展中国家为了对发达国家技术赶超而进行的创新,所以研究自主创新的主要是中国等发展中大国的学者,发达国家的学者对自主创新的研究相对较少,他们对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技术创新和创新能力上.张和胡(Zhang,Hu,2012)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创新环境支持三个方面,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31个省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2];戴和陈(Dai,Chen,2016)运用高技术产业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研发、国内外技术引进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研发、对外技术引进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国内技术转移对其影响不显著,在不同地区研发和国内外技术引进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是不同的,技术引进对提高中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3];而国内学者对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绩效的研究,最近几年也日渐深入.邓路和高连水(2009)通过实证发现,内资企业R&D经费和人员投入能显著促进创新产出的提高,技术引进对自主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4].韩晶(2010)利用SFA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高技术产业整体创新效率有改善的趋势[5].李向东和李南等(2011)利用高技术产业17个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了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结果表明,提高研发创新效率对于提升高技术产业经济绩效有促进作用[6].支燕和白雪洁(2012)利用SEM模型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提升的路径选择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技术外取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远高于自主创新[7].肖仁桥、钱丽和卫(2012)从价值链的视角,利用DEA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8].赵志耕和杨朝峰(2013)利用随机前沿知识生产函数模型研究了R&D经费、人员投入、知识存量和技术引进等因素对我国转型时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9].刘树林、姜新蓬和余谦(2015)利用链式网络DEA方法研究了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三阶段的特征[10].张娜、杨秀云和李小光(2015)从内部创新、产业组织、制度环境和技术溢出效应等四个方面考察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并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11].孙国锋、张婵和姚德文(2016)年利用DEA模型和大中型高技术企业的面板数据,对我国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与分解,实证研究发现,大中型国有和内资企业的创新效率要明显低于大中型港澳台和外资企业,此外,研发成果转化率和规模效率低是阻碍我国大中型国有和内资高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2].杨浩昌、李廉水和刘军(2016)实证研究了高技术产业聚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并分区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聚集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提升,并且产业聚集在东部地区的作用要明显大于在中西部地区的作用[13].
综上所述,国内外文献的相关研究集中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这三个方面,学者们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了技术创新的效率、创新能力的测度和创新绩效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部分学者还分行业和地区进行了实证检验和比较分析,但是对于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宋河发和穆荣平(2009)认为,自主创新能力是掌握股权和知识产权控制权以及产品收益权的能力[14].本文将以我国高技术产业大中型内资企业为研究对象,因此选择高技术产业中的内资企业最能体现我国创新能力的“自主性”.本文运用2005~2014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数据,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从投入、转化、产出等几个方面选取指标,对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2.2 变量选取
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实际就是将各种生产要素融合在一起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经过转化实现产出的过程.关于被解释变量的选取,将从产出环节着手.回顾文献,大部分学者是以专利作为创新能力的被解释变量,但专利主管机构的偏好会对专利授权的数量产生影响[4],而且专利的数量并不能直接反映创新的产出结果.为了更好地衡量创新能力,尤其是创新的成果转化能力,我们用新产品销售收入(NPSR)来衡量自主创新能力[11],新产品销售收入高,说明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市场创新的能力越高.
解释变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取.
(1)在生产的投入过程中,选取R&D经费内部支出(RDIE)、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RDFE),以及技术改造经费支出(TRE)作为主要的投入解释变量[15].提高R&D活动的经费支出和质量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了拥有更多的产业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是指为进行技术改造而支出的费用.信息经济时代的技术进步是很迅速的,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代替落后的技术和工艺,可以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2)在生产的转化过程中,选取新增固定资产(NIFA)作为主要的转化解释变量.新增固定资产是指本年度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这一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本年度内产业转化能力的变化.固定资产的投入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持续和高质量的固定资产投资有助于提高产业创新效率.
(3)在外部环境因素方面,选取政府资金(GMF)作为主要的外部环境因素解释变量.高技术产业的R&D活动,以及生产、销售等环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具有资金投入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等特点,这是一般的新创企业难以独立承担的.以政府资金来补充企业的R&D投入,或者以减税、退税和补贴的方式对企业生产、研发或其它环节给予一定的支持,这都可以缓解企业压力,提高创新效率,促进高技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变量主要包括:投入环节的R&D经费内部支出(RDIE)、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RDFE)以及技术改造经费(TRE),转化环节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NIFA),以及外部环境因素:政府资金(GMF).
2.3 数据说明
选取2005~2014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大中型内资企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和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2013)》筛选出化学药品制造等18个三位或四位码行业中的大中型内资企业2005年至2014年的数据.价格指数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其它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2005~2007年的高技术产业大中型内资企业数据不能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直接获取,因此采用以下计算方法:内资企业A=全行业A-三资企业A(其中A为相对应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数据)来获取2005~2007年的数据.《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2013)》对以前分类的产业代码和名称进行了一定的调整,2005~2011年“通信系统设备制造”为“通信传输设备制造”与“通信交换设备制造”之和.2005~2011年“视听设备制造”等于“家用视听设备制造”.2005~2011年“计算机零部件制造”等于“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2005~2011年“飞机制造”等于“飞机制造及修理”.此外,其中政府资金和新增固定资产的统计口径为内资企业,所以这两个变量的大中型内资企业的数据使用内资企业的数据近似代替.为了减小数据的波动性,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部分指标使用相对应的价格指数,以2005年为基期进行平减处理.相关变量的统计性描述如下表1所示.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激烈竞争的今天,技术创新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园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以来,不断促进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创新型的高科技企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地区和国家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成为推进我国新经济发展进程的中坚力量。目前,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截至2015年,全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157家。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产出能力对本地区技术进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进行测算和综合评价,对于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引领技术创新先导作用,保持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评价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利用2003年―201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对安徽省的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四类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1.研究方法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技术创新的成果产出,本文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新产品产值(X1)、新产品销售收入(X2)和专利申请数(X3)三个指标来综合衡量创新产出水平,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上述三个指标进行提取和归纳,并根据主因子方差贡献率计算安徽省四类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出能力综合得分,根据得分高低对安徽省四类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的强弱进行排序。
2.数据分析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文中主要采用安徽省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四类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收集了该统计年鉴中安徽省2003年―2013 年11个年度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专利申请数三个指标的数据样本,并对数据整理归纳。由于部分年份指标数据存在缺失值,为了保持时间序列的周期性,采用了回归分析法对缺失值进行修补。
2.安徽省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结果
利用SPSS13.0软件对原有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办公及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分别为94.529,80.055,79.914,103.811,相应的概率Sig.均小于0.001,同时KMO值依次为0.733、0.793、0.705、0.687均大于0.5,因此原有变量适合作因子分析。分别对四类高新技术产业3个变量的原始数据进行因子载荷矩阵估计,第1个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2.911、2.991、2.864、2.703均大于1,累计解释原始变量反映信息分别为97.036%、99.704%、95.479%、90.107%,因此提取第1个为主因子是合理的,在计算综合得分TS时以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其权重。
通过因子分析法对四类高新技术产业的3个变量数据进行分析,将因子得分评分标准。经计算2003年―2013年医药制造业因子得分FS1分别为-0.821、-0.811、-0.784、-0.751、-0.691、-0.582、0.143、0.112、0.852、1.243、2.091,以主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出综合得分TS1分别为-0.797、-0.787、-0.761、-0.729、-0.671、-0.565、0.139、0.109、0.827、1.206、2.029,根据综合得分TS1医药制造业2003年―2013年排名依次为11、10、9、8、7、6、4、5、3、2、1。2003―2013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因子得分FS2分别为-0.562、-0.677、-0.627、-0.609、-0.600、-0.622、-0.298、-0.398、0.711、1.531、2.149,综合得分TS2分别为-0.560、-0.675、-0.625、-0.607、-0.598、-0.620、-0.297、-0.397、0.709、1.526、2.143,根据综合得分TS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003年―2013年排名依次为6、11、10、8、7、9、4、5、3、2、1。2003年―2013年电子计算机办公及设备制造业因子得分FS3分别为-0.407、-0.578、-0.587、-0.404、-0.423、-0.502、-0.273、-0.538、0.162、2.742、0.808,综合得分TS3分别为-0.389、-0.552、-0.561、-0.386、-0.404、-0.479、-0.261、-0.514、0.155、2.618、0.771,根据综合得分TS3电子计算机办公及设备制造业2003年―2013年排名依次为6、10、11、5、7、8、4、9、3、1、2。2003年―2013年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因子得分FS4分别为-0.759、-0.701、-0.778、-0.671、-0.534、-0.608、-0.052、-0.171、1.462、2.147、0.664,综合得分TS4分别为-0.684、-0.632、-0.701、-0.605、-0.481、-0.549、-0.047、-0.154、1.317、1.935、0.598,根据综合得分TS4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2003年―2013年排名依次为10、9、11、8、6、7、4、5、2、1、3。根据四类高新技术产业综合得分TS计算出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办公及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平均综合得分ATS分别为0.0000882、-0.0001813、0.0000000、-0.0000909,排名依次为1、4、2、3。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安徽医药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2013年主因子得分FS1和FS2分别为2.091和2.149,排在所处行业历年来的第一名。电子计算机办公及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2012年FS3和FS4分别为2.742和2.147,排在所处行业历年来的第一名。从行业历年排名来看,安徽省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创新产出能力总体处于上升态势,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办公及设备制造业排名波动较大,创新产出能力不平稳。安徽省四类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得分TS逐步从负分变为正分,创新产出能力总体上均有所提高。其中医药制造业从2009年之后连续几年综合得分TS1均大于0,说明其创新产出能力提升较快,2013年TS1为2.029为所在行业考察年度范围内的最高水平。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从2011年后TS2、TS3和TS4大于0且得分增长较快,说明2011年后这三类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有明显提高。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013年TS2为2.143、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2012年TS3为2.618、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2012年TS4为1.935为所在行业考察年度最高水平。
横向对比四类高新技术产业2003年-2013年的平均综合得分ATS可以发现,安徽省医药制造业排名第1,其余三类高新技术产业按排名顺序依次为: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安徽省医药制造业平均综合得分ATS高于其他三类高新技术产业,说明其创新产出能力较突出,技术创新程度提升较快。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2003年-2010年间的ATS为负值,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落后,创新产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建议
文章通过因子分析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了安徽省四类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综合排名情况,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医药制造业创新产出能力提升较快,其余三类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前期较不平稳,2009年后增长较为稳定。此外,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平均综合得分有正有负,其中医药制造业得分为正,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得分为负,说明医药制造业创新产出能力相较其他三类产业较强,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为提升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进一步促进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几点对策。
1.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各类高新技术企业要把增强创新产出能力作为核心战略纳入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中。企业要构建创新管理体系,整合企业各类创新资源,健全有利于创新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分配制度。
2.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效应。产业集聚便于集聚区内的企业和其他组织协调,从而帮助企业快速获得创新所需要的资源;集聚区内企业间的竞争压力也能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安徽省拥有合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蚌埠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应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积极作用,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
3.要持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高新技术企业要增强创新产出能力,需要提高技术创新投入,尤其对于创新产出能力较弱的高新技术产业,除了加大研发方面的投入之外,还要加大对注意对技术的引进、改造和吸收再创造的经费投入,以提高其创新产出能力。
4.政府应制定并出台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给创新产出能力较弱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例如制定专门的高新技术产业减税政策,简化高新技术产业金融贷款的限制和手续,扩大其融资渠道等等。
参考文献:
[1]蒋含明,李非.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研究[J].亚太经济,2012,No.17506.
[2]谭开明,魏世红.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西部地区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v.26.
1 引言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体现国家实力的关键支撑。任何国家或地区只有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在大环境的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是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P节点。
十六大会议中就已提出“走出去、引进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国际技术转移是推行“走出去、引进来”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提高国际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完善服务手段,帮助企业清除国际合作道路上的绊脚石,消除创新障碍和不确定性,是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根本。
2 国际技术转移主要形式与影响因素
国际技术转移主要指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技术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技术转移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缩小技术差距,达到创新与提高的目的。
国际技术转移形式多样,主要有:(1)国际技术合作,即在完成一个技术项目需要大量资源时,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国家的人力、技术和资源合在一起;(2)国际间合作生产,或称之为外国直接投资,即由甲国提供技术和某些元件,乙国提供劳动力和某些辅助元件,最终在乙国组装;(3)特许,即一方按照性能要求和所付酬金给另一方使用产品或加工工艺的专利、版权、商标或技术知识的权利,特许是一种快速易行的技术转移方式;(4)情报交流,通过参加国际科技专门会议,交换科技文献资料,转移和推广技术知识;(5)人员交流,如交换留学生、访问学者、雇用外国专家、在国外开设培训班等,推进跨国技术转移合作与交流。
国际技术转移的过程和成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1)技术供给方的合作意愿及技术能力;(2)技术接受方的合作意愿及技术能力;(3)技术供给方、被转移技术、技术接受方、技术转移发生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4)被转移技术的选择、转移方式。
3 国内外技术转移现状与特征
当前,我国正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积极融入国际技术转移大熔炉,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国际技术转移。然而,我国技术转移的进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技术引进多于技术输出;(2)沿海发达地区技术转移能力强于偏远欠发达地区;(3)缺少统一的、规范的、规模性的国际技术转移体系,尤其缺少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国际技术转移专业机构和高水平的技术转移服务人才;(4)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体制与机制尚需完善;(5)技术引进成本高、技术开发后劲不足。
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特征主要表现为:(1)涉及的高科技领域越来越多,如有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性能医疗器械、现代农业等;(2)技术转移形式逐步从直接投资转向合作开发和资源共享;(3)发达国家仍然是国际技术转移的主体,发展中国家技术开发量少、技术水平低、合作领域狭窄;(4)跨国公司已成为当前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载体;(5)以专题研究、产品开发、技术合作为目的,不同国家、企业和科研机构相互联合形成的战略联盟正成为一种新的技术转移方式;(6)对外直接投资成为技术转移的重要渠道,且发达国家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持续下降。
4 提高国际技术转移服务能力
通过分析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影响因素和重要特征,本文将从如下那么五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国际技术转移服务能力。
4.1 培养国际技术转移专业型服务人才
技术转移就是让科技与市场结合,为科技项目找市场、找资金,为企业、为资金找科技项目。高素质技术转移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沟通协调能力、能吃苦耐劳和专业敏感度,还应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专业型复合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集专业知识积累和技能实践为一体,通过反复实践提高专业服务能力。此外,政府应加强对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转移从业人员的引导,为培养和发展专业型技术转移服务人才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平台。
4.2 构建国际技术转移创新评价体系
科研考核评价体系是构建科技创新制度体系的关键内容,也是提高科研质量的重要支撑。只有进一步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制度,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转移创新评价体系,才能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具体可通过如下措施:(1)加快建立全覆盖的科研人员分类考核体系;(2)积极引入符合国际惯例的“同行专家评级”为主的定性评论;(3)建立对科研成果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以为质量导向、注重研究成果考核的多样性;(4)建立科技创新考核评价的保障支撑。
4.3 疏通国际技术转移通道
健全和完善技术市场法律体系,制定财政、金融、税收、产业、技术、激励等多方面政策措施,形成较为完备的鼓励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体系,完善市场环境。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增加技术市场的对接效率。
4.4 鼓励技术创新,实现多方共赢
鼓励企业创新,通过税收、补贴等优惠措施作为激励,调动企业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着力推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多方共赢。
4.5 加快国际技术转移的步伐
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大力发展技术输出,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增强“走出去”意识,积极开辟国际技术合作渠道,建立创新合作模式。
5 结语
只有通过培养专业型服务人才、构建创新评价体系、疏通国际技术转移通道、鼓励技术创新、加快国际技术转移的步伐,才能不断提高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帮助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1、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提升企业竞争力就必须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展开了技术创新与产业竞争力之间关系的研究。Jian Cheng Guan等从学习能力、研发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等方面,分析了技术创新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指出技术创新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1]。孙冰等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技术创新与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深入分析了影响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关键要素[2]。杨显奇阐述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4个构成要素,即知识产权管理、科研人员的引进和培养、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对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参考[3]。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发展成为现代经济系统中一支重要力量,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浪潮的激荡下,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是否有效开展,与竞争优势形成休戚相关,而竞争优势的形成又离不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中小型的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企业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才能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2、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特点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既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也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机制灵活,面对高新技术企业间竞争力日益加剧的情况,能够表现出更加强的竞争力,突出表现在:
2.1 不具有可模仿性
中小高新企业从企业组织结构、文化形成条件和技术独特性等因素表现出来的竞争优势,是其它企业很难模仿到的,哪怕是被其他的竞争对手猎取到一定的技术方法,也没有办法把它的竞争力完全克隆。
2.2 积累期限长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的竞争力,往往需要企业的长期积累,因为每一项产品和技术的研发都需要较长的时间,企业竞争力的产生,也需要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去实现,是一个反复循环的长期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个因素的情况及掌握度,根本无法复制,长时间的实践获得的成功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更大的增加了中小高新企业的复制难度。
2.3 价值效用强
对于中小高新企业来说企业竞争力是有着长期的战略意义的。企业的竞争力越强,竞争优势就越突出,能够有效的降低成本,满足客户的价值需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技术投资、创新技术经过战略市场定位和科学有效的开发,必定带来高的效用和价值,这一基本要求原理是每个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创立阶段必须确立的起步点。
3、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
我国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安置就业人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被形象地称为“就业机器”。中小企业在很多国家中都占到企业总量的95%以上,他们对本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美国中小企业比例为99.7%,对GIDP的贡献率为48%,容纳就业人口占就业总量的53.7%。在日本,这—组数字为99.5%、57%和73.8%。我国也不例外,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在工业产值中,中小企业实现税利占40%,就业人数占75%。在新增就业机会中,90%属中小企业。尽管如此,中小企业还有很多发展的空间,国外千人拥有小企业共49家,我国仅有9家。因此,从长远看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是显赫而举足轻重的。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在信息技术、工业设计、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中,中小企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快传统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新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具有高度技术密集性、高度创新性、高投入性、高收益性、高风险性、高速度、高难度、高竞争性、高渗透性、高战略性等特征。高新技术的实用化和商品化就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4]。
4、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关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最早开始了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此后各国学者广泛开展了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对产业竞争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形成机制、测度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目前,学术界关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和评估,已发展出各种评价指标体系。黄鲁成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应该包括技术创新投入能力、研发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3个最基本的部分。周明、李宗植从创新产出、研发资本存量、人力资源投入、知识溢出、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5个方面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2]。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来研究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4.1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高新技术企业一般都是具有高风险的,因此技术创新活动是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发展的关键。企业想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并且求得自身发展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不断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5]。
4.2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性推动着企业的技术创新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以及企业的生存发展,从而进行不断的创新。企业面对市场竞争越强,就会迫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好的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是市场的需求,而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力就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催化剂。市场的复杂化促使着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力不断的加强,从而也推动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加强。
(1)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迫使企业为了最大化的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开发更多种类丰富、品质良好的产品和技术。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比其它企业具有非常强大的抗压力,面对剧烈的竞争,更加能够突出高新企业的竞争力,实实在在的实力来面对市场的考验。
(2)竞争能改变企业管理层的创新观念,增长技术开发者的才干。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能够使市场的参与者树立起新的技术创新的观念,从而又推动了企业采取新的措施来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增加人才储备,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
(3)竞争使得企业加快了收集情报、资料的速度,更好、更准确的掌握高新技术开发的方向、任务和要求,准确的瞄准市场的方向,收集市场的信息,做好高新技术创新的前期准备。
创新能力已经变成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力量,竞争最根本的就是技术实力的竞争,创新能力实质上是决定了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未来是否具有竞争力。假如中小型高新企业不能够不断地创新,必然会被不断发展的市场环境所摒弃,所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着重于技术创新,建立更高效能和效率并且消耗更少的生产经营系统,以此来增加产品的功效和附加值,从而进一步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增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6]。
5、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发展主体中最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 在带动技术进步、促进国际贸易、稳定经济增长、减少失业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在目前自主创新的大背景下,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足、融资困难、技术设备落后、创新意识不强、能力不足、缺乏技术创新人才、信息不畅、创新风险大、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管理效益较低、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保证与激励机制等问题,阻碍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6、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对策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我国推进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的生力军,然而动荡复杂的竞争环境,使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解决技术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在资金上加大投入,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和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增强创新能力,才能保证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长期平稳的发展。
6.1 模仿创新方案
面临如此紧迫的压力,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由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力量薄弱,而创新需要许多的沉没成本[6]。因此可以施行模仿创新的方案。即模仿先进的技术,并不断的在原始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技术改造,从而实现低风险、低成本的创新方案。
6.2 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
这套机制首先包括有一个高效的技术创新组织机构,合理的企业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产存量,挖掘生产潜力,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促进技术进步,同时创新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效率以及创新的成败与效率都息息相关[7]。其次,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6.3 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加大创新的资本投入
在企业的资金投入中,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由于投入资金不足,因此创新的投入和产出不能显著的表现出来。这普遍存在我国的中小型企业中,尤其是对于风险较大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想要融资是相当困难的[8]。因此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应该积极探索各种融资渠道,除了传统的从银行借贷之外,也要充分利用政府或其他创新基金。
6.4 强化企业领导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企业领导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否,企业决策人起着关键作用。企业领导者的创新意识应体现出“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创新为龙头,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思想。在走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一定要认识到只有创新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获胜,树立与推进技术创新相适应的现代意识[9]。
6.5 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是实现创新的重要途径
企业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搜集能力和利用能力。企业要有较高的取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把握相关的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把握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先进性与新颖性,在错综复杂的市场中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和潜在要求,保证创新成果的市场前景。
除此以外,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还必须提高企业创新管理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产品开发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创新合作战略和集群创新战略,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营造技术创新良好的法律环境。
7、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竞争力提高乃至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企业自身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视度有待提高。因此要提升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与创新能力,必须加大对科研人员和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强创新环境建设,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建立包括政府、金融机构、外资等在内的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努力提升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意识,形成有利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Jian Cheng Guan,Richard Yam,Chiu Kam Mok,Ning Ma.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itivenes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based on DEAmodel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6,170(3):971-986.
[2]孙冰,林婷婷.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189(01):23-29.
[3]杨显奇.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分析[J].情报探索,2011,(11).
[4]侯跃全.浅谈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上海轻工业,2006,(2).
[5]黄坡,陈柳钦.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M].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6]李明智,王娅莉.我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