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6:18: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F231 文献标识码:A
尽管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产生于美国的20世纪30年代,营销风险也是企业风险的重要方面,但企业营销风险管理在国际上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研究学派和系统化的研究成果。英国学者蒂姆・博依斯1995年出版的《商业风险管理――如何界定、减缓和避免项目中的主要风险》被学界认为是关于商业风险管理的第一本书。该书作者有20余年的合同管理经验,因而主要提供了合同各个阶段的商务风险管理建议。较早的还有2000年英国学者基特・赛德格洛夫著的《商务风险管理完全指南》,该书从企业计算机、火灾、欺诈、抢劫、意外事故、环境遭到破坏、质量责任等方面进行实务操作性研究,书中介绍的质量责任风险、商业欺诈风险等与我们探讨的营销风险关系密切。国际上研究营销风险的相关的论文在2000年以前并不多,近年来有一些关于商务风险的,特别是美国学者乌纱・哈雷2003年还专门研究了在中国商务活动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问题。
一、营销风险管理研究的起步及进展
营销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产生于21世纪初。1998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大冲击。当时我国众多国有企业刚刚从“三年解困”的环境中脱离出来,又面临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许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营销风险突出。重点表现为企业合同履约率降低、资金周转困难、货款拖欠严重等。国家也曾出台一系列解决三角债的政策和措施,但收效甚微。在这种背景下,各学校的学者率先进行企业营销风险管理方面的理论探索,并发表了有关研究成果。华中科技大学的余廉教授在研究企业预警管理体系时,对营销预警进行了子项研究,于1999年出版了《企业营销预警管理》,用企业预警管理的理论解释了营销逆境的现象,并提出了预警方法。四川大学李蔚教授也从2000年前后开始从营销安全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营销事故、营销安全等概念。两位学者在营销预警和营销安全领域的研究,从不同的视角丰富和完善了营销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1999年前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林均跃与东方保理的谢旭合作,从信用的角度研究企业赊销问题,出版了《企业赊销与信用管理》。南开大学陈秋双、李勇健教授2000年左右承担了国家863计划“营销风险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特别需要提起的是,武汉大学的甘碧群教授和北京大学的符国群教授早在1994年前后就系统地研究了营销道德问题,为后来的营销信用研究和营销人员风险研究提供了参考。彭星间教授1997出版的《建立市场新秩序》对营销风险问题的研究也很有启发。王春峰教授的专著《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对早期研究营销风险管理有很强的借鉴作用。香港的几位营销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营销风险进行了深入研究。如香港城市大学的周南教授近年来进行了深入的营销道德和营销责任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学的贾建民教授多年来对市场风险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顾客风险、消费者认知风险等分析评价模型,为市场营销风险的研究开阔了视野。
二、营销风险管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营销发展史和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管理理论虽然有很大的内在联系,但都是作为两个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的。营销风险管理研究是一个新课题,它是营销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融合。其实,从营销发展之初的市场研究开始,营销就有对一些营销因素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提供决策依据,减少营销过程中由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但这种调查分析没有发展到今天风险管理的方法,也没有形成专门的理论。营销管理也需要引入风险管理理论加以丰富和扩展。目前,国内对营销风险管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于企业经营风险的论述和研究时间还不长,而对营销风险的论述就更少。与营销风险管理相关的著作有:张忠任等著的《驾驭经营风险之道》侧重于应付经营风险的手段;曹树钦等编著的《企业逆境与风险管理》提出了企业风险的预警思想;尹平的《经营风险与防范》是对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各种风险的分析和控制,主要进行定性分析;谢科范、罗险峰著的《市场风险预警管理》以案例为主从市场结构、市场需求、市场竞争、企业生存几个方面分析市场风险;张云起编著的《营销风险管理》侧重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分析营销风险,主要讲营销管理的实务操作控制措施。
从国内关于营销风险管理的著作、论文等可以看出,营销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才刚刚开始,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更没有得到体现。我国学者研究营销单方面风险管理方法的较多,研究营销风险形成机理和管理思想的较少,营销风险指数还没有成果出现。现有的营销风险管理理论还处于探索形成阶段,尚不系统和成熟,远不能满足企业对营销风险管理的需求。这就要求营销界把营销风险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营销的全过程进行再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营销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营销理论。
三、小结
近年来,由于企业营销风险管理问题越来越被企业重视,营销风险管理研究领域引起国内一批学者的关注,发表了许多有深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风暴使企业营销风险加大,我国学者对营销风险问题投人了很多精力,研究范围和深度都不断提升,学者们从营销风险的识别、评估,到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控制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秋2班)
参考文献:
[1]马根山. 营销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1(05).
[2]王凤美. 刍议当前我国企业的营销风险构成及防范. 经营管理者. 2009(02).
0 引言
目前大部分小额贷款机构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客户质量层次不齐,需要多层次性的风险管理加以区别。由于小额贷款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股东的自有资金及少量的银行融资,几乎不存在任何杠杆放大效应,风险的最终承担者是小额贷款公司本身,而部分有一定研发能力的机构不愿公开自身的风险管理模型和体系,小额贷款机构需要依靠自身力量开发出对内、对外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型及体系,提高对贷款对象风险的识别能力,加强对贷款过程及贷款对象的管理能力。
1 研究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的意义
1.1 有助于提高风险判断能力
提高小额贷款机构对贷款对象的风险判断能力,防范因为对贷款企业或个人的基本素质判断错误带来的风险。贷款对象的信用状况直接影响着小额贷款公司自身资金的安全,小贷公司客户资产质量较银行客户肯定存在一定差距,具有抵质押物不充足或根本无抵质押物,保证方式为单一的第三方信用反担保等特征,该类企业若能承受小贷公司利息,其盈利能力必定较强,销售渠道稳定,且应收款项回笼情况良好,当贷款对象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时候此笔贷款将面临着较高的风险敞口。
1.2 为商业银行是否与小额贷款机构合作提供依据
按照监管部门的规定,小额贷款机构可以有一定比例的外部融资以及可以开展不超过一定比例的担保业务,这些业务可以增加小额贷款机构的收入。担保业务的开展需要商业银行参照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等级确定与其合作的保证金比例、授信额度及合作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批程序。而在判定过程中,对小额贷款机构的风险管理制度、结构、流程、后果处置较为看重,最终的评定等级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合作与否,也将影响小额贷款机构最终的盈利渠道。
1.3 有助于小额贷款公司实现差别定价
小额贷款公司可以根据内部建立的风险管理体系对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实现对不同风险类型贷款主体的贷款利率的差别定价。目前绝大部分小额贷款公司不是依据内部风险管理中的分类不同实现差别定位,更多的是采取基本一致的贷款利率处理,但是放款对象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及经营实力不同,贷款的风险存在较大差别,小额贷款公司可以根据对所有客户进行风险评判的不同等级,给予中小企业不同的利率定价。
1.4 有利于完善小额贷款机构对贷款人进行风险管理评价的模型
小额贷款公司在对贷款人风险管理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外部信用征信对中小企业整体风险信用状况的影响,小额贷款机构作为中小企业贷款的唯一风险承担者,贷款人风险信用状况用准确的风险等级进行度量,将提高小额贷款机构对贷款人风险管理评价模型的准确度。
1.5 有助于小额贷款公司提高风险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小额贷款公司建立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将迫使内部风险管理人员提高自身风险管理的能力。目前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存在向客户承诺贷款、帐外收取高额利息、短期资金周转的现象,这种行为最后导致内部客户质量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小额贷款机构通过将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的评价结果与实际操作人员风险判断结果进行匹配,迫使内部风险管理人员提高评级的作业质量和结果的公信力。内部风险管理人员工作质量的提高,可以充分弥补小额贷款机构自身风险管理体系的不足。
2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来源
2.1 外部原因
小额贷款机构的信贷风险是指小额贷款机构在经营活动中,因不确定因素的单一或综合影响,使小额贷款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小额贷款机构风险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来自于小额贷款机构的外部原因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自然风险。对于以农业贷款为主的小额贷款机构而言,其主要投向是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而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都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一旦所在地区发生自然灾害,大量客户可能同时发生违约,这可能导致小额贷款机构的
破产。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发生违约或借款人信用等级下降,无力按照与小额贷款机构所签的合同条款全部或部分偿还债务,造成贷款逾期、呆滞、呆账等而产生损失的风险。小额贷款是小额贷款机构的主要业务活动。小额贷款的投放要求小额贷款机构对借款人的信用水平作出判断,但这些判断并非总是正确的,而借款人的信用水平也可能会因各种原因而下降,因此小额贷款机构面临的一个主要风险就是贷款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这是小额贷款经营中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风险,是导致小额贷款机构亏损甚至倒闭的主要原因。只要小额贷款机构通过实际或默许的契约协议,将其资金借出、承诺借出或以其他形式放出,均产生信用风险。
(3)经济环境风险。从宏观经济环境而言,国家的宏观经济条件、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等都会形成小额贷款机构风险的源泉。例如,宏观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的高低以及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将对小额贷款机构的信用管理、利率水平及其各项业务产生巨大影响;宏观经济政策会对各个行业具有巨大影响,小额贷款机构投放的产业也不例外,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在引起相关产业变动的同时,也给小额贷款机构带来了风险;金融监管当局的目标与小额贷款机构的目标可能并不一致,相关监管政策也可能成为小额贷款机构风险的一个
来源。
2.2 内部原因
(1)员工风险。小额贷款机构员工的素质对小额贷款的效率、成本以及小额贷款机构的财务状况都有重要影响。员工应该接受过一定的教育和专业培训,最好是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实际的操作经验,同时,还要求员工有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小额贷款机构的员工应该具有良好的品德,其自身必须是值得信任的,诚实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为客户树立良好信用的榜样。同时,员工对工作和客户的责任感尤为重要,这不仅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小额贷款的效率,还影响着贷款的风险和成本乃至小额贷款机构的财务状况。
(2)管理风险。管理作为任何一个公司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小额贷款机构中可能产生两类主要的风险。其一是小额贷款机构管理之初的一些制度性设计缺陷,也会给小额贷款机构的运行带来风险。例如,小额贷款机构普遍采用小组联保机制,虽然它能较好地防范事前的“逆向选择”问题,但小组某一成员违约之后,却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隐患——既然别人已经违约了,我为什么还要还贷呢?而且,小额贷款机构的贷款在地域和部门分布上比较集中,在没有抵押和担保的情况下,其信贷资产组合面临“协变风险”,可能会出现大量客户同时违约的情况,这可能会导致小额贷款机构的破产。
其二在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即便有了完善的制度也有可能出现不规范经营,而这正是小额贷款机构风险的最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
来源。
(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小额贷款机构信贷管理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控制缺失、诈骗或其他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信贷资产的损失。操作风险直接与小额贷款机构的信贷管理体制有关,一旦发生,引起的损失可能非常巨大。
最重大的操作风险在于信贷管理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这种失效状态可能因为失误、欺骗、未能及时作出反应而导致小额贷款机构信贷资产受到损失。
事实上,制度风险的存在也是影响小额贷款机构存亡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在中国尤为突出。由于没有合法的身份地位,民间小额贷款机构随时面临着“关门歇业”的可能性。中国的小额贷款虽然发展比较缓慢,但是随着近三年来政策的放宽,机构种类、资金渠道不断丰富,信贷产品、管理模式、监管办法都有所创新,出现了更多的市场竞争。这充分证明了:法律的订立虽然通常滞后于成功的实践,但显而易见的是发展小额信贷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完善是同步进行的,法律和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小额贷款实现专业化和规范化的过程也是小额信贷政策法律走向成熟的过程。
3 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管理建议
3.1 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小额贷款公司金融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是一种自律行为,规范有效的金融风险内控体系应以合理分工、权力制衡为主要原则。为此小额贷款公司要逐步建立起合理的授权制度、科学的业务制约和监督制度以及规范的岗位管理制度,通过合理授权,要求员工在其权限内承担相应的职责和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必须涵盖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应当具有前瞻性,且应随着公司经营战略、经营方针、经营理念等内部环境的变化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外部环境的改变及时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根据业务的发展增加新的监控内容。
3.2 完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强化风险评估制度
风险评估是内部风险控制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要使控制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HF公司必须清楚所面临的风险,并对整个企业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估,然后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活动。其实内部控制也就是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完成及监控有赖于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3.3 弱化逐利性,加强风险识别及风险应对能力
小贷公司目前高贷款利率以及高额的利润额足够让任何一个实体经营者眼红。部分并不具备出资能力或者日常经营性现金流并不充足的企业,也纷纷成为小贷公司成立发起人。其成立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小贷公司的商业银行融资,获取利率收益,从而达到其补充自身现金流或空手套白狼的目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的完善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生存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尤为重要。针对目前绝大部分小额贷款机构缺乏对贷款对象进行风险判断的综合评价体系,主要依靠内部人员的主观判断和外部信息相互参考结合的方法等情况,怎样去建立一个与小额贷款公司实情相符的风险管理体系就会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小额贷款公司需要从实践中常见的风险管理问题着手分析,建立起一个有助于小额贷款长期发展的风险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0引言
早在2006年,国际民航组织(ICAO)和有关机构就预测,到2020年全球航空运输量将在当时的基础上增加一倍。近十年来,我国民航航空运输量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已经从2003年的世界排行第5位上升到世界前3位,并且未来十年仍将以10%的速度增长。航空运输量的持续增长也给民航空管安全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我国民航空管安全管理风险评价体系的很多指标还存在着局限性和实质性,同时缺乏标准性、连续性,不利于风险的动态管理。因此,构建并建立成熟的,可信赖的安全管理体系并在其基础上实施基于问题的空管安全风险管理模式是我们民航空管安全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1我国民航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近年来,安全管理体系概念(safetymanagementsystem,SMS)逐步被航空业发达国家所采用,国际民航组织已在其公约附件中要求成员国在机场、空中交通管制和飞行运营等单位建立SMS。有关资料统计,70%的世界民航的飞行事故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剩余30%的原因主要是天气、机械故障和其它原因。因此,民航空管安全工作的核心是人,做好每一个参与安全生产的人的工作,就抓住了安全工作的关键。而问题管理恰恰是紧紧以人为核心,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识别安全风险,解决安全问题及其隐患。所以,研究并实施问题管理为中心的安全管理模式,对于扭转民航空管安全工作局面,有着很大的帮助。问题管理倡导全时空、全方位、全过程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问题管理变间接管理为直接管理;变专职管理为全员管理;变滞后管理为超前管理;变僵化管理为创新管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变模糊管理为务实管理。借鉴这种新型的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在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实施以问题管理为中心的民航空管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实现安全风险的动态管理、主动管理和超前管理,在这种模式下构建并建立民航空管安全管理体系,对于适应民航空管安全工作的新局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2问题管理与安全工作
所谓问题,是指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事故或意外。问题管理是一种行动型的管理职能,它谋求确认那些可能影响组织的潜在或萌芽的各种问题(立法的、规章制度的、政治的或社会的)。然后,动员并协调该组织的一切资源,从策略上来影响那些问题的发展。问题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促成有利于该组织的公共政策。由于安全工作的目标难以确定,安全工作的结果难以量化,事故的偶然性等原因,给安全工作的计划部署、监督控制、验收评比等带来了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更有必要在管理的大框架下,把注意力投向于问题,实实在在地在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做工作。并以问题的解决程度,作为衡量安全工作达到水平的度量。通过实施问题管理,企事业单位能及早地发现影响其潜在的或萌芽状态的各种问题,及时采取必要措施,控制和解决这些问题。
3基于问题管理的民航空管安全风险管理模式框架
民航空管安全管理工作要围绕航空安全问题为中心进行制度、组织、日常管理方面的构建,构建基于问题管理的航空安全风险管理模式,首先是在制度层面,将问题管理制度化,落实问题管理责任规范安全管理;在组织结构方面,为保证问题处理的有效和及时,需要进行组织流程的重构,尽可能使组织扁平化;在安全日常管理中,注重强调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突出惯性、重点问题的控制,突出问题管理的分析和经验积累,将风险识别和恰当动作贯穿于问题管理的过程中。此外,还要注重将安全管理工作与企业危机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1)在制度层面,通过将安全问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将问题的安全管理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将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从一些问题管理的实践经验看,不但要将问题的后果影响落实到个人,而且需要鼓励从业者积极识别自己的、别人的和组织的问题、暴露自己的、别人的和组织的问题,通过各种形式的讨论,启发和培养个人识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我国航空发展步伐不断加大,风险积聚效应越来越明显,客观上越来越要求民航全体员工积极主动的参加到风险安全管理工作中。实施安全风险问题管理,化过去专职部门的安全管理为全员管理,化过去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无疑能适应航空业快速发展带来的风险管理客观要求。(2)在组织层面,空管单位具有人员多、组织层次丰富、规模大的特点,在实施基于安全问题管理的危险管理模式中,应进行组织流程的重构,尽可能使组织扁平化,提高安全问题信息的流动速度,保证安全问题处理的有效和及时。这种组织流程的重构也不需要每个信息流动环节上都设立相关实体部门,除了一定要有职责明确的由专家、管理者组成的专职安全问题处理委员会外,其他的可以是虚拟化的部门,由安全问题处理委员会赋予明确的职责。(3)在安全日常管理中,从问题管理的实践经验中看,通过绩效考核,强调员工和管理者,尤其是强调管理者的安全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能力,对于高效的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突出惯性、重点安全问题的控制,对于一再发生,屡禁不止的安全问题,要有相应的惩戒措施。由于航空业的风险种类复杂多样,管理面临的安全问题多,而安全管理可运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需要强调安全问题的轻重缓急,注重解决问题的整体效益考虑。对于直接危及航空安全的重点问题要突出管理,强调对于问题解决的适度反应,实现安全效益最大化。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安全问题的分析和管理经验积累,积累安全问题的适度反应阈值,注重对安全问题进行跟踪和分析,进而建立基于航空安全问题的风险预警系统,使解决安全问题的措施直接有效。(4)航空业实施基于问题管理的安全管理要注意与危机管理融为一体。危机管理属于企业公共关系的范畴,传统的危机管理是危机处理的狭义概念,随着现代风险的扩大和管理方法的进步,现代的危机管理理论强调危机的事前预防。航空业是高风险行业,安全问题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危机,直接威胁企业生存空间,因此,经营者有必要从整体上注重资源部署,将安全管理与危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施基于问题的安全管理有效地消除危机的发生;同时一旦发生危机,通过积极地实施基于问题的危机处理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并通过总结教训,进一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危机管理理论指出,随着问题的发展,企业面临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付出的成本越来越多。因此,危机管理工作应该集中在问题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可见,在资源部署上在保障危机管理能够衔接安全管理工作的情况下,资源分配重心应向安全管理倾斜。
4新模式实施后的优点
事故的发生可以说是安全问题管理失效的体现,通过直接抓安全问题,促进安全管理工作,可以说是抓住了安全管理的实质。问题管理倡导全方位、全时空、全过程地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倡基于安全问题的管理模式具有的优点如下:(1)由个别部门少数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变为各职能部门全员额的安全管理;(2)使安全管理的层次扁平化,把安全工作直接伸向基层一线,使存在的问题及时被发现,并迅速反馈到决策层;(3)将安全问题的发现和处理变成一种经常性的活动和制度;(4)可营造一种安全危机意识和责任感,促使大家主动提自己的安全问题、提他人的安全问题、提组织的安全问题,强化领导和群众的权责意识,培养责任心,营造了安全文化氛围;(5)这种管理模式本身也是一种务实的管理方法论,它强调的是安全管理的安全问题导向,有利于明确人们的思想,使安全工作中模糊的“管理”二字被清晰地界定。
5结论及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基于问题管理的安全风险管理新模式下,对于安全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和优化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模式运行主要有注重强调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突出惯性、重点问题的控制,突出问题管理的分析和经验积累,将风险识别和恰当动作贯穿于问题管理的过程中。从空管单位的安全工作开展来说,任何一个安全事件的产生,都亟待着空管安全组织结构的全体成员在事件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发现更多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民航安全风险管理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随着风险管理时代的到来,又赋予了它新的思想和内容。不仅仅是航空业,谁先去挖掘谁就取得了安全风险管理的主动权,这对我国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的各行各业来说更加尤为重要。只有抓住了机遇,把安全风险管理的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实践中才能保障民航空管的持续安全运行。
作者:华晓晨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华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天津分局
【参考文献】
[1]刘钧.风险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黎威.东方航空公司的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2010.
[3]邹国良.加强中国民航空管安全风险信息管理迫在眉睫[J].中国民用航空,2004(11):56~59.
[4]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评估管理办法[S].中国民用航空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2011.
建筑施工是非常复杂的工程,建筑工程不仅资金投入较大、工期长,同时建筑工程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有很多,所以面临风险会更多。由此看来,建筑企业需要加强对施工项目风险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管理者风险意识,及时开展风险评估工作。风险管理指的是正确认识和分析风险,以及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的过程。也就是说,对没有发生的风险和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造成严重后果,进行科学、合理管理,从而完成既定目标。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建筑项目存在风险,探讨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策略,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筑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建筑项目存在风险分析
1、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建筑施工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建筑施工风险之一,毕竟整个建筑施工主要是以资金最为保障的,没有资金作为保障,建筑施工很难做到顺利开展。建筑施工经济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业主因素以及材料因素。首先,业主因素。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业主没有资金,但是却争着要项目,即使有了资金,也是尽量少给以及不给,甚至出现欠拖资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为以后的建筑工程款项的结算买下了祸根。另一方面,材料因素。材料经济风险主要来自于材料价格上涨,实际建筑施工中,材料费用可以占到整个工程成本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因此,材料涨价也是很重要的经济风险。
2、组织管理风险
建筑施工风险管理所涉及的部门是很多的,包括设计方、施工方以及业主等。为此,要想做好建筑施工风险管理,加强组织风险管理是必须的。组织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设计风险。在建筑施工之前,由于设计时间较为紧迫,施工图纸会陆续出现,甚至会出现图纸拖延的问题,还有可能出现图纸错误,这是设计风险的典型代表。其次,承包人风险。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也是千变万化的,承包单位如果设计方案不合理,管理不完善以及问题解决不及时,都会影响到建筑施工质量以及效益。最后,供应商风险。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建筑施工企业往往会出现物资供应不及时以及无法满足需求的问题,甚至物资时间、数量以及供应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3、技术以及自然风险
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与自身技术专业能力不相适应的工程技术问题,由此造成的工程事故、试验失败等,严重的会造成人员伤亡,程度较轻的至少也会造成工程成本增加。由于工程项目施工一般都是在露天的环境下进行,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一旦遇到气候、水文、地质及周围环境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必然会影响到工程施工的进行。
二、建筑项目风险管理解决策略
1、努力提升风险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建筑风险管理人员是建筑施工管理层,他们管理素质的高低与水平深刻影响着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质量。因此,施工企业应该加强对建筑工程风险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建筑施工企业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风险管理人才选拔机制,对于那些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三高人员进行科学合理分配,保证他们岗位与水平能力相匹配,充分发挥他们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强化对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对于那些水平低、素质低的人员,企业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包括基本知识以及技术能力的培训,甚至包括对建筑工程基本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风险管理素质与水平。提升风险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是做好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重要举措。
2、强化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
建筑工程中绿色施工项目管理主要指的是建筑施工技术人员对建筑施工项目所进行的项目分析以及绿色控制。技术施工人员根据建筑工程的各个细节各个过程制作出绿色控制的方法和途径,进而建立施工企业绿色管理战略。在施工企业中树立全员绿色理念,运用绿色理念来指导建筑施工以及规划。绿色工程管理不仅仅包括绿色管理理论,还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将绿色管理渗透到建筑施工企业运营的全过程当中,使得建筑施工更加的生态、环保、绿色。建筑工程中绿色工程管理理念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建筑工程建设质量以及效益,是近几年在建筑行业中普遍流行的重要建筑施工管理理念。
3、加强建筑工程全过程风险监督管理
建筑工程全过程风险监督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监督管理的关键,加强建筑工程全过程风险监督管理是有效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建筑工程全过程风险监督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风险监督管理交底制度。在每一个项目施工之前,风险监督管理人员都应该根据规章制度做好风险管控工作,做好相应的风险监督管理交底工作。其次,制定相应的风险监督管理作业指导书。对不同的机械、材料、环境以及方法进行相应的监控,确保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建筑工程风险控制。再次,执行风险监督管理样板制度,在进行大面积的建筑施工之前,建筑工程企业应该实施样板间、样板制度,保障建筑工程风险监督管理得到有效提升。
4、制定施工安全应急预案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安全应急预案的设计以及实施,是做好建筑工程风险施工管理的重要方式,安全应急预案在建筑工程施工各个环节的原则基本一致,但是根据不同的施工环节,安全应急预案的设计以及实施也是不同的。做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安全应急预案的设计以及实施,首先要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相应的调查,根据不同的施工安全程度,进行相应的应急预案的设计以及实施,保障建筑工程施工做好基础。其次,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设备保养。各种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转,是建筑工程安全风险施工管理的有力保证,定期对建筑工程施工设备进行相应的保养,可以提高建筑工程施工速度以及效率。
总结
总体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建筑工程规模逐渐扩大,建筑工程越来越复杂,增加了施工难度和风险。所以,建筑企业需要加强对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及时掌握必要的风险识别技术,同时还要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尽可能解决和防范风险出现。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筑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建筑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影响着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以及质量的顺利开展。为此,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深入探讨自身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现状,创新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策略,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筑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唐伟镔.建筑企业工程项目风险的形成与处置[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02)
[2] 王志金.基于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J].山西建筑. 2009(07)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098-02
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我国企业对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认识的不足,危机下,我国企业终于认识到了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之于持续经营的重要意义,风险管理开始逐渐向其真正位置靠近。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和高水平的风险管理是正常市场秩序下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石(胡俞越,2010)。刘江(2010)以外贸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外贸企业内部控制与高风险管理问题,他认为当前面临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除一般风险还存在信用风险、外汇风险、应收外汇风险以及信用证风险等行业风险。进而指出外贸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相互关系;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来规避、减小风险,必须构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互融合的管理体系:第一是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第二是规范企业业务流程。董焕(2003)认为内部控制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内部控制的失效,将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他首先分析了内部控制的含义,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和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现状的成因分析:产权不明确、风险意识差,内部压力不足、法制不健全、内控机制不健全和人员素质低下。指出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法制建设;快速制定相关的注册会计师执业标准;加强研究,丰富理论,建立标准,示范指导;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加强相关配套措施和发挥财政金融作用。刘杰(2010)从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研究,提出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措施:从提高内部控制设计水平和保证设计的系统性两个方面提高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从提高管理的观念和执行者的素质,加强执行监督和建立内部控制定期评估制度方面,提高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从加强政府对内部控制的推动作用、发展经理市场、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发挥社会中介对内部控制的推动作用等方面,发挥外部因素促进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
1 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概念的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不同的管理学家和组织部门都给予不同的概念,但是所有的概念都体现在这样一个范围内,即为了实现企业的有序运行、经济效益的实现以及经营的安全性,对企业的组织和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预防,阻止错误业务和非法业务发生的组织行为。当前企业内部控制概念都与风险管理密切相关,这就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风险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一种实现手段。风险管理是在企业内部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两者密切相连,良好的风险管理是实现良好有序的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效方法,有序的企业内部管理才能更有条件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
尽管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企业内部控制主要侧重于企业财务和审计方面的涉及财务状况和审计活动的企业会计控制,它仅仅是设计到企业经营活动某个方面控制的行为,实际上全面意义上企业内部控制没有实现,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基础之上产生,但是它主要是针对项目活动的决策行为的相关风险、成本和收益等方面进行的风险控制,以便为能否采取此项目提供
参考意见,实际上,这种企业整体风险控制的体系也未曾建立。
2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首先,企业产权不明确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企业产权不明确问题在国有企业别严重,企业产权不明确存在这样一种问题,企业经济的产权收益主体不明确,主体职位的缺乏,权责不清,造成企业激励机制不明确,企业内部控制关系到审计和会计成本效益测算的活动就会受到约束,项目风险决策不完善。
其次,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市场主体意识不强。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比较稳健,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一些小企业开始迅速兴起和发展,较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即使当前企业内部控制不好,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短期内的负面效果还难以体现出来,而这些企业的经营者也多是农民出身,难以形成长远的发展眼光去增加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规范。
最后,企业规模小、人员素质低、内部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我国内部控制最主要的问题是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健全,这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一些小企业规模小,企业结构不完善。专门以生产销售为主的狭隘战略眼光,使得企业不愿意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技术进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方法,即使受到欺瞒也很难通过自身相关知识去识别到。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均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小企业难以实现。以我国企业绿色经济为例,企业内部一项涉及经济和环境的投资绿色经济的项目,企业在绿色经济效益成本和财务核算上没有专门的财务人员。项目决策就可能受到影响。另外企业员工素质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在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下,企业员工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法律常识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多种情况下容易受到蒙蔽行为的侵害。
3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水平的措施
(1)完善企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预防体系。企业风险识别是企业风险管理的第一个阶段,风险识别就是企业在风险潜伏期就要识别出其危害行为,风险识别简单地说就是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简单的推测。风险就是不确定,一个全面和综合考虑的观察视觉有助于风险识别准确性的提高。简单推测后的确定性风险,就需要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核心。风险评估坚持的最主要的原则是全面客观性的原则,风险评估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的两种方法,包括对风险发生的确定能概率和不确定能概率进行评估。风险评估必须对风险进行等级划分,这样才是合理的评估,以包装经济为例,进行包装项目的效益测评和风险评估,首先考虑这种项目风险的概率和确定性的概率,然后就要考虑这种项目的其他影响因素,即目前和绿色包装,这种项目是否对环境有危害,有的则进行相应的评估扣分,没有或者促进环境改善,就需要对该项目加分,这样的风险评估才是完善的。
(2)加强和完善企业制度建设,进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首先要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清楚、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实现了企业主体的明确,更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就会大幅度提高。
其次加强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建设,加强企业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相关核算知识和风险预防知识,对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增强其对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知识的了解,定期实施相关的座谈和培训。使每一个员工都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高管理人员的相关素质和基层管理人员的个人参与意识,在自己的利益受到危害下,有足够的能力和专业知识去识别,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3)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加强对企业审计部门的管理是有效进行内部控制的管理,应该坚持把审计部门的设置同企业部门分开,这样才能避免一些行为不端者进行,审计部门的工作才能更为准确的反映企业的管理状况、经营状况,才能对企业的管理作出合理的分析、准确的评价,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另外还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关系到工作内容的真实性,审计人员必须坚持工作原则和职责,以反映真实情况为准,做一个合格审计工作者。
(4)重视对内部管理控制和风险管理信息反馈的收集。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活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市场经济活动的发展会不断改变企业经济活动和企业目前所处风险状况,企业会根据相关情况,随着风险的变化,及时调整和适应当前状况,例如现代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对企业的环保和无公害要求相对加大,我国目前的绿色经济就是其中一例,此种情况下,市场就会对企业的环保风险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有效的内部管理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即时密切注意市场经济发出的信号,并根据市场信息调整其项目环保政策,跟踪项目的相关指标情况,并定期整理汇报相关信息,从而建立一个动态的反馈系统,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胡俞越.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中国企业风险管理[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0,100(1).
[2]刘江.外贸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2010(2):78-79.
[3]董焕.论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及对策[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7(2):18-19.
[4]刘杰.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52-53.
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背景下,企业迅速发展,我国企业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及金融环境背景下稳步发展,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而言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在当前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存在“重经济轻管理”的问题,企业的管理环节还未成熟,尤其是对债务以及债权的风险管理还不够重视,造成企业经常出现债权危机,影响到企业的实际发展。所以,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债权风险进行合理的管控,通过相应的债权风险法律手段,完成对企业的债权风险管理,提升企业债权风险管控策略。
1企业债权的简要分析
企业债权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权利,其主要是指有关于企业债务处理问题的相关权利。企业债权指的是企业作为民事主体,在企业开展民事行为的活动中享有的债权。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企业债权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等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收入、资金管控等重要资金链条环节,对于企业的整体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债权问题进行合理的管控。在当前企业生产经营中,造成企业债权问题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企业债权产生过程中,合同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中包括企业购销合同、企业之间的借贷合同等内容,都是形成企业债权的主要因素。(2)企业侵权行为也是影响到企业债权的主要内容。侵权行为可分为一般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为。在一般侵权行为中,当事人一方只有因自己的过错而给他人造成人身和财产损失时,才负赔偿责任,如果没有过错,就不须负赔偿责任。而在特殊侵权行为中,只要造成了他人的损失,不论责任主体是否存在过错,都要履行赔偿责任。(3)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货款、加工款、租金、交货、货物运输、技术服务等内容也是导致企业形成债权的主要因素。企业债权是影响到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以及资金资本的主要因素,对于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的企业发展中,应该针对企业债权问题进行有效的管控,确保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更加合理有效。
2企业债权管理风险分析研究
企业债权管理风险具体是指在企业进行债权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问题,是指影响到企业债权管理,影响到企业债务处理的主要因素,如果企业在管理中,缺乏对债权管理的风险控制,将会造成企业债权受损以及相关法律问题,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稳定发展。当前,在企业债权管理工作展开过程中,影响到企业债权管理的风险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企业自身缺乏对债权的管理意识,导致实际企业债权问题遭受法律风险的影响,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实际发展。(2)企业缺乏法律意识。债权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合法权益,对于企业的整体生产经营而言也产生一定的影响。(3)企业债权管理外部风险。外部风险是造成企业债权管理风险的主要因素,其主要包括企业的合作对象信用情况、债权管理相关法律文献等相关内容,合理的债权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3企业债权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企业债权风险管理是当前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管理环节,对于企业的总体管理而言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企业债权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法律问题,影响到实际的企业债权管理,以下是对其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的阐述。3.1合同法律问题。合同企业形成债权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企业与合作者之间通过合同达成了产品服务、技术服务等相关服务,合作方承诺给予企业相应的报酬,从而建立了双方之间的债务关系,企业也形成了债权。同时企业在进行其他交易过程中,其合同也是形成债权的重要标准。而当前,企业债权风险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包括债权合同法律问题。企业进行债权管理过程中,缺乏对合同法律问题的处理,从而形成的法律问题。第一,在企业双方进行合同制定的过程中,其未完成双方利益互换或者服务提供的合同订立,因此二者之间的债权缺乏一定的法律效应,对于后续的企业债权处理造成了影响。第二,企业债权处理过程中,合同订立不够规范也将引起债权管理风险问题。如合同条款不够明确、双方合同条款不一致等问题,都将影响到企业债权管理风险。3.2债权整体法律法规问题。债权是企业在我国境内以民事主体身份所享有的重要权利,对于企业的自身权利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对企业债权进行合理的保护,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国家建立了债权相关管理法规。但是,企业在实际运行管理过程中,缺乏对债权整体法律法规的应用。部分企业对于法律相关问题以及法律制度不够重视,对于相关问题也不够了解,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债权管理。所以,在实际的企业债权管理过程中,国家应该完成相关法律文献的合理制定,企业应该对债权法律法规有必要的了解,确保企业债权管理工作实施更加有效。3.3债权法律处理问题。当前,企业在债权风险管理过程中,其遇到的法律问题还包括债权事务法律处理问题。企业在发生债权纠纷或者债权不明等问题后,一定要使用法律手段进行债权法律管理。但是,在当前企业进行债权处理过程中,缺乏对法律处理问题的了解。如,当前我国法律体系针对债权诉讼时效问题进行了规定,其诉讼时效期达到2年,而如果企业对于债权诉讼处理的法律时效不够了解,将会影响到实际的债权处理效率,形成实际的债权风险问题。
4企业债权风险管理中法律对策研究
企业债权关系到企业的相关债务资金回收,对于企业的债权相关问题处理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企业债权进行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在实际的债权管控过程中,应该注重应用法律环节完成风险管控,确保债权风险管理更加有效,提升企业的债权有效管控。4.1债权风险提前规避。企业债权是企业作为民事主体发生债务等相关法律问题而形成的权利,所以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在与其他个人或者企业形成债权之前也要进行必要的风险管控,对债权进行合理的风险控制,确保债权风险管理更加有效。第一,从法律角度而言,债权形成必须要有债权双方。所以,企业在债权形成时应该对本方的风险意识进行管控,提升债权风险方法。在实际的债权风险管理过程中,企业自身应该完成对客户以及债务方的调查,了解个人或者企业的资金实力、信用状况等相关内容,确保企业良好控制债权风险,做好企业的风险管控。在企业进行实际的债权风险管控过程中,国家相关法律也有规定,要了解国家法律允许的资信情况,弄清对方的法律地位。对客户法律地位调查主要通过查验对方的执照,查阅工商登记档案来进行。第二,完成提前债权风险管控。企业应该建立债权风险管控机制,以财务部门为基础对企业实施过程中的相关债权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有针对性地使用风险管控手段,提升债权风险管控效果。4.2债权形成中的风险管控。企业债权以企业的相关合同签订作为债权形成标志,所以在债权形成过程中进行债权风险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债权合同进行合理的风险管控,确保企业债权管理更加有效[1]。首先,在合同订立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关法律手段完成对企业债权风险的有效控制,确保企业债权管控合理,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债权的管控效果。第一,合同起草以及合同订立阶段,企业合同管理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合同管理意识以及法律意识,对于合同订立的细节化法律内容有所了解,从而确保企业债权管理更加有效,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债权风险管控。第二,合同起草订立阶段,应该根据双方实际交易内容以及发生的法律关系完成合同内容的详细制定。关于合同的利益分配、服务内容以及资金报酬等内容一定要进行明确规定,确保债权双方的关系清晰,内容明了,确保债权形成管控更加有效,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债权管控效果。第三,合同起草订立阶段,如果双方因合同内容出现分歧一定要通过合法的手段完成纠纷处理,通过对纠纷的有效处理,确保实际的企业风险管控更加有效,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风险管控效果。第四,企业双方相关债权合同订立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对合同的文本进行规范化处理,确保合同具有法律效应,提升债权风险管控[2]。其次,企业债权风险管控过程中,应该注重运用法律手段完成债权保障,合理地保护自身的债权,确保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第一,利用担保法对债权进行担保。当前,我国法律制度中对担保法进行了完善,规定债权双方可以设定担保人,担保人具有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担保实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企业进行债权保护的过程中,利用担保法要求交易对象找到担保人,可以预防交易对象出现资金问题,导致企业出现坏账现象。第二,债权人在自身债权保护过程中,也可以使用不安抗辩权。不安抗辩权是企业债权合理保护的重要法律权利,对于企业的债权保护而言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实际的企业债权保护过程中,利用债权法更应该注重完成实际的债权管理控制,提升债权管理效果。企业应该对不安抗辩权的法律内容有所了解,并学会合理利用权利完成不安抗辩权的保护,确保相关工作实施更有效果[3]。4.3债权法律事务处理中的风险管理。在当前社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很容易出现债权法律纠纷问题,而在实际的处理环节,企业应该注重对债权法律事务处理进行风险防控,利用相关法律完成债权法律事务的合理处理,确保企业的债权等得到合理的保护[4]。首先,从法律角度而言,企业自身也具有完成债权追讨的权利,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沟通、协商等方式完成对债权问题的处理,依法处理问题也是当前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而在实际的问题处理过程中,企业应该注重以下两点内容:第一,企业应该对自身的债务权利进行明晰,同时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对方存在债权法律问题,才有权利追讨债务问题;第二,企业应该成立法律部门,以法律部门完成对债权问题的处理,这样具有合法性,也更能够体现公平公正,确保企业债权法律事务处理有效。其次,从法律角度而言,企业还可以通过诉讼的手段完成债权追讨。企业在掌握有关证据后,可以向相关部门以及人民法院提讼,通过正规、合理、合法的法律手段完成债权追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外,企业也可以通过委托追收的方式完成债权事务处理,通过律师事务所等相关法律机构完成委托管理,帮助企业完成对债权风险的有效管理[5]。
5结语
本文从企业债权风险形成前、债权形成中以及债权风险形成后三个方面阐述了债权风险管控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对企业债权风险管理以及企业经营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章敏锋.论施工企业的债权风险管理[J].商讯,2019,183(29):100-101.
[2]宋雨玲.浅议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方式实现铁路企业债权风险的有效管控[J].铁道经济研究,2019(02):20-22.
[3]范光晖.国有企业债权债务财务风险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9(32):160.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076-02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站在企业整体战略的角度,进行控制管理。在事前要进行防范与筹划,在事中进行辨识防控、在事后进行纠正反馈,才能将税务风险控制在既定范围内,实现企业预期目标,保证企业利润实现最大化。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是指一切不确定性因素所带来的损失,税务风险是指企业涉税行为未能遵守税收法律,导致企业未来经济利益存在不确定性的种种情况,隐藏在企业营业活动当中。例如企业未依法纳税而受到税务机关稽查,导致相应处罚,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的风险,对企业的声誉和生产经营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的风险;或因不能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税收法律和政策,导致企业承担不应承担的税收负担,在经济利益上蒙受损失的风险;在不违反税收法律政策的前提下,不能合理进行税收筹划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影响企业潜在收益的风险。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通过税收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确定企业战略管理不同阶段的目标,预估潜在的税务风险,采取合理的规避措施以最小的税务风险获得最大的经济利润的目标管理。
二、目前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税务风险观念滞后,防范意识薄弱
企业各管理层对税务风险管理流于形式,税务风险管理的作用只是满足企业在税务问题上“遵纪守法”,没有将税务风险管理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加企业价值,降低企业成本挂钩,没有将控制税务风险贯穿于整个生产企业的经营全过程中。形而上学认为,企业所有税务问题只是财务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无关。
2.缺少专设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与专业的税务管理人才
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的财务部门设立了税务会计岗位,但更多的是要承担纳税申报、缴纳税款、与税务部门沟通协调税务工作中的争议等职责,不能与其他税务相关人员进行良好的信息沟通、共享、反馈。从税收角度,对信息分析和整合,对税务风险产生的生产管理和业务流程进行识别、评估、控制。缺乏系统的制度化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的税务工作普遍由会计、财务专业人员担任。税法知识薄弱,专业技能水平、业务素质较低,不能准确把握税收相关政策,导致企业税务工作主观性较强。
3.税收风险管理缺乏相应约束机制
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缺乏成文的标准控制制度,企业日常税务工作的各阶段和环节缺乏标准规范的操作流程手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对重大税务风险控制缺乏覆盖管理职能和业务流程的全流程控制措施,在税务风险控制上存在盲目、主观臆断、随意等问题。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原则
1.依法纳税原则
依法照章纳税是严格遵从“税收法定”的要求,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控制机制,必须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服从税务机关管理。
2.全面及时原则
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产生相应的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的起因、种类及特性是多种多样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应体现在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进行全过程管理。
3.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税务风险控制应从“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分析来看待“投入”的有效性,确保其所得大于所耗,体现税务风险管理的经济效益。
4.税务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原则
企业的涉税行为应更多地考虑企业内部、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税务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商业信誉,维护企业社会形象。
四、完善税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1.优化税务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建立多层次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必须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管理衔接并行,建立税收高度集成的专业管理部门。该部门由一名集团副总裁领导负责整体工作,税务部门的领导需要到参与集团公司各项业务决策中来。集团层面的决策,也可以进行群众参与,使员工意识到税务部门在集团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突出税务部的作用,由集团总裁级领导直接领导税务部门,领导层要大力支持并推动税务部和其他涉税部门的沟通、协调、合作。所有的子公司,必须配备专职税务经理,聘请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纳税较多、规模较大的二级或三级利润中心,也应配备专职税务管理人员。纳税较少、规模较小的二级或三级利润中心,从成本效益上考虑可由对税务业务较熟练的财务人员兼职进行管理。健全税务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在集团的各事业部,充分设置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岗位来对本单位本部门进行税务风险管理,可规避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和税务风险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障碍,控制税务风险源,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贯穿到整个企业集团的营运活动当中去。
2.税务风险管理机制设计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需要良好的内部环境支持。设立规范的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内设税务风险管理部门,执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主要责任,督促税务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执行。税务风险管理部门的具体岗位职责包括:在领导层、决策层的指挥下,负责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的运行实施,税务风险识别评价,应对策略的分析与评价,领导层制定的税务风险管理策略的推行,与企业内部各相关涉税业务部门在税务风险问题上进行有效沟通、协调,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运行监督评估,填写税务风险管理报告书,加强税务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的协调、沟通、反馈。建设税务风险管理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普及税务风险管理的理念,构建税务风险管理的氛围,为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系统的有效运作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与文化保证。建立合理的税务风险防控意识。设置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相应的责、权、利机制。有效地识别、评估、控制税务风险。识别税务风险是指对未知的税务风险进行分类整理有效分析,揭示税务风险的本质与规律。识别税务风险是否存在,税务风险的类别以及税务风险的大小程度。识别企业具体经营运作活动所涉及的税务风险,分析税务风险程度并明确管理责任。对资金流和信息流中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的大小、税务风险类型、来源、产生的诱因全面分析,找出税务风险产生的根源,从源头规避。税务风险控制环节以税务风险评估环节的评估结果为依据,对不同的税务风险选择执行适当的弥补并消除风险、降低风险,以实现对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根据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寻求最佳的税务风险摒除措施。税务风险管理人员还应将税务风险管理涉及税务风险管理现行制度的缺陷及税务风险管理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其他涉税部门。
1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二者之间关系的讨论,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二者的认识没有达成一致。因此,本文将从理论争鸣、历史发展等方面厘清二者的关系。
1.1 理论争鸣
了解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概念是分析两者关系的第一步。对于同一术语,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认定,而对于同一认定,不同的学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形成了对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的不同观点。
1.1.1 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
这一观点是由CICA(1995)提出来的。CICA从自身组织对控制的定义出发提出了“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这一观点。
CICA认为,“控制”一词比传统的内部控制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控制是一个组织中诸要素的集合体,包括资源、制度、过程、文化、结构和任务,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支持该组织实现其目标(包含经营的效果和效率,内部和对外报告的可靠性,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内部政策的遵循性,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
1.1.2 内部控制等同于风险管理
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在对COSO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框架理解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谢志华(2007)提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升级为《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之所以能够发生这种转化,根本原因在于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控制风险,从语义上说,内部控制就是控制风险,控制风险就是风险管理。
1.1.3 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OSO(2004)中明确指出: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如前所述,COSO认为风险管理由八个要素组成,内部控制由五个要素组成。显然内部控制包含在风险管理之中,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式,企业风险管理比内部控制范围广得多。英国Turnbull委员会(2005)认为,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在风险管理中扮演关键角色,内部控制应当被管理者看作是范围更广的风险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
1.2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本质
上述三种观点揭示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确实存在着联系,也决定了两者之间必然有着共同点。因此,应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起源与发展来看两者的本质。
1.2.1 内部控制的起源和发展
(1)内部控制的起源:20世纪40年代以前是内部牵制阶段。在当时相对确定的经济环境和相对简单的契约产权关系下,财产所有者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财产物资收支和保管过程中的失窃风险。为了保证财产物资在实物上的安全与完整,人们设计了支出钱财由两个不同岗位的人分别进行记录、核对的程序。这就是内部控制最初的思想——内部牵制。(2)内部控制的提出和深化: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是基于审计实践的需要,1936年,AICPA在其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计》文告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应考虑审查“内部控制”的要求。
1.2.2 风险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财务风险也称融资风险或筹资风险,是指由于举债筹资而产生的应由普通股股东承担的风险。也可定义为由于使用债务或优先股筹资从而需要做出固定周期性支出而引起的,由普通股股东承担的超过基本商业风险以上部分的风险。它是与企业及其融资方式相联系的风险,是由于企业资金困难,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而带来的风险。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环保型中小企业的投资大,回收周期长,通过对财务风险管理预防和控制,转移、分散财务风险,规范财务制度,提高企业的效益尤其重要。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环保能源公司财务风险管理问题进行论述。
一、财务风险的特征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只有充分了解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和正确识别,对其进行正确分析,明确其产生的原因,才能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企业财务运作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未来结果无法达到预期结果的可能性就是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在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企业的财务活动受到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使企业的财务活动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财务风险包括企业经营和投资风险、筹资风险以及收益分配风险等。
二、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
环保能源公司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有公司外部的原因,也有公司内部的原因。笔者认为其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点:
1、外部原因
公司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复杂,但是我国目前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因机构设置不合理,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些管理的人员素质不高,而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无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措施不当,反应迟缓,造成公司产生财务风险。
2、内部原因
在信息化管理时代,企业及时掌握准确的信息来源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很多企业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各部门各层级之间都或多或少存在截留信息的情况,使得会计核算不准确,财务报表失实,使得企业高层的决策人员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影响企业的科学决策。
3、企业财务的监控不力
许多企业对于重大的投资等决策问题还没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造成资金流向和控制脱节。监控不力,财务人员又只能按领导意图来处理账务,使财务监管流于形式,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管理
风险是不确定的,但也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可以转移和分散的。企业可以采取方法和手段,在财务风险发生前进行预防,发生过程中进行控制或分散,以便尽量避免或减少财务风险。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进行预防和控制,以避免风险或将风险减至最低,确保企业财务活动的正常开展的管理过程,就是财务风险管理。财务风险管理是以财务风险为对象的财务管理。
财务风险的客观性和不确定性,使财务风险损失和风险收益并存,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减少未来可能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增加未来的企业收益,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四、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管理也不能是一味追求零风险。企业为避免发生财务风险,而主动放弃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方案,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若必须进行某项经济活动,而企业又无力承担或者风险成本高于预期的收益,则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将风险分散或转移。环保能源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也应本着效益的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1、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预测和财务风险监控机制
为预防财务风险,企业应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财务预测机制,通过财务预测,掌握财务需求,以便提前安排融资计划,根据计划安排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以免造成资金和投资出现脱节而导致资金周转不灵。此外,企业还应建立财务风险监控机制,对事件的发展过程,发展状态进行监控,同时及时将信息反馈回来,以便对可能发生的或者已经发生的变化进行预防和控制,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2、健全投资决策机制
企业投资不管是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在进行风险投资决策时,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得超额利润,又不可盲目乐观地冒险,应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企业决策者在进行风险投资决策时,要追求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找到平衡点。通过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采用投资组合降低投资风险,而不降低投资收益。然后,企业必须注意不可超越企业本身的管理能力而盲目投资,否则只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3、加强筹资风险管理
由于大多数环保型中小企业目前都只是保本微利运行,利益不高,所以多数金融机构对于环保企业贷款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一般的商业银行都不太愿意给中小型环保企业贷款。环保企业不仅要扩大新的融资途径,同时,企业在保持良好的赢利基础上,为扩大经营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向社会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进行融资,必须明确融资目的,不应为融资而融资,而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和资金需求因地制宜地作出选择,以确保企业的健康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企业负债经营给企业带来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收益的不确定性。企业对筹资风险管理的主要对策是合理设计资本结构中的权益资本和负债的比例关系,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比例关系等,通过对不同的时间跨度、不同层次的资本进行有效协调,以降低财务风险。
4、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能否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保证企业的正常,关系着企业投资项目的成败甚至是企业的兴衰。企业的流动现金不足的话,会影响企业的正常日常支出,产生财务风险。但企业的流动现金并不是越多越好,企业的流动现金越大,机会成本也就越大,而企业的利润率减少,给企业造成损失。财务部门应掌握企业各部门的资金需求状况,提高资金的使用率。
5、提高企业决策层和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他们对财务风险的判断和预测能力,以及时发现和预估潜在风险,并提高他们利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知识进行风险分析,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对具体环境和条件进行合理的假设分析,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和规避对策。
五、结语
中小型环保能源公司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投资资金更多地依赖于外部资金。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性,注定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客观性和不确定性,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为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加强环保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孙合珍.浅析中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4).
[2]夏晴.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的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0(11).
一、内部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内容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部分,也属于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单纯的从审计的目的上看,审计主要是针对内部控制中某一部分实行的再控制。内部审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财务审计、管理审计和经营审计。财务审计工作内容主要是对企业内部单位进行会计控制,并通过审查企业会计资料和制定相关的财务报告,从而保证企业财务记录的安全。经营审计主要是对于企业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和评价,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管理审计则主要是以改善企业管理水平和质量为目的。针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出现。
(二)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风险管理本身就是一个过程,风险管理工作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等情况的预测,还包括企业内部的一些制度设计和风险决策。也正是由于风险管理范围的广泛性,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对于风险管理具全面了解,将对于风险管理的评价和审查等工作都作为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内容。还需要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做好风险管理的了解工作,对风险管理提出一定的评价和改进建设。
(三)企业风险管理需要内部审计制度进行规范
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关的制度进行规范,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监督层中重要的部分对于企业治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会计信息系统作为协调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结构中其他制度的安排,而审计制度作为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措施,企业风险管理需要内部审计制度的规范。如,社会审计能够针对企业会计报表审计中发表公正的审计意见,这样的方式能够全面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制定规范的内部审计制度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规范,对于企业管理中的信息进行规范,进而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充分发挥企业会计信息的作用。
因此,在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能够对于企业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防范和降低,并将其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密不可分。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一)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流程,降低风险损失
内部审计能够通过有效咨询服务方式,进一步帮助企业建立有效风险管理流程,而企业风险管理本身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一个完善有效的管理构架。内部审计作为管理流程建立和完善的动力,并能够利用保证的方式充分发挥企业风险管理的作用。由于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就需要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业务和管理流程的优势,对于企业风险管理进行评价,全面提升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首先就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流程,只有具备一套具有实际操作的报告监控制度,企业才能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战略目标,建立企业风险分级体系。其次就是要内部审计能够持续和动态的对企业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各部门工作能够保持正确的方向,完成企业的目标。最后就是需要企业风险管理能够明确风险程度,而内部审计则能够保证企业风险处于一个可控的范围,并能够和企业的管理层进行交流,全面提升审计报告。
(二)进行风险识别,预警企业风险
内部审计在企业信息管理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确保企业信息化来源和做好信息数据的收集工作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管理工作的决策都依赖于信息网络,而内部审计对于企业从信息网络中获取的信息能够进行有效的识别,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所而临的操作风险和决策失误。此外,企业内部审计还能够帮助企业进行风险的分析,能够针对相关的信息,对于企业可能面临的威胁进行识别。
使得企业对其可能面临的风险做到心中有数。内部审计关注的更多的是企业风险,这样就是能够让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与企业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上。最终提升企业风险管理决策的有效性。
(三)对于企业风险进行管理,提升企业价值
在我国整个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也在进行着不断的联系。这种联系就使得企业面临的风险能够进行相互的感染,从而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性,甚至会出现企业灾难性的损失。这种情况下就是需要对于企业风险进行管理。而企业内部审计能够针对企业内部有效的业务活动进行指导,对于企业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样的优势也能够保证企业以全新的视角进行企业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进而对企业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