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6:18: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心理体系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认识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问题,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立健全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基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水平。
二、工作目标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网络,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健康建设。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创建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健康细胞工程(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家庭)和基层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让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
三、工作任务
(一)设置心理服务站(室):全县各镇(园区)均建立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站,各镇(园区)所辖村(社区)心理咨询室建成率达80%。
(二)设立心理辅导室:全县中小学均设立心理辅导室,建成率达100%。
(三)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通过设立心理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员工提供方便、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四)加强心理服务培训:专兼职工作人员培训一年内不少于2次;心理服务专业人员培训不少于4次。
(五)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广泛深入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教育,城市、农村普通人群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50%。
(六)强化服务目标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患病率5‰、规范管理率80%、规律服药率分别达到60%,精神分裂症服药率达到80%;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不超过10%;特殊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达到70%。
四、工作内容
(一)加强心理服务体系平台搭建
2020年,全县第一批试点成员单位已完成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平台建设,并有序开展心理服务工作,未开展或正在开展体系平台建设的成员单位,要严格按照平台建设规范化要求,以第一批试点单位心理服务体系平台建设为样本,依托工会、综治中心、党群服务中心、老年之家、妇女儿童之家、人力资源等场所,选择相对安静且方便出入的房间,加快心理服务体系平台建设。同时环境布置要体现人性化设计和人文关怀,配备好咨询桌椅等基本设备设施。有条件的单位可以结合实际,拓宽心理咨询服务场地功能和相关配置,配备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开通心理服务热线,建立心理测评系统工具,配备沙盘、绘画类、放松类、自助类辅助器材。
(二)加强心理健康服务
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一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各中小学要依托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同时,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各学前教育机构要开展以儿童家长为主的育儿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特殊教育机构要结合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等特殊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二是加强患者心理健康服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依托心理科门诊,对躯体疾病就诊患者提供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进行识别和转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为有心理行为问题提供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服务。同时,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有需求的签约家庭开展心理疏导;精神病医院要通过心理治疗门诊,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服务,还要加强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指导其每年2次在镇、村(社区)开展抑郁、焦虑、老年痴呆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科普宣传,对辖区老年人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和随访管理。三是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公安、司法、等部门要在公安监管场所、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中心(工作站)、司法所、接待场所等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和演练,对系统内人员和工作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同时完善流浪乞讨人员、公安监所被监管人员、服刑人员、刑释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等特殊人群心理沟通机制,做好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人群及性格偏执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制订个性化疏导方案,特殊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的覆盖率达到70%以上。四是加强各部门、单位职员工心理健康服务。县总工会要将职工心理健康纳入年度工会工作要点中。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通过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形式,广泛开展职业人群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举办职场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讲座,提升职工心理健康意识,掌握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通过员工心理测评、访谈等方式,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疏导。
(三)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各单位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为第一要务的发展理念,分级分批组织开展人员心理服务工作能力培训。一是加强心理专业人员知识能力培训。对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开展培训不低于4次;二是加强医务人员临床心理知识培训。依托市级以上精神卫生机构,全年举办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培训班不少于4期,开展部门培训2次,定期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属护理教育等相关知识培训;三是加强普通群众心理健康培训。各部门、单位要积极对本单位职员工及服务对象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或讲座每年不少于2次。
(四)加强大众心理健康科普宣传
各创建成员单位要加强合力协作,在电视台、报刊、杂志、互联网(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媒体开通心理健康节目或专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科普知识。每年组织至少2次心理健康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等活动,认真开展心理健康公益讲座。全县各镇(园区)要依托社会心理工作站或村(社区)心理辅导室,主动向居民提供心理健康科普宣传资料,在公共场所设立心理健康公益广告和宣传栏。要鼓励引导社会志愿者积极参加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热线咨询等志愿服务。
(五)强化服务目标管理
各单位要通过多渠道开展心理行为问题人员的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心理支持和疏导等服务,切实加强特殊人群心理疏导和严重精神障碍综合服务管理:一是开展医疗救治服务。各医疗机构要做好心理问题人员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制度的衔接,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不超过10%;二是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县公安、、卫健、民政、残联等部门服务联动机制。联合开展重点特殊人群心理干预和治疗服务,依法依规对肇事肇祸者予以规范处置。确保年度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检出率5‰、规范管理率80%、规律服药率60%,精神分裂症服药率达80%的目标。
五、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2021年1月至2021年4月)
一是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制定年度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重点工作内容时限;二是制定心理服务人员培训计划及培训课程;三是完善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方案等前期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21年5月至2021年11月)
一是完成县、镇、村三级服务平台全面建成。全县25个镇均设置社会心理工作站,村(社区)心理咨询室建成率达到80%;二是持续加强职员工、学生、患者和特殊人群等4类人群心理健康服务;三是举办心理专业服务人员心理知识培训不低于4次。医务人员临床心理知识培训不少于4期,部门培训2次以上。各单位职工及服务对象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不少于2次;四是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科普知识,组织至少2次心理健康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等活动。
(三)总结阶段(2021年10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
全面完成培训方案目标内容,认真总结工作先进经验做法,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办法措施,确保预期完成培训目标任务。
(四)迎检阶段(2021年11月至2021年12月)
一是对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行科学、全面、客观评价,总结经验;二是各创建成员单位完善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归卷工作(资料规范填写收集详见附件2);三是开展创建工作评估,完成自查报告、档案材料等准备工作,迎接省级评审验收。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平安、健康和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目标管理内容,制订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成员单位工作内容和职责;二是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县委政法委、县卫生健康局要协调相关部门做好推进工作。各部门要加强对所属单位(机构)心理健康服务的领导,搭建好平台,组织好培训,开展好服务。三是加强目标任务分解。各部门、各行业要根据总体目标任务,细化指标,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按时保质完成目标任务。
铁路企业的薪酬体系想要变革,首先就要改变薪酬管理观念,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人力资本是企业第一资本的理念,重点要把握好以下三点: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要设法满足职工的要求;积极主动的提高改善职工利益;在创造中激发职工的高层次需求。因此。铁路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牢牢把握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总原则,把薪酬激励作为成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杠杆,将薪酬体系的构建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构建起以人为本、适合铁路企业发展需求的薪酬管理体系。
二、明确思路。增强薪酬体系建设的战略性
针对当前铁路实行的岗位职务工资制的实际,薪酬体系的设计要注重把薪酬激励作为成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杠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机结合。
三、把握原则。加强薪酬体系建设的针对性
铁路企业在进行薪酬管理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薪酬管理原则,做到公平、适度、平衡、刺激等原则,才能有效地激励职工。
四、统筹管理,确保薪酬总量控制到位
一是要做好薪酬预算。根据单位自身的薪酬支付能力和各层次、各岗位职工对获得薪酬的期望值,预测年度内职工的薪酬目标。通过薪酬制度、奖励方案等措施,对薪酬支付进行调控,合理控制各层次职工的收入差距。二是要增加薪酬支付的透明度。薪酬管理所强调的薪酬制度必须公平,而职工对薪酬制度感到公平有赖于管理人员将正确的薪酬信息传达给职工,这样职工有机会参与及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消除职工之间,职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嫉妒和猜疑。三是要掌握薪酬支付艺术。在薪酬控制过程中,要把握适当的奖励时机和方式、方法,这是维持职工工作热情的关键;在奖励方案的制订上要吸引职工的参与,积极采纳职工提交的合理意见和建议,让方案民主氛围下在取得绝大多数职工的信任和支持;在方案实施前,要采取有效形式。向职工进行解释和说明,避免职工因理解偏差而产生不满情绪。
五、梯次划档,保持薪酬水平的适度弹性
铁路企业应该对各岗位进行合理的评价,根据职位的类型或层级来分别制定不同的薪酬等级和薪酬水平,使职工收入水平向岗位价值、人员素质、工作贡献方向倾斜。形成合理的差距。一是做好岗位评估工作。对所设岗位的难易程度,责任大小等相对价值的多少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岗位的任务和责任、完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岗位的工作环境和风险,该岗位在整体工作中的相对贡献等,并将评估的结果应作为薪酬分配的重要依据。在进行岗位评估时,要明确一个问题,就是岗位评估是对本单位每个“岗位”的价值进行评估,而不是针对实际从事这些岗位的职工,要将对岗位评估和对人的评估区分开来。岗位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越大。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越深,工作难度越大,复杂程度越高,工作环境越恶劣,得到的薪酬就应越高。二是做好职工的技能评估工作。一般来说职工的技能越强,其劳动效率越高,可采取一年或半年组织业务技能考试的方式,评定出每名职工的技能等级或系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薪酬分配的重要考虑因素。三是合理设计内部分配的模式。建立以岗位差别和技能差别参与分配的内部分配机制,通过对岗位和个人技能的评估,确定岗位系数和个人技能系数,依据参与内部分配的工资总额,核实分配单价进行分配。
六、绩效挂钩。确保薪酬分配的科学公正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Network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Work Placements Programme Based on the Service Specialty
YUAN Sufang
(Ningbo City Vocational Technology, Ningbo, Zhejiang 315100)
AbstractWork placements have become a unique featu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its current situation is not so good, there are various problems in this program. This paper start with the management of work placements in vocational schools to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lan of its network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service specialty; work placement;
1 高职服务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现状分析
(1)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理论研究成果大多针对理工科类学生。在“十二五”全国高职高专系列规划教材《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教育》一书中,作者明确指出:“各职业院校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已采用或准备采用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但由于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摸索之中,组织和管理难度较大”。同时各高职院校也根据专业情况形成了各种顶岗实习理论。但已经形成的这些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多数是针对理工科类专业,而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的特点为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不适用以上管理模式。
(2)现有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效果不够显著。多数职业院校采用“2+1”或“2.5+0.5”的教学模式,即学生2年或2.5年在校进行专业学习,1年或0.5年在校外进行顶岗实习,但基本处于“放羊”式管理,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系统。目前顶岗实习的管理模式通常是由实习干事、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辅导员通过走访实习点、电话联系、电子邮件等方式了解一些宏观的情况或是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通过一些报表进行数据统计,上报到相关部门和人员,再落实解决,对于服务类专业的顶岗实习来说,亟待建立一种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
2 基于服务类专业的高职顶岗实习网络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目标
通过建立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可以实现以下五个创新:(1)创新顶岗实习中工学结合课程平台;(2)创新顶岗实习中的师生互动教学平台;(3)创新顶岗实习中的校企合作培养平台;(4)创新顶岗实习中的教学管理模式;(5)创新顶岗实习中学习评价机制。
3 基于服务类专业的高职顶岗实习网络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内容及功能
3.1 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内容设计
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包括整个顶岗实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如实习任务管理、实习地点的管理、实习单位与岗位的管理、实习的内容管理、实习时间安排与进度管理、实习检查方式与方法、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周记、实习鉴定等。
3.2 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管理权限设置
按照角色进行划分管理内容和权限。学校管理员设置各系管理员、职能处室和校领导;各系管理员设置系领导、教研室主任、辅导员和班主任,并建立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对应关系、设置各角色的二级权限(那些模块对给定权限可见)、设置毕业综合实践的时间、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删减(基础数据可以通过批量导入)。总的管理流程是:
(1)学校管理员导入学生和教师的信息,并给定校领导、职能处室和系管理员的角色;(2)系管理员建立学生和教师的对应管理,并给定系领导、教研室主任、班主任、辅导员等角色;(3)指导教师查看学生的基本信息,批阅实习周记、回复学生提问、录入交流主题、给定课题、批阅开题报告和论文等;(4)学生变更和添加实习单位、签约单位,撰写实习周记,向教师提问,提交开题报告和论文,查看系和学校的通知,下载系和学校提供的下载文档等;(5)系管理员、系领导、教研室主任、班主任、辅导员等角色从系统上获取所需资料;(6)学校管理员、校领导、各职能处室从系统上获取所需资料;(7)汇总输出毕业综合实践的过程资料和最终成果。
3.3 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功能设计
(1)与学校现有教务管理系统的接口的功能。系统部分实现数据共享,直接引用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学生资料数据和教师资料数据,数据库数据实现即时更新,同步变化,免除了数据的二次维护。
(2)具有分专业管理功能。按照专业、班级进行划分管理单位,根据设定的班级代号,该班级学生自动成为网上班级成员。
(3)具有互动交流功能。运用本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学校、教师、企业、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4)具有提升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功能。学校管理部门可利用管理系统对学生开设安全教育、心理辅导等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有助于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养成。
(5)具有成绩测评功能。成绩测评功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学生通过系统对相关管理部门和人员进行评价,由教务处进行统计,并作为对相关管理部门和人员进行综合评价的依据。另一方面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提交情况,填写评价学生表,供学校作为学生实习评价的依据。
(6)具有就业服务指导功能。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学校管理部门可通过系统对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及时与学生和企业沟通交流,从而促进学生的对口就业率和一次就业率的提高。
4 基于服务类专业的高职顶岗实习网络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意义
(1)通过建立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管理难度大,管理失控等问题,提高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该论著共65万字 ,除“导论”外,由“综论”、“专论”和“结论、创新及建议”三个主体部分构成。这种写作框架以系统科学的“总分合”原理即总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为依据精心设计,形成了一个严整的结构体系。该论著的主干由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19章及“结论、创新及建议”构成。第一章至第五章申述和烘托了全书的研究主题,即对“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这一中心论题进行总体性聚焦。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牢牢把握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秉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以科学依据、宏观视野、战略谋划、策略构想为学术旨趣,系统地回答服务型政府为何建、建什么、怎样建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第六章至第十九章,是论著研究主题的多维度审视。在这十四章中,作者运用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通过充分可信的文献梳理和大规模的实地调研,本着突出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精神,以实证和比较的范式,对服务型政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专题性问题进行政策建议探寻和操作方案设计;“结论、创新及建议”是对论著主干内容的总结。这一部分以提纲挈领的方式对论著的重要观点包括重要学术见解和重大政策建议进行归纳和说明。“总分合”的论著写作构架匠心独运,有力地支撑了全书主干内容的分合转承。
二、 立论角度新
多向度、创新性地进行课题研究的立论十分重要。该论著在“专论”部分用十四章的篇幅对当代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问题进行了视角多元、新颖独到的论析。比如,论著围绕“我国现阶段公共服务建设”主题,从城乡公共服务需求、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及其配置、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公共服务创新、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结构的理论模型、县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等角度展开分析;在论述“我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中,著以“服务三角”为分析框架,从整体性治理的视角对当代中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再如,建设服务型政府与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需要对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状况有准确的把握,而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手段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县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为此,论著第十三章“我国县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分析”运用指数模型这一新视角,对县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关键性标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究。
三、研究方法新
诚如知名学者成中英所言:“方法是一种规范,是产生秩序的衡量标准,如规矩之产生方圆;方法也是一种取向目标,是具有方向感的规则或法则。”在笔者看来,该论著通过如下三个“有机结合”,实现了“具有方向感”的研究方法的创新:
其一,政治分析与生态分析有机结合。毫无疑问,作为一种“生态政治现象”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与我国社会的历史、经济、文化等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科学地揭示这种“生态政治现象”的形成机制、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走向,不仅要运用唯物政治观和政治辩证法即政治分析的方法,而且还要运用生态分析的方法。这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便生成了政治生态学分析方法。该论著娴熟地运用了政治生态学分析方法,从而揭示出服务型政府和公共服务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社会依据,阐明了中国社会环境乃至国际环境对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客观要求,进而合乎逻辑地构建了完善和优化服务型政府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政策和策略。
其二,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有机结合。该论著在研究服务型政府和公共服体系问题时,首先对调查获得的大量第一手信息和资料进行实证性处理,厘定服务型政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状况和问题症结“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价值准则作进一步的审度,判断这种“是什么”现象是否是合理的,亦即遵循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和逻辑行程,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由感性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思维具体,这实际上就是进行规范分析。
其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定性分析是通过对事物各种表象的归类分析揭示其性质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是从统计数据出发,借助模型构建、结构方程等数学工具,考察事物“量”的规定性,从而把握事物性质的研究方法。过去,有不少的研究者在公共管理研究中耽于定性分析而忽视定量分析,致使研究中出现论点、论据不够精准抑或弹性过大的缺陷、进而影响研究结论的价值。鉴此,该论著在研究服务型政府和公共服务体系问题时,既自如地进行定性分析,又较多地进行定量分析,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对策建议的有效性。
四、学术见解新
学术创新是学术著作的本质内涵与内在诉求,也是学术成果成立的前提与学术价值之所在。该论著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对“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问题进行了严谨的思想演绎和精深的学术开掘,提出了诸多给人深刻启迪的学术创见。比如,论著在评述和借鉴学术界关于“服务型政府”含义的观点的基础上,对“服务型政府”这一关键概念进行了新的诠释和论证,认为“服务型政府”概念的理论内涵不仅表现为以公民本位和社会本位为理念、以服务人民为宗旨、在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过程中突出公共服务、承担服务责任,而且表现为“以民主体制为依托”,即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遵从宪法的规定和精神,如正当性、多样性、财产权、公平保护等。
又比如,该论著提出以“包容性增长”为核心理念的包容型公共服务模式有三个实质性内核,即“社会性公共服务支出和经济性公共服务支出配比适当”的公共服务支出模式,“广覆盖、保基本”的公共服务消费模式和“政府主导、多元协同”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应当根据规划能力、资源汲取能力、资源配置能力、执行能力、危机管理能力等亚能力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影响力的大小,有针对性地建设和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应当按照可靠性、反应性、关怀性、监督性等服务质量维度的重要次序,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服务质量改进策略等。这些见解在国内学术界具有新颖性和独到性。
再比如,该论著指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基础由直接依据与间接借鉴共同生成”、“实现服务型政府建设方式由地方自主性探索向中央规划性推进的根本转变”、“服务型政府的‘5×1’系统权变模型”、“基于‘服务三角’模型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政府提供普惠、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其法定义务”、“以公共需求的优先序改善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和制度安排” 、“以市场化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以信息化促进公共服务的科技化”等。这些命题在国内学术界同样具有独到性。
五、政策建议新
该论著注重回应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提出了一系列既有突出创新性,又有重大政策咨询价值的政策建议。
一是针对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的瓶颈性问题,在国内学术界率先提出和构建了由5个一级标准指标、25个二级标准指标以及若干三级标准指标构成的“中国服务型政府标准体系”。
二是针对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另一个瓶颈性问题即“缺乏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该论著以顶层设计、整体规划、统一领导、理性操作为旨趣,系统地提出了“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基于5个层面的14条政策建议”以及“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近期实施纲要:基于6个维度的7条政策建议”。
三是建议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形成服务型政府的职能结构。为此,要调适政府的维护性职能、经济性职能、社会性公共服务职能三者之间的比例。通过调整,逐步实现社会性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总额的45%及以上,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6)11-0179-03
[作者简介]王有志,山东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山东济南250014)
所谓会计诚信,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行为人在进行会计处理时的态度诚实;二是行为人在提供会计信息时遵守会计法规、准则和制度。会计诚信是和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曝光的一系列会计舞弊欺诈案件使会计业的公信力受到严峻挑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隐患。如何重建会计行业诚信就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会计诚信体系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大意义
1.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战略举措,其中的本质要求就有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信用体系,达到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会计业作为诚信行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便不断致力于会计诚信建设,但是,会计诚信问题始终没有根本解决。会计诚信就是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应该说,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行业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是和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2.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但是,伴随“银广厦”事件、“蓝田股份”事件的出现,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却愈演愈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如果会计诚信问题得不到解决,其“不和谐”因素必然会阻碍和谐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3.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思想体现。和谐社会的六个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而会计的和谐包括会计制度的和谐,即秩序和法制的统一;会计目标的和谐,即理想和多元的统一;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的和谐,即公平和诚信的统一,合作和宽容的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因此,会计诚信的体系是和谐社会思想的体现,它只有融入于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才能得到发展。
二、会计诚信体系不和谐因素的原因分析
1.信息不对称是产生前提。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具有不相同的信息。如果会计信息是对称的,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相同,虚假的会计信息就很容易被识破,那么就谈不上会计失信问题。但是,现实的经济市场并非是一个有效市场,信息不对称始终存在。因此,信息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前提,从而也成为会计诚信不和谐的前提。
2.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根本原因
(1)股权结构不合理,股东大会形同虚设。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从当前各类非流通股股东持股数量占非流通股的比例来看,国家股(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的比重超过了2/3,其中A股市场上的国家股也占有较大比重,占A股总数的比例为43.4%。这样的股权结构使得中小投资者很难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去,从很大程度上讲,股东大会已经形同虚设。
(2)上市公司尤其是关联交易被大股东操纵。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控股母公司“一股独大”,因此可任意左右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根据2005年来自《证券日报》的统计,抽调48家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共发生关联交易笔数361笔,关联交易总金额325.88亿元,涉及关联方395个,第一大股东的平均持股比例为61.43%,股权集中度相当高,“一股独大”成为操纵关联方交易从而造成信息披露不规范的主要原因。
(3)监管力度不强。首先,部分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往往既负责信息提供,又充当内部审计,缺乏监督。2004年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审计公告可谓触目惊心:科研系统2个部门和45个科研单位转移、挤占、挪用科研经费6.69亿元,另外还有13个单位把3.27亿元的科研经费违规出借、对外投资甚至投入股市,内控形同虚设;其次,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监事会成员的身份和行政关系不能保持独立,其工薪、职位等基本都由经营者决定,无法担当起独立监督的职责;第三,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对企业来说,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存在各自为政、重复监督、尺度不一,使得监管不足。对注册会计师来说,违规审计虽然面临很大风险,但因监管力度严重不足,使得挺而走险的注册会计师仍然不断增多。2001年,有关部门共抽查了16家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32份审计报告,并对21份审计报告所涉及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审计调查,检查发现有14家会计事务所出具了严重失真的审计报告,造成财务会计信息虚假账达71.43亿元,涉及41名注册会计师。
2.会计自身特点及缺陷是基本条件
(1)会计原则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操作空间。其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存在主观随意性,会计信息提供者很容易借此来操纵利润。
(2)会计政策为企业提供宽泛的选择范围。现行会计制度没有对多种方法选用标准的具体规定,企业可在允许范围内对同一经济事项采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
(3)会计工作需要凭会计人员主观判断来进行。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如果会计人员出于特定目的,不能排除利益干扰而有意识地采用某种方法,就违背了客观性原则。
(4)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为会计造假提供契机。这就容易被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的空白来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
(5)会计人员没有独立地位。他们的工作行为都是处在经营者控制之下,独立地位缺失,由于经营者的授意、强令和指使而造成的会计造假不在少数。
3.利益驱使是巨大动力。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等经济利益;大股东在其利益与国家、其他小股东、债权人发生矛盾的情况下,会对管理者施加影响,粉饰财务报告;单位负责人有能力也有条件影响会计人员,为个人及小集团的利益做假账;在我国目前处于买方市场下的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不以降低审计质量为代价,与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合作”,以实现“多赢”。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动因。
4.处罚不力是重要障碍。《公司法》第212条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对直接负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会计法》第45条也有相关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处5千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还有不少条文只是罗列“不得”有这样或那样行为,却没有给出“违反了怎么处理”的下文。这类条文的规定,明示了造假行为预期“成本”的上限,但威慑力不足。这种失信的成本和收益的不对称性就使得失信从可能转化为现实,也极大地挫伤了诚信者遵循诚信原则的积极性,从而易导致社会陷入信用危机。
三、会计诚信体系建设的对策
1.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1)股东到位。使所有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到位,真正使所有者能够有效地行使对公司的最终控制权。为此,需要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独立的国有股权行使机构。同时,要逐步减持竞争领域上市公司国有股比例,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
(2)强化董事会功能。为避免大股东任命的董事长在履行职责时忽视甚至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应引进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还可允许管理公司、咨询公司、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向上市公司委派阶段性的全职董事或兼职董事。减少董事与高层管理人员的交叉任职,上市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
(3)落实监事会监督权。目前,公司中设立的监事会往往只有对经营者的监督之责,而缺乏监督之权,无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监督。
2.加强会计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机制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而社会监督、政府监督是为了督促企业内部监督到位。财政部门要认真完成新《会计法》赋予其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权和行政处罚权;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税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其他部门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授权和职责分工对有关单位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但应避免职责交叉和重复检查;执法人员应更新观念,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监督。
3.健全会计法规。会计行为的严肃性靠会计法规来保证。新的《会计法》就会计违法行为明确了应由单位负责人负主要责任。当然,还应在刑法、公司法、民法等相关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制度,对于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员和对于利用职权强迫指使会计人员做假账的单位负责人要依法惩治。
4.规范会计准则。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变动因素,制订和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针对当前出现的问题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空间,要求适当增加会计的附注说明,完善和规范关联交易的透明度。
5.加大对会计造假的处罚力度。会计信息失信屡禁不止,主要是由于对其处罚力度不够,,与失信带来的巨大利益相比处罚成本过低。因此,我们必须从立法、执法上对造假者追究其经济责任、刑事责任,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所得到的利益,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成本,对企业领导授意、指使、强迫会计人员篡改会计数据的,必须追究法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对于会计人员对违法违纪活动知情不举或者串通舞弊的,除追究法律责任外,要按规定取消其会计从业资格。另外,还要加强对敢于坚持秉公办事,勇于揭发检举的会计人员的法律保护。2006年7月31日,湖北蓝田股份有限公司造假案由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法院判决被告赔偿原告540多万元,包括华伦会计师事务所在内的其他8名被告,被法院判决对原告的经济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种处罚力度的加大无疑是对注册会计师造假处罚的一个开始,也必将是维护法律尊严、净化会计信息市场的一个良好开端。
6.实施诚信工程
(1)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也是市场经济领域中一项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加强会计诚信教育是提高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强化会计诚信教育,首先要在会计业树立诚信的“至上原则”,借助一年一度的会计继续教育,配合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加强对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从业人员诚信教育的学习、培训,树立正确道德观、价值观。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就曾多次强调,我们应该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因此,我们要把会计诚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诚信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
(2)加大诚信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净化社会从业环境,让全社会的人们都认识到会计诚信的重要性,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既要从正面教育会计从业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形成整个社会“求真务实”的诚信环境,又要从反面加以宣传报道会计诚信缺失的单位和个人,以表警示和教育。
(3)打造信用政府。政府诚信成为社会诚信的重要力量和楷模,能够增强社会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政府失信会导致社会公众信心不足、信仰迷茫、信任丧失,从而成为社会普遍失信的重要诱因。所以,社会的诚信首先是政府的诚信,诚信政府是诚信社会的方向盘。有了诚信政府,才有诚信企业、诚信个人和诚信社会。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信用管理职能,积极推进社会信用建设;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大力抓好自身信用建设,起到示范作用。要以政府诚信建设带动全社会的诚信建设,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控制会计信息失真为突破口,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过错追究制,提高会计诚信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4)建立会计信用档案。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从业人员的信用状况直接影响其公信证明的可信程度。一系列会计造假事件的出现就暴露出部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未尽职守、串通舞弊的现象,存在严重的信用问题,是我们会计行业内部的不和谐因素。在我国,诚信档案建设还刚刚起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已《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诚信档案管理暂行办法》,以进一步推进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行业的诚信建设,强化行业诚信监督和管理。而且从实践来看,早在2002年起,上海、深圳、浙江等城市的上百家会计师事务所就已开始建立起会计信用档案。会计信用档案一般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信用档案和注册会计师信用档案。会计师事务所的信用档案主要是:事务所基本情况;主要合伙人情况;违反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行业纪律的事实及所受的刑事、行政、行业处罚;在年检、注册申报、文档等方面提供的虚假材料;民事诉讼败诉;年检未通过;纳税情况;协会认为其他影响会计师事务所信用的情形。注册会计师的信用档案主要是:注册会计师个人基本情况;商业信用记录;个人收入和个人财产申报情况;社会工作及社会捐助情况;违反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行业纪律的事实及所受的刑事、行政、行业处罚;在年检、注册申报、考核中提供的虚假材料;官司败诉;挂名兼职等不诚实行为;年检未通过;协会认为其他对注册会计师信用有影响的情形。应该说,建立会计行业诚信档案制度,将为深化会计行业诚信建设工作、提高会计行业管理水平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对于促进整个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梅红霞.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快构建和谐社会[C].“和谐社会和文明山东”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
[2]张连起.构建和谐会计[J].理财世界,2005,(3).
广西地区的GIS技术应用属全国较早的省份之一,北海市规划局、北海市土地局、南宁市土地局、柳州市规划局等均已建立或正在建设自己的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系统,3S技术应用起步虽然较晚,但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进步很快。以广西测绘局为代表的数字化测绘生产技术已基本形成生产规模,GPS应用技术已比较成熟,广西综合区情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其它专题GIS技术开发与应用正在起步,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将在今后几年的1:5万、1:1万地形图更新建库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测绘技术的发展,给测绘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测绘行业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测绘产品(成果、资料)管理及对外提供服务等,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传统的管理方法均不能满足现代技术发展的需要。形势的发展对基础地理信息提出了迫切要求。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及GIS技术,建设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必须提到议事日程。本文就有关问题提出作者的初步见解,以期抛砖引玉,引起讨论,推动此项工作的健康而又快速地发展。
2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一个省级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不是简单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而是基础测绘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有相应的行政管理体系与技术标准体系与之配套。因此,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由计算机硬件及网络环境、软件环境、技术标准体系、管理体系、数据库等构成。
2.1计算机硬件及网络环境
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将以广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作为网络中心,其它各测绘院、机关、测绘管理处、质量检查站等为网络节点,构成一个C/S网络结构。硬件以微机为主,网络中心使用部分服务器及工作站,设备包括绘图仪、扫描仪、打印机、光盘机、磁带机、数字化仪等。
2.2软件环境
系统软件采用技术成熟、应用广泛的软件,如UNIX、WINDOS95、WINDOWSNT及数据库管理软件。基础软件平台应选择国产软件,这对于将来的应用开发、数据安全及促进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在目前国产软件暂时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可先使用成熟的商业软件(如ARC/INFO,GENAMAP等),但需要保证数据将来能移植到国产软件平台。应用软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软件、图形图像处理等)宜采用成熟的国产化软件,如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Virtuozo及测量平差软件包、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微机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国产矢量化软件GEOSCAN、MAPVECTOR等;部分应用软件自己开发,但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现象。
2.3技术标准体系
系统应具有统一完整的技术体系,如数据采集标准、数据交换标准、数据建库标准、数据质量检查与控制标准、数据更新标准、数据使用标准等。技术标准应采用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当没有国标和行标时,可按国标和行标的建标指导原则建立自己的标准。此外,还应有一批训练有素的技术干部作为系统的支撑。
2.4管理体系
严格地说,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是为满足现代基础测绘管理需要而建立的一套现代化的测绘管理系统,因此必须根据现代计算机网络及办公自动化的特点,建立一套新的管理体系,包括测绘行业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成果管理、数据安全管理、数据版权管理等。
2.5数据库
数据库是系统的核心。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部分包括:
管理数据库:行政办公、人事档案管理、财务管理、测绘行业管理、质量监督管理、测绘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数据。
技术数据库:所有的技术标准、设计书、技术文档说明等。
1/25万数据库:是全国1/25万数据库的分库,包括地形、地名、数字高程模型、景观影象四个部分。1/5万数据库。1/1万数据库及基础数字地面高程模型。1/5千数据库(重点地区)。数字正射影像库。
大地测量成果数据库。地名数据库。境界数据库:包括国界、省界、地区界、市界、县界、乡界、村界、屯界等。其它专题数据库:如综合区情地理信息系统(9202)专题等。
3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针
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拟本着“总体设计、急用优先、重点优先、成熟优先、分步实施”的方针,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办公信息系统(OIS)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技术手段,进行系统建设。同时,系统的建设要高起点并切合实际,以保证系统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及良好的可扩展性。因此,该系统建设强调以下三个原则:
3.1实用性
确立以满足现代测绘管理工作为主要目标的思路。从实际出发,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为主,这样容易见效益,也使得系统自身能获得滚动发展和不断完善、扩充、更新的能力。
3.2先进性
当前,国内外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本系统的建设在技术方案、系统设计、运行管理等方面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系统的开发建设应采用软件工程学所倡导的开发模式及最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系统的设计应采用可视化技术、数据流与控制流集成化、软件功能部件化等最新分析设计方法,同时,考虑到系统的发展完善,系统的软硬件配置将具有一定时期的先进性;另外对系统的运行管理要有较高的要求,以保证系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较长的生命周期。
3.3可扩展性
根据客观情况,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将是一个不断完善、逐步提高的长期发展过程,这样就要求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
事实上,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广西测绘局全局的数字化测绘生产已基本形成规模,计算机的使用已比较普遍,局属各单位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各级领导对此已有一定的认识,1996年成立的广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已经从整体上考虑这方面的有关问题。只要领导重视,各方面共同努力,此项工作会取得较快的进展。
4须重点考虑的几个问题
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在技术方面已基本成熟,只要遵循上述提出的“总体设计、急用优先、重点优先、成熟优先、分步实施”的建设方针,系统建设工作可顺利开展。在实施过程中,须重点考虑如下几个主要问题:
4.1经费投入问题
系统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一方面,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属于基础测绘项目,部分经费可从基础测绘经费中投入。另一方面,系统建设工作属科研项目,应投入部分科研经费。部分专题数据库建库经费可从专题经费中解决(如9202工程)。类似如地名数据库、境界数据库这样的专题建设费用可联合其它有关部门共同解决。
4.2管理问题
现代技术发展给测绘管理工作提出的挑战是不可避免的,与其被动地接受,不如主动地迎接。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必定给测绘局乃至测绘系统的行政管理、生产、质量管理、测绘成果管理等带来重大变化。如测绘成果提供方式由现在的模拟产品方式向数字化产品方式过渡,再如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将使现在航测生产方法彻底改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模拟测绘产品与数字化测绘产品并存等等,其中有一系列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
4.3人才问题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离不开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测绘行业过去一段时期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方面可锻炼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可吸引人才,给技术人才以用武之地。
4.4数据版权问题
参考文献
[1]韩长赋.中国农民工的发展与终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李智水.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诉求和协调机制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1).
农村社会稳定情况信息网络体系是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处置重大安全事故和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全面和准确掌握农村社会动态,以利采取措施,化解矛盾,确保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主要内容:
1、收集、了解涉及影响农村社会稳定诸多因素的发生发展状况,重点是党和政府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农村社情民意,农民思想动态和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带苗头性的问题。
2、及时报送在农村发生的紧急突发性案(事)件,包括集体上访、非法集会、宗族械斗、纠纷械斗、冲击乡镇政府或虽涉及人数少但影响极坏的其他突发性事件和恶性案(事)件,以及涉及面超过一个乡镇范围以上的风灾、雪灾、水灾、旱灾、地质灾害、严重疫情等。
3、及时向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处置重大安全事故和工作领导小组反映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
二、主要措施
信息伦理学是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一个新兴学科,它的出现是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相一致的,它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作为一门在信息科学与伦理学交叉点建立起来的信息伦理学,是一门以信息伦理为研究对象,探讨信息伦理的生成、本质、功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当今,人类身处新世纪的初始阶段,社会信息化给信息伦理学的繁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经过国内外学者近30多年的初步探索,信息伦理学学科体系初步形成。随着信息伦理理论研究的深入,构建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伦理学理论体系,已成为信息界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关心的一个课题。
1.构建我国信息伦理学理论体系的原则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它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理论体系,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这是一门学科建立的标志。学科理论体系是否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门学科的发展水平。关于理论体系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性,黑格尔在谈到哲学的理论体系对哲学的重要性时的看法很具有代表性。他曾提出,“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没有体系的哲学,只能表示个人主观特殊心情,它的内容必定是偶然性的。哲学的内容,只有作为全体中的有机环节,才能得到正确的证明,否则便只能是无根据的假说或个人的主观确信而已。鉴于理论体系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学科理论体系一直是学科建设的重心所在。因此,著名科学史学家G霍尔顿提出;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从那些混乱和不断变化的现象中探索出一个有秩序和有意义的协调一致的结构,并以这种方式解释和超越直接的经验。”对于信息伦理学学科而言,这些道理同样是适用的。
万物皆系统。信息伦理学及其理论也不例外。我们在构建信息伦理学理论体系时,除了应用唯物辩证法外,还应以系统论所提示的一系列科学方法、原则作为指导。
1.1整体性原则
我们不能将视野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伦理和伦理学,而应开阔视野,将宏观信息与传统的伦理学统一起来,透过各个子系统、要素之间的组织性、相关性、有机性,从总体上构建信息伦理学理论体系。
1.2有序性和动态原则
有序性原则认为,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认识一个系统也就是要认识相关性中产生的“有序性”或规则性。这一原则表明,系统内部的“序”必须在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动态交流中,才能保持和发展起来。人们从系统内在的有序过程和系统与环境的交换过程来分析系统,认识就进入到系统整体性的本质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信息伦理学理论体系时,要充分考虑理论体系内部各个理论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使之保持有序性;同时,要从动态上研究信息伦理学理论与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以社会信息环境作为研究的起点,可深入到信息伦理系统整体性的本质中。
1.3等级系统和系统发展原则
等级系统原则就是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划分为等级式的不同层次。系统的形成是从无序向有序、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从低级系统向高级系统不断演化的历史过程。因此,系统的等级存在本身是系统自身发展变化的产物。我们必须从发展的观点,从有序性不断飞跃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信息伦理学理论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层次性。
2.构建信息伦理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基础
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认识活动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科学发展史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研究,只有应用科学的方法才能
真正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建立起科学体系。科学的方法论是构建一门学科的根本前提,也是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因此,构建信息伦理学理论体系,必须以科学的方法论为基础。
2.1确定学科的逻辑起点是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关键
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是指该门学科的概念和联结这些概念的判断所组成的逻辑系统。构建学科理论体系,关键就在于确定学科的逻辑起点。所谓学科的逻辑起点,就是学科理论体系中最抽象、最简单的概念,是范畴体系的出发点或称逻辑始项[3]。作为构建学科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概念,必须符合以下几个规定:
首先,作为逻辑起点的概念必须是科学的概念。从逻辑学的角度看,概念有科学概念和日常概念之分。作为逻辑起点的概念必须是科学概念,必须是反映客观现实的概念而非主观臆造的概念,必须是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所形成的具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的概念,人们对该概念所指代的东西不会产生误解和歧义。
其次,作为逻辑起点的概念必须是学科概念中最基本、最简单、最抽象的概念。任何一门学科都会有很多科学概念,但并不是任何一个概念都可以充当逻辑起点,作为逻辑起点的概念必须是一个高度抽象化的、在科学理论体系中属于核心地位、起着基础性作用的概念,本门学科的其它概念均可以通过它加以说明。
再次,作为逻辑起点的概念必须是包含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切矛盾的“胚胎”和“萌芽”的概念,从这个概念出发,可以推演出学科理论体系中的所有概念和关系。
最后,作为逻辑起点的概念必须能体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维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形式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4]从恩格斯的话可以看出,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应与学科研究对象领域内人类实践活动的起点相一致,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演进应与学科研究对象领域内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相吻合,能够体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2.2从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是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基本思路
从逻辑学的角度看,任何理论体系都是一个范畴体系,都是通过范畴体系来解释其所研究的全部对象的。那么,怎样确立范畴体系呢?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沿着从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具体两条道路进行的。按照马克思的看法,学科理论体系的展开(叙述)虽然必须在对具体材料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在研究工作完成之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但学科理论体系的展开方法(叙述方法)与研究方法不同,它是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先验结构开始的。总之,根据的观点,构建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方法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2.3逻辑分析、演绎推理等思维过程是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主要手段
我们把学科理论体系中最抽象、最简单的概念作为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相应地,我们把与之相对应的最具体的概念、原理称之为逻辑终点。从逻辑起点向逻辑终点,即从最抽象的范畴向最具体的概念推进,必须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过程,推演出一系列中介概念,使理论体系的构建沿着最抽象的概念这个逻辑起点经一系列中介概念到达逻辑终点,同时找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原理间的必然联系,从而构建起学科的理论体系。
在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过程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归纳、分析、综合对经验事实进行整理总结,形成学科理论体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后又通过分析、综合特别是演绎推理揭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和原理间的必然联系,从而构建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单纯依靠其中某一种或几种思维过程去构建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都是不现实的。
以上是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精神。按照这种方法论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典范就是马克思的《资本论》。那么,按照这种方法论构建的信息伦理学理论体系又是什么样的呢?
3我国信息伦理学理论体系的结构和内容
按照科学的方法论构建信息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就是要将信息伦理学的理论体系按照从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的思路展开。首先,要找出该门学科的最基本、最抽象的科学概念作为理论体系展开的逻辑起点。由于确定逻辑起点的实质是揭示该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一种什么样存在,因此一般将这一部分内容称之为存在论。其次,从作为逻辑起点的最基本、最抽象的概念推演出能够抵达逻辑终点的中介概念,形成与之相联系的相应的判断,即该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揭示事物的本质。由于这一部分主要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一般将这一部分称之为本质论。最后,从基本原理和规律向逻辑终点推进,推演出基本原理和规律在具体中的体现,得出各种具体的逻辑结论。在应用性学科中,逻辑终点就是基本原理和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因此这一部分一般称之为实践论。
3.1信息伦理学存在论
存在论部分的中心任务就是确定信息伦理学的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我们认为信息伦理学的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信息伦理观(即规范信息人员行为的伦理道德观念)。那么,这一概念是否符合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所必须具备的规定性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信息伦理观是一个科学概念,它所反映的是现实的客观存在,具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是广为人们接受的概念。其次,信息伦理观是信息伦理学学科中最基本、最简单、最抽象的概念,其它概念(如信息伦理意识、信息伦理关系、信息伦理活动)均可以通过信息伦理观加以说明,它们都是客观存在和发展的。信息伦理观在信息伦理学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起着基础性作用。再次,信息伦理观包含了信息伦理学一切矛盾的“胚胎”和“萌芽”。由此我们可以推演出信息伦理的本质、信息伦理的基本规律、信息伦理准则、信息传播伦理等一系列下位概念。
存在论部分主要讨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信息伦理的历史沿革。由于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应与学科研究对象领域内人类实践活动的起点相一致,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演进应与学科研究对象领域内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相吻合,因此,存在论中我们首先从信息伦理的历史发展来探讨信息伦理学是如何顺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20世纪70年代,信息伦理问题的研究始于美国信息学家WeihergG.M,他于1971年出版了《计算机程序编写心理学》—书,首先对信息技术对社会伦理问题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2)信息伦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信息社会中出现了一系列的信息社会伦理问题,如侵犯知识产权、非法存取信息、信息技术的非法使用、信息责任归属、信息授权、侵犯个人隐私权和肖像权等。这些社会信息伦理问题应用以往的社会伦理法则是难以定义、解释和调整的,而且,以往的相关法律法规又具有相对的滞后性。这种现状需要信息人员、科研人员和法律界共同研究和探讨[6]。
(3)信息伦理的存在价值。信息伦理是社会信息现象中的伦理道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和道德因素在社会作用下的综合体。它可以指导和纠正个人的信息行为,又可以指导和纠正团体的信息行为,使其符合信息社会基本的价值规范和道德准则,从而使社会信息活动中的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变得和谐和完善。
3.2信息伦理学本质论
信息伦理学本质论,主要是探讨信息伦理的基本原理。这一部分主要讨论两个方面的问题:
(1)信息伦理的本质。信息伦理是信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对信息伦理的认识直接制约着人们对信息伦理学的理解和把握。信息伦理又称信息道德,它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信息伦理不是由国家强行制约和强行执行的,而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依靠我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的m。
(2)信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信息伦理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即信息的激增、信息经济的崛起与壮大、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因此,我们可以说,它的形成根植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其存在和发展有牢固的根基。因而,我们可以认为信息伦理学的本质是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的伦理学,是一门以信息伦理为研究对象,探讨信息伦理的生成、本质、功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3信息伦理学实践论
揭示信息伦理学的本质和研究对象,目的在于用理论指导实践。由于信息伦理学主要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因此,实践论在信息伦理学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践论部分主要讨论的问题有:
(1)信息伦理学原理:主要研究信息伦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体系结构、理论基础和相关学科等。
(2)信息伦理学方法论:主要研究信息伦理学方法体系构成及其内容。
(3)信息伦理学发展史:人类的信息伦理可追溯到古代传统的伦理,因而,研究信息伦理的历史沿革无疑是必要的。通过对其发展史的研究,我们可以借鉴以往的经验,为现代信息伦理流动提供有益的启示。
(4)信息资源理论研究:以信息资源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信息资源的基本概念、类型、结构、布局以及信息资源的成本、价值问题,目的是对信息伦理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5)信息政策研究:主要以信息政策的作用、类型,制定的原则、程序等为研究方向,从理论上为信息政策的制定和有效实施提供保证。
(6)信息伦理教育学:该分支学科探讨社会环境对信息伦理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实际技能、人才本身的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以及如何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以更利于人才的培养等等。
(7)信息心理学:该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与信息的关系,信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及如何消除信息给人们造成的不利心理影响,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等。
1.企业在员工福利等方面社会责任的承担
员工所享受到的企业所提供的福利从属于社会责任范围当中,员工在企业基本的工资保障之余,拥有企业所提供的社会保险、集体福利、养老保险等,及就业技能培训、住宿及伙食等条件与费用的权利。这些用于员工福利的费用都应该被归纳到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范畴当中,并且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将员工合同报酬规定详细列出,全面完善的进行会计计量。
2.企业面向整个社会的公益和捐助
企业所承担的社会公益及捐助的形式主要涵盖企业向市场销售的成品、劳务等,另外企业对于社会公益、社会慈善及基金会等的资助、投入等也都应包含其中。同时,企业给下岗职工和特殊情况员工所提供的工作岗位,也被列于社会公益当中,应该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中给予披露。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为消费者所提供的售后赔偿、“三包”服务及消费保障等相关支出都应计入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范围中。
(二)当前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并不规范
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不可避免的会带来界定困难、标准不清晰等问题,这便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规范性较差的缺陷。例如,很多企业在披露会计计量信息的过程中,刻意的报喜不报忧,他们总是尽可能的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详单中体现积极、相对完善的一面,而对于漏洞、不健全的方面有意避之,能简则简;很多企业甚至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造假模式,安排特定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等,这便使报告中缺少了全面的统计与计量数据。
2.社会责任会计科目设置与核算存在不少问题
很多企业尽管已经设置了关于社会责任会计计量的有关部门,并且也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应尽的社会责任,然而却在披露中未将完成的科目有效计入,由此产生了虽然完成责任规定工作,但没有被有效披露、反映的情况。这就表明,在企业相关部门进行有关科目的重新整合、归纳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做到详尽披露、完备计量。
3.企业追逐利益的根本宗旨限制了社会责任会计披露的积极性
目前,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比较大,相比于社会责任的履行,对经济利润的追逐会让部分企业蒙蔽双眼,陷入积极性不高的状态。他们往往在法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上尚且能够将工作做好,但对于那些自愿披露信息部分,很多企业则从利润、成本的角度出发尽可能逃避。
二、基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披露信息体系的合理建设
(一)明确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目标
企业只有明确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整体性目标,才能够确定着手披露的具体内容。这一目标主要分为基本性与具体性目标,前者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的社会贡献净值,是以对社会成本、效益的核算为主要方式。通常来讲,企业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为股东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他们便将会计工作与经济效益紧密联系,容易忽略会计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联。然而,企业不应忽略自身作为社会一部分的事实。一方面,要对企业内部的经济规律进行充分反映,另一方面也应充分考虑到企业以外的社会经济性,最大限度兼顾两者。企业的具体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目标主要是记录及反映企业对于社会应尽义务、责任履行程度,通过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能够被有效反映,有利于企业内部、外部运营决策的制定与改变。
(二)制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而言,应遵从若干规定性要求。一方面,从客观性角度来讲,披露过程应符合真实性原则,不能过分加入企业主观成分,或反映虚假情况、歪曲事实,即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是经得住检验的;另一方面,企业应从相关性角度出发,向相关利益主体提供关系到他们决策科学性、合理性的建设性会计信息内容,以便促进其进行相关评价、预测;另外,社会性要求也是需要遵从的,企业生产经营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价值应同社会贡献相联系,这便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当然,企业也需要考虑到自身的成本利益。
(三)规范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的计量方法
规范的会计计量是保证会计信息核算的重要基础。现行的很多方法,如机会成本法、还原成本法、法院裁定法及间接评价法等,都可以为企业所采用。同时,制定创新性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计量方法也是相关领域进步发展的需要。在这一方面,我国企业应该向西方发达国家积极学习,如英国对于雇员报表、增指表、企业与政府货币往来等的详尽披露,均具有极高的价值。
(四)申明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要素
从会计统计学角度出发,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要素主要包括社会责任资产、社会责任负债、社会责任所有者权益、社会责任费用及社会责任利润等方面,应该将现代企业会计信息核算利润与传统利润区分开来,区别对待并作为企业财务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