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15:45: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生代智慧档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安徽枞阳DS村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淮丘陵,背倚大别山东向余脉,南临长江。土地以坡地和林地为主,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原始”,系国家AA级林业示范村、“全国绿化千佳村”、“中国森林生态网络工程体系建设枞阳点与示范基地”、“安徽省卫生示范村”、枞阳县“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等。该村经济多元化,但以打工经济为主,整体贫富差距不大,社会分层仅仅是“打工”上的差异。DS村基本上是一个单姓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有12个村民组。2011年春节户籍人口2170人,适龄(16~59岁)劳动力人口1476人(含当兵、上高中、读大学等89人),异地(县外)务工男女(农民工)839人,其中第一代农民工(初始务工于分田到户后,年龄大约在46~59岁26.2%,新生代农民工(初始务工于90年代,年龄大约在30~45岁)41%,第二代农民工(初始务工于21世纪)32.8%。DS村70年代中兴办了一所完小(笔者曾为此校民师),方便了村民的义务教育,所以该村年龄45周岁以下的人均受教育年限达8.6年。
(二)DS村新生代农民工的分化
据DS村党委主要负责人介绍,参照马克斯•韦伯社会分层的“三维”标准尤其是收入这一维度,该村新生代农民工目前已分化为这样几个层次的群体:拥有一定资本而自立门户的工商业者、跻身企业技术与管理的白领和完全依赖打工的受薪者等。也就是说,DS村新生代农民工历经数年的博弈和修炼已分化为三个层次非常清晰的等级群体。其中,上层有5人,他们或为建筑商或为运输“寡头”(经营一定范围内的内河或公路货物运输业务)或为市场及商品批零的老板,他们属于新生代农民工的“高”龄者,文化程度也相对较高,执着坚定,善驭市场,尤其是较广的人脉和较为丰厚的社会资本更是成就他们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一定程度上,他们仅仅是记忆和“标签化”的农民工;处于中间层即跻身为企业白领阶层的有9人,他们在群体结构中居于较高层次,收入也为底层的打工者所钦羡,他们有较高的文化,更有一技之长,他们分层地位的获得在于他们的“能力”和“学识”[4],他们努力地摆脱农民工的尴尬,但离“标签化”的农民工还有距离;其余的都是依赖打工的受薪者,他们少文化乏技能,分化后沉淀在底层,成为农民工的“经典”,他们的务工理想也很简单,就是多挣钱,然后落叶归根,并认为是他们这个层次务工者的不二归宿。
(三)DS村新生代农民工的分化效应
如同宏观上的社会分化一样,DS村新生代农民工的分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微观效应。对此,该村党委主要负责人作了如下的描述。他说,群体分化后的上层,在城市有较为宽敞的住房,甚至有别墅和私家车,孩子或通过缴纳高昂的转学费或利用关系陆续就读于名校,妻子或为助手或为家庭主妇;他们回老家省亲较少,但很派———对父母出手大方,对同宗尊长也不忘随礼,若家乡去人,他们更是像“驻京办”①一样热情,有一位还为家乡筑水坝捐款10万元。与“老板”们相比,处于群体分化后中间层的几位,他们则只能住在单元楼里,妻儿都经历了“夫妻分居”和“留守儿童”的艰难过渡,妻子还必须继续工作,孩子也只能上一般公立学校;背负着做“人上人”的愿景,他们工作艰辛,一般在春节时才携妻儿回家,由于巩固“白领”位置的沉重,“风光”中尽是疲惫。说到96%以上底层的务工者,该村的党委主要负责人不无忧郁,他说,由于“先天”的弱势,绝大多数新生代务工者与第一代没有二样,干“锤事”收入少,夫妻劳作,子女也多留守家中,虽有少数人把孩子带到了务工地就学,但上的是民工子弟学校,而且因为“钱”和教育制度的区域排斥,这些孩子很快又不得不返回到留守儿童的行列。②
(四)小结:新生代农民工分化的讨论
由上可见,在整个社会分层结构中,边缘化的农民工也不断地从同质性走向了异质性,成为内部差异性很大的群体[5]。而就DS村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已形成了极少的城市工商业主、很少的企业“白领”、绝对多的打工受薪者三个层次的蜡烛台式的分层结构。在DS村新生代农民工中,5人为城市工商业业主,9人为企业“白领”,330人为底层的打工仔,足见农民工分化流动的艰难,“二元”社会制度结构阻滞力量的强大,农民到市民路途的漫长。所以,就其性质来说,尽管分化导致了群体结构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但分化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并没有因此获得相应的身份与地位的制度认同,依然是一种内部分化;就其机制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分化依然是内生性的本能选择和抗争,分化艰难结果且不确定,但其意义却大大超越了一些相关农民工的政策预期,也就是说,如果说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是农民到市民的无奈“过渡”,那么农民工的不断分化流动则是疏浚这一“过渡”通道的重要冲力,即农民工分化越快、流量越大、水平越高则越有助于这一“过渡”里程的缩短。比较而言,新生代农民工分化流动发生的条件方面尤为值得作进一步的讨论。在DS村新生代农民工分化流动发生的条件上,相较于第一代农民工其代际性差异明显,在“学识”和“能力”等主体性要素相同的同时,个人(或家庭)社会资源、关系网络和“人脉”等外在因素更可能是新生代农民工分化流动发生的机会和条件。社会结构制度化的板结,阻隔了体制内与体制外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甚至阻断了任何意义上的社会分化与流动。也就是说,哪怕是群体内的分化和流动,也必须寻求非正常的外在要素的推动,而对于个体来说,这些非正常外在要素的寻求与拥有则是公平显失制度下的智慧反映。所以,在DS村新生代农民工中,如果说学识和能力等主体性因素是少数人正向流动并跃居较高分层位置的两翼的话,那么“城市工商业业主”得天独厚的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则是他们流动上升雄踞顶层的引擎。或者说,踞于顶层的“城市工商业业主”就是主体性因素与“天时、地利、人和”相融于一体的结果,因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映证了布劳邓肯的“地位获取模式”———即越是工业化的(开放)社会,先赋性(外在)因素对个人社会地位获取的影响就越弱;越是传统型的(封闭)社会,先赋性因素对个人社会地位获取的影响就越强的这一推论[6]。
二、DS村留守儿童的“流变”
(一)DS村小学学籍变动信息
就新生代农民工来说,由于一出校门就踏上了打工的路,所以他们绝大多数是“先立业后成家”。务工的艰辛和城市社会的生活体验,新生代农民工的生育观、生育选择和生育行为因此有了较强的“时代性”,所以他们一般生育两个孩子或一个孩子(男孩)。家庭规模小了,与此相应的是对孩子学校教育的更加重视———据观察,有条件的是把孩子转到城里上学甚而送入“名校”,条件尚欠的则将孩子转入县城学校或县内“名校”由夫或妻一方陪读,后者近年甚至成为趋势,但它(后者)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性质。对此,表1“DS小学2005—2011学年度学籍信息统计”可见一“斑”。显然,DS村小学从2005到2011学年度留守儿童已有26人发生了学籍变动,其中11人转学到县外父母务工的城镇,质变为非留守儿童;3人由流动儿童回归为留守儿童;17人为县内陪读转学,1人辍学,但它们不是本文所说的“流变”。虽然DS村小学6个学年度里留守儿童发生的正向流变和负向流变加在一起只有14人,但起码说明了留守儿童的“流变”已经和正在发生。
(二)农民工父母分化故事中留守儿童的流变
留守儿童学籍变动的信息是考察留守儿童流变的核心指标。DS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籍已经和正在发生变动,但这种变化流动的机制和条件,这种变化流动的质量水平又是怎样,等等,这些恰恰是本研究目的之一部分。基于留守儿童派生于农民工的事实,笔者便利用度年假逐一访谈了14位学籍变动和6位没有学籍变动留守儿童的家长,试图通过他们务工经历的讲述,来厘清留守儿童流变的理路以及变和不变的原因。访谈中,笔者吃惊地发现,发生正向流变留守儿童的家长都相继位于内部分层结构中的中上层,而发生负向流变和没有流动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则都处于内部分层结构中的下层。由于分层的同质性,所以以下仅仅是4人的“访谈”,他们分布在内部分层结构的3个层次上,即上层A1,中间层B1,下层C1和C2。上、中层访谈辑录(此处进行了适当的文字处理和人称转换)如下:A1:某市粮油批发商。42岁,1992年高考再次败北后“子承父业”—来到了某市经营粮油零售。由于“巧”得机遇赢得了第一桶金,从此他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火,现在已由一爿零售小店发展成为占某市粮油市场批发的“半壁”(同乡的评价)。其妻儿5年前进了城,并斥巨资将孩子送到了市里最好的学校读书,努力地实践着自己的人生梦想。B1:江苏张家港市某公司的人事主管。据说,DS村在该公司打工的新生代和第二代农民工都是通过他招纳的,所以该案主在村里影响较大,其父母也因此赢得了乡邻的普遍尊重。该案主高中毕业,文化程度不算高(用高等教育大众化来衡量),但会“玩事”(方言:善于公关协调),多年前就提升为人事主管。职务提升了,妻儿可以团聚了,但不能满足孩子就读于贵族学校的用度,于是只得以孩子就读于张家港市的一所普通学校来表达“男儿”的抗争与不屈。或许是乡土社会“面子”上的顾忌,打工受薪者的访谈相对要困难一点,但对于乡里乡亲的笔者来说,他们的话匣子一打开,也就滔滔地倾吐着自己的艰辛、酸楚和期盼。为避免因“困难”造成人们对访谈内容真实性的误读,所以下面的“故事”将不再是笔者的转述,而是略有删节的案主的“自言自语”。C1:小时候不懂事,整天贪耍,念书不发狠,还养成了偷“懒”的德性,生活上有想法但没有缠劲,所以打工快20年了也没有什么长进。至于孩子的未来,虽然我时常也用“儿孙自有儿孙福”来麻痹自己,但每每听到某某某又把妻子孩子带进了城,心里总不是个味,这时候,我只好用塑料壶装的酒来浇愁。C2:我不笨,也想通过读书跳龙门,但命不好。父母虽然一直辛辛苦苦的劳动,但家里依然吃了早饭愁中饭,所以初中一毕业,我就不得不东去打工。为了多挣钱,我差不多玩命了,但这么多年下来也只是挣了个楼房架子。我曾抱着“穷不过三代”的幻想,在儿子7岁那年,我们(其妻子与他同在一个工厂打工)把他接到了身边,但面对公立学校高额的借读费和天文数字的“学籍”赞助费,我们只得把儿子送到民工子弟学校。临时救急的民工子弟学校只能起到老家说的“关关水”的作用,教学质量谈不上,①加上打工地点的变动,儿子五年级时我不得不把他送回家,委托孩子的爷爷、奶奶照顾监管。据说,像我这样“折腾”的在我们村还很有几家,因为穷人的“心”大致都不差上下———不能把“苦日子”传给下一代。儿子还算争气,回来不久就适应了,现在镇中心学校读初二,成绩优秀,老师也喜欢,有望考取重点中学的“宏志班”。①
(三)小结:留守儿童流变的讨论
可见,不论是在DS小学的学籍档案中还是在DS村新生代农民工务工的故事里,留守儿童正不断地发生着流变,一些孩子摆脱了留守的厄运与父母团聚,成了城里的孩子,成了城里的学生,甚至成了贵族学校的学生,享受着亲情,享受着城里人的制度优越,而更多的孩子则只能在“留守”中度过童年,更有一些孩子从流动被迫回到了留守,使童年的记忆又添不堪回首。留守儿童的这种流变尤其是正向流变的微量化及其流变的方向、质量与水平正是农民工分化的艰难及其分化的质量、水平与层次的反映。也就是说,随着农民工群体内部结构的层级化,其最直接的次生效应———家小“留守”的命运以及“未来”的预期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DS村新生代农民工中,处于顶层的城市工商业业主,不仅把家小接进了城,而且把孩子送到了最好的学校,由留守儿童突变为“富二代”;身居第二层次的“白领”们,虽然分化中实现了上向流动,但层次不高,收入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面对好学校巨额“学籍”赞助费的不可攀越,他们只得把孩子送进一般公立学校来结束“留守”;挣扎于底层的打工仔们,薪资微薄,心有余力不足,他们的孩子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留守”的命运。特别是DS村新生代农民工分化的故事,不仅“寓意”了留守儿童流变的直接机制和条件在于农民工的分化,“寓意”了留守儿童流变的质量和水平与农民工分化所达到的层次与高度的相关,而且“点睛”式地表达了这种相关性建构的内在原因在于农民工父母们不能释怀的“人上人”的情结和“穷不过三代”人生轮回的寄托。DS村新生代农民工,不论是分化后的城市工商业主、企业白领,还是沉淀于底层的打工仔,他们都是怀揣着“发家致富”的愿景而走上了打工路,都是以“不把苦日子留给下一代”为目的预期而挣扎于商海挥汗于企业,然而,由于机遇、条件以及不可逆转的“胎生”因素等方面的差异,在他们当中,极少数成了工商企业主,其子女亦伴随着跃迁而成为贵族或重点学校的学生,实现了留守儿童身份的质变和飞跃;企业白领可能是不甘现实而作出努力最多的一个群体,但由于社会资本的“贫血”和人脉关系的有限,他们攀上了分层结构的中间层,他们的子女甩掉了留守儿童的帽子,但只能就读于一般学校;而处于底层的打工仔除了力气,更是一无所有,没有什么文化,没有技能,只有弱势者社会资本的匮乏,他们最质朴的梦想在亲子分离的酸楚中成为无奈的叹息,也有少数人曾抵御不了这种痛苦加剧的折磨,把孩子带到务工地上学,然而城乡地区间封闭独立的升学考试制度的排斥,又使他们不得已把孩子们送回了老家,恢复了孩子留守儿童的“名份”,使梦想变成了一场梦游。另外,面对城乡地区及不同等级学校教育资源的巨大差异,农民工们还以这样的“共识”回应和强化了自己的人生情怀与寄托,即上了城里的好学校,将来就有把握上名牌大学和好的前途;上了城里的一般学校,有把握上大学,也就有可能吃“艺饭(非辛苦饭)”,而非如父母一样打工;农村特别是农村一般学校,多数人考不上大学,那将来只能是踏着父母的脚印走老路,艰辛一辈子。总之,留守儿童继续“留守”与否,或者说,不论是由留守到非留守还是由非留守又返回到留守等等都在于其农民工父母内部分化的参与,即农民工父母分化后上向流动,其子女就会由留守儿童变动为非留守儿童;农民工父母分化后沉在底层,其子女就会逆向流动或固化在留守儿童的位子上。而且,留守儿童正向流动后就读城市学校层次的选择也决定于农民工父母分化后所达到的层次与水平,即农民工父母分化后所居的层次越高,其子女就读城市学校选择的空间就越大,就读重点学校的可能性就越大,留守儿童留守经历的结束也就越彻底利落。
三、总结:留守儿童流变与农民工分化的相关性讨论及其他
(一)留守儿童流变与农民工分化的相关性讨论
不言而喻,留守儿童是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快速推进而产生的一个连续的农村儿童群体,但现实则是农民职业分化不完全而产生的次生物,即农民工的派生品,与农民工共始终。所以,在差不多所有的留守儿童的经验研究中都心照不宣地以农民工的存在为其预设前提,虽然有个别学者曾将留守儿童上溯为历史上异地做官外放等人家的孩子,横向上拓展到劳动力过剩的东南亚[7],但应者寥寥,因为这种随意的“黏贴”会使人们将一个现实的问题误读为一个“早已普遍存在”的现象,会招致研究意义的失重。也就是说,留守儿童是一个集次生性、时代性、本土性、规模性等的存在。其中次生性是留守儿童的根本特征,次生性就是指留守儿童是在农民工这个原生组织上生成的,与农民工是一种派生关系,或者说是转型社会的异常产生了非农非工的“农民工”,与农民工血肉相连的子女因此被迫留守家园成了“留守儿童”,即没有农民工,就没有留守儿童。因而,决定于次生性的留守儿童的其他特征与农民工的相关性征亦具有统一性,或者说不论是留守儿童的时代性还是规模性都源自农民工的过渡性和巨大性等。所以,从流变的角度看,结合上文的个案例证,以“次生性”为根本特征的留守儿童的变化流动毫无疑义地仰赖于以“分化”为机制的农民工的分层流动。农民工的分化必然引起留守儿童的流变,农民工分化的速度越快规模越大,留守儿童流变的速度和流量也就越快越大,农民工分化的水平和所达到的分层位置越高,留守儿童的正向流变和流变的质量水平也就越高。即留守儿童的变化流动及其流量、流向、质量水平等在于农民工的分化流动及其规模、分化水平与分层结构位置中的高度等。运用经济学的存量理论进行考察,留守儿童存量、流量与增量的变化则是农民工存在和农民工分化流动的逻辑的实然的表现。也就是说,如果农民工减少了,那么留守儿童的存量就会对应的减少,留守儿童的流入量也就会对应的变小,留守儿童的增量从而就会下降;如果农民工分化的速度加快了,上向流量增大了,水平提高了,那么留守儿童流变的速度就会对应的加快,正向流变量也就会对应的加大,从留守到非留守的质变水平就会对应的提高并趋于稳定;如果农民工消亡了,即社会结构若能像先发国家那样彻底地分化与开放,不再产生出农民工这个过渡性的群体,那么留守儿童也就不复产生而成为历史的典故。但就当下而言,留守儿童正向流变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在于制度政策执行的可赎买,如卖户口、学籍赞助、买房转户口等,留守儿童质变为非留守儿童从而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只要农民工在收入为主要标准的内部分化中居于较高的层级,收入积蓄能够满足买户口、学籍赞助或买房转户口等的需要,其子女由留守儿童质变为非留守儿童就一定由“应然”成为“实然”。因此,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在制度环境逐步调整改善和城镇化步伐加快的同时,关键是作好农民工这篇大文章,这是留守儿童对农民工的次生关系所决定的。所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路径依赖是加快农民工身份的转化,但如何加快农民工身份的转化,逐步实现农民职业的一次性转化,扬汤止沸直至农民工相传“薪火”的熄灭,笔者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与相关对策的思考》的一文中已作了详尽的讨论,故不再赘述。
在这个艺人多、明星少的时代,如果说盘点构成一个榜单,我觉得最核心的要素还是知名度,虽然这个名词很俗,但是艺人本身就是一种商品,他的品牌很重要,所以考量品牌市场占有的最好方式就是知名度。
对于今年最火的热门的葛优现象,许多人认为,国内市场缺乏好的演员,才导致葛优玩起了分身术,但我认为:三部制作看重的都是他的票房,葛优是个很有电影号召力的演员,陈凯歌是个商人,不是一个唯美派的导演,他的票房越是惨败,越要看重票房号召力,所以他要选择一个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包括当年的《无极》也是。《非诚勿扰2》是因为第一部是他,没人能替代;《让子弹飞》从海报上来说,葛优、姜文、周润发,很默契,感觉这种组合很辉煌。
就作品而言,一年中上镜率最高的可以称之为劳模艺人,葛优、甄子丹、张静初、霍思燕无疑都很勤奋。甄子丹比较综合,他武戏也能演,文戏也能演。成龙武戏绝对能演,文戏不好。李连杰在功夫明星里面,最早的《少林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好莱坞市场对李小龙的记忆很深,继李小龙之后真正能够进入功夫市场的,是李连杰。成龙过多的是宣传自己能进好莱坞,但是老外并不认他,李连杰还可以。
在中国的电视剧市场,王珞丹成为新生代里发展最迅速的演员,她不够惊艳,但气质独特,荧幕形象很明确,在领衔出演了电视剧版的《杜拉拉升职记》后,在这个领域算是进了一线。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新人冒出来,不过得看新人后续的爆发力有多强,王珞丹是经过一系列考验的。而与王珞丹在《杜拉拉升职记》中配戏的李光洁,则不如佟大为、文章上位快。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总之一言难尽,所以我只能和您说再见亦是朋友,请您理解和批准。
这是春节后某公司人力资源(以下简称“HR”)负责人陈经理收到的第六封90后的辞职信。这些辞职信,封封个性十足,原因千奇百怪:有的因为上班时间不让听音乐,有的因为通勤车师傅年纪太大,有的是要去旅游放松一下……
无独有偶,某研发型企业HR负责人王经理最近也特别纠结,去年刚招的一批90后新员工已经流失了25%,而且这些员工所在部门负责人也常常找王经理抱怨:这些孩子刚开始挺积极,但常常玩失踪,也不请假,甚至有的只是发个短信说不干就不干了,工资也不要了……像这样扔下工作也不交接就闪人,真是让人措手不及。
上述案例在我们身边并非个案,作为担当人才选用育留重任的管理者们,在面对看似什么都“无所谓”的90后时,到底该怎样办?
时下,对于90后的关注似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眼球,裸辞也成为90后代言词之一。而从我经历的90后裸辞案例来看,其实倒无需过于诧异,不必大惊小怪。
为情弃工
1992年出生的小王,在公司文秘岗位工作一年半,表现良好,突然以去外地访友为由向公司请假3天,在直接上司未批复的情况下,他给直接上司发短信说已经坐上了去外地的飞机。3天过后,人事部收到该员工的辞职短信,理由:找到了真爱,决定留在另一个城市发展。
1990年出生的小李,销售助理岗位,从试用期到转正这几个月工作状态堪称完美。突然其直接上司上报人事部,称与该员工在本周已经失去联系三天,并且该员工未请假,手机也关机。遇到这情况,HR部门出于职业敏感,一种不祥的预感从脑海一闪而过――会不会出现意外?是不是该马上报警?于是立即查询该员工档案,与其紧急联络人(小李父亲)联系后,HR部门全体人员松了一口气。原来小李正在家里睡觉,却始终拒绝接电话,HR只得让其父通知他此类行为属于旷工,要求迅速到公司上班。又过去了两天,小李仍然拒绝接电话,其父称他依然在家睡觉。HR部门只能作罢,暂以旷工辞退处理。一个月过后,小李到人力资源部办理离职,与其面谈后才清楚个中原由:他发生此类离奇行为的原因只因失恋,所以想关掉手机自己在家安静一个月。多么“充分”的理由啊,他是安静了,可HR部门当时误以为其失踪!
恋爱本属于员工个人隐私,HR本不该过问,但现在因恋爱引起的裸辞个例却越来越多,HR面对此类个例真的是无语。不过也提醒HR,在员工入职时,个人信息采集的丰富性也是必要的,比如紧急联系人等信息是必不可少的。 是上司“惹的祸”吗
小张,90后,销售区域助理职位,销售业绩非常突出,无论是客户还是公司内部对其一向赞誉有加。临近春节前一个月,因对所涉及区域第二年销售计划和方案的规划有分歧,他与直接上司发生激烈争论,最后升级为争吵,一怒之下裸辞。
本来在工作中,上下级间的沟通难免因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发生分歧甚至争吵,但为了一时之气,舍弃即将到手的年度销售奖金裸辞,从人员流失的角度看不免可惜,同时也感叹,也许只有90后才会这么潇洒。
以上只是一些典型个案代表,HR部门日常工作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裸辞事件,而且裸辞在现在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平常心对待吧,更没有必要在90后身上贴上裸辞的标签,说不一定哪天80后、70后也会如此。
作为一个80后,当初我们这一代步入职场时就曾引起过热议。而回想当初我们初入职场时的感受,觉得对待90后不应以过来人的心态去吹毛求疵:
1.问题不在90后。每个时代的人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需要以客观的视角和包容的心态去了解和理解他们,而不是将他们身上某些“缺点”放大。否则只能激化矛盾,甚至一拍两散。
2.用心去关注每名员工。了解、分析员工的特点,是HR的责任,也是我们帮助管理者走近他们内心世界的基础。其实当我们面对工作压力时,也难免会有过要放下一切不管不顾的想法,只不过我们没有他们有勇气采取行动而已。
3. 真正挖掘出他们所长。有些管理者认为90后个性太强,脾气太大,纪律太差,而从主观上排斥甚至有恐惧感。其实,回想自己初入职场时,我们几个80后能够迅速融入团队,而且并未让60后、70后感觉出我们是另类的“80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仅在工作上有挑战性的“魔鬼训练”,让我们快速担当重任,而且还有导师的适时指引与心理疏导。推己及人,90后需要的是懂他们的管理者。
与90后接触,给我的感受是,他们裸辞背后缺失的,是这个时代迫切需要懂得人生智慧的管理者。
在我们的HR管理工作中,难免有这样的感觉:招聘90后,他们的工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生存,更需要安全;引导90后,不仅需要培训,更需要给他们介绍各种社交圈子,交上朋友、融入团队。所以管理90后,不仅需要激励,更需要授权。
因为90后的需求多样且复杂,需求太多的人,就是什么都想要的人,同时就会失去选择的智慧。所以更需要懂得人生智慧的管理者。这样的管理者,要像长辈、导师、朋友。
当90后新人陷入选择困境时,需要一个懂得人生智慧的管理者帮他们厘清选择背后的纠结:是需求太多,没有分清主次,还是没有需求,仍在混沌迷茫;是纠结于不能平衡眼前短期需求与未来长期需求,还是根本没有考虑那么长远。
当90后做出了选择后,他们仍然会在坚定与既定的选择之间摇摆。这个时候,又需要一个懂得人生智慧的管理者出现,告诉他们: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选择对了,需要坚持的智慧;如果没有一种坚韧的精神,那么又得回到从前、重新选择,反反复复,结果只是始终在原地打转。
坚持就能成功,但当成功即将来临的时候,也许是困难、问题最多的时候,昨天很残酷、今天也不如意、明天一定会很美好,可大多数人都止步于今天晚上,见不到明天的灿烂阳光。这个时候的90后,缺乏人生的经历,更需要懂得人生智慧的管理者来点拨,告诉他们: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因为问题的背后总是有逻辑、有因果、有先后的。运用二八定律,抓住主要的、根本性的问题,把有限的资源、精力聚焦在关键的问题与困难上,不要被眼花缭乱的问题牵着鼻子走,这需要管理者懂得博弈的智慧:分清主次,厘清顺序,整合资源,做好协同。
遗憾的是,这个时代懂得人性的管理者不是很多。很多人把对人性的管理等同于人性化管理,一个“化”字,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人性化、标准化、制度化――人们常常喜欢寻找规律,但却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最重要的是,身处商业社会,有些管理者本身已经迷失在功利之中,自身已丧失了人生的智慧。从管理者开始,就不懂选择智慧、不懂坚守智慧、不懂博弈智慧,自然也领导不好一群新生代的职场新人,他们的裸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对于改善90后裸辞状况,我认为可以从价值观、事业平台以及团队管理三方面入手:
第一,坚守组织的核心价值观。不同的人对组织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差异很大,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选对人才比培养人才更为重要,如果企业选择了与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差距过大的90后员工,频频出现裸辞现象也就不足为奇。首先,要做好企业人才招聘的定位工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对人才有着不同的要求,既要避免人才高消费,英雄无用武之地;也要避免人才低配,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其次,在具体的人才甄选过程中,除了考察员工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还必须着重考察候选人的核心价值观与组织的一致性。最后,企业必须坚持将日常工作与价值观结合起来,将组织的价值观作为最高的行事准则和公司底线,并落实到人才管理的方方面面。坚持价值观的管理可以真正从源头上控制好问题员工出现的比例,从根本上降低员工裸辞的概率。
第二,完善人才成长的事业平台。首先,构建职业发展通道。90后的成长环境相对优越,生存压力小,所以当他们进入职场时,并没有仔细思考过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而实际上他们比之前各时代的职业人更需要有人帮他们在职业发展中给予指引。所以企业需要将职业发展管理机制文字化,向90后员工清晰传递个人职业发展的规划,以及未来可以期待的价值回报,从而帮助90后员工潜下心来在公司谋发展,而不是简单通过语言去表达。
其次,营造才华展示舞台。我们在对90后员工特点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90后员工普遍多才多艺、充满创意,所以我们要积极抓住这一特点,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通过他们对工作的承担,提升其主动担当的意识,使其通过获得荣誉和肯定保持对工作的热爱与激情。
最后,通过导师制做好传承与引领。很多“90后”员工处于一种精神迷茫状态,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只是离开学校的必然归宿,而不是当做事业来打拼,但同时他们又遭遇社会的质疑。面对这样的情况,往往很多人会有迷茫徘徊期,再加上来自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困扰,他们其实更加需要职场老师的指导。我们应该为90后员工配备专门的职业生涯导师,在员工感到迷茫缺失方向的时候给予指导,教会他们聪明地应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正确地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等。
一、前言
有人曾说过:现在的学生是最“幸福”的一代,也是最“可怜”的一代。细想起来也的确如此:富足的物质生活,父辈、爷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他们是幸福的一代;但封闭生活空间,空虚的心灵世界,缺乏正常家庭无序的生活,他们又是可怜的一代。特别是独生子女家、民工子女、单亲子女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自律自控意识的薄弱导致青少年沉迷于虚拟网络;现实人际圈的缩小导致社会化功能不足;这些都成为了发展健全人格的制约因素[1]。
新课程改革也对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更新理念,充分发掘课程资源,找准活动载体,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健全人格应该从培养学生良好人际关系、自律意识、自信、坚强意志品质等方面入手。
二、巧用体育课堂游戏,培养学生交流互动、协作意识
1.问题及成因
随着学生人群中独生子女、民工子女,单亲子女所占比例的增加,学校对学生的人格教育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在对我校的调查显示:独生子女、民工子女,单亲子共占学生总人数近三成。这一群体的学生普遍容易出现自我封闭和人际沟通不良问题。人际冲突的加剧导致学生不喜欢和同伴交流。然而人际交往功能的缺失给学生带来的直接的后果是:不合作,少言语,无安全、归属感。
缺少同伴互动交流,导致沟通技巧缺乏,是影响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网络虚拟交流代替现实交流,同伴之间家庭经济地位悬殊,也是导致他们很难融入班集体重要因素。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会严重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所以培养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首要任务[2]。
2.应对策略
体育游戏是一项在轻松氛围、平等规则下每个学生共同参与的集娱乐和健身为一体的体育课堂中常用的教学内容[3]。我经常选取一些趣味性浓,每个学生都能轻松参与的游戏例如:“渔网捕鱼”、“简单橄榄球”、“喊数抱团”等。在这些游戏中不分男女,不分同学关系的亲疏,不分成绩好坏大家都积极参与到其中,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因为有了这种轻松体育游戏做为载体,学生在集体互动中得到乐趣,找到了归属感。而正因为有了快乐的情感和归属感得到满足,学生才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特别是在对游戏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时,应该注重对学生参与度,学生的合作氛围上来评价,而不应该注重游戏的结果。
三、活用体能拓展性训练、对抗性比赛培养学生坚强意志
1.问题及成因
现在的学生受学业压力和兴趣爱好的转移导致学生实际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减少,学生的意识品质很难得到磨砺。另外独生子女在优裕的家庭环境下长大,应对挫折的情境不多,应对挫折能力弱。意志品质的薄弱导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 “豆芽菜”是对90后、00后新生代的最好形容。所以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意志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每年学生体能测试成绩下降,学生怕体能测试情绪越来越严重都是学生意志薄弱的具体表现。
2.应对策略
我们仔细想想,在体育课堂上利用体能训练,让学生去挑战自己的极限,都是对学生意志力培养很好的途径。我在体育课堂中每一个月会有两节课的体能训练,包括耐久跑、背人跑、“运伤员”、“推小车”、俯卧撑、等等,在课前,我们会集体喊口号“我坚强,我勇敢” 、“我不是懦夫”,同学完成任务后我们还有自己的庆贺仪式――集体武术表演,动作整齐,喊声震天,相当气势。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激起了挑战困难,战胜自我的勇气。如果是教师也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到体能训练中,更能激起学生完成任务的勇气。但值得注意的是:体能训练的量安排要循序渐进的,运动量和强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内容安排是多样化的,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既能保障你的体能训练让学生能真正在一节课内完成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又能达到磨砺学生意志的目的。
对抗性比赛也是一种培养学生挑战自我的教育手段。我会在平时的教学中安排一些容易开展的对抗性比赛,例如“篮球三对三斗牛”、“十人拔河比赛”等。在对抗性比赛中学生会在体能透支的情况下,比意志,比智慧,不但体能得到提高,而且学生的意志,水平也能得到相应提高。
四、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学生特长展示课,培养学生自信、向上人格
1.问题及成因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对体能训练课刚开始还觉得有点新鲜感,但到下节课的时候学生的投入激情就退下去了。胖的学生一听到长跑就愁眉苦脸。小个子同学也怕篮球比赛。高个子怕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学生没有成就感,看不到自身的进步,进而失去信心这是其中之一。自信不足主要在于学生没有成功的体验。在平常体育教学中,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在体育技能水平差。同学之间横向比较不利于学生培养学生自信。
2.应对策略
培养学生的自信在于让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在于让学生在挑战自我过程中能体会到自己的乐趣。在始业教育的时候我就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个成长记录袋,每一个学生针对自己的弱项制定提高计划,针对自己的特长制定计划如何更加突出。在这个记录袋中学生将任务量化到每一天,将目标落实到每一周。每两个月有老师对学生目标达成情的测试。在我班有一个体形偏胖的学生在开学初就制定了一个减肥瘦身计划,每天都安排了有氧长跑,计划每一月在基数2圈上增加一圈。并且自己找了一个监督员,在完成任务后都有签字。这些都将记录到成长个人成长记录档案袋内,这些都作为学生评价的依据。真正做到了学生的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律意识。
学生人格的培养离不开自信,自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坚强意志的培养,离不开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体育课堂正好给学生人格磨砺的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舞台。体育教师是学生人格培育的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伙伴。
参考文献:
站在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我开始幻想我的青春,憧憬我的梦想,寻找我十六岁特有的青想。
在中考临近的前夕,我们每天忙于家和学校之间,徘徊在痛苦与快乐的边缘,在这倒计时的时刻。悄悄地在心底种下一颗种子,等待它开花,结果的一瞬间,那颗种子叫梦想。我们为了它绽放,只有拼搏,有时无奈,望着天边的彩虹又去追逐心中的梦想, 想起在一个六月,无论树下刻着谁和谁的名字,承诺着“友谊长存”的誓言,或曾经手拉手地畅谈心事,却也许终究抵不过拉着行李箱在校门口你往右走,我向左走的场景。心里便多了一份感伤。但我坚信蝴蝶不经历蜕变的痛苦,就没有翩翩起舞的倩影。流行不划过天际,就不会有灿烂的摩擦,更不会有它独特的价值。我们只有经过青春的洗礼和暂时的告别才会带梦想更加坚定,对未来更有信心。我不怕孤单寂寞,不怕泪水坠落,我要飞越世界这是我对自己勇敢的承诺。也许在未来的路上只有自己,即使路上布满荆棘,但我们依旧会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也许在痛苦失意时会有泪水悄悄滑落但是擦干眼泪后,我们必须重拾信心向前冲,也许成绩不如人意,但是我已经努力过,我无悔。
坚持最初的梦,幸福一定会在转角等候,七色的彩虹点燃心中悸动。无论我们经受过多少打击,遭受过多少挫折,但是千万不要放弃,我坚信,风雨过后必定是彩虹,那是我们就像浴火重生的凤凰,坚强,勇敢,无所畏惧为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奋斗。人生和成绩无关,但却与梦想紧密相连,似有所悟的哼起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闪耀的梦照亮你和我,化成幸福的彩虹,张开翅膀天地任我疯涌,穿越绝望坚定的翱翔绽放无限的笑容,青想属于你和我。因为我们青春,我们年少,就做了一个又一个奢侈的梦,尽管这些梦与我们有些遥不可及,但正因为我们是初生牛犊,就注定对未来无所畏惧。我要在我十六的天空中尽情地放歌,高唱我的青春,唱出我的梦想,谱写我青春与梦想的华美乐章。 青想属于你和我。
【青春责任梦想演讲稿(二)】
青春是人生一道洒满阳光的风景,是一首用热情和智慧唱响的赞歌。
人世间有许多东西失去了还可以得到,惟有青春,对任何人来说都属于“一次性消费”,而且是易耗性消费,所谓“人生易老”,所谓“如白驹之过隙”,所谓“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说的就是它。
青春,既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话题,又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有时是无限美好的生活的滋味,平平淡淡中的一种温馨的享受,有时又是一份静静的逍遥,有时是一份思念的遐想,有时是一个甜甜的无边无际的憧憬。于是,诗情画意的梦,天真纯洁的幻想、无忧无虑的日子,就这样自自然然地汇集成一个灿烂的青春季节。
也许平淡无奇的世界使你感到孤寂和落寞,周而复始的生活节拍让你备尝烦躁和无聊。但蓦然之间,你发现在天蓝风轻的春光中,一切都像是透明的,而感到一种超然的力量在心底滋生;也许你为时光的悄然流逝而感到无助与无奈,可当你沉浸于茫茫书海,真实地度过青春的每一分钟,你就会觉青春的生命在静静延伸。
生命易老,时光飞逝,无论失败或是成功,它总是青春的痕迹。我们拥有青春,就如朝阳永远向上;我们拥有青春,就如山溪不羁奔流;我们拥有青春,就如幼蚕破茧而出……
拥有青春,就应该拥有春的幢憬、夏的蓬勃、秋的浪漫、冬的深刻。年青的朋友,让我们高举爱国的旗帜,继承前人开创的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强国富民之路上高歌猛进;让我们的青春之火,在21世纪的挑战中闪光;让我们的拳拳爱国之心,在共创祖国辉煌的征程中闪耀夺目的光彩!
【青春责任梦想演讲稿(三)】
各位老师、家长、大记者、小记者们:
大家上午好!青春因梦想而激扬,我们展示个性,张扬,用我们的文字讲述我们的时代。很高兴,今天我能够有机会站在这个演讲台上,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一年来当记者的快乐生活。我当小记者已经有三年多了,今年可谓是我参加活动最多的一年。事实上,这一年来我们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秀的活动,我们采访,我们参与,我们用我们的笔记录我们的经历,我们用我们的头脑传达我们的思考,也许这并不能在考卷上给我们多出几分,但是,我们的人生这份大大的档案上却添上了不同寻常的一笔。我们访问农村,看到新农村的种种的变化,感悟祖国、家乡的经济发展;我们远赴北京,体验XX奥运前的古都风采,明白我们人生的积极的意义;我们在休博会期间采访,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人文魅力,挖掘萧山作为吴越之地的历史沉淀和如今我们生活的高品质之美;我们和老外一起过中秋,在交流的欢乐中学习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成为世界了解我们萧山的一扇窗„„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的体验和收获,然而我们所参与的、得到的还有更多。因为它,我们得以用我们稚嫩的诗,描述我们的梦;用我们清新的散文,抒发天地的情;用我们纪实的报道,讲述他人的传奇。在一次次的锻炼的过程当中,,我们学会相信,只要努力,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自信的人。因为这一片给我们展现自我才华的土地的存在,我和很多人一样,离我们的文学梦,更近了一步。通过小记者团,我们这些写好者用文字相互结识与理解;通过小记者团,我们很多人爱上了那种等待与惊喜的感觉;因为小记者团,我们心中那颗文学的种子开始萌芽,也许有一天,我们之中有的人会走上这一条充满了美和荆棘的道路,追随着我们的天赋,去成就我们少年时的梦。影星约翰·巴里莫尔说过:“人不会老去,直到悔恨取代了梦想。”我们伴着小记者团成长,也许不久将来在座的各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离开这里,去到一个更大的环境中,但我们的心不会老去,会一直年轻,因为我们过去、现在、将来都会不断地进取,告诉这个世界,我们不会留下遗憾。一个有价值的生命,一定是竭尽全力地使用自己;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一定是充分地现出自己。小记者团使我们有机会得以展示自己,我们有理由相信:impossible is nothing.
现在,我已经养成了每周写文章的习惯。也许有一天,你收到稿费的时候,可以用它们去办一张借书证,向文学殿堂更进一步;也许有一天,你所发表的的作品可以贴满一个本子;也许有一天„„
就这样,认识文学和新闻,并且,不知不觉爱上他们。从前,这里有“80年代后”,现在是“90后”,过不了多久,就会有“00后”,我们长大了,但“新生代”一直会有更多的新生代的少年怀着文学梦走进来。今年,我们有很多新的同伴来到这里,我相信,在接下来的1年,一定会是更加丰富多彩的一年。那么,就让我们拭目以待!谢谢大家!
【青春责任梦想演讲稿(四)】
“看蔚蓝的天空,有幸福的彩虹,是属于你和我的梦,轻轻乘着风,甜蜜地遨游,青春的梦想手中紧握……”塞上耳机,闭上眼睛听着韩庚唱的《青想》,歌声在耳边回旋着。
青春期的我们都有着不同的梦想,十四岁的我们正处于学习紧张的时刻,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放松。初三的毕业会考将我们压得透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大家都在为自己的梦想奋斗着,只为实现那属于自己的梦想。
“不怕孤单寂寞,不怕泪水直流……”音乐再次从我耳边响起。在奔向成功的道路上,也许我们会感到寂寞,也许会有泪水在眼眶里打旋,以至于忍不住就流下,但这都是我们每个人必定会经历的。我们在这条道路上会经受种种挫折,告诉自己不能流泪,这样才能勇敢地面对更大的困难。
“坚持最初的我,幸福在碾转等候,七色的彩虹,点燃心中的希望……”歌声依然在回旋着。我们要坚持做自己’,不能掩饰自己,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看清前面的路。坚持做最初的自己,幸福离我们就不远了,是金子总会发光。
“绽放无限的笑容,青想属于你和我。”音乐很快就结束了,最后一句歌词还在我耳边回荡。用无限的笑容来面对现实,青想的实现就会离我们很近,青想是属于你和我的,也是属于大家的。
每个人青春的梦想都各不相同,让我们为自己的梦想去奋斗、。去拼搏。我们的青想一定会化作一道幸福的彩虹,照亮我们大家,让前方的路更光明。
【青春责任梦想演讲稿(五)】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叫,来自土木1115班。很高兴能站在这里演讲,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和我一起,让青春绽放》
每个人都有一颗自己的种子,小心翼翼地呵护它、培育它,期望它有一天能绽放令所有人为之羡慕的光彩。可是有的时候暴风雨就在不经意间。当我站在„„的门口时,我大抵是有些怨愤的,挤公车的时候,不想听到华夏学院的名字,因为这个时候,我就要在众人的眼光中下车;不想听到身边的人问我,嘿,你们学校怎么样?那都是我愧疚、悔怨并深深埋在心里的结。每一个人都有梦想,而从今天起,我的梦想将是我的隐私,我想我会一直等待着它的破土而出。
所幸之,我遇到了你们,一群有梦想的人,没有放弃的执着以及眼神的坚毅,我们总在开玩笑说我如果在努力点,就那个地方细心点,也许就能更好了,旋即,我们却又释然一笑:都过去了,恩,都过去了。我们互相安慰着,扶持着,还好,还有你们„„
也许我不够美丽,可是我足够自信;也许我不够出色,可是我足够努力;自艾自怜的人生是人们的借口,如果上帝愿借我一束阳光,我必将还他一片绿荫。我们能够生长的空间还很多不是吗?有梦想为旗,已有无限之动力,有青春作伴,又何须神伤寂寞孤单?!
和我一起,让梦想绽放。我们不需要借口,我们需要勇敢,我们不需要胆怯,我们需要团结,我们不需要徘徊,我们需要坚定。有梦想的人生不必为失败而停留,有期待的明天不必为挫折而破灭。踏着步子,我们仿佛可以数着“一二一,一二一”像淌小河般的轻快自在。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 望天上云卷云舒。把生命当成一份礼物,把青春当做一份惊喜,要相信失败是必然的,否则,成功岂不是要成了没妈的孩子?!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2-0030-02
1 前言
众所周知,在信息技术、网络时代高速发展的当下,博客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拥戴,它作为一种“网络日志”,以其独特的及时性、丰富性、个性化和原创性等特点,吸引着大家。利用博客,人们可以自由表达思想、个性,还能够极方便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共享资源,它成为现今信息时代的重要网络交互媒体。
教育博客,作为博客的一种特殊类型,在教师中被广泛使用。对于一线幼儿教师来说,教育博客已成为了工作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幼儿教师知识建构、学习、反思以及交流的重要途径,在这里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讨论热门幼教话题,还能与家长形成良好互动,促进家园联系,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数字化教师成长档案袋,被很多幼儿教师所喜爱。幼儿教师作为新时代的启蒙教师,能够勇敢尝试,对于新产物接受和适应能力强。将教育博客引入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一种新型的促进幼儿教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2 教育博客有利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幼儿期作为成长的关键时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幼儿教育作为承前启后的重要教育阶段,对幼儿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幼儿教育往往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基于人们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化程度和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家长们不仅仅看教师的文凭,还要看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其中就包括信息技术的运用。教育博客能够利用它特有的便捷方式帮助幼儿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对于促进整体幼教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2.1 为幼儿教师创设学习、反思、交流的平台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作为启迪幼儿心智的幼儿教师,在学校里学习的专业知识还远远不够,在工作之余还应该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思考、积累经验。这时可以通过教育博客平台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在博客开放、真诚、宽容的氛围中,利用一些幼教专家的教育博客进行学习,学习一些新的理论知识,通过与访客的互访与交流的过程,激发出思维的火花,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其次,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每个活动过后总要进行教学反思,批判地考察自我的行为表现,从而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众所周知,美国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说:“如果一个教师只教书,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型教师的水准上。”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活动后的反思对幼儿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教育博客作为一种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于一体的网络平台,为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反思提供了开创性的平台,有利于教师与专家、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讨论。随着教育博客的日积月累,幼儿教师逐步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和研究的态度。
2.2 为幼儿教师提供专业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互联网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可是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利用对于自己而言更有专业价值的资源,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人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一个人的视角也是有局限的。通过“平等、开放、共享”的教育博客,为教师之间构建分享与交流的平台。幼儿教师可以在自己的教育博客中以文档、图片、声音或视频的形式来提供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或是案例设计、儿童行为观察记录研究、教育心得,以及阶段性总结、职业发展规划等内容进行共享,方便让其他教师快速高效地找到想要的资源。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博客载体,可以认识很多教育中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和进步。通过同行间的交流,可以分享其思想与经验,从而弥补自己的不足,拓展自己的视野,不断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创造。
2.3 提升幼儿教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
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是当代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技术,是一种必备技能,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幼儿教师在进行教育博客的制作中会涉及电脑媒体使用的一些基本技术手段,如文字的处理、图片的美化和视频文件的上传等,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使用,如果遇到一些问题,也可以通过互相交流促进信息技术素养提升。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可以把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放在自己的教育博客上,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制作课件的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智慧的共享可以摩擦出更耀眼的火花。
3 教育博客为家园联系开创新平台
幼儿园教育离不开家园联系,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因此,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家园合作是非常重要和十分有必要的。孩子能够茁壮成长,也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愿望。尽管如此,由于教师和家长之间教育观念、思考角度不同,家园共育的关键在“沟通”二字。家园沟通的方式很多,如今经常利用的是面谈、电话、家访等方式,教育博客作为一种新的家园联系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的支持,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家园联系平台,进一步促进了幼儿教育的发展。
3.1 家长年轻化,开创教育博客与家长联系的新平台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如今的幼儿家长已不是从前只懂吃喝拉撒的低文化水平家长,而是信息时代下的新生代家长。他们知识面广,对教育重视度高,还掌握了较高的信息技术能力,所以为了和当今时代的家长更好地沟通,已不能利用原始的手段和方法,而是利用互联网为手段,特别是利用教育博客的功能,开创家园联系的新篇章。例如,教师利用写日志的方式,通过文字记录幼儿在园的情况,并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配以图片说明;家长利用空余时间上教师的教育博客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如有问题可以用评论的方式与教师取得沟通,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病案;信息;规范;管理
良品与善心,一生守望
民艺复兴这个热潮是有前因有结果的。如今科技进步很大,但它却恰恰反过来让我们更需要自己文化的脉络。
谈“复兴”,必然是因为有低落,这是好现象。不管是乡村复兴,还是民艺复兴,都是有了觉醒才有这个复兴。觉醒后如果没有文化脉络的支持,不问病因,急于求得解药,会让事情变得糟糕。好比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要明白病因,根据不同体质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才能逐渐恢复。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是西方强势的现代化模式,社会改造得也很好,但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传统美好的事物,百姓的衣食住行出现了问题。
先说住,古诗里说“安得广厦千万间”,现在的房子却盖得很快。房地产现象改变了社会,从村落到城市,人们紧密却陌生地住在一起。好的山水都被抢去盖房子了,破坏了风水,破坏了培养我们成长的优美自然环境。而食品安全问题,全世界都在吃基因改造食品,制造食品的厂商,也为了经济利益,用了有害的添加物。三说“行”。因为紧密的分工和高强度的工作,越来越多人假期出行。而唯一有救赎之道的就是春节返乡过年。春运很苦,政府也在积极配合,但是大家回家后,会不会过年?大家只是吃饭,睡觉,吃吃喝喝没几天又走了。“过年”只有表面,没有内容。最后说“衣”,现在成衣很多,物美价廉,千奇百怪,大家都喜欢个性展现,但得体与否,还需加强。网购给大家很好的服务,但也有抢购的现象出现,拼命买东西,买一堆不需要的东西再丢掉,造成浪费,养成贪心的习惯。
衣食住行,是民生的基本要素,新科技产品让我们便利,却无法阻止这些问题的发生。民艺关乎民生,贴近百姓生活,工业化太快,我们需要用民艺复兴来让大家发现文化脉络的重要性,从自然里去寻找办法。科技发达,船坚炮利,科技价值优良,但是同时它们也很“坏”。现在很多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需要从“技巧”变成“好的设计”,而好的设计,就是为人设计,为每日的使用而设计。“无印良品”,设计得很好,是良品,东西好用。这种好用的良品设计其实不难,只要有心。但是,有“良品”还不够,还要有“善”。这种善需要用一生守望,为百姓、为每天日用而设计,不是为了取得设计大奖、为了当教授而设计。现在的手机很方便,另一方面却也造成宅男宅女、低头族、不沟通――它们是良品,但没有善心。
现在也有很多设计师从民艺中汲取养分设计产品,这种模式是表面的。如果他是真心复兴民艺,就不会流于表面。民艺复兴不是掠夺式的,在民间采风看到了就学一点,拿一点东西装在成品上去卖,宣扬这是来自哪里的工艺。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沉淀,设计师对民艺有了感动就会沉淀,慢慢出作品。巧匠善巧,有善心则更好。设计是为更多可用他设计的人而设计,不是一味追求不同,今天很多学校的教学是错误的。高级设计师,高端产品,其实和大众并没有关联。有名的设计师,有的是“良名”,没有“善名”,他们得到的大奖和百姓没有关系。设计需要让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父母、儿女、邻居,而不是为小部分人的品味服务。民艺可以和商业结合,无印良品就做得很好。他们明确说明自己是良品,没有品牌。现在我们应该把品牌丢到黄河里去,关心,用心,善心,良心,这才是品牌。也有人担心复兴后的民艺还是传统民艺吗,其实大可不必。什么创造都逃不出传统――衣食住行,身体结构,脚要走路,嘴要吃饭,都是传统。
民艺复兴的出路在于,国家在做,企业家在帮忙,有识之士共同呼吁,形成一种氛围,并指导学校教育,让更年轻的朋友来传承。教育专家、文化单位的规划要长远,猛然推动“非遗”或者其他一些口号,很多从事工作的朋友们自己都没有想通,复兴工作只有断裂性,没有整体性。复兴是一个非常长远的规划,只有开始,没有结果,而狭窄的生涯规划则不允许这样。一个人要看得长远,长远了才有文化脉络,人性其实比民艺复兴还重要。所以,关键还要落在教育上,从孩子抓起。
民艺复兴没有理想的状态,要好好地一直做下去,关键是方向要正确,我们没有重来的机会。我这45年,都用在“发现文化脉络的重要”这个小阶段努力,一生守望,收集整理那些现在还在使用的,生活上的传统民间艺术、民间文化、工艺智慧。当它们消失的时候,我们还有档案资料可以查询,可以学习检讨。我希望有衔接的人、有新的朋友出现,包括你们媒体,都可以从我这里重新发扬光大,这样文化脉络才能传承下去,往前走。
1. 中国结传习馆。2.“坐具文化展”展馆。3.“例外服饰展”展馆。4. 中国结传习馆。 5.“紫砂茶壶展”展馆。
我们团队在宁波慈城进行了七八年的民艺产业垂直整合实践――天工慈城。宁波代工加工业发达,从替老外代工,到自己制造,最后到自己创造,很感动于他们的用心。目前,有十几个手工艺展馆在运营。由于服装业发达,国内外品牌很多。我们就先从服装角度出发,从服装设计发展的文化脉络来组织展馆,共有6个。中国工艺文化强调“泥土”“木头”,西方则强调“金属”“石头”,我们做了陶器、木头坐具的展馆,展示工艺成就。总体规划模式就是“垂直整合”,把文化脉络立起来。而根基部分,就是工艺师们,他们管理项目,展览、制作、销售工艺作品,有跟随一生的学徒沿袭技艺,也有从各地来短期求学的学生,以教学为主,也有小的研究和出版机构。很多国际大设计工作室、大品牌、厂商等,都派设计师定期到这里观摩学习。天工慈城,有设计室,有材料商,有工具商,我们不要热门,而是以文化推动,形成产业链的配套,设计出的产品,让宁波周边相关产业生产。中国最好的品牌“例外”,内衣品牌“爱慕”等几十个品牌都在这里观摩学习。
我最近在慈城做竹工艺文化的展馆。国人的竹工艺经验和智慧非常优秀,大家却不知道,还请国外的人来设计。所谓的雅文化情调,小资情调,让竹子在硬邦邦的城市空间里展出,这不是城市复兴,是恶化。这样下去没有人种竹子。过去家里都是竹器、蒸笼、椅子、床,陪着我们的文明走过来。现在材料改变了,竹子成了配角,小资就是文化的配角,设计师为配角而设计。我们国家缺木,而现在科技发达,我们可以研发竹材,把竹子重新利用,让其变成具有刚强支撑力和韧性的重要材料,代替木头生产。设计是发明之母,好的设计可以引动大的发明,设计师别再玩弄杯子!民艺复兴,产业复兴,是为了造福大众,认识到这个出发点,就知道该怎么做。有这个觉醒,朝着这个方向做,把文化脉络组织起来,最后放在孩子的教育上,复兴才会有收获。
任何短期行为都是破坏地球。很多商业公益也都是短暂行为,虚有其表。若要真正扶植,那就是一生一世的扶植。工艺大师们没有办法进入西式学堂,他们守护公益,而我们责无旁贷要去帮助他们,用现代的方式帮他们整理技艺。我这45年就是这么一直守护过来的。事情难易只是价值观问题,观念端正后,相信我们的后辈们会比我们还要坚强。
左靖
如果每个县都有一本《百工》,中国民艺就算复兴了
《黟县百工》
项目起源于左靖和欧宁于2011年发起的“碧山计划”。他们以黟县碧山村作为乡村建设实验基地,并计划将工作范围推及全县农村。在进入当地农村社会的过程中,左靖团队逐步明确以乡村传统手工业作为乡建的切入点,并发起了“黟县百工”调研项目,对黟县全境所有村庄现存或已消失的民间各行各业进行全面普查,通过走访和拍摄纪录,建立起一个黟县传统手工业的数据库,为引进外来力量激活当地生产提供一个基本资料,并出版《黟县百工》一书。
中国大陆的民艺热潮其实在前几年就已经初见端倪,这几年,特别是2015年,民艺“突然”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民艺复兴,本身就隐含了民艺已经衰落了的意思在里面。我们要知道,日本的“民艺复兴”是远远走在我们前面的,台湾也是。在历史上,民艺一直在中国人的日常经济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整个世界都在走同一条道路,走着走着,各种问题开始出现。从总的趋势上看,农耕文明终究不敌工业文明,逐渐解体这是事实。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民艺的命运也随之急转直下,这一切似乎都显得顺理成章。费力耗时的传统手工制品在廉价方便的工业制品面前不堪一击,需求的急剧萎缩导致手艺人人才断档。
从我们进行的民艺调研情况看,民艺的衰落和逐渐消失,最核心的原因是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传统家园的迷失。工业时代或后工业时代的生活方式确实使人类在物质层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这种满足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谁付这个成本?是人类社会和资源环境。现在我们所处环境的情况大家有目共睹,说句不客气的话,有些方面甚至已经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我想,这是大家开始回过头来关注传统的一个重要原因吧,日常美学上的需求我觉得倒是在其次。
民艺只是我们祖先智慧的一个部分,它是构成当代人反思当下与传统的整体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至于什么才算复兴,有一个偷懒但并非没有道理的答案:我花了两三年时间带领学生做了一本《黟县百工》,我经常开玩笑,中国有2000多个县,如果每个县都有一本《百工》,那就算中国的民艺已经复兴了。
《黟县百工》是一个普查项目,严格地说,只是一个不成熟的田野调查。但是,它的意义在于,我们不仅是寻找那些散布于民间的日常手艺,也是在寻找我们记忆中的过去。很多人喜欢《黟县百工》是因为书中的叙述朴素平实,没有什么功利的目的。我们也无意为即将消逝的农耕文明唱一曲无奈的挽歌。因此,我们做这个项目,重点关注以下三点:一是做档案式的收集和整理,忠实地记录下每门手艺的时令、工序和用途;二是通过调研手工艺来了解手工艺人和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当下徽州乡村的社会经济状况,其中包括,手工艺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工业品的流行对于手工艺的影响等等;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向从事手艺工作的人学习,实现民艺再生――希望搭建一座设计师、艺术家与民间手工艺人进行合作的桥梁,改进相对落后的工艺和设计,使之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让手艺以及手艺所承载的农耕文化传承下去。
目前,出版、展览都已经完成,与一些民艺设计师也开始有一些项目的合作,也就是上述的第三点的工作业已展开。另外,黟县百工的“扩大版”――“徽州百工”的调研马上就要开始,在汲取黟县百工调研的经验基础上,我们把调研的目的地扩充到古徽州一府六县,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地理范围(也即我国第一个跨省区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徽州生态保护实验区)。黟县属于古徽州六邑之一,但因为地狭人稀,民艺在六县中并不突出。所以,徽州百工调研将是对徽州最具代表性民艺的一次全面的普查。2015年,我的合作方上海汉室设计管理机构租下了黟县碧山村的供销社,希望能以“百工工销社”的方式,保留并激活这个有60多年历史的供销社在碧山当代乡村生活中的可持续性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功能。
黄永松老师创办《汉声》的时候,我才一岁。四十多年来,汉声为保护整理民间工艺做了大量的工作,面很广,也很细,不是我辈所能企及的,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曰能之,愿学焉”。我们现在才开始从事民艺的调研整理工作,说实话,是已经太迟了,日本人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这项工作。这几十年,既是中国全面实现工业化的几十年,也是民艺衰落消失最快的几十年,是民艺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但我们不能因为迟而有所放弃,反倒要更加努力。我经常举我一个朋友的例子,花了70多天就找到了40位技艺精湛的竹编手艺人,这些手艺人大部分已经放弃自己的手艺从事其他行业了,但我这位朋友找到他们,通过互联网,用市场的规律请他们重拾技艺。所以我也经常告诉自己和他人,我们民间的手艺没有消失,如果整天哀叹消失了,那是因为我们不够用心去找。收起哀叹,用心去找。
民艺的衰落是因为社会环境与生产方式改变了,特别是生活方式改变了。比如说,宗族活动的消失,直接导致了相关器具用品的消失。在《碧山06:民艺复兴》中,哲学家汪民安给了另一种解释:机器打败手艺,是因为手艺不够经济。于是乎,手艺制品在耗时、耗成本的先天不足的情况下,被残酷的资本主义铁律所淘汰。在今天,手工制品在当代社会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乃是因为对手工艺的价值和意义的评判被当下的逻辑和术语所决定。我们也许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判断,手工艺衰落和逐渐消逝的主要原因,在于文明的更迭带来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由之而来的一系列观念上的变化。如何在后工业时代保护和发展民艺是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我个人以为,没有“一劳永逸”的民艺,民艺也在不断更新发展,所以不存在“复兴后的民艺还是老的民艺吗”这个问题。有意思的是,越是技艺高超的匠人,越愿意尝试各种新的技术和设计,因为他们在技艺上有再上一个台阶的自我要求。而一般的匠人,可能只满足于重复劳作,拒斥新兴的事物。
1. 碧山书院的书房。摄影/ 彭程2. 碧山计划首个展览在广东时代美术馆。3. 碧山书局里的《碧山》杂志书。
随着乡村热,民艺成为城市的设计师、现代设计与创意回过头去调取资源的一个宝库。前两年,上海曾经有一本设计杂志叫《创诣》,出了一期专题,名字就叫“民艺拯救设计界?”。民艺在传统中国,大部分是满足家庭所需,或者是满足很小地理范围内的民众日常生活生产所需,所以基本上是缺乏“商业性”的。哪怕是今天,在西南偏远的一些地方,家家人都会纺织、染色、刺绣、做纸,但基本上只是自己家庭自用,很少进入所谓“市场”。但是,时代不同了,在商业社会,也许只有把民艺和商业结合起来,民艺才有明天。我们在碧山创建“工销社”,也是试图在这方面有所探索。
民艺的价值体现是多元而开放的,可以是艺术品,也可以是商品。关键是,无论是艺术品,还是商品,都需要有人来买单。对民艺的认可,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认可,也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体现一种对手工的尊重,对自然之物的爱惜。
朱哲琴
看见造物,看见民生
2009年,朱哲琴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中国代表处共同发起“世界看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项目”,包括音乐和民艺,这是朱哲琴初次正式进入民艺保护的工作。“世界看见”作为一个“公益性质开放式合作平台”,对民艺寻访的目的是重新连接传统工艺和当下大众生活,搭建设计师和手工艺师傅的合作平台,对工艺进行“再设计”,鼓励产品在当地生产,解决周边手工业者的生计问题。公益平台不能直接推动民艺产品设计,于是,2012年,朱哲琴成立“看见造物”品牌,联盟不同领域的专业设计师、生产工坊,通过平台的整合协作推出产品,摸索品牌的商业模式。2013年,“看见造物――米兰三年展特展”在米兰举行;2014年,在保利设计品专场春拍上以80万元价格成交了特别订制限量版的“看见・戏石屏风”;2015年,推出适合大众生活的实用设计良品“看见民生”系列作品并展示售卖。同时,发起“1+5传承计划”,将品牌商业所得的10%资助一个老艺人带5个徒弟。
经常有人问我,从音乐家到艺术家,再到“看见造物”平台,为什么要玩跨界?其实,我开始跨界的时候,还没有“跨界”这个词。
2000年,我就在北展演出,和马可、叶锦添以及一些雕塑家等共同完成一场跨界的现代演绎。根本上,因为我对艺术充满了向往,我从未把自己僵固在一个歌手、演员,或一个艺术家的角色,我认为它们是相通的。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对传统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很差。我想深入地学习这些传统,我想动手学习解决现实问题。我想在现实和理想中不再被动地躲闪。
“看见造物”这个品牌,其价值核心为:上乘非奢侈,寄予了我们大家对重塑中国当代人的生活态度和品质的理想。中国人的造物,崇尚自然品质上乘,但追求的是以物寄情,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
这位乐坛“新生代”,正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制造着惊奇。
成为“跳房子”主唱
田原挺漂亮,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她眉宇间淡淡的嘲弄,以及言词中闪烁的智慧,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实际年龄而视 之为一位很有思想的女性。
1985年3月,田原出生在武汉汉口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她的母亲有一个教子观:既然生下了孩子,就应该担负起养育孩子的责任,更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不应该要求回报以满足自身的虚荣心和攀比心,以致她到七一中学上初中时,即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读写能力和钢琴弹奏基础。
在七一中学,田原是学校的“三朵花”之一。她记忆力强,背英语单词多,经常到同济医科大学参加“英语角”活动,能看世界文学名著英文改写本,还用英文创作歌词,崇尚欧美摇滚音乐。由于她偏爱文科,学校组织专门班为其补习理科,到了初三即升入优级班。2000年7月,她又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北省重点高中--武汉市二中。
一个偶然的机会,田原参加了一个吉他培训班,在这个培训班上,她认识了教过她三节吉他课程的李涛。李涛是“跳房子”乐队的组建者之一,武汉摇滚乐的中流砥柱。“跳房子”乐队于2000年6月成立,所做的音乐很另类,并不被主流乐队体系接纳。2001年5月,这个乐队的主唱出国离队,行事奇特的田原被选为主唱,并负责专辑歌词创作。
“那时,我是一只在一个轨道上定时出现的鸭子,在某个游乐场,那里有人来来往往,有人会偶尔停下来在旁边看一看,也有人会停下来玩这个游戏。我还是一样定时在轨道上出现,我还在想着自己有多大的机率会被打中,我还在绞尽脑汁地计算着,我还在抱怨在不停的运动之中这太难计算,我还在看着前面一只鸭子掉色的尾巴,我还在听着无数莫名其妙的声音……”田原在回忆那段经历时说,“我一点准备都没有,我还陷于一种恍惚的状态,我就那样被打中了。我觉得我还没准备好,我觉得我还没有经历足够的磨难和失望,我甚至觉得我还没有开始为我已经达到的这个愿望奋斗,这一切就都成型了。”
乐队用了一个月时间录制首张专辑。一个月里,田原和她的伙伴们白天睡觉,晚上工作。田原抱着一种尝试的心情写完了旋律,写完了全部的英文歌词,也把它们唱了出来。她说:“我就好像在原来听过的东西里游泳,那些花花绿绿的印着歌词的纸张都发疯般地聚在一起,打着转,最后都变成液体了,而我就在那种颜色怪异的液体里游着,不停地呛水,吞进一个个字母,然后把它们吐出来,吐到我的纸上。一切都是那样神奇。”
一些熟悉田原的人说:“不能把她当成一般的孩子来看,她在两岁多的时候智商就达到了160。”
亮相国际音乐节
就这样,田原成为“跳房子”所在的北京摩登天空有限公司的一名签约艺人。
摩登天空有限公司创立于1997年12月,是目前中国最大规模的新音乐独立唱片公司,下设多家分公司,领域横跨音乐、影像与平面设计等,曾成功地推出常宽、姜昕、“蜜月组合”等大牌明星。
声称“要做最酷的音乐”的摩登天空有限公司总经理沈黎晖在见到田原时说:“这是一个多么不一样的女孩,差不多5分钟之后就让人感觉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她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很特别的,她的特质无法被取代。”
2002年6月,应瑞典政府邀请,田原代表“跳房子”乐队并作为中国青年的唯一代表参加了“Global City,Clobal Youth”国际音乐节。这是跳房子乐队首次公演,田原一共演出三场,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和脱俗的舞台表现征服了所有在场观众。瑞典公主Victoria在演出后接见了她,对其音乐才能表示了肯定,并与她合影留念。
在此次音乐节期间,田原还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拍摄了首张专辑中的同名主打歌曲“Awishful way”的Music Video。该歌曲全部场景为当地地铁站。之所以如此,按照田原的说法是,“我太喜欢地铁了。如果有人给我提供床和淋浴的设备,我都可以住在里面……有那种期待奇迹发生的感觉。”
鉴于田原在国际音乐节上的表现,2002年8月,英国最大的电视台channe14,派员专程赶赴北京对她进行专访。其目的是想向英国和欧洲介绍"跳房子"乐队,并通过田原展现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文化思维。摄制组跟拍了田原一天的工作过程:试唱、拍照、接受媒体采访……随后又对其进行了访谈,话题涉及到文学、音乐以及东西方文化差异,试图从田原身上找到一种中国年轻人的共性,但是田原却强调:“中国年轻人是非常不一样的,你会找到这样的,那样的无数种,有很大差距。”
负责此次采访的是英国著名作家兼电视记者Marcel Theroux,他表示非常喜欢田原的音乐,觉得“她拥有一个可爱的嗓音,非常深情和忧郁。”并说,“我觉得她的音乐很动人,敏感。我感到很惊讶,她如此年轻,却有一种成熟的忧伤,也许是她所拥有的艺术感觉,因而敏感。”Marcel Theroux也承认田原17岁的年龄与她的音乐所传达出的情感,两者有很大差别,他解释说:“艺术家经常在作品中加进一些很不一样的东西。我想她可能把她自己最隐秘的一部分东西放进了音乐中。”
大受棉棉推崇
2002年10月,“跳房子”乐队首张专辑《Awish ful way》终于“浮出水面”。这张专辑收录了10首原创歌曲,其中有简约的专辑同名曲“A wishful way”、潮湿的“soldier”、酸涩的“when I think of you",以及曾收录于《摩登天空4》并大获好评的“Animal Fazenda”。在这张专辑中,田原以慵懒性感的唱腔演绎着年轻人对现实生活的以及对梦幻世界的追求、向往,再配以清澈的木吉他伴奏,让人从骨子里产生一种震颤。
与之同步,推出的还有田原的首部长篇小说《斑马森林》,使这位17岁的高中女生更是蒙上一种奇幻色彩。
《斑马森林》于2002年6月写作完毕,讲述的是几个绝不相同但相互关联的故事,一个故事主人公的梦境就是另一个故事里主人公的现实,如此循环,梦境的非现实性与现实生活交错。但是,在每个环境、气氛、情节都截然不同的故事之上,都有一个主题:“讲述生活的可能性。”
对这种“可能性”,田原解释为:“主人公总以某种形式存在,有时活着,有时死了,也可能是娃娃,甚至动物,但他们总是存在着,他们想过一种与现在不同的生活,但没有办法把各种可能织在一起,人只能活在一种可能性之中,只能老老实实把这种可能性过完。”写作,对田原来说,不是想告诉别人什么,她只是试图把她的很多想法放到文字里,更确切地说,她是在描述画面,《斑马森林》从一开始就是画面。“我只是试图描述在我脑子里闪现的各种画面,也许有的时候并不是那么成功,但这毕竟是一种尝试。”
17岁的高中女生田原备受著名作家棉棉赞赏,在长篇小说《斑马森林》及英文唱片《A wislif ut Dday》刚刚出版一个星期,即被棉棉推荐给了法国L'OLIVIER出版社。这家出版社的资深文学编辑称田原的作品为“一个真正作家的声音,一个神奇的世界,一个梦想者的写作。”棉棉还将田原的音乐介绍给世界排名第一的DJ Paul Oarenfold, Pall Oarenfold在听了田原的音乐的第二天即表示:“我相信这个女孩会成为一个Big Star。我会MIX其中一首歌,我会COVER它。我会推出这样一个新歌手,我还可能会邀请像辛妮・奥康娜这样的歌手来唱她的歌,我会告诉全世界这是最好的中国新女孩。这以后,她可以赚很多钱。”
获得大学“准入证”
2003年3月,田原再次成为焦点人物--在2001年度中国摇滚总评奖中,与“中国摇滚教父”崔健一同获得“最佳艺人奖”;其长篇小说《斑马森林》繁体字中文版在台湾全面上市......
然而,就在田原势头正劲时,一条田原休学做歌手的消息却在网上盛传。针对这一错误的消息,田原在媒体上发表声明澄清事实。
武汉二中的一位负责人说,外表酷酷的田原,事实上个性并不张扬。在学校里,她和其他同学一样,安静地学习,没有多少人知道她能作词、唱歌、出书。她之所以能给周围的人以及外界一个大惊叹,是因为她对这些爱好的投入自上初中一年级时就开始了。
有关休学做歌手的传闻,田原认为人们只不过是将她作为一个另类学生撞击现行教育制度的例子。她说:“前一段时间是暂时到外地配合公司做宣传,并非停止学习,考大学是我的责任。父母对我付出如此之多,我不会让他们失望。”
之后,田原停止外面的一切活动,安心复习备考,期间,她通过了北大艺术系的专业考试,被允许高考成绩降低50分录取。后来又参加北京语言大学提前招生考试,以过硬的成绩被该学校录取。目前田原已放弃北大,因为她觉得有很多的事要做,如听音乐、看书、做第二张新专辑。
[田原档案]
姓名:田原
生日:1985年3月30日
身高:165cm
体重:48公斤j
血型:A
星座:牧羊座
出生地:武汉
张齐华的教学语言之美,来源于他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扎实的语言功底,二者为他在课堂上随意挥洒提供了源头活水。课堂上,他特会“勾引”学生:“勾”住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勾”“引”之间,或幽默、或诙谐、或深情、或睿智,总能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意境,将学生的学习情绪调适到最佳状态,使之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心理。
在《认识方程》一课的“已知数”和“未知数”的认识中,张齐华问学生:“知道自己几岁吗?”学生回答:“知道,12岁!”张齐华说:“知道自己年纪不奇怪,知道爸爸几岁吗?”学生回答:“36、38、35……”张齐华及时点拨:“像这样,知道的数是……”“已知数。”张奇华又问:“你知道爸爸36岁,可你知道爸爸存折里有多少钱吗?”(学生摇头)。张齐华调侃:“这个真的要知道!”(学生开心地笑)这时张齐华追问:“像这样,要知道的却又不知道的数是……”“未知数!”张齐华适时小结:“但凡人类都有一个共同点,总是想方设法把‘未知数’变为‘已知数’。”看似平常的聊侃,其中却渗透了“已知数”和“未知数”的联系,学生被他诙谐幽默的语言所吸引,自觉地跟着他的思路走,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做好了铺垫。
张齐华认为,要使教学语言具有灵性、激情、智慧、信仰和爱,就必须“蹲下”。教师要用一颗童心触摸孩子的世界,用一种欣赏的目光打量孩子的天空,真正听懂他们的声音,欣赏到他们眼中美妙的世界。课堂上,他总会照顾学生的感受。当出示练习题时,他会伴着温暖的目光问:“同学们,有困难吗?那么,谁先来说?”在展示学生作品时,他会用关注的目光问:“你想给这份作业提点什么?”“还有什么需要补充吗?对于他的方法想不想说点什么?”然后,他转身告诉其他学生:“没有必要迷信别人。”当觉得没有其他答案时,他又会提醒大家:“有不同想法也可以大声说出来。”他的话语总是让人感到温馨。
幽默与温馨之外,“深刻”是张齐华课堂语言艺术的另一个维度。他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探究数学的世界。在执教《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他这样告诉学生:“我要给你们一些忠告,有时候,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眼睛,看上去像轴对称图形的也许不是,看上去不像的却偏偏是。”接着,他让学生根据经验大胆猜想,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说一说。生1说:“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沿着高把它剪下来,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生2说:“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不能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它不是。”这时,张齐华会握着生2的手说:“我跟你握手不是我赞成你的说法,而是感谢你为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想想,要是我们的课堂只有一种声音,那该多单调啊!”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有一句名言:“我不赞同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张齐华的这一举动,与伏尔泰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眼睛”“感谢你为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这样的评价语言富有哲学意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哲学的熏陶,获得一种深刻的思想触动。
情境之美:教学之贵在于真
张齐华主张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还课堂以本真。他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质疑某些课堂情境创设的虚假:有一次,他连续听了两节课,第一节课的教师从自己家的房子装修谈起,要学生帮出出主意,算一算面积是多少、要多少瓷砖,学生兴趣很浓……但没想到,到了第二节课,另一名教师又举了自己装修房子的例子。张齐华质疑:难道真的这么巧,两位执教的老师都选择在这个时候装修房子?
他说:“为了使教学‘引人入胜’,某些教师挖空心思编撰情境,并美其名曰‘美丽的谎言’‘课堂的需要’。现在想来,孩子们其实是清醒的,只是他们习惯了教师的作假……面对清醒的孩子,教师还如此矫情地‘创设’本不真实的情境,孩子们作何感想?情境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吗?”由此,他开始思考:怎样的情境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个性、人格的全面发展。
张齐华认为,课堂上的情境设置,真实是第一位的,真实的情境需“真实化”地呈现,切不可矫揉造作,如果因“浓重的教育痕迹”而失去真实意味,只能算一种教学虚假,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发展都是不利的。为此,他力求以真实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走入探索和发现之“境”。
在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他出示了自己1周岁时的照片,让学生猜照片上的孩子是谁。一名学生激动地说:“我觉得是张老师。”
师:真有眼力!这是1周岁时的我。仔细观察。(动画演示:身高约是头高的4倍)
师:发现了吗,1周岁婴儿,头的高度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
生:1/4。
师:长大后,情况又会怎样呢?
(教师出示自己现在的直立照片,并动画演示:头高约是身高的1/7。)
师:现在,头的高度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
生:1/7。
师:其实,不同的年龄阶段,相应的分数也不一样。同学们今年10岁左右,那么,一个10岁左右的儿童,他的头高又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呢?想知道吗?
生:(激动地)想!
教师随即邀请一个学生上台,其他同学一起现场估计,学生们都兴趣盎然……
张齐华以真实的照片和现实中的自己创设“猜想分数”情境,其“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要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估一估等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切实体验到学习分数的价值。
张齐华说,其实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境俯拾皆是,关键就看教师是否有一颗敏感的心,善于发现、捕捉、转化、利用。一旦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为你所发现,并略作课堂化的加工,呈现在学生面前,就可以变成一种真实的数学“语境”。
在“因数与倍数”一课的导入部分,他创设了操作情境,巧用模型来建构知识,揭示概念内涵;“交换律”一课,他创设了故事情境,为新课学习搭建思考平台;“简单统计”教学中,他创设让学生现场调查的情境,增进学生对统计方法及价值的理解;教学“认识整万数”时,他从拨数游戏开始,在拨数过程中,唤起了学生对计数器、计数单位、数位等相关经验的回忆……
张齐华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实际上已打破了学科壁垒,通过各学科的知识整合来制造课堂的“热能效应”,达到了一种真实而自然的境界,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科思维,积淀人文精神。
人文之美:文化要素满课堂
张齐华的课堂总是流淌着人文之美,他凭借对数学教学的敏锐洞察与深刻理解,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搭建出了“文化数学”这一崭新的教学平台。
张齐华认为,数学课堂应当是数学文化流淌的地方,是学生用心不断去触摸数学本质、感受数学内在文化特质的自由天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理应比他人具备更加敏锐的数学视角,以捕捉现实生活中蕴含的丰富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化”要素,为数学教学所用,并真正转化为学生数学成长的有效资源与动力。
一次,张齐华到桂林旅行,当同行的人慨叹漓江的美丽风光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时,他却被一座座实体山和水中倒影所形成的一幅幅天然的“轴对称图形”深深吸引,由此获得了一种崭新的教学灵感。回校后,他在《轴对称图形》一课的结尾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他拿出自己在桂林旅游时拍下的山水照片,给学生观看。欣赏着这些图片,不明所以的学生嘀咕开了:“美是很美,可它们并不对称呀!”“今天我们学习轴对称图形,干嘛给我们看这些图片?”……正当学生疑惑之际,张齐华不失时机地将遮去的倒影重新展现出来。几乎在一瞬间,所有学生都呆住了。因为,此时此刻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幅幅大自然的伟大杰作:奇异的山、水中的倒影以及由此形成的那些没有雕饰、不着痕迹的轴对称图形。学生们都被眼前这一幅幅美妙的轴对称图形深深打动,并惊叹于大自然所创造的这一奇特的对称美的意境。就这样,一种强烈的审美体验在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并不断激荡、扩散、生成……
在张齐华看来,数学教学不只是数学知识、方法、过程的简单堆砌与叠加,也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机械传递与搬运。作为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中必修的一门课程,数学拥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特有的教育与文化价值,比如理性精神的滋养、数学思想方法的培育等。因此,数学教师应该把“作为文化的数学”融进课堂,使数学课堂呈现一种别样的文化气质。这种文气质既可能表现在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组织上,也可能表现在对儿童数学需要的把握上,更多的还表现在对具体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作上。有人说,张齐华的数学课有一种淡淡的“文化味”,大抵指的就是这层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