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基础理论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7 15:45: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管理基础理论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经济管理基础理论

篇(1)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其主要特点是农村地区相当幅员辽阔,农民群众人数众多,所以也就形成了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对于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全面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以及繁荣,确保各地的农村经济均能实现稳定、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并对其经济结构实施持续不断的调整以及优化。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繁荣发展,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实现更加科学和有效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在管理当中取得发展。唯有实现更加科学和合理的管理方式之构建,才能确保农村经济管理能够始终沿着和谐发展的道路前进,进而确保经济的发展能够始终符合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就这一意义而言,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创新极为重要。

1 农村经济管理的内涵

所谓农村经济管理,主要是指对农村经济实施自觉和有组织的宏观管理,其最根本的依据是本地的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当地市场环境和经济方针政策。其最基本的前提是明确生产发展的目标,其管理的过程是对再生产过程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生产要素加以决策、计划、组织、协调以及控制。因此,农村经济管理是在国家经济的整体战略方针指引之下,依据本地区的各项条件以及市场经济环境,明确经济发展的目标,并且采用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调控之过程。

2 农村经济管理的基本要求

对农村经济所实施的管理,应当具有总体上的管理思路以及要求,主要是要需要围绕我国农村建设的主要思路。在经济发展过程之中,为了能够实现农业综合效益之提升和农民群众收入之增加,与此同时,在落实农村地区经济管理的主体职能的基础上,切实保持管理监督和执法这一主线,进而实现农村经营体制之创新。要坚持遵守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具体政策规定,确保农村经济管理能够实现经常化、规范化以及法制化,并且持续探索农村经济管理之中的新方法、新途径以及新方式,全面实现农村经济管理中的集体资产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对农民群众的监督管理。

3 农村经济管理创新的主要任务

(1)农村财务与资产管理。不仅要建立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互适应的现代管理监督机制,而且还应当在强化对农村财务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实现对于审计职能之强化,并且对目前的财务管理模式加以改革。要积极推行农村委托制,并且在其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开展电算化试点,并且强化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保障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并且保证集体财产之安全。目前,农民群众的减负问题已经得到了基本的落实,主要是对农村地区负担反弹进行有力防治。在具体监管的内容中,主要包括了对资金筹集以及劳动统筹等方面的管理、农民负担督查、承担以及负面事件之查处等方面的问题加以落实。与此同时,还需对农民群众的负担实施专项治理,并且加以强化,对有关制度加以落实与健全。

(2)实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之建设。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上,必须紧紧地围绕农村地区的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按照农村市场发展之要求,实现各类形式上的农民群体专业合作,加强相关专业合作之中的示范以及试点工作,重点是强化当地的规范与培育等工作,对于专业合作中的经验加以总结,并且做好合理的推广,以便于提升农民对于农村市场进入之程度;但是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上,必须要转变工作机制,确保机构队伍中的稳定性,并且对社会化服务制度的组织形式开展更加积极的探究,同时还包括了对民主管理机制、更加灵活的服务机制开展探讨,以便于提升社会化服务的水平。

4 农村经济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提升对农村经济管理重要意义的认识

在当前我国农业与农村的经济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上的意阶段性。在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上,要有效观测贯彻落实我国相关农村政策,并且对实现其政策的经常化与制度化,加上以及长期的和谐稳定,这也是当前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从而维护与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在最大限度上全面调动起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更好地繁荣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增加农民群体的收入,切实解决农村矛盾十分重要的保证。这就需要各级农业部门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不断强化相关指导与领导,把农村经济管理视为新农村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来抓。

(二)强化农村经济管理机构以及人才队伍建设

要不断健全完善农村经济管理机构,健全完善相关工作制度,确保农村经济管理队伍保持稳定,尤其是乡镇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队伍应当做到合理地定编、定岗,保障每一乡镇均有专人承担起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责任。要按照国家出台的《农业技术推广法》,把人员经费以及业务经费等全部纳入到财政预算之中。各级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机构应当切实承担起各自的行政管理职责、行政监督职责以及行政执法指导职责等,采用更加有效的举措,积极改善与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手段。同时,要不断强化人才培训力度,持续提升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随着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管理的对象与内容也出现了极大变化,为此,要下大力气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干部培训工作,造就一支具备相当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能力,具备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开拓进取的新型农村经济管理人才队伍。

(三)健全完善农业经济管理规章制度

要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执法水平,依据依法治国的方略,不断加快农村经管工作制度建设,要围绕着贯彻落实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政规章的规定,在规范化建设、制度化建设上狠下工夫。要建立起以下三项工作制度。首先是农村经济管理执法责任制。各地应当依据各自实际,明确当地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执法岗位,健全完善符合本地实情的农村经济管理执法责任制,并落实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履行好自身在农村经济管理执法中的职责。其次是要建立健全工作规章制度。最后是要建立完善快速而准确的信息反馈以及办案机制。要依据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之中所牵涉到的农村热点与难点问题,建立健全经常性的观察点与联系点,及时地预测与发现问题的苗头,及早地向党委和政府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意见建议,从而让问题能够得到更加妥善的解决。

(四)改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要按照当地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相关要求,认真做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工作,大力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要大力扶持当地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联系农户与龙头企业、市场的重要纽带,是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壮大的重要抓手。为此,一定要大力抓好示范引领作用,进而发挥出典型示范与带动作用。

(五)持续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工作

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农村经济管理部门是对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进行管理的主体。有鉴于此,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农村经济管理部门都应当在农村土地流转上切实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要切切实实地负起相应的职责,全力以赴地调解当地农村土地承包中所出现的纠纷,并且大力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工作;其次是要加强调查研究。要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全面掌握当地农村土地流转的动态信息,着重解决当地农村土地流转中所出现的突出问题,及时而准确地制定出积极引导、规范与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意见建议;最后是要指签订相应的土地流转合同。

(六)全力化解村级债务管理困境

首先是要积极采取措施,全力化解现有债务。要运用精简机构、费用包干、资产盘活以及纠错减债等多种方式,有效化解目前的债务。其次是要切实防止新债的发生。要强化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村集体借款审批机制。对于村级组织兴办公益事业,应当做到量力而行,并且全面杜绝各类超越其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的面子工程和达标工程等。最后是大力争取国家所给予的政策倾斜。在现有的村级债务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用在了农村义务教育、维稳、河道治理、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和当地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上,有鉴于此,应当建议国家实施一定的政策倾斜,以帮助村级组织化解自身的债务。

(七)加大村级转移支付的投入

从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虽然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也会造成村级收入在短期内有所减少,影响基层村级组织正常工作职能的更好发挥。所以,国家应当从全局的高度出发,不断增加村级组织的转移支付力度,才能更好地保障我国农村生产公益事业的良性运转。为此,建议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支持村民公益事业建设的步伐,真正地让农村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到全体农村群众,从而确保基层政府的各项职能能够得到正常的发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更加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辉煌,吴秋菊.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创新[J].中国市场,2011(33).

篇(2)

【中图分类号】 TU7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6-024-02

代建制的推行对提高政府项目的投资效益、控制“三超”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代建制使得项目管理风险集中转移到代建单位。因此,从代建单位的角度出发,建立基于预警理论的代建风险管理框架,有效规避风险,从而提高代建项目管理专业化水平,提升企业代建项目管理能力,对实现推行代建制的初衷,对工程咨询企业承接和完成代建项目,无疑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本文力图通过代建风险预警管理框架的构建,探索代建单位预防和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为化解代建单位所面临的风险提供有益参考,为代建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及项目的健康运行提供保证。

1 国内研究现状

1.1 风险预警理论研究现状。我国的预警理论研究是从经济循环波动问题入手的,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过程基本可分为两个阶段。1988年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以引入西方的经济发展理论和经济波动周期理论为主,并对我国的经济波动及其动因进行了分析。1988年以后为第二阶段,主要工作是寻找我国经济波动的先行指标,从研究经济形态的长期波动转向研究经济形态的短期变化。20世纪90年代,经济预警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不仅在宏观经济领域,而且在微观经济领域(企业预警)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工程项目领域,刘艳玲从工程项目的角度出发构建了项目风险预警系统(PREWS),整个系统包括风险识别子系统、风险分析子系统、风险预警子系统、风险对策子系统和风险后评价子系统等五大系统。同时根据工程项目本身的一些特性提出了由环境预警指标、管理预警指标、工程建设预警指标和融资风险预警指标组成的工程项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给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定量评价方法。

袁林海根据大系统控制的“递阶控制”结构方案的原理和多段专家系统,结合建筑安全预警系统的设计流程,建立了基于大型专家系统控制的建筑安全预警系统“递阶结构”结构方案,并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例分析,预警评价结果与实际完全相符。

曹云峰根据建筑供应链风险的来源,给出了外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同时以建筑供应链上处于核心企业地位的建筑施工企业为例,分析了其内部可作为风险预警指标的一些绩效指标,通过观测指标变化情况,实现风险预警的目的。

李顺涛构建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预测、风险应对和监控的国际工程风险预警管理系统,提出了以可量化的已知风险、不可量化的已知风险和未知风险为出发点的三相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他认为使用复杂的风险识别和分析工具往往消耗管理者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悖于预警的时间目标;风险预警的目的不在于预警本身,而是在确定的时限内对风险加以有效控制,使风险成本不至于超过风险管理的预警目标值。

综上所述,已有理论研究大多通过识别、分析、对策等环节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并建立预警指标体系进行风险的定量评价,进而实现风险预警管理。指标量化和风险评价方法多选取层次分析法、粗糙集理论、统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

1.2 代建制风险研究现状。胡方水、于波就代建企业的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现阶段其所面临的主要风险集中在:法律责任风险转移问题尚未解决、代建制度与现有的建设工程管理制度交迭、项目前期工作的风险、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

尹贻林认为代建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目前代建制的运作实施还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的保障,缺乏明确的制度规范;项目法人与项目管理代建人的职责有待进一步厘清;我国各地实施的代建模式中对于代建单位尚缺乏明确的职能定位;代建费偏低,制约了“代建制”制度的发展;与代建制相关的配套措施不完善。即作为代建单位而言,分别存在着法律、制度、费用、规模等风险。

翁谦指出,代建制将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转移到了代建单位,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代建单位来进行项目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等风险发生的概率。但同时其自身的不足又成为新的风险因素,包括技术风险、经济风险、外部监督风险等。

冯为民、朱俊认为,代建单位面临的风险内容颇为复杂,包括技术风险、自然风险、安全责任风险、使用单位的干扰风险、工期延误风险、财务赔偿风险,此外还有工程质量和使用功能缺陷投诉、建设资金不到位、财务支付权无法控制等诸多问题。

将以上研究进行归类,代建单位的主要风险为:源于系统的风险——法律风险、制度风险、外部监督风险、自然风险等;源于行为主体的风险——从业人员素质、业主和使用单位的干预、建设资金不到位等;源于项目目标的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工期风险、安全风险。

上述文献仅从定性和理论层面探讨了代建风险,并未进行定量和实证研究。赵海运用改进的聚类法、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实证研究对源于行为主体的代建风险进行了评价。黄福珠围绕代建单位在代建合同、项目前期及实施阶段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项目前期准备阶段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但仅构建了理论模型,没有将其应用于具体案例。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代建风险的研究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缺少积累。对于代建风险的研究不但是需要理论突破的一个薄弱区域,也是代建制在实践操作中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2 基于预警理论的代建风险管理结构框架构建

基于预警理论的代建风险管理结构框架模型可用图1表示,其主要的部件为三大结构模块,即代建风险识别模块、代建风险评价模块和代建风险应对模块。对于代建风险管理而言,风险识别是基础,风险评价是核心,风险应对是目的,三者相辅相成,循环往复。

2.1 代建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代建风险管理首要的一步,只有全面、正确的识别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所有风险因素,才能有的放矢,针对风险进行估计、评价、作出决策。应通过风险识别尽可能全面地找出影响项目管理目标实现的所有风险因素,采用恰当的方法予以分类,逐一分析其产生的根源。

代建项目因环境、目标变化以及实施过程中不断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代建风险的识别应是实时、连续的过程。

2.2 代建风险评价。预警依赖于监测,监测离不开指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这一模块的主要任务是确定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数学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各种指标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项目总体的影响进行度量,对风险的动态与发展趋势作出事先的判断、评估,并发出风险预警信号以供决策。

风险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表现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调整、指标数据的变化和风险预警等级的变换,其过程如图3所示。

2.3 代建风险应对。在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要选择有效的应对策略来控制风险。但控制风险所需的成本非常高,所以需明确承担风险的能力,然后确定风险控制的区间。风险评价模块能够从众多的风险因素中找到可能给代建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风险因素,引起管理者重视并采取措施对其加以规避。

风险管理应贯穿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必须实行持续风险管理,对风险进行全过程监测,从而减少项目的潜在损失和提高对风险的控制能力。

此外,风险预警管理的实现需要具体的支撑件,项目的信息、组织、文化是管理代建风险的有效措施和重要保障。

3 基于预警理论的代建风险管理流程框架

在结构框架中,通过三个结构模块将代建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反映出来。而代建风险管理的流程框架(图4),则反映了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和实现机制。

篇(3)

一、经济管理创新的内涵与意义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只是粗放型的,能源的利用率远远低于消耗率,浪费现象十分严重。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度的不断完善,消费者对质量的要求的不断提升,迫使企业改变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向集约型管理方式转变。在信息时代下,企业需要不断的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成本,改变企业整体作业流程,减少企业管理层次,加快企业信息传输与反馈速度,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成效。

在信息时代下,企业将面临一个新的竞争环境,经营管理效率作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要求企业管理层不断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结合市场经济变化和经济发展形势,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率,创新企业经济管理观念促进企业长足发展。此外,创新的经济管理模式,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收益,控制企业经营成本、树立企业员工危机意识都是非常有利的,从根本上改变计划体制所带来的资源浪费现象。

二、新沂污水处理厂经济管理的创新实践

(一)新沂污水处理厂概况

新沂处理厂共有3家,均以节能降耗作为经济管理的标准,利用科学的节电运营方案,调整转刷、鼓风机的运行时间,控制电力的消耗。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减省资源消耗,节约运营成本,并利用自行研制的污水处理技术,每年为污水处理厂节省50万元污水处理成本,从整体上降低了运行消耗。

(二)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制度存在缺陷。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污水处理厂现在有的经营管理制度出现了很多漏洞,阻碍了我市污水处理厂未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监管和控制力度不到位;二是,新的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际经营情况不相符;三是,企业新的经济管理制度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企业经济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在经济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下,我市污水处理厂所感受到的市场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大,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越发的明显。由于企业组织和协调方面能力的欠缺,使我市污水处理厂生产管理与经济管理相分离,形成了管理理念与管理行动不一致的局面。

3.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我市污水处理厂目前制定的内部控制目标定位较低,控制内容过于形式化、简单化,不利于企业日后的创新,执行起来也也缺少了协调性与指挥性。在多变的经济市场下,内部控制成为空谈。在实际工作中,我市污水处理厂单纯把财务管理当成经济管理,减弱了内部控制对企业核心机构的管控能力,给我市污水处理厂的财产和物质带来了更多的风险。

4.人才的缺失。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管理市场下,我市污水处理厂的经济管理发生了较大转变,互联网已经成为污水处理厂提高经济收益的突破点,人才的需求已经为污水处理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由于我市污水处理厂缺乏相关的人才,引进的新技术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浪费了该厂投入的技术资金,同时,也影响了污水处理厂的进一步发展。

(三)我市污水处理厂如何创新经济管理

1.提高经济管理重视度。经济制度的创新体现了企业经济的创新。制度将各种行为加以规范,用文字形式约束了创新的过程,完善了我市污水处理厂整体经营构架,整合了企业资源的消耗与利用,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因此,我市污水处理厂在创新经济管理过程中,应该以实际经营情况为依据,针对以往不足之处作出合理调整。

2.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在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下,企业的经济管理需要更好的的社会环境才能发展得更长远。为了目标的实现,我市污水处理厂管理者必须不断的创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逐步覆盖我市污水处理厂经营全过程,控制和监督我市污水处理厂各项经营活动,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和新的监督体系。

3.创新经营管理策略。经营管理策略作为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增强企业弹性化经营管理,适当加宽企业管理范围,创新企业经营管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创新我市污水处理厂品牌。我市污水处理厂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主创能力,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增强其在市场的竞争能力,通过改变企业传统的生产模式,提高我市污水处理厂经济管理技术含量;另一方面,创新我市污水处理厂经营联盟形式。我市污水处理厂之间可以通过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方面的合作,实现企业生、产、销等技术上的联合,增强我市污水处理厂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以此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其经营降低风险,改善经济管理环境,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4.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我市污水处理厂创新经济管理必须优化和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员工定期开展教育与培训活动,提高员工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从根本上降低其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

三、总结

在信息时代下,企业面对目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市场,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必然要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但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要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篇(4)

“低碳经济”最早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出现。低碳经济的发展会对企业经济活动和内容产生影响,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很好地利用这一经济形势,能很大程度地提升公司本身竞争优势、市场份额及其利润各方面,如此一来,为了保证碳数据的质量,碳会计则为基础。碳会计最早是在2008年,由Stewart Jones教授提出的,他将碳排放、交易及鉴证等的会计问题称之为碳排放及碳固会计,即碳会计(Carbon Accounting),随着低碳经济的风靡,随即出现了低碳会计。结合现代会计的含义,对低碳会计定义为一门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履行低碳责任,节能减排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计科学。其作用在于考核企业自然资源利用率,企业自然资本效率和披露社会效益,其目的是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实现企业绿色利润最大化。与传统会计体系相比,低碳经济下的企业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的确认,会计报告及其披露均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一、低碳经济下的会计目标

从低碳经济下会计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看,低碳会计的目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目标,即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利用会计手段,促使会计主体通过技术创新、能源开发等各种手段进行低消耗、低排放生产,在生产中要自觉地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并积极治理污染,降低环境污染,最终完成国家节能减排的指标要求,并发展生态经济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第二层次是具体目标,即充分披露有关会计信息,满足决策的需要。如提供与碳会计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相关的会计信息,即披露环境资源流存量、资源资产的分布和变化;了解环境资源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了解环境投资金额、投资管理情况;了解环境费用支出金额及其具体用途等。使得政府能及时了解企业在环境保护,资源减耗方面的执行情况;使投资人、债权人和企业管理层能够充分了解企业低碳会计实施情况,为他们提供有用的决策依据。

二、低碳经济下的会计假设

(一)会计主体。

低碳会计下的会计主体假设既要秉承传统会计假设,又要赋予新的内涵,所以低碳经济下会计主体假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企业核算时,将环境资源的价值消耗,环境资金,企业内部的资源消耗,污染事项,等都考虑在内;另一方面,从全球的角度而言,环境问题是共同关注的话题,所以也要充分考虑本会计主体同整个社会及其他会计主体关于环境问题的联系,从宏观层面把握环境问题。

(二)持续经营。

传统会计中,该假设认为企业以持续,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进行会计核算,但企业走上低碳道路,最重要的就是要减少碳排放量,维持生态平衡,节约资源,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假设是低碳会计构建的基本前提和根本性约束。

(三)会计分期。

将一个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平均划分为连续的期间,称作会计期间。在低碳经济下,会计也需要分期,但要不仅要涉及到传统的会计周期,还要考虑到企业污染治理周期,而且许多降低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支出很难正确分摊得到各个收益期中。所以说对低碳会计而言,环境保护收益期的确认和计量将会是会计分期的一个重要依据。

(四)计量假设。

货币是主要的会计计量单位,但是对于低碳经济下的会计核算有的可以用货币计量,有的却不能用货币计量的。

例如涉及到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由于存在一个范围和年限问题,很难用货币来衡量。这就要求会计计量的形式多样化,不仅仅包括货币计量模式,同时应该包括实物计量模式,劳动计量模式等非货币模式。对于企业的碳排放量,应当设定碳单元,用以计量企业的减排量。并且对每一碳单元根据国际市场价格情况,核定每一碳单元的价格,从而可以将企业的碳排放量纳入企业的利润表中进行计量。但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能量化到报表中,这就导致企业业务很难用统一的计量单位来计量,就必须提供财务报表之外的低碳经济对环境的会计报表,以保证财务报告的充分性和各会计要素的可比性。

三、低碳经济下的会计要素确认

企业业务范围内与低碳经济行为相关的项目应当相应地计量并计入六大会计要素中,结合传统会计的定义,对低碳经济下的会计要素做如下定义:

低碳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取得,由企业所拥有或控制,预期能为企业提供低碳处理和环境保护的资产。其主要内容为:为进行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处理污染而购置的专门设备或者兴建的场所;为低碳生产购置的日常材料或低值易耗品;为低碳治理和保护而专门购入的专利技术等。

低碳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且与低碳生产相关的现时义务。其主要内容为:为进行低碳生产,清洁能源利用而发生的长、短期借款、应付的资源环保税费、治理环境发生的应付账款等。

低碳权益指企业所拥有的清洁能源、治理资本、接受的环保投资或捐赠、节能环保基金等。

低碳收入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可直接归集于节能减排、能源节约所形成的非主营业务收入、低碳环保奖励等。

低碳成本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为节能减排、低碳生产而发生的支出。如低碳生产而形成的工、料耗费;环境保护治理费用、补偿费用,低碳设备的折旧费用等。

低碳利润指企业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低碳收入扣除低碳成本、税金后的净额,反映企业低碳效益。

四、低碳经济下的财务报告与披露

会计信息的披露通常包括两种形式,财务报告和单独报告。低碳经济下的会计信息披露也不外乎这两种形式:

一是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增列低碳会计项目,将能够以货币形式量化的低碳信息反映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在相应的科目中,并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形式体现出来。对于一些无法以货币形式量化的信息,则在附注中增加低碳会计信息,如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存货-碳含量,在损益表中单独列示碳消耗费用,像低碳项目、产品含碳量等信息也可在附注中列报。在附注中,还可以用财务评价指标来披露低碳信息。

二是单独报告,即提供单独的低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信息。对于无法量化的项目可以编制单独的“低碳情况说明书”。可以采用数量、文字、图形和技术指标结合的方式;既简便又容易操作更直观地企业的低碳信息。这种方式既能更好的反映企业诸如能源消耗强度,污染治理支出,环境保护措施等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同时还能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综上所述,我国要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低碳会计体系。将低碳经济用合适准确的会计语言表达出来,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窦春志.加强绿色会计发展助力低碳经济发展[J].今日科苑,2010(10)

篇(5)

1 关于斜直井钻机管子处理系统设计理论的分析

1.1 在现阶段钻修井作业工作中,影响钻杆模块的因素是非常多的,比如油管的工作模块、套管的工作模块。通过对井下钻工作模块的优化,更有利于进行钻柱排放作业体系的健全。进行所花费时间的控制,保证劳动强度的优化,进行安全风险的控制。这也需要进行管柱处理系统的健全,保证海洋钻井平台的控制。这也需要进行钻井船井口机械化设备的应用,保证钻井作业模块的优化。

在管状类钻具工作模块中,进行钻井平台甲板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从而进行钻杆排放架自动模块的开展。在完井作业模块中,进行管具的有效输送及其控制,保证地面排放架模块的有效开展。这也需要进行修井作业体系的健全,进行油管模块及其管状工具模块的协调,保证操作平台模块及其排放架的有效移送操作。这也需要进行管柱处理系统的健全,保证其一体化装置模块的优化,进行管具及其管柱排放架的自动移送及其排放。

1.2 在现阶段钻修井管子处理模块中,进行处理系统技术的更新是必要的,从而针对其钻井类型及其自动化技术水平展开分析,进行钻井环境的探讨,保证多元化的钻修井管子处理系统工作的开展。这也需要进行动力猫道移送模块、大臂旋转移动模块等的协调,进行多种类型的子处理系统工作的开展,从而提升其综合运作效益。

随着我国安全环保性经济工作的开展,钻井工作的安全性及其环保性日益引起重视,通过对钻修井井口操作体系的健全,更有利于进行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控制,保证钻修井井口操作的有效开展,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方案的优化,保证钻修井管子处理系统的健全,满足现阶段钻修井自动化工作的需要,进行先进性的管子处理系统的优化,保证钻机先进性的控制。

2 斜直井钻机的总体设计系统的健全

2.1 在现阶段斜直井钻机应用过程中,进行总体设计方案的优化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新型的斜直井钻机的应用,保证顶驱移动装置模块的优化,进行多种模块的防倾斜工作的开展,从而保证其整体设备体系的健全。这也需要井架机械手移送型管柱处理模块的优化,使其适应斜直井钻机工作的开展,保证其管柱处理系统效益的提升。实现机械手及其井架的有效协调,保证装置工程的有效开展,确保其装置整体效益的提升。这也需要进行装置机械手工作模块的优化,进行井架工作于井架工作的协调,保证顶驱装置的有效施工,从而提升其送管的综合效益。

在钻机工作模块中,进行顶驱移动装置的优化是必要的,从而满足钻机工作的需要,进行不同设备元件的固定,进行传统钻机工作模块的避免,进行顶驱移动装置体系的健全,进行钻机动力端的控制,保证其液马达模块、刹车机构模块等的协调。代替了传统钻机的游车、吊钩、钻盘等装置。选用的为赫格隆的CA210型液马达。下面是有关参数的计算选择。

2.2 在现阶段管子处理系统工作中,进行功能任务的优化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斜直井钻机管子处理系统的健全,进行工作流程的优化,保证整个管子处理系统机构的优化,进行不同工作模块的协调,进行机械手整体方案的优化,保证其各个设备的积极工作及其协调。一个底座,连接梁,一个井架移动油缸。包括底座、摆动液缸、连接梁和机械手组成。底座底端安装有导轮使得整体机械手可以沿井架导轨移动,摆动液缸1选用的要求最大摆角范围为180接方式应为法兰连接,输出形式为输出轴连接。

在摆动液缸选择过程中,进行摆角范围的确定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法兰输出连接模块的优化,进行后端法兰固定模块及其相关模块的协调,保证机械手的积极设计,保证两爪定心工作的开展,这也需要针对实际情况展开相关模块工作的优化。但本人认为两爪定心需要的横向尺寸要远大于三爪定心的横向尺寸,因此本设计选用三爪定心机构。为了保证不同的管径的中心位置保持不变,三爪定心时对应不同的管柱下支撑需要进行调换以适应不同管径。

在管子处理系统工作模块中,进行设计环节及其计算环节的优化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机械手管柱夹持范围的控制,保证其机构的对称性,这也需要进行相关设计变量的分析,进行杆长度的控制,从而提升其综合应用效益。它们的约束条件就是L4的末端点的夹持必须是在最大管柱圆和最小的管柱圆之间,而且必须在90°与120°之间,此时的夹持效果受力最好。首先通过分析可以确定L4、L5、和转角γ的数值范围从而减少该机构的设计变量。夹持的最大管柱直径为283mm,因此取夹持管柱的中心点离O点的距离为200mm。

2.3 通过对数学模型的优化,更有利于进行目标函数的积极约束,保证其最小值的控制,保证其机械手各个尺寸的有效确定。这也需要进行草图工作模块的协调,进行相关尺寸的符合,保证机械手工作的开展。发现该尺寸的机械手能够将88.9~283mm管柱夹持住,说明上面的求解没有问题,夹持最大和最小管柱时的情形。此时L1离O点的距离的距离差为140mm,因此选取该机械手的推动液缸的行程为150mm。

2.4 在现阶段液压螺旋摆动缸工作模块中,进行装配紧密性配件的应用是必要的,这需要在有限空间内进行扭矩模块的优化,进行组合螺旋齿结构的优化,保证其整体摆动缸工作模块的优化,进行扭矩的积极控制,确保其满足动力性的需要,进行动力的精确控制,保证其摆动液缸模块的优化。它们各自的摆角不同,摆动液缸2是调整机械手角度,使得管子能够和井架保持相同的倾斜角度,此摆动油缸的摆动角度为0°到90°。而摆动液缸1为翻转液缸,将管柱翻转到井架中心位置,完成送管任务,该液缸的摆动角度为180°。

通过对摆动油缸的有效选型,保证钻柱水平位置旋转的积极开展,进行井架倾斜角度的控制,保证钻杆位置的有效优化,避免其不合理的偏重力矩的产生。在工作模块中,也需要进行钻杆中心的控制,进行摆动液缸旋转轴线的优化,进行偏重距离的控制。保证管子处理系统虚拟样机工作的开展,从而提升其综合运作效益。由液压系统驱动的机械装置进行仿真分析是建立在机械系统、液压系统联合仿真的基础上。机械系统工作时受到液压系统提供的源动力,同时液压系统受到机械系统的外部工作负荷,以及机械系统工作时的各种动力学参数的变化会反馈到液压系统。

在工作模块中,进行仿真软件的应用是必要的,从而针对单领域的仿真模块展开分析,进行必要性的联系,保证其仿真体系的健全。这需要展开相关工作模块的协调,保证机械系统的整体方案的优化,进行液压系统及其控制系统的协调。在前面章节已经将在solidworks建立好的模型导入ADAMS中进行了动力学仿真,本章要对机械臂摆动液缸的旋转运动过程,以及整体机械臂的起升运动过程进行机液联合仿真。

3 结束语

通过对斜直井钻机管子处理系统的设计与理论模块的优化,更有利于现阶段斜直井钻井工作的开展,提升钻机管子处理系统的效益。

参考文献

篇(6)

2国际外汇储备资产管理的成功经验

2.1日本

1993年末日本外汇储备达956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此后至2006年2月底,日本长期位居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到2006年11月底,日本外汇储备仍高达8969.49亿美元,其中外国证券7509.89亿美元,外汇存款1249.56亿美元,黄金储备159.11亿美元。从实际情况看,巨额外汇储备不仅没有给日本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反而带来了较好的投资回报。2005财政年度,日本外汇储备海外证券投资收益达788.79亿美元。日本的外汇储备管理由财务省负责,财务省主要通过日本银行的外汇资产特别账户进行储备管理,日本银行按照财务省制定的目标和决策对储备进行日常管理。针对日本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途径,日本银行把大量买入美元改为大量卖出美元。为了避免大量美元被抛进外汇市场导致美元暴跌,日本采取既控制外汇储备规模、减少过剩外汇储备,又避免冲击美国经济引起美元暴跌的措施。为此,日本银行利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四小龙”迅速增加外汇储备的有利时机,在2004年第一季度大规模买入美元的市场干预急刹车之后,已快有两年未进行买入美元的市场干预了。2004年,中国和“四小龙”第一季度外汇储备增加了2603亿美元,约相当于日本银行第一季度美元买入额的2.3倍多;2005年,中国外汇储备又增加2089亿美元。由于中国和“四小龙”迅速增加的外汇储备足以抬高美元汇率、遏制日元升值的势头,日本银行就见机行事,及时停止了大规模买入美元的市场操作。

2.2新加坡

新加坡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是由财政部主导或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共同主导,由政府所属的投资管理公司进行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的多层次储备管理体系。所谓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就是在满足储备资产必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多余储备则单独成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拓展储备投资渠道,延长储备资产投资期限,以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水平。新加坡的外汇储备管理采用的是财政部主导下的GIC+Temasek+MAS体制。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新加坡经济增长强劲、储蓄率高以及鼓励节俭的财政政策,新加坡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即新加坡的中央银行,是根据1970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于1971年7月1日成立的。MAS持有外汇储备中的货币资产,主要用于干预外汇市场和作为发行货币的保证。新加坡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部分,由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淡马锡控股负责。1981年5月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成立。GIC主要负责固定收入证券、房地产和私人股票投资。它的投资是多元化的资产组合,主要追求所管理的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和长期回报。其投资领域除了美、欧政府债券之外,也投资于股票、房地产以及直接投资,目前管理的外汇储备资金超过1000亿美元,规模位居世界最大基金管理公司之列。

淡马锡控股是另外一家介入新加坡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企业。淡马锡原本负责对新加坡国有企业进行控股管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淡马锡利用外汇储备投资于国际金融和高科技产业,至今公司资产市值达到1003亿新元。淡马锡的主要职能是对本国战略性产业进行控股管理的同时,提升新加坡企业的盈利水平和长期竞争力。淡马锡的投资原本主要在新加坡,但由于新加坡地理和市场空间狭小,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淡马锡已经开始调整投资结构,大规模投资国外金融、高新技术行业。

2.3挪威

挪威外汇储备的管理采取的是财政部和挪威央行联合主导下的挪威银行投资管理公司加挪威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市场操作部体制,挪威也实行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战略。挪威是世界第三大石油净出口国,随着石油收入的快速增长,挪威于1990年建立了政府石油基金,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财政部对石油基金的管理负责。挪威银行于1990年开始对外汇储备实施多层次管理,以全部外汇储备建立了货币市场组合、投资组合以及缓冲组合。其中,货币市场组合以高流动性的国内货币市场工具投资,满易性和预防性需求;投资组合以全球配置的权益工具和固定收益工具投资,满足盈利性需求;缓冲组合,也就是政府养老基金,以油气资源导致中央政府现金流入为资金来源,通过积极的海外投资满足发展性需求。并且,外汇储备资产可以根据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国内经济形势需要,在货币市场组合与投资组合之间划转。截至2006年9月,投资组合、货币市场组合、缓冲组合在挪威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4.8%、3.58%、1.61%。其中投资组合是全部外汇储备组合投资的主体,投资涉及42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

2.4中国香港

香港外汇基金成立于1992年,目前规模已超过一万亿港元。据统计,从1993年到2004年,香港外汇基金的复合年度回报率为6.7%,总体上取得了较好收益。外汇基金运作的目标是保障资本长期购买力,维持货币和金融稳定。外汇基金的具体运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外汇基金的机构控制与人员管理。根据《外汇基金条例》规定,财政司司长掌握基金控制权,但行使权力时必须首先咨询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具体运作授权于财政司司长委任的金融管理专员。其次,确定合理的投资组合政策、投资基准和专业的投资管理团队。①外汇基金分为支持组合和投资组合两个不同组合来管理,支持组合主要持有为基础货币提供足够支持的流通性极高的美元证券,投资组合则主要投资于经合组织(OECD)的债券和股票市场以保证资产长期购买力。②投资基准规定了外汇基金对各国资产类别的投资比重及货币分配。一般来说,外汇基金资产的77%分配于债券,其它为股票及有关投资。货币方面,88%分配于美元区,12%为其它货币。由于金融环境的变化及市场的波动,投资基准会被定期修正以规避风险和实现收益最大化。③投资组合中的证券组合由金融管理局管理,而金管局通过外聘基金经理来负责具体的投资工作。外聘的基金经理主要分布于13个世界金融中心,管理部门通过增加雇用基金经理的数目和类型,以使投资分散于不同市场和资产类别。这些投资资产主要存放于几个主要的全球托管人那里。再次,风险管理。外汇基金内设风险管理及监察处,负责选定投资基准,并对市场、价格、信贷等风险及外聘基金经理的投资组合与个人绩效作出评估。我国香港的经验告诉我们,外汇基金通过外聘基金经理,在风险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投资知识和经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借鉴及启示

3.1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要多元化

据估计,我国外汇储备总余额的70%左右为美元资产,20%左右为欧元资产,其余是包括英镑、日元和韩元在内的其他货币资产。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过于单一,主要还是以美元资产为主。

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元将以缓慢的速度温和贬值。美元的贬值预期将使我们以美元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外汇储备遭受资本损失,这构成了我们在储备增量中减持美元的基本动机。另一方面,欧元区经济复苏进程依然脆弱,而日本经济尽管消费疲弱,但自2002年2月开始的增长周期已经进入第58个月。虽然对各个货币区经济进行准确预测是十分困难的,但是在照顾国际贸易构成和尽量减少汇率风险之间进行权衡,我国必须逐步实现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多元化,逐步减少美元储备比重,增持欧元、日元,以及韩元、澳元、新加坡元等,藉以实现外汇储备的多币种配置。

3.2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要多元化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多为美国国债、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和高投资级别的公司债券等,这些债券资产虽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流动性,但其提供的收益率普遍偏低。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要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以保证储备资产购买力的稳定。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资产的配置。

(1)在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背景下积极地投资于非洲、拉美和中亚等的资源性项目。直接投资于这些项目比建立石油储备在稳定能源价格和国家安全方面更加有效。

(2)增加黄金储备的份额。我国的黄金储备自2002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929万盎司的水平。2003年以来国际金价从200多美元大涨至600多美元,在金价大幅上涨和美元贬值的背景下,增持黄金储备对于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具有积极意义。

(3)在逐步开放资本项目管制和先期“藏汇于民”政策背景下,鼓励资本流出,进一步扩大民间持汇,一方面民间持有的部分外汇不会形成央行“外汇占款”对应的本币投放;另一方面,这也可以分散央行美元资产的汇率风险。

(4)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支持企业走出去”,支持社保基金、商业银行和工商企业等实体投资于国内外企业股权。股权投资具有比债权投资更高的收益率,当然更高的收益率对应着更高的风险,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定的风险分担机制来锁定央行承担风险的份额。

参考文献

[1]荣立予.从体制改革入手改革中国外汇储备管理[J].山西金融,2002,(1).

[2]关路.关于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3,(9).

[3]吴念鲁.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探讨[J].国际金融研究,2003,(7).

[4]胡庆.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建议[J].西南金融,2004,(4).

[5]王洪升.石油储备:能源安全的防火墙[J].新安全,2006,(3).

[6]郭晓峰.中国外汇储备结构管理之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6,(12).

[7]闫屹,李静.从外国经验看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J].金融论坛,2007,(3).

篇(7)

财政政策作为财政宏观调控的工具,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国财政根据既定目标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动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当一国出现经济萎缩、有效需求不足时,其财政通常采用扩大财政支出等办法促进经济的发展,当一国出现经济发展过热、有效需求过剩时,其财政常采用降低财政支出等办法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

一、财政支出的主要目的

财政支出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它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政策,规定了财政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及其所造成的耗费,表现出不同社会形态下国家财政的特殊性质。从满足现代国家职能需要的角度来看,财政支出的目的不外乎有三点:政治目的、社会目的、经济目的。

二、经济增长的一般分解

经济增长通常被规定为产量的增加,这里,产量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在现代社会的国家、联邦体系中,这些经济实体的经济总产量一般以GDP来衡量。若Yt用表示t时期的总产量,Yt-1则总产量意义下经济增长率可以表示为:Rt=Yt-Yt-1/Yt-1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学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宏观生产函数把一个经济中的产出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一般表示为:Yt=F(AtKtBtLt,CGt)式中,Yt、Lt、Kt顺次为t时期的总产出、投入的有效劳动量和投入的有效资。本量,At和Bt分别衡量资本和劳动在物质部门中的效率指数,At代表t时期的技术状况,Bt取决于生产中劳动力的综合人力资本水平。Gt表示公共部门投资所形成的。

三、财政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

1.财政支出与资本供给

财政支出增加的资本供给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增长:(1)财政的购买性支出直接形成了社会的有效需求而参与经济循环,当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时,财政的购买性支出将显著地拉动经济增长,这也是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最直接的方式。(2)财政支出提高了社会资本有效供给。财政生产性支出能直接构成社会的资本供给,当社会的投资信心和需求不足时,财政的投资能够起到带动社会投资的效应。(3)财政支出能提高社会资本的生产效率。特别是财政对一些大型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譬如交通、能源、通讯和其他一些公共基础设施,这些设施的投资大、周期长、收益外溢程度高,私人投资很难实现,而这些设施又相当重要,但这些基础设施的收益外溢到相关地区或产业的各类其他社会生产资本上时,就能显著地提高这些资本的生产效率。

2.财政支出与人力资本供给

财政支出影响有效人力资本供给,并进一步影响经济增长财政支出影响人力资本供给,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的产出效应是最大的,而且是最持久的,也是收益外溢性最大的。财政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不仅体现在教育投资,还包括文化、体育、医疗卫生、营养等诸多方面的支出。财政的这些支出能提高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和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1)财政对教育的投资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教育投资提高了劳动力供给的层次,这样就提高了劳动供给的深度,使各种不同的劳动者有所求,不同的工作岗位有所需。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的学习能力更强,适应新技术的能力更好,技术性教育则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提高生产率。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分工协作越来越细,知识愈来愈专业化,劳动者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教育投资对劳动力供给显得越来越重要。(2)财政对医疗卫生、体育。文化及营养方面的投资则可提高劳动者的健康水平,进而提高劳动力的有效供给。身体健康的劳动者可以减少疾病和旷工,提高劳动的有效供给,文化消费可以让劳动者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良好的营养、体育等条件可以促进劳动者的恢复,加快劳动力的再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还可以延长劳动力的使用寿命,提高劳动供给水平和生产效率。

篇(8)

1.1.1对照组管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管理方法,根据患者情况对患者实施分类管理,定期给予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1.1.2实验组管理方法实验组患者的管理方法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实施个案管理方法。主要包括(:1)组建个案管理小组:个案管理小组主要由医师和护士组成,也包括一些心理卫生人员和志愿者等,主要职责是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对患者实施个案管理;(2)对个案进行评估:主要从患者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对疾病的反应、社会和生活功能、药物管理等几个方面对患者的现状进行评估;(3)明确问题和目标:根据患者的评估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家属协商共同制定管理目标并根据相应的指标对康复效果进行评价;(4)制定管理措施:具体说来,就是对患者的既往病史、心理和身体状况、用药依从性进行考察以制定用药措施;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家庭和社会关系、适应能力、职业状况、康复依从性和主动性检查进行考察以制定康复措施;(5)定期宣传督导:定期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慢性病康复指导等活动。按计划完成既定管理目标,对完成情况实施督导。每月安排精神科执业医师对患者的精神和身体状况进行检查、调整或修改既定的管理措施和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对个案管理的实施予以指导。

1.2评价标准分别采用SDSS和BPRS对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和精神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价。SDSS包含10个项目,采用1~3分的评分方法,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越严重;BPRS包含18个项目,采用1~7分的评分方法,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病情越严重。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管理6个月后,2组患者的SD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后,实验组SD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管理6个月后,2组患者的BP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后,实验组BPR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9)

一、前言

绩效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的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织环节。做好学校绩效管理工作,对于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提升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从而保障学生的学习环境,提升教学的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从引入绩效管理经历了萌芽阶段、起步阶段、稳步发展阶段。虽然现在随着绩效管理全面的实施,学校绩效管理在学习管理中不断的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即便是现在的稳步发展阶段,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发展发现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困境,主要包括:对绩效管理认识程度不够;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不完全,不齐全。而面对这些困境,提出了未来学习绩效管理的出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统一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运用有效的工具,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加强外部环境的支持,提升学校绩效管理。

二、学校绩效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虽然目前教学管理工作已经在学校全面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几个问题。因此,作者通过多年的学校管理经验,结合于学校绩效管理有关的资料和文献,总结出如下目前学校绩效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对绩效管理认识程度不够;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不完全,不齐全。

(一)对绩效管理认识程度不够

虽然大部分学校已经全面的实施绩效管理,但对其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没有真正的保障学校每一个相关部门和个人真正的从思想上完全的重视绩效管理工作。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作用。在绩效管理工作上,有些环节仍然存在片面性,存在应付工作的情况。

(二)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不完全,不齐全

现阶段国内高校的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并不够完善,许多重要的环节都出现严重的缺失问题,而且还出现重视绩效考核结果而忽略绩效管理实质的问题。

三、学校绩效管理未来的出路

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了如下提升学校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办法: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统一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运用有效的工具,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加强外部环境的支持,提升学校绩效管理。

(一)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统一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

绩效管理不同于原来的学校考核制度,与其相比,它是一项融合创新元素的新型考核模块。因此,对其的认识上,不能仅仅是片面的认识。所以,要想提升学校整体的绩效管理水平,必须首先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统一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具体的做法为: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学校教师,管理人员等对于绩效管理的认识。这些途径可以是培训,宣传等等。培训,宣传等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校相关人员了解和掌握绩效管理的本质与考核方法,熟悉掌握各项绩效考核工具等等。让其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绩效管理,这是做好绩效管理全面落实工作的重要基础。

(二)运用有效的工具,提升绩效管理水平

高校在制定绩效计划时,要着重关注目标设置的合理性问题,要始终保持个人工作目标与部门企业发展目标的协调性,努力让高校与员工实现双赢。而对于管理绩效方面,高校应当合理地完善学校内部知识结构,提高校内职员的业务水平,并且给予恰当的咨询、监督、管理、控制等工作作为支持。处于绩效考核环节,最关键的一点是将工作成果的考核与工作行为的考核相结合,从而构建全面性的绩效考评体系。

(三)加强外部环境的支持,提升学校绩效管理

目前,各高校管理工作中,行政干预问题普遍存在。由于行政干预的存在,导致学校绩效管理工作不能较好的落实。为此,必须加强外部环境的支持,真正从根本上提升学校的绩效管理工作。这要求各高校根据国家政策,贯彻落实学校的办学自,努力建立创新型的当代高校制度。另外,学校要加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主要包括与学校主管部门的联系。做好联系与沟通工作,对于提升绩效管理水平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联系,获取其他与高校决策或者绩效管理工作相关的社会组织、人士的支持与重视,从而不断提供良好的绩效管理机制构建条件,保证高校绩效管理工作能够依据事先制定的发展计划逐步落实完善,为增强当代高校绩效管理能力打好根基。

总之,学校绩效管理工作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只要绩效管理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那么学校的绩效管理工作就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在以后的绩效管理工作中,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绩效管理的全过程,从根本上提升认识,运用有效的工具,并加强外部环境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绩效管理水平,才能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0)

当前,物业管理对我国人民来说可谓并不陌生。从建筑使用者的角度来看,物业管理是为“人”而服务的;然而,从物业管理企业的角度来看,大多数企业认为他们的管理工作仅是针对建筑主体的管理,即对“物”的管理。由此,这也造成了管理者与业主之间的矛盾。进而,从物业管理的行业角度来看,竞争激烈是这一行业当前所面临的主要境况。近年来,我国物业管理的推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来说其实并不成熟,无论是企业本身,还是业主,以及企业监管部门都还没能理顺各自的权责关系。因此,要进一步推动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建立竞争有序的物业管理体系。本文探讨了这一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并基于企业角度探讨了体系的践行,以期与广大同行探讨交流,并为推动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而献计献策。

一、竞争有序物业管理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1、法律基础

在工作实践中,建立物业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的现行法律,其中,《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其最重要的理论来源。那么,其与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体系构建又存在着哪些关联呢?笔者认为,第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对业主的权责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共包括专有部分所有权、共有部分共有权和共同管理权三个部分。而物业管理企业在工作实践中应以法律为依据,充分把握自身职能,加强自身在专业部分的建设,这就能够有效避免在管理中与业主发生权责冲突。第二,以上述为依据,划分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的主客体关系。物业管理企业在实践中需明晰自身职责,并在构建管理体系过程中树立一种理念,而这种理念即是服务。在现行法律中,业主既是物业管理的权利主体,又是物业管理的责任主体。其有权选择物业管理企业来参与对建筑主体维护工作,因此,在物业管理企业的工作实践中,其与业主是主、客体关系,其中,企业是物业管理的客体,而业主才是物业管理的主体。

2、服务理念

从物业管理企业的工作实质来看,其管理对象是以建筑主体为核心的、主体涵盖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即是对“物”的管理。然而,这些基础设施是服务居民(业主)日常生活的,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工作应当是以“人”的需求为核心,以对“物”的管理为实质的。在工作实践中,物业管理企业应树立服务理念,并在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将“服务”作为基本宗旨,让广大职工树立起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构建起完善的物业管理体系,进而,也才能得到居民或业主的配合,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3、竞争意识

物业管理行业在我国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当前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的大背景之下,物业管理企业应树立起充分的竞争意识,并合理分析市场,制定符合自身状况的发展战略。在工作实践中,物业管理企业应深入剖析市场现状,了解市场的态势,剖析哪种运营模式能够适应竞争的冲击。研究证实,业主对物业管理企业的评价标准一是服务态度,二是服务内容,第三才是服务实效。而与此相对的是,一些物业管理企业也将对员工的服务态度转化当做自身建设的重头戏来抓。由此可见,在当前中国的物业管理行业中竞争意识已普遍树立,而缺乏竞争意识的企业势必会在竞争中落于下风,甚至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二、竞争有序物业管理体系的构建

1、完善制度,加强自身建设

从内部环境来看,加强自身建设是当前许多物业管理企业所面临着的重要课题。其中,建设的核心主要在于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其主要内容包括:岗位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员工的职责,用制度加强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部门与员工之间的联系,使其首先成为一个极具能量的整体,从而加强工作效率和提升工作质量;②薪资制度,将绩效管理和奖罚制度融入制度中,以此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③教育培训制度,在制度中体现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内容,将对员工的素质培训当做一项生产任务来管理,从投入产出视角加大培训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队伍。

2、建立合作物业管理模式

2003年我国颁发了《物业管理条例》,“条例”中明确了物业管理的主体与从属单位(企业),这对物业管理企业而言是一项提升管理效能的重要资源。在工作实践中,一些物业管理企业常常会遇到业主不配合企业工作、不缴纳管理费的情况;与此同时,一些地产开发商为降低成本,在物业的配套设施上做文章,压缩配套设施的投入成本,导致一些物业的配套设施(或设备)要么质量无法保障,要么设施迟迟难以到位,这也给物业管理企业制造了障碍,并加大了企业的成本投入。面对这种状况,物业管理企业可结合我国《物业管理条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联系与物业相关的企业单位共同管理,从而提升管理力度和服务质量。

例如,物业管理企业可加强与地产开发商的联系,共同解决物业配套设施或设备存在的问题。物业管理企业对于在管理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要找准责任主体,如确实是由地产开发商所造成的问题,可与其积极与其展开对话交流,让地产开发商协助物业管理企业来解决问题。在实际操作中,物业管理企业可与地产开发商协定由开发商提供资金,由物业管理企业提供人力,并负责对地产开发商进行宣传。如此,则既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减少物业管理企业的工作压力,又能够提升地产开发商的声誉,从而达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一目的。

3、以试运行管理模式积极探索

在工作实践中,物业管理企业应不断创新管理方法,优化内部结构,调整发展战略,以试运行模式积极探索,开拓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并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可行之路。

在当代的管理理论中,试运行是高效管理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管理体系框架的支撑之一。那么,试运行应当试什么?笔者认为,第一,尝试制度建设是否完善;第二,尝试战略规划是否可行;第三,尝试内部结构是否合理;第四,尝试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是否能为自身发展提供动力。此外,在进行试运营管理的同时,物业管理企业要建立管理评审机制,以业主的满意度和物业的合理增值为评价标准,以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为主要方法,全面评价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总结管理业绩,从而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效能和提高管理质量。

【结 语】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物业管理行业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对于物业管理企业而言,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是保障自身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创设高效的管理模式,才能提升物业管理质量,进而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李玉倩. 提高物业管理企业竞争力探析[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6, (3): 58-59.

[2] 王建廷, 庄俊鹏. 建立竞争有序物业管理体系的探讨[J].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1998, 4(4): 57-62.

上一篇: 工作规划评估 下一篇: 民间文学的特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