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追求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7 15:45: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堂教学的追求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课堂教学的追求

篇(1)

有效的导入是优秀的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而有效的课堂导入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能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升堂入室。因此,教师在每节课上都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活动,为新知的教学铺路搭桥。

[案例一]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导入。

师:动物学校举行了5分钟口算比赛,小狗算了75道题,小猫算了66道题,小兔算了68道题,如果你是老师,你会表扬谁?为什么?

生:我是老师的话,我会表扬小狗,因为小狗算得最多。

师:说得真好,刚才这位小朋友通过比较知道小狗算得最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数的大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寥寥数语,就自然而然地导出了今天所要学习的知识,几句话就把今天的学习目标给揭示了,把学生的学习动机给激发了,把学生的注意力给集中起来了,这样的导入,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高效的。

2 关注学习经验――学习新知有效

学生学习新知识都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之上的。但我们有些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就新知而教学,不管新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活动经验,常常出现格格不入,启而不发的课堂现象。所以,我们老师在上每一节新课前,一定要充分考虑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活动经验。

[案例二]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教师是这样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直在研究乘法口诀,已经学了几的乘法口诀?

生:1到5的乘法口诀。

师:1的几句?

生:1句,一一得一。

师:2的几句?

生:2的两句,一二得二、二二得四。

师:3的几句?

生1:一三得三

生2:二三得六

生3:三三得九

师:4的口诀我们四大组一组说一句哦。

第一组:一四得四

第二组:二四得八

第三组:三四十二

第四组:四四十六

师:按顺序不稀奇,打乱了你还会吗?

师:出示5×4

生:四五二十

师:出示3×5

生:三五十五……

师:研究了1到5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要研究6的乘法口诀。我们从哪里开始研究呢?

生:从一六得六开始……

教者首先抓住了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口诀练习,有个人回答,有开火车回答,有大组回答,有顺序回答,有打乱了顺序回答,更重要的是老师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入手,自然而然地导入到6的乘法口诀探究中去,学生的探究兴趣高涨,这样的新知学习是有效的,而且是高效的。

3 精选操作材料 ――动手实践有效

低年级的孩子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新知识必须凭借动手操作才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内化为具体形象的东西。所以,教师在为学生预设动手操作材料的准备时必须精心、有效地选择,这样才能为学生学习新知扫除障碍。

[案例三]在教学《认识多边形》时,教师是这样选择动手操作材料的。

师:刚才小朋友们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的四边形,但五边形、六边形在生活中很少见,你们能不能用桌上准备的纸、剪刀、小棒、水彩笔、直尺、钉子板、牛筋创造出五边形与六边形呢?

生:(异口同声)会。

师:很好,开始创造吧!

生:全体学生动手、动脑认真专注地创造五边形与六边形。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给大家!

生1:我用5根小棒搭了一个五边形。

生2:我用水彩笔在纸上画了一个六边形。

生3:我用剪刀和纸剪了一个五边形。

生4:我只用一张纸折了一个五边形。

生5:我用钉子板与牛筋围了一个六边形。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动手动脑想出了这么多方法!

学生能想出这么多的创造方法源自教师的精心、有效的预设、选择,教师不预设、不选择这么多材料,学生是无法想象出这么多的方法,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何况我们的小孩子呢?这节课在第一次上时忘了让学生准备直尺,所以,效果就没第二次好,因为学生画出来的五边形、六边形的边都是弯的,是不符合要求的。因此,我们在教学前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抓住教材的特点,精心、有效地为学生选择动手操作材料。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提升,教学的效果才是有效的、高效的。

4 采用激励语言――课堂评价有效

合适的精彩的激励语言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能扬起孩子自信的风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能撞击出学生灵感的火花。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要吝啬你的表扬与鼓励(但也不能泛滥),因为,这样的课堂评价才最有效。

[案例四]在教学《认识多边形》时,教师是这样采用、选择激励评价语言的。

师:刚才我们发现四边形最少能分2个三角形,五边形最少能分3个三角形,那六边形最少能分几个三角形?为什么?

生1:4个,因为边数多1,三角形的个数也多1。

师:发现得很好,那十边形最少分几个呢?(学生无语)我相信二(4)班的小朋友一定能找到其中的秘密、方法!

生2:老师,我知道其中的秘密,三角形的个数比边数少2。

师:你太聪明了,老师奖励你2颗智慧星。

师:刚才这个小朋友真了不起,其实这个秘密我们还要在以后更高的年级学习,要知道三角形的个数只要把边数减2就行了。

孩子智慧的火花、创新的灵感来源于教师为之创设的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来源于教师为之采用有效的激励评价语言,来源于教师充分给孩子表述的机会,来源于教师平时注重呵护创新的幼苗。其实上述案例中的孩子,他的思维之所以非常活跃独特,是因为他平时一直备受老师的喜欢,上课屡屡受到老师的表扬与鼓励。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给予合适的、有效的表扬鼓励,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高效性。

5 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新知有效

学生学完新知识后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有效的练习,学生才会牢固地掌握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我们教师在学生探究完新知识后必须有效设计课堂练习活动。 [案例五]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练习活动。

师:谁会用今天学的知识猜猜老师有几本练习本?

师操作:2本2本拿,共拿了6次,共几本?

生:二六十二

师操作:4本4本拿,共拿了3次,共几本?

生:三四十二

师:有几种方法解决问题啊?

生:两种。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5-066-01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更多知识和掌握更多的能力。而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比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模式等等。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在教学思想、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不同,不同的课堂模式,呈现出不同的风采,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一、以情景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

但是在很多的课堂模式中引用了学案、导学案等纸质材料,将教材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个探究性的问题,教学过程单刀直入,平铺直叙,以任务式的完成教学内容。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磨灭了学生学习的激情,而使学生成为回答问题的机器。因此在情景中引入教学是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的。

二、以问题引领课堂,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动态化,新课堂应呈现出“惑――不惑――新惑”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师要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投入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因此教师把一节教学内容整合成几大板块(即几个知识点),对于某一板块,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将课本知识问题化,以分解知识点的难度,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使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或实验探究等活动,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入认识和理解。问题设计上要具备:1.问题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原认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机衔接起来; 2.问题要具有针对性;3.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梯度性;4.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力度和挑战性;5.问题要防止表面化,肤浅化。比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分别设计了:1. 观察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气味分别是什么?2. 将二氧化碳像倒水一样倒入平衡杆上的右边袋子中,观察两边袋子是否还保持平衡,说明什么问题?3. 在一瓶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倒入少量水,振荡,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4. 打开汽水瓶或啤酒瓶时会有许多气泡冒出,你知道这是什么气体吗,如何证明?5. 人们经常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你知道二氧化碳为什么能做灭火剂吗? 以上问题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认知,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引导学生不仅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知识,而且使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问、不断解疑的深化过程。通过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通过问题,可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建立新理念下的教学服务意识;通过问题,可以模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以反思总结课堂,促进学生学习的延伸性

反思,就是将知识的内化和形成能力的过程。作为教师想让学生满意我们的课堂,那么教师本人就要先满意自己的课堂,所以教师就必须坚持做教学反思,而作为学生同样也需要学习反思,学生要把自己作为建构的对象,不断地自我反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学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过程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及时的自我反思。

篇(3)

教师的教学个性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孔子倡导“因材施教”,在诸子百家中个性鲜明,故能培养出个性迥异的七十二贤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独树一帜,故能培养出个性张扬的哲学巨人柏拉图。特级教师孙双金的情智课堂、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薛法根的智慧教学、杨屹的情趣教学等个性特色十分鲜明,各自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教学个性,故能上出个性鲜明的精彩课例。个性突出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流出来。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教师都拥有自己的智能优势,都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专业特长。合理利用智能优势,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继而形成教师个性,是构建个性课堂的前提。

课堂上,教师能利用自己的个性魅力,把关注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真正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将课堂教学涂抹上智慧的色彩,将智能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到极至,形成独特的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教学艺术化了,也就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教师的个性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张扬,用独具特色的组织艺术,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匠心独运的评价策略,引发学生探究体验的欲望,启迪学生自主求知的智慧,引领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点亮学生生命的心灯,发展个性。

彰显着教师个性魅力的课堂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教师的个性魅力犹如有着强大磁力的磁石,能牢牢地牵引着全体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并逐渐把他们引向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轨道。教师的个性魅力得到充分展示,就会构建起情趣盎然、个性鲜明的智慧课堂。

二 、个性课堂,是凸显差异教学特色的和谐课堂

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从教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差异有“成就度差异”、“学习速度差异”、“学习能倾差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等)、“兴趣爱好差异”、“生活经验差异”等等。个性课堂,能全面关注学生的差异并合理利用差异,以差异促发展。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新的教学。”教师能针对学生的各种差异,找准“最近发展区”和“教学的起点”,依据学情以学定教,真正满足具有不同差异的学生学习需求。

教师在认真考虑全体学生共性的同时,能重视学生的个性形成和潜能开发,针对每个学生个性特点,进行有差异的个性化教学。能科学制定出具有差异性的个性教学目标,如分差异设计教学目标,优秀学生的目标可以高一些、难一些,上不封顶,学困生的学习目标可浅一些、容易一点,下要保底;采用多种策略激发不同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不善发言的可以引导多表达,不愿学习的多激发兴趣,不善倾听的重点培养听的习惯,等等。设置灵活多样、可供不同差异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有差异的教学方法,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多给学生时间和空间等,因为自主学习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有效利用学生间“相异构想”,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性格、不同心理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最终实现不同层次、不同差异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全面发展、差异发展和富有个性的发展,真正体现因材施教。

任何无视个性的均等划一的教育都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而只有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才能真正构建起照顾差异、宽容另类、接纳发展、追求个性的和谐课堂。

三、个性课堂,是绽放学生个性之花的创新课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指出,“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追求人的个性和谐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主导价值。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具有完美个性的主渠道,这惟有构建和谐、创新的个性课堂。

首先,个性课堂是每一个学生释放个性的“乐园”。学生徜徉于快乐和谐的课堂之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无拘无束地和教师平等对话,与同学智慧碰撞,与文本自由“交谈”,跟作者交流情感,同编者思维对接,自由自在地张扬着个性。

篇(4)

【中图分类号】G42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已然成为教育理论者和教学实践者共同密切关注的话题,也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取向。然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真正意蕴及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路径选择一直困扰着笔者并指引笔者思考至深。

一、“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意蕴

(一)“生活世界”的现象学意义

“生活世界”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由德国现象学大师埃德蒙德·胡塞尔最先提出来的。胡塞尔所说的“回到生活世界”是指直接地回到日常生活世界,间接地、最终地回到原始生活世界[1]。他认为:科学世界是建立在这样的生活世界之上的,属于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科学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能寻找到其生活的意义,才能使人类走出危机。

笔者认为,尽管继胡塞尔之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哈贝马斯和舒茨等学者对“生活世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但都没有逃脱哲学视域。当我们在借鉴西方哲学中的“生活世界”理论在教学的视野下来探讨生活世界时,必须考虑西方社会话语体系的“生活世界”有一个本土化过程。

(二)“生活世界”的教育学意义

在教育研究领域,学者们在使用这一术语时,往往会依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赋予其不同的内涵。概而言之,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中对“生活世界”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把“生活世界”理解为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2]。二是把“生活世界”理解为“是在主观视界中主客体相互建构的一个世界”[3]P29。三是把“生活世界”理解为“马克思意义上的生活世界”,即马克思所言的由人类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世界[4]。

笔者认为,尽管学者们对“生活世界”的内涵分析得不尽相同,但我们从微观上寻求其共性的地方在于:第一,其渊源都可回归到胡塞尔的现象学;第二,其聚焦的对象都是现实中的人;因此,只有始终围绕着人这一中心,从不同的视角着眼去阐释它的丰富内涵,才能真正理解“生活世界”的意蕴。

(三)“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真正意蕴

郭元祥认为,“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一种教学理念,是指突显教学过程的生成性,重视教学过程的发展性,崇尚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民主、崇尚主体性、崇尚整合方法论[5]P32。对于“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真正意蕴,笔者认为,教学应该成为一种生活,一种健康的、纯真的、充满智慧与诗意的生活。只有成为这种生活,教学才能回归它“自然”的本位。教学回归生活,就是要回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回到学生自己的、当下的生活中,最终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路径选择

生活世界是教育发生的场所,是教育意义得以建构的场所,教育只有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6]P49。所以,教学要回归生活世界首先课堂要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是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

(一)充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构建源于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内容

我国以往的课堂教学大多强调学生的学习应以间接经验为主,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并把此看做是学生认识世界的捷径。显然,以往的课堂教学把学生限制和束缚在书本世界中,以此割裂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从而致使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所以,要使课堂教学真正回归到生活世界中来,教师要构建源于生活世界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熟悉的内容、感兴趣的问题构建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充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文化建设

现实生活世界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课堂教学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课堂教学必须高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7]。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保持对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适当超越,净化、指导和提升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

回归生活世界的课堂文化应该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芳香中进行,首先要解放个体天性,让学生自由探索并体验学习的快乐;其次,要让学生融入群体生活,使其在自然的生活世界中自由地成长。

(三)开展“爱的教育”及意义式生成的对话教学,创设融通生活世界的和谐课堂

爱的教育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来源于教师对人的价值的清晰认识和高度的工作热情。意义式对话旨在以爱的教育为前提,沟通师生的双向互动,从而在爱的生活情境中获得认知提高和情感升华。教师要坚持民主性原则,创设一个平等对话、沟通和互动的民主氛围,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伍正翔,柳海民.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谬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0).

[2]王鉴.教育学研究的新领域: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N].光明日报,2006—07—10(12).

[3]石中英.教育信仰与教育生活[J].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

[4]潘斌.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J].高等教育研究,2006,(5).

[5]郭元祥“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05,(9).

[6]康钊.新课程理念及其对教师角色的影响[J].新课程研究,2007,(3).

[7]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2.269-270.

作者简介:刘菊霞(1980-),女,河南焦作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

详细地址:河南大学(金明校区)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邮编:475004

联系电话:18739982193

邮箱:

QQ:1455920731

李方瑞(1986-),女,河南驻马店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为教育技术学。

详细地址:河南大学(金明校区)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篇(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80-01

追求课堂教学高效性一直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现在的多数小学,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农村小学,既没有多媒体,也没有专家、名家的点拨和指导,有的只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何一块黑板。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呢?这是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最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凭借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追求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几点粗浅看法,期盼对小学语文教师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是备教材。备课前,教师应反复通读教材,用心解读教材,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在本阶段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出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切不可在对课文内容还不熟悉的情况下,盲目看教学用书对教材的分析,禁锢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二是备学生。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教师在设计教学思路前应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接受能力等特点差异,关注共性、突出个性、有的放矢。三是备教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师在备课时,应把如何教写清楚,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情和自己的个性特长,选择最适合本课的教学方法。同时,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根据课标系统把握教材,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

二、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教学方法

高效的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科学地教与学生科学地学的两重标准。语文教学现行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教学法与读书感悟法。小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我们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法重视教师的引领,较适于比较理性的文章,引导学生阅读;读书感悟法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较适于比较感性的文章,对精彩描述进行理解品味;以研读之。比如教师在讲授诗歌时,可以通过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既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三、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主体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已教育自已、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篇(6)

现象(二):现在的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很痛苦,但所取得的成绩与所付出的辛劳不成正比,学生并未得到应有的发展;新课程理念实施过程中,出现有其形,无其神的现象――表面热热闹闹,实质效率不高;课堂教学过程中内容枯燥、难懂,课后又是大题量、高难度的操作性、重复性的训练。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收效了多少?

“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所学知识与所用知识脱节,这种教学给教师、学生带来很多不必要的时间、精力和能力上的消耗。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追求新境界势在必行。

一、分析问题

就数学本身来说,它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大量的、抽象的符号、公式、推理、及数学语言的严谨、客观、科学的特性,使得数学给人有些生硬、枯燥,再加上高中数学在内容上有一定的深化,很多同学上高中后就很惧怕数学这门学科。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开动脑筋,可以通过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

二、解决问题,优化课堂教学,追求新境界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赞可夫指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总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那么这些解释仍会落空。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境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如何使数学课堂生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发展智利、培养能力。情境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片段1 在以前介绍函数概念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讲授新课时,照本宣科地将知识程式化地交给学生,学生即使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换种方式,加入典故、趣事如用“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的这样学生非常熟悉的故事来启发学生理解函数概念呢?“牛魔王先变,它变的目的是千方百计想逃跑。于是牛魔王变成白鹤,孙悟空就变成丹凤,牛魔王变成香獐,孙悟空就变成饿虎,……孙悟空会随着牛魔王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牛魔王是‘自变量’,而孙悟空则是牛魔王的‘函数’。牛魔王的变化受自己本领的限制,这就好比自变量有自己的范围,就是函数的定义域。孙悟空随着牛魔王的变化而变化,也有自己的范围限制,这就是函数的值域。这样上下来,课堂气氛会立刻活跃起来了,学生兴趣盎然,不费力气就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印象也会非常深刻。当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后,他就会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片段2 在讲“充要条件”一节时,如果采用这两幅课件图片,效果又会怎样呢?第一幅图片描述的是一个人用一把很长的刀杀一只小鸡,学生能猜出是“杀杀鸡焉用宰牛刀”。接下来引入:“我们用一把杀牛刀杀鸡,杀得了,而且完全办得到。但我们原本用一只小刀就可以杀一只鸡,那么用‘宰牛刀’杀‘鸡’是完全充分的,也就是说‘有它必行,没它未必不行’。针对这种情形,我们数学上称之为’充分条件’”。第二幅图片是一幅法国著名球星‘齐达内’的人物肖像,引入:“一提起‘齐达内’这个人物不由把我们的思维带到了上届‘世界杯’上,法国足球队惨败,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少了‘齐达内’。后来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齐达内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齐达内是不能的,’这说的是’有他未必行,但没他肯定不行’,针对这种情况,数学上称之为‘必要条件’”。这样,学生兴趣提高了,理解自然了,认识水平提高了。

精心设计情境教学确实能够促进教学过程,能变成一种不断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活动。但创设情境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复杂问题简单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生活化;使学习更容易。创设情境要找准切入点,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境的创设,情的激发要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设置问题的难度适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必要时,也可以开门见山。

篇(7)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63-02

新课程改革像首宏大的交响乐,课堂教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乐章,我们的老师要和学生一道,奏出一曲真情交流和谐共振的天籁之音,必须在新课程理念这乐棒的指挥下。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很多,诸如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生态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教育等等,解读现代课堂教学,综合有关现代课堂教学的各种观点,我认为主要有三个要求特点:高效率、高难度、高境界,简称“三高”。

1 高效率――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近年来,有效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对有效教学内涵的探讨也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教授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一书中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并提出了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和策略。概括地说,“有效性”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关键指标。它包括如下三重意蕴:一是“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二是“有效率”,即单位时间内教学效果大;三是“有效益”指三维目标有效达成。这里的有效性,不仅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还应体现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体现师生个体生命的价值,以生命成长和发展为终极目标。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说到底这是一个课堂教学评价或诊断问题,它应以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度为取向。问题是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如何最优化的组织教学环节,怎样的教学效果才算是有效的或是高效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被看成是一种学生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将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作为衡量标准;以有效教学理念为比照,我们认为,当今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解构,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换句话说,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应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应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

2 高难度――体现课堂教学的整合性和开放生成性

有的老师在课程改革中发出了“愈教学愈难教,愈教愈不会教”的感叹,到底难在哪里?我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其发展的内涵而言,是指这三维目标的整合。

课堂教学不再是从外部强制地灌输知识,而是从内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体验学习的苦与乐,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和技能目标要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让学生深入知识的内部,领会知识的内涵及发现知识生成的初步或基本规律,拓展知识的生命,同时用集体学习的动机促进内化的方法,使知识与思维、情感、价值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有机成分。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成功领悟,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精神得到张扬和发挥。

教师传授知识绝不意味着仅仅展现教材上现成结论和现成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而应该重在揭示隐含在其中的精彩而又独特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它是伴随着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所实现的学生个性倾向性的提升,这种提升是在学生领悟的基础上对知识生命的拓展。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的体验、人格的健全与提升的过程,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过程。

2.2 课程资源的整合性

长期以来,人们赋予我们的教科书美其名曰"书本",顾名思义即"以书为本",书被喻为"圣经",其神圣不可侵犯。学生和老师似乎也成了"圣徒",若有人胆敢有异议,立刻招来振振有词的反驳"书上曰:……"让人不由想起了孔乙已的"知乎者也",叫你忍俊不禁,却又哑口无言。君不见,小小一本书,大江南北,放之四海而皆准。

新课程改革给这根深蒂固的思想注入了一缕新鲜的血液,"书"的价值我们依然不可否认,但"本"的味道却已变了味。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老师,我们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既要依据教材,认识到教材的范例性,又要超越教材,把各种有意义的课程资源引进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生活的脉搏,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尤其要重视开发和利用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实践这些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学生已有的经验是课堂教学得以开展的“基础性资源”,学生的差异是互动中不可缺少的“互动性资源”;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是不同程度的“生成性资源”,所以,教师除了在课前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还应有“活资源”的意识,把课堂关注的中心放到课堂中的学生身上,放到对课堂生成的信息的捕捉、判断和重组上,成为课堂中信息资源的重组者,引导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展开。

2.3 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课堂教学中越来越追求开放性和生成性。正如叶澜教授所指出的:“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在新的状态下不断生成,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

课程不再仅仅是那种预先设定的内容,而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成”的活动,而是在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允许甚至鼓励师生对于课程的“创生”、“动态生成”和“改造”。这是一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一个不断自我出新、自我繁衍、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在这开放、互动的课堂上,有着不同理解能力的孩子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们相互启发,相互竞争,会把一次次的“再创造”演绎得多姿多彩。

3 高境界――关注教学的生命性

“十年寒窗苦,惟有读书高”,封建科举时代,读书是人们追求名位、功利的途径,“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今天我们对学生,一方面说,“十年寒窗苦”,一方面,又可以说,“惟有读书高”,今天的“高”不是体现在可以给学生带来功名利禄,而是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是生命中最富色彩的人生体验。新课程赋予课堂教学新的内涵,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核心理念。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这是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境界。

生命是人的根本,从古至今,关注和完善生命始终是教育的必然选择。在一定意义上,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充分地唤醒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充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应当是教育最真切的意义和最本质的使命。

叶澜教授早就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成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冯建军教授也说,要“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生命化课堂具有基于生命、顺遂生命和成就生命的特征。基于生命是前提,顺遂生命是手段,成就生命是目的。有效的、生态的课堂教学必须尊重生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实现幸福人生奠定基础。彰显生命的独特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得到充分的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乐趣。尊重生命的自主性,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关注生命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和希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发展潜力的。

结语: 上述对现代课堂教学的解读分析,各有不同的侧重面,但综合来看是高度统一的,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有效的课堂教学强调三维目标的达成,而三维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需整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彰显教师的主体性;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对话、动态生成的过程,关注师生生命成长。以上的解读,希望能对教师们有所启迪,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

参考文献

[1] 叶澜. 等. 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36.

[2] 冯建军. 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J ] . 教育研究. 2006 (3) :29 - 34.

[3]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56

篇(8)

备课要站在五个角度:读者、作者、编者、学者、教者,即分别以五种不同的身份研读课文。如何把每一种身份实实在在地做到位呢?

首先是做认真的读者,学会细读课文。从字音到段意中心,从标点到结构写法,把文章读通、读懂、读透。

其次是用心走近作者,真实感受情感。教师要通过查找阅读课文以外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与作品的写作背景,结合写作的情境解读作者的写作目的,准确把握教材。

再次是作为编者的三读课文,就是理解文章编入教材的意图。这需要教师结合课程目标、年段目标,认真阅读课后的练习题,领会编者的训练意图。

四读课文则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要在分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再次阅读课文,旨在发现、寻找并预设学生学习时的困难、疑惑,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最后以教者的身份统揽全篇,思考如何以一条情感线串联知识点、训练点,使人文性和工具性自然融合统一,从而整理出教学的顺序、结构、具体环节,选择设计完成教学任务、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的手段。

教学的落脚点要到位

如何找准落脚点呢?就是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及小学阶段考察内容说明,分析、理解能力检测目标,细化到每一学段的教学当中。教师对教学方向做到了心中有数,教学训练的针对性就更强,落脚点就更明晰。就阅读与积累而言,能力测查就有六方面:整体感知,提取信息,形成解释,作出评价,解决问题,积累运用。如果教师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针对这六方面进行能力训练,教学的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课堂中的教与学要到位

何谓教到位,学到位呢?

引导理解到位。如北京版五年级《只有一个地球》,在理解地球的“渺小”的数字说明方法一环节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层次:课件依次出示“地球是一个星球。”“地球是一个半径6300千米的星球。”“地球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千米的星球。”“地球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老师每出示一句,就让学生边读边说感受。学生从第一句的没有大小感知到最后一句强烈地感觉到了地球的渺小,整个引导过程直观、简洁,教学手段有层次、巧妙。

篇(9)

喜欢地理吗?如果去问学生,是不是对学生的回答越来越失望?教过的学生有多少人正在做与地理密切相关的工作?如果认真统计调查,获得的结果是不是也让你失望?如果存在上述问题,有可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地呈现出来,没有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喜欢地理。作为一名新时代有思想的地理教师,应该如何追求地理课堂教学特有的“味道”?

一、巧制时空轴线――呈现“特色味”

时空思维是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要的学科思维之一,贯穿整个高中地理教学。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各种地理事物或者地理现象的变化特点(时空维度)或者分布规律(空间维度)。从教学目标与要求来说,运用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变化特点与分布规律来解决各种现实问题是地理学科教学最基本的要求。高中阶段,地理时空思维模式基本可构建为如下两种:同一时间,不同空间,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规律;同一空间,不同时间,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变化规律。

【案例一】人教版必修1“地球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时空轴线设计

同时异空线:展示地球仪,找到北回归线,得知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可达90°。把前面计算的结果加以运用,通过空间概念得知离太阳直射点愈远,正午太阳高度就愈小(图1)。还可把图形进行转换(图2),分析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浓缩提炼,结论如下: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最小值;春分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角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同空异时线:展示图像材料“热带地区、回归线上和温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内变化情况示意图”(图3),分析热带地区、回归线上和温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浓缩提炼,结论如下:热带地区―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最大值(太阳直射时最大),一次最小值(北半球出现在12月22日前后、南半球出现在6月22日前后);回归线上:一年有一次最大值(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最大值、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最大值);温带地区―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一年有一次最大值(6月22日前后)、一次最小值(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一年有一次最大值(12月22日前后)、一次最小值(6月22日前后)。

二、妙设时代情境――展现“新鲜味”

面对数量丰富且变化万千的信息网络世界,教师需要有目的、有选择地编制学生感兴趣、可参与的时事热点材料作为学习情境。这样,不但能够实现学科教材内容的二次开发,提高学科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提升自身学习的乐趣和效率。

【案例二】人教版必修2 “人口的数量变化”时代情境设计

提供材料:“张艺谋超生事件”―― 2013年5月,著名导演张艺谋涉嫌“超生”一事被媒体热炒。在多次的报道中称,张艺谋与无锡女子陈婷在当地生有3名子女(2女1男)。经江苏省计生委、无锡市计生委调查、核实,报道属实。

问题设计:①名人富人就可以超生?有钱、有地位就可以超生?②人口性别失调该如何解决?③“流动大军(超生游击队)”违犯计划生育怎么办,应如何管理?

展示成果:①生孩子既是家庭的事,更是国家的事,不能因为自己有钱就可以多生超生,这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只要是违反计划生育,不管是谁,都要严肃处理(学生全体鼓掌)。②人口性别失调主要是“传男不传女”,不生男的不罢休,应该加强个人素质的提高,加强个人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对从事非法性别鉴定的医疗机构和个人追究相应法律责任。③对“超生游击队”应采用两地同管的方法,外来工作育龄妇女的生育情况应实行信息联网(在她们的家乡也要进行监管),防止她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学生们笑起来)。

三、精做深层探究――体现“思辨味”

思辨其实就是思考、辨析和辨别,是人的一种高级别的认识能力和理性思考的过程。具体到地理思辨,就是培养学生用比较分析的探究方法去认识地理问题,以及在上述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目前而言,能够较好体现和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学习活动之一是探究学习活动。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渐进的,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精心策划探究活动的主题和层次,切实避免思辨流于形式和表面。

【案例三】人教版必修3“河流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深层探究设计

一级探究――背景篇:①需要用哪些资料来分析流域的自然背景?②描述并评价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教师点拨:如何描述地理位置?如何描述气候类型?在分析气候成因时要考虑哪些因素?分析影响河流水能资源的主要因素?分析影响河流航运价值的主要因素?一个区域出现洪涝灾害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二级探究――问题篇:为何在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会成为美国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教师点拨:造成一个区域生态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的方法是什么?)。

三级探究――对策篇:①如果你是TVA的负责人,你将如何对该流域进行开发和治理?②运用所学知识,说说为何田纳西河流域要以梯级开发为核心?(教师点拨:分析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四级探究――总结篇:归纳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的一般方法(学生自主独立完成)。

五级探究――实践篇:根据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的一般方法,探讨长江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学生自主独立完成)。

四、开发乡土资源――表现“生活味”

新课程倡导“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强调要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而乡土资源是有用地理的源头活水,是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交叉点。地理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决定了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还要尽可能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尤其是对学生而言十分熟悉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乡土资源。换句话说,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把学生引入现实生活之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原来索然无趣的地理课带上浓浓的“生活趣味”,切实体现“地理学科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案例四】人教版必修3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三角地区为例”乡土资源设计

论坛活动:主题为“工业让太仓富强,城市让太仓美好”。为提升活动效果,多媒体循环播放 “太仓市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影视资料和图像(太仓市城市形象宣传片、“太仓经济开发区”规划图与实景图、“太仓港口开发区”规划图和实景图、太仓外资企业――“玖龙”纸业水污染处理图、太仓市区夜景图等)。

篇(10)

第一,有语文课的品质。特级教师王崧舟指出:“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写”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转化智慧、积淀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课堂上语文味浓,学生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将心比心,应是语文教师追求的一大课堂品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刘老师在引导学生把握文意后,自然地从父子亲情的角度,引导学生对文章第3、4、5、8节进行学习品读。在具体品读过程中,采用概说―朗读―欣赏的方式。如在品读父子亲情这一环节,“父亲哪些方面让我们感动”是概说;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父子之间的三问三答就是朗读体味;品读父亲让人感动时渗透在字里行间,如体味“愁苦”一词的意蕴、品读第8节中“课本”;安排学生细读时,要求“用笔圈点勾画,画出重要语句,并适时写上批注”……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刘老师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在概说―朗读―欣赏中进行语段欣赏,加上适时的小结,整个品读过程做得很实在、有条理,而不是玩弄花样、浮在课文表面的哗众取宠。

第二,有思维的张力。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做得不到位的。课堂充斥着大量思维单一的机械的记忆,如反复默写生字词、古诗文名句、文言重点实虚词等,有的课堂就是在这些基础知识上打转,而缺乏思维张力。教师要在提升学生的语文课堂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以问题设计、课堂结构的变化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广泛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多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刘宏业老师巧妙地抓住课文第1节中的一句话:“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纲举目张,抓住“难以忘怀”“父与子”“很难笑起来”三个关键短语展开教学:梳理文本内容;体味父子温情;揣摩文本意蕴。教学中有概括能力的训练,有语言的品味感悟,有情感的朗读体验,有文章意蕴的把握评价。整个教学一线贯穿,不蔓不枝。问题设计呈螺旋式上升,不断地将学生引向文本的深处。特别是在研读“为什么很难笑起来”时,刘老师又顺势设问:真的很难笑起来吗?我读文章第11节,发现“很容易笑起来”。这一问题很具挑战性,体现了教师文本研读的精深,同时也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和文本的内涵。

第三,是真正的对话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四者间的对话,主要存在四种形式:编者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课堂教学呈现的主要是生本对话和师生对话,而师生对话形成的强烈的对话场是一堂课的重要看点。对话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品质,是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重要标志。刘老师《我的第一本书》的教学实践证明,有明确的文本阅读方向是形成课堂对话场的前提和基础。刘老师很巧妙地利用课文本身的一句话,结构全课教学,既遵循文本阅读的内在规律(整体到局部、内容到语言、情感到技法、文本到生活等),又有所侧重,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重难点的理解和品味上,为师生对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 教师的个人事迹 下一篇: 企业文化举例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